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和远方”,离我们并不远 记者: 近期,诗刊社组织了一系列活动,除了 一年一度的青春诗会,我觉得诗刊社与航空公司 合作,让坐飞机出行的人们与诗歌相伴,这个做 法很有创意。请您谈谈组织这些活动的初衷。 李少君:好的诗歌可以让人静下来,唤起 内心最美好的情感,让优秀的诗歌深入人心, 对社会生活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近期, 我们组织了诗歌大讨论、诗歌主题航班、为人 民读诗等活动,包括我们正在策划的诗歌进高 铁活动,都是希望诗歌能够进入公共生活的更 多领域。再有就是利用诗刊社微信公众号,中 国诗歌网等新媒体,更快捷地向大众推广传播 优秀诗作。 新诗有非常好的传统,老一辈诗人留下了 许多光彩夺目的诗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新诗当下存在的问题 是,有些诗人过于把注意力放在对艺术表面的 追求上,比如语言、修辞的雕琢上面。过度自 我化,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形式主义。自弹自 唱,就容易脱离生活,脱离大众。反过来,大 众其实对新诗一直有非常高的期待,人们都期 盼读到好诗。你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现在几乎成了一句口头禅。一些文艺类新 媒体开设的读诗栏目,阅读量经常有10万+, 这都说明,新诗现在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 代,迎来了一个新的节点,诗歌重新面向现 实、生活、大众,面向广阔的时代和世界。不 论 新 诗 的 创 作 者 , 还 是 像 《诗 刊》 这 样 的 诗 歌 媒介,只要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推出一批无 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 记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 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对于新时代诗歌的发 展您怎么看? 李少君:新诗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其 初衷就是要面向大众,普及新思想新观念,唤 起人们改变社会创造新生活的热情。陈独秀在 《文学革命论》中提倡建设社会文学、写实文 学、国民文学,这与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 文学创作当以人民为中心,有一致的地方。都 说要不忘初心,那么新诗百年的初心是什么? 那就是人民性、大众化。如何让我们的诗歌走 近人民,贴近时代,这是需要我们长期做的一 件事。我认为诗歌创作者必须坚持大众的方 向,坚持平易鲜活的方向,坚持基调明亮、能 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创作方 向,把精品奉献人民。 新时代诗歌应该成为新价值新观念的重要 探索者确立者,应该确立时代价值和前进方 向,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新时代诗 歌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 既包含个人的主体性,同时又包含民族、国家 的主体性,这才是真正持久性的,在这个过程 中从文化自卑走到文化自信,这是历史性的转 折。新时代应该是一个建构主义的时代。诗歌 的变革首先是价值观的变革。唐初陈子昂的诗 歌革命,首先就是提倡“风雅兴寄”“汉魏风 骨”,被认为“一扫六代之纤弱”“以风雅革浮 侈”。在唐代,陈子昂的诗歌成就不是最高的, 但韩愈认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李 白、杜甫、白居易等对之推崇备至。新时代也 需要这样的“黄钟大吕”。 诗歌以文字塑造形象,营造意境,激发情感。 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层出不 穷的时代,但要使之永久,必须靠文艺来创造。 诗教,以文化人的力量 记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就有诗教 的传统。无论古今,诗歌都是文学乃至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传统诗歌仍为现代 诗歌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您怎么看待传统诗歌的文学地位和传播力量? 李少君: 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心灵史,也是彰显中华民 族文化自信的高地。 古时候,最早读的经典就是 《诗经》,无论 是 《六经》 还是后来的 《五经》,《诗经》 永远 排在第一位。大家知道,《诗经》是孔子删订 的。孔子作为一个大学者大教育家,给学生第 一课讲什么,他是有所考虑的。孔子把诗的地 位 看 得 非 常 重 要 , 他 将 《诗 经》 确 定 为 启 蒙 教 材。孔子有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大意是, 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能优雅地表达 自己。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据《礼记》 载,孔子到一个地方去,想了解这里的教育情 况,首先考察这个地方是否重视诗教。他认 为,如果一个地方重视诗教,这里的人就文明 开化、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诗教是 一个基本的教育方式,还代表着教化和修养。 《论语》中,孔子评价一个人有修养时这样表 达:可与言诗已矣。意思是,这个人你可以跟 他谈论诗。这是相当高的评价。 我认为,古典诗歌更具有交流氛围。中国 古代的诗歌,很多是写给亲朋的,有些可以说 为亲朋“量身定做”。如李白的 《赠汪伦》,平 铺直叙,直观描述了朋友间一送一别的离情, 真挚地表达了友谊的深厚。这样的诗歌本身就 有一种公共性,不是个人的情感产物,它反映 的是社会普遍追求,人与人交往产生“真善 美”情感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充满温暖。 我鼓励大家多读一些传统诗歌,我认为传统诗 歌有一种治疗现代病的独特作用。 回想一下,当人生中感到痛苦,或者觉得 有强烈的感情需要抒发时,你想到的肯定是诗 歌。遇到挫折时会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你去找工作,结果招聘的单位 没看上你,你要给自己鼓劲会想到什么?“天生 我材必有用”,相信这个单位不适合我可以去另 外一个单位。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你会想 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很多 时候,大家为什么想到诗歌而不是别的?因为 诗歌它能表达你的情感,并且给予你安慰。就 像为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两 句诗会放一起?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人的哲 学观价值观。月亮有圆有缺有阴有晴的时候,这 是自然规律,人有悲的时候有欢的时候也是一种 自然现象,中国人的人生是自然观的人生,自然 规律就是这样,于是人们在诗中得到一种安慰。 记者:对于当下的诗歌教育您有什么看法? 李少君: 我认为,这两年诗歌教育有回暖的 趋势。比如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非常好 的诗教。古代的诗教多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 下面记,现在诗教比较多元,可以利用具有强大 传播力的媒体,让人们自然而然受到文化熏陶。 据我所知,一般家长反对小孩看电视,但 看诗词大会除外。诗词大会是用大家喜爱的方 式传播诗歌文学知识,看这个是受教育,是学 习。节目中在不断背诵经典,品味经典,正是 一场全国性的诗教课。我们诗刊社的一位编辑 部副主任叫彭敏,连续两次得到诗词大会的亚 军。我的家人对诗歌的兴趣并不像我,但是诗 词大会他们都看,他们主要关注彭敏的动向, 可见这个节目受关注度很高。 诗歌,美的心灵共鸣 记者:近年来,有些诗歌创作以“晦涩难懂” 来显示“玄奥深刻”;以“佶屈聱牙”来代替“朗朗 上口”。您认为小众与大众之间,该如何平衡? 李少君: 真正的诗歌绝对不是自我封闭 的,要走出“小圈子”“小团体”。王夫之在 《诗广传》中称:“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 者,有与禽鱼草木同情者,有与女子小人同情 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 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特别强调了人 与他人及万物的心灵感应,强调了人之共通 感。以心传心,心同此理,所有的人是可以相 互感通共鸣的,是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安慰的; 心通万物,天人感应,整个世界被认为是一个 感应系统、感情共通系统;“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这样一种观点,可以说是最朴素的人民 观,是人民性的基础。在这样的观点看来,个 人性与人民性一点也不冲突。诗歌应该从小众 走向大众,走向更广阔的生活与世界。 最近我一直在读 《杜甫全集》,杜甫没有拘 泥于自己的感受,像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看到自己的茅草都被吹走了,但是他想到 的是天下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能感 受到他的情怀。或许我们达不到那样伟大,但 是肯定会被他的伟大感染。 如果诗歌处于以别人看不懂为荣,越来越 小众的趋势,我认为是有问题的。诗歌当然允 许很高雅、很特别的个体存在,但主要的潮流 还是要引起大家的共鸣,引起人们喜爱。事实 上,诗人往往在走出宅院,走向更广阔的自 然、社会、天地的时候,能写出很好的诗。比 如诗人西川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当时他去 参加北京大学一个学生实践项目,在青海,西 川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如果每天都关在书斋 里,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当然也有可能会创作 出一些不错的作品,但产生文字游戏的可能性 比较大,很难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记者: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你说你 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 写真集/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当然,她一定要站在 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这首小诗《抒怀》是您的代表作之一。您 能谈谈创作时的背景吗? 李少君:这首诗是我在海南写的。1989年 我大学毕业就去了海南,当时有十万人才下海 南的潮流。大家知道海南风景很好,在跟一个 朋友聊天时,他颇有雄心壮志地说,要为每一 座山立传记,为每一条河流写下历史。我说, 我没有这么宏大的理想,我就是想拍一套云的 写真集,为什么叫云的写真集呢?海南的天空 云彩会不断变幻,就像女孩拍写真集不断换衣 服。窗口的风景画,是因为我家外面就是一个 小花园,从窗口看出去像一幅风景画。然后就 是画一幅女儿的素描,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 子的木瓜树下,因为我家小花园种了很多木瓜 树,最多的时候能长两三百个木瓜,我们吃不 完,都要分给邻居朋友。 这首诗前面是实写,我跟一个朋友在树下 聊天,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生活在这么一个 小院子里,我描述了这个院子的场景,最后觉 得写到这似乎缺了一点东西,这么美好的院 子,一定要有人的气息。其实就像画画一样, 我在画的中间画了一个女孩子,便成了永久的 固定的形象,以至于所有朋友都认为我有一个 女儿,其实现实生活中我并没有女儿。诗歌的 艺术创造力,往往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2014年我调到北京工作,碰到的每一位朋 友都会问我女儿读几年级了?还有的说你女儿 肯定很漂亮。我告诉他们,我没有女儿,所有 人都大吃一惊。前不久,我去讲课时遇到一位 朋友还诧异地说,明明见过你女儿呀!我说, 我没有女儿,但我知道你为什么会认为我有, 是因为有首诗给你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诗 里提到,我要给我的女儿画一幅素描,而且她 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朋友听罢,点 头说确实是因为这首诗。 诗歌的美好就在于,人生中没有的东西诗 歌会给你弥补。可以想象一下,很多年以后, 如果我侥幸留下一个名声的话,所有人都会认 为李少君有一个女儿。这很美好。所以我一直 很感谢诗歌,感谢它给我一个“诗歌的女儿”, 感谢美好的愿望。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赵美宁 电话:(010)59598083 邮箱:[email protected] 5 5 文化 周刊 WEN HUA ZHOU KAN 历史文化源流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 志而贤则贤矣”。 —习近平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立志而圣则圣矣 立志而贤则贤矣 ■向贤彪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这 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 诸生》。其意是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 人;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 王阳明被称为气节、文章、功业“真三 不朽”圣人。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 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 为诸生立下准则,将“立志”列为四项准则 之首。王阳明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 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他还从 反面设喻:“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 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志,作为志向、志愿、抱负,作为对美 好、崇高目标的追求、探索,以至为之奋 斗、为之献身的动力,历来是人们处世立 身、建功立业之本。历史上凡成就一番大事 业的人,都具有远大志向。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以推翻秦王朝的 残暴统治为“鸿鹄之志”,揭竿而起,青史留名; 抗金名将岳飞,在金兵大举入侵的危急关头, 立下“还我河山”的壮志,一生征战、死而后已;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自幼立下“以天下为己任” 的大志,身负宰相重任后,锐意革除时弊,励精 图治,成为封建时代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军 事家和文学家……无数英雄豪杰、志士仁人 正是从“志”中发现了自己的未来,发现了 自己的本质力量,因而爆发出强烈的激情, 成就一番常人难以企及的事业。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无数 革命先烈从投身革命那天起,就将信仰融入 自己的血脉中,展示出志存高远的人格魅 力 。《重 读 先 烈 诗 章》 一 书 中 , 收 录 了 100 位 革命先烈的遗诗。袁玉冰烈士 20岁生日时就 写下了“矢愿从今坚立志,要为世界主人 翁”的诗句,年少志大、壮怀激烈;王达强 烈 士 《勉 励》 中 一 句 “ 男 儿 未 展 凌 云 志 , 空 负天生五尺躯”,热血肝胆、跃然纸上;邓雅 声烈士的“饮弹从容向天笑,长留浩气在人 间”的绝命诗,笑傲生死、正气凛然……革 命先烈用血与火、情与泪写就的诗篇,把人 为什么立志、立什么志、怎样立志表达得淋 漓尽致,凝练成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有生活目标,有事业志向的人与没有生 活目标和缺少事业志向的人相比,有大志向 大目标的人与有小志向小目标的人相比,有 恒心追求目标实现志向的人与“三天打鱼两 天晒网”的人相比,精神状态会大不一样。 前者有信念的支撑,心有大事情要做,总在 不懈怠且笃诚的努力中;而后者心存懒惰, 只会“守株待兔”,消极等待,结果总是失去 把握成功的契机,而留下“白了少年头,空 悲切”的哀叹。 马克思曾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 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 性格。”小麦灌浆期,阳光养分跟不上,就会 耽误一季庄稼的收成。青年恰处于一生中价 值观养成、理想扬帆、事业起步的关键阶 段,犹如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需要立好 志、立大志、立长志。习近平总书记引用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的古 话,旨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 和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 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 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 生境界。 “夫志当存高远”,使人伟大或渺小皆在 其志。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越容易激 发追求上进的毅力和奋发图强的热情,因而 取得的成就就越大,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 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 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把个人的理想追 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 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 创造中闪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建功立业。 高远坚韧之志,犹如铁之成钢、刀之成 刃,靠锻造、靠砥砺。事业愈宏伟,愈接近 目标,就愈是艰苦卓绝,也愈能够锻造、砥 砺人的意志品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 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前进的道 路上,免不了还有许多“雪山”和“草地” 需要我们去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和 “腊子口”需要我们去征服。为此,我们绝不 能有躺在功劳簿上歇一歇的心态,不能有任 何避难求易、贪图安逸的心态。唯有继续弘 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拿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才能一 往无前,在不懈奋斗中书写新时代青春华章。 古人云:“志欲高而无妄”。一个人如果 不勤于学,便无才识,即使心气再高也未必 办得成大事。学问深处意气平,唯有才高才 能“无妄”,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因此,青年 一代必须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 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 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 青年的成长进步,靠自身努力,也须臾 离不开党的培养教育、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只有了解青年才能融入青年,融入青年才能 引领青年。因此,在青年立志成才的每一 步,我们都应该满腔热忱地给予关注和扶 持,肯定他们的成绩,宽容他们的失误,保 护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指引他们在新时 代的广阔天地中成就出彩人生。 《庄 子》 中 有 这 样 一 则 神 话 故 事 , 说 北 方 有一片大海,海中有一条叫做鲲的大鱼,体 宽几千里。它变成鸟,叫做鹏。它的背像泰 山,翅膀像天边的云,飞起来,乘风直上九 万里的高空,超绝云气,背负青天,飞往南 海。蝉和斑鸠讥笑说:“我们愿意飞的时候就 飞,碰到榆树、檀树就停在上边;有时气力 不够,飞不到树上,就落到地上,何必要高 飞九万里,又何必飞到那遥远的南海呢?”新 时代的青年,应该摒弃蝉和斑鸠的心态,勇 做乘风直上九万里高空的大鹏鸟,砥砺永久 奋斗的青春心态,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 业中,凭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品格、坚实 的本领,背负青天,俯瞰大地,这样才能越 飞越高、越飞越远。 赋予诗歌时代烟火 —对话 《诗刊》 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 ■本报记者 赵美宁 文化之约 李少君, 1967年生,湖南 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 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 集》《草 根 集》《海 天 集》《神 降临的小站》等。曾任《天 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 主席,现为《诗刊》主编,一 级作家。

立志而圣则圣矣 立志而贤则贤矣 - jjjcb.cn · 大家知道,《诗经》 是孔子删订 的。孔子作为一个大学者大教育家,给学生第 一课讲什么,他是有所考虑的。孔子把诗的地

  • Upload
    others

  • View
    3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立志而圣则圣矣 立志而贤则贤矣 - jjjcb.cn · 大家知道,《诗经》 是孔子删订 的。孔子作为一个大学者大教育家,给学生第 一课讲什么,他是有所考虑的。孔子把诗的地

“诗和远方”,离我们并不远

记者:近期,诗刊社组织了一系列活动,除了

一年一度的青春诗会,我觉得诗刊社与航空公司

合作,让坐飞机出行的人们与诗歌相伴,这个做

法很有创意。请您谈谈组织这些活动的初衷。

李少君:好的诗歌可以让人静下来,唤起

内心最美好的情感,让优秀的诗歌深入人心,

对社会生活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近期,

我们组织了诗歌大讨论、诗歌主题航班、为人

民读诗等活动,包括我们正在策划的诗歌进高

铁活动,都是希望诗歌能够进入公共生活的更

多领域。再有就是利用诗刊社微信公众号,中

国诗歌网等新媒体,更快捷地向大众推广传播

优秀诗作。

新诗有非常好的传统,老一辈诗人留下了

许多光彩夺目的诗篇,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新诗当下存在的问题

是,有些诗人过于把注意力放在对艺术表面的

追求上,比如语言、修辞的雕琢上面。过度自

我化,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形式主义。自弹自

唱,就容易脱离生活,脱离大众。反过来,大

众其实对新诗一直有非常高的期待,人们都期

盼读到好诗。你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现在几乎成了一句口头禅。一些文艺类新

媒体开设的读诗栏目,阅读量经常有 10万+,

这都说明,新诗现在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

代,迎来了一个新的节点,诗歌重新面向现

实、生活、大众,面向广阔的时代和世界。不

论新诗的创作者,还是像 《诗刊》 这样的诗歌

媒介,只要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推出一批无

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

记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

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对于新时代诗歌的发

展您怎么看?

李少君:新诗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其

初衷就是要面向大众,普及新思想新观念,唤

起人们改变社会创造新生活的热情。陈独秀在

《文学革命论》 中提倡建设社会文学、写实文

学、国民文学,这与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

文学创作当以人民为中心,有一致的地方。都

说要不忘初心,那么新诗百年的初心是什么?

那就是人民性、大众化。如何让我们的诗歌走

近人民,贴近时代,这是需要我们长期做的一

件事。我认为诗歌创作者必须坚持大众的方

向,坚持平易鲜活的方向,坚持基调明亮、能

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创作方

向,把精品奉献人民。

新时代诗歌应该成为新价值新观念的重要

探索者确立者,应该确立时代价值和前进方

向,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新时代诗

歌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

既包含个人的主体性,同时又包含民族、国家

的主体性,这才是真正持久性的,在这个过程

中从文化自卑走到文化自信,这是历史性的转

折。新时代应该是一个建构主义的时代。诗歌

的变革首先是价值观的变革。唐初陈子昂的诗

歌革命,首先就是提倡“风雅兴寄”“汉魏风

骨”,被认为“一扫六代之纤弱”“以风雅革浮

侈”。在唐代,陈子昂的诗歌成就不是最高的,

但韩愈认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李

白、杜甫、白居易等对之推崇备至。新时代也

需要这样的“黄钟大吕”。

诗歌以文字塑造形象,营造意境,激发情感。

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层出不

穷的时代,但要使之永久,必须靠文艺来创造。

诗教,以文化人的力量

记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就有诗教

的传统。无论古今,诗歌都是文学乃至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传统诗歌仍为现代

诗歌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您怎么看待传统诗歌的文学地位和传播力量?

李少君: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心灵史,也是彰显中华民

族文化自信的高地。

古时候,最早读的经典就是 《诗经》,无论

是 《六经》 还是后来的 《五经》,《诗经》 永远

排在第一位。大家知道,《诗经》 是孔子删订

的。孔子作为一个大学者大教育家,给学生第

一课讲什么,他是有所考虑的。孔子把诗的地

位看得非常重要,他将 《诗经》 确定为启蒙教

材。孔子有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大意是,

不学 《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能优雅地表达

自己。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据 《礼记》

载,孔子到一个地方去,想了解这里的教育情

况,首先考察这个地方是否重视诗教。他认

为,如果一个地方重视诗教,这里的人就文明

开化、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诗教是

一个基本的教育方式,还代表着教化和修养。

《论语》 中,孔子评价一个人有修养时这样表

达:可与言诗已矣。意思是,这个人你可以跟

他谈论诗。这是相当高的评价。

我认为,古典诗歌更具有交流氛围。中国

古代的诗歌,很多是写给亲朋的,有些可以说

为亲朋“量身定做”。如李白的 《赠汪伦》,平

铺直叙,直观描述了朋友间一送一别的离情,

真挚地表达了友谊的深厚。这样的诗歌本身就

有一种公共性,不是个人的情感产物,它反映

的是社会普遍追求,人与人交往产生“真善

美”情感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充满温暖。

我鼓励大家多读一些传统诗歌,我认为传统诗

歌有一种治疗现代病的独特作用。

回想一下,当人生中感到痛苦,或者觉得

有强烈的感情需要抒发时,你想到的肯定是诗

歌。遇到挫折时会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你去找工作,结果招聘的单位

没看上你,你要给自己鼓劲会想到什么?“天生

我材必有用”,相信这个单位不适合我可以去另

外一个单位。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你会想

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很多

时候,大家为什么想到诗歌而不是别的?因为

诗歌它能表达你的情感,并且给予你安慰。就

像为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两

句诗会放一起?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人的哲

学观价值观。月亮有圆有缺有阴有晴的时候,这

是自然规律,人有悲的时候有欢的时候也是一种

自然现象,中国人的人生是自然观的人生,自然

规律就是这样,于是人们在诗中得到一种安慰。

记者:对于当下的诗歌教育您有什么看法?

李少君:我认为,这两年诗歌教育有回暖的

趋势。比如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非常好

的诗教。古代的诗教多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

下面记,现在诗教比较多元,可以利用具有强大

传播力的媒体,让人们自然而然受到文化熏陶。

据我所知,一般家长反对小孩看电视,但

看诗词大会除外。诗词大会是用大家喜爱的方

式传播诗歌文学知识,看这个是受教育,是学

习。节目中在不断背诵经典,品味经典,正是

一场全国性的诗教课。我们诗刊社的一位编辑

部副主任叫彭敏,连续两次得到诗词大会的亚

军。我的家人对诗歌的兴趣并不像我,但是诗

词大会他们都看,他们主要关注彭敏的动向,

可见这个节目受关注度很高。

诗歌,美的心灵共鸣

记者:近年来,有些诗歌创作以“晦涩难懂”

来显示“玄奥深刻”;以“佶屈聱牙”来代替“朗朗

上口”。您认为小众与大众之间,该如何平衡?

李少君:真正的诗歌绝对不是自我封闭

的,要走出“小圈子”“小团体”。王夫之在

《诗广传》 中称:“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

者,有与禽鱼草木同情者,有与女子小人同情

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

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特别强调了人

与他人及万物的心灵感应,强调了人之共通

感。以心传心,心同此理,所有的人是可以相

互感通共鸣的,是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安慰的;

心通万物,天人感应,整个世界被认为是一个

感应系统、感情共通系统;“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这样一种观点,可以说是最朴素的人民

观,是人民性的基础。在这样的观点看来,个

人性与人民性一点也不冲突。诗歌应该从小众

走向大众,走向更广阔的生活与世界。

最近我一直在读 《杜甫全集》,杜甫没有拘

泥于自己的感受,像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看到自己的茅草都被吹走了,但是他想到

的是天下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能感

受到他的情怀。或许我们达不到那样伟大,但

是肯定会被他的伟大感染。

如果诗歌处于以别人看不懂为荣,越来越

小众的趋势,我认为是有问题的。诗歌当然允

许很高雅、很特别的个体存在,但主要的潮流

还是要引起大家的共鸣,引起人们喜爱。事实

上,诗人往往在走出宅院,走向更广阔的自

然、社会、天地的时候,能写出很好的诗。比

如诗人西川的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当时他去

参加北京大学一个学生实践项目,在青海,西

川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如果每天都关在书斋

里,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当然也有可能会创作

出一些不错的作品,但产生文字游戏的可能性

比较大,很难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记者: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你说你

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

写真集/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当然,她一定要站在

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这首小诗 《抒怀》 是您的代表作之一。您

能谈谈创作时的背景吗?

李少君:这首诗是我在海南写的。1989年

我大学毕业就去了海南,当时有十万人才下海

南的潮流。大家知道海南风景很好,在跟一个

朋友聊天时,他颇有雄心壮志地说,要为每一

座山立传记,为每一条河流写下历史。我说,

我没有这么宏大的理想,我就是想拍一套云的

写真集,为什么叫云的写真集呢?海南的天空

云彩会不断变幻,就像女孩拍写真集不断换衣

服。窗口的风景画,是因为我家外面就是一个

小花园,从窗口看出去像一幅风景画。然后就

是画一幅女儿的素描,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

子的木瓜树下,因为我家小花园种了很多木瓜

树,最多的时候能长两三百个木瓜,我们吃不

完,都要分给邻居朋友。

这首诗前面是实写,我跟一个朋友在树下

聊天,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生活在这么一个

小院子里,我描述了这个院子的场景,最后觉

得写到这似乎缺了一点东西,这么美好的院

子,一定要有人的气息。其实就像画画一样,

我在画的中间画了一个女孩子,便成了永久的

固定的形象,以至于所有朋友都认为我有一个

女儿,其实现实生活中我并没有女儿。诗歌的

艺术创造力,往往能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2014年我调到北京工作,碰到的每一位朋

友都会问我女儿读几年级了?还有的说你女儿

肯定很漂亮。我告诉他们,我没有女儿,所有

人都大吃一惊。前不久,我去讲课时遇到一位

朋友还诧异地说,明明见过你女儿呀!我说,

我没有女儿,但我知道你为什么会认为我有,

是因为有首诗给你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诗

里提到,我要给我的女儿画一幅素描,而且她

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朋友听罢,点

头说确实是因为这首诗。

诗歌的美好就在于,人生中没有的东西诗

歌会给你弥补。可以想象一下,很多年以后,

如果我侥幸留下一个名声的话,所有人都会认

为李少君有一个女儿。这很美好。所以我一直

很感谢诗歌,感谢它给我一个“诗歌的女儿”,

感谢美好的愿望。

2019年5月 10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赵美宁电话:(010)59598083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 周刊

WEN HUA ZHOU KAN

历史文化源流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

志而贤则贤矣”。 ——习近平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立志而圣则圣矣 立志而贤则贤矣■向贤彪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这

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 《教条示龙场

诸生》。其意是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

人;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

王阳明被称为气节、文章、功业“真三

不朽”圣人。他在 《教条示龙场诸生》 中,

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

为诸生立下准则,将“立志”列为四项准则

之首。王阳明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

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他还从

反面设喻:“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

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志,作为志向、志愿、抱负,作为对美

好、崇高目标的追求、探索,以至为之奋

斗、为之献身的动力,历来是人们处世立

身、建功立业之本。历史上凡成就一番大事

业的人,都具有远大志向。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以推翻秦王朝的

残暴统治为“鸿鹄之志”,揭竿而起,青史留名;

抗金名将岳飞,在金兵大举入侵的危急关头,

立下“还我河山”的壮志,一生征战、死而后已;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自幼立下“以天下为己任”

的大志,身负宰相重任后,锐意革除时弊,励精

图治,成为封建时代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军

事家和文学家……无数英雄豪杰、志士仁人

正是从“志”中发现了自己的未来,发现了

自己的本质力量,因而爆发出强烈的激情,

成就一番常人难以企及的事业。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无数

革命先烈从投身革命那天起,就将信仰融入

自己的血脉中,展示出志存高远的人格魅

力。《重读先烈诗章》 一书中,收录了 100位

革命先烈的遗诗。袁玉冰烈士 20岁生日时就

写下了“矢愿从今坚立志,要为世界主人

翁”的诗句,年少志大、壮怀激烈;王达强

烈士 《勉励》 中一句“男儿未展凌云志,空

负天生五尺躯”,热血肝胆、跃然纸上;邓雅

声烈士的“饮弹从容向天笑,长留浩气在人

间”的绝命诗,笑傲生死、正气凛然……革

命先烈用血与火、情与泪写就的诗篇,把人

为什么立志、立什么志、怎样立志表达得淋

漓尽致,凝练成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有生活目标,有事业志向的人与没有生

活目标和缺少事业志向的人相比,有大志向

大目标的人与有小志向小目标的人相比,有

恒心追求目标实现志向的人与“三天打鱼两

天晒网”的人相比,精神状态会大不一样。

前者有信念的支撑,心有大事情要做,总在

不懈怠且笃诚的努力中;而后者心存懒惰,

只会“守株待兔”,消极等待,结果总是失去

把握成功的契机,而留下“白了少年头,空

悲切”的哀叹。

马克思曾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

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

性格。”小麦灌浆期,阳光养分跟不上,就会

耽误一季庄稼的收成。青年恰处于一生中价

值观养成、理想扬帆、事业起步的关键阶

段,犹如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需要立好

志、立大志、立长志。习近平总书记引用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的古

话,旨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要有远大的理想

和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

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

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

生境界。

“夫志当存高远”,使人伟大或渺小皆在

其志。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越容易激

发追求上进的毅力和奋发图强的热情,因而

取得的成就就越大,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

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

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把个人的理想追

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

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

创造中闪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建功立业。

高远坚韧之志,犹如铁之成钢、刀之成

刃,靠锻造、靠砥砺。事业愈宏伟,愈接近

目标,就愈是艰苦卓绝,也愈能够锻造、砥

砺人的意志品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

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前进的道

路上,免不了还有许多“雪山”和“草地”

需要我们去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和

“腊子口”需要我们去征服。为此,我们绝不

能有躺在功劳簿上歇一歇的心态,不能有任

何避难求易、贪图安逸的心态。唯有继续弘

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拿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才能一

往无前,在不懈奋斗中书写新时代青春华章。

古人云:“志欲高而无妄”。一个人如果

不勤于学,便无才识,即使心气再高也未必

办得成大事。学问深处意气平,唯有才高才

能“无妄”,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因此,青年

一代必须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

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

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

青年的成长进步,靠自身努力,也须臾

离不开党的培养教育、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只有了解青年才能融入青年,融入青年才能

引领青年。因此,在青年立志成才的每一

步,我们都应该满腔热忱地给予关注和扶

持,肯定他们的成绩,宽容他们的失误,保

护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指引他们在新时

代的广阔天地中成就出彩人生。

《庄子》 中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说北方

有一片大海,海中有一条叫做鲲的大鱼,体

宽几千里。它变成鸟,叫做鹏。它的背像泰

山,翅膀像天边的云,飞起来,乘风直上九

万里的高空,超绝云气,背负青天,飞往南

海。蝉和斑鸠讥笑说:“我们愿意飞的时候就

飞,碰到榆树、檀树就停在上边;有时气力

不够,飞不到树上,就落到地上,何必要高

飞九万里,又何必飞到那遥远的南海呢?”新

时代的青年,应该摒弃蝉和斑鸠的心态,勇

做乘风直上九万里高空的大鹏鸟,砥砺永久

奋斗的青春心态,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

业中,凭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品格、坚实

的本领,背负青天,俯瞰大地,这样才能越

飞越高、越飞越远。

赋 予 诗 歌 时 代 烟 火——对话 《诗刊》 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

■本报记者 赵美宁

文化之约

李少君,1967 年生,湖南

湘乡人,1989 年毕业于武汉大

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 《自然

集》《草根集》《海天集》《神

降 临 的 小 站》 等 。 曾 任 《天

涯》 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

主席,现为 《诗刊》 主编,一

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