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大师云集 风华正茂 - tup.tsinghua.edu.cn · 当时学校将六个年级分为一、二 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三个部分,每位老师同时教两个年级,采用复式教

  • Upload
    others

  • View
    2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大师云集

风华正茂

成志学校初期︵1915

—1937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百年印迹

02

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学府。1911 年 4 月 29 日,清华大学的前

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之上,它是清政府用美国

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在北京所建立的,最初被称为“留美预备学堂”,是第一所为

由政府派送到美国学习的中国青年而建立的预备学校。半殖民地性质的校园生活和

管理使清华的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格,即“刻骨铭心的民族耻辱感”和“强

烈的爱国、自强精神”。清华学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苦苦地寻求自己的精神支柱。

1914 年 11 月 5 日,梁启超先生莅临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说,他以《周易》

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两句卦辞勉励清华学

子“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

此次演讲以后,清华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定为校训,作图制徽。1917 年

清华大礼堂落成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巨徽就镶嵌于大礼堂正额,梁启

超先生的演讲成为清华大学的一个文化标志。

在清华大学西校门内,临近“清华园”牌坊约一百米,有一排 L 型灰砖平房,

被称作“丁所”。这排建筑向东南斜对马路开着一个圆拱形小门,门楣上刻着四个

醒目的楷书大字“成志学校”—这就是现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清华大学附属中

学的前身。

成志学校始建于1915年秋,在清华大学时任校长周诒春的关怀下,由李广诚(字

仲华,当时清华大学的庶务长)和汪铁英两位先生所创,是校内教职员子弟学校,李

先生兼任校长,暂借汪先生住所上课。经费除所收学费外,每学期由清华补助六十元。

当时没有固定校舍,由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校址曾几次变迁。1921年 11 月,校

址迁到蓝旗营内(今校内胜因院一带)。1926 年秋,校址又迁移至校内学务处的西

大师云集

风华正茂

03

院。1927年 ,经过学校的努力,终于建成“丁所”校舍,成志学校才得以定居。“丁

所”位于当时清华校园的最核心地带,毗邻“丁所”的“甲所”“乙所”“丙所”分

别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外文系教授陈福田的住宅。从丁所

的位置可以看出,成志学校十分受重视。当时,成志学校除小学部外还有幼稚园部。

学校的管理由校董事会负责。1925 年,董事长由李寿先先生(清华学校国文

教师)担任,校长为李广诚先生。后来,清华大学成立“教职员工会”,成志学校

由该会所属之教育委员会接办。清华大学对办好这所学校十分重视,叶企孙、张子高、

冯友兰、马约翰、萧公权、朱自清、杨武之、刘崇鋐、陈达、潘光旦等著名教授都

曾先后在成志学校被委任为校董事会成员。校董事会办事务实,治学严谨。

成志学校可谓是清华园中的后花园,安静、祥和,自然生成了一种幽静的学堂

般育人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由于清华大学不断完善学科增置、

扩大教职员编制等,成志学校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当时学校将六个年级分为一、二

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三个部分,每位老师同时教两个年级,采用复式教

学法,在一个教室里安排两个班,同时由一位教师上课,教学与自习交替进行。学

生不算多,各年级学生互相都很熟悉。学校开设的课程除国语、算术、音乐、手工

劳作、体育外,还设有社会课与自然课,四年级开始增设外语。学校的教育氛围轻

松自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学生在学习方面并没有特别的压力。学生在课内

学习丰富的知识,进行课堂演讲展示;课外进行劳动锻炼、儿童节表演等活动。

1915 年,时任的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副校长赵国材、庶务长唐孟伦、斋务长

陈筱田等四位先生,因感慨清华园附近的贫寒子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幼年失学,与

成志学校同一时期创办了成府小学。在时局动荡的国土上,清华用教育的关怀,惠

及蓝旗营、水磨、成府和大石桥等清华园周边的社会底层民众子女,呈现出清华从

办学之初就传承至今的、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教育情怀。因当时教育部规定,

私立学校不能使用地方名称作校名,故于抗战前夕改名为“诚孚小学”(“诚孚”

与“成府”二字谐音)。当时,学校除开设普通文化课外,还有木工课,为了学生

将来能够学以致用,作谋生的出路。同样,诚孚小学设有校董事会,董事长由清华大

学校长兼任,历届校长由董事会负责聘任。先后担任校长的有张廷玉、虞谨庸等十人。

抗日战争前最后一任校长由傅任敢先生担任(从 1936 年 5 月起),他是一位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百年印迹

04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南迁,傅先生暂留北平从事校产保管与转

移工作。当时日军已侵占了清华园车站一带,在敌人占领下承担的这个任务,无疑

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而傅任敢和几位同事勇敢沉着地将这项艰巨的任务担负起来。

傅先生为学生们上了撤离前的最后一课,当谈到“今天上课已不能再升我们的国旗”

时,全校一百多名孩子都泣不成声。后来傅先生南下抵达重庆,在报纸上发表《痛

苦的经验》一文,备述“最后一课”的悲壮情景,历数清华园在日寇蹂躏下的种种

遭遇,极大地激发了校友们的抗战激情,鼓舞了后方人民的抗战热情。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清华大学被迫南迁,成志学校随之停

办,诚孚小学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直至解放后 ,诚孚小学也没有再得以恢复。

大师云集

风华正茂

05

成立成志学校

周诒春(1883—1958) 成就卓越的教育家,于 1913年 10月至 1918年 1月任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任清华学校校长时就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推行“完全人格”的办学宗旨,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1915年,在周诒春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创办了“成志学校”和“成府小学”,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成志学校、成府小学乃至今天的清华附小影响深远。

李广诚(1885—1967)1915—1927年,时任清华学校庶务长的李广诚(字仲华)任成志学

校的第一任校长,时间长达十二年。作为成志学校的创始人,李广诚

居功至伟;成志学校一成立就提出了传承至今的校训—“立人为本、

成志于学”。李广诚先生确立成志校训,明确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为后来的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

成志学校校训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百年印迹

06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十九日的《清华周刊》刊登成志学校成立的校闻:“李仲华、汪铁英两先生于去秋创立小学一所。名曰成志小学。专为校内教职员子弟求学而设。暂借汪先生宅内为校址。前星期六下午特邀集各生父兄开茶会。”

大师云集

风华正茂

07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百年印迹

08

成志学校旧址—丁所(现清华大学工会办公地点)。

成志学校旧址—丁所门楣

上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