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澳門街道――城市紋脈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宋勁松 谷蓉 [摘 要] 廣州與澳門在文化上具有相近性,在城市空間演變過程中也展現出一 定的相似性,故兩座城市在保護城市肌理與街道空間特徵上有彼此可以借鑒的可 能。在舊城保護和歷史街區重整方面,作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的廣州做了 大量的嘗試並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本文將從兩城舊城空間及街道特色分析入手找 到共同性,再通過對廣州已有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沙面歷史街區 保護規劃》等個案的分析,得出一些澳門歷史城區和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可以借 鑑的保護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廣州舊城街道重整 街區保護 澳門舊城 作者簡介:宋勁松,男,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廣東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谷蓉,女,廣東省城鄉規 劃設計院廣東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澳門街道――城市紋脈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宋勁松 谷蓉

[摘 要]廣州與澳門在文化上具有相近性,在城市空間演變過程中也展現出一

定的相似性,故兩座城市在保護城市肌理與街道空間特徵上有彼此可以借鑒的可

能。在舊城保護和歷史街區重整方面,作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的廣州做了

大量的嘗試並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本文將從兩城舊城空間及街道特色分析入手找

到共同性,再通過對廣州已有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沙面歷史街區

保護規劃》等個案的分析,得出一些澳門歷史城區和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可以借

鑑的保護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廣州舊城街道重整 街區保護 澳門舊城

作者簡介:宋勁松,男,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廣東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谷蓉,女,廣東省城鄉規

劃設計院廣東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

Page 2: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韻味的傳統生活空間,並由於自然條件、社會文化習俗的不同,城市具有其特有

的地域文化和建築式樣,也就形成了其獨有的城市形象。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

文化交流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城市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與此同

時也失去了許多永遠無法複得的東西——歷史文脈與場所精神。城市中經過時間

積澱形成的街道、廣場、宗教聖地等作為完整表達建築和城市意象的要素,被大

片地拆除,城市舊區的傳統風貌被破壞。實際上,我們可以採用一種積極變換角

度的思維,在推進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同時,有意識地保留傳統文脈,賦予建築以

新的內涵,使新老建築協調共生,將會讓這個城市的記憶得以延續並更加富有獨

特性與人們真正的歸屬感。

廣州與澳門在文化上具有相近性,在城市空間演變過程中也展現出一定的相

似性,故兩座城市在保護城市肌理與街道空間特徵上有彼此可以借鑒的可能。在

舊城保護和歷史街區重整方面,作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的廣州做了大量的

嘗試並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本文將從兩城舊城空間及街道特色分析入手找到共同

性,再通過對廣州已有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沙面歷史街區保護規

劃》等個案的分析,得出一些澳門歷史城區和歷史街區的保護工作可以借鑒的保

護思路與方法。

一、 兩地舊城空間及街道特色分析

(一) 廣州舊城特色分析

廣州是 1982 年 2 月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及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一座歷

史悠久、人與自然緊密結合的山水之城。廣州北枕高山,南臨大海,珠水環城而

過,三江彙集於海,具有“三山五嶺雄,三江五河美”的山水格局和“白雲越秀

翠城邑,三塔三關鎖珠江”的優美環境空間結構,是古人所謂的“負山帶海,可

以立國”之地。因此,自秦漢以來,廣州一直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

心,擁有着四千多年的文化史和兩千多年的建城文明史。

1. 鴉片戰爭前——“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城和諧相融的整體

城市格局

早在西元前 214 年,秦統一嶺南後並在此地設立南海郡,任囂為首任郡尉,

當時就選中了番禺(今廣州)的白雲山和珠江之間適宜人類集聚而居之地建起了

城郭,即廣州最早的城區,此時西城東郭的城區格局體現了宗族禮制的城市結構

形態。在宋元時期,廣州商業發展迅速,城市發展結合內部水系,逐漸形成統一

的以水道為依託的商業街市。至明清時期,廣州逐漸成為全國唯一的一個通商口

Page 3: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澳門街道――城市紋脈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

岸,其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這段時間的城市建設更多的結合了城市周圍獨特的自

然環境,納山水入城,與城市內部建築共同形成了具有豐富層次的城市景觀,形

成了廣州獨特的“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空間形態格局。在清中葉以後,

城市逐漸向城牆外擴展,隨着東山、河南地區的開發逐漸增多以及通商後外來文

化的影響,在廣州出現了一些帶有西方城市特色的建築物和街區,如外國商人的

夷館——十三行會館及其周邊地區。

平行於珠江的主街與垂直於珠江的輔街(來源於周霞:廣州城市形態演進)

中國風水思想在城市選址和空間經營方面認為城的選址要滿足坐北朝南,背

山面水,城處在山水的包圍之中,形成一個內向的又層層環繞的空間格局的要

求。而廣州古城就是處在這樣一個理想的風水環境之中。它以九連山為祖山,以

越秀山為主山,以東山區崗地山丘和城西坡山為青龍白虎山,前有珠江環繞,又

有“三塔三關”作為補充,使廣州古城的風水絕佳。

總之,廣州古代的城市格局受到了中原城市佈局形制的較大影響,體現了城

市禮制和風水理念,並且十分尊重城市周邊自然環境,形成了自然與人工和諧並

存的“白雲越秀翠城邑,三塔三關鎖珠江”的大的城市空間意向。

古代城市選址風水圖 明代廣州城市格局圖

2. 鴉片戰爭至解放前——以中軸線串聯公共建築與空間的多元拼貼式城市

空間格局

鴉片戰爭之後,廣州成為最早對外開放的“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廣州拉

Page 4: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開了中國早期工業化的序幕,但是總體來說並沒有改變廣州原有的封建的自給自

足的經濟格局,從而除了出現沙面等租借地之外,廣州的城市形態處於自然生長

的緩慢發展狀態。

辛亥革命後,廣州的商業貿易發展加快,發展起近代輪船運輸業和內陸道路

交通。在這個近代化的城市發展進程中,廣州舊城區內傳統的竹筒屋逐漸被帶有

西洋特徵的騎樓建築所替代,建築高度也由二三層變為四五層。但從城市肌理和

城市天際線來說,這種居住和商業混雜的傳統街區依舊保持着小面寬、大進深的

商住建築高密度的連綿分佈在一起的城市肌理,以及均質化、低層的城市天際線

形態。

隨着廣州民族工業的發展,紡織業及輕紡行業在城垣以西的地區日趨繁

榮,人口與日俱增,在西關地區以寶華街一帶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以新的住宅和

商業集中區。此地區從傳統合院居住建築轉變而來的 2-3 層高的西關大屋為

主,沿街商業較為發達,形成類似於廣州舊城“商包住”的傳統街區格局,街

巷較為平直整齊,街道立面多以西洋風格為主,街巷空間比例適宜市井的生活

和商業的發展需求。

竹筒屋 騎樓建築 西關大屋照片

民國初期,廣州政府先後頒佈了《廣州工務之實

施計畫》和《廣州都市設計概要草案》,對廣州市功

能分區、城市市政建設、周邊工業區開發等進行了統

一規劃,逐漸形成了廣州現代的城市格局。特別是在

1928-1936 年間,為加強廣州城市的政治功能,在越

秀山、拱北樓、廣州府衙、人民公園這一原來的政治

文化中心軸線的基礎上,陸續修建了一批官府建構築

物,形成了一條新的全長約 5 公里的城市政治行政

中軸線。新軸線上的公共建築大多採用“中國固有

式”的建築風格和嚴格的中軸線對稱的建築形式。在

西關地區城市肌理圖

Page 5: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澳門街道――城市紋脈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

軸線周邊還分佈了大量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和傳統商業街。因此,這條軸線既

是一條串聯了山水的景觀軸線,也是一條集中體現廣州近千年歷史文化的軸線。

廣州近代城市空間形態組合示意圖

(二)澳門歷史城區空間特色分析

2005 年“澳門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共融

的價值得到了國際認可。澳門傳承了 400 多年來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遺產,具有東

西方多元文化共存的特色: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是

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澳門歷史城區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

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澳門歷史城區是中

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獨特反映,是中西生活有序的組合,與居民的生活習俗、文化

傳統密不可分。縱觀澳門的城市發展,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四個階段內澳門歷史

城區城市空間與街道的特色。

1. 澳門開埠前——自由發展的中國傳統漁村

葡萄牙人定居澳門之前,澳門主要有望廈村和媽閣村兩個村落,主要從事漁

業、海洋貿易業和農業,是典型的中國南方漁村。

2. 澳門開埠至鴉片戰爭——以直街為骨架串聯前地的葡萄牙城市空間結構

特色

在十六世紀中葉澳門開埠後,葡萄牙人將澳

門作為對遠東貿易的據點,帶來了西方中世紀的

城市規劃思想與建築技術,並逐漸變成了整座城

市的主導力量。他們集中居住在了澳門半島中西

部,在城市規劃上開始按照西方城建經驗建設澳

門葡人聚居區,使澳門城市形態多延續了中世紀

的葡萄牙城市空間結構。此時澳門城市結構主要

是由一條自由線型的主街串聯起以教堂為核心

的前地,並以前地為中心形成了五個堂區,成為

澳門作為天主教之城的雛形和基本格局。

澳門的直街與輔街(均來源於童喬慧:

澳門傳統街道空間特色)

Page 6: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在葡萄牙人建城之初,他們建立起一條與海岸線平行的主街(大致由現在的

媽閣廟前地起,經萬里長城、高樓街、風順堂街、龍篙正街直至大三巴),後來

逐漸建立起垂直於這條主街、呈魚骨狀延伸的輔街,隨着人口的增長和居住模式

的變化,這些輔街又呈現樹杈狀的發展,從而出現了大量的內街和“圍”等具有

澳門當地特色的城市空間。

澳門傳統街道的空間演化

3. 鴉片戰爭至 1974 年——城市出現功能分區及大量具有殖民風格的建築物

鴉片戰爭後,澳門作為中國南海商貿中心的地位日漸削弱,澳門的發展遇到

巨大壓力,城市開始注重在填海造地、港口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區建設等

方面,基本形成了商業、居住、工業、行政辦公分區佈置的近代城市格局。同時,

在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中,澳門建造了大量具有中西合璧、殖民地風格的建築物,

包括大三巴、聖安多尼堂等教堂以及騎樓群等商住建築群,這些建構築物為當今

澳門城市風貌特色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1974 年至今——城市空間向外擴張

1974 年葡萄牙經過“四二五”革命後,開始實施非殖民政策,澳門主權問

題逐步得到解決。在城市發展上是通過各個重大的交通設施的建設來實現擴大澳

門城市發展空間的目的。在此期間,澳門的城市空間除了向外的擴張,內部的城

市空間也得到一定的破壞,大量的高層建築出現在歷史城區內,大量的歷史建築

也被拆除,城市風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隨着澳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澳

門的傳統城市肌理和城市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

總的來說,澳門城市格局存在兩種城市空間佈局組織方式。第一,歐洲中世

紀城市的特色。城市空間呈現出不規則、無秩序的狀態,澳門舊城區內部路網系

統受地形影響,主要的道路均沿着山丘的等高線或海岸線設置,以獲得比刻板筆

直的街道網更為經濟合理的效果,這是地形、經濟、生活方式、意識形態、軍事

防禦等要素共同長時間作用的結果。第二,中國傳統城市特色。在澳門舊城區內

有不少街坊體現了里坊制的傳統思想,呈現出封閉性與內向性,經常有曲折狹

長、深入街坊內部的盡端巷道,並往往會在巷道的匯合處會形成一個小廣場。在

建築方面多為二、三層中式民居或者是結合了西方建築裝飾要素的騎樓建築,在

Page 7: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澳門街道――城市紋脈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

輔街內也多作商住功能,承載着一些傳統商鋪。

(三) 廣州在歷史城(街)區保護上存在的問題

在城市的快速發展建設中,廣州的城市特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脅,原有的

特色正在慢慢消失,城市特有的自然環境與城市格局相得益彰的局面已不復存

在。高層建築與建設用地的失控已阻斷了雲山珠水的聯繫,歷史城區已山水難

見。見縫插針式的改造使歷史城區日益擁擠,環境不斷惡化。很多重要文物的周

邊環境被侵蝕。在市場為導向的前提下,歷史城區內大量傳統建築的保護修繕、

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傳統商業的振興等舉步維艱。現代

化交通的發展與道路建設模式嚴重威脅着城市整體格局和重要街區的保護。同

時,廣州的傳統文化藝術也面臨着如何繼承和發揚的問題。

1. 缺乏針對性的城市設計與規劃控制導則,城市風貌特色破壞嚴重

在廣州歷史城區內,雖然有部分近年公佈的歷史文化街區已編制保護規劃並

劃定了具體的保護範圍(紫線),但部分未公佈的歷史文化街區仍未編制相應的

保護規劃,甚至有大量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的街區未被列為歷史文化街區。

在已有的保護規劃中只有很少是按目前國內外主要的街區保護規劃的方法進行

編制,如“五仙觀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和“華林寺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其他規

劃更多體現的是如何改造、創造新的城市環境的內容與目標,偏重對文物與歷史

街區的局部保護,而忽視對舊城整體風貌的保護和控制。

2. 城市發展壓力巨大,歷史城區內外超高層樓頻繁出現

隨着城市建設規模和人口規模

迅速擴大,城市功能不斷發展,越來

越多的高層建築出現在歷史城區內

外。原廣州古城內最高點鎮海樓高度

(含越秀山高度)約 80 米,各古塔

高度一般為 35 至 45 米,其餘公共建

築的高度都不超過 20 米,普通民居

更是不足 10 米,而很多新建建築基

本上都要超過一般公共建築的高

度,有些甚至超過了鎮海樓的高度,

許多重要的文物建築被體量巨大的現代建築所包圍,喪失了原有的歷史風貌。過

多高層建築的出現打斷了歷史城區水準開闊的空間形態,掩蓋了順應地形而生的

空間層次,切斷了城市與周邊山水環境之間的視覺聯繫,也直接破壞了歷史城區

的整體歷史格局與風貌。

高層建築成為歷史建築的視線阻礙

Page 8: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3. 歷史城(街)區內開發過度商業化

首先,廣州與澳門的歷史城區內分佈了大量的騎

樓建築群,這些騎樓建築群自發展伊始就是街道商業

活動的良好空間載體,但是現今不同街區的騎樓的商

業功能出現趨同化的無特色發展狀態,同一街區內商

業並未依據整個地區的功能定位來發展相應的業態

內容。其次,歷史街區沿街商舖的看板與立面裝飾注

入過多現代化、商業化的元素,破壞了街區傳統的整

體風貌。最後,歷史街區還應是以居住功能為主,現

在對街區的保護與再利用則過於注重沿街商業的開

發,忽視了街區內部居住環境品質的改善,建築內部

基本生活設施與外部環境設施都並未進行積極改善。

4. 文化內涵發覺不足,缺乏城區內體驗式旅遊的開發

歷史城區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人們對傳統的生活風格和娛樂習俗依舊情有

獨鐘,需要加強歷史城區文化的產業化運作,使文化建設能夠自我強化,進而提

高地區文化的輸出能力,提升廣州城市競爭力。然而,在現在的歷史城區與歷史

街區的保護中缺乏對地區傳統人文資源、商務資源、旅遊與購物美食資源的整

合,沒有根據城區自身的文化與功能特色賦予廣州其他經濟產品以文化創意並發

展相關旅遊業,從而也就影響了廣州產業整體文化內涵的形成。

5. 人口密度過高,導致歷史城區內公用設施落後、公共空間缺乏,舊區內

居民生活品質有待提高

在歷史街區內居住人口多為老年和低收入人群,他們本身缺乏購買新房或維

修老房的能力,同時由於政府缺乏對歷史街區更新有效的投入,街區內的大部份

房屋設施落後,房屋的保溫隔熱及隔音性能較差,安全隱患十分嚴重;基礎設施

差,地下給排水系統不完善;環境容量超負荷運轉,缺少公共綠地,街區內部局

部亂搭亂建嚴重,原本不多的公共空間也被擠佔。

6. 公眾參與途徑及鼓勵措施不足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投資主體基本是政府,其日常運作需要政府進行

大量補貼,但是現在缺乏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和必要的激勵機制,保護與改造的投

資管道單一,長期依靠政府補貼將出現未來發展後勁不足、成長壯大乏力的問

題,而激勵機制的缺失造成民間資本、社會資本的投入積極性差,用於歷史建築

保護的費用嚴重不足。

同時,由於歷史建築保護和再利用缺乏社會效應,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不足,

造成公眾參與程度較低,對社會資源的利用較少,因保護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經濟

上下九步行街

Page 9: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澳門街道――城市紋脈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

問題和社會問題,最突出的便是拆遷糾紛等。

二、廣州舊城街道規劃實例分析

(一) 《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1982 年 11 月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開創了我國遺產保護的

新紀元。此後,國家分批公佈了 101 座歷史文化名城,對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快速

的城市發展、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針對城市改造

產生的新問題,建設部又明確提出了“歷史保護區”應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

組成內容,從而初步形成了由“名城格局、保護區(村鎮)、文物”三個層次構

成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在城市物質空間形態保護、特色與風貌延續的同

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逐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內容。

廣州是我國首批公佈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政府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工

作較為重視,先後編制了《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景觀保護規劃》、《廣州

市城市總體規劃》中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廣州市舊城中心區更新規

劃》、《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相關規劃和管理政策,並在以上法律法規

及規劃的基礎上編制了指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建設的系統性、綱領性檔——

《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1. 規劃目標概述

《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保護目標是充分協調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與發展的關係,制定具有可持續發展意義的規劃,以實現對廣州歷史文化遺產的

有效保護和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通過保護廣州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進

一步挖掘歷史名城的文化內涵,推動廣州城市文化建設和社會綜合發展。

2. 規劃思路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提出了山水環境與格

局整體保護的城市設計框架,將傳統的“雲山珠水”

自然山水格局躍升為具有“山、水、城、田、海”特

色的大山大海格局,從更廣闊和更宏觀的層面上保護

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交融的城市特色;創造性地

概括了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八大城市特色,提出了八

大保護主題,樹立了廣州的名城形象,為廣州歷史文

化名城的保護明確了方向。

在保護方法上的突出特點是在明確保護主題的

前提下,對廣州歷史城區乃至廣州市域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了分類、分級、分區

的系統性保護,建立起市域歷史文化遺產、歷史城區、名鎮名村及歷史文化街區

廣州市特色空間格局與風

貌示意圖

Page 10: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歷史風貌區)、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築(含優秀近現代建築)及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等多層次保護體系,並針對性的提出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的保護策略。

以下是規劃中較有創造性的保護思路與方法。

(1) 市域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在市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層面,重點是對市域歷史文化遺產分佈格局、市域

山水格局進行保護,並劃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歷史

文化保護區核心地段和建設控制地區。在充分研究廣州城市發展歷程的基礎上,

對市域歷史文化遺產價值進行評價,結合歷史文化遺產的空間分佈特徵,確定了

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及保護主題,並構築了“一山一江一城八個主題區

域”的整體保護空間戰略,實現了市域內歷史文化遺產的分區保護,有利於各個

地區文化特色與城市風貌的延續與發展。

(2) 歷史城區的保護

根據總體規劃的城市性質以及城市

總體發展戰略,綜合考慮廣州歷史城區的

基礎條件、歷史文化資源和發展要求,對

歷史城區進行功能定位,並在此基礎上對

舊城格局保護、各類保護區、歷史城區整

體風貌的保護與整治、歷史城區功能的改

善、歷史城區人口、用地和交通的調整、

歷史城區空間形態和視廊的保護等方面

進行重點保護,提出“一城、二帶、多區”

的保護框架。

結合交通、綠地與公共空間規劃設計,嚴格保護並標識現存城廓遺址,以保

護古城城廓的歷史空間格局;按照“整體控制,重點控制”的原則對歷史城區內

的新建建築高度進行控制;重點保護城市傳統中軸線的各歷史要素的前提下,使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劃體系

一城兩帶多區示意圖

Page 11: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澳門街道――城市紋脈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

其成為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環境宜人的城市綠化與開放空間體系;對傳統街巷的

保護進行分類、整體保護;並結合沿街房屋的改造、地區交通的改善以及綠化開

放空間的開闢,保護歷史水系的空間格局。

(3) 名鎮名村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的保護

在總體規劃層面上對歷史街區的保護內容、邊界與保護措施提出要求,對廣

州舊城的整體風貌進行保護和控制,為下一個層次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提供指導。

在對歷史沿革和城市整體風貌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遵循原真性、完整性、連續性

和便利性的原則,借鑒目前國內外主要保護規劃的方法,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原

有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的保護內容,對歷史城區內的歷史街區進行了具

體的劃界和分類,並對傳統建築在外

觀、高度、體量、尺度、內部生活設施

和通風與採光條件等方面提出保護對

策,並對核心保護範圍內新建建築的高

度、體量、尺度、建築類型、材料、色

彩等提出控制要求,使其與周邊傳統建

築和傳統風貌相協調。同時,對已公佈

的歷史文化街區,統一劃定核心保護範

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建議新增一批歷

史文化街區。

(二) 《沙面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

沙面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沙面島,範圍南瀕珠江,北至六二三路,西至珠江隧

道,東至人民橋,總面積 31.29 公頃,人口 0.4 萬人,其中核心保護範圍面積 17.41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 13.88 公頃。它是西方文明介入廣州古老城市的視窗,

是構成廣州歷史、文化和生活特色的一個重要場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面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在堅持保護歷史真實載體、保護歷史環

境、合理利用、永續利用等原則的前提下,突出其保護利用的前提是歷史文化保

護,強調在“保護為主”前提下“合理利用”,從而再發展文化、旅遊、商業、

辦公等綜合功能。它對整個沙面島的建築和環境風貌進行了整體保護和總體控

制。除了對島上的文物建築按照文物保護規劃的要求進行保護外,還對道路交

通、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和整體風貌進行了系統的規劃,並制定了全區

的保護控制圖則;對珠江沿岸的建築高度、顏色與形象進行了控制,整治了沿江

城市環境;同時,注入婚紗攝影、高級酒店餐飲等娛樂、商業功能,提升沙面地

區歷史、文化、旅遊、服務等功能品質。

歷史文化街區規劃戰略示意圖

Page 12: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保護界限劃分圖 規劃總平面

在規劃手段上的創新點在於在劃定歷史文化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

調區的同時,劃定了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實現

了“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建築)”兩個層次的“一張圖”保

護目標。在“一張圖”內包括了建築編碼、保護分類、門牌號、建築年代、建築

原有和現在的使用功能、建築風格等建築現狀資訊、建築實測圖以及根據街區格

局進行分區後的保護控制導則。

沙面“一張圖”的保護和控制方式

Page 13: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澳門街道――城市紋脈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

三、對澳門歷史城區發展的啟示

在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城市中,各種形式與風格的歷史建築都得到了嚴

格的法律保護,並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維修、維持其固有的特色,並合理有效的保

護與利用歷史建築,這些保護思路與經驗非常值得廣州的深思與借鑒。同時,作

為在城市文化發展、城市空間格局上與澳門具有一定相似度的歷史文化名城廣

州,它從城市整體範圍到歷史街區的保護經驗也可能對澳門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

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 特色空間分類分級的整體保護手段

澳門現有文物的分類體系分為四類保護對象:紀念物、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

築物、已評定之建築群和已評定之地點。建議根據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特徵以及

城市文化遺產的現狀特徵,對澳門歷史城區乃至整個城市的文化遺產採取外延全

覆蓋、內涵不重疊的網路狀保護方式,突出對歷史城區的整體保護,並運用整體

城市設計方法,從空間形態與格局方面着重對歷史城區進行保護。在對歷史城區

進行總體功能定位後,在市域、歷史城區、歷史街區、文物等每個層次中再進行

功能定位、整體風貌保護和具體的歷史建築保護,並注重各個層次的側重點不

同。同時,既對澳門整個城市的自然要素、山海視廊和城市空間格局進行梳理和

保護,又充分挖掘每個歷史街區的功能與風貌特色,並對裏面的歷史建築分類分

級進行了保護,使整個澳門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既有整體感又能保持各個不同地

區本身的特色。

(二) 對歷史城區及歷史街區提出“一張圖”的保護規劃控制圖則

建議建立城市規劃管理與保護規劃有機結合的新框架,通過對歷史城區、歷

史街區的城市風貌、空間格局、歷史街區與城市的關係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

制定分區保護和建築保護兩個層次的圖則,實現“一張圖”保護和控制。按城市

分區、街區特色劃分片區,並對街區環境和非文物建築提出具體的控制要求;對

文物建築進行分類,並分別制定建築保護利用控制導則,就功能置換要求、建築

外立面保護要求、內部保護要求、環境整治要求提出具體要求。

同時,建議對新建建築進行城市設計導則設計,使新建築在尺度、形式、色

彩上與新建築與毗鄰的歷史建築與環境尺度相呼應,以詮釋歷史建築傳統的精

髓,維持歷史地段空間特徵的同質性。

(三) 在活化利用歷史建築的同時注重生活服務設施的完善

在交通方面,第一、不建議在歷史城區內進行大幅度的道路拓寬,以免破壞

Page 14: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城市是承載所有城市居民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城市記憶體在許多充滿意義和

廣州舊城街道重整規劃個案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歷史風貌和歷史遺存;第二、建議合理佈置公交線路和地鐵線路,儘量減少歷史

城區內穿越性交通,並將主要的公交站點和地鐵站點盡可能佈置在歷史文化街區

周邊,儘量使主要的人流集散在歷史文化街區外解決;第三、完善交通出行方式,

鼓勵公共交通的發展,在局部地段鼓勵自行車出行方式;結合商業步行街、商業

區交通的整治,改善歷史城區的步行環境;第四、劃分不同區段,選擇不同的交

通政策,協調交通與環境的關係。

在綠化風貌與開放空間方面,重點保護古樹名木和公共綠地不受侵佔和破

壞。進行“點、線、面”相結合的系統規劃,對歷史城區的綠化風貌地段、街道

綠化風貌、綠化景觀節點及濱水公共空間的風貌做出空間佈局,並提出相應的建

設和管理導則。建議完善濱水生活岸線,將濱江綠帶與城市面狀、點狀綠地相結

合,以形成系統的城市開敞空間結構,從而更有效地為不同層次的城市居民生活

提供公共活動場所。

(四) 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的城市產業發展定位,對城區內的傳統產業進行產業升級

建議在產業調整和轉移過程中,有效利用近現代工業文化遺產等歷史文化資

源,實現與文化創意產業有機結合,形成多個文化產業集群;充分利用各歷史街

區的歷史文化特色,鼓勵發展小型辦公機構、事務所以及藝術工作室等創意產

業;利用粵港澳三地在影視製作、動漫以及廣告設計等方面的合作優勢,建議合

作開展“粵港澳城市文化博覽會”競辦活動,結合舊區重建、“三舊”改造更新

與再利用衰敗的工業區、港區,形成融文化藝術、旅遊觀光和商業休閒等功能為

一體的城市魅力空間。通過建設城市“文化博覽區”和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來競爭

主辦權,爭取將“粵港澳城市文化博覽會”打造成為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具有影

響力的文化交流盛會。

(五) 開發多途徑、多層面的公眾參與制度與方式

建立健全澳門歷史城區保護的公眾參與機制。讓公眾參與發展決策、參與投

資使用、參與監督管理的全過程,使歷史保護、地區發展與建設獲得公眾廣泛認

同和支持,並自覺遵循。建議加強各種媒體宣傳報導同時,建議借鑒和推廣香港

“活化建築夥伴計劃”及國內歷史建築遺存“認養”保護方式等經驗,以未列入

文物名單,但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建築遺存為主要對象,鼓勵

社會企業、個人自願認養保護歷史建築及遺存,用作文化創意、商業服務等與歷

史保護不相衝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