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www.fisc.com.tw 55 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企業的應對之道資訊分享 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 企業的應對之道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企業風險管理部門協理 一、前言 「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 已於 2012 10 月施行,以金融業而言,全臺 三十幾家銀行已有超過二十家建立個人資料管 理機制,其準備程度固然高,然而這樣就夠了 嗎?企業足以應對相關的風險嗎? 根據相關文獻指出,「個資法」施行後, 其高額賠償責任將對企業帶來重大衝擊;若以 鄰近國家日本為例,其於 2010 年上半年發生 之個資外洩十大事件中,雖未發生大規模外洩 情況,但是總共超過 500 萬人受影響,且損失 金額總計超過 1,215 億日元,民間與政府皆付 出慘痛代價。再從日本施行「個資法」後的統 計結果來看,請求損害賠償案件數量最高峰約 在施行後 2 年發生,而基於企業陸續導入個人 資料管理機制,以及接觸到較多案例累積應變 經驗的情況下,從第 3 年起相關案件數量才得 以逐年下降。 若我們比照鄰國日本的經驗,預估臺灣將 2014 年隨著個資訴訟案件的攀升,面臨相 關損害賠償數額的最高峰;然而,根據筆者任 職之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勤 業眾信)導入超過 60 家企業的個資強化專案 經驗來看,目前各企業於數位鑑識領域的能 力,其準備程度遠遠不足以應付未來可能面臨 的風險。 二、企業面臨訴訟之困境 根據筆者協助客戶的經驗來看,企業在面 臨訴訟時常因數位證據之議題而遭遇困難,主 要問題分兩面向說明: () 證據能力遭受質疑 某企業控告其員工違反商業會計法,並提 出日記帳、轉帳傳票的備份磁片,將其內容經 列印後以紙本提供法官,作為認定被告犯行的 證據。全案最終在最高法院審理時,被告提出 下列論點攻擊該等證據之證據能力: 1. 原告無法清楚說明該磁片內容是否依據 「商業使用電子方式處理會計資料辦法」 等主管機關之規定所製成。 2. 磁片是由何人以何種方式拷貝製作?原告 無法證明自蒐集到取得並存入磁片的過程 中未遭竄改。 由於被告抗辯表示原始日計帳與轉帳傳票 已不復存在,並對企業所提出的備份磁片檔案 之內容有所質疑;此外,法官亦認為該相關證 據缺乏證據能力,因此最終判原告敗訴,將原 判決發回更審。 從上述案例可知,數位證據的「易遭竄改 性」、「復原可能性」,使得企業在訴訟時,

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 企業的應對之道 - FISC · 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企業的應對之道│資訊分享 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 企業的應對之道

  • Upload
    others

  • View
    1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www.fisc.com.tw 55

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企業的應對之道│資訊分享

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 企業的應對之道 曾韵∕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企業風險管理部門協理

一、前言

「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

已於 2012 年 10 月施行,以金融業而言,全臺

三十幾家銀行已有超過二十家建立個人資料管

理機制,其準備程度固然高,然而這樣就夠了

嗎?企業足以應對相關的風險嗎?

根據相關文獻指出,「個資法」施行後,

其高額賠償責任將對企業帶來重大衝擊;若以

鄰近國家日本為例,其於 2010 年上半年發生

之個資外洩十大事件中,雖未發生大規模外洩

情況,但是總共超過 500 萬人受影響,且損失

金額總計超過 1,215 億日元,民間與政府皆付

出慘痛代價。再從日本施行「個資法」後的統

計結果來看,請求損害賠償案件數量最高峰約

在施行後 2 年發生,而基於企業陸續導入個人

資料管理機制,以及接觸到較多案例累積應變

經驗的情況下,從第 3 年起相關案件數量才得

以逐年下降。

若我們比照鄰國日本的經驗,預估臺灣將

在 2014 年隨著個資訴訟案件的攀升,面臨相

關損害賠償數額的最高峰;然而,根據筆者任

職之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勤

業眾信)導入超過 60 家企業的個資強化專案

經驗來看,目前各企業於數位鑑識領域的能

力,其準備程度遠遠不足以應付未來可能面臨

的風險。

二、企業面臨訴訟之困境

根據筆者協助客戶的經驗來看,企業在面

臨訴訟時常因數位證據之議題而遭遇困難,主

要問題分兩面向說明:

(一) 證據能力遭受質疑

某企業控告其員工違反商業會計法,並提

出日記帳、轉帳傳票的備份磁片,將其內容經

列印後以紙本提供法官,作為認定被告犯行的

證據。全案最終在最高法院審理時,被告提出

下列論點攻擊該等證據之證據能力:

1. 原告無法清楚說明該磁片內容是否依據

「商業使用電子方式處理會計資料辦法」

等主管機關之規定所製成。

2. 磁片是由何人以何種方式拷貝製作?原告

無法證明自蒐集到取得並存入磁片的過程

中未遭竄改。

由於被告抗辯表示原始日計帳與轉帳傳票

已不復存在,並對企業所提出的備份磁片檔案

之內容有所質疑;此外,法官亦認為該相關證

據缺乏證據能力,因此最終判原告敗訴,將原

判決發回更審。

從上述案例可知,數位證據的「易遭竄改

性」、「復原可能性」,使得企業在訴訟時,

56 財金資訊季刊∕No.76∕2013.10

資訊分享│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企業的應對之道

若未能充分掌握相關特性進行攻防,被告若針

對數位證據的證據能力提出質疑,而原告無法

確保數位證據之證據能力時,往往使原告成為

處於劣勢之一方。因此,許多企業漸漸對於數

位證據的蒐集過程愈加重視,期望在事件發生

時,可採取有效的措施,強化證據能力,使證

據得以被法院所採納。

(二) 證據之證明力不足

某家企業在經過長期就各系統軌跡資料的

調查後,終於鎖定外洩可能人員,並扣押其筆

記型電腦與 USB 外接硬碟進行分析,發現幾項

特點:

1. 相關系統的軌跡資料顯示,該名員工曾從

系統中下載客戶資料。

2. 從該名員工之 USB 外接硬碟將已刪除之

資料還原,發現其曾存放大量客戶名單,

且竄改副檔名而使其檔案可能被誤認為圖

片檔。

該企業調查人員依據上述資訊之推斷,認

為該名員工雖透過正常管道取得客戶資料,惟

卻違反公司規定,將資料存入個人的 USB 外接

硬碟,且試圖以竄改副檔名偽裝該檔案,應有

將資料外洩之意圖,乃對該名員工提起訴訟。

然,承審法官認為,相關證據至多可證明

該名員工違反公司規定,將檔案儲存至不妥適

之處,企業無法提出員工將資料外洩的違法證

據,因此認為證據不足而判企業敗訴。

從本案例可發現,企業若平時留存的證據

不足夠,事件發生時,往往無法有效將行為人

治罪,甚至可能連發生原因都無從調查。因此,

為因應個資之軌跡留存與外洩調查需求,筆者

在協助企業內部進行稽核軌跡留存相關研討

時,對於應留存多少稽核軌跡才能避免證據不

足之情形,亦有極多之討論。

一般來說,若企業進行較完整之系統稽核

軌跡留存,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或時間才

能完成,這對企業來說無疑是重大負擔;如何

在風險與成本間取得平衡點,留存相對完整的

軌跡,對於企業來說是最困難的抉擇。

三、企業面對個資訴訟事件的應對

作法

前段係針對企業於訴訟時所遭遇之數位鑑

識相關議題進行探討;然而,企業面臨個資訴

訟案件時,卻常因情況不同而在訴訟策略及證

據準備上有所差異,為協助企業針對涉訟案件

採取有效訴訟策略,勤業眾信爰蒐集以往的個

資外洩相關訴訟判決案例,並進行分析與研

究,雖屬舊法時代之判決,但仍有其參考價值!

一般而言,當個資事件發生後,若民眾認

為是企業違反「個資法」,肇致個人權益受損

而向企業求償時,單純以「個資法」觀點觀之,

其請求權之基礎是「個資法」第 29 條第 1 項:

「非公務機關違反本法規定,致個人資料遭不

法蒐集、處理、利用或其他侵害當事人權利者,

負損害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無故意或過失

者,不在此限」。

勤業眾信針對條文進行深入研究,並佐以

相關判決實例進行歸納,發現企業若要主張免

於個資賠償責任,可從「無違反個資法」或「無

故意或過失」兩層面來切入,以下針對各層面

提出相關建議:

(一) 無違反個資法

即企業主張自己根本沒有違反個資法規

定。

判決案例的研究過程中發現,法院在判斷

企業的行為有無違反「個資法」規定時,若屬

法律適用上可能有疑義的情形時,基本上大多

www.fisc.com.tw 57

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企業的應對之道│資訊分享

尊重企業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與法務部的意

見;因此,建議企業若於個資保護機制導入過

程中,遇有疑義事項時,應主動發文主管機關

或法務部,取得其對法律適用的解釋,以為依

歸。

(二) 無故意或過失

意指企業雖有違反「個資法」之情事並對

當事人造成侵害,但企業對該事件之發生並無

故意或過失。

筆者認為此主張對企業風險較高,企業如

擬說服法院其對個資侵害事件的發生無故意或

過失,若僅主張企業本身有相關制度的建置,

但無法提出落實執行的具體證據,恐怕是不夠

的。此外,在個資的呈現上,企業若無法提出

個資呈現最小化的證據(如定期清點個資欄位

的適當性),恐怕也不易說服法院。

四、因應之道

經過前述說明後,筆者就事件發生之前、

中、後,提出企業因應建議,以供參考。

圖 1 根據事件發生的各階段發展對應之機制

(一) 事前防控:留下軌跡並主動偵測預警

企業應於平時針對內部可能的風險進行衡

量,並規劃適當的軌跡留存機制,除前述筆者

所強調的電子紀錄外,建議企業應全面考量,

包含紙本與電子檔的相關軌跡紀錄,都應納入

規劃的範圍內。

以下就個資留存稽核軌跡為例,提出企業

可進行的方向:

1. 識別個資在哪裡

以勤業眾信的方法論觀之,個資保護的第

一步即為透過 BIF(Business Information

Framework)的系統化方式,協助企業辨識個

資自蒐集進入企業,至部門內部或系統上的留

存情況;因此透過此種方式,可協助企業瞭解

其業務運行過程中,哪些人、系統可能接觸個

資,始得進一步提供周全規劃在相關個資流動

58 財金資訊季刊∕No.76∕2013.10

資訊分享│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企業的應對之道

中所應留存軌跡之參考。

2. 留存哪些稽核軌跡

企業在留存軌跡上所遭遇的困難往往是成

本問題,除了須花費人力進行程式的修改、投

入金錢進行工具的採買,尚須考量留存巨量個

資的儲存空間與設備;因此,為有效利用資源,

企業在稽核軌跡留存與保護的決策上,應規劃

合理的排程順序。建議企業可透過流程所含個

資的重要性(如特種個資、高風險個資……

等),或從個資含量較多之處,優先規劃稽核

軌跡之留存機制。

3. 蒐集及管理相關稽核軌跡

依據筆者以往的經驗,多數企業未有效規

劃稽核軌跡留存;在有基本資安控管情況下,

針對作業系統與網路層面留存部分的登入登出

紀錄,聊備一格;僅有少數企業針對應用系統

進行適當的軌跡留存規劃;至於結合非結構化

的軌跡資料(如:email、通訊軟體等)的整體

考量更是少之又少。筆者建議企業應逐步擴大

稽核軌跡留存的種類,以便未來事故發生時,

得以較全面地進行調查。

4. 分析稽核軌跡與報告

部分企業早已完成全面稽核軌跡的佈署計

畫,但發現若花費人力物力將相關稽核軌跡進

行封存,只為「備不時之需」,其成本過高且

不符合投資效益;因此,為提升稽核軌跡之效

用,企業開始規劃將所留存的紀錄經適當的交

叉比對分析,期能進一步進行異常行為之偵測

與預警。

圖 2 事前留下足夠軌跡以進行偵測與預警

(二) 事中應變:依規劃之應變流程處理

企業應預先針對事發過程擬定相關應變計

畫,使企業能有效且立即應變與處理,相關重

點應包含以下項目:

1. 建立應變組織

企業應明確定義相關權責單位,當事件發

生時,人員能依其職務進行處理,並於適當時

機召開處理討論會議,且使會議決策能有效下

達至各單位,順利進行危機應變處理。

www.fisc.com.tw 59

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企業的應對之道│資訊分享

2. 規劃事件應變處理流程

應依據事前規劃的事件等級,由相關人員

進行通報與處理,並於事件結束後,適時召開

檢討會議,以記取相關教訓並徹底改善。

圖 3 個人資料檔案侵害事故之應變與處理流程應包含內容

(三) 事後調查:第一線人員的緊急處置與後

續調查

萬一事件持續至發生後期,企業於應變止

血,並對事件相關情況進行細部調查後,可能

進入訴訟階段時,唯有備妥良好規劃的數位鑑

識機制,才能有效協助企業在訴訟上的運作;

以下就幾個面向,提供企業規劃數位鑑識機制

參考:

1. 考量人員角色與職責,設計教育訓練

針對企業內部可能第一線接獲通報或發現

事件之人員,妥為教育該等人員於應變與處理

時,應留意其處理過程可能對證據的影響;此

外,針對實際執行證據蒐集之人員,亦應提供

對應的訓練,包括執行的程序、工具的操作方

式等,使其於事件發生時能妥適地因應與處理。

2. 擬定數位鑑識標準作業程序

由於目前國內尚未有公認的標準程序可參

採,因此建議參考國際間數位鑑識相關最佳實

作所提之作法,進行作業程序之規劃,使其符

合國際要求;在國內數位鑑識相關程序尚未標

準化前,國際作法將為法官最佳參考實例。

3. 建置數位鑑識分析環境

環境之建置端賴企業所能負擔之程度而

定,但若礙於成本考量,其實坊間也有不少免

費使用或價格低廉的工具可供參用。

60 財金資訊季刊∕No.76∕2013.10

資訊分享│個資訴訟高峰將來到!企業的應對之道

4. 規劃數位鑑識之演練機制

唯有在人員訓練足夠、程序完整、工具齊

備的情況下,機制始得發揮效用;因此,透過

一次次不同情境的演練,增加人員的應變實作

經驗與處理能力,是促使相關流程運作順暢的

最佳途徑。

圖 4 良好的數位鑑識規劃能有效協助企業訴訟過程

五、結語

「個資法」上路後,面對種種使民眾更容

易提起訴訟的設計與環境,企業應化被動為主

動,建置與落實整體性個人資料保護機制,適

時監控與偵測資料外洩的可能情況,才能在免

責主張中處於有利位置。

再者,預先進行訟訴策略擬定及適當的證

據留存,並且整體提升人員於事發時蒐集及保

全證據之能力,俾使企業有效掌握相關訟訴之

風險。

最後,若能有效利用企業內部各流程所留

存之稽核軌跡,於平時即進行監控與預警,將

使企業的風險降至最低,符合民眾對企業保護

個人資料責任之期望。

參考文獻∕資料來源:

1. 李相臣、葉奇鑫,淺談個人資料保護法民事賠償責任

及數位鑑識相關問題,司法新聲第 101 期,頁 33。

2. 錢世傑,圖解數位證據,200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