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7 12 3 壹、前言 近年來各國都強調訴訟外紛爭解決制度(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DR)之重要性。調解制度係當事 人互相讓步之自主解決紛爭方式,具有維持當事人和 諧之特色。我國現行法律已規範多種不同之調解制度 可資運用,惟散見於各相關法律中,本文謹就各調解 制度扼要比較整理,敬供卓參。 貳、調解之種類 臺灣現行調解制度,約有如下幾種: 一、法院調解: 法院調解依標的類型可區分為強制調解事件(即起 訴前應經調解事件)與任意調解事件,強制調解係指 依民事訴訟法第403條之規定,在事件具特殊性質或當 事人間具特殊身份情誼關係不宜逕行訴訟時,起訴前 應先行調解,其餘則屬任意調解事件,二者進行之調 解程序並無不同。 法院調解程序之特色,例示如下: (一)法院調解之處所一般係於法院之調解室行之,於 必要且經法院之同意下,得於其他適當處所行之。 (二)法院調解程序由簡易庭法官行之,但依民事訴訟 法第420條之1第1項移付調解者(雙方於一審合意移付 調解,二審準用之),得由原法院受命或受託法官行 之。法官亦得選任調解委員1至3人先行調解至相當程 度或其他必要情形再報請法官到場。實務上,法院調 解一般係由法官按法院聘任之調解委員輪值表,選任 調解委員先行調解。 (三)法官於必要時得命當事人或法定代理人本人到 場,調解委員亦得報請法官為之,無正當理由不到 者,將可能遭3,000元以下之罰鍰; (四)法院為達成調解目的之必要,得依當事人之聲 請,禁止他造變更現狀、處分標的物,或命為其他一 定行為或不行為,必要時得命聲請人供擔保後行之。 該等法院處置雖不得作為執行名義,然違反時,法院 得裁處3萬元以下罰鍰,故相較於其他調解制度,法律 特別賦予法院調解此一法院處置機制,某程度具有保 全聲請人請求之效果; (五)第三人如有利害關係並經法院許可得參加調解, 法官亦可命其參加; (六)於第一審及第二審訴訟進行中,雙方仍得合意將 訴訟事件移付調解,由原受命法官進行調解,調解程 序進行中,原訴訟程序停止進行,截至調解不成立時 再續行訴訟程序。如調解成立原告可於成立起3個月內 聲請退還已繳三分之二裁判費; (七)關於財產權爭議之調解,若當事人不能合意但已 甚接近者,法官應提出公平之解決事件方案,當事人 或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如未於送達後十日內提出異 議,視為調解成立。 二、鄉鎮市調解: 臺灣鄉鎮市調解最早可溯至民國20年4月內政部與司 法行政部訂頒「區鄉坊調解委員會權限規程」,民國 44年1月22日總統公布施行「鄉鎮調解條例」全部條文 僅20條,嗣經9次修正,現行鄉鎮市調解條例於97年7 月4日修正施行。 民事事件及刑事告訴乃論事件均得透過該條例辦理 調解,除專屬調解事件,如耕地租佃糾紛之調解需由 各地耕地調解委員會調解,及勞資爭議調整事件需由 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外,均可透過鄉鎮市調 解委員會進行各類事件之調解。 鄉鎮市調解之調解人,由鄉、鎮、市長遴選鄉、 鎮、市內具有法律或其他專業知識及信望素孚之公正 人士擔任之,鄉鎮市調解除勘驗費應由當事人核實開 支外,不徵收任何費用,藉此鼓勵當事人利用該制度 解決紛爭;此外,鄉鎮市調解成立書經法院核定後, 具有民事確定判決之同一效力,刑事案件之調解成 立,視為撤回告訴或自訴,且當事人就同一事件不得 再行告訴或自訴。 三、仲裁法上之調解 仲裁法第45條規定,未依仲裁法訂立仲裁協議者, 仲裁機構得依當事人之聲請,經他方同意後,由雙方 共同選定符合仲裁法第6條資格之仲裁人一人或各選定 一人進行調解,依仲裁法 規定成立調解者,仲裁人作 成之調解書與法院之確定判 決有同一效力,但須聲請法院 為執行裁定後,方得為強制執 行。 四、其他特別調解: 除了上揭調解制度外,依調解之爭 議性質尚有如下之調解制度:例如(一)消 費爭議調解委員會,依消費者保護法辦理消 費爭議調解事件,惟應注意者係於辦理消費爭 議調解前,應先向企業經營者、消費者保護團體或消 費者服務中心或其分中心申訴或向直轄市、縣(市)政府 消費者保護官申訴未果時,方得進一步向消費爭議調 解委員會辦理調解事宜;且於小額消費爭議,當事人 之一方無正當理由,不於調解期日到場者,調解委員 得審酌情形,依到場當事人一造之請求或依職權提出 解決方案,並送達於當事人;(二)耕地租佃委員會,依 據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之規定,就耕地租佃爭議事件 辦理調解事宜;(三)公害糾紛調處委員會,依據公害糾 紛處理法之規定,就公害糾紛事件辦理調處事宜;(四) 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依據勞資爭議處理法就勞資爭 議進行調解事宜;(五)著作權審議及調解委員會,依據 著作權法之規定處理著作權爭議調解事件;(六)採購申 訴審議委員會,依據政府採購法之規定處理採購履約 爭議調解事件等,均屬我國法律依據不同爭議類型特 別制定頒布之調解制度。 參、各種調解制度之比較 一、專屬調解與強制調解 為維持具特殊身份或財產關係之當事人間之和諧, 民事訴訟法特別規定部分事件屬於起訴前應先行調 解之強制調解事件。此外,耕地租佃爭議依照耕地 三七五減租條例第26條之規定,亦係非經調解不得起 訴之強制調解事件,而除上揭強制調解事件外,其餘 均允許當事人自由決定是否於起訴前先行調解。 鑑於多數調解並非強制性,法律原則上不要求僅得 由特定之調解機構專屬調解,惟勞資糾紛中調整事項 (非一般之勞資僱佣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專屬勞 資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調解不成係循勞資仲裁途徑 解決,非屬法院審判權限;另耕地租佃爭議應專屬由 耕地租佃委員會負責調解,其餘各種民事爭議,除可 由專門之調解委員會調解外,均可透過法院、鄉鎮市 調解委員會或仲裁法之各種調解進行。 二、調解委員之選任 調解委員之資格並不要求須為法律專業人員,此 外,就調解委員之指派與選任上,原則上並非由當事 人自行選任,而係由各該調解委員會輪分或選派調解 委員,進行調解。其中較特別者為仲裁法之調解與勞 資爭議調解,該二種調解制度允許當事人可於具備法 律規定資格之調解委員中,由當事人選任其中一名擔 任調解委員。 三、調解效力之不同 法院調解成立即具有民事確定判決同一效力及執行 力,其餘調解成立之法律效果,一般或可透過法院核 定或聲請准予執行,而具有民事確定判決效力或強制 執行之效力。 調解不成立之法律效力如何?在法院調解不成立 時,於法院送達調解不成立證明書十日內起訴者,視 為自聲請調解時已起訴,且得將調解費視為訴訟費之 一部,故可確保時效不致因調解不成立而無法中斷或 多繳調解費。其餘則當事人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 法院給予適當之裁判以解決紛爭,但調解不成立恐無 法發生民事中斷時效之效力。 部分調解制度賦予調解不成立時可採仲裁解決之特 殊效果,值得注意,例如:(一)廠商與機關間之工程履 約爭議,在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於96年7月4日修正通 過後,採「先調解後仲裁」之機制,即強制機關若不 接受工程會之調解建議或調解方案者,日後若廠商提 付仲裁,機關不得拒絕;(二)於勞資爭議調解事件,亦 規定就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於調解不成立時,應進一 步透過勞資仲裁來解決紛爭;(三)另公害糾紛處理法亦 規範公害糾紛於調處不成時,得由公害糾紛裁決委員 會裁決公害糾紛之損害賠償事件。 四、調解費用之比較 部分調解制度規定無庸收取調解費(如有履勘費用 則須繳納),俾利人民多加利用;另有按件收費之調 解制度,費用亦不高;尚有按不同標的價額收取不 同價格者,例如:法院調解、仲裁調解、工程會調解 等,然法院調解費用最高僅5000元。 五、調解機構之設置 法院調解機構設置於各地方法院,除著作權審議及 調解委員會僅於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設置外,鄉鎮市調 解委員會與耕地租佃調解委員會則分別設置於鄉、 鎮、市,其餘各調解機構在直轄市及各縣市均有設 置,方便人民多加利用。 六、調解方式之探討 調解方式可區分為「協助式調解(facilitative mediation)」與「評估式調解(evaluative mediation)」。所謂「協助式調解」係新加坡等英美法 系國家所採用,調解人採取完全中立之角色,可與兩 造當事人秘密協商,促進當事人自動提出紛爭解決方 案,但調解人本身並不會提出任何具體建議或調解方 案,故當事人會較願意將案件之利害全貌或底限真實 呈現予調解人,以助調解成立;而「評估式調解」則 為我國等大陸法系國家所採用,調解人於釐清雙方爭 議後,通常會提出調解方案之建議,方便雙方聚焦, 二制度各有千秋。 我國目前各種調解制度,均採取「評估式調解」, 然新加坡調解中心採取「協助式調解」;世界智慧 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之調解指南(Guide to Mediation)中,係由當事 人向WIPO聲請調解時,於上述兩種調解模式自由選 擇。此二種不同之調解模式,或可為我國調解制度運 作及修法之參考。 肆、臺灣法院與鄉鎮市調解實務發展現狀 依據司法院統計公報顯示,法院之調解案件,如以 1998年迄2007年十年為期,2007年較2000年(最低調 解案件量年度)成長約78%,且調解成立比率於1998 年間僅約13%,於2007年已達46%,成長約4倍;而鄉 鎮市辦理調解案件,於同十年當中, 2007年較2001年 (最低調解案件量年度)成長約24%,調解成立比率 則大抵維持在70-76%左右。依此項統計資料結果可推 知,於臺灣地區,鄉鎮市調解仍為一般民眾紛爭解決 之重要選項之一。 伍、結語 我國法令已針對不同紛爭類型規範相應之調解機 制,惟人民應如何選擇各種調解機制、政府應如何聘 任專業、客觀公正之調解人,使人民信賴得在調解人 和平懇切之協助、勸諭與促進之下,迅速且自願地合 意解決紛爭,則有賴政府機關時刻檢討各調解人資格 之訂定、聘任及篩選是否周延完善,研析調解成立與 不成立之理由,以改進調解制度,且應大力推廣與宣 傳各種調解機制,使人民能夠充分瞭解各種調解制度 之運作與特性,社會大眾方可針對其所面臨之爭議標 的特性,選擇最適當之調解機構,真正達到使用調解 制度迅速合意解決紛爭、維持情誼之目標。 張嘉真(萬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 洪舒萍(萬國法律事務所律師) 臺灣 之簡介 調解制度 ▲本會12月5日針對電子資訊產業舉辦「Tai- wan under Siege」研討會,由本會杜東佑 理事主持,邀請業界知名大廠法務長提供處 理糾紛之經驗分享及智財局王美花局長、智 財法院陳國成審判長及本會蔡碧松理事發表 演說,全場討論互動熱烈。 本會活動花絮 ▲本會為使仲裁人有效處理當事人間之爭議, 提昇仲裁品質,於12月13、20日舉辦「仲 裁人講習」,特邀請藍瀛芳律師、吳光陸律 師、范光群教授、羅明通律師針對仲裁人於 仲裁庭詢問之技巧精心策劃一系列課程,參 加之仲裁人反應熱烈,收穫豐富。

臺灣調解制度之簡介 -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 · 調解委員之資格並不要求須為法律專業人員,此 外,就調解委員之指派與選任上,原則上並非由當事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臺灣調解制度之簡介 -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 · 調解委員之資格並不要求須為法律專業人員,此 外,就調解委員之指派與選任上,原則上並非由當事

中 華 民 國 97 年 12 月 3

壹、前言近年來各國都強調訴訟外紛爭解決制度(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DR)之重要性。調解制度係當事人互相讓步之自主解決紛爭方式,具有維持當事人和諧之特色。我國現行法律已規範多種不同之調解制度可資運用,惟散見於各相關法律中,本文謹就各調解制度扼要比較整理,敬供卓參。

貳、調解之種類臺灣現行調解制度,約有如下幾種:一、法院調解:法院調解依標的類型可區分為強制調解事件(即起

訴前應經調解事件)與任意調解事件,強制調解係指依民事訴訟法第403條之規定,在事件具特殊性質或當事人間具特殊身份情誼關係不宜逕行訴訟時,起訴前應先行調解,其餘則屬任意調解事件,二者進行之調解程序並無不同。

法院調解程序之特色,例示如下:(一)法院調解之處所一般係於法院之調解室行之,於

必要且經法院之同意下,得於其他適當處所行之。(二)法院調解程序由簡易庭法官行之,但依民事訴訟

法第420條之1第1項移付調解者(雙方於一審合意移付調解,二審準用之),得由原法院受命或受託法官行之。法官亦得選任調解委員1至3人先行調解至相當程度或其他必要情形再報請法官到場。實務上,法院調解一般係由法官按法院聘任之調解委員輪值表,選任調解委員先行調解。

(三)法官於必要時得命當事人或法定代理人本人到場,調解委員亦得報請法官為之,無正當理由不到者,將可能遭3,000元以下之罰鍰;

(四)法院為達成調解目的之必要,得依當事人之聲請,禁止他造變更現狀、處分標的物,或命為其他一定行為或不行為,必要時得命聲請人供擔保後行之。該等法院處置雖不得作為執行名義,然違反時,法院得裁處3萬元以下罰鍰,故相較於其他調解制度,法律特別賦予法院調解此一法院處置機制,某程度具有保全聲請人請求之效果;

(五)第三人如有利害關係並經法院許可得參加調解,法官亦可命其參加;

(六)於第一審及第二審訴訟進行中,雙方仍得合意將訴訟事件移付調解,由原受命法官進行調解,調解程序進行中,原訴訟程序停止進行,截至調解不成立時再續行訴訟程序。如調解成立原告可於成立起3個月內聲請退還已繳三分之二裁判費;

(七)關於財產權爭議之調解,若當事人不能合意但已甚接近者,法官應提出公平之解決事件方案,當事人或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如未於送達後十日內提出異議,視為調解成立。

二、鄉鎮市調解:臺灣鄉鎮市調解最早可溯至民國20年4月內政部與司

法行政部訂頒「區鄉坊調解委員會權限規程」,民國44年1月22日總統公布施行「鄉鎮調解條例」全部條文僅20條,嗣經9次修正,現行鄉鎮市調解條例於97年7月4日修正施行。

民事事件及刑事告訴乃論事件均得透過該條例辦理調解,除專屬調解事件,如耕地租佃糾紛之調解需由各地耕地調解委員會調解,及勞資爭議調整事件需由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外,均可透過鄉鎮市調解委員會進行各類事件之調解。

鄉鎮市調解之調解人,由鄉、鎮、市長遴選鄉、鎮、市內具有法律或其他專業知識及信望素孚之公正人士擔任之,鄉鎮市調解除勘驗費應由當事人核實開支外,不徵收任何費用,藉此鼓勵當事人利用該制度解決紛爭;此外,鄉鎮市調解成立書經法院核定後,具有民事確定判決之同一效力,刑事案件之調解成立,視為撤回告訴或自訴,且當事人就同一事件不得再行告訴或自訴。

三、仲裁法上之調解仲裁法第45條規定,未依仲裁法訂立仲裁協議者,

仲裁機構得依當事人之聲請,經他方同意後,由雙方共同選定符合仲裁法第6條資格之仲裁人一人或各選定

一人進行調解,依仲裁法規定成立調解者,仲裁人作

成之調解書與法院之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但須聲請法院

為執行裁定後,方得為強制執行。四、其他特別調解:

除了上揭調解制度外,依調解之爭議性質尚有如下之調解制度:例如(一)消

費爭議調解委員會,依消費者保護法辦理消費爭議調解事件,惟應注意者係於辦理消費爭

議調解前,應先向企業經營者、消費者保護團體或消費者服務中心或其分中心申訴或向直轄市、縣(市)政府消費者保護官申訴未果時,方得進一步向消費爭議調解委員會辦理調解事宜;且於小額消費爭議,當事人之一方無正當理由,不於調解期日到場者,調解委員得審酌情形,依到場當事人一造之請求或依職權提出解決方案,並送達於當事人;(二)耕地租佃委員會,依據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之規定,就耕地租佃爭議事件辦理調解事宜;(三)公害糾紛調處委員會,依據公害糾紛處理法之規定,就公害糾紛事件辦理調處事宜;(四)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依據勞資爭議處理法就勞資爭議進行調解事宜;(五)著作權審議及調解委員會,依據著作權法之規定處理著作權爭議調解事件;(六)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依據政府採購法之規定處理採購履約爭議調解事件等,均屬我國法律依據不同爭議類型特別制定頒布之調解制度。

參、各種調解制度之比較

一、專屬調解與強制調解為維持具特殊身份或財產關係之當事人間之和諧,

民事訴訟法特別規定部分事件屬於起訴前應先行調解之強制調解事件。此外,耕地租佃爭議依照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26條之規定,亦係非經調解不得起訴之強制調解事件,而除上揭強制調解事件外,其餘均允許當事人自由決定是否於起訴前先行調解。

鑑於多數調解並非強制性,法律原則上不要求僅得由特定之調解機構專屬調解,惟勞資糾紛中調整事項(非一般之勞資僱佣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專屬勞資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調解不成係循勞資仲裁途徑解決,非屬法院審判權限;另耕地租佃爭議應專屬由耕地租佃委員會負責調解,其餘各種民事爭議,除可由專門之調解委員會調解外,均可透過法院、鄉鎮市調解委員會或仲裁法之各種調解進行。

二、調解委員之選任調解委員之資格並不要求須為法律專業人員,此

外,就調解委員之指派與選任上,原則上並非由當事人自行選任,而係由各該調解委員會輪分或選派調解委員,進行調解。其中較特別者為仲裁法之調解與勞資爭議調解,該二種調解制度允許當事人可於具備法律規定資格之調解委員中,由當事人選任其中一名擔任調解委員。

三、調解效力之不同法院調解成立即具有民事確定判決同一效力及執行

力,其餘調解成立之法律效果,一般或可透過法院核定或聲請准予執行,而具有民事確定判決效力或強制執行之效力。

調解不成立之法律效力如何?在法院調解不成立時,於法院送達調解不成立證明書十日內起訴者,視為自聲請調解時已起訴,且得將調解費視為訴訟費之一部,故可確保時效不致因調解不成立而無法中斷或多繳調解費。其餘則當事人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給予適當之裁判以解決紛爭,但調解不成立恐無法發生民事中斷時效之效力。

部分調解制度賦予調解不成立時可採仲裁解決之特殊效果,值得注意,例如:(一)廠商與機關間之工程履約爭議,在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於96年7月4日修正通過後,採「先調解後仲裁」之機制,即強制機關若不接受工程會之調解建議或調解方案者,日後若廠商提付仲裁,機關不得拒絕;(二)於勞資爭議調解事件,亦規定就調整事項之勞資爭議於調解不成立時,應進一步透過勞資仲裁來解決紛爭;(三)另公害糾紛處理法亦規範公害糾紛於調處不成時,得由公害糾紛裁決委員會裁決公害糾紛之損害賠償事件。

四、調解費用之比較部分調解制度規定無庸收取調解費(如有履勘費用

則須繳納),俾利人民多加利用;另有按件收費之調解制度,費用亦不高;尚有按不同標的價額收取不同價格者,例如:法院調解、仲裁調解、工程會調解等,然法院調解費用最高僅5000元。

五、調解機構之設置法院調解機構設置於各地方法院,除著作權審議及

調解委員會僅於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設置外,鄉鎮市調

解委員會與耕地租佃調解委員會則分別設置於鄉、鎮、市,其餘各調解機構在直轄市及各縣市均有設置,方便人民多加利用。

六、調解方式之探討調 解 方 式 可 區 分 為 「 協 助 式 調 解 ( f a c i l i t a t i v e

m e d i a t i o n ) 」 與 「 評 估 式 調 解 ( e v a l u a t i v e mediation)」。所謂「協助式調解」係新加坡等英美法系國家所採用,調解人採取完全中立之角色,可與兩造當事人秘密協商,促進當事人自動提出紛爭解決方案,但調解人本身並不會提出任何具體建議或調解方案,故當事人會較願意將案件之利害全貌或底限真實呈現予調解人,以助調解成立;而「評估式調解」則為我國等大陸法系國家所採用,調解人於釐清雙方爭議後,通常會提出調解方案之建議,方便雙方聚焦,二制度各有千秋。

我國目前各種調解制度,均採取「評估式調解」,然新加坡調解中心採取「協助式調解」;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之調解指南(Guide to Mediation)中,係由當事人向WIPO聲請調解時,於上述兩種調解模式自由選擇。此二種不同之調解模式,或可為我國調解制度運作及修法之參考。

肆、臺灣法院與鄉鎮市調解實務發展現狀

依據司法院統計公報顯示,法院之調解案件,如以1998年迄2007年十年為期,2007年較2000年(最低調解案件量年度)成長約78%,且調解成立比率於1998年間僅約13%,於2007年已達46%,成長約4倍;而鄉鎮市辦理調解案件,於同十年當中, 2007年較2001年(最低調解案件量年度)成長約24%,調解成立比率則大抵維持在70-76%左右。依此項統計資料結果可推知,於臺灣地區,鄉鎮市調解仍為一般民眾紛爭解決之重要選項之一。

伍、結語

我國法令已針對不同紛爭類型規範相應之調解機制,惟人民應如何選擇各種調解機制、政府應如何聘任專業、客觀公正之調解人,使人民信賴得在調解人和平懇切之協助、勸諭與促進之下,迅速且自願地合意解決紛爭,則有賴政府機關時刻檢討各調解人資格之訂定、聘任及篩選是否周延完善,研析調解成立與不成立之理由,以改進調解制度,且應大力推廣與宣傳各種調解機制,使人民能夠充分瞭解各種調解制度之運作與特性,社會大眾方可針對其所面臨之爭議標的特性,選擇最適當之調解機構,真正達到使用調解制度迅速合意解決紛爭、維持情誼之目標。

壹、前言

一人進行調解,依仲裁法規定成立調解者,仲裁人作

成之調解書與法院之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但須聲請法院

為執行裁定後,方得為強制執行。四、其他特別調解:

除了上揭調解制度外,依調解之爭議性質尚有如下之調解制度:例如(一)消

費爭議調解委員會,依消費者保護法辦理消費爭議調解事件,惟應注意者係於辦理消費爭

議調解前,應先向企業經營者、消費者保護團體或消費者服務中心或其分中心申訴或向直轄市、縣(市)政府

■張嘉真(萬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

■洪舒萍(萬國法律事務所律師)

臺灣 之簡介臺灣 之簡介調解制度

▲本會12月5日針對電子資訊產業舉辦「Tai-wan under Siege」研討會,由本會杜東佑理事主持,邀請業界知名大廠法務長提供處理糾紛之經驗分享及智財局王美花局長、智財法院陳國成審判長及本會蔡碧松理事發表演說,全場討論互動熱烈。

本會活動花絮

▲本會為使仲裁人有效處理當事人間之爭議,提昇仲裁品質,於12月13、20日舉辦「仲裁人講習」,特邀請藍瀛芳律師、吳光陸律師、范光群教授、羅明通律師針對仲裁人於仲裁庭詢問之技巧精心策劃一系列課程,參加之仲裁人反應熱烈,收穫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