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8 年 ,31 岁 的 哈 佛 大 学 建 筑系助教贝聿铭,离开了沉寂的校 园。对他而言,这个决定不仅仅意 味着自此将从安静的学术界投身 到一个喧嚣的商业界,更是他人生 轨迹就此转变的一个节点。 向贝聿铭伸出橄榄枝的,是作 风张扬的纽约开发商威廉·齐肯多 夫。 “其实接受齐肯多夫的工作邀约 非常冒险,因为在那个时候,受尊敬 的建筑师从不与开发商一起工作。” 在贝聿铭事务所工作了 18 年的珍 妮特·斯特朗博士说。尽管争议颇 多,但对年轻的贝聿铭来说,齐肯多 夫却渐渐地成为了一个父亲角色似 的存在。齐肯多夫给当时“空空如 也”的贝聿铭灌注了在学校里学不 到的丰富社会知识和经验。他们之 间的合作长达12年之久,之后贝聿 铭离开齐肯多夫 ,自立门户成立了 自己的建筑公司。 1964 年,为纪念肯尼迪总统,肯 尼迪家族决定在波士顿修建一座私 人图书馆以表纪念。在可供挑选的 建筑师候选人中,贝聿铭排在第三 位,排在他前面的两位是密斯·凡德 罗和路易斯·康,都是当代建筑界响 当当的人物,而彼时贝聿铭的影响力 与他们显然还不在一个量级上。 杰奎琳·肯尼迪亲自去拜访了 三位候选人的工作室,以加深了 解。当时贝聿铭仍租住在齐肯多 夫的办公室里,工作室并不豪华, 不过贝聿铭特意将它粉刷一新,并 在不大的接待处摆放了一束美丽 的鲜花,以接待杰奎琳。杰奎琳立 即注意到了这一点。她发出了一 声由衷的赞美之后,问贝聿铭:“你 们常放置这么美的花吗?”贝聿铭 老老实实“交代”,那是专门为她买 的。相比之下,另两位候选人则坚 持“做自己”,他们以为只要看作品 本身就够了。结果,贝聿铭赢了。 对于这个选择,杰奎琳·肯尼 迪曾回忆道:“这是个非常动情的 决定……我不在乎他以前是否有 过出色的设计,但是我相信他现在 的才能。我罗列出了所有理性的 原因,告诉自己选择贝聿铭的设计 方案,但事实上,我的决策还是非 常感性化的。他满是自信,让我想 起 了 杰 克(约 翰·肯 尼 迪 的 昵 称)。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 一步。”虽然,肯尼迪图书馆几经 波折和阻力,在 1979年才得以竣 工。但贝聿铭由此收获了杰奎琳 的友谊和真正的名声远扬。 贝聿铭能得到肯尼迪夫人杰 奎琳的赏识,与他在商业上的情商 不无关系。事实上,他总是八面玲 珑,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 元首交情不浅,将商业和文化两方 面融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让其他建 筑师充满了疑问:他是怎么把商业 与建筑艺术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 呢?“我想,建筑的艺术方面对我来 说是天生的。”贝聿铭说道,“我母 亲是艺术家、诗人。商业方面则是 后天的,出了学校后,我在一家房 地产开发公司工作,我在那里学到 了建筑在商务方面的规则。如今 这两种工作我都能轻松应对。” 1889年埃菲尔铁塔竣工时,巴 黎民众对此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但 是艺术和建筑专家们却一派谴责之 词,认为它“毫无疑问让巴黎蒙 羞”。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大众审美 还是站在了巴黎民众的一方,埃菲 尔铁塔很快就超过了巴黎圣母院, 成为这座城市最出名的地标建筑。 整整一个世纪之后,历史在贝 聿铭的玻璃金字塔上重演了。在 卢浮宫博物馆的大规模翻修和重 组项目中,金字塔被定为主入口。 这个计划一出,最初引起的反应是 震惊,对于改变法国最神圣的文化 遗产这一计划,《费加罗日报》大 斥:“绝对不能接受。”《法兰西晚 报》声称,这对于神圣的卢浮宫来 说,简直是个“残酷的暴行”。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那样的 反对言论逐渐被公众一致的赞誉 所取代。 这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不 是体现了在决定建筑作品成功与否 上公众意愿的重要性,而更多的是 反映了根本原则在设计中的重要 性。贝聿铭 70 多载的职业生涯 —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 学生时期,到2006年在老家苏州建 造的苏州博物馆—其中的关键在 于,贝聿铭是一位以工程学为根基 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与此同时,他更 牢牢地抓住艺术和文化的灵魂。 当年初出茅庐的贝聿铭投入开 发商齐肯多夫门下,不得不在某种 程度上放弃创意方面的独立性,而 卢浮宫的项目似乎点燃了他多年以 来的创意热情。与此同时,他对于 不同文化的兴趣也日益增长。贝聿 铭迫切地想要摘掉自己头上“企业 建筑师”的帽子,追求一条商业气息 没有那么浓郁的艺术线路。 房地产税“简并税种”当解重复征税难题 文/马骁驰 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 在。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也从不自己执笔阐释 解析作品观念,他始终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 宣言。 贝聿铭的建筑艺术,不仅跨越了时代格局下的艺术 桎梏,更完美地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与之相联系 的那些建筑物—40 年前的肯尼迪图书馆、30年前的卢 浮宫“金字塔”、10年前的苏州博物馆……在岁月的沉淀 下日显经典、璀璨,贝聿铭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在 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 当我们站在时间的维度上去回顾,不禁发现,从某 种意义上,建筑与我们面对的一些最重要问题息息相 —权力、荣耀、记忆、身份。那么,贝聿铭是如何通过 建筑来回应这些终极问题,并将它们带到永恒的? E4 先锋话题 WWW.CB.COM.CN LIFE 2019.5.27 中国经营报 CHINABUSINESSJOURNAL 责任编辑/郝成 特约编辑/张朝 美编/范凡 校对/彭玉凤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E1 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形成的? E2 先锋话题 创始人如何跑赢自己的企业? 专栏 E3 评论 先锋话题 贝聿铭:不能忘怀的中国烙印 不能忽略商业气息 下转 E2 不愿放弃的艺术原则 他总是八面玲珑,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元首交情不浅,将商业和文化两方面融合得天衣无缝。 贝聿铭迫切地想要摘掉自己头上“企业建筑师”的帽子,追求一条商业气息没有那么浓郁的艺术线路。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本报资料室/图

贝聿铭:不能忘怀的中国烙印dianzibao.cb.com.cn/images/2019-05/27/45/2309E01C.pdf学生时期,到2006年在老家苏州建 造的苏州博物馆——其中的关键在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1948 年,31 岁的哈佛大学建

    筑系助教贝聿铭,离开了沉寂的校

    园。对他而言,这个决定不仅仅意

    味着自此将从安静的学术界投身

    到一个喧嚣的商业界,更是他人生

    轨迹就此转变的一个节点。

    向贝聿铭伸出橄榄枝的,是作

    风张扬的纽约开发商威廉·齐肯多

    夫。“其实接受齐肯多夫的工作邀约

    非常冒险,因为在那个时候,受尊敬

    的建筑师从不与开发商一起工作。”

    在贝聿铭事务所工作了 18 年的珍

    妮特·斯特朗博士说。尽管争议颇

    多,但对年轻的贝聿铭来说,齐肯多

    夫却渐渐地成为了一个父亲角色似

    的存在。齐肯多夫给当时“空空如

    也”的贝聿铭灌注了在学校里学不

    到的丰富社会知识和经验。他们之

    间的合作长达 12年之久,之后贝聿

    铭离开齐肯多夫 ,自立门户成立了

    自己的建筑公司。

    1964年,为纪念肯尼迪总统,肯

    尼迪家族决定在波士顿修建一座私

    人图书馆以表纪念。在可供挑选的

    建筑师候选人中,贝聿铭排在第三

    位,排在他前面的两位是密斯·凡德

    罗和路易斯·康,都是当代建筑界响

    当当的人物,而彼时贝聿铭的影响力

    与他们显然还不在一个量级上。

    杰奎琳·肯尼迪亲自去拜访了

    三位候选人的工作室,以加深了

    解。当时贝聿铭仍租住在齐肯多

    夫的办公室里,工作室并不豪华,

    不过贝聿铭特意将它粉刷一新,并

    在不大的接待处摆放了一束美丽

    的鲜花,以接待杰奎琳。杰奎琳立

    即注意到了这一点。她发出了一

    声由衷的赞美之后,问贝聿铭:“你

    们常放置这么美的花吗?”贝聿铭

    老老实实“交代”,那是专门为她买

    的。相比之下,另两位候选人则坚

    持“做自己”,他们以为只要看作品

    本身就够了。结果,贝聿铭赢了。

    对于这个选择,杰奎琳·肯尼

    迪曾回忆道:“这是个非常动情的

    决定……我不在乎他以前是否有

    过出色的设计,但是我相信他现在

    的才能。我罗列出了所有理性的

    原因,告诉自己选择贝聿铭的设计

    方案,但事实上,我的决策还是非

    常感性化的。他满是自信,让我想

    起 了 杰 克(约 翰·肯 尼 迪 的 昵

    称)。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

    一步。”虽然,肯尼迪图书馆几经

    波折和阻力,在 1979 年才得以竣

    工。但贝聿铭由此收获了杰奎琳

    的友谊和真正的名声远扬。

    贝聿铭能得到肯尼迪夫人杰

    奎琳的赏识,与他在商业上的情商

    不无关系。事实上,他总是八面玲

    珑,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

    元首交情不浅,将商业和文化两方

    面融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让其他建

    筑师充满了疑问:他是怎么把商业

    与建筑艺术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

    呢?“我想,建筑的艺术方面对我来

    说是天生的。”贝聿铭说道,“我母

    亲是艺术家、诗人。商业方面则是

    后天的,出了学校后,我在一家房

    地产开发公司工作,我在那里学到

    了建筑在商务方面的规则。如今

    这两种工作我都能轻松应对。”

    1889 年埃菲尔铁塔竣工时,巴

    黎民众对此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但

    是艺术和建筑专家们却一派谴责之

    词,认为它“毫无疑问让巴黎蒙

    羞”。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大众审美

    还是站在了巴黎民众的一方,埃菲

    尔铁塔很快就超过了巴黎圣母院,

    成为这座城市最出名的地标建筑。

    整整一个世纪之后,历史在贝

    聿铭的玻璃金字塔上重演了。在

    卢浮宫博物馆的大规模翻修和重

    组项目中,金字塔被定为主入口。

    这个计划一出,最初引起的反应是

    震惊,对于改变法国最神圣的文化

    遗产这一计划,《费加罗日报》大

    斥:“绝对不能接受。”《法兰西晚

    报》声称,这对于神圣的卢浮宫来

    说,简直是个“残酷的暴行”。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那样的

    反对言论逐渐被公众一致的赞誉

    所取代。

    这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不

    是体现了在决定建筑作品成功与否

    上公众意愿的重要性,而更多的是

    反映了根本原则在设计中的重要

    性。贝聿铭 70 多载的职业生涯

    ——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

    学生时期,到 2006 年在老家苏州建

    造的苏州博物馆——其中的关键在

    于,贝聿铭是一位以工程学为根基

    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与此同时,他更

    牢牢地抓住艺术和文化的灵魂。

    当年初出茅庐的贝聿铭投入开

    发商齐肯多夫门下,不得不在某种

    程度上放弃创意方面的独立性,而

    卢浮宫的项目似乎点燃了他多年以

    来的创意热情。与此同时,他对于

    不同文化的兴趣也日益增长。贝聿

    铭迫切地想要摘掉自己头上“企业

    建筑师”的帽子,追求一条商业气息

    没有那么浓郁的艺术线路。

    房地产税“简并税种”当解重复征税难题

    文/马骁驰

    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

    在。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也从不自己执笔阐释

    解析作品观念,他始终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

    宣言。

    贝聿铭的建筑艺术,不仅跨越了时代格局下的艺术

    桎梏,更完美地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与之相联系

    的那些建筑物——40 年前的肯尼迪图书馆、30年前的卢

    浮宫“金字塔”、10 年前的苏州博物馆……在岁月的沉淀

    下日显经典、璀璨,贝聿铭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在

    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

    当我们站在时间的维度上去回顾,不禁发现,从某

    种意义上,建筑与我们面对的一些最重要问题息息相

    关——权力、荣耀、记忆、身份。那么,贝聿铭是如何通过

    建筑来回应这些终极问题,并将它们带到永恒的?

    E4

    先锋话题WWW.CB.COM.CN

    LIFE及 人 生

    2019.5.27中国经营报 CHINABUSINESSJOURNAL

    责任编辑/郝成 特约编辑/张朝 美编/范凡 校对/彭玉凤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E1

    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形成的? E2先锋话题 创始人如何跑赢自己的企业?专栏E3评论

    先锋话题 贝聿铭:不能忘怀的中国烙印

    不能忽略商业气息

    下转 E2

    不愿放弃的艺术原则

    他总是八面玲珑,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元首交情不浅,将商业和文化两方面融合得天衣无缝。

    贝聿铭迫切地想要摘掉自己头上“企业建筑师”的帽子,追求一条商业气息没有那么浓郁的艺术线路。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在现代建筑的历史上,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本报资料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