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 。” 100%。” ”, 。“ 。“ 。” wwwhb.cn 2019 12 24 / 9 ? ”。 19 》、 》、 30 40 ,“ · 》《 》《 3002019 :“ 60 00 。” 》, ”。 “ 。” 。《 300RISE 300 》, ”; ,《 ”, 》, 60 00 》“ 》、 。“ 。” 2019 ”。 ,“ ’”。 2006 。《 。” 》, 》, 》, 》, 。“ 2019 ”。 12 1 20 》, 120 · ”: · 75 2010 · · 19 ”。 1892 ,《 50 · 》, 1954 ,《 ”。 》, IP 3380 650 440 1090 1000 2000 CinemaScore C+ 18%IMDb 2.7/10 1.76 83 · · · · · 》: Memory1981 2002 ,《 9000 7000 15 30 7300 CGI · 。《 ”,《 ”,《 》( :“ CGI 。” 》。 》。 》、 》、 》,

当代际间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华语乐坛命题之一 流行 不止于回忆滤镜dzb.whb.cn/imgPath/2019-12-24/91224.pdf · 当代际间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华语乐坛命题之一,生生不息需要共赏更需共创

  • Upload
    others

  • View
    1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当代际间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华语乐坛命题之一 流行 不止于回忆滤镜dzb.whb.cn/imgPath/2019-12-24/91224.pdf · 当代际间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华语乐坛命题之一,生生不息需要共赏更需共创

■本报实习生 楼奕毅首席记者 范昕

海外视点

《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

串起中原大地名胜古迹

本报讯(记者许旸)《问

彼嵩洛:中原访

古行记》日前由

中华书局出版。

不同于一般个

人游记或者考

察报告,这本书

的作者是来自

全国多所高校

的九位青年学

者,他们走出书

斋,重返历史现

场,以嵩洛文化

之旅为主线,串

起中原大地的

名胜古迹,并从

历史、 考古、美

术等视角进行

导览介绍。

嵩洛人文

之旅有何新意?

新书对当下文

史普及又带来

怎样的启发?由

上海报业集团

与新华传媒打

造的市民文化

客厅活动日前

在新华书店徐

汇日月光店举

办,《问彼嵩洛:

中原访古行记》主编之一、复旦大学历

史系副教授仇鹿鸣, 向现场读者讲述

他与学人好友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

思所感。 “从嵩山到洛阳,乍一看或许

有些平淡, 但这条路线穿越中古政治

版图的心脏地带, 中古历史的物质载

体保存的数量与质量均足以触到每个

人的兴趣点。 ”

新书的封面手绘图, 直观勾勒出

郑州、 嵩山、 登封、 巩义、 偃师至洛

阳的路线, 这一中原核心地带, 遍布

峻岭古刹、 石窟古碑, 人文景观尤为

丰富。 书中九篇文章或全面介绍考察

过程, 或就旅途中涉及的某一具体文

物专门论述, 或就中原地区的历史地

理展开讨论, 涵盖不同领域展现出跨

领域联合考察的独特价值。 比如探访

嵩洛中原, 从 “中华第一塔” 嵩岳寺

塔到曾代表洛阳极致繁华与毁灭的永

宁寺塔, 从汉魏故城考古工地到一代

女皇武则天所立升仙太子碑, 洛阳在

中古为何如此重要? 书中既有珍贵史

料, 也有旅途实景, 更有结合新科技

手段的无人机航拍。

“太室阙上的石刻是大象吗?中原

的酷热会不会是某些历史事件背后未

被注意到的理由?还原历史现场,也许

永远不可能 100%;去与不去,却仍有

本质的不同。 ”仇鹿鸣化身“仇导”,他

建议读者告别“景点打卡式”路线,而

是边读边思边走, 以阅读丰富自己的

旅程。“人对自然风光的感受是直觉式

的,比如看到沙漠、大海,感到很美、很

险峻,这是直觉所感受到的。 “相较于

欣赏自然景观, 去看一些有历史积淀

的东西并不容易, 有时候看上去可能

并不美,甚至就是一个黄土堆,但是我

们如何挖掘其中的历史内涵呢?因此,

来一场‘硬核’的人文旅行,更需要知

识储备和阅历积淀。 ”

www.whb.cn

2019 年 12 月 24 日 星期二 编辑/杨翼然 9

?我们的歌”流行,不止于回忆滤镜当代际间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华语乐坛命题之一,生生不息需要共赏更需共创

刚过去的周末,易烊千玺的个人演

唱会在朋友圈刷屏 ,高频词里包括 “温

暖”。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内,19 岁的歌手

专注地唱,万千粉丝齐声地和,苏芮《奉

献》、姜育恒《再回首 》、黑豹乐队 《无地

自容》等“30 来岁”的老歌,隔着时空投

来记忆回旋镖,触得人心一片柔软。

又何止是一场演唱会。 荧屏上,传

唱近 40 年的《军港之夜》由肖战与那英

合唱,引发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 “流量

担当”与旗帜性歌手的合作;视频平台,

《给我一个吻》 被今天的高校学子唱出

全新意境,“情怀杀”击中的不只是岁月

里的人。 从演唱会到《中国梦之声·我们

的歌》《这样唱好美》《合唱吧! 300》等节

目,流行乐生生不息的活力正在经典名

曲的二度创作中不断释出。

2019 年临近尾声时,与其说华语流

行乐坛涌动的怀旧情绪是一时一地的

巧合,不如看成 ,歌手代际间的传承与

创新已渐成趋势 。 文化学者何天平分

析:“回忆有滤镜,老歌新唱能带来它们

的原生粉丝,让 60 后到 00 后的观众实

现合家欢观赏场景。 但节目更重要的灵

魂在于创新,当一些熟悉的旋律被佐以

今天的配方,打造出契合当下审美的流

行音乐作品,其实比一味怀旧更能留住

新老观众。 ”

从华语流行乐坛的痛点入手, 老歌新唱制造出共同观赏的“场景”

不久前 ,某音乐平台揭晓的 “年度

十大金曲”引发了极大争议。 许多人表

示,除了一首影视剧插曲 《知否知否 》,

其他作品在自己的脑海内几乎“查无此

歌”。 “割裂、断代,可能是当下华语流行

乐坛的一大痛点。 ”何天平说,比如一些

网络神曲早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忠实

用户循环多日 , 而另一些人还闻所未

闻。 前互联网时代一首金曲传唱街头巷

尾的景象,似乎不复存在了。

但如同合家欢电影总是市场刚需,

能破解“代际壁垒 ”的音乐节目也是市

场稀缺品。 从痛点中寻找爆点,今年的

几档新节目,制造出了不少温暖几代人

的“同框”场面。 《合唱吧! 300》中,草蜢

合唱团与今年新出道的男团 RISE 各自

带着 300 名歌迷对垒,有对父女分属两

个阵营。 对他们而言,现场聆听代表各

自青春记忆的《一起桑巴舞》和《喊出我

的名字》,不失为音乐上的“互见”;而对

节目来说,草蜢的《失恋阵线联盟》迎来

了对手阵营的应和 ,所谓 “经典就是昨

日的流行”有了全新注脚。

同样,《我们的歌 》被观众称为 “时

光保鲜机”, 节目的一大看点就是能通

过不同资历的歌手合作,激荡出不同年

代的流行乐回声 。 肖战演唱 《军港之

夜》, 是奶奶曾在他年幼时哼唱过的摇

篮曲;许魏洲遇见费玉清 ,他坦言全家

都是前辈的歌迷 ;而李紫婷曾凭 《红色

高跟鞋》在选秀中脱颖而出 ,那首歌的

原唱正是此番同台的蔡健雅。 有意思的

是,节目录制时,台下观众也覆盖了 60

后到 00 后的群体。

在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

究中心秘书长冷凇看来:经典流行歌曲

是同一时代背景下人们情感共振、集体

共鸣的载体。 苏小明的《军港之夜》“枕

着波涛 ” 唱出年轻水兵甜美梦乡的年

代,是改革启航 、人民生活稳稳走向幸

福的开端之时。 苏芮将“长路奉献给远

方,玫瑰奉献给爱情”娓娓道来之后,更

高亢的《爱的奉献》、更热烈的《感谢你》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接力着 “奉献”的

旋律。 “当今天的创作者从时间里找到

这些共鸣,既体现了节目或演唱者对不

同年龄段音乐偏好的尊重,也让更多人

看到,好的音乐节目 、音乐设计理念完

全能消弭受众的代际审美隔阂。 ”

流行乐不是重复翻红 ,

期待更多原创新曲随时代沉淀为经典

就在几档节目以及演唱会共同掀

起流行音乐怀旧风时,国际唱片协会发

布的《2019 音乐聆听报告》显示,中国乐

迷最喜欢的十大曲风里 , 老歌排名第

二。 这份统计报告似也在佐证,情怀杀

已成为音乐综艺的圈粉“利器”。

在评论者看来,这是个颇值得思考

的现象。 一方面,流行是个轮回,能切中

人们内心情感的音乐不会轻易随风逝

去。 但另一方面 ,“我们已有了几代歌

手、 几代歌迷其乐融融的同台场景,但

这还不足以称为 ‘音乐上的代际对

话’”。 比新老歌手、新老歌迷同场更有

意义的,还应体现在回归音乐本质的交

融与碰撞。

2006 年, 周杰伦与费玉清合作的

《千里之外》 无疑是一次跨时代音乐对

话的典范。 《我们的歌》总导演陈虹说:

“那部现象级作品的诞生, 不只是大家

对一首好歌的认可,它也折射出华语流

行乐坛代际共振的价值溢出。 ”从中获

得灵感,她希望自己的团队不是物理空

间上前辈歌手与新生力量的同框,而是

他们各自走出既定的舒适区,同时又带

着不同的音乐基因交叉合作。

于是, 观众乐见的新搭档出现了:

那英与肖战、李克勤与周深 、费玉清与

许魏洲、周华健与蒋一侨 、蔡健雅与阿

云嘎等;观众乐闻的老歌新唱更令人心

头一颤:融入音乐剧元素的 《月半小夜

曲》,用交响乐和管弦乐改编的《心如刀

割》,灌注了说唱风的《倩女幽魂》,带着

摇滚味的 《爱江山更爱美人》, 用普通

话 、粤语 、日语轮番演绎的 《另一种乡

愁》等,纷纷从几代人的音乐偏好中提

取审美元素,重塑了老歌。

但也有学者认为,让优秀的作品返

场,经历打磨后把它们介绍给今天的年

轻乐迷 , 这固然能彰显经典的长久魅

力。 可从另一个角度看,翻红的老旋律

越多,越是反衬出今天的流行音乐原创

力虚弱。 要扭转这一点,绝非少数几档

音乐综艺节目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

有生命力的音乐生态系统与拥有影响

力的节目互相滋养。 “我们的歌”既是沉

淀在时间里能够承载情感共振、集体共

鸣的旋律,更应是携带着每个时代鲜活

力量的原创新曲 。 试想多年后 , 属于

2019 年的金曲经打磨后留在了时间的

河床上,那何尝不是又一段生生不息的

开始。

文化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连演两晚,中外芭团沪上起舞《胡桃夹子》

今明两晚,上海芭蕾舞团将携《胡

桃夹子》登上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华丽

的场面、诙谐的表演与柴可夫斯基动人

的音乐带来浓浓的新年气息。 与此同

时,俄罗斯芭蕾国家剧院也将在东方艺

术中心献演这一经典剧目。

《胡桃夹子》是全球众多芭蕾名团

岁末年初的“保留剧目”。 据悉,今年 12

月至明年 1 月,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

将密集上演 20 场《胡桃夹子》,马林斯

基剧院芭蕾舞团也将演出九场。

一出《胡桃夹子》演化出各路“绝活”

舞剧《胡桃夹子》改编自德国作家

霍夫曼的童话,讲述女孩克拉拉在梦境

中与胡桃夹子变化的王子一起漫游雪

国和糖果山的故事。 这台舞剧首演于

120 多年前, 后因芭蕾大师乔治·巴兰

钦的改编风靡全球,如今上演的《胡桃

夹子》大多脱胎于此。

虽然剧情故事大同小异,但各大芭

团也有自己的“绝活”:莫斯科大剧院芭

蕾舞团首席明星妮娜·卡普索娃扮演的

克拉拉“仙气”最足,而波士顿芭蕾舞团

的“胡桃夹子熊”凭借谐趣的空中跳跃

动作走红网络,今年顺势推出的“芭蕾

熊”周边产品更是被一抢而空。 中国舞

者也频频在剧中出演主要角色。 日前,

旧金山芭蕾舞团举行了该团上演《胡桃

夹子》75 周年的庆典,谭元元是目前团

内唯一跳过两个不同版本的演员;荷兰

国家芭蕾舞团首席舞者刘茜、独舞演员

张媛媛也先后登台演出了这个剧目。

今晚演出的上海大剧院版 《胡桃

夹子》 由上海大剧院、 上海芭蕾舞团

联合制作创排, 首演于 2010 年。 英国

芭蕾大师德里克·迪恩编导的这台舞剧

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节日气氛, 又创

新性地加入高科技成影、 讨巧的魔术

表演、 魔幻的舞台机关、 梦幻的水晶

飞车、 巨大的仿真马匹等元素, 让观

众不知不觉地走进小女孩克拉拉的梦

境中, 开启一段奇幻之旅。 迪恩还根

据中国舞蹈风格对第二幕的 “中国茶

舞” 等舞段进行改编, 呈现出与其他

版本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而俄罗斯

芭蕾国家剧院献演的 《胡桃夹子》 由

艺术总监戈尔杰耶夫·弗耶契斯拉夫编

导, 这位蜚声国际的芭蕾明星 19 岁就

在 《胡桃夹子》 中任独舞演员, 曾被

誉为该剧最成功的 “王子” 扮演者。

《胡桃夹子》缘何成为芭蕾舞台贺岁档“保留剧目”

脱胎于德国童话 《胡桃夹子与鼠

王》的《胡桃夹子》为何成为芭蕾舞台上

贺岁档保留节目?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芭

蕾名家的创作“接力”。

《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

三大芭蕾舞剧的最后一部,他为了创作

这部舞剧可谓费尽心思。比如,为了“如

喷泉一般水珠四射”的音乐,他专程从

巴黎秘密运来刚发明不久的钢片琴,并

对此高度保密。 1892 年,《胡桃夹子》在

马林斯基剧院首演,钢片琴伴着弦乐弹

奏出《糖果仙子舞曲》奇幻的甜美音色,

令观众沉醉。

上世纪 50 年代, 乔治·巴兰钦为

纽约芭蕾舞团重新改编了 《胡桃夹

子 》 , 使之涅槃重生 。 新版舞剧于

1954 年首演成功后, 又通过广播大规

模播映, 赢得了大众的喝彩。 世界各

大芭蕾舞团便以此为蓝本编创出各种

不同版本进行演出。

《胡桃夹子 》将盛大派对 、浪漫雪

国、 缤纷的糖果王国都搬到了舞台上,

恢弘场景带来了极致的视觉享受;剧中

花朵、玩偶、雪花等小角色诙谐有趣,洋

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第二幕“糖果仙

子变奏”等舞段难度颇高,给舞者提供

了宽广的炫技空间。因为充满梦幻色彩

和节日气氛,《胡桃夹子》成了送给孩子

们的最佳“圣诞礼物”。

■本报记者 宣晶

改编自史上最成功音乐剧的影片《猫》,为何北美首映口碑“差评”

著名音乐剧改编电影《猫》上周五于

北美上映。这个响亮的 IP此番却失灵了,

票房与口碑双双惨淡,观众根本不买账。

截至记者发稿时的统计,影片《猫》

首映周末在美国国内 3380 家影院的票

房仅为 650 万美元, 在国际市场的首映

票房仅为 440 万美元 , 全球总票房为

1090 万美元, 位居票房排行榜第四名。

这与此前预计的 1000 万至 2000 万美元

票房大相径庭。 美国 CinemaScore 就上

映当天的观众调查结果给出糟糕的 C+

评分, 烂番茄网站上对该片的新鲜度评

分仅为 18%,IMDb 用户更是给出 2.7/10

的低分。与该片同日上映的科幻影片《星

球大战:天行者崛起 》则以 1.76 亿美元

票房登顶北美周末票房榜榜首。

影片《猫》由执导《国王的演讲》并获

第 83 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英国著名

导演汤姆·霍伯操刀,美国流行音乐人泰

勒·斯威夫特、奥斯卡得主朱迪·丹奇、詹

妮弗·哈德森等联决出演,耗资一亿美元

拍摄。它改编自音乐剧大师安德鲁·韦伯

的同名音乐剧, 取材于诗人艾略特为儿

童写的一本俏皮诗集 《擅长装扮的老猫

经》:杰利克猫族要在一年一度的盛大聚

会上挑选一只猫, 将其派到九重天上重

获新生。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用歌曲

和舞蹈讲述自己的故事。最后,昔日光彩

照人如今却无比邋遢的葛丽兹贝拉以一

曲《Memory》打动所有在场的猫。 家族接

受了她的回归, 并选她去九重天获得新

生。 音乐剧《猫》首演于 1981 年,次年在

全球巡演 。 据该剧官网数据统计 ,至

2002 年宣布停演为止,《猫》在伦敦演出

近 9000 场,在百老汇演出 7000 多场,被

译成 15 种语言, 在全球 30 多个国家演

出,超 7300 万观众观看。 该剧打破多项

纪录并荣获包括托尼奖在内的多个奖

项,一度成为票房最高、公演时间最长的

舞台剧。

尽管影片《猫》可谓自带光环,然而

它在上映首个周末的尴尬表现其实并不

意外。 为了使真人饰演的猫更贴近真实

的猫, 影片采用了 CGI 数字皮毛技术,

将人的皮肤变成动物的皮毛。 片中的猫

有着人类的嘴唇、牙齿、鼻子和手。泰勒·

斯威夫特饰演的母猫邦贝鲁琳娜看上去

像没穿衣服,只戴了一条项链,穿着高跟

鞋。 如此逼真的效果却让观众早在看到

影片预告时就直呼难以接受, 影片公映

后更是遭到差评一片。 《泰晤士报》称该

片是“一场噩梦”,《华盛顿邮报》给出的

评价是 “史诗级的电影灾难”,《每日邮

报》(澳洲版) 的报道将批评矛头直指数

字皮毛技术:“那些古怪的、 喜欢蹦蹦跳

跳的、CGI 技术加工下的产物,脸长得像

人类,却长着猫的身体、皮毛和尾巴,呈

现出来的效果诡异古怪,令人不安,尤其

不适合孩童观看。 ”

在流行乐坛, 现象级

作品的诞生, 不只是人们

对一首好歌的认可, 它还

能折射出乐坛代际共振的

价值溢出。 左图: 那英与

肖战共唱 《军港之夜》。

(均主办方供图)

左图:俄罗斯芭蕾国家剧院演绎《胡桃夹子》。 (演出方供图) 右图:上海芭蕾舞团舞剧《胡桃夹子》昨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易烊千玺在个人演唱会上演绎苏芮的 《奉献》、 姜育恒 《再回首》、 黑豹乐队

《无地自容》, 老歌隔着时空投来记忆回旋镖, 触得人心一片柔软。 右图: 易烊千玺

在演唱会现场。

著名音乐

剧 改 编 电 影

《猫》上周五于

北美上映 ,图

为电影《猫》剧

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