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2 100 33 永遠的《今天》 李歐梵 現代性是短暫的、臨時的、瞬間即逝的;它是藝術的一半,另一 半是永久的、不變的。 —— 波德萊爾 回想《今天》雜誌,我不禁又想到了波德萊爾的名言。當《今 天》以油印的大字報形式第一次出現時,誰會預料到它竟然能如此 持久?從二十世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反而我覺得我們生活的 現在是短暫的,臨時的,瞬間即逝。《今天》雜誌已經成為歷史上 的里程碑。數年前,當有心人把早期的《今天》重印成冊,北島送 我一套,我拿在手裏,頓覺它是意義珍貴的“藝術品”。能和《今 天》結緣,余有榮焉。 猶記得三十年前我初見北島的情景,至今印象深刻。1980年我 第一次到北京,表面上是為了公務:代表當時任教的印第安那大學 出版社和北京外文出版社商談合作業務,但私底下最想見的反而是 被禁的或海外不知名的新一代作家。北島的名字,我還是從一位來 自中國的學生口中聽到的。“朦朧詩”這個名詞第一次在中國文壇 出現,我當時很好奇:到底這些“朦朧”詩人寫的是什麼?為什麼 叫做“朦朧”?有什麼大不了?最多還不是現代詩的代名詞?台灣 五十年代就有人討論現代詩了。只有在當時中國大陸特別的政治環 境下,才會產生有關“朦朧詩”的辯論。因此我在未見北島和他們 這些朦朧詩人之前,早已同情他()們的處境了。 我在印第安那大學的那個學生有一個住在北京的好朋友,名叫 陳邁平,他認得北島,而且是“親密的戰友”。這個關係可遇而不 可求!於是我一到北京,在友誼賓館住定,就和邁平聯絡,約好見 面,並且請他帶北島同來。 那次見面像是電影中的一幕:記得是先到邁平家,然後北島才 來匯合,偷偷摸摸的,不敢告訴同行的美國同事。至少在我心目中 他們還是所謂“地下作家”,心情緊張,但他們二人完全不當一回 事兒。記得邁平平易近人,而北島倒真像一個“地下領袖”,個子 高高的,說起話來有條有理。他和另一位年輕作家——怎麼來的已 經不記得了——展開激辯:一個說文學永遠要為社會說話,為民請 命;另一個說文學必須回歸自己,回歸藝術。後者當然就是北島。 我心裏同情他,但覺得他這種看法根本在中國不可能生根。回美國 後,我還應約用英文寫了一篇“北京通訊”(Letter from Beijing),發 表在一本著名的文學雜誌 Partisan Review,文中故意用“Mr. A”和 Mr. B”作為代號,怕連累到他們的安全。 事後證明我那時侯的看法大錯特錯。我在八十年代初接觸到的 中國文壇( 我也結識了不少老中青三代作家,包括劉賓雁、王蒙、 諶容、張潔等,還有幾位作協和文聯的負責人) 已經開始鬆動,各 家各派對文藝的意見差別很大,但不少作家還是心理壓力很大,不 敢暢所欲言;反而是北島這幫年輕人無牽無掛,勇於創新。《今 天》初期的文藝主張,現在看來,實在沒有什麼大膽之處,然而那 時文壇的“今天”畢竟擔負了太多過去的陰影,還不敢展望將來。 《今天》雜誌所追求的其實就是“現時”——而不是當時的社會 “現實”——的感覺,以及它所孕育的藝術上的可能性。早期《今 天》所刊載的詩和小說,都是在捕捉這種個人的、內心的“現時” 感,而不是重蹈五四寫實主義的傳統;所以必須用一種新的語言來 描寫。但這種語言並非從天而降,也不是直接從當時的西方“移 植”過來的(至少他們對於外語的掌握還是有限,和俄國詩人Joseph Brodsky為了讀英國詩人奧登 W. H. Auden 的詩而自學英文的情況不 )。我多年後追問北島,才知道原來他們在文革期間看過不少只供 內部閱覽的“參考資料”:內中就有不少先輩大師們翻譯的西洋現 代文學作品。這段文學因緣,還有待學者仔細研究。我只不過立此 存照。 今天文學雜誌:具有版權的資料

永遠的《今天》 《今天》總 NÊY)e [x Ü ÿ Qwg rHkv Çe · 境下,才會產生有關“朦朧詩”的辯論。因此我在未見北島和他們 這些朦朧詩人之前,早已同情他(她)們的處境了。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永遠的《今天》 《今天》總 NÊY)e [x Ü ÿ Qwg rHkv Çe · 境下,才會產生有關“朦朧詩”的辯論。因此我在未見北島和他們 這些朦朧詩人之前,早已同情他(她)們的處境了。

32《今天》總

100期

33

今天一百期

永遠的《今天》

李歐梵

現代性是短暫的、臨時的、瞬間即逝的;它是藝術的一半,另一

半是永久的、不變的。

—— 波德萊爾

回想《今天》雜誌,我不禁又想到了波德萊爾的名言。當《今

天》以油印的大字報形式第一次出現時,誰會預料到它竟然能如此

持久?從二十世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反而我覺得我們生活的

現在是短暫的,臨時的,瞬間即逝。《今天》雜誌已經成為歷史上

的里程碑。數年前,當有心人把早期的《今天》重印成冊,北島送

我一套,我拿在手裏,頓覺它是意義珍貴的“藝術品”。能和《今

天》結緣,余有榮焉。

猶記得三十年前我初見北島的情景,至今印象深刻。1980年我

第一次到北京,表面上是為了公務:代表當時任教的印第安那大學

出版社和北京外文出版社商談合作業務,但私底下最想見的反而是

被禁的或海外不知名的新一代作家。北島的名字,我還是從一位來

自中國的學生口中聽到的。“朦朧詩”這個名詞第一次在中國文壇

出現,我當時很好奇:到底這些“朦朧”詩人寫的是什麼?為什麼

叫做“朦朧”?有什麼大不了?最多還不是現代詩的代名詞?台灣

五十年代就有人討論現代詩了。只有在當時中國大陸特別的政治環

境下,才會產生有關“朦朧詩”的辯論。因此我在未見北島和他們

這些朦朧詩人之前,早已同情他(她)們的處境了。

我在印第安那大學的那個學生有一個住在北京的好朋友,名叫

陳邁平,他認得北島,而且是“親密的戰友”。這個關係可遇而不

可求!於是我一到北京,在友誼賓館住定,就和邁平聯絡,約好見

面,並且請他帶北島同來。

那次見面像是電影中的一幕:記得是先到邁平家,然後北島才

來匯合,偷偷摸摸的,不敢告訴同行的美國同事。至少在我心目中

他們還是所謂“地下作家”,心情緊張,但他們二人完全不當一回

事兒。記得邁平平易近人,而北島倒真像一個“地下領袖”,個子

高高的,說起話來有條有理。他和另一位年輕作家——怎麼來的已

經不記得了——展開激辯:一個說文學永遠要為社會說話,為民請

命;另一個說文學必須回歸自己,回歸藝術。後者當然就是北島。

我心裏同情他,但覺得他這種看法根本在中國不可能生根。回美國

後,我還應約用英文寫了一篇“北京通訊”(Letter from Beijing),發

表在一本著名的文學雜誌 Partisan Review,文中故意用“Mr. A”和

“Mr. B”作為代號,怕連累到他們的安全。

事後證明我那時侯的看法大錯特錯。我在八十年代初接觸到的

中國文壇(我也結識了不少老中青三代作家,包括劉賓雁、王蒙、

諶容、張潔等,還有幾位作協和文聯的負責人)已經開始鬆動,各

家各派對文藝的意見差別很大,但不少作家還是心理壓力很大,不

敢暢所欲言;反而是北島這幫年輕人無牽無掛,勇於創新。《今

天》初期的文藝主張,現在看來,實在沒有什麼大膽之處,然而那

時文壇的“今天”畢竟擔負了太多過去的陰影,還不敢展望將來。

《今天》雜誌所追求的其實就是“現時”——而不是當時的社會

“現實”——的感覺,以及它所孕育的藝術上的可能性。早期《今

天》所刊載的詩和小說,都是在捕捉這種個人的、內心的“現時”

感,而不是重蹈五四寫實主義的傳統;所以必須用一種新的語言來

描寫。但這種語言並非從天而降,也不是直接從當時的西方“移

植”過來的(至少他們對於外語的掌握還是有限,和俄國詩人Joseph

Brodsky為了讀英國詩人奧登 W. H. Auden 的詩而自學英文的情況不

同)。我多年後追問北島,才知道原來他們在文革期間看過不少只供

內部閱覽的“參考資料”:內中就有不少先輩大師們翻譯的西洋現

代文學作品。這段文學因緣,還有待學者仔細研究。我只不過立此

存照。

今天

文學

雜誌

:具

有版

權的

資料

Page 2: 永遠的《今天》 《今天》總 NÊY)e [x Ü ÿ Qwg rHkv Çe · 境下,才會產生有關“朦朧詩”的辯論。因此我在未見北島和他們 這些朦朧詩人之前,早已同情他(她)們的處境了。

34《今天》總

100期

35

今天一百期

八十年代末的關鍵時刻,“六四”事件發生了,它的直接影

響,就是切斷了文藝界真正“百花齊放”的願景。《今天》也跟着

北島流亡,被迫連根拔起,移植海外,先是愛荷華,後來又到了香

港。對北島本人和不少作家而言,“六四”更是一個分水嶺:在

此之前,國內形勢一片大好,文學創作欣欣向榮,新冒起的作家和

新的文學探索層出不窮,如果沒有六四,《今天》足可在文壇站一

席地位;六四以後,他們搖身一變,成了“流亡作家”。其實流亡

本身並不稀奇,不少二十世紀的作家都流亡過,甚至視流亡為現代

文學的常態。然而對中國作家而言,離開了國土“中心”,幾乎無

所適從,各種變態心理隨之而生,悲劇纍纍。難得北島有毅力,把

逆境變成新的挑戰,無形中也為自己的詩作打開了新的版圖。《今

天》雜誌的內容也開闊了,不止以中國大陸為視野,而是從邊緣反

思中心,並放眼世界。這種事說來響噹噹,做起來卻不容易。

北島變成“流亡作家”以後,他個人的心路歷程當然由他自己

來回憶。但就生活的經驗層次而言,這一段漫長的歲月卻是多彩多

姿的。至於我和《今天》的“海外關係”,一時也不知從何說起。

現在回想起來,那一段“後天安門”的日子,也彌足珍貴。那時候

我不知哪裏來的幹勁,不停地活動,奔波美國各地,自認是“為

當代中國作家服務”,自己的學術生涯完全被一個信念所驅使:這

個剛剛開花尚未結果的“新文化”不能被主流政治所把持壟斷。

記得我寫過一篇學術自傳式的英文論文:On the Margins of Chinese

Discourse,首次從文學和文化角度探討“邊緣論述”和“中心”的

關係:我認為邊緣的文化版圖也是多元的,比以國界為範圍的“中

心論述”廣闊得多。在文中我還更特別提到剛冒起的“尋根派”小

說家。這篇文章,是應杜維明教授之邀而寫的,當時他剛提出“文

化中國”的口號,我當然回應。現在回想起來,我這個論述,顯然

受到“後天安門”時期中國知識份子處境的影響,特別是“芝加哥

幫”的朋友和《今天》的詩人。如今大家各自東西,只有我和北島反

而變成香港同一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同事。真可謂命運的安排。

前幾天北島在電話中鼓勵我多寫一點個人的回憶,我竟然把

個人生涯中不少與《今天》相連的關節忘了,經他提醒才又召喚回

來。也許這正是活在資本主義的香港“當下”的毛病——不自覺地

健忘。我想從自己過去的作品中尋找《今天》的影子,突然記得曾

經寫過一連串的“狐狸洞詩話”在《今天》連載過,但似乎從沒有

收藏於自己的雜文集中。(編者按:其實收錄在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年出版的《狐狸洞書話》裏)我一向研究小說,為什麼寫起“詩話”

來了?這當然和北島與《今天》有關。

“狐狸洞詩話”的內容我已經記不得了。但其出發點很明顯:

我希望把中國當代詩人的“中心意識“打開,把現代詩的範圍和中

國參照系統也打開,跨越國界,從西方經驗中開闊視野。因為自己

在這方面的學養有限,所以寫時往往力不從心。後來我在哈佛任教

時,還特別開了一堂中國新詩的研究生課,探討中國新詩的文字和

聲音的關係,這也是受到北島和《今天》的啟發。一首新詩是否必

須經得起朗誦,聲音出來之後才能完成?我想到的參照是當時(八十

年代)還很走紅的俄國詩人Yevtushenko,我曾聽過他的朗誦表演,

至今難忘。北島呢?初時我覺得他和艾青一樣,不會朗誦自己寫的

詩,他那首傳誦一時的詩《回答》,我認為必須朗誦以後才能見其

效果。據說天安門廣場的青年男女最喜歡朗誦的就是這首詩。後來

北島的朗誦技巧逐漸成熟,自成一格。也許就是多年流浪海外各

地、參加各種詩人聚會和學術會議的結果。在這眾多的活動中,我

也有份,扮演了一個次要角色。

六四學生運動發生之前,我在芝加哥大學向美國的魯斯基金會

申請到一筆“合作研究計劃“的基金,三年為期,總的課題是“文

革以後的文化反思”,“六四”的震撼使得這個研究計劃更顯得迫

切。我請到劉再復、李陀、甘陽、許子東、黃子平等人,作為計劃

的固定成員,每週定期開研討會。也請了不少來自海峽三岸和美國

各地的學者、作家和藝術家,作短期訪問。北島也成了我們“芝加

哥幫”的特邀嘉賓。北島和我們混熟了,變成了“老北島”(可能是

李陀起的外號),形象忠厚,時常被我們開玩笑。討論到創作的時

候,大家興高采烈,說起話來毫無遮攔。記得當時我就提出:我們

今天

文學

雜誌

:具

有版

權的

資料

Page 3: 永遠的《今天》 《今天》總 NÊY)e [x Ü ÿ Qwg rHkv Çe · 境下,才會產生有關“朦朧詩”的辯論。因此我在未見北島和他們 這些朦朧詩人之前,早已同情他(她)們的處境了。

36《今天》總

100期

37

今天一百期

不能自掃門前雪,中國當代新詩必須面對世界的挑戰,鼓勵北島多

讀世界各地詩人的作品;既然被逼流浪,不如利用機會打開中國的

當代新詩的格局。北島完全做到了。

除了芝加哥之外,北島在美國流亡時期的活動重地就是愛荷

華。記得八十年代中期,我初識北島之後不久,有一次我受邀在該

校作演講,觀眾席突然一陣騷動,原來舉世聞名的“愛荷華國際作

家寫作計劃”的主持人聶華苓和安格爾也來湊興。我很緊張,但還

是硬着頭皮談北島的詩。那場演講,可能令聶華苓夫婦留下印象,

甚至連我自己也沾了光,後來變成他們的女婿,此是後話。但我可

以斗膽地承認:北島後來受邀到愛荷華,我也算是始作俑者之一。

北島後來到了愛荷華,這才把《今天》雜誌也遷到愛荷華。我知道

北島為了募款支持《今天》的出版的確花了一番苦心,連這個美國

小城的一家中國餐館的老闆也不放過,又結識了兩位知音——譚嘉

和呂嘉行夫婦,他們義務幫忙,才能勉強把《今天》維持下去。好

在這份雜誌的象徵和實質意義在美國學界逐漸受到重視,不少來自

中國大陸的學者受到感召參加編委會,共襄盛舉。

這一段史話,我扮演的角色並不吃重,只不過參加幾次會議而

已。我因為自己初婚,又從芝加哥搬到西岸的洛杉磯,一時自顧不

暇。但責任所在,不能把芝加哥的“魯斯研究計劃”棄而不顧,更

重要的是我的“芝加哥幫”。1990年秋,我離開芝加哥大學,接受

洛杉磯加州大學的教職。但心在芝加哥,每月和暑假都飛回相聚。

當然也邀請被我“遺棄”在芝加哥的老友們到洛杉磯來演講座談,

大家在南加州的陽光下濟濟一堂。記得北島也是常客之一。我為他

舉辦了數次詩歌朗誦,還錄成影像。這些場合逼得北島鍛煉他的朗

誦技巧,也因此結識了更多的“粉絲”。

記得當時北島最關心的問題還是募款。於是我不得不硬着頭

皮,陪他“下海”。我在洛杉磯遇到多年不見的台大外文系的幾位

老同學,其中一位女同學是當年的“系花”,現在成了富婆。她熱

情地請我們到她家做客,我和北島當然不放過這個機會,他當場念

詩,我為他敲邊鼓,大講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一般不接觸新

詩的人必會說一句客套話:“新詩太難了,我不懂。”其實就是表

示不喜歡。我不得不費盡心機,改變他們的想法:譬如流行歌的歌

詞算不算詩?唱得琅琅上口,原因何在?難道只是歌曲動聽嗎?我

們說話的時候有時不經意用了意象式的句子或有節奏的韻律,那不

也是詩嗎?⋯⋯信口雌黃,目的就是要他們捐款。現在回想起來,

真是恬不知恥。不過我這位老同學十分有義氣,還是聯絡她的朋友

捐出一筆錢。《今天》得以維持來自於這些分毫的慷慨資助。

“後革命時代”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點點滴滴的隨時隨

地的經驗織造而成的,沒有什麼英雄氣概,然而充滿了人情味。北

島和他同代的中國詩人在海外的流亡經驗,說不定將來會拍成紀錄

片。現在回想起來,腦海中也不覺湧起像一部電影的“蒙太奇”

式畫面,但敍述的時空連接線卻模糊了。北島的流浪足跡遍及世界

各地,除了美國,還有歐洲的大小城市——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捷

克的布拉格、荷蘭的萊登,是我腦海中“紀錄片”的三個重點,時

間都在九十年代,細節記不清了,好在《今天》雜誌有文字可循,

北島和其他詩人在作品中也留下不少印記。更可以從各人的舊照片

中重溫舊夢。我只記得在布拉格的一間地下酒吧舉行的一次詩歌朗

誦會,主持人是我的老友Martin Hala,他也是捷克的一位年輕漢學

家。那晚他請到布拉格的幾位詩人來朗誦翻譯成捷克文的中國詩人

的作品,我雖不懂捷克文,但聽時仍然深受感動,因此更相信詩的

境界可以超越國界和語言的隔閡。那晚的一個小插曲,至今記憶猶

新。原來我身旁坐着一位捷克美女,北島和其他幾位中國詩人一直

瞪着我看,眼中似有妒意,想過來交談,不讓我“獨佔”。後來我

還寫了一篇調侃北島的雜文,刊在《今天》某期。現在回想起來。

不禁莞爾。時光荏苒,我和北島都過了不惑之年。然而他依然為了

《今天》孜孜不倦的奔波活動。

不知不覺又到了《今天》的一百期紀念。也許因為我年老記

憶衰退,很多細節都記不得了。不能為《今天》立傳,只能寫點回

憶。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我的心目中《今天》早已在中國當代文

學史上留了名,永垂不朽,變成“藝術上的另一半”。

今天

文學

雜誌

:具

有版

權的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