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 2015-2030(报批稿) 张家港市水利局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 2015-2030 - zjg.gov.cn · 前 言 ii 下发了《江苏省城市防洪规划编制若干技术要点》,旨在指导全省城 市防洪规划编制工作,项目编制组结合《江苏省

  • Upload
    others

  • View
    2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

(2015-2030)(报批稿)

张家港市水利局

河 海 大 学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前 言

I

前 言

张家港市北临长江,南近太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发达地区。全

市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织成网,受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地形地

貌等因素的影响,极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依托流域规划,张家港市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开展防洪治涝

工程建设,通过河道治理、堤防加固、泵站水闸建设、防洪管理能力

提升等,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近年来,随着张家

港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对当地水文特性产生

了显著影响,城市洪涝灾情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现有的防洪治涝体

系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张家港市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为了深入贯彻水

利部《关于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示精神,保障张

家港城市防洪安全,适应张家港市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张家港

市水利局委托河海大学编制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规划的基准年为

2015年,近期水平年为 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 2030年。

在编制过程中,根据中央和省市精神的最新要求,以及张家港市

城市总体规划,对规划内容和成果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2013年 10

月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课题组成立,随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

收集和核实基础资料,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水利工程现状

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防洪治涝的要求,研究提出城市防洪规划的

目标、对策措施及实施方案。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课题

组于 2014年 10月完成了规划报告初稿,征求了张家港市水利部门多

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完善。2014年 11月,江苏省水利厅

前 言

II

下发了《江苏省城市防洪规划编制若干技术要点》,旨在指导全省城

市防洪规划编制工作,项目编制组结合《江苏省城市防洪规划编制若

干技术要点》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报告相关内容,于 2015年 2月形

成了报告征求意见稿,并召开了由张家港市水利、住建、规划、城投、

杨舍、塘桥等部门专家参加的征求意见会,广泛听取了专家和相关部

门的意见,再次进行了规划报告的修改完善。2016年 11月,形成了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2015-2030)送审稿,并于 2016 年 12

月 12日在苏州市水利局召开了专家审查会,会议由江苏省太湖水利

设计院、太湖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水

利工程规划办公室、苏州市水利局专家组成评审组,张家港水利局、

住建局、规划局、防办等相关部门专家参与审查。结合专家和相关部

门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对规划报告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张家港

市城市防洪规划》(2015-2030)报批稿。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得到了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

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张家港市规划、住建、城投及杨舍镇、塘

桥镇、凤凰镇、大新镇等单位多次参加本规划阶段成果的讨论,并提

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向对本规划编制工作给予关心、支持和帮

助的所有领导、专家、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 录

I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1

1.1 规划依据..............................................................................................................................1

1.1.1 法律法规..................................................................................................................... 1

1.1.2 技术规范和标准......................................................................................................... 2

1.1.3 相关规划和文件......................................................................................................... 2

1.2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4

1.2.1 规划指导思想............................................................................................................. 4

1.2.2 规划原则..................................................................................................................... 5

1.3 规划范围与水平年..............................................................................................................6

1.3.1 规划范围..................................................................................................................... 6

1.3.2 规划水平年................................................................................................................. 7

1.4 规划目标与标准..................................................................................................................7

1.4.1 总体目标..................................................................................................................... 7

1.4.2 规划标准..................................................................................................................... 7

1.5 规划任务与技术路线..........................................................................................................9

1.5.1 规划任务..................................................................................................................... 9

1.5.2 规划技术路线............................................................................................................. 9

第二章 城市概况........................................................................................................................ 11

2.1 自然地理概况....................................................................................................................11

2.1.1 地理位置................................................................................................................... 11

2.1.2 地质地貌................................................................................................................... 12

2.1.3 水文气象................................................................................................................... 13

2.1.4 水系概况................................................................................................................... 14

2.2 社会经济............................................................................................................................15

2.3 相关规划要点....................................................................................................................16

2.3.1 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16

2.3.2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2007-2025)..........................................................................17

目 录

II

2.3.3 武澄锡虞区防洪规划(1997-2020)......................................................................18

2.3.4 苏州市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2007-2020)......................................................19

2.3.5 张家港市城市排水防涝规划(2015-2030)..........................................................19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3.1 洪涝特性分析....................................................................................................................21

3.1.1 暴雨特性分析........................................................................................................... 21

3.1.2 典型洪涝分析........................................................................................................... 22

3.2 防洪现状及问题分析........................................................................................................25

3.2.1 防洪工程现状........................................................................................................... 25

3.2.2 存在问题................................................................................................................... 29

3.3 治涝现状及问题分析........................................................................................................31

3.3.1 治涝工程现状........................................................................................................... 31

3.3.2 存在问题................................................................................................................... 34

3.4 城市防洪治涝形势及需求分析........................................................................................36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39

4.1 技术路线............................................................................................................................39

4.1.1 区域及河网产汇流计算........................................................................................... 39

4.1.2 中心城区雨洪模拟................................................................................................... 40

4.1.3 圩区排涝模数计算................................................................................................... 41

4.2 设计暴雨计算....................................................................................................................41

4.2.1 长历时设计暴雨....................................................................................................... 41

4.2.2 短历时设计暴雨....................................................................................................... 44

4.3 模型概化及参数率定........................................................................................................46

4.3.1 模型概化................................................................................................................... 46

4.3.2 边界条件................................................................................................................... 50

4.3.3 参数率定................................................................................................................... 51

4.4 河道设计水位及分析........................................................................................................54

4.4.1 现状水位及分析....................................................................................................... 54

目 录

III

4.4.2 近期水位及分析....................................................................................................... 55

4.4.3 远期水位及分析....................................................................................................... 55

4.5 圩区排涝计算.....................................................................................................................60

4.5.1 农业圩排涝模数....................................................................................................... 60

4.5.2 城镇圩排涝模数....................................................................................................... 61

4.5.3 城乡混合圩排涝模数............................................................................................... 63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64

5.1 规划总体布局....................................................................................................................64

5.2 防洪控制工程.....................................................................................................................64

5.2.1 城市防洪圈工程....................................................................................................... 64

5.2.2 分片控制工程........................................................................................................... 67

5.3 城市排洪工程....................................................................................................................71

5.3.1 骨干河道工程........................................................................................................... 71

5.3.2 沿江闸站工程........................................................................................................... 76

5.4 内圩整治工程....................................................................................................................76

5.4.1 西北片内圩工程....................................................................................................... 76

5.4.2 西南片内圩工程....................................................................................................... 78

5.4.3 东北片内圩工程....................................................................................................... 79

5.4.4 东南片内圩工程....................................................................................................... 80

第六章 管理规划........................................................................................................................ 82

6.1 防汛指挥体系....................................................................................................................82

6.1.1 防汛指挥机构........................................................................................................... 82

6.1.2 预警预报与决策支持系统....................................................................................... 82

6.1.3 防洪治涝预案........................................................................................................... 84

6.2 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85

6.2.1 城市雨水径流控制要求........................................................................................... 85

6.2.2 城市河道生态建设要求........................................................................................... 89

6.2.3 城市水面率控制要求............................................................................................... 90

目 录

IV

6.2.4 城市地面高程控制要求........................................................................................... 91

6.2.5 城市排水管网控制要求........................................................................................... 91

6.3 城市水利工程管理............................................................................................................91

6.3.1 蓝线划定与管理....................................................................................................... 91

6.3.2 河道清障和清淤....................................................................................................... 93

6.3.3 长江堤防工程管理................................................................................................... 94

6.3.4 引调水协同管理....................................................................................................... 94

6.3.5 水利信息化管理....................................................................................................... 95

6.4 管理体制和设施................................................................................................................95

6.4.1 管理体制................................................................................................................... 95

6.4.2 管理设施................................................................................................................... 96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分期实施意见............................................................................................ 97

7.1 投资估算依据、范围、方法............................................................................................97

7.1.1 估算依据................................................................................................................... 97

7.1.2 估算范围................................................................................................................... 97

7.1.3 估算方法................................................................................................................... 97

7.2 工程投资估算....................................................................................................................98

7.2.1 防洪圈控制工程....................................................................................................... 98

7.2.2 分片控制工程........................................................................................................... 98

7.2.3 骨干河道工程......................................................................................................... 100

7.2.4 闸站工程................................................................................................................. 101

7.3 非工程措施投资估算......................................................................................................101

7.4 规划总投资......................................................................................................................102

7.5 投资政策意见..................................................................................................................102

第八章 综合评价...................................................................................................................... 103

8.1 环境影响评价..................................................................................................................103

8.1.1 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分析......................................................................................... 103

8.1.2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分析......................................................................................... 104

目 录

V

8.1.3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结论......................................................................................... 105

8.2 经济效益评价..................................................................................................................105

8.2.1 费用及效益估算..................................................................................................... 105

8.2.2 估算方法及合理性评价......................................................................................... 106

第九章 保障措施...................................................................................................................... 108

9.1 加强组织领导..................................................................................................................108

9.2 保障资金投入..................................................................................................................108

9.3 夯实科技支撑..................................................................................................................109

9.4 营造社会环境..................................................................................................................109

附图一 张家港市水系现状图

附图二 张家港市城市水系现状图

附图三 张家港市城市水系规划图

附图四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工程现状图

附图五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图

附图六 张家港市西北片内圩整治工程规划图

附图七 张家港市西南片内圩整治工程规划图

附图八 张家港市东北片内圩整治工程规划图

附图九 张家港市东南片内圩整治工程规划图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章 总论

1.1 规划依据

1.1.1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 7月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 年 1 月 1 日施行,2009 年 8

月 27日修正,2015年 4月 24日第二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1991年 7月 2日颁布实施,2005

年 7月 15日修订,2011年 1月 8日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 6月 10日颁布施行,

2011年 1月 8日修正);

《江苏省防洪条例》(1999年 7月 1日起施行,2010 年 9 月

29 日修正);

《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1987年 1月 1 日起施行,2004

年 6月 17日修正);

《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2008 年 3 月 20 日修正);

《江苏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定》(2002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2004年 7月 5日修订);

《苏州市河道管理条例》(2005年 1月 1日施行)。

第一章 总论

2

1.1.2 技术规范和标准

《防洪标准》(GB50201-2014)(2015年 5月 1日起实施);

《治涝标准》(SL 723-2016)(2016年 4月 15日起实施)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2012年 12月

1日施行);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2013年 5月 1日施

行);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2001年 6月 1

日施行);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2016年

8月 1日施行);

《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 50707-2011)(2012年 6月 1日施行);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2009年 12月 1日施

行,2016年 8月 23日局部修订);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2006年 10

月 1日施行);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2002年 12月

1日施行)。

1.1.3 相关规划和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

第一章 总论

3

1号);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

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苏发【2011】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排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23号);

《省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

设施建设工作通知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88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 87 号《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

法》;

国办发[2015]75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

意见;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水利部【1998】215号);

《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水规计【2011】649号);

《关于加强全省城市排涝设施建设管理的意见》(苏政办发

【2011】20号);

《关于转发水利部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苏

水计【2012】22号);

《长江防洪总体规划》(2005年);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2016年修订);

《江苏省长江干流防洪规划报告》(1998年);

《江苏省防洪规划》(2011年 1月)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2007-2025年);

第一章 总论

4

《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

《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防洪规划报告》(1997-2020年);

《苏州市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2007-2020年);

《苏州市城市中心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2-2030

年);

《张家港市排水(雨污水)防涝规划修编和暴雨强度公式编制》

(2014-2030年);

《张家港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4年);

《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张家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张家港市市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20年)》;

《张家港市水利发展“ 十三五”规划》(2016年);

《张家港市圩区治理规划》(2009年);

《张家港市杨舍城区排水规划》(2009年)。

1.2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2.1 规划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主席

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立

足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水安全的新要求,把保障人民

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统筹城市防洪与治涝,兼顾市政建设、交通

第一章 总论

5

航运、环境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景观和水文化建设等需求,

合理确定城市防洪治涝标准,完善城市防洪治涝体系,科学安排防洪

治涝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突出城市重点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建设,强化

城市防洪管理,有效提高城市防洪保安能力。

1.2.2 规划原则

以人为本,人水和谐。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全面提高城市防洪保安能力,保

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适度超前,科学发展。根据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与城

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依托流域、区域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安

排洪涝水出路,适度超前安排城市防洪治涝工程建设,强化城市防洪

综合管理,解决城市水利发展的突出难题,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

治涝体系。

突出重点,讲求效益。根据张家港市发展需求,立足当前,着

眼长远,协调城市防洪治涝工程近期和远期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建

设项目和实施步骤,优先安排关系全局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以及防

洪基础特别薄弱地区的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协调城市防洪治涝、水资源利用、

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保护、水文化建设,兼顾流域与区域、新城区与

老城区防洪要求,外洪与内涝治理相结合,防洪建设与市政建设相结

合,蓄、滞、渗、净、用、排多措并举,将提高区域防洪防涝能力与

第一章 总论

6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促进城市发展与防洪治涝相协调。

1.3 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1.3.1 规划范围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心城区,工程规划范

围涵盖中心城区。根据《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中

心城区涵盖杨舍镇、塘桥镇行政区范围和大新镇兴南路以南、凤凰镇

西塘公路以北部分地区,包括杨舍主城区,塘桥副城区和黄泗浦文化

生态园区,形成“一主、一副、一园”的空间结构,总面积 257.2km2,

即为本次城市防洪规划的重点保护范围,见图 1.3-1。

图 1.3-1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范围

第一章 总论

7

1.3.2 规划水平年

张家港城市防洪规划的基准年为 2015 年,近期水平年为 2020

年,远期水平年为 2030年。

1.4 规划目标与标准

1.4.1 总体目标

根据张家港市社会、经济、人口现状和城市的发展定位,在张家

港市城市总体规划、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和武澄锡虞区防洪规划的基础

上,结合张家港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远景规划,完善城市防洪治涝

减灾体系,确定防洪治涝工程布局,健全城市防洪管理体系,明确城

市低影响开发要求,保障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成满足

张家港市可持续发展需求和保障中心城区安全的现代防洪治涝体系。

到 2030年,在防洪治涝规划方案实施的基础上,中心城区防洪标准

全面达到 10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 20年一遇。

1.4.2 规划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治涝标准》(SL 723-2016)、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以及《江苏省城市防

洪规划若干技术要点》中提出的城市防洪排涝标准选用建议值(表

1.4-1、1.4-2),结合张家港市的城市常住人口、经济规模、洪涝特性

等综合因素,确定张家港市城市防洪标准。

第一章 总论

8

表 1.4-1 江苏省城市防护区的防护等级

防护等级 重要性 常住人口(万人) 经济当量人口(万人)

Ⅰ 特别重要 ≥150 ≥300

Ⅱ 重要 50~150 100~300

Ⅲ 比较重要 20~50 40~100

Ⅳ 一般 <20 <40

表 1.4-2 江苏省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防护

等级

建议标准〔重现期(年)〕

流域洪水 区域洪水 山洪 海潮 涝水

Ⅰ ≥200 50~100 ≥50 100~200 ≥20

Ⅱ 100~200 50 30~50 50~100 10~20

Ⅲ 50~100 20~50 20~30 50 10~20

Ⅳ 20~50 20 10~20 20~50 10~20

表 1.4-1中,经济当量人口=防护区人口×人均 GDP指数;人均 GDP

指数=防护区人均 GDP/全国人均 GDP。

按 2015年统计,张家港市人口 125.27万(按常住人口计算,下

同),人均 GDP为 17.8万元,同期全国人均 GDP为 5.2万元,人均

GDP指数=17.8/5.2=3.42,张家港市中心城区经济当量人口=125.27×

3.42=428.42万人,大于 300万人,确定张家港市防护等级属于 I级,

属于特别重要的城市。

根据《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到 2020年,市

域总人口达 215万,人均 GDP 达 24.7 万元;到 2030年,中心城区

城市人口 265万,人均 GDP达 34.3万元。根据表 1.4-1,考虑张家港

市的城市常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趋势及可持续发展需要,规划期内

第一章 总论

9

张家港市经济当量人口均大于 300万人,防护等级属于 I级。张家港

市城市防洪针对的主要是区域洪水,查表 1.4-2,确定防洪标准为 100

年一遇,河道排涝标准为 20年一遇。

1.5 规划任务与技术路线

1.5.1 规划任务

充分收集、整理有关基本资料,深入分析张家港市暴雨洪水特性、

城市洪涝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现状防洪治涝工程存在问题、张家港

市城市发展对防洪安全的需求,在与太湖流域和武澄锡虞区域防洪布

局相衔接的基础上,协调中心城区排水、治涝、防洪的关系,建立张

家港市城市防洪治涝体系;结合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近期和

远期水平年条件下的防洪治涝规划方案,采用基于 SWMM的城市防

洪、排涝、排水计算模型,通过科学计算和综合分析,论证张家港市

中心城区的防洪治涝工程布局;结合非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确定工

程规模和投资,制定分期实施方案。

1.5.2 规划技术路线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见图 1.5-1。

第一章 总论

10

图 1.5-1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技术路线

成成

果成

基本状况和

资料调研

经济社会发展

对防洪需求分析

建立基于 SWMM 的中心城区

防洪排涝计算模型

确定城市

防洪排涝标准

防洪排涝

管理措施

非防洪

工程措施

投资估算 分期实施计划

张家港市

城市洪涝特性分析

建立城市

防洪治涝体系

防洪排涝现状

及问题分析

工程建设环境

影响评价

张家港市城

市总体规划

流域和区域

防洪规划

防洪效益分析

试算防洪排

涝工程规划

Y

防洪排涝工

程规划方案

N成果是否合理

第二章 城市概况

11

第二章 城市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张家港市地处北纬 31°43′12″~32°02′,东经 120°21′57″~120°52′,

位于长江下游西南岸,江苏省东南部。东、北滨长江,与南通、如皋、

靖江相望;南近太湖,与无锡、苏州相邻;东南连常熟,西接江阴,

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境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市域地跨长江

三角洲平原长江南岸古代沙嘴区和靖江常阴古沙洲区两个地貌副区,

除西部、南部散落着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山丘外,绝大部分是广袤的平

原,北部长江水域宽阔。全境总面积 998.5km2,其中长江水域面积

212.9km2,陆地面积 785.6km2。张家港市域位置见图 2.1-1。张家港

中心城区位于张家港市的中南部,主要范围包括杨舍镇、塘桥镇行政

区范围和大新镇兴南路以南、凤凰镇西塘公路以北部分地区,总面积

为 257.2km2。

第二章 城市概况

12

图 2.1-1 张家港市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张家港市中心城区内覆盖的主要是第四纪沉积松散物,覆盖层的

厚度为 90~240m,自西南向东北逐步加厚,沉积物岩性多为砂、粘

土、亚粘土等,颗粒至上而下,由细变粗,可见 2~3个沉积旋回,

具有明显的河漫滩相沉积特性。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纪松散层中,

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含水层厚度不均,一般在 10~15m,局部大

于 60m,含水顶板埋深 50~60m。杨舍主城区地势平坦,起伏不大,

地形总体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以南横套为界,南部属武澄锡虞区,

地势高亢,高程在 5.0~7.0m(吴淞高程,如无特殊说明,本报告均

采用吴淞高程系统);北部为新沙自排区,且沿南横套沿岸地势较低,

地面高程在 3.0~5.0m,地质条件较好。塘桥副城区位于张家港市南

部水利片,地形总体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高程 5~8m,古代沙咀

的不连续,形成一系列低平地和碟形低洼地,高程 4~5m。

第二章 城市概况

13

根据张家港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杨舍镇土地总面积为 15300公

顷,其中农用地 6415.2公顷,占 41.93%;建设用地 6766.5公顷,占

44.23%;未利用地 2117.52 公顷,占 13.84%。塘桥镇土地总面积为

9400 公顷,其中农用地 5251.3 公顷,占 55.86%;建设用地 2718.2

公顷,占 28.92%;未利用地 1430.68公顷,占 15.22%。

2.1.3 水文气象

张家港市地处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气

候温和,日照充足,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境内平均温度 15.1℃,极

端最高气温 40℃,极端最低气温-11.3℃。雨水集中在 4~9月,7月

份降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15%。全市平均年雨日 122.3天,平

均年雨量 1025.7mm;最大年雨量出现在 1991年,为 1744.1mm;最

小年雨量出现在 1978年,为 484.3mm。最大 1日和最大 3日雨量均

出现在 2015年,分别为 235.7mm和 415.9mm。全市多年平均蒸发量

1395.7mm,其中 8月份最大,占全年蒸发量的 13.3%,1月份最小,

占全年蒸发量的 3.9%。

张家港市地处长江河口段,长江水位受潮汐影响十分显著。天文

潮每天涨落两次,高低潮平均落差为 2.35m左右,涨潮历时 4小时左

右,退潮历时 8小时左右。潮位高低与吴淞口海潮及上游流量密切相

关。张家港闸多年平均最高潮位 5.86m,最低潮位 1.43m。潮流流态

为往复流,但在洪水季节基本为单向流,流向与岸线走向基本一致,

无回流等现象。大潮平均流速 0.32m/s,落潮平均流速 0.48 m/s。

第二章 城市概况

14

2.1.4 水系概况

张家港市河流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河、港、套、塘、浦纵横贯

通,交织成网。长江环绕西北、北和东北面,张家港河、二干河和走

马塘与太湖水系相通。张家港市纵向河道一般称浦、港,横向河道一

般称塘、套,也有统称河、泾。张家港市现状水系情况见图 2.1-2。

图 2.1-2张家港市水系现状

按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主要包括杨舍镇和塘桥

镇),现有大小河道 3084条,总长 1261.80km,其中市级及以上河道

18条,总长 131.48km;镇级河道 123条,总长 285.25km;村组级河

道 2943条,总长 845.07km。通江河道有太字圩港、朝东圩港、一干

河、二干河(又称十一圩港)、三干河、四干河、七干河。张家港市

第二章 城市概况

15

中心城区现状水系情况见图 2.1-3。

图 2.1-3张家港市中心城区水系现状

2.2 社会经济

张家港市处于中国沿江及沿海两大经济带的交汇处,上海、南京、

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环列四周,是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的重要组

成部分。204国道、沿江高速公路、苏虞张一级公路、锡张高速和即

将建成的沪通铁路横贯全市。境内的张家港港口深水贴岸,不冻淤,

终年可装卸作业,已建成万吨级泊位 69个,与世界上 150多个港口

有货运住来,年货物吞吐量超 2.5亿吨,是长江沿线最大的国际贸易

商港。

张家港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

第二章 城市概况

16

科技进步先进市等 40余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并连续多次获评全国文

明城市。张家港市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

“绿色家园”,结合小城镇建设,建成了一批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型城

镇和村庄。

根据张家港市统计年鉴,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 2229.82亿元,按

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0.34亿元,

增长 7.1%;第二产业增加值 1190.76亿元,增长 4.4%;第三产业增

加值 1008.72亿元,增长 10.6%。三产比例为 1.36:53.40:45.24。按

户籍人口计算,人均 GDP24.2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 GDP17.8

万元。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 810.5 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36.35%。其中,第一产业为 8.11亿元,第二产业为 314.1亿元,第三

产业 488.24亿元。

2.3 相关规划要点

2.3.1 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城市性质:现代化滨江港口城市,高品质文明宜居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国际先进的临港制造业基地,全国性专业物流贸

易中心,长江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长三角新兴的文化生态旅游节点。

发展目标:将张家港建设成为创新发展、城乡统筹、社会和谐、

生态文明的示范城市。近期为转型启动期,至 2015年,率先基本实

现现代化,主要发展指标总体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

第二章 城市概况

17

平。中期为转型提升期,至 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总体达到发达国

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远期为转型升华期,至 2030年,主要发展

指标总体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同期发展水平。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 2011-2030年,其中:近期 2011-2015年,

中期 2016-2020年,远期 2021-2030年,远景 2030年以后。

规划范围:张家港市行政辖区,划分为 3个规划层次:①市域,

即杨舍镇、塘桥镇、金港镇、锦丰镇、乐余镇、凤凰镇、南丰镇、大

新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双山岛生态旅游度假区行政区范围,面积

998.48 km2;②中心城区,杨舍镇、塘桥镇行政区范围和大新镇兴南

路以南、凤凰镇西塘公路以北部分地区,面积 257.20km2;③旧城区,

杨舍镇区:东至华昌路,南至南苑路,西至港城大道,北至张杨公路,

面积 10.25km2;塘桥镇区:东至青龙路,南至华芳路、华妙河,西至

塘桥西环路,北至新泾路,面积 3.86 km2;以及泗港、塘市、乘航、

东莱、鹿苑、晨阳办事处建成区范围。

城市规模:到 2015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 95万人,建设用

地控制在 118.93km2以内;到 2020 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 118

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 131.61km2以内;到 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

人口规模 148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 152.16km2以内。

2.3.2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2007-2025)

按照太湖流域防御 100年一遇洪水的要求,防洪总体布局以望虞

河等治太骨干工程为基础,以太湖流域安全蓄泄为重点,充分利用太

第二章 城市概况

18

湖调蓄,妥善安排洪水出路,完善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西排

杭州湾的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形成流域、区域和城市三个层次相协调

的防洪格局,健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

防洪治涝标准:规划近期(2015 年)流域能防御不同降雨典型

50年一遇洪水,重点工程建设与防御流域 1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相

衔接;县级城市建成区按 50年一遇洪水水位设防;区域防洪标准由

10~20年一遇提高到 20~5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 10~20年一遇。

2.3.3 武澄锡虞区防洪规划(1997-2020)

武澄锡虞地区以白屈港东控制线为界,分为东部澄锡虞高片和西

部武澄锡低片,经多年持续治理,基本形成独立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

武澄锡虞区防洪工程规划贯彻“高低分开、洪涝分治”的原则,着力

完善外围防洪屏障和高低分片控制。

澄锡虞高片位于武澄锡低片白屈港东控制线与望虞河之间,包括

苏州的张家港市、常熟市和无锡市、江阴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

1431km2。在白屈港控制期间,区域洪涝主要通过张家港、锡北运河、

伯渎、九里河等排入望虞河;部分洪涝则通过张家港、锡十一圩线(二

干河)排入长江。澄锡虞高片北部地区洪涝经当地河道直接排入长江。

防洪标准:近期(2010年)全面完成并完善区域治理骨干工程,

使武澄锡虞区域达到并超过 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远期(2020年)达

到 50年一遇防洪标准。

第二章 城市概况

19

2.3.4 苏州市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2007-2020)

苏州市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以城市现有防洪减灾体系为基础,

以防洪安全为重点,综合考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

形成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防洪格局。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防洪

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确定。其中,张家港市城市防洪标准定为 100年一遇,城市河道排涝

标准定为 20年一遇 1日降雨不漫溢。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指导意见:根据城市地形地势、河流水系情况,

合理划分、调整水利分片,高低区域排水片分开,实行“高水高排、

低水低排”。对于地势较低区域,设置防洪包围圈,形成大包围或分

片包围的工程布局,新建控制枢纽,抵御外围洪水入侵;设置排涝泵

站,降低内河控制水位,抽排涝水入外河;疏浚整治内部水系,保持

水流畅通。对于地势较高,可以满足防洪排涝对地面高程要求的区域,

新建或加高加固外河防洪堤(挡墙),以满足挡水要求。

2.3.5 张家港市城市排水防涝规划(2015-2030)

规划基准年:2015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规划范围:东至东二环路,西至西二环路,南至南二环路,北至

北二环路,总面积约 45km2。

规划目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完善城镇防洪防涝体系,以

第二章 城市概况

20

高标准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洪涝灾害防治设施防止城市洪涝灾害,

以制度化的灾害应急机制减轻城市洪涝灾害。近期结合城区道路新建

和改造,敷设雨水管网,逐步提高城区的排水防涝能力,建成区雨水

管网设计重现期由原来的不足 1年一遇逐步提高至 1-3年,新建区域

为 3-5年。远期对于老城区雨水管网设计标准较低的区域,结合城市

发展,构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综合提高老城区排水防

涝能力,建成较为完善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洪涝特性分析

3.1.1 暴雨特性分析

张家港市地处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引发

当地洪涝灾害的主要雨型有梅雨、台风雨和对流雨。根据 1981-2015

年杨舍站实测短历时雨量资料表明,张家港市最大 24 小时点雨量

244.9mm,最大 3小时点雨量 104.8mm,最大 1小时点雨量 87.3mm。

梅雨:梅雨多出现在每年的 5~7月,特点是降雨范围广、历时

长、雨量集中,是主要的灾害性降雨,如 1954、1991、1999年大暴

雨。张家港市入梅期一般在 6月 16日,出梅在 7月 7日,平均梅雨

期 23天,最长期是 1980年的 41天;平均梅雨量 202.8mm,最大梅

雨量 701.7mm。梅雨易造成全太湖流域洪涝灾害,引起平原地区河

道水位持续上涨且经久不退,是造成张家港市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之

一。在梅雨范围较大的年份,长江流域常与太湖流域同期发生洪水,

使得太湖东部地区向长江排水的主要通道受到长江高水位长时间的

顶托,造成张家港市持久高水位。

台风雨:台风出现日期多为 7~9月份,以 8月份为最多,占台

风总数的 35.4%,7月为次,占 30.1%。台风雨的特点是降雨强度大,

中心点过程雨量可以高达数百毫米,但雨期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仅

1~3天。如 1962、1970、1974、1994年的降水过程。由台风雨造成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22

洪涝的特点是河道水位上涨速度快、幅度大。如果流域前期水位较高,

降雨中心又位于张家港市或附近地区,加之台风造成沿江风暴潮,则

可能会对张家港市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对流雨:对流雨主要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原因是地表局部受热,

空气发生快速垂直上升运动,在高空冷却而形成垂直状积云造成降

雨,其特点是强度大、历时短、区域小。对流雨虽然降雨历时短,但

中心地区排水系统难以及时排出高强度的降雨,形成严重的积水内

涝。

3.1.2 典型洪涝分析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区域,属太湖水系武澄锡虞区澄

锡虞高片,受长江风暴潮、武澄锡虞区域洪水和当地暴雨涝水的三重

威胁。对张家港市历年洪涝灾害情况分析表明,1954、1962、1991、

2005、2011、2015年是张家港市城市洪涝灾害的代表性年份。

(1)1954年

梅雨型洪涝,降雨中心位于太湖上游浙西和湖西山丘区,太湖流

域中心区 5~7月份降雨量 1300mm,张家港市雨量 798.5 mm。此次

洪涝的特点是降雨日多,降雨总量大,太湖出现持续高水位(太湖洞

庭西山 4m以上水位达 100 天),最高水位 4.65m。与此同时,长江

全流域大水,江阴肖山 1954年 8月 17日最高潮位达 6.66m,使太湖

流域排水受阻显著。外河的高水位降低了张家港城市涝水的外排能

力,导致江堤出现缺口,洪水漫顶,港堤木涵漏水,破小圩数十只,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23

境内受灾 20余万亩。

(2)1962年

台风雨型洪涝,由 1962年 9月 5日至 7日 14#台风过境造成,

雨区涉及整个太湖流域。暴雨中心位于苏州市,中心雨量在 400mm

以上。由于暴雨强度大,降雨集中,地区涝水外排不及,水位暴陡涨,

张家港闸内河水位最高达 5.24m,超出危险水位 1.64m。境内受淹农

田 40余万亩,受淹 257个生产大队,倒塌房屋 52650间,受灾人口

达 26.5万人。沿江破圩 59个,冲垮涵洞 68座、桥梁 27座。

(3)1991年

梅雨型洪涝,暴雨中心主要位于湖东和湖西平原地区。张家港市

3天雨量 245.4mm。此次梅雨分为二段,第一段降雨期主要出现在 6

月中旬,第二段降雨中心出现在 7月初,由于河网前期水位较高,加

之长江肖山最高潮位 6.46m,高于正常年份,造成河网较高水位。此

次降雨在张家港境内前后 4次强降水,内河水位达 5.08m(高出警戒

水位 1.63m),前后持续 10天。

据统计,此次洪涝灾害造成报废、损坏的圩内三闸、涵洞 379

座;报废损坏的电灌站 55座、排灌设备 14台/ 套;损失的主要河道

驳岸 11500m,江港堤防塌方 7760m,毁坏堤防 12 处 3164m,损坏

内地圩堤 19140m;有 39500 户民宅进水,2927 间房屋倒塌,3275

间房屋损坏,直接经济损失 2.72亿元。

(4)2005年

台风型暴雨,2005年 8月 5~7日,受 9号台风“麦莎”外围影响,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24

全市普降暴雨和大暴雨,平均降水量 133.60mm,最大降水量

151.40mm,沿江最高潮位 6.19m和 6.75m,分别超过警戒水位 0.89m

和 1.45m。暴雨造成天生港电厂灰场护坡多处塌陷,120间房屋受损,

紧急转移 9个镇 1120人,直接损失 1100万元。

(5)2011年

2011年 7月 13日,张家港市西北部遭遇了特大暴雨。金港镇 8.5

个小时的降雨量超过了 200mm,且强降雨刚好遭遇长江高潮位。受

大暴雨影响,金港镇居民区出现了严重积水内涝,共有 7000余户居

民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 300余户受淹严重;南沙工业区、保税区

等多处厂矿企事业单位受淹;S338省道立交地涵及学田小区与香山

段、德积街道北京路、港华路、长江路、保税区内部分路段等道路积

水,影响通行。

(6)2015年

2015年 6月,张家港市先后出现了 3次持续强降雨过程。6月累

计雨量达 897.0mm,超过同期(1991年 6月)405.7mm历史极值,

也超过单月降雨量(2011年 8月)533.3mm的历史极值,是常年同

期降雨量的 5倍,创历史新高。暴雨共造成全市 118个村、11个街

道、17个居委会受灾,3700户居民、272家企业、144个仓库不同程

度进水,损坏房屋 16间,倒塌 6间,紧急转移人口 1100人,临时受

淹农田 20.8万亩,损坏河道堤防长度约 4000m,直接经济损失约 7000

万元。这几次强降雨期间,城市主次干道总体情况尚好,局部地区出

现积水情况,如城区的人民路北侧、东苑路、南门路、南苑路、海关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25

路下穿通道积水严重,开发区长兴路、振兴路、北二环路、福新路等

多处道路积水较严重,影响通行。塘桥的积水比较严重,周巷村、顾

家村、韩山村塘湾里、胡同社区、青龙村大面积受淹,华芳路、北京

路、鹿苑银苑路等低洼路段受淹,最大水深 1.0m,沙漕交界河以北

农田受淹严重,刘村(金星片)工业小区,普坤,华芳,新东旭,银

河电子等企业受淹。

3.2 防洪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防洪工程现状

1、市域防洪工程

多年以来,张家港市结合流域规划,依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开

展防洪工程建设,通过河道治理、堤防加固、泵站水闸建设、防洪管

理能力提升等,形成了张家港市域防洪治涝体系。目前,张家港市共

有江堤 71.797km,港堤 21.78km,洲堤 16.77km,沿江港口建有防洪

节制闸、船闸 22座(表 3.2-1)、泵站 8座。现状长江张家港段已基

本达到“长流规”要求的 50年一遇加十级台风防洪标准,部分江堤

已按照 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改建。全市共有大小圩区 58个,保护面

积 68.28万亩,圩堤总长 513.4km,圩口涵闸 332座,排涝泵站 275

座。全市共有区域性骨干河道 3条,即张家港河、二干河、走马塘,

沿线的支河控制口门共 21座(表 3.2-2)。张家港市已经建立了相对

比较完善的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汛情的预报、预测和预估、灾情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26

信息报告与警报发布、防汛会商决策及调度等功能,并建立了防汛专

用数据库,包括实时水雨情库、工情信息库、气象信息库、历史大洪

水数据库等。

表 3.2-1 张家港市沿江闸站基本情况

序号 名称 所在河道 闸总宽(m) 闸底高程(m) 泵站(m3/s)

1 五节桥闸 五节桥港 12 0 45

2 护漕港闸 护漕港 5.5 0.5 —

3 太字圩港闸 太字圩港 12 0 —

4 段山港闸 段山港 16 0 —

5 朝东圩港闸 朝东圩港 36 0 32

6 渡泾港闸 渡泾港 12 0 24

7 一干河闸 一干河 18 0 10

8 二干河闸 二干河 14 0.7 —

9 常通港闸 常通港 6 -0.8 12

10 十三圩港闸 十三圩港 5 0.5 —

11 三干河闸 三干河 32 0 40

12 四干河闸 四干河 10 0 —

13 五干河闸 五干河 12 0.3 —

14 六干河闸 六干河 28 -0.5 —

15 农场河闸 农场河 6 0 —

16 常沙河闸 常沙河 6 0 —

17 走马塘江边枢纽 走马塘 36 0 —

18 十字港闸 十字港 12 -0.5 —

19 张家港闸 张家港 40 -1 —

20 双山南闸 双山港 6 0 10

21 双山北闸 千斤港 6 0.5 4

22 福山闸 福山塘 12 -1.1 —

表 3.2-2 张家港市区域性河道沿线支河控制口门基本情况

序号 水闸名称 支河控制口门规模 水闸所在河道 外河

1 新沙河南端控制枢纽 12m节制闸+1.8m3/s泵站 新沙河

张家港

2 凤凰节制闸 12m节制闸 三干河

3 沿塘河闸 4m节制闸 沿塘河

4 曲塘泾闸 2m节制闸 曲塘泾

5 南小河闸 4m节制闸 南小河

6 东横河西节制闸 30m节制闸 东横河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27

7 东莱西套闸 6m节制闸 南横套

二干河

8 东横河水利枢纽 16m套闸 东横河

9 华塘河闸站 8m+4m3/s泵站 华塘河

10 东莱东套闸 6m套闸 南横套

11 新西河闸站 8m+4m3/s泵站 新西河

12 沙漕河闸(西) 4m节制闸 沙漕交界河

13 沙漕河闸(东) 4m节制闸 沙漕交界河

14 农联二号河闸 2m节制闸 农联河

15 南泾河闸 2m节制闸 南泾河

16 长寿河闸 4m节制闸+3 m3/s泵站 长寿河

17 金钱塘闸 4m节制闸 金钱塘

走马塘

18 河泾塘节制闸 8m节制闸 河泾塘

19 芦浦塘节制闸 4m节制闸 芦浦塘

20 七干河西闸 16m节制闸 七干河

21 曲泾塘闸 4m节制闸 曲泾塘

根据地形、水系分布、水利工程布局、洪水特性等因素,全市共

划分为 9个防洪控制片(图 3.2-1)。

图 3.2-1张家港市防洪控制片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28

2、中心城区防洪工程

张家港市中心城区包括杨舍主城区和塘桥副城区。杨舍主城区地

形总体呈南高北低,南部(东横河以南)平均地面高程在 5.0m以上,

属于南部高排区,排洪通道为东出二干河,西入张家港;北部(东横

河以北)平均地面高程为 4.1~4.5m,排洪通道为东出二干河,西入

朝东圩港排入长江。塘桥副城区属于武澄锡虞区高片,地面高程一般

在 5.0m以上,本片区洪涝水主要靠重力自排进入二干河、张家港河、

走马塘再排入长江。

中心城区主要是依靠张家港市域防洪体系防御长江洪水和武澄

锡虞区域洪涝。杨舍主城区目前大部分地区能够防御 100年一遇洪

水;塘桥副城区目前能够防御 50年一遇洪水。根据《张家港市水资

源综合规划》,中心城区分属 4个防洪控制片,共设有 15座控制闸以

控制分片之间的水位,见表 3.2-3。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29

表 3.2-3 张家港市中心城区分片控制水闸

序号 水闸名称 水闸尺寸 水闸所在河道 控制

1 南横套节制闸 12m节制闸 南横套 西部片-中部北片

2 晨中河闸 4m节制闸 晨中河 西部片-中部北片

3 北横套闸 4m节制闸 北横套 西部片-中部北片

4 五新河节制闸 3m节制闸 五新中心河 中部北片-中部南片

5 朝东圩港闸 30m节制闸 朝东圩港 中部北片-中部南片

6 跃进河闸 6m节制闸 跃进河 中部北片-中部南片

7 纪澄河闸 4m节制闸 纪澄河 中部北片-中部南片

8 杨舍闸 20节制闸 一干河 中部北片-中部南片

9 幸福河闸 2m涵闸 幸福河 中部南片-西部片

10 大寨河西闸 3m节制闸 大寨河 中部南片-西部片

11 杨汉港闸 2m涵闸 杨汉港 中部南片边界

12 新谊河闸 2m涵闸 新谊河 中部南片边界

13 鹿苑套闸 6m节制闸 四干河 东北片-东南片

14 红旗套闸 3m节制闸 马嘶塘 东北片-东南片

15 西旸塘套闸 6m节制闸 西旸塘 东北片-东南片

3.2.2 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张家港市初步建立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防洪体系及相对比较完善的防洪管理体系,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但还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部分沿江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存在隐患

张家港市江堤建设起步较早,受当时财力限制,1996~1998年

江堤达标建设时遗留了不少地段,现有江港堤防多为历年加固形成,

部分堤防断面不足,堤身填筑质量参差不齐,堤基有少量软弱土层,

堤后常分布有沟塘,堤防存在管涌、滑坡等隐患。

张家港市部分沿江水闸(如十一圩套闸、渡泾港闸、护漕港闸等)

引水需求增加、排涝标准提升以及部分航道通航需求增大,现状闸站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30

已不能适应需求。另外,一些老节制闸在设计建造时未配备检修闸门,

给安全运行带来一定隐患,需要加固改造或扩建。

(2)城市防洪设施标准不足

杨舍主城区属于武澄锡虞区水系,与武澄锡虞区同时遭遇百年一

遇洪水时,水位均较高,最高水位在 5.40m上下摆动。在现状工程

条件下,主城区内南部地区有部分地方低于 5m,大部分河道两岸无

堤防保护,区域防洪能力不足。塘桥副城区地面高程高于南横套以北

地区,但有部分区域地面高程低于 5.50m,低洼区主要位于二干河、

四干河、南横套、沙漕交界河沿线,最低处在 4m以下,难以抵御百

年一遇洪水位。

(3)防洪与引调水协调不够完善

张家港市中心城区主要依靠朝东圩港、一干河、三干河和四干河

从长江引水进入中心城区内骨干河道,通过二干河排入长江,因二干

河长期高水位运行,为能将长江水引进城区及南部地区,需抬高河道

常水位,使城区河网调蓄能力减小,对城市防洪排涝有一定不利影响。

(4)现有防洪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水利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方面仍存在不足,未建立统一

的信息交流平台,多数还是靠人工交流;管道排水与河道排水标准不

衔接,这一状况导致在局部地区发生内涝时,相关部门难以协调一致,

增加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难度。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3.3 治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3.3.1 治涝工程现状

1、杨舍主城区

杨舍主城区南横套以北地区平均地面高程为 4.2~4.5m,地势低

洼,整片区域属于圩区,以朝东圩港、一干河及二干河为界分为 5

个圩,该片主要依靠泵站排水。东横河以北南横套附近地势较低,现

有 3个圩,该区域主要依靠泵站排水。东横河以南地势较高,地面高

程一般在 5.0m以上,该区域有 4个圩,涝水主要靠重力自流进入各

级河道,经河网调蓄后外排。杨舍主城区内现共有 12个圩,排涝站

37座,泵站合计流量为 64.02m3/s。

杨舍老城区的雨水管网较完善,但部分管网老旧、雨污合流,正

在逐步改造;新开发区域为雨污分流制,雨污水管道基本随道路或河

边敷设,建成区雨水管网较为完善,雨水就近排入河道(东横河、谷

渎港、跃进河、万红港)。

杨舍老城区以外区域,原有雨水、污水管道较少,近年来结合地

块开发,逐步完善雨污水管,新建管网均实现雨污分流,雨污水管道

基本随道路或河边敷设,雨水就近排入河道(东横河、南横套、新沙

河及其支流)。

杨舍主城区圩区现状基本信息见表 3.3-1。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32

表 3.3-1 杨舍主城圩区现状

序号 名称 面积(亩) 泵站 建造时间排涝流量

(m3/s)

1团结圩

(锦东圩)10251

和尚港站 2005 3.00团结河西站 2012 1.50东莱南站 2013 3.00庆桥站 2012 2.50

三干河东站 2012 1.00三干河西站 2006 1.50团结河东站 2004 3.00庆东北站 2004 0.36

协家桥北站 2012 1.00

2 大丰黎明圩 3010黎明站 2005 1.50

沙漕河排涝站 2014 1.50徐丰站 2005 1.50

3 二圩永协圩 8955

七圩港站 1996 3.00二圩港站 2012 3.00

寿兴横套东排涝站 2013 8.00永协排涝站 2012 1.50

4 福前晨东联圩 12389晨中河站 2014 4.00川港站 2013 3.00

福前排涝站 2012 3.00

5 五联圩 3209南桥西站 2006 1.50南桥东站 2012 2.00水涝圩站 2013 1.00

6 范港圩区 3099范港东站 2012 1.00包港站 2002 1.00

庙泾港站 2013 0.72

7 善港圩 2346马桥港站 2015 1.50季港站 2012 1.00

8 百桥联圩 2494再头巷站 2007 0.44园地上站 2007 0.44

小陆家桥站 2008 0.369 章卿圩 310 西留场站 2008 1.00

10 晨中圩 14404晨南站 2004 1.00

晨南东站 2012 1.50

11 李巷圩区 3448大寨河西站 2011 1.00河头浜站 2013 0.90

12 栏杆西圩 2325邵家浜东站 2005 0.50邵家浜西站 2012 0.30

小计 66240 37 64.02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33

2、塘桥副城区

塘桥副城区地势较高,区域大部分地面高程在 5.0m以上,涝水

能够自排。局部低洼地高程低于 4.5m,主要分布在沙漕交界河以北,

依靠泵站排水,设有较多控制闸以及排涝站。目前塘桥副城区共有 7

座圩,主要分布在沙漕交界河以北、南横套以南,以及三丈浦以西地

区。塘桥副城区目前共有排涝站 21座,合计流量排涝 38.80m3/s。塘

桥副城圩区现状以及泵站基本信息见表 3.3-2。

表 3.3-3 塘桥副城圩区现状

序号 名称 面积(亩) 泵站 建造时间排涝流量

(m3/s)

1 沙田圩 2940沙田排涝站 2005 1.00

蒋家二圩排涝站 2004 1.002 鹿北圩 4500 鹿北排涝站 2007 2.00

3 刘村圩 3315金星排涝站 2010 2.00泾西排涝站 2006 1.00

4 牛桥圩 2655新泾排涝站 2010 2.00五厢排涝站 2015 2.00

5 跃进圩 3030西旸排涝站 2013 2.00

蒋家跃进排涝站 2004 1.00跃进北排涝站 2009 1.00

6 镇区联圩 5400

林家桥排涝站 2005 3.00浏泾塘排涝站 2011 4.50庄泾桥排涝站 2005 4.50新千泾排涝站 2012 0.60北横塘排涝站 2014 3.00南横塘排涝站 2015 3.00北胡同排涝站 2010 0.60

7 栏杆东北圩 11250

黄家浜排涝站 2002 0.30韩庄浜排涝站 2003 1.00礼帽厂泵站 2012 0.30长寿河排涝站 2012 3.00

小计 34890 21 38.80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34

3.3.2 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管理,张家港市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初步形成,

但是在遭遇极端天气时仍有积水内涝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

面:

1、城市化造成内涝的加剧

城区不断发展,城乡道路房屋建设,使降雨径流关系发生了改变,

地表径流系数较大,汇流速度加快,同时圩区堤防加高加固,排涝标

准不断提高,加快了圩区涝水外排速度,使得河道洪量集中,洪峰增

大。然而原有城市防洪工程主要集中在杨舍主城区,因建设年代较早,

部分地区防洪工程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且原有规划工程措施有部分未

实施,导致中心城区局部地区排涝能力薄弱。另一方面,新开发城区

原有农田排涝标准不能适应城市排水要求,致使部分地区遭遇设计暴

雨,积水不能及时排出,形成短时期内涝,影响城区居民的生产生活。

2、规划控制不到位

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水面保护、调蓄容量控制不重视,地面不透

水程度不断增强,起滞洪作用的部分河流、渠塘等滞水空间不断被填

埋,湿地、农田等面积不断减少,城区可调蓄水面率下降,入河径流

量增加;在排水工程规划建设中治水理念和治理措施单一,工程体系

建设以排为主,缺乏对径流产生的源头控制。蓄、滞、排缺少系统性

的规划,一旦遇到强降雨,城市排水设施能力不足,极易形成内涝。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35

3、管网配置标准低

目前,张家港市中心城区市政雨水管道建设标准大部分为 1年一

遇,且普遍存在地块雨水管道设计标准低于市政道路管道的现象,影

响整体排涝能力。随着城区经济迅速发展,绿地面积逐渐缩小,雨水

综合径流系数增大,现状道路下雨水管道管径难以满足强降雨时排水

要求。杨舍主城区内现状主干道下雨水管道最小管径为 d300,多为

d450、d600及 d800,暴雨来临时,部分道路积水现象较为严重,如

人民路、长安路等。管网、河道及泵站建设标准和规模不匹配,排涝

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4、泵站排涝能力不足

杨舍主城区北部区域地面高程偏低,局部地区雨水无法自排到调

蓄河道,只能通过动力抽排至附近河道,现有的抽排动力不能满足排

涝要求,地面积水不能及时排泄。塘桥副城区地势低洼处,尤其在沙

漕交界河以北和二干河沿岸,下雨即涝,主要采用泵站抽排,但排涝

能力偏低。新城区一般都是在农业区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原有排

涝设施基本按农田排涝的要求建设,与城市排涝的标准有很大差距。

排涝设施的建设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难以

抵御较大洪涝灾害。

5、管理维护不到位

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一些建筑施工垃圾乱丢放,强降雨来临后,

时常堵塞雨水管网,对管网日常维护管理造成较大压力,留下暴雨积

水成灾的隐患。部分河道及排水管道缺乏维护,淤塞严重,排水不畅;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36

部分排水管道施工未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造成管道接头部分损坏,管

道沉降,排水反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涝水的及时排出。

3.4 城市防洪治涝形势及需求分析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

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保障防洪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

和社会各个层次也越来越重视城市防洪安全。

1、贯彻水利部《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切实做好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工作

水利部于 2011年以水规计【2011】649 号文印发了《关于印发

加强城市防洪规划指导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加强组织领

导、合理布局、谋划措施、加强管理规范程序等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

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江苏省水利厅以苏水计【2012】22号文提出

了我省部分城市范围迅速扩展,随着防洪保护面积扩大、防洪保护对

象增多、防洪排涝要求提高,修编城市防洪规划十分迫切。2014年

12月,江苏省水利厅特制定《江苏省城市防洪规划编制若干技术要

点》,旨在基本统一全省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协调城市防洪规划共

性问题。近年来,张家港市水利规划工作日臻完善,但是缺少对城市

防洪治涝的专门规划,应深入贯彻水利部、水利厅《关于加强城市防

洪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示精神,确保张家港城市防洪安全,从

张家港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好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工

作。

2、确定张家港城市防洪规划范畴,建立中心城区防洪安全屏障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37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导致大气气流季节性异常,极

端天气频发,太湖流域年降雨量呈增加趋势,夏季降雨更加集中,强

度趋向于更大,致使处于长江沿岸的张家港市面临更为严峻的排水防

涝压力。张家港市地处太湖流域,南部属武澄锡虞水系。近二十多年

来,随着我市周边地区城镇建设和防洪大包围工程体系的建设,在同

样暴雨条件下,二干河、张家港等区域性河道洪水位明显抬高。根据

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到 2030 年,中心城区面积将增大至面积

257.2km2,土地利用性质和水系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造成新的洪涝

问题。

目前,张家港市城市防洪主要是依据武澄锡虞区和张家港市防洪

体系来防御区域洪水,不能满足张家港市未来发展对城市防洪的高标

准和新要求。针对张家港市地形地貌和水文气象特性,应按照张家港

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确定张家港市中心城区防洪规划的范畴,建立

可以确保张家港市中心城区安全的防洪屏障,切实做好规划条件下中

心城区防洪工程布局,保障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

发展。

3、满足城市排水防涝的新要求,完善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体系

根据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到 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现

有的农业区将转变为城市区域,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区更容易形成雨

岛效应,改变了城市降雨中心的分布和强度,发生高强度暴雨的可能

性更高。城市化的另一个效应是土地的硬化和地表径流系数的增加,

对城区排水防涝系统造成新的压力。

第三章 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38

目前,张家港市城区排水标准偏低,城市治涝工程薄弱,尚未形

成完善的城区排水防涝体系,不能满足张家港市城市内涝治理要求。

为此,亟需按照水利部、住建部对城市洪涝治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技

术规范,针对张家港市中心城区规划格局,重点加强城市圩区规划、

河道排涝规划、排涝泵站规划,与城市排水系统合理衔接,完善张家

港市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满足张家港市城市发展对城市排水防涝的高

标准和新要求。

4、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贯彻现代城市防洪治涝策略

张家港市城市内涝加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城市硬化面积的扩

张阻断了雨水下渗,破坏了自然水文循环,降雨产生的径流峰值与总

量均大幅增加;城市的快速化进程导致建设用地紧张,部分河道被填

埋占用,河湖水面调蓄面积减少,河网水面对高水位调蓄作用减弱;

城市滞蓄的雨水通过简单的排除,缺少对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未能

发挥于城市生态用水、景观用水、工业用水及其它杂用水。

现代城市防洪治涝管理中,越来越强调雨水源头控制、和雨水利

用等综合措施在内涝灾害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应结合张家港市海

绵城市建设,根据张家港市中心城区规划,结合张家港市城市防洪治

涝现状及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洪涝源头治理工程措施,制定城市竖

向控制标高,严格保护和控制城市调蓄水体和水面率,完善中心城区

排水防涝体系,有效控制城市内涝的频次和强度。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39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4.1 技术路线

适应城市洪涝分析计算的要求,耦合城市雨洪模型与区域河网模

型,建立基于一维非恒定流的张家港市河网水文水力计算模型,推求

全市骨干河网设计洪水;建立基于 SWMM模型的张家港市城市雨洪

模型,对中心城区防洪排涝过程进行详细的模拟分析;考虑多种预降

水深及水面率条件,计算城镇圩、农业圩和城乡混合圩的排涝模数。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计算范围大于规划保护范围。分析计算范

围涉及与张家港市城市防洪洪水特性有关联的流域、区域,结合城市

规划范围周边水文、地理、水利工程状况和相对封闭的水系格局来确

定。

4.1.1 区域及河网产汇流计算

在流域工程不变条件下,张家港市洪涝特性主要决定于水文条

件,其中暴雨的强度、总量、时空分布,下垫面土地利用性质,洪水

外排出江能力,前期土壤含水量和河网水位,沟塘蓄水容积,圩区排

涝能力,长江水位,上下游水文边界条件等均是张家港市洪涝过程的

主要影响因素。张家港市洪水通过出江口门直排长江,辖段长江属近

河口感潮河段,潮汐类型属典型的不规则半日潮型,潮汐对出江口门

的排水有重要影响。

根据不同水平年土地利用性质,由不同重现期设计暴雨,分单元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40

进行产流计算。将张家港市划分为水田、水面、城镇、旱地及非耕地

4种下垫面,旱地及非耕地采用新安江模型计算,水面产流量按水量

平衡方程由降雨扣除水面蒸发推求,水田考虑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水

深度、耗水系数及灌排方式推求灌、排水量,城镇划分为不透水和透

水地面产流量,计算得到各单元总的净雨过程,通过坡面汇流得出各

单元入河径流过程。

基于描述明渠水流一维非恒定流运动的圣维南方程组,建立张家

港市河网水利计算模型,对张家港市河网进行汇流计算,得到全市骨

干河道设计洪水位。

4.1.2 中心城区雨洪模拟

SWMM模型可以根据实际降雨过程或设计暴雨过程模拟城乡排

水区地面产流和坡面汇流过程、排水管网与河网汇流过程,反映排水

管道和河道指定断面的水位、流量和城市地面积水状态及过程,为制

定、评价城市防洪治涝规划方案提供依据。本次规划采用 SWMM模

型进行张家港市中心城区雨洪的模拟分析。为了更好反映中心城区管

渠排水系统的特点,采用经过 1h、3h、6h、12h 同频率缩放的最大

24h设计暴雨作为模型输入,以河网防洪水位计算结果为计算边界,

模拟计算中心城区不同设计暴雨重现期下防洪排涝过程。

在 SWMM模型中,将一个流域划分成若干个分区,根据各分区

的特性分别计算其径流过程,并通过流量演算方法将各分区的出流组

合起来。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41

4.1.3 圩区排涝模数计算

农业圩排涝模数计算采用平均排除法,关键参数是允许排涝历时

及河道调蓄水深。允许排涝历时与作物允许耐淹历时有关,河道调蓄

水深一般取 50~100cm。

城镇圩区排涝模数计算按照管道设计流量为上限控制,得出河道

的入流过程线。根据入流过程线,以河渠排水系统调蓄库容为控制,

确定城市圩的设计排涝流量 Qs,推求排涝模数M。

城乡混合圩区根据圩区内城镇化面积和农村面积的比例,结合城

镇圩区排涝模数计算方法和农业圩区排涝模数计算方法,综合得出城

乡混合圩区的排涝模数。

4.2 设计暴雨计算

4.2.1 长历时设计暴雨

张家港市河网水位计算所选用的雨量站包括:张家港闸站、十一

圩闸站和杨舍站等 3个雨量站,资料系列长度为 1965-2015年。采用

适线法进行频率计算,得到不同时段的面雨量分布参数,及 20年、

50年和 100年一遇设计面雨量,结果见表 4.2-1、4.2-2。

表 4.2-1 张家港市面雨量频率分布参数

参数 1日 3日 7日87.2 121.7 167.3

Cv 0.56 0.47 0.43Cs/Cv 3.12 3.16 3.27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42

表 4.2-2 张家港市长历时设计面雨量 单位:mm

时段

重现期1日 3日 7日

100年 256.7 311.7 402.950年 225.4 278.3 362.120年 183.7 233.2 306.7

对张家港市洪涝灾害较严重历史特大暴雨的资料分析表明,1991

年主雨期降雨总量大、强度高、雨型恶劣,且降雨中心位于张家港市

周边地区和上游区域,前期河湖水位较高,在现状及规划的流域工程

条件下,不利于张家港市防洪,降雨特性较为接近设计暴雨的条件。

因此,选择张家港市 1991年 7月 1日至 7月 7日的逐日降雨作为典

型暴雨过程,采用同频率法按 1、3、7日雨量缩放得到逐日设计面雨

量过程,见表 4.2-3。

表 4.2-3 张家港市设计面暴雨日程分配计算 单位:mm

日程典型

暴雨

100年一遇 50年一遇 20年一遇

分配系数 设计暴雨 分配系数 设计暴雨 分配系数 设计暴雨

1 98.2 0.517 50.7 0.496 48.7 0.465 45.6

2 109.9 2.335 256.7 2.051 225.4 1.671 183.7

3 8.3 0.517 4.3 0.496 4.1 0.465 3.9

4 57.4 1.063 61.0 0.977 56.1 0.857 49.2

5 5.7 1.063 6.1 0.977 5.6 0.857 4.9

6 4.1 1.063 4.4 0.977 4.0 0.857 3.5

7 18.6 1.063 19.8 0.977 18.2 0.857 15.9

合计 302.2 402.9 362.1 306.7

再采用同倍比法按典型暴雨缩放得出张家港市7×24小时100年,

50年和 20年一遇设计暴雨过程,见图 4.2-1至图 4.2-3。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43

图 4.2-1张家港市 7×24小时 100年一遇设计暴雨过程

图 4.2-2张家港市 7×24小时 50年一遇设计暴雨过程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44

图 4.2-3张家港市 7×24小时 20年一遇设计暴雨过程

4.2.2 短历时设计暴雨

张家港中心城区汇水面积较小,汇水历时较短,选择暴雨最大控

制时段为 24小时。对中心城区杨舍站 1981-2015年的 1h、3h、6h、

12h、24h的暴雨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适线法进行频率计算,得

到不同时段的点雨量分布参数,及不同重现期的设计点雨量,结果见

表 4.2-4、4.2-5。

表 4.2-4 杨舍站各时段点雨量参数 单位:mm

时段

参数1h 3h 6h 12h 24h

44.8 60.4 72.1 89.0 110.9Cv 0.40 0.37 0.36 0.35 0.35Cs/Cv 3.0 3.0 4.0 4.5 4.5

表 4.2-5 各时段不同重现期点雨量设计值 单位:mm

时段

重现期(a)1h 3h 6h 12h 24h

20 79.0 102.8 122.6 150.0 187.050 91.9 118.3 142.7 175.3 218.4100 101.2 129.5 157.6 194.1 241.9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45

根据《江苏省暴雨洪水图集》,查得雨量点面折算系数见表 4.2-6,

计算得到不同重现期的面雨量设计值见表 4.2-7。

表 4.2-6 设计雨量点面折算系数α

点面折算系数 1h 3h 6h 12h 24h

α 0.915 0.915 0.915 0.891 0.898

表 4.2-7 中心城区各时段不同重现期面雨量设计值 单位:mm

设计雨量重现期(a) 1h 3h 6h 12h 24h

20 72.3 94.1 112.2 133.7 167.950 84.1 108.2 130.6 156.2 196.1100 92.6 118.5 144.2 172.9 217.2

选择 1991年 6月 30日 22时到 7月 1日 22时的 24小时降雨过

程作为典型暴雨过程,按同频率法缩放得到张家港中心城区 100年,

50年和 20年一遇设计暴雨过程,结果见图 4.2-4至 4.2-6。

图 4.2-4中心城区 20年一遇典型暴雨过程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46

图 4.2-5中心城区 50年一遇典型暴雨过程

图 4.2-6中心城区 100年一遇典型暴雨

4.3 模型概化及参数率定

4.3.1 模型概化

1、市域河网模型概化及参数设置

河网概化时侧重考虑对水流输送占主导作用的市级河道和镇级

河道。对于一些较小河道或断头浜等未进入概化水系的河道,虽然不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47

考虑其输水能力,但考虑其调蓄功能。现状和规划条件下市域河网概

化结果见图 4.3-1。

图 4.3-1 市域河网模型概化图

河网模型参数主要包括河道长度、断面尺寸、断面形状、河道糙

率、水面率、水闸特性和出流系数、调蓄库容、陆域宽度等。由于城

市现代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不同年份和工

况下的模型汇流参数有所不同。

(1)河道长度:根据张家港市水系电子地图,利用地理信息系

统的功能量算。

(2)断面尺寸:根据实测或规划河道断面图量算,一般概化为

梯形断面。

(3)陆域宽度:根据张家港市水系电子地图,利用地理信息系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48

统的功能量算得每条河道单位长度的平均汇流面积作为陆域宽度。

(4)河道糙率:根据实测的河道水位、流量资料进行率定取值,

无资料河道糙率取值一般为 0.02左右。

(5)水面率:在地形图上量取常水位时的水面面积再除以研究

区域面积。

(6)水闸出流系数:根据实测的闸前、闸后同时水位、引排水

流量资料进行率定取值或采用设计值。

(7)水闸特性:根据张家港市水利局原有工程设计资料分析得

出。

2、中心城区模型概化及参数设置

根据张家港市中心城区水文水力特性以及城市下垫面情况,采用

SWMM分别对中心城区范围内现状和规划条件下排水管网、河网、

以及下垫面条件进行概化。

现状条件下中心城区共划分为 1034个汇水区,概化管段共计 372

条,总长度 113.5km,概化河段共计 529条,总长度 450.2km,总概

化面积 322.8km2。规划条件下共划分为 1451个分区,概化管段共计

679条,总长度 228.8km,槪化河段共计 677条,总长度 471.8km,

总概化面积 325.2 km2。

中心城区河网水文水力模型参数主要包括子流域面积、不透水面

积比、漫流宽度、Horton下渗参数、洼蓄、无洼蓄不透水百分比、地

表糙率、子流域坡度、节点参数、管渠参数、水闸参数等。

(1)子流域面积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49

张家港市属于平原河网地区,以各主干河道为基本边界,综合考

虑雨水管道集水范围、下垫面土地类型等因素,进行子流域的划分,

分析得出各子流域的面积。

(2)不透水面积比(%)

不透水面积指有效或者直接连接不透水面积,本次根据《张家港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提供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按模型提

出的方法分析确定各子流域不透水面积比。

由于考虑了 LID措施里的渗透铺装,考虑实际情况,适当下调了

不透水面积比。

(3)漫流宽度

子流域漫流宽度W通过子汇水面积除以平均最大地表漫流长度

给出。当子流域坡度和糙率一定时,其出流量大小取决于W。模型

根据子流域的形状以及该子流域中排水干管的长度确定漫流宽度。

(4)Horton下渗参数

模型采用 Horton经验公式计算下渗,包括最大下渗率、最小下

渗率及衰减系数三个参数,根据中心城区的土地类型、土壤类别等因

素分别确定。

(5)洼蓄

洼地表示初始损失,包括地表润湿、屋顶和洼地积水、植被截留

等。不透水区洼蓄取 2mm;透水洼蓄取 10mm。局部增加了 LID措

施中的滞留池跟植被浅沟的地区适当增加了洼蓄值。

(6)无洼蓄不透水百分比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50

子流域不透水面积可分为无洼蓄和有洼蓄两类,产流特性存在差

异。本次计算无洼蓄的不透水面积百分比按经验采用 25%。

(7)地表糙率

根据模型用户手册并结合国内实践经验,不透水面积的糙率取

0.013,透水区糙率取 0.15。

(8)节点参数

河道交汇点、管道连接点、管道和河道交汇点概化为节点,节点

参数主要包括内底标高和最大埋深。

(9)管渠糙率

规划管道一般为密闭圆形管道,管道通常取 0.013;河道糙率生

态护坡取 0.025,浆砌石护坡取 0.02。

(10)水闸参数

水闸参数包括流量系数、断面尺寸和启闭时间等。根据张家港市

中心城区水利工程情况以及防洪调度要求,对水闸参数进行设置。

4.3.2 边界条件

1、张家港市河网水文水力模型边界

张家港南部以张家港河水位作为控制边界,由河闸控制,将张家

港市从武澄锡虞区独立出来;北部以长江潮位为边界条件,通过沿江

闸站控制。

张家港河水位为控制边界,采用太湖流域水文动力模型 HOHY2,

武澄锡虞区按 100年一遇暴雨,太湖流域其他区域按 1991年实测暴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51

雨,根据太湖流域水利工程规定调度方式模拟计算得出。

长江潮位边界条件采用 1991年张家港市沿江闸边界实际逐时潮

位过程。

根据 1991年江阴肖山站、常熟浒浦闸长江逐潮高低潮位资料插

补推求 1991年张家港市沿江闸边界逐时潮位过程,基本方法是根据

各闸地理位置采用内插逐潮高低潮位及相应潮时。

当遇到 5年一遇以上洪水时,走马塘张家港段主要排除张家港当

地洪水,作为内河考虑。

2、中心城区河网水文水力模型边界

本次计算采用张家港市河网水文水利模型计算出的河道水位作

为 SWMM模型模拟计算时的边界条件。选取朝东圩港、一干河、南

横套、沙漕交界河、东横河、环城河、新市河、新沙河、二干河、盐

铁塘、三丈浦、奚浦塘、华妙河、西旸塘、新西河共 15条主要骨干

河道作为本次模型的边界。

4.3.3 参数率定

本次规划对张家港中心城区雨洪模型进行了模型的参数率定和

验证。首先利用 2011年 7月 13日的实测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型的参

数率定,再采用 2011年 8月 13日和 2015年 6月 2日两场实测降雨

径流及地面积水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

1、模型率定

2011年 7月 13日,张家港市遭遇了特大暴雨,局部地区 8.5个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52

小时的降雨量超过了 200mm,且强降雨刚好遭遇长江高潮位,造成

了比较严重的内涝灾害,因而,选用该场暴雨进行模型的参数率定。

采用城区雨洪模型对暴雨雨洪过程模拟,得出东横河枢纽上游的计算

水位过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见图 4.3-2。

图 4.3-2 “7.13暴雨”东横河水利枢纽计算与实测结果对比

由图 4.3-2可知,模型计算最高水位及水位过程与实测基本一致,

整体符合实际情况。说明模型参数选择合适,适应性较好,可用于张

家港市城市防洪排涝模拟计算。

2、模型验证

(1)“8.13暴雨”验证

2011年 8月 13日张家港市遭受强降雨袭击,90min内市区降雨

量近达 100mm,由于短时间内降雨量较大,原有设计排水标准难以

承受,城区道路出现较严重的积水情况。采用城区雨洪模型对 2011

年 8月 13日的雨洪过程模拟,计算得到东横河枢纽上游的水位过程

及杨舍主城区的地面积水分布,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见

图 4.3-3及表 4.3-1。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53

图 4.3-3 “8.13暴雨”东横河水利枢纽计算与实测结果对比

表 4.3-1 “8.13 暴雨”计算与实测积水深度对比

编号 位置 模拟深度(cm) 实际深度(cm)

1 东二环沙钢立交 25 202 长泾路 35 303 华昌路与张扬公路 70 50-604 职中路 20 205 东二环与沙洲东路交界处 25 206 东苑路 35 307 海关路与张扬公路 65 50-608 长安路与张扬公路 20 10~209 人民中路与海关路交界处东侧 150m 15 10~2010 龙潭路 20 10~2011 港城大道与人民路交界处 20 10~20

通过对比分析可看出,计算最高水位比实测值略大一些,但计算

水位过程和实测水位过程基本保持一致,整体符合实际情况。模拟计

算积水区域与实际积水点基本吻合,说明模型参数选择恰当。

(2)“6.2暴雨”验证

2015年 6月 2日,张家港市连续 24小时最大降雨量达 244.7mm。

采用城区雨洪模型对 2015年 6月 2日的雨洪过程模拟,得出东横河

枢纽上游的计算水位过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见图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54

4.3-4。

图 4.3-4 “6.2暴雨”东横河水利枢纽计算与实测结果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可看出,模型计算水位过程和实测水位过程基本一

致,整体符合实际情况,说明模型参数选择恰当。

4.4 河道设计水位及分析

4.4.1 现状水位及分析

根据现状水利工程布设,按洪水归漕计算得出中心城区 20年一

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各河道不同断面处最高水位,见表 4.4-1。

计算结果表明,在现状工况条件下,遭遇 100年一遇洪水时,中

心城区河网最高水位在 4.83~5.43m之间,其中东横河以北、二干河

以西的河道最高水位在 4.83~4.97m之间;东横河以南、二干河以西

的河道最高水位在 5.17~5.43m之间;二干河以东、盐铁塘以北的河

道最高水位在 4.99~5.14m之间;二干河以东、盐铁塘以南的河道最

高水位在 5.02~5.23m之间。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55

由于现状工程条件下排水河道过水断面小,部分河道淤积严重以

及河道连通性差等原因,城区部分河道 100年一遇设计水位过高。

4.4.2 近期水位及分析

根据近期水利工程布设及城市发展状况,按洪水归漕计算得出中

心城区 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各河道不同断面处最高水

位,见表 4.4-2。

近期规划改建或新建三丈浦闸、三里泾河闸、沙漕河闸等防洪控

制工程;改建十一圩港枢纽和四干河闸两个沿江排水闸站工程;整治

新沙河、二干河和太字圩港南延段等河道。在近期规划工况条件下,

遭遇 100年一遇洪水时,中心城区河网最高水位在 4.78~5.37m之间,

其中东横河以北、二干河以西的河道最高水位在 4.78~4.85m之间;

东横河以南、二干河以西的河道最高水位在 4.95~5.37m之间;二干

河以东、盐铁塘以北的河道最高水位在 4.88~4.99m之间;二干河以

东、盐铁塘以南的河道最高水位在 4.87~5.07m之间。近期规划条件

下,中心城区排水能力增强,武澄锡虞过境洪水对城区水位的影响得

到一定控制,南部水位下降明显。

4.4.3 远期水位及分析

根据远期水利工程布设及城市发展状况,按洪水归漕计算得出中

心城区 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各河道不同断面处最高水

位,见表 4.4-3。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56

在近期规划工程基础上,远期规划改建太字圩港枢纽,并整治拓

浚东横河、三干河、奚浦塘等河道。在远期规划工况条件下,遭遇

100年一遇洪水时,中心城区河网最高水位在 4.66~5.18m之间,其中

东横河以北、二干河以西的河道最高水位在 4.66~4.79m之间;东横

河以南、二干河以西的河道最高水位在 4.80~5.18m之间;二干河以

东、盐铁塘以北的河道最高水位在 4.81~4.91m之间;二干河以东、

盐铁塘以南的河道最高水位在 4.79~5.00m之间。远期规划条件下,

排江能力的提升以及三干河、四干河、奚浦塘等河道的拓浚整治,中

心城区河道水位有所下降,东部水位下降较为明显。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57

表 4.4-1 现状工况部分河道断面设计洪水位

序号 河道名称 断面现状节点设计水位(m)

100年 50年 20年

1 太字圩港 南横套 4.92 4.81 4.73

2 朝东圩港 北大寨河 4.94 4.83 4.75

3 环城河 大寨河(杨舍) 5.37 5.34 5.3

4 一干河 一支河 4.83 4.76 4.66

5 新市河 谷渎港 5.28 5.24 5.2

6 新沙河白字港 5.3 5.25 5.17

华塘河 5.25 5.23 5.15

7 二干河 东横河 5.43 5.37 5.32

8 三干河 北横塘 5.11 5.06 5.03

9 三丈浦沙漕交界河 5.09 5.05 5.01

华妙河 5.11 5.07 5.03

10 奚浦塘 北小塘 5.06 5 4.98

11 西旸塘沙漕交界河 4.99 4.96 4.93

盐铁塘 5.04 5.01 4.99

12 走马塘 芦浦塘 5.12 5.08 5.05

13 南横套 界罗港 4.93 4.84 4.74

14 东横河 幸福河 5.21 5.16 5.1

15 盐铁塘黎明中心河 5.14 5.1 5.06

小城浦 5.1 5.06 5.02

16 华妙河十字港中心塘 5.18 5.15 5.11

三干河 5.02 4.97 4.94

17 新西河 马王塘 5.16 5.13 5.11

18 沙漕交界河 奚浦塘 5.01 4.96 4.93

19 西区河 华塘河 5.17 5.15 5.11

20 范港河 北大寨河 4.9 4.8 4.67

21 纪澄河 斜桥中心河 4.97 4.84 4.67

22 白字港 西区河 5.22 5.2 5.14

23 黄泗浦 华妙河 5.23 5.12 5.12

24 安徽洞 黄泗浦 5.14 5.12 5.05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58

表 4.4-2 规划近期工况部分河道断面设计洪水位

序号 河道名称 断面近期规划节点设计水位(m)

100年 50年 20年

1 太字圩港 南横套 4.85 4.76 4.68

2 朝东圩港 北大寨河 4.83 4.76 4.67

3 环城河 大寨河(杨舍) 5.17 5.05 4.96

4 一干河 一支河 4.78 4.72 4.61

5 新市河 谷渎港 5.07 4.99 4.89

6 新沙河白字港 5.06 4.98 4.87

华塘河 5.05 4.96 4.85

7 二干河 东横河 5.37 5.32 5.28

8 三干河 北横塘 5.05 5.02 4.98

9 三丈浦沙漕交界河 4.93 4.88 4.83

华妙河 4.97 4.95 4.90

10 奚浦塘北小塘 4.92 4.87 4.81

华妙河 4.90 4.85 4.79

11 四干河 裕庄塘 4.87 4.81 4.78

12 西旸塘沙漕交界河 4.88 4.83 4.77

盐铁塘 4.91 4.87 4.81

13 走马塘 芦浦塘 4.92 4.90 4.86

14 南横套 界罗港 4.82 4.72 4.67

15 东横河 幸福河 4.98 4.88 4.80

16 盐铁塘黎明中心河 4.99 4.95 4.90

小城浦 4.91 4.87 4.82

17 华妙河十字港中心塘 5.07 5.02 4.96

三干河 5.00 4.95 4.92

18 新西河 马王塘 5.07 5.03 4.99

19 沙漕交界河 奚浦塘 4.93 4.86 4.80

20 西区河 华塘河 4.95 4.86 4.76

21 范港河 北大寨河 4.81 4.72 4.64

22 纪澄河 斜桥中心河 4.80 4.71 4.63

23 白字港 西区河 4.99 4.89 4.79

24 黄泗浦 华妙河 5.02 4.95 4.91

25 安徽洞 黄泗浦 4.99 4.92 4.90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59

表 4.4-3 规划远期工况部分河道断面设计洪水位

序号 河道名称 断面远期规划节点设计水位(m)

100年 50年 20年

1 太字圩港 南横套 4.79 4.71 4.67

2 朝东圩港 北大寨河 4.78 4.73 4.67

3 环城河 大寨河(杨舍) 5.02 4.93 4.83

4 一干河 一支河 4.66 4.64 4.62

5 新市河 谷渎港 4.95 4.87 4.78

6 新沙河白字港 4.92 4.83 4.73

华塘河 4.89 4.80 4.70

7 二干河 东横河 5.18 5.11 5.08

8 三干河 北横塘 4.90 4.87 4.84

9 三丈浦沙漕交界河 4.85 4.81 4.78

华妙河 4.86 4.83 4.78

10 奚浦塘北小塘 4.83 4.81 4.76

华妙河 4.88 4.83 4.79

11 四干河 裕庄塘 4.81 4.77 4.73

12 西旸塘沙漕交界河 4.81 4.77 4.73

盐铁塘 4.80 4.75 4.71

13 走马塘 芦浦塘 4.79 4.76 4.73

14 南横套 界罗港 4.73 4.69 4.64

15 东横河 幸福河 4.85 4.76 4.67

16 盐铁塘黎明中心河 4.91 4.87 4.84

小城浦 4.88 4.85 4.80

17 华妙河十字港中心塘 4.98 4.93 4.90

三干河 4.95 4.92 4.88

18 新西河 马王塘 4.99 4.95 4.90

19 沙漕交界河 奚浦塘 4.84 4.80 4.76

20 西区河 华塘河 4.80 4.70 4.60

21 范港河 北大寨河 4.70 4.65 4.61

22 纪澄河 斜桥中心河 4.71 4.67 4.63

23 白字港 西区河 4.88 4.79 4.68

24 黄泗浦 华妙河 5.00 4.99 4.94

25 安徽洞 黄泗浦 4.92 4.90 4.87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60

4.5圩区排涝计算

针对城区不同类型圩区特点,考虑多种预降水深及水面率条件,

计算得到农业圩、城镇圩和城乡混合圩各自的排涝模数。

4.5.1 农业圩排涝模数

张家港市 20年一遇 24小时设计点雨量为 187.0mm,按张家港市

典型农业区产流和坡面汇流模型计算得 20年一遇 24小时暴雨的入河

径流系数约为 0.82,折算得出径流深为 R=153.3mm。

圩区排涝模数计算按 t日涝水 T日排出,圩内沟塘可调蓄水量可

在 T日后排出,公式为:

TZkRM t 0116.0 (1)

式中,M—圩区设计排涝模数(m3/s/km2);

Rt—t日暴雨产生的涝水径流(mm);

T-排涝历时(d);

k—圩区内水面率;

Z—圩内沟塘预降水深(mm)。

张家港市以农业为主的圩区内,农作物包括水稻、旱作物、经济

作物,现状排涝能力较强。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与《治

涝标准》(SL723-2016)、《张家港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结合张家港市

实际情况,规划按 20年一遇 24小时暴雨涝水 24小时排除,即 t=1d,

T=1d。对应于不同的沟塘预降水深和水面率,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排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61

涝模数。为了保证及时腾空圩内调蓄库容,预防下次暴雨洪涝,沟塘

调蓄的涝水量应在 2日内全部排出圩区,圩内河道恢复到雨前水位,

按此要求计算得农业圩最小排涝模数不得低于 0.89m3/s/km2;如果按

圩内平均水面率 10%,预降水深为 0.5m 计,排涝模数约为

1.20m3/s/km2。

张家港市农业圩排涝模数计算结果见表 4.5-1。

表 4.5-1 20年一遇农业圩排涝模数(m3/s/km2)

水面率

(%)

预降水深(m)

0.25 0.50 0.75 1.00 1.25 1.501 1.75 1.72 1.69 1.66 1.63 1.602 1.72 1.66 1.60 1.55 1.48 1.433 1.69 1.6 1.52 1.43 1.34 1.264 1.66 1.55 1.43 1.31 1.20 1.085 1.63 1.49 1.34 1.20 1.05 0.916 1.60 1.43 1.26 1.08 0.91 0.897 1.58 1.37 1.17 0.97 0.89 0.898 1.55 1.31 1.08 0.89 0.89 0.899 1.52 1.26 1.00 0.89 0.89 0.8910 1.49 1.20 0.91 0.89 0.89 0.8911 1.46 1.14 0.89 0.89 0.89 0.8912 1.43 1.08 0.89 0.89 0.89 0.8913 1.40 1.02 0.89 0.89 0.89 0.8914 1.37 0.97 0.89 0.89 0.89 0.8915 1.34 0.91 0.89 0.89 0.89 0.89

4.5.2 城镇圩排涝模数

由城区设计暴雨、地面产流、坡面和管道汇流计算后,得出河道

设计入流过程,在河道不超过设计排涝水位前提下,根据河道可调蓄

库容,可以得出河道的泵站设计排涝流量或排涝模数。城市圩排涝模

数计算示意图见图 4.5-1。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62

已知城市设计暴雨经产汇流计算后排入河道入流过程,设计排涝

模数计算公式:

mhkR

M m

6.3

(2)

式中,M—排涝模数,m3/s/km2;

k—水面率;

h —河湖可调蓄水深,mm;

m—河湖调蓄期(河湖入流量大于泵站排涝能力期)时段数(以小

时为时段);

Rm—河湖调蓄期入流总量,mm。

图 4.5-1 城市圩排涝模数计算示意图

计算得出张家港市中心城区 20年一遇城镇圩排涝模数,见表 4.5-2。

表 4.5-2 20年一遇城镇圩排涝模数(m3/s/km2)

水面率

(%)

预降水深(m)

0.25 0.50 0.75 1.00 1.25 1.501 5.73 5.55 5.38 5.21 5.03 4.862 5.55 5.21 4.86 4.51 4.16 3.813 5.38 4.86 4.34 3.81 3.29 2.844 5.21 4.51 3.81 3.12 2.56 2.005 5.03 4.16 3.29 2.56 1.86 1.746 4.85 3.81 2.84 2.00 1.74 1.74

排涝能力

河道蓄水(k△h)m

Rm

第四章 水文分析计算

63

7 4.68 3.47 2.25 1.74 1.74 1.748 4.51 3.12 2.00 1.74 1.74 1.749 4.34 2.84 1.74 1.74 1.74 1.7410 4.16 2.56 1.74 1.74 1.74 1.7411 3.98 2.29 1.74 1.74 1.74 1.7412 3.81 2.00 1.74 1.74 1.74 1.7413 3.64 1.74 1.74 1.74 1.74 1.7414 3.47 1.74 1.74 1.74 1.74 1.7415 3.29 1.74 1.74 1.74 1.74 1.74

4.5.3 城乡混合圩排涝模数

对于一些城乡混合圩的排涝模数,不能直接应用表 4.5-1 和表

4.5-2查算。可以根据圩区内城市化区域的面积和农村面积的比例,

分别由表 4.5-1和表 4.5-2查算相应的排涝模数,再按公式(3)计算

圩区综合排涝模数:

2211 MMM (3)

式中,M—城乡混合圩综合排涝模数(m3/s/km2);

M1-城镇圩排涝模数(m3/s/km2);

M2-农业圩排涝模数(m3/s/km2);

α1—圩区内城镇面积占圩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α2—圩区内农村面积占圩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64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5.1 规划总体布局

规划建立由中心城区防洪控制工程、城市排洪工程和内圩整治工

程等三大工程构成的张家港市城市防洪治涝工程体系。

为实现中心城区的防洪目标,规划建立城市防洪控制工程,包括

城市防洪圈工程与分片控制工程。城市防洪圈工程重点保护城市核心

区域不受外洪威胁,防洪圈边界主要由河道堤防、道路组成。此外,

根据洪涝特性、水利工程、地面高程、土地利用等因素,结合水利及

行政区划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划分控制分片,合理安排分片控制工程,

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有效实现分区控制。

为提高河道行洪能力,规划完善市域河网体系,充分利用长江低

潮期开闸排水,降低河道水位以保障城市安全,特别是增大二干河、

三干河和四干河北排长江的能力及盐铁塘东排走马塘的能力;在现有

沿江闸站的基础上加强沿江闸站建设,提高中心城区排洪能力。

在城市局部低洼区设立圩区,结合城市分片控制,利用排涝泵站

和圩口闸保证圩区的排涝能力。

5.2防洪控制工程

5.2.1 城市防洪圈工程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圈范围为:东至西旸塘、盐铁塘东延段、走马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65

塘,南至张家港河、夹江塘、华塘河、章卿路、新泾路、西区大道,

西至太字圩港、蔡港河,北至圩堤(晨中联圩、福前晨东联圩、二圩

永协联圩、锦东圩、鹿北圩、刘村圩、牛桥圩、沙田圩和跃进圩的北

侧圩堤),见图 5.2-1。

图 5.2-1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圈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圈工程包括堤防(含路堤结合)工程和防洪圈

控制工程。

目前,防洪圈边界中的公路高程均超过 5.5m。边界骨干河道堤

防建设已基本达标,规划加高部分未达标堤防至 6.0m,其他河道堤

防提高到 5.5m左右,高于百年一遇洪水位。

在防洪圈东部,规划在盐铁塘东延段与走马塘交界处新建盐铁塘

东闸,增强对东部洪涝的控制;在防洪圈南部,规划新建奚浦塘闸、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66

三丈浦闸站等张家港河沿线控制工程及二干河南端枢纽工程(二干河

为区域性河道,工程建设可行性仍有待论证),提升南部地区的防洪

能力;在防洪圈西南部,规划近期新建杨汉港闸(蔡港河以东)、新

谊河闸、白字港闸、华塘河闸、河头浜闸,与现状已建大寨河西闸、

幸福河闸、杨汉港闸(环城河以西)和新谊河涵闸一起,将张家港市

西南部河网与江阴市境内河网分开控制,且阻断无锡、江阴污水压入

城区;在防洪圈西部,规划近期新建东横河西闸站、晨中河西闸等,

加强对防洪圈西部沿线的控制。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圈控制工程规划结果见图 5.2-2及表 5.2-1。

图 5.2-2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圈工程规划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67

表 5.2-1 城市防洪圈控制工程规划

序号 水闸名称 水闸尺寸 水闸所在

河道

外河 规划内容

1 三丈浦闸站 8m节制闸

+4m3/s泵站

三丈浦

张家港

近期新建

2 曲塘泾闸 4m节制闸 曲塘泾 近期改建

3 三干河泵站 30m3/s泵站 三干河 近期新建

4 奚浦塘闸 12m节制闸

+4m3/s泵站

奚浦塘 近期新建

5 东横河西闸站 70m3/s泵站 东横河 近期新建

6 杨汉港闸 4m节制闸 杨汉港 近期新建

7 新谊河闸 4m节制闸 新谊河 近期新建

8 白字港闸 4m节制闸 白字港 近期新建

9 华塘河闸 8m节制闸 华塘河 近期新建

10 河头浜闸站 4m节制闸

+3m3/s泵站

河头浜 近期新建

11 盐铁塘东闸 12m节制闸 盐铁塘东 走马塘 近期新建

12 晨中河西闸 6m节制闸 晨中河 — 近期新建

5.2.2 分片控制工程

遵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区控制调度的原则,从满足城市防

洪治涝的要求出发,综合考虑中心城区的洪涝特性以及排水管网分

布、水利工程、地面高程、土地利用条件等要素,并适当考虑水利及

行政区划管理的要求,在张家港市防洪控制片的基础上,将中心城区

划分为 4个控制片,即西北片、西南片、东北片和东南片(见图 5.2-3),

实现洪涝的分区控制,完善城市防洪治涝体系。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68

图 5.2-3 张家港市中心城区防洪控制片

西北片位于东横河以北、二干河以西,面积为 65.6km2,占中心

城区总面积 23.3%,片内洪涝大多通过跃进河、晨中北河等 63条河

道排入南横套、东横河、朝东圩港、二干河后汇入长江。该片地势南

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 4.2~7.0m。片区百年一遇计算水位在 4.83~

4.97m左右,建议地面控制高程不低于 5.0m。

西南片位于东横河以南、二干河以西,面积为 70.6 km2,占中心

城区总面积 27.0%,片内洪涝主要通过万红港、华塘河等 29条河道

排入东横河、新沙河和环城河,最终通过二干河或朝东圩港入江。该

片地势较高,地面高程一般在 6.5~8.5m,片内二干河西侧、东横河

南侧沿岸存在部分低洼地带。片区百年一遇计算水位在 5.17~5.43m

左右,建议本片地面控制高程不低于 5.5m。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69

东北片位于盐铁塘以北、二干河以东,面积为 34.9km2,占中心

城区总面积 15.0%,片内洪涝主要是通过团结河、和尚港等 10条河

道排入永南河、盐铁塘和西旸塘,最终通过二干河和七干河将涝水排

入长江。该片地面高程一般在 4.5~6.0m,其中沙漕交界河以北地区

地势较低。片区百年一遇计算水位在 4.99~5.14m左右,建议本片地

面控制高程不低于 5.2m。

东南片位于盐铁塘以南、二干河以东,面积为 86.1km2,占中心

城区总面积 34.7%,片内大部分洪涝可通过自排进入三干河、三丈浦、

奚浦塘和四干河(规划),盐铁塘和华妙河是该片区主要横向排水通

道。该片地面高程一般在 5.0~7.5m,二干河以东沿岸地势较低。片

区百年一遇计算水位在 5.02~5.23m左右,建议本片地面控制高程不

低于 5.3m。

规划在各防洪控制片之间设置分片控制水闸,以便各分片因地制

宜制定洪涝治理措施。

西北片与西南片沿东横河现状有五新河中心河闸、朝东圩港闸、

跃进河闸、纪澄河闸、杨舍闸控制,规划近期新建蔡港闸、谷渎港闸

和大寨河闸(乘航),实现与西南片河网的分开控制;东北片与东南

片现状通过鹿苑套闸、红旗套闸和西旸塘套闸控制,规划近期对马嘶

塘闸进行改建,远期新建奚浦塘闸,加大对东北片和东南片的控制能

力;西部片区与东部片区以二干河为分片河道,现状两岸有东莱河西

闸、东莱河东闸、新西河闸等,规划在二干河沿线新建三里泾河闸、

南新丰河闸、曹沙塘闸站、北新丰河闸站等,实现对二干河沿线的防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70

洪控制,配合水循环体系建设,防止市内循环终水及上游污水进入市

区,满足引调水及水环境等用水要求。中心城区分片控制水闸规划结

果见表 5.2-2。表 5.2-2 分片控制水闸规划

序号 水闸名称 水闸尺寸 所在河道 控制分片 规划内容

1 三里泾河闸站 4m节制闸+6m3/s泵站 三里泾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2 南新丰河闸 8m节制闸 南新丰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3 曹沙塘闸站 6m节制闸+6m3/s泵站 曹沙塘(西)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4 北新丰河闸站 6m节制闸+8m3/s泵站 北新丰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5 北新丰河东闸 6m节制闸 北新丰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6 东横河东闸站 120 m3/s泵站 东横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远期新建

7 曹沙塘闸 6m节制闸 曹沙塘(东)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8 华妙河闸 12m节制闸 华妙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9 马王塘闸 4m节制闸 马王塘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10 夹江塘西闸 4m节制闸 夹江塘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11 王庄浜闸 6m节制闸 王庄浜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12 盐铁塘西闸 12m节制闸 盐铁塘 西北片-东北片 近期新建

13 南泾河闸 6m节制闸 南泾河 西北片-东北片 近期新建

14 南泾河闸站 3m节制闸+3m3/s泵站 南泾河 西北片-东北片 近期改建

15 农联二号河闸 4m节制闸 农联河 西北片-东北片 近期改建

16 沙漕河闸(东) 12m节制闸+1.5m3/s泵站 沙漕交界河 西北片-东北片 近期改建

17 农联市场河闸 4m节制闸 农联市场河 西北片-东北片 近期新建

18 乘砖河闸 6m节制闸 乘砖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19 扁泾浜闸 10m节制闸 扁泾浜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20 五节桥河闸 6m节制闸 五节桥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21 日辉坝河闸 6m节制闸 日辉坝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22 常熟河闸 8m节制闸 常熟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23 尤家泾河闸 6m节制闸 尤家泾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24 鳗鱼浜河闸 8m通航节制闸 鳗鱼浜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25 菖蒲塘河闸 8m节制闸 菖蒲塘河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26 龙潭泾闸 6m节制闸 龙潭泾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27 湖菱浜闸 6m节制闸 湖菱浜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28 韩庄浜闸 6m节制闸 韩庄浜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29 周家浜闸 6m节制闸 周家浜 西南片-东南片 近期新建

30 谷渎港闸 4m节制闸 谷渎港 西北片-西南片 近期新建

31 蔡港闸 12m节制+6m3/s泵站 蔡港河 西北片-西南片 近期新建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71

32 大寨河闸(乘航) 8m节制闸 大寨河(乘航)西北-西南片片 近期新建

33 马嘶塘闸 4m节制闸 马嘶塘 东北片-东南片 近期改建

34 奚浦塘闸 16m节制闸 奚浦塘 东北片-东南片 远期新建

5.3 城市排洪工程

在设立城市防洪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洪工程体系,提

高城市河道的行洪能力,保证洪水能够顺利排入长江。城市排洪工程

主要包括河道工程和沿江闸站工程。

5.3.1 骨干河道工程

张家港市北邻长江,境内河道纵横,一些重要河道不仅担负了排

除内部洪涝的任务,还承担着排除武澄锡虞区区域洪涝的任务。拟规

划实施北排和东排等重点河道工程以及其他骨干河道的整治工程,完

善骨干河网布局,以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洪能力。

1、北排工程

为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河道北排长江的能力,规划北排工程,对

二干河、三干河和四干河进行整治及相关工程的建设。

二干河为重要的区域性河道,为保证中心城区免受过境洪水的影

响以及保证内部洪涝的及时排出,规划二干河整治工程以及二干河南

端枢纽工程(工程建设可行性仍有待论证)。规划近期对二干河沿线

26.5km岸坡、堤防进行整治,提高设防标准,新建改建支河口门控

制及排涝闸站 28座(远期在二干河(张家港河以北处)拟建南端枢

纽工程,新建 12m净宽的节制闸和 16m净宽的船闸)。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72

三干河为市级河道,总长约 31.2km,是中心城区重要引水通道,

兼有防洪排涝作用,总长约 16.2km的南延工程已实施完成。为减轻

引水防洪对沿岸区域的威胁,提升三干河南延工程引排能力,改善水

环境和防洪排涝能力,规划对三干河南横套以北 15km河道进行拓浚,

新建或改建沿线圩口控制工程、桥梁工程。

四干河为市级河道,现状长约 21.6km,沿线地势低洼,河道规

模较小,引排能力有限,且南部相接的三丈浦规模偏小难以拓浚整治,

规划自泗兴支港向南延伸 10km至华妙河,利用凤凰镇境内的奚浦塘

向南接张家港河,将长江水引入东南部地区,进一步提升该地区的水

环境和防洪排涝能力。

2、东排工程

东南部地区地面高程较高,大部分区域地面高程高于 4.8m,未

设圩区控制,主要是通过自排入干河。近年来,二干河、张家港河等

外河水位持续上升,对我市干河水位形成顶托、倒灌,一旦遇强降雨

天气,我市东南部地区涝水无法及时自排入干河,且干河水位易漫堤,

形成内涝。为解决东南部地区的排洪和内涝问题,规划对东部地区盐

铁塘(东延)、河泾塘、芦浦塘、曲塘泾等河道进行整治,对华妙河

进行拓浚整治,以沟通走马塘,将涝水改排向东进入走马塘。

3、骨干河道工程布局

张家港中心城区范围内河网交错,其中 18条骨干河道承担了重

要的排洪任务,构成了中心城区的排洪河网。排洪河网形成了“五横

八纵”的格局:南北向的太字圩港、朝东圩港-环城河、一干河-新市河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73

-新沙河、二干河、三干河、四干河-奚浦塘、三丈浦、西旸塘等纵向

河道组成“八纵”,这些纵向骨干河道贯穿南北,其通畅与否关系到

内部洪涝、过境洪水能否及时排出;南横套-永南河、盐铁塘、东横

河、华妙河、新西河等横向河道组成“五横”,这些横向河道连通了区

域内的水系,能够为区域洪涝的及时排除提供更多选择路线,减轻河

道的排洪压力,提升排洪能力。

除前述北排工程和东排工程,基于张家港市骨干河网布局,为实

现城市防洪排涝的目标,综合考虑河道引水、排水、水环境改善、航

运、生态蓄水、城市景观等方面的需求,规划治理骨干河道,合理确

定河道规模。规划在尽量保持开口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底宽、

降低河底高程、增陡边坡等途径增大河道过水断面面积,经水文水力

分析计算,确定骨干河道的断面规模,见表 5.3-1。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74

表 5.3-1 中心城区市级及以上河道规划断面 单位:m

序号河道

名称

河道

级别起讫位置

河长

(km)现状断面 规划断面

规划内容现状开口宽 底高程 底宽度 边坡 规划开口宽 底高程 底宽度 边坡

1 二干河 区域性 江阴交界-长江 26.5 50~60 0 22 1:2.0 50~60 0 35 1:2.5 近期整治

2 南横套 市级

太字圩港-朝东圩港 4.0 30 0.5 6~40 1:2.5 60 0 25~50 1:2.5 远期拓浚

朝东圩港-二干河 7.5 20~75 0.5 6~40 1:2.5 40~75 0 25~50 1:2.5 近期拓浚

二干河-四干河 5.5 35 0 10~40 1:2.5 60 0 30~40 1:2.5 远期拓浚

3 东横河 市级 太字圩港-二干河 12.1 35~60 0 10~35 1:2.5 35~60 0 30~40 1:2.5 局部整治

4 盐铁塘 市级二干河-西旸塘 12.9 25~45 0.5 6~10 1:3.0 45 0 15 1:2.5 远期拓浚

西旸塘-走马塘 2.9 — — — — 30~40 0 18 1:2.0 近期东延

5 朝东圩港 市级 东横河-长江 13.15 60~65 -1.0 30~35 1:2.5 — — — — 保持现状

6 环城河 市级 东横河-西区河 6.65 60~65 0 30~35 1:2.5 — — — — 保持现状

7 一干河 市级

一干河闸-港丰公路 4.5 120 0 85 1:3.0 — — — — 保持现状

港丰公路-张杨公路 8.5 120~415 0 100~380 1:3.0 — — — — 保持现状

张杨公路-东横河 1.3 30 0 12~20 1:3.0 — — — — 保持现状

8 新沙河 市级新市河-新沙河桥 1.95 45 1 20 1:3.0 — — — — 保持现状

新沙河桥-南新丰河 1.96 35~40 0.5 12 1:3.0 35~45 0 20 1:3.0 近期整治

8 新沙河 市级 南新丰河-沿江高速 2.36 40~45 0.5 16 1:3.0 40~50 0 30 1:3.0 近期整治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75

序号河道

名称

河道

级别起讫位置

河长

(km)现状断面 规划断面

规划内容现状开口宽 底高程 底宽度 边坡 规划开口宽 底高程 底宽度 边坡

9 新市河 市级 东横河-新沙河 1.55 50~55 0 40 1:2.5 — — — — 保持现状

10 三干河 市级长江-南横套 15 50 0~0.5 15 1:3.0 80 -1.5 25 1:3.0 远期拓浚

南横套-张家港 16.15 55~65 -1.5 15 1:3.0 — — — — 保持现状

11 四干河 市级长江-盐铁塘 21.6 35~80 0.5~1 6~12 1:4.0 60~80 0.5 40 1:3.0 远期拓浚

泗兴支港-华妙河 10.0 — — — — 40~60 0 20~30 1:2.5 远期南延

12 三丈浦 市级 沙漕交界河-华妙河 5.38 20~30 0.5 5 1:2.0 — — — — 保持现状

13 奚浦塘 市级 沙漕交界河-华妙河 5.6 20 0.5 5 1:2.0 20~30 0 5 1:2.0 远期拓浚

14 西旸塘 市级 七干河-北中心河 10.9 15~30 0~1 3~7 1:2.0 — — — — 保持现状

15 华妙河 市级 二干河-西旸塘 11.4 30 0.5 8 1:2.0 30~60 0 15 1:2.0 远期拓浚

16 永南河 市级 四干河-七干河 7.7 30 0.5 8 1:2.0 30~60 0 30 1:2.0 远期拓浚

17 新西河 市级 二干河-奚浦塘 8.3 25 0.5 6 1:2.0 — — — — 保持现状

18 太字圩港 市级长江-南横套 13.9 30~50 0.5 14 1:2.0 40~60 0 20 1:2.5 远期拓浚

南横套-东横河 2 15~20 1.0 5 1:2.0 40 0 20 1:2.5 近期南延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76

5.3.2 沿江闸站工程

目前,张家港沿江共有 22座闸站,其中太字圩港枢纽、朝东圩

港闸、一干河闸、十一圩港枢纽、十三圩港闸、三干河枢纽、四干河

闸站 7座沿江排水闸站与中心城区排水直接相关。现状条件下 7座沿

江排水闸站设计排涝流量 847.4m3/s,泵站设计排水流量 82m3/s,排

水能力不足。根据《张家港市江堤加高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对沿江闸站进行分期改建。规划保持朝东圩港闸、一干河闸、十

三圩港闸、三干河枢纽等 4座闸站规模,近期改建十一圩港枢纽、四

干河闸站,远期改建太字圩港枢纽。沿江排水闸站规划结果见表

5.3-2。规划后 7 座闸站设计排涝流量提升至 1309 m3/s,泵站设计排

水流量提升至 122m3/s,排水能力大幅度提升,能够满足中心城区的

排水要求。

表 5.3-2 沿江排水闸站规划结果

号名称 所在河道

闸孔

数闸总宽(m)

设计排涝

流量(m3/s)

泵站(m3/s) 规划内容

1 十一圩港枢纽 二干河 3 28 220 — 近期改建

2 四干河闸站 四干河 3 28 220 40 近期改建

3 太字圩港枢纽 太字圩港 3 32 264 — 远期改建

5.4 内圩整治工程

5.4.1 西北片内圩工程

西北片为二干河以西,东横河以北地区(图 5.4-1),本片区地势

相对较低,分布有六个圩,分别为晨中联圩、福前晨东联圩、二圩永

协联圩、五联联圩、善港圩、范港联圩。根据规划,西北片将发展成

为高端产业区,产流增大,汇流加快,整体调蓄能力将有所下降。规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77

划晨中联圩仍以农业圩区为主,但其目前排涝模数仅为 0.26m3/s/km2,

需要提高。善港圩为混合圩区,而福前晨东联圩、二圩永协联圩、范

港联圩和五联联圩为城镇圩区,其治涝标准和排涝能力须相应增加。

根据圩区的类型、面积等因素,计算出各圩的规划排涝流量见表

5.4-1。由表可知西北片现状排涝流量为 37.72m3/s,规划排涝流量为

114.66m3/s,新增排涝流量不少于 76.94m3/s。

图 5.4-1 西北片内圩整治工程规划图

表 5.4-1 西北片圩区规划排涝流量

圩区名称圩区

性质面积(km2)

规划水

面率

(%)

预降

水深

(m)

现状排

涝流量(m3/s)

规划排

涝模数(m3/s/km2)

规划排

涝流量(m3/s)

新增排

涝流量(m3/s)

晨中联圩 农业圩 9.7 8 0.5 2.5 1.3 12.6 10.1

福前晨东联圩 城镇圩 13 7 0.5 10 3.12 45.11 35.11

二圩永协联圩 城镇圩 5.88 7 0.5 15.5 3.12 18.35 2.85

善港圩 混合圩 2.8 8 0.5 2.5 2.75 7.7 5.2

范港联圩 城镇圩 2.7 7 0.5 2.72 3.12 8.42 5.7

五联联圩 城镇圩 5.9 6 0.5 4.5 3.81 22.48 17.98

合计 39.98 37.72 114.66 76.94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78

5.4.2 西南片内圩工程

西南片为二干河以西、东横河以南地区(图 5.4-2),本片区主要

有章卿联圩、百桥联圩、栏杆西圩、李巷联圩 4个圩区。根据相关规

划,章卿联圩、李巷联圩和栏杆西圩为混合圩区,百桥联圩为城镇

圩区,需要相应增加排涝能力。规划新增新民圩区,圩内新建三里

泾排涝站。

图 5.4-2 西南片内圩整治工程规划图

根据圩区的类型、面积等因素,计算出各圩的规划排涝流量见表

5.4-2。由表可知西南片现状排涝流量为 4.94m3/s,规划排涝流量为

25.43m3/s,新增排涝流量不少于 20.49m3/s。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79

表 5.4-2 西南片圩区规划排涝流量

圩区

名称

圩区

性质面积(km2)

规划水面

率(%)

预降水

深(m)

现状排涝流

量(m3/s)

规划排涝

模数(m3/s/km2)

规划排

涝流量(m3/s)

新增排涝

流量(m3/s)

章卿联圩 混合圩 2.2 8 0.5 1 2.90 6.38 5.38

百桥联圩 城镇圩 1.5 6 0.5 1.24 3.81 5.72 4.48

栏杆西圩 混合圩 1.36 8 0.5 0.8 2.69 3.66 2.86

李巷联圩 混合圩 2.8 8 0.5 1.9 2.5 7 5.1

新民圩 农业圩 2.04 8 0.5 0 1.31 2.67 2.67

合计 9.9 4.94 25.43 20.49

5.4.3 东北片内圩工程

东北片为二干河以东、盐铁塘以北地区(图 5.4-3)。其中沙漕交

界河以北地区地势相对较低,整片由圩区构成。综合考虑圩区的排涝

和管理要求,将本片区划分为锦东圩、大丰黎明联圩、鹿北圩、刘村

圩、牛桥圩、沙田圩、跃进圩 7个圩区。本片区圩区规划为混合圩区。

图 5.4-3 东北片内圩整治工程规划图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80

根据圩区的类型、面积等因素,计算出各圩的规划排涝流量见表

5.4-3。由表可知东北片现状排涝流量为 36.36m3/s,规划排涝流量为

48.12m3/s,新增排涝流量不少于 11.76m3/s。

表 5.4-3 东北片圩区规划排涝流量

圩区

名称

圩区

性质面积(km2)

规划

水率

(%)

预降深

(m)

现状排

涝流量(m3/s)

规划排涝

模数(m3/s/km2)

规划排

涝流量(m3/s)

新增排

涝流量(m3/s)

锦东圩 混合圩 6.9 8 0.5 16.86 3 20.7 3.84

鹿北圩 混合圩 3 8 0.5 2 1.5 4.5 2.5

刘村圩 混合圩 2.21 8 0.5 3 2.26 5 2

牛桥圩 混合圩 1.77 8 0.5 4 2.26 4 0

沙田圩 混合圩 1.96 8 0.5 2 1.53 3 1

跃进圩 混合圩 2.02 8 0.5 4 2.50 5.05 1.05

大丰黎明联圩 混合圩 2.73 9 0.5 4.5 2.15 5.87 1.37

合计 20.59 36.36 48.12 11.76

5.4.4 东南片内圩工程

东南片在二干河以东、盐铁塘以南地区(图 5.4-4),本片区地势

相对较高,现有镇区联圩、栏杆东北圩(属凤凰镇),规划镇区联圩

为城镇圩区,栏杆东北圩为混合圩。目前镇区南部水利设施及排涝建

设明显滞后,华妙河以南低洼易涝区域排涝能力脆弱不足,多采用临

时除涝措施,缺少永久性排涝设施,排涝流量不及镇北(华妙河以北)

十分之一,因此规划新建镇南圩区。镇南圩西起三干河,东到禄荡中

心河,北起华妙河,南至凤凰交界。圩堤为华妙河南堤,三干河东堤,

周巷塘西堤,南横塘北堤。

第五章 防洪治涝工程规划

81

图 5.4-4 东南片内圩整治工程规划图

根据圩区的类型、面积等因素,计算出各圩的规划排涝流量见表

5.4-4。由表可知东南片现状排涝流量为 23.80m3/s,规划排涝流量为

35.68m3/s,新增排涝流量不少于 11.88m3/s。

表 5.4-4 东南片圩区规划排涝流量

圩区名称圩区

性质面积(km2)

规划水

面率

(%)

预降水

深(m)

现状排

涝流量(m3/s)

规划排涝

模数(m3/s/km2)

规划排

涝流量(m3/s)

新增排

涝流量(m3/s)

镇区联圩 城镇圩 3.60 8 0.50 15.60 3.12 15.60 0

镇南联圩 城镇圩 4.99 8 0.75 3.60 2.00 9.98 6.38

栏杆东北圩 混合圩 7.50 8 0.50 4.60 1.35 10.1 5.50

合计 16.09 23.80 35.68 11.88

第六章 管理规划

82

第六章 管理规划

6.1 防汛指挥体系

6.1.1 防汛指挥机构

在张家港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市各部门分工协作共

同做好全市防汛防旱工作,具体内容如下:市水利局负责协助指挥组

织全市防汛防旱工作,同时负责防汛防旱指挥部日常工作;住建局负

责组织、协调城区防汛工作,承担城区防办日常工作;市人民武装部

负责协助指挥全市防汛防旱工作,组织部队、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市委宣传部负责协调、指导全市新闻单位做好防汛防旱新闻报导及灾

害性天气警报、预警信号、公共信息的播发工作;市发改委负责协调

安排防汛防旱工程建设及除险加固、水毁工程的修复计划;市应急办

负责协助做好防汛防旱应急处置工作;市便民服务中心负责及时提供

和反馈防汛期间的群众需求等信息,做好相关沟通工作;市经信委负

责经信系统的防汛保安工作同时负责防汛抢险抗灾所需油料以及有

关物资器材等的供应和调度。其他相关部门做好各自工作。

6.1.2 预警预报与决策支持系统

1、预警预报

(1)洪水预测预报

张家港市的汛情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上游的来水量;二

是本地区的降雨;三是长江的潮位(天文潮)。为了提高暴雨、洪水

预报的准确性,争取延长暴雨、洪水预见期,规划完善张家港市暴雨、

洪水预测预报系统。进一步增加雨情、水情、工情监测点,完善监测

第六章 管理规划

83

网络,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全市的雨情、水情、工情。与上下游

重要控制站(外地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准确掌握有关的洪峰流量、

水位、峰现时间和洪水过程,为预测预报提供边界数据。

(2)防汛抢险预备、预警

与气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利用网络气象卫星云图及时准确掌握

天气变化情况,做好预防梅雨和雷暴雨等工作。制定三级预警机制,

并根据预警级别适时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建立防汛物资数据库,汛

前准备充分防汛物资。遇到防汛抢险时可根据物资库存信息,实时调

配、调运和补充防汛物资。

根据天气预报,已出现的降雨情况和实时汛情等,将城市防洪预

警级别由轻到重分为Ⅳ、Ⅲ、Ⅱ、Ⅰ四级,分别用蓝、黄、橙、红色

表示。

Ⅳ级(一般,蓝色)预警是指 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50mm以上,

或者已达 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Ⅲ级(较大,黄色)预警是指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50mm以上,或者已达 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

续;Ⅱ级(重大,橙色)预警是指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50mm以上,

或者已达 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Ⅰ级(特别重大,红色)预警

是指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100mm以上,或者已达 100mm以上且降雨

可能持续。

当气象预报将出现达到预警标准的暴雨时,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即

根据标准发出洪涝灾害预警,通知城区及各乡镇防办成员单位做好排

涝准备,并提前预降内河水位,腾出河道库容。

2、决策支持系统

(1)利用高新技术对防汛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现有

水利行业信息采集系统的基础上,在水雨情、工情、气象、图象等监

第六章 管理规划

84

测监控方面,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采用遥感、遥测和传感器自动采

集、云台摄像等先进手段,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基础数据采集感知层,

实现对汛期关键防汛信息的实时采集和重要水域水情、工情的远程监

控和调度。

(2)建立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水利智能感知网络和以数字水利为

基础的多源综合数据库,智能感知、监控预警、综合分析、科学决策、

实时调度,实现水信息一体化监控预警体系和以信息为基础的科学决

策体系,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1.3 防洪治涝预案

每年进入汛期后,各级防汛部门要加强防汛值班,实行 24小时

值班制,密切注意雨情、水情的变化。根据气象情况对辖区内下阶段

的防汛工作提出对策,做好防御准备工作;水文、气象部门要加强对

天气、水情的监测、预报,并与市防汛防旱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及

时提供情报;市防汛防旱指挥部要督促下属有关部门对堤防、排水泵

站、水闸等有关防汛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正常运行;市防汛防旱

指挥部要督促、检查有关防汛抢险物资、抢险队伍落实情况,及早做

好准备。

当遇超标准洪水时,需采取应急措施,重点保护交通、供电、供

水、供气、通讯等重要设施及重点居住区和商贸区。负有相应职责的

专业抢修队伍要确保抗洪救灾期间正常供电、供气、供水、通讯,确

保人民生活不受大的影响。重要企业、仓库实行所在单位一把手负责

制,由公安局和交通局负责抗洪救灾期间道路畅通,确保救灾车辆物

资和人民生活物资及时运输到位。

灾情超越防御工程能力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需要成立

第六章 管理规划

85

现场指挥部或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工作,及时收集、掌握相关信

息,判明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并及时向市防指上报事态的发展变

化情况。市防指负责人迅速上岗到位,分析事件的性质,预测事态发

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并按规定的处置程序,组织指挥有关

单位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迅速采取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针对超标准洪水制定抢险预案,需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进行合

理调度,采取各种防洪抢险措施,力求洪涝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在长时间高水位情况下,对达到一定水位时难以防守、可能出险的地

区居民及其他地区危房居民,要加强巡逻预警工作,并视情况及时转

移撤退居民,防止因灾可能发生的伤亡事故,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6.2 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本次规划贯彻海绵城市的理念,从城市雨水径流控制、城市河道

生态建设、城市水面率控制、城市地面高程控制、城市排水管网控制

等 5方面提出张家港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要求。

6.2.1 城市雨水径流控制要求

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和下垫面条件,导致雨水径流

量、径流峰谷和季节特征发生改变。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

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

统,实现基于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全过程雨洪管理,已

成为促进区域良性循环,解决城市洪涝的新方向。张家港应结合自身

特点,积极探索和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

度的减少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六章 管理规划

86

根据国办发[2015]75号《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精

神,并参照《苏州市城市中心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有关指

标要求,规划张家港市新建地区绿化覆盖率不应小于 40%,改造区域

绿化覆盖率不应小于 30%;绿地标高宜低于周边地面标高 5cm~25cm,

形成下凹式绿地,新建地区下凹式绿地占总绿地比例不应小于 50%,

改造区域下凹式绿地占总绿地比例不应小于 30%。保持地表良好透水

性,新建地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应小于 40%;改造区域硬

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应小于 20%。同时,要注重雨水收集利用,

每公顷城市建设用地宜建设不小于 150m3的雨水调蓄池,用地面积 2

万 m2以上的新建建筑配套建设雨水利用设施,建筑面积 3万 m2以上

的宾馆、饭店以及建筑面积 10万 m2以上的校园、居住区及其它民用

建筑配套建设中水或者雨水利用设施。每 1万 m2建设用地宜配套建

设不小于 150m3的当量容积滞蓄设施,路幅超过 70m的道路两侧逐

步配套建设雨水滞蓄设施。

1、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建在低洼地区,是一种下凹式绿地,屋顶及不透水地面

汇流的雨水通过特定的土壤、砂和有机覆盖层过滤,利用生物滞留原

理,通过植物和土壤促进污染物的降解和吸收,改善水质。雨水花园

能够暂时存储雨水,干旱时期供给植物水分。雨水经过生态层自然过

滤,再汇集到传统的雨水输送管道,经过植物和土壤截留以削减洪峰

流量。

2、雨水桶

雨水桶用于承接来自屋顶的雨水径流,临时储存雨水,减少暴雨

第六章 管理规划

87

径流量。通过储存雨水径流量和来自屋顶的污染物,雨水桶还能保护

下游收纳水体。除此之外,储存的雨水也可用于灌溉花园、冲洗厕所

或作为其它非饮用水。通过屋顶雨水的集蓄利用,节省自来水用量、

减少景观灌溉水量。

3、植被过滤带

雨水流经过滤带时,流速被减缓,悬浮物被拦截。过滤带可广泛

用于河岸地带,以过滤汇集入河的雨水。过滤带的植被利用渗透、吸

附、生物吸收和过滤等过程,拦截雨水中的污染物和杂物。过滤带一

般由植被带构成,植被的高度和宽度可有不同。过滤带可以控制水流

方向,促使雨水均匀流经地表,更有利于渗透。

4、植草沟

植草沟是长有草木的渠道,能将雨水输送到收集井或更远的排水

系统。植草沟的长度不等,一般都种植草,但也可以种植更密集的植

被和景观植物。植草沟主要通过减缓径流速度和增加渗透的方式还原

开发前的区域水文特征,尤其适用于道路和停车场这种不透水面积较

大的区域。植草沟同样能进行雨水处理。

5、地下蓄水池

地下蓄水池能够大量存储雨水径流,控制雨水径流量,尤其适用

于地面空间狭小、建筑物密集难以进行海绵城市改造的地区。雨水在

流入地下储水池之前需过滤掉沉淀物和杂质,以防止储水池堵塞。地

下储水池必须和其它雨水处理设备和方法配合使用,能有效降低雨水

径流,但不用于水质处理。

6、透水铺装

第六章 管理规划

88

透水铺装与城市化带来的大面积硬质化铺装不同,因其本身多孔

隙的特性,它能够有效消纳周边不透水面积产生的径流,同时又能净

化雨水,存储在透水铺装内部的雨水如果通过系统收集,可以得到大

量优质雨水,缓解雨水净化处理压力

根据张家港的实际情况,中心城区的雨水径流控制,应从源头上

就地分散处理和削弱雨水径流为主,重点以表层入渗、滞留和调蓄的

雨水设施为重点,在以下区域重点推进:

(1)城市绿地、河流、公园

在城市绿地、河流、公园的建设及改造中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

用绿地、人工湖、人工湿地、天然洼地、坑塘、河流、沟渠之间的有

效联系,发挥雨水径流洪峰坦化,雨水资料利用和水质处理的多重作

用。

(2)居住区和公共建筑

已建居住区和公用建筑可将不透水的硬质路面、停车场等改为渗

透性铺装、将现有绿地改造为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以增加雨水

下渗,减少地面雨水径流。

新建居住区及公共建筑用地 LID理念进行开发,尽可能增加绿化

面积,建筑绿色屋顶,在地块内合适地点设置雨水塘、雨水花园、草

沟等,让雨水就地入渗,滞留、回补地下水,减少外排量;人形道和

广场鼓励采用透水铺装。

(3)城市道路、广场

建成区由于用地紧张,用地边界限定的原因,可利用新建或者改

扩建的路幅较宽的城市道路,因地制宜将机动车道铺装改为透水沥

青,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采用全透路面,绿化带采用雨水花园,行道

树下可设置砾石过滤层等,增加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净化径流

第六章 管理规划

89

水质。

新建广场的规划建设,除上述可采用的 LID措施外,还可适当降

低广场高程,将广场建设成为下沉式广场,在规划建设时增加广场的

水景设计和高程优化,发挥雨水储蓄、削减洪峰、蒸发调节微气候的

多种功效。

为有效城市控制雨水径流,除规划采取分散式 LID措施外,充分

利用城市地形地势特征,合理安排洪涝出路,使得各个区域排水通畅,

各个的尺度排水系统相互协调,不仅能够蓄洪滞洪,还能缓解雨水资

源再利用压力,加强城市雨洪管理。

6.2.2 城市河道生态建设要求

张家港市河流众多,为保障区域防洪安全,传统的做法较多采用

了硬质护岸,把河坡做成直立式,或用块石和水泥板覆盖河坡并勾缝,

隔断水陆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不仅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破

坏了生物的生长环境,也影响了河流景观价值的发挥。因此,建设既

满足河道行洪排涝要求,又有利于维护河道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护坡

成为张家港市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对创建的生态河道,要满足两岸沿线污水已集中处理,水

系连通,水质良好等条件。

其次,对创建的生态河道,要遵守“安全、景观、生态”的原则,

鼓励连片整治。对河道线型,在满足灌溉、排涝、航运的同时,仿照

河流生态学,允许河流宽窄结合,蜿蜒流转,自然流畅,给水生动植

物及微生物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有条件的河段,还可以增加一些湿

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来增添自然美

感和改善生境的多样性。对河道断面,应满足多样化,并注重水上、

第六章 管理规划

90

水下、没水位变化区功能划分,形成风格鲜明的水下生物带,水陆植

物带和岸上风光带,满足视觉、生态和景观布置的要求。对河道护岸,

要遵循“安全、资源、环境、景观”的理念,在保证河坡稳定和减少水

土流失前提下,避免采用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刚性结构,尽量采用植

物、木桩、植生袋、格宾、生态砌块等生态护岸形式,实现多种生物

的共生与繁殖,来达到净化河道水质,修复河道功能的效果。

最后,对创建的生态河道,要加强河道长效管理。对已经退化或

受到损害的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遏制退化趋势,使其转向

良性循环。

6.2.3 城市水面率控制要求

水面率是区域河网调蓄能力的重要体现,保持足够的水面率才能

保障区域防洪治涝目标的实现。目前,张家港市中心城区面积

257.2km2,其中水域面积 22.63km2,水面率为 8.8%。根据江苏省人

民政府令第 87号《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开发建设后,

现状水面率不得降低,对建设用地确需占用水域的,须实行占补平衡、

等效补偿;对于水面率较低的老城区和开发区,要结合老城区改造和

城市建设,逐步恢复和提高城市水面率,使其不低于 6%。

湖泊水体作为水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涵养水源、调节气

候、净化环境、调蓄供水、增加亲水、休闲水景观等作用,可以通过

新建湖泊来增加城市水面率。张家港中心城区现有湖泊水体为暨阳

湖、沙洲湖、张家港公园和梁丰湖。规划新建东西湖,东西湖位于塘

桥镇、杨舍镇交界处,规划面积 0.34km2,可从三干河中引水,排水

入华妙河。

第六章 管理规划

91

6.2.4 城市地面高程控制要求

本次规划中心城区分为 4个排涝分片(图 6.1-1),地面竖向标高

控制以河道设计水位为基础制定。

城市道路的设计标高应高于内河相应的设计水位,并有一定的安

全超高,保证地面高程满足雨水能自流排放入河。同时道路标高应低

于划定的汇水面积范围内街坊、场地的标高,以利于这些地区的雨水

能及时地汇入道路下的雨水管道。当内涝水位较高,用地填方量大,

经比较后采取适宜的防内涝措施。内涝风险区域,道路同一坡向最低

点的区域设置可导流超标地表积水的通道,使地面积水快速进入河

道、水塘、设置于绿地内的草沟或雨水塘,降低积涝风险。

6.2.5 城市排水管网控制要求

入河雨水排水口标高需考虑管道排水与河道排涝的水文衔接要

求。管道排水设计时,需根据河道设计涝水位及其他特征水位确定管

道排水系统的类型、规模、布局和出口高程。根据《城市用地竖向规

范》(CJJ83-99)中城市竖向与排水相关内容规定,雨水排水口内顶

高程宜高于收纳水体的多年平均水位,有条件时宜高于设计防洪水

位。

6.3 城市水利工程管理

6.3.1 蓝线划定与管理

河道是影响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的关键工程,尤其需要依法加强管

理,加强河道的规划控制和建设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填塞河浜的审批

制度,并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扎口管理。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

第六章 管理规划

92

扩建、改建的各类工程项目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先行审查;重大市政

建设用地须占用河道的,必须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采取有力措施

制止未经批准随意填埋河道、在河道设障、侵占河滩等现象,以确保

区域防洪排涝达到规划的标准。对于涉及河道的建设项目和有关活

动,必须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和批准,对于不利于防汛的违法建

筑,必须依法拆除并追究法律责任。

河道蓝线是指江、河、湖、库等水体及配套设施的保护管理和控

制的地域界线,是建设、保护和管理河道的重要依据。根据张家港市

蓝线管理办法,蓝线管理范围包括两线之间的河道水域、沙洲、滩地、

堤防、护堤地、岸线等河道管理范围,以及因河道整治、河道绿化、

生态景观等需要而划定的规划保留区。河道蓝线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提

出,经规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河道蓝线一经划

定,不得擅自进行调整。

河道蓝线主要管理要求如下:

(1)蓝线范围内的土地,应当优先安排河道整治、河道绿化以

及其它河道保护工程建设;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筑物应当严格

限制;城市河道沿河建筑物应当符合城市建筑特色,并与水景观、水

文化、水生态相结合,河道宜保持传统的河网格局。

(2)在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

求的建设活动;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影响水系安全的爆

破、采石、取土;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其它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

破坏的活动。

(3)在城市蓝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

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市政府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市

规划许可,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第六章 管理规划

93

(4)需要临时占用城市蓝线内的用地或水域的,应当报经市政

府主管部门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临时占用后,应当限期

恢复。

6.3.2 河道清障和清淤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规和政策,依法清除河道及两侧蓝线内

影响行洪和防汛的障碍物,定期疏浚河道沉积的淤泥,使河道恢复至

规划状态,以保证河道能够根据规划要求,按标准抵御洪、涝的侵袭。

清障清淤也使得中心城区内河道的水质改善、环境优美,保证国民经

济高速、有序和持续发展。

(1)河道清障

在城市规划和实施阶段,进行蓝线内建筑物的搬迁。近期对影响

主要河道行洪的障碍,进行突击清除,保证区域排涝和调水通道的顺

畅。对于严重影响防汛的障碍物,不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不能

按规定限期搬迁的,依法强行拆除,其拆除费用及后果有设障单位法

人负责。

(2)河道清淤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找出淤积基本规律和主要成因,调研和分析

河道的淤积速度,正确制定清淤的周期,减缓淤积的速度。

根据防洪治涝要求,结合水环境保护,开展市镇村组四级河道的

轮浚清淤工作,市级河道轮浚周期为 10~15年、镇级河道为 8~10

年、村组河道为 3~5年,清理河道底质,减少底质污染。大规模的

清淤工作应结合河道治理分年进行,逐条河道打歼灭战,以增加清淤

效率。

清淤和疏浚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使得张家港市中心城区水域面积

第六章 管理规划

94

不缩小,保持河道两侧的绿化带和防洪通道,注意保留河道原有滩地

和自然形态。由于城镇和工业地区沿线河道水质污染比较严重,对清

淤出的淤泥需进行检测,如果含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则不能直接进入

农田,以防有毒物质进入食物链,必须采取处理措施后加以综合利用。

加强防护措施,建立河道两岸绿化带,防止两岸泥沙流入河道,

加强执法力度,禁止向河道及两侧倾倒垃圾,进行水环境治理,减少

河道淤积源。在保证水面积的前提下,连通水系,消除死沟、断头浜,

增加水流活度,提高水流速度,改善水质和减少泥沙沉积速度。

6.3.3 长江堤防工程管理

长江堤防工程是区域防洪的安全防线,严禁在堤防和护堤地上扒

口、取土、打井、挖坑、埋葬、垦种、放牧、开采砂石土料、爆破,

毁坏护坡、护坎、林木植被,擅自搬运、翻动防汛块石等危害防洪工

程安全的行为。同时水利行政部门应对长江子堤进行定期复核检查,

要求对占用单位对自建的企业自保堤加强工程维护。

6.3.4 引调水协同管理

引调水协同管理系统即智能化管理系统,它基于全市河网水动力

模型、泵闸群联合调度模型,以各断面水位、流量、来水组成为预测

因子,研制平原河网引配水优化配置数值模拟系统。建立三大水环境

系统调度预案和水污染突发事件调度预案库;利用数据汇集平台自动

提取水文、水质、潮位等信息;建立水环境异常预警标准和预警规则,

在局域网内发布预警信息。建立水利、环保引调水协同分析管理系统,

根据各河段(区域)水质现状、引水量需求等,通过多部门会商确定

调度方案,进行河网引调水数值模拟,根据水量与来水组成、稀释倍

数等优化引调水调度方案,利用 Silverlight等技术展示调度引水效果。

第六章 管理规划

95

6.3.5 水利信息化管理

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管理,整合资源并更新升级建设较早、功能

单一、跟不上现代水利管理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加强城市水利化

管理,提高防汛决策灵敏度,建立中心城区水位观测站点,完善城市

水位监测系统;不断建设完善一套集水利工程调度、防汛支持决策、

水环境管理、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完善电子

政务系统,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决策指挥的科学水平;完善全市

取水计量在线监控系统、水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开展全市水利数据库

建设和市区中部水循环体系河道水量在线监控系统开发;逐步推进圩

区信息化建设,所有区镇基本建立起圩区信息化远程控制系统,近期

要实现全市圩区管理信息化建设全覆盖。同时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共

享服务平台”的整合建设,近年内建成全市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和应

用服务平台,通过建设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环境

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决策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我市的水

利信息化水平。

6.4 管理体制和设施

6.4.1 管理体制

目前张家港市水利工程管理主要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中心城

区涉水工程建设由水利局、住建局、城投集团、经开区(杨舍镇)、

塘桥镇共同负责。为适应水利现代化要求,各相关部门应密切合作,

形成“水务一体,全面覆盖”的水管理格局,在张家港市防汛抗早指挥

部领导下,统一协调汛期防洪排涝要求。

第六章 管理规划

96

6.4.2 管理设施

1、基础设施

根据有关管理规范,建设管理机构办公、生产、生活、仓储等基

础设施,管理单位对外及内部交通道路设施、防汛通讯、配电设施等。

管理机构按规范配足交通车辆、维修加工器械及维修抢险工具等。

2、工程观测设施

对与城市防洪有关的沿江水闸、市级河道重要节制闸等进行专门

性观测,主要项目有水位、流量、沉降、扬压力、水流形态、冲刷及

淤积,重点堤防沉降、裂缝观测等,并配备相应观测设备。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分期实施意见

97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分期实施意见

7.1 投资估算依据、范围、方法

7.1.1 估算依据

(1)《江苏省水利工程估算定额(建筑工程)》;

(2)《江苏省水利工程估算定额(安装工程)》;

(3)《江苏省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

(4)《江苏省水利工程估算定额(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动态基价

表)》;

(5)国家及省市有关行业的规定、标准等。

7.1.2 估算范围

防洪、治涝工程估算范围主要为张家港市中心城区,流域、区域

规划中对于城市防洪有重要影响的工程也计列在内。主要内容包括河

道的土方、护岸、绿化及闸站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汛期水情

遥测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等非工程措施。

7.1.3 估算方法

规划按照工程类别进行投资估算,主要有防洪工程、治涝工程、

非工程措施等。工程单价参照张家港市近年来类似工程,估算每计量

单位(如每 km、单位流量)工程投资,考虑规划阶段扩大系数。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分期实施意见

98

7.2 工程投资估算

7.2.1 防洪圈控制工程

防洪圈控制工程为城市防洪圈沿线的控制口门工程。防洪圈控制

工程规划总投资 1.57 亿元,均为近期实施。工程详细内容及投资估

算见表 7.2-1。

表 7.2-1 城市防洪圈控制工程投资估算

序号 工程名称 规划内容费用(万元)

近期 远期 合计

1 三丈浦闸站 新建 1000 — 1000

2 曲塘泾闸 改建 200 — 200

3 三干河泵站 新建 3000 — 3000

4 奚浦塘闸 新建 800 — 800

5 东横河西闸站 新建 8000 — 8000

6 杨汉港闸 新建 200 — 200

7 新谊河闸 新建 200 — 200

8 白字港闸 新建 200 — 200

9 华塘河闸 新建 600 — 600

10 河头浜闸站 新建 200 — 200

11 盐铁塘东闸 新建 1000 — 1000

12 晨中河西闸 新建 300 — 300

合计 15700 — 15700

7.2.2 分片控制工程

分片控制工程为个防洪控制片间的控制性水闸。分片控制工程规

划总投资 2.57亿元,其中近期 1.27亿元,远期 1.30亿元。工程详细

内容及投资估算见表 7.2-2。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分期实施意见

99

表 7.2-2 分片控制工程投资估算

序号 工程名称 规划内容费用(万元)

近期 远期 合计

1 三里泾河闸站 新建 600 0 600

2 南新丰河闸 新建 200 0 200

3 曹沙塘闸站 新建 750 0 750

4 北新丰河闸站(西) 新建 800 0 800

5 北新丰河东闸 新建 300 0 300

6 东横河东闸站 新建 0 12000 12000

7 曹沙塘闸 新建 250 0 250

8 华妙河闸 新建 500 0 500

9 马王塘闸 新建 100 0 100

10 夹江塘西闸 新建 150 0 150

11 王庄浜闸 新建 300 0 300

12 盐铁塘西闸 新建 500 0 500

13 南泾河闸 改建 300 0 300

14 南泾河闸站 新建 400 0 400

15 农联二号河闸 改建 750 0 750

16 沙漕河闸(东) 改建 300 0 300

17 农联市场河闸 新建 150 0 150

18 乘砖河闸 新建 250 0 250

19 扁泾浜闸 新建 650 0 650

20 五节桥河闸 新建 250 0 250

21 日辉坝河闸 新建 250 0 250

22 常熟河闸 新建 350 0 350

23 尤家泾河闸 新建 250 0 250

24 鳗鱼浜河闸 新建 400 0 400

25 菖蒲塘河闸 新建 400 0 400

26 龙潭泾闸 新建 250 0 250

27 湖菱浜闸 新建 250 0 250

28 韩庄浜闸 新建 250 0 250

29 周家浜闸 新建 450 0 450

30 谷渎港闸 新建 100 0 100

31 蔡港闸 新建 1500 0 1500

32 大寨河闸(乘航) 新建 600 0 600

33 马嘶塘闸 改建 100 0 100

34 奚浦塘闸 新建 0 1000 1000

合计 12650 13000 25650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分期实施意见

100

7.2.3 骨干河道工程

骨干河道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拓宽、清淤,沿线口门控制、桥梁工

程,以及配套的水土保持工程。骨干河道工程总投资 42.9 亿元,其

中近期 9.2亿元,远期 33.7亿元。工程详细内容及投资估算见表 7.2-3。

表 7.2-3 骨干河道工程投资估算

序号河道

名称河长(km) 起讫位置 规划内容

费用

(亿元)

实施

时间

1 新沙河 6.27 新市河—沿江高速

6.27km河道整治及沿线护

岸、绿化等配套工程2 近期

2 太字圩

港南延2 南横套—

东横河

2km河道拓浚及沿线护岸、

口门控制、桥梁、水保等0.8 近期

3 二干河 26.5 十一圩枢纽

—江阴边界

26.5km河道岸坡整治、堤防

加高及圩口控制工程4 近期

4 盐铁塘 2.9 西旸塘—走马塘

东延2.9km河道,以及护岸、

绿化等配套工程0.4 近期

5 南横套 17 朝东圩港—四干河

17km河道拓浚及绿化和控

制闸站工程5 近期 2亿

远期 3亿

6 东横河 12.1 太字圩港—二干河

12.1km河道整治及沿线护

岸、绿化等配套工程1 远期

7 永南河 7.7 四干河—七干河

7.7km拓浚及沿线护岸、绿

化等配套工程1.5 远期

8 三干河 15南横套—

三干河江边

枢纽

15km拓浚及沿线护岸、口

门、桥梁、绿化等配套工程8 远期

9四干河

及南延

31.6 沿江口门—华妙河

21.6km河道拓浚,南延 10km 河道,以及配套护岸、

口门、桥梁、绿化等工程

10 远期

10 沙漕交

界河10.7 二干河—

西旸塘

10.7km河道整治及沿线护

岸、绿化等配套工程1 远期

11 奚浦塘 5.6 沙漕交界河

—华妙河

5.6km河道整治及沿线护

岸、绿化等配套工程0.7 远期

12 盐铁塘 12.9 二干河—西旸塘

12.9km拓浚及沿线护岸、绿

化等配套工程2.5 远期

13 华妙河 11.4 二干河—西旸塘

11.4km拓浚、整治及沿线护

岸、绿化等配套工程1 远期

14 太字圩

港13.9 南横套—

长江口

13.9km河道拓浚及沿线护

岸等配套工程5 远期

合计 42.9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分期实施意见

101

7.2.4 闸站工程

闸站工程包括沿江闸站工程和圩区闸站工程。闸站工程规划总投

资 4.61亿元,其中近期 3.72亿元,远期 0.89亿元。

1、沿江闸站工程

沿江闸站工程包含 3座沿江排水闸站工程。工程总投资 3.4亿元,

近期 2.6亿元,远期 0.8亿元。工程详细内容及投资估算见表 7.2-4。

表 7.2-4 沿江闸站工程投资估算

序号 工程名称 规划内容费用(亿元)

近期 远期 合计

1 十一圩港枢纽 改建 1.9 0 1.9

2 四干河闸站 改建 0.7 0 0.7

3 太字圩港枢纽 改建 0 0.8 0.8

合计 2.6 0.8 3.4

2、圩区闸站工程

圩区闸站工程主要指圩区排涝站工程。规划中心城区圩区闸站工

程总投资 1.21亿元,其中近期投资 1.12亿元,远期投资 0.09亿元。

投资估算内容见表 7.2-5。

表 7.2-5 圩区闸站工程投资估算

序号 规划区规划新增流量(m3/s) 费用(亿元)

近期 远期 近期 远期 合计

1 杨舍主城区 88.43 9 0.88 0.09 0.97

2 塘桥副城区 23.64 0 0.24 0 0.24

合计 112.07 9 1.12 0.09 1.21

7.3 非工程措施投资估算

非工程防洪措施包括建立汛期水情遥测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

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中心城区洪涝风险图、水务管理及信息系统、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分期实施意见

102

防洪规划和措施研究以及职工技术培训,规划投资0.45亿元,其中近

期0.15亿元,远期0.30亿元。

7.4 规划总投资

规划总投资由城市防洪圈工程、分片控制工程、骨干河道工程、

沿江闸站工程、圩区闸站工程以及非工程措施等各项投资组成,规划

总投资 52.1亿元,其中近期投资 15.91亿元,远期投资 36.19亿元,

详见表 7.4-1。

表 7.4-1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规划总投资估算

工程内容费用(亿元)

近期 远期 小计

工程措施

防洪圈控制工程 1.57 — 1.57分片控制工程 1.27 1.3 2.57骨干河道工程 9.2 33.7 42.9闸站工程 3.72 0.89 4.61

非工程措施 0.15 0.3 0.45总计 15.91 36.19 52.1

7.5 投资政策意见

防洪工程属于公益性工程,部分综合利用工程属准公益性工程,

其投资由政府为主导。政府投入资金主要为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防

洪保安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及其他各类可用于水利建设的财政性公共

支出资金。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明确各类防洪工程投资主体,实行分

级建设、分级管理。

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选择有市场吸引力的经营性项目和部分准

公益性项目推向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建立水利投融

资平台,进一步拓宽防洪资金来源渠道。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

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多

方力量投资水利的积极性。

第八章 综合评价

103

第八章 综合评价

8.1 环境影响评价

8.1.1 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分析

张家港市城市防洪工程实施后,可为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

会安定、人民正常生产生活提供安全保障,降低洪涝灾害对社会和自

然环境的影响,产生巨大的社会环境效益:

(1)提高城市防洪除涝标准。张家港市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提高

到 100年一遇,除涝标准提高到 20年一遇。河道的输水能力和调蓄

能力明显增强,排水速度加快,在同等强度面雨量情况下,减少或免

除地区积水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缓解每年汛

期防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紧张形势,提高了地区防灾抗灾

能力。

(2)提高市区河道水体环境质量。河道整治后从长江引水能力

增强,水环境容量加大,水质改善的程度和面积扩大,水环境得到改

善。沿河两岸采用绿化带景观,使城市功能区、水功能区、绿化功能

区建设得以拓展,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3)增加亲水性。河道建设后交通航运远离市区,区内最高洪

水位降低,河道设计体现亲水性,使得水文化得到弘扬、水景观大力

改善,有利于开发沿江风光带,提高了城市品位。

(4)有利于沿河两岸范围土地增值。本次规划的防洪除涝工程

实施后提高了区域的防洪能力,同时改变了河道的面貌,为本市对外

形象增光添彩,有利于改善地区投资环境。特别是河道整治后,沿河

两岸土地增值效益明显。

第八章 综合评价

104

8.1.2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多为公益性项目,但在施工期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1)在河道工程、闸站工程等施工过程中,将会产生部分弃土、

弃渣,若任意堆放,将会影响环境。张家港市基础工程建设发展较快,

土源缺乏,大部分废弃土可以出售给市政、交通等部门,用于路基、

屋基、填塘、地面高程抬升等方面,对有部分河段的重金属污染性淤

泥,需经过对重金属固定处理后限制性使用,防止随流失而影响环境,

尤其是杜绝进入食物链的任何途径。

(2)在堤防工程、闸站工程等施工过程中,各施工机械和机动

车辆产生的施工噪声,燃油施工机械和机动车辆产生的尾气等废气,

水泥、砂石料的运输和装卸与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将对局

部范围内的大气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是这些

影响都是短期的、暂时的,工程竣工后影响会自然消失。同时在施工

时间,施工设备选型,施工管理方面严格按国家有关环境法规进行。

(3)工程建设中,占地施工将会破坏一些绿化带,对市容造成

一定影响,工程结束后应及时恢复至原状。

(4)工程建设期间会产生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若管理不当,

处置不合理,会污染施工段的环境。因此,应该加强施工队伍的集中

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建设单位在施工期间要加强环

境管理,加强各项各项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发现新的污染源,应及

时采取措施进行抑制和治理。

(5)工程规划实施时需要对河道沿线进行拆迁和移民,给居民

带来一定的不便和损失,应注意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妥善安排。

第八章 综合评价

105

8.1.3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结论

本规划方案工程施工期间对环境造成的一些不利影响,可通过有

关措施加以消除或减免,因此尚未发现制约规划工程建筑的重大环境

问题。本规划设计工程,其防洪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且受益时间长,

受益人口多;而不利影响是次要的,影响时间短,范围小,影响程度

轻。利远大于弊,从环境角度考虑,本规划是有利和可行的。

8.2 经济效益评价

8.2.1 费用及效益估算

1、费用估算

费用包括规划实施费用和每年运行、管理、维护费用。

规划总投资 52.1亿元,其中近期投资 15.91亿元,远期投资 36.19

亿元。张家港市城市防洪治涝工程年运行管理费按照基准年运行费每

年 3% 幅度递增,其中规划实施期间,另外考虑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

4.2% 列入运行费(根据水利工程年运行费率标准水财 [1995] 281号

文)。

2、效益估算

洪灾减免损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淹没面积,二是降低淹

没区的单位面积资产直接损失值,三是减免洪灾间接损失。中心城区

有、无规划工程洪灾损失对比情况见表 8.2-1。

第八章 综合评价

106

表 8.2-1 有无工程洪涝灾害损失比较

规划

区域总面积

保护

面积

无工程洪灾损失率% 有工程洪灾损失率%

20年一遇

50年一遇

100年一遇

20年一遇

50年一遇

100年一遇

杨舍主

城区193.3 152.8 0 5% 7% 0 1% 3%

塘桥副

城区132.1 104.4 1% 6% 9% 0 1% 3%

根据上述分析的有、无工程对比不同频率下淹没面积、损失率及

本区资产值,计算出有工程情况的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为 1776万

元,无工程情况下多年平均洪涝灾损失为 4737万元,则有无工程对

比多年平均减少直接洪灾损失为 2961 万元,减少间接损失为 296.1

万元,由此计算的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 3257.1万元。规划实施期防

洪效益按年度投资比例分配,已完工程效益以开始发挥效益年份为起

点,年均增长 5%。

8.2.2 估算方法及合理性评价

1、经济评价方法

防洪排涝工程直接效益主要为:减少淹没造成的资产损失和人员

伤亡。间接效益包括减少停工、停产损失,减少防汛抢险费用、水毁

修复费用,增强对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等效益。直

接效益通过有无工程对比后的损失减免来计算,间接效益取直接效益

的 10%,两者之和为工程总效益。本次投资估算范围主要为中心城区,

费用和效益计算及经济评价均为中心城区范围。

2、经济合理性评价

由上述投入及效益分析结果,按公益项目的 7%社会折现率分析

计算,各项评价指标如表 8.2-2。

第八章 综合评价

107

表 8.2-2 经济评价结果

评价指数 评价结果

益本比 2.87净现值(万元) 375496内部回收率(%) 16.83

经对投入增加 15%、效益减少 15%进行分析计算,各种情况下的

评价指标如表 8.2-3。

表 8.2-3 敏感性分析结果

评价指标 益本比 内部回收率(%)

投入+15% 2.56 15.8

效益-15% 2.51 15.5

从上述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本项目作为公益项目,各项评价指标

满足规范要求,经济上是可行的,从敏感性分析结果来看,工程经济

效益较好,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第九章 保障措施

108

第九章 保障措施

9.1 加强组织领导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涉及面广,组织协调工作量大,必须有市政

府的精心组织,水利部门牵头,其它部门的通力协作,组织强有力的

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协调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国土、环保、

监察、新闻宣传、社会团体及广大群众各方面力量。

市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

任副组长,成员由政府相关组成部门的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

室,办公室设在水利局,具体负责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在

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广泛调动各部门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建立高

效灵活的工作机制。市各有关部门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对照城市防

洪规划目标,研究制定实施计划和建设推进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

任,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9.2 保障资金投入

坚持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渠道,落实省、市政府确定的水利保障机

制,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水利投入,确保水利投入增长幅度在较长时间

内高于当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对城市防洪范围

内长江、二干河、走马塘等流域性、区域性防洪治理工程的补助资金。

同时,拓宽水利投资渠道,建立有政策法规保障、稳定可靠的,较为

规范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

城市防洪建设资金坚持分级负担的原则。城市公共地段防洪排涝

第九章 保障措施

109

工程建设及管理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受益明确的地段和项目由

各受益的企事业单位、开发区承担建设和管理经费;城市防洪堤防和

市政道路、绿地景观结合建设的堤段,由政府财政出资,相关部门共

同承担建设和管理任务。同时,鼓励沿江、沿河城市开发建设项目和

环境整治项目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城市防洪设施的改造提升建设。

9.3 夯实科技支撑

加强水利基础研究和科技推广力度,实现重要雨情、水情、工情

等信息的自动采集、网络汇集和数据库存储管理,提升城市防洪建设

和防汛决策指挥的科学水平,基本实现城市防洪的精细化管理,满足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以及水利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信息化需求。

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结合张家港市水利特色,加强高端技术

装备配置,购置实用型高端新仪器、新设备,增强技术研发能力,保

障城市防洪建设需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开展水利科

技成果的推广示范,解决城市防洪工程设计、施工中的难题,形成产、

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城市防洪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在城市防洪设计、

施工、管理和调度运行等方面,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

备的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提高防洪建设运行调度和防洪管理的科技

水平。

9.4 营造社会环境

通过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城市洪涝灾害防治

的社会宣传,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优势和规模宣传效

第九章 保障措施

110

应,全方位、立体式开展新闻报道与宣传活动,争取社会各界广泛支

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水情教育纳

入全民素质教育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及时总结

地区工作经验,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凝聚全社会力量,为张家港城

市防洪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