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1 文藝美學與社會實踐 (Aesthetics and Social Practice) 東海大學通識中心榮譽課程 Spring, 2013 Tuesday 9:10-12:00 授課教師:黃崇憲 上課時間:星期二 910 AM-1200 AM 聯絡電話:(0423590121 36313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約見時間/地點:週二~週三,上午 7:30~8:30/東海大學丹堤咖啡館(請事先約定) 室:SS539 課程簡介 本課程透過多元的文本---文學(詩、散文、小說) 、繪畫、電影、攝影、舞蹈、劇場、音樂等 諸種型式,探討文學藝術創作如何變成社會實踐,及兩者之間的交互辯證關係。一個文本的 文藝美學指涉的是作品的「內在能量」,社會實踐則是作品的「外在可能效應」。統而言之, 本課程為一審美實踐,藉由各類文本的深入研讀、探討、賞析,希望能召喚出參與者成為審 美的主體,並進而以文藝創作進行社會實踐。 課程方式與要求 本課程主要以討論課(seminar)的方式進行,本課程並非著重於知識的灌輸,而是強調 自由活潑、能思考、能反辯的心智思辯訓練。同學們上課前必須確實讀完指定的讀物。在課 堂上作口頭報告,並積極參與討論。在學期中,我們也將不定期地分組討論該週指定的文獻, 並推派一名同學作小組的總結報告。並透過授課者多方詰問與對話的過程,訓練同學們的思 考能力。因此,本課程非常強調課堂上的討論參與,修課的同學必須要修正昔往只坐著聽課 而不參與討論的學習態度。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訓練同學們在課程進行中進行思考、提出質 疑和形成問題的思辯能力,並能夠有組織、層次分明地以論述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 本課程沒有期中考與期末考。同學們在上課前按時閱讀完每週指定讀本的狀況,將決定 本課程能否有充分與深入的討論與對話,也將決定這門課的教學與學習品質。因此,本課程

文藝美學與社會實踐 -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soc.thu.edu.tw/courses/u101-2.files/1805.pdf · 務必嚴肅以對。當週issue memo 請列印成紙本於課後繳交,不得遲交。本課程的進行方式,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

文藝美學與社會實踐

(Aesthetics and Social Practice)

東海大學通識中心榮譽課程

Spring, 2013

Tuesday 9:10-12:00

授課教師:黃崇憲

上課時間:星期二 9:10 AM-12:00 AM

聯絡電話:(04)23590121 轉 36313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約見時間/地點:週二~週三,上午 7:30~8:30/東海大學丹堤咖啡館(請事先約定)

辦 公 室:SS539

✒課程簡介

本課程透過多元的文本---文學(詩、散文、小說) 、繪畫、電影、攝影、舞蹈、劇場、音樂等

諸種型式,探討文學藝術創作如何變成社會實踐,及兩者之間的交互辯證關係。一個文本的

文藝美學指涉的是作品的「內在能量」,社會實踐則是作品的「外在可能效應」。統而言之,

本課程為一審美實踐,藉由各類文本的深入研讀、探討、賞析,希望能召喚出參與者成為審

美的主體,並進而以文藝創作進行社會實踐。

✒課程方式與要求

本課程主要以討論課(seminar)的方式進行,本課程並非著重於知識的灌輸,而是強調

自由活潑、能思考、能反辯的心智思辯訓練。同學們上課前必須確實讀完指定的讀物。在課

堂上作口頭報告,並積極參與討論。在學期中,我們也將不定期地分組討論該週指定的文獻,

並推派一名同學作小組的總結報告。並透過授課者多方詰問與對話的過程,訓練同學們的思

考能力。因此,本課程非常強調課堂上的討論參與,修課的同學必須要修正昔往只坐著聽課

而不參與討論的學習態度。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訓練同學們在課程進行中進行思考、提出質

疑和形成問題的思辯能力,並能夠有組織、層次分明地以論述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

本課程沒有期中考與期末考。同學們在上課前按時閱讀完每週指定讀本的狀況,將決定

本課程能否有充分與深入的討論與對話,也將決定這門課的教學與學習品質。因此,本課程

2

採用沒有期中期末考的設計,而改成以整個學期中「分期付款」的方式,藉由同學在每週的

課堂參與討論與繳交的 issue memos 決定學期評分。

✒計分方式

評分方面,除了 issue memo 外,課堂報告採用團隊合作計分的方式,目的在強調合作學

習。俾使同學們在小組集體作業中培養溝通、協商不同意見的能力,並練習處理「搭便車(free

rider)」的問題,所有報告小組的成員們都須積極參與分工和力求平等的各自工作量。每組可

自行推派一名小組長負責協調工作事宜,最後以集體而非個人菁英的方式呈現報告的成果。

本學期評分的依據如下:

課堂報告與討論:40% (缺課三次者請自動退選本課程)

Issue Memos:60% (繳交篇數少於三次者,視同不及格)

**相關規定與要求將在課堂中詳細說明。

✒指定讀本口頭報告要求

每週由一組同學(2-3 人)做該週指定文本的導讀、介紹、賞析、評論與提問。全班分成

七組。每星期的導讀小組必須收集該週主題的相關重要資料,析理出關鍵面向並作出統整式

的報告。報告小組應盡量參閱相關文獻並擬定議題,並加以系統化呈現。另外,報告小組也

可參考每週延伸閱讀部分的讀物,將其整編到報告內容,並提出至少三個問題作為課堂討論

之用。討論問題的提問和設計,在報告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提問的設計儘量做到與文本的相

關度高,但同時也能更進一步地延伸相關議題、核心論旨、和拓展論域。此外,提問的問題

當力求讓同學們 accessible(可進入的), inviting(引人心動的、誘人的、有魅力的)。報告

小組也應對所提出的提問準備應答的腹案,以便在課堂中和同學們進行 follow-up,往返式的

交叉辯論與對話。上台報告之內容一律需以製作 PowerPoint 簡報的方式呈現。報告內容要能

提綱挈領式的將指定閱讀範圍的論述主軸清晰和完整的呈現,例如讀本重點摘要、文本內容

分析、當週閱讀資料的補充、相關名詞解釋等等。報告者務請控制時間,每組以三十分鐘為

限,以便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集體討論。口頭報告的 PowerPoint 簡報需於當週週一 5:00PM 前,

以電子郵件方式傳送給授課老師。全班討論的議程設定與進行,也應由當週口頭報告的小組

負責帶領。授課老師將扮演專注聆聽者和彙整討論議題的工作,並於必要時介入討論,並做

最後的總結。

Issue Memos

除了負責口頭報告的小組以外,每位同學應該繳交當週讀完指定讀本之後的讀書心得筆

記,長度以 1000 字為限,內容包括同學們對當週讀本的心得與提問,而非讀本的摘要,如有

引用其他補充資料,請註明出處來源並說明該補充資料與當週讀本之間的關連性。 Issue

memos 將於每週帶到課堂上,作為課堂發言的根據。在學期成績評鑑上占分甚重,請同學們

3

務必嚴肅以對。當週 issue memo 請列印成紙本於課後繳交,不得遲交。本課程的進行方式,

一開始將由每位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後,再由當週負責的報告小組進行報告,因此每位

同學每週都必須有備而來「發聲」。

✒課程用書

目宿媒體,王耿瑜主編,2011,《島嶼寫作》。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林海音,2000,《城南舊事》。台北市:格林。

王文興,2000,《家變》。台北市:洪範。

林麗雲,2012,《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台北市:印刻文學。

阮義忠,2012,《人與土地》。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課程進度表

COURSE AGENDA AND WEEKLY THEMES

Week 1

02/19 課程簡介:課程結構、授課方式與評分標準的說明講解

Week 2

02/26 影片觀賞:侯孝賢 悲情城市

Week 3

03/05

林海音《城南舊事》

影片觀賞:兩地 林海音 *presentation

Week 4

03/12

周夢蝶《周夢蝶詩選》

影片觀賞:化城再來人 周夢蝶

Week 5

03/19

陳映真:〈鄉村教師〉、〈萬商帝君〉

*presentation

Week 6

03/26

專題演講:蔡明德

人間--陳映真的社會實踐

Week 7

04/02

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

《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

專題演講:林麗雲 吳耀忠的尋畫之旅(暫定)

Week 8

4/09

王文興:〈家變〉賞析之一

影片觀賞:尋找背海的人 王文興

Week 9

04/16 期中考(停課)

Week 10

04/23 王文興〈家變〉賞析之二 *presentation

Week 11 楊牧《楊牧詩選》

4

✒每週閱讀文本

04/30 影片觀賞: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楊牧 *presentation

Week 12

05/07

鄭愁予《鄭愁予詩選》

影片觀賞:如霧起時 鄭愁予 *presentation

Week 13

05/14

詩選讀與賞析

(每位課程參與者就本課程所論及之詩人自選一至兩首詩作導讀與賞析,每人五分

鐘)

Week 14

05/21 畢業考(停課)

Week 15

05/28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

影片觀賞:逍遙遊 余光中 *presentation

Week 16

06/04 阮義忠:人與土地 *presentation

Week 17

06/11

音樂的社會實踐:黑名單工作室、陳明章、林強、交工樂隊、黑手拿卡西、張懸

(每位課程參與者自選一首妳/你認為具有社會意識的歌曲分享,每人五至七分鐘)

Week 18

06/18 期末考(停課)

Week 19 現代化的多重邊緣經驗:黃春明〈鑼〉、宋澤萊《打牛湳村》

Week 20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白先勇〈遊園驚夢〉

Week 21 跳我們的舞:林懷民與雲門舞集、〈薪傳〉

Week 22 唱我們的歌:楊弦、李雙澤、胡德夫

Week 23 新的公民實踐形式: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COURSE AGENDA AND WEEKLY THEMES

Week 1

02/19 課程簡介:課程結構、授課方式與評分標準的說明講解

Week 2

02/26 影片觀賞:侯孝賢 悲情城市

指定閱讀

李昂 1997,《彩妝血祭》。(optional)

延伸閱讀

林文淇,2000,〈「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台灣歷史與國家屬性〉,

林文淇等(編) 。《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頁 157-179,台北:城邦文化。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2000,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麥田。

向陽,1991,〈青春與憂愁的筆記──從臺語歌謠的「悲情城市」中走出〉,《聯合文學》,

7(10):90-94。

5

呂亭潁,1999,《侯孝賢電影風格研究》。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振亞,2001,〈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侯孝賢電影中都市意象的失落〉,劉紀蕙(編) 。

《他者之域 : 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頁 259-274。台北 : 麥田。

李達義,1991,〈侯孝賢的電影人生〉,《電影欣賞》,17(3):76-83。

沈曉茵,2000,〈本來就該多看兩遍──電影美學與侯孝賢〉,林文淇等(編) 。《戲戀人生─

侯孝賢電影研究》,頁 61-92,台北:城邦。

孟洪峰,2000,〈侯孝賢風格論〉,林文淇等(編) 。《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頁 29-59,

台北:城邦文化。

林晏夙譯,2001,Emmanuel Burdeau 著,<侯孝賢訪談>,Cahiers du Cinema(電影筆記)(編)。

《侯孝賢電影 Hou Hsiao-hsien》,頁 79-132,台北 : 國家電影資料館。

張昌彥譯,1995,。蓮實重彥著,〈考古學的恍惚:談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電影欣賞》,

13(1):80-87。

張瓊云(1999) 。 《電影音樂的符號性─以侯孝賢的電影為例》。私立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

碩士論文。

焦雄屏,1991,〈悲情城市:試賦台灣史詩〉,焦雄屏(編) 。《台灣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頁

48-59,台北:遠流。

黃美鳳,1998,《侯孝賢電影暨其美學涵意初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傳法,1998,〈在思想、心靈的深處──談侯孝賢及其影片〉,《當代電影》,2:82-85。

葉月瑜,2000,〈女人真的無法進入歷史嗎:再讀《悲情城巿》〉,林文淇等(編)《戲戀人生─

─侯孝賢電影研究》,頁 181-213,台北 : 城邦文化。

廖咸浩,1994,〈南方異類──以後殖民視角看「悲情城市」與「牛棚」中的語言、沈默與

歷史〉,《中外文學》,22(8):59-73。

羅瑞芝,1992,〈「悲情城市」的聲音美學〉,《中外文學》,20(10):130-144。

蘇培凱等譯,2000,June Yip 著,〈一個國家的建構:台灣電影與侯孝賢的『台灣三部曲』〉,

林文淇等(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頁 261-302,台北:城邦文化。

張世倫,2001 年,《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孝賢,導演作品集

1980 年 《就是溜溜的她》

1981 年 《風兒踢踏踩》

1982 年 《在那河畔青草青》

1983 年 《兒子的大玩偶》

1983 年 《風櫃來的人》

1984 年 《冬冬的假期》

1985 年 《童年往事》

1986 年 《戀戀風塵》

1987 年 《尼羅河女兒》

1989 年 《悲情城市》

1993 年 《戲夢人生》

6

1995 年 《好男好女》

1996 年 《南國再見,南國》

1998 年 《海上花》

2001 年 《千禧曼波》

2003 年 《珈琲時光》

2005 年 《最好的時光》

2007 年 《紅氣球》

2007 年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中的〈電姬館〉

2011 年 《10+10》中的〈黃金之弦〉

2013 年 《聶隱娘》

Week 3

03/05

林海音《城南舊事》

影片觀賞:兩地 林海音

指定閱讀

林海音,2000,《城南舊事》。台北市:格林。

延伸閱讀

目宿媒體,王耿瑜主編,〈兩地 林海音〉。目宿媒體,王耿瑜主編,2011:25-62,《島嶼寫

作》。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張瑞芬,2011,〈在土耳其玉的蒼穹下──林海音研究綜述〉。《文訊》:100-103。

王顗瑞,2011,《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敘事特色初探。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14:

93-106。

宋雅姿,2010,〈夏家客廳裡有半個文壇──林海音的城南憶往〉。文訊,302:62-64。

王鈺婷,2010,〈報導者的「中介」位置──談五○年代林海音書寫臺灣之發言策略〉。《臺

灣文學學報》,17:133-158。

楊絢,2010,〈她們的故事──林海音筆下的女性群像〉。《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0(11):

40-45。

陳玉金,2010,〈《城南舊事》──從小說集、繪本到橋梁書〉。《臺灣文學館通訊》,26:91-93。

趙立寰,2009,〈林海音小說中女性角色類型及女性議題反思〉。《臺灣文學評論》,9(4):

6-24。

王嘉玲,2009,〈肅穆的年代,純文學的堅持──「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

《臺灣文學館通訊》,24:24-31。

趙立寰,2008,〈談林海音小說的價值及其影響〉。《國文天地》,24(5):45-50。

黃冠翔、應鳳凰校訂,2008,〈和著駝鈴遠去──林海音《城南舊事》的童年往事〉。《明道

文藝》,390:91-96。

應鳳凰,2007,〈比較林海音《城南舊事》的小說與電影〉。《臺灣學研究》,3:1-15。

劉竹青,2006,〈走出閨怨之外──認識林海音及其小說〉。《經國學報》,23:1-30。

應鳳凰、黃恩慈,2006,〈戰後臺灣文學風華──五○年代女作系列(11):穿過林間的海音〉。

《明道文藝》,358:54-59。

張詩宜,2004,〈戰後初期女性創作中婚戀自主的呈現──以林海音、潘人木、徐鍾珮為例〉。

《國文天地》,20(4):91-98。

7

夏祖麗,2003,〈林海音女士傳略〉。《國史館館刊》,34:245-246。

傅光明,2003,《林海音》。三聯。

網路資料

應 鳳 凰 ,〈 閱 讀 林 海 音 : 林 先 生 的 編 輯 、 寫 作 生 涯 與 台 灣 文 壇 〉。

http://www.lib.ncku.edu.tw/service/extend/activities/2002linexhibit/speechtxt03.htm。

成功大學 林海音女士紀念特展,

http://www.lib.ncku.edu.tw/service/extend/activities/2002linexhibit/timeline.htm。

北京青年報:林海音心靈的故鄉在北京 ,

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3-06-09/3/8700.shtml。

林海音作品集

林海音,1995,《冬青樹》,台北:重光文藝。

林海音,1957,《綠藻與鹹蛋》,台北:文華。

林海音,1960,《城南舊事》,台北:光啟社。

林海音,1960,《曉雲》,台北:紅藍。

林海音,1963,《婚姻的故事》,台北:文星。

林海音,1965,《燭芯》,台北:文星。

林海音,1965,《金橋》,台北:臺灣書店。

林海音,1967,《蔡家老屋》,台北:臺灣書店。

林海音,1967,《孟珠的旅程》,台北:純文學。

林海音,1967,《春風麗日》,香港:正文。

林海音,1967,《我們都長大了》,台北:臺灣書店。

林海音,1967,《蔡家老屋》,台北:純文學。

林海音,1967,《不怕冷的企鵝》,台北:臺灣書店。

林海音,1968,《薇薇的週記》,台北:臺灣書店。

林海音,1970,《婚姻的故事》,台北:愛眉文藝。

林海音,1971,《春風》,台北:純文學。

林海音,1971,《狡猾的老貓》,台北:純文學。

林海音,1971,《中國竹》,台北:純文學。

林海音,1972,《窗》,台北:純文學。

林海音,1975,《林海音自選集》,台北:黎明。

Week 4

03/12

周夢蝶《周夢蝶詩選》

影片觀賞:化城再來人 周夢蝶

指定閱讀

周夢蝶《周夢蝶詩選》(Reader)

延伸閱讀

目宿媒體,王耿瑜主編,〈化城再來人 周夢蝶〉。目宿媒體,王耿瑜主編,2011:63-100,《島

8

嶼寫作》。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封德屏、曾進豐、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18:周夢蝶》。

國立臺灣文學館。

曾進豐,2005,《娑婆詩人周夢蝶》。九歌。

劉永毅,1998,《周夢蝶──詩壇苦行僧》。時報出版。

廖堅均,2012 周夢蝶詩歌中的「日常意象」與「地方」建構──以《十三朵白菊花》、《約

會》為中心的討論〉。《臺灣詩學學刊》,20:61-96。

陳徵蔚,2011,〈跫音.孤雪.曼陀羅──我所認識的周夢蝶〉。《文訊》,313:32-35。

史言,2010,〈「水」與「夢」的「禪語」:周夢蝶詩歌「水之動態」與「水之動力」的現象

學研究。《臺灣詩學學刊》15:41-84。

沈玲、方環海,2010,〈雪國的蝶影──周夢蝶詩歌中有關「雪」的物質想像研究〉。《臺灣

詩學學刊》,15:85-117。

白靈,2010,〈偶然與必然──周夢蝶詩中的驚與惑〉。《臺灣詩學學刊》,15:119-153。

曾進豐,2010,〈「今之淵明」周夢蝶──一個思想淵源的考察〉。《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

藝術類),28:1-23。

高大威,2010,〈語文和意念的生態實踐──我讀周夢蝶的《周夢蝶詩文集》〉。《文訊》,293:

104-105。

周夢蝶作品集

周夢蝶,2010,《周夢蝶詩文集 卷一:孤獨國∕還魂草∕風耳樓逸稿》。台北:印刻。

周夢蝶,2009,《周夢蝶詩文集 卷二:有一種鳥或人》。台北:印刻。

周夢蝶,2009,《夢蝶詩文集 卷三:風耳樓墜簡》。台北:印刻。

周夢蝶,曾進豐編,2008《台灣詩人選集 6:周夢蝶集》。國立臺灣文學館。

周夢蝶,2000,《周夢蝶‧世紀詩選》。爾雅。

周夢蝶,2005,《不負如來不負卿──《石頭記》百二十回初探》。九歌。

周夢蝶,2006,《約會》。九歌

周夢蝶,2002,《十三朵白菊花》。洪範。

Week 5

03/19

陳映真:〈鄉村教師〉、〈萬商帝君〉

指定閱讀

陳映真,〈鄉村教師〉、〈萬商帝君〉。(Reader)

影片觀賞:聖與罪--陳映真文學與人生的救贖 (optional)

延伸閱讀

施淑,1990,〈台灣的憂鬱──論陳映真早期小說及其藝術〉。《新地》,第 1 期:頁 193-205。

柳書琴,1990,〈文學來自時代反映時代──試論陳映真〉。《史學》,第 1 期:頁 1-28。

張耀仁,2011,〈永遠守住堅持的理想:為弱小者代言的陳映真〉。頁 169-176,收錄於須文

蔚編,《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31 個實現自我、把握機會、創造人生的故事》。臺北市:

遠流。

詹宏志,2009,〈「看見」是關心的開始──《人間》雜誌的誕生〉。頁 230-234,收錄於封德

9

屏主編,《人間風景‧陳映真》。臺北市:文訊雜誌社。

蔡珠兒等,2009,〈人間燈火未熄〉。頁 235-247,收錄於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陳映真》。

臺北市:文訊雜誌社。

文訊雜誌社,2009,〈《人間》雜誌各期提要〉。頁 277-294,收錄於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

陳映真》。臺北市:文訊雜誌社。

台灣社會研究,2010,《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專題:陳映真-思想與文學》,第 78 期。

張誦聖,2001,〈昨日的歷史──評陳映真《山路》〉。頁 188-192,收錄於張誦聖編,《文學

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

崔末順,2010,〈《悠悠「家園」》與〈忠孝「公園」〉:黃皙暎和陳映真小說的歷史認知〉,《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 專題:陳映真──思想與文學》,第 78 期。

陳光興,2010,〈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專題:

陳映真-思想與文學》,第 78 期。

賀照田,2010,〈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陳映真 80 年代的思想湧流析論之一〉。臺灣社會

研究,78:115-181。

趙剛,2009,〈分斷體制下的悲劇與「喜劇」:我讀陳映真的〈第一件差事〉〉,《台灣社會研

究季刊》,73:321-339。

趙剛,2010,〈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76:377-391。

趙剛,2010,〈階級與人性狀態:試論陳映真「兀自照耀著的太陽」中的現實主義〉,《淡江中

文學報》,第 22 期。

趙剛,2010,〈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專題:陳映真-思想與文學》,第 78 期。

趙剛,2010,〈重建左翼:重見魯迅、重見陳映真〉。《臺灣社會研究》,77:277-289。

鄭鴻生,2010,〈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重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臺灣

社會研究季刊》,78:1-7。

陳映真,2009,〈我的文學創作與思想〉收錄於《陳映真文選》。北京:三聯書店。

陳映真,2009,〈創刊的話──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頁 226-229,收錄於

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陳映真》。臺北市:文訊雜誌社。

陳映真,2009,〈試論陳映真〉,收錄於《陳映真文選》。北京:三聯書店。

陳映真,2009,〈關於陳映真〉收錄於《陳映真文選》。北京:三聯書店。

陳映真作品集

陳映真,2002,〈山路〉。頁 345-378,收錄於梅家玲、郝譽翔主編,《小說讀本(上)》。台北市:

二於文化。

陳映真,2007,《陳映真自選集》。北京:三聯。

陳映真,2001,《唐倩的喜劇》。洪範書店。

陳映真,2001,《上班族的一日》。洪範書店。

陳映真,2001,《萬商帝君》。洪範書店。

陳映真,2001,《鈴鐺花》。洪範書店。

陳映真,2001,《忠孝公園》。洪範書店。

10

陳映真,2004,《父親》。洪範書店。

陳映真,2009,《人間風景‧陳映真》。文訊雜誌社。

陳映真,2009,《陳映真文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Week 6

03/26

專題演講:蔡明德

人間--陳映真的社會實踐

Week 7

04/02

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

《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

專題演講:林麗雲 吳耀忠的尋畫之旅(暫定)

指定閱讀

林麗雲,2012,《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印刻。

延伸閱讀

林麗雲、蘇淑芬、陳瑞樺,2012,《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遠景。

林麗雲,2011,〈尋畫.吳耀忠──黑暗中尋找星星〉。《印刻文學生活誌》,8(3):32-63。

李賢文、尉天驄、楊渡等口述,林麗雲採訪整理,2011,〈尋畫.吳耀忠──描繪.吳耀忠〉。

《印刻文學生活誌》,8(3):64-89。

王智章,2012,〈綠色小組的社會實踐:為懷念吳耀忠而作〉。《思想》,22:249-261。

楊渡,2012,〈霧中的浮光:吳耀忠〉。《思想》,22:263-272。

林振莖,2010,〈白色恐怖年代裡的堅定左派畫家──試析吳耀忠的生平、思想與藝術品〉。

《藝術學》,26:117-168。

臺灣畫,1995,〈懷念的吳耀忠〉。《臺灣畫》,20:26-29。

網路資料

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之美,「人與歷史的關懷 ──吳耀忠作品捐贈展」。

http://collectionweb.ntmofa.gov.tw/tw/02_exhibition_detail.aspx?UP=23。

Week 8

4/09

王文興:〈家變〉賞析之一

影片觀賞:尋找背海的人 王文興

指定閱讀

王文興,2000,《家變》。台北市:洪範。(前半部)

延伸閱讀

目宿媒體,王耿瑜主編,〈尋找背海的人 王文興〉。目宿媒體,王耿瑜主編,2011:277-214,

《島嶼寫作》。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張誦聖,2001,〈王文興小說中的藝術和宗教追尋〉。頁 37-53,收錄於張誦聖編,《文學場

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

馬翊航,2010,〈記憶的水岸舞台──王文興的書房〉。《文訊》,302:79-82。

單德興、林靖傑,2011,〈宗教與文學:王文興訪談錄〉。《思想》,19:203-231。

徐禎苓,2011,〈現代‧儀典‧在地感──鄉土敘事之轉變:以王文興〈海濱聖母節〉與吳

明益〈虎爺〉為例〉。《世新中文研究集刊》,7:29-48。

11

陳義芝,2009,〈借象徵的方式:王文興短篇小說人物分析〉。《淡江中文學報》,21:153-176。

柯慶明,2009,〈在中文系,遇見王文興老師-4-〉。《印刻文學生活誌》,5(10):110-113。

柯慶明,2009,〈在中文系,遇見王文興老師-3-〉。《印刻文學生活誌》,5(9):106-109。

柯慶明,2009,〈在中文系,遇見王文興老師-2-〉。《印刻文學生活誌》,5(8):92-94。

柯慶明,2009,〈在中文系,遇見王文興老師-1-〉。《印刻文學生活誌》,5(7):96-99。

蕭振邦,2010,〈家變:《二○一二》的環境倫理反思〉。《鵝湖》,36:6=426,頁 1-14。

劉建基,2010,〈翻譯、番易、褪色的現代主義 : 以王文興《家變》英譯本為例〉。《廣譯》,

3,頁 43-54。

應鳳凰,2009,〈尤里西斯在臺北──王文興的「家變」與「文字變」〉。《文訊》,285,頁

10-12。

周麗卿,2008,〈裂變中的傳承──重探王文興《家變》的父子關係與自我認同〉。《東吳中

文線上學術論文,4,頁 73-88。

洪珊慧,2011,〈《家變》與《孽子》中的父子關係與對「真實」世界的追求〉。《臺灣文學

研究學報》,12:187-204。

楊瀅靜,2004,〈消失的父親──談王文興的<家變>〉。《金門文藝》,2:27-29。

楊馥菱,2003,〈西風東漸下的試煉──《家變》探賾〉。《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

153-175。

王文興作品集

王文興,1979,《十五篇小說》。洪範書店。

王文興,1999,《背海的人》。洪範書店。

王文興,2000,《家變》。洪範書店。

王文興,2002,《小說墨餘》。洪範書店。

王文興,2003,《星雨樓隨想》。洪範書店。

王文興,2006,《書與影》。聯合文學。

Week 9

04/16 期中考(停課)

Week 10

04/23 王文興〈家變〉賞析之二 *presentation

指定閱讀

王文興,2000,《家變》。台北市:洪範。(後半部)

延伸閱讀

同第八週

Week 11

04/30

楊牧《楊牧詩選》

影片觀賞: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楊牧 *presentation

指定閱讀

楊牧《楊牧詩選》(Reader)

12

楊牧詩集

楊牧,1960,《水之湄》。台北:藍星詩社。

楊牧,1963,《花季》。台北:藍星詩社。

楊牧,1966,《燈船》。台北:文星書店。

楊牧,1969,《非渡集》。台北:仙人掌出版社;再版:1972,台北:晨鐘出版社。

楊牧,1971,《傳說》。台北:志文。

(以上為葉珊時期所著之詩集)

楊牧,1975,《瓶中稿》。台北:志文。

楊牧,1978,《北斗行》。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78,《楊牧詩集Ⅰ》。台北:洪範。

楊牧,1980,《禁忌的遊戲》。台北:洪範。

楊牧,1980,《海岸七疊》。台北:洪範。

楊牧,1986,《有人》。台北:洪範。

楊牧,1991,《完整的寓言》。台北:洪範。

楊牧,,1995,《楊牧詩集Ⅱ》。台北:洪範。

楊牧,1997,《時光命題》。台北:洪範。

楊牧,2001,《涉事》。台北:洪範。

Susanne Hornfeck、汪玨譯,2002,中文、德文對照,《和棋》(Patt beim Go)。台北:洪範。

楊牧,2006,《介殼蟲》。台北:洪範。

楊牧,2010,《楊牧詩集Ⅲ》。台北:洪範。

馬悅然譯,2011,中文、瑞典文對照,《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台北:洪範。

Week 12

05/07

鄭愁予《鄭愁予詩選》

影片觀賞:如霧起時 鄭愁予

指定閱讀

鄭愁予《鄭愁予詩選》(Reader)

鄭愁予詩集

《夢土上》

《窗外的女奴》

《鄭愁予詩集》

《刺繡的歌謠》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衣缽》

《雪的可能》

《燕人行》

Week 13

05/14

詩選讀與賞析

(每位課程參與者就本課程含括之詩人自選一至兩首詩作導讀與賞析,每人五分鐘)

13

Week 14

05/21 畢業考(停課)

Week 15

05/28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

影片觀賞:逍遙遊 余光中 *presentation

指定閱讀

《余光中詩選》(Reader)

Week 16

06/04 阮義忠:人與土地 *presentation

指定閱讀

阮義忠,2012,《人與土地》。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阮義忠作品集

阮義忠,1985,《八尺門-阮義忠攝影集》。台北市:雄獅美術。

阮義忠,2012,《台北謠言 TAIPEI RUMOR 1975-1988》。台北市:行人。

Week 17

06/11

音樂的社會實踐:黑名單工作室、陳明章、林強、交工樂隊、黑手拿卡西、張懸

(每位課程參與者自選一首妳/你認為具有社會意識的歌曲分享,每人五至七分鐘)

Week 18

06/18 期末考(停課)

Week 19 現代化的多重邊緣經驗:黃春明〈鑼〉、宋澤萊《打牛湳村》

指定閱讀

黃春明〈鑼〉。

宋澤萊《打牛湳村》。

延伸閱讀

林瑞明,1999,〈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成大歷史學報》頁 321-337。

樂蘅軍,1978,〈從黃春明小說藝術論其作品的浪漫精神〉。《台灣文藝》第 66 期:頁 32-63。

尉天驄,2011,〈寂寞的打鑼人──黃春明的鄉土歷程〉。《文訊》,311:29-37。

吳敏顯,2010,〈鄉愁揪心 黃春明書寫不盡〉。《書香遠傳》,82:54-57。

邱湘惠,2010,〈民間故事的傳頌與傳承──以黃春明小說〈青番公的故事〉與〈鑼〉為例〉。

《臺灣文學評論》,10(1):61-74。

黃春明主講,江寶釵整理,2008,〈文學路迢迢──黃春明談他的寫作歷程〉。《聯合文學》,

24(9):30-37。

藍建春,2008,〈黃春明《鑼》〉。《新活水》,17:60-66。

丁世傑,2006,〈黃春明鄉土小說的歷史性〉。《臺灣史料研究》,27:87-109。

宋澤萊,1994,〈從「打牛湳村」到「蓬萊誌異」──追憶那段美麗、淒清的歲月〉。頁 5-18,

收錄於宋澤萊編,《打牛湳村系列》。台北:前衛。

宋澤萊,2006,〈略談所謂「宋澤萊現代主義時期作品」 兼談我對七○年代前期的文壇印

象〉。《印刻文學生活誌》,2(9):165-186。

14

陳芳明,2010,〈紅塵裡的神學院──宋澤萊〉。《印刻文學生活誌》,7(3)=87:30-95+98-113。

郭麗娟,2009,〈臺灣文壇的震撼彈──百變宋澤萊〉。《臺灣光華雜誌》,34(2):96-105。

吳明益,2008,〈環境傾圮與美的廢棄──重詮宋澤萊《打牛湳村》到《廢墟臺灣》呈現的

環境倫理觀〉。《臺灣文學研究學報》,7:177-208。

許秀霞,2006,〈細數農民的血與淚──宋澤萊〈打牛湳村〉系列探討〉。《臺灣文藝》,157:

20-33。

石弘毅,2005,〈從宋澤萊的《打牛湳村系列》──看七0年代臺灣農村的變遷〉。《書評》,

18:3-12。

潘東元,1993,〈走入「打牛湳村」〉。《花師社教系刊》,4:34-36。

許南村,1978,〈試評<打牛湳村>(宋澤萊著)〉。《現代文學》,復刊 5,頁 43-63。

黃春明作品集

黃春明,2009,《兒子的大玩偶》。聯合文學。

黃春明,2009,《看海的日子》。聯合文學。

黃春明,2009,《莎喲哪啦‧再見》。聯合文學。

黃春明,2009,《放生》。聯合文學。

黃春明,2009,《沒有時刻的月臺》。聯合文學。

黃春明,2009,《等待一朵花的名字》。聯合文學。

黃春明,2009,《九彎十八拐》。聯合文學。

黃春明,2009,《大便老師》。聯合文學。

黃春明,2009,《毛毛有話》。聯合文學。

宋澤萊作品集

宋澤萊,1979,《紅樓舊事》。聯經出版公司。

宋澤萊,1980,《黃巢殺人八百萬》。三民出版社。

宋澤萊,1988,《打牛湳村系列》。前衛出版社。

宋澤萊,1988,《等待燈籠花開時》。前衛出版社。

宋澤萊,1988,《蓬萊誌異》。前衛出版社。

宋澤萊,1995,《廢虛台灣》。草根出版公司。

宋澤萊,1996,《禪與文學體驗》。草根出版公司。

宋澤萊,1996,《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草根出版公司。

宋澤萊,1997,《快讀彰化史》。彰化縣政府文化局。

宋澤萊,2001,《一枝煎匙》。聯合文學。

宋澤萊,2002,《普世戀歌》。印刻出版公司。

宋澤萊,2003,《被背叛的佛陀》。前衛出版社。

宋澤萊,2004,《被背叛的佛陀續集》。前衛出版社。

宋澤萊,2003,《誰能當選總統》。前衛出版社。

宋澤萊,2004,《誰能當選總統 2》。前衛出版社。

宋澤萊,2004,《誰能當選總統 3》。前衛出版社。

宋澤萊,2004,《誰能當選總統 4》。前衛出版社。

15

宋澤萊,2004,《宋澤萊談文學》。前衛出版社。

Week 20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白先勇〈遊園驚夢〉

指定閱讀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小說讀本:上》,頁 267-293。台北:二魚文化。

白先勇,〈遊園驚夢〉,《小說讀本:上》,頁 239-266。台北:二魚文化。

延伸閱讀

姚一葦,1968,〈論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文學季刊》頁 12-17。

高全之,1996,〈道德詭辯的營建及其超越(上)(下)──〈嫁妝一牛車〉的另一種讀法〉。

《雄獅文藝》頁 92-97、95-99。

楊 照,1998,〈現代化的多重邊緣經驗-論王禎和的小說〉。頁 115-132,收錄於楊照編,

《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

李俐瑩,2001,〈「嫁妝一牛車」的小說語言〉。《重中論集》,1:69-79。

高全之,1996,〈道德詭辯的營建及其超越──「嫁粧一牛車」的另一種讀法-下-〉。《幼獅

文藝》,83(5):95-99。

高全之,1996,〈道德詭辯的營建及其超越──「嫁粧一牛車」的另一種讀法-上-〉。《幼獅

文藝》,83(4):92-97。

葉杏美,1995,〈王禎和「嫁妝一牛車」之悲劇探索〉。《臺南師院學生學刊》,16:128-140。

花村,1977,〈〈嫁粧一牛車〉(王禎和著)評析〉。《中華文藝》,13(5):118-127。

尉天驄,1969,〈悲憫的笑紋[評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大學雜誌》,21:13。

姚一葦,1968,〈論王禎和的「嫁粧一牛車」〉。《文學季刊》,6:12-17。

林幸謙,1993,〈流亡的悲愴-白先勇小說中的放逐主題〉。《國文天地》第 9 卷第 5 期:頁

27-30。

高天生,1994,〈可憐身是眼中人-試論白先勇的小說〉。頁 131-142,收錄於高天生編,《台

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

葉維廉,1993,〈激流怎能為倒影造像?-論白先勇的小說〉。頁 311-334,收錄於葉維廉編,

《小說批評》。台北:正中。

歐陽子,1983,〈白先勇的小說世界〉。頁 1-29,收錄於歐陽子編,《台北人》。台北:爾雅。

歐陽子,1976,〈《遊園驚夢》的寫作技巧和引申含意〉。《書評書目》第 43 期:頁 21-47。

王禎和作品集

王禎和,1969,《嫁妝一牛車》。臺北市:金字塔。

王禎和,1970,《寂寞紅》。臺北市:晨鐘。

王禎和,1975,《三春記》。臺北市:晨鐘。

王禎和,1980,《香格里拉:王禎和自選集》。臺北市:洪範。

王禎和,1982,《美人圖》。臺北市:洪範。

王禎和,1984,《玫瑰玫瑰我愛你》。臺北市:遠景。

王禎和,1998,《兩地相思》。臺北市:聯合文學,聯經總經銷。

16

王禎和,2001,《來春姨悲秋》。北京市:新華書店,昆侖出版社。

白先勇作品集

白先勇,2008,《白先勇作品集 1: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天下遠見。

白先勇,2008,《白先勇作品集 2:臺北人》。台北:天下遠見。

白先勇,2008,《白先勇作品集 3:孽子》。台北:天下遠見。

白先勇,2008,《白先勇作品集 4:紐約客》。台北:天下遠見。

白先勇,2008,《白先勇作品集 5:第六隻手指》。台北:天下遠見。

白先勇,2008,《白先勇作品集 6:樹猶如此》。台北:天下遠見。

白先勇,2008,《白先勇作品集 7:遊園驚夢》。台北:天下遠見。

白先勇,2008,《白先勇作品集 8: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及其他》。台北:天下遠見。

白先勇,2008,《白先勇作品集 9:青春版牡丹亭》。台北:天下遠見。

Week 21 跳我們的舞:林懷民與雲門舞集、〈薪傳〉

指定閱讀

宋灝,2008,〈當代文化與實踐--以雲門舞集為例〉。《思想(中國學:危機與出路)》,9:1-32。

須文蔚,2011,〈流浪者之歌:舞動臺灣的林懷民〉。頁 247-258,收錄於須文蔚編,《那一

刻,我們改變了世界:31 個實現自我、把握機會、創造人生的故事》。臺北市:遠流。

延伸閱讀

吳忻怡,2011,〈舞動當代臺灣:從雲門歷史探看臺灣社會變遷〉。《思想》,19:1-34。

童謹利,2010,〈從展演歷程看臺灣精神──以雲門《薪傳》為例〉。《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

4:121-140。

黃佩君,1992,〈從渡海、薪傳到射日──訪雲門舞集林懷民的恨與纏綿〉。《中央月刊》,

25(6):52-57。

網路資料

雲門舞集,http://www.cloudgate.org.tw/cg/works/index.php?id=1。

作品集

1974 年,寒食

1975 年,白蛇傳

1978 年,薪傳

1979 年,廖添丁

1983 年,紅樓夢

1984 年,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

1985 年,夢土

1991 年,我的鄉愁,我的歌

1993 年,九歌

1994 年,流浪者之歌

1997 年,家族合唱

17

1998 年,水月

1999 年,焚松

2001 年,竹夢

2001 年,行草

2002 年,煙

2003 年,行草二

2004 年,風景

2005 年,狂草

2006 年,白‧美麗

2008 年,花語

Week 22 唱我們的歌:楊弦、李雙澤、胡德夫

指定閱讀

馬世芳,2006,〈青春舞曲:我的記憶,關於那些歌〉。頁 89-101,收錄於馬世芳編,《地下

鄉愁藍調》。台北:時報。

馬世芳,2006,〈那時,我們的耳朵猶然純潔〉。頁 102-117,收錄於馬世芳編,《地下鄉愁藍

調》。台北:時報。

馬世芳,2006,〈「美麗島」的前世今生〉。頁 118-129,收錄於馬世芳編,《地下鄉愁藍調》。

台北:時報。

馬世芳,2006,〈我涼涼的歌是一帖藥:「民歌」小史〉。頁 130-142,收錄於馬世芳編,《地

下鄉愁藍調》。台北:時報。

馬世芳,2010,〈一九七六年那隻可樂瓶〉。頁 62-76,收錄於馬世芳編,《昨日書》。台北:

新經典圖文傳播。

馬世芳,2011,〈Bob Dylan 歌詞創作精選〉。《印刻》,7(8):32-57。

延伸閱讀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滾石文化。

鄭伊庭記錄整理,2009,〈唱自己的歌──胡德夫、張懸談李雙澤〉。《印刻文學生活誌》,

5:7=67,頁 32-45。

[楊弦]

黃宜君,2004,〈在那靈光閃爍的年代──訪問「現代民歌之父」楊弦〉。《文訊》,224,頁

50-51。

蘇稚蘋,2011,〈七零年代校園民歌對現今流行音樂與社會的影響〉。《實踐博雅學報》,16,

頁 83-95。

[李雙澤]

「再見李雙澤」紀錄片:

Part1:http://www.youtube.com/watch?v=GU8LqTJl63g

Part2:http://www.youtube.com/watch?v=7vME5G-lsnI&feature=related

Part3:http://www.youtube.com/watch?v=xtcUjvPfOrk&feature=related

18

李雙澤,1987,《美麗島與少年中國:李雙澤紀念文集》。台北: 李雙澤紀念會。

李雙澤,1978,《再見,上國》。台北:長橋。

蘇稚蘋,2011,〈七零年代校園民歌對現今流行音樂與社會的影響〉。《實踐博雅學報》,16,

頁 83-95。

少年中國

原詩:蔣勳/改編詞:李雙澤/曲:李雙澤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 去看望祖國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跡 我用我遊子的鄉愁 你對我說

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 鄉愁是給沒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國也不要鄉愁 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 去看望祖國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跡 我用我遊子的哀歌 你對我說

古老的中國沒有哀歌 哀歌是給沒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國也不要哀歌 哀歌是給不回家的人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 去看望祖國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跡 我用我遊子的哀歌 你對我說

少年的中國沒有學校 她的學校是大地的山川

少年的中國也沒有老師 她的老師是大地的人民

美麗島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複的叮嚀,不要忘記,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複的叮嚀,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

老鼓手

詞:梁景峰/曲:李雙澤

老鼓手呀 老鼓手呀

我們問你自由是什麼 你就敲打鼕鼕鼕鼕

我們問你民主是什麼 你也敲打鼕鼕鼕鼕

老鼓手呀 老鼓手呀

我們用得著你的破鼓 但不唱你的歌

19

我們不唱孤兒之歌 也不唱可憐鳥

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焰 是豐收的大合唱

我們的歌是洶湧的海洋 是豐收的大合唱(這兩句的先後次序在各版本不一定)

老鼓手呀 老鼓手呀(按:李雙澤自唱版本裡這一句是「你是老頑固,你也是老不修」)

我們誓將熱血挽狂瀾 用老骨頭撞圍牆

愚公移山

詞:楊 逵/曲:李雙澤

大肚深似海 水清可見底 大度山不是臥龍崗 黃袍在故宮

我們要好好學挖地 要深深的挖下去

好讓根群能紮實 從現在就要學挖地

你是臭皮匠 我是臭皮匠 我們大家都是臭皮匠 要團結幹下去

土地是我們的 是祖先開墾的

土地是我們的 我們要團結幹下去

愚公一代 愚公兩代 愚公三代 要永遠的幹下去

土地是我們的 是祖先開墾的

土地是我們的 我們要永遠幹下去

大肚深似海 水清可見底 大度山不是臥龍崗 龍種早已絕

我們要好好學挖地 要深深地挖下去

好讓根群能紮實 從現在就要學挖地

我知道

詞/曲:梁景峰、李雙澤

小朋友 你知道嗎 我們吃的米哪裡來

我知道呀 我知道 那是農民種的

小朋友 你知道嗎 我們吃的魚哪裡來

我知道呀 我知道 那是漁民捉的

小朋友 你知道嗎 我們穿的衣哪裡來

我知道呀 我知道 那是工人織的

小朋友 你知道嗎 我們是怎樣長大的

我知道呀 我知道 父母養我長大

[胡德夫]

20

黃瀚瑩採訪,2009,〈讀者十問:胡德夫〉。《講義》,45:1=265,頁 51-54。

盧智芳,2008,〈民歌手胡德夫:生命是這樣,歌就這樣寫〉。《Cheers》,90,頁 26-29。

詹澈,2007,〈詩──聽胡德夫在金門海邊歌唱〉。《聯合文學》,23:10=274,頁 108-112。

太武山藍調 胡德夫 。http://www.arakimbo.com/。

胡德夫資訊網。 http://puyuma.com/kimbo/。

野火樂集 音樂種子 胡德夫。 http://www.ignitefire.com/a_kimbo.html。

張 釗 維 , 〈 最 最 遙 遠 的 路 : 訪 胡 德 夫 〉 【 上 】 。

http://milankun.blogs.com/renaissance/2004/10/_part_1.html

張 釗 維 , 〈 最 最 遙 遠 的 路 : 訪 胡 德 夫 〉 【 下 】 。

http://milankun.blogs.com/renaissance/2004/10/post.html。

Week 23 新的公民實踐形式: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指定閱讀

延伸閱讀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08,《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 319 鄉村兒童藝術工程》。臺北市:

圓神。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12,《凝聚愛的每一哩路:「紙風車 319 鄉藝術工程」感動紀實》。臺

北市:圓神。

王芳姿,2008,〈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 319 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師友月刊》,494:

94-97。

蕭文文,2008,〈兒童劇團產業經營策略研究──以紙風車劇團為例〉。《萬芳學報》,4:39-62。

楊齡媛,2006,〈舞動魔幻黑盒子──紙風車劇團〉。《臺灣光華雜誌》,31:11:88-96。

紙風車劇團,2006,〈Made in Taiwan 的魔法熱潮:紙風車劇團的巫婆旋風擄獲童心〉。《彰

化藝文》,31:18-25。

紀淑芳,2000,〈紙風車劇團負責人李永豐〉。《Cheers》,3:118-120。

網路資料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http://www.paperwindmill.com.tw/。

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 319 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http://www.319kidsmile.org/charm.asp。

紙風車劇團歷年作品

[生肖系列]

鼠:《貓捉老鼠》

牛:《牛的禮讚-我們一家都是牛》

虎:《武松打虎》

兔:《兔子不吃窩邊草》

龍:《哪吒大鬧龍宮》

蛇:《白蛇傳》

馬:《唐吉軻德-銀河天馬》

羊:《小小羊兒要回家-三國奇遇記》

21

猴:《西遊記-孫悟空大戰牛魔王》

雞:《雞城故事》

狗:《忠狗 101》

豬:《跑吧!小豬》

[巫婆系列]

美國巫婆不在家

巫頂的天才老媽

巫頂的同班同學

巫頂環遊世界

巫頂環遊世界Ⅱ:一千零一夜

巫頂的天才老爸

[年度大戲]

2007 太陽王國歷險記

2008 紙風車幻想曲

2010 嘿!阿弟牯

2011 紙風車幻想曲 2

2012 新月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