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与全球观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 郭可、吴瑛)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 城市 15-25 岁的中国青少年,旨在探索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模式,以及在中国这样 相对封闭的传媒环境中,这种消费模式如何在青少年的媒介接触和消费过程中影 响他们全球观的形成。 对于媒介消费,本文发现,与传统媒体(报纸和电视)相比,中国城市青少 年更偏好网络等新媒体,但在他们接触不同的媒介内容时,他们的媒介渠道也趋 向多元化。寻求娱乐已成为他们媒介消费的主要动因,传统新闻作为个人需求和 社会环境的自然延伸仍受欢迎。 此外,地区、性别和教育也是他们媒介和内容偏好的重要原因。北京和广州 青少年青睐网络媒体,而上海青少年则更注重传统媒体;女性偏向选择娱乐性的 软信息,而男性偏向新闻、体育等硬信息;年龄偏大的青少年喜欢硬新闻,年龄 小的青少年则偏向软性的娱乐信息。 尽管中国的媒介环境仍相对封闭,但城市青少年并没有表现出强烈渴望去接 触外语媒介。本文发现中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消费模式与他们世界观形成并没有直 接联系,但中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中塑造的世界图像与中国青少年对外国的喜好 之间存在着逆向趋势。最后,本文发现个人需求和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国城市青少 年媒介消费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关键词: 媒介消费、全球观、城市青少年

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与全球观 · 法以及如何产生作用(McQuail,1993, p.26。他认为,长期接触媒介内容会对) 受众有关真实世界的集体意识产生影响,观看电视越多的受众就越容易相信电视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与全球观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 郭可、吴瑛)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

城市 15-25 岁的中国青少年,旨在探索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模式,以及在中国这样

相对封闭的传媒环境中,这种消费模式如何在青少年的媒介接触和消费过程中影

响他们全球观的形成。

对于媒介消费,本文发现,与传统媒体(报纸和电视)相比,中国城市青少

年更偏好网络等新媒体,但在他们接触不同的媒介内容时,他们的媒介渠道也趋

向多元化。寻求娱乐已成为他们媒介消费的主要动因,传统新闻作为个人需求和

社会环境的自然延伸仍受欢迎。

此外,地区、性别和教育也是他们媒介和内容偏好的重要原因。北京和广州

青少年青睐网络媒体,而上海青少年则更注重传统媒体;女性偏向选择娱乐性的

软信息,而男性偏向新闻、体育等硬信息;年龄偏大的青少年喜欢硬新闻,年龄

小的青少年则偏向软性的娱乐信息。

尽管中国的媒介环境仍相对封闭,但城市青少年并没有表现出强烈渴望去接

触外语媒介。本文发现中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消费模式与他们世界观形成并没有直

接联系,但中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中塑造的世界图像与中国青少年对外国的喜好

之间存在着逆向趋势。 后,本文发现个人需求和社会环境是影响中国城市青少

年媒介消费 重要的两个要素。

关键词: 媒介消费、全球观、城市青少年

引言

30 年来,中国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不仅促进了社会发展,也给传媒业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变化。与西方完全不同,中国媒体目前仍为国有,由政府直接控制,

但 1993 年以来中国媒体1已不再依靠政府补贴,靠市场生存。事实上,传媒业已

成为一个新兴产业。《2008 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8 年中国传媒产

业总产值为 5400 亿人民币,约占当年GDP的 1.8%,2 当然这个规模与西方相比

仍微不足道。

此外,中国传媒业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集中体现在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

系上。尽管中国媒介仍然受控于政府,但为了迎合受众需求,媒介内容日趋多样

化,并具有批判性,对受众更具亲合力(Guo Ke,2009)。因此,中国媒介不再

像过去仅仅是政府的宣传机器,已成为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且有影响力的产业。

媒介在受众媒介消费过程中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性,发挥了不同功能,在中国受

众尤其是青年受众中具有影响力。中国社科院 2005 年发布的《媒介文化对青少

年的影响》报告指出,随着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日益依赖媒介信息消费并以此形

成他们对真实世界的观念,媒介已成为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重要因素。这不仅影

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也改变着他们个人价值观、理念和行为。3

文献综述

传媒业界和学界早就认识到了媒介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和信息化社会中媒介

的功能。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美国教授乔治·格伯纳在其“文化指标”项目研

究基础上提出了“涵化理论”,探讨了观看电视是否会影响受众对真实世界的看

法以及如何产生作用(McQuail,1993, p.26)。他认为,长期接触媒介内容会对

受众有关真实世界的集体意识产生影响,观看电视越多的受众就越容易相信电视

中所显现的世界就是真实世界的写照(Morgan and Shanahan,1996, p.30)。

20 年来,已出版发布了 300 多项关于涵化理论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性别

角色、政治倾向、青少年媒介使用与消费等。詹姆斯•••波特通过对 308 位美国初

高中学生调查后,发现“与那些不占主导地位的生活经验相比,青少年与更倾向

于相信在电视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生活经验”(Potter, 1990, p.846)。但后续的研

究并不支持这些观点。艾隆•戴维奇研究了香港青年中全球媒介使用与他们都市

化倾向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假设并未得到验证,即香港青年的都市化倾向和其全

球媒介使用之间并没有关联,并对“接触全球媒体必然会促进全球文化融合”的

观点提出了挑战(Delwiche,2001)。

2

尽管中美两国研究传统不尽相同,中国学者也关注中国社会中媒介功能和作

用以及媒介使用等问题。李良荣教授在其被广泛引用的《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探

讨了媒介功能和效果,列出了五项媒介功能:提供信息、组织社会、监督舆论、

娱乐和追求利润。李良荣教授认为媒介具有五方面的正负效果:“给人们呈现整

个世界但却新闻失实误导受众;连接了整个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丰富了人类

知识却降低了分析能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无限欲望;促进了人类文

明却污染了社会环境”(Li,2001, p.p.109-116)。

其他学者则关注了与读者幸福度、青年偶像有关的媒介角色问题。姚君喜

2002 年通过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 9 省调查,分析了媒介使用模式与公众幸

福感的关系(Yao,2006, p.17);吴瑶结合媒介的文化功能探讨了社会现代化问

题,但视角较为宏观,未展开深入分析(Wu,2001, p.);黄耀红阐述了传媒社

会责任,并提出了媒介社会影响的四个方面:控制、选择、编辑策划和市场(Huang,

2005, p.39)。黄进列举了五种中国大学观念建构的路径,但未能提供支撑数据说

明其分类标准(Huang,2005, p. 40)。陈生洛对中国大学生对美国与日本的态度

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中国且大学生的美国观与日本观都存在明显偏向,受到了

情绪化表述和单向思维方式的影响(Chen,2006, p.28)。 近有更多量化和质化

研究开始讨论中国传媒在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有效性以及在青少年中的政

治功能,从而推进中国传媒研究的多样化( Lull, 1991; Shao, 1998; Moran & Keane,

2004; Weber & Lu, 2006)。

本课题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旨在探讨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模式,4 和在像中国这样的相对

封闭传媒环境中媒介接触和消费方式对他们全球观形成的影响。5

过去 20 年,随着中国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全球信息流不断涌入这个国家,

这一话题受到了业界和学界专家的共同关注。但由于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国

传媒环境仍相对封闭,因此研究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不仅可以了解青少年

的媒介和内容偏好以及对他们世界观形成的影响,还能在全球化语境下分析和解

释中国传媒发展和传媒环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本课题所以选择 15-25 岁年龄段的中国城市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

是中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6后出生的第一代孩子。 近的统计表明,2005 年,

14-35 周岁的中国人口数量是 4.65 亿,占中国总人口比例的 36.25%7,这一年龄

层的数量之大已值得研究。

3

现有文献表明 15-25 周岁的青少年是中国媒介内容 积极的消费者,对互联

网而言尤其如此。此外,他们也 容易受到媒介内容的影响,包括正面或负面的

影响,因为他们作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还不成熟,会受到溺爱。因此,很有必要

研究中国青少年的媒介消费以及媒介消费如何影响他们全球观的形成。

具体而言,本课题旨在回答以下五个研究问题:

1、中国城市青少年如何消费媒介内容?

2、中国城市青少年为何消费这些媒介内容?

3、他们认为媒介对他们发挥了什么作用?

4、在中国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中国城市青少年如何获取国际媒介内容?

5、这种媒介消费模式如何影响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全球观?

为了回答以上五个研究问题,我们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的主要城市中

15-25 岁的青少年开展了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上海是中

国东部经济 发达的城市,广州则是中国南部 繁荣和有活力的城市。选择这三

个城市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教育水平、收入、GDP 以及时尚化程度等指标上一直

以来都代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流(Yan,2006)。

问卷调查8由专业调查公司以及三个城市的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开展,调查时

间为 2007 年 8 月至 11 月,每个城市 300 多个受访者按照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

抽取。9 样本数量是按照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工作白领10这五大类

人的实际人口比例进行配额,年龄在 15-25 岁之间。总共调查的人数为 941 人,

其中北京 329 人(占 35%),上海 309 人(占 32.8%),广州 303 人(占 32.2%)。

三个城市的问卷调查规模代表了各自媒介消费的信度和效度。调查问卷11涉及到

了关于青年媒介消费和其全球观的所有内容。

本研究还在每个城市组织了 2 场焦点组访谈,12 共计 6 场,每组由 6-8 人组

成,深度访谈时间为 2008 年 1 月。焦点组访谈的参加者是根据 近的 2005 年全

国人口普查所得的各城市人口结构来进行选择的。

媒介偏好

如表 1 所示,网络和电视是中国城市青少年 常使用的媒介,有近一半

(40.9%)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网络,33%的青少年每天看电视,这表明网络和电

4

视在城市青少年中的普及率已很高。只有不到百分之十(8.7%)和大约 20%的

人几乎不接触网络和电视。

其次是报纸(近 20%),广播(14.6%)和杂志(9.3%)。与此同时,有 50.6%

的青少年几乎不接触收音机, 24.9%不接触杂志,20.5%不接触报纸。

表 1-1: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偏好

频率 媒介 & % 几乎不用

每周 1-3 天

每周 4-6 days

每天

共计 & %

报纸 192 387 173 185 937 % 20.5 41.3 18.5 19.7 100.0

杂志 233 458 156 87 934 % 24.9 49.0 16.7 9.3 100.0

网络 82 306 168 384 940 % 8.7 32.6 17.9 40.9 100.0

电视 183 290 148 317 938 % 19.5 30.9 15.8 33.8 100.0

广播 474 237 88 137 936 % 50.6 25.3 9.4 14.6 100.0

多数中国城市青少年经常接触媒体,因为他们每周有 1-3 天、或每周 4-6 天

的时间在接触媒介:具体为报纸 59.8%,、杂志 65.7%、网络 50.5%、电视 46.7%、

广播则是 34.7%。概而言之,网络和电视已成为中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接触的首选,

而广播则越来越不受欢迎。

媒介偏好还表现出地区性差异。广州和北京的青少年比上海青少年更倾向于

使用网络。表 1-1-1 中, “每天接触”网络的青少年在广州和北京的比例分别为

48%和 41.6%,比上海的 33%都要高。而在对网络“几乎不接触”一项中 ,上

海为 11.3%、北京为 9.7%,而广州仅为 5%。在青少年电视接触方面存在着同样

地区差异。这说明:与上海青少年相比,广州和北京青少年也倾向于接触电视。

但上海青少年更倾向使用报纸,每天接触报纸的上海青少年占 22.7%,而广

州和北京的比例分别为 18.7 和 18% 。

5

表 1-1-1: 媒介偏好 (按地区分)

媒介 频率 北京 上海 广州

网络 几乎不接触 9.7 11.3 5.0

每周 1-3 天 29.5 34.0 34.4

每周 4-6 天 19.1 21.7 12.6

每天 41.6 33.0 48.0

电视 几乎不接触 26.8 14.6 16.6

每周 1-3 天 21.0 32.5 40.1

每周 4-6 天 13.7 23.7 9.9

每天 38.4 29.2 33.4

报纸 几乎不接触 25.3 21.0 14.7

每周 1-3 天 36.6 40.1 47.7

每周 4-6 天 20.1 16.2 19.0

每天 18.0 22.7 18.7

表 1-1-2: 喜欢的网络内容

内容 学历

类型 数量 百分比初中

及以下高中 大专

大学

及以上

搜索引擎 375 41.81 48.8 47.5 47.6 26.2

门户网站 325 36.23 25.4 34.0 33.1 50.2

视频 47 5.24 7.5 6.6 3.2 3.0

游戏 21 2.34 4.8 2.0 1.6 0.7

BBS 18 2.01 2.4 0.4 2.4 3.0

娱乐 15 1.67 1.6 2.0 2.4 1.1

新闻网页 14 1.56 0.4 1.2 1.6 3.0

音乐 13 1.45 2.8 1.2 0.8 0.7

表 1-2-2 为青少年网络消费模式的细化分类。“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是

青少年 喜欢接触的网络内容,分别占 41.8% 和 36.2%;“视频”也越来越受欢

迎,占 5.2%。但有趣的是,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搜索引擎”受喜爱的比例在

减少,而“门户网站”日益受到追捧。此外,不同教育水平的人使用搜索引擎的

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初中及以下”组中比例为 48.8%,“本科及以上”组为 26.2%。

以上趋势分布也体现在“视频”、“游戏”、“娱乐”和“音乐”网络功能中。

以上数据表明,中国城市青少年在低年龄段时偏向网络的娱乐内容,但随着

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倾向信息。

6

不同地区的青少年接触电视时也有差异。北京青少年明显偏好中央电视台,

总比为 53.8%,其次是北京的电视台(17.9%)和港台的电视台(10.5%)。北京观众

根本不喜欢广州的电视台(为零统计)。而上海青少年喜好上海的电视台(主要

是 SMG),总比为 50.9%,其次是其他电视台(31.1%),再是央视(26.4%),和

港台的电视台(2.7%)。广州青少年是另一个极端:他们 喜欢港台的电视台

(63.2%),然后是北京的电视台、其他电视台和央视。

当然,中央电视台作为唯一的全国性电视台,总体上仍是 受喜爱的电视台

(32.2%)(见表 1-1-3),但央视在南方的收视人群逐步减少,其中上海为 26.4%,

广州为 15.4%(表 1-1-4)。

4.3 9.6 10.9

14.3

27.432.2

0 5

10 15 20 25 30 35

北京

的电

视台

其他

电视

上海

的电

视台

广州

的电

视台

港台

的电

视台

中央

电视

台 比例

表 1-1-3: 电视偏好地区分类

53.8

17.9

1.6 1.610.5

26.4

2.0

50.9

0.3

31.1

2.715.4

18.6

0.3

16.4

0.3

63.2

0.010.020.030.040.050.060.070.0

北京 上海 广州

表 1-1-4: 地区差异与电视偏好

中央电视台 北京地区电视台 上海地区电视台

广州地区电视台 其他地区电视台 港台电视台

问卷调查要求受访者列出 20 份他们 喜欢看的报纸,发现两个特点值得注

意:(1)除了《广州日报》、《南方周末》、《21 世纪经济报道》这三份报纸在全

7

国普遍受到欢迎之外,每个地区青少年更喜欢当地报纸,这与电视消费模式不同。

(2)性别差异明显:三个城市的女性更喜欢时尚、生活休闲和语言学习类报纸

(如《21 世纪报》),而男性则青睐体育报道。

总之,三个被调查城市的中国青少年的媒介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偏好

差异。

内容偏好

本研究还调查了青少年对媒介内容的偏好。表 1-2 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

现象,“视频和音乐”压倒性地成为三地青少年 喜欢的内容(高达 67%),这个

比例是居第二位的“新闻”(22%)的 3 倍还要多。随后为“服务信息”占 4%,

“广告”占 3%、“体育”占 2%、“游戏”为 1%。

表 1-2: 内容偏好

广告 3%

新闻

22%

视频和音乐 67%

服务信息 4%

体育

2%其它

1%

游戏

1%

新闻 视频和音乐 广告 服务信息 体育 游戏 其它

表 1-2-1 显示性别因素对青少年的内容偏好有较大影响,男女性别表现出的

逆向趋势主要体现在“视频和音乐”及“新闻”两类内容中:多数女孩(74.2%)

喜欢“视频和音乐”,而男孩的比例是 58.5%,两者相差 15.7 个百分点;而对于

“新闻”内容,男性则以 29%超过了女性 17.1%,相差 11.9 个百分点。这表明

男孩虽然也对视频和音乐表现出强烈兴趣,但男孩比女孩更偏向获取新闻,而女

孩则更喜欢软性内容。除了视频和音乐及新闻这两类以外,其他五项内容中性别

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

8

表 1-2-1: 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对内容偏好的影响 (%)

性性别/年龄/教育背景 其它 体育 服务信息 广告 新闻 影视音乐

男性 1.8 3.3 3.8 3.8 29.0 58.5

女性 1.7 0.6 4.0 2.5 17.1 74.2

15-17 2.9 2.9 1.4 3.2 16.2 73.4

18-22 0.8 0.8 5.8 3.3 25.4 63.8

23-25 0.8 7.5 1.7 34.2 55.8

初中及以下 2.3 1.5 1.5 2.6 17.3 74.8

高中 2.2 3.4 2.3 3.4 15.6 72.6

大专 0.8 11.1 5.6 19.8 62.7

大学及以上 1.1 1.1 4.5 1.9 34.7 56.7

青少年不同年龄和教育背景对媒介内容偏好也存在同样的模式。如 1-2-1 所

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中 喜爱的“视频和音乐”的比例随之下降:“15-17

岁”组为 73.4%, “18-22 岁”组为 63.8%,“23-25 岁”组为 55.8%。青少年的教

育程度也一样,教育程度越高,他们对“视频和音乐”的兴趣就逐步下降:“初

中及以下”组中达 74.8%,“高中”组为 72.6%,“大专”组为 62.7%,“本科及

以上”组仅为 56.7%。

这表明年龄大、学历高的青少年中喜爱视频和音乐或娱乐信息的比例在逐渐

减小。但他们对新闻类信息的偏好则呈现相反趋势,年龄大的青少年更喜欢新闻

类信息,“15-17 岁”组仅为 16.2%,“18-22 岁”组则达 25.4%,而“23-25 岁”

组则有 34.2%。这种随着年龄增长而需求增强的趋势也出现在“服务信息”类信

息中。有趣的是,以上相反趋势也同样适合不同教育水平的青少年,教育水平高

的青少年更喜欢接触“新闻”类,从“初中及以下”组的 17.3%上升到“本科及

以上”组的 34.7%。

因此,虽然青少年对总体上偏好“视频和音乐”和“新闻”,但他们的消费

模式因不同性别和教育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女性更喜欢软性的娱乐内容,而年龄

大的男性更喜欢新闻信息。

目的

表 2-1 列举了中国城市青少年接触媒介的六个主要目的。有近一半的(47%)

青少年消费媒介内容是为了放松和娱乐,阅读传统新闻列第二位,占 20%,而

9

13%的青少年则并没有特殊目的,只把接触媒介当作一种生活习惯。此外,也有

11%的青少年把媒介作为语言学习资源,7%是为了搜索需要的信息,只有 2%的

青少年意在交友或和沟通。

表 2-1: 接触媒介的目的(%)

已经成为生活习惯 13%

学习知识 11%

搜索信息

7%

浏览新闻

20%

交友沟通

2%

放松和娱乐

47%

性别因素在青少年接触媒介的目的并不明显,但年龄和教育程度却对他们使

用媒介的目的有明显影响,详见表 2-2。

排在前三个的目的中,一个趋势很明显:年龄因素与教育程度相关,年龄大、

教育程度高的青少年越倾向于不以休闲娱乐为目的。 “15-17 岁”组青少年选择

“休闲和娱乐”的高达 54.6%,“18-22 岁”组减为 40.2%,而“23-25 岁”组仅

为 39.7%;“初中及以下”组中 56.1%选择休闲娱乐,“高中”组为 53.4%,“大专”

组学生是 44.4%,“大学及以上”组仅为 32.1%。

Table 2-2: 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对媒介使用目的的影响 %

性另/年龄/ 教育背景 交朋友 搜索信息 学习知识 已经成了生活习惯 浏览新闻 休闲娱乐

男性 2.0 6.8 12.0 10.8 25.8 42.8

女性 1.1 7.2 11.2 14.4 16.1 50.1

15-17 2.5 6.3 10.4 9.5 16.6 54.6

18-22 0.8 8.2 13.9 14.8 22.1 40.2

23-25 - 5.8 8.3 18.2 28.1 39.7

初中及以下 3.4 5.7 10.6 9.1 15.2 56.1

高中 1.9 7.2 11.0 8.0 18.6 53.4

大专 - 7.9 12.7 13.5 21.4 44.4

大学及以上 - 7.7 12.5 21.0 26.6 32.1

10

年龄大、教育程度高的青少年更倾向消费媒介新闻内容。“15-17 岁”组的比

例为 16.6%,“18-22 岁”组为 22.1%,“23-25 岁”组高达 28.1%。相似的模式也

在教育程度因素上体现;“初中及以下”组的比例为 15.2%,“高中”组的比例为

18.6%,“大专”组是 21.4%,“大学及以上”组则为 26.6%。

此外,年龄大、教育程度高的青少年更趋向把媒介接触作为一种习惯,“15-17

岁”组中该比例仅为 9.5%,“18-22 岁”组中升为 14.8%,“23-25 岁”组中高达

18.2%;“初中及以下”组选择此项为 9.1%,“大专”组为 13.5 %,而“本科及以

上”组中上升到了 21%。

媒介角色和效果

表 2-3 呈现了中国城市青少年眼中的媒体角色,多数青少年会从正面解读媒

介较色。37.9%的受访者认为媒介使他们生活丰富多彩,23.9%认为媒介对工作

和学习有益(这两项共占 61.8%)。另外,有 9.5%认为媒体使他们消息灵通,有

9.4%认为媒体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7.8%认为媒介增加了他们接触社会的

机会,2.8%的人认为媒介使他们能跟上时代潮流,还有 2.6%的人认为媒介使他

们不再孤独。

6.02.6 2.8

7.89.4 9.5

23.9

37.9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其它 让我不

再孤独

使我跟

上流行

趋势

增加和

社会接

触机会

S

已成为

生活的

一部分

使我消

息灵通

对学习

工作有

帮助

让生活

丰富多

比例

表 2-3: 中国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功能

本论文使用十个陈述来测试媒介对市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要求受访者对“完

全同意”的答案赋值 4 分,“比较同意”赋 3 分,“不太同意”赋 2 分,“完全不

同意”赋 1 分。结果显示十个陈述的均值都在 2 和 3.6 之间。

11

多数青少年(共 94.8%)同意第一个陈述,仅 5.3%的不同意,标准差很低

(0.6)。这说明尽管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青少年价值观日趋多元,家庭生活在中他

们心目中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均值 高、标准差 低也支持了上述数据分

布。此外,多数青少年(64.5%)认同赚钱多是成功的标志说法,但也有 28.9%

的人不太同意,6%的人完全不同意。此项的均值为 2.8,为第二高,其标准差为

0.8。这意味着青少年对这一陈述的意见趋向多元化。

表 2-4: 10 个陈述具体的均值、标准差和同意比例

陈述 均值 标准差

完全 不同意

不太

同意

比较 同意

完全同意

1 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是幸福的 3.6 0.6 1.3% 4% 26.2% 68.6% 2 赚钱多是成功的标志 2.8 0.8 6.6% 28.9% 46.9% 17.6% 3 我要紧跟流行趋势 2.7 0.8 4.8% 34% 46.1% 15.1% 4 电视上国外的生活很吸引我 2.7 0.8 5.7% 37.8% 40.3% 16.1% 5 网络是个可以自由说话的空间,

想说什么都可以 2.7 0.9 7.5% 32.8% 40.2% 19.5%

6 我向往电视上的浪漫爱情 2.7 0.9 10.4% 29.8% 41.7% 18% 7 电视上亲热的镜头我很反感 2.4 0.8 11.5% 51.5% 26.5% 10.5% 8 电视剧里的成功人士是我的偶像 2.4 0.9 15.0% 44.6% 29.5% 11.0% 9 明星的生活丰富多彩,很有意思 2.4 0.9 15.6% 42.7% 31.1% 10.6%

10 我常会买媒介广告的东西 2.0 0.8 24.5% 52.8% 18.8% 4%

从青少年对第十条陈述(我常会买广告的东西)的反馈看,媒介广告对多数

中国城市青少年而言没有影响力。有近四分之一(24.5%)的受访者完全不同意,

一半以上(52.8%)表示不太同意,只有近五分之一(18.8%)比较同意,另有

4%的人选择同意。这是为什么该陈述的均值 低(为 2)。

论文还发现多数中国城市青少年接触媒介是为了紧跟时尚,喜欢电视里的国

外生活,渴望电视中浪漫爱情。他们认为网络是一个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这四

个陈述中选择完全同意的比例在 15.1%到 19.5%之间,而选择比较同意的则在

29.8%到 37.8%之间,选完全不同意的在 10%或以下,与其 2.7 的均值和 0.8 到

0.9 之间比较相近的标准差呼应。此外,多数青少年对电视上的亲热镜头并不反

感,电视剧里的成功人物也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偶像,也不认为明星的生活丰

富多彩有意思。这表明他们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

12

全球媒介

本研究选择了六家全球媒体,来测试中国城市青少年如何接触这些媒体(表

3-1)。我们发现青少年中全球媒体的接触率总体来说是低的,只有 40%的青少年

经常接触或有时接触,而 60%基本不接触甚至不知道。

表 3-1: 中国青少年全球媒体的接触率(%) 全球媒体 经常接触 偶尔接触 其本不接触 不知道

BBC 7.8 32.8 42.0 17.3 MTV 21.4 35.4 33.9 9.3

凤凰卫视 29.3 40.2 24.8 5.7 纽约时报 3.3 15.3 64.3 17.0

ESPN 4.7 13.1 40.2 41.9 探索频道 12.9 25.5 34.3 27.3 平均 13.2 27.1 39.9 19.8

很显然中国青少年中接触 BBC 的不多,其中经常接触的仅为 7.8%,32.8%

为偶尔接触,大部分(42%)基本不接触,还有 17.3%不知道 BBC。如果说 BBC

是一家严肃媒体,那么 MTV 就偏娱乐化了,因此有较多中国青少年在接触 MTV

就不足为怪,21.4%经常接触 MTV,35.4%偶尔接触 MTV。

凤凰卫视位于香港,主要针对海外华人,因此接触凤凰卫视的青少年较多:

有近 70%“经常接触或偶尔接触”。《纽约时报》虽然是一份美国报纸,但它是中

国被视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报纸,13 但经常阅读《纽约时报》只有 3.3%,15.3%

偶尔阅读,而大部分(64.3%)基本不接触,另外还有 17%的不知道《纽约时报》。

作为体育频道的ESPN与《纽约时报》相比也差不多。仅有 4.7%经常收看ESPN,

13.1%偶尔收看,40.2%基本不收看,而 41.9%不知道ESPN。

对于探索频道,中国城市青少年表现出较大的兴趣,有近 40%经常观看或偶

尔观看,尽管也有 34.3%基本不看,27.3%甚至不知道。

总体而言,多数中国青少年没有强烈愿望接触全球媒体(多为英语)。即使

他们想,也青睐那些用中文发布的香港或台湾媒体。因此语言是他们选择全球媒

体的一个因素。此外,他们更喜欢软性的娱乐和体育媒体,而不是严肃的传统新

闻媒体。

13

本论文还讨论了青少年接触境外网站14的情况,以测量全球化对处于相对封

闭的社会和媒介环境中的中国青少年的影响。

如表 3-2 所示,一半以上(51%)的青少年期望登录境外网站,32.6%不想

登录境外网站,还有 16.4%表示“说不清”。从地区来看,北京和广州的青少年

更想登录境外网站,两地的比例为 63.9% 和 52%,而上海则相对较少,比例为

37.3%。 此外, 年龄大的青少年更想登录境外网站,“15-17 岁”组中祥登录的

受访者为 38.3%,“18-22 岁”组上升 60.7%,“23-25 岁”组高达 67.8%。

表 3-2: 中国青少年接触境外网站的愿望

态度 想登录 不想登录 说不清

总人数 478 305 154

比例 51.0 32.6 16.4

北京 52.0 33.0 15.0

上海 37.3 44.5 18.2 按地区

广州 63.9 19.9 16.2

15-17 38.3 41.2 20.5

18-22 60.7 25.7 13.7 按年龄

23-25 67.8 22.3 9.9

在青少年境外网站的接触经历中,如表 3-3 所示,26%中国青少年基本都能

上他们想去的网站,57%有时上不去,这表明多数情况下他们可以登录境外网站。

对于网络受限的现状,38.4%受访者没有表示不满意,24.5%表示理解。仅有 14%

受访者对政府屏闭网站后无法接入表示很不满意,剩下 18.9%无所谓,4.2%说不

清。

表 3-3: 中国青少年登录境外网站的经历

有时不能登录 272, 57%

基本不能登录 82, 17% 其本可以登录

124, 26%

14

4.2% 14.0%

18.9%

24.5%

38.4%

0.05.0

10.015.020.025.030.035.040.0

说不清 很不满意 无所谓 表示理解 不满意

比例

表 3-4: 中国青少年对不能登录境外网站的反应

我们惊讶地发现,多数中国青少年对不能接入境外网站并不十分在意,他们

也不介意是因为被屏闭还是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的。这说明,中国目前相对封闭的

媒介环境可能与青少年因为语言障碍或不愿意接触外语媒体和网站相关,而不仅

仅是政府屏闭和控制导致的。

全球观 15

本研究问卷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出国,你 愿意去哪个国家?”

来测试青少年的全球观,因为青少年对不同国家的偏好可以反映出他们对这些国

家的态度和判断。如表 3-5 所示,如果他们有机会,美国是中国青少年 向往的

国家(25.9%),其次为法国(17.2%),英国(10.8%),日本(10.5%),韩国(6.1%),

德国排在第 10 位。

表 3-5: 中国青少年 想去的 10 个国家 国家 频数 比例

1 美国 239 25.9 2 法国 159 17.2 3 英国 100 10.8 4 日本 97 10.5 5 韩国 56 6.1 6 澳大利亚 49 5.3 7 意大利 31 3.4 8 瑞典 27 2.9 9 加拿大 24 2.6 10 德国 20 2.2 其它16 121 13.2

15

中国青少年对国家选择有一个明显趋势:他们倾向于选择发达国家或者相对

发达的国家,包括几乎所有西方国家或像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亚洲国家。

此外,本论文还个案分析了这些国家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国家形象问题,美国、

俄罗斯、日本和德国。受访者被要求 12 个选项中分别选出三个他们认为 适合

四个国家形象的表述。

多数中国青少年认为美国“生活富裕”(76.7%),人民可以自由表达言论

(8.9%)和“技术先进”( 6.3%)。俄罗斯“社会稳定” (21.6%)、人民生活富

裕(19.2%)、环境优美(16.5%),俄罗斯人“素质高” (11.8%)。日本是一个生

活富裕国家 (51.7%),“社会稳定”(10.6%),日本人“素质高”(9.3%)。

但是,和其他三个国相比,没有中国青少年认为日本在世界上有一个良好的

国家形象。对多数中国青少年来说,德国“生活富裕”(51.1%)、“社会稳定”(17.7%),

此外德国人“素质高”(11.6%),“什么话都能讲” (5.0%)。 德国“环境优美”

(7.2%),技术先进(3.3%),但这是四个国家中 低的比例。尽管如此,多数中国

青少年认为德国在世界上拥有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虽然数值较小,但所占比例

高。

表 3-6:中国城市青少年眼中的各国形象 (%) 陈述 / 国家 美国 俄罗斯 日本 德国

1 生活富裕 76.7 19.2 51.7 51.1 2 什么话都能讲 8.9 5.7 7.2 5.0 3 社会稳定 0.6 21.6 10.6 17.7 4 人的素质高 2.8 11.8 9.3 11.6 5 环境优美 1.2 16.5 8.7 7.2 6 技术先进 6.3 6.6 6.4 3.3 7 婚姻和性观念很随便 2.0 2.2 2.9 0.8 8 贫富差距大 0.7 9.5 1.6 1.1 9 国家领导人有魅力 0.2 5.6 0.7 0.9 10 选举自由 0.2 0.3 0.1 0.2 11 暴力事件多 0.1 0.7 0.9 0.2 12 国际形象好 0.2 0.3 — 1.0

此外,本论文还分析了媒介因素,以图解释中国青少年全球观的形成原因,

因为这些青少年并没有到过以上四个国家,无法从个人经历中形成对这些国家的

印象,他们对这些国家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媒介提供的信息。表 3-7 显示了

16

青少年全球观的形成与媒介消费之间的关系, 38%中国青少年从“广播和电视”

(主要为电视)的消费中获取他们的全球观,24%通过“书籍杂志”了解世界,

而网络仅是第三重要的渠道,只有 16%受访者依赖“网络”信息,见图 3-7。14%

的青少年依靠“家人和朋友”等人际渠道获得外面世界的信息,“报纸”(5%)

多出两倍,只有少数中国青少年(2%)从他们自身经历中获取他们的全球观。

总体来说,本论文发现,中国青少年关于外国的全球观与媒介消费模式相关

性不大,也就是说,本论文无法验证中国青少年媒介消费对其全球观形成有影响。

表 3-7: 媒介消费对青少年全球观的影响

广播电视 343, 38%

书籍杂志 214, 24% 网络

144, 16%

家人、朋友、师长 131, 14%

报纸

49, 5%其它, 6, 1%

亲身经历

19, 2%

讨论与分析

媒介偏好

网络之所以受到三地青少年的普遍欢迎,首先要归于其技术特性原因:网络

具有互动性、无限量信息空间和保护个人自由和隐私的技术便利。这些特性非常

适合 15-17 岁的中国城市青少年的个性。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小皇帝和

小公主”环境下成长,但缺乏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

决了多数青少年的孤独心理。这是为什么在焦点组访谈中,针对假如没有网络的

一天会怎么样这一问题,北京、上海、广州的青少年都回答:他们认为生活会没

有意义或世界变得空洞、或像回到了原始社会、或认为网络像食物、水和牙膏一

样,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这也能解释他们为何把 MSN 和 QQ 设为网络功能

首选,因为能给他们提供一种安全感。

笔者与焦点组成员讨论这个问题时,多数承认他们并不是一直在网上与人交

17

谈。他们只是在观察 MSN 和 QQ,只在需要时参加讨论或回复。但能上网并一

直挂在 MSN 和 QQ 上使他们感觉很好。所以本论文发现,网络媒体在中国城市

青少年中流行事实上与青少年对网络的个人、社会和心理依赖有关,并不仅仅是

一个对网络喜不喜欢的态度问题。

电视作为声像合一的传统媒体在青少年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当重大事

件出现时更是如此。此外,中国运行国外媒体和港台媒体17落地广州地区18的传

媒政策效果明显,使得有较高比例的广州青少年习惯于,或喜欢接触境外媒体。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是,他们对北京和上海青少年中的接受度较低。这使得已经具

明显地区性差异的电视媒介消费模式更具差异化。

地区差异在三地青少年的报纸消费中也表现明显。除广州的几份报纸具有全

国性影响外,多数报纸只对本地区的青少年有影响。这可能受到报纸依赖于发行

实现有效传播这一技术特性所决定和约束,也说明新闻学中的接近性原则在中国

很有效,报纸更适合为本地居民度身定制当地新闻和事实。

中国城市青少年虽然把网络、电视和报纸看作三个主要信息渠道,他们的信

息渠道已多元化,包括通过杂志、广播、书籍、手机以及家庭和朋友。这表明中

国的媒介环境正多元化,城市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寻求不同的信息。这也许

是中国社会三十年开放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即使媒介制度仍被政府所控制。

尽管如此,中国青少年中想接触外语媒体的也不多。从三个城市焦点组访谈

中我们了解到,外语是阻碍他们接触外语媒体的主要因素,因为对他们来说理解

外语内容还较难,或要付出特殊努力。

这同时说明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并不是真正在搜寻信息,他们接触媒

介只是为了休闲娱乐。这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在能接触到中文媒体时不喜欢

英语媒体。

内容偏好

本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内容偏好和媒介偏好模式间存在相关性。多

数青少年把网络列为人际互动的首选。这种模式影响了他们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软性的娱乐性媒体(视频)正在成为多数青少年媒

介消费首选的原因。网络视频可以全天候单独收看,隐秘性强。关于他们偏好音

18

乐的原因,焦点组访谈提供了更详细的内情:多数青少年喜欢在学习或工作中听

音乐。初中和高中学生要面对得高分的学习压力,音乐成了他们释放压力和放松

心情的好伙伴。新闻排在第二位,多数青少年喜欢阅读各类新闻(体育新闻、军

事新闻、国际新闻、时尚新闻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可以说中国青少年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更多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而他

们对影视音乐的获取则是以娱乐导向的。

有趣的是,年龄和教育程度在青少年媒介内容选择中作用明显。本研究发现,

由于兴趣和背景的差异,要让不同层次的中国青少年谈论同一个话题几乎是不可

能的。高中及以下的学生由于完全专注于学校作业,他们对媒介内容的消费也是

围绕着学校生活或老师或父母的指示来而展开的。访谈中,有同学承认他们也常

常广播里的经典音乐,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听,而是老师要求的。随着年龄

的增长,当他们成了大学生或者开始工作,他们对媒介内容的选择趋向多样化,

但由于他们日益感受到社会压力,接触媒介的时间减少了。

目的

本论文把中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接触的目的或动机分为六种。首要目的是放松

和娱乐,其次是接触新闻。也有部分青少年把接触大众媒介作为一种习惯或者是

学习知识的资源,包括搜索信息、交友和交流。论文认为这种动机是青少年媒介

偏好和内容偏好模式的延伸。本文称为“娱乐要素”。该要素对当今中国的媒介

图景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媒体尽管还是公有制,但却越来越重视受众(尤其是年

轻人)的期望并迅速以市场为导向。

这种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既有正面作用也有反面作用。一方面媒介正在成为青

少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大部分情况下满足着他们的需要和期待;另一方面,

过分的信息娱乐化混淆了真正新闻的界限,使青少年无法有效区分真实世界和虚

拟世界。这在焦点组访谈中也被证实,对中国未来制订媒介政策具有深远意义。

新闻动机是一个传统问题。除了兴趣因素外,家庭环境也是影响中国青少年

消费新闻并作为一个习惯。焦点组访谈中有成员承认,他们常常是与家人在一起

消费新闻过程中培养出对新闻的兴趣。

其他四个目的主要以个人需求为导向,即青少年已把媒介消费视为其生活的

19

一部分,形成了心理上的依赖。有趣的是,中国青少年也把媒介视为学习知识的

一个渠道。这表明,即使中国青少年仍然受到教育体系的指导和控制,但他们并

不仅仅将学习过程局限于学校书本之内。多渠道的知识来源对他们独立判断能力

和人格的形成是有利的。他们的消费媒介动机尽管具有相似性,但焦点组访谈中

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尽量使自己个性化和与众不同。

媒介角色和效果

在谈及他们对媒介角色的看法时,三地受访者普遍认为媒介是相对有用的,

而认为媒介非常有用或完全没用的人较少。此外,教育程度高的青少年会更理性

地看待媒介角色,并与其工作、学习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使他们生活变得丰富

多彩。

本论文发现多数青少年对媒介角色持肯定态度,这表明中国城市青少年对媒

介的信任度是高的,也意味着媒介在中国城市青少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即使提

到媒介的负面角色,他们强调自身对媒介的过度消费。

此外,青少年对媒介角色的看法表现出多元化,几乎涉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

面。这意味着他们对媒介期望值很高,这受到了他们媒介消费模式的影响或关联。

这同时也表明他们对媒介的认知还相对简单甚至有些不成熟,因此他们容易受到

媒介的影响,因为他们把媒介塑造的虚拟世界几乎等同于真实世界。

这对未来媒介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文化不相符的媒

介内容。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 2009 年政府对于网络色情信息的限制条例受到了

中国父母、老师以及媒介从业者的普遍欢迎。

在媒介效果方面,本论文发现,媒介对中国青少年观念的影响相对有限,因

为他们的观念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例如,媒体广告对青少年的作用不是很有

效,虽然他们也承认通过周而复始的播放加深其印象。虽然广告已成为媒体的经

济支柱,但中国青少年对广告所表现出的怀疑态度表面:如果中国媒体仍然对广

告收入过度依赖,并不改变现有的广告风格来吸引中国青少年,那么将来就有可

能面临经济困境。同时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中国青

少年对家庭关系的重视是中国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的延伸,正是这种价值

观的存在,使得当前中国社会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由于中国经济三

20

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中国青少年对赚钱表现出

更为实用的态度亦属自然。时尚则反映出中国社会环境的趋势,这是为何多数青

少年要追赶时尚。

全球观

尽管中国传媒环境目前还相对封闭,中国媒介也与国外媒介有很大差异,但

中国城市青少年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去接触境外媒体,包括外语媒介和港台媒

介。一个原因是这些媒介不易获得或受限制,而语言障碍可能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多数中国青少年较难看懂外语媒介的内容(英语为主)。

由于仅有小部分中国城市青少年有过出国经历,本论文发现青少年全球观的

形成主要源自他们国内媒介的消费,或者与中国媒介紧密相关。换言之,即使中

国媒介不能完全塑造,也可以帮助他们塑造外国形象和全球观。

但是本论文发现在青少年 喜爱的国家排名与中国传媒的国际报道量之间

存在着一种逆向趋势。《中国传媒的世界形象》19 项目发现,亚洲国家(包括本

文中的日本、韩国、新加坡)、欧洲国家(包括本文中的法国、德国、俄罗斯)

和美国分别是中国传媒报道量 大的地区和国家。通过比较,本论文发现本研究

调查结果与上述正好相反:美国是青少年 向往的国家,其次是欧洲国家(如法

国和英国), 后是亚洲国家(日本和韩国)。这就说明中国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模

式并没有直接影响青少年全球观的形成,这对于中国媒介来说具有重要启示。

总体而言,基于上文对媒介偏好模式的讨论,网络已成为 受青少年喜爱的

媒体,但网络也并没有影响他们全球观的形成,而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以及

书籍杂志则是影响青少年全球观形成和外国形象的两个主要渠道。

事实上,中国青少年全球观的形成可能与新闻事件或内容相关联。这也是为

什么他们接触不同新闻事件时,会青睐不同的媒介渠道。

研究结论

本论文认为,研究中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消费模式非常重要,因为青少年代表

着未来。本文旨在研究像中国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媒介如何在青少年媒介消

费过程中影响他们全球观的形成。

21

总体而言,个人需要和社会环境是理解中国青少年媒介消费模式和其全球观

的两个关键要素。根据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个人需求是娱乐因素的基础和自然延

伸,即中国青少年寻求娱乐休闲是以个人需要为基础的。从某种程度上,这说明

个人需要是中国青少年接触媒介和消费媒介内容的内在动力,因此也是影响他们

的媒介消费模式的重要要素。当寻求娱乐成为青少年媒介消费的个人需求时,一

个崭新和不同的媒介图景事实上已在中国开始孕育。这一过程包括媒介内容选

择、分类、生产和消费等相关领域。

在信息时代,青少年个人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彰显,而满足青少年信息需求的

进程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上述讨论表明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

工作单位、政府组织等机构)左右着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模式。因此,针对中国青

少年的相关政策除了与青少年个人需求相适应外,还要将整体国家的传媒政策纳

入思考框架,尤其是目前中国城市青少年还未对国外媒体表现出太大兴趣的状况

下。

后,本论文觉得有点意外,发现在中国媒体塑造的外国形象和中国青少年

喜爱的国家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逆反趋势。如果后续研究项目能研究一下他们

的观念是否会随着他们成长和对国外接触的增加而随之发生改变,这将很有意

义,也将进一步加强个人需求和社会环境功能的研究。

22

参考文献: 陈生洛,“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与日本观比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6 期。 Delwiche, A. A. (2001). Frog under the well: The relationship of global media,

use and cosmopolitan orientation among Hong Kong yout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Guo, K. (2009). Changing roles of newspapers in China. 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黄进,“观察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观念行为的重构”,《传媒观察》,2005 年第 1 期。 黄耀红,“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出版科学》,2005 年第 1 期。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09-116 页。 Lull, J. (1991). China turned on: Television, reform, and resistance. London:

Routledge. McQuail, D., & Windahl, S. (1993).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Longman. Morgan, M., & Shanahan, J. (1996). Two decades of cultivation research: An

appraisal and meta-analysis, Communication Yearbook, 20, 1-45. Moran, A., & Keane, M. (2004). Television across Asia: Television industries,

programme formats and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Potter, W. (1990). 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the primary values of television

programming, Journalism Quarterly, 76(4), 843-851. Weber, I., & Lu, J. (2006). SARS, Youth and Online Civic Participation. In T.

Holden & T. Scrase (eds), Medi@sia: Global Medi/tion in and out of context (pp. 82-104). London: Routledge.

吴瑶,“论大众传播的传递文化功能和我国的社会现代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 11 月。 Yan, S. H. & Xie, Z. Q. (2006).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Beijing: China

Waterpub Press. 姚君喜,“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的幸福感”,《当代传播》,2006 年第 4 期。 Zhao, Y. Z. (1998).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注释: 1 本文所指的中国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等媒介平台,除了部分媒介以英

文发行外,多数媒介都是中文发布。 2 2008 年中国GDP达到 30.067 万亿。见www.chinanews.com.cn,2009 年 1 月 22 日。 3 引自http://etsc.hnu.cn/smys/data/25/htm/lltt.files/24.htm。 4 本文所指的媒介消费主要指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青少年的媒介偏好、媒介使用、媒介接

触等内容。 5 本文提出的全球观指的是中国城市青少年对待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态度、价值观和看法,本

文对于全球观的论述是围绕着青少年媒介消费而展开的。 6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于 1979 年开始执行。 7 引自http://www.100paper.com/100paper/shehui/shehuixiangguan/20080123/46980.html 8 问卷设计完成后,项目组选取 30 个上海青少年进行了预测试。同时还在复旦大学如开了

一个专家咨询会,咨询专家包括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上海大学戴元光教授和Weber教授,

23

并根据专家咨询意见修改了问卷。 9 项目组 初预算在三地发放 900 份有效问卷, 后实际的样本数量为 941 份。 10 以教育背景为区分标准便于对青少年进行年龄分组。 11 三地问卷基本相同,除了个别有关当地组织的问题作了替代。 12 原先设计三地各开展一组焦点访谈,但访谈过程中作者发现组织两组访谈更利于研究问

题的深入。 13 这一提法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六组焦点组访谈中都有所体现。 14 海外网站由于IP地址不在中国境内,因此无法被中国政府监管。 15 如文中所述,本文探讨的全球观是与中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相联系研究的,指的是

青少年对国内和国际的态度、价值、看法的总和。 16 “其它”包括五大洲的 40 个国家,这些国家主要是一些旅游目的国,青少年对其的选择

非常分散,总量仅占所有选择的 2%。 17 港台媒体可以在广东落地,在北京和上海则只能在酒店里接收。 18 作为交换,中国允许星空卫视在广东落地,中央电视台 9 套可以在美国洛杉矶地区落地。 19 作者曾在 2004 年对中国传媒中的世界形象进行了内容分析,分析的时间为 1993-2002 年,

研究的中国媒体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的六家媒体,它们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

报、环球时报、解放日报和羊城晚报等。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