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社會法 一、社會法之概念及法源....................................................................................3 1. 社會法之概念及任務................................................................................3 a. 社會法的概念 ....................................................................................3 b. 社會法中的保護目的........................................................................4 c. 社會法之法律關係的性質界定 ........................................................4 2. 福利國家的演進與其法理基礎................................................................5 a. 福利國家的歷史演進過程 ................................................................5 b. 社會政策的概念................................................................................5 社會法在整體經濟上的重要性....................................................................7 a. 社會政策與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7 b. 各國致力於福利政策的推行的後果................................................8 c. 福利國家的危機(或是說,社會國到福利國所產生的質變) ....8 i. 福利體系本身.............................................................................8 ii. 經濟方面....................................................................................8 iii. 民主政治體系本身內部的先天危險性格...............................8 iv. 社會福利制度化的必然後果 ...................................................9 4. 社會性權利與所謂「社會基本權」........................................................9 5. 社會法之法源..........................................................................................10 二、社會法之體系..............................................................................................10 社會法的體系結構......................................................................................10 a. 具有先行給付性質之社會給付(以社會保險為代表) ..............10 b. 社會補償..........................................................................................10 c. 社會救助與社會獎掖措施 ..............................................................10 2. 給付型態與財政負擔分配的關係..........................................................10 3. 社會給付之主體......................................................................................11 三、健康保險......................................................................................................12 1. 保險義務人的範圍..................................................................................12 a. 保險義務的上下限的訂定 ..............................................................12 2. 保險機構的組織模式..............................................................................12 3. 保費分攤與費用負擔模式......................................................................13 保險費負擔比率表解..........................................................................14 4. 承保機構、醫事機構、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法律關係..........................15 四、職業災害保險..............................................................................................17 1. 保險事故與給付類型..............................................................................17 2. 財政支持模式..........................................................................................18 3. 求償的可能管道......................................................................................19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社會法一、社會法之概念及法源 .................................................................................... 3

1. 社會法之概念及任務 ................................................................................ 3a. 社會法的概念 .................................................................................... 3b. 社會法中的保護目的 ........................................................................ 4c. 社會法之法律關係的性質界定 ........................................................ 4

2. 福利國家的演進與其法理基礎 ................................................................ 5a. 福利國家的歷史演進過程 ................................................................ 5b. 社會政策的概念 ................................................................................ 5

社會法在整體經濟上的重要性 .................................................................... 7a. 社會政策與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 7b. 各國致力於福利政策的推行的後果 ................................................ 8c. 福利國家的危機(或是說,社會國到福利國所產生的質變) .... 8

i. 福利體系本身............................................................................. 8ii. 經濟方面.................................................................................... 8iii. 民主政治體系本身內部的先天危險性格............................... 8iv. 社會福利制度化的必然後果 ................................................... 9

4. 社會性權利與所謂「社會基本權」 ........................................................ 95. 社會法之法源 .......................................................................................... 10

二、社會法之體系 .............................................................................................. 10社會法的體系結構 ...................................................................................... 10

a. 具有先行給付性質之社會給付(以社會保險為代表) .............. 10b. 社會補償 .......................................................................................... 10c. 社會救助與社會獎掖措施 .............................................................. 10

2. 給付型態與財政負擔分配的關係 .......................................................... 103. 社會給付之主體 ...................................................................................... 11

三、健康保險 ...................................................................................................... 121. 保險義務人的範圍 .................................................................................. 12

a. 保險義務的上下限的訂定 .............................................................. 122. 保險機構的組織模式 .............................................................................. 123. 保費分攤與費用負擔模式 ...................................................................... 13保險費負擔比率表解 .......................................................................... 14

4. 承保機構、醫事機構、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法律關係 .......................... 15四、職業災害保險 .............................................................................................. 17

1. 保險事故與給付類型 .............................................................................. 172. 財政支持模式 .......................................................................................... 183. 求償的可能管道 ...................................................................................... 19

Page 2: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

五、年金保險 ...................................................................................................... 191. 體系定位的特殊性與問題性 .................................................................. 192. 保險義務人的範圍 .................................................................................. 213. 財政支持模式 .......................................................................................... 224. 保險機構的組織模式 .............................................................................. 225. 年金種類與年金的計算 .......................................................................... 22

a. 老年年金 .......................................................................................... 23已經發生的年金債權可否繼承? ...................................................... 25b. 殘障年金 .......................................................................................... 25c. 遺屬年金 .......................................................................................... 26

六、社會補償 ...................................................................................................... 271. 社會補償之理念與給付原則 .................................................................. 272. 社會補償的給付類型 .............................................................................. 28

a. 軍役補償 .......................................................................................... 28b. 接種疫苗受害者補償 ...................................................................... 28c. 暴力犯罪犧牲者與戰爭受害者補償 .............................................. 28

3. 補償給付的特殊性 .................................................................................. 28七、社會救助 ...................................................................................................... 28八、社會行政程序 .............................................................................................. 29

1. 社會行政程序與一般行政程序的關係 .................................................. 292. 與私人的合作關係 .................................................................................. 30

a. 委任關係 .......................................................................................... 30b. 資訊提供關係 .................................................................................. 30c. 費用抵償關係 .................................................................................. 30

3. 社會行政領域的資料保護 ...................................................................... 31

Page 3: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3

一、社會法之概念及法源

1. 社會法之概念及任務

a. 社會法的概念

形式意義:所有與『社會給付』相關的立法

實質意義:包含有社會性意旨的立法,亦即為達成某種社會政策的立法。在此

意義下,幾乎所有現行法規都可算是社會法,因為所有法規的訂定

與施行都必須受到憲法中社會性思想的拘束,因而也多少受到社會

政策的干預

過度廣泛的定義無界定作用,因此『社會法』的概念宜採取較形式、較狹義的

定義方式,直接指涉那些『自始、明顯基於一項社會政策的意旨,規範一種特

定社會給付的法規』。至於修改某一項既有法規而納入某一特定社會政策的意

旨則非屬社會法的制訂,例如在稅法規定中的對社會弱勢團體的減稅優惠,或

是勞動法中對勞資之間法律關係內容的調整,均非為社會法之概念所包含。

※學科之界定

釐清「社會法」與其他許多學科類別之間的關係,對於社會法的體系建構的

理解有很大幫助。因為社會法不像民法、刑法,自始被當作一獨立的法領域

去學習各項基本原理與結構,社會法的概念一直被強調為介於公、司法之間

的領域,與「行政法」、「法社會學」、「經濟分析」、「社會國理念」、

「生存權保障」密切相關,然而究竟如何相關呢?這對法律人個人的法律體

系建構與學科理解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社會法作為公法:社會法規範社會給付相關事項,處理的是社會給付主體之間

的法律關係。以我國現行制度而言,各種社會給付主管及實施業務機構均為公

行政機關(內政部、全民健保局等)或是擬議中的獨立公法人,因而社會法關

係為公法上的關係。社會保險與私法上的保險契約關係加以比較,在契約自

由、組織形式、救濟途徑等上有顯著的區別,也應屬公法關係。而私法性質的

部份,時常是發生於公法規定同時產生私法法律效果,或是社會法上公任務交

由私人去履行的情況。在後者情形雖與「委外行政」相近,但給付主體時常並

未附帶行使公權力(如單純的診療行為),甚至還「平行」成立私法上契約

(此點有許多學說上爭議)。

社會法作為行政法的一環:由於憲法條文不能直接作為請求社會給付的依據,

因而社會法乃是以社會行政法為其主要構成部份,包括規範社會給付機構如何

受理、審核、發放社會給付的規定;此外為貫徹社會法規定之實效,也設有若

Page 4: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4

干強制性質的干預規定。

b. 社會法中的保護目的

社會法中包含著許多介入個人生涯規劃(健康管理、教育、老年照顧、家庭組

成、理財空間等)的措施,這些措施一方面必須找到憲法中規範意旨來作為社

會立法的正當化基礎,另一方面也為其設下干預人民自由的界限。若先廣泛地

列出可能作為社會立法根據的條文:

1. 保障人民具有人性尊嚴的生存條件(憲法第15條)

2. 保障人民人格自由發展的機會(憲法第22條)

3. 保障人民具有平等發展的機會(憲法第3條)

4. 促進人民工作、就業的機會(憲法第15、152條)

5. 實施社會福利制度(憲法第155、157條)

6. 對家庭、母性、兒童的保護(憲法第156條)

7. 全民健保(增修條文第十條)

初步地觀察就已經可以發現這些條文規範意旨廣泛,其固然可以作為社會

立法的依據,但也同時可以作為其他立法的依據,也未必不能導出正好相反的

具體規範方向(實施強制保險與保障人民自由)。這些表面上的矛盾乃是憲法

學與國家理論上一般的問題,在社會法領域則特別凸顯,要嘗試一般性的解決

(如替國家目標排出順位)十分困難,意識到這些衝突的論者,也只能嘗試在

個案中去做權衡(不過度侵犯基本權前提下之政策衡量)。

c. 社會法之法律關係的性質界定

簡略定義:

1. 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 為存在於給付請求權人與社會給付機關二個權利主體之間的積極社會給付關

係(此定義只限於直接給付)。

社會給付請求權分為二部份:

1. 基礎關係:其存在先於社會給付請求權的成立,是給付請求權的基礎,

為一種照顧給養的關係。如保險關係、軍人對國家的忠誠義務關係。

2. 以社會給付請求為中心的債之法律關係

Page 5: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5

2. 福利國家的演進與其法理基礎

a. 福利國家的歷史演進過程

早在現代的社會法觀念成型之前,社會問題早就存在,只是以前這些問題是透

過各種非正式的社會機制來加以解決(正式=國家立法規制、權義關係明

確),如家庭、鄉里以及寺院的濟貧措施等。

在歐洲中世紀末期,出現了一些由行會組成的自助性組織,13世紀有礦工工人

組成互助會,以集體連帶的方式來協助發生礦災傷殘或死亡的同僚,這是西方

社會保險制度的前身。

b. 社會政策的概念

首先一特定社會現象被意識到為『不公平』 『不妥當』時,便成為一『社會問

題』,而為解決此社會所擬定的解決方案,就是『社會政策』。一個問題是否

被意識到為一社會問題,是相當偶然的。因而在作政策考量時,也應將觀察角

度拉開,對問題作一全面性的考量,以提出適當解決方案。對一社會問題擬定

解決方案,有很多不同的手段選擇方式,可以將問題解決『外化』到該特定生

活領域之外,透過改善經濟結構條件或建立社會安全措施等方式來解決;也可

以透過『內化』的解決手段,直接調整該特定生活領域的法律關係。

social 的本意是連帶、平衡弱勢,但何謂社會問題,卻不是可以客觀認定的,

社會福利措施更不是由社會真正最貧困的族群開始實施。因為什麼是“需要平

衡”的弱勢,終究是由社會的中間階層來認定,由主流價值決定何者應予平

衡,而通常是當社會的中間階層認為這種社會不平衡造成的現象,會導致他們

既得利益、社會結構與主流價值受到衝擊,就會將之視為是一種【社會問題】

來加以處理。

在以法律為解決【社會問題】為媒介的現代民主社會,社會福利制度更受到民

主選舉週期更替的影響,呈現一種弱勢團體輪流在每次選舉中得到一點邊緣利

益的現象。亦即政黨為了贏取少數邊緣團體的選票,化解可能的反體制的壓

力,採取略施小惠的方式來解消弱勢群體的不滿,也同時給予所有弱勢團體一

種期望,下次選舉可能換我得到利益。

Frage:我們所認知的【社會弱勢】有哪些?請逐一檢討之。

原住民、婦女、兒童、同志、殘障者、外籍勞工、外籍新娘、貧戶、失業者….

Page 6: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6

例:勞工財產形成制為勞動法或是社會法?(包括勞工儲蓄購屋措施、勞工儲

蓄保險措施以及勞工儲蓄信託措施,另再配合已開辦之『分紅入股措施』,讓

勞工累積或轉換成具有實質意義的理財制度)

在近代國家的形成階段,宗教改革、人道主義以及主權國家興起,風潮所及,

農業社會也漸漸解構,大量人口脫離農村進入城市,遊民、乞丐於是成為新國

家型態的一大問題。國家開始採取對應措施,對有工作能力者禁止乞討、強制

勞動,病弱者則由地方主管予以救助。惟基本上各國的趨勢都是只協助工作不

能者。

1349英國The Ordinance of Labourers

1351 Karl V. : Bettelei und Landstreicherei verboten, Kranken und Gebrechlichen

die Hilfe durch ihre Stadtgemeide zuteil werde.

1601英國濟貧法:對於『能力不足』、『智能較低』者,予以救濟

1794 Das Allgemeine Landrecht fuer die preussischen Staaten (ALR) 課與國家給

養、照顧無能供養自身之國民的義務

十九世紀末德國之社會立法運動是為防堵勞工運動的一種應變措施,保守派接

納了一些社會黨的基礎社會性思考,基於一種促進整體和諧的思想 (Festigung

des sozialen Friedens),要將勞動者階級整合進入社會。其影響為:社會政策不

再只限於社會中的少數邊緣團體,而已將社會中的中堅份子納入,積極參與社

會活動、有工作能力的勞動者階級成為國家所設立的社會保險措施的對象。社

會保險的目的則定位在排除社會生活中的典型風險,如疾病、意外、傷殘、老

年以及扶養者的死亡,以避免其落入貧窮的困境。(反於以往的社會救濟,基

本上是以已經落入貧窮作為給付的前提要件)。

這樣的一種發展當然有其經濟、思想、意識型態發展史上的淵源,若是依照市

民自由國家對國家任務的理解,國家本不應介入私生活領域,負起照顧國民生

存基礎的任務,個人的理想圖像應該是自我決定、自我負責的,國家應儘量減

少干預。尤其是在十九世紀的英國,社會達爾文主義論者Thomas R. Malthus 著

論以為濟貧措施只會增加貧民數量,使得應被淘汰的貧民得以繼續繁衍,因而

應予撤廢。在德國一則當政者希望藉由社會福利措施的導入,收服人心,換取

勞動階層的忠誠,二則在德國自由主義的傳統本來就較其他歐洲國家為弱,德

國國家一直就是把維持社會秩序視為自己的任務,在這種背景之下,世界最初

的社會保險制度就在一種由上而下的社會改革中成型。

1883 Krankenversicherung

1884 Unfallversicherung

1889 Alters- und Invalidenversicherung

1935美國社會安全法案

Page 7: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7

1941英國W. Temple提出『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 一詞,藉之與高權國家作

對比 (Power State),自此開始了對於『福利國家』的反省。此問題牽涉到國家

在現代國家中的角色,個人、社會與國家之間的責任分擔等重要課題。

(君主立憲←→民主法治、施捨救濟←→法定權利、防禦權觀←→參與權觀)

◎ 正式與非正式的解決社會問題的管道所謂“正式”乃是指用國家法律體制建構方式,來處理一項社會問題,這種手

段的選擇,同時意味著這被視為是國家應擔負的責任。“非正式”則是由民間

以私領域的手段去解決社會問題,例如透過家庭、廟宇教會、慈善機構等,這

是意味著此問題被視為是個人、家庭、社會應擔負的責任。

Frage:國家將公共任務「民營化」有幾種形態與方式,用在社會福利領域的有

哪些?

參考:李玉君,社會福利民營化法律觀點之探討,月旦,2003.11

限於「組織民營化」、「功能民營化」,不進行「任務民營化」(P.82)

例如將公立福利機構改組為財團法人(法人化),或是透過公設民營、委外經

營的方式,導入私人力量來執行。

組織形態:自治行政(公法人)、非營利團體(私法人)、營利團體(政府購

買福利服務)

首先要解決的是社會福利任務在本質上,是否一定歸屬於要由國家、社會或家

庭、個人的責任,有無本質上不得轉移的問題。憲法委託之規定對於國家責任

有何影響?是使其負上強制不得轉移的任務?或是可以依循國家角色之「附屬

性原則」,擔任補充性角色即可?

3. 社會法在整體經濟上的重要性

a. 社會政策與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法本身規律的事項-亦即社會給付-本身就是一種金錢、勞務與物的資源

的重分配過程。在社會補償、社會促進與社會救助,給付是由稅收所支付的。

在各個社會福利國家設計上最重要的支柱的『社會保險』的部門,支出則是由

保費來支持,無論是在哪一領域,收入面都是核心性的問題,而社會法對整體

經濟的影響也由此而發生。

社會政策與自由市場政策時常是處於一種緊張關係,但並非必定處於對立而互

不相容的關係,甚至可說社會政策正是在肯定自由經濟下的一種調和、矯正性

的措施,因為在社會主義的統制經濟體制之下,並無社會政策存在的必要。自

由經濟體制下的社會政策毋寧是要追求自由競爭更公平、更健全的運行,排除

惡性競爭下耗盡性、毀滅性的手段,確保每個個人最基本的生存物資供給、機

會的平等以及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惟在社會福利國家任務擴張的趨勢下,社

Page 8: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8

會政策原本的定位卻少被顧及,社會資源過度消耗性的使用與個人自我發展動

機的低落成為在所謂『福利先進國家』普遍可觀察到的現象。

b. 各國致力於福利政策的推行的後果

1. 越來越多的團體要求同等待遇

2. 所保障的範圍越來越大

3. 給付條件越來越寬鬆

4. 給付水準越來越高

c. 福利國家的危機(或是說,社會國到福利國所產生的質變)

i. 福利體系本身

1. 費用負擔太重(越來越多的團體要求同等待遇、所保障的範圍越來

越大、給付條件越來越寬鬆、給付水準越來越高)

2. 社會人口結構老化,需供養人數增加

3. 醫療技術進步,成本增加

4. 七十年代經濟衰退,失業增加,國家收入減少,支出增加

ii. 經濟方面

1. 工作觀念改變:由成年人工作賺取收入以供養家庭的基本預設,轉

向為依賴福利給付生活,『欠缺』轉變為『常態』

2. 家庭觀念改變:無父母之子女與無子女之父母增加。在有年金給付

之後,老年安養逐漸被認為是福利機構的責任,社會成員的『防老』

意識轉趨薄弱,子女也失去責任感。要是年金保險財務惡化,世代間

對立氣氛又會升高。

iii. 民主政治體系本身內部的先天危險性格

1. 福利國家努力的對象已不限於某些特定弱勢群體,而必須調整社上

各種團體所遭遇之不利益。所有個別的差距都被視為『不平等』,均

要求國家負責彌補。

2. 國家為彌補財政負擔,必增加稅收;而人民對於自己本身是否能得

到回饋的懷疑增加,抗拒力也日增。

3. 在民主國家,各利益團體透過議會提出其要求,國家為維持各團體

之忠誠,必須給予優遇,唯一旦一個團體得到補助,其他團體必要求

同等待遇。

Page 9: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9

iv. 社會福利制度化的必然後果

1. 法律化:只能處理可透過立法、司法訴訟途徑解決的問題

2. 經濟化:對非經濟問題漠不關心

3. 金錢化:不重視以人力解決問題

4. 專業化:不重視單純的人際之間的互動,一切事務的處理均類型化

4. 社會性權利與所謂「社會基本權」

◎ 【社會權】是否應入憲?其權利內涵為何?效力如何?

國家角色變遷到社會福利國的階段,國家的角色已不再限於消極地不侵害人民

的基本權益並維持一自由、平等的社會秩序;在社會福利國的理念下,國家的

任務已延伸到必須創設一個前提環境,使得個人都享有充分人格發展、自我決

定的機會,亦即國家負有一積極的作為義務,其必須主動地去創設為實現相關

基本權所必須的周邊制度與條件,使得人民的基本權利得到落實。在此理念

下,不僅是社會法,各種保障弱勢團體的法規、勞動法、各種經濟性法規,甚

至於可說是所有包含社會性思想的法律制度,都是體現社會福利國理念的社會

性權利。

國家型態的變遷,密切地與國家任務範圍的界定連結在一起,而國家的任務自

然又以特定的國家觀為背景,由此確定國家目標為何。國家任務的範圍一旦界

定,國家行為的型態、權限的範圍也隨之確定。

古典自由主義觀點:國家不干涉,個人自由最大發揮:防禦權 (Abwehrrecht)

民主觀點:人民積極參與政治:參政權 (Teilnahmerecht)

社會主義觀點:社會弱勢應予機會平等,其劣勢地位必須加以平衡,國家介入

重分配過程,分享權 (Teilhaberecht),以廣電自由為例。

相較於所謂「社會基本權」的討論,在理念上雖有共通之處,卻具有完全不同

的問題性,為求概念界定之嚴謹,避免誤解與混淆,應予以區別。「社會基本

權」乃指基本權功能分類中的『分享權』(Leistungsanspruch)功能,是指基於基

本權意旨直接向國家請求特定作為或給付的一種基本權作用。其訴求並非援引

既有法律作為請求權基礎,而是直接指向於國家,要求國家為特定作為(例

如:制定一殘障雇用保護規定)。換言之,已透過社會性法規具體化的法律性

權利,非「社會基本權」討論所關心的課題。「社會基本權」之討論所關切乃

是:當國家怠惰於履行憲法上所賦予的立法委託,不履行國家任務時的問題。

Page 10: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10

5. 社會法之法源

由社會法規範的對象通常受到法律保留的適用,例如強制保險義務的課與,構

成對保險義務人的行為自由、所有權的限制,另外即使是單純的社會給付(如

社會救助或社會獎掖措施)由於影響到資源分配,也必須有法律做依據。

二、社會法之體系

1. 社會法的體系結構

◎ 社會法的分類架構-三柱理論(新舊三柱)

a. 具有先行給付性質之社會給付(以社會保險為代表)

這種給付體系是將可預計的風險透過事先的集體連帶、風險分攤的方式,事先

予以防治。

b. 社會補償

c. 社會救助與社會獎掖措施

※參考月旦法學1997年九月號,社會福利制度之基礎理念及結構

2. 給付型態與財政負擔分配的關係

社會政策需要規範面的正當性基礎,也需要現實面中人民法確信的支持。

責任的分擔依照社會成員的認知,會發展出種不同的型態。對於一種生涯中的

欠缺狀態的填補,可能歸屬於國家責任、社會責任或是個人責任。這種對責任

分擔認知的界定,又時常是國民意識與由國家所主導的法制建構交互作用的影

響。在個人生涯中各種可預計的風險或必定面臨的需求,應由國家、共同體或

是個人來加以承擔,本來並無一定的分野,而是在個別社會中逐漸發展出來

的。在各個社會給付的型態領域,對責任分擔不同的界定,會同時決定其不同

的建構原則以及財政支付方式。

例如在職業災害部份,通常被認為是雇主所應承擔的風險,而此風險若加諸於

個別雇主身上,則雇主在勞災之餘,往往失去支付能力,勞動者的賠償無法獲

得保障,事業也隨之結束,因此,一種類似於雇主的責任保險制度首先發展出

來,是為職業災害保險的前身,之後則演變成為由雇主全責支付保費的意外保

險,也就是由事業主共同體來分擔此風險,使得勞動者求償得以貫徹,事業也

Page 11: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11

能維持。

在普通傷病的情形,責任的分際就不是那麼明顯。這種對責任認知的歧異也反

映在健康保險的建構上。首先,將此一風險納入社會保險的範圍內,本身代表

一政策判斷,亦即,國家應設立一個強制保險機制,使國民應透過共同的連

帶,預防或避免應傷病等事故影響生計的情形。至於何種風險應列入強制保險

的範圍,則又有許多考量的空間,『生育』,首先並非一種傷病,也不太能將

之認定為一種『風險』,但是由於整體社會政策考量上對家庭、撫育子女的重

視,不樂見因費用負擔影響生育意願的情形發生,所以也將之納入給付範圍。

另外在意識型態的影響下,流產仍為給付範圍,墮胎則被嚴格限制。另外自願

從事高風險行為所導致的運動傷害,德國也正研議要將之排除在健保給付範圍

之外。

在老年年金保險的情況也相同,年老失業後失去工作能力,並非一種『風

險』,而是人生必定面臨的階段,也不能透過『風險分攤』的方式來消化此負

擔,只能透過子女奉養、儲蓄來預防老年貧困,這兩者基本上都是將老年安養

視為個人(家庭)責任的作法,至多在不足之時,由國家予以部份的補助,如

優惠存款利率、老年救助等。

在西歐近數十年,發展出所謂『世代契約』責任分攤方式,基本上將老年安養

視為一種共同體責任,相當程度地放棄年金保險中『儲蓄』的因素,單純由現

在工作中的世代共同奉養老年世代,每年將年金給付的總支出分配到保險人身

上,再決定保費費率。有工作能力的年輕世代支付出所得的相當比例,代價則

是一種將來年輕世代也會負起安養責任的『承諾』或『期待』。但是這種建築

在社會共識上的年金保險政策,實則沒有規範性的基礎存在,因為只基於對國

家的信賴,基本上是無法正當化國家繼續的重分配措施。一旦在經濟情勢變

遷、人口結構改變再加上日益沈重的費用負擔,這種共識就開始動搖,現在工

作的世代對繳交高額保費的抗拒日益增強。這也正是西歐社會福利國家所面臨

的重大危機。

3. 社會給付之主體

1. 請求權人:其請求權以保險事故的發生為停止條件。給付請求權人未必須為

保險關係的當事人(被保險人,例遺屬年金),也不一定是給付受領人。

2. 給付機關:為保險關係之主體,惟時常並非真正提出給付的機構。如醫事機

構等提出實際實物或醫療給付的主體,只是委任給付機構,其與被保險人之間

並不存在社會保險關係。

Page 12: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12

三、健康保險

1. 保險義務人的範圍

a. 保險義務的上下限的訂定

強制健康保險義務的課與,基本上是對人民自由的限制,雖然在加保後,被保

險人也可享受各種醫療給付,但是這種強制納入集體連帶風險共同體的義務 保

險,在締約上、內容上都沒有選擇自由的方式,並非毫無憲法上的疑義,而是

需要正當化的一種國家干預措施。

因此,在決定被保險人範圍大小時,也必須有所依據。單純是費用因素的考量

並不足,而必須要以憲法上的法理基礎做依據,德日都設有強制適用與任意適

用的規定。原則是以風險共同體的成員為限,高收入階層沒有納入保障的必

要,如果要基於擴大財源的考量將之納入被保險人,其正當性則有疑慮,至多

只能以社會連帶的理念作根據。低收入階層則也被排除在保險義務人範圍之

外,這是基於推定其應已附屬於其生計扶養人而接受社會保障(眷保),因為

若是所有薪資階級都強制投保,也會增加只是打零工貼補家計者的負擔,因為

其本身將成為保費義務人,家庭中必須支出兩份保費。可是要是因此免除低收

入者的保險義務,有可能造成健康醫療網的漏洞。

我國採取的制度則是眷屬加保自付保費,因此則是將低收入戶納入保障,基於

沒有能力繳納保費分擔風險,這一部份的財務負擔由國庫支出。

在這一部份,德國將三十歲以下學生納入健保義務保險人範圍則頗有違憲疑

慮。首先學生並無雇主,因而雇主部份保費由國家分擔,保費額度則是比照最

低薪資階級繳納,這對於風險共同體中其他成員並不公平。因為學生相對於從

學徒時起就開始繳納保費加入保險共同體的勞動者而言(保險義務起算約八百

多馬克),實在非屬弱勢團體,這種重分配,很難以社會連帶來加以合理化。

另外在被保險人眷屬的保費計算方式上,也有多種給付的模式。德國是採取一

人加保全家受惠的方式,對家庭採取鼓勵促進的措施(惟眷屬如另有保險義

務,則當然必須自行加保,給付保費),日本亦同。我國則採取眷屬隨同被保

險人分擔比例繳納本身保費的方式,這除了是政策取向的選擇之外,還必須考

量另一問題,亦即被保險人的眷屬保費分擔比例比照被保險人本人,這對雇主

是否公允。

2. 保險機構的組織模式

我國的全民健保目前是由行政院衛生署之下的全民健保局負責執行。另依被保

Page 13: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13

險人人口,在全國設有六個分局及六個聯合門診中心,執行業務。在保險機構

組織模式的選擇上,有『公辦公營』、『公辦民營』、『民辦民營』等方式,

我國現制是採取公辦公營的方式,優點為開辦迅速,標準畫一,缺點則是缺少

競爭,會造成服務品質、效率低落,費用膨脹等不良後果。公辦民營則可在追

求公任務之餘,也保有市場競爭的因素,缺點則是可能造成劣勢被保險人加保

困難,成為競爭下的犧牲品;此外聯合壟斷調漲保費的可能性也需注意。民辦

民營則是在較強調自由市場經濟運作,國家儘量少加干預的國家,如美國,所

採用。對我國現狀則不是非常適切。

3. 保費分攤與費用負擔模式

被保險人分為下列六類:(全民健保法8)(被保險人:投保單位:政府)

一 第一類:

(一) 政府機關、公私立學校之專任有給人員或公職人員。 (公4:6私4:3:3)

(二) 公、民營事業、機構之受雇者。(3:6:1)

(三) 前二目被保險人以外有一定雇主之受雇者。(3:6:1)

(四) 雇主或自營作業者。(10:0)

(五)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自行執業者。(10:0)

二 第二類: (6:4)

(一) 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而參加職業工會者。

(二) 參加海員總工會或船長公會為會員之外僱船員。

三 第三類: (3:7)

(一) 農會及水利會會員,或年滿十五歲以上實際從事農業工作者。

(二) 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而參加漁會為甲類會員,或年滿十五歲以上

實際從事漁業工作者。

四 第四類:志願役軍官、士官及士兵之眷屬領有軍眷補給證或軍眷身分

證之家戶代表。(4:6)

五 第五類:合於社會救助法規定之低收入戶戶長。(0:10)

六 第六類:

(一) 勞民、榮民遺眷之家戶代表及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受

託照顧之滯留大陸臺籍前國軍返臺人員。(3:7)

(二) 第一款至第五款及本款前目被保險人及其眷屬以外之家戶戶長或代

表。(6:4)

前項第三款第一目實際從事農業工作者及第二目實際從事漁業工作者,其

認定標準及資格審查辦法,由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會同主管機關定之。

Page 14: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14

保險費負擔比率表解

保 險 對 象 類 別保 險 對 象 類 別保 險 對 象 類 別

負 擔 比 例 (%)負 擔 比 例 (%)負 擔 比 例 (%)

保 險 對 象 類 別保 險 對 象 類 別保 險 對 象 類 別 被保

險人

投保

單位政府

第一類

公務人員

公職人員

本人及

眷 屬40 60 0

第一類

私立學校

教職員

本人及

眷 屬40 30 30

第一類

公民營事業、

機構等有一定

雇主的受雇者

本人及

眷 屬30 60 10第一類

雇主

自營作業者

專門職業及技術

人員自行執業者

本人及

眷 屬100 0 0

第二類職業工人

外僱船員

本人及

眷 屬60 0 40

第三類農民、漁民、農

田水利會會員

本人及

眷 屬30 0 70

第四類軍人眷屬 眷 屬 40 60 0

第五類低收入戶本人及

眷 屬0 0 100

第六類

榮民、榮民遺眷本人 0 0 100

第六類

榮民、榮民遺眷眷 屬 30 0 70

第六類

地區人口本人及

眷 屬60 0 40

投保金額

第22條

第一類及第二類被保險人之投保金額,依下列各款定之:

一 受雇者:以其薪資所得為投保金額。

二 雇主及自營作業者:以其營利所得為投保金額。

三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自行執業者:以其執行業務所得為投保金額。

Page 15: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15

第四類被保險人,以其家戶內軍人之薪資所得為投保金額。

第一類及第二類被保險人為無固定所得者,其投保金額,由該被保險人依

投保金額分級表所定數額自行申報,並由保險人查核;如申報不實,保險

人得逕予調整。

透過自付額的訂定達成所謂『不保小病、只保大病』的效果

4. 承保機構、醫事機構、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法律關係

社會保險關係的成立與消滅都是隨法定條件的該當而自動發生,受雇者、志願

役眷屬以開始從事業務之日為健保資格取得之日。投保單位的怠於申報完全不

影響保險關係的存在,雇主只是單方地負有向國家申報的義務(罰則第69

條),在被保險人方面的遲繳保費也最多只能依30條的規定暫行拒絕給付(同

時履行抗辯),沒有保險人得終止保險契約的規定。

第12條(重複投保禁止原則)

第一類被保險人不得為第二類及第三類被保人;第二類被保險人不得為第

三類被保險人;第一類至第三類被保險人不得為第四類至第六類被保險人。

具有被保險人資格者,並不得以眷屬身分投保。

第13條(眷保附屬性原則)

被保險人之眷屬,應隨同被保險人辦理投保及退保。

在保險機構與被保險人之間存在的是依公法成立的保險契約,給付機構(醫事

機構或其他器材供應機構)與被保險人(給付請求權人)之間並不存在有保險

關係,而是給付機構依其與保險機構之間所訂定之利益第三人契約,向被保險

人提出給付。

在德國這種給付關係的法體系定位無法概括論之,必須就醫師提供的診療與醫

院提供的診療分別作分析。1 就個別醫師的診療而言,是經由通稱的「契約醫

師」提供直接的醫療給付,但「契約醫師」一詞與其法律地位並不相符,因為

負有法定與契約所定之提供醫療給付義務的是醫師聯盟,而並非個別醫師。關

於提供醫療給付的費用抵償也是在醫師聯盟與國家之間進行,個別醫師必須透

過聯盟的內部分配(由自主章程規定)才能獲得其配額。在履行此醫療給付委

託時,個別醫師必須遵守法定誡命(品質、人道、經濟性、保費額度穩定性誡

命§71 SGB V)與規範契約(Normenvertrag §§82ff. SGB V)。這種在保險人

與醫師聯盟之間所簽署的契約具有類似團體協約的效力,可直接拘束雙方的內

部成員,其與團協不同的則是其為公法性質,在體系上被歸類為

1 Eichenhofer, Sozialrecht, 1995, Rn. 368.

Page 16: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16

koordinationsrechtliche öffentlich-rechtliche Vertrag (§§53ff. SGB X)。2

§75 Abs. 1 SGB V : Die Kassenärztlichen Vereinigungen und die Kassenärztli-

chen Bundesvereinigungen haben die vertragsärztliche Versorgung in dem in §73 Abs. 2 bezeichneten Umfang sicherzustellen und den Krankendassen und ihren

Verbänden gegenüber die Gewähr dafür zu übernehmen, dass die vertragsärztli-

che Versorgung den gesetzlichen und vertraglichen Erfordnissen entspricht.

德國的醫療給付委任關係是存在於保險人與作為公法上的強制結社的醫師聯盟

之間。由對於醫師聯盟所做的提供醫療給付的委任中,可以導出其保障法定及

約定要求被履行的義務。在德國(相反於我國),由於委託的法律關係不存在

於保險人與特約醫師之間,因而無法直接課予個別醫師遵守委託內容的義務,

此任務的履行只能由醫師聯盟透過其內部成員關係去促成。保險人有作用空間

的例外情形為:當所涉及的是經濟性誡命被違反時,此時保險人也有參與作用

權。這個義務相對人的界定也連結到費用超支償還的義務上,當個別醫師由於

錯誤的計算或是違反經濟性原則所造成過高的費用,必須由醫師聯盟負責償還

(保險人在下一次付費時自動扣除)。在此,保險人與醫師聯盟之間的費用計

算關係是與醫師聯盟與內部成員的關係嚴格區分開來的。3 醫師聯盟為公法上

的強制結社,其對於內部成員可實行商談、諮詢、告示、警告、清算報告、申

請經濟性審查、撤回許可(如紅外線許可)及其他必要的紀律性措施。以往最

重的撤銷特約醫師的處分權現在已經移轉到許可委員會去了4。

個別醫師的權利義務也只能透過醫師聯盟來加以主張,但是德國的醫師聯盟與

聯邦醫師聯盟為公法上的法人,其只代表整體特許醫師的利益,並不為個別醫

師為利益代表(尤其不代表醫師的經濟性利益),但這並不排除醫師聯盟就具

有一般重要性的個別法律爭議向保險人提起訴訟。5 惟無論如何,個別醫師對

於其他機構的權利救濟管道(例如:監督機關、社會救助主管機關)當然並未

被排除。

醫師聯盟也負有監督個別醫師履行義務的任務,監督的內容是一般性地致力於

使得特約醫師都能無瑕疵地履行契約的約定。例如:符合規定的費用計算、遵

守經濟性誡命、簽發符合規定的證明、足夠的診療時間等等,其中也包括對於

2 Eichenhofer, Sozialrecht, 1995, Rn. 372.

3 Peters, Handbuch der Krankenversicherung (SGB V), 19 Aufl., 1996, Rn. 13-14. 關於法定章程內容,參見Rn. 35。

4 Peters, Handbuch der Krankenversicherung (SGB V), 19 Aufl., 1996, Rn. 22.

5 Peters, Handbuch der Krankenversicherung (SGB V), 19 Aufl., 1996, Rn. 19.

Page 17: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17

行使醫療行為的前提條件的監督,如診所的設備是否符合保險人的要求等。惟

需注意者為:醫師聯盟的監督不得及於醫師的診療行為,在此醫師保有其不容

干預的自主空間。6 惟個別醫師也並不是當然、直接地有履行醫師聯盟所承受

之任務的義務,在此無寧需要一個同意的聲明或是其他明示的義務承擔。(類

似團協效力?)

在以往發給醫生特約醫師的許可也是醫師聯盟的任務,但是這項任務在修法後

已經被轉移到特殊的許可委員會去了。7

四、職業災害保險

1. 保險事故與給付類型

第2條

勞工保險分左列二項:

 一 普通事故保險:分生育、傷病、醫療、殘廢、失業、老年及死亡七

          種給付。

 二 職業災害保險:分傷病、醫療、殘廢及死亡四種給付。

在德國職業災害保險所涵蓋的事故包括勞動意外、工作器材所導致的意外、上

下班途中交通意外以及職業疾病。其他對於非屬勞動者提供勞務相關的傷病,

如對因急救措施導致的損害、上學途中的意外、因進入公共建築所遭受的意外

等,雖然也是由職業災害保險所給付,但其實性質應屬於社會補償,所已被稱

之為『非真正意外保險』,以與意外保險的原型有所區分。

在人的範圍上,德國的意外保險不像其健康保險,設有收入上下限的規定,亦

即所有勞動者都有保險義務。相對於我國,我國在健康保險上採取全民強制加

保,職業災害保險則限於勞保範圍。

在從是以給付勞務為目的的行為與所造成的損害之間,必須具有因果關係。不

同於民刑是責任在因果關係外還要求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罪責,在此,

因果關係為唯一的基準。在此所要求的一種『本質上的條件性』,給付勞務不

需為單獨的原因,但至少必須是共同的原因。惟這種學說上嘗試的界定都很難

令人滿意,其只提供一種描述,並非解決的區分基準,這原因也可能是在於職

災保險的本質,也許只能在個案中進行確認。其承認與否也相當地受政策性考

6 Peters, Handbuch der Krankenversicherung (SGB V), 19 Aufl., 1996, Rn. 20-21.

7 Peters, Handbuch der Krankenversicherung (SGB V), 19 Aufl., 1996, Rn. 5.

Page 18: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18

量所左右(上下班途中接小孩被承認、購物、進餐廳則否,若不超過兩小時,

則回程仍受保護)

2. 財政支持模式

職業災害保險是工業化與科技化的法律上的反應機制,鑑於民法上的歸責原則

(準可歸責理論)已無法應對這樣的事件,一種危險責任理論因而被導入,但

也不能完善解決此一問題。1870年左右,一種強制性的事業主責任保險被引

入,之後,立法者進一步地以社會保險取代了私法保險,並確立了以下原則,

-個別事業主的職業災害透過法律強制保險加以保障

-在職業災害發生時,雇主的私法上責任則被排除

-勞動者的照顧則由保險組織予以承擔,所有財務支出由同一經濟分支的

雇主共同分擔

※在KV, RV und ArblV中雇主所支付的保費部份也算入工資,因為雇主所支付

的保費部份也是勞務給付的對價。唯獨意外保險中雇主所支付的全額保費並不

算入工資之內,因為意外保險一方面是雇主方的風險分擔的機制,另一個定位

則是雇主照顧義務的延伸。(Schulin, Rd. 284)

第13條

勞工保險之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由中央主管機關按被保險人當月之月投保

金額薪資百分之六‧.五至百分之十一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職業災害保險費率,按被保險人當月之月投保薪資,依職業災害保險適用

行業別及費率表之規定辦理。但僱用員工達一定人數以上之投保單位,其

前三年職業災害保險給付總額占應繳職業災害保險費總額之比例超過百分

之八十者,每增加百分之十加收其適用行業之職業災害保險費率之百分之

五,並以加收至百分之四十為限;其低於百分之七十者,每減少百分之十

減收其適用行業之職業災害保險費率之百分之五,每年計算調整其職業災

害保險費率。

前項職業災害保險適用行業別及費率表,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報請行政

院核定,並至少每三年調整一次。

職業災害保險之會計,保險人應單獨辦理。

第15條

勞工保險保險費之負擔,依左列規定計算之:

 一 第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及第八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規定

   之被保險人,其普通事故保險費由被保險人負擔百分之二十,投保

   單位負擔百分之七十,其餘百分之十,由中央及省 (市) 政府各負

Page 19: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19

   擔百分之五;職業災害保險費全部由投保單位負擔。

3. 求償的可能管道

雇主透過保費的繳交,基本上免除了職業災害損害賠償的義務;惟有疑問的則

是:慰撫金義務是否也一併免除?聯邦憲法法院則予以肯定,理由是:勞動者

透過意外保險已享受到許多額外的優待(不計算與有過失、不論雇主是否可歸

責、免除訴訟程序、免除雇主支付不能的風險),而且意外保險的給付的計算

方式也可說對非物質損害做了平衡。工作伙伴在職業災害的造成上,只就故意

及重大過失負責。

若事業主或其工作伙伴在職災的造成上,有故意或重大過失,職業災害保險人

對其有原始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因為其求償權已由法律強制解消。其性質界定

則有公法及私法兩種。前者是作為違反社會法上義務的制裁,後者則需依一般

民事規定請求。

五、年金保險

1. 體系定位的特殊性與問題性

在年金保險體系的建構上,有許多不同的模式。由經營主體來看,有由國家主

導、由民間承辦或是相互結合補充的設計。在保障的目的上來看,有以維持人

民老年基本生存所需為目的的模式(或稱基礎年金、國民年金等),也有以既

得生活(收入)水準之維持為目的的模式(或稱附加年金、厚生年金、薪資相

關年金等)。相應於目的設定的不同,在財政支持的模式與給付設定的模式上

也必須搭配相應的選項。以保障基本生存為目的的年金制度,其給付額度通常

是統一的,經費來源可以純粹基於稅收,也可以採取徵收保費的方式,保費義

務人的範圍不限於薪資階級,亦即不以受雇人為要件,費率政策則依重分配政

策而定,從統一保費到統一費率到累進費率都有可能。無負擔足額保費能力的

人民群體則可能免費享有此項保障,或是領取減額基礎年金。這種給付模式下

的年金水準通常也偏低(如英國),否則就會走向高福利、高負擔的社會福利

模式(如瑞典)。

若是以維持既得生活水準為目的,亦即年金給付水準要比照原來的薪資水準,

則保費必定與其薪資所得高低成正比,保費義務人也通常以有能力負擔保費者

為限,受雇階級強制加保,自營業者有加入自由。這種年金模式通常年金水準

較高,足以真正防範老年窮困,但是低收入者及長期失業者就完全被摒棄在此

保障之外。

Page 20: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0

年金保險基本上與其他保險性質上的不同在於其原包含有強制儲蓄的意味在

內,即使是在採取隨收隨付制的狀態下,被保險人仍然透過其所累積的年資及

保費的等級在進行一種特定的「儲蓄」,亦即,所儲蓄的並非帳戶中的金錢,

而是其在保險共同體中的「持份」。因此,年金保險的射倖性很低,即使是被

保險人早年過世,仍然有遺屬年金的規定,並不是完全透過『風險分攤』的方

式來消化此負擔;而且所領的年金是與所繳保費額度與工作年資成正比,其中

社會連帶平衡的因素並不強。年金保險的重心在於老年年金,但在各國的制度

上,基於其給付類型上的類似性,時常把殘障年金與遺屬年金與老年年金合併

實施。

發給年金(退休金)的基礎何在?(梁憲初,社會保險,52-53頁)

1. 人力折舊說 (The Human Depreciation Concept):1912年由Lee Welling Squier所提出,認為勞動的人力如同機器廠房,長期為雇主使用而逐漸

消耗,因此雇主應給予退休金,作為折舊補償

2. 遲付工資說 (Deferred Wage Con-cept):退休後的年金給付乃是遲付的工資,1913年由Albert de Roode所

提出。

3. 適當生活維持說:由柯木興所提出:「勞工到達一定年齡及資格時所領受的老年年金額,應足以維持其退休後的適當生活為原則,其中適

當的生活水準乃取決於退休前後的生活費用差距。」(柯,社會保

險)

對於怎樣才是一個適當的退休後生活水準,有所謂的Idealquote亦即是最後的所

得毛額的百分之七十五,現行德國老年年金的給付額度則是約高於70% 的所得

淨額,有逐漸向下的趨勢,實則,這實在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年金保險不同於風險保險,保險事故發生的時點並不需要在保費義務的存續期

間,只要基數足夠,被保險人可以在保費義務中斷後多年領取年金。一度成立

的保險關係只會在被保險人死亡(且沒有遺屬)或是退還保費後才能終止。

勞工退休金給付條例(86.10.19)

提撥費率與勞雇負擔比例均採彈性化,提撥費率為月投保薪資的6%到12%,雇主至少負

擔50%,在此範圍內,由勞雇雙方自行協商訂定。給付方式則分為「年金制」、「公積

金制」、「年金與公積金混合制」,由勞工在退休時自行選定。無論採取何種給付方

式,勞工個人都在勞保局設有個人退職金專戶,由勞保局統籌運用。目前退休金提撥家

數只佔13.7%。

Page 21: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1

2. 保險義務人的範圍

我國目前的老年保險尚未統合,以保險對象來分有軍保、公保、勞保、農保

等,軍公教方面制度以較穩定,農保多是依靠政府補貼,勞保情形則十分複

雜。早年我國未開辦勞保之際,透過以課予雇主給付退休金的方式來對勞動者

老年予以協助,但成效不彰。之後勞保中的老年給付開辦,一開始財務都還樂

觀,現在慢慢面臨壓力,年金制度與退休金如何整合,更是我國年金制度轉型

上的一大課題。

保險義務、保險自由、基於申請的保險義務、保險權利(自願加保權利)的區

別:保險關係的開始時點,在義務保險人是從事負有加保義務的業務時,在基

於申請的保險義務人是在申請提出的次日,在自願加保人則是第一次保費繳納

時。自願加保人可以選擇其欲繳交的保費額度,但是其不能享有殘障年金的給

付。

在保險關係成立後,保費是否按時繳交並非保險關係存續與否的要件,在義務

保險的保費甚至在時效消滅後就不能再請求(自願加保人受教嚴格的拘束,保

費必須於次年的三月三十一日繳清,否則保險關係將終止,惟在此也有允許遲

繳的例外規定)。而雇主是唯一的保費義務人,其所負的保費義務不只是雇主

的分擔部份,而是全額保費。

在德國年金保險的義務人仍是所有勞動者,但不同於KV,也包括無償的的勞

動,而且不設有收入的上下限,而是在保費費率上設有所謂

Beitragsbemessungsgrenze(平均所得的兩倍),有一定保費收取的上下限。因

為德國的RV仍然只是追求一個最低保障的保險。

一個人可能依據兩個不同的工作關係同時對兩個保險人負有保險義務,公務員

的副業也可能獨立構成一般年金保險的保險義務。另外一個德國法上的特別規

定則是公務員解職後的溯及加保規定,這是在公務員解除職務後,其累積的年

資無法與社會保險連結,因而由法律擬制一種保險關係,將該公務員在公務員

照顧上所累積的年資轉移到社會保險上,由此增加的經費由國家全額負擔。

在勞動者的眷屬方面,在德國的年金制度中,要是被扶養的配偶本身沒有保險

義務,原則上就沒有被保險人的資格,也沒有年金請求權,只有在離婚時,依

照親屬法的規定,可以分得負扶養義務配偶一半的年金請求權。在日本的基礎

年金中,薪資階級(相對於自營業者)卻可以取得獨立的國民年金請求權(所

謂「第三號被保險者」),而且是強制地必須加入國民年金保險,惟不需負保

費義務。

Page 22: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2

3. 財政支持模式

※「世代契約」的概念

在西歐近數十年,發展出所謂『世代契約』責任分攤方式,基本上將老年安養

視為一種共同體責任,相當程度地放棄年金保險中『儲蓄』的因素,單純由現

在工作中的世代共同奉養老年世代,每年將年金給付的總支出分配到保險人身

上,再決定保費費率。有工作能力的年輕世代支付出所得的相當比例,代價則

是一種將來年輕世代也會負起安養責任的『承諾』或『期待』。但是這種建築

在社會共識上的年金保險政策,實則沒有規範性的基礎存在,因為只基於對國

家的信賴,基本上是無法正當化國家繼續的重分配措施。一旦在經濟情勢變

遷、人口結構改變再加上日益沈重的費用負擔,這種共識就開始動搖,現在工

作的世代對繳交高額保費的抗拒日益增強。這也正是西歐社會福利國家所面臨

的重大危機。

德國的年金保險中,國家的補助約有百分之二十,但這主要是為了支持那些非

基於保險關係的支出 (versicherungsfremde Leistun-

gen)。相對的,KV與UV就完全沒有政府的補助。

4. 保險機構的組織模式

在勞保部份十分混亂,除了勞保局所主辦的勞工老年保險之外,還有以雇主為

義務人的退休金,為了保障退休金的給付,又另設有退休金提撥專戶,但提撥

率偏低,如依照勞委會的新規畫,又將設立「三選一」的老年照顧制度,並將

轉移給勞保局負責實施,這套新制度與現行勞保老年給付及退休金的關係如

何,如何整合,尚待探討。

從行業別來看,德國的年金種類有勞動者年金、雇員年金(BfA)、礦工年金

以及農民年金。承辦機構都是採取獨立公法人的形式,由於現制中的法定年金

保險只有一種基本型態,所以運行上較單純(在企業層次所給予的年金在各國

都是屬於私的領域,並非在此社會保險的問題領域之內)。在日本,多次修法

後所採取的現制乃是雙層年金制,有基礎年金與厚生年金兩種並行的年金,主

管承辦的機構互相獨立,主管厚生年金的是厚生省社會保險廳,也委任地方的

社會保險事務所處理業務,此外符合一定要件的民間機構(500人以上)也可依

法成立公法人來承辦保險業務,所以在組織模式上相當多元而複雜。

5. 年金種類與年金的計算

由於保險關係的得喪變更、內容都是由法律規定自動發生,因此在實際提出請

領年金給付時,行政機關所為的處分只是一種確定性處分。年金保險的組織種

類繁多,在採取多層年金制的國家,當請求權競合時,有時其一自動失效,有

時使賦予當事人選擇權,有時平行給付,這都是要以同一給付原因不重複發給

Page 23: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3

為給付原則來處理。

國民年金:行政院經建會國民年金制度規劃工作小組列出三項基礎年金(86.9.6)

一、老年基礎年金:被保險人年滿六十五歲、加保滿四十年者,得請領全額年金;未滿

四十年者,按繳費年資比例計算年金。開辦第一年給付標準為前兩年平均每人每月消費

支出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給付標準隨物價上漲率與薪資成長率調整(兩者折半

合計超過5% 則予調整)。

二、遺屬基礎年金:保險人於請領老年年金前死亡

1. 配偶年金:給付額為全額老年基礎年金之百分之六十。請領資格為配

偶年滿五十五歲,兩人婚姻關係持續五年以上;當配偶年滿六十五歲,可選擇請領配偶

年金或本身之老年基礎年金。配偶年金於再婚後終止。

2. 母(父)子年金:被保險人死亡,遺有配偶及未滿十八歲或未滿二十

歲之重度身心障礙子女,發給此類年金。配偶有工作能力與子女一人時,給付額依全額

年金之百分之六十,每多一名子女,加計百分之二十;配偶無工作能力時,

再多發百分之二十。

3. 孤兒年金:被保險人與其配偶雙亡,其未滿十八歲或未滿二十歲之重

度身心障礙子女,可請領孤兒年金。給付水準一人為依全額年金之百分之六十,兩人為

百分之八十,每增一人再增加百分之二十。

三、身心障礙基礎年金:被保險人發生導致工作機能永久性或局部身心障礙者,可請領

此類年金。初步規劃限於重度殘障者,給付額為全額年金的百分之八十。

a. 老年年金

老年年金的給付通常是以一定年齡的屆至或是一定保險年資的滿足為要件。

◎年資的計算:

在日本的國民年金中則是有特別的「資格期間」的規定,亦即不是單純以保險

義務期間(所謂的年資)為計算基準,而是另列有「合算期間」,已增加國民

請領國民年金的機會。

德國年資計算上有各種不繳保費的算入期間的規定:

Anrechnungszeit:是指基於不可歸責被保險人的事由以致不能提供勞務的期

間,仍予以計算的年資,如養病、妊娠、失業、職業訓練期間的算入規定。

Zurechnungszeit:目的在於避免由於受保險人早年殘障、死亡以致年金受領人

Page 24: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4

或是遺屬受領年金不足,基於此考量加算年資的規定。

Berücksichtungszeit:被保險人雖然在此期間無保費義務,但其所從事的事務攸

關公益。例如雙親在養育子女的期間,可以有十年以下的無須繳交保費的保險

義務(從而可增加三年年資),照常計算進入年金的保險年資,由此多生出的

費用則由聯邦負擔,因為其實質上是一種特別社會補償(weder eine rentenbe-

gründende noch -steigende Wirkung)。

Wartezeit:為被保險人加入保險關係到取得保險請求權所必須經過的期間,

計算公式(§64 SGB VI):Monatsrente(MR) = persönliche Entgeltpunkte(EP)

×Rentenartfaktor(RF) ×aktueller Rentenwert(AR)

EP:為依照收入比例計算的比例數字,例如,收入該年剛好為平均收入的被保

險人,該年的EP為1,收入為平均收入之80%者,EP為0.8,最後請領年金時,

則將整個職業生涯的EP整合計算。在計算上較滋爭議的是保險生涯中未繳保費

期間的算入。

RF:為年金種類,如老年通常年金為1.0,職業不能年金為0.677

AR:每年隨著平均收入的變動而調整。

◎在關於屆至年齡方面,通常是定有一基本退休年齡,再依政策需求彈性的向

上或向下調整,在此同時,得請領的年金額度也時常會做相應的增加或減

少。德國由於年金財政困窘,已通過提高退休年齡的的規定,其中男女、勞

工與雇員的退休年齡都要向上拉平,甚至要延後到68歲。但是這種措施雖然

短期內可減輕支付面的壓力,但是也造成老年人佔住工作職位,年輕人就業

更加困難的狀況,對就業市場、企業生產力都有負面影響。

就業措施與年金政策的交互影響還有一個著例,也就是企業利用年金政策與老

年照顧政策來減輕其裁員壓力的方法。政府所提供的促進雇用措施,亦即如果

一個老年勞工改為部份工時而導致創造出一個新的工作職位,政府對於其損失

的薪資給予部份補償,一個對企業缺少吸引力,二則對老年勞工退休時平均薪

資計算有影響,實效不彰。反而是在年金保險中完全基於另外一個意旨所做的

優惠老年勞動者的規定,被大規模運用,亦即失業保險與提早請領年金的合併

運用。Frührente制度的本意是不希望老年勞動者在65歲前失業,造成生活無

著,因而提出的優惠性措施,由於這是一種職業生活中非常非典型的情況,政

府也很慷慨的無條件「贈與」兩年年金給滿足條件的老年勞工。但是企業將此

規定與失業保險併用,在勞工60歲時訂立解雇契約,協議勞工先領三年失業保

險,損失的薪資由公司補足,致63歲則可請領老年年金,如此,對勞工的年金

基數毫無影響,而企業則利用國家資源達成大量淘汰老年勞動者之實。之後,

德國政府緊急立法將提早請領年金制加以限制,杜絕此一管道。至於政府所提

供的促進提早退休方案,由於多少對老年勞工的年金會造成減低的影響(早退

Page 25: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5

休則按比例減低年金),也甚少有人利用。

日本的厚生年金,對於本人以屆退休年齡但仍有未滿65的配偶或未滿18的子女

者,還有特別加給。

已經發生的年金債權可否繼承?

對於這一點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在此所涉及的並非是年金的一身專屬性的

問題。年金請求權的一身專屬權乃是表現在請求按期支付年金的概括性權

利上,而此權利的基礎在於基於保險關係所成立的保險基礎關係,這個年

金請求權是不可讓與、不可質押、而隨同請領權人的死亡而消滅的。至於

個別的年金請求權在給付條件滿足(如期間屆至)後,即轉化為普通債

權,其性質與一般金錢債權無異,因而也可以成為繼承的標的。據此,若

是年金請求權人身後尚有期間已屆至而未領取的年金,自然可以由其繼承

人領取。在此並不發生繼承人代行生活保障請求權的問題,而是對於已經

遲延的金錢債權的請求。

在此日本法上規定可以值得參考,亦即與年金請求權人為同一生計單位的

親屬亦可代為請求年金給付。

b. 殘障年金

年金保險中除了以老年為給付原因外,還有以專業、職業能力喪失為原因的給

付(五年等待期間並實際繳交保費)。執業能力的喪失(Erwerbsunfähigkeit)

是指喪失執行任何職業的能力,專業能力的喪失 (Berufsunfähigkeit) 是指喪失

執行其迄今的專業能力。至於如何來界定專業能力的喪失與執業能力的喪失,

可能是德國年金法上最茲爭議的問題,條文中所訂出BU之基準為之前專業能力

降低到50%以下,這當然是幾乎無法衡量的基準,因而在實務上是以工時與工

資來作基準,要是無法回到原職業,當事人也需在可預期的範圍之內,接受其

他工作的仲介:

1. 首先要盡量看當事人有無回歸到原來職業的可能

2. 若無法達成,則視是否還有部份工時工作的可能,薪資是否還在原來

的50%以上?

3. 若無部份工時可能原來的50%以或薪資在下,則當事人必須在主、客

觀都可期待的範圍內,接受其他工作。所謂「客觀可期待」是指對於

當事人來說體力與能力都能勝任的工作;「主觀可期待」則是只對當

事人的社會地位不致造成不可期待的貶低,在此BSG建立起一個階段理

論來做為衡量基準,將所有勞動者行業大分為四個階級,如無須專業

訓練的勞動(再分兩級)、學徒(再分兩級)、專業工人(兩年以上

Page 26: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6

的職訓期間)、師傅,當事人對於與本專業相差一級的勞動,必須予

以接受,但是這個階級表不能過度僵硬的運用,基本上只作為指標性

的運用。對於雇員也有類似的階級表。

4. 有無部份工時工作的可能性?薪資是否還在原來的50%以上?

若是以上措施都無法使得當事人獲得一薪資在原來的50%以上的工作,則可認

定為BU。再來就要確認是否也已構成EU?在此要符合兩個要件之一:其一是在

可預見期間內當事人都無法執行任何規律性工作;或是其無法獲得

Bezugsgroesse(平均薪資兩倍)的七分之一的收入,

另外需考慮者,如果沒有設立獨立的養護保險,在年金保險的給付中往往也需

要直接的復健、養護的給付項目,在此則需與KV中的醫療、復健作區分,在年

金保險中的直接勞務給付,前提是專業能力的回復已經沒有可能,在此致力的

是一般執業能力的回復,並不包括延緩機能退化或協助其重新與社會生活整

合。因衰老而導致競爭能力降低並不算是 BU。

日本對於未滿二十歲,從而不可能有加入保險的殘障者,在改制後不能請領障

害基礎年金,而必須請領兒童扶養手當或障害兒福祉手當,自滿二十歲起,改

請領障害基礎年金。

c. 遺屬年金

分為鰥寡年金與孤兒年金。直到1985年修法之前,德國都還有對鰥夫請領年金

的差別待遇,也就是寡婦不需任何額外條件,鰥夫卻必須要證明死亡的配偶為

家計主要負擔人才能請領年金。而新的HEZG也同時導入了

Einkommensanrechnung的制度。鰥寡年金本身又依情形分為60%與25%的年金

(與老年年金的比),高額年金必須要是有扶養子女、滿45歲或是本身BU或EU

者才行。

孤兒年金是由為被保險人之未滿18歲子女(例外25歲)所請領的年金。

※失業保險開辦

五人以上的事業單位受雇勞工均列為保險對象,保險費率為一個百分點,勞委

會第一年將準備一百一十二億元來支付失業給付。勞工必須繳費滿一年後才可

請領失業給付。給付期限則是:投保未滿五年者,最高發給二個月;滿五年以

上未滿十年者,最高最高發給五個月;滿十年以上者,最高發給七個月。目前

制度設計的爭點在於是否將無一定雇主勞工納入被保險人以及失業保險與勞基

法資遣費制度如何整合的問題。

Page 27: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7

《工商時報》1997.11.13. 失業保險經建會剔除無一定雇主勞工

 【記者黃瑞瑩台北報導】正當勞工團體,昨天甫舉行秋鬥活動,表達對勞工

政策不滿之際,行政部門為了失業保險的爭議,也正暗潮洶湧,經建會剛完成

對勞委會三項方案一份研析意見,除反對勞委會將無一定雇主勞工納入適用外

,也建議如果要開辦失業保險,就應取消勞基法資遣制度,以避免對失業者雙

重給付,該意見將送經建會委員通過後,正式送行政院參考。

 根據經建會的研析結果,經建會認為一定要排除無一定雇主、無酬家屬工作

者及自營作業者等適用失業保險,經建會認為自營業者如攤販及計程車司機等

,並無勞雇關係,而職業工人如營建工人的工作性質,流動性高,失業認定困

難,認定嚴格的話,有損勞工權益,認定寬鬆的話,將產生假性失業,使失業

率虛增。

 經建會說,根據推估,如果將無一定雇主納入失業保險對象,一旦失業保險

開辦,則預估我國失業率,最高將達二○‧.一九%,但如果將無一定雇主者排

除適用,則失業率最高僅會升高到四‧.一五%。

 另外經建會也認為,為了避免對失業者雙重給付,降低就業意願,如果開辦失業保

險,應該將勞基法資遣費制度取消。據了解,這項建議雖然在法理上站

得住腳,但如果為了開辦成效尚無法預知的失業保險,就先將已經行之多年的

資遣制度取消,恐怕將引起勞工團體許多抗議,因而這項建議勢必引起許多討

論。

 除了前述的建議外,經建會認為如果要讓失業保險能夠及早開辦,以及避免

立法過程橫生枝節,應該以行政命令方式開辦,而不是以另行立法方式開辦,

也就是直接依照「勞工保險條例」第七十四條規定,直接由行政院訂定「勞工

保險失業給付實施辦法草案」,而不需要另訂「失業保險條例」。

 勞委會十月三十日送請行政院審查的甲、乙、丙三方案,甲案是要另外訂「

失業保險條例草案」,立法時間較長;乙案是以行政命令方式開辦,作業時間

較短,甲乙兩案皆排除無一定雇主勞工適用失業保險,丙案則是不排除無一定

雇主勞工適用,經建會建議採取乙案,但增列取消勞基法資遣制度等修正內容

六、社會補償

1. 社會補償之理念與給付原則

社會補償給付的理念起源於「對於為公益的特別犧牲應加以平衡」的思想,最

初的措施也都是在對於在戰爭中因服役而受到損害者加以撫卹的規定。其後,

Page 28: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8

此照顧思想延伸到其他方面,對於其他對公益有所貢獻的犧牲也選擇性的有補

償措施,最後是延伸到一些無法說是對公益有所貢獻,但是依照社會倫理的觀

點,卻認為共同體對此損害的發生負有共同責任,因而也加以補償。由此可看

出,最後取決的標準實則十分模糊,而與社會通念相關。也就是因此,在德國

社會福利體系中的社會補償措施,很難整理出完整的體系,德國之外的其他各

國,或有零星的類似措施,卻也少見對這種措施做制度化的建構。

2. 社會補償的給付類型

a. 軍役補償

軍人補償是社會補償的起源的典型之一,至今也還是社會補償的一個重要類

型。其中主要是對於因執行軍役所遭受的損害加以平衡,針對的對象是現役的

軍人或是服平民役者。

b. 接種疫苗受害者補償

德國現行法中已無強制接種疫苗的規定,反倒是透過行政上推薦措施建議人民

接種疫苗的情形大量存在。因聽從這種建議而受害的民眾也有請求補償的權

利,但是這是否會使補償範圍過於龐大,無從界定,是值得考量的問題。

c. 暴力犯罪犧牲者與戰爭受害者補償

對於這種類型的社會補償,在德國法上就已經很難確切有力地說明給付的根

據,而只能交托給「社會倫理觀點」、「社會通念」來做解釋,為何選擇特定

的事故對之加以特別的補償措施。

3. 補償給付的特殊性

社會補償的給付項目有對直接的健康上損害的醫療與復健措施,至於非物質性

的損害則有時用年金的給付來加以平衡(替代慰撫金)。其與民事上的損害賠

償不同點在於其對於社會功能的強調,因此在請求補償的要件上較為寬鬆,例

如對於與有過失往往並不損及可請求的補償,但是在給付額度上則較低,慰撫

金只有在很嚴格的限制下才會給予。

七、社會救助

-體系定位

-社會救助之基本原則(個別性、備位性、目的性)

-給付權利人的範圍

Page 29: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29

-給付基準與財源支付原則

◎新法將財產調查明文化,但 SH 係以「可支配收入」為準則,財產若不能產

生收入,並不能支應生計所需,對財產的調查,至多是在「推定財產收益」

(例如地價稅)的範圍方符合本旨。否則可能導致持有無法產生收益的財產之

人民,必須犧牲其持有,此即產生「扼殺作用」,不僅有違社會救助本旨,在

財產權保護上亦有違憲之虞。如動產部份之車輛,在其作為生產、交通必要工

具時,一方面有帶來收入(在總收入中已列入評估)、一方面可減少支出(無

大眾交通工具可取代之狀況),再列入財產查核等於再重複計算一次其虛擬收

入,對以車輛為營生工具者極為不利。更毋論不動產部份,在房地價較高地

區,可能單純供住宿之不動產即超過限制額度,此無異逼迫其放棄其居所,轉

而成為租屋族受房租剝削,而永遠無法取得自己之居所藉以減少居住支出。

◎家庭成員之計算,對於「未共同生活」且「無扶養事實」之直系尊親屬之排

除僅限「特定境遇單親家庭」,實則前二要件滿足即不應列入生計單位,由其

在多子女且在所得稅法上另列他人扶養之尊親屬,重複計算亦欠缺基礎且有違

法理。

◎不得工作之外籍配偶本是接受扶養的家庭成員,且對減輕家計負擔多有貢

獻,自應列為受扶養之家庭成員。而法令限制既限制其其不得工作,即不得推

估其最低工資收入,非將其排除在家庭成員之外。

◎老年救助

內政部老人生活津貼發放辦法,給付範圍限於中低收入戶,兒女收入也須共同

計入,總收入須低於最低生活費的兩倍半 (6700×2.5),每月發給三千或六千

的生活津貼,如果老人本身有價值五百萬以上的不動產或一百五十萬元以上的

銀行存款,則不發給。財政由中央與省負擔百分之八十,地方負責百分之二

十。

八、社會行政程序

1. 社會行政程序與一般行政程序的關係

社會行政上所適用的行政程序基本上是適用一般行政程序的規定,唯顧慮到社

會給付行政上的特殊性,也有部份規定宜做若干修正。在德國社會法典第十冊

專門規定了社會給付行政之行政程序,其中最重要的特色乃是在於行政處分的

撤回上,這部份可提供我國若干的參考。

首先要分別處理的是授益的與不利的行政處分,在違法且不利的行政處分的情

形(例如一個申請年金的駁回處分),給付主體有義務主動將之撤回,即使此

處分已逾越得撤銷的時限亦為同然。依情形其撤回時效可到四年。在違法且授

益的處分則基本上與一般行政程序同樣處理,不同處則在於其信賴保護較為周

Page 30: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30

全,例如一個錯誤的行政處分若是基於重大過失而作成,則未必可以撤回。在

具有持續效力的行政處分,例如在有關年金的情形,若當事人為善意,追回的

範圍以兩年為限,惡意則為十年。

另外對於有後續力的行政處分還有有關於情事變更的特殊規定:若是事實上或

法律上的關係在處分作成後發生變動,變更處分只向未來生效。此外關於給付

主體與給付權利人締結契約的可能性上,則有給付主體必須就此有裁量權的前

提的規定。

2. 與私人的合作關係

a. 委任關係

公法上的委任關係可區分為法定的以及基於契約約定的。公法契約發生於當一

給付主體(委任人)將其其應履行的任務經由另一給付主體的同意交由後者行

使,因為後者基於其事物上的關連性較適於履行此任務,同時也較適於該當者

的利益。被委任人可基於委任人的名義做成行政處分,但委任人不因此而能免

除其行政責任。而正基於此,委任人對被委任人取得要求資訊及監督的權限。

委任人對於被委任人所為直接給付也有費用抵償的義務。另外在解約時,原則

上雙方均得為之,惟在解約時點上必須要給予委任人足夠時間來事先處理其任

務履行的相關事宜。

此外社會給付主體與私人的合作關係也包括與第三人的合作,例如與私人的復

健機構的合作。在此給付主體必須確認,該第三人能夠確實提供適當的、保障

該當者權利及利益的任務履行。

b. 資訊提供關係

對於社會給付主體具有提供資訊義務的有:雇主(與保險及保費義務有關

時)、給付受領人的家屬(當給付條件與家屬的收入有關時)、醫師及類似提

供醫療行為的行業(當法律有規定或當事人書面同意時)。

c. 費用抵償關係

首先是關於社會給付主體相互間的費用抵償。案型有四類:

-當多個社會給付主體之間誰應給付不明時,最先受理的給付主體有為暫

時性給付的義務,而其後取得對真正有給付義務之給付主體之費用抵

償權

Page 31: 五、年金保險 - myweb.ncku.edu.twmyweb.ncku.edu.tw/~weintsai/Doku/SoziGliederung.pdf · 1.以現在或未來的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主要內容之行政法上的法律關係

31

-當給付主體的給付義務事後溯及地解消時,其對於有給付義務的主

體有費用抵償權

-當順位在後的給付主體先為給付時,其對順位在先的主體有求償權

-不負有給付義務的主體對於有給付義務的主體有求償權

其次還有社會給付主體與第三人之間的求償權的問題。首先是對於雇主,若社

會給付主體必須為給付的原因是由於雇主非法地不履行其法律或契約上的義

務,給付主體(例如社會救助給付主體、聯邦勞動局、健康及意外保險人)就

取得對雇主的求償權。其次則是對於損害賠償的義務人,這種請求權的移轉是

為了避免損賠義務人因社會給付而不當獲利,而前提則是要有事物上與時間上

的競合,這是指該社會給付必須與損害賠償具有相同的目的,而且時間範圍也

一致。慰撫金則不在可轉移之列。此外要是社會給付的額度不足以完全彌補受

害人的損失時,則在受害人尚可求償的範圍內,其損害賠償請求權則不移轉。

另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若是損害賠償義務人為受害人的家屬,則基於保護家庭

內平和以及基於其為經濟上共同體的考量,不適用求償權移轉的規定。

3. 社會行政領域的資料保護

關於社會資料的保護在德國法上有特別規定(§35 SGB I),個人有權要求與

其相關的社會資料不被無授權的蒐集、整理或利用,例外為本人書面的同意或

是有法定的特殊開放授權,在社會給付主體之內也必須保密,只有本人才能取

得;廠場及業務機密亦同。這些保有社會資料的機構也不負有一般的諮詢、作

證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