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頁 二○○七年十月 第三頁 二○○七年十月 第四頁 二○○七年十月 中七甲 翁明詩 自由地穿過大氣,橫越晴空風裡飛;越過高山,越過深海,不休不睡去飛 這就是他的 夢想。 「我真的想飛。」沉厚的聲線,堅定的眼神,稍稍低頭沉思;面對著收起笑臉的他,頓覺空氣 也凝住了。 「小時候,渴望能乘坐客機周遊列國,可是家境不算好,一直也沒有機會。我真的很想翱翔在 天空中,認真看看這世界。」坐在我面前的孔令暉老師,把轉著手中的筆,看似心不在焉,但是這 刻的他,比誰都認真。 孔老師是這年英文科的新成員,為人樂觀開朗,在他身旁總不乏笑聲。可是這一剎那,我徹底 對他改觀了,原來他也有沉默的一面。 「是天空帶來的緣分,把我們一群想飛的人連結起來的。」孔老師口中「想飛的人」,就是他 的團隊 香港航空青年團。他是香港航空青年團三一零中隊的副隊長,帶領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學 員,一同衝上雲霄,在廣闊無垠的天空翱翔。 「零四年五月的一個決定,改變了我往後的人生。」那年,孔令暉老師正就讀大學四年級。一 個香港航空青年團的「見習長官招募計劃」把一向渴望飛上青雲的他深深吸引住了。多年夢寐以求 的飛行夢,終有機會去伸手觸碰了,他急不及待申請入伍。 「訓練的那一年,很難捱;當中看到不少人退出,但我慶幸自己沒有放棄。」當初跟他一起報 名的同學,都捱不過嚴厲的團隊生活,紛紛退出了,只剩下他一人。他沒有後悔,因為訓練過程中 學到的,是終生受用的知識,每次失敗、然後受罰、再嘗試、再失敗、再受罰……就是這份永不放 棄的精神,改變了他對生活、工作的態度。 完成基礎訓練後,孔老師被分派到三一零中隊出任副中隊長,負責中隊的管理工作,進一步實 踐他的飛行夢。 由於香港航空青年團是與航空業有關的制服團隊,孔老師因此能夠學習到很多飛行原理和一嚐 飛翔天際的滋味。「我們參觀過政府飛行服務隊和多個制服團隊;還有參觀駕駛艙,以及乘坐直昇 機的機會。」他把他的經歷向我娓娓道來,盈滿笑意的雙眸中,閃爍著未忘的夢。 參與團隊的體驗,令他在待人接物及工作行事上變得更有技巧、更有計劃:「因為航青,我學 會待人接物的原則;因為航青,我學懂做事要有計劃;更因為航青,對人對事,我都能做到公平公 正。」現在身為中二乙班的班主任,小至派通告、收回條,他都要有步驟、有計劃;這一切,全是 航青帶給他的。 「無論是在團隊,還是在學校,能夠看著一個個學員和學生漸漸成長,倚賴蛻變成獨立,紛紛 飛向夢想的國度;才是我最安慰的。」孔老師的三一零中隊將會移師我校,屆時,懷著飛行夢的 你,會否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向著蔚藍的天空展翅高飛? 飛,飛向理想;飛,飛向自己的夢;飛,飛向…… 用心和留心 那麼,怎樣才在寫作上發揮創意呢?如何才能學好創意寫作?潘老師說,二字記 之曰:用心。同學用心觀察,擴闊知識領域,開拓思想空間;也要用心上課和閱讀, 才能理解前人作品和老師的教授內容。 不過,創意寫作課畢竟是今年才設立的,所以遇上困難的不只是同學們,即使是潘 老師亦遇上困難!而潘老師的難處在於如何啟發同學的創意,畢竟創意是不可強求的。 他認為同學們較缺乏一些對生命的感想,情感較乾涸。幸好,同學們的想像力非常豐 富,只要多留意周遭所發生的人和事,參考不同作品的建構內容,自有更大得著。 另外,如果同學想提高自己作品的可讀性,潘老師建議大家要注意修辭,例如: 比喻、排比、對偶、擬人等;如可在作品中融入情感便更是錦上添花。想提升寫作水 平的同學要多加注意了! 臺灣唸書的經驗 不知道有沒有同學是想到臺灣唸書呢?如有的話,同學大可請潘老師談談他的經 驗,他的大學生活便是在臺灣度過的。據潘老師所述,香港和臺灣的讀書風氣相差不 多。只是臺灣人看書後會進一步加以思考,對生活有些領悟;但香港人多數只把看書 當作消閒、娛樂,沒加以細味。 在創作方面,臺灣的風氣比香港熾熱得多,文句亦較優美。潘老師認為這是因為 香港社會較都市化、情感較淡,而且臺灣的風景名勝較多,所以人們抒發的情感比較 與夢飛行 香港航空青年團長官訓練活動 訪問周年匯操留影 中七甲 李梓寧 相信不少同學都上過潘加惠老師的創意寫作課堂了,但同學們對創意寫作有多少認識呢?為加深對創意寫作的了解,我們特意與潘加惠老師進行了一次訪問。 創意方程式 據潘老師所言,創意寫作可以分為兩部份 創意和寫作。創意是不可教授的,老師只可從旁啟發學生;而寫作則較傳統作文更注重學生的個人風格。創意寫作的自由度、題 材、空間都比一般的寫作大,非常重視創作者的個人情感。創作能力包括:敏覺力,即敏於觀察事物的能力;流暢力,即產生觀念的多少;變通力,指不同分類或不同方式的思 考;獨創力,指反應的獨特性,想出別人所想不出的觀念;精通力,即在原來的構想上增加有趣的細節。創作者運用發散性思維,從多方面、多角度聯想;或將一向的想法倒轉, 以帶出新鮮感,務求在慣性中求突破。 豐富。同學對此說法同意嗎?但無論如何,潘老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萌生了當作家 的夢想。因為在大學的時候,潘老師有時間對生活加以感受、加以思考,並把所感所 想的記錄下來。經年累月下,潘老師累積了不少手稿,在回港後更持續寫作,沒有一 絲鬆懈。最終,潘老師實現了他出書的夢想,出版了《學生問我》一書。 擴闊創作的天空 看過這次的訪問後,同學是否更了解創意寫作?在訪問過程中,可深深體會到潘 老師對寫作的熱心。潘老師說到了提升創作水平的方法,修讀文學的我更是獲益良 多!希望各位同學也能從中得到啟發,努力實踐,突破寫作常規,開拓無限創意! 潘老師佳句摘錄 * 喔!勉強的移植,又怎會有幸福的果實? * 唯恐早已被我深囚的言語,在此刻從我口中逃脫。 * 我以仁愛作船艙,使其可以滿載理想; 我以智慧作羅盤,使其可以辨清南北; 我以勇氣作桅杆,使其可以掛帆遠行。 敏覺力 流暢力 變通力 獨創力 精通力 創意 中七甲 陳穎莉 遇挫折命途坎坷 賜我信心跨過 憐憫我得你安慰 恩光給我勉勵 誰會似你肩擔一切 伴我歷遍高低 是我主恩手 仍然都緊扣 約一年前,我還在為即將來臨的會考放榜而憂心。心裡很清楚以自己的成績,大概不能留在原校升讀中六了,至於何去何從,還是一個問號。憑著虔誠的禱告,神切實的回 應,我懷著平安與喜樂的心,來到這陌生的新環境。 家輝老師──訓育處主任,我在初入學時已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短短的訪問中,我深深地從心坎處感受到他藏於冰冷面孔下的那份熱誠,以及經歷神恩的感動。 大概每位基督徒,都曾與祂一起經歷不平凡的生命。 遇見神 讓我今天靜靜來求告你 願你指引我路向 降服在你的腳前 願聽主的引牽 在我心中深深信唯有你 能辨清我的路向 唯獨是你 能帶我 行在最美麗的旨意中 家輝老師從小就在基督教背景的學校唸書,一直受著主恩的薰陶,但他直至中學 時期仍未決志信主。「當年我的弟弟在中三時被學校淘汰了,他毅然決定隻身赴英唸 書,自力更生,甚至沒有向家裡拿一分錢。當時我和家人都很擔心。直至現在,當我 每次在舊生面前分享我弟弟的事,眼淚就忍不住了。」他訴說著。 或許是神牽引著他弟弟的堅強吧,在一 次歐洲旅行中,家輝老師特意到英國探訪弟 弟,然後再轉往法國。在巴黎聖母院的燭 光下,他懷著一顆平靜的心來到主的跟前。 「我跪在十字架前,向主說:『神,我知道 你的存在,雖然我現在還未相信你,但我求 你幫我弟弟渡過這難關吧!』」 現在家輝老師的弟弟已是一位出色的 會計師;而若干年前那則從心的禱告,更 令他奠定了信仰,找到往後的路。近年他 更嘗試在教會中擔當引導的角色,回應神 的應許。 起與跌 我的天 為何總下著雨 遙望長空 神啊 你在哪兒 如若這匆匆生命真有豐盛意義 何以要面對沉痛失意 「人生總有天灰之時。神未應許天色常晴,卻必定保守你走過那艱苦的道路。」 這是家輝老師對信仰真切的體驗。人生路上,總有令人跌倒的時候,艱難的日子對基 督徒來說更是信仰的考驗。當埋怨和恩典都一一經歷過,家輝老師勇敢地再走過這不 平凡的路。 九三年,家輝老師正與曾在本校任教的魏老師交往。然而不久後,魏老師前往英 國修讀學士課程,二人分隔兩地;但他相信神的恩典會令這段感情不易變改。可是, 往後的感情離異,為家輝老師帶來極沈重的打擊。他開始質問神:你不是安排了最好 的一位給我的嗎?為何又要使我們分開? 「耶和華以勒。」家輝老師在分享期間,徐徐吐出這五個字。跌倒過後,他依然 深信,神會為他預備最適合的一位。現在和太太、兒子的愉快生活正好成了最大的印 證。困難中,讓我們抓緊神的旨意,祂必有安排。 我沒法控制狂風的方向 也未能知曉 那日方可重見艷陽 但我知主的手總會守在我旁 前景雖灰暗 信念未搖晃 家輝老師跨過感情離異這一大難關,與神為他準備的、最適合的一位 梁麗虹 老師佳偶天成。無奈婚後卻仍不是事事如意。 「兒女是神委託我們管理的資產,然而這資產的得來並不是必然的。」他說。面 對太太在婚後曾多次小產,妻子固然在生理、心理上受盡打擊,作為丈夫的家輝老師 心情亦極度沉重。他不禁問神一聲:為何你 不保守我們的孩子呢?在思想掙扎的過程 中,他們二人一起祈禱。 「神只會把你能承擔的才給你,絕不會 要你負擔不來的。」家輝老師這一句,正體 現了聖經的一句『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 也必如何。』」。現在談起兒子Marco,他的 微笑也頓時泛起絲絲甜意。 苦杯過後若能成了祂的旨意,那是神的 恩典。 猜猜誰是陳家輝老師? 神的恩典,我們的子雋 我們現在的幸福,全是祂賜予的 領袖生訓練,是祂給予我的使命 意解碼 訪潘加惠老師 手緊扣 祂與他的生命 體回憶 我們的小食部 中七甲 翁明詩 初中的回憶,總少不了學校小食部的份兒。還記得那熱呼呼的粉果放在飯窩中,香味隨著氤氳的蒸氣冉冉上升,飄浮於視線,飄落在味蕾。 「老闆娘,來一個粉果!」老闆娘手巧,熟練地把一個粉果放到白色的小膠袋中,冷言冷語的一句:「兩塊半。」放下錢,從她手中接過小袋,由掌心滲進的暖意,直 入心扉,跟她的冷酷形成極大對比。粉果是老闆娘自家製的,據同學說,味道是全青衣最好的。還有各式各樣的小食:咖喱魚蛋、鹵水雞翼、魚肉燒賣……全日源源不絕地 供應。偶爾放學後感到肚餓,老闆娘還會特意烘烘麵包,炮製新鮮的「奶醬多」…… 家庭式經營的小食部,各式各樣的小食、口硬心軟的老闆娘、殘舊的手寫餐牌(貼在牆上),這一切一切,都伴我度過了三年的中學生涯。 中四那年,學校的小食部經營權易手了,由新興的「維他天地」接手經營。殘舊的手寫餐牌換作印刷精美的餐單,口硬心軟的老闆娘被殷勤服務的店員取代了,家庭式 經營如今變作集團式的作業。一切都變得井井有條,似被無形的集團式管理規範著。 還以為當中那濃濃淡淡的情也隨之消失無蹤了…… 這天,為我們的小食部做訪問時,驚覺當年的感覺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形式。親切的店員阿姨喜歡跟同學們聊天,分享他們每天的喜樂,低年級的同學跟她們尤其熟 稔。空閒時候跟同學們談天說地,不亦樂乎。 小息的鐘聲一響起,大家就紛紛擁到小食部排隊購買食物,形成長長的人龍,每每使 小食部附近擠得水洩不通。那種熱鬧氣氛,洋溢在操場的每一個角落。據我們所做的小調 查,小食部的食物種類很豐富,有各樣的糖果小食及飲品,還有飽肚的三明治和珍珠雞等 食物。可是,最受同學歡迎的,卻是最「熱氣」的炸雞腿和高糖份的汽水類飲品。「沒辦 法了,同學們就是喜歡煎炸的香口食物。雖然知道這些煎炸食物沒甚營養,但我們供應的 食物全是公司規定的,不能隨意更改。」店員阿姨無奈地說。 每逢午飯時間或遇著下雨的日子,留校午膳的同學多了,她們往往忙得團團轉。「要 及早準備食物、要應付排隊購買的同學、事後還要清潔地方及洗碗,真的忙得頭昏腦脹; 幸好同學們全都很有禮貌,午膳後不但把碗筷收拾好,有時還幫忙摺收桌子呢!」她喃喃 地訴說著,不自覺地會心微笑。 我們向一些正在午膳的同學詢問對小食部的意見和感覺,因為小食部的質素,對於同 學會否留在學校用膳是個很大的因素。他們大多認為小食部應提供多類型的食物及飲品, 尤其是在午膳時間,讓同學們有更多的選擇,例如蔬果、飯食及麵食等;另外還可以推出 高纖維的健康小食,如麥包等;顧及「均衡飲食」的原則,讓同學們攝取各種的營養素和 維生素;而且應該小心選擇並衡量所售賣食物的營養價值,減少售賣不利健康的食物;因 為小食部所提供的食品,對同學能否在一個健康飲食的環境及文化中成長,擔當著一個非 常重要的角色。而在小食部設立永久的意見箱,也是收集同學意見的好方法。 無論是哪個時代的小食部,它都陪伴著我們一同經歷、一起成長。 陪伴我們成長的小食部 年了,你怎能不愛? 中七甲 陳穎莉 「十年了,你怎能不愛?」 電視廣告的一句話常在腦海中浮現。的確,十年時間在生命中,決不會是淡然掠過;從七歲到十七歲,從年幼孩童到中學女生,從無知到懂事,滄海桑田間,是如此的沈 甸實在、有血有肉的十年。十年人事幾翻新,親嚐長大的滋味的同時,有幸能見證香港回歸十年之變遷;當中也許有迷惘、有挫折;有笑聲亦有眼淚;驀然回首,只感香江依 舊燦爛迷人。 七歲的那年很多朋友都離開香港移民到別處了。問及原因,他們只說要在七月一日前離開。我摸不著頭腦;只知道在某個毛毛細雨的下午,彭先生一家黯然地離開了香港。媽 媽告訴我,香港回歸了。搞不清甚麼是「回歸」,也未確知背後那深厚的歷史意義之際,金融風暴就把我的家從大戶吹到小家。甚麼樓巿傾瀉,甚麼負資產……是英國人的離開把 香港人的笑臉都帶走了嗎?尚小的傢伙,不懂回答。 八九民運十周年。如此令人痛心疾首又具時代意義的苦難歷史,十年以後,疤痕仍隱隱作痛。只有十歲的我未經歷當時動蕩的時代,未理解當時學生們的激動,但再看到紀錄 照片,再聽到長輩對此事仔細的描述,仍然心驚動魄。也許歷史已為這段悲壯的故事留下最後的答案;願燭光悼念大會上的柔和燈火祝福每位死難者。 那一個戴著口罩、充滿藥水味的復活節是最深刻的假期。非典型肺炎把香港壓得喘不過氣來;口罩下,人們透著僅餘的氣息。悠悠長假期,心卻一點也不舒泰。每天報紙頭條 不是報導著最新感染人數,就是說感染者的危險情況;前線醫務人員犧牲的無私精神打進每個香港人的心坎。我們努力捍衛自己家園,鄰舍間互助互愛;我們同為康復的病人而 笑,同為醫務人員的離去而慟。感動的眼淚,洗淨了香港。那苟延殘喘的香港,是淒,也是美的。 「如果人們問你是甚麼人,你會答中國人還是香港人?」香港回歸不多不少都已七年了,面對朋友這樣的提問,我還是支吾以對,猶豫不定。七年時間雖不短,意識上亦早認 定中國是我的祖國,但自問對其又是否有強烈的熱情與歸屬感?終於,我在奧運中找到答案。看見中國健兒在奧運比賽中努力應戰,情不自禁地就替他們暗暗打氣。他們贏了,就 舒一口氣地笑了;他們輸了,難禁有點失望。零四雅典奧運,李靜和高禮澤為香港特區奪了首面奧運獎牌。看著紫荊花在旗杆上揚的一剎,我在想,我是中國人,也是香港人。 「下一站迪士尼……」夢想,原來可以這樣近。從小到大迪士尼樂園都是我夢想中的國度,卻彷彿也只是無際天邊的幻想。想找米奇老鼠嗎?恐怕要等長大後儲錢才可以了。 沒想到現在可在香港乘著這列車把我帶到奇妙夢幻的樂園。夜幕下漫天煙花,華麗城堡被映得紅的綠的,映進眼簾的,是難以置信的興奮。遊人迎迎笑語,不知又有多少夢想在璀 璨煙花下被見證了。夢想,原來可以這樣近。 告別了,天星碼頭。你在中環海旁屹立了近半世紀,見證了香港的幾許風霜。數十年來,你目睹多少愛侶的悲歡離合;為多少疲憊身軀送上慰勉;令多少遊客留下美好回憶。 如今因歷史與發展相違背之無奈,你終於要退下了。在一片喧嚷聲中,歷史的無情把你帶走了。鏗鏘悅耳的鐘聲已成絕響。「叮噹叮噹……叮噹叮噹……」再到中環海旁,彷彿仍 聽見那餘音。 電視剛播完兩位特首候選人的競選論壇節目。十年前,還在英國殖民統治時,哪個香港人會想過,十年後香港已能有如此的特首競選論壇呢?巿民向候選人所提問的問題,體 現出其政治識見之成熟;論壇過後港人討論紛紛,亦可見巿民對政治的敏感度和關心。雖對政治認識不深,卻為香港人之熱熾感到欣慰;十年,絕不是白獃。 十年前只有七歲的我,因著回歸的改變,而感到害怕;十年後十七歲的我,笑言讚嘆香港的變遷。「一國兩制」下,香港揭開了新的一頁。也許這十年內沒有最精闢的政治, 沒有最蓬勃的經濟,沒有最安穩的社會,沒有最獨特的文化;但與祖國十年深厚的感情、十年間建立的香港卻是無庸置疑、獨一無二的。將踏入成年階段,我雖沒為港為民投身政 治的志氣,但願可畢生貢獻社會,作一個盡責的公民,見證香港回歸後更精彩的第二個十年、第三個十年、第四個十年…… 十年了,感情豈是易於磨滅;十年了,你怎能不愛? 普通的人 曾參與一些青年的佈道工作,不少青年人也認為當基督徒限制太多,「人不輕狂 枉少年」,還是待芳華過後再認識信仰吧。家輝老師在教會中已擔任了七、八年的青 少年輔導侍奉,對此亦感觸良多。偶爾說一兩句粗口、心中對人有些微言,在完美無 暇的上帝中也看為罪;青少年也不過是普通人,而且正值反叛期,為此感到壓力十分 正常,自然較難順服神的旨意。 作為老師的他,深信人是以生命影響生 命的。老師影響學生,學生影響下一代。家 輝老師認為,青年人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本 份,不要因自己而絆倒別人。正因神能包容 我們的過錯,才更見祂的偉大。 普通的人,因著神,活得不平凡。 我是個普通的人沒有可誇口 但我甚麼都有可能 神在我背後 奉獻我僅有 神大愛深厚 欠缺裡沒有還是夠 為明天再踏上 從沒有放棄 你給我的異象 從沒有放棄 你給我的理想 當我遇到阻難 你必堅固我 主啊 求你給我有毅力面對 家輝老師於這學年開始任訓育處 主任。艱苦中,他大大經歷神。掙扎 應否接受這工作的過程中,他得到上 帝切實、信心的回應。 「我並不是故意挑剔學生,或是 責罵他們,我想透過教導使他們在人 生路途有成長,跌倒後能再站起來、 改過。」這就是家輝老師的「訓」、 「育」原則。他以「打手板」作比喻,並不是為了責罰學生,而是教育、輔導他們。 每個人也有犯錯的時候,最重要是要了解自己的過錯,從而作出改善。作為訓育部門 的領袖,他常常與同事分享這個信念。 全年約有十二宗行為嚴重犯錯的個案,家輝老師誠懇地為同學祈禱,願神能賜 予他說話的智慧。他花了很多時間與學生交談,最後真相也一一查明。提及當中曾 經違規的四位男同學,家輝老師一臉感動。「起初他們總是不肯承認犯錯,或是堅 持自己沒有做錯。但到了最後,他們都淚流披面,對我說:『陳老師,對不起,我 錯了。』」。 發自真心而流淚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他因學生誠懇悔過的眼淚而感動。使命感 極強的他,沒有後悔踏上這艱辛的道路,反而因為順服上帝的旨意,過程中能夠目睹 同學的成長而滿足。面對未知、甚至更艱苦的前路,他選擇踏上明天。 雖然考驗不會停止 我有信心能堅持 沒有挫折能絆倒我 一定能繼續向前走 我想像有天我能卸下 沉重的包袱 將過去好好看清楚 心中沒有所謂後悔失望 因為我早就知道我的方向 突然想起「耶和華以勒」這首詩歌中「遇困苦仍獲歡欣希望,我所需祂已定有安 排」一句。從家輝老師的分享中,我重新、從心地認識了這位充滿熱誠的基督徒老 師,信仰就靈巧地活現在我眼前。由遇上困難、挫折、低潮,再與神重新和好,作信 心的見證,都是不容易的事。為了更美好的明天,我還有很長、很崎嶇的路要走。願 我們都能抓緊祂的心意,順服接受那天賜的祝福。願主祝福家輝老師一家。

第二頁 青 意 二 七年十月 第三頁 青 意 二 七年十月 第四頁 青 意 二 七年十月 恩 手緊扣 祂與他的 … · 家輝老師──訓育處主任,我在初入學時已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短短的訪問中,我深深地從心坎處感受到他藏於冰冷面孔下的那份熱誠,以及經歷神恩的感動。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二頁 青 意 二 七年十月 第三頁 青 意 二 七年十月 第四頁 青 意 二 七年十月 恩 手緊扣 祂與他的 … · 家輝老師──訓育處主任,我在初入學時已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短短的訪問中,我深深地從心坎處感受到他藏於冰冷面孔下的那份熱誠,以及經歷神恩的感動。

十 年 情

第二頁 青  意 二○○七年十月 第三頁 青  意 二○○七年十月 第四頁 二○○七年十月青  意

中七甲  翁明詩    自由地穿過大氣,橫越晴空風裡飛;越過高山,越過深海,不休不睡去飛    這就是他的夢想。    「我真的想飛。」沉厚的聲線,堅定的眼神,稍稍低頭沉思;面對著收起笑臉的他,頓覺空氣也凝住了。    「小時候,渴望能乘坐客機周遊列國,可是家境不算好,一直也沒有機會。我真的很想翱翔在天空中,認真看看這世界。」坐在我面前的孔令暉老師,把轉著手中的筆,看似心不在焉,但是這刻的他,比誰都認真。    孔老師是這年英文科的新成員,為人樂觀開朗,在他身旁總不乏笑聲。可是這一剎那,我徹底對他改觀了,原來他也有沉默的一面。    「是天空帶來的緣分,把我們一群想飛的人連結起來的。」孔老師口中「想飛的人」,就是他的團隊    香港航空青年團。他是香港航空青年團三一零中隊的副隊長,帶領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學員,一同衝上雲霄,在廣闊無垠的天空翱翔。    「零四年五月的一個決定,改變了我往後的人生。」那年,孔令暉老師正就讀大學四年級。一個香港航空青年團的「見習長官招募計劃」把一向渴望飛上青雲的他深深吸引住了。多年夢寐以求的飛行夢,終有機會去伸手觸碰了,他急不及待申請入伍。    「訓練的那一年,很難捱;當中看到不少人退出,但我慶幸自己沒有放棄。」當初跟他一起報名的同學,都捱不過嚴厲的團隊生活,紛紛退出了,只剩下他一人。他沒有後悔,因為訓練過程中學到的,是終生受用的知識,每次失敗、然後受罰、再嘗試、再失敗、再受罰……就是這份永不放棄的精神,改變了他對生活、工作的態度。    完成基礎訓練後,孔老師被分派到三一零中隊出任副中隊長,負責中隊的管理工作,進一步實踐他的飛行夢。    由於香港航空青年團是與航空業有關的制服團隊,孔老師因此能夠學習到很多飛行原理和一嚐飛翔天際的滋味。「我們參觀過政府飛行服務隊和多個制服團隊;還有參觀駕駛艙,以及乘坐直昇機的機會。」他把他的經歷向我娓娓道來,盈滿笑意的雙眸中,閃爍著未忘的夢。    參與團隊的體驗,令他在待人接物及工作行事上變得更有技巧、更有計劃:「因為航青,我學會待人接物的原則;因為航青,我學懂做事要有計劃;更因為航青,對人對事,我都能做到公平公正。」現在身為中二乙班的班主任,小至派通告、收回條,他都要有步驟、有計劃;這一切,全是航青帶給他的。    「無論是在團隊,還是在學校,能夠看著一個個學員和學生漸漸成長,倚賴蛻變成獨立,紛紛飛向夢想的國度;才是我最安慰的。」孔老師的三一零中隊將會移師我校,屆時,懷著飛行夢的你,會否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向著蔚藍的天空展翅高飛?    飛,飛向理想;飛,飛向自己的夢;飛,飛向……

用心和留心

    那麼,怎樣才在寫作上發揮創意呢?如何才能學好創意寫作?潘老師說,二字記之曰:用心。同學用心觀察,擴闊知識領域,開拓思想空間;也要用心上課和閱讀,才能理解前人作品和老師的教授內容。    不過,創意寫作課畢竟是今年才設立的,所以遇上困難的不只是同學們,即使是潘老師亦遇上困難!而潘老師的難處在於如何啟發同學的創意,畢竟創意是不可強求的。他認為同學們較缺乏一些對生命的感想,情感較乾涸。幸好,同學們的想像力非常豐富,只要多留意周遭所發生的人和事,參考不同作品的建構內容,自有更大得著。    另外,如果同學想提高自己作品的可讀性,潘老師建議大家要注意修辭,例如:比喻、排比、對偶、擬人等;如可在作品中融入情感便更是錦上添花。想提升寫作水平的同學要多加注意了!

臺灣唸書的經驗

    不知道有沒有同學是想到臺灣唸書呢?如有的話,同學大可請潘老師談談他的經驗,他的大學生活便是在臺灣度過的。據潘老師所述,香港和臺灣的讀書風氣相差不多。只是臺灣人看書後會進一步加以思考,對生活有些領悟;但香港人多數只把看書當作消閒、娛樂,沒加以細味。    在創作方面,臺灣的風氣比香港熾熱得多,文句亦較優美。潘老師認為這是因為香港社會較都市化、情感較淡,而且臺灣的風景名勝較多,所以人們抒發的情感比較

愛 與夢飛行

香港航空青年團長官訓練活動

訪問周年匯操留影

中七甲  李梓寧    相信不少同學都上過潘加惠老師的創意寫作課堂了,但同學們對創意寫作有多少認識呢?為加深對創意寫作的了解,我們特意與潘加惠老師進行了一次訪問。

創意方程式

    據潘老師所言,創意寫作可以分為兩部份    創意和寫作。創意是不可教授的,老師只可從旁啟發學生;而寫作則較傳統作文更注重學生的個人風格。創意寫作的自由度、題材、空間都比一般的寫作大,非常重視創作者的個人情感。創作能力包括:敏覺力,即敏於觀察事物的能力;流暢力,即產生觀念的多少;變通力,指不同分類或不同方式的思考;獨創力,指反應的獨特性,想出別人所想不出的觀念;精通力,即在原來的構想上增加有趣的細節。創作者運用發散性思維,從多方面、多角度聯想;或將一向的想法倒轉,以帶出新鮮感,務求在慣性中求突破。

豐富。同學對此說法同意嗎?但無論如何,潘老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萌生了當作家的夢想。因為在大學的時候,潘老師有時間對生活加以感受、加以思考,並把所感所想的記錄下來。經年累月下,潘老師累積了不少手稿,在回港後更持續寫作,沒有一絲鬆懈。最終,潘老師實現了他出書的夢想,出版了《學生問我》一書。

擴闊創作的天空

    看過這次的訪問後,同學是否更了解創意寫作?在訪問過程中,可深深體會到潘老師對寫作的熱心。潘老師說到了提升創作水平的方法,修讀文學的我更是獲益良多!希望各位同學也能從中得到啟發,努力實踐,突破寫作常規,開拓無限創意!

潘老師佳句摘錄

*喔!勉強的移植,又怎會有幸福的果實?*唯恐早已被我深囚的言語,在此刻從我口中逃脫。*我以仁愛作船艙,使其可以滿載理想; 我以智慧作羅盤,使其可以辨清南北; 我以勇氣作桅杆,使其可以掛帆遠行。

敏覺力 流暢力 變通力 獨創力 精通力 創意+ + + + =

 中七甲  陳穎莉

遇挫折命途坎坷 賜我信心跨過

憐憫我得你安慰 恩光給我勉勵

誰會似你肩擔一切 伴我歷遍高低

是我主恩手 仍然都緊扣

    約一年前,我還在為即將來臨的會考放榜而憂心。心裡很清楚以自己的成績,大概不能留在原校升讀中六了,至於何去何從,還是一個問號。憑著虔誠的禱告,神切實的回應,我懷著平安與喜樂的心,來到這陌生的新環境。    家輝老師──訓育處主任,我在初入學時已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短短的訪問中,我深深地從心坎處感受到他藏於冰冷面孔下的那份熱誠,以及經歷神恩的感動。    大概每位基督徒,都曾與祂一起經歷不平凡的生命。

遇見神

讓我今天靜靜來求告你 願你指引我路向 降服在你的腳前 願聽主的引牽 在我心中深深信唯有你 能辨清我的路向 唯獨是你 能帶我 行在最美麗的旨意中

    家輝老師從小就在基督教背景的學校唸書,一直受著主恩的薰陶,但他直至中學時期仍未決志信主。「當年我的弟弟在中三時被學校淘汰了,他毅然決定隻身赴英唸書,自力更生,甚至沒有向家裡拿一分錢。當時我和家人都很擔心。直至現在,當我每次在舊生面前分享我弟弟的事,眼淚就忍不住了。」他訴說著。    或許是神牽引著他弟弟的堅強吧,在一次歐洲旅行中,家輝老師特意到英國探訪弟弟,然後再轉往法國。在巴黎聖母院的燭光下,他懷著一顆平靜的心來到主的跟前。「我跪在十字架前,向主說:『神,我知道你的存在,雖然我現在還未相信你,但我求你幫我弟弟渡過這難關吧!』」    現在家輝老師的弟弟已是一位出色的會計師;而若干年前那則從心的禱告,更令他奠定了信仰,找到往後的路。近年他更嘗試在教會中擔當引導的角色,回應神的應許。

起與跌

我的天 為何總下著雨 遙望長空 神啊 你在哪兒 如若這匆匆生命真有豐盛意義 何以要面對沉痛失意

    「人生總有天灰之時。神未應許天色常晴,卻必定保守你走過那艱苦的道路。」這是家輝老師對信仰真切的體驗。人生路上,總有令人跌倒的時候,艱難的日子對基督徒來說更是信仰的考驗。當埋怨和恩典都一一經歷過,家輝老師勇敢地再走過這不平凡的路。    九三年,家輝老師正與曾在本校任教的魏老師交往。然而不久後,魏老師前往英國修讀學士課程,二人分隔兩地;但他相信神的恩典會令這段感情不易變改。可是,往後的感情離異,為家輝老師帶來極沈重的打擊。他開始質問神:你不是安排了最好的一位給我的嗎?為何又要使我們分開?    「耶和華以勒。」家輝老師在分享期間,徐徐吐出這五個字。跌倒過後,他依然深信,神會為他預備最適合的一位。現在和太太、兒子的愉快生活正好成了最大的印證。困難中,讓我們抓緊神的旨意,祂必有安排。

我沒法控制狂風的方向 也未能知曉 那日方可重見艷陽 但我知主的手總會守在我旁 前景雖灰暗 信念未搖晃

    家輝老師跨過感情離異這一大難關,與神為他準備的、最適合的一位    梁麗虹老師佳偶天成。無奈婚後卻仍不是事事如意。    「兒女是神委託我們管理的資產,然而這資產的得來並不是必然的。」他說。面對太太在婚後曾多次小產,妻子固然在生理、心理上受盡打擊,作為丈夫的家輝老師

心情亦極度沉重。他不禁問神一聲:為何你不保守我們的孩子呢?在思想掙扎的過程中,他們二人一起祈禱。    「神只會把你能承擔的才給你,絕不會要你負擔不來的。」家輝老師這一句,正體現了聖經的一句『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現在談起兒子Marco,他的微笑也頓時泛起絲絲甜意。    苦杯過後若能成了祂的旨意,那是神的恩典。

猜猜誰是陳家輝老師?

神的恩典,我們的子雋

我們現在的幸福,全是祂賜予的

領袖生訓練,是祂給予我的使命

創 意解碼 訪潘加惠老師

恩 手緊扣 祂與他的生命 集 體回憶 我們的小食部

中七甲  翁明詩    初中的回憶,總少不了學校小食部的份兒。還記得那熱呼呼的粉果放在飯窩中,香味隨著氤氳的蒸氣冉冉上升,飄浮於視線,飄落在味蕾。

    「老闆娘,來一個粉果!」老闆娘手巧,熟練地把一個粉果放到白色的小膠袋中,冷言冷語的一句:「兩塊半。」放下錢,從她手中接過小袋,由掌心滲進的暖意,直

入心扉,跟她的冷酷形成極大對比。粉果是老闆娘自家製的,據同學說,味道是全青衣最好的。還有各式各樣的小食:咖喱魚蛋、鹵水雞翼、魚肉燒賣……全日源源不絕地

供應。偶爾放學後感到肚餓,老闆娘還會特意烘烘麵包,炮製新鮮的「奶醬多」……

    家庭式經營的小食部,各式各樣的小食、口硬心軟的老闆娘、殘舊的手寫餐牌(貼在牆上),這一切一切,都伴我度過了三年的中學生涯。

    中四那年,學校的小食部經營權易手了,由新興的「維他天地」接手經營。殘舊的手寫餐牌換作印刷精美的餐單,口硬心軟的老闆娘被殷勤服務的店員取代了,家庭式

經營如今變作集團式的作業。一切都變得井井有條,似被無形的集團式管理規範著。

    還以為當中那濃濃淡淡的情也隨之消失無蹤了……

    這天,為我們的小食部做訪問時,驚覺當年的感覺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形式。親切的店員阿姨喜歡跟同學們聊天,分享他們每天的喜樂,低年級的同學跟她們尤其熟

稔。空閒時候跟同學們談天說地,不亦樂乎。

    小息的鐘聲一響起,大家就紛紛擁到小食部排隊購買食物,形成長長的人龍,每每使

小食部附近擠得水洩不通。那種熱鬧氣氛,洋溢在操場的每一個角落。據我們所做的小調

查,小食部的食物種類很豐富,有各樣的糖果小食及飲品,還有飽肚的三明治和珍珠雞等

食物。可是,最受同學歡迎的,卻是最「熱氣」的炸雞腿和高糖份的汽水類飲品。「沒辦

法了,同學們就是喜歡煎炸的香口食物。雖然知道這些煎炸食物沒甚營養,但我們供應的

食物全是公司規定的,不能隨意更改。」店員阿姨無奈地說。

    每逢午飯時間或遇著下雨的日子,留校午膳的同學多了,她們往往忙得團團轉。「要

及早準備食物、要應付排隊購買的同學、事後還要清潔地方及洗碗,真的忙得頭昏腦脹;

幸好同學們全都很有禮貌,午膳後不但把碗筷收拾好,有時還幫忙摺收桌子呢!」她喃喃

地訴說著,不自覺地會心微笑。

    我們向一些正在午膳的同學詢問對小食部的意見和感覺,因為小食部的質素,對於同

學會否留在學校用膳是個很大的因素。他們大多認為小食部應提供多類型的食物及飲品,

尤其是在午膳時間,讓同學們有更多的選擇,例如蔬果、飯食及麵食等;另外還可以推出

高纖維的健康小食,如麥包等;顧及「均衡飲食」的原則,讓同學們攝取各種的營養素和

維生素;而且應該小心選擇並衡量所售賣食物的營養價值,減少售賣不利健康的食物;因

為小食部所提供的食品,對同學能否在一個健康飲食的環境及文化中成長,擔當著一個非

常重要的角色。而在小食部設立永久的意見箱,也是收集同學意見的好方法。

    無論是哪個時代的小食部,它都陪伴著我們一同經歷、一起成長。陪伴我們成長的小食部

十 年了,你怎能不愛? 中七甲  陳穎莉

    「十年了,你怎能不愛?」

    電視廣告的一句話常在腦海中浮現。的確,十年時間在生命中,決不會是淡然掠過;從七歲到十七歲,從年幼孩童到中學女生,從無知到懂事,滄海桑田間,是如此的沈

甸實在、有血有肉的十年。十年人事幾翻新,親嚐長大的滋味的同時,有幸能見證香港回歸十年之變遷;當中也許有迷惘、有挫折;有笑聲亦有眼淚;驀然回首,只感香江依

舊燦爛迷人。

    七歲的那年很多朋友都離開香港移民到別處了。問及原因,他們只說要在七月一日前離開。我摸不著頭腦;只知道在某個毛毛細雨的下午,彭先生一家黯然地離開了香港。媽

媽告訴我,香港回歸了。搞不清甚麼是「回歸」,也未確知背後那深厚的歷史意義之際,金融風暴就把我的家從大戶吹到小家。甚麼樓巿傾瀉,甚麼負資產……是英國人的離開把

香港人的笑臉都帶走了嗎?尚小的傢伙,不懂回答。

    八九民運十周年。如此令人痛心疾首又具時代意義的苦難歷史,十年以後,疤痕仍隱隱作痛。只有十歲的我未經歷當時動蕩的時代,未理解當時學生們的激動,但再看到紀錄

照片,再聽到長輩對此事仔細的描述,仍然心驚動魄。也許歷史已為這段悲壯的故事留下最後的答案;願燭光悼念大會上的柔和燈火祝福每位死難者。

    那一個戴著口罩、充滿藥水味的復活節是最深刻的假期。非典型肺炎把香港壓得喘不過氣來;口罩下,人們透著僅餘的氣息。悠悠長假期,心卻一點也不舒泰。每天報紙頭條

不是報導著最新感染人數,就是說感染者的危險情況;前線醫務人員犧牲的無私精神打進每個香港人的心坎。我們努力捍衛自己家園,鄰舍間互助互愛;我們同為康復的病人而

笑,同為醫務人員的離去而慟。感動的眼淚,洗淨了香港。那苟延殘喘的香港,是淒,也是美的。

    「如果人們問你是甚麼人,你會答中國人還是香港人?」香港回歸不多不少都已七年了,面對朋友這樣的提問,我還是支吾以對,猶豫不定。七年時間雖不短,意識上亦早認

定中國是我的祖國,但自問對其又是否有強烈的熱情與歸屬感?終於,我在奧運中找到答案。看見中國健兒在奧運比賽中努力應戰,情不自禁地就替他們暗暗打氣。他們贏了,就

舒一口氣地笑了;他們輸了,難禁有點失望。零四雅典奧運,李靜和高禮澤為香港特區奪了首面奧運獎牌。看著紫荊花在旗杆上揚的一剎,我在想,我是中國人,也是香港人。

    「下一站迪士尼……」夢想,原來可以這樣近。從小到大迪士尼樂園都是我夢想中的國度,卻彷彿也只是無際天邊的幻想。想找米奇老鼠嗎?恐怕要等長大後儲錢才可以了。

沒想到現在可在香港乘著這列車把我帶到奇妙夢幻的樂園。夜幕下漫天煙花,華麗城堡被映得紅的綠的,映進眼簾的,是難以置信的興奮。遊人迎迎笑語,不知又有多少夢想在璀

璨煙花下被見證了。夢想,原來可以這樣近。

    告別了,天星碼頭。你在中環海旁屹立了近半世紀,見證了香港的幾許風霜。數十年來,你目睹多少愛侶的悲歡離合;為多少疲憊身軀送上慰勉;令多少遊客留下美好回憶。

如今因歷史與發展相違背之無奈,你終於要退下了。在一片喧嚷聲中,歷史的無情把你帶走了。鏗鏘悅耳的鐘聲已成絕響。「叮噹叮噹……叮噹叮噹……」再到中環海旁,彷彿仍

聽見那餘音。

    電視剛播完兩位特首候選人的競選論壇節目。十年前,還在英國殖民統治時,哪個香港人會想過,十年後香港已能有如此的特首競選論壇呢?巿民向候選人所提問的問題,體

現出其政治識見之成熟;論壇過後港人討論紛紛,亦可見巿民對政治的敏感度和關心。雖對政治認識不深,卻為香港人之熱熾感到欣慰;十年,絕不是白獃。

    十年前只有七歲的我,因著回歸的改變,而感到害怕;十年後十七歲的我,笑言讚嘆香港的變遷。「一國兩制」下,香港揭開了新的一頁。也許這十年內沒有最精闢的政治,

沒有最蓬勃的經濟,沒有最安穩的社會,沒有最獨特的文化;但與祖國十年深厚的感情、十年間建立的香港卻是無庸置疑、獨一無二的。將踏入成年階段,我雖沒為港為民投身政

治的志氣,但願可畢生貢獻社會,作一個盡責的公民,見證香港回歸後更精彩的第二個十年、第三個十年、第四個十年……

    十年了,感情豈是易於磨滅;十年了,你怎能不愛?

普通的人

    曾參與一些青年的佈道工作,不少青年人也認為當基督徒限制太多,「人不輕狂枉少年」,還是待芳華過後再認識信仰吧。家輝老師在教會中已擔任了七、八年的青少年輔導侍奉,對此亦感觸良多。偶爾說一兩句粗口、心中對人有些微言,在完美無暇的上帝中也看為罪;青少年也不過是普通人,而且正值反叛期,為此感到壓力十分

正常,自然較難順服神的旨意。    作為老師的他,深信人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老師影響學生,學生影響下一代。家輝老師認為,青年人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本份,不要因自己而絆倒別人。正因神能包容我們的過錯,才更見祂的偉大。    普通的人,因著神,活得不平凡。 我是個普通的人沒有可誇口 但我甚麼都有可能 神在我背後 奉獻我僅有 神大愛深厚 欠缺裡沒有還是夠

為明天再踏上

從沒有放棄 你給我的異象 從沒有放棄 你給我的理想 當我遇到阻難 你必堅固我 主啊 求你給我有毅力面對

    家輝老師於這學年開始任訓育處主任。艱苦中,他大大經歷神。掙扎應否接受這工作的過程中,他得到上帝切實、信心的回應。    「我並不是故意挑剔學生,或是責罵他們,我想透過教導使他們在人生路途有成長,跌倒後能再站起來、改過。」這就是家輝老師的「訓」、「育」原則。他以「打手板」作比喻,並不是為了責罰學生,而是教育、輔導他們。每個人也有犯錯的時候,最重要是要了解自己的過錯,從而作出改善。作為訓育部門的領袖,他常常與同事分享這個信念。    全年約有十二宗行為嚴重犯錯的個案,家輝老師誠懇地為同學祈禱,願神能賜予他說話的智慧。他花了很多時間與學生交談,最後真相也一一查明。提及當中曾經違規的四位男同學,家輝老師一臉感動。「起初他們總是不肯承認犯錯,或是堅持自己沒有做錯。但到了最後,他們都淚流披面,對我說:『陳老師,對不起,我錯了。』」。    發自真心而流淚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他因學生誠懇悔過的眼淚而感動。使命感極強的他,沒有後悔踏上這艱辛的道路,反而因為順服上帝的旨意,過程中能夠目睹同學的成長而滿足。面對未知、甚至更艱苦的前路,他選擇踏上明天。

雖然考驗不會停止 我有信心能堅持 沒有挫折能絆倒我 一定能繼續向前走 我想像有天我能卸下 沉重的包袱 將過去好好看清楚 心中沒有所謂後悔失望 因為我早就知道我的方向

    突然想起「耶和華以勒」這首詩歌中「遇困苦仍獲歡欣希望,我所需祂已定有安排」一句。從家輝老師的分享中,我重新、從心地認識了這位充滿熱誠的基督徒老師,信仰就靈巧地活現在我眼前。由遇上困難、挫折、低潮,再與神重新和好,作信心的見證,都是不容易的事。為了更美好的明天,我還有很長、很崎嶇的路要走。願我們都能抓緊祂的心意,順服接受那天賜的祝福。願主祝福家輝老師一家。

Page 2: 第二頁 青 意 二 七年十月 第三頁 青 意 二 七年十月 第四頁 青 意 二 七年十月 恩 手緊扣 祂與他的 … · 家輝老師──訓育處主任,我在初入學時已對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短短的訪問中,我深深地從心坎處感受到他藏於冰冷面孔下的那份熱誠,以及經歷神恩的感動。

SCHOOL MAGAZINEPage 5 Oct 2007 SCHOOL MAGAZINEPage 6 Oct 2007

保良局

八三年總理中學

學生報

總第二十三期

二零零七年十月

中七甲  翁明詩    「一年一度的學生報《青意》終於出版了!」唉,多麼老套的一句話!

    身為主編,每期《青意》都要寫出最讓人頭痛的「編者言」,以最簡潔的文字來總結全份刊物,並勾勒出該次出刊的主題。但真實情況往往是「編

者用心寫,讀者無心看」。當然,沉悶的陳述字句,怎不教人打呵欠?所以「編者言」一直都是被忽略的一欄。讀者爭相去看「陳家輝老師手執大旗,領導訓

導處創下新一頁」,哪會瞄「編者言」一眼?還有那位經常說「冷笑話」、自命詼諧的孔令暉老師的「正經」訪問,也搶去了不少風頭!當然,還有嶄新的創意寫

作課堂解構、恢復社制的直擊報導和小食部專訪等,這些與同學息息相關的報導,同學們又豈會錯過?如此一來,「編者言」真的要靠邊站了……

    學校今年舉辦了多個不同類型的活動,恢復社制、舞蹈日、英文話劇創作、還有籌備中的水運會等;在我們力邀之下,本報今期有幸得許永豪校長為我們細說活

動改革的心路歷程。

    保良局八三年總理中學的學生報,實事求是,我相信編者的努力不會無聲地隨著廢紙回收而白費。我們所付出的心力,編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都透過文字,一

點一點的滲進讀者的思緒。這些溝通不是單向的,因為你的迴響,正是我們創作的原動力。

    今期的《編者言》,算是道盡了多年編者的心底話。

中七甲  杜遜寧    中七乙  林朝城

編者言

    訪問之中不難看見,紅社幹事對社務,有著滿腔熱誠。談及學期初對紅社的期望,社長張佩珊同學說:「去年恢復社制,學校期望同學重新適應社制活動,享受活動帶來的樂趣。所以,我希望能與幹事們共同努力,把社務做好,使紅社盡善盡美。」而文書關曉彤同學亦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級』是全校的橫面,而『社』就是全校的縱面,能有效地將不同班級的同學分作不同個體,讓同學互相交流。希望本年度的復社,能培養社員對紅社的歸屬感。」    一年而來,為了達成目標,幹事們所費之心血可謂不少,但他們仍然無悔。張佩珊說:「陸運會負責『啦啦隊』的中一同學,由排練之初的混亂,到陸運會當天的整齊俐落,盡心盡力。舉手投足,有著滿滿的團結、齊心……。一切來得不易,實在叫我十分感動。」另外,她最難忘聖誕節的歌唱比賽:「大家熱心參與,努力地發揮潛能,最後獲得勝利,令我印象難忘。」    問及本年度的紅社有何不足之處,以及對下一屆紅社的期望,張佩珊認真地說:「紅社內部的溝通不足,無法令紅社社員有更緊密的聯繫,希望明年能有更完善的交流渠道。」關曉彤亦道:「某些社員不願服從勸導,乃因交流不足所致,希望明年的紅社能更加團結。」    「希望能一年比一年進步,讓不同年級的紅社社員能更加團結,為大家帶來更豐富的社制活動。」社長最後的總結,相信也是每一位紅社社員的盼望。

    一位成功的社長,是往後各屆社長的榜樣。去年剛剛恢復社制,社長趙浩南同學身負重任,就訂定了以下目標:「望能透過社制活動,團結各級的黃社社員,凝聚整個黃社。同時亦希望我能夠做一個盡責的社長,作為以後社長的榜樣。」    黃社的一眾幹事,為著完成這個共同目標,努力不懈,最後他們亦收穫甚豐。趙浩南道:「最大的收穫可謂結識了一群中二的黃社社員。從沒想過能與中二同學如此熟稔,經過歌唱比賽,幹事們和社員結成了好友。一些中二同學更主動協助準備陸運會物資,使大家情誼更深厚。」除此之外,中一社員為陸運會「啦啦隊」所排練的舞蹈亦使他印象深刻。「在副社長的領導下,同學們齊心地為黃社健兒打氣,加上各位社員積極參與各項運動,眾志成城,黃社終能獲得全場總冠軍。由社長舉起獎盃一刻,最令我難忘。」

    談及需要改善的地方,以及對新一屆黃社的期望,副社長曾美美同學道:「黃社在學期初的四社AGM,仍有進步的空間。當時,大家仍未充分認識社制,令四社AGM出現了不少困難。希望明年的四社AGM能令同學對黃社產生更大的歸屬感。希望透過更圓滿的活動,黃社社員能互相交流、溝通,關係不再冷漠,不再是個人、個體,而是歸屬感更強的黃社社員。」

    成功背後,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當中滋味,社長謝嘉儀同學可謂感受良多。藍社於歌唱比賽的團體大合唱獲得冠軍,社長回憶當日,千般辛勞早已化成安慰的微笑:「中四級同學課業繁重,無暇顧及大合唱,所以練習的時間並不多。一開始同學的興趣不大,令不少社幹事感到氣餒……幸好,經過不斷的督促,社員們終於認真地看待社制活動。其中雖然有不愉快的時候,但各社員亦能團結一致,努力練習,終能奪取大合唱的冠軍。」    大合唱以外還有一事,叫社長難以忘懷:「十月初,我們開始為陸運會的『啦啦隊表演』分配工作,著社員開始排舞事宜,然而,十二月時負責排舞的同學突然退學,『啦啦隊』的舞蹈只排練了一半,令我們手足無措,心情徬徨。幸好有另外一位同學的幫忙,才令『啦啦隊』的舞蹈順利完成。」回顧從前,實在令她難忘。    成功之外,亦有不足之處需要改進,謝嘉儀說:「各級的藍社社員仍不夠團結,不能發揮出最佳水準。希望下一年大家更踴躍地參與社制活動,快樂一點,團結一點,獲得更好的成績。」

    學期之初,活動由班制轉為社制,同學難免有不習慣的感覺。身為新一年的綠社幹事,社長鄧穎欣同學就針對此點,訂下目標:「希望社員能與其他年級的同學有更多溝通和交流,由開始的不愉快到最後享受當中樂趣,發揚學校的優良傳統。」    一眾社幹事的努力終有回報,綠社於陸運會獲得「啦啦隊」項目之冠軍,談及當中的勝利因素,鄧穎欣說:「很多同學都願意參與其中,為綠社出力。中一同學準時出席每次練習,表現不斷進步,中四的幹事們亦樂於幫忙……各位社員都非常齊心,努力去做好。」副社長許志豪同學憶及當初,亦言:「縱使排練緊湊,同學亦無怨言,反而更加認真。以上種種,都是成功因素。」    新學年即將來臨,社幹事對新一屆的綠社亦有所期望:「今年綠社所舉辦的活動比較少,四社合辦的活動也不夠多。希望明年的綠社能增設更多活動,各級的綠社社員更加團結。有些地方,大家尚未盡力。期望各社員明年會有更好的發揮,為綠社爭光,為學校爭光。」

    時光荏苒,轉眼一年匆匆過去。恢復社制,是上年度的學校大事之一。社制活動的成功,來自各社社員的同心協力,亦來自各社社長與幹事的默默耕耘。然而,同學們對盡心盡力的社幹事,又有何認識呢?諸般滋味,百感交集,且聽各社社長和幹事們為同學娓娓道來吧!

紅社我們有心,所以堅持!

黃社還是行動最實際,加緊練習吧!

藍社我們的歌聲最動聽、最感動人心!

綠社力拔山兮氣蓋世,惟我綠社誓稱帝!

破 舊立新 ―― 問誰領風騷

In the student’s view Why do we need to study this subject?    Firstly, Liberal Studies curriculum adopts a student-oriented approach.  It aim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mselves, their relations with other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The intention is not to turn students into specialists in any well –defined academic field but to enable them to become informed, rational and responsible citizens of the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 community. Secondly, the study of Liberal Studies enables students to explore different pathways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future careers. Students can foster intellectual ability in general and develop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at will be of benefit to them in further studies at the tertiary level. The civic literacy, social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that students will have developed will also prepare them for effective learning and wise decision making in the ever-changing work environment. Student can also develop a range of skills for life long learning, including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ity, problem-solving,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Common Knowledge? L.S!

    Do you know what Liberal studies is? For some people, Liberal studies or in Chinese“通識”cover all the common knowledge. Does it mean that we should 

know anything?    Now we can know more about liberal studies through this interview.    We have Miss Chan to answer all our questions. She will be the Panel Head of Liberal Studies in the coming year.

7A Leung Cho Tic, Jodie

ChineseLanguage

EnglishLanguage

OtherLearning

Experiences

Mathematics X3

X2

X1

Issues in Liberal Studies

What are the Liberal Studies? The Liberal Studies curriculum aims to broaden students’ knowledge base and enhance their social awareness through the study of a wide range of issues .The modules selected for the curriculum focus on themes of significance to students, society and the world and is designed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ke connections across different fields of knowledge as well a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provided will foster students’ capacity for life long learning, so they can face the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 with confidence.

How can we prepare ourselves to study Liberal Studies?    We should develop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perennial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e.g. cultural,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technological contexts) And try our best to become independent thinkers so that we can construct knowledge appropriate to changing person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The personal question about Ms ChanWhy do the school to choose Miss Chan to be in charge of this new subject teacher? Miss Chan has studied history and the arts subjects before and she has learnt to critically evaluate information, phenomena and ideas presented in the media. This thinking way is most important when we learn the liberal studies. That’s why Miss Chan is asked to be the Panel Head of this new subject.

Does the school give Ms Chan any support to face this challenge? To face this new subject, the most difficulty is all the things are new. As the coverage of Liberal Studies includes contemporary issues, media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part from teachers’ handouts and other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ers need to choose suitable resources for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Finally, students will learn to base their conclusions on sound evidence and relevant sources of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on ignorance and prejudice. Obviously, teac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refore, our school gives teachers a lot of subsidies for them attending training workshops. Our school really gives a huge of support to the teachers.

How can Miss Chan handle all this pressure? Ms Chan agreed that this new task is quite challenging. Still, she is confident that with good time management skill all relevant problems can be addressed properly. Also, Ms Chan suggested that when students feel a great stressful, setting a time table can help because she always uses this method to help her.

4D Cheung Chun Hin, Dicky Singapore, a mysterious nation with English-speaking-ethnic-Chinese, has driven me to venture what had been going on there. I was enthusiastic and eager to just be there and wander around to widen my horizon as well as to see the world. Fortunately, our school had provided us with an invaluable opportunity to have an English trip there! “What a sticky weather!” both Mr. Dietrich and I yelled once we got off the plane. Still, it didn’t stop me from adventuring into this nation. I struggled and attempted to get used to the weather. There are major ethnic groups in Singapore: 70% of the population are Chinese, 13% are Malays, 12% are Indians and the remaining are Eurasians. Surprising, people with various origins could live in a racial-harmony. Is there a big reason behind this anomaly? After rational reasoning, I recognized racial-harmony could be achieved when language diversity was diminished by promoting a common language which was also the focus of this trip-English. Despite the fact that Malay is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country, Singaporean government has been working closely with her people in promoting the use of English as the nation’s ‘common language’. Hawkers, businessmen and elderly are able to speak at least two languages well. Cool! English proficiency has become the key of the nation’s development. Different races live together peacefully by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using English. What a wise move! Singapore has got another thundering and powerful weapon as well. Some say it is Singapore “Poseidon’s spear”; I called it is the “Singaporean Pupils” I was invited to their training base, the YuYing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there were so passionate & outspoken. They could speak in front of audiences confidently, which they showed their glamour. It was a piece of cake for them to respond seemly and fluently. Curious & active were the common features shared by all of them. However, hold on your seat! When they asked us to question them on their school, NONE of our HK students, excluding me, dared to do so. I was shocked. It was a bolt from the blue! How can our HK students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them in tomorrow’s world? I wondered.  “No, we can’t be defeated!” pondered me. Thus, I went on visiting their country. Citizens there are well-educated. They even actively chatted with me, attempting to crack HK’s secrets, as they were curious why HK has been doing better in commerce and trading than them. Streets are clean and tidy. Apart from its modern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some traditional & cultural districts are well-reserved. It is a colourful nation worth to visit! At night in Singapore, I looked upon the sky: The star & the moon were beautiful. I missed Hong Kong. I must bring the encounter in Singapore back to HK and to encourage my fellows to prepare well for the near future.

The Missing Links: From Vision to PrideHui Wing-ho, Principal

Last year the campus slogan was “Riding the Tides with Pride”. We managed to ride the new changes on the seas of education reform. But some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to know how “Pride” can come with “riding the tides”. I would like to make use of our slogan in the new year (“Venturing with Vision and Pride”) to analyze the road from Vision to Pride, as well as the missing links between them.

A journey of Reform All schools in Hong Kong are now journeying towards the NSS (New Senior Secondary system), which is scheduled to commence from September, 2009. This is a road of reform, which means there will be structural changes to our existing practices and norms. Such a journey is both exciting and challenging. Philosophers say that the more experienced you are, the more frightening it is, as people tend to be satisfied with habitualized practices in life. Younger people, or the greenhorns, however, are usually more 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to changes and reforms, as there is not much to drop or to lose. Our school is already 23 years of age, but our hearts are young. Under the strategic leadership of precedent principal Dr Isaac Tse, this school has been a long-time early bird in pioneering reform tasks, such as Learning Skills (since 1988), Group project Curriculum (since 1995), Goal Models and the Student Profile (since 1996), the Activity curriculum (since 1997), Volunteer Service Baseline (since 1999), New Timetabling (since 2000), Reading Celebration (since 2000),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ocial Studies since 1999, Integrated Cultural Practical Subjects since 2000, and Integrated Humanities since 2005), etc. Our teachers are undoubtedly among those with the richest reformist experience in Hong Kong. Today, our campus teems with a rich variety of ev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frastructure highly compatible to the specifications of NSS.

The Latest changes In commemoration of recruiting the first batch of NSS students to Form 1 last year, to the tune of NSS, we have restored the four Houses, implemented the Life-Learning Day, incorporated the F.1 Music for All, launched the Dance day, braved QEA challenges and joined the PLK leadership training camps. We also tried out several NSS projects. The QEF-funded project “Experimenting Other Learning Experience in a Subject” opened the eyes of F.3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the brave new skills and successes of the modern era. The “From Service learning to Liberal Studies” Project, also QEF-funded, greatly enhanced F.1 students’ learning skills and assertiveness. In the new year, our students will venture the PLK judicial peers programme and start enjoying our own Swimming Gala. To dismiss any old-fashioned misconceptions, ECA department will also be renamed CCA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NSS Student Learning Profile is about to be designed. So we have been always riding the tides of change.

To be Proud is a need However, tides are no smooth seas, as what the EDB describes the NSS is but another brave new world. Increasing varieties of events and activities on campus are so unfamiliar and untraditional that not only parents but also pupils and teachers might feel life uncomfortable. If this is the case, in the light of our reform tradition, this ordeal could probably be manifold greater in other ordinary schools. Hence it is a desirable necessity that we find joy and pride in welcoming the new things (riding the tides).

Source one – Outsiders’ commendation There are three ways of building the honour and pride of “riding the tides”. One way is to listen to the comments made by outsiders (people of the profession or the community). Such comments are not easily collected by the ordinary student or teacher, but the Principal is in a very advantageous position to hear them and to relay them to fellow schoolmates for reference. Here I try to quote some latest blessings we have got from outsiders: First, after many weeks of a brand new way of learning, our first cohort of NSS students took to the stage on one evening in May to report and share their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I was as moved as the parents and prominent guests (including 5 District Board councilors and the HKU professor of Town Planning) who unanimously applauded students’ all-round achievement. Second, Mr Chung Yiu-bun, senior EDB official in the LWL network who had closely observed our school for two years, identified us as an outstanding Seed school and repeatedly installed our staff on the speakers panel of LWL

/ OLE seminars. Third, in early July, we had the honour of entertaining an EDB Focus Inspection on Life-wide Learning (Activities & Moral Education, etc). The inspecting officers were very impressed by our masterminding, multi-facetedness and rich experience of LWL in school. Subsequently they furnished a highly affirmative and encouraging Focus Inspection Report. Fourth, in mid-summer, the Chief Executive’s Award for Teaching Excellence 2007 put our Integrated Humanities team (who had pioneered with hardships in incorporating NSS learning contents and skills) on the esteemed list of awardees. It is absolutely our great honour, because we are excelling in the HKSAR as well as amongst the Kuk’s schools. Fifth, Mr Kwok Ho-ting, our Senior School Development Officer, started monitoring our Quality Circles (to the tune of Singapore’s Learning Circles) and highly recommended us to professional audience in big and small interflow occasions. Teachers of many other schools even spontaneously offered to pay our school group visits!

Source two – Self determination Another way of having pride is to be visionary. Many students in Hong Kong do not bother to know why they are in school, or why they should study hard.  Without a clear purpose, they are wasting their adolescence and they do not produce good results in learning. Then comes one day when they suddenly discover the essence of time and targets, the new determination would miraculously restore their potential abilities and develop them into surprising capacities. The proverb has it that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So, whenever we are aligned under a unity of purpose, we can do very well. Classes can. Clubs can. Houses can. Members of a team can. Teachers of a subject can.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the school can. Every one of us can aim high and install great 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Success and pride will follow. Heroes and leaders are simply more visionary and more determined people who can influence peers and common people to be smart and proactive.

Source three – Mutual appreciation    In the real world, very visionary people may not be many.  So, we may help each other to reach success and enjoy the pride. In my view, for general students and teachers, a third way of building pride and power is to make use of peer encouragement. Psychologists suggest u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hurtful and helpful remarks, and advise that positive reinforcement is all-time best prescription for motivating people. That is why we have prize-giving ceremonies, big and small. In so doing, students’ achievements are recognized, their abilities confirmed and their self-actualizing aspirations raised. Among the three ways of building honour and pride, I think this is the least costly way and involves no pain but “all” gain, so that I highly recommend all of us to practise it again and again.

Vision – Power – Appreciation – Pride The campus slogan for the new school year is “Venturing with Vision & Pride”. I suggest that we think deeply about its meaning. Our power is a function of our vision (that is, mind and heart) whereas our pride is a function of our appreciation and support for each other. Once we fill the gap with these links, the path from vision to pride will be a thoroughfare for anchoring success. I am confident that s tuden ts   and teachers would reach well for t h e N S S e r a b e c a u s e   w e a l l b e l o n g t o the PLK 1983 BODC Learning Family.

Teachers   lead  by   example   in promoting  the  performing  art  of dancing

Students entertaining INLA interview session on our inaugural Dance Day

F.1 students reap applause on QEF 

“From Service Learning  to Liberal 

Studies” Project

SSDO with Quality Circles (Learning Circles) facilitators in a professional seminar

CE’s Teaching Excellence Award  for pioneering NSS skills & contents  in  IH subject

Veteran  project  learning school  wins  in  Problem-based  Learn ing  Pro ject Competition

編輯小組名單

負責老師:余錦文老師        編輯小組:(中七)翁明詩、梁祖嫡、陳穎莉、李梓寧、杜遜寧、林朝城

F.3  students  experience  Drama education as OLE in a QEF Project (ICP subject)

We visited the local school

Exciting experience!!Lovely Dolphin

Merlion in Singapore

Liberal Studies uses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 from other subjects to study contemporary issues

Singapore En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