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作者简介: 陈居渊,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 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获奖论文. 学术史谭 « 学术界»( 月刊) 总第239, 2018.4 ACADEMICS No.4Apr.2018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 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 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 也就没有 徽州的汉学, 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 所以徽州汉学的出场, 又是明清 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 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 善的过程, 从学术的发展而言, 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徽州汉学的特色与 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 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 就在于它在学术取向的同一 , 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 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的新传统. 关键词清代; 徽州; 汉学 DOI : 10.3969 / j. issn.1002-1698.2018.04.016 清代徽州汉学的研究, 一直是海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人们纷纷著书立 , 成果可谓密集.然而综观各家之见, 多数仍旧局限在章太炎梁启超等清学 大师既定的框架内打转.笔者认为, 重新认识徽州汉学的形成实现的途径想力度与运思方法学术实践与对外传播等, 是深化徽州汉学研究的前提. , 笔者不揣鄙陋, 略述管见, 以求正于专家学者. 清代徽州汉学的形成 徽州汉学的形成, 论者都认为导源于徽州的特殊地域环境与明清之际歙县 诸生黄生率先跳出理学的藩篱而从事六书之学的研究, 后经婺源学者江永的进 一步推动, 休宁学者戴震继起而弘扬师说, 才奠定了徽州汉学的规模.如黄生编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作者简介陈居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

〔lowast〕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获奖论文

1048944学术史谭1048944

laquo学术界raquo(月刊)

总第239期20184

ACADEMICS

No4Apr2018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lowast〕

陈居渊(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徽州的汉学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所以徽州汉学的出场又是明清

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

善的过程从学术的发展而言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徽州汉学的特色与

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在于它在学术取向的同一

中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的新传统

〔关键词〕清代徽州汉学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1804016

清代徽州汉学的研究一直是海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们纷纷著书立

说成果可谓密集然而综观各家之见多数仍旧局限在章太炎梁启超等清学

大师既定的框架内打转笔者认为重新认识徽州汉学的形成实现的途径思想力度与运思方法学术实践与对外传播等是深化徽州汉学研究的前提对

此笔者不揣鄙陋略述管见以求正于专家学者

一清代徽州汉学的形成

徽州汉学的形成论者都认为导源于徽州的特殊地域环境与明清之际歙县

诸生黄生率先跳出理学的藩篱而从事六书之学的研究后经婺源学者江永的进

一步推动休宁学者戴震继起而弘扬师说才奠定了徽州汉学的规模如黄生编

mdash371mdash

撰的laquo字诂raquoldquo于六书多所发明每字皆见新义而根柢奥博与穿凿者殊于古

音古训皆考究淹通引据精确不为无稽臆度之谈虽篇帙无多其可取处不在

方以智laquo通雅raquo下rdquo〔1〕ldquo盖生致力汉学而于六书训诂尤为专长故不同明人之剿说

也rdquoldquo白山当江戴胡阎惠诸氏之前不假师承无烦友质冥然独处山村溪舍

之中上下古今钩深致远rdquoldquo白山能肩随亭林而为有清一代朴学之先登者

矣rdquo〔2〕刘文淇说ldquo夫训诂之学于今日称极盛而先生实先发之rdquo所以章太炎称

ldquo其言精塙或出近世诸师上rdquo〔3〕这里的所谓ldquo穿凿者rdquoldquo臆度之谈rdquoldquo明人之剿说rdquo等词语那是明清之际到乾嘉时期的汉学从业者对坚守宋明理学立场学者所持

有的一种鄙夷的言辞如江藩就认为ldquo程朱理学或诋为穿凿或斥为邪说先儒

古义弃如土梗矣rdquo〔4〕至于方以智则被四库馆臣赞誉为清代考据学风的开山人

物之一诚如laquo四易全书总目提要raquo所说ldquo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

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rdquo而方氏所撰laquo通雅raquo一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名词汇编因此将黄生的laquo字诂raquo与laquo通雅raquo并提足以证明黄生确是开徽州汉学风气之先的学者致使后来江永戴震不仅

以laquo尔雅raquolaquo说文raquo治经而且ldquo皆主考据定独锐意深求义理rdquo于是ldquo汉经师硕儒授

受微言遂大显于世rdquo从清代学术发展的一般过程而言这样一种观察是有一定的历史理由的

不过我们需要追问的是黄生何以摒弃徽州自宋元明以来所崇尚的理学传统毅然转向汉学的研究 是个人的学术兴趣所至 还是别有其渊源所自 上述对

于黄生的学术描述那是出自后人的追记是否过于简单 所以又有学者从思想

史的角度指出徽州汉学的成因是基于明清之际对理学的反动特别是徽州理

学传统中ldquo道问学rdquo与ldquo尊德性rdquo的争执于是学术研究转向了汉学这显然是借用

了余英时教授的ldquo内在理路说rdquo的观点即所谓的ldquo清代学术的发展必然是继续

沿着宋明以来ldquo性即理rdquo与ldquo心即理rdquo两者异同的义理辨析为其目的而且ldquo从义理

的战场转移到考证的战场rdquo事实果真如此吗 江永曾经撰有laquo朱陆异同论raquo一篇明白地表达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他说ldquo说者谓朱子道问学陆子主尊德

性此亦非确论朱子主敬力行何尝不尊德性哉 然则朱陆之学皆无同者乎不然其反躬为己孜孜于圣人则二子未尝不同也rdquo〔5〕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江永

有意识地另觅解释经典新路的自觉讨论的仍然是关于朱陆阐发圣人思想的路

径不同这也是清初以来学者的共识如黄宗羲曾说ldquo况考二先生之生平自治先生之尊德性何尝不加功于学古笃行 紫阳之道问学何尝不致力于反身修

德 特以示学者之不入门各有先后曰此其所以异耳rdquo〔6〕作为诗人的施闰章

也认为ldquo尊德性未有不道问学者rdquo〔7〕ldquo夫不尊德性所学何事不道问学德性又

安在 二贤之教未尝不相成而卒于相反互相訾诟其徒又加厉焉rdquo〔8〕然而清

代学者孜孜不倦地追寻经书文本的原义(回向原典)崇尚的是东汉的古文经学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讲训诂后者谈考据清代学术之所以又称汉学显然是

由其特定的学术内涵所决定的同时清代学者的学术研究是恢复在他们看来

mdash4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可以信从的汉代经注并不着意于理学的义理是非所以单就ldquo内在理路rdquo来解释

徽州汉学的形成也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事实上作为一个地域性的学术流派它是以某种鲜明的学术理论主张或独

特的治学方式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群体换言之一个学术流派之所以能够创

立和发展那是因为它在学术信仰上有了新的内涵而这个新的内涵就是该学

术流派所显现的思想力度与运思方法有别于同时代的其它学术流派所没有或不

充分具备的它既能填补当时学界的空白也能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从这一意义

上说任何关于形成徽州汉学的描述也都不是唯一的实态笔者认为形成徽州汉学的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际徽州学人社集的

学术活动如明中叶后徽州的学人结社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图景如休宁范如

珪吴琼汪少廉等人所结的ldquo紫芝社rdquo风雅冠一时又有所谓ldquo人文郁起为海内

之望郁郁乎盛哉rdquo一说〔9〕至明末清初徽州的学人结社达到了鼎盛时期特别

是歙县的古在社同言社皆ldquo承东林复社之流意凡有井水处皆有文社矣rdquo〔10〕

所谓ldquo东林复社之流意rdquo那是指明清之际从东林党人的ldquo以清议格天下rdquo到复

社的订盟江南学人社集风靡一时对它的研究以往的学者每每将其称之为

ldquo党社rdquo或者ldquo文社rdquo(文人结社)也正因此从政治层面和文学层面解释的多而对其学术的旨趣则少有认识如谢国祯先生的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一书的

ldquo自序rdquo中就说过ldquo以党争和结社为背景来叙述明清之际的历史以起民族之精

神rdquo〔11〕揆之史实明清之际的学人社集并非完全专事议论时政或从事文学创

作而是以ldquo尊经复古rdquo为其学术宗旨如被当时视为ldquo小东林rdquo的ldquo复社rdquo的命名就表征ldquo兴复绝学之意rdquo夏允彝陈子龙等在江苏松江创立ldquo几社rdquo取ldquo绝学有再

兴之几得知几其神之义rdquo而明清之际学人对传统经学的研究也常常被史家

称为ldquo绝学复萌rdquo如张溥序林尊宾laquo春秋传raquo说ldquo制义盛而绝学微五经之义终世不能明也rdquo〔12〕黄宗羲说ldquo士子之为经义者亦依仿之而立社自余涉事至

今目之所睹其最著者云间之几社武林之读书社娄东之复社10490181049018丁未戊申间甬上陈夔猷创为讲经会搜故家汉学之书与同志讨论得失rdquo〔13〕戴震称江

永的学术研究是ldquo上溯汉唐宋以来之绝学以六经明晦为己任rdquo〔14〕可见所谓

ldquo绝学rdquo不但是指传统经学而且事实上也是专指汉代的经学所以被推为复社

宗主之一的钱谦益就认为ldquo六经之学渊源于两汉rdquo提倡ldquo学者之治经也必以汉

人为宗主rdquo〔15〕同时苏州冯梦龙的韵社〔16〕以专治laquo春秋raquo著称吴江的惊隐社也是名家聚集群彦荟萃其中顾炎武朱鹤龄吴炎潘柽章等都是经史名家朱鹤龄弟子张尚瑗在刊刻朱氏遗著laquo诗经通义raquo序文中称赞他们的汉学研究时

说ldquo亭林愚庵二氏穷经复古起考亭而相对当乐与扬榷以益衷于无弊rdquo章太炎则认为ldquo朱鹤龄陈启源于laquo诗raquo独尊毛郑扫徽国laquo集传raquo之芜其功不在阎

百诗之下rdquo〔17〕认同朱陈他们同属清初学术大师对清代汉学影响很大当时

浙江杭州有ldquo读书社rdquo虽然社会影响远不如复社的传播那样广泛但是ldquo多通经

学古之士rdquo所学内容则长于考索而ldquo皆经生之不讲者rdquo清代康熙初年浙江宁

mdash5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波学者万泰陆文虎组织ldquo文昌会rdquo提倡穷经读书ldquo取近代理明义精之学用汉

儒博物考古之功加以湛思直欲另为传注rdquo〔18〕

此外江苏淮安有ldquo望社rdquo虽然以ldquo饮酒赋诗朝夕行吟rdquo著称但是其中也不

乏有热衷于精研ldquo三礼rdquo之学的学者阮癸生laquo茶余客话raquo说ldquo陈碧涵先生为望社

名诸生专精三礼之学淮士治laquo礼经raquo者多从之游rdquo〔19〕据李元庚laquo望社姓氏考raquo所载当时望社人员达三十余人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laquo尚书古文疏证raquo的作者阎

若璩与ldquo望社rdquo性质相似的还有安徽桐城方以智创建的ldquo泽园永社rdquo该社虽然

规模不大可考者也仅六七学子但是他们读书其中持续时间达七年之久其

中方以智编写的laquo通雅raquolaquo物理小识raquo对名物训诂的考证提出ldquo藏理学于汉学rdquo以六经统领理学被誉为ldquo卓然独立rdquo同时一些以ldquo尊经rdquoldquo经社rdquoldquo昌古rdquo命名的社

集相继涌现如原属ldquo山左大社rdquo的左懋第在崇祯初年出任陕西韩城知县时即与当地学人创立了ldquo尊经社rdquo有所谓ldquo二年以来通三经者彬彬矣rdquo一说韩城地

处西此而已濡染当时江南学人社集尊经之风山东张尔岐的ldquo经学社rdquo一以穷

经为务对laquo仪礼raquo的名物制度作了详尽的历史复原工作当时深受学人社集这

股ldquo尊经复古rdquo思潮的影响一些社集人员和著名藏书家的堂名和他们所编撰的

藏书目录的命名也显示出这种特有的文化倾向如常熟毛晋的ldquo汲古阁rdquo与编

撰的laquo汲古阁书目raquo钱曾的ldquo述古堂rdquo与编撰的laquo述古堂书目raquo海宁马思赞的ldquo道古楼rdquo海盐胡震亨的ldquo好古堂rdquo嘉兴向承埏的ldquo稽古堂rdquo等等甚至还有以建宗

祠为讲经之所如仁和卓火传的ldquo传经堂rdquoldquo藏其遗经使子孙日讲习于中rdquo就是一

例〔20〕这种风气也同样渲染到徽州如休宁学者姚际恒的ldquo好古堂rdquo与编撰的

laquo好古堂书目raquo婺源汪勋的ldquo耡经斋rdquoldquo读经书屋rdquo江永的ldquo受经堂rdquo歙县汪凤梧

的ldquo启经堂rdquo绩溪胡氏世世传经其藏书楼的命名便有ldquo受经堂rdquoldquo耘经楼rdquoldquo吟经

楼rdquo等等可以说徽州学术信仰的转向汉学化正与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这股ldquo尊经复古rdquo思潮相对接

在中国历史上固然有所谓学无师承的学者但是真正能够一空依傍完全

不受当时学术思潮或文化影响的学者是不多见的黄生也不例外虽然他对徽州

汉学的复兴起着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也曾经是徽州社集中人他曾经

ldquo率同志结社赋诗极陶写性情之乐晚年与高阳西溪双桥屏山傅溪诸友联素心社国变后历钱塘渡大江与屈翁山相遇淮海之间典裘沽洒酒高咏唱

和旁若无人归里后闭门著书三十年rdquo〔21〕黄生的这样一种人生遭际也正是

明清之际社集学人共同的境遇由此可见徽州汉学正是渊源于明清之际学人

社集内部经学氛围浓厚这一社集文化的特殊背景从而也就形成徽州汉学的学

术特色

二清代徽州汉学的特色

徽州汉学的学术特色章太炎通过对吴皖学术的比较研究后说ldquo其成学著

系统者自乾隆始一自吴一自皖吴始惠栋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戴震mdash6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rdquo此后梁启超又加以阐明ldquo惠派之治经也如不通

欧语之人读欧书视译人为神圣汉儒则其译人也故信凭之不敢有所出入戴

派不然对于译人不轻信焉必求原文之正确然后即安惠派所得则断章零句援古正后而已戴派每发明易义例则通诸群书而皆得其读是故惠派可名之

曰汉学戴派则确为清学而非汉学rdquo张舜徽著laquo清代扬州学记raquo又分别以ldquo专rdquoldquo精rdquo来概括吴皖二学术特征俨若定论后来的清学史研究者几乎都无例外的

以此作为评判徽州汉学的前提少有疑议成为一个指标性的观点那么章太炎

等人上面所指出的徽州汉学的学术特色是否确切 能否可以概括徽州汉学 笔

者认为值得再作新的探讨事实上所谓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并不是贬辞是指在广取古代文献的基础上重

视古训如汉代董仲舒引曾子说ldquo尊其所闻则高明矣rdquo所谓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是指审视事物的内容和名称而加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古代思想家常用作专门术

语以讨论实体和概念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laquo庄子1048944天道raquoldquo分守已明而

形名次之rdquo郭象注ldquo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rdquo然而检之清人的相关论述吴学不仅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而且同样的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如惠栋除撰写了laquo周易

述raquolaquo易汉学raquo等ldquo尊闻rdquo之作外还撰写了laquo易微言raquo共列六十二条目用考据的方

法对宋儒ldquo理rdquoldquo道rdquoldquo天理rdquoldquo人欲rdquoldquo人心rdquoldquo道心rdquo等概念作了易学的梳理戴震

laquo孟子字义疏证raquo则沿用这种方法如上卷解释ldquo理rdquo字中卷解释ldquo天道rdquoldquo性rdquo下卷则分释ldquo才rdquoldquo道rdquoldquo仁义礼智rdquoldquo诚rdquoldquo权rdquo等而又以ldquo疏证rdquo名其书正表明他与惠

栋一样都抱着重新界定宋学理论的态度又如惠栋的laquo荀子微言raquo对laquo荀子raquo篇目的改编重点阐明了laquo荀子raquo一书的微言大义同样徽学虽然ldquo综形名任裁

断rdquo但是未必不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如江永撰写的laquo乡党图考raquo便是ldquo自圣经至一名

一物必稽诸经传根诸注疏讨论源流参证得失rdquo〔22〕被誉为ldquo自汉经师康成

后罕其俦匹rdquo〔23〕成为当时汉学研究的范本钱大昕说ldquo江南乡试以laquo乡党raquo篇命题士子主先生说皆得中式由是海内益重其学rdquo〔24〕戴震撰写laquo考工记图raquo被视为ldquo天下奇才rdquo洪榜称他ldquo其学信而好古于汉经师贾马服郑诸儒散失遗

落几不复传于今者旁搜广摭裒集成书谓之古义rdquo〔25〕这说明当时推重徽州

汉学的并不是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的学术特色而是ldquo博学rdquoldquo尊闻rdquo之学钱大昕曾分别为惠栋戴震作传表彰其学术特色前者是ldquo讨论古字古言

以博异闻正俗学rdquo后者是ldquo研精汉儒传注及laquo方言raquolaquo说文raquo诸书由声音文字以

求训诂rdquo二者可谓异曲同工所以徽州学者凌廷堪不无感慨地说ldquo元和惠氏休宁戴氏继之谐声诂字必求旧音援传释经必寻古义盖彬彬乎有两汉之风焉浮慕者袭其名而忘其实得其似而遗其真rdquo〔26〕可见徽学与吴学所追求的都是

以小学为问学途径的汉学研究两者本质上不存有相异之处吴学中的王鸣盛

曾经道出其中的奥秘他说ldquo今交天下士得通经者二人吴郡惠定宇歙州戴东

原也间与东原从容语子之学与定宇何如 东原曰lsquo不同定宇求古吾求

是rsquo嘻 东原虽自命不同究之求古即所以求是舍古无是者也rdquo〔27〕又说ldquo方mdash7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

是rdquo〔28〕在王鸣盛看来求古与求是不存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学者

对徽吴学术异同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看法所以钱穆说ldquo盖乾嘉以往诋宋儒之风

自东原起而愈甚而东原论学之尊汉实有闻于苏州惠氏之风而起也rdquo〔29〕这里不

深论钱氏所说是否确切但充分说明任何判定徽学与吴学的学术特色相异不完

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徽吴学术特色的不相异也就意味着两者在学术取向方面的基本一

致徽学的江永不仅撰有精深的考据著作如laquo深衣考误raquolaquo春秋地理考实raquolaquo乡党

图考raquo等汉学名著而且还有被称谓尊信朱熹理学的laquo近思录集注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等致使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将其列入ldquo翼道学案rdquo与清初大儒李顒

并列赞誉江永ldquo凡紫阳之极广大极精微处先生推广之研穷之不遗余

力rdquo〔30〕又如绩溪胡匡衷虽然主ldquo实事求是以经证经rdquo的汉学研究但是他撰写

的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也同样ldquo以析程朱之异同补程朱之罅漏大抵多采宋元各家羽翼程朱之说以相订正而时出己见rdquo〔31〕事实上这也是吴学的学术取向如惠

栋虽然以恢复汉学为职责同时也认为ldquo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此先自

治而后治人者也以laquo大学raquo言之诚意正心修身规矩准绳所谓先自治也齐家

治国平天下所谓先自治而后治人也由本达末原始反终一贯之之道也rdquo〔32〕

laquo大学raquo是laquo礼记raquo中的一篇专论儒家修身治国之道的观念它既是宋儒所尊奉的

治国齐家修身的理论基础也是宋儒提倡理想人格的主要经书依据惠栋对

它的认同正说明他希望将汉儒的训诂之学与宋儒的立身之学统一起来成为众

望所归的大儒即他所说的ldquo汉人经术宋人理学兼之者乃为大儒rdquo〔33〕这也是

当时众多汉学家的共同理念如惠栋的再传弟子江藩治学虽然独尊汉学但对

宋学的道德自律却也是倍加推崇他说ldquo学者治经宗汉儒立身宗宋儒则两得

矣rdquo〔34〕同时又在laquo宋学渊源学记序raquo中列举惠栋之父惠士奇不反宋学为例说ldquo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红豆山房半农人手书楹帖云lsquo六经尊服郑百行

法程朱rsquo不以为非且以为法为汉学者背其师承何哉 藩为是记实本师

说rdquo〔35〕钱大昕也称赞朱熹ldquo孔孟已远吾将安归 卓哉紫阳百世之师主敬

立诚穷理致知由博返约大醇无疵山高海深日丽星垂浩然元气入人心

脾庆元党禁守正靡侈立德不朽斯文在兹rdquo〔36〕ldquo正心修身主敬立诚rdquo正是

钱大昕认同于宋儒的地方这也反映了钱大昕治经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倾向王鸣盛在谈到汉宋学术关系时也说ldquo两家本一家如主伯亚旅宜通力以治田醯醢盐梅必和剂以成味也rdquo〔37〕戴震的弟子段玉裁虽然终生从事文字音韵训诂

之学但是也竭力称赞朱熹说ldquo朱子集旧闻觉耒裔本之以立教实之以明伦敬

身广之以嘉言善行二千年圣贤之可法者胥于是乎在rdquo〔38〕皮锡瑞说ldquo戴震作

laquo原善raquolaquo孟子字义疏证raquo虽与朱子说经抵牾亦只是争一lsquo理rsquo字rdquo所以他认为戴

震段玉裁等人均ldquo未尝薄宋儒也rdquo〔39〕

历史地看徽州汉学与苏州汉学本身并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学问而从事

mdash8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这种学问的主要从业者大部分都来自江南一隅的徽州地区与苏州地区就当时

全国学术界而言也仅仅是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而且相当一部分汉学者对宋学基

本上还是持有肯定的态度如刘台拱平生以宋贤之义理涵养身心而又以汉儒

训诂理董经籍汪喜孙说他ldquo言性天道发明孔氏微言大义rdquo〔40〕钱馥ldquo治宗汉儒而饬躬则慕宋贤rdquo一生推重张履祥之学ldquo拳拳服膺以至没齿rdquo〔41〕又如段玉裁

就认为ldquo今之言学者身必伦理不之务谓宋之理学不足言谓汉之气节不足尚别为异说簧鼓后生此又吾辈所当大为之防者rdquo〔42〕钱穆曾以此作为汉学家ldquo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rdquo的证据〔43〕再如尽管惠栋戴震钱大昕等汉学家对宋儒

汉学理学化抱着鄙夷的态度然而他们否定的是宋儒摒弃训诂之学而专以性理

之学解释经书并不反对宋儒提倡正心诚意立身制行之学可见即使在汉学鼎

盛时期汉学家并不反对宋儒重义理的长处而批评其思想内容也非重义理之

学之本身从这一点上来说徽州汉学家崇尚汉学未必就一定反宋学诚如钱大

昕批评某些浅学之士ldquo说经必诋郑服论学先薄程朱呈一孔之明非无可取而其

强词以求胜者特出于门户之私未可谓之善读书也rdquo〔44〕由此可知宋学在汉学

鼎盛时期也未必完全退场而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汉学家有批评宋儒的语言就是反对宋学事实上是当时

学者在比较汉宋学术异同前提下作出的学术评判辞语虽然激烈但并非是真心

反对宋学本身犹如我们今天不屑某人的学术研究但并不否认某人所学专业

仍有学术价值一样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顾广圻说ldquo汉学者正心诚意而读书者

是也宋学者正心诚意而往往不读书者是也俗学者不正心诚意而尚读书者

是也是故汉人未尝无俗学宋人未尝无汉学也论学之分不出斯三途而已

矣rdquo〔45〕顾广圻认为重视内心道德修养而勤勉读书的是汉学轻视读书但是专门

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是宋学勤勉读书而不重视内心道德修养的是俗学这里

不深论顾广圻对当时学术的三种分界是否合理但是他所描述的当时学者治学

的三种态度无论是汉学抑或宋学都不是绝对的汉学中也会有俗学的存在宋学中也有汉学的因子如果从中国古代的学术嬗变来看汉学也不完全占有主

导地位如今本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中的laquo周易注疏raquo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laquo春秋谷梁传注疏raquolaquo孝经注疏raquolaquo尔雅注疏raquolaquo论语注疏raquo等六部儒家经典都不是汉学作品所以凌廷

堪说ldquo宋以前学术屡变非汉学一语可尽其源流即如今所存之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亦不皆汉学也rdquo〔46〕也正因此以往学术界对徽州汉学一味排斥宋学的描述今天仍有必要作出新的讨论当然徽州汉学之所以在清代产生广泛的影响关键

在于它的学术实践以及对外的积极传播

三清代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与传播

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一般认为侧重于三礼之学的研究如黄生著有laquo三礼

会籥raquo江永著有laquo仪礼释例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绩溪胡氏世代研究礼学胡匡衷著有

laquo三礼札记raquolaquo仪礼释官raquolaquo仪礼释官考raquo等其侄子胡秉虔著有laquo周礼小识raquolaquo礼记小

mdash9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识raquolaquo大戴礼记札记raquo等其孙儿胡培翚著有laquo仪礼正义raquo被称为ldquo绩溪礼学三胡rdquo而名重一时又如方体著有laquo仪礼今古文考正raquo及laquo仪礼古文考误raquo歙县凌廷堪

亦著有laquo礼经释例raquo等而吴学则偏重laquo周易raquo的研究如惠氏祖孙三代对汉laquo易raquo不遗余力地探索只要一瞥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中的laquo经师经义目录raquo所列徽吴学

者的专经研究著作便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然而江藩所录仅仅是一种粗线条

的概括而粗线条的概括只是一种近似近似与实态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如吴学中惠士奇著有laquo礼说raquo惠栋著有laquo明堂大道录raquolaquo禘说raquo沈彤著有laquo仪礼小

疏raquo金日追著有laquo仪礼正伪raquo褚寅亮著有laquo仪礼管见raquo等完全不逊于徽州三礼学

研究桂文灿说ldquo国朝治经之家远胜前代而于lsquo三礼rsquo尤深如长洲惠氏婺源

江氏歙县金氏休宁戴氏类能钩稽古训辨名当物往往有疑词奥旨旧说隐

晦一经解释涣然当于人心者rdquo〔47〕事实上除了三礼之学外徽州的laquo周易raquo研究也极富特色如江永著有laquo校正周易集解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汪绂著有laquo易经诠义raquo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称其为ldquo盖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rdquo洪榜著有laquo周易古义录raquo涉猎先秦

汉魏易说广采博引两汉易家之诂训多为所取胡廷玑著laquo周易臆见raquo虽尊崇

朱子laquo本义raquo亦不务为苟同赵继序谓其ldquo力埽附会支离独寻象占本义不肯为

前人所蔀rdquo胡匡衷著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一书不拘程朱书说敢发己意析程朱易

学之异同胡绍勋著有laquo周易异文疏证raquo赵继序著有laquo周易图书质疑raquo对宋儒图

书易学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等可以说徽州laquo周易raquo研究的成就同样可以与吴学

媲美需要指出的是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虽然有所谓ldquo河洛之精rdquo与ldquo河洛之蕴rdquo等

比附穿穴悬空之失但是该书中所绘的ldquo横列太阳少阴图rdquo与ldquo纵列少阳太阴图rdquo中用线段来表达易学元素的比例明显烙有明末引入西方几何学原理作图的印

记其ldquo河洛未分未变三角图rdquo则渊源于中国古代算学中的ldquo乘方rdquo被誉为ldquo易林

不朽之盛业rdquo这种不再纠结于宋人ldquo图学rdquo的非儒学性质的考辨而是转向完善

和丰富汉代的象数易学启迪了吴学对汉代易学研究中的创新如惠栋为郑玄

易学中的ldquo爻辰rdquo说作laquo十二爻辰作图raquolaquo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raquolaquo四库全书总目raquo赞其为ldquo考核精密实胜原书rdquo王昶则从乾坤至既济未既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

的六爻与六辰错杂相配一一复原作laquo六十四卦爻辰分配图raquo此外何秋涛laquo爻辰图raquo李道平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戴棠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laquo郑氏爻辰详图raquo杨履泰laquo爻辰

图raquo何其杰的laquo爻辰简明图raquo沈绍勋laquo八卦爻辰图raquo秦嘉泽laquo十二月爻辰图raquo萧光远laquo十二辰图raquo冯道立laquo周易爻辰贯raquolaquo爻辰应二十八宿见众星共辰图raquo等达十

五种之多其中戴棠又深感上述各家仅有laquo爻辰图raquo而无星象图的缺憾又作laquo近南极星图raquolaquo近北极星图raquolaquo赤道北十二星宫图raquolaquo南极十二星宫图raquo等等郑玄的

易学研究是否原来就有图现在难以考实然而在清代学者看来以图像的方式

来解读郑玄的ldquo爻辰rdquo取象说最能体现郑玄易学的特色诚如惠栋所说ldquo朱子发

卦图合郑前后注合而一之学者几不能辨余特为改正一目了然矣rdquo〔48〕何秋涛

mdash0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说ldquo定宇惠氏以爻辰及值宿分为二图皋文张氏合而为一今按惠图太略张氏

增之是已然考郑康成传费氏易费氏有laquo周易分野raquo书虽不传而laquo晋书1048944天文

志raquo注及laquo开元占经1048944分野略例raquo皆引其宫度之说自应据以立图张图乃用陈卓

所定宫度既在费氏之后又乖郑君之旨于义未安今故改定兹图其八卦八

风方位易明图不复载增十二次之名与钟律节气相比附庶使郑氏一家之学了

若指掌览者详之rdquo〔49〕这表明清代学者研究郑玄的易学是从图像结合laquo易raquo注入手的可以说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直接导致了由原先的宋儒ldquo图学rdquo而转入汉儒

ldquo图学rdquo两种迥然不同的进路从而为清代易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世界故有所谓的ldquo吾徽学术兴如云都是先生沛时雨rdquo的赞辞〔50〕

在中国古代社会地域性学派其实就是一个在相同地区的学术研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集合了一批相当数量而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学者通过各自独立

的学术研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著作最终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然而作为地域性学派的学术如果不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外积极传播其社会效

果与历史作用往往被淹没不彰徽州汉学的对外传播不外乎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走出徽州寓居他乡从事家教或入主当地书院传播汉学如江永曾因

侍父参加科考旅居江宁江义文家三年以教书为业又据江藩著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介绍江永曾经一至江西为学政金德瑛之邀一游京师以馆同郡程恂编修家同时与当时担任三礼馆部裁的方苞及吴绂就礼学议题讨论再三传播他对礼学

的理解戴震往来于北京扬州之间凌廷堪旅居阮元家作家教中举后回宁国

担任教谕又主讲扬州敬亭传播汉学汪莱旅居扬州不时与焦循李锐会面ldquo互相订正古算学甚获朋友讲习之益rdquo时人称为ldquo谈天三友rdquo洪悟主持过扬州

梅花钟山惜阴等书院程瑶田在江苏嘉定担任教谕胡培翚又自立祁门东山

书院汲汲以引翼后进为己任士饫其教从学者百数十人成材者不乏其人汪士铎即其佼佼者甚为曾国藩所器重胡培翚不仅引翼后进且笃于友谊郝懿

行胡承珙之遗书即赖其为之付刻胡培翚一生虽不得大显但其于学却孜孜

以求自少至老研几探微励学不倦史载他每至一处ldquo负笈从之者恒数百人所成就半海内知名士卒之日四方吊者万人rdquo〔51〕可见其影响之大稍后的

黟县学者俞正燮则在江苏浙江从事讲学活动歙县程恩泽官贵州学政时重刻

岳珂五经以训士又奉命刊刻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推本贾服不专杜氏一家之学二是通过游幕传播汉学如黄生曾入幕蒋虎臣幕府戴震先后入幕卢见曾

与朱筠幕府凌廷堪先后入幕翁方纲毕沅谢启昆与阮元幕府程瑶田入幕阮元

幕府等等而这些幕府的幕主当时都以积极倡导汉学著称如卢见曾ldquo究心易

学尤心契于汉儒易学rdquo朱筠强调ldquo识字以通经rdquo毕沅自称ldquo文字默守许解经礼

则专宗郑学rdquo阮元则ldquo推明古训实事求是rdquo为汉学护法从而汇集了当时众多的

一流汉学家如惠栋入幕卢见曾幕府汪中王念孙武亿等入幕朱筠幕府等所以徽州学人在他们入幕后他们的学术活动深受幕府汉学氛围的渲染学术研

mdash1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究也都以汉学为帜志如戴震在卢见曾幕府完成了著名的laquo考工记图注raquolaquo勾股

割圜记raquo协助秦惠田编纂laquo五礼通考raquo又为卢见曾校订laquo大戴礼记raquo等ldquo戴学所

被不徒由皖而苏而渐且及于齐鲁燕豫岭海之间矣rdquo〔52〕程瑶田在阮元幕

府为阮元作laquo铸钟纪略raquo凌廷堪则虽入阮元幕府实为阮家课子由于上述幕宾

往往同时滞留于几个幕府之间他们的学术活动客观上为传播汉学提供了空

间三是以书札为传播汉学的媒介戴震的laquo答卢侍讲召弓书raquolaquo与是仲明论学

书raquo都强调治经当先以ldquo六书rdquo为途径凌廷堪的laquo与阮伯元孝廉书raquolaquo与焦里堂论

路寝书raquo前者讨论了laquo仪礼raquo的称谓后者对路寝之制提出新解程瑶田的laquo答阮

中丞论磬股端向人面书raquolaquo奉答阮中丞寄示李尚之郑注磬图又推论磬股直悬图raquo等对古代乐器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文物与考古的发展所以王国维说ldquo程氏磬

折之说诚妙悟绝人磬氏车人之制自是始得确解rdquo可知当时书札不仅起到

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作用而且已具有传播汉学的意味可谓影响深远梁启超

说ldquo清儒既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日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

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rdquo〔53〕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

没有徽州的汉学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所以徽州汉学的出

场又是明清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打破了自南宋以来徽州以

朱熹理学为主体的学术格局而且形成了不同于理学的新的汉学体系其影响深

远我们要了解清代学术的发展面貌都离不开对徽州汉学形成的进一步研究其次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学

术的发展而言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既需

要保持学派自身的同一也需要与同时段的其它地域性学派保持同一徽州汉学

的特色与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在于它在学

术取向的同一中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

的新传统再次徽州学人走出徽州滞留幕府的学术传播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

或者是间接的书札形式的它所包涵的学术信息或学术资源都是共通的他们

处于同一个汉学价值坐标系统之内从而促成了以徽州苏州扬州等为中心的

地域性汉学群体互动的态势并由此向外辐射逐渐形成了清代乾嘉之际以江浙

皖三地为一体的江南汉学研究网络

注释〔1〕〔2〕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4laquo黄承吉注lsaquo字诂rsaquolsaquo义府rsaquo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12114页

mdash2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3〕章太炎laquo太炎文录初编raquo卷1laquo说林下raqu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1048944经师经义目录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38页

〔5〕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5-6页

〔6〕黄宗羲laquo宋元学案raquo卷58laquo象山学案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7〕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7laquo复孙钟元书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8〕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5laquo朱陆异同略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9〕万历laquo歙志raquo卷5laquo风土三raquo

〔10〕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6laquo古在社同言社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83页

〔11〕谢国祯认为ldquo明代末年政治和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

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党和社名词虽然不同但都是人民自觉的现象rdquo(谢国祯laquo明清之际党

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朱彝尊laquo经义考raquo卷270laquo春秋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13〕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陈夔献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4〕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附戴东原撰寿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70页

按关于此篇戴震所撰写的寿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漆永祥认为是一篇新发现的戴震撰写的佚文

徐道彬则指出其是一篇伪作分见于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05年第1期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无论是伪作抑或是真作其将汉学称为ldquo绝学rdquo那也是清代学者的共识

〔15〕钱谦益laquo初学集raquo卷79laquo与卓去病论经学书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06页

〔16〕有关冯梦龙参加的社集一般都主ldquo复社rdquo说但是细检陆世仪的laquo复社纪略raquo吴应箕的laquo复社姓

氏前后编raquo及吴铭道的laquo复社姓氏补录raquo等均不载其名近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墨憨斋自刻本laquo古今笑raquo

前有匿名氏所撰laquo题古今笑raquo考证出冯氏为韵社社长社员有钱谦益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见金德门

laquo冯梦龙社籍考raquolaquo中华文史论丛raquo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卷首laquo章太炎先生论订书raquo长沙岳鹿书社1998年第2页

〔18〕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陆文虎先生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9〕转引自谢国桢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20〕李文胤laquo杲堂文钞raquo卷5laquo卓氏传经堂记raquolaquo杲堂诗文集raqu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21〕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23laquo黄白山父子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827页

〔22〕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乡党图考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00页

〔23〕戴震laquo戴东原集raquo卷12laquo江慎修先生事略状raquo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2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39laquo江先生传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9页

〔25〕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钱仪吉laquo碑传集raquo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39页

〔26〕〔46〕凌廷堪laquo校礼堂文集raquo卷23laquo与胡敬仲书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3204页

〔27〕王鸣盛laquo西庄始存稿raquo卷24laquo古经解钩沉序raquo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28〕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引

〔29〕钱穆laquo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页

〔30〕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5laquo翼道学案1048944江慎修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1〕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12laquo经学学案1048944绩溪胡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2〕惠栋laquo易微言raquo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惠栋laquo九曜斋笔记raquo卷2清光绪间laquo聚学轩丛书raquo刊本

〔34〕江藩laquo经解入门raquoldquo汉宋门户异同rdquo条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5〕江藩laquo宋学渊源记raquo卷上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页按有学者对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所

转引的楹帖提出疑问认为ldquo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又不明言楹帖为惠氏谁人所书且称惠宅为lsquo红

豆山斋rsquo与江藩所述显著不同而后人遂衍生楹帖出自惠士奇儿子惠栋之说其次晚清汉学家陈庆镛

mdash3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Page 2: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撰的laquo字诂raquoldquo于六书多所发明每字皆见新义而根柢奥博与穿凿者殊于古

音古训皆考究淹通引据精确不为无稽臆度之谈虽篇帙无多其可取处不在

方以智laquo通雅raquo下rdquo〔1〕ldquo盖生致力汉学而于六书训诂尤为专长故不同明人之剿说

也rdquoldquo白山当江戴胡阎惠诸氏之前不假师承无烦友质冥然独处山村溪舍

之中上下古今钩深致远rdquoldquo白山能肩随亭林而为有清一代朴学之先登者

矣rdquo〔2〕刘文淇说ldquo夫训诂之学于今日称极盛而先生实先发之rdquo所以章太炎称

ldquo其言精塙或出近世诸师上rdquo〔3〕这里的所谓ldquo穿凿者rdquoldquo臆度之谈rdquoldquo明人之剿说rdquo等词语那是明清之际到乾嘉时期的汉学从业者对坚守宋明理学立场学者所持

有的一种鄙夷的言辞如江藩就认为ldquo程朱理学或诋为穿凿或斥为邪说先儒

古义弃如土梗矣rdquo〔4〕至于方以智则被四库馆臣赞誉为清代考据学风的开山人

物之一诚如laquo四易全书总目提要raquo所说ldquo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

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rdquo而方氏所撰laquo通雅raquo一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名词汇编因此将黄生的laquo字诂raquo与laquo通雅raquo并提足以证明黄生确是开徽州汉学风气之先的学者致使后来江永戴震不仅

以laquo尔雅raquolaquo说文raquo治经而且ldquo皆主考据定独锐意深求义理rdquo于是ldquo汉经师硕儒授

受微言遂大显于世rdquo从清代学术发展的一般过程而言这样一种观察是有一定的历史理由的

不过我们需要追问的是黄生何以摒弃徽州自宋元明以来所崇尚的理学传统毅然转向汉学的研究 是个人的学术兴趣所至 还是别有其渊源所自 上述对

于黄生的学术描述那是出自后人的追记是否过于简单 所以又有学者从思想

史的角度指出徽州汉学的成因是基于明清之际对理学的反动特别是徽州理

学传统中ldquo道问学rdquo与ldquo尊德性rdquo的争执于是学术研究转向了汉学这显然是借用

了余英时教授的ldquo内在理路说rdquo的观点即所谓的ldquo清代学术的发展必然是继续

沿着宋明以来ldquo性即理rdquo与ldquo心即理rdquo两者异同的义理辨析为其目的而且ldquo从义理

的战场转移到考证的战场rdquo事实果真如此吗 江永曾经撰有laquo朱陆异同论raquo一篇明白地表达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他说ldquo说者谓朱子道问学陆子主尊德

性此亦非确论朱子主敬力行何尝不尊德性哉 然则朱陆之学皆无同者乎不然其反躬为己孜孜于圣人则二子未尝不同也rdquo〔5〕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江永

有意识地另觅解释经典新路的自觉讨论的仍然是关于朱陆阐发圣人思想的路

径不同这也是清初以来学者的共识如黄宗羲曾说ldquo况考二先生之生平自治先生之尊德性何尝不加功于学古笃行 紫阳之道问学何尝不致力于反身修

德 特以示学者之不入门各有先后曰此其所以异耳rdquo〔6〕作为诗人的施闰章

也认为ldquo尊德性未有不道问学者rdquo〔7〕ldquo夫不尊德性所学何事不道问学德性又

安在 二贤之教未尝不相成而卒于相反互相訾诟其徒又加厉焉rdquo〔8〕然而清

代学者孜孜不倦地追寻经书文本的原义(回向原典)崇尚的是东汉的古文经学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讲训诂后者谈考据清代学术之所以又称汉学显然是

由其特定的学术内涵所决定的同时清代学者的学术研究是恢复在他们看来

mdash4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可以信从的汉代经注并不着意于理学的义理是非所以单就ldquo内在理路rdquo来解释

徽州汉学的形成也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事实上作为一个地域性的学术流派它是以某种鲜明的学术理论主张或独

特的治学方式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群体换言之一个学术流派之所以能够创

立和发展那是因为它在学术信仰上有了新的内涵而这个新的内涵就是该学

术流派所显现的思想力度与运思方法有别于同时代的其它学术流派所没有或不

充分具备的它既能填补当时学界的空白也能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从这一意义

上说任何关于形成徽州汉学的描述也都不是唯一的实态笔者认为形成徽州汉学的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际徽州学人社集的

学术活动如明中叶后徽州的学人结社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图景如休宁范如

珪吴琼汪少廉等人所结的ldquo紫芝社rdquo风雅冠一时又有所谓ldquo人文郁起为海内

之望郁郁乎盛哉rdquo一说〔9〕至明末清初徽州的学人结社达到了鼎盛时期特别

是歙县的古在社同言社皆ldquo承东林复社之流意凡有井水处皆有文社矣rdquo〔10〕

所谓ldquo东林复社之流意rdquo那是指明清之际从东林党人的ldquo以清议格天下rdquo到复

社的订盟江南学人社集风靡一时对它的研究以往的学者每每将其称之为

ldquo党社rdquo或者ldquo文社rdquo(文人结社)也正因此从政治层面和文学层面解释的多而对其学术的旨趣则少有认识如谢国祯先生的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一书的

ldquo自序rdquo中就说过ldquo以党争和结社为背景来叙述明清之际的历史以起民族之精

神rdquo〔11〕揆之史实明清之际的学人社集并非完全专事议论时政或从事文学创

作而是以ldquo尊经复古rdquo为其学术宗旨如被当时视为ldquo小东林rdquo的ldquo复社rdquo的命名就表征ldquo兴复绝学之意rdquo夏允彝陈子龙等在江苏松江创立ldquo几社rdquo取ldquo绝学有再

兴之几得知几其神之义rdquo而明清之际学人对传统经学的研究也常常被史家

称为ldquo绝学复萌rdquo如张溥序林尊宾laquo春秋传raquo说ldquo制义盛而绝学微五经之义终世不能明也rdquo〔12〕黄宗羲说ldquo士子之为经义者亦依仿之而立社自余涉事至

今目之所睹其最著者云间之几社武林之读书社娄东之复社10490181049018丁未戊申间甬上陈夔猷创为讲经会搜故家汉学之书与同志讨论得失rdquo〔13〕戴震称江

永的学术研究是ldquo上溯汉唐宋以来之绝学以六经明晦为己任rdquo〔14〕可见所谓

ldquo绝学rdquo不但是指传统经学而且事实上也是专指汉代的经学所以被推为复社

宗主之一的钱谦益就认为ldquo六经之学渊源于两汉rdquo提倡ldquo学者之治经也必以汉

人为宗主rdquo〔15〕同时苏州冯梦龙的韵社〔16〕以专治laquo春秋raquo著称吴江的惊隐社也是名家聚集群彦荟萃其中顾炎武朱鹤龄吴炎潘柽章等都是经史名家朱鹤龄弟子张尚瑗在刊刻朱氏遗著laquo诗经通义raquo序文中称赞他们的汉学研究时

说ldquo亭林愚庵二氏穷经复古起考亭而相对当乐与扬榷以益衷于无弊rdquo章太炎则认为ldquo朱鹤龄陈启源于laquo诗raquo独尊毛郑扫徽国laquo集传raquo之芜其功不在阎

百诗之下rdquo〔17〕认同朱陈他们同属清初学术大师对清代汉学影响很大当时

浙江杭州有ldquo读书社rdquo虽然社会影响远不如复社的传播那样广泛但是ldquo多通经

学古之士rdquo所学内容则长于考索而ldquo皆经生之不讲者rdquo清代康熙初年浙江宁

mdash5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波学者万泰陆文虎组织ldquo文昌会rdquo提倡穷经读书ldquo取近代理明义精之学用汉

儒博物考古之功加以湛思直欲另为传注rdquo〔18〕

此外江苏淮安有ldquo望社rdquo虽然以ldquo饮酒赋诗朝夕行吟rdquo著称但是其中也不

乏有热衷于精研ldquo三礼rdquo之学的学者阮癸生laquo茶余客话raquo说ldquo陈碧涵先生为望社

名诸生专精三礼之学淮士治laquo礼经raquo者多从之游rdquo〔19〕据李元庚laquo望社姓氏考raquo所载当时望社人员达三十余人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laquo尚书古文疏证raquo的作者阎

若璩与ldquo望社rdquo性质相似的还有安徽桐城方以智创建的ldquo泽园永社rdquo该社虽然

规模不大可考者也仅六七学子但是他们读书其中持续时间达七年之久其

中方以智编写的laquo通雅raquolaquo物理小识raquo对名物训诂的考证提出ldquo藏理学于汉学rdquo以六经统领理学被誉为ldquo卓然独立rdquo同时一些以ldquo尊经rdquoldquo经社rdquoldquo昌古rdquo命名的社

集相继涌现如原属ldquo山左大社rdquo的左懋第在崇祯初年出任陕西韩城知县时即与当地学人创立了ldquo尊经社rdquo有所谓ldquo二年以来通三经者彬彬矣rdquo一说韩城地

处西此而已濡染当时江南学人社集尊经之风山东张尔岐的ldquo经学社rdquo一以穷

经为务对laquo仪礼raquo的名物制度作了详尽的历史复原工作当时深受学人社集这

股ldquo尊经复古rdquo思潮的影响一些社集人员和著名藏书家的堂名和他们所编撰的

藏书目录的命名也显示出这种特有的文化倾向如常熟毛晋的ldquo汲古阁rdquo与编

撰的laquo汲古阁书目raquo钱曾的ldquo述古堂rdquo与编撰的laquo述古堂书目raquo海宁马思赞的ldquo道古楼rdquo海盐胡震亨的ldquo好古堂rdquo嘉兴向承埏的ldquo稽古堂rdquo等等甚至还有以建宗

祠为讲经之所如仁和卓火传的ldquo传经堂rdquoldquo藏其遗经使子孙日讲习于中rdquo就是一

例〔20〕这种风气也同样渲染到徽州如休宁学者姚际恒的ldquo好古堂rdquo与编撰的

laquo好古堂书目raquo婺源汪勋的ldquo耡经斋rdquoldquo读经书屋rdquo江永的ldquo受经堂rdquo歙县汪凤梧

的ldquo启经堂rdquo绩溪胡氏世世传经其藏书楼的命名便有ldquo受经堂rdquoldquo耘经楼rdquoldquo吟经

楼rdquo等等可以说徽州学术信仰的转向汉学化正与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这股ldquo尊经复古rdquo思潮相对接

在中国历史上固然有所谓学无师承的学者但是真正能够一空依傍完全

不受当时学术思潮或文化影响的学者是不多见的黄生也不例外虽然他对徽州

汉学的复兴起着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也曾经是徽州社集中人他曾经

ldquo率同志结社赋诗极陶写性情之乐晚年与高阳西溪双桥屏山傅溪诸友联素心社国变后历钱塘渡大江与屈翁山相遇淮海之间典裘沽洒酒高咏唱

和旁若无人归里后闭门著书三十年rdquo〔21〕黄生的这样一种人生遭际也正是

明清之际社集学人共同的境遇由此可见徽州汉学正是渊源于明清之际学人

社集内部经学氛围浓厚这一社集文化的特殊背景从而也就形成徽州汉学的学

术特色

二清代徽州汉学的特色

徽州汉学的学术特色章太炎通过对吴皖学术的比较研究后说ldquo其成学著

系统者自乾隆始一自吴一自皖吴始惠栋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戴震mdash6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rdquo此后梁启超又加以阐明ldquo惠派之治经也如不通

欧语之人读欧书视译人为神圣汉儒则其译人也故信凭之不敢有所出入戴

派不然对于译人不轻信焉必求原文之正确然后即安惠派所得则断章零句援古正后而已戴派每发明易义例则通诸群书而皆得其读是故惠派可名之

曰汉学戴派则确为清学而非汉学rdquo张舜徽著laquo清代扬州学记raquo又分别以ldquo专rdquoldquo精rdquo来概括吴皖二学术特征俨若定论后来的清学史研究者几乎都无例外的

以此作为评判徽州汉学的前提少有疑议成为一个指标性的观点那么章太炎

等人上面所指出的徽州汉学的学术特色是否确切 能否可以概括徽州汉学 笔

者认为值得再作新的探讨事实上所谓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并不是贬辞是指在广取古代文献的基础上重

视古训如汉代董仲舒引曾子说ldquo尊其所闻则高明矣rdquo所谓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是指审视事物的内容和名称而加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古代思想家常用作专门术

语以讨论实体和概念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laquo庄子1048944天道raquoldquo分守已明而

形名次之rdquo郭象注ldquo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rdquo然而检之清人的相关论述吴学不仅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而且同样的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如惠栋除撰写了laquo周易

述raquolaquo易汉学raquo等ldquo尊闻rdquo之作外还撰写了laquo易微言raquo共列六十二条目用考据的方

法对宋儒ldquo理rdquoldquo道rdquoldquo天理rdquoldquo人欲rdquoldquo人心rdquoldquo道心rdquo等概念作了易学的梳理戴震

laquo孟子字义疏证raquo则沿用这种方法如上卷解释ldquo理rdquo字中卷解释ldquo天道rdquoldquo性rdquo下卷则分释ldquo才rdquoldquo道rdquoldquo仁义礼智rdquoldquo诚rdquoldquo权rdquo等而又以ldquo疏证rdquo名其书正表明他与惠

栋一样都抱着重新界定宋学理论的态度又如惠栋的laquo荀子微言raquo对laquo荀子raquo篇目的改编重点阐明了laquo荀子raquo一书的微言大义同样徽学虽然ldquo综形名任裁

断rdquo但是未必不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如江永撰写的laquo乡党图考raquo便是ldquo自圣经至一名

一物必稽诸经传根诸注疏讨论源流参证得失rdquo〔22〕被誉为ldquo自汉经师康成

后罕其俦匹rdquo〔23〕成为当时汉学研究的范本钱大昕说ldquo江南乡试以laquo乡党raquo篇命题士子主先生说皆得中式由是海内益重其学rdquo〔24〕戴震撰写laquo考工记图raquo被视为ldquo天下奇才rdquo洪榜称他ldquo其学信而好古于汉经师贾马服郑诸儒散失遗

落几不复传于今者旁搜广摭裒集成书谓之古义rdquo〔25〕这说明当时推重徽州

汉学的并不是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的学术特色而是ldquo博学rdquoldquo尊闻rdquo之学钱大昕曾分别为惠栋戴震作传表彰其学术特色前者是ldquo讨论古字古言

以博异闻正俗学rdquo后者是ldquo研精汉儒传注及laquo方言raquolaquo说文raquo诸书由声音文字以

求训诂rdquo二者可谓异曲同工所以徽州学者凌廷堪不无感慨地说ldquo元和惠氏休宁戴氏继之谐声诂字必求旧音援传释经必寻古义盖彬彬乎有两汉之风焉浮慕者袭其名而忘其实得其似而遗其真rdquo〔26〕可见徽学与吴学所追求的都是

以小学为问学途径的汉学研究两者本质上不存有相异之处吴学中的王鸣盛

曾经道出其中的奥秘他说ldquo今交天下士得通经者二人吴郡惠定宇歙州戴东

原也间与东原从容语子之学与定宇何如 东原曰lsquo不同定宇求古吾求

是rsquo嘻 东原虽自命不同究之求古即所以求是舍古无是者也rdquo〔27〕又说ldquo方mdash7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

是rdquo〔28〕在王鸣盛看来求古与求是不存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学者

对徽吴学术异同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看法所以钱穆说ldquo盖乾嘉以往诋宋儒之风

自东原起而愈甚而东原论学之尊汉实有闻于苏州惠氏之风而起也rdquo〔29〕这里不

深论钱氏所说是否确切但充分说明任何判定徽学与吴学的学术特色相异不完

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徽吴学术特色的不相异也就意味着两者在学术取向方面的基本一

致徽学的江永不仅撰有精深的考据著作如laquo深衣考误raquolaquo春秋地理考实raquolaquo乡党

图考raquo等汉学名著而且还有被称谓尊信朱熹理学的laquo近思录集注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等致使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将其列入ldquo翼道学案rdquo与清初大儒李顒

并列赞誉江永ldquo凡紫阳之极广大极精微处先生推广之研穷之不遗余

力rdquo〔30〕又如绩溪胡匡衷虽然主ldquo实事求是以经证经rdquo的汉学研究但是他撰写

的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也同样ldquo以析程朱之异同补程朱之罅漏大抵多采宋元各家羽翼程朱之说以相订正而时出己见rdquo〔31〕事实上这也是吴学的学术取向如惠

栋虽然以恢复汉学为职责同时也认为ldquo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此先自

治而后治人者也以laquo大学raquo言之诚意正心修身规矩准绳所谓先自治也齐家

治国平天下所谓先自治而后治人也由本达末原始反终一贯之之道也rdquo〔32〕

laquo大学raquo是laquo礼记raquo中的一篇专论儒家修身治国之道的观念它既是宋儒所尊奉的

治国齐家修身的理论基础也是宋儒提倡理想人格的主要经书依据惠栋对

它的认同正说明他希望将汉儒的训诂之学与宋儒的立身之学统一起来成为众

望所归的大儒即他所说的ldquo汉人经术宋人理学兼之者乃为大儒rdquo〔33〕这也是

当时众多汉学家的共同理念如惠栋的再传弟子江藩治学虽然独尊汉学但对

宋学的道德自律却也是倍加推崇他说ldquo学者治经宗汉儒立身宗宋儒则两得

矣rdquo〔34〕同时又在laquo宋学渊源学记序raquo中列举惠栋之父惠士奇不反宋学为例说ldquo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红豆山房半农人手书楹帖云lsquo六经尊服郑百行

法程朱rsquo不以为非且以为法为汉学者背其师承何哉 藩为是记实本师

说rdquo〔35〕钱大昕也称赞朱熹ldquo孔孟已远吾将安归 卓哉紫阳百世之师主敬

立诚穷理致知由博返约大醇无疵山高海深日丽星垂浩然元气入人心

脾庆元党禁守正靡侈立德不朽斯文在兹rdquo〔36〕ldquo正心修身主敬立诚rdquo正是

钱大昕认同于宋儒的地方这也反映了钱大昕治经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倾向王鸣盛在谈到汉宋学术关系时也说ldquo两家本一家如主伯亚旅宜通力以治田醯醢盐梅必和剂以成味也rdquo〔37〕戴震的弟子段玉裁虽然终生从事文字音韵训诂

之学但是也竭力称赞朱熹说ldquo朱子集旧闻觉耒裔本之以立教实之以明伦敬

身广之以嘉言善行二千年圣贤之可法者胥于是乎在rdquo〔38〕皮锡瑞说ldquo戴震作

laquo原善raquolaquo孟子字义疏证raquo虽与朱子说经抵牾亦只是争一lsquo理rsquo字rdquo所以他认为戴

震段玉裁等人均ldquo未尝薄宋儒也rdquo〔39〕

历史地看徽州汉学与苏州汉学本身并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学问而从事

mdash8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这种学问的主要从业者大部分都来自江南一隅的徽州地区与苏州地区就当时

全国学术界而言也仅仅是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而且相当一部分汉学者对宋学基

本上还是持有肯定的态度如刘台拱平生以宋贤之义理涵养身心而又以汉儒

训诂理董经籍汪喜孙说他ldquo言性天道发明孔氏微言大义rdquo〔40〕钱馥ldquo治宗汉儒而饬躬则慕宋贤rdquo一生推重张履祥之学ldquo拳拳服膺以至没齿rdquo〔41〕又如段玉裁

就认为ldquo今之言学者身必伦理不之务谓宋之理学不足言谓汉之气节不足尚别为异说簧鼓后生此又吾辈所当大为之防者rdquo〔42〕钱穆曾以此作为汉学家ldquo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rdquo的证据〔43〕再如尽管惠栋戴震钱大昕等汉学家对宋儒

汉学理学化抱着鄙夷的态度然而他们否定的是宋儒摒弃训诂之学而专以性理

之学解释经书并不反对宋儒提倡正心诚意立身制行之学可见即使在汉学鼎

盛时期汉学家并不反对宋儒重义理的长处而批评其思想内容也非重义理之

学之本身从这一点上来说徽州汉学家崇尚汉学未必就一定反宋学诚如钱大

昕批评某些浅学之士ldquo说经必诋郑服论学先薄程朱呈一孔之明非无可取而其

强词以求胜者特出于门户之私未可谓之善读书也rdquo〔44〕由此可知宋学在汉学

鼎盛时期也未必完全退场而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汉学家有批评宋儒的语言就是反对宋学事实上是当时

学者在比较汉宋学术异同前提下作出的学术评判辞语虽然激烈但并非是真心

反对宋学本身犹如我们今天不屑某人的学术研究但并不否认某人所学专业

仍有学术价值一样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顾广圻说ldquo汉学者正心诚意而读书者

是也宋学者正心诚意而往往不读书者是也俗学者不正心诚意而尚读书者

是也是故汉人未尝无俗学宋人未尝无汉学也论学之分不出斯三途而已

矣rdquo〔45〕顾广圻认为重视内心道德修养而勤勉读书的是汉学轻视读书但是专门

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是宋学勤勉读书而不重视内心道德修养的是俗学这里

不深论顾广圻对当时学术的三种分界是否合理但是他所描述的当时学者治学

的三种态度无论是汉学抑或宋学都不是绝对的汉学中也会有俗学的存在宋学中也有汉学的因子如果从中国古代的学术嬗变来看汉学也不完全占有主

导地位如今本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中的laquo周易注疏raquo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laquo春秋谷梁传注疏raquolaquo孝经注疏raquolaquo尔雅注疏raquolaquo论语注疏raquo等六部儒家经典都不是汉学作品所以凌廷

堪说ldquo宋以前学术屡变非汉学一语可尽其源流即如今所存之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亦不皆汉学也rdquo〔46〕也正因此以往学术界对徽州汉学一味排斥宋学的描述今天仍有必要作出新的讨论当然徽州汉学之所以在清代产生广泛的影响关键

在于它的学术实践以及对外的积极传播

三清代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与传播

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一般认为侧重于三礼之学的研究如黄生著有laquo三礼

会籥raquo江永著有laquo仪礼释例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绩溪胡氏世代研究礼学胡匡衷著有

laquo三礼札记raquolaquo仪礼释官raquolaquo仪礼释官考raquo等其侄子胡秉虔著有laquo周礼小识raquolaquo礼记小

mdash9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识raquolaquo大戴礼记札记raquo等其孙儿胡培翚著有laquo仪礼正义raquo被称为ldquo绩溪礼学三胡rdquo而名重一时又如方体著有laquo仪礼今古文考正raquo及laquo仪礼古文考误raquo歙县凌廷堪

亦著有laquo礼经释例raquo等而吴学则偏重laquo周易raquo的研究如惠氏祖孙三代对汉laquo易raquo不遗余力地探索只要一瞥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中的laquo经师经义目录raquo所列徽吴学

者的专经研究著作便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然而江藩所录仅仅是一种粗线条

的概括而粗线条的概括只是一种近似近似与实态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如吴学中惠士奇著有laquo礼说raquo惠栋著有laquo明堂大道录raquolaquo禘说raquo沈彤著有laquo仪礼小

疏raquo金日追著有laquo仪礼正伪raquo褚寅亮著有laquo仪礼管见raquo等完全不逊于徽州三礼学

研究桂文灿说ldquo国朝治经之家远胜前代而于lsquo三礼rsquo尤深如长洲惠氏婺源

江氏歙县金氏休宁戴氏类能钩稽古训辨名当物往往有疑词奥旨旧说隐

晦一经解释涣然当于人心者rdquo〔47〕事实上除了三礼之学外徽州的laquo周易raquo研究也极富特色如江永著有laquo校正周易集解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汪绂著有laquo易经诠义raquo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称其为ldquo盖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rdquo洪榜著有laquo周易古义录raquo涉猎先秦

汉魏易说广采博引两汉易家之诂训多为所取胡廷玑著laquo周易臆见raquo虽尊崇

朱子laquo本义raquo亦不务为苟同赵继序谓其ldquo力埽附会支离独寻象占本义不肯为

前人所蔀rdquo胡匡衷著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一书不拘程朱书说敢发己意析程朱易

学之异同胡绍勋著有laquo周易异文疏证raquo赵继序著有laquo周易图书质疑raquo对宋儒图

书易学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等可以说徽州laquo周易raquo研究的成就同样可以与吴学

媲美需要指出的是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虽然有所谓ldquo河洛之精rdquo与ldquo河洛之蕴rdquo等

比附穿穴悬空之失但是该书中所绘的ldquo横列太阳少阴图rdquo与ldquo纵列少阳太阴图rdquo中用线段来表达易学元素的比例明显烙有明末引入西方几何学原理作图的印

记其ldquo河洛未分未变三角图rdquo则渊源于中国古代算学中的ldquo乘方rdquo被誉为ldquo易林

不朽之盛业rdquo这种不再纠结于宋人ldquo图学rdquo的非儒学性质的考辨而是转向完善

和丰富汉代的象数易学启迪了吴学对汉代易学研究中的创新如惠栋为郑玄

易学中的ldquo爻辰rdquo说作laquo十二爻辰作图raquolaquo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raquolaquo四库全书总目raquo赞其为ldquo考核精密实胜原书rdquo王昶则从乾坤至既济未既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

的六爻与六辰错杂相配一一复原作laquo六十四卦爻辰分配图raquo此外何秋涛laquo爻辰图raquo李道平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戴棠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laquo郑氏爻辰详图raquo杨履泰laquo爻辰

图raquo何其杰的laquo爻辰简明图raquo沈绍勋laquo八卦爻辰图raquo秦嘉泽laquo十二月爻辰图raquo萧光远laquo十二辰图raquo冯道立laquo周易爻辰贯raquolaquo爻辰应二十八宿见众星共辰图raquo等达十

五种之多其中戴棠又深感上述各家仅有laquo爻辰图raquo而无星象图的缺憾又作laquo近南极星图raquolaquo近北极星图raquolaquo赤道北十二星宫图raquolaquo南极十二星宫图raquo等等郑玄的

易学研究是否原来就有图现在难以考实然而在清代学者看来以图像的方式

来解读郑玄的ldquo爻辰rdquo取象说最能体现郑玄易学的特色诚如惠栋所说ldquo朱子发

卦图合郑前后注合而一之学者几不能辨余特为改正一目了然矣rdquo〔48〕何秋涛

mdash0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说ldquo定宇惠氏以爻辰及值宿分为二图皋文张氏合而为一今按惠图太略张氏

增之是已然考郑康成传费氏易费氏有laquo周易分野raquo书虽不传而laquo晋书1048944天文

志raquo注及laquo开元占经1048944分野略例raquo皆引其宫度之说自应据以立图张图乃用陈卓

所定宫度既在费氏之后又乖郑君之旨于义未安今故改定兹图其八卦八

风方位易明图不复载增十二次之名与钟律节气相比附庶使郑氏一家之学了

若指掌览者详之rdquo〔49〕这表明清代学者研究郑玄的易学是从图像结合laquo易raquo注入手的可以说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直接导致了由原先的宋儒ldquo图学rdquo而转入汉儒

ldquo图学rdquo两种迥然不同的进路从而为清代易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世界故有所谓的ldquo吾徽学术兴如云都是先生沛时雨rdquo的赞辞〔50〕

在中国古代社会地域性学派其实就是一个在相同地区的学术研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集合了一批相当数量而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学者通过各自独立

的学术研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著作最终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然而作为地域性学派的学术如果不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外积极传播其社会效

果与历史作用往往被淹没不彰徽州汉学的对外传播不外乎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走出徽州寓居他乡从事家教或入主当地书院传播汉学如江永曾因

侍父参加科考旅居江宁江义文家三年以教书为业又据江藩著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介绍江永曾经一至江西为学政金德瑛之邀一游京师以馆同郡程恂编修家同时与当时担任三礼馆部裁的方苞及吴绂就礼学议题讨论再三传播他对礼学

的理解戴震往来于北京扬州之间凌廷堪旅居阮元家作家教中举后回宁国

担任教谕又主讲扬州敬亭传播汉学汪莱旅居扬州不时与焦循李锐会面ldquo互相订正古算学甚获朋友讲习之益rdquo时人称为ldquo谈天三友rdquo洪悟主持过扬州

梅花钟山惜阴等书院程瑶田在江苏嘉定担任教谕胡培翚又自立祁门东山

书院汲汲以引翼后进为己任士饫其教从学者百数十人成材者不乏其人汪士铎即其佼佼者甚为曾国藩所器重胡培翚不仅引翼后进且笃于友谊郝懿

行胡承珙之遗书即赖其为之付刻胡培翚一生虽不得大显但其于学却孜孜

以求自少至老研几探微励学不倦史载他每至一处ldquo负笈从之者恒数百人所成就半海内知名士卒之日四方吊者万人rdquo〔51〕可见其影响之大稍后的

黟县学者俞正燮则在江苏浙江从事讲学活动歙县程恩泽官贵州学政时重刻

岳珂五经以训士又奉命刊刻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推本贾服不专杜氏一家之学二是通过游幕传播汉学如黄生曾入幕蒋虎臣幕府戴震先后入幕卢见曾

与朱筠幕府凌廷堪先后入幕翁方纲毕沅谢启昆与阮元幕府程瑶田入幕阮元

幕府等等而这些幕府的幕主当时都以积极倡导汉学著称如卢见曾ldquo究心易

学尤心契于汉儒易学rdquo朱筠强调ldquo识字以通经rdquo毕沅自称ldquo文字默守许解经礼

则专宗郑学rdquo阮元则ldquo推明古训实事求是rdquo为汉学护法从而汇集了当时众多的

一流汉学家如惠栋入幕卢见曾幕府汪中王念孙武亿等入幕朱筠幕府等所以徽州学人在他们入幕后他们的学术活动深受幕府汉学氛围的渲染学术研

mdash1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究也都以汉学为帜志如戴震在卢见曾幕府完成了著名的laquo考工记图注raquolaquo勾股

割圜记raquo协助秦惠田编纂laquo五礼通考raquo又为卢见曾校订laquo大戴礼记raquo等ldquo戴学所

被不徒由皖而苏而渐且及于齐鲁燕豫岭海之间矣rdquo〔52〕程瑶田在阮元幕

府为阮元作laquo铸钟纪略raquo凌廷堪则虽入阮元幕府实为阮家课子由于上述幕宾

往往同时滞留于几个幕府之间他们的学术活动客观上为传播汉学提供了空

间三是以书札为传播汉学的媒介戴震的laquo答卢侍讲召弓书raquolaquo与是仲明论学

书raquo都强调治经当先以ldquo六书rdquo为途径凌廷堪的laquo与阮伯元孝廉书raquolaquo与焦里堂论

路寝书raquo前者讨论了laquo仪礼raquo的称谓后者对路寝之制提出新解程瑶田的laquo答阮

中丞论磬股端向人面书raquolaquo奉答阮中丞寄示李尚之郑注磬图又推论磬股直悬图raquo等对古代乐器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文物与考古的发展所以王国维说ldquo程氏磬

折之说诚妙悟绝人磬氏车人之制自是始得确解rdquo可知当时书札不仅起到

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作用而且已具有传播汉学的意味可谓影响深远梁启超

说ldquo清儒既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日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

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rdquo〔53〕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

没有徽州的汉学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所以徽州汉学的出

场又是明清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打破了自南宋以来徽州以

朱熹理学为主体的学术格局而且形成了不同于理学的新的汉学体系其影响深

远我们要了解清代学术的发展面貌都离不开对徽州汉学形成的进一步研究其次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学

术的发展而言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既需

要保持学派自身的同一也需要与同时段的其它地域性学派保持同一徽州汉学

的特色与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在于它在学

术取向的同一中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

的新传统再次徽州学人走出徽州滞留幕府的学术传播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

或者是间接的书札形式的它所包涵的学术信息或学术资源都是共通的他们

处于同一个汉学价值坐标系统之内从而促成了以徽州苏州扬州等为中心的

地域性汉学群体互动的态势并由此向外辐射逐渐形成了清代乾嘉之际以江浙

皖三地为一体的江南汉学研究网络

注释〔1〕〔2〕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4laquo黄承吉注lsaquo字诂rsaquolsaquo义府rsaquo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12114页

mdash2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3〕章太炎laquo太炎文录初编raquo卷1laquo说林下raqu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1048944经师经义目录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38页

〔5〕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5-6页

〔6〕黄宗羲laquo宋元学案raquo卷58laquo象山学案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7〕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7laquo复孙钟元书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8〕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5laquo朱陆异同略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9〕万历laquo歙志raquo卷5laquo风土三raquo

〔10〕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6laquo古在社同言社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83页

〔11〕谢国祯认为ldquo明代末年政治和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

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党和社名词虽然不同但都是人民自觉的现象rdquo(谢国祯laquo明清之际党

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朱彝尊laquo经义考raquo卷270laquo春秋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13〕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陈夔献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4〕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附戴东原撰寿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70页

按关于此篇戴震所撰写的寿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漆永祥认为是一篇新发现的戴震撰写的佚文

徐道彬则指出其是一篇伪作分见于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05年第1期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无论是伪作抑或是真作其将汉学称为ldquo绝学rdquo那也是清代学者的共识

〔15〕钱谦益laquo初学集raquo卷79laquo与卓去病论经学书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06页

〔16〕有关冯梦龙参加的社集一般都主ldquo复社rdquo说但是细检陆世仪的laquo复社纪略raquo吴应箕的laquo复社姓

氏前后编raquo及吴铭道的laquo复社姓氏补录raquo等均不载其名近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墨憨斋自刻本laquo古今笑raquo

前有匿名氏所撰laquo题古今笑raquo考证出冯氏为韵社社长社员有钱谦益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见金德门

laquo冯梦龙社籍考raquolaquo中华文史论丛raquo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卷首laquo章太炎先生论订书raquo长沙岳鹿书社1998年第2页

〔18〕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陆文虎先生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9〕转引自谢国桢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20〕李文胤laquo杲堂文钞raquo卷5laquo卓氏传经堂记raquolaquo杲堂诗文集raqu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21〕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23laquo黄白山父子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827页

〔22〕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乡党图考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00页

〔23〕戴震laquo戴东原集raquo卷12laquo江慎修先生事略状raquo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2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39laquo江先生传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9页

〔25〕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钱仪吉laquo碑传集raquo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39页

〔26〕〔46〕凌廷堪laquo校礼堂文集raquo卷23laquo与胡敬仲书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3204页

〔27〕王鸣盛laquo西庄始存稿raquo卷24laquo古经解钩沉序raquo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28〕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引

〔29〕钱穆laquo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页

〔30〕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5laquo翼道学案1048944江慎修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1〕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12laquo经学学案1048944绩溪胡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2〕惠栋laquo易微言raquo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惠栋laquo九曜斋笔记raquo卷2清光绪间laquo聚学轩丛书raquo刊本

〔34〕江藩laquo经解入门raquoldquo汉宋门户异同rdquo条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5〕江藩laquo宋学渊源记raquo卷上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页按有学者对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所

转引的楹帖提出疑问认为ldquo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又不明言楹帖为惠氏谁人所书且称惠宅为lsquo红

豆山斋rsquo与江藩所述显著不同而后人遂衍生楹帖出自惠士奇儿子惠栋之说其次晚清汉学家陈庆镛

mdash3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Page 3: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可以信从的汉代经注并不着意于理学的义理是非所以单就ldquo内在理路rdquo来解释

徽州汉学的形成也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事实上作为一个地域性的学术流派它是以某种鲜明的学术理论主张或独

特的治学方式为基础而形成的学术群体换言之一个学术流派之所以能够创

立和发展那是因为它在学术信仰上有了新的内涵而这个新的内涵就是该学

术流派所显现的思想力度与运思方法有别于同时代的其它学术流派所没有或不

充分具备的它既能填补当时学界的空白也能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从这一意义

上说任何关于形成徽州汉学的描述也都不是唯一的实态笔者认为形成徽州汉学的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际徽州学人社集的

学术活动如明中叶后徽州的学人结社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图景如休宁范如

珪吴琼汪少廉等人所结的ldquo紫芝社rdquo风雅冠一时又有所谓ldquo人文郁起为海内

之望郁郁乎盛哉rdquo一说〔9〕至明末清初徽州的学人结社达到了鼎盛时期特别

是歙县的古在社同言社皆ldquo承东林复社之流意凡有井水处皆有文社矣rdquo〔10〕

所谓ldquo东林复社之流意rdquo那是指明清之际从东林党人的ldquo以清议格天下rdquo到复

社的订盟江南学人社集风靡一时对它的研究以往的学者每每将其称之为

ldquo党社rdquo或者ldquo文社rdquo(文人结社)也正因此从政治层面和文学层面解释的多而对其学术的旨趣则少有认识如谢国祯先生的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一书的

ldquo自序rdquo中就说过ldquo以党争和结社为背景来叙述明清之际的历史以起民族之精

神rdquo〔11〕揆之史实明清之际的学人社集并非完全专事议论时政或从事文学创

作而是以ldquo尊经复古rdquo为其学术宗旨如被当时视为ldquo小东林rdquo的ldquo复社rdquo的命名就表征ldquo兴复绝学之意rdquo夏允彝陈子龙等在江苏松江创立ldquo几社rdquo取ldquo绝学有再

兴之几得知几其神之义rdquo而明清之际学人对传统经学的研究也常常被史家

称为ldquo绝学复萌rdquo如张溥序林尊宾laquo春秋传raquo说ldquo制义盛而绝学微五经之义终世不能明也rdquo〔12〕黄宗羲说ldquo士子之为经义者亦依仿之而立社自余涉事至

今目之所睹其最著者云间之几社武林之读书社娄东之复社10490181049018丁未戊申间甬上陈夔猷创为讲经会搜故家汉学之书与同志讨论得失rdquo〔13〕戴震称江

永的学术研究是ldquo上溯汉唐宋以来之绝学以六经明晦为己任rdquo〔14〕可见所谓

ldquo绝学rdquo不但是指传统经学而且事实上也是专指汉代的经学所以被推为复社

宗主之一的钱谦益就认为ldquo六经之学渊源于两汉rdquo提倡ldquo学者之治经也必以汉

人为宗主rdquo〔15〕同时苏州冯梦龙的韵社〔16〕以专治laquo春秋raquo著称吴江的惊隐社也是名家聚集群彦荟萃其中顾炎武朱鹤龄吴炎潘柽章等都是经史名家朱鹤龄弟子张尚瑗在刊刻朱氏遗著laquo诗经通义raquo序文中称赞他们的汉学研究时

说ldquo亭林愚庵二氏穷经复古起考亭而相对当乐与扬榷以益衷于无弊rdquo章太炎则认为ldquo朱鹤龄陈启源于laquo诗raquo独尊毛郑扫徽国laquo集传raquo之芜其功不在阎

百诗之下rdquo〔17〕认同朱陈他们同属清初学术大师对清代汉学影响很大当时

浙江杭州有ldquo读书社rdquo虽然社会影响远不如复社的传播那样广泛但是ldquo多通经

学古之士rdquo所学内容则长于考索而ldquo皆经生之不讲者rdquo清代康熙初年浙江宁

mdash5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波学者万泰陆文虎组织ldquo文昌会rdquo提倡穷经读书ldquo取近代理明义精之学用汉

儒博物考古之功加以湛思直欲另为传注rdquo〔18〕

此外江苏淮安有ldquo望社rdquo虽然以ldquo饮酒赋诗朝夕行吟rdquo著称但是其中也不

乏有热衷于精研ldquo三礼rdquo之学的学者阮癸生laquo茶余客话raquo说ldquo陈碧涵先生为望社

名诸生专精三礼之学淮士治laquo礼经raquo者多从之游rdquo〔19〕据李元庚laquo望社姓氏考raquo所载当时望社人员达三十余人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laquo尚书古文疏证raquo的作者阎

若璩与ldquo望社rdquo性质相似的还有安徽桐城方以智创建的ldquo泽园永社rdquo该社虽然

规模不大可考者也仅六七学子但是他们读书其中持续时间达七年之久其

中方以智编写的laquo通雅raquolaquo物理小识raquo对名物训诂的考证提出ldquo藏理学于汉学rdquo以六经统领理学被誉为ldquo卓然独立rdquo同时一些以ldquo尊经rdquoldquo经社rdquoldquo昌古rdquo命名的社

集相继涌现如原属ldquo山左大社rdquo的左懋第在崇祯初年出任陕西韩城知县时即与当地学人创立了ldquo尊经社rdquo有所谓ldquo二年以来通三经者彬彬矣rdquo一说韩城地

处西此而已濡染当时江南学人社集尊经之风山东张尔岐的ldquo经学社rdquo一以穷

经为务对laquo仪礼raquo的名物制度作了详尽的历史复原工作当时深受学人社集这

股ldquo尊经复古rdquo思潮的影响一些社集人员和著名藏书家的堂名和他们所编撰的

藏书目录的命名也显示出这种特有的文化倾向如常熟毛晋的ldquo汲古阁rdquo与编

撰的laquo汲古阁书目raquo钱曾的ldquo述古堂rdquo与编撰的laquo述古堂书目raquo海宁马思赞的ldquo道古楼rdquo海盐胡震亨的ldquo好古堂rdquo嘉兴向承埏的ldquo稽古堂rdquo等等甚至还有以建宗

祠为讲经之所如仁和卓火传的ldquo传经堂rdquoldquo藏其遗经使子孙日讲习于中rdquo就是一

例〔20〕这种风气也同样渲染到徽州如休宁学者姚际恒的ldquo好古堂rdquo与编撰的

laquo好古堂书目raquo婺源汪勋的ldquo耡经斋rdquoldquo读经书屋rdquo江永的ldquo受经堂rdquo歙县汪凤梧

的ldquo启经堂rdquo绩溪胡氏世世传经其藏书楼的命名便有ldquo受经堂rdquoldquo耘经楼rdquoldquo吟经

楼rdquo等等可以说徽州学术信仰的转向汉学化正与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这股ldquo尊经复古rdquo思潮相对接

在中国历史上固然有所谓学无师承的学者但是真正能够一空依傍完全

不受当时学术思潮或文化影响的学者是不多见的黄生也不例外虽然他对徽州

汉学的复兴起着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也曾经是徽州社集中人他曾经

ldquo率同志结社赋诗极陶写性情之乐晚年与高阳西溪双桥屏山傅溪诸友联素心社国变后历钱塘渡大江与屈翁山相遇淮海之间典裘沽洒酒高咏唱

和旁若无人归里后闭门著书三十年rdquo〔21〕黄生的这样一种人生遭际也正是

明清之际社集学人共同的境遇由此可见徽州汉学正是渊源于明清之际学人

社集内部经学氛围浓厚这一社集文化的特殊背景从而也就形成徽州汉学的学

术特色

二清代徽州汉学的特色

徽州汉学的学术特色章太炎通过对吴皖学术的比较研究后说ldquo其成学著

系统者自乾隆始一自吴一自皖吴始惠栋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戴震mdash6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rdquo此后梁启超又加以阐明ldquo惠派之治经也如不通

欧语之人读欧书视译人为神圣汉儒则其译人也故信凭之不敢有所出入戴

派不然对于译人不轻信焉必求原文之正确然后即安惠派所得则断章零句援古正后而已戴派每发明易义例则通诸群书而皆得其读是故惠派可名之

曰汉学戴派则确为清学而非汉学rdquo张舜徽著laquo清代扬州学记raquo又分别以ldquo专rdquoldquo精rdquo来概括吴皖二学术特征俨若定论后来的清学史研究者几乎都无例外的

以此作为评判徽州汉学的前提少有疑议成为一个指标性的观点那么章太炎

等人上面所指出的徽州汉学的学术特色是否确切 能否可以概括徽州汉学 笔

者认为值得再作新的探讨事实上所谓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并不是贬辞是指在广取古代文献的基础上重

视古训如汉代董仲舒引曾子说ldquo尊其所闻则高明矣rdquo所谓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是指审视事物的内容和名称而加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古代思想家常用作专门术

语以讨论实体和概念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laquo庄子1048944天道raquoldquo分守已明而

形名次之rdquo郭象注ldquo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rdquo然而检之清人的相关论述吴学不仅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而且同样的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如惠栋除撰写了laquo周易

述raquolaquo易汉学raquo等ldquo尊闻rdquo之作外还撰写了laquo易微言raquo共列六十二条目用考据的方

法对宋儒ldquo理rdquoldquo道rdquoldquo天理rdquoldquo人欲rdquoldquo人心rdquoldquo道心rdquo等概念作了易学的梳理戴震

laquo孟子字义疏证raquo则沿用这种方法如上卷解释ldquo理rdquo字中卷解释ldquo天道rdquoldquo性rdquo下卷则分释ldquo才rdquoldquo道rdquoldquo仁义礼智rdquoldquo诚rdquoldquo权rdquo等而又以ldquo疏证rdquo名其书正表明他与惠

栋一样都抱着重新界定宋学理论的态度又如惠栋的laquo荀子微言raquo对laquo荀子raquo篇目的改编重点阐明了laquo荀子raquo一书的微言大义同样徽学虽然ldquo综形名任裁

断rdquo但是未必不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如江永撰写的laquo乡党图考raquo便是ldquo自圣经至一名

一物必稽诸经传根诸注疏讨论源流参证得失rdquo〔22〕被誉为ldquo自汉经师康成

后罕其俦匹rdquo〔23〕成为当时汉学研究的范本钱大昕说ldquo江南乡试以laquo乡党raquo篇命题士子主先生说皆得中式由是海内益重其学rdquo〔24〕戴震撰写laquo考工记图raquo被视为ldquo天下奇才rdquo洪榜称他ldquo其学信而好古于汉经师贾马服郑诸儒散失遗

落几不复传于今者旁搜广摭裒集成书谓之古义rdquo〔25〕这说明当时推重徽州

汉学的并不是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的学术特色而是ldquo博学rdquoldquo尊闻rdquo之学钱大昕曾分别为惠栋戴震作传表彰其学术特色前者是ldquo讨论古字古言

以博异闻正俗学rdquo后者是ldquo研精汉儒传注及laquo方言raquolaquo说文raquo诸书由声音文字以

求训诂rdquo二者可谓异曲同工所以徽州学者凌廷堪不无感慨地说ldquo元和惠氏休宁戴氏继之谐声诂字必求旧音援传释经必寻古义盖彬彬乎有两汉之风焉浮慕者袭其名而忘其实得其似而遗其真rdquo〔26〕可见徽学与吴学所追求的都是

以小学为问学途径的汉学研究两者本质上不存有相异之处吴学中的王鸣盛

曾经道出其中的奥秘他说ldquo今交天下士得通经者二人吴郡惠定宇歙州戴东

原也间与东原从容语子之学与定宇何如 东原曰lsquo不同定宇求古吾求

是rsquo嘻 东原虽自命不同究之求古即所以求是舍古无是者也rdquo〔27〕又说ldquo方mdash7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

是rdquo〔28〕在王鸣盛看来求古与求是不存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学者

对徽吴学术异同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看法所以钱穆说ldquo盖乾嘉以往诋宋儒之风

自东原起而愈甚而东原论学之尊汉实有闻于苏州惠氏之风而起也rdquo〔29〕这里不

深论钱氏所说是否确切但充分说明任何判定徽学与吴学的学术特色相异不完

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徽吴学术特色的不相异也就意味着两者在学术取向方面的基本一

致徽学的江永不仅撰有精深的考据著作如laquo深衣考误raquolaquo春秋地理考实raquolaquo乡党

图考raquo等汉学名著而且还有被称谓尊信朱熹理学的laquo近思录集注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等致使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将其列入ldquo翼道学案rdquo与清初大儒李顒

并列赞誉江永ldquo凡紫阳之极广大极精微处先生推广之研穷之不遗余

力rdquo〔30〕又如绩溪胡匡衷虽然主ldquo实事求是以经证经rdquo的汉学研究但是他撰写

的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也同样ldquo以析程朱之异同补程朱之罅漏大抵多采宋元各家羽翼程朱之说以相订正而时出己见rdquo〔31〕事实上这也是吴学的学术取向如惠

栋虽然以恢复汉学为职责同时也认为ldquo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此先自

治而后治人者也以laquo大学raquo言之诚意正心修身规矩准绳所谓先自治也齐家

治国平天下所谓先自治而后治人也由本达末原始反终一贯之之道也rdquo〔32〕

laquo大学raquo是laquo礼记raquo中的一篇专论儒家修身治国之道的观念它既是宋儒所尊奉的

治国齐家修身的理论基础也是宋儒提倡理想人格的主要经书依据惠栋对

它的认同正说明他希望将汉儒的训诂之学与宋儒的立身之学统一起来成为众

望所归的大儒即他所说的ldquo汉人经术宋人理学兼之者乃为大儒rdquo〔33〕这也是

当时众多汉学家的共同理念如惠栋的再传弟子江藩治学虽然独尊汉学但对

宋学的道德自律却也是倍加推崇他说ldquo学者治经宗汉儒立身宗宋儒则两得

矣rdquo〔34〕同时又在laquo宋学渊源学记序raquo中列举惠栋之父惠士奇不反宋学为例说ldquo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红豆山房半农人手书楹帖云lsquo六经尊服郑百行

法程朱rsquo不以为非且以为法为汉学者背其师承何哉 藩为是记实本师

说rdquo〔35〕钱大昕也称赞朱熹ldquo孔孟已远吾将安归 卓哉紫阳百世之师主敬

立诚穷理致知由博返约大醇无疵山高海深日丽星垂浩然元气入人心

脾庆元党禁守正靡侈立德不朽斯文在兹rdquo〔36〕ldquo正心修身主敬立诚rdquo正是

钱大昕认同于宋儒的地方这也反映了钱大昕治经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倾向王鸣盛在谈到汉宋学术关系时也说ldquo两家本一家如主伯亚旅宜通力以治田醯醢盐梅必和剂以成味也rdquo〔37〕戴震的弟子段玉裁虽然终生从事文字音韵训诂

之学但是也竭力称赞朱熹说ldquo朱子集旧闻觉耒裔本之以立教实之以明伦敬

身广之以嘉言善行二千年圣贤之可法者胥于是乎在rdquo〔38〕皮锡瑞说ldquo戴震作

laquo原善raquolaquo孟子字义疏证raquo虽与朱子说经抵牾亦只是争一lsquo理rsquo字rdquo所以他认为戴

震段玉裁等人均ldquo未尝薄宋儒也rdquo〔39〕

历史地看徽州汉学与苏州汉学本身并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学问而从事

mdash8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这种学问的主要从业者大部分都来自江南一隅的徽州地区与苏州地区就当时

全国学术界而言也仅仅是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而且相当一部分汉学者对宋学基

本上还是持有肯定的态度如刘台拱平生以宋贤之义理涵养身心而又以汉儒

训诂理董经籍汪喜孙说他ldquo言性天道发明孔氏微言大义rdquo〔40〕钱馥ldquo治宗汉儒而饬躬则慕宋贤rdquo一生推重张履祥之学ldquo拳拳服膺以至没齿rdquo〔41〕又如段玉裁

就认为ldquo今之言学者身必伦理不之务谓宋之理学不足言谓汉之气节不足尚别为异说簧鼓后生此又吾辈所当大为之防者rdquo〔42〕钱穆曾以此作为汉学家ldquo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rdquo的证据〔43〕再如尽管惠栋戴震钱大昕等汉学家对宋儒

汉学理学化抱着鄙夷的态度然而他们否定的是宋儒摒弃训诂之学而专以性理

之学解释经书并不反对宋儒提倡正心诚意立身制行之学可见即使在汉学鼎

盛时期汉学家并不反对宋儒重义理的长处而批评其思想内容也非重义理之

学之本身从这一点上来说徽州汉学家崇尚汉学未必就一定反宋学诚如钱大

昕批评某些浅学之士ldquo说经必诋郑服论学先薄程朱呈一孔之明非无可取而其

强词以求胜者特出于门户之私未可谓之善读书也rdquo〔44〕由此可知宋学在汉学

鼎盛时期也未必完全退场而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汉学家有批评宋儒的语言就是反对宋学事实上是当时

学者在比较汉宋学术异同前提下作出的学术评判辞语虽然激烈但并非是真心

反对宋学本身犹如我们今天不屑某人的学术研究但并不否认某人所学专业

仍有学术价值一样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顾广圻说ldquo汉学者正心诚意而读书者

是也宋学者正心诚意而往往不读书者是也俗学者不正心诚意而尚读书者

是也是故汉人未尝无俗学宋人未尝无汉学也论学之分不出斯三途而已

矣rdquo〔45〕顾广圻认为重视内心道德修养而勤勉读书的是汉学轻视读书但是专门

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是宋学勤勉读书而不重视内心道德修养的是俗学这里

不深论顾广圻对当时学术的三种分界是否合理但是他所描述的当时学者治学

的三种态度无论是汉学抑或宋学都不是绝对的汉学中也会有俗学的存在宋学中也有汉学的因子如果从中国古代的学术嬗变来看汉学也不完全占有主

导地位如今本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中的laquo周易注疏raquo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laquo春秋谷梁传注疏raquolaquo孝经注疏raquolaquo尔雅注疏raquolaquo论语注疏raquo等六部儒家经典都不是汉学作品所以凌廷

堪说ldquo宋以前学术屡变非汉学一语可尽其源流即如今所存之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亦不皆汉学也rdquo〔46〕也正因此以往学术界对徽州汉学一味排斥宋学的描述今天仍有必要作出新的讨论当然徽州汉学之所以在清代产生广泛的影响关键

在于它的学术实践以及对外的积极传播

三清代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与传播

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一般认为侧重于三礼之学的研究如黄生著有laquo三礼

会籥raquo江永著有laquo仪礼释例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绩溪胡氏世代研究礼学胡匡衷著有

laquo三礼札记raquolaquo仪礼释官raquolaquo仪礼释官考raquo等其侄子胡秉虔著有laquo周礼小识raquolaquo礼记小

mdash9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识raquolaquo大戴礼记札记raquo等其孙儿胡培翚著有laquo仪礼正义raquo被称为ldquo绩溪礼学三胡rdquo而名重一时又如方体著有laquo仪礼今古文考正raquo及laquo仪礼古文考误raquo歙县凌廷堪

亦著有laquo礼经释例raquo等而吴学则偏重laquo周易raquo的研究如惠氏祖孙三代对汉laquo易raquo不遗余力地探索只要一瞥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中的laquo经师经义目录raquo所列徽吴学

者的专经研究著作便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然而江藩所录仅仅是一种粗线条

的概括而粗线条的概括只是一种近似近似与实态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如吴学中惠士奇著有laquo礼说raquo惠栋著有laquo明堂大道录raquolaquo禘说raquo沈彤著有laquo仪礼小

疏raquo金日追著有laquo仪礼正伪raquo褚寅亮著有laquo仪礼管见raquo等完全不逊于徽州三礼学

研究桂文灿说ldquo国朝治经之家远胜前代而于lsquo三礼rsquo尤深如长洲惠氏婺源

江氏歙县金氏休宁戴氏类能钩稽古训辨名当物往往有疑词奥旨旧说隐

晦一经解释涣然当于人心者rdquo〔47〕事实上除了三礼之学外徽州的laquo周易raquo研究也极富特色如江永著有laquo校正周易集解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汪绂著有laquo易经诠义raquo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称其为ldquo盖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rdquo洪榜著有laquo周易古义录raquo涉猎先秦

汉魏易说广采博引两汉易家之诂训多为所取胡廷玑著laquo周易臆见raquo虽尊崇

朱子laquo本义raquo亦不务为苟同赵继序谓其ldquo力埽附会支离独寻象占本义不肯为

前人所蔀rdquo胡匡衷著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一书不拘程朱书说敢发己意析程朱易

学之异同胡绍勋著有laquo周易异文疏证raquo赵继序著有laquo周易图书质疑raquo对宋儒图

书易学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等可以说徽州laquo周易raquo研究的成就同样可以与吴学

媲美需要指出的是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虽然有所谓ldquo河洛之精rdquo与ldquo河洛之蕴rdquo等

比附穿穴悬空之失但是该书中所绘的ldquo横列太阳少阴图rdquo与ldquo纵列少阳太阴图rdquo中用线段来表达易学元素的比例明显烙有明末引入西方几何学原理作图的印

记其ldquo河洛未分未变三角图rdquo则渊源于中国古代算学中的ldquo乘方rdquo被誉为ldquo易林

不朽之盛业rdquo这种不再纠结于宋人ldquo图学rdquo的非儒学性质的考辨而是转向完善

和丰富汉代的象数易学启迪了吴学对汉代易学研究中的创新如惠栋为郑玄

易学中的ldquo爻辰rdquo说作laquo十二爻辰作图raquolaquo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raquolaquo四库全书总目raquo赞其为ldquo考核精密实胜原书rdquo王昶则从乾坤至既济未既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

的六爻与六辰错杂相配一一复原作laquo六十四卦爻辰分配图raquo此外何秋涛laquo爻辰图raquo李道平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戴棠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laquo郑氏爻辰详图raquo杨履泰laquo爻辰

图raquo何其杰的laquo爻辰简明图raquo沈绍勋laquo八卦爻辰图raquo秦嘉泽laquo十二月爻辰图raquo萧光远laquo十二辰图raquo冯道立laquo周易爻辰贯raquolaquo爻辰应二十八宿见众星共辰图raquo等达十

五种之多其中戴棠又深感上述各家仅有laquo爻辰图raquo而无星象图的缺憾又作laquo近南极星图raquolaquo近北极星图raquolaquo赤道北十二星宫图raquolaquo南极十二星宫图raquo等等郑玄的

易学研究是否原来就有图现在难以考实然而在清代学者看来以图像的方式

来解读郑玄的ldquo爻辰rdquo取象说最能体现郑玄易学的特色诚如惠栋所说ldquo朱子发

卦图合郑前后注合而一之学者几不能辨余特为改正一目了然矣rdquo〔48〕何秋涛

mdash0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说ldquo定宇惠氏以爻辰及值宿分为二图皋文张氏合而为一今按惠图太略张氏

增之是已然考郑康成传费氏易费氏有laquo周易分野raquo书虽不传而laquo晋书1048944天文

志raquo注及laquo开元占经1048944分野略例raquo皆引其宫度之说自应据以立图张图乃用陈卓

所定宫度既在费氏之后又乖郑君之旨于义未安今故改定兹图其八卦八

风方位易明图不复载增十二次之名与钟律节气相比附庶使郑氏一家之学了

若指掌览者详之rdquo〔49〕这表明清代学者研究郑玄的易学是从图像结合laquo易raquo注入手的可以说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直接导致了由原先的宋儒ldquo图学rdquo而转入汉儒

ldquo图学rdquo两种迥然不同的进路从而为清代易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世界故有所谓的ldquo吾徽学术兴如云都是先生沛时雨rdquo的赞辞〔50〕

在中国古代社会地域性学派其实就是一个在相同地区的学术研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集合了一批相当数量而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学者通过各自独立

的学术研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著作最终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然而作为地域性学派的学术如果不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外积极传播其社会效

果与历史作用往往被淹没不彰徽州汉学的对外传播不外乎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走出徽州寓居他乡从事家教或入主当地书院传播汉学如江永曾因

侍父参加科考旅居江宁江义文家三年以教书为业又据江藩著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介绍江永曾经一至江西为学政金德瑛之邀一游京师以馆同郡程恂编修家同时与当时担任三礼馆部裁的方苞及吴绂就礼学议题讨论再三传播他对礼学

的理解戴震往来于北京扬州之间凌廷堪旅居阮元家作家教中举后回宁国

担任教谕又主讲扬州敬亭传播汉学汪莱旅居扬州不时与焦循李锐会面ldquo互相订正古算学甚获朋友讲习之益rdquo时人称为ldquo谈天三友rdquo洪悟主持过扬州

梅花钟山惜阴等书院程瑶田在江苏嘉定担任教谕胡培翚又自立祁门东山

书院汲汲以引翼后进为己任士饫其教从学者百数十人成材者不乏其人汪士铎即其佼佼者甚为曾国藩所器重胡培翚不仅引翼后进且笃于友谊郝懿

行胡承珙之遗书即赖其为之付刻胡培翚一生虽不得大显但其于学却孜孜

以求自少至老研几探微励学不倦史载他每至一处ldquo负笈从之者恒数百人所成就半海内知名士卒之日四方吊者万人rdquo〔51〕可见其影响之大稍后的

黟县学者俞正燮则在江苏浙江从事讲学活动歙县程恩泽官贵州学政时重刻

岳珂五经以训士又奉命刊刻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推本贾服不专杜氏一家之学二是通过游幕传播汉学如黄生曾入幕蒋虎臣幕府戴震先后入幕卢见曾

与朱筠幕府凌廷堪先后入幕翁方纲毕沅谢启昆与阮元幕府程瑶田入幕阮元

幕府等等而这些幕府的幕主当时都以积极倡导汉学著称如卢见曾ldquo究心易

学尤心契于汉儒易学rdquo朱筠强调ldquo识字以通经rdquo毕沅自称ldquo文字默守许解经礼

则专宗郑学rdquo阮元则ldquo推明古训实事求是rdquo为汉学护法从而汇集了当时众多的

一流汉学家如惠栋入幕卢见曾幕府汪中王念孙武亿等入幕朱筠幕府等所以徽州学人在他们入幕后他们的学术活动深受幕府汉学氛围的渲染学术研

mdash1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究也都以汉学为帜志如戴震在卢见曾幕府完成了著名的laquo考工记图注raquolaquo勾股

割圜记raquo协助秦惠田编纂laquo五礼通考raquo又为卢见曾校订laquo大戴礼记raquo等ldquo戴学所

被不徒由皖而苏而渐且及于齐鲁燕豫岭海之间矣rdquo〔52〕程瑶田在阮元幕

府为阮元作laquo铸钟纪略raquo凌廷堪则虽入阮元幕府实为阮家课子由于上述幕宾

往往同时滞留于几个幕府之间他们的学术活动客观上为传播汉学提供了空

间三是以书札为传播汉学的媒介戴震的laquo答卢侍讲召弓书raquolaquo与是仲明论学

书raquo都强调治经当先以ldquo六书rdquo为途径凌廷堪的laquo与阮伯元孝廉书raquolaquo与焦里堂论

路寝书raquo前者讨论了laquo仪礼raquo的称谓后者对路寝之制提出新解程瑶田的laquo答阮

中丞论磬股端向人面书raquolaquo奉答阮中丞寄示李尚之郑注磬图又推论磬股直悬图raquo等对古代乐器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文物与考古的发展所以王国维说ldquo程氏磬

折之说诚妙悟绝人磬氏车人之制自是始得确解rdquo可知当时书札不仅起到

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作用而且已具有传播汉学的意味可谓影响深远梁启超

说ldquo清儒既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日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

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rdquo〔53〕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

没有徽州的汉学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所以徽州汉学的出

场又是明清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打破了自南宋以来徽州以

朱熹理学为主体的学术格局而且形成了不同于理学的新的汉学体系其影响深

远我们要了解清代学术的发展面貌都离不开对徽州汉学形成的进一步研究其次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学

术的发展而言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既需

要保持学派自身的同一也需要与同时段的其它地域性学派保持同一徽州汉学

的特色与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在于它在学

术取向的同一中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

的新传统再次徽州学人走出徽州滞留幕府的学术传播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

或者是间接的书札形式的它所包涵的学术信息或学术资源都是共通的他们

处于同一个汉学价值坐标系统之内从而促成了以徽州苏州扬州等为中心的

地域性汉学群体互动的态势并由此向外辐射逐渐形成了清代乾嘉之际以江浙

皖三地为一体的江南汉学研究网络

注释〔1〕〔2〕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4laquo黄承吉注lsaquo字诂rsaquolsaquo义府rsaquo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12114页

mdash2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3〕章太炎laquo太炎文录初编raquo卷1laquo说林下raqu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1048944经师经义目录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38页

〔5〕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5-6页

〔6〕黄宗羲laquo宋元学案raquo卷58laquo象山学案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7〕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7laquo复孙钟元书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8〕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5laquo朱陆异同略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9〕万历laquo歙志raquo卷5laquo风土三raquo

〔10〕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6laquo古在社同言社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83页

〔11〕谢国祯认为ldquo明代末年政治和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

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党和社名词虽然不同但都是人民自觉的现象rdquo(谢国祯laquo明清之际党

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朱彝尊laquo经义考raquo卷270laquo春秋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13〕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陈夔献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4〕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附戴东原撰寿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70页

按关于此篇戴震所撰写的寿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漆永祥认为是一篇新发现的戴震撰写的佚文

徐道彬则指出其是一篇伪作分见于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05年第1期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无论是伪作抑或是真作其将汉学称为ldquo绝学rdquo那也是清代学者的共识

〔15〕钱谦益laquo初学集raquo卷79laquo与卓去病论经学书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06页

〔16〕有关冯梦龙参加的社集一般都主ldquo复社rdquo说但是细检陆世仪的laquo复社纪略raquo吴应箕的laquo复社姓

氏前后编raquo及吴铭道的laquo复社姓氏补录raquo等均不载其名近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墨憨斋自刻本laquo古今笑raquo

前有匿名氏所撰laquo题古今笑raquo考证出冯氏为韵社社长社员有钱谦益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见金德门

laquo冯梦龙社籍考raquolaquo中华文史论丛raquo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卷首laquo章太炎先生论订书raquo长沙岳鹿书社1998年第2页

〔18〕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陆文虎先生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9〕转引自谢国桢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20〕李文胤laquo杲堂文钞raquo卷5laquo卓氏传经堂记raquolaquo杲堂诗文集raqu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21〕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23laquo黄白山父子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827页

〔22〕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乡党图考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00页

〔23〕戴震laquo戴东原集raquo卷12laquo江慎修先生事略状raquo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2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39laquo江先生传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9页

〔25〕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钱仪吉laquo碑传集raquo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39页

〔26〕〔46〕凌廷堪laquo校礼堂文集raquo卷23laquo与胡敬仲书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3204页

〔27〕王鸣盛laquo西庄始存稿raquo卷24laquo古经解钩沉序raquo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28〕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引

〔29〕钱穆laquo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页

〔30〕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5laquo翼道学案1048944江慎修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1〕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12laquo经学学案1048944绩溪胡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2〕惠栋laquo易微言raquo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惠栋laquo九曜斋笔记raquo卷2清光绪间laquo聚学轩丛书raquo刊本

〔34〕江藩laquo经解入门raquoldquo汉宋门户异同rdquo条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5〕江藩laquo宋学渊源记raquo卷上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页按有学者对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所

转引的楹帖提出疑问认为ldquo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又不明言楹帖为惠氏谁人所书且称惠宅为lsquo红

豆山斋rsquo与江藩所述显著不同而后人遂衍生楹帖出自惠士奇儿子惠栋之说其次晚清汉学家陈庆镛

mdash3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Page 4: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波学者万泰陆文虎组织ldquo文昌会rdquo提倡穷经读书ldquo取近代理明义精之学用汉

儒博物考古之功加以湛思直欲另为传注rdquo〔18〕

此外江苏淮安有ldquo望社rdquo虽然以ldquo饮酒赋诗朝夕行吟rdquo著称但是其中也不

乏有热衷于精研ldquo三礼rdquo之学的学者阮癸生laquo茶余客话raquo说ldquo陈碧涵先生为望社

名诸生专精三礼之学淮士治laquo礼经raquo者多从之游rdquo〔19〕据李元庚laquo望社姓氏考raquo所载当时望社人员达三十余人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laquo尚书古文疏证raquo的作者阎

若璩与ldquo望社rdquo性质相似的还有安徽桐城方以智创建的ldquo泽园永社rdquo该社虽然

规模不大可考者也仅六七学子但是他们读书其中持续时间达七年之久其

中方以智编写的laquo通雅raquolaquo物理小识raquo对名物训诂的考证提出ldquo藏理学于汉学rdquo以六经统领理学被誉为ldquo卓然独立rdquo同时一些以ldquo尊经rdquoldquo经社rdquoldquo昌古rdquo命名的社

集相继涌现如原属ldquo山左大社rdquo的左懋第在崇祯初年出任陕西韩城知县时即与当地学人创立了ldquo尊经社rdquo有所谓ldquo二年以来通三经者彬彬矣rdquo一说韩城地

处西此而已濡染当时江南学人社集尊经之风山东张尔岐的ldquo经学社rdquo一以穷

经为务对laquo仪礼raquo的名物制度作了详尽的历史复原工作当时深受学人社集这

股ldquo尊经复古rdquo思潮的影响一些社集人员和著名藏书家的堂名和他们所编撰的

藏书目录的命名也显示出这种特有的文化倾向如常熟毛晋的ldquo汲古阁rdquo与编

撰的laquo汲古阁书目raquo钱曾的ldquo述古堂rdquo与编撰的laquo述古堂书目raquo海宁马思赞的ldquo道古楼rdquo海盐胡震亨的ldquo好古堂rdquo嘉兴向承埏的ldquo稽古堂rdquo等等甚至还有以建宗

祠为讲经之所如仁和卓火传的ldquo传经堂rdquoldquo藏其遗经使子孙日讲习于中rdquo就是一

例〔20〕这种风气也同样渲染到徽州如休宁学者姚际恒的ldquo好古堂rdquo与编撰的

laquo好古堂书目raquo婺源汪勋的ldquo耡经斋rdquoldquo读经书屋rdquo江永的ldquo受经堂rdquo歙县汪凤梧

的ldquo启经堂rdquo绩溪胡氏世世传经其藏书楼的命名便有ldquo受经堂rdquoldquo耘经楼rdquoldquo吟经

楼rdquo等等可以说徽州学术信仰的转向汉学化正与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这股ldquo尊经复古rdquo思潮相对接

在中国历史上固然有所谓学无师承的学者但是真正能够一空依傍完全

不受当时学术思潮或文化影响的学者是不多见的黄生也不例外虽然他对徽州

汉学的复兴起着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也曾经是徽州社集中人他曾经

ldquo率同志结社赋诗极陶写性情之乐晚年与高阳西溪双桥屏山傅溪诸友联素心社国变后历钱塘渡大江与屈翁山相遇淮海之间典裘沽洒酒高咏唱

和旁若无人归里后闭门著书三十年rdquo〔21〕黄生的这样一种人生遭际也正是

明清之际社集学人共同的境遇由此可见徽州汉学正是渊源于明清之际学人

社集内部经学氛围浓厚这一社集文化的特殊背景从而也就形成徽州汉学的学

术特色

二清代徽州汉学的特色

徽州汉学的学术特色章太炎通过对吴皖学术的比较研究后说ldquo其成学著

系统者自乾隆始一自吴一自皖吴始惠栋其学好博而尊闻皖南始戴震mdash6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rdquo此后梁启超又加以阐明ldquo惠派之治经也如不通

欧语之人读欧书视译人为神圣汉儒则其译人也故信凭之不敢有所出入戴

派不然对于译人不轻信焉必求原文之正确然后即安惠派所得则断章零句援古正后而已戴派每发明易义例则通诸群书而皆得其读是故惠派可名之

曰汉学戴派则确为清学而非汉学rdquo张舜徽著laquo清代扬州学记raquo又分别以ldquo专rdquoldquo精rdquo来概括吴皖二学术特征俨若定论后来的清学史研究者几乎都无例外的

以此作为评判徽州汉学的前提少有疑议成为一个指标性的观点那么章太炎

等人上面所指出的徽州汉学的学术特色是否确切 能否可以概括徽州汉学 笔

者认为值得再作新的探讨事实上所谓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并不是贬辞是指在广取古代文献的基础上重

视古训如汉代董仲舒引曾子说ldquo尊其所闻则高明矣rdquo所谓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是指审视事物的内容和名称而加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古代思想家常用作专门术

语以讨论实体和概念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laquo庄子1048944天道raquoldquo分守已明而

形名次之rdquo郭象注ldquo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rdquo然而检之清人的相关论述吴学不仅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而且同样的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如惠栋除撰写了laquo周易

述raquolaquo易汉学raquo等ldquo尊闻rdquo之作外还撰写了laquo易微言raquo共列六十二条目用考据的方

法对宋儒ldquo理rdquoldquo道rdquoldquo天理rdquoldquo人欲rdquoldquo人心rdquoldquo道心rdquo等概念作了易学的梳理戴震

laquo孟子字义疏证raquo则沿用这种方法如上卷解释ldquo理rdquo字中卷解释ldquo天道rdquoldquo性rdquo下卷则分释ldquo才rdquoldquo道rdquoldquo仁义礼智rdquoldquo诚rdquoldquo权rdquo等而又以ldquo疏证rdquo名其书正表明他与惠

栋一样都抱着重新界定宋学理论的态度又如惠栋的laquo荀子微言raquo对laquo荀子raquo篇目的改编重点阐明了laquo荀子raquo一书的微言大义同样徽学虽然ldquo综形名任裁

断rdquo但是未必不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如江永撰写的laquo乡党图考raquo便是ldquo自圣经至一名

一物必稽诸经传根诸注疏讨论源流参证得失rdquo〔22〕被誉为ldquo自汉经师康成

后罕其俦匹rdquo〔23〕成为当时汉学研究的范本钱大昕说ldquo江南乡试以laquo乡党raquo篇命题士子主先生说皆得中式由是海内益重其学rdquo〔24〕戴震撰写laquo考工记图raquo被视为ldquo天下奇才rdquo洪榜称他ldquo其学信而好古于汉经师贾马服郑诸儒散失遗

落几不复传于今者旁搜广摭裒集成书谓之古义rdquo〔25〕这说明当时推重徽州

汉学的并不是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的学术特色而是ldquo博学rdquoldquo尊闻rdquo之学钱大昕曾分别为惠栋戴震作传表彰其学术特色前者是ldquo讨论古字古言

以博异闻正俗学rdquo后者是ldquo研精汉儒传注及laquo方言raquolaquo说文raquo诸书由声音文字以

求训诂rdquo二者可谓异曲同工所以徽州学者凌廷堪不无感慨地说ldquo元和惠氏休宁戴氏继之谐声诂字必求旧音援传释经必寻古义盖彬彬乎有两汉之风焉浮慕者袭其名而忘其实得其似而遗其真rdquo〔26〕可见徽学与吴学所追求的都是

以小学为问学途径的汉学研究两者本质上不存有相异之处吴学中的王鸣盛

曾经道出其中的奥秘他说ldquo今交天下士得通经者二人吴郡惠定宇歙州戴东

原也间与东原从容语子之学与定宇何如 东原曰lsquo不同定宇求古吾求

是rsquo嘻 东原虽自命不同究之求古即所以求是舍古无是者也rdquo〔27〕又说ldquo方mdash7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

是rdquo〔28〕在王鸣盛看来求古与求是不存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学者

对徽吴学术异同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看法所以钱穆说ldquo盖乾嘉以往诋宋儒之风

自东原起而愈甚而东原论学之尊汉实有闻于苏州惠氏之风而起也rdquo〔29〕这里不

深论钱氏所说是否确切但充分说明任何判定徽学与吴学的学术特色相异不完

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徽吴学术特色的不相异也就意味着两者在学术取向方面的基本一

致徽学的江永不仅撰有精深的考据著作如laquo深衣考误raquolaquo春秋地理考实raquolaquo乡党

图考raquo等汉学名著而且还有被称谓尊信朱熹理学的laquo近思录集注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等致使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将其列入ldquo翼道学案rdquo与清初大儒李顒

并列赞誉江永ldquo凡紫阳之极广大极精微处先生推广之研穷之不遗余

力rdquo〔30〕又如绩溪胡匡衷虽然主ldquo实事求是以经证经rdquo的汉学研究但是他撰写

的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也同样ldquo以析程朱之异同补程朱之罅漏大抵多采宋元各家羽翼程朱之说以相订正而时出己见rdquo〔31〕事实上这也是吴学的学术取向如惠

栋虽然以恢复汉学为职责同时也认为ldquo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此先自

治而后治人者也以laquo大学raquo言之诚意正心修身规矩准绳所谓先自治也齐家

治国平天下所谓先自治而后治人也由本达末原始反终一贯之之道也rdquo〔32〕

laquo大学raquo是laquo礼记raquo中的一篇专论儒家修身治国之道的观念它既是宋儒所尊奉的

治国齐家修身的理论基础也是宋儒提倡理想人格的主要经书依据惠栋对

它的认同正说明他希望将汉儒的训诂之学与宋儒的立身之学统一起来成为众

望所归的大儒即他所说的ldquo汉人经术宋人理学兼之者乃为大儒rdquo〔33〕这也是

当时众多汉学家的共同理念如惠栋的再传弟子江藩治学虽然独尊汉学但对

宋学的道德自律却也是倍加推崇他说ldquo学者治经宗汉儒立身宗宋儒则两得

矣rdquo〔34〕同时又在laquo宋学渊源学记序raquo中列举惠栋之父惠士奇不反宋学为例说ldquo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红豆山房半农人手书楹帖云lsquo六经尊服郑百行

法程朱rsquo不以为非且以为法为汉学者背其师承何哉 藩为是记实本师

说rdquo〔35〕钱大昕也称赞朱熹ldquo孔孟已远吾将安归 卓哉紫阳百世之师主敬

立诚穷理致知由博返约大醇无疵山高海深日丽星垂浩然元气入人心

脾庆元党禁守正靡侈立德不朽斯文在兹rdquo〔36〕ldquo正心修身主敬立诚rdquo正是

钱大昕认同于宋儒的地方这也反映了钱大昕治经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倾向王鸣盛在谈到汉宋学术关系时也说ldquo两家本一家如主伯亚旅宜通力以治田醯醢盐梅必和剂以成味也rdquo〔37〕戴震的弟子段玉裁虽然终生从事文字音韵训诂

之学但是也竭力称赞朱熹说ldquo朱子集旧闻觉耒裔本之以立教实之以明伦敬

身广之以嘉言善行二千年圣贤之可法者胥于是乎在rdquo〔38〕皮锡瑞说ldquo戴震作

laquo原善raquolaquo孟子字义疏证raquo虽与朱子说经抵牾亦只是争一lsquo理rsquo字rdquo所以他认为戴

震段玉裁等人均ldquo未尝薄宋儒也rdquo〔39〕

历史地看徽州汉学与苏州汉学本身并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学问而从事

mdash8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这种学问的主要从业者大部分都来自江南一隅的徽州地区与苏州地区就当时

全国学术界而言也仅仅是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而且相当一部分汉学者对宋学基

本上还是持有肯定的态度如刘台拱平生以宋贤之义理涵养身心而又以汉儒

训诂理董经籍汪喜孙说他ldquo言性天道发明孔氏微言大义rdquo〔40〕钱馥ldquo治宗汉儒而饬躬则慕宋贤rdquo一生推重张履祥之学ldquo拳拳服膺以至没齿rdquo〔41〕又如段玉裁

就认为ldquo今之言学者身必伦理不之务谓宋之理学不足言谓汉之气节不足尚别为异说簧鼓后生此又吾辈所当大为之防者rdquo〔42〕钱穆曾以此作为汉学家ldquo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rdquo的证据〔43〕再如尽管惠栋戴震钱大昕等汉学家对宋儒

汉学理学化抱着鄙夷的态度然而他们否定的是宋儒摒弃训诂之学而专以性理

之学解释经书并不反对宋儒提倡正心诚意立身制行之学可见即使在汉学鼎

盛时期汉学家并不反对宋儒重义理的长处而批评其思想内容也非重义理之

学之本身从这一点上来说徽州汉学家崇尚汉学未必就一定反宋学诚如钱大

昕批评某些浅学之士ldquo说经必诋郑服论学先薄程朱呈一孔之明非无可取而其

强词以求胜者特出于门户之私未可谓之善读书也rdquo〔44〕由此可知宋学在汉学

鼎盛时期也未必完全退场而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汉学家有批评宋儒的语言就是反对宋学事实上是当时

学者在比较汉宋学术异同前提下作出的学术评判辞语虽然激烈但并非是真心

反对宋学本身犹如我们今天不屑某人的学术研究但并不否认某人所学专业

仍有学术价值一样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顾广圻说ldquo汉学者正心诚意而读书者

是也宋学者正心诚意而往往不读书者是也俗学者不正心诚意而尚读书者

是也是故汉人未尝无俗学宋人未尝无汉学也论学之分不出斯三途而已

矣rdquo〔45〕顾广圻认为重视内心道德修养而勤勉读书的是汉学轻视读书但是专门

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是宋学勤勉读书而不重视内心道德修养的是俗学这里

不深论顾广圻对当时学术的三种分界是否合理但是他所描述的当时学者治学

的三种态度无论是汉学抑或宋学都不是绝对的汉学中也会有俗学的存在宋学中也有汉学的因子如果从中国古代的学术嬗变来看汉学也不完全占有主

导地位如今本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中的laquo周易注疏raquo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laquo春秋谷梁传注疏raquolaquo孝经注疏raquolaquo尔雅注疏raquolaquo论语注疏raquo等六部儒家经典都不是汉学作品所以凌廷

堪说ldquo宋以前学术屡变非汉学一语可尽其源流即如今所存之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亦不皆汉学也rdquo〔46〕也正因此以往学术界对徽州汉学一味排斥宋学的描述今天仍有必要作出新的讨论当然徽州汉学之所以在清代产生广泛的影响关键

在于它的学术实践以及对外的积极传播

三清代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与传播

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一般认为侧重于三礼之学的研究如黄生著有laquo三礼

会籥raquo江永著有laquo仪礼释例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绩溪胡氏世代研究礼学胡匡衷著有

laquo三礼札记raquolaquo仪礼释官raquolaquo仪礼释官考raquo等其侄子胡秉虔著有laquo周礼小识raquolaquo礼记小

mdash9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识raquolaquo大戴礼记札记raquo等其孙儿胡培翚著有laquo仪礼正义raquo被称为ldquo绩溪礼学三胡rdquo而名重一时又如方体著有laquo仪礼今古文考正raquo及laquo仪礼古文考误raquo歙县凌廷堪

亦著有laquo礼经释例raquo等而吴学则偏重laquo周易raquo的研究如惠氏祖孙三代对汉laquo易raquo不遗余力地探索只要一瞥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中的laquo经师经义目录raquo所列徽吴学

者的专经研究著作便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然而江藩所录仅仅是一种粗线条

的概括而粗线条的概括只是一种近似近似与实态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如吴学中惠士奇著有laquo礼说raquo惠栋著有laquo明堂大道录raquolaquo禘说raquo沈彤著有laquo仪礼小

疏raquo金日追著有laquo仪礼正伪raquo褚寅亮著有laquo仪礼管见raquo等完全不逊于徽州三礼学

研究桂文灿说ldquo国朝治经之家远胜前代而于lsquo三礼rsquo尤深如长洲惠氏婺源

江氏歙县金氏休宁戴氏类能钩稽古训辨名当物往往有疑词奥旨旧说隐

晦一经解释涣然当于人心者rdquo〔47〕事实上除了三礼之学外徽州的laquo周易raquo研究也极富特色如江永著有laquo校正周易集解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汪绂著有laquo易经诠义raquo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称其为ldquo盖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rdquo洪榜著有laquo周易古义录raquo涉猎先秦

汉魏易说广采博引两汉易家之诂训多为所取胡廷玑著laquo周易臆见raquo虽尊崇

朱子laquo本义raquo亦不务为苟同赵继序谓其ldquo力埽附会支离独寻象占本义不肯为

前人所蔀rdquo胡匡衷著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一书不拘程朱书说敢发己意析程朱易

学之异同胡绍勋著有laquo周易异文疏证raquo赵继序著有laquo周易图书质疑raquo对宋儒图

书易学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等可以说徽州laquo周易raquo研究的成就同样可以与吴学

媲美需要指出的是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虽然有所谓ldquo河洛之精rdquo与ldquo河洛之蕴rdquo等

比附穿穴悬空之失但是该书中所绘的ldquo横列太阳少阴图rdquo与ldquo纵列少阳太阴图rdquo中用线段来表达易学元素的比例明显烙有明末引入西方几何学原理作图的印

记其ldquo河洛未分未变三角图rdquo则渊源于中国古代算学中的ldquo乘方rdquo被誉为ldquo易林

不朽之盛业rdquo这种不再纠结于宋人ldquo图学rdquo的非儒学性质的考辨而是转向完善

和丰富汉代的象数易学启迪了吴学对汉代易学研究中的创新如惠栋为郑玄

易学中的ldquo爻辰rdquo说作laquo十二爻辰作图raquolaquo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raquolaquo四库全书总目raquo赞其为ldquo考核精密实胜原书rdquo王昶则从乾坤至既济未既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

的六爻与六辰错杂相配一一复原作laquo六十四卦爻辰分配图raquo此外何秋涛laquo爻辰图raquo李道平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戴棠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laquo郑氏爻辰详图raquo杨履泰laquo爻辰

图raquo何其杰的laquo爻辰简明图raquo沈绍勋laquo八卦爻辰图raquo秦嘉泽laquo十二月爻辰图raquo萧光远laquo十二辰图raquo冯道立laquo周易爻辰贯raquolaquo爻辰应二十八宿见众星共辰图raquo等达十

五种之多其中戴棠又深感上述各家仅有laquo爻辰图raquo而无星象图的缺憾又作laquo近南极星图raquolaquo近北极星图raquolaquo赤道北十二星宫图raquolaquo南极十二星宫图raquo等等郑玄的

易学研究是否原来就有图现在难以考实然而在清代学者看来以图像的方式

来解读郑玄的ldquo爻辰rdquo取象说最能体现郑玄易学的特色诚如惠栋所说ldquo朱子发

卦图合郑前后注合而一之学者几不能辨余特为改正一目了然矣rdquo〔48〕何秋涛

mdash0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说ldquo定宇惠氏以爻辰及值宿分为二图皋文张氏合而为一今按惠图太略张氏

增之是已然考郑康成传费氏易费氏有laquo周易分野raquo书虽不传而laquo晋书1048944天文

志raquo注及laquo开元占经1048944分野略例raquo皆引其宫度之说自应据以立图张图乃用陈卓

所定宫度既在费氏之后又乖郑君之旨于义未安今故改定兹图其八卦八

风方位易明图不复载增十二次之名与钟律节气相比附庶使郑氏一家之学了

若指掌览者详之rdquo〔49〕这表明清代学者研究郑玄的易学是从图像结合laquo易raquo注入手的可以说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直接导致了由原先的宋儒ldquo图学rdquo而转入汉儒

ldquo图学rdquo两种迥然不同的进路从而为清代易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世界故有所谓的ldquo吾徽学术兴如云都是先生沛时雨rdquo的赞辞〔50〕

在中国古代社会地域性学派其实就是一个在相同地区的学术研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集合了一批相当数量而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学者通过各自独立

的学术研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著作最终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然而作为地域性学派的学术如果不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外积极传播其社会效

果与历史作用往往被淹没不彰徽州汉学的对外传播不外乎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走出徽州寓居他乡从事家教或入主当地书院传播汉学如江永曾因

侍父参加科考旅居江宁江义文家三年以教书为业又据江藩著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介绍江永曾经一至江西为学政金德瑛之邀一游京师以馆同郡程恂编修家同时与当时担任三礼馆部裁的方苞及吴绂就礼学议题讨论再三传播他对礼学

的理解戴震往来于北京扬州之间凌廷堪旅居阮元家作家教中举后回宁国

担任教谕又主讲扬州敬亭传播汉学汪莱旅居扬州不时与焦循李锐会面ldquo互相订正古算学甚获朋友讲习之益rdquo时人称为ldquo谈天三友rdquo洪悟主持过扬州

梅花钟山惜阴等书院程瑶田在江苏嘉定担任教谕胡培翚又自立祁门东山

书院汲汲以引翼后进为己任士饫其教从学者百数十人成材者不乏其人汪士铎即其佼佼者甚为曾国藩所器重胡培翚不仅引翼后进且笃于友谊郝懿

行胡承珙之遗书即赖其为之付刻胡培翚一生虽不得大显但其于学却孜孜

以求自少至老研几探微励学不倦史载他每至一处ldquo负笈从之者恒数百人所成就半海内知名士卒之日四方吊者万人rdquo〔51〕可见其影响之大稍后的

黟县学者俞正燮则在江苏浙江从事讲学活动歙县程恩泽官贵州学政时重刻

岳珂五经以训士又奉命刊刻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推本贾服不专杜氏一家之学二是通过游幕传播汉学如黄生曾入幕蒋虎臣幕府戴震先后入幕卢见曾

与朱筠幕府凌廷堪先后入幕翁方纲毕沅谢启昆与阮元幕府程瑶田入幕阮元

幕府等等而这些幕府的幕主当时都以积极倡导汉学著称如卢见曾ldquo究心易

学尤心契于汉儒易学rdquo朱筠强调ldquo识字以通经rdquo毕沅自称ldquo文字默守许解经礼

则专宗郑学rdquo阮元则ldquo推明古训实事求是rdquo为汉学护法从而汇集了当时众多的

一流汉学家如惠栋入幕卢见曾幕府汪中王念孙武亿等入幕朱筠幕府等所以徽州学人在他们入幕后他们的学术活动深受幕府汉学氛围的渲染学术研

mdash1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究也都以汉学为帜志如戴震在卢见曾幕府完成了著名的laquo考工记图注raquolaquo勾股

割圜记raquo协助秦惠田编纂laquo五礼通考raquo又为卢见曾校订laquo大戴礼记raquo等ldquo戴学所

被不徒由皖而苏而渐且及于齐鲁燕豫岭海之间矣rdquo〔52〕程瑶田在阮元幕

府为阮元作laquo铸钟纪略raquo凌廷堪则虽入阮元幕府实为阮家课子由于上述幕宾

往往同时滞留于几个幕府之间他们的学术活动客观上为传播汉学提供了空

间三是以书札为传播汉学的媒介戴震的laquo答卢侍讲召弓书raquolaquo与是仲明论学

书raquo都强调治经当先以ldquo六书rdquo为途径凌廷堪的laquo与阮伯元孝廉书raquolaquo与焦里堂论

路寝书raquo前者讨论了laquo仪礼raquo的称谓后者对路寝之制提出新解程瑶田的laquo答阮

中丞论磬股端向人面书raquolaquo奉答阮中丞寄示李尚之郑注磬图又推论磬股直悬图raquo等对古代乐器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文物与考古的发展所以王国维说ldquo程氏磬

折之说诚妙悟绝人磬氏车人之制自是始得确解rdquo可知当时书札不仅起到

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作用而且已具有传播汉学的意味可谓影响深远梁启超

说ldquo清儒既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日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

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rdquo〔53〕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

没有徽州的汉学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所以徽州汉学的出

场又是明清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打破了自南宋以来徽州以

朱熹理学为主体的学术格局而且形成了不同于理学的新的汉学体系其影响深

远我们要了解清代学术的发展面貌都离不开对徽州汉学形成的进一步研究其次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学

术的发展而言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既需

要保持学派自身的同一也需要与同时段的其它地域性学派保持同一徽州汉学

的特色与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在于它在学

术取向的同一中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

的新传统再次徽州学人走出徽州滞留幕府的学术传播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

或者是间接的书札形式的它所包涵的学术信息或学术资源都是共通的他们

处于同一个汉学价值坐标系统之内从而促成了以徽州苏州扬州等为中心的

地域性汉学群体互动的态势并由此向外辐射逐渐形成了清代乾嘉之际以江浙

皖三地为一体的江南汉学研究网络

注释〔1〕〔2〕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4laquo黄承吉注lsaquo字诂rsaquolsaquo义府rsaquo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12114页

mdash2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3〕章太炎laquo太炎文录初编raquo卷1laquo说林下raqu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1048944经师经义目录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38页

〔5〕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5-6页

〔6〕黄宗羲laquo宋元学案raquo卷58laquo象山学案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7〕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7laquo复孙钟元书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8〕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5laquo朱陆异同略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9〕万历laquo歙志raquo卷5laquo风土三raquo

〔10〕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6laquo古在社同言社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83页

〔11〕谢国祯认为ldquo明代末年政治和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

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党和社名词虽然不同但都是人民自觉的现象rdquo(谢国祯laquo明清之际党

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朱彝尊laquo经义考raquo卷270laquo春秋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13〕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陈夔献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4〕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附戴东原撰寿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70页

按关于此篇戴震所撰写的寿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漆永祥认为是一篇新发现的戴震撰写的佚文

徐道彬则指出其是一篇伪作分见于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05年第1期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无论是伪作抑或是真作其将汉学称为ldquo绝学rdquo那也是清代学者的共识

〔15〕钱谦益laquo初学集raquo卷79laquo与卓去病论经学书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06页

〔16〕有关冯梦龙参加的社集一般都主ldquo复社rdquo说但是细检陆世仪的laquo复社纪略raquo吴应箕的laquo复社姓

氏前后编raquo及吴铭道的laquo复社姓氏补录raquo等均不载其名近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墨憨斋自刻本laquo古今笑raquo

前有匿名氏所撰laquo题古今笑raquo考证出冯氏为韵社社长社员有钱谦益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见金德门

laquo冯梦龙社籍考raquolaquo中华文史论丛raquo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卷首laquo章太炎先生论订书raquo长沙岳鹿书社1998年第2页

〔18〕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陆文虎先生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9〕转引自谢国桢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20〕李文胤laquo杲堂文钞raquo卷5laquo卓氏传经堂记raquolaquo杲堂诗文集raqu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21〕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23laquo黄白山父子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827页

〔22〕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乡党图考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00页

〔23〕戴震laquo戴东原集raquo卷12laquo江慎修先生事略状raquo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2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39laquo江先生传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9页

〔25〕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钱仪吉laquo碑传集raquo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39页

〔26〕〔46〕凌廷堪laquo校礼堂文集raquo卷23laquo与胡敬仲书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3204页

〔27〕王鸣盛laquo西庄始存稿raquo卷24laquo古经解钩沉序raquo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28〕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引

〔29〕钱穆laquo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页

〔30〕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5laquo翼道学案1048944江慎修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1〕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12laquo经学学案1048944绩溪胡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2〕惠栋laquo易微言raquo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惠栋laquo九曜斋笔记raquo卷2清光绪间laquo聚学轩丛书raquo刊本

〔34〕江藩laquo经解入门raquoldquo汉宋门户异同rdquo条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5〕江藩laquo宋学渊源记raquo卷上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页按有学者对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所

转引的楹帖提出疑问认为ldquo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又不明言楹帖为惠氏谁人所书且称惠宅为lsquo红

豆山斋rsquo与江藩所述显著不同而后人遂衍生楹帖出自惠士奇儿子惠栋之说其次晚清汉学家陈庆镛

mdash3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Page 5: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综形名任裁断此其所异也rdquo此后梁启超又加以阐明ldquo惠派之治经也如不通

欧语之人读欧书视译人为神圣汉儒则其译人也故信凭之不敢有所出入戴

派不然对于译人不轻信焉必求原文之正确然后即安惠派所得则断章零句援古正后而已戴派每发明易义例则通诸群书而皆得其读是故惠派可名之

曰汉学戴派则确为清学而非汉学rdquo张舜徽著laquo清代扬州学记raquo又分别以ldquo专rdquoldquo精rdquo来概括吴皖二学术特征俨若定论后来的清学史研究者几乎都无例外的

以此作为评判徽州汉学的前提少有疑议成为一个指标性的观点那么章太炎

等人上面所指出的徽州汉学的学术特色是否确切 能否可以概括徽州汉学 笔

者认为值得再作新的探讨事实上所谓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并不是贬辞是指在广取古代文献的基础上重

视古训如汉代董仲舒引曾子说ldquo尊其所闻则高明矣rdquo所谓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是指审视事物的内容和名称而加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古代思想家常用作专门术

语以讨论实体和概念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laquo庄子1048944天道raquoldquo分守已明而

形名次之rdquo郭象注ldquo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rdquo然而检之清人的相关论述吴学不仅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而且同样的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如惠栋除撰写了laquo周易

述raquolaquo易汉学raquo等ldquo尊闻rdquo之作外还撰写了laquo易微言raquo共列六十二条目用考据的方

法对宋儒ldquo理rdquoldquo道rdquoldquo天理rdquoldquo人欲rdquoldquo人心rdquoldquo道心rdquo等概念作了易学的梳理戴震

laquo孟子字义疏证raquo则沿用这种方法如上卷解释ldquo理rdquo字中卷解释ldquo天道rdquoldquo性rdquo下卷则分释ldquo才rdquoldquo道rdquoldquo仁义礼智rdquoldquo诚rdquoldquo权rdquo等而又以ldquo疏证rdquo名其书正表明他与惠

栋一样都抱着重新界定宋学理论的态度又如惠栋的laquo荀子微言raquo对laquo荀子raquo篇目的改编重点阐明了laquo荀子raquo一书的微言大义同样徽学虽然ldquo综形名任裁

断rdquo但是未必不ldquo好博而尊闻rdquo如江永撰写的laquo乡党图考raquo便是ldquo自圣经至一名

一物必稽诸经传根诸注疏讨论源流参证得失rdquo〔22〕被誉为ldquo自汉经师康成

后罕其俦匹rdquo〔23〕成为当时汉学研究的范本钱大昕说ldquo江南乡试以laquo乡党raquo篇命题士子主先生说皆得中式由是海内益重其学rdquo〔24〕戴震撰写laquo考工记图raquo被视为ldquo天下奇才rdquo洪榜称他ldquo其学信而好古于汉经师贾马服郑诸儒散失遗

落几不复传于今者旁搜广摭裒集成书谓之古义rdquo〔25〕这说明当时推重徽州

汉学的并不是ldquo综形名任裁断rdquo的学术特色而是ldquo博学rdquoldquo尊闻rdquo之学钱大昕曾分别为惠栋戴震作传表彰其学术特色前者是ldquo讨论古字古言

以博异闻正俗学rdquo后者是ldquo研精汉儒传注及laquo方言raquolaquo说文raquo诸书由声音文字以

求训诂rdquo二者可谓异曲同工所以徽州学者凌廷堪不无感慨地说ldquo元和惠氏休宁戴氏继之谐声诂字必求旧音援传释经必寻古义盖彬彬乎有两汉之风焉浮慕者袭其名而忘其实得其似而遗其真rdquo〔26〕可见徽学与吴学所追求的都是

以小学为问学途径的汉学研究两者本质上不存有相异之处吴学中的王鸣盛

曾经道出其中的奥秘他说ldquo今交天下士得通经者二人吴郡惠定宇歙州戴东

原也间与东原从容语子之学与定宇何如 东原曰lsquo不同定宇求古吾求

是rsquo嘻 东原虽自命不同究之求古即所以求是舍古无是者也rdquo〔27〕又说ldquo方mdash7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

是rdquo〔28〕在王鸣盛看来求古与求是不存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学者

对徽吴学术异同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看法所以钱穆说ldquo盖乾嘉以往诋宋儒之风

自东原起而愈甚而东原论学之尊汉实有闻于苏州惠氏之风而起也rdquo〔29〕这里不

深论钱氏所说是否确切但充分说明任何判定徽学与吴学的学术特色相异不完

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徽吴学术特色的不相异也就意味着两者在学术取向方面的基本一

致徽学的江永不仅撰有精深的考据著作如laquo深衣考误raquolaquo春秋地理考实raquolaquo乡党

图考raquo等汉学名著而且还有被称谓尊信朱熹理学的laquo近思录集注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等致使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将其列入ldquo翼道学案rdquo与清初大儒李顒

并列赞誉江永ldquo凡紫阳之极广大极精微处先生推广之研穷之不遗余

力rdquo〔30〕又如绩溪胡匡衷虽然主ldquo实事求是以经证经rdquo的汉学研究但是他撰写

的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也同样ldquo以析程朱之异同补程朱之罅漏大抵多采宋元各家羽翼程朱之说以相订正而时出己见rdquo〔31〕事实上这也是吴学的学术取向如惠

栋虽然以恢复汉学为职责同时也认为ldquo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此先自

治而后治人者也以laquo大学raquo言之诚意正心修身规矩准绳所谓先自治也齐家

治国平天下所谓先自治而后治人也由本达末原始反终一贯之之道也rdquo〔32〕

laquo大学raquo是laquo礼记raquo中的一篇专论儒家修身治国之道的观念它既是宋儒所尊奉的

治国齐家修身的理论基础也是宋儒提倡理想人格的主要经书依据惠栋对

它的认同正说明他希望将汉儒的训诂之学与宋儒的立身之学统一起来成为众

望所归的大儒即他所说的ldquo汉人经术宋人理学兼之者乃为大儒rdquo〔33〕这也是

当时众多汉学家的共同理念如惠栋的再传弟子江藩治学虽然独尊汉学但对

宋学的道德自律却也是倍加推崇他说ldquo学者治经宗汉儒立身宗宋儒则两得

矣rdquo〔34〕同时又在laquo宋学渊源学记序raquo中列举惠栋之父惠士奇不反宋学为例说ldquo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红豆山房半农人手书楹帖云lsquo六经尊服郑百行

法程朱rsquo不以为非且以为法为汉学者背其师承何哉 藩为是记实本师

说rdquo〔35〕钱大昕也称赞朱熹ldquo孔孟已远吾将安归 卓哉紫阳百世之师主敬

立诚穷理致知由博返约大醇无疵山高海深日丽星垂浩然元气入人心

脾庆元党禁守正靡侈立德不朽斯文在兹rdquo〔36〕ldquo正心修身主敬立诚rdquo正是

钱大昕认同于宋儒的地方这也反映了钱大昕治经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倾向王鸣盛在谈到汉宋学术关系时也说ldquo两家本一家如主伯亚旅宜通力以治田醯醢盐梅必和剂以成味也rdquo〔37〕戴震的弟子段玉裁虽然终生从事文字音韵训诂

之学但是也竭力称赞朱熹说ldquo朱子集旧闻觉耒裔本之以立教实之以明伦敬

身广之以嘉言善行二千年圣贤之可法者胥于是乎在rdquo〔38〕皮锡瑞说ldquo戴震作

laquo原善raquolaquo孟子字义疏证raquo虽与朱子说经抵牾亦只是争一lsquo理rsquo字rdquo所以他认为戴

震段玉裁等人均ldquo未尝薄宋儒也rdquo〔39〕

历史地看徽州汉学与苏州汉学本身并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学问而从事

mdash8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这种学问的主要从业者大部分都来自江南一隅的徽州地区与苏州地区就当时

全国学术界而言也仅仅是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而且相当一部分汉学者对宋学基

本上还是持有肯定的态度如刘台拱平生以宋贤之义理涵养身心而又以汉儒

训诂理董经籍汪喜孙说他ldquo言性天道发明孔氏微言大义rdquo〔40〕钱馥ldquo治宗汉儒而饬躬则慕宋贤rdquo一生推重张履祥之学ldquo拳拳服膺以至没齿rdquo〔41〕又如段玉裁

就认为ldquo今之言学者身必伦理不之务谓宋之理学不足言谓汉之气节不足尚别为异说簧鼓后生此又吾辈所当大为之防者rdquo〔42〕钱穆曾以此作为汉学家ldquo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rdquo的证据〔43〕再如尽管惠栋戴震钱大昕等汉学家对宋儒

汉学理学化抱着鄙夷的态度然而他们否定的是宋儒摒弃训诂之学而专以性理

之学解释经书并不反对宋儒提倡正心诚意立身制行之学可见即使在汉学鼎

盛时期汉学家并不反对宋儒重义理的长处而批评其思想内容也非重义理之

学之本身从这一点上来说徽州汉学家崇尚汉学未必就一定反宋学诚如钱大

昕批评某些浅学之士ldquo说经必诋郑服论学先薄程朱呈一孔之明非无可取而其

强词以求胜者特出于门户之私未可谓之善读书也rdquo〔44〕由此可知宋学在汉学

鼎盛时期也未必完全退场而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汉学家有批评宋儒的语言就是反对宋学事实上是当时

学者在比较汉宋学术异同前提下作出的学术评判辞语虽然激烈但并非是真心

反对宋学本身犹如我们今天不屑某人的学术研究但并不否认某人所学专业

仍有学术价值一样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顾广圻说ldquo汉学者正心诚意而读书者

是也宋学者正心诚意而往往不读书者是也俗学者不正心诚意而尚读书者

是也是故汉人未尝无俗学宋人未尝无汉学也论学之分不出斯三途而已

矣rdquo〔45〕顾广圻认为重视内心道德修养而勤勉读书的是汉学轻视读书但是专门

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是宋学勤勉读书而不重视内心道德修养的是俗学这里

不深论顾广圻对当时学术的三种分界是否合理但是他所描述的当时学者治学

的三种态度无论是汉学抑或宋学都不是绝对的汉学中也会有俗学的存在宋学中也有汉学的因子如果从中国古代的学术嬗变来看汉学也不完全占有主

导地位如今本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中的laquo周易注疏raquo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laquo春秋谷梁传注疏raquolaquo孝经注疏raquolaquo尔雅注疏raquolaquo论语注疏raquo等六部儒家经典都不是汉学作品所以凌廷

堪说ldquo宋以前学术屡变非汉学一语可尽其源流即如今所存之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亦不皆汉学也rdquo〔46〕也正因此以往学术界对徽州汉学一味排斥宋学的描述今天仍有必要作出新的讨论当然徽州汉学之所以在清代产生广泛的影响关键

在于它的学术实践以及对外的积极传播

三清代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与传播

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一般认为侧重于三礼之学的研究如黄生著有laquo三礼

会籥raquo江永著有laquo仪礼释例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绩溪胡氏世代研究礼学胡匡衷著有

laquo三礼札记raquolaquo仪礼释官raquolaquo仪礼释官考raquo等其侄子胡秉虔著有laquo周礼小识raquolaquo礼记小

mdash9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识raquolaquo大戴礼记札记raquo等其孙儿胡培翚著有laquo仪礼正义raquo被称为ldquo绩溪礼学三胡rdquo而名重一时又如方体著有laquo仪礼今古文考正raquo及laquo仪礼古文考误raquo歙县凌廷堪

亦著有laquo礼经释例raquo等而吴学则偏重laquo周易raquo的研究如惠氏祖孙三代对汉laquo易raquo不遗余力地探索只要一瞥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中的laquo经师经义目录raquo所列徽吴学

者的专经研究著作便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然而江藩所录仅仅是一种粗线条

的概括而粗线条的概括只是一种近似近似与实态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如吴学中惠士奇著有laquo礼说raquo惠栋著有laquo明堂大道录raquolaquo禘说raquo沈彤著有laquo仪礼小

疏raquo金日追著有laquo仪礼正伪raquo褚寅亮著有laquo仪礼管见raquo等完全不逊于徽州三礼学

研究桂文灿说ldquo国朝治经之家远胜前代而于lsquo三礼rsquo尤深如长洲惠氏婺源

江氏歙县金氏休宁戴氏类能钩稽古训辨名当物往往有疑词奥旨旧说隐

晦一经解释涣然当于人心者rdquo〔47〕事实上除了三礼之学外徽州的laquo周易raquo研究也极富特色如江永著有laquo校正周易集解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汪绂著有laquo易经诠义raquo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称其为ldquo盖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rdquo洪榜著有laquo周易古义录raquo涉猎先秦

汉魏易说广采博引两汉易家之诂训多为所取胡廷玑著laquo周易臆见raquo虽尊崇

朱子laquo本义raquo亦不务为苟同赵继序谓其ldquo力埽附会支离独寻象占本义不肯为

前人所蔀rdquo胡匡衷著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一书不拘程朱书说敢发己意析程朱易

学之异同胡绍勋著有laquo周易异文疏证raquo赵继序著有laquo周易图书质疑raquo对宋儒图

书易学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等可以说徽州laquo周易raquo研究的成就同样可以与吴学

媲美需要指出的是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虽然有所谓ldquo河洛之精rdquo与ldquo河洛之蕴rdquo等

比附穿穴悬空之失但是该书中所绘的ldquo横列太阳少阴图rdquo与ldquo纵列少阳太阴图rdquo中用线段来表达易学元素的比例明显烙有明末引入西方几何学原理作图的印

记其ldquo河洛未分未变三角图rdquo则渊源于中国古代算学中的ldquo乘方rdquo被誉为ldquo易林

不朽之盛业rdquo这种不再纠结于宋人ldquo图学rdquo的非儒学性质的考辨而是转向完善

和丰富汉代的象数易学启迪了吴学对汉代易学研究中的创新如惠栋为郑玄

易学中的ldquo爻辰rdquo说作laquo十二爻辰作图raquolaquo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raquolaquo四库全书总目raquo赞其为ldquo考核精密实胜原书rdquo王昶则从乾坤至既济未既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

的六爻与六辰错杂相配一一复原作laquo六十四卦爻辰分配图raquo此外何秋涛laquo爻辰图raquo李道平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戴棠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laquo郑氏爻辰详图raquo杨履泰laquo爻辰

图raquo何其杰的laquo爻辰简明图raquo沈绍勋laquo八卦爻辰图raquo秦嘉泽laquo十二月爻辰图raquo萧光远laquo十二辰图raquo冯道立laquo周易爻辰贯raquolaquo爻辰应二十八宿见众星共辰图raquo等达十

五种之多其中戴棠又深感上述各家仅有laquo爻辰图raquo而无星象图的缺憾又作laquo近南极星图raquolaquo近北极星图raquolaquo赤道北十二星宫图raquolaquo南极十二星宫图raquo等等郑玄的

易学研究是否原来就有图现在难以考实然而在清代学者看来以图像的方式

来解读郑玄的ldquo爻辰rdquo取象说最能体现郑玄易学的特色诚如惠栋所说ldquo朱子发

卦图合郑前后注合而一之学者几不能辨余特为改正一目了然矣rdquo〔48〕何秋涛

mdash0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说ldquo定宇惠氏以爻辰及值宿分为二图皋文张氏合而为一今按惠图太略张氏

增之是已然考郑康成传费氏易费氏有laquo周易分野raquo书虽不传而laquo晋书1048944天文

志raquo注及laquo开元占经1048944分野略例raquo皆引其宫度之说自应据以立图张图乃用陈卓

所定宫度既在费氏之后又乖郑君之旨于义未安今故改定兹图其八卦八

风方位易明图不复载增十二次之名与钟律节气相比附庶使郑氏一家之学了

若指掌览者详之rdquo〔49〕这表明清代学者研究郑玄的易学是从图像结合laquo易raquo注入手的可以说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直接导致了由原先的宋儒ldquo图学rdquo而转入汉儒

ldquo图学rdquo两种迥然不同的进路从而为清代易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世界故有所谓的ldquo吾徽学术兴如云都是先生沛时雨rdquo的赞辞〔50〕

在中国古代社会地域性学派其实就是一个在相同地区的学术研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集合了一批相当数量而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学者通过各自独立

的学术研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著作最终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然而作为地域性学派的学术如果不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外积极传播其社会效

果与历史作用往往被淹没不彰徽州汉学的对外传播不外乎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走出徽州寓居他乡从事家教或入主当地书院传播汉学如江永曾因

侍父参加科考旅居江宁江义文家三年以教书为业又据江藩著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介绍江永曾经一至江西为学政金德瑛之邀一游京师以馆同郡程恂编修家同时与当时担任三礼馆部裁的方苞及吴绂就礼学议题讨论再三传播他对礼学

的理解戴震往来于北京扬州之间凌廷堪旅居阮元家作家教中举后回宁国

担任教谕又主讲扬州敬亭传播汉学汪莱旅居扬州不时与焦循李锐会面ldquo互相订正古算学甚获朋友讲习之益rdquo时人称为ldquo谈天三友rdquo洪悟主持过扬州

梅花钟山惜阴等书院程瑶田在江苏嘉定担任教谕胡培翚又自立祁门东山

书院汲汲以引翼后进为己任士饫其教从学者百数十人成材者不乏其人汪士铎即其佼佼者甚为曾国藩所器重胡培翚不仅引翼后进且笃于友谊郝懿

行胡承珙之遗书即赖其为之付刻胡培翚一生虽不得大显但其于学却孜孜

以求自少至老研几探微励学不倦史载他每至一处ldquo负笈从之者恒数百人所成就半海内知名士卒之日四方吊者万人rdquo〔51〕可见其影响之大稍后的

黟县学者俞正燮则在江苏浙江从事讲学活动歙县程恩泽官贵州学政时重刻

岳珂五经以训士又奉命刊刻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推本贾服不专杜氏一家之学二是通过游幕传播汉学如黄生曾入幕蒋虎臣幕府戴震先后入幕卢见曾

与朱筠幕府凌廷堪先后入幕翁方纲毕沅谢启昆与阮元幕府程瑶田入幕阮元

幕府等等而这些幕府的幕主当时都以积极倡导汉学著称如卢见曾ldquo究心易

学尤心契于汉儒易学rdquo朱筠强调ldquo识字以通经rdquo毕沅自称ldquo文字默守许解经礼

则专宗郑学rdquo阮元则ldquo推明古训实事求是rdquo为汉学护法从而汇集了当时众多的

一流汉学家如惠栋入幕卢见曾幕府汪中王念孙武亿等入幕朱筠幕府等所以徽州学人在他们入幕后他们的学术活动深受幕府汉学氛围的渲染学术研

mdash1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究也都以汉学为帜志如戴震在卢见曾幕府完成了著名的laquo考工记图注raquolaquo勾股

割圜记raquo协助秦惠田编纂laquo五礼通考raquo又为卢见曾校订laquo大戴礼记raquo等ldquo戴学所

被不徒由皖而苏而渐且及于齐鲁燕豫岭海之间矣rdquo〔52〕程瑶田在阮元幕

府为阮元作laquo铸钟纪略raquo凌廷堪则虽入阮元幕府实为阮家课子由于上述幕宾

往往同时滞留于几个幕府之间他们的学术活动客观上为传播汉学提供了空

间三是以书札为传播汉学的媒介戴震的laquo答卢侍讲召弓书raquolaquo与是仲明论学

书raquo都强调治经当先以ldquo六书rdquo为途径凌廷堪的laquo与阮伯元孝廉书raquolaquo与焦里堂论

路寝书raquo前者讨论了laquo仪礼raquo的称谓后者对路寝之制提出新解程瑶田的laquo答阮

中丞论磬股端向人面书raquolaquo奉答阮中丞寄示李尚之郑注磬图又推论磬股直悬图raquo等对古代乐器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文物与考古的发展所以王国维说ldquo程氏磬

折之说诚妙悟绝人磬氏车人之制自是始得确解rdquo可知当时书札不仅起到

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作用而且已具有传播汉学的意味可谓影响深远梁启超

说ldquo清儒既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日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

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rdquo〔53〕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

没有徽州的汉学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所以徽州汉学的出

场又是明清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打破了自南宋以来徽州以

朱熹理学为主体的学术格局而且形成了不同于理学的新的汉学体系其影响深

远我们要了解清代学术的发展面貌都离不开对徽州汉学形成的进一步研究其次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学

术的发展而言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既需

要保持学派自身的同一也需要与同时段的其它地域性学派保持同一徽州汉学

的特色与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在于它在学

术取向的同一中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

的新传统再次徽州学人走出徽州滞留幕府的学术传播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

或者是间接的书札形式的它所包涵的学术信息或学术资源都是共通的他们

处于同一个汉学价值坐标系统之内从而促成了以徽州苏州扬州等为中心的

地域性汉学群体互动的态势并由此向外辐射逐渐形成了清代乾嘉之际以江浙

皖三地为一体的江南汉学研究网络

注释〔1〕〔2〕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4laquo黄承吉注lsaquo字诂rsaquolsaquo义府rsaquo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12114页

mdash2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3〕章太炎laquo太炎文录初编raquo卷1laquo说林下raqu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1048944经师经义目录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38页

〔5〕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5-6页

〔6〕黄宗羲laquo宋元学案raquo卷58laquo象山学案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7〕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7laquo复孙钟元书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8〕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5laquo朱陆异同略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9〕万历laquo歙志raquo卷5laquo风土三raquo

〔10〕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6laquo古在社同言社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83页

〔11〕谢国祯认为ldquo明代末年政治和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

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党和社名词虽然不同但都是人民自觉的现象rdquo(谢国祯laquo明清之际党

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朱彝尊laquo经义考raquo卷270laquo春秋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13〕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陈夔献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4〕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附戴东原撰寿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70页

按关于此篇戴震所撰写的寿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漆永祥认为是一篇新发现的戴震撰写的佚文

徐道彬则指出其是一篇伪作分见于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05年第1期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无论是伪作抑或是真作其将汉学称为ldquo绝学rdquo那也是清代学者的共识

〔15〕钱谦益laquo初学集raquo卷79laquo与卓去病论经学书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06页

〔16〕有关冯梦龙参加的社集一般都主ldquo复社rdquo说但是细检陆世仪的laquo复社纪略raquo吴应箕的laquo复社姓

氏前后编raquo及吴铭道的laquo复社姓氏补录raquo等均不载其名近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墨憨斋自刻本laquo古今笑raquo

前有匿名氏所撰laquo题古今笑raquo考证出冯氏为韵社社长社员有钱谦益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见金德门

laquo冯梦龙社籍考raquolaquo中华文史论丛raquo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卷首laquo章太炎先生论订书raquo长沙岳鹿书社1998年第2页

〔18〕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陆文虎先生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9〕转引自谢国桢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20〕李文胤laquo杲堂文钞raquo卷5laquo卓氏传经堂记raquolaquo杲堂诗文集raqu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21〕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23laquo黄白山父子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827页

〔22〕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乡党图考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00页

〔23〕戴震laquo戴东原集raquo卷12laquo江慎修先生事略状raquo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2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39laquo江先生传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9页

〔25〕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钱仪吉laquo碑传集raquo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39页

〔26〕〔46〕凌廷堪laquo校礼堂文集raquo卷23laquo与胡敬仲书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3204页

〔27〕王鸣盛laquo西庄始存稿raquo卷24laquo古经解钩沉序raquo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28〕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引

〔29〕钱穆laquo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页

〔30〕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5laquo翼道学案1048944江慎修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1〕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12laquo经学学案1048944绩溪胡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2〕惠栋laquo易微言raquo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惠栋laquo九曜斋笔记raquo卷2清光绪间laquo聚学轩丛书raquo刊本

〔34〕江藩laquo经解入门raquoldquo汉宋门户异同rdquo条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5〕江藩laquo宋学渊源记raquo卷上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页按有学者对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所

转引的楹帖提出疑问认为ldquo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又不明言楹帖为惠氏谁人所书且称惠宅为lsquo红

豆山斋rsquo与江藩所述显著不同而后人遂衍生楹帖出自惠士奇儿子惠栋之说其次晚清汉学家陈庆镛

mdash3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Page 6: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

是rdquo〔28〕在王鸣盛看来求古与求是不存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学者

对徽吴学术异同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看法所以钱穆说ldquo盖乾嘉以往诋宋儒之风

自东原起而愈甚而东原论学之尊汉实有闻于苏州惠氏之风而起也rdquo〔29〕这里不

深论钱氏所说是否确切但充分说明任何判定徽学与吴学的学术特色相异不完

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因为徽吴学术特色的不相异也就意味着两者在学术取向方面的基本一

致徽学的江永不仅撰有精深的考据著作如laquo深衣考误raquolaquo春秋地理考实raquolaquo乡党

图考raquo等汉学名著而且还有被称谓尊信朱熹理学的laquo近思录集注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等致使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将其列入ldquo翼道学案rdquo与清初大儒李顒

并列赞誉江永ldquo凡紫阳之极广大极精微处先生推广之研穷之不遗余

力rdquo〔30〕又如绩溪胡匡衷虽然主ldquo实事求是以经证经rdquo的汉学研究但是他撰写

的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也同样ldquo以析程朱之异同补程朱之罅漏大抵多采宋元各家羽翼程朱之说以相订正而时出己见rdquo〔31〕事实上这也是吴学的学术取向如惠

栋虽然以恢复汉学为职责同时也认为ldquo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此先自

治而后治人者也以laquo大学raquo言之诚意正心修身规矩准绳所谓先自治也齐家

治国平天下所谓先自治而后治人也由本达末原始反终一贯之之道也rdquo〔32〕

laquo大学raquo是laquo礼记raquo中的一篇专论儒家修身治国之道的观念它既是宋儒所尊奉的

治国齐家修身的理论基础也是宋儒提倡理想人格的主要经书依据惠栋对

它的认同正说明他希望将汉儒的训诂之学与宋儒的立身之学统一起来成为众

望所归的大儒即他所说的ldquo汉人经术宋人理学兼之者乃为大儒rdquo〔33〕这也是

当时众多汉学家的共同理念如惠栋的再传弟子江藩治学虽然独尊汉学但对

宋学的道德自律却也是倍加推崇他说ldquo学者治经宗汉儒立身宗宋儒则两得

矣rdquo〔34〕同时又在laquo宋学渊源学记序raquo中列举惠栋之父惠士奇不反宋学为例说ldquo本朝为汉学者始于元和惠氏红豆山房半农人手书楹帖云lsquo六经尊服郑百行

法程朱rsquo不以为非且以为法为汉学者背其师承何哉 藩为是记实本师

说rdquo〔35〕钱大昕也称赞朱熹ldquo孔孟已远吾将安归 卓哉紫阳百世之师主敬

立诚穷理致知由博返约大醇无疵山高海深日丽星垂浩然元气入人心

脾庆元党禁守正靡侈立德不朽斯文在兹rdquo〔36〕ldquo正心修身主敬立诚rdquo正是

钱大昕认同于宋儒的地方这也反映了钱大昕治经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倾向王鸣盛在谈到汉宋学术关系时也说ldquo两家本一家如主伯亚旅宜通力以治田醯醢盐梅必和剂以成味也rdquo〔37〕戴震的弟子段玉裁虽然终生从事文字音韵训诂

之学但是也竭力称赞朱熹说ldquo朱子集旧闻觉耒裔本之以立教实之以明伦敬

身广之以嘉言善行二千年圣贤之可法者胥于是乎在rdquo〔38〕皮锡瑞说ldquo戴震作

laquo原善raquolaquo孟子字义疏证raquo虽与朱子说经抵牾亦只是争一lsquo理rsquo字rdquo所以他认为戴

震段玉裁等人均ldquo未尝薄宋儒也rdquo〔39〕

历史地看徽州汉学与苏州汉学本身并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学问而从事

mdash87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这种学问的主要从业者大部分都来自江南一隅的徽州地区与苏州地区就当时

全国学术界而言也仅仅是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而且相当一部分汉学者对宋学基

本上还是持有肯定的态度如刘台拱平生以宋贤之义理涵养身心而又以汉儒

训诂理董经籍汪喜孙说他ldquo言性天道发明孔氏微言大义rdquo〔40〕钱馥ldquo治宗汉儒而饬躬则慕宋贤rdquo一生推重张履祥之学ldquo拳拳服膺以至没齿rdquo〔41〕又如段玉裁

就认为ldquo今之言学者身必伦理不之务谓宋之理学不足言谓汉之气节不足尚别为异说簧鼓后生此又吾辈所当大为之防者rdquo〔42〕钱穆曾以此作为汉学家ldquo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rdquo的证据〔43〕再如尽管惠栋戴震钱大昕等汉学家对宋儒

汉学理学化抱着鄙夷的态度然而他们否定的是宋儒摒弃训诂之学而专以性理

之学解释经书并不反对宋儒提倡正心诚意立身制行之学可见即使在汉学鼎

盛时期汉学家并不反对宋儒重义理的长处而批评其思想内容也非重义理之

学之本身从这一点上来说徽州汉学家崇尚汉学未必就一定反宋学诚如钱大

昕批评某些浅学之士ldquo说经必诋郑服论学先薄程朱呈一孔之明非无可取而其

强词以求胜者特出于门户之私未可谓之善读书也rdquo〔44〕由此可知宋学在汉学

鼎盛时期也未必完全退场而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汉学家有批评宋儒的语言就是反对宋学事实上是当时

学者在比较汉宋学术异同前提下作出的学术评判辞语虽然激烈但并非是真心

反对宋学本身犹如我们今天不屑某人的学术研究但并不否认某人所学专业

仍有学术价值一样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顾广圻说ldquo汉学者正心诚意而读书者

是也宋学者正心诚意而往往不读书者是也俗学者不正心诚意而尚读书者

是也是故汉人未尝无俗学宋人未尝无汉学也论学之分不出斯三途而已

矣rdquo〔45〕顾广圻认为重视内心道德修养而勤勉读书的是汉学轻视读书但是专门

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是宋学勤勉读书而不重视内心道德修养的是俗学这里

不深论顾广圻对当时学术的三种分界是否合理但是他所描述的当时学者治学

的三种态度无论是汉学抑或宋学都不是绝对的汉学中也会有俗学的存在宋学中也有汉学的因子如果从中国古代的学术嬗变来看汉学也不完全占有主

导地位如今本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中的laquo周易注疏raquo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laquo春秋谷梁传注疏raquolaquo孝经注疏raquolaquo尔雅注疏raquolaquo论语注疏raquo等六部儒家经典都不是汉学作品所以凌廷

堪说ldquo宋以前学术屡变非汉学一语可尽其源流即如今所存之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亦不皆汉学也rdquo〔46〕也正因此以往学术界对徽州汉学一味排斥宋学的描述今天仍有必要作出新的讨论当然徽州汉学之所以在清代产生广泛的影响关键

在于它的学术实践以及对外的积极传播

三清代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与传播

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一般认为侧重于三礼之学的研究如黄生著有laquo三礼

会籥raquo江永著有laquo仪礼释例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绩溪胡氏世代研究礼学胡匡衷著有

laquo三礼札记raquolaquo仪礼释官raquolaquo仪礼释官考raquo等其侄子胡秉虔著有laquo周礼小识raquolaquo礼记小

mdash9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识raquolaquo大戴礼记札记raquo等其孙儿胡培翚著有laquo仪礼正义raquo被称为ldquo绩溪礼学三胡rdquo而名重一时又如方体著有laquo仪礼今古文考正raquo及laquo仪礼古文考误raquo歙县凌廷堪

亦著有laquo礼经释例raquo等而吴学则偏重laquo周易raquo的研究如惠氏祖孙三代对汉laquo易raquo不遗余力地探索只要一瞥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中的laquo经师经义目录raquo所列徽吴学

者的专经研究著作便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然而江藩所录仅仅是一种粗线条

的概括而粗线条的概括只是一种近似近似与实态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如吴学中惠士奇著有laquo礼说raquo惠栋著有laquo明堂大道录raquolaquo禘说raquo沈彤著有laquo仪礼小

疏raquo金日追著有laquo仪礼正伪raquo褚寅亮著有laquo仪礼管见raquo等完全不逊于徽州三礼学

研究桂文灿说ldquo国朝治经之家远胜前代而于lsquo三礼rsquo尤深如长洲惠氏婺源

江氏歙县金氏休宁戴氏类能钩稽古训辨名当物往往有疑词奥旨旧说隐

晦一经解释涣然当于人心者rdquo〔47〕事实上除了三礼之学外徽州的laquo周易raquo研究也极富特色如江永著有laquo校正周易集解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汪绂著有laquo易经诠义raquo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称其为ldquo盖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rdquo洪榜著有laquo周易古义录raquo涉猎先秦

汉魏易说广采博引两汉易家之诂训多为所取胡廷玑著laquo周易臆见raquo虽尊崇

朱子laquo本义raquo亦不务为苟同赵继序谓其ldquo力埽附会支离独寻象占本义不肯为

前人所蔀rdquo胡匡衷著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一书不拘程朱书说敢发己意析程朱易

学之异同胡绍勋著有laquo周易异文疏证raquo赵继序著有laquo周易图书质疑raquo对宋儒图

书易学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等可以说徽州laquo周易raquo研究的成就同样可以与吴学

媲美需要指出的是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虽然有所谓ldquo河洛之精rdquo与ldquo河洛之蕴rdquo等

比附穿穴悬空之失但是该书中所绘的ldquo横列太阳少阴图rdquo与ldquo纵列少阳太阴图rdquo中用线段来表达易学元素的比例明显烙有明末引入西方几何学原理作图的印

记其ldquo河洛未分未变三角图rdquo则渊源于中国古代算学中的ldquo乘方rdquo被誉为ldquo易林

不朽之盛业rdquo这种不再纠结于宋人ldquo图学rdquo的非儒学性质的考辨而是转向完善

和丰富汉代的象数易学启迪了吴学对汉代易学研究中的创新如惠栋为郑玄

易学中的ldquo爻辰rdquo说作laquo十二爻辰作图raquolaquo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raquolaquo四库全书总目raquo赞其为ldquo考核精密实胜原书rdquo王昶则从乾坤至既济未既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

的六爻与六辰错杂相配一一复原作laquo六十四卦爻辰分配图raquo此外何秋涛laquo爻辰图raquo李道平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戴棠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laquo郑氏爻辰详图raquo杨履泰laquo爻辰

图raquo何其杰的laquo爻辰简明图raquo沈绍勋laquo八卦爻辰图raquo秦嘉泽laquo十二月爻辰图raquo萧光远laquo十二辰图raquo冯道立laquo周易爻辰贯raquolaquo爻辰应二十八宿见众星共辰图raquo等达十

五种之多其中戴棠又深感上述各家仅有laquo爻辰图raquo而无星象图的缺憾又作laquo近南极星图raquolaquo近北极星图raquolaquo赤道北十二星宫图raquolaquo南极十二星宫图raquo等等郑玄的

易学研究是否原来就有图现在难以考实然而在清代学者看来以图像的方式

来解读郑玄的ldquo爻辰rdquo取象说最能体现郑玄易学的特色诚如惠栋所说ldquo朱子发

卦图合郑前后注合而一之学者几不能辨余特为改正一目了然矣rdquo〔48〕何秋涛

mdash0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说ldquo定宇惠氏以爻辰及值宿分为二图皋文张氏合而为一今按惠图太略张氏

增之是已然考郑康成传费氏易费氏有laquo周易分野raquo书虽不传而laquo晋书1048944天文

志raquo注及laquo开元占经1048944分野略例raquo皆引其宫度之说自应据以立图张图乃用陈卓

所定宫度既在费氏之后又乖郑君之旨于义未安今故改定兹图其八卦八

风方位易明图不复载增十二次之名与钟律节气相比附庶使郑氏一家之学了

若指掌览者详之rdquo〔49〕这表明清代学者研究郑玄的易学是从图像结合laquo易raquo注入手的可以说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直接导致了由原先的宋儒ldquo图学rdquo而转入汉儒

ldquo图学rdquo两种迥然不同的进路从而为清代易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世界故有所谓的ldquo吾徽学术兴如云都是先生沛时雨rdquo的赞辞〔50〕

在中国古代社会地域性学派其实就是一个在相同地区的学术研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集合了一批相当数量而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学者通过各自独立

的学术研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著作最终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然而作为地域性学派的学术如果不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外积极传播其社会效

果与历史作用往往被淹没不彰徽州汉学的对外传播不外乎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走出徽州寓居他乡从事家教或入主当地书院传播汉学如江永曾因

侍父参加科考旅居江宁江义文家三年以教书为业又据江藩著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介绍江永曾经一至江西为学政金德瑛之邀一游京师以馆同郡程恂编修家同时与当时担任三礼馆部裁的方苞及吴绂就礼学议题讨论再三传播他对礼学

的理解戴震往来于北京扬州之间凌廷堪旅居阮元家作家教中举后回宁国

担任教谕又主讲扬州敬亭传播汉学汪莱旅居扬州不时与焦循李锐会面ldquo互相订正古算学甚获朋友讲习之益rdquo时人称为ldquo谈天三友rdquo洪悟主持过扬州

梅花钟山惜阴等书院程瑶田在江苏嘉定担任教谕胡培翚又自立祁门东山

书院汲汲以引翼后进为己任士饫其教从学者百数十人成材者不乏其人汪士铎即其佼佼者甚为曾国藩所器重胡培翚不仅引翼后进且笃于友谊郝懿

行胡承珙之遗书即赖其为之付刻胡培翚一生虽不得大显但其于学却孜孜

以求自少至老研几探微励学不倦史载他每至一处ldquo负笈从之者恒数百人所成就半海内知名士卒之日四方吊者万人rdquo〔51〕可见其影响之大稍后的

黟县学者俞正燮则在江苏浙江从事讲学活动歙县程恩泽官贵州学政时重刻

岳珂五经以训士又奉命刊刻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推本贾服不专杜氏一家之学二是通过游幕传播汉学如黄生曾入幕蒋虎臣幕府戴震先后入幕卢见曾

与朱筠幕府凌廷堪先后入幕翁方纲毕沅谢启昆与阮元幕府程瑶田入幕阮元

幕府等等而这些幕府的幕主当时都以积极倡导汉学著称如卢见曾ldquo究心易

学尤心契于汉儒易学rdquo朱筠强调ldquo识字以通经rdquo毕沅自称ldquo文字默守许解经礼

则专宗郑学rdquo阮元则ldquo推明古训实事求是rdquo为汉学护法从而汇集了当时众多的

一流汉学家如惠栋入幕卢见曾幕府汪中王念孙武亿等入幕朱筠幕府等所以徽州学人在他们入幕后他们的学术活动深受幕府汉学氛围的渲染学术研

mdash1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究也都以汉学为帜志如戴震在卢见曾幕府完成了著名的laquo考工记图注raquolaquo勾股

割圜记raquo协助秦惠田编纂laquo五礼通考raquo又为卢见曾校订laquo大戴礼记raquo等ldquo戴学所

被不徒由皖而苏而渐且及于齐鲁燕豫岭海之间矣rdquo〔52〕程瑶田在阮元幕

府为阮元作laquo铸钟纪略raquo凌廷堪则虽入阮元幕府实为阮家课子由于上述幕宾

往往同时滞留于几个幕府之间他们的学术活动客观上为传播汉学提供了空

间三是以书札为传播汉学的媒介戴震的laquo答卢侍讲召弓书raquolaquo与是仲明论学

书raquo都强调治经当先以ldquo六书rdquo为途径凌廷堪的laquo与阮伯元孝廉书raquolaquo与焦里堂论

路寝书raquo前者讨论了laquo仪礼raquo的称谓后者对路寝之制提出新解程瑶田的laquo答阮

中丞论磬股端向人面书raquolaquo奉答阮中丞寄示李尚之郑注磬图又推论磬股直悬图raquo等对古代乐器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文物与考古的发展所以王国维说ldquo程氏磬

折之说诚妙悟绝人磬氏车人之制自是始得确解rdquo可知当时书札不仅起到

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作用而且已具有传播汉学的意味可谓影响深远梁启超

说ldquo清儒既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日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

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rdquo〔53〕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

没有徽州的汉学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所以徽州汉学的出

场又是明清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打破了自南宋以来徽州以

朱熹理学为主体的学术格局而且形成了不同于理学的新的汉学体系其影响深

远我们要了解清代学术的发展面貌都离不开对徽州汉学形成的进一步研究其次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学

术的发展而言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既需

要保持学派自身的同一也需要与同时段的其它地域性学派保持同一徽州汉学

的特色与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在于它在学

术取向的同一中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

的新传统再次徽州学人走出徽州滞留幕府的学术传播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

或者是间接的书札形式的它所包涵的学术信息或学术资源都是共通的他们

处于同一个汉学价值坐标系统之内从而促成了以徽州苏州扬州等为中心的

地域性汉学群体互动的态势并由此向外辐射逐渐形成了清代乾嘉之际以江浙

皖三地为一体的江南汉学研究网络

注释〔1〕〔2〕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4laquo黄承吉注lsaquo字诂rsaquolsaquo义府rsaquo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12114页

mdash2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3〕章太炎laquo太炎文录初编raquo卷1laquo说林下raqu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1048944经师经义目录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38页

〔5〕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5-6页

〔6〕黄宗羲laquo宋元学案raquo卷58laquo象山学案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7〕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7laquo复孙钟元书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8〕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5laquo朱陆异同略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9〕万历laquo歙志raquo卷5laquo风土三raquo

〔10〕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6laquo古在社同言社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83页

〔11〕谢国祯认为ldquo明代末年政治和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

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党和社名词虽然不同但都是人民自觉的现象rdquo(谢国祯laquo明清之际党

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朱彝尊laquo经义考raquo卷270laquo春秋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13〕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陈夔献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4〕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附戴东原撰寿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70页

按关于此篇戴震所撰写的寿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漆永祥认为是一篇新发现的戴震撰写的佚文

徐道彬则指出其是一篇伪作分见于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05年第1期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无论是伪作抑或是真作其将汉学称为ldquo绝学rdquo那也是清代学者的共识

〔15〕钱谦益laquo初学集raquo卷79laquo与卓去病论经学书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06页

〔16〕有关冯梦龙参加的社集一般都主ldquo复社rdquo说但是细检陆世仪的laquo复社纪略raquo吴应箕的laquo复社姓

氏前后编raquo及吴铭道的laquo复社姓氏补录raquo等均不载其名近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墨憨斋自刻本laquo古今笑raquo

前有匿名氏所撰laquo题古今笑raquo考证出冯氏为韵社社长社员有钱谦益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见金德门

laquo冯梦龙社籍考raquolaquo中华文史论丛raquo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卷首laquo章太炎先生论订书raquo长沙岳鹿书社1998年第2页

〔18〕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陆文虎先生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9〕转引自谢国桢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20〕李文胤laquo杲堂文钞raquo卷5laquo卓氏传经堂记raquolaquo杲堂诗文集raqu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21〕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23laquo黄白山父子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827页

〔22〕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乡党图考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00页

〔23〕戴震laquo戴东原集raquo卷12laquo江慎修先生事略状raquo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2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39laquo江先生传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9页

〔25〕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钱仪吉laquo碑传集raquo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39页

〔26〕〔46〕凌廷堪laquo校礼堂文集raquo卷23laquo与胡敬仲书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3204页

〔27〕王鸣盛laquo西庄始存稿raquo卷24laquo古经解钩沉序raquo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28〕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引

〔29〕钱穆laquo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页

〔30〕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5laquo翼道学案1048944江慎修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1〕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12laquo经学学案1048944绩溪胡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2〕惠栋laquo易微言raquo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惠栋laquo九曜斋笔记raquo卷2清光绪间laquo聚学轩丛书raquo刊本

〔34〕江藩laquo经解入门raquoldquo汉宋门户异同rdquo条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5〕江藩laquo宋学渊源记raquo卷上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页按有学者对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所

转引的楹帖提出疑问认为ldquo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又不明言楹帖为惠氏谁人所书且称惠宅为lsquo红

豆山斋rsquo与江藩所述显著不同而后人遂衍生楹帖出自惠士奇儿子惠栋之说其次晚清汉学家陈庆镛

mdash3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Page 7: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这种学问的主要从业者大部分都来自江南一隅的徽州地区与苏州地区就当时

全国学术界而言也仅仅是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而且相当一部分汉学者对宋学基

本上还是持有肯定的态度如刘台拱平生以宋贤之义理涵养身心而又以汉儒

训诂理董经籍汪喜孙说他ldquo言性天道发明孔氏微言大义rdquo〔40〕钱馥ldquo治宗汉儒而饬躬则慕宋贤rdquo一生推重张履祥之学ldquo拳拳服膺以至没齿rdquo〔41〕又如段玉裁

就认为ldquo今之言学者身必伦理不之务谓宋之理学不足言谓汉之气节不足尚别为异说簧鼓后生此又吾辈所当大为之防者rdquo〔42〕钱穆曾以此作为汉学家ldquo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rdquo的证据〔43〕再如尽管惠栋戴震钱大昕等汉学家对宋儒

汉学理学化抱着鄙夷的态度然而他们否定的是宋儒摒弃训诂之学而专以性理

之学解释经书并不反对宋儒提倡正心诚意立身制行之学可见即使在汉学鼎

盛时期汉学家并不反对宋儒重义理的长处而批评其思想内容也非重义理之

学之本身从这一点上来说徽州汉学家崇尚汉学未必就一定反宋学诚如钱大

昕批评某些浅学之士ldquo说经必诋郑服论学先薄程朱呈一孔之明非无可取而其

强词以求胜者特出于门户之私未可谓之善读书也rdquo〔44〕由此可知宋学在汉学

鼎盛时期也未必完全退场而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汉学家有批评宋儒的语言就是反对宋学事实上是当时

学者在比较汉宋学术异同前提下作出的学术评判辞语虽然激烈但并非是真心

反对宋学本身犹如我们今天不屑某人的学术研究但并不否认某人所学专业

仍有学术价值一样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顾广圻说ldquo汉学者正心诚意而读书者

是也宋学者正心诚意而往往不读书者是也俗学者不正心诚意而尚读书者

是也是故汉人未尝无俗学宋人未尝无汉学也论学之分不出斯三途而已

矣rdquo〔45〕顾广圻认为重视内心道德修养而勤勉读书的是汉学轻视读书但是专门

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是宋学勤勉读书而不重视内心道德修养的是俗学这里

不深论顾广圻对当时学术的三种分界是否合理但是他所描述的当时学者治学

的三种态度无论是汉学抑或宋学都不是绝对的汉学中也会有俗学的存在宋学中也有汉学的因子如果从中国古代的学术嬗变来看汉学也不完全占有主

导地位如今本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中的laquo周易注疏raquo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laquo春秋谷梁传注疏raquolaquo孝经注疏raquolaquo尔雅注疏raquolaquo论语注疏raquo等六部儒家经典都不是汉学作品所以凌廷

堪说ldquo宋以前学术屡变非汉学一语可尽其源流即如今所存之laquo十三经注疏raquo亦不皆汉学也rdquo〔46〕也正因此以往学术界对徽州汉学一味排斥宋学的描述今天仍有必要作出新的讨论当然徽州汉学之所以在清代产生广泛的影响关键

在于它的学术实践以及对外的积极传播

三清代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与传播

徽州汉学的学术实践一般认为侧重于三礼之学的研究如黄生著有laquo三礼

会籥raquo江永著有laquo仪礼释例raquolaquo礼书纲目raquo绩溪胡氏世代研究礼学胡匡衷著有

laquo三礼札记raquolaquo仪礼释官raquolaquo仪礼释官考raquo等其侄子胡秉虔著有laquo周礼小识raquolaquo礼记小

mdash97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识raquolaquo大戴礼记札记raquo等其孙儿胡培翚著有laquo仪礼正义raquo被称为ldquo绩溪礼学三胡rdquo而名重一时又如方体著有laquo仪礼今古文考正raquo及laquo仪礼古文考误raquo歙县凌廷堪

亦著有laquo礼经释例raquo等而吴学则偏重laquo周易raquo的研究如惠氏祖孙三代对汉laquo易raquo不遗余力地探索只要一瞥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中的laquo经师经义目录raquo所列徽吴学

者的专经研究著作便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然而江藩所录仅仅是一种粗线条

的概括而粗线条的概括只是一种近似近似与实态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如吴学中惠士奇著有laquo礼说raquo惠栋著有laquo明堂大道录raquolaquo禘说raquo沈彤著有laquo仪礼小

疏raquo金日追著有laquo仪礼正伪raquo褚寅亮著有laquo仪礼管见raquo等完全不逊于徽州三礼学

研究桂文灿说ldquo国朝治经之家远胜前代而于lsquo三礼rsquo尤深如长洲惠氏婺源

江氏歙县金氏休宁戴氏类能钩稽古训辨名当物往往有疑词奥旨旧说隐

晦一经解释涣然当于人心者rdquo〔47〕事实上除了三礼之学外徽州的laquo周易raquo研究也极富特色如江永著有laquo校正周易集解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汪绂著有laquo易经诠义raquo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称其为ldquo盖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rdquo洪榜著有laquo周易古义录raquo涉猎先秦

汉魏易说广采博引两汉易家之诂训多为所取胡廷玑著laquo周易臆见raquo虽尊崇

朱子laquo本义raquo亦不务为苟同赵继序谓其ldquo力埽附会支离独寻象占本义不肯为

前人所蔀rdquo胡匡衷著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一书不拘程朱书说敢发己意析程朱易

学之异同胡绍勋著有laquo周易异文疏证raquo赵继序著有laquo周易图书质疑raquo对宋儒图

书易学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等可以说徽州laquo周易raquo研究的成就同样可以与吴学

媲美需要指出的是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虽然有所谓ldquo河洛之精rdquo与ldquo河洛之蕴rdquo等

比附穿穴悬空之失但是该书中所绘的ldquo横列太阳少阴图rdquo与ldquo纵列少阳太阴图rdquo中用线段来表达易学元素的比例明显烙有明末引入西方几何学原理作图的印

记其ldquo河洛未分未变三角图rdquo则渊源于中国古代算学中的ldquo乘方rdquo被誉为ldquo易林

不朽之盛业rdquo这种不再纠结于宋人ldquo图学rdquo的非儒学性质的考辨而是转向完善

和丰富汉代的象数易学启迪了吴学对汉代易学研究中的创新如惠栋为郑玄

易学中的ldquo爻辰rdquo说作laquo十二爻辰作图raquolaquo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raquolaquo四库全书总目raquo赞其为ldquo考核精密实胜原书rdquo王昶则从乾坤至既济未既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

的六爻与六辰错杂相配一一复原作laquo六十四卦爻辰分配图raquo此外何秋涛laquo爻辰图raquo李道平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戴棠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laquo郑氏爻辰详图raquo杨履泰laquo爻辰

图raquo何其杰的laquo爻辰简明图raquo沈绍勋laquo八卦爻辰图raquo秦嘉泽laquo十二月爻辰图raquo萧光远laquo十二辰图raquo冯道立laquo周易爻辰贯raquolaquo爻辰应二十八宿见众星共辰图raquo等达十

五种之多其中戴棠又深感上述各家仅有laquo爻辰图raquo而无星象图的缺憾又作laquo近南极星图raquolaquo近北极星图raquolaquo赤道北十二星宫图raquolaquo南极十二星宫图raquo等等郑玄的

易学研究是否原来就有图现在难以考实然而在清代学者看来以图像的方式

来解读郑玄的ldquo爻辰rdquo取象说最能体现郑玄易学的特色诚如惠栋所说ldquo朱子发

卦图合郑前后注合而一之学者几不能辨余特为改正一目了然矣rdquo〔48〕何秋涛

mdash0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说ldquo定宇惠氏以爻辰及值宿分为二图皋文张氏合而为一今按惠图太略张氏

增之是已然考郑康成传费氏易费氏有laquo周易分野raquo书虽不传而laquo晋书1048944天文

志raquo注及laquo开元占经1048944分野略例raquo皆引其宫度之说自应据以立图张图乃用陈卓

所定宫度既在费氏之后又乖郑君之旨于义未安今故改定兹图其八卦八

风方位易明图不复载增十二次之名与钟律节气相比附庶使郑氏一家之学了

若指掌览者详之rdquo〔49〕这表明清代学者研究郑玄的易学是从图像结合laquo易raquo注入手的可以说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直接导致了由原先的宋儒ldquo图学rdquo而转入汉儒

ldquo图学rdquo两种迥然不同的进路从而为清代易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世界故有所谓的ldquo吾徽学术兴如云都是先生沛时雨rdquo的赞辞〔50〕

在中国古代社会地域性学派其实就是一个在相同地区的学术研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集合了一批相当数量而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学者通过各自独立

的学术研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著作最终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然而作为地域性学派的学术如果不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外积极传播其社会效

果与历史作用往往被淹没不彰徽州汉学的对外传播不外乎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走出徽州寓居他乡从事家教或入主当地书院传播汉学如江永曾因

侍父参加科考旅居江宁江义文家三年以教书为业又据江藩著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介绍江永曾经一至江西为学政金德瑛之邀一游京师以馆同郡程恂编修家同时与当时担任三礼馆部裁的方苞及吴绂就礼学议题讨论再三传播他对礼学

的理解戴震往来于北京扬州之间凌廷堪旅居阮元家作家教中举后回宁国

担任教谕又主讲扬州敬亭传播汉学汪莱旅居扬州不时与焦循李锐会面ldquo互相订正古算学甚获朋友讲习之益rdquo时人称为ldquo谈天三友rdquo洪悟主持过扬州

梅花钟山惜阴等书院程瑶田在江苏嘉定担任教谕胡培翚又自立祁门东山

书院汲汲以引翼后进为己任士饫其教从学者百数十人成材者不乏其人汪士铎即其佼佼者甚为曾国藩所器重胡培翚不仅引翼后进且笃于友谊郝懿

行胡承珙之遗书即赖其为之付刻胡培翚一生虽不得大显但其于学却孜孜

以求自少至老研几探微励学不倦史载他每至一处ldquo负笈从之者恒数百人所成就半海内知名士卒之日四方吊者万人rdquo〔51〕可见其影响之大稍后的

黟县学者俞正燮则在江苏浙江从事讲学活动歙县程恩泽官贵州学政时重刻

岳珂五经以训士又奉命刊刻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推本贾服不专杜氏一家之学二是通过游幕传播汉学如黄生曾入幕蒋虎臣幕府戴震先后入幕卢见曾

与朱筠幕府凌廷堪先后入幕翁方纲毕沅谢启昆与阮元幕府程瑶田入幕阮元

幕府等等而这些幕府的幕主当时都以积极倡导汉学著称如卢见曾ldquo究心易

学尤心契于汉儒易学rdquo朱筠强调ldquo识字以通经rdquo毕沅自称ldquo文字默守许解经礼

则专宗郑学rdquo阮元则ldquo推明古训实事求是rdquo为汉学护法从而汇集了当时众多的

一流汉学家如惠栋入幕卢见曾幕府汪中王念孙武亿等入幕朱筠幕府等所以徽州学人在他们入幕后他们的学术活动深受幕府汉学氛围的渲染学术研

mdash1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究也都以汉学为帜志如戴震在卢见曾幕府完成了著名的laquo考工记图注raquolaquo勾股

割圜记raquo协助秦惠田编纂laquo五礼通考raquo又为卢见曾校订laquo大戴礼记raquo等ldquo戴学所

被不徒由皖而苏而渐且及于齐鲁燕豫岭海之间矣rdquo〔52〕程瑶田在阮元幕

府为阮元作laquo铸钟纪略raquo凌廷堪则虽入阮元幕府实为阮家课子由于上述幕宾

往往同时滞留于几个幕府之间他们的学术活动客观上为传播汉学提供了空

间三是以书札为传播汉学的媒介戴震的laquo答卢侍讲召弓书raquolaquo与是仲明论学

书raquo都强调治经当先以ldquo六书rdquo为途径凌廷堪的laquo与阮伯元孝廉书raquolaquo与焦里堂论

路寝书raquo前者讨论了laquo仪礼raquo的称谓后者对路寝之制提出新解程瑶田的laquo答阮

中丞论磬股端向人面书raquolaquo奉答阮中丞寄示李尚之郑注磬图又推论磬股直悬图raquo等对古代乐器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文物与考古的发展所以王国维说ldquo程氏磬

折之说诚妙悟绝人磬氏车人之制自是始得确解rdquo可知当时书札不仅起到

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作用而且已具有传播汉学的意味可谓影响深远梁启超

说ldquo清儒既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日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

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rdquo〔53〕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

没有徽州的汉学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所以徽州汉学的出

场又是明清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打破了自南宋以来徽州以

朱熹理学为主体的学术格局而且形成了不同于理学的新的汉学体系其影响深

远我们要了解清代学术的发展面貌都离不开对徽州汉学形成的进一步研究其次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学

术的发展而言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既需

要保持学派自身的同一也需要与同时段的其它地域性学派保持同一徽州汉学

的特色与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在于它在学

术取向的同一中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

的新传统再次徽州学人走出徽州滞留幕府的学术传播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

或者是间接的书札形式的它所包涵的学术信息或学术资源都是共通的他们

处于同一个汉学价值坐标系统之内从而促成了以徽州苏州扬州等为中心的

地域性汉学群体互动的态势并由此向外辐射逐渐形成了清代乾嘉之际以江浙

皖三地为一体的江南汉学研究网络

注释〔1〕〔2〕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4laquo黄承吉注lsaquo字诂rsaquolsaquo义府rsaquo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12114页

mdash2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3〕章太炎laquo太炎文录初编raquo卷1laquo说林下raqu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1048944经师经义目录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38页

〔5〕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5-6页

〔6〕黄宗羲laquo宋元学案raquo卷58laquo象山学案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7〕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7laquo复孙钟元书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8〕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5laquo朱陆异同略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9〕万历laquo歙志raquo卷5laquo风土三raquo

〔10〕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6laquo古在社同言社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83页

〔11〕谢国祯认为ldquo明代末年政治和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

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党和社名词虽然不同但都是人民自觉的现象rdquo(谢国祯laquo明清之际党

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朱彝尊laquo经义考raquo卷270laquo春秋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13〕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陈夔献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4〕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附戴东原撰寿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70页

按关于此篇戴震所撰写的寿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漆永祥认为是一篇新发现的戴震撰写的佚文

徐道彬则指出其是一篇伪作分见于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05年第1期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无论是伪作抑或是真作其将汉学称为ldquo绝学rdquo那也是清代学者的共识

〔15〕钱谦益laquo初学集raquo卷79laquo与卓去病论经学书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06页

〔16〕有关冯梦龙参加的社集一般都主ldquo复社rdquo说但是细检陆世仪的laquo复社纪略raquo吴应箕的laquo复社姓

氏前后编raquo及吴铭道的laquo复社姓氏补录raquo等均不载其名近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墨憨斋自刻本laquo古今笑raquo

前有匿名氏所撰laquo题古今笑raquo考证出冯氏为韵社社长社员有钱谦益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见金德门

laquo冯梦龙社籍考raquolaquo中华文史论丛raquo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卷首laquo章太炎先生论订书raquo长沙岳鹿书社1998年第2页

〔18〕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陆文虎先生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9〕转引自谢国桢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20〕李文胤laquo杲堂文钞raquo卷5laquo卓氏传经堂记raquolaquo杲堂诗文集raqu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21〕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23laquo黄白山父子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827页

〔22〕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乡党图考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00页

〔23〕戴震laquo戴东原集raquo卷12laquo江慎修先生事略状raquo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2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39laquo江先生传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9页

〔25〕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钱仪吉laquo碑传集raquo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39页

〔26〕〔46〕凌廷堪laquo校礼堂文集raquo卷23laquo与胡敬仲书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3204页

〔27〕王鸣盛laquo西庄始存稿raquo卷24laquo古经解钩沉序raquo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28〕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引

〔29〕钱穆laquo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页

〔30〕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5laquo翼道学案1048944江慎修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1〕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12laquo经学学案1048944绩溪胡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2〕惠栋laquo易微言raquo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惠栋laquo九曜斋笔记raquo卷2清光绪间laquo聚学轩丛书raquo刊本

〔34〕江藩laquo经解入门raquoldquo汉宋门户异同rdquo条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5〕江藩laquo宋学渊源记raquo卷上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页按有学者对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所

转引的楹帖提出疑问认为ldquo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又不明言楹帖为惠氏谁人所书且称惠宅为lsquo红

豆山斋rsquo与江藩所述显著不同而后人遂衍生楹帖出自惠士奇儿子惠栋之说其次晚清汉学家陈庆镛

mdash3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Page 8: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识raquolaquo大戴礼记札记raquo等其孙儿胡培翚著有laquo仪礼正义raquo被称为ldquo绩溪礼学三胡rdquo而名重一时又如方体著有laquo仪礼今古文考正raquo及laquo仪礼古文考误raquo歙县凌廷堪

亦著有laquo礼经释例raquo等而吴学则偏重laquo周易raquo的研究如惠氏祖孙三代对汉laquo易raquo不遗余力地探索只要一瞥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中的laquo经师经义目录raquo所列徽吴学

者的专经研究著作便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然而江藩所录仅仅是一种粗线条

的概括而粗线条的概括只是一种近似近似与实态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如吴学中惠士奇著有laquo礼说raquo惠栋著有laquo明堂大道录raquolaquo禘说raquo沈彤著有laquo仪礼小

疏raquo金日追著有laquo仪礼正伪raquo褚寅亮著有laquo仪礼管见raquo等完全不逊于徽州三礼学

研究桂文灿说ldquo国朝治经之家远胜前代而于lsquo三礼rsquo尤深如长洲惠氏婺源

江氏歙县金氏休宁戴氏类能钩稽古训辨名当物往往有疑词奥旨旧说隐

晦一经解释涣然当于人心者rdquo〔47〕事实上除了三礼之学外徽州的laquo周易raquo研究也极富特色如江永著有laquo校正周易集解raquolaquo河洛精蕴raquo汪绂著有laquo易经诠义raquo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称其为ldquo盖其学体勘精密贯彻内外毫厘必析由不欺以至于诚偶设一喻能使盲者察愚者明rdquo洪榜著有laquo周易古义录raquo涉猎先秦

汉魏易说广采博引两汉易家之诂训多为所取胡廷玑著laquo周易臆见raquo虽尊崇

朱子laquo本义raquo亦不务为苟同赵继序谓其ldquo力埽附会支离独寻象占本义不肯为

前人所蔀rdquo胡匡衷著laquo周易传义疑参raquo一书不拘程朱书说敢发己意析程朱易

学之异同胡绍勋著有laquo周易异文疏证raquo赵继序著有laquo周易图书质疑raquo对宋儒图

书易学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等可以说徽州laquo周易raquo研究的成就同样可以与吴学

媲美需要指出的是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虽然有所谓ldquo河洛之精rdquo与ldquo河洛之蕴rdquo等

比附穿穴悬空之失但是该书中所绘的ldquo横列太阳少阴图rdquo与ldquo纵列少阳太阴图rdquo中用线段来表达易学元素的比例明显烙有明末引入西方几何学原理作图的印

记其ldquo河洛未分未变三角图rdquo则渊源于中国古代算学中的ldquo乘方rdquo被誉为ldquo易林

不朽之盛业rdquo这种不再纠结于宋人ldquo图学rdquo的非儒学性质的考辨而是转向完善

和丰富汉代的象数易学启迪了吴学对汉代易学研究中的创新如惠栋为郑玄

易学中的ldquo爻辰rdquo说作laquo十二爻辰作图raquolaquo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raquolaquo四库全书总目raquo赞其为ldquo考核精密实胜原书rdquo王昶则从乾坤至既济未既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

的六爻与六辰错杂相配一一复原作laquo六十四卦爻辰分配图raquo此外何秋涛laquo爻辰图raquo李道平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戴棠laquo郑氏爻辰图raquolaquo郑氏爻辰详图raquo杨履泰laquo爻辰

图raquo何其杰的laquo爻辰简明图raquo沈绍勋laquo八卦爻辰图raquo秦嘉泽laquo十二月爻辰图raquo萧光远laquo十二辰图raquo冯道立laquo周易爻辰贯raquolaquo爻辰应二十八宿见众星共辰图raquo等达十

五种之多其中戴棠又深感上述各家仅有laquo爻辰图raquo而无星象图的缺憾又作laquo近南极星图raquolaquo近北极星图raquolaquo赤道北十二星宫图raquolaquo南极十二星宫图raquo等等郑玄的

易学研究是否原来就有图现在难以考实然而在清代学者看来以图像的方式

来解读郑玄的ldquo爻辰rdquo取象说最能体现郑玄易学的特色诚如惠栋所说ldquo朱子发

卦图合郑前后注合而一之学者几不能辨余特为改正一目了然矣rdquo〔48〕何秋涛

mdash0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说ldquo定宇惠氏以爻辰及值宿分为二图皋文张氏合而为一今按惠图太略张氏

增之是已然考郑康成传费氏易费氏有laquo周易分野raquo书虽不传而laquo晋书1048944天文

志raquo注及laquo开元占经1048944分野略例raquo皆引其宫度之说自应据以立图张图乃用陈卓

所定宫度既在费氏之后又乖郑君之旨于义未安今故改定兹图其八卦八

风方位易明图不复载增十二次之名与钟律节气相比附庶使郑氏一家之学了

若指掌览者详之rdquo〔49〕这表明清代学者研究郑玄的易学是从图像结合laquo易raquo注入手的可以说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直接导致了由原先的宋儒ldquo图学rdquo而转入汉儒

ldquo图学rdquo两种迥然不同的进路从而为清代易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世界故有所谓的ldquo吾徽学术兴如云都是先生沛时雨rdquo的赞辞〔50〕

在中国古代社会地域性学派其实就是一个在相同地区的学术研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集合了一批相当数量而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学者通过各自独立

的学术研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著作最终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然而作为地域性学派的学术如果不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外积极传播其社会效

果与历史作用往往被淹没不彰徽州汉学的对外传播不外乎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走出徽州寓居他乡从事家教或入主当地书院传播汉学如江永曾因

侍父参加科考旅居江宁江义文家三年以教书为业又据江藩著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介绍江永曾经一至江西为学政金德瑛之邀一游京师以馆同郡程恂编修家同时与当时担任三礼馆部裁的方苞及吴绂就礼学议题讨论再三传播他对礼学

的理解戴震往来于北京扬州之间凌廷堪旅居阮元家作家教中举后回宁国

担任教谕又主讲扬州敬亭传播汉学汪莱旅居扬州不时与焦循李锐会面ldquo互相订正古算学甚获朋友讲习之益rdquo时人称为ldquo谈天三友rdquo洪悟主持过扬州

梅花钟山惜阴等书院程瑶田在江苏嘉定担任教谕胡培翚又自立祁门东山

书院汲汲以引翼后进为己任士饫其教从学者百数十人成材者不乏其人汪士铎即其佼佼者甚为曾国藩所器重胡培翚不仅引翼后进且笃于友谊郝懿

行胡承珙之遗书即赖其为之付刻胡培翚一生虽不得大显但其于学却孜孜

以求自少至老研几探微励学不倦史载他每至一处ldquo负笈从之者恒数百人所成就半海内知名士卒之日四方吊者万人rdquo〔51〕可见其影响之大稍后的

黟县学者俞正燮则在江苏浙江从事讲学活动歙县程恩泽官贵州学政时重刻

岳珂五经以训士又奉命刊刻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推本贾服不专杜氏一家之学二是通过游幕传播汉学如黄生曾入幕蒋虎臣幕府戴震先后入幕卢见曾

与朱筠幕府凌廷堪先后入幕翁方纲毕沅谢启昆与阮元幕府程瑶田入幕阮元

幕府等等而这些幕府的幕主当时都以积极倡导汉学著称如卢见曾ldquo究心易

学尤心契于汉儒易学rdquo朱筠强调ldquo识字以通经rdquo毕沅自称ldquo文字默守许解经礼

则专宗郑学rdquo阮元则ldquo推明古训实事求是rdquo为汉学护法从而汇集了当时众多的

一流汉学家如惠栋入幕卢见曾幕府汪中王念孙武亿等入幕朱筠幕府等所以徽州学人在他们入幕后他们的学术活动深受幕府汉学氛围的渲染学术研

mdash1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究也都以汉学为帜志如戴震在卢见曾幕府完成了著名的laquo考工记图注raquolaquo勾股

割圜记raquo协助秦惠田编纂laquo五礼通考raquo又为卢见曾校订laquo大戴礼记raquo等ldquo戴学所

被不徒由皖而苏而渐且及于齐鲁燕豫岭海之间矣rdquo〔52〕程瑶田在阮元幕

府为阮元作laquo铸钟纪略raquo凌廷堪则虽入阮元幕府实为阮家课子由于上述幕宾

往往同时滞留于几个幕府之间他们的学术活动客观上为传播汉学提供了空

间三是以书札为传播汉学的媒介戴震的laquo答卢侍讲召弓书raquolaquo与是仲明论学

书raquo都强调治经当先以ldquo六书rdquo为途径凌廷堪的laquo与阮伯元孝廉书raquolaquo与焦里堂论

路寝书raquo前者讨论了laquo仪礼raquo的称谓后者对路寝之制提出新解程瑶田的laquo答阮

中丞论磬股端向人面书raquolaquo奉答阮中丞寄示李尚之郑注磬图又推论磬股直悬图raquo等对古代乐器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文物与考古的发展所以王国维说ldquo程氏磬

折之说诚妙悟绝人磬氏车人之制自是始得确解rdquo可知当时书札不仅起到

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作用而且已具有传播汉学的意味可谓影响深远梁启超

说ldquo清儒既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日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

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rdquo〔53〕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

没有徽州的汉学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所以徽州汉学的出

场又是明清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打破了自南宋以来徽州以

朱熹理学为主体的学术格局而且形成了不同于理学的新的汉学体系其影响深

远我们要了解清代学术的发展面貌都离不开对徽州汉学形成的进一步研究其次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学

术的发展而言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既需

要保持学派自身的同一也需要与同时段的其它地域性学派保持同一徽州汉学

的特色与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在于它在学

术取向的同一中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

的新传统再次徽州学人走出徽州滞留幕府的学术传播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

或者是间接的书札形式的它所包涵的学术信息或学术资源都是共通的他们

处于同一个汉学价值坐标系统之内从而促成了以徽州苏州扬州等为中心的

地域性汉学群体互动的态势并由此向外辐射逐渐形成了清代乾嘉之际以江浙

皖三地为一体的江南汉学研究网络

注释〔1〕〔2〕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4laquo黄承吉注lsaquo字诂rsaquolsaquo义府rsaquo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12114页

mdash2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3〕章太炎laquo太炎文录初编raquo卷1laquo说林下raqu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1048944经师经义目录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38页

〔5〕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5-6页

〔6〕黄宗羲laquo宋元学案raquo卷58laquo象山学案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7〕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7laquo复孙钟元书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8〕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5laquo朱陆异同略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9〕万历laquo歙志raquo卷5laquo风土三raquo

〔10〕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6laquo古在社同言社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83页

〔11〕谢国祯认为ldquo明代末年政治和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

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党和社名词虽然不同但都是人民自觉的现象rdquo(谢国祯laquo明清之际党

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朱彝尊laquo经义考raquo卷270laquo春秋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13〕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陈夔献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4〕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附戴东原撰寿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70页

按关于此篇戴震所撰写的寿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漆永祥认为是一篇新发现的戴震撰写的佚文

徐道彬则指出其是一篇伪作分见于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05年第1期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无论是伪作抑或是真作其将汉学称为ldquo绝学rdquo那也是清代学者的共识

〔15〕钱谦益laquo初学集raquo卷79laquo与卓去病论经学书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06页

〔16〕有关冯梦龙参加的社集一般都主ldquo复社rdquo说但是细检陆世仪的laquo复社纪略raquo吴应箕的laquo复社姓

氏前后编raquo及吴铭道的laquo复社姓氏补录raquo等均不载其名近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墨憨斋自刻本laquo古今笑raquo

前有匿名氏所撰laquo题古今笑raquo考证出冯氏为韵社社长社员有钱谦益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见金德门

laquo冯梦龙社籍考raquolaquo中华文史论丛raquo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卷首laquo章太炎先生论订书raquo长沙岳鹿书社1998年第2页

〔18〕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陆文虎先生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9〕转引自谢国桢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20〕李文胤laquo杲堂文钞raquo卷5laquo卓氏传经堂记raquolaquo杲堂诗文集raqu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21〕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23laquo黄白山父子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827页

〔22〕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乡党图考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00页

〔23〕戴震laquo戴东原集raquo卷12laquo江慎修先生事略状raquo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2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39laquo江先生传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9页

〔25〕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钱仪吉laquo碑传集raquo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39页

〔26〕〔46〕凌廷堪laquo校礼堂文集raquo卷23laquo与胡敬仲书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3204页

〔27〕王鸣盛laquo西庄始存稿raquo卷24laquo古经解钩沉序raquo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28〕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引

〔29〕钱穆laquo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页

〔30〕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5laquo翼道学案1048944江慎修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1〕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12laquo经学学案1048944绩溪胡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2〕惠栋laquo易微言raquo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惠栋laquo九曜斋笔记raquo卷2清光绪间laquo聚学轩丛书raquo刊本

〔34〕江藩laquo经解入门raquoldquo汉宋门户异同rdquo条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5〕江藩laquo宋学渊源记raquo卷上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页按有学者对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所

转引的楹帖提出疑问认为ldquo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又不明言楹帖为惠氏谁人所书且称惠宅为lsquo红

豆山斋rsquo与江藩所述显著不同而后人遂衍生楹帖出自惠士奇儿子惠栋之说其次晚清汉学家陈庆镛

mdash3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Page 9: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说ldquo定宇惠氏以爻辰及值宿分为二图皋文张氏合而为一今按惠图太略张氏

增之是已然考郑康成传费氏易费氏有laquo周易分野raquo书虽不传而laquo晋书1048944天文

志raquo注及laquo开元占经1048944分野略例raquo皆引其宫度之说自应据以立图张图乃用陈卓

所定宫度既在费氏之后又乖郑君之旨于义未安今故改定兹图其八卦八

风方位易明图不复载增十二次之名与钟律节气相比附庶使郑氏一家之学了

若指掌览者详之rdquo〔49〕这表明清代学者研究郑玄的易学是从图像结合laquo易raquo注入手的可以说江永的laquo河洛精蕴raquo直接导致了由原先的宋儒ldquo图学rdquo而转入汉儒

ldquo图学rdquo两种迥然不同的进路从而为清代易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世界故有所谓的ldquo吾徽学术兴如云都是先生沛时雨rdquo的赞辞〔50〕

在中国古代社会地域性学派其实就是一个在相同地区的学术研究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集合了一批相当数量而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学者通过各自独立

的学术研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著作最终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然而作为地域性学派的学术如果不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外积极传播其社会效

果与历史作用往往被淹没不彰徽州汉学的对外传播不外乎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走出徽州寓居他乡从事家教或入主当地书院传播汉学如江永曾因

侍父参加科考旅居江宁江义文家三年以教书为业又据江藩著laquo汉学师承记raquo介绍江永曾经一至江西为学政金德瑛之邀一游京师以馆同郡程恂编修家同时与当时担任三礼馆部裁的方苞及吴绂就礼学议题讨论再三传播他对礼学

的理解戴震往来于北京扬州之间凌廷堪旅居阮元家作家教中举后回宁国

担任教谕又主讲扬州敬亭传播汉学汪莱旅居扬州不时与焦循李锐会面ldquo互相订正古算学甚获朋友讲习之益rdquo时人称为ldquo谈天三友rdquo洪悟主持过扬州

梅花钟山惜阴等书院程瑶田在江苏嘉定担任教谕胡培翚又自立祁门东山

书院汲汲以引翼后进为己任士饫其教从学者百数十人成材者不乏其人汪士铎即其佼佼者甚为曾国藩所器重胡培翚不仅引翼后进且笃于友谊郝懿

行胡承珙之遗书即赖其为之付刻胡培翚一生虽不得大显但其于学却孜孜

以求自少至老研几探微励学不倦史载他每至一处ldquo负笈从之者恒数百人所成就半海内知名士卒之日四方吊者万人rdquo〔51〕可见其影响之大稍后的

黟县学者俞正燮则在江苏浙江从事讲学活动歙县程恩泽官贵州学政时重刻

岳珂五经以训士又奉命刊刻laquo春秋左氏传raquo推本贾服不专杜氏一家之学二是通过游幕传播汉学如黄生曾入幕蒋虎臣幕府戴震先后入幕卢见曾

与朱筠幕府凌廷堪先后入幕翁方纲毕沅谢启昆与阮元幕府程瑶田入幕阮元

幕府等等而这些幕府的幕主当时都以积极倡导汉学著称如卢见曾ldquo究心易

学尤心契于汉儒易学rdquo朱筠强调ldquo识字以通经rdquo毕沅自称ldquo文字默守许解经礼

则专宗郑学rdquo阮元则ldquo推明古训实事求是rdquo为汉学护法从而汇集了当时众多的

一流汉学家如惠栋入幕卢见曾幕府汪中王念孙武亿等入幕朱筠幕府等所以徽州学人在他们入幕后他们的学术活动深受幕府汉学氛围的渲染学术研

mdash1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究也都以汉学为帜志如戴震在卢见曾幕府完成了著名的laquo考工记图注raquolaquo勾股

割圜记raquo协助秦惠田编纂laquo五礼通考raquo又为卢见曾校订laquo大戴礼记raquo等ldquo戴学所

被不徒由皖而苏而渐且及于齐鲁燕豫岭海之间矣rdquo〔52〕程瑶田在阮元幕

府为阮元作laquo铸钟纪略raquo凌廷堪则虽入阮元幕府实为阮家课子由于上述幕宾

往往同时滞留于几个幕府之间他们的学术活动客观上为传播汉学提供了空

间三是以书札为传播汉学的媒介戴震的laquo答卢侍讲召弓书raquolaquo与是仲明论学

书raquo都强调治经当先以ldquo六书rdquo为途径凌廷堪的laquo与阮伯元孝廉书raquolaquo与焦里堂论

路寝书raquo前者讨论了laquo仪礼raquo的称谓后者对路寝之制提出新解程瑶田的laquo答阮

中丞论磬股端向人面书raquolaquo奉答阮中丞寄示李尚之郑注磬图又推论磬股直悬图raquo等对古代乐器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文物与考古的发展所以王国维说ldquo程氏磬

折之说诚妙悟绝人磬氏车人之制自是始得确解rdquo可知当时书札不仅起到

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作用而且已具有传播汉学的意味可谓影响深远梁启超

说ldquo清儒既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日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

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rdquo〔53〕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

没有徽州的汉学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所以徽州汉学的出

场又是明清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打破了自南宋以来徽州以

朱熹理学为主体的学术格局而且形成了不同于理学的新的汉学体系其影响深

远我们要了解清代学术的发展面貌都离不开对徽州汉学形成的进一步研究其次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学

术的发展而言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既需

要保持学派自身的同一也需要与同时段的其它地域性学派保持同一徽州汉学

的特色与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在于它在学

术取向的同一中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

的新传统再次徽州学人走出徽州滞留幕府的学术传播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

或者是间接的书札形式的它所包涵的学术信息或学术资源都是共通的他们

处于同一个汉学价值坐标系统之内从而促成了以徽州苏州扬州等为中心的

地域性汉学群体互动的态势并由此向外辐射逐渐形成了清代乾嘉之际以江浙

皖三地为一体的江南汉学研究网络

注释〔1〕〔2〕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4laquo黄承吉注lsaquo字诂rsaquolsaquo义府rsaquo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12114页

mdash2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3〕章太炎laquo太炎文录初编raquo卷1laquo说林下raqu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1048944经师经义目录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38页

〔5〕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5-6页

〔6〕黄宗羲laquo宋元学案raquo卷58laquo象山学案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7〕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7laquo复孙钟元书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8〕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5laquo朱陆异同略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9〕万历laquo歙志raquo卷5laquo风土三raquo

〔10〕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6laquo古在社同言社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83页

〔11〕谢国祯认为ldquo明代末年政治和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

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党和社名词虽然不同但都是人民自觉的现象rdquo(谢国祯laquo明清之际党

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朱彝尊laquo经义考raquo卷270laquo春秋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13〕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陈夔献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4〕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附戴东原撰寿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70页

按关于此篇戴震所撰写的寿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漆永祥认为是一篇新发现的戴震撰写的佚文

徐道彬则指出其是一篇伪作分见于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05年第1期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无论是伪作抑或是真作其将汉学称为ldquo绝学rdquo那也是清代学者的共识

〔15〕钱谦益laquo初学集raquo卷79laquo与卓去病论经学书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06页

〔16〕有关冯梦龙参加的社集一般都主ldquo复社rdquo说但是细检陆世仪的laquo复社纪略raquo吴应箕的laquo复社姓

氏前后编raquo及吴铭道的laquo复社姓氏补录raquo等均不载其名近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墨憨斋自刻本laquo古今笑raquo

前有匿名氏所撰laquo题古今笑raquo考证出冯氏为韵社社长社员有钱谦益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见金德门

laquo冯梦龙社籍考raquolaquo中华文史论丛raquo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卷首laquo章太炎先生论订书raquo长沙岳鹿书社1998年第2页

〔18〕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陆文虎先生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9〕转引自谢国桢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20〕李文胤laquo杲堂文钞raquo卷5laquo卓氏传经堂记raquolaquo杲堂诗文集raqu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21〕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23laquo黄白山父子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827页

〔22〕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乡党图考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00页

〔23〕戴震laquo戴东原集raquo卷12laquo江慎修先生事略状raquo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2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39laquo江先生传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9页

〔25〕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钱仪吉laquo碑传集raquo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39页

〔26〕〔46〕凌廷堪laquo校礼堂文集raquo卷23laquo与胡敬仲书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3204页

〔27〕王鸣盛laquo西庄始存稿raquo卷24laquo古经解钩沉序raquo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28〕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引

〔29〕钱穆laquo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页

〔30〕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5laquo翼道学案1048944江慎修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1〕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12laquo经学学案1048944绩溪胡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2〕惠栋laquo易微言raquo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惠栋laquo九曜斋笔记raquo卷2清光绪间laquo聚学轩丛书raquo刊本

〔34〕江藩laquo经解入门raquoldquo汉宋门户异同rdquo条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5〕江藩laquo宋学渊源记raquo卷上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页按有学者对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所

转引的楹帖提出疑问认为ldquo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又不明言楹帖为惠氏谁人所书且称惠宅为lsquo红

豆山斋rsquo与江藩所述显著不同而后人遂衍生楹帖出自惠士奇儿子惠栋之说其次晚清汉学家陈庆镛

mdash3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Page 10: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究也都以汉学为帜志如戴震在卢见曾幕府完成了著名的laquo考工记图注raquolaquo勾股

割圜记raquo协助秦惠田编纂laquo五礼通考raquo又为卢见曾校订laquo大戴礼记raquo等ldquo戴学所

被不徒由皖而苏而渐且及于齐鲁燕豫岭海之间矣rdquo〔52〕程瑶田在阮元幕

府为阮元作laquo铸钟纪略raquo凌廷堪则虽入阮元幕府实为阮家课子由于上述幕宾

往往同时滞留于几个幕府之间他们的学术活动客观上为传播汉学提供了空

间三是以书札为传播汉学的媒介戴震的laquo答卢侍讲召弓书raquolaquo与是仲明论学

书raquo都强调治经当先以ldquo六书rdquo为途径凌廷堪的laquo与阮伯元孝廉书raquolaquo与焦里堂论

路寝书raquo前者讨论了laquo仪礼raquo的称谓后者对路寝之制提出新解程瑶田的laquo答阮

中丞论磬股端向人面书raquolaquo奉答阮中丞寄示李尚之郑注磬图又推论磬股直悬图raquo等对古代乐器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文物与考古的发展所以王国维说ldquo程氏磬

折之说诚妙悟绝人磬氏车人之制自是始得确解rdquo可知当时书札不仅起到

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作用而且已具有传播汉学的意味可谓影响深远梁启超

说ldquo清儒既不喜效宋明人聚徒讲学又非如今日之欧美有种种学会学校为聚集

讲习之所则其交换知识之机会自不免缺乏其赖以补之者则函札也rdquo〔53〕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

没有徽州的汉学而徽州汉学本身也不是可以孤立形成的所以徽州汉学的出

场又是明清之际学术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它不仅打破了自南宋以来徽州以

朱熹理学为主体的学术格局而且形成了不同于理学的新的汉学体系其影响深

远我们要了解清代学术的发展面貌都离不开对徽州汉学形成的进一步研究其次从地域性学派的本身而言徽州汉学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学

术的发展而言也是徽州汉学内涵不断加深的过程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既需

要保持学派自身的同一也需要与同时段的其它地域性学派保持同一徽州汉学

的特色与吴地汉学的特色的同一并取得后来居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在于它在学

术取向的同一中仍然能够保持徽州汉学独特的学术性格并且形成了徽州学术

的新传统再次徽州学人走出徽州滞留幕府的学术传播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

或者是间接的书札形式的它所包涵的学术信息或学术资源都是共通的他们

处于同一个汉学价值坐标系统之内从而促成了以徽州苏州扬州等为中心的

地域性汉学群体互动的态势并由此向外辐射逐渐形成了清代乾嘉之际以江浙

皖三地为一体的江南汉学研究网络

注释〔1〕〔2〕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4laquo黄承吉注lsaquo字诂rsaquolsaquo义府rsaquo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12114页

mdash2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3〕章太炎laquo太炎文录初编raquo卷1laquo说林下raqu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1048944经师经义目录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38页

〔5〕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5-6页

〔6〕黄宗羲laquo宋元学案raquo卷58laquo象山学案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7〕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7laquo复孙钟元书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8〕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5laquo朱陆异同略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9〕万历laquo歙志raquo卷5laquo风土三raquo

〔10〕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6laquo古在社同言社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83页

〔11〕谢国祯认为ldquo明代末年政治和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

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党和社名词虽然不同但都是人民自觉的现象rdquo(谢国祯laquo明清之际党

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朱彝尊laquo经义考raquo卷270laquo春秋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13〕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陈夔献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4〕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附戴东原撰寿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70页

按关于此篇戴震所撰写的寿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漆永祥认为是一篇新发现的戴震撰写的佚文

徐道彬则指出其是一篇伪作分见于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05年第1期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无论是伪作抑或是真作其将汉学称为ldquo绝学rdquo那也是清代学者的共识

〔15〕钱谦益laquo初学集raquo卷79laquo与卓去病论经学书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06页

〔16〕有关冯梦龙参加的社集一般都主ldquo复社rdquo说但是细检陆世仪的laquo复社纪略raquo吴应箕的laquo复社姓

氏前后编raquo及吴铭道的laquo复社姓氏补录raquo等均不载其名近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墨憨斋自刻本laquo古今笑raquo

前有匿名氏所撰laquo题古今笑raquo考证出冯氏为韵社社长社员有钱谦益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见金德门

laquo冯梦龙社籍考raquolaquo中华文史论丛raquo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卷首laquo章太炎先生论订书raquo长沙岳鹿书社1998年第2页

〔18〕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陆文虎先生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9〕转引自谢国桢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20〕李文胤laquo杲堂文钞raquo卷5laquo卓氏传经堂记raquolaquo杲堂诗文集raqu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21〕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23laquo黄白山父子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827页

〔22〕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乡党图考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00页

〔23〕戴震laquo戴东原集raquo卷12laquo江慎修先生事略状raquo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2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39laquo江先生传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9页

〔25〕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钱仪吉laquo碑传集raquo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39页

〔26〕〔46〕凌廷堪laquo校礼堂文集raquo卷23laquo与胡敬仲书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3204页

〔27〕王鸣盛laquo西庄始存稿raquo卷24laquo古经解钩沉序raquo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28〕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引

〔29〕钱穆laquo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页

〔30〕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5laquo翼道学案1048944江慎修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1〕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12laquo经学学案1048944绩溪胡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2〕惠栋laquo易微言raquo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惠栋laquo九曜斋笔记raquo卷2清光绪间laquo聚学轩丛书raquo刊本

〔34〕江藩laquo经解入门raquoldquo汉宋门户异同rdquo条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5〕江藩laquo宋学渊源记raquo卷上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页按有学者对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所

转引的楹帖提出疑问认为ldquo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又不明言楹帖为惠氏谁人所书且称惠宅为lsquo红

豆山斋rsquo与江藩所述显著不同而后人遂衍生楹帖出自惠士奇儿子惠栋之说其次晚清汉学家陈庆镛

mdash3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Page 11: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3〕章太炎laquo太炎文录初编raquo卷1laquo说林下raqu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0页

〔4〕江藩laquo汉学师承记1048944经师经义目录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138页

〔5〕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5-6页

〔6〕黄宗羲laquo宋元学案raquo卷58laquo象山学案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6页

〔7〕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7laquo复孙钟元书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8〕施闰章laquo学余堂文集raquo卷25laquo朱陆异同略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9〕万历laquo歙志raquo卷5laquo风土三raquo

〔10〕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6laquo古在社同言社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183页

〔11〕谢国祯认为ldquo明代末年政治和社会里有一种现象一般士大夫阶级活跃的运动就是党一般读

书青年人活跃的运动就是社党和社名词虽然不同但都是人民自觉的现象rdquo(谢国祯laquo明清之际党

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2〕朱彝尊laquo经义考raquo卷270laquo春秋raquo文渊阁laquo四库全书raquo本

〔13〕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陈夔献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4〕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附戴东原撰寿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70页

按关于此篇戴震所撰写的寿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漆永祥认为是一篇新发现的戴震撰写的佚文

徐道彬则指出其是一篇伪作分见于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05年第1期laquo中国典籍与文化raquo2010年第4期笔者认为无论是伪作抑或是真作其将汉学称为ldquo绝学rdquo那也是清代学者的共识

〔15〕钱谦益laquo初学集raquo卷79laquo与卓去病论经学书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06页

〔16〕有关冯梦龙参加的社集一般都主ldquo复社rdquo说但是细检陆世仪的laquo复社纪略raquo吴应箕的laquo复社姓

氏前后编raquo及吴铭道的laquo复社姓氏补录raquo等均不载其名近人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墨憨斋自刻本laquo古今笑raquo

前有匿名氏所撰laquo题古今笑raquo考证出冯氏为韵社社长社员有钱谦益文震孟姚希孟等人见金德门

laquo冯梦龙社籍考raquolaquo中华文史论丛raquo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支伟成laquo清代朴学大师列传raquo卷首laquo章太炎先生论订书raquo长沙岳鹿书社1998年第2页

〔18〕黄宗羲laquo南雷文约raquo卷2laquo陆文虎先生墓志铭raquolaquo四部丛刊raquo刊本

〔19〕转引自谢国桢laquo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raquo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20〕李文胤laquo杲堂文钞raquo卷5laquo卓氏传经堂记raquolaquo杲堂诗文集raqu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3页

〔21〕许承尧laquo歙事闲谭raquo卷23laquo黄白山父子raquo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第827页

〔22〕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乡党图考序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00页

〔23〕戴震laquo戴东原集raquo卷12laquo江慎修先生事略状raquo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2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39laquo江先生传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9页

〔25〕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钱仪吉laquo碑传集raquo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39页

〔26〕〔46〕凌廷堪laquo校礼堂文集raquo卷23laquo与胡敬仲书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3204页

〔27〕王鸣盛laquo西庄始存稿raquo卷24laquo古经解钩沉序raquo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28〕洪榜laquo戴东原行状raquo引

〔29〕钱穆laquo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页

〔30〕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5laquo翼道学案1048944江慎修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1〕唐鉴laquo国朝学案小识raquo卷12laquo经学学案1048944绩溪胡先生raquolaquo四部备要raquo刊本

〔32〕惠栋laquo易微言raquo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3〕惠栋laquo九曜斋笔记raquo卷2清光绪间laquo聚学轩丛书raquo刊本

〔34〕江藩laquo经解入门raquoldquo汉宋门户异同rdquo条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5〕江藩laquo宋学渊源记raquo卷上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页按有学者对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所

转引的楹帖提出疑问认为ldquo六经宗孔孟百行法程朱又不明言楹帖为惠氏谁人所书且称惠宅为lsquo红

豆山斋rsquo与江藩所述显著不同而后人遂衍生楹帖出自惠士奇儿子惠栋之说其次晚清汉学家陈庆镛

mdash381mdash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

Page 12: 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 xueshujie.net.cn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 陈居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徽州汉学萌发于明清之际,没有明清之际学人社集的经学活动,也就没有

与莫与俦分别使用两副与红豆山房楹帖十分相似的对联但他们指联语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又仿似不

知道红豆山房楹帖的存在惟据本文作者考订皮锡瑞所述楹帖的内容并不可取且惠宅名称虽多却

无lsquo红豆山斋rsquo之名而近人指楹帖出自惠栋固惑于皮锡瑞之说亦因误读江藩的记载而生至陈庆镛

与莫与俦谓所用联语分别来自顾炎武及阎若璩乃出传闻并无实据rdquo(何冠彪laquo六经尊服郑百行法

程朱mdashmdashmdash惠士奇红豆山房楹帖问题考释raquolaquo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raquo2007年第38期)

〔36〕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17laquo朱文公三世像赞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37〕王鸣盛laquo十七史商榷raquo卷6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

〔38〕段玉裁laquo清经世文编raquo卷2清光绪十二年(1886)思补楼石印本

〔39〕皮锡瑞laquo经学历史raquo10laquo经学复兴时代raquo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40〕汪喜孙laquo刘氏遗书跋raquo清laquo刘端临先生遗书raquo刊本

〔41〕钱馥laquo小学庵遗稿raquo清光绪十一年(1885)海宁钱保塘清风室四川什邡校刊本

〔42〕段玉裁laquo经韵楼集raquo卷8laquo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43〕钱穆说ldquo东原举义理考据辞章为学问三大纲而独以能言义理自务懋堂承其师说而变之

谓学问当首重考核考核当在身心性命伦理族类之间而以读书之考核辅之其意首发于为其师laquo东原

集raquo作序而及是又发之与其师所言意趣有异盖其心犹不忘宋儒之理学也rdquo(钱穆laquo读段懋堂lsaquo经韵楼

集rsaquoraquolaquo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raquo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44〕钱大昕laquo潜研堂文集raquo卷25laquo严久能娱亲雅言序raqu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24页

〔45〕顾广圻laquo思适斋集raquo卷23laquo壤室读书图序raquo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47〕桂文灿laquo经学博采录raquo卷2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48〕惠栋laquo易汉学raquo卷6laquo郑氏周易爻辰图raquolaquo象数易学发展史raquo第1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

355页

〔49〕何秋涛laquo一镫精舍甲部稿raquo卷2laquo周易爻辰申郑义raquo清光绪五年(1870)淮南书局刻本第1页

〔50〕江永laquo善余堂文集1048944先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题记raquo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

82页

〔5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laquo绩溪县地raquo第32章laquo人物传记raquo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52〕马宗霍laquo中国经学史raquo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47页

〔53〕梁启超laquo清代学术概论raquo第17朱维铮laquo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raquo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责任编辑陶婷婷〕

mdash481mdash

学术界201841048944学术史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