24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47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第三十三期 民國九十七年 第 47~70 頁 Journal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Vol. 33. June. 2008, PP. 4770 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研究 廖錦文* 盧建余* 童文真** 康創雄** 蘇育民**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所)副教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所)研究生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現況,並分析不 同個人背景的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差異及其相關情 形。研究兼採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以文獻分析為理論基礎作為發展調查問卷之依 據;取樣則以分層隨機方式抽取台灣省中部五縣市(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 雲林縣)之師範院校四年級學生及大專院校所設立之中等教育學程選讀第二年的學生, 作為研究對象。總計研究對象 1,212人,取樣人數406人,有效樣本數304人,有效回收 率為83.06%本研究中包括了五項個人背景變項,分別是性別、就讀學校類別、就讀科系類組、 數位學習經驗、資訊網路使用經驗等五項個人背景變項;而依變項則為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能力與態度。以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 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中等教育職前教師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達到「中上」程度;而在態度上則是抱 持著肯定與正面的態度。 二、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方面:性別、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修習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是否參加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是否 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案、是否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每週使用電腦 及上網時數不同、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等八個變項有顯著差異。在此八個 變項中,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較佳者分別為:男性、修習較多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相關課程學分、修習較多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有研習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 程、有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案、有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每週使用 電腦及上網時數較多、愈早接觸使用電腦。 三、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方面: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修習 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呈現顯著差異。其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較佳者分別為:修習較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 修習較多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愈早接觸使用電腦。 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兩者之間,有顯著相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主管機關、師資培育機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中等教 育現職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職前教師、數位學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

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研究web.nchu.edu.tw/pweb/users/tcwliao/research/9112.pdf · 學習風潮,「數位學習革命」悄悄蔓延全球,不僅學校、企業甚至政府機關都響應數位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47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第三十三期 民國九十七年 第 47~70 頁

    Journal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Vol. 33. June. 2008, PP. 47~70

    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研究

    廖錦文* 盧建余* 童文真** 康創雄** 蘇育民**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所)副教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所)研究生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現況,並分析不

    同個人背景的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差異及其相關情

    形。研究兼採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以文獻分析為理論基礎作為發展調查問卷之依

    據;取樣則以分層隨機方式抽取台灣省中部五縣市(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

    雲林縣)之師範院校四年級學生及大專院校所設立之中等教育學程選讀第二年的學生,

    作為研究對象。總計研究對象 1,212人,取樣人數406人,有效樣本數304人,有效回收率為83.06%。 本研究中包括了五項個人背景變項,分別是性別、就讀學校類別、就讀科系類組、

    數位學習經驗、資訊網路使用經驗等五項個人背景變項;而依變項則為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能力與態度。以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

    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中等教育職前教師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達到「中上」程度;而在態度上則是抱

    持著肯定與正面的態度。

    二、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方面:性別、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修習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是否參加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是否

    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案、是否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每週使用電腦

    及上網時數不同、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等八個變項有顯著差異。在此八個

    變項中,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較佳者分別為:男性、修習較多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相關課程學分、修習較多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有研習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

    程、有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案、有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每週使用

    電腦及上網時數較多、愈早接觸使用電腦。

    三、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方面: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修習

    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呈現顯著差異。其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較佳者分別為:修習較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

    修習較多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愈早接觸使用電腦。

    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兩者之間,有顯著相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主管機關、師資培育機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中等教

    育現職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職前教師、數位學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48

    Journal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Vol. 33. June. 2008, PP. 47~70

    A Study of preserivce teachers in medium-education for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Teaching ability

    and attitude

    Chin-Wen Liao Chien-Yu Lu Wen-Chen Tung Chuang-Hsiung Kang Yu-Min Su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abilities and attitudes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into teaching﹐and then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correlations among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whose abilities and attitudes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heir teaching﹒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questionnaires in the base of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The subjects were drawn by the hierarchical sampling method from teacher education schools in the central Taiwan﹒The total subjects were 1212﹒The samples were 406﹒The effective samples were 304﹒The effective return rate were 83.06%﹒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gender、types of population schools、majors、experience of e-learning、and experience of using Information Internet﹒The dependent variables are preservice teachers’ abilities and attitudes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t-test﹐One-way ANOVA﹐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is research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Preservice teachers’ abilities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were good. And their attitudes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were positive﹒ (2) In the aspect of abilities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the variables of gender﹐IT courses﹐

    computer courses or related courses﹐the computer courses outside the school﹐ he/she engagedin designing IT lesson plan﹐ the teaching demonstration he/she viewed and emulated﹐the weekly hours of using computer and the Internet﹐and the years of using computer. These eight variabl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who had better abilities was male﹐more credits he/she earned courses outside the school﹐more participation he/she engaged in designing IT lesson plan﹐more teaching demonstration he/she viewed and emulated﹐more weekly hours of using computer and the Internet﹐and the one who uses of computer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3) In the aspect of attitudes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the variable of IT courses﹐computer courses or related courses﹐ the years of using computer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one who used computer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had better attitudes.

    (4)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reservice teachers’ abilities and attitudes of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teacher education agencies﹐ preservice teachers﹐and the future related researches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preserivce teachers、e-learning、abilities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attitudes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49

    壹、前言

    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廿世紀末期發展最迅速的科技之一,其發展狀況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資訊科技對現代人類社會的影響幾乎無遠弗

    屆,幾乎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諸如行動上網、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電子商務、網路拍賣購物、視訊會議、網路電視、遠距教學、即時群播教學、數位學習(e-learning)等等,證明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為了使全民能普遍具有資訊科技的素養,資訊教育(Information Education)或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已成為現代教育所關注的課題。衡諸世界各國莫不積極規劃、推展

    資訊教育,以教育其國民適應資訊化社會,諸如美國之「NII」,日本之「資訊新政」、新加坡之「IT2000」,香港之「五年策略」等,都傾全力推動資訊教育(陳偉文、高琡媄,2007)。因此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教育領域中逐漸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身為現代教育工作者,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儼然已成為當今校園內的潮流與趨勢(江文

    雄,2006)(本研究之動機一)。 學校是培育國家未來人才的主要機構,為了因應不斷變化的競爭環境,各國紛紛致

    力於教育的改革,俾使下一代能更具競爭力,迎向世紀的挑戰。也因為資訊科技的運用,

    造成現代資訊和知識不但呈現爆炸的狀態,同時知識的生命週期也越縮越短,如何善用

    科技獲得有效的知識,便成為教育的新課題。但是資訊科技畢竟是一個工具而已,如何

    善用以獲取所需的知識,達成學習的目標,才是教育關注的重點(范瑞東,2005)。 因應資訊時代的來臨與需求,建置完善的教學環境,教育部積極推動「資訊教育

    基礎建設計畫」(執行期間為86年7月至96年6月)。其目標主要是希望建立一個全方位的資訊教學環境,普及全民資訊教育。而資訊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學習者學習的方

    式更加豐富且多元,學習歷程也更具彈性。根據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公布之「臺灣寬頻網路使用」報告顯示,至2008年1月止,臺灣地區上網人口以「16-25」歲最多,超過九成;當中又以「16-20歲」者使用寬頻的比例最高(91.40%)(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此結果顯示網路已成為莘莘學子生活的一部份。而近年來所提倡的數位學習,更結合了電腦與網路強大的運算能力與通訊能力,確實改善許多傳統教學方式

    的缺點。 處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唯有透過不斷學習與吸取新知識才能維持競爭力,因應這股

    學習風潮,「數位學習革命」悄悄蔓延全球,不僅學校、企業甚至政府機關都響應數位

    學習的方便與重要,尤其行政院將數位內容列為「兩兆雙星」重點之ㄧ、國科會的「數

    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及經濟部工業局的「數位學習產業推動與發展計畫」,皆顯示數位

    學習的需求與重要性(白如婷,2006)。 目前各國教育也已意識到數位學習的趨勢,無不積極發展。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數位

    學習發展,我國整體數位學習環境與應用發展正積極推展中,並在「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裡,強調推動數位學習的政策,全面建構全民數位學習環境、加強數位學習技

    術研發、發展數位學習產業和培育數位人才、並執行各項「縮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

    配套措施。在「2003年全球數位學習準備度排名報告」中,我國已在全球排名第十六,在亞洲則為第三(經濟部,2005)。教育部所推動的九年一貫課程,將「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列為國民義務教育的十大基本能力之一,且期許教學全面數位化,於是數位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50

    化教學蔚為風潮,各縣市教育局紛紛建置自己的數位學園,以供教師進行數位學習,並

    鼓勵教師將教材數位化並放在網路上共享。 教育本是國家培育人才的基礎工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是教育界努力追求

    的目標,如何運用數位科技落實以學生為中心,整合科技與教育資源讓數位科技融入教

    學活動以增進學習成效,已成世界各國推動教育改革、提昇教育品質層面共同努力研究

    的新趨勢(顏金泉,2005)。因此,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課程的數位學習,已是一股無法抗拒的趨勢,亦是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必須面對的一項新時代挑戰,教學過程中必

    須針對不同學生間的背景差異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對於不同性向的學習者,給予不同

    的教育方式,期使每位學生都能有良好的學習成效,發揮最大的學習潛能,這一直是教

    學者首要的課題。因此,有必要去瞭解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認

    知與運用情形(本研究之動機二)。 為加速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教育部配合行政院擴大內需方案,編列經費執行相

    關計畫(教育部,1998a)自九十學年度逐步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不但將「運用科技與資訊」列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內涵中,更列為國民教育階段所要培養的十

    項基本能力之一,並將「資訊教育」列為六項重大議題之一,訂定資訊能力與素養指標

    融入各科教學。為培養國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九年一貫之國民教育課程是以個體發

    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

    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教育部,2003)。然原本在國民教育中才開始普及的電腦專業課程卻未見於其中,而是以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科教學的方式來

    實行,使得資訊科技成為一個跨領域、跨學科的重要主題。在九年一貫課程為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揭開序幕後,資訊教育總藍圖(教育部,2001) 所規劃的指標之一,即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至少有20% 的時間運用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然而,有足夠的資訊情境並不能保證會有成效卓著之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教育成

    果,因為尚須配合教師足夠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方能獲得教育的最大助

    益;因此,整合資訊科技於各學科教學之中,將是未來提供各學校改善教學模式的主要

    政策之一。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不僅是中央教育機關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是在教育第

    一線上工作的教師所最迫切需要的應用服務項目。然而目前一般教師在應用資訊科技於

    教學時受到三項因素的影響:政府補助經費多寡、教學科目過於繁重及課務與級務過多

    (黃天佑、吳璧安、李婉儀、林佩穎,2006),他們認為針對目前的課業份量及時間安排,單單要正常完成每學期的課程進度都已非常緊湊,更遑論要將資訊科技應用於學科

    教學上。因此對於現階段學校的「考試評量壓力」以及「課程進度時間」未改變前,要

    將資訊科技應用到各學科教學上的「實際」可行性持保留態度。是故如何因應現階段學

    校教學以及未來數位學習教學模式,提供教師可供參考的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應用模

    式,實為當今資訊教育推展刻不容緩之務了(本研究之動機三)。 政府雖然大力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在硬體設備的建置上也投入相當多的經費,

    但這種只重視硬體設備而忽略教師資訊教育能力的培訓,是推展資訊教育的一大隱憂。

    蔡振地(2006)研究發現有高達五成多的國小現職教師不知道網路在職進修的管道,七成多的教師不曾以網路數位學習方式進行在職進修,因此學校應更積極介入推動網路在

    職進修。且為因應未來教學的需求、資訊情境已非常完備,身為教師都應具備有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的能力,但若要使每位教師都能接受資訊應用教育,單靠教師在職進修是不

    夠的,其速度絕對趕不上資訊科技的大躍進,因此必須重視教師的職前教育,方能加速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51

    落實資訊教育的腳步。同時要落實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更必須注重教師在師資培育

    過程中,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正向態度的培養。 教師身為教育的靈魂人物,其本身所具備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自將深

    深地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敗(吳鐵雄,1990;韋金龍,1991;尹玫君,1995)。然而資訊科技要能為教師所了解、採用,乃至於達到精熟應用的境界,是須要經過時間

    洗禮的,無法一蹴可及,其過程是漸進的,逐步提升的。近年來,政府投入大量經費,

    積極推動資訊教育,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與態度上是否因此有所提升 ,值得加以探究(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目前國內中等教育師資培育管道相當多元,包括師範大學、各大學的師資培育中心(教育學程)、教育學分班等;教育實習

    提供教育場域源源不斷之新生力軍。然而,在師資培育期間,接受資訊教育理念、應用

    資訊科技能力,是否具備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能力,以及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抱持

    的態度,皆為當今推動資訊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詹勝凱,2006)。所以,實際瞭解職前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能力與態度,將有助於資訊教育的推行(本研究之動機

    四)。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能力與態度,以

    及探究兩者之間的相關;最後希望研究結果能提供師資培育機構規劃資訊科技相關課程

    的參考,並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推廣提出建議。

    貳、研究目的

    根據前節研究動機所述,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如下: 一、瞭解目前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個人背景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個人背景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差異情形。 四、探討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能力與態度相關情形。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之待答問題,敘述如下: (一)目前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現況為何? (二)探討不同個人背景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及差異情形為

    何? (三)不同個人背景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及差異情形為何? (四)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相關情形為何?

    根據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提出以下的虛無假設: 假設 1:不同個人背景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假設 2:不同個人背景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假設 3:中等教育職前教師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沒有顯著相關。

    二、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本研究擬採問卷調查方式,了解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52

    學之能力與態度現況。根據調查結果,以 SPSS 12.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二)內容分析法:透過半開放性問卷所得結果,分析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時所面臨之問題與困難,進一步研擬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具體建議。

    三、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待答問題,以及文獻分析,針對中等教育職前教

    師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進行調查,目的在於瞭解不同個人背景的職前教師,

    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的現況,並探討兩者間相關情形。所做的調查包括五項

    個人背景,計有:性別、就讀學校類別、就讀科系類組、數位學習經驗、資訊網路使用

    經驗,分別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和態度的關係,詳如圖 1 所示。 自變項 依變項

    個人背景變項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

    認知、情感、行為

    圖 1 研究架構圖

    四、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台灣省中部五縣市(台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的師範院校四年級學生及公私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中等教育學程班選讀第二年的學生為母群體。在抽

    樣時,按比例分配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樣本。 全國及中部五縣市各類師資培育人數與抽樣人數統計如表 1 及表 2 所示:

    五、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工具是以研究者自編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

    力與態度問卷」,作為資料蒐集之依據。本研究問卷由研究者依相關文獻分析並參考相

    關研究(丁文峰,2003)初步擬定,經專家學者建議修正後編成預試問卷,並經預試施

    1.資訊科技的認識 2.網路科技內涵的瞭解 3.數位教學資源的蒐尋與評估4.數位學習的應用與評量

    1.性別 2.就讀學校類別 3.就讀科系類組 4.數位學習經驗 5.資訊網路使用經驗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53

    測、信效度分析後,再由指導教授審查修訂,始完成正式問卷。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

    度的三個組成分量中,「認知」的 α係數為.829、「情感」的 α係數為.703、「行為」的 α係數為.896,態度全量表的 α係數為.894,見表 3-6。

    一般 Cronbach α 係數達.65 以上表示問卷設計良好,本研究各層面組成因素的Cronbach α係數介於.697~.894 之間,因此本問卷是高信度量表。

    表 1 93-96 學年度各類師資培育人數統計表

    年度 招生別

    93 94 95 96

    師範/教育大學 3608 3176 2768 1355

    一般大學 158 158 165 111

    師範/教育大學 2029 1846 561 停招

    一般大學 2476 2179 3626 停招

    小計 8271 7358 7120 1466

    資料來源:教育部電子報,96 年 12 月 28 日 網址:http://epaper.edu.tw/258/main04.html(灰色底內之數字為本研究所指年

    度=全國師資培育人數)

    表 2 中部五縣市各大學師資培育人數與抽樣人數統計表

    培育人數 抽樣人數 研究對象分類 校名

    各校 總計 各校 總計

    師範大學

    大學師培中心

    彰化師範大學

    中興大學

    東海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體育學院

    中山醫學大學

    靜宜大學

    朝陽科技大學

    弘光科技大學

    大葉大學

    雲林科技大學

    暨南國際大學

    658

    54

    72

    44

    96

    37

    59

    47

    42

    22

    45

    36

    1212

    220

    18

    24

    15

    32

    12

    20

    16

    14

    8

    15

    12

    406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54

    表 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信度分析結果統計表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

    分量名稱 α係數 分量名稱 α係數

    資訊科技的認識 .740 認知 .829

    網路科技內涵的瞭解 .754 情感 .703

    數位教學資源的蒐尋與評估 .697 行為 .896

    數位學習的應用與評量 .832

    能力全量表 .887 態度全量表 .894

    六、研究實施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實施。問卷根據文獻分析及學者專家諮詢,最後再由指導教

    授修訂,始完成預試問卷。並以修習中等教育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為對象,

    於 97 年 5 月進行預試。共計發出問卷 110 份,回收 97 份,剔除填答不完整之問卷 10 份,則有效問卷共 87 份,問卷可用率達 89.6%。在預試問卷經信度及效度分析後,將未通過信效度的題目刪除,並對問卷文句再行潤飾修正,最後成為本研究之正式問卷。

    在正式問卷完成之後,依研究對象所在之學校抽取樣本,以郵寄方式進行問卷調

    查。問卷寄發日期為 97 年 5 月下旬,共計發出問卷 406 份,並以電話聯繫問卷填答情況。完成回收之日期為 97 年 6 月中旬,回收 366 份,回收率達 90.14%。在扣除填答不全或有遺漏者後,有效份數為 304 份,有效回收率為 83.06%。

    肆、資料分析與討論

    一、基本資料分析

    針對有效樣本之個人背景基本資料加以分析。其中,個人背景變項共有五大項,分

    別為性別、就讀學校類別、就讀科系類組、數位學習經驗、資訊網路使用經驗;其中數

    位學習經驗分為五個子項,分別為: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多少學分、修習資

    訊網路相關課程多少學分、是否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是否參與設計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教案、是否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影片。資訊網路使用經驗分為二個

    子項,分別為:每週使用電腦及上網時數、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總計有 10 個變項,如表 4 所示。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55

    表 4 有效樣本之個人背景資料次數分配表

    變項 項目 有效樣本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女

    124 180

    40.8%59.2%

    就讀學校類別 師範大學 一般大學教育學程

    175 129

    57.6%42.4%

    就讀科系類組 文組 理組

    239 65

    78.6%21.4%

    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相關課程學分數

    0 學分 1-4 學分 5-8 學分 9 學分以上

    52 171 51 30

    17.1%56.3%16.8% 9.9%

    修習資訊網路相關課程 學分數

    0 學分 1-4 學分 5-8 學分 9 學分以上

    58 177 42 27

    19.1%58.2%13.8% 8.9%

    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 相關課程研習

    是 否

    59 245

    19.4%80.6%

    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教案

    是 否

    95 209

    31.3%68.8%

    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演示影片

    是 否

    122 182

    40.1%59.9%

    每週使用電腦及上網時數

    0- 7 小時 8-14 小時 15-21 小時 22-28 小時 29-35 小時

    36 小時以上

    45 55 52 65 36 51

    14.8%18.1%17.1%21.4%11.8%16.8%

    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

    4 年以內 5- 7 年 8-10 年 11 年以上

    12 60 113 119

    3.9%19.7%37.2%39.1%

    N=304

    本文共有五個自變項,包括:性別、就讀學校類別、就讀科系類組、數位學習經驗、

    資訊網路使用經驗;其中數位學習經驗分為五個子項,分別為: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相關課程多少學分、修習資訊網路相關課程多少學分、是否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

    課程研習、是否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案、是否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影片;

    資訊網路使用經驗分為兩個子項,分別為:每週使用電腦及上網時數、接觸電腦已有多

    久時間,總計有十個變項;而依變項即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能力與態度,並探討兩者

    之相關性。茲將研究總結分述如下各表: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56

    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能力研究結果彙整如表 5。 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態度研究結果彙整如表 6。 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相關研究結果彙整如表 7。

    表 5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能力研究結果彙整表

    研究假設 1 研究結果

    1-1:不同性別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拒絕研究假設 男優於女

    1-2:不同就讀學校類別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接受研究假設

    1-3:不同就讀科系類組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接受研究假設

    1-4-1: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在師資培育機構中以「數位學習」模式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

    程的學分數不同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

    沒有顯著差異。

    拒絕研究假設 (1)9 學分以上優於 0 學分 (2)9 學分以上優於 1-4 學分 (3)5-8 學分優於 0 學分

    1-4-2: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在師資培育機構中以「數位學習」模式修習電腦網路相關課程的學分

    數不同者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沒有顯

    著差異。

    拒絕研究假設 (1)9 學分以上優於 0 學分 (2) 9 學分以上優於 1-4 學分

    1-4-3: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是否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兩者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拒絕研究假設 有參加優於沒參加

    1-4-4: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是否從數位學園或相關網站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案,兩者之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拒絕研究假設 有參與優於沒參與

    1-4-5: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是否從數位學園或相關網站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演示影

    片,兩者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沒有顯著

    差異。

    拒絕研究假設 有觀摩優於沒觀摩

    1-5-1: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就網路數位學習而言,每週使用電腦及上網時數不同者,在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能力上沒有顯著差異。

    拒絕研究假設 (1)36 小時以上優於 0-7 小時 (2)15-21 小時優於 0-7 小時

    1-5-2: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上沒有顯著

    差異。

    拒絕研究假設 (1)11 年以上優於 4 年以內 (2)11 年以上優於 5-7 年 (3)11 年以上優於 8-10 年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57

    表 6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態度研究結果彙整表

    研究假設 2 研究結果

    2-1:不同性別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接受研究假設

    2-2:不同就讀學校類別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接受研究假設

    2-3:不同就讀科系類組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接受研究假設

    2-4-1: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在師資培育機構中以「數位學習」模式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

    程的學分數不同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

    沒有顯著差異。

    拒絕研究假設 9 學分以上優於 0 學分

    2-4-2: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在師資培育機構中以「數位學習」模式修習電腦網路相關課程的學分

    數不同者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沒有顯

    著差異。

    拒絕研究假設 9 學分以上優於 1-4 學分

    2-4-3: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是否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兩者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接受研究假設

    2-4-4: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是否從數位學園或相關網站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案,兩者之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沒有顯著差異。

    接受研究假設

    2-4-5: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是否從數位學園或相關網站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演示影

    片,兩者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沒有顯著

    差異。

    接受研究假設

    2-5-1: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就網路數位學習而言,每週使用電腦及上網時數不同者,在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態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接受研究假設

    2-5-2: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上沒有顯著

    差異。

    拒絕研究假設 (1)11 年以上優於 4 年以內 (2)11 年以上優於 5-7 年 (3)11 年以上優於 8-10 年

    表 7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相關研究結果彙整表

    研究假設 3 研究結果

    3:中等教育職前教師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兩者沒有顯著相關。

    拒絕研究假設 兩者有顯著相關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58

    伍、結論與建議

    本文主要說明研究結論與建議,期供教育主管機關與師資培育機構,在推動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時之參考。本研究旨在探討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能力

    與態度。表 8 為研究目的與研究結論之對照表。

    表 8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結論之對照表

    研究目的 研究結論

    一、瞭解目前中等教育職前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能力與態度之現況。

    1.能力達到中上程度(平均得分 3.70 分)。 2.態度達到肯定、正向的程度(平均得分 3.63 分)。

    二、探討不同個人背景之中

    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差異

    情形。

    1.就讀學校類別及科系類組沒有差異。 2.性別上男生能力優於女生。 3.修習學分數的比較上,修愈多學分能力愈好。 4.有參加資訊網路研習、有參與設計教學教案、有觀摩教學的教學演示影片能力上愈好。

    5.使用電腦及上網時數愈多、接觸電腦時間愈早能力上愈強。

    三、探討不同個人背景之中

    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態度差異

    情形。

    1.在性別、就讀學校類別、就讀科系類組、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教案、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演示影

    片、使用電腦及上網時數等七項上沒有差異。 2.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數及修習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數二項有差異且修學分愈多態度

    愈正向。 3.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也有差異且接觸電腦時間愈久態度愈正向。

    四、探討中等教育職前教師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能

    力與態度的關係。

    兩者有顯著相關,皮爾遜相關係數為 .643,顯著性.000,代表兩者達到高相關。

    一、結論

    目前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達到中上程度且態度也達肯定、

    正向的程度。

    (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

    中等教育職前教師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就「能力全量表」來說達到中上程

    度(平均得分 3.70 分),而各分量之能力優劣排序及敘述說明如下: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59

    1.最佳為「網路科技內涵的瞭解」(平均得分 4.11 分),當中以「運用網路科技可蒐尋到與教學相關之補充教材」與「網路科技可與他人分享經驗以促進合作學習的機會」的

    能力最好;但在「架設留言版或討論區,可供學生、老師、家長進行互動」的能力上

    雖是該分量最低,但平均得分也達 3.92 分,接近「符合」的程度。 2.其次為「數位教學資源的蒐尋與評估」(平均得分 3.72 分),當中以「針對所蒐尋到的網站,取捨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資源」的能力最好,而「選擇適切的數位學習入口網

    站蒐集適合個別年級及班別的教學軟體」的能力稍差。 3.再其次為「數位學習的應用與評量」(平均得分 3.55 分),當中以「會使用文書處理軟體(如 Word )編輯教學所需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習單等文件」及「會使用簡報軟體(如 PowerPoint),包括投影片製作、展示等功能之操作」的能力最好,分居全量表之冠;但在「利用網頁編輯軟體(如 Frontpage、Dreamweaver)製作教學網站」的能力上卻居全量表之末(倒數第二)。

    4.最後則為「資訊科技的認識」(平均得分 3.42 分),此項能力只達「普通」水準,其中以「瞭解資訊網路的使用相關規範」為最好;而最差的是「瞭解教育部所推行的中小

    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其中之內涵」,只有「中下」程度,甚至得分為全量表

    最低。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

    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就「態度全量表」來說達到肯定、

    正向的程度(平均得分 3.63 分),而各分量之態度優劣排序及敘述說明如下: 1.最佳為「認知」方面,當中以「認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以提供更多元的評量」為最佳;而「認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會增加老師的負擔」(反向題)雖為最低得

    分,然而仍舊超過了「普通」水準。 2.其次為「情感」方面,當中以「我害怕使用電腦相關設備」(反向題)為最佳;至於得分最低題也能對於「有自信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顯示出正向的態度。

    3.最後則為「行為」方面,亦能達到「中上」的水準,其中以「經常學習操作電腦及網路以配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為最佳;但「經常參與有關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研習活動」仍需加強。

    二、不同個人背景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差異情形

    (一)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全量表」而言,在各個變項中出現顯著差異的有下

    列八項:

    1.不同性別。 2.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3.修習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4.是否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 5.是否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教案。 6.是否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影片。 7.每週使用電腦及上網時數不同。 8.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

    在此八個變項中,其對應能力較佳者分別為: 1.男性。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60

    2.修習較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 3.修習較多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 4.有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 5.有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教案。 6.有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 7.每週使用較多電腦上網時數。 8.接觸電腦時間較久者。

    (二)從其它分量來看

    1.就「資訊科技的認識」能力而言,在各個變項中出現顯著差異的有下列五項: (1)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2)是否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教案。 (3)是否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影片。 (4)每週使用電腦及上網時數不同。 (5)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

    在這五個變項中,其能力較佳者分別為: (1)修習較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 (2)有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教案。 (3)有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 (4)每週使用較多電腦上網時數。 (5)接觸電腦時間較久者。

    2.就「網路科技內涵的瞭解」能力而言,在各個變項中出現顯著差異的有下列五項: (1)不同就讀學校類別。 (2)修習資訊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3)是否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教案。 (4)是否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影片。 (5)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

    在這五個變項中,其能力較佳者分別為: (1)師範大學。 (2)修習較多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 (3)有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教案。 (4)有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 (5)接觸電腦時間較久者。

    3.就「數位教學資源的蒐尋與評估」能力而言,在各個變項中出現顯著差異的有下列四項: (1)修習資訊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2)是否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 (3)是否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教案。 (4)是否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影片。

    在這四個變項中,其能力較佳者分別為: (1)修習較多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 (2)有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61

    (3)有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教案。 (4)有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

    4.就「數位學習的應用與評量資」能力而言,在各個變項中出現顯著差異的有下列七項: (1)不同性別。 (2)不同就讀科系類組。 (3)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4)是否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 (5)是否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教案。 (6)每週使用電腦及上網時數不同。 (7)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

    在此七個變項中,其能力較佳者分別為: (1)男性。 (2)理組。 (3)修習較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 (4)有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 (5)有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教案。 (6)每週使用較多電腦上網時數。 (7)接觸電腦時間較久者。

    三、不同個人背景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態度差異情形

    (一)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態度全量表」而言,在各個變項中出現顯著差異的有下

    列三項:

    1.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2.修習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3.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

    在此三個變項中,其對應態度較佳者分別為: 1.修習較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 2.修習較多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學分。 3.接觸電腦時間較久者。

    (二)從其它分量來看

    1.就「認知」態度而言,在各個變項中出現顯著差異的有下列二項: (1)是否曾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 (2)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

    在這二個變項中,其對應態度較佳者分別為: (1)有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者。 (2)接觸電腦時間較久者。

    2.就「情感」態度而言,在各個變項中出現顯著差異的有下列五項: (1)不同性別。 (2)修習資訊網路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3)是否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 (4)是否曾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影片。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62

    (5)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 在這五個變項中,其對應態度較佳者分別為:

    (1)男性。 (2)修習較多資訊網路相關課程學分。 (3)有參加過校內外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研習。 (4)有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者。 (5)接觸電腦時間較久者。

    3.就「行為」態度而言,在各個變項中出現顯著差異的有下列二項: (1)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數不同。 (2)接觸電腦已有多久時間的不同。

    在這二個變項中,其對應態度較佳者分別為: (1)修習較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學分。 (2)接觸電腦時間較久者。

    四、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能力與態度的關係達顯著相關

    中等教育職前教師不僅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兩者之間,有顯著

    相關。且「能力全量表」本身及其四個分量:「資訊科技的認識」、「網路科技內涵的瞭

    解」、「數位教學資源的蒐尋與評估」、「數位學習的應用與評量」,又分別與「態度全量

    表」本身及其三個分量「認知」、「情感」、「行為」,兩兩相關。

    二、建議

    綜合文獻分析與研究結論,擬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師資培育機構、中等教育職前教

    師、中等教育現職教師及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下列幾項建議:

    一、教育主管機關

    (一)修訂資訊教育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根據文獻分析指出,目前資訊教育政策的方

    向是往下紮根,但在整體規劃上還是欠缺配套措施,尤其在經費方面仍嫌不足,

    此部分也是在半開放問卷裡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所反應會遭遇到的困難,因此電腦

    軟硬體及周邊設備是否滿足需求,是影響當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建議教育主管單位,應在這資訊變化快速的時代,儘速修訂資訊教育政策

    及相關配套措施,針對資訊科技如何融入教學之問題,先行建立各科的範例與教

    材,再經由教學實驗觀察其成效,爾後再加以改進。 (二)培訓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種子教師:根據文獻分析,過去政府在資訊教育政策上大

    都著力在電腦軟硬體設備的採購,近年來雖然網際網路運用普及,數位學園相繼

    開設,讓教師在尋找教學資源時非常方便,但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種子教師的培

    訓上卻是極少的。因此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先培養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觀念及相關技術,且結合學習理論之應用,以促使教師願意使用資訊科技於教

    學之中,並賦予其後續推廣之任務。對於此項建議,在半開放問卷中職前教師特

    別強調其重要性。 (三)成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核心資源網站:整合國內外各教學網站及數位學園的資

    源,放置良好的教育軟體、設計完善的教材、融入教學的策略等,並成立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支援社群,分享與支援合作學習,提供資訊與意見交流區,共同研習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63

    有關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知識與經驗。 (四)充實並更新電腦網路設備,並鼓勵師生共同使用:由文獻分析可知,目前學校間

    的數位落差仍然普遍存在,尤其偏遠地區的電腦相關設備仍未普及。因此,在教

    育行政機關積極推行資訊科技教育的此刻,應考量補助經費購置或更新電腦軟硬

    體、充實網路教學及未來維修的費用,如此才能有效達成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

    的,讓師生有較多的機會使用電腦網路設備。

    二、師資培育機構

    (一)廣開並鼓勵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電腦網路課程: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修習較

    多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與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的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的能力較佳;然而根據問卷資料分析,大部分職前教師大多僅修習 1-4 學分的相關課程(中等教育職前教師中,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課程與資訊網路

    相關課程者,各佔 56.3%與 58.2%)由此可知,師資培育機構所開設的這類課程並不多,且沒有列入必修。因此,師資培育機構應廣開相關課程,並鼓勵職前教

    師多修習此類課程;甚至可以將相關課程列為必修。這樣的工作,或許可先針對

    職前教師進行課程開設之需求分析來達成。 (二)增加電腦及網路相關設備:由研究結果可知,每週使用電腦及上網時數較多的職

    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較佳;而接觸電腦時間較久的職前教師,其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與態度兩者皆較為優秀,因此師資培育機構應充實電腦

    及網路相關設備(在開放問卷中大部分的中等教育職前教師的反應),並開放更

    多的時間與空間,使職前教師在使用上能夠不虞匱乏。 (三)舉辦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之研習或觀摩活動:師資培育機構能夠多舉辦一些與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的研習活動或觀摩教學演示(本研究中發現,若曾觀摩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將優於沒有觀摩的教師),並鼓

    勵職前教師參與,例如:電腦硬體組裝、網頁設計、教學影帶剪輯製作、網路管

    理等等的課程,甚至可以在研習課程結束後,發放研習證書;或者可以舉辦資訊

    科技技能檢定,通過檢定則給予檢定證書。職前教師可藉此培養資訊科技技能,

    以便使用資訊科技相關設備時,能夠輕鬆自若,游刃有餘,免除所謂「電腦焦慮」。 (四)鼓勵職前教師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教案: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中等教育職前

    教師若曾參與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教案,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將優於沒

    有參與設計的教師。而在師資培育的過程中,一定有設計教案並進行教學演示的

    機會,那麼應當把握良機,無論是哪個領域的教學,都可嘗試應用資訊科技在教

    學上,而且最好能將設計完備之教案,實際運用教學,藉以獲取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之實務經驗,這將對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有莫大的助益。

    三、中等教育職前教師

    (一)充實電腦及網路相關技能,並砥勵自我學習: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每週使用電腦

    及上網時數較多的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較佳;而接觸電腦時間

    較久的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與態度兩者皆較為優秀,因此建議

    職前教師不妨在求學過程中,把握學校的電腦及網路相關設備資源加以利用,並

    時常要求自己學習電腦網路相關技能。 (二)多修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電腦網路相關課程:從研究結果可知,修習較多資訊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64

    科技融入教學與資訊網路相關課程的職前教師,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較

    佳。因此職前教師應多修習師資培育機構所開設的各類相關課程,藉以厚植自己

    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同時建立正確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

    心,提升學習成效為最終目的。 (三)把握課外學習機會,調整學習心態:從結論中發現,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若有參與

    校內外資訊網路課程研習,那將具有較佳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因此職前教

    師不可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視為一種負擔,反而還要有更積極的求學態度,需要

    有更全方位的資訊科技能力,以利於自我專業成長,方能適應中等教育之通才教

    育,達到教學相長之目的。 (四)學習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教案:從研究中發現,中等教育職前教師若有參與

    設計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教案,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較佳。職前教師可利

    用繳交作業與上台報告的時機,或在教材教法課程進行教學演示時,甚至藉著實

    習的機會,都可以把握機會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無論是在哪個科目或領域,

    皆試著應用資訊科技,或可依循專家學者所提出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設計模式進

    行教學,如此應能從演練的過程中汲取實務經驗,並肯定此教學。 (五)與同學相互討論,合作學習分享經驗:根據本研究所蒐集之問卷資料分析,中等

    教育職前教師大多願意與別人討論、實施與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且願意幫

    助其他同學瞭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內涵。因此可在求學期間,成立一個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的研究會,或是虛擬的網路學習社群,提供一個合作的學習機會,互

    相討論如何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更加完善。

    四、中等教育現職教師

    (一)多參加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研習活動: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職前教師若曾修

    習較多的資訊相關課程,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能力較好。另外在文獻分析中亦

    歸納出,愈多的電腦及網路使用經驗將會影響教師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意願及

    態度。因此現職教師必須培養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精神,把握每一個學習資訊

    科技的機會。 (二)組織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觀摩團隊並分享經驗:在研究結果中發現,中等教育職

    前教師若曾觀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演示,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較好;而現職

    教師所處的學校現場,正是一個觀摩教學的最佳時間地點。同事之間或可藉由演

    示教學,來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相互討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心得;甚至是組織

    一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師觀摩教學團隊,這都能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推

    廣,有著莫大的幫助。 (三)嘗試使用資訊科技於教學歷程中:在文獻分析當中,曾提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

    學習成效有相當正面的影響。其對教育所帶來的效益有:活絡班級氣氛、增加同

    儕互動的機會、提昇學生學習動機、培養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資訊蒐集與整理

    的能力,並能增進學習成效。因此現職教師不妨試著使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中,

    如使用電腦擬出一份試題考卷、上網搜尋與課程相關之教學資源以提供學生參

    考、觀摩數位學園或相關網站設計教學的教案等等,親自體驗一下,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所帶來的好處。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6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文鋒(2003)。國民小學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院校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091NPTTC62007。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全世(2000a)。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

    36-47。 王全世(2000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 23-31。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089NKNU0395009。 王保進(1999)。視窗版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坤德 (2003)。數位學習教材機制的設計與管理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

    專班碩士論文,091NCKU5031006。 王麗雃、盧東華(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義意與內涵。國教新知,51(1),

    41-49。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 王曉璿(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種子班課程探究。教師天地,112,23-29。 尹玫君(1995)。台灣南部地區小學資訊教育之調查。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

    8,1-52。 尹玫君(2000)。國小老師的網路教學素養與培育。資訊與教育,79,13-19。 尹玫君(2003)。自教育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

    等教育學報,16,1-36。 白如婷(2006)。數位學習之適性化學習路徑規劃機制研發。國立成功大學製造工程研

    究所碩士論文,094NCKU5621017。 江文雄(2006)。職業類科課程教材教法通論。臺北:師大書苑。 李世忠、康靜文(2004)。網路教學視訊討論系統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5,65-73。 李宗薇、李宜修、吳姿瑩(2007)。偏遠地區學童數位落差之探討—以桃園縣某國小為

    例。研習資訊,24(3),73-79。 李柏圍(2001)。教師的好幫手—臺北市多媒體教學資源中心。教師天地,114,84-86。 李春雄(2004)。混合式數位學習模式學習歷程及成效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2NKNU0395022。 吳東柏(2004)。我國縮短數位落差的省思-從偏遠地區的資訊教育和資訊傳播科技來

    談。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092THU00055016。 吳明隆(1995)。國民小學學生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6),

    71-86。 吳明隆(1997)。國小學生電腦態度評定量表的探究。屏師科學教育,6,28-39。 吳明隆(1998)。電腦態度的意義及其量表內涵的探究。資訊與教育,65,48-55。 吳聲毅、林振欽(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分析模式。國教新知,50(4),63-70。 吳鐵雄(1990)。從數據看我國中小學資訊教育。中等教育,41(2),4-14。 何榮桂(1998a)。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與中小學資訊化校園的藍圖。資訊與教育,68,1。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66

    何榮桂(1998b)。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2-13。

    何榮桂(1999)。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與教育,70,2-8。

    何榮桂(2002)。臺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何榮桂、陳麗如(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8。 何榮桂、籃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

    22-28。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岳修平、林一鵬、蕭芝殷(2001)。資訊教育課程實施問題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7(3),65-71。 林岑(2003a)。以數位學習系統施行補救教學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2NKNU0395016。 林岑(2003b)。從CAI 演進歷程談網路數位學習新樂園 e-Learning。公教資訊,7(1),

    35-42。 林秋先(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面臨的困境與契機。師說,180,4-6。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0NKNU0395001。 林輝泉(2004)。台北縣教師資訊素養之需求分析與發展策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碩士論文,092TKU01620018。 范瑞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師實施之困境與可行策略之文獻詳析。中華人文

    社會學報,3,32-55。 涂孝樸、彭信成、黃士恆(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產生的問題與建議。

    中等教育,55(4),4-13。 徐皓(2005)。試論遠端開放教育中教學模式的研究視點和建構維度。96 年 12 月 28 日,

    取自:http://olclass.shtvu.org.cn/iclass200503/3L/c.doc。 韋金龍(1991)。強化「資訊教育」之我見。台灣教育,487,46-47。 孫承偉(2003)。老師!勇敢伸出您操縱滑鼠的手--讓資訊融入教學中。國教世紀,206,

    99-104。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a)。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96 年 12 月 28 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6673001/ie/guideline/index.html。 教育部(1998b)。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96 年 12 月 28 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CC/9CC.html?open。 教育部(1998c)。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

    96 年 12 月 28 日,取自:http://www.phjh.tc.edu.tw/study/s6.htm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運用科技與資訊。96 年 12 月 28 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basic/basic8.php。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96 年 12 月 28 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 EDU6673001/ie/guideline/guideline(9006).pdf 。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67

    教育部(2003)。教育部資訊教育辦理現況專案報告。 96 年 12 月 28 日,取自:http://fair.edu.tw/minister/case/920512.htm

    教育部(2008)。教育統計- 性別統計指標。 97 年 7 月 1 日,取自: http://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168

    張宏明(2001)。高雄市國小教師對資訊融入學科教學的實施企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89NKNU0036019。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094NTCTC629001。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國恩(2004)。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兼論e-Learning 跨領域之整合研究。教育研

    究月刊,125,126-132。 張雅芳、朱鎮宇、徐加玲(2007)。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

    與圖書館學,44(4),413-434。 張雅芳、徐加玲(1998)。從系統的觀點規劃教師資訊素養之專業發展。教學科技與媒

    體,40,3-11。 張雅玲(2001)。國民小學職前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

    文,089TKU00620002。 張錦松(2004)。以代理人為架構實作於學習端之學習歷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

    程研究所碩士論文,092CCU00392002。 郭玟杏(2006)。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政策之分析。研習資訊,23(4),137-144。 郭明堂(2003)。資訊科技在九年一貫「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的融入與應用。國教天地,

    154,20-22。 陳冠名(2003)。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博士論文,092NKNU0332034。 陳怡君(2002)。國民小學職前教師電腦融入教學素養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0NTPTC576035。 陳俊瑋(2006)。數位學習系統之設計原則研究-以故宮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094NCTU5509006。 陳偉文、高琡媄(2007)。資訊教育發展現況初探。研習資訊,24(4),125-134。 黃天佑、吳璧安、李婉儀、林佩穎(2006)。城鄉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差異分析。

    資訊科學應用期刊,2(2),99-114。 黃世杰(2002)。國中學生電腦態度量表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活科技教育學

    系教學碩士論文,090NKNU0036022。 黃明達、蕭瑞祥、江雅玲(2007)。我國資訊教育資源落差之研究-以全國高中職、國中

    小為基礎。資訊管理學報,14(1),91-122。 黃保瑞(2003)。符合 SCROM 之教材設計-以電腦資訊處理為例。逢甲大學資訊工程學

    系碩士班碩士論文,091FCU05392048。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與措施。臺北市:心理。 許耀升、羅希哲(2006)。資訊融入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科領域教學之理論與實務-

    以「Mind Manager X5」為例。中等教育,57(6),144-151。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68

    楊玉麟(2006)。數位學習教學策略在學習成效上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094NCU05396015。

    詹勝凱(2006)。宜蘭縣國小學生達成教育部資訊議題能力指標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佛光大學教育資訊學系碩士論文,095FGU00395004。

    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 溫嘉榮、林煌凱(2002)。由「網路假期」活動談資訊融入學科教學。視聽教育,43(4),

    12-20。 溫嘉榮、施文玲、林鳳釵(2004)。中小學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能力指標之研究。高

    雄師大學報,17,97-113。 經濟部(2005)。2004 數位學習白皮書。台北市:經濟部。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臺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97年 1 月 10 日。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 劉世雄(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之初探。中等教育,57(5),114-134。 劉君毅(2007)。數位學習的現況與發展。研習資訊,24(4),115-123。 劉杰明(2002)。國民小學教師網路素養、態度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0NTNUC576010。 劉惠玲(200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策略與實際。實小學報,1,132-141。 蔡振地(2006)。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網路數位學習現況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095NHCT5212007。 蔡福興(2000)。淺談九年一貫課程之「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生活科技教育,33

    (2),26-28。 賴錦緣(2001)。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課程規劃之啟示。資訊

    與教育,85,45-54。 謝清俊(1997)。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96 年 12 月 28 日。

    取自:http://www.sinica.edu.tw/~cdp/project/01 。 謝佩君(2004)。職前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專題導向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092NCYU0620005。 謅景平(2002)。數位學習概論。載於資策會教育訓練處講師群著。臺北市:資策會教育

    處。 顏金泉(2005)。影響國中生數位學習的因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094NKNU0395001。 韓善民(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簡介。資訊與教育,61,2-8。 韓善民(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加速篇。資訊與教育,68,14-16。 羅佳民(2006)。樂在教學~淺談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師說,194,44-46。 鐘樹椽(1999)。教學科技應用於小班教學之探討。教師之友,40(1),5-11。 蘇宗立(2002)。多媒體討論區應用於高層次問題討論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之主題

    討論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1NKNU0395020。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69

    二、英文部分

    Alavi, M.,Shneiderman, B., Borkowski, E. Y., & Norman, K. (1998). Emergent patterns of technology/ learning in electronic classroo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6(4), 23-42.

    Arthur, E. (2003). Expanding the 5E model. The Science Teacher, 70(6),56-60. Atkins, N., & Vasu, E. S. (1998). The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instrument: Effectively

    measuring where teachers are and planning for staff development.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5(8), 35-39.

    Brownell, G., & Brownell, N. (1991). Designing tomorrow: Preparing teachers as change agents for the classroom of the future.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8(1-3), 21-24, 45.

    Bryant, K., Campbell, J., & Kerr, D. (2003). Impact of web based flexible learning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14(1), 41-50.

    Clouse, R. W., & Alexander, E. (1998). Classroom of the 21st century: Teacher competence confidence and collabor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 26(2), 97-112.

    Dexter, S. L., Anderson, R. E., & Becker, H. J. (1999). 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 221-239.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21.

    Ertmer, P. A., Addison, P., Lane, M., Ross, E., & Woods, D. (1999). Examining teacher, beliefs about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2(1), 54-72.

    ISTE(2001). ISTE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http://cnets.iste.org/teachers/t_stands.html

    Johnson,L., & Maddus, C. (200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r conditions critical to integration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Oct. 2006, 14-19.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LoTi):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3), 40-42.

    Moersch, C. (1999). Assessing current technology use in the classroom: A key to efficient staff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6(8), 40-43, 49.

    Soner, Y. (2000). Effects of an educational computing course o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attitudes and us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2(4), 479-492.

    Sprague, D., & Dede, C. (1999). If I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the classroom.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1), 6-9, 16-17.

  • 三十三期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刊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