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學院 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田野調查成果發表題目: 客家漁民的經營網絡變遷 ---以桃園縣新屋鄉永安漁港為例 指導教授:江明修 博士 研 二 生:湯永銘 967305002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五日

田野調查成果發表題目: 客家漁民的經營網絡變遷 ---以桃園縣新屋 …hakka.ncu.edu.tw/Hakkapolitical/web/files/download/田調論文/政經組A場/5_湯... ·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學院

    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田野調查成果發表題目:

    客家漁民的經營網絡變遷

    ---以桃園縣新屋鄉永安漁港為例

    指導教授:江明修 博士

    研 二 生:湯永銘 967305002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五日

  •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6

    壹、 研究動機………………………………………………………6

    貳、 研究問題與目的………………………………………………6

    參、 研究方法………………………………………………………7

    肆、 研究範圍與對象………………………………………………9

    伍、 研究流程與架構………………………………………………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4

    第一節客家漁民經營網絡變遷之文獻檢閱………………………….14

    壹、社會網絡資源…………………………….……………………14

    貳、經濟網絡資源………………….………………………………14

    参、族群網絡資源………………………………………………….14

    第二節、新屋永安港漁民的產業文化······……………………………18

    第三章 永安漁港個案析探………………………………………………21

    第一節資料分析一:漁港與漁民之間的共生網絡………………….21

    壹、新屋永安港的歷史脈絡···············……………………………….21

    貳、漁獲產銷與經濟利潤………········……………………………..34

    2

  • 參、新屋永安港地區生活的族群? ···········……………………….39

    .肆、漁業是永安港客家漁民經濟產業嗎?… ········………………39

    第二節資料分析二:永安港產銷分工網絡…………………………40

    壹、 產銷網絡中的中壢漁會·········…………····……………………40

    一、訂定價格··················………………………………………….46

    二、承擔銷售風險·………………………………………………48

    三、不同族群接觸文化·····················………………………·……..49

    貳、 漁會的運作·················…………………………………………49

    一、漁民漁商與漁會經營網絡的建構···………………………..49

    二、漁會經營成員的來源屬性與網絡········……………………..50

    三、漁會成為漁民產銷網絡的變遷···········………………………50

    四、漁會產銷的營運邏輯···············………………………………51

    第三節 中壢漁會與永安港客家漁民產銷的商業機制………………..51

    壹、漁會與市場:行銷網絡的建構···············………………………51

    貳、族群經濟中的文化邏輯···················……………………………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4

    第一節 訪談資料分析(訪談稿)…………………………………..54

    3

  • 第二節、經濟行為與客家漁民的經營網絡…………….……………66

    壹 、 客家漁民的族群特性與社會邏輯·············……………….…66

    貳、 客家漁民共生網絡的歷史脈絡···············…………………….67

    參、 內、外交易文化:客家漁民與漁會、市場的互動·······……67

    一、 生產漁具與船家型態·············……………………………...67

    二、 漁船勞動力:家庭成員、漁工與外勞·····……………….68

    三、漁貨來源:買家與其他漁民·············………………………..69

    第三節:客家漁民經營網絡間變遷的經濟特性……···………·…….71

    壹、 族群網絡············……………………………………………….71

    貳、 閩客親屬網絡·············…………………………………………71

    參、 族群關係作為一種經濟策略···········………………………….71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漁會組織對客家漁民的經營網絡變遷觀察 72

    第一節 研究發現……………………………………………………72

    壹、 永安地區客庄農民轉變為漁民的經濟壓力…… ··········….72

    貳、 「漁會」:對傳統的漁民與漁港協力異業策略聯盟··…·72

    參、客家漁民的「物質文化現象」經營網絡建構動態歷程……74

    肆、永安漁港休憩漁市產業是客家漁民新興經濟產業?·………·75

    4

  • 第二節研究建議……………………………………………75

    壹、永安港漁民面臨的經營變遷………………………75

    貳、面臨變遷困境問題…………………………………76

    参、值得再深入研究的相關議題………………………81

    表 目 錄………………………………………………………84

    圖 目 錄………………………………………………………84

    附 錄:1、本研究訪問大綱、訪談資料……………………85

    2、桃園縣沿岸港口比較表

    永安港位置圖

    新屋鄉 97 年 8 月底各村戶數、人口數統計表

    97 年度 4 月份桃園縣農漁產批發市場交易情形

    參考書目 ·······················…………………………………………107

    5

  • 第一章 緒論

    壹、研究動機

    客家漁民經營網絡變遷是否會影響地區經濟變遷?透過觀察新屋永安漁港產業中客

    家漁民的經營方式與變遷,分析出近代客家漁民經營的經濟特性。在台灣位於客家地區

    唯一的漁港-新屋永安漁港,從1900年農業社會背景之下,有農民藉著農事閒期,靠著

    天時地利以勤奮精神,近海漁獵由農轉漁,開始從事漁撈的船民生活。本文要探討的是,

    這些客庄農民,由農轉漁的過程中,需要什麼樣的農漁資源?例如轉業動機、發展變遷、

    漁獵知識、漁撈技術、經營網絡等等,這些資源如何影想變遷?

    什麼原因改變了客家農民傳統經營方式,變成新屋永安港?而形成一個由農轉商的社會

    現象,同時在階層流動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網絡關係?因此,本文透過對客家漁民生

    活的探討,漁會的出現、漁會的功能、漁會的經營,從中分析客家漁民所運用的網絡關

    係,及其展現的族群特性。然後,在交易漁貨的互動過程中,漁會如何與客家漁民、漁

    會與漁會、漁會與客家漁貨商之間價值鏈關係,作為生存利益以及經營策略的一種方式。

    貳、研究問題與目的

    本研究探討下列問題:

    (一)探討客家漁民討海的動機,誘因是什麼?何以會做出補漁或靠海為生的選擇?當

    時國內外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又如何?

    (二)族群的行動模式如何?例如是集體(collective)、離散?

    (三)建立漁港之後,如何形成新的客家漁港?周圍有無聚居其他的族群,並形成文化

    和族群之間的壁壘?如何穩定族群之間的關係?

    6

  • (四)定居之後的族群網絡關係如何?有無發展社群組織並建立網絡?社會網絡是否已

    擴及鄰近居民?

    (五)生活上如何維繫族群經濟競爭。例如有無生活形態轉型?有無建立漁業互助組

    織?

    (六)以前是農民,遷至新屋繼續務農,但前往永安港者必須改變生計,從事漁獵採集。

    新的生計模式內容如何?適應過程中有無困難?

    以上是本研究所擬討論的主要問題,並將在理論假設的基礎上加以深入分析和探討。

    本研究目的係(一)、論述永安港漁民與漁港、漁會之間關係,以即三者協力扮演

    開發經營的重要機制。(二)、析探漁會與客家漁民之間人際網絡的建構以及交易的媒

    介。(三)、傳統的漁會創新策略聯盟:建構促成虛擬社群(網路銷售通路客群)和客家

    漁民經濟性結合網絡。(四)、分析漁會與客家漁民動態經營網絡的建構歷程和社會經濟

    結構的改變,促使永安港的經營型態變遷;從量與質變的互相影響,並從永續性的角度

    加以檢視,並進一步綜合分析,希望能從整體性的觀察中得到一些變遷因素和網絡之間

    互動關係的樣貌,同時也試圖探尋現今客家漁民經濟發展的問題,以作為漁民經營模式

    不同面貌的啟示。台灣係以貿易起家,貿易靠港岸船隻,船隻靠海洋,即使到了現代,

    台灣還是靠貿易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由海洋的想像與力量,港岸無限寬廣,陸地的盡

    頭在眼前,延展而去的則是海洋,客家人曾謂是山的民族;但在永安港這裡,客家卻是

    一種海洋精神,一種相對於路地型思考的精神,客家漁民在此地展現出存有刻苦耐勞、

    儉樸、內斂特色的族群隨時代的創新遞移、經營網絡變遷的轉動現代意涵。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擇位於新屋鄉永安港漁會與客家漁港駐點觀察,以每年的 4 月開始到 9

    月為觀察期,為期 1 年,期間以訪談觀察方式,針對這兩個定點的交易網絡(包括往來

    7

  • 漁會與漁民)作採取深度訪談法及參與式觀察法、文獻回顧法、討論與分析等先將收集

    次級資料作分析,主要次級資料的來源為國內期刊、政府資訊統計、中研院社調資料等

    相關研究,加以吸收並彙整其研究結果。並與本文討論與分析經營變遷的結果,與發展

    文獻中的陳述進行比較、文獻檢閱等多元方法來進行分析研究。,提供研究建議。預計

    訪問 6 位受訪者(如附錄),藉以觀察客家漁民經營漁港變遷脈絡,漁會創新的改變、

    漁會與漁民的互動及經營行銷網絡的變遷。本研究以台灣光復後新屋鄉永安村漁港客家

    漁民發展作為分析重點,探討客家漁民在經營網絡變遷的環境干預與市場需求之下,客

    家漁民、客家漁港生態與產業變遷等要素間的互動關係,以及造成永安港未來發展的原

    因。藉由永安港的發展過程,本研究揭露誰打造永安港時常被忽視與扭曲的主體經驗,

    也對今日永安港發展的形成脈絡,實質內容執行過程與結果嘗試藉由研究者訪問居住永

    安村多年的互動訪談,詳盡地觀察客家漁民辛勤純僕的打造漁港生活歷程,了解並分析

    今天客家漁民的經營網絡變遷全貌。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獻檢閱分析、深入訪談法與參與觀察法。

    一、文獻檢閱分析

    文獻探討的目的在於建立本論文之研究架構,支持論述與比較研究結果之異同,

    因此,所需探討之相關文獻包括:

    1. 與永安漁港發展相關之研究。

    2. 與住在永安漁港地區客家族羣之研究。

    3.析探與漁港、漁民、中壢漁會關係之文獻。

    4.客家漁民經濟行為的解釋及理念之探討。

    5.蒐集永安漁港之背景資料,包括發展歷史、自然環境、可用之統計資料,作為探討當

    地客家漁民、漁港發展特性之基礎。

    8

  • 二、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不但是一種生活,也是我們生活的過程。人類的活動是個持續過程,許多人

    類行為現象必須透過互動才有意義。而意義則因時、地、人不同而有所不同,參與觀察

    變成本研究的最佳方法之一。以內部深沉的觀點、開放式求知的過程、深度個案研究方

    法、研究者直接參與漁民生活,以及直接觀察為收集資料的方法。Jorgensen 認為:參

    與觀察的最終目的是「從紮根在人類每天的生活事實,發掘實踐的和理論的真理。」

    三、深入訪談法

    客家漁民發展的變遷有許多是蒐集資料所不能表現出來的,例如漁民活動方式的改

    變、漁民關係的變化、社會環境的變化等。因此,需要透過對漁民、漁會、漁港的訪談

    得到文獻資料以外的訊息。

    訪談主要採取兩種模式:一是日常性的交談,這是本研究最主要且頻繁的方式,主

    要形式是以直接訪談,選擇對象針對主題作發問。而深入訪談主要針對地方訪談,試圖

    瞭解漁民對漁港發展的建設情形,並藉此探索漁民和漁港之間的互動關係。訪談對象根

    據研究主題需要,分別訪談永安村漁民、漁會人員等。

    在文章論述方面,分成五個章節,第一章論述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第二章文獻探討以

    社會網絡變遷之文獻檢閱;就社會資源、經濟資源、族群資源三方面析論;第三章永安

    漁港個案資料析探;分別從永安村客家漁民、永安客家漁港、中壢漁會析論;第四章研

    究結果與討論,從訪談資料分析,客家漁民的經濟行為與經營網絡。第五章研究結論與

    建議,從網絡變遷趨勢作為一種客家族群經營變遷的觀點論述,分成二個小節,作為本

    文的結論。

    肆、研究範圍與對象:

    9

  • 一、 研究範圍·

    以桃園縣新屋鄉公所屬行政區永安村轄及永安漁港區,現有戶籍登記及職業漁民為

    母體,透過永安村及與漁港有關之中壢漁會組織,進行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 的

    方式抽取居住於該地 50 年(含)以上的 6 位漁民為樣本,作為資料蒐集及訪談的對象。

    樣本包括住在永安村、漁港區之漁民,並依滾雪球(snowball sampling)的方式,選取深度

    訪談受訪者,以避免樣本過度集中,失去代表性。

    (一)、 空間向度

    以桃園縣新屋鄉永安村漁港地區、客家漁民為核心研究區域及其與中壢農會運作

    關係就經濟資源網絡、社會資源網絡、族群資源網絡之間互動影響在全球趨勢下

    也對客家漁民經營網絡產生的變遷現象,以人----客家漁民為經、以地----永安漁港

    為緯;主軸---中壢農會縱橫其間,涵蓋客家漁民關鍵層面的經營網絡為研究範圍。

    (二)、時間向度

    本研究的時間向度係以永安港地區的發展歷程為範圍,亦即日治時期以後的進入

    民國拓墾迄今。日治時期,屬於殖民地經濟的社會,以傳統的社會生活為主,但已逐漸

    受到現代化的影響;一九四五年迄今,社會、經濟皆逐漸走向現代化(劉進慶等,1995:

    1-44)。

    二、研究對象···································································

    新屋永安地區住居族群人口、產業、漁戶、船家·

    伍、研究流程與架構

    根據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試圖提出一個研究的分析架構,藉由文獻資料的蒐集和

    客家漁民的訪問,在資源交換及經營需求之下,了解漁港不同年代的發展狀況,並針對

    10

  • 族群、經濟、社會等層面的經營網絡結構做一概況的描述。Gottdiener(1985)稱為「成長

    結合」(growth coalition)或「成長網絡」(growthnetwork)。 透過漁民發展的經營過程,

    建構出網絡的軌跡,以掌握漁民經營網絡變遷的脈動。從這些經營變遷、網絡的脈動,

    來尋找出漁港的空間分化、消費的分佈,進一步分析出客家漁民的變遷是什麼?漁會扮

    演的角色是什麼?從這種網絡結構的變遷角度來探討影響客家漁民?

    本文建立的動態分析架構圖:圖示 1-1:研究架構圖(研究整理)

    客家漁民、漁港

    漁會共生網絡

    市場導向、消費導向 日本、荷蘭、芬蘭

    族群網絡

    協力組織

    經營轉變 網絡

    (network)

    社會網絡 創新思維

    的擴散

    資源交換

    利用資源回復

    經濟網絡

    經營變遷

    休閒文化 經營網絡 相關對策

    全球化

    海洋文化

    物質化

    (史美強,民 94:38) 多元、動態、去中心化、

    分權化

    社會結構(Marsden,

    1990)

    網絡關係為一種資源動

    員(resource mobilization)

    之過程(史美強,民 89:

    74)

    11

  • 資源可能包括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財貨(goods)、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或

    財務支持。每種資源交換都是一種社會網絡關係 (social exchange relations),

    研究流程:圖示 1-2: 研究流程圖(研究整理)

    確立研究目的與動機

    概念界定

    研究架構建立

    研究方法.步驟

    田野調查 文獻探討

    章節安排 特色 案例

    資料收集及分析

    比對研究

    結論預期成果

    12

  • 圖示 1-3: 研究架構與流程靜態關係圖(研究整理)

    研究問題概念形成

    理論文獻資料整理 實際漁民現況

    鎖定研究個案與領域

    研究方法選取,修正,與進行

    網絡變遷核心主題

    研究個案整理與分析: 個案次級資料分析與訪談

    結論與分析

    呼應研究主題與文獻

    研究問題修正,釐清

    與確認

    本研究架構與流程關係

    13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客家漁民經營網絡變遷之文獻檢閱

    壹、社會資源

    於網絡連動之過程中,位居重要位置之行動者將發揮領導性作用。自另一角度觀

    之,網絡關係可謂為一種資源動員(resource mobilization)之過程(史美強,民 89:74)。

    就組織間資源依賴之觀點而言,其基本前提有二:(1)沒有任何組織能夠獨自掌握其生

    存所需之資源;(2)組織之資源可為組織帶來競爭之優勢(Jones, 1995:259)。

    貳、經濟資源

    由於傳統勤勞儉樸兼業櫕拼特有族群性格,上一代已漸由地主或資產家轉變為中、

    小資本的工商、船舶業者,下一代延續此一基礎,發展成為重要的漁業家或資本家,其

    經濟勢力較上一代更為擴張,社會聲望和影響力每較上一代更為提高,由是其家族的勢

    力更為擴張。(黃秀政,2002:226)

    参、族群資源.

    客家人對族群文化世代以來無從割捨,本研究發現永安港客家漁民的宗族情感匯聚

    成為宗族之間社會關係結合在ㄧ起,宗族的社會關係網絡不但成為客家人日常生活的關

    係網絡,也是客家人的社會支持與社會資本,在本研究訪談中也發現客家漁民經濟網絡

    14

  • 與社會網絡中;宗族的原力仍然是最大的支撐力量。

    外在影響永安漁港變遷轉型圖 2-1;(研究整理)

    漁會創新擴散漁會創新擴散

    族群網絡族群網絡

    交易文化交易文化變遷經濟特性變遷經濟特性 客家漁民客家漁民

    永安漁港

    變遷轉型

    客家漁民的

    經營網絡變

    客家文化變遷

    漁會創新

    經營

    市場消費導向

    經濟變遷

    族群特質

    全球環境

    15

  • 探討自變項、因變項與中介變項之間的關係。

    ● 核心價値的關鍵。

    漁民與漁港、漁會網絡變遷圖 2-2:(研究整理)

    文獻探討問題:

    一、 瞭解開港歷史與客家住民發展過程、相關產業的變化與影響變化的因素

    一、永安漁港歷史1:永安漁港在空間象度位置

    (社會領域)

    2:永安漁港在時間象度位置 (文化領域) 3:由離散到凝聚 (族群印象)

    三、休閒-蛻變中的客家漁港 1:漁港中的娛樂船

    (社會領域)

    2:海洋觀光休閒漁季 (休閒觀光領域) (藝術與商業領域) 3:漁港綠化及美化、遊艇碼頭、多功

    能發展擴建

    四、漁港的客家漁民 1:永安漁港由漁轉商的變項

    (變遷歷程)

    2:漁會的創新擴散關鍵角色 (漁民與漁會的互動網絡) 3:物質化轉變遞移現象

    客家漁民的經營網絡變遷

    二、漁民田野調查 1:漁民生活史

    (自然與生活領域)

    2:漁業歷程 (社會領域) 3:由傳統到行銷的網絡變遷 (經濟與人文領域)

    16

  • 二、 目前客家族群的經營型態(特色漁產與製造過程、人力分工、經營理念)

    三、 目前經營的變遷過程、歷程

    四、 漁會的發展經驗、行銷

    五、 客家族群經營滄桑與漁會關鍵角色

    六、 所在港區的變化

    七、 漁港未來的規劃

    田野訪談問題:訪談問題乃針對訪談目的而設計,用口語化的方式讓 受訪者提供個

    人資料,每個訪談目的可能發展成若干個不同的訪談問題:

    「新屋永安港的口述歷史」的訪談問題

    訪談目的設計成以下問題

    (一)、請問就你的瞭解,這個港口是什麼時候創設的?

    (二)、最早開始使用的是誰?他們為什麼創設這個港埠?

    (三)、幾十年來分別有哪些族群人使用過這個港口?

    (四)、就你來看,他們對這個港口有哪些長遠影響?

    「永安地區客家人由農轉漁歷程」

    1、這裡過去客家人的職業環境都是務農的,生活情形?

    2、過去以農為主社會生活無法支撐家族經濟嗎?

    3、這裡沿海客家人為生活開始嚐試漁獲捕撈謀生時代?

    4、豐收的漁獲開始改變了客家漁民的生活價值觀及網絡關係?

    「中壢漁會的成立與客家漁民、永安港共生網絡」

    (1)、經營網絡變遷的研究

    綜觀過去尚未有關於客家漁民經營網絡變遷的研究,以網絡的觀點來探討永安地

    區客家漁民與中壢漁會組織、永安漁港之間的關係,亦尚未有對漁會(人員)與(漁

    17

  • 民)間的關係與漁港的連結情況進行變遷研究與分析,學者藍佩嘉(2000),發現「網

    絡化」(networking)的歷史動態過程中,人際網絡被動員、轉化為經濟活動的形

    式,其過程被重組與建構。此外,周麗芳(2002)認為只提出華人社會中關係現象

    特殊化,無助將關係研究提升至構念化、理論化,而將西方社會網絡概念套用在

    華人社會上,忽略華人關係內涵的獨特性,無法真實地呈現華人社會的行為現象,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電腦網路連結形成一個社會網絡(吳齊殷,1999),已是未

    來客家族群建構新轉型經營永安港的世紀,而漁會應強化自身「顧問」的橋樑

    (Bridge)功能,經由諮詢才有空間,並融入高感性(Hi touch)的態度,進一步提供漁

    民附加價值。

    (2)、研究探討:

    A、漁會人員漁民關係結合:連帶扮演開發漁源的重要機制;

    B、人際網絡的強化與建構:社交性結合是網絡持續與促成交易的媒 介;

    C、傳統漁業人員的策略聯盟:建構促成虛擬社群經濟性結合;

    D、建構漁會對漁民組織的結構性結合網絡;

    E、漁會與社會網絡的建構:呈現動態歷程。從歷史時間軸來看,社會 經濟結構的改

    變,促使永安港的經營流程、組織型態,社會網絡從量與質變都在互相影響。一旦社

    會網絡(Social networks)經濟活動與人際網絡轉化時,其過程如何重組與建構是應再深

    入探究議題

    第二節、新屋永安港漁民的產業文化

    永安漁港(又名崁頭厝港),位於台灣桃園縣新屋鄉永安村,建於 1953 年永安漁港

    18

  • 原為一小漁港,為因應漁船大型化需要,不但新闢碼頭,還挖深航道,並延長興建原有

    防波堤。漁港現在有漁筏 99 艘,漁獲種類以鯧、鰆、小卷、烏魚、鰹、鯊、黃花魚等

    為主,漁獲量主要供銷外縣市為主,為增加漁民收益。1959 年改名永安,而漁港亦改

    名為永安漁港。

    永安漁港屬第三級漁港,位置坐落於桃園縣新屋鄉,是全 台灣唯一以客家庄為主體的

    漁港,也是中壢區漁會轄區內的唯一漁港。為了迎接休閒時代的來臨,在民國 93 年 7

    月 17 日觀光魚市完工啟用之後,永安漁港及周邊的海岸,儼然已成為北台灣新興的一

    顆休閒明珠,每逢假日,總吸引數萬的休閒人潮。

    目前港區的泊地面積為 27,600 平方公尺,漁船及漁筏總數約 450 艘。港區就位在 114

    縣道的盡頭,進入港區,首先迎面的是二層樓建築的魚貨拍賣場,是漁船進出港裝卸漁

    獲的場地;在魚市場右邊有一座造型亮麗而奇特的建築,即是中壢區漁會的所在地;而

    在漁港南岸,緊貼在碼頭邊的長型建物,是供漁民儲藏漁具的倉庫,而對岸那一排堆滿

    魚網的,則是漁民整理和修補網具的漁具整補場。

    永安港這個百年古漁港一直在看著老港口的興衰,也一直見証著新屋進入現代化漁業的

    崛起和發展。古老的技藝和現代的商業就這樣相互守望著,如今,港區的成立,他們新

    一代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同時,在這一個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面前,更多該考慮的是如何

    與時俱進,如何讓這些古老東西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老漁民的家中,種在漂亮花盆中

    的仙人掌在眾多植物中特別的顯眼。老漁民說“如今新屋變了,大公司來了,商機來了,

    港區也獲建立魚市場了,永安的馬路變寬了,街道漂亮了,新的別墅一棟棟起來,永安

    也有了自己的商店、超市。無論外邊的環境怎樣,仙人掌頑強的生命力是不變的,就像

    在永安的起起落落裡,新屋人追求發展的執著從來都沒有變過。也讓子孫都記住父輩們

    曾經開拓永安的曲折和艱辛,仙人掌的精神要一直傳承下去。古人有詩“千淘萬漉雖辛

    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百年一夢,永安這個夢很長,但百年夢醒後,永安終於還是迎

    19

  • 來了自己的春天。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工程能力日新月異;經濟活動的提昇,各式各樣

    的經濟需求應運而生;對於船舶體型越做越大,功能越分越細,而對於停泊環境的安全

    要求,也相對提高。天然良港早已不敷使用,於是人為的港口,遂成為普遍的現象。

    以工程角度來說,要建造一個全新的港口,需投資相當龐大的資金,一個功能齊全的

    國際大港,常常需要花費上億以上的新臺幣,因此往往採用階段性的方式來建設;就算

    是一般常見的小型漁港,也要花費數百萬元,不是隨便想建就能馬上建造的。以環保的

    角度來說,人造的港口,往往會破壞自然生態與景觀,再加上日後使用時所帶來的污染,

    往往造成環境的浩劫,所以建造一個港口,要非常謹慎地評估,評估項目包括:氣象、

    波浪、海流、地形、底質、水質、水溫、生態、景觀、文化遺跡、噪音、振動與惡臭等

    等。 港口的發展就像人的一生,從誕生到繁榮,從繁榮到沒落,甚而消失,不同的是

    港口的壽命長短差距相當大,臺灣目前共有大小漁港計兩百多個,傳統漁港的主要功能

    為漁獲的卸載,這些港口規模差距相當大,原本分成四類,但最新漁港法(95.01.27)

    已依使用目的分成全國性與直轄縣市性二類,共計 231 處;由於漁場不同,漁 船 的形

    式及設備也有很大的差異,遠洋漁船上千噸,近海漁船數百噸,舢板則是最小的漁船,

    有小至幾噸而已。傳統漁港的主要功能為漁獲的卸載,由於天天都有漁獲進出港口,所

    以通常都會有一股淡淡的魚香味飄散在空氣中,因此製冰場的出現便成為大型漁港的特

    色之一。

    現在流行觀光性漁港,全省各地皆有,與傳統漁港比較,觀光性漁港多了休閒觀

    光的味道,除了傳統漁獲碼頭與漁獲交易場外,增加了觀光休閒性的設施,例如魚貨直

    銷中心,海鮮餐廳、表演舞臺、展示中心、遊樂健身設施,綠地……等等。而臺灣四週

    環海,西部沿岸多屬沙灘或礫石,東部沿岸則多岩岸峭壁,景色雄偉又富變化;近年來

    國人漸重視休閒生活,因此許多漁港,逐步轉向觀光與休閒化,例如淡水漁人碼頭、桃

    園永安漁港、北縣富基漁港、基隆碧砂漁港、宜蘭縣大溪漁港、烏石漁港、南方澳漁港、

    20

  • 臺中梧棲漁港、屏東東港漁港……等等,每逢假日人山人海,不但為國民提供良好休閒

    處所,更是漁業永續經營的基石。

    港口的發展就像人的一生,從誕生到繁榮,從繁榮到沒落,甚而消失,不同的是港口

    的壽命長短差距相當大,本研究即在試圖解析客家族群地區經營的新屋永安港的一生;

    看看這一世代客家族群經營的社會網絡變遷。

    第三章 永安漁港客家漁民個案析探

    第一節資料分析一:漁港、漁民間共生網絡

    壹、 新屋永安村地區的歷史脈絡

    永安村地區客家漁民生活背景析探

    壹、一氣候條件

    由氣象局紀錄,新屋鄉境內的氣象觀測站資料,顯示「少雨」的氣候,在沿海地區相當

    明顯,尤其研究區域的新屋近海測站降雨紀錄,指出在冬季與夏季降雨均偏少;除非颱

    風帶來雨量,甚至出現7月沒有降雨之情形;只有春季時降雨較豐(春雨),文獻曾載

    「淡水以北,春多陰雨,霢霂連旬,偶有晴霽,傾刻復雨。」若將兩氣象站資料比對,

    降雨情況愈往沿海愈少,以氣溫量測,夏季的高溫是常態,冬季溫度下降,仍在15℃以

    21

  • 上;正是「(農曆)九月北風發冷,十一、二月風月甚則寒愈烈。」

    資料來源:氣象局(2007),《氣候資料年報(地面資料)》(臺北市:中央氣象局),

    頁67-68。

    .冬季多強風,雖不甚強勁,但在10 月至3 月間風力增強,可達近7m/sec,屬於4 級風。

    記錄為平均風速,若考慮最大陣風以及近海的緣故,沿海地區的風力影響應更大,誠如

    文獻載錄「九月重陽後,多狂風,掃葉捲籜,塵沙蔽天,其勢猛烈,常一發經旬不止。」

    再根據各月最多風方向的記錄,呈現規律性吹拂,夏季月份多來自西南西方(240、

    250),冬季多來自東北方(40、50、60),且來自東北方向的月份約有全年2/3以上的時間。

    惟「雨少風多,其威愈烈」;沿海地區的強風,對沿海地區居民造成重大影響。

    貳、.地形與地質條件

    香山灣,近新竹;由鳳岬,白砂角。

    至淡水,盡沙邱;十里許,水自流。

    由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之1/50,000地質圖與說明書,大致可以發現新屋鄉靠海為

    「桃園層」,由礫石和上覆1-2公尺之紅土組成,沿海與河川地多為「沖積層」,其中

    海岸沖積層大都由砂土組成,偶雜小礫石,為海岸高潮濱線以上未固結之沈積物,係陸

    地上風化後之物質經重力、水力、風力等作用搬運至海岸,後經沿岸流、波浪、風力等

    作用沈積於海岸附近,由於陸地上升將其抬昇至高潮線以上。意即離水、沙質海岸的形

    成,堆積層較厚,現今沙丘則分佈於沿岸海濱,古沙丘為風成之堆積物,現代沙丘是海

    浪及風之沙丘通常沿海岸線發育,現代海濱沙丘大抵成東西向沿展,其高度均在10公尺

    以下。由於少雨、多強風、沿海沙丘的自然環境,對生活在附近的聚落居民影響深遠,

    尤其在客家人移墾與開拓的過程中,「海岸環境」的角色一直都存在。

    參、開墾與生計的開展

    永安村.聚落的形成,崁頭村開墾廣大土地,(新屋社子溪附近)。開墾當時多一族鄉

    22

  • 黨的住所相倚居住,並形成聚落,雖然文獻曾記載分佈區,但以開墾的過程、文獻紀錄

    和田野調查看來,永安村居民多數為「客家人」,操閩南語者僅四戶人家。聚落約於上

    述時段間形成,永安地區的開拓與港口據點、農業開墾關係密切。咸豐年間建有溥濟宮,

    供奉保生大帝。光復後改名保生村。保生大帝為閩南人地方神,此地初年為閩南移民所

    拓墲款式,惟今保生村十分之九居民客家裔。

    當永安村居民在當地從事開墾時,面臨的環境問題甚多。沙地環境反應於地名之上,但

    居民仍舊以農業活動為第一要務。由1904 年之《臺灣堡圖》可以看出,當時聚落均是

    「荒地」,南側約800公尺之「社子溪河壩地」已經出現。文獻記載:「(竹北堡鳳山

    崎以北)該處一帶高崗,寬平廣衍,悉墾田園,然地高燥而瘠,全賴天時降雨,築埤瀦

    水,毫無點滴水源可資灌溉。」雖然上文指的是台地上之狀況,對於位居沿海現代沖積

    層地區,居民仍舊在沙地上掘土築埤,希冀能夠達到種植水田。居民多深掘泥土,鋪以

    石塊,築高固實岸壁,以便蒐集雨水。這般情況在大正14年(1925)5月17日桃園大圳正式

    通水之後,修圳路、納埤池於整個大圳體系之中,稻米生產大量增加。

    曾有研究使用「地圖判讀」方式,在民國51(1962)年、63年(1974)及67年(1978)以土

    地利用之情況,做出變遷過程與原因的分析,在「水稻田」部分,沿海地區部分水稻田

    廢耕或轉為其他用途。「林地」則因民國56年與58 年,防風林受到數次颱風的破壞後,

    即陸續大量枯萎。「草地類」包含旱作地和草生地,分佈於沿海防風林帶內側,比重逐

    漸提高。「待使用地」在沿海地區多為沙灘,尤其是沙丘、沙灘地面。待使用地的消長,

    與附近林地面積有關,防風林地愈廣,沿海待使用地便愈少。草地面積略有增加,則與

    旱田作物有關;相關沿海防風林地的探討,本研究暫不贅述。

    永安海岸地區居民主要從事水稻栽種,一年可收穫二次,「(農事)收穫為之收冬,早

    季曰早冬(多在六月),晚季曰晚冬(多在十月)。…歲豐謂之好年冬,歲欠謂之歹年

    冬。」而年冬(收成)的好壞,「水源」是重要關鍵。地水下水源不佳,雨水不足的窘

    23

  • 境,使得埤池水的利用以及桃園大圳的水源更為重要,尤其本區靠海位於水道之末,經

    過沿途水路層層截流引用後,需水量反增更多,一旦水源不足時,便得謀求另外解決方

    式。由氣候條件得知早冬(一期稻作)的水源來源較穩定而多有種植,晚冬(二期稻作)

    較常發生缺水,旱地作物亦多種植。尤其在廣大的海濱地區,地當桃園西瓜的原產地(凱

    旋西瓜)(觀音、新屋沙地),植有蔥、蘿蔔、高麗菜等,鄰林投叢較遠處為水稻,兩

    類作物依抗風打擊的效果而分佈。屋舍則種植血桐樹為多,竹林因抗風效果較差而少

    見,血桐樹高度較高,容易遮蔽強風侵襲。

    肆、環境與人口的變化

    桃園大圳工事築成之前,水利缺少的不良與秋冬氣候變化劇烈季節風(季風)導致的農

    作物被害,使得從事農耕無法豐富生活,「水」的問題有待解決,「風」的強勁也大有

    影響,農作難以讓客家農民安心居住,每年季節風來襲時,本地沿海,崁頭厝(永安港

    區)地方農民便攜帶寢具及簡單食器(炊食工具),往中南部地方出稼(外出農事幫傭),

    留庄內從事農業耕作者少。居民農業生產而言,克服環境上的問題,充分顯示了土地與

    客家人營生的智慧。(資料來源:李建堂、張長義(1994),桃園沿海土地變遷之研究,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1期》(臺北市:中國地理學會),頁76-82。

    永安港生態環境

    自觀音到蚵殼港之間長達十餘公里的平直海岸,是中壢區漁會的漁業精華地帶,生

    態環境豐富而多樣,幾乎是台灣西北海岸生態環境的總和。 本區的海岸地形包含了

    沙灘、卵石灘和藻礁,以沙灘的面積最為廣闊;卵石灘則零星散佈於沙灘間,常有野生

    的石蚵附著於卵石上;藻礁主要分布在觀音至永安間的海岸,是台灣海岸極少數的藻

    礁分布點之一,至為珍貴。此外,緊連著海岸的是分布於河川出海口的溼地和紅樹林,

    主要河川由北自南包括新屋溪、社子溪和羊寮溪,尤以新屋溪口的溼地面積最為廣闊,

    24

  • 紅樹林的分布亦較多。 越過海岸線,便遇上橫亙在海岸邊,長達十數公里的綠色防

    風林。防風林的第一道防線是由木麻黃所組成,穿過木麻黃林,開始間雜著黃槿、苦楝、

    朴樹、林投等海岸樹種,以及綠色隧道上的菩提樹、榕樹和福木等景觀樹種,緊緊守護

    住南桃園的內陸土地,形成一道牢固的海岸防線。再往內陸,便開始見到稻田、廢耕地

    和埤塘魚塭,以及林務局供作造林之用的海岸苗圃地,形成著名的桃園台地的前緣。永

    安港旁邊社子溪為都市河川排入含氮、磷成分的河水到永安村出海剛好提供海藻充分的

    養分,同時海中藻場也淡化營養鹽濃度達到淨化海水的功能(形成有名的千年藻礁;近

    年海水全球溫室效應溫度)。就因為這藻場的形成,所產生的岩礁性魚類其生活範圍可

    擴及到距離1公里左右的海域,這變成在一片沙質海岸中的一塊人工岩礁,有點類似沙

    漠中的綠洲一樣,形成很多漁港漁場增加了客家漁民的漁獲量。

    永安村漁業人口的大增以及本地漁業聚落的發展:

    永安港原來是人口稀少的客家農村,然而隨著築港完成、移民移入以及政府對於相關漁

    港設備的興建,使得港口漁業發展的潛力大增,也吸引外鄉鎮移民來此地區定居,聚落

    引力逐漸發展成一個省內三級漁港。民國 23 年(1934)十二月《臺灣日日新報》對於

    永安漁港(崁頭厝港)的發展有下列描述:

    自漁港完成後,漁民之移住,漁業關係者等,往來頻繁。且因鄰近各種新企業勃興。最

    近人口急形增加,已達築港當初目的。再以漁業從業人口的增加而言,民國 20 年(1931)

    永安港地區客家人從事漁業人口有 31 人,農漁兼業人口 73 人,共 104 人;民國 50 年

    (1961)則增為漁業人口 102 人,農漁兼業人口 240 人,漁業人口增加 3.3倍。前述數

    據雖然包含本縣的統計資料,但是很明顯的為了配合本地農漁民移入,地方政府對於漁

    港基礎建設的興建,吸引更多客家漁民發展,不但形成漁業市集,也進一步促進水產業

    的發展。

    25

  • 永安漁港的漁具漁法

    本區漁業的經營主要為棒受網、流刺網、定置刺網和一支釣,漁船種類主要為漁筏、動

    力舢舨及 20 噸以下的動力漁船。

    棒受網 每年六至九月,是永安漁港的小卷魚汛期,因此每到五月,許多具備棒受網

    設備的漁船便會開始進行換網。棒受網是改良自早年傳統焚寄網的漁法,主要是以強力

    的集魚燈來誘捕趨光性的魚種,包括小卷、透抽、軟絲、秋刀魚和四破魚等等。其中,

    小卷是本區棒受網的主要漁獲。

    因為棒受網是屬於燈火漁業,而且通常漁場都遠在 三十海浬外、水深 200 公尺 左

    右的台灣海峽,所以出港的時間大多在下午三、四點,如此才能在日落前抵達漁場就位。

    入夜前,船員會先將掛在船邊的兩盞集魚燈放落到船底。接著,在船的兩側各有一根長

    達近 10 公尺 的竹竿,這個竹竿是下網時作為張網之用,也隨即以船身略成 90 度的

    方向張開,再將船尾的魚網整理妥當待命。隨著天色漸黯,吊掛在船頂和船底的集魚燈

    也終於點亮,這個階段的任務無它,就是耐心等待散布在黯夜大海中的小卷,慢慢被漁

    船的燈光吸引而集結過來,所以真正的作業,大約在兩、三個小時後才開始。

    當船長根據魚探機,判斷小卷群已經

    聚集夠了,便下令船員開始放網,而放

    到海中的魚網會隨著海流的張力,自然

    地張開。接著,船員會先將一盞引魚燈

    放入網中,讓燈飄到魚網的最末端,此

    刻再將船上所有的集魚燈關閉,如此,

    小卷就會被引到僅剩的那盞引魚燈四

    26

  • 周。最後,將引魚燈緩緩拉近船,再慢慢將魚網收攏,當小卷全被網羅到魚網中後,引

    魚燈再拉上船,一整群的小卷便成為網中物了。

    為了保持小卷的鮮度,船上還會準備一具大鍋爐,好將捕上來的小卷能在第一時間倒

    入鍋爐燙熟,水則是利用現場乾淨的海水。燙熟後的小卷一盤盤地倒在魚簍中,集中擺

    放在船頭和甲板四周,利用海風來風涼冷卻,等天亮回航後,便直接送進當地市場販

    售。

    流刺網 流刺網是本區最普遍的漁法,主要漁獲包括鰆魚、鯊魚、午仔、黑鯧、白鯧、

    鰹魚、烏魚和黃花魚等等。所謂流刺網,就是將數百公尺或數公里長的刺網撒在海域裡,

    網的上緣繫上浮標,下擺則綁上鉛錘,在海裡形成一扇張開的長網,然後隨著潮流漂動,

    因此稱做流刺網。凡經過的魚,只要適當大小,魚鰓都會卡在網目中,一定時間後漁民

    再將魚網慢慢拉回船上,一一拆解下網上的漁獲。 以白鯧為例,大約每年十月底到

    十一月初,便是永安漁港的白鯧產季。漁民出港後會先選擇一個適當的漁場,然後再

    慢慢放網,為了避免與鄰船互相絞網,他們還會用無線電商量彼此放網的方向和位置。

    通常一張刺網都有數百到數千公尺長,所以放完一張網至少都得花上一小時的時間。

    魚網放完後,一般還必須等待一段時間才能收網,因此許多船便會準備兩張網,如此,

    只要第二張網放完後,第一張網也差不多可收網了。收網的動作相當簡單,船長負責控

    制捲揚機收網,其他船員負責一一檢視收上來的網上有無漁獲。當發現漁獲時,船長即

    立刻停止收網動作,等待船員將網上的白鯧拆解下來後,再繼續收網的動作。第一張網

    收完,隨即收第二張網,收一張網的時間依漁獲量而定,一般至少都在一個小時以上。

    因為白鯧屬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所以通常在回港後,漁家會先將魚貨冷藏保存起來,

    等待基隆的魚販定時來收購。

    27

  • 定置刺網、石滬

    每當退潮之際,在永安漁港南北岸的

    海灘上,就會看見許多形單影隻的背

    影,在剛退潮還濕漉漉的沙灘上,撥弄

    著一排細魚網,這樣的漁法就叫「定置

    刺網」。 顧名思義,定置刺網就是將

    刺網固定在一個地方,漲潮後潮水會將

    網子淹沒,魚兒在漲潮時如果正巧經過這片刺網,就會被卡在魚網上,而漁民每日只要

    在剛退潮的時候前來巡網即可。當然,這只是一種極簡易的傳統漁法,漁獲量通常不豐,

    因此現在大多帶回自己的家中食用,或是純為老漁民運動筋骨的活動。此外,在永安與

    蚵殼港之間,過去還曾有幾座石滬,是利用當地海岸上豐富的卵石堆疊而成的,雖然現

    在大都已廢棄,不過輪廓還是清晰可辨。

    一支釣

    指的就是駕駛動力漁船,到外 一支釣

    海用一根或是數根的釣桿,從事釣魚活

    動,本區的主要漁場在桃園縣沿海 24

    浬的海域,以釣獲經濟價值較高的魚種

    為主,包括白帶魚、紅目鰱、紅魽、鰹

    魚、透抽等。在永安漁港,從事一支釣

    的漁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純粹以釣魚為業的漁民,另一類則是可兼作船釣娛樂的

    海釣船,目前的港區的海釣船大約有十多艘。

    28

  • 魚苗漁業

    捕撈鰻苗是台灣沿海居民的一項傳統

    漁撈項目,也是老天恩賜給台灣沿海居

    民的禮物。

    每年秋冬之際,隨著氣溫漸冷,鰻苗

    多在河口匯聚。在清晨及黃昏常見民眾

    用三角的櫓網〈手叉網〉撈捕鰻苗,由單人手推著網在沿岸淺海域來回走動,捕捉約兩

    公分長度,全身幾近透明,只剩下兩顆黑眼珠看得見的鰻苗,一盞盞頭燈如螢火在海灘

    上形成一項奇特的景觀。 另有漁民選擇適當地點架設定置網,利用鰻苗會逆流的特性

    並配合潮汐讓鰻苗自投羅網,一條鰻魚苗,價錢好的時候,身價在三十五至四十五元

    間,主要是供應鰻魚養殖業所需。盛漁期...12-2 月.在十九世紀以前,許多文明國家仍

    相信:海中的魚類資源不可能枯竭,但是,在漁船製造、撈捕及冷凍技術日新月地改良

    後,人們卻發現漁場的存量已經減少很多,終而不得不承認漁源枯竭的事實。 漁民,是

    海上的獵人,也是海洋的看顧者。擁有漁民和漁港不僅僅是經濟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

    漁業文化的保存和海洋生態的維護,因為當海洋遭受污染,最在意的當是漁民,而漁民

    這個在海上搏命討生存的行業,並非人人勝任的特殊性,更造就了漁業文化獨特的魅力

    所在。 除了硬體建設的施設,唯有展現漁村與眾不同的文化內涵,利用漁民既有的傳

    統技能創造知識經濟,漁村才能徹底轉型。 未來,漁業將走向永續經營的栽培漁業及觀

    光休閒業,著手規劃海洋牧場的設置,並且進行人工魚礁投放、種苗放流等漁業資源保

    育增殖的工作。「你收買了一個父親和祖父都是漁夫的漁民,就等於抹煞了一百年累

    積的知識。漁夫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他是一位船長、一位領航員、一位機械工程師、

    一位漁獲加工者、一位補漁網的專家、一位市場觀察員;他也是發展觀光的賣點之

    一,……,然而我們卻漸漸地失去這些寶貴的東西了!」

    29

  • ~~~摘自馬克‧克朗斯基(Mark Kurlansky)‧《鱈魚之旅》

    1. 漁港發展歷程

    台灣四面環海,日治時期即開始建設現代化的漁港設施,以謀發達近遠洋漁業。但

    是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影響,日治時期所建設之十二處漁港及二處船澳,歷經戰火兵

    燹,至國民黨政府接收時已破壞殆盡,是故接收初期的重點在於修復戰時毀損設

    備。其後,政府雖曾訂定漁業增產方針,鼓勵民間造船,並因應沿岸各地漁業發展

    之實際需要,闢建近海沿岸漁港及船澳。但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四年,廿五年間

    全台修建完成之漁港大約僅六十四處,船澳大約四十四處。 (1949-71)為避免漁

    民擾亂海岸國安管制,因此對於漁港建設多持保留態度,在此一時期鼓勵漁民發展

    遠洋漁業 ,其用意即在於避免近海漁獲作業干擾國家安全。直到經濟發展階段的

    一九七九年,台灣省漁業局擬定「台灣省五年漁港修建規劃方案」,有關漁港建設

    才有整體性的政策計畫。「五年方案」延長實施期限,後來改稱「第一期台灣地區

    漁港建設方案」,開啟了接續的第二、三期計畫。這三期漁港建設方案,均由台灣

    省漁業局擬定,並經行政院核定,每一期大約八至十年。推行期間經歷了台灣社會

    的轉型階段,第一期的結束正好與解除戒嚴同年,第二期的結束則適逢第一次總統

    民選。這期間的政經、社會變遷不可謂不鉅,因而漁港建設議題也相應產生不同的

    發展。例如,一九九二年加入關貿協定(GATT)的申請案通過,同年政府也開始

    編列三十餘億的預算要收購老舊漁船,實施減船政策,並著力於休閒及娛樂漁業的

    推動。或如,第一次省長選舉後,第三期漁港建設方案的目標已調整為盡量減少新

    建漁港,必要者尚須經過環境影響評估始得准許,然而,這樣朝向抑制漁港興建的

    方向並未持續,在推動政府層級精簡化(精省)的前一年(一九九六年),省政府

    針對管轄之三、四級漁港擬定「小型漁港改善計畫」,此一計畫的運作是否與地方

    政治勢力或精省角力過程有關,仍須透過實證資料佐證,然而為何在此一敏感時刻

    30

  • 出現不同的政策方向,頗為啟人疑竇,但不論如何,相信該計畫對於港使用率的提

    昇恐怕是雪上加霜。

    關於漁港開發的發展歷程,可參照下表,或可更清楚看出台灣政經發展與漁港建設

    之間的關聯性。

    表 3-1:台灣政經發展階段與漁港開發對照表.

    來源:台灣省政資料館

    31

  • 32

  • 從下圖可知,一九八九年漁港使用率已經不高,一九九○以後更連續下降,一九九二年

    達到 31%(46%)的低點,因此一九九二年之後(民主轉型階段)縮減發展漁業與興建

    漁港的政策趨勢,係朝向永續的回應,但很不幸,一九九五年後漁港使用率又明顯下滑。

    NO*(L*B):一倍船身乘上船寬的泊地面積

    NO*(L*1.5*B):一點五倍船身乘上船寬的泊船面積

    圖 3-1. 台灣漁港使用率;漁業署。

    2.由發展歷程看漁港

    漁港的興建固然是發展漁業不可或缺的條件,但若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觀之,則為一負面

    的因素。蓋漁港的開發,將破壞天然海岸線,而造成當地海、陸域生態的損害,同時人

    類力量介入原本的海岸平衡,可能也連帶產生海岸侵蝕、淤積等未預見的現象,而對生

    態、水文乃至人類活動造成影響,並且,對於海域生態的侵襲,將因為此一漁港所帶來

    的人類活動而持續加深。就政策上來說,如何對漁港所產生的效益以及所帶來的損害能

    被妥善評價,判斷在永續經營的考量下兩者是否能獲得平衡,恐怕是不宜達成的目標,

    33

  • 但從漁港使用率的高低,或可呈現一概括的樣貌。蓋若漁港使用率低落,表示每一漁港

    效益不彰,對環境的破壞即得不償失,為使生態資源的效用得到較佳的處遇,應盡可能

    提高漁港使用率,不興建不必要的漁港設施。(葉俊榮 江淳芳 陳仲嶙國立台灣大學法

    律學系)

    貳、 漁獲產銷與經濟利潤

    圖 3-2 漁船噸位別漁戶經營成本、經營成本、漁戶收益、漁家所得、漁戶

    總收益、漁戶總所得、每戶所得,參考資料圖(資料來源:漁業署)

    34

  • 35

  • 36

  • 37

  • 38

  • 參、新屋永安港地區生活的族群?

    土地,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農家的生活幾乎仰

    賴以土地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即透過和諧的人地關係,促使農民與土地緊密的結合在一

    起,成為互賴且共生共存的關係(Jenkins, 1998: 155-157;施添福 2001:159-165),因而

    發展出傳統的農村文化。同樣的情形,亦出現在以客家人為主的傳統永安農村聚落之

    中。然而,在經濟發展政策的主導下,人類的生產活動皆以追求經濟成長為目標,並採

    取「以環境換取經濟」的發展策略(王俊秀,2000:4)。

    肆、漁業是永安港客家漁民經濟產業嗎?

    由農業社會轉入工商業社會所引起的人地關係的轉變,已勾勒出人地關係的動態性。

    經濟產業對一個地方之發展至為重要,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以及「新經濟」之網路經

    濟時代的來臨,先進的資訊與技術將可能使傳統的區位效果消失,因此經濟發展不再基

    於稀少性資源,而是朝向多樣性與豐富性,是以經濟產業是否具現代性為關鍵生產要

    素,因此永安港漁業發展政策不再只強調增加客家漁民就業機會,而是也應著重於漁民

    魚業國際化知識的強化、漁港在台灣經濟產業地位、產業結構網絡變遷趨勢。

    39

  • 第二節、資料分析二:產銷分工網絡

    壹、 產銷網絡中的中壢漁會

    一、中壢區漁會沿革

    民國十七年五月,新竹州中壢郡地區漁撈及養殖業者組織成立中壢郡漁業組合,協助

    組合員辦理漁場整理、技術改良、共同販賣、技術養成、公共設施、獎勵漁撈及淡水魚

    養殖,並且利用桃園大圳之池埤放養淡水魚。民國二十四年新制漁業組合規定公佈,

    擴充組合業務民國三十三年日政府面臨戰爭頹勢,實施全面統制政策,將漁業組合改

    為漁業會。

    光復後,政府依照漁會法及合作社法,將漁業會指導部門改組為漁會,經濟部門改組

    為漁業生產合作社,旋於三十九年合併為中壢鎮漁會。民國四十四年全省漁會改進時,

    再改為中壢區漁會。日據時期中壢漁業組合會址設於中壢街石頭 31 番地,光復後遷往

    觀音鄉,民國四十六年配合永安漁港興建遷往新屋鄉崁頭村,民國八十一年再遷至永安

    村中山西路三段 1152 號現址。

    40

  • 早期會址照片

    中期會址照片

    二、轄區漁業

    本區漁會位於桃園縣南部,北接桃園區漁會,南鄰新竹區漁會,轄區包括新屋鄉、觀音

    41

  • 鄉、楊梅鎮、平鎮市及申壢市等五鄉市。

    桃園沿海地區居民傳統上半農半漁,漁業多半為副業,平日務農,漁汛期才出海作業。

    早期捕魚船筏技術陳舊,又缺漁港可停泊,日據時期投資建設,推廣技術,並實施州水

    產業五年計畫,本區漁撈及養殖業逐漸改善。民國二十五年,五年計畫實施前中壢郡

    有漁業主 142 人,受僱 1,321 人,共 1,463 人;無動力船 22 艘,竹筏 2 隻,民國二十九

    年時增加為業主 720 人,僱傭 2,399 人,共 3,119 人;漁船則有動力漁船 3 艘,無動力

    漁船 39 艘,竹筏 2 隻。民國二十八年調查中壢郡內有漁撈戶 363 戶,養殖 524 戶,共

    887 漁戶,占當地總戶數 5.4%。漁船有中國型木船 26 艘(載 20 石),竹筏 4 隻,經營地

    曳網 46 組,流網 17 組,刺網 17 組,焚寄網 7 組,魚苗業的組,投網 10 組,石滬六處,

    桃園大圳及私有魚塭計 1,420 公頃,養殖鰱、草、鯉、鯔魚等。年產量漁撈 603,247

    斤,養殖 121,484 斤,製造 1,475 斤,總價值 101,867 圓。漁獲物經由魚販商轉運中壢、

    台北、台中等地銷售。

    光復以後,仍舊限於缺乏完善的漁港,僅有少數船筏在沿岸作業。民國四十一年本漁會

    沿海之觀音鄉、新屋鄉僅有動力漁船 2 艘(5 噸及 10 噸各 1 艘),舢舨 58 隻,竹筏 4 隻,

    經營什魚延繩釣、地曳網、流網等。專業業主 167 人,受僱 100 人,兼業業主 192 人,

    受僱 818 人。轄區內有養殖埤池 867 口,面積 2,650 公頃。永安漁港位於新屋鄉永安

    村,民國四十二年由漁業局及縣政府撥款興建碼頭、浚挖泊地,此後在各級政府配合之

    下陸續整建。由於本海岸飛沙強烈,港口航道谷易淤積漁船僅能候潮進出。有鑑於此,

    自民國六十九年至八十五年間,台灣地區第一、二期漁港建設方案中,共投資一億九十

    萬元,掘挖泊地 1.9 公頃,興建碼頭 278 公尺及陸上公共設施,並已規畫在第三期漁

    港興建方案中繼續投資防波堤延長工程。

    本區漁會轄區內現有動力舢舨 21 隻,漁筏 68 隻,20 噸以下動力漁船 26 艘, 20~50 噸

    漁船 1 艘。主要經營棒受網及流網,漁獲物以鮪、鱷、鯊、小巷、烏魚、鮑仟為大宗,

    42

  • 因沿近海資源減少,生產量逐年降低年僅 400~500 公噸。

    三、組織與業務

    日據時期中壢漁業組合有組合員約 300 人,組織除組合長外設理事 9 人,監事 3 人,

    職員 3 人,主要辦理 1.共同購買事業一魚苗、漁網、綿絲等漁用物品共同購入。2.

    遭難救恤一組合員及組合買家屬遭難,在 30 圓及 20 圓以內救恤。3 .養魚捕網貸付。

    4,共同漁具倉庫建設。工標示燈及水產指導告示建設。6.漁業資金貸付(民國二十三

    年 1500 圓)。光復以後經過二次改組合併,民國四十年改組為申壢區漁會後,有會員 767

    43

  • 人,民國四十四年漁會改進,有會員 3,127 人,其中甲類會員 1,800 人,乙類會員 1,

    327 人。漁會設會員代表 64 人,理事 7 人,常務監事 1 人,理事會置理事長,會務在

    總幹事之下分為漁民生活、漁業改進、經濟服務及總務四股,員工 4 人。主要業務為 1.

    漁民福利一漁民保險、醫務室、康樂、救濟、日用品及平糶米配售等。2.經濟事業一

    魚貨共同運銷、漁具加染及漁用物資供應等。民國六十二年有會員 2,019 人 (甲類 1,

    304 人,乙類 715 人) ,漁民小組 65 組,會員代表 31 人,理事 7 人,監事 1 人,省代

    表 1 人,員工 5 人。所辦之事業僅有魚市場、漁船用油、平糶米、漁用鹽等。 中壢區

    漁會現有會員 1,158 人(甲類 1,106 人,乙類 52 人),漁民小組 10 組,會員代表 17

    人,理事 9 人,監事 3 人,員工 8 人,經濟事業以魚市場、共同運銷魚產品、直銷攤販

    為主。八十四年經濟事業收入門,233,049 元,支出 8,779,791 元。服務事業所入 4,746,190

    元,所出 3,112,366 元,尚未設信用部辦理金融事業。

    歷任負責人

    44

  • 90.4 - 94.4 楊文煥 吳進來 歐道盛

    94.4 - 98.4 楊文隆 李双發 胡翼彬

    學者辛旗(1991:3-11) 指出,在台灣的政治「惰性穩定期」(1950-1960) 中的社會基

    本趨向是,「政治力」壓過「經濟力」和「社會力」。由於五、六○年代以政治力鞏固國

    家、發展經濟形成了一個穩固的政經網絡;因而延伸出七、八○年代的經濟力的茁壯,

    進而引發來自社會各族群階層本土經濟力量的擴張及跨出了傳統的經營領域,而社會則

    已跨越到與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夥伴協力關係的趨勢,漁會這種組織於是應世而生。

    漁會服務業務即依農業發展條例與漁會法規定辦理,範圍廣及漁事推廣、四健推廣、家

    政推廣、漁村環境改善、漁民福利、漁村文化及地方產業發展等。

    漁會經濟事業辦理供銷業務、運銷業務、魚市場業務、休閒漁業、製冰冷藏業務漁船

    油代購轉交、觀光漁市業務等。中壢地區真正的的漁業團體組織始於日治時期。民國 17

    45

  • 年(昭和 3 年),由新竹州中壢郡地區的漁撈和養殖業者,組織成立了中壢郡漁業組合。

    而後歷經了多次的改組和合併,直到民國 44 年才改為中壢區漁會至今。

    日治時期的會址原設於中壢街石頭 31 番地,光復後遷往觀音鄉,民國 46 年配合永

    安漁港興建遷往新屋鄉崁頭村,民國 87 年再遷至永安村中山西路三段 1160 號現址。

    民國 17 年(昭和 3 年)──由業者成立中壢郡漁業組合

    民國 24 年(昭和 10 年)──擴充組合業務,改為中壢郡漁業會

    民國 38 年──漁業會指導部門改組為漁會,經濟部門改組為漁業生產合作社

    民國 39 年──漁會與漁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中壢鎮漁會

    民國 44 年──應全省漁業改進,正式改為中壢區漁會

    一、訂定價格(資料來源:漁業署)

    漁業經營成本,可分為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根據調查結果顯示,

    直接成本

    一般沿近海漁家(不含娛樂漁業及鯖鰺圍網)全年平均經營成本為

    2,962 千元,其中平均直接成本為2,899 千元,平均間接成本為63 千

    元。專營娛樂漁業之全年平均經營成本為2,792 千元,其中直接成本

    平均為2,636 千元,間接成本平均為156 千元。兼營娛樂漁業之全年

    平均經營成本為1,239 千元。其中直接成本平均為1,170 千元,間接

    成本平均為70 千元。(圖1-9、圖1-10、表1-6-1、表1-6-2)

    以動力舢舨漁船之經營成本最低為483 千元,其中直接成本為480 千元,間接成本為3

    千元。隨著漁船噸位數增加,經營成本也跟著提高。(圖1-9、表1-6-1)按漁業別比較,以

    扒網漁業的經營成本為最高,經營成本平均為

    46

  • 12,611 千元,其中直接成本為12,355 千元,間接成本為256 千元,以一支釣漁業的經

    營成本最低,其經營成本平均為519 千元,其中直接成本為509 千元,間接成本為9千

    元。(圖1-10、表1-6-2),一般沿近海漁家(不含娛樂漁業及鯖鰺圍網)全年平均直接成本

    為2,899 千元,其中主要的費用項目包括:伙食費用185千元、藥品等費用26 千元、淡

    水費用17 千元、魚箱費用68 千元、餌料費用591 千元、冰鹽費用93 千元、油料費用

    937 千元、漁具修補費用216 千元、漁船小修費用97 千元、漁船歲修費用103 千元、

    船上勞動成本費用1,024 千元、其他出海費用326 千元。(圖1-11、圖1-12、表1-6-3、表

    1-6-4)(圖1-11、圖1-12、表1-6-3、表1-6-4)兼營娛樂漁業全年平均直接成本為1,170 千元,

    其中主要的費用項目包括:伙食費用56 千元、藥品等費用15 千元、淡水費用8 千元、

    魚箱費用2 千元、餌料費用31 千元、冰鹽費用47 千元、油料費用338千元、漁具修補

    費用62 千元、漁船小修費用85 千元、漁船歲修費用91 千元、船上勞動成本費用594 千

    元、其他出海費用26 千元。(圖1-11、圖1-12、表1-6-3、表1-6-4)隨著漁船噸級的增加,

    直接成本也隨著增加。(圖1-11、表1-6-3)依漁業別而言,以扒網漁業的直接成本12,355 千

    元為最高,主要的支出項目為船上勞動成本費用6,372 千元、漁具修補費2,100 千元、

    油料費用2,032 千元,支出費用中占較高;以一支釣漁業的直接成本較低為509 千元,

    主要支出項目為船上勞動成本費用237 千元、油料費用177 千元。(圖1-12、表1-6-4)

    .間接成本

    間接成本的主要項目包括魚市場管理費、運銷費(倉儲費)、事務

    費、稅捐、船方支付船員保險費、漁船保險費、其他費用等。調查結

    果,一般沿近海漁家全年的平均間接成本為63 千元,其中以漁船保險費占較高為150 千

    元,其次為其他費用為140 千元,當中亦包含稅金與漁業合作等費用。娛樂漁業的間接

    成本主要支出為船方支付船員保險費、漁船保險費,及稅金、娛樂漁船登島費等其他費

    用。(表1-6-5、表1-6-6) (表1-6-6)

    47

  • 二、承擔銷售風險

    漁產品具有容易腐敗、變質、缺乏耐久性、鮮度不易保存、品質不易規格化、生產量受

    到季節與天氣的影響、價格容易波動等特性,其中鮮度不易保存之特性造成漁產品在運

    銷流程中特別需要冷凍冷藏設施來保存和運輸,並促使交易迅速完成。惟漁產品種類繁

    多且大小不一,品質不易規格化,使得每批漁產品有分級計價的必要性,季節與天氣的

    影響使得漁產品不能隨時生產來發揮以量制價的功能。也就是說產銷或供需之間面臨到

    產品之「地域」、「時間」、「形式」上之差異,以及數量上供需之不平衡,如生產者的生

    產可能是量多品項少,而消費者的需求卻是量少品項多,因此供銷之間必須有調節機

    制。而運銷職能所包含之集貨、銷售、分級、包裝、加工、運輸、儲藏、運銷金融、風

    險分擔及市場資訊的收散等,正好可平衡該產銷間之差異。一般沿近海漁業(不含娛樂

    漁業及圍網)每作業日的平均漁業產值為 20,625 元,平均經營成本為 16,337 元,每人每

    作業日的平均

    毛收入為886 元。兼營娛樂漁業的漁家每作業日的平均漁業產值為13,633 元,平均經營

    成本為9,403 元,而每人每作業日的平均毛收入為1,478 元。以動力舢舨漁船每作業日

    的平均漁業產值3,482 元,平均經營成本2,969元,每人每作業日的平均毛收入322 元為

    較低。按漁業別比較,以扒網漁業每作業日的平均漁業產值94,794 元,平均經營成本

    58,385 元,漁家每人每作業日的平均毛收入3,734 元為最高;以一支釣漁業每作業日的

    平均漁業產值3,857 元,平均經營成本3,662 元,每人每作業日的平均毛收入122 元為

    最低。

    三、不同族群接觸文化

    人,可以同時屬於一個以上的族群,視不同時間之需、情境下突顯或強調所屬之族群,

    48

  • 做認同、揭示身分。因而在生活中,常不自覺因自己屬於何種族群而表現出何種行為來,

    此力量乃於潛意識裡操縱著人;不同族群的人,追求不同的經濟、社會、族群等利益下,

    會帶來生存競爭問題。

    族群會共同追求某種利益,因此在相互接觸時,會將所控制之資源盡量保護。然而資源

    的有限性與資源分配非公平、合理的情況下,即產生族群競爭。(田珍寶;1998 族群關

    係),在永安這裡;客家漁民即是資源掌握者;客家漁民們會共同追求漁產利益,因此

    在與其他族群相互接觸時,會將所控制之資源盡量保護,但是卻能在生活經營公平、合

    理的情況下,共榮共生與非客家漁民、漁船、漁港、魚販合作漁場捕撈、產銷利益產生

    族群商業競爭。

    貳、 中壢漁會的運作

    一、 漁民漁商與漁會間經營網絡的建構

    經由桃園縣政府、新屋鄉公所及中壢漁會之共同努力,共同運銷已成為部分水產品

    運銷通路中不容忽視之一環,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網絡經營變遷,永安漁港水產品運銷通

    路已有所轉變,客家漁民、永安漁港與消費地間仍甚依賴販運商達成商業利益的均衡功

    能。販運商憑侍其雄厚資本及豐富經驗,往往於交易中居於主導地位,為保障客家漁民

    合理利潤,應加強客家漁民漁會組織力量與永安港水產品產銷資訊通報,以增進漁民議

    價能力及收益。 

    二、 漁會經營成員的來源屬性與網絡

    漁會在面對競爭環境及開創新事業的壓力與挑戰之下,除組織、定位與功能必須調整之

    外,在事業經營上也必須拋棄傳統架構的包袱,接受新資訊導入新的企業經營概念,電

    49

  • 三、 漁會成為漁民產銷網絡的變遷

    中壢漁會與客家漁民間彼此互動密切合作的關係,希望藉由此協力合作可以促使社會

    脈絡的進步,永安港漁民將沿岸漁獲上岸後主要售予產地魚市當地零批商,送外地魚市

    場拍賣及參加共同運銷之比率不高。沿、近海水產品種類大同小異,但漁獲上岸後運銷

    通路頗有差異。近海漁獲上岸後大部分於生產地魚市場參加拍賣或經由共同運銷送至消

    費地魚市場,但也有少數生產者將整船魚貨拍賣、折價售予大販運商,或就地批售給批

    發商、零批商、零售商等。

    近年超級市場(含大型賣場)蓬勃發展,使永安漁港水產品零售管道更為多樣化,銷售

    比率也有明顯消長。超級市場銷售之水產品約占國內水產品消費量之一至二成,其銷售

    值約占超級市場總營業額之值約占超級市場總營業額之 4%。超級市場對於傳統零售市

    場,在購買環境、運輸相對於傳統零售市場,在購買環境、運輸儲藏設備等方面均占有

    優勢,預期未來水儲藏設備等方面均占有優勢,預期未來水產品經此管道銷售之比率尚

    可提高。

    四、 漁會產銷的營運邏輯

    漁會過去一直在社會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今在面對社會多元化,及國內外貿易與金

    融自由化的交互影響之下,直、間接讓漁會在事業經營、會務、財務、服務與管理組織

    50

  • 第三節、中壢漁會與永安漁港漁民產銷的

    商業機制

    壹、 漁會與市場:行銷網絡的建構

    沿、近海水產品

     近海漁獲上岸後大部分於 近海漁獲上岸後大部分於 生產地魚市場參加拍賣或 生

    產地魚市場參加拍賣或 經由共同運銷送至消費地 魚市場拍賣,少數生產者 將整船魚

    貨折價售予大販運商,或就地批售給批發運商,零批商、零售商等。沿岸漁獲上岸後主

    要售予 當地零批商,送產地魚市場拍賣及參加共同運銷之場拍賣比率不高。沿、近海

    水產 比率不高。沿、近海水產品沿岸與近海之水產種類 大同小異,但漁獲上岸後 運

    51

  • 銷通路頗有差異。

    1.近年超級市場(含大型賣場)蓬勃發展, 使水產品零售管道更為多樣化,銷售比率 也

    有明顯消長。超級市場銷售之水產品約 也有明顯消長。超級市場銷售之水產品約 占國

    內水產品消費量之一至二成,其銷售 占國內水產品消費量之一至二成,其銷售 值約占

    超級市場總營業額之 值約占超級市場總營業額之 4%。超級市場 %。超級市場 相對

    於傳統零售市場,在購買環境、運輸 相對於傳統零售市場,在購買環境、運輸 儲藏設

    備等方面均占有優勢,預期未來水 儲藏設備等方面均占有優勢,預期未來水 產品經此

    管道銷售之比率尚可提高。

    共同運銷

    2.經由政府及漁民團體之共同努力, 經由政府及漁民團體之共同努力, 共同運銷已

    成為部分水產品運銷通路 共同運銷已成為部分水產品運銷通路 中不容忽視之一環。十

    七種主要國產 中不容忽視之一環。十七種主要國產 水產品中有沙魚、花枝、鯧魚、白

    帶 水產品中有沙魚、花枝、鯧魚、白帶 魚、鯖魚、虱目魚、草蝦、斑節蝦等 魚、鯖

    魚、虱目魚、草蝦、斑節蝦等 八種參加共同運銷,透過共同運銷比 率以白鯧 57 57%

    最高

    3.因應經營環境的變遷,永安港地區漁獲產品運銷通路也已有所轉變,產地與消費漁產

    品運銷通路都漸轉變,產地與消費地間仍甚依賴販運商達成均衡功能。販運商憑侍其雄

    厚資本及豐富經驗, 往往於交易中居於主導地位,為保障漁民合理利潤,應加強漁民

    組織功能,與魚獲產品產銷資訊報導,以增進漁民議價能力。水產業未來優勢 規模大:

    資源較多,強者恆強專業化:反應迅速,適應環境水產產業一定要做到極專業化才能收

    入源源不斷。

    今日漁會的發展已面臨創新導向的階段,在此階段的發展,僅靠漁會的力量是有困

    難的,更需要民間、產業與政府部門密切結合,才能進行全方位脫胎換骨的龐雜工程。

    52

  • 其實漁會在發展創新事業的過程中,是可以善用既有優勢來創造機會的,其中漁會的招

    牌、漁會的會員、以及分佈臺灣的 40 個漁會據點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優勢資源 (莊

    慶達:2007 漁業署漁業推廣第 260 期),漁會的事業經營是可以改變的,若以創新為中

    心,有效擴大需求,並開創沒有競爭的新領域,則漁會可以兼顧成長與獲利,這也是今

    後提升漁會競爭力所要重視的課題。

    貳、 族群經濟中的文化邏輯

    由公共空間再造過程來看永安港以新的創製(making)的地域發展經營策略走遊

    憩觀光模式(王志弘,2008)經濟邏輯較符合在地文化內涵。

    面對一個強調「全球思維;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acting locally)或「全球在地化」

    (glocalization)的時代,永安港需積極累積地方能力才足以顯現漁港地方環境特色,

    確保臺灣地區唯一客家漁民族群的漁港競爭力。

    傳統的經營轉變為以社會 業者互動行銷為核心的協力合作(collaboration)。

    53

  •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訪談資料分析

    訪談張金廷先生:

    1. Q:這裡的住的族群都是客家人?有河洛人?(閩南人)

    張:『大部份是海陸客家人,很少河洛人,有大概三、四戶人家吧!』

    客家人大都從哪裡來的?多久即已遷徙至這裡?

    張:『我從小僦住這裡,聽我老祖公說我們從百年前自楊梅「淹羊窩」(海

    陸話)過來的;再早就應是新竹、苗栗…,這裡的河洛人都是近年自外

    地搬來的。』

    2. Q:早年這裡的客家族群從事何種職業生計?甚麼原因?

    張:『以前時代這裡的地都是先墾戶大地主(歐姓墾戶)的,大部份是

    頭家田,我們兄弟家人三十幾人都分租到二甲多地種植農作,當時六、

    七十年前沒什麼頭路可作,只靠農作一年二冬(收榖)耕耘無法養活大

    家族(南部有三冬榖),大家生活都很苦,後來大家就近依地理環境之

    便開始嘗試於農事之餘,紛紛到近岸、沿海以竹筏、汕板、小船出海補

    些漁獲來賣;貼補家用,當時補漁人較少、漁產種類多(白腹、鯊、尖

    54

  • 嘴、小管…);魚大質好量多,每次都滿船筏豐收回來,就在港區交易

    賣給魚販,甚至北部淡水那邊都來買貨,經常當天早上漁獲中午賣完,

    傍晚又出海補撈滿滿一整船筏豐收回港,當時漁產真是豐富,對那時候

    的生活改善不少,變成以耕農為正業;打漁為兼副業生活方式。』(漁

    撈收益、漁獲種類成為當年客家族群的新話題、族群的新資源,占族群

    經濟的很大收入來源比例,由農轉漁的經濟生活型態轉變,無形中日漸

    改變了客家族群社會資源的重分配現象,起大屋、買漁船、買回頭家的

    分租田)

    2. Q:現在漁港地區人們有什麼改變?生活方式?職業?未來?

    張: 『現在專門靠抓漁生活的人多了、娛樂垂釣的人也流行多了,漁量

    就少很多了,加上陸地人多、工廠多排出水質髒、污染河水流放、

    漁類產量大大減少,近海沿岸都沒有漁了,打漁成本、漁具、船用

    油愈來愈貴,漁量卻愈來愈少又小,賣沒好價錢,賺不到吃啊!』(經

    濟資源再度影響社會資源、族群資源現象)

    訪談楊文圈船長、楊文東船長、楊文德船長:

    1、 Q:早期討海的動機,誘因是什麼?何以會做出捕魚或靠海為生的選

    擇?當時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又如何?

    55

  • 楊文圈船長:『以前家族人都農業、漁業二業維持生活,以耕田為正業,

    兄弟合拼耕了三甲多地,田是當時歐家地主的田,家族人口三百多人,

    為了生計,靠農作收穫一年才收一冬農穫,不夠家族人口,那麼多人生

    活,一年二冬的收成都讓當時家族生活很緊(苦),所以就靠環境方便在

    附近海邊捕獵漁獲貼補家用。』

    楊船長:『當時整個社會環境都很窮(清末~日治時期~民國初年~貳拾幾

    年)族人都生活清苦簡陋,只求填飽肚子,很簡單,很單純的聚集在這

    一帶以農業耕作謀生』

    (因為較往內陸有平埔族人熟悉及生番道卡斯族人會出草殺漢人,爭奪耕

    墾土地)

    2、 Q:族群漁民的行動模式如何?例如是集體的(collective)離散?

    張順德船長:『我們老祖公時代全部都各各顧自己家園耕墾開發,沒有大

    家合股來開墾,散散各地找水源種田,後來常常因為生番出草傷人才開

    始家族人丁集合住居圍圈生活保護庄園安全生活下來,一直發展到今

    日。』

    3、 Q:建立漁港之後,如何形成新的客家漁港?周圍有年聚居其他族群並

    形成文化和族群間的壁壘?如何穩定族群之間的關係?

    56

  • 楊文圈船長:『到了民國幾拾年漁港開發完成後,因為這裡有水耕田集

    居客家人的庄頭取社子溪、崁頭地勢平埔寬廣,耕種生活的客家農民收

    入少,族人多,漸漸生計困難,尤其我們楊家以前務農有田 3~5 甲耕作,

    在當時年代最有錢,買「豆餅」耕田施肥(有錢人家早年施肥、肥料把

    黃豆壓榨成二尺圓形狀餅塊,刨碎片撒田中當作有機肥養稻作)結果都

    給附近較窮的客庄農民撿去用,結果自己田穫漸少,所以收入少了,肥

    料貴了,就把田都賣掉了,改行就近捕漁,成了正業了,捕漁收入在那

    時候收入反而比農作收入好幾倍多,客庄族人大家就趁農閒時爭相出海

    捕漁,牽罟,收入很好喔。』

    楊文東船長:『這附近全部客家人,南面下去有蚵殼港較多閩南人,永

    安這邊 3、4 戶人家是河洛人,和他們生活沒有什麼不好的情況,生活

    方式都一樣。由農業耕作兼做牽罟、打漁、生活、年節拜廟共個拜保生

    廟,蚵殼港那邊的媽祖婆廟拜的神都共樣(相同),(不知道保生廟早年

    清領時期也是閩南人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後來傳承為客家人接續香火,

    一直香火鼎盛,閩客族群共奉奇特現象)閩客族群生活都一樣沒有差

    別。』

    4、 Q:談一談港區歷史網路變遷情形?

    57

  • 楊文圈船長:『以前早期天氣不像今天,常有颱風,而且都風強雨大,

    超過今天很多,造成當時這邊沿岸沙壩常被沖毀,陸地後退一百多公

    尺,到了今天這附近海邊地形都沒有再回復以前的樣子(沙洲)(南面社

    子溪岸等地)。自從漁港碼頭建好後,以前澎湖的遠洋漁船到這裡近海

    抓鰆魚,由南部往北部走,船大、人多(7~8 人)都開到這裡靠泊補給(50

    幾年前,剛建港時這裡是西部海岸最好的漁港)。。當時這些河洛人漁

    船停船在這邊時,都會有台北方面,淡水、中壢等地漁販買貨,船家賣

    了錢都到這一帶客家庄落花用、消遣,當時下庄子(楊梅、湖口間)老飯

    店、湖口、中壢也形成了很多酒家、飯館生意,帶動了一些消費市場特

    種行業興起。閩南族群漁民都敢做敢花,較不像我們客家漁民節省、存

    糧,捨不得花用,省吃、省用,那裡也不去玩樂。在地方上往來比較不

    熱洛,河洛人就到處往來做生意較多,大家相處也都融洽和諧。客家漁

    民的宗族關係就比較和河洛人不一樣,我們重視宗族、家廟聚會,像我

    們楊家宗祠活動就很熱鬧,宗親都靠這些關係互相連絡、聚會、結合更

    緊密家族感情,並有組成宗親組織祭祠圈的輪值活動,熱鬧節慶附近的

    人都一起來呢。』

    5、 楊文廣船長:『早期這裡捕獵漁貨都以三輪車、鐵牛車載法台北市場拍

    58

  • 賣,客家漁民都很省,自己吃小魚,賣大魚。(俗話說賣陶碗吃缺碗)早

    期的船都抓鳟魚、烏魚、鰆魚,漁獲量大,以前工業不發達,農業又不

    被重視,這裡的人都靠抓魚維生,現在捕魚人口大約減少五成,多了漁

    家第三代都很少人接下去做了,漁業人口少多了。』

    6、 楊文東船長:『民國 50 幾年牽罟用小船牽罟十幾個人拉上沙灘,用手

    工搖轉啟動漁網牽罟捕漁。60 幾年開始用 saylu(電動)後來我父親在社

    子溪出海口處邊上自家人挖泥坑積水浮船當簡易停泊處。早期開港都以

    人工挑擔(計工資價),港地面積剛好一甲地挖掘,當時還用了監獄的受

    刑人犯人力當勞力建港粗工(記得我小時候,小學吧!還看到那些受刑

    人勞力工,住在現在的雪森林遊樂區處的簡易工寮,有時還看到有受刑

    人不聽話的被處分在大太陽下罰站喔!)當時挖港水道的泥土堆在社子

    溪出海口和漁港航道間成為現在的南面防波堤平台。』(現在的堤上停車

    場、活動場漁市販賣區)

    7、 楊文東船長:『漁港在 50 幾年剛做好時,漁獲還很多,而且以前時代

    颱風多,樵木風吹倒折斷樹枝多,庄民都撿來當材火煮炊飯食,燒材薪

    或鋸小斷燒,農漁民家都堆積很多儲用,以前不像現在方便進步有煤氣。

    當時颱風大的時候常把海中大洋的漁吹往沿岸集中,風大漁獲更多,近

    59

  • 楊文圈船長:『高雄茄定(68 年),發電廠排放水影響漁場大,68 年起

    抓魚到(布袋)鰆魚,電廠建好漁量逐年減產,(王永慶麥寮電廠建立

    後三條崙、泊子寮漁港大型漁船漸因量少漸無法生存淘汰。)

    以前都魚區,每年 1~3 月鰆魚、(破卜)、台中港梧棲王功外海魚帶、電

    廠建成大小漁船貨全沒,(以前大小船一、二小時即滿載豐富 1~2 萬),

    (再往北大甲電廠每年白帶魚、小白朴魚產都漸少了,每年 5~6 月,鯊

    魚、豆腐沙能撈一晚千斤,現在減到很少。)』

    Q:您為何認為發電廠海水冷卻,水有藥水影響漁場漁產量?

    楊船長:『林口電廠鯃魚(每年 10~4 清明鯃)清明後,魚開目了;抓不

    到魚,早期船大都抓鯃魚、鰆魚。現在電廠附近水質影響漁獲甚大。』

    楊文圈船長:『當初楊家漁船多、勢大,爭取到永安建港,永安魚類多、

    量大…(又有漁會代表等)。從觀音辦公移到永安設漁會,大伯、大叔

    爭取到永安設會』『現在又有大園長生電廠,電廠都設在漁場區,(應設

    60

  • 東海岸,水深,魚獲較不受污水影響。)

    『永安港(漁獲靠大潭魚區,(連淡水方面都下來捕撈),電廠為何都設在

    魚區幾百船都靠這裡)。金山核能廠(6匹馬力船都到哪裡抓,小管、白帶

    魚、現在沒漁了)(和高雄茄定最早沒魚獲)基隆、新竹魚市入本地,本地

    買出算高級魚(台北人才吃得起),3~4 百以上,本地魚市只賣 100~200 元

    價位漁貨。』楊船長認為村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