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2 No. 4 2015 58 木麻黃的引進栽植看似解決了這些問題,其 耐旱、耐鹽霧及耐貧瘠的特性,很快就取代 了臺灣其他海岸造林樹種的地位,變成最重 要且栽植最多也最廣的防風樹種。於是臺灣 西海岸開始以木麻黃純林方式來營造防風林 帶,並建構起足以抵擋東北季風肆虐的天然 防護牆,造林初期的確成功地扮演海岸守護 神的角色,而西海岸綠色長城的美譽,更為 人們所津津樂道。但民國75(1986)路徑詭異 的韋恩颱風肆虐全臺後,卻完整暴露出木麻 黃純林在遭遇大面積風害後,難以自我復原 的缺憾。為彌補這個缺點,林試所中埔研究 中心針對韋恩颱風災害後由雲林縣政府於民 76 (1987) 於四湖地區所重建之木麻黃林 帶,透過試驗混植原生海岸樹種,增加樹種 歧異度,並利用生態營造及育林技術來進行 林相更新作業,藉以強化海岸林分結構,企 盼能建立海岸複層林之經營作業準則,落實 海岸林下藏伏兵―濱海樹種在木麻黃林下 直播造林之角色 臺灣西海岸地區的防風林經營,由於環 境逆境太高,林木生長極為不易,雖然栽植木 麻黃容易速成,可是木麻黃造林後20年左右即 開始出現衰退現象,加上生物及天然災害,屢 屢形成林間孔隙而降低防風效能。統合近年海 岸防風林相關研究,普遍認為臺灣西海岸理想 的海岸林結構應包含第一線的環境保護林帶, 主要是由木麻黃及黃槿組成的犧牲林帶;以及 第二線的主林帶,其林帶組成除木麻黃外,尚 可混植多種適生濱海樹種以營造成複層林的 型態。至於樹種的搭配,建議優先選擇具更新 能力的樹種,即於栽植成林後,自身能天然下 種,並於林下發芽,以補充林下小苗,透過林 木天然更新,來達成永續經營之目標。林業試 驗所為解決木麻黃防風林因天然更新小苗欠 缺所出現的衰退現象,選擇四湖海岸木麻黃林 下,以原生濱海樹種的種子,進行直播造林試 驗,模擬天然下種的情況,選拔具更新潛力的 樹種,目前已獲致不錯的成果。 建構永固的綠色長城 林試所四湖工作站位於雲林縣四湖鄉林 厝村,北臨虎尾溪出海口,是臺灣本島西部 濱海的中心。年雨量平均約僅1,200 mm,由 於位處亞洲季風帶,又濱臨本島西部濱海地 區,故屢遭冬季東北季風及夏季颱風嚴重侵 襲,加上強風、鹽霧和飛砂的影響,海岸防 風林的建造非常困難,而這些問題同樣也是 臺灣西海岸防風林經營上所需面對的課題。 ⊙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鄧書麟([email protected]⊙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黃正良 ⊙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江友仁 ⊙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黃瓊逸 木麻黃純林在颱風災害後難以自我復原(鄧書麟 )

海岸林下藏伏兵―濱海樹種在木麻黃林下 直播造林之角色 的韋恩颱風肆虐全臺後,卻完整暴露出木麻 黃純林在遭遇大面積風害後,難以自我復原

  • Upload
    others

  • View
    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海岸林下藏伏兵―濱海樹種在木麻黃林下 直播造林之角色 的韋恩颱風肆虐全臺後,卻完整暴露出木麻 黃純林在遭遇大面積風害後,難以自我復原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2 No. 4 201558

林業論壇

木麻黃的引進栽植看似解決了這些問題,其

耐旱、耐鹽霧及耐貧瘠的特性,很快就取代

了臺灣其他海岸造林樹種的地位,變成最重

要且栽植最多也最廣的防風樹種。於是臺灣

西海岸開始以木麻黃純林方式來營造防風林

帶,並建構起足以抵擋東北季風肆虐的天然

防護牆,造林初期的確成功地扮演海岸守護

神的角色,而西海岸綠色長城的美譽,更為

人們所津津樂道。但民國75年(1986)路徑詭異

的韋恩颱風肆虐全臺後,卻完整暴露出木麻

黃純林在遭遇大面積風害後,難以自我復原

的缺憾。為彌補這個缺點,林試所中埔研究

中心針對韋恩颱風災害後由雲林縣政府於民

國76年(1987)於四湖地區所重建之木麻黃林

帶,透過試驗混植原生海岸樹種,增加樹種

歧異度,並利用生態營造及育林技術來進行

林相更新作業,藉以強化海岸林分結構,企

盼能建立海岸複層林之經營作業準則,落實

海岸林下藏伏兵―濱海樹種在木麻黃林下 直播造林之角色

臺灣西海岸地區的防風林經營,由於環

境逆境太高,林木生長極為不易,雖然栽植木

麻黃容易速成,可是木麻黃造林後20年左右即

開始出現衰退現象,加上生物及天然災害,屢

屢形成林間孔隙而降低防風效能。統合近年海

岸防風林相關研究,普遍認為臺灣西海岸理想

的海岸林結構應包含第一線的環境保護林帶,

主要是由木麻黃及黃槿組成的犧牲林帶;以及

第二線的主林帶,其林帶組成除木麻黃外,尚

可混植多種適生濱海樹種以營造成複層林的

型態。至於樹種的搭配,建議優先選擇具更新

能力的樹種,即於栽植成林後,自身能天然下

種,並於林下發芽,以補充林下小苗,透過林

木天然更新,來達成永續經營之目標。林業試

驗所為解決木麻黃防風林因天然更新小苗欠

缺所出現的衰退現象,選擇四湖海岸木麻黃林

下,以原生濱海樹種的種子,進行直播造林試

驗,模擬天然下種的情況,選拔具更新潛力的

樹種,目前已獲致不錯的成果。

建構永固的綠色長城

林試所四湖工作站位於雲林縣四湖鄉林

厝村,北臨虎尾溪出海口,是臺灣本島西部

濱海的中心。年雨量平均約僅1,200 mm,由

於位處亞洲季風帶,又濱臨本島西部濱海地

區,故屢遭冬季東北季風及夏季颱風嚴重侵

襲,加上強風、鹽霧和飛砂的影響,海岸防

風林的建造非常困難,而這些問題同樣也是

臺灣西海岸防風林經營上所需面對的課題。

⊙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鄧書麟([email protected])⊙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黃正良

⊙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江友仁

⊙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黃瓊逸

木麻黃純林在颱風災害後難以自我復原(鄧書麟 攝)

Page 2: 海岸林下藏伏兵―濱海樹種在木麻黃林下 直播造林之角色 的韋恩颱風肆虐全臺後,卻完整暴露出木麻 黃純林在遭遇大面積風害後,難以自我復原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2 No. 4 2015 59

林業論壇

海岸林永續經營之理念。

由純林導向複層林相

海岸防風林之建造,實藉由人為力量,

在短時間內所創造出的生態系模式。臺灣西

海岸的木麻黃防風林長久以來都是透過新植

或補植作業來維繫林帶的完整,但木麻黃卻

始終欠缺天然更新成功之實例。木麻黃原產

澳洲,引進臺灣已有百年,被視為臺灣海岸

造林之先驅樹種,縱使木麻黃天然下種更新

困難,但為求海岸林的保安功效,在樹種的

選擇上依舊難以捨棄。為解決木麻黃純林經

營的缺點,本中心陸續於四湖海岸木麻黃林

內的孔隙,利用原生濱海植物進行補、間植

作業,或透過多樹種孔隙或帶狀更新試驗來

改善。亦即運用二階段造林技術來減緩因在

大孔隙下造林時,對原有林帶其防風機能所

帶來的衝擊,同時配合選拔適生的耐陰性樹

種進行林下栽植,以達事半功倍之效。在超

逾20年的經營下,四湖木麻黃林帶已逐漸形

成多樹種混合之複層林相,林下也隨著混植

濱海樹種成功天然下種的持續發生而產生變

化,而這些改變同時也隱含著探討西海岸防

風林天然更新的重要訊息。

透過調查發現,四湖海岸防風林下可藉

由上木天然下種並長成幼苗者,包括欖仁、

海檬果、繖楊、蘭嶼羅漢松、銀葉樹、茄苳、

瓊崖海棠、潺槁樹…等計34種,但這些出現

的更新小苗由於發育於海岸複層林下,一般

2年生以後其需光度亦漸增,如長期光照不

足其生長發育即趨緩,因此其中究竟有那些

樹種可以順利由小苗長成幼樹,最後可以順

利取代木麻黃,仍由我們持續監測中。但目

前的調查成果也提供了我們新的研究素材,

究竟這些可以下種更新的濱海樹種,到底有

哪些是可以運用在木麻黃林下孔隙進行直播

呢?畢竟經由直播,林地可大幅減少整理與

擾動且節省造林成本,如果供試種子可以順

利發芽並長成小苗,現有林下孔隙或可提供

這些更新苗更充裕的光照與生長空間,加上

這些樹種已可在四湖海岸林下成功天然下種

並長成幼苗,如此作業若能有效並運用,對

臺灣海岸林永續經營實具有正面之效應。因

此,我們從這34種濱海樹種中,選擇了種子

四湖海岸林下天然更新狀況(鄧書麟 攝) 四湖海岸林下直播造林樣區(鄧書麟 攝)

Page 3: 海岸林下藏伏兵―濱海樹種在木麻黃林下 直播造林之角色 的韋恩颱風肆虐全臺後,卻完整暴露出木麻 黃純林在遭遇大面積風害後,難以自我復原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2 No. 4 201560

林業論壇

產量多且方便收集的瓊崖海棠、銀葉樹及海

檬果這3種樹種的種子來進行直播試驗。

海岸林下的伏兵

我們選取四湖工作站內相對光度在50%

以上之木麻黃林下孔隙,共設置3個面積為6

× 12 m之樣區,每樣區內劃分為18個2 × 2 m

之小區。將瓊崖海棠、銀葉樹及海檬果這3個

樹種隨機排列成不覆土及覆土1 ㎝的處理,

每樹種重覆3次,自2013年1月起以人工方式

播入這3種植物之種子,每小區內播100粒種

子,播種後每隔2周調查一次樣區內種子發芽

與小苗之生長變化。就發芽情況分析,海檬

果、瓊崖海棠及銀葉樹3個樹種自播種後,均

歷經4~5個月才陸續發芽,顯然需經過一段

時間休眠期才會發芽,其中銀葉樹及海檬果

種子是在同(2013)年5月2日調查時開始發現

有種子發芽,至於瓊崖海棠則延至5月30日調

查時才有種子發芽情形。對照氣象資料,可

以發現雨季(2013年的雨季是由4月開始下大

雨至5月)與直播種子發芽有很大關聯性。累

計至2015年6月6日止埋土處理樣區每小區海

檬果、瓊崖海棠及銀葉樹之平均發芽率依次

為58%、85%及38%(原則上自開始發芽後6個

月的發芽率依次為57%、83%及37%,之後種

子新發芽情形實有限,但瓊崖海棠及銀葉樹

仍有種子在埋土兩年後發芽的情形);至於不

埋土處理的樣區則每小區平均發芽率依次為

39%、39%及13%,顯見在埋土與不埋土兩種

處理中3個樹種均能發芽及長成幼苗,但種子

在埋土處理下發芽率較好;至於同批種子在

苗圃對照組的發芽率則依次為71%、87%及

53%,其中瓊崖海棠在埋土處理下的發芽率幾

乎與在苗圃對照組的發芽率一樣高了。

此外,三個樹種的存活率在埋土與不埋

土處理之間,第一年(至2014年5月)三個樹

四湖海岸林下直播造林樣區現況(鄧書麟 攝)

Page 4: 海岸林下藏伏兵―濱海樹種在木麻黃林下 直播造林之角色 的韋恩颱風肆虐全臺後,卻完整暴露出木麻 黃純林在遭遇大面積風害後,難以自我復原

林業研究專訊 Vol. 22 No. 4 2015 61

林業論壇

種的存活率都很高,埋土處理樣區平均皆在

96%以上,而不埋土處理下3個樹種的存活

率更達100%;第二年(至2015年5月) 埋土處

理的海檬果、瓊崖海棠及銀葉樹小苗存活率

依次為99.4%、64.8%、93.2%;而不埋土

處理的小苗存活率依次為98.3%、92.9%、

93.3%,除了埋土處理的瓊崖海棠小苗存活率

大幅下降至64.8%外,其他更新苗都維持在

90%以上存活率。至於埋土處理的瓊崖海棠

小苗存活率下降原因,推測與剛開始的發芽

率較高有關,由於瓊崖海棠埋土處理的之平

均發芽率高達85%,不埋土處理的樣區則只有

39%,埋土處理的瓊崖海棠由於過多的幼苗彼

此產生競爭導致幼苗數量減少所致。我們統

計瓊崖海棠埋土與不埋土平均每小區現存株

樹發現,目前分別為35及33株,原來大自然

熱心的幫我們做了密度管理的工作了。

至於海檬果、瓊崖海棠及銀葉樹種子發

芽後苗高的變化情形,同樹種不同處理間並

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樹種間則有顯著差異。

海檬果高度生長並無停滯現象,至2015年5月

底埋土處理的樣區平均高度為131.9 cm,不埋

土處理的樣區平均高度亦有142.8 cm;至於瓊

崖海棠及銀葉樹種子發芽後苗木生長較為緩

慢,埋土處理樣區的平均高度依次為52.4 cm

及37.1 cm;不埋土處理樣區的平均高度依次

為44.3 cm及26.9 cm。

誰偷了林下的種子

有趣的是,調查期間我們還發現直播種

子有遭搬運及啃食現象,各樹種遭啃食情形

以在不埋土處理下的銀葉樹種子遭動物的啃

食率最高達19%(透過自動紅外線照相機的影

像收集結果,主要為松鼠),這也導致銀葉

樹種子發芽數量較少;但銀葉樹在埋土處理

的樣區被啃食率則降至0.8%。因此,埋土處

理對防範動物啃食有很大功效,至於瓊崖海

棠及海檬果之種子遭動物啃食情形較少,推

測與瓊崖海棠種皮過硬及海檬果種子具毒性

有關。整體而言,我們可以合理推估這些直

播苗如果成林後,也能透過結實再下種,除

達到自我更新的目標外,具備大量種子的特

性,也能提供林下動物充裕的食物來源。

西部沿海的造林建議

在造林環境惡劣的西部沿海地區,可

就生態的角度來嘗試引導演替的過程,可將

木麻黃林帶視為海岸造林的先驅樹種,成林

後,再透過二階段造林的模式,選擇多種具

天然更新潛力的濱海樹種,透過栽植或直播

的方式來營造永續的海岸林,此種海岸林分

之混植方式,可避免種植木麻黃單純林的缺

失,不但符合自然生態的法則,也豐富了濱

海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海岸林下種子也提供了動物的食物來源(中埔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