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 年第 9 总第82期 07 责任编辑:柳红霞 美术编辑:庄传端 2018.5.3 星期四 泰谷啤酒有泰谷,有激情! 荆州奥塔玛酒窖 协办 地址:荆州市沙市区大庆路10号 电话:0716-826818018627287789 我与“跑马”作家俞永富是神交多年的老朋友 了,他的很多文章,我都在他的博客上一一拜读 过;他的长篇小说《再见,北京爱情》等著作,我都 认真读过。最近,收到他的新书《勇超之诺:我的 挚爱是马拉松》,细读之余,我被他坚持不懈的精 神感动了。 中外作家中跑马拉松的人很多,日本作家村 上春树是作家中的长跑健将,参加过30场马拉松 比赛。俞永富跑马拉松,是源于身体原因,他长年 坚持跑步,跑了二十多年,身体越来越好,后来竟 迷上了马拉松比赛,有着饱满的马拉松热情,觉得 “马拉松在竞技之外能享受的东西真的很多”,并 且立志在“跑马”的数量上超越村上春树这位他仰 慕的作家。俞永富坦言:“我在马拉松领域挑战村 上春树,就是为了向他学习,向他汲取经验,弘扬 他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深深地为他超乎常人的 意志力、忍耐力和专注如一而折服,而深感敬佩。” 短短两年时间,俞永富跑了34场全程马拉松,实 现了自己的诺言,超越了村上春树。 当下的文学创作中,“非虚构”写作风头正劲, 比传统文体更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究其原因,恰 如评论家汤天勇所说的,“读者有着追逐真实真相 的天然需求”,“非虚构写作通过对原本真相的直 接书写显示出对现实的穿透性。正是基于对真实 与真相的看重,读者容易通过文本阅读加深与现 实世界的关联,获取在新闻媒介上所无法知晓的 真相。”长篇纪实新作《勇超之诺:我的挚爱是马拉 松》这部关于跑步故事的书,是作家俞永富从诗 歌、长篇小说转向非虚构写作后创作出的一部力 作。该书分跑“马”情结、狠下苦功、激情飞扬、超 越梦想、百尺竿头五章,共 21 篇文章 20 余万字, 真实记录了自己跑马拉松比赛的点点滴滴以及心 路历程,抒发了作家真真切切的马拉松情怀。巴 尔扎克曾说:“获得全世界文明的不朽的成功秘密 在于真实。”这也是时下非虚构写作的力量所在。 在这本新著中,俞永富用这种力量为读者全方位 多视角撩开了马拉松比赛的神秘面纱。 我将俞永富的《勇超之诺—我的挚爱是马拉 松》与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对 照着读,发现这两部著作有着互文性。村上春树通 过跑步找到了文学的话题,找到了创作的源泉;俞 永富是跑步过后用文字记录跑步—他在跑的过 程中的艰辛、愉悦以及收获的健康、友情…… 张爱玲说,生活比文学更传奇。在日常生活 中,俞永富是村上春树的忠实粉丝:他早上带一册 村上春树的书赶着地铁去上班,《当我谈跑步时, 我谈些什么》《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挪威的森林》 《海边的卡夫卡》陪他度过了很长一段时光;外出 跑步的时候,他背上的旅行包里面,一定会塞上一 册村上春树的书,在旅途中、在下榻处可以随意阅 读。我想,这,也许是他开开心心跑步、认认真真 写作的不竭动力之一吧。 怀名家有约 诗歌话语模式的三大特色 —简评诗集《小镇来信》 仔细阅读杨章池新出版的诗集《小 镇来信》,我觉得他的诗歌除了地域与经 历的独特,其诗歌话语模式也有着鲜明 的特色,不少诗无需署名也知道为他所 写。 一、其博喻一方面撒得开,另一方面 收得拢,汪洋恣肆的表象之下其实有着 集中而深邃的内核。 博喻在杨章池诗中很常见,于他而 言已不是一种普通修辞,而成为一种表 现手法。他在运用博喻时,表面上铺陈 得汪洋恣肆,实际却很内敛,不管连用多 少个比喻,其指向始终如一。 不妨先看看他那首《咽喉炎》: “一千 斤棉花在叫:‘渴!’ /一万根鹅毛在说: ‘痒!’ /一百条毒蛇狺狺地吐着/分叉的 信子,涎液/滴淌。鲜血流过龟裂的河 床/一个煤窑在燃。/一座化工厂冒烟的 排放/行将引爆/一片薄薄的肺。//我呛 出前世的灰尘,吞下/哗变与肿胀。/我 从心里长出一只手,用它/撕碎喉管抠出 里面的罪: /这早已潜伏至此,一直引而 不发的/阴险中年。” 在本诗中,为让读者对“我”因咽喉 炎所造成的痛苦有深刻印象,诗人充分 借助一千斤棉花、一万根鹅毛、一百条毒 蛇、一个煤窑、一座化工厂等多种本体, 并配以张力十足的多个动词,让人瞬间 便对其痛苦有了具体生动的认知。就本 体及其表现来看,真可谓汪洋恣肆,更让 人触目惊心,他在表达上的目的却只有 一个,那便是让读者感受见识“我”此时 此刻的痛苦有多深重,“一直引而不发 的/阴险中年”有多严峻。如果他不采用 博喻,则很难有如此好的表达效果。 博喻在《小镇来信》中可说比比皆 是。《窸窣》便有好些个“多像”: “多像/一 片被咀嚼的桑叶:小学时我们共同养蚕, 那胖胖的蠕动,带来/深夜的细雨”“多像 初中时的窃窃私语:我俩虚构一匹伟大 的白马,它无所不能”“多像邓丽君的气 声,在三洋录放机里/百转千回”“多像沙 沙的书写,未成年的誓词”“多像深夜里 静静燃烧的火苗,舔舐着灯丝”“多像姐 夫挥毫,墨渍洇透废报纸”“多像这无趣, 又幸福的时光/终日守着小小柜台,足不 出户”“多像你娓娓的问切”“多像这些暗 影,这些/收费的,罚款的,一次次赊账 的”“多像你和母亲谈话,两个高八度/共 同数落公婆,小姑子/和她的河南丈夫” “多像你,一天重似一天的损耗:依旧晕 车,呕吐。依旧向内生长,担惊受怕”, 是如此多的“多像”才构成了这首诗的骨 架,而诗人之所以要用上如此多的“多 像”,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将姐姐带离 外甥粗嗓中冲出的“那群老虎”,让她通 过那些琐碎而又温馨的回忆来摆脱当时 的不快。诗人之所以要如此不厌其烦, 则是因他深知儿子的叛逆足以从身心两 方面彻底摧毁一个母亲的意志,他想通 过“多像”来缓和当时氛围的紧张,并充 分凸显诗题“窸窣”的意蕴。 运用博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而要做到收放自如,除了要有丰沛的想 象力,还必须首先明白运用这么多比喻 究竟为达成一个什么目标;由《咽喉炎》 与《窸窣》的实践来看,杨章池在博喻运 用上做到了既恣肆又收敛,达成了良好 的表达效果,能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 印象。 二、在细节呈现上恍若镜头与视频, 具有鲜明的画面感与十足的动感。 读杨章池的诗,总仿佛正在看视 频。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一是因他的 诗多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诗中鲜活着 的往往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他在诗 里呈现这些熟悉的元素得心应手;二则 因他善于观察与积累,脑海里沉积了太 多的画面与镜头,每当他写诗,这些镜头 与画面便会不由自主地闪现、流淌、组 合,进而给予读者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这 在《县医院》《骆驼走在民主路》《出生地》 《窸窣》《月亮不像说谎的样子》等诗中都 表现得比较典型。为充分说明这一点, 我们不妨仔细读他的《出生地》: “四十年后,这个村庄仍然叫作/拉 家渡。这所学校/我还想继续叫它:永合 中学。/学生食堂不知道,它前生是一排 土砖房:姥爷和我做的风筝/一直飘在某 间屋梁。/喧腾操场,来自寂寞池塘/女 教师在此洗衣,槐花无声,落满肩头。/ 高大水塔,脚下曾住疯子家宽/我7岁时 白眼朝天,冒他名号吓哭同桌。// ‘故地 重游,还要找出哪些?’ /我当村支书的同 学,唤出校长。/教室是新的,但它长在 外墙的/革命家,科学家是旧的, /他们肃 穆的教诲也是旧的。/自鸣钟用四十年 前的声调敲打时间,宛如/声声棒喝: /那 时母亲年轻,美丽如月/那时父亲挺拔, 干净温柔/那时校长是天底下最大的 官。” 这首诗所表达的属旧地重游,这里 是他的出生地,因此他比一般校友更多 了一些怀念与眷恋,这些怀念与眷恋被 他放置于一个接一个的镜头之中:有当 年他对学生食堂与池塘的印象,有当年 他与姥爷一起放风筝的片段,有当年“女 教师在此洗衣,槐花无声,落满肩头”的 静好,有当年疯子家宽住在“高大水塔 “之下的生活情状,有当年他那“白眼朝 天,冒他(疯子家宽)名号吓哭同桌”的恶 作剧,这些都如特写镜头般一一闪现,如 此清晰、如此鲜活、如此亲切,饱含着他 对自己胞衣罐所埋之地非同寻常的情 感。虽有“我当村支书的同学,唤出校 长”,虽有“自鸣钟用四十年前的声调敲 打时间,宛如/声声棒喝”,但“我”依然沉 浸于“那时母亲年轻,美丽如月、那时父 亲挺拔,干净温柔、那时校长是天底下最 大的官”。由以上品析不难看出,他的诗 歌意象生动鲜活,时空纵横交错,情感跌 宕起伏,绝非一般手机所拍摄的视频,而 是具有相当匠心与美感的诗电影。 三、在表达上虽以冷静客观叙述 为主,但他的呈现依然具有发自心底 的热度。 为以示与传统决裂,现代诗人越来 越多地抛弃抒情与议论,代之以客观冷 静的呈现,这种呈现又常以叙述作为最 主要的表达方式。如今,有些诗人总以 为叙述得越冷越好,不但冷静,甚至冷 血,完全失却诗人应有的心跳与体温。 对此杨章池应不以为然,这从他的诸多 诗篇可感受到:在他的诗中,即使再客 观、再冷静的呈现,仍然可感触到他的体 温与心跳,依然具有发自心底的热度。 这种热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写亲情那 些诗中,无论写姥爷姥姥、父亲母亲,还 是写姐姐妻子、儿子侄子,都能感受到他 那来自心灵深处的滚烫,既有有孝顺与 感恩,也有慈怜与悲悯,既有血浓于水, 也有故土难离。《病中》《种树》真情回味, 《乞瓷砖书》《寻找戴老式眼睛的人》孝顺 感恩,《相互拨通没有应答的两部手机》 《墨轩生日留影》舔犊情深,《窸窣》姐弟 情深,《朝三暮四》相依为命。即使面对 那些擦肩而过的路人,他也有着与生俱 来的同情与悲悯。他的叙述里总有着一 份热,有着一些怦然心动,能让读者充分 感受到他的爱。 如在《种树》中,杨章池在前四节里 的叙述客观冷静,但姥爷种树时所说的 话语,姥爷种树时的各种动作,却散发出 浓重的乡土气息与丰沛的生命活力,他 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活波波的姥爷,末句 则既是当时情境的回放,又是诗人此刻 的愿景,让他的叙述虚实相间,情感醇 厚,情趣盎然。如在《骆驼走在民主路》 中, “他们,和他们腐朽的/儿子。一家三 口经过正午/哑口无言的亲人经过民主 路/它,她,他,依次用目光叫我一声。” “叫我一声”显然出自诗人的自我意识而 并非事实真相。他为什么要让他们“叫 我一声”?显然是想他们能被关注,他同 情他们的生存状态,想让他们的生活有 所改变。诗人写下这首诗就能让他们的 生存状态有所改变吗?未必!即使这首 诗不能给他们带来丝毫改变,他却依然 坚持呈现他们的生存情态,即使这份爱 在许多时候于事无补,他却依然在诗歌 里坚守与延续,这种坚守与延续里有着 一颗坚韧而柔软的诗心。 □ 清江慕雪 真情树起乡村教育一杆旗 —读《青远之歌》的几点感想 读书心得 近日,捧读由李子初等主编,周光旭 主审的《青远之歌》,感想颇多。该书以 纪实散文为主,兼有现代诗、格律诗、楹 联、词、歌等,还有大量珍贵照片。阅读 本书,由表及里,由图而文,全篇主角写 的是江陵滩桥中学原校长吴青远。 真情树起众多旗。本书对作者是一 本感恩书,对读者是一本励志书,人生经 验书,对社会则是一本教科书。书中处 处皆是为人处世教书育人的经验诀窍, 真情里闪着智慧的光芒。 吴青远本人就是一面旗帜。别人把 孩子转到城里,转到名校强校,出国;吴 青远却在乡村以校为家,感动影响了孩 子。孩子不吵父母,却自己主动向父母 靠拢,从城里转到了乡下滩桥中学。这 是自信力,号召力,更是身正为范的一座 丰碑。 阅读本书,映出滩桥的月夜,观音寺 的朝霞,到处都映照过吴青远奔波的身 影和慈祥的笑脸。艰苦年代,吴青远垦 荒种地,办工厂、农场、鱼场、养猪场、豆 腐坊,想方设法改善师生生活,增加学校 收入,使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热气腾腾, 活力四射。篮球队、歌咏团、文艺宣传 队,常年都有活动,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成 了合格的劳动者,成了各行各业的标杆 旗帜。 吴青远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回来 给他学生赠送毛主席像章,并亲手给他 们佩戴胸前。张家友当时激动得热泪盈 眶,立正,恭恭敬敬地给吴老师敬礼。大 家都高兴地为他鼓掌。 吴青远在滩桥区文艺汇演中发现了 古堤中学学生周光旭,居然可拉京胡《红 灯记》《沙家浜》全场,就带人帮他挑行 李,把他从偏远直接转到了滩桥中学。 高中毕业又让他留校当老师,爱才惜才 不拘一格用人才。发现他手破了,专门 去问原因,说:“洗衣服不是手搓衣服,而 是衣服搓衣服,这叫借力发挥。”周光旭 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特别是辩证的思维方法。 阅读本书,你既能看到吴青远和蔼 似空气、水和阳光,又能感受到他严格像 二月春风似剪刀,让花苗茁壮成长。邱 和清回忆说吴书记平时不怒而威。有一 次会上批评“某些人”时,严厉中透出威 严,让人感受深刻,触动很大。那以后, 所有在场的人都红旗不倒直到退休,甚 至没有一个人受到过任何处分。 真情树起乡村教育一杆旗。阅读本 书,只觉眼前红旗猎猎,哨声阵阵。滩桥 中学从1958年创立,吴青远率领师生手 搬肩挑,冒着生命危险在长江涨水里捞 木料。从半工半读、全日制、完中(初中 高中)、农业中学、普通中学,到专门高 中。每一步,都闪耀着他亲切、干练、笃实 的形象,不愧为滩中教育事业的杰出开 拓者、青年成长的睿智引路人。 多年前,很多乡镇教育萎缩了,甚至 垮塌了。现在我读《青远之歌》,一遍又 一遍地跟着简谱哼起歌曲—《滩中是 个读书的好地方》:“这里春光明媚,这里 桃李芬芳,莘莘学子汇聚一堂。今天我 们潜心学习立下志向,明天我们将成为 祖国的栋梁……” 阅读本书,见证乡村教育在崛起,民 族自信在耸立。集家而成乡,集乡而成 国,传统中国乡村教育即植根于此。“古 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 · 学记》) 一个伟人可以兴旺一个民族。吴青 远兴旺了一所学校,且成为全市农村高 中的一面旗帜。滩中年年有学生考取北 大清华,上线人数居全市前列,成为荆州 市高考优胜单位和花园式学校,尽快满 足了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享 受到了公平优质的教育。 阅读本书,既是告慰吴青远在天之 灵,更是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让后人铭 记创业者的艰辛,弘扬时代主旋律,增强 使命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崇尚科学,为实 现中国梦而奋发图强。 一个人在回忆成长史时,感恩他;一 个单位地方在叙写兴旺史时,也感恩他 —他可谓之不朽也。本书及人,可为 他人后人人生事业之垂范也。 □ 肖炎方 刊头书法:庄传端 6岁随父临习书法,每日扎马面壁、提笔悬 腕,丝毫不感到厌倦,之所以对这门古老而独特的 艺术爱之深情亦真,皆因书法之魅、书法之美。 书法最打动人的无疑是线条。“寒猿饮水撼枯 藤,壮士拔山伸劲铁”,这是描述怀素书法用笔的 线条艺术,如果没有钢筋般的载力,落笔千钧的力 量,其书法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美的造型 结构也失去了意义。 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论 述: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 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捺如 “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等,这些都是对书法 线条之美的一种描述。还有张旭观公孙娘舞剑而 悟出草书的秘密,颜真卿察墙上蜿蜒而下的水痕 而得“屋漏痕”笔法,今人也有形容书法线条似劲 竹、利剑、柔兰,像翔鹰、虎跃、龙腾等,这些对书法 线条的形象概括,可谓简洁传神、金针度人,无不 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书法魅在个性。毋庸置疑,书法最忌千篇一 律、千面一腔。综观历代书法名家,无不是个性鲜 明、风神独具。古代苏、黄、米、蔡权且不论,近代 启功、沙孟海、欧阳中石等个个自成一家、卓尔不 群,或体度庄安、气象雍裕,或雄放瑰奇、飘动隽 逸,或形神精妙、欹纵变幻,或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 书法美在灵动。一幅充满灵气的作品总是让 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气格、 韵律气象,正是书法迷人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 是草书的灵动之美,如长江黄河,波澜壮阔;如行 军布阵,战旗飞扬;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如婀娜 舞姿,一势一形;如悠扬乐曲,余音绕梁…… 学书者如过江之鲫,成道者却凤毛麟角。很 多所谓的“江湖”“民间”书法家,虽然写了几十年 字,但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原因多为结字呆板、僵 硬,除了匠气、俗气,看不到半点灵气与书卷气。 难怪范曾说:“没有天赋,再多努力,亦是枉然。”语 虽有点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如何养气?唯有读书。曹丕说“文以气为 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只有通过“读书破万 卷”养气,才能“下笔如有神”厚积而薄发,作文时 自然就会有“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的灵气。 书文同道。正如贾平凹的书法,古拙大气、底 蕴深厚、自成一格,通篇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莫 言自从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之后,不仅小说“洛 阳纸贵”,就连书法作品也跟着水涨船高,被各路 藏家所青睐。虽然这与名人效应有关,但从专业 角度来欣赏和研究,一般的书法家根本达不到这 样的学养与气度,其书法自有可取之处。 书法高在稚拙。书法进入高级境界,“大巧若 拙”的童稚味显得尤为稀缺,或洗尽铅华、返璞归 真,或化繁为简、寓巧于拙,或质朴率真、举重若 轻,或似拙非拙、似朴非朴,让人越看越喜欢,越品 越有禅意。比如郑板桥、刘墉、弘一法师、于右任 等人书法笔墨随心、不工而臻、自然天成,达到“以 无意为有意”的淳美境界。特别是弘一法师的书 法超凡脱俗,有着婴儿般的纯真与莲花一样不染 尘埃的干净,不由让人击节叫好。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人的精神气度、品格魅 力与翰墨气象、万事万物都相联相映、互为因果, 其中的无序和有序、渐变和突变、平衡和避让,都 能在书法的黑与白、方与圆、虚与实中得到有力体 现。这也正如一代武术宗师、武术技击家、武术哲 学家李小龙所说,“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是为武术最高境界”,书法也同理、同道。 鄱阳余晓的这几首诗,之所以能很 快吸引我的眼球,首先是因它们的结尾, 卒章显志乃传统表现手法,仔细品味之 后,觉得诗人将这一传统表达手法运用 到了炉火纯青。 “你/能想象一株草的年年岁岁/却 无法看透,被春风遗弃的/命运的起起落 落” ,《鄱阳湖草原写意》里,诗人面对鄱 阳湖的草海,却由眼前想到草也“有着人 世一般的卑微和炎凉”,更因此而感受到 “命运的起起落落”,感慨其命运“能想 象”却“无法看透”。其实,他在这里所叹 惋的岂止是草?分明还有着草海一样的 人类社会,及比草还要卑微的自身。而 在《旧衣服》中,那些旧衣服居然“忍不住 抖了一下,两下/抖到第三下,它/就慢慢 眨着眼睛开始说话”,“然后,它挽起我的 胳膊、走出房间。和风一起、回到我们的 从前”。如果说《鄱阳湖草原写意》的结 尾具有丰富的联想,那么《旧衣服》的结 尾则是令人惊悚的想象,那些旧衣服在 他笔下完全活转来,具有了人一般的思 考与行为,“抖”或许还只是被动的自然 属性,“挽”则完全出人意料,其反客为主 让旧衣服有了意想不到的神奇,这首诗 也因此有了几分后现代的意味。 文似看山不喜平,于一首诗而言,一 个好的结尾尤为重要,而要有一个好的 结尾,诗人必须具有丰沛的联想与想 象。如果没有联想与想象,结尾一定平 铺直叙,毫无转折,更无惊奇,这诗也一 定会平庸,而一旦有了好的结尾,则往往 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问神记》中,“我” 本以为“老先生画的网针丝线形象,逼 真。焚于河边/祖父收到一定会赞不绝 口”,却谁知“绝望的祖父/空手而归的祖 父,他/肯定怒火难消” ,这种巨大落差 始于何处?乃“时过境迁/被污染的河 流,被房屋/挤占成一条裤腰带的河流/ 早已无鱼无虾”。问神本为寻常民俗,却 因此引出环保主题,瞬间便让这首诗的 主旨得以极大升华。 吸引我的原因其次在于这几首诗在 写作上的切题。许多诗人在写作时往往 随意性强,对诗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么有了题目不按照题目写,要么写完 之后随便安一个题目。鄱阳余晓却并非 如此,《鄱阳湖草原写意》中,他着眼于 “写意”而并非“写真”:第一个意是由眼 前之草海野蛮生长联想到人类社会的世 态炎凉,第二个意是由眼前之草的卑微 联想到自身的弱小,第三个意则由草的 命运“无法看透”联想到自身的起起落 落。总之,诗人眼前是草,心中有人,草 的意象也因此有了更广阔、更深邃的内 涵。而在《风在天空吟唱》里,他着眼于 “吟唱”,却并不去正面描写风究竟如何 吟唱,而是由“云朵之间的对话”来侧面 呈现,这符合风吹云动的常识。“有时像 碰杯/有时像惊雷”,这是风吟唱的一个 侧面,“被撕裂的,终究/会像拉链一样和 解”,这是风吟唱的另一个侧面;前者侧 重于声,后者侧重于形,前者侧重于分, 后者侧重于合,从而让风的“吟唱”形神 具备,不但对诗题形成较好的呼应,而且 也让诗眼得以充分呈现。 此外,就情感而言,这组诗“既有旷达 之境,又有人生之痛,既对现实的峻厉批 评,又有中年的顿悟和自省” (杨章池推荐 语) 。鄱阳湖草原之境诗人虽没正面描 写,却因他的“写意”不难感受其旷达。值 得指出的是,无论风景多么旷达,其痛感 却始终挥之不去,有的属他个人之痛,有 的属于社会之痛,有的属于自然之痛,这 三者均易引发读者共鸣。而在《问神记》 里,他向我们呈现出环保局面的严峻,就 连死去多年的祖父也无比地绝望与愤怒, 这不禁令人想起“人神共愤”,由此可见诗 人对现实批判的峻严。而在《医院记》里, “我反复酝酿,反复推敲、要把每一个汉 字、标点符号都用开水反复高温消毒灭 菌”, “我必须保证这首诗/既不能沾染病房 里的污秽、病菌/又不能沾染人世的冷漠和 无知” ,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敢于并善于 自省的诗人,也是一个想在世俗与理想之 间找到平衡的诗人,这于他而言或许是在 特殊情境中所产生的顿悟,对于他悟出的 “我必须”与“又不能”,我深表赞同。 垄上诗评 □ 吕本怀 和风一样,让我们回到从前 —赏析《垄上诗荟》鄱阳余晓的诗

垄上诗评 和风一样,让我们回到从前 - news.cnchu.com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8-05/03/A007/RB7B7BLMC0503.pdf · 诗歌话语模式的三大特色 ——简评诗集《小镇来信》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2018年第9期 总第82期

    07责任编辑:柳红霞 美术编辑:庄传端2018.5.3 星期四

    泰谷啤酒 有泰谷,有激情!

    荆州奥塔玛酒窖 协办地址:荆州市沙市区大庆路10号

    电话:0716-8268180 18627287789

    我与“跑马”作家俞永富是神交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的很多文章,我都在他的博客上一一拜读过;他的长篇小说《再见,北京爱情》等著作,我都认真读过。最近,收到他的新书《勇超之诺:我的挚爱是马拉松》,细读之余,我被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

    中外作家中跑马拉松的人很多,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作家中的长跑健将,参加过30场马拉松比赛。俞永富跑马拉松,是源于身体原因,他长年坚持跑步,跑了二十多年,身体越来越好,后来竟迷上了马拉松比赛,有着饱满的马拉松热情,觉得

    “马拉松在竞技之外能享受的东西真的很多”,并且立志在“跑马”的数量上超越村上春树这位他仰慕的作家。俞永富坦言:“我在马拉松领域挑战村上春树,就是为了向他学习,向他汲取经验,弘扬他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深深地为他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忍耐力和专注如一而折服,而深感敬佩。”短短两年时间,俞永富跑了34场全程马拉松,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超越了村上春树。

    当下的文学创作中,“非虚构”写作风头正劲,比传统文体更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究其原因,恰如评论家汤天勇所说的,“读者有着追逐真实真相的天然需求”,“非虚构写作通过对原本真相的直接书写显示出对现实的穿透性。正是基于对真实与真相的看重,读者容易通过文本阅读加深与现实世界的关联,获取在新闻媒介上所无法知晓的真相。”长篇纪实新作《勇超之诺:我的挚爱是马拉松》这部关于跑步故事的书,是作家俞永富从诗歌、长篇小说转向非虚构写作后创作出的一部力作。该书分跑“马”情结、狠下苦功、激情飞扬、超越梦想、百尺竿头五章,共21篇文章20余万字,真实记录了自己跑马拉松比赛的点点滴滴以及心路历程,抒发了作家真真切切的马拉松情怀。巴尔扎克曾说:“获得全世界文明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实。”这也是时下非虚构写作的力量所在。在这本新著中,俞永富用这种力量为读者全方位多视角撩开了马拉松比赛的神秘面纱。

    我将俞永富的《勇超之诺——我的挚爱是马拉松》与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对照着读,发现这两部著作有着互文性。村上春树通过跑步找到了文学的话题,找到了创作的源泉;俞永富是跑步过后用文字记录跑步——他在跑的过程中的艰辛、愉悦以及收获的健康、友情……

    张爱玲说,生活比文学更传奇。在日常生活中,俞永富是村上春树的忠实粉丝:他早上带一册村上春树的书赶着地铁去上班,《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陪他度过了很长一段时光;外出跑步的时候,他背上的旅行包里面,一定会塞上一册村上春树的书,在旅途中、在下榻处可以随意阅读。我想,这,也许是他开开心心跑步、认认真真写作的不竭动力之一吧。

    马拉松情怀的真实书写

    张亦斌

    名家有约

    诗歌话语模式的三大特色——简评诗集《小镇来信》

    仔细阅读杨章池新出版的诗集《小镇来信》,我觉得他的诗歌除了地域与经历的独特,其诗歌话语模式也有着鲜明的特色,不少诗无需署名也知道为他所写。

    一、其博喻一方面撒得开,另一方面收得拢,汪洋恣肆的表象之下其实有着集中而深邃的内核。

    博喻在杨章池诗中很常见,于他而言已不是一种普通修辞,而成为一种表现手法。他在运用博喻时,表面上铺陈得汪洋恣肆,实际却很内敛,不管连用多少个比喻,其指向始终如一。

    不妨先看看他那首《咽喉炎》:“一千斤棉花在叫:‘渴!’/一万根鹅毛在说:

    ‘痒!’/一百条毒蛇狺狺地吐着/分叉的信子,涎液/滴淌。鲜血流过龟裂的河床/一个煤窑在燃。/一座化工厂冒烟的排放/行将引爆/一片薄薄的肺。//我呛出前世的灰尘,吞下/哗变与肿胀。/我从心里长出一只手,用它/撕碎喉管抠出里面的罪:/这早已潜伏至此,一直引而不发的/阴险中年。”

    在本诗中,为让读者对“我”因咽喉炎所造成的痛苦有深刻印象,诗人充分借助一千斤棉花、一万根鹅毛、一百条毒蛇、一个煤窑、一座化工厂等多种本体,并配以张力十足的多个动词,让人瞬间便对其痛苦有了具体生动的认知。就本体及其表现来看,真可谓汪洋恣肆,更让人触目惊心,他在表达上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便是让读者感受见识“我”此时此刻的痛苦有多深重,“一直引而不发的/阴险中年”有多严峻。如果他不采用博喻,则很难有如此好的表达效果。

    博喻在《小镇来信》中可说比比皆是。《窸窣》便有好些个“多像”:“多像/一片被咀嚼的桑叶:小学时我们共同养蚕,那胖胖的蠕动,带来/深夜的细雨”“多像初中时的窃窃私语:我俩虚构一匹伟大的白马,它无所不能”“多像邓丽君的气声,在三洋录放机里/百转千回”“多像沙沙的书写,未成年的誓词”“多像深夜里

    静静燃烧的火苗,舔舐着灯丝”“多像姐夫挥毫,墨渍洇透废报纸”“多像这无趣,又幸福的时光/终日守着小小柜台,足不出户”“多像你娓娓的问切”“多像这些暗影,这些/收费的,罚款的,一次次赊账的”“多像你和母亲谈话,两个高八度/共同数落公婆,小姑子/和她的河南丈夫”

    “多像你,一天重似一天的损耗:依旧晕车,呕吐。依旧向内生长,担惊受怕”,正是如此多的“多像”才构成了这首诗的骨架,而诗人之所以要用上如此多的“多像”,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将姐姐带离外甥粗嗓中冲出的“那群老虎”,让她通过那些琐碎而又温馨的回忆来摆脱当时的不快。诗人之所以要如此不厌其烦,则是因他深知儿子的叛逆足以从身心两方面彻底摧毁一个母亲的意志,他想通过“多像”来缓和当时氛围的紧张,并充分凸显诗题“窸窣”的意蕴。

    运用博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而要做到收放自如,除了要有丰沛的想象力,还必须首先明白运用这么多比喻究竟为达成一个什么目标;由《咽喉炎》与《窸窣》的实践来看,杨章池在博喻运用上做到了既恣肆又收敛,达成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能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在细节呈现上恍若镜头与视频,具有鲜明的画面感与十足的动感。

    读杨章池的诗,总仿佛正在看视频。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一是因他的诗多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诗中鲜活着的往往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他在诗里呈现这些熟悉的元素得心应手;二则因他善于观察与积累,脑海里沉积了太多的画面与镜头,每当他写诗,这些镜头与画面便会不由自主地闪现、流淌、组合,进而给予读者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这在《县医院》《骆驼走在民主路》《出生地》《窸窣》《月亮不像说谎的样子》等诗中都表现得比较典型。为充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仔细读他的《出生地》:

    “四十年后,这个村庄仍然叫作/拉

    家渡。这所学校/我还想继续叫它:永合中学。/学生食堂不知道,它前生是一排土砖房:姥爷和我做的风筝/一直飘在某间屋梁。/喧腾操场,来自寂寞池塘/女教师在此洗衣,槐花无声,落满肩头。/高大水塔,脚下曾住疯子家宽/我7岁时白眼朝天,冒他名号吓哭同桌。//‘故地重游,还要找出哪些?’/我当村支书的同学,唤出校长。/教室是新的,但它长在外墙的/革命家,科学家是旧的,/他们肃穆的教诲也是旧的。/自鸣钟用四十年前的声调敲打时间,宛如/声声棒喝:/那时母亲年轻,美丽如月/那时父亲挺拔,干净温柔/那时校长是天底下最大的官。”

    这首诗所表达的属旧地重游,这里是他的出生地,因此他比一般校友更多了一些怀念与眷恋,这些怀念与眷恋被他放置于一个接一个的镜头之中:有当年他对学生食堂与池塘的印象,有当年他与姥爷一起放风筝的片段,有当年“女教师在此洗衣,槐花无声,落满肩头”的静好,有当年疯子家宽住在“高大水塔

    “之下的生活情状,有当年他那“白眼朝天,冒他(疯子家宽)名号吓哭同桌”的恶作剧,这些都如特写镜头般一一闪现,如此清晰、如此鲜活、如此亲切,饱含着他对自己胞衣罐所埋之地非同寻常的情感。虽有“我当村支书的同学,唤出校长”,虽有“自鸣钟用四十年前的声调敲打时间,宛如/声声棒喝”,但“我”依然沉浸于“那时母亲年轻,美丽如月、那时父亲挺拔,干净温柔、那时校长是天底下最大的官”。由以上品析不难看出,他的诗歌意象生动鲜活,时空纵横交错,情感跌宕起伏,绝非一般手机所拍摄的视频,而是具有相当匠心与美感的诗电影。

    三、在表达上虽以冷静客观叙述为主,但他的呈现依然具有发自心底的热度。

    为以示与传统决裂,现代诗人越来越多地抛弃抒情与议论,代之以客观冷静的呈现,这种呈现又常以叙述作为最

    主要的表达方式。如今,有些诗人总以为叙述得越冷越好,不但冷静,甚至冷血,完全失却诗人应有的心跳与体温。对此杨章池应不以为然,这从他的诸多诗篇可感受到:在他的诗中,即使再客观、再冷静的呈现,仍然可感触到他的体温与心跳,依然具有发自心底的热度。

    这种热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写亲情那些诗中,无论写姥爷姥姥、父亲母亲,还是写姐姐妻子、儿子侄子,都能感受到他那来自心灵深处的滚烫,既有有孝顺与感恩,也有慈怜与悲悯,既有血浓于水,也有故土难离。《病中》《种树》真情回味,《乞瓷砖书》《寻找戴老式眼睛的人》孝顺感恩,《相互拨通没有应答的两部手机》《墨轩生日留影》舔犊情深,《窸窣》姐弟情深,《朝三暮四》相依为命。即使面对那些擦肩而过的路人,他也有着与生俱来的同情与悲悯。他的叙述里总有着一份热,有着一些怦然心动,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他的爱。

    如在《种树》中,杨章池在前四节里的叙述客观冷静,但姥爷种树时所说的话语,姥爷种树时的各种动作,却散发出浓重的乡土气息与丰沛的生命活力,他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活波波的姥爷,末句则既是当时情境的回放,又是诗人此刻的愿景,让他的叙述虚实相间,情感醇厚,情趣盎然。如在《骆驼走在民主路》中,“他们,和他们腐朽的/儿子。一家三口经过正午/哑口无言的亲人经过民主路/它,她,他,依次用目光叫我一声。”

    “叫我一声”显然出自诗人的自我意识而并非事实真相。他为什么要让他们“叫我一声”?显然是想他们能被关注,他同情他们的生存状态,想让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变。诗人写下这首诗就能让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所改变吗?未必!即使这首诗不能给他们带来丝毫改变,他却依然坚持呈现他们的生存情态,即使这份爱在许多时候于事无补,他却依然在诗歌里坚守与延续,这种坚守与延续里有着一颗坚韧而柔软的诗心。

    □ 清江慕雪

    真情树起乡村教育一杆旗——读《青远之歌》的几点感想

    读书心得

    近日,捧读由李子初等主编,周光旭主审的《青远之歌》,感想颇多。该书以纪实散文为主,兼有现代诗、格律诗、楹联、词、歌等,还有大量珍贵照片。阅读本书,由表及里,由图而文,全篇主角写的是江陵滩桥中学原校长吴青远。

    真情树起众多旗。本书对作者是一本感恩书,对读者是一本励志书,人生经验书,对社会则是一本教科书。书中处处皆是为人处世教书育人的经验诀窍,真情里闪着智慧的光芒。

    吴青远本人就是一面旗帜。别人把孩子转到城里,转到名校强校,出国;吴青远却在乡村以校为家,感动影响了孩子。孩子不吵父母,却自己主动向父母靠拢,从城里转到了乡下滩桥中学。这是自信力,号召力,更是身正为范的一座丰碑。

    阅读本书,映出滩桥的月夜,观音寺的朝霞,到处都映照过吴青远奔波的身影和慈祥的笑脸。艰苦年代,吴青远垦荒种地,办工厂、农场、鱼场、养猪场、豆

    腐坊,想方设法改善师生生活,增加学校收入,使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热气腾腾,活力四射。篮球队、歌咏团、文艺宣传队,常年都有活动,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成了合格的劳动者,成了各行各业的标杆旗帜。

    吴青远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回来给他学生赠送毛主席像章,并亲手给他们佩戴胸前。张家友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立正,恭恭敬敬地给吴老师敬礼。大家都高兴地为他鼓掌。

    吴青远在滩桥区文艺汇演中发现了古堤中学学生周光旭,居然可拉京胡《红灯记》《沙家浜》全场,就带人帮他挑行李,把他从偏远直接转到了滩桥中学。高中毕业又让他留校当老师,爱才惜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发现他手破了,专门去问原因,说:“洗衣服不是手搓衣服,而是衣服搓衣服,这叫借力发挥。”周光旭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特别是辩证的思维方法。

    阅读本书,你既能看到吴青远和蔼

    似空气、水和阳光,又能感受到他严格像二月春风似剪刀,让花苗茁壮成长。邱和清回忆说吴书记平时不怒而威。有一次会上批评“某些人”时,严厉中透出威严,让人感受深刻,触动很大。那以后,所有在场的人都红旗不倒直到退休,甚至没有一个人受到过任何处分。

    真情树起乡村教育一杆旗。阅读本书,只觉眼前红旗猎猎,哨声阵阵。滩桥中学从1958年创立,吴青远率领师生手搬肩挑,冒着生命危险在长江涨水里捞木料。从半工半读、全日制、完中(初中高中) 、农业中学、普通中学,到专门高中。每一步,都闪耀着他亲切、干练、笃实的形象,不愧为滩中教育事业的杰出开拓者、青年成长的睿智引路人。

    多年前,很多乡镇教育萎缩了,甚至垮塌了。现在我读《青远之歌》,一遍又一遍地跟着简谱哼起歌曲——《滩中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这里春光明媚,这里桃李芬芳,莘莘学子汇聚一堂。今天我们潜心学习立下志向,明天我们将成为

    祖国的栋梁……”阅读本书,见证乡村教育在崛起,民

    族自信在耸立。集家而成乡,集乡而成国,传统中国乡村教育即植根于此。“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一个伟人可以兴旺一个民族。吴青远兴旺了一所学校,且成为全市农村高中的一面旗帜。滩中年年有学生考取北大清华,上线人数居全市前列,成为荆州市高考优胜单位和花园式学校,尽快满足了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享受到了公平优质的教育。

    阅读本书,既是告慰吴青远在天之灵,更是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让后人铭记创业者的艰辛,弘扬时代主旋律,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崇尚科学,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图强。

    一个人在回忆成长史时,感恩他;一个单位地方在叙写兴旺史时,也感恩他——他可谓之不朽也。本书及人,可为他人后人人生事业之垂范也。

    □ 肖炎方

    刊头书法:庄传端

    6岁随父临习书法,每日扎马面壁、提笔悬腕,丝毫不感到厌倦,之所以对这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爱之深情亦真,皆因书法之魅、书法之美。

    书法最打动人的无疑是线条。“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这是描述怀素书法用笔的线条艺术,如果没有钢筋般的载力,落笔千钧的力量,其书法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美的造型结构也失去了意义。

    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论述: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捺如

    “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等,这些都是对书法线条之美的一种描述。还有张旭观公孙娘舞剑而悟出草书的秘密,颜真卿察墙上蜿蜒而下的水痕而得“屋漏痕”笔法,今人也有形容书法线条似劲竹、利剑、柔兰,像翔鹰、虎跃、龙腾等,这些对书法线条的形象概括,可谓简洁传神、金针度人,无不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书法魅在个性。毋庸置疑,书法最忌千篇一律、千面一腔。综观历代书法名家,无不是个性鲜明、风神独具。古代苏、黄、米、蔡权且不论,近代启功、沙孟海、欧阳中石等个个自成一家、卓尔不群,或体度庄安、气象雍裕,或雄放瑰奇、飘动隽逸,或形神精妙、欹纵变幻,或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书法美在灵动。一幅充满灵气的作品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气格、韵律气象,正是书法迷人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草书的灵动之美,如长江黄河,波澜壮阔;如行军布阵,战旗飞扬;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如婀娜舞姿,一势一形;如悠扬乐曲,余音绕梁……

    学书者如过江之鲫,成道者却凤毛麟角。很多所谓的“江湖”“民间”书法家,虽然写了几十年字,但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原因多为结字呆板、僵硬,除了匠气、俗气,看不到半点灵气与书卷气。难怪范曾说:“没有天赋,再多努力,亦是枉然。”语虽有点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如何养气?唯有读书。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只有通过“读书破万卷”养气,才能“下笔如有神”厚积而薄发,作文时自然就会有“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的灵气。

    书文同道。正如贾平凹的书法,古拙大气、底蕴深厚、自成一格,通篇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莫言自从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之后,不仅小说“洛阳纸贵”,就连书法作品也跟着水涨船高,被各路藏家所青睐。虽然这与名人效应有关,但从专业角度来欣赏和研究,一般的书法家根本达不到这样的学养与气度,其书法自有可取之处。

    书法高在稚拙。书法进入高级境界,“大巧若拙”的童稚味显得尤为稀缺,或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或化繁为简、寓巧于拙,或质朴率真、举重若轻,或似拙非拙、似朴非朴,让人越看越喜欢,越品越有禅意。比如郑板桥、刘墉、弘一法师、于右任等人书法笔墨随心、不工而臻、自然天成,达到“以无意为有意”的淳美境界。特别是弘一法师的书法超凡脱俗,有着婴儿般的纯真与莲花一样不染尘埃的干净,不由让人击节叫好。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人的精神气度、品格魅力与翰墨气象、万事万物都相联相映、互为因果,其中的无序和有序、渐变和突变、平衡和避让,都能在书法的黑与白、方与圆、虚与实中得到有力体现。这也正如一代武术宗师、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李小龙所说,“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为武术最高境界”,书法也同理、同道。

    鄱阳余晓的这几首诗,之所以能很快吸引我的眼球,首先是因它们的结尾,卒章显志乃传统表现手法,仔细品味之后,觉得诗人将这一传统表达手法运用到了炉火纯青。

    “你/能想象一株草的年年岁岁/却无法看透,被春风遗弃的/命运的起起落落”,《鄱阳湖草原写意》里,诗人面对鄱阳湖的草海,却由眼前想到草也“有着人世一般的卑微和炎凉”,更因此而感受到

    “命运的起起落落”,感慨其命运“能想象”却“无法看透”。其实,他在这里所叹惋的岂止是草?分明还有着草海一样的人类社会,及比草还要卑微的自身。而在《旧衣服》中,那些旧衣服居然“忍不住抖了一下,两下/抖到第三下,它/就慢慢眨着眼睛开始说话”,“然后,它挽起我的胳膊、走出房间。和风一起、回到我们的从前”。如果说《鄱阳湖草原写意》的结尾具有丰富的联想,那么《旧衣服》的结尾则是令人惊悚的想象,那些旧衣服在他笔下完全活转来,具有了人一般的思

    考与行为,“抖”或许还只是被动的自然属性,“挽”则完全出人意料,其反客为主让旧衣服有了意想不到的神奇,这首诗也因此有了几分后现代的意味。

    文似看山不喜平,于一首诗而言,一个好的结尾尤为重要,而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诗人必须具有丰沛的联想与想象。如果没有联想与想象,结尾一定平铺直叙,毫无转折,更无惊奇,这诗也一定会平庸,而一旦有了好的结尾,则往往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问神记》中,“我”本以为“老先生画的网针丝线形象,逼真。焚于河边/祖父收到一定会赞不绝口”,却谁知“绝望的祖父/空手而归的祖父,他/肯定怒火难消 ”,这种巨大落差始于何处?乃“时过境迁/被污染的河流,被房屋/挤占成一条裤腰带的河流/早已无鱼无虾”。问神本为寻常民俗,却因此引出环保主题,瞬间便让这首诗的主旨得以极大升华。

    吸引我的原因其次在于这几首诗在写作上的切题。许多诗人在写作时往往

    随意性强,对诗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么有了题目不按照题目写,要么写完之后随便安一个题目。鄱阳余晓却并非如此,《鄱阳湖草原写意》中,他着眼于

    “写意”而并非“写真”:第一个意是由眼前之草海野蛮生长联想到人类社会的世态炎凉,第二个意是由眼前之草的卑微联想到自身的弱小,第三个意则由草的命运“无法看透”联想到自身的起起落落。总之,诗人眼前是草,心中有人,草的意象也因此有了更广阔、更深邃的内涵。而在《风在天空吟唱》里,他着眼于

    “吟唱”,却并不去正面描写风究竟如何吟唱,而是由“云朵之间的对话”来侧面呈现,这符合风吹云动的常识。“有时像碰杯/有时像惊雷”,这是风吟唱的一个侧面,“被撕裂的,终究/会像拉链一样和解”,这是风吟唱的另一个侧面;前者侧重于声,后者侧重于形,前者侧重于分,后者侧重于合,从而让风的“吟唱”形神具备,不但对诗题形成较好的呼应,而且也让诗眼得以充分呈现。

    此外,就情感而言,这组诗“既有旷达之境,又有人生之痛,既对现实的峻厉批评,又有中年的顿悟和自省”(杨章池推荐语)。鄱阳湖草原之境诗人虽没正面描写,却因他的“写意”不难感受其旷达。值得指出的是,无论风景多么旷达,其痛感却始终挥之不去,有的属他个人之痛,有的属于社会之痛,有的属于自然之痛,这三者均易引发读者共鸣。而在《问神记》里,他向我们呈现出环保局面的严峻,就连死去多年的祖父也无比地绝望与愤怒,这不禁令人想起“人神共愤”,由此可见诗人对现实批判的峻严。而在《医院记》里,

    “我反复酝酿,反复推敲、要把每一个汉字、标点符号都用开水反复高温消毒灭菌”,“我必须保证这首诗/既不能沾染病房里的污秽、病菌/又不能沾染人世的冷漠和无知”,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敢于并善于自省的诗人,也是一个想在世俗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的诗人,这于他而言或许是在特殊情境中所产生的顿悟,对于他悟出的

    “我必须”与“又不能”,我深表赞同。

    垄上诗评 □ 吕本怀

    和风一样,让我们回到从前——赏析《垄上诗荟》鄱阳余晓的诗

    爱言书法

    陈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