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楚图南的书法和诗词作品 一、父亲学习书法的背景及历程 从我有记忆的抗战期间算起,我们全家当时是住在昆明郊区,家父在云南大学及云大 附中任教。在课后及繁忙的社会活动之余,家父常用旧报纸练习写字,主要是临摹碑帖。 临摹得最多的是前人所拓的汉碑《礼器碑》。其实家父临习碑帖的爱好,还可以上溯到他 的青少年求学时代。当我过了两岁半的时候,家父和母亲又多了一件工作:将用过的废名 片一裁为二,写上方块字,教我们认字。我清楚地记得,所教的第一个字是“人”。家父 和母亲一直教导我们:“人字,左一撇,右一捺,要摆得端正。”刚开始是每天只教一个 字,第二天教新字,还要复习旧字。用家父的话说,这叫教孩子“认字”。家父对我们的 这种启蒙教育,一直延续到“文革”期间诞生的孙辈,从认识和学会写“人”字,在孩子 幼小的心灵里,注入了写字和为人,核心是“端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家父忙于工作。虽闲暇的时间不多,但每周总还要抽 点时间来练练字,有时是临碑帖,有时是抄写几句唐诗,有时是鲁迅的诗作或是毛泽东 的诗词。当我们上学后,家父和母亲还一直在空闲时间指导我们写毛笔字,告诉我们怎 么握笔,怎么摆纸,怎么研墨,怎么下笔,并为我们物色当时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有丰子 恺先生题签的柳体或欧体的字帖。当时有人说过:“学字先学颜,学诗先学陶。”家父 认为,小孩子习字,还是从柳体、欧体学起为好,颜体用羊毫笔来写,不易掌握,因此 还是从柳体、欧体练起,先搭建好骨架。 十年浩劫后期,家父又重新拿起毛笔,买来一些廉价的连史纸、高丽纸,温习自 己一度荒疏的笔课。所写的内容,除毛泽东诗词外,还有一些唐诗及明、清的诗词和题 句。这在当时沉郁的空气中,对家父而言,无疑是一种解脱、一种陶冶、一种沉思、一 种积蓄。 1976年金秋十月,“四人帮”垮台了。在大快人心之日以后,家父感到,由于他所 经历的时代比前人丰富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所以,结合自己的书法特长,所写的书 法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创作出来的诗作。在他的笔下,有百战劫后的雄关;有威严肃穆的 塞上堡堠;有对青史严肃的思考;有对家乡山川铭心的怀念;有对同志、朋友真挚的友 情;有对未来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在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家父的工作更忙 了,一般都无暇顾及书法。但只要一有时间,他总是练习写字。我的印象是,只要今天 下午家父没有工作或活动了,他总是午睡起来后,自己裁纸、研墨,然后用木制或铜制 的器具镇纸,将纸压平,写好一张张字幅,并将其逐次摆放在沙发上,有时甚至是摆放 在他自己的卧床上,一面认真看、一面仔细想,有时也听听我们的看法。家父说过,有 时间了,写写字,借此机会活动活动,是最好的休息。有时我主动要帮他裁纸、研墨, 希望减轻他的劳作,他总是婉言谢绝。一方面是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学习,另一方面他也 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直到 90岁以后,每天下午写几幅字,实在有些累了,经过 家人的说服,他才同意在写完字以后,晾干了,由警卫秘书孟铁锁同志替他盖印。同时 他也教小孟如何印名章,如何用闲章,如何挑选印泥……这以后不久,用家父的话说, 小孟就成了“盖印专业户”了。 写完字后,家父有时还会趁我们工作学习之暇,对我们讲他书法作品的内容以及他 写这幅字时的体会和心情,并逐一自评,哪几个字写得不好,原因是什么,是墨洇了, 还是纸未放正。其认真的精神,并不亚于我们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结题验收。 家父曾对我说过,要把字写好,笔画必须摆端正;让别人看得懂,也是对别人关心 的一种表现。因此,家父的书法作品,以及父母亲给我们写过的信,无一不是笔画端正 的,从不潦草。 家父从教我们写“人”字起,就时刻不忘教育我做人要端正,做事不潦草。等我 长大以后,家父专门为我题写了四句话:沉着稳练/冷静全面/乐观进取/身强心健。 这 16个字,至今我仍然认为是对我学习的鞭策和做人做事的勉励。 (下转封三)

楚图南的书法和诗词作品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7/0928/wssz/f85069a5-ed03... · 法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创作出来的诗作。在他的笔下,有百战劫后的雄关;有威严肃穆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楚图南的书法和诗词作品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7/0928/wssz/f85069a5-ed03... · 法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创作出来的诗作。在他的笔下,有百战劫后的雄关;有威严肃穆的

楚图南的书法和诗词作品

一、父亲学习书法的背景及历程从我有记忆的抗战期间算起,我们全家当时是住在昆明郊区,家父在云南大学及云大

附中任教。在课后及繁忙的社会活动之余,家父常用旧报纸练习写字,主要是临摹碑帖。临摹得最多的是前人所拓的汉碑《礼器碑》。其实家父临习碑帖的爱好,还可以上溯到他的青少年求学时代。当我过了两岁半的时候,家父和母亲又多了一件工作:将用过的废名片一裁为二,写上方块字,教我们认字。我清楚地记得,所教的第一个字是“人”。家父和母亲一直教导我们:“人字,左一撇,右一捺,要摆得端正。”刚开始是每天只教一个字,第二天教新字,还要复习旧字。用家父的话说,这叫教孩子“认字”。家父对我们的这种启蒙教育,一直延续到“文革”期间诞生的孙辈,从认识和学会写“人”字,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注入了写字和为人,核心是“端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家父忙于工作。虽闲暇的时间不多,但每周总还要抽点时间来练练字,有时是临碑帖,有时是抄写几句唐诗,有时是鲁迅的诗作或是毛泽东的诗词。当我们上学后,家父和母亲还一直在空闲时间指导我们写毛笔字,告诉我们怎么握笔,怎么摆纸,怎么研墨,怎么下笔,并为我们物色当时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有丰子恺先生题签的柳体或欧体的字帖。当时有人说过:“学字先学颜,学诗先学陶。”家父认为,小孩子习字,还是从柳体、欧体学起为好,颜体用羊毫笔来写,不易掌握,因此还是从柳体、欧体练起,先搭建好骨架。

十年浩劫后期,家父又重新拿起毛笔,买来一些廉价的连史纸、高丽纸,温习自己一度荒疏的笔课。所写的内容,除毛泽东诗词外,还有一些唐诗及明、清的诗词和题句。这在当时沉郁的空气中,对家父而言,无疑是一种解脱、一种陶冶、一种沉思、一种积蓄。

1976年金秋十月,“四人帮”垮台了。在大快人心之日以后,家父感到,由于他所经历的时代比前人丰富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所以,结合自己的书法特长,所写的书法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创作出来的诗作。在他的笔下,有百战劫后的雄关;有威严肃穆的塞上堡堠;有对青史严肃的思考;有对家乡山川铭心的怀念;有对同志、朋友真挚的友情;有对未来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在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家父的工作更忙了,一般都无暇顾及书法。但只要一有时间,他总是练习写字。我的印象是,只要今天下午家父没有工作或活动了,他总是午睡起来后,自己裁纸、研墨,然后用木制或铜制的器具镇纸,将纸压平,写好一张张字幅,并将其逐次摆放在沙发上,有时甚至是摆放在他自己的卧床上,一面认真看、一面仔细想,有时也听听我们的看法。家父说过,有时间了,写写字,借此机会活动活动,是最好的休息。有时我主动要帮他裁纸、研墨,希望减轻他的劳作,他总是婉言谢绝。一方面是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学习,另一方面他也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直到 90岁以后,每天下午写几幅字,实在有些累了,经过家人的说服,他才同意在写完字以后,晾干了,由警卫秘书孟铁锁同志替他盖印。同时他也教小孟如何印名章,如何用闲章,如何挑选印泥……这以后不久,用家父的话说,小孟就成了“盖印专业户”了。

写完字后,家父有时还会趁我们工作学习之暇,对我们讲他书法作品的内容以及他写这幅字时的体会和心情,并逐一自评,哪几个字写得不好,原因是什么,是墨洇了,还是纸未放正。其认真的精神,并不亚于我们对某项科研成果的结题验收。

家父曾对我说过,要把字写好,笔画必须摆端正;让别人看得懂,也是对别人关心的一种表现。因此,家父的书法作品,以及父母亲给我们写过的信,无一不是笔画端正的,从不潦草。

家父从教我们写“人”字起,就时刻不忘教育我做人要端正,做事不潦草。等我长大以后,家父专门为我题写了四句话:沉着稳练/冷静全面/乐观进取/身强心健。

这 16个字,至今我仍然认为是对我学习的鞭策和做人做事的勉励。(下转封三)

Page 2: 楚图南的书法和诗词作品 - CNKIcbimg.cnki.net/Editor/2017/0928/wssz/f85069a5-ed03... · 法作品更多的是自己创作出来的诗作。在他的笔下,有百战劫后的雄关;有威严肃穆的

二、父亲喜爱和创作旧体诗词的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父忙于文教和外事方面的工作,虽然闲暇时间不多,但每

周总还要抽点时间练练字,不光是临碑帖,有时抄写几句唐诗、鲁迅的诗作或毛主席的诗词。即使出国访问,书包里除了有关的文件材料外,一定还有一本 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十八家诗钞》。20世纪60年代后,又多了两本:一是《鲁迅诗稿》,一是《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都是文物出版社出的线装本,既看得清楚,又轻便。在国外或到外地工作时,偶尔也写下几首诗,但一般不示于人。

1976年金秋十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家父在当时对外文委留守处的庆祝会上,当众朗诵他的诗作:一声霹雳/清除四害/举国欢腾/万姓称快。

据我们后来所知,这是他首次对公众朗诵他的诗作。此后,家父的诗作多了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他写字多是抄录前人章句,现在他想到,他所经历的时代比前人丰富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此后每有诗作,他先写在线装竖格本上,然后反复修改,有时还征求我的意见,商量一些词句的用法,一方面是修改诗作,一方面也顺便对我进行文史、诗词方面的教育。我从现在编辑、辑录、整理的 240余首家父的旧体诗词中,首先感到他有一种对理想境界锲而不舍的追求,其次是一种对世界上不合理现象愤疾的精神,再次是有一种自己奋力而又激励别人进取的力量。

除了诗作以外,家父还写过不少题词,如为一些纪念馆、文物旧址题句,这些都往往是应命而作,是人家出题目,家父交卷。对这些“任务”,家父总是尽心尽力,力图用不多的词句,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他对某些人物和文化遗址的理解、评价。如 80年代末,湖北省索题黄侃(季刚)先生纪念馆。家父允诺后,先是找来一些评述黄侃的文章阅读,还特别仔细地阅读了我们的舅舅杨伯峻纪念黄侃,回忆早年师从黄侃先生治学的文章,经过极为认真的思考,最终题写了:博闻强记/风规自异/特立独步/卓尔不群。

这16个字,家父认为是自己对黄侃先生的理解和评价。同时还给我讲了一些黄侃治学的故事,并嘱咐道:可惜到现在没有见到黄侃的著作,若看到后人整理的黄侃著述,一定要买一本,他想看看(在家父病重时,我们曾购到武汉大学出版的黄侃先生亲属黄悼整理的《量守庐群书笺识》,原想等家父病体康复后,供他阅读。可惜家父未能康复,再也读不到这本书了)。这些都体现了家父对人的评论和对学问的认真、谨慎的态度。

家父还有几篇作品是辑录前人的旧句,主要目的是要使这些前人诗词章句能有一种激励现代人的精神动力。记得是 80年代中期,日本驻华大使吉田健三先生任满返国,送来册页索题。家父想了很久,在册页上题写了唐朝王维《送秘书晃监还日本国》中的两句: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家父希望用这两句唐诗来表现自己对中日两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友好关系的颂赞,并希望这种关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据我所知,看到题句的日本友人都十分满意。

80年代后期,家父曾自己整理、编辑了自己的诗作,命题为《刍草集》,并写了“自序”。书名是引用蔡邕以生刍一束祭故人的故事。《诗经 ·小雅·白驹》一诗中有“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据我们所知,在中国众多古代文人中,家父是比较欣赏蔡邕的。我们小的时候,家父曾教我们背诵一首陆放翁的诗句: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家父欣赏蔡邕,大概是由于蔡邕生于乱世,但始终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历经磨难而不更改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自我的完善,淡泊名利。这也许是家父命集为《刍草集》的一种考虑吧。

谨以这些文字作为对家父的深切怀念,并以此表达家父对他所热爱的但并不完善的世界,对历经磨难的祖国,对淬火成钢的党和勤劳善良的人民的怀念。作为子女,也感谢哺育了家父的伟大的祖国,以及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附记:此文系楚图南之子楚泽涵据其所写的《楚图南书法作品》及《刍草集——楚图南诗词作品》的后记改写而成。

(上接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