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区精神照亮新时代奋斗路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苏区精神在革命实践中淬炼形成 苏区精神承载初心和使命 走好红土地上的新长征 3 2019 10 9 总书记足迹: 2019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看望慰问老 区人民,并对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等作出重要部署。在赣南苏区,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中央苏区的老百姓 们。一句句叮嘱,饱含深情,语重心长。 采访路线: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于都县潭头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华屋红军村—沙洲坝革命旧址—赣州国际港—南康家居小镇 制图:周文利 本版图片均由全媒体记者李俊生摄 有一种精神,历久而弥新。 苏区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它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时间的峡谷,在流动中愈加深沉浩瀚。 88年前,在赣州瑞金,中国共产党人向世界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开始治国理政的伟大尝试。85年前,8.6万中央红军带着初 心与使命从这里出发,踏上了万里长征的伟大征途。 赣南,这片红土地用无数革命先辈的生命,以老一辈革命家的率先垂范,铸就了永放光芒的苏区精神。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的最后几天,从 江西苏维埃区域过来的中央红军,在桂林 以北的湘江边被阻止住了。在此之前,他 们已经冲破了三道封锁线,转战了两千三 百余里。不消说崇山峻岭间的崎岖道路、 林莽荆榛……”在作家魏巍笔下,长征像 挂在地球上的一条鲜艳夺目的红飘带。 八境台下,章江与贡水汇合,赣江在 这里发源。江西赣州,正是那条“地球上 的红飘带”的起点。 7月25日至27日,“沿着习总书记足迹 探寻红色精神之源”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庆祝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采访活动第一采 访组来到江西省赣州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 足迹,探访中央苏区革命遗址,走访老红军 老战士,感受永放光芒的苏区精神;深入赣 州城乡一线,探析苏区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熠 熠生辉,助推赣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走在赣州、于都和瑞金的街道上,“永 远跟党走,永远热爱党”“苏区精神永放光 芒”等标语随处可见。在瑞金沙洲坝的红 井景点,至今还竖立着“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纪念碑。几乎每一个 瑞金人都能讲出几个革命故事:鏖战大柏 地的激烈,十七棵青松的悲壮,吃水不忘挖 井人的传承……在赣南苏区,随处可感受 到渗入其“肌体”的红色基因。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创建 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割据的斗争,逐步开辟 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 特色革命道路。在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而进 行的艰苦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军民 开辟了中央苏区和闽浙赣、鄂豫皖、湘赣、湘 鄂赣、西北等十多块苏区根据地。其中,中央 苏区是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块根据 地,中央苏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创建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谱写了苏区 建设和红色政权建设的新篇章。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治 党治国治军的伟大实践,用生命和鲜血铸 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苏区精神作了精炼 的概括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 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实践中淬炼 形成的伟大精神。毛泽东、周恩来、刘少 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为了亿万劳苦大众的民生幸福,与苏 区军民一道,共同播撒了中国革命和政权 建设的燎原火种,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 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苏区精神和“红船精神”、井冈山精 神、长征精神等其他革命精神,既蕴含了 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彰显了 各自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一脉相承的。苏区精神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延伸和发展,也是长 征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先河和源泉。 苏区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 神、长征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有着密 不可分的传承关系,都集中反映了中 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都生动 诠释了党的初心使命。 苏区精神是苏区时期党和人民军队 全部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是我们党在 波澜壮阔的苏区革命实践中淬炼出来的 伟大革命精神。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 上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苏区精神独特 的历史作用。苏区精神一往无前的革命 气概、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秉承了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独具苏区特色的崭 新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构成了我们党革 命精神史上的重要一环。 赣南的山,郁郁葱葱、连绵不绝。这山 峦之中,有一座峭拔耸立的石峰叫作芒槌 石。在一次战斗中,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 判部部长江善忠为掩护红军伤病员转移, 孤身一人将敌人引向绝路芒槌石。寡不敌 众,江善忠很快退到了山顶。敌人朝他喊: “你已没有退路,投降吧。”江善忠咬破手 指,在衬衫上写下两行血字:死到阴间不反 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之后,他纵身跳下 悬崖英勇就义。 采访组来到瑞金市叶坪乡最偏远的山 —华屋。85年前,17位华屋少年在长 征出发前来到村后的山上,每人栽下一棵 松树,约定革命成功后再一起回来。革命 早已胜利,但是17位勇士再没有回到家 乡。青山埋忠骨,他们和千千万万长眠于 这片土地的革命烈士们,一起把炽热的红 色基因深植于赣南大地。革命时期,赣南 有10.8万有名有姓的烈士、几十万无名烈 士,苏区军民以“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 的悲壮,筑起牢固的信念长堤。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 体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就领导广大群 众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 最高理想而奋斗。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 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的这一理想信念。苏区 时期,面对国民党的重兵“围剿”,无数革命 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 有这种精神力量。坚定的信念让人的意志 超越生死,透过烈士用生命书写的悲壮,把 勇气和力量传递给后人。 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切从 实际出发,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党的建 设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社会历 史条件下党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逐步探索并开创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 命道路。中央苏区的经验启示我们,要始终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苏区时期,我党大力弘扬“没有调查, 没有发言权”的求真务实精神。当时,教条 主义、本本主义在党内一度盛行,但毛泽东 等领导人顶住了教条主义的压力,发出了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 的号召,对党内一些同志坐在房子里“想办 法”“出主意”的现象进行了严厉批评。同 时,毛泽东同志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无论行军打仗走到哪里,都要对当地社会 经济情况调查了解清楚。从1930年5月至 11月的6个月里,毛泽东进行了“寻乌调 查”“兴国调查”等。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在局部范 围内执政的党。与群众的关系怎样,时刻考 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当时,我们的党员干部 以其所受的教育和斗争实践,已深刻认识到 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 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 不破的”,“一切以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 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成为苏区干部践 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 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 心和使命。在那个动荡纷乱的战争年代, 我们党领导苏区人民武装夺取政权、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是为了团结带领人 民群众争取当家作主、过上美好生活,实 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赣州作为苏区精神的发源地,苏区 山歌中唱的“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 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 打灯笼访贫农”,是当年苏区干部一心 为民、清正廉洁的生动写照。党的革命 根据地是奋斗出来的。在苏区,党员干 部们在没有一分钱工资、补助的艰苦 条件下,自带干粮,脚穿草鞋,为了革 命胜利不辞劳苦地工作。 85 年 前 ,8.6 万 中 央 红 军 带 着 初 心 与 使 命从这里出发。85年里,“老区”“红土地” “中央苏区”“共和国摇篮”……人们用许多 方式铭记赣南这片土地。 如今,战争年代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 了,但前进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必然 会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 力、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 特点的伟大斗争,更需要弘扬苏区精神等 伟大的革命精神。 今天,正在崛起的红土地有了更多让 人们铭记的理由。近年来,江西的经济增 速明显,从中部欠发达省份跃居全国“第一 方阵”,赣州市GDP增幅多年位居江西省 第一,已成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 模范样本。 “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 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 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 起再上新台阶。”5 月 20 日至 22 日,习近平 总书记在江西省考察时,对赣南中央苏区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给予肯定。 在于都县梓山镇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基 地,工人在温室种植大棚劳作,慕名而来的游 客在等待进入观光园欣赏景观蔬菜。绿油油 的蔬菜在阳光下泛着鲜嫩的光泽,晨曦的露 水中菜园子彰显出一片生机。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 础设施短板,赣南这片热土的发展并没有 跟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脱贫致富”一 直是地方官员的主题词。 2012 年 6 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 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 施,为赣南送来实实在在的好政策和真金 白银的投入,推动赣南苏区进入经济社会 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 最多的时期,为赣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于都县 基于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相关情况,积极引 进国内先进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等,并在梓 山镇 323国道旁打造了总投资 10亿元的万亩 富硒绿色蔬菜基地。如今,在梓山镇,当地居 民不仅能依靠蔬菜产出脱贫致富,还能通过 景观蔬菜的观光旅游实现增收。 “总书记来我们屋里了,总书记想着我 们。”在梓山镇潭头村,红军烈士后代、退伍 军人孙观发讲起总书记亲切看望他的情 景,仍然高兴得合不拢嘴:“总书记的到来, 我们做梦都没想到。” 与新中国同岁的孙观发,妻子患病去 世后欠下了几十万元债务。党和政府精准 帮扶,将孙观发和他的孙子纳入低保,并动 员其加入“一村一品”种养合作社。如今, 孙观发已走出贫困的阴霾,家里人均年收 入 超 过 1 万 元 ,2017 年 和 村 里 94 户 贫 困 户 一起实现了整体脱贫。 7月26日下午,采访组一行来到瑞 金。58岁的华丕懋是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 华屋小组村民。他亲眼见证了该组村民生 活的变迁:从土坯房搬进楼房,开展大棚蔬 菜种植,很多人家买了小汽车。“这些以前 想都不敢想。”华丕懋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对 于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的这句话,人们朗 朗上口。对于江西省南部的赣州市南康区 来说,赣州国际港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支点。 在这里,善于“无中生有”的赣州南康人, 一次次突破了人们的想象。上世纪 90年代, 南康人在无林木资源、无市场条件、无交通优 势的情况下,硬是“无中生有”发展起了家具 产业,近些年南康凭借其千亿元家具产业已 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家具产业基地之一。 2014年,为了破解千亿元家具产业“用 木材难、用木材贵”的难题,南康又“无中生 有”,建立了一个“无水”的内陆港 —赣州 港。很快,全国首个内陆进境木材国检监管 区在南康建成。一年多后,赣州港就建成运 营并开通铁路连接线,进而发展成全国第8 个内陆口岸—赣州国际港。这一创举,使 得赣南苏区由开放“末梢”一跃成为“前沿”。 实现直通运营以来,赣州港已经由最 初木材进口、家具出口的单一通道,发展 成集外贸、物流、仓储、金融等多元口岸 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口岸。它为 助推赣州打造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 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货物集散地奠定 了坚实基础,打造了内陆地区双向开 放的新高地。 一港通天下,赣州港打开了赣 州市乃至江西省改革开放的一扇 全新的金色大门。赣州港犹如一 个发动引擎,一点火就迸发出无 穷的生命力,让一个内陆地区 的老区,在世界版图上勾画了 线路的“全球通”,构建了多 元的“朋友圈”,开拓了发 展的新路径。 回首长征路,赣州 继承的是红色的基因 与奋进的传统; 展望新时代, 赣州开创的 是中部地 量崛起 的新局 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采访组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采访 采访组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采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华屋红军村 华屋红军村新农村建设大发展 新农村建设大发展环境整洁优美 环境整洁优美

苏区精神照亮新时代奋斗路 - kfrb.kf.cnkfrb.kf.cn/tplimg/1/2019-10/09/03/2019100903_pdf.pdf · 超越生死,透过烈士用生命书写的悲壮,把 勇气和力量传递给后人。

  • Upload
    others

  • View
    1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苏区精神照亮新时代奋斗路 - kfrb.kf.cnkfrb.kf.cn/tplimg/1/2019-10/09/03/2019100903_pdf.pdf · 超越生死,透过烈士用生命书写的悲壮,把 勇气和力量传递给后人。

苏区精神照亮新时代奋斗路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苏区精神在革命实践中淬炼形成

苏区精神承载初心和使命

走好红土地上的新长征

3

2019

年10

月9

星期三

责编:马丽

版式:周文利

校对:李真

总书记足迹:2019年 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看望慰问老区人民,并对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等作出重要部署。在赣南苏区,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中央苏区的老百姓们。一句句叮嘱,饱含深情,语重心长。

采访路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于都县潭头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华屋红军村——沙洲坝革命旧址——赣州国际港——南康家居小镇

制图:周文利本版图片均由全媒体记者李俊生摄

有一种精神,历久而弥新。苏区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它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时间的峡谷,在流动中愈加深沉浩瀚。88 年前,在赣州瑞金,中国共产党人向世界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开始治国理政的伟大尝试。85 年前,8.6 万中央红军带着初

心与使命从这里出发,踏上了万里长征的伟大征途。赣南,这片红土地用无数革命先辈的生命,以老一辈革命家的率先垂范,铸就了永放光芒的苏区精神。

“ 一 九 三 四 年 十 一 月 的 最 后 几 天 ,从江西苏维埃区域过来的中央红军,在桂林以北的湘江边被阻止住了。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冲破了三道封锁线,转战了两千三百余里。不消说崇山峻岭间的崎岖道路、林 莽 荆 榛 ……”在 作 家 魏 巍 笔 下 ,长 征 像挂在地球上的一条鲜艳夺目的红飘带。

八 境 台 下 ,章 江 与 贡 水 汇 合 ,赣 江 在这 里 发 源 。 江 西 赣 州 ,正 是 那 条“ 地 球 上的红飘带”的起点。

7 月 25 日至 27 日,“沿着习总书记足迹探寻红色精神之源”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型采访活动第一采访组来到江西省赣州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探访中央苏区革命遗址,走访老红军老战士,感受永放光芒的苏区精神;深入赣州城乡一线,探析苏区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助推赣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走 在 赣 州 、于 都 和 瑞 金 的 街 道 上 ,“ 永远 跟 党 走 ,永 远 热 爱 党 ”“ 苏 区 精 神 永 放 光芒 ”等 标 语 随 处 可 见 。 在 瑞 金 沙 洲 坝 的 红井 景 点 ,至 今 还 竖 立 着“ 吃 水 不 忘 挖 井 人 ,时 刻 想 念 毛 主 席 ”的 纪 念 碑 。 几 乎 每 一 个瑞 金 人 都 能 讲 出 几 个 革 命 故 事 :鏖 战 大 柏地的激烈,十七棵青松的悲壮,吃水不忘挖井 人 的 传 承 …… 在 赣 南 苏 区 ,随 处 可 感 受到渗入其“肌体”的红色基因。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割据的斗争,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军民开辟了中央苏区和闽浙赣、鄂豫皖、湘赣、湘鄂赣、西北等十多块苏区根据地。其中,中央苏区是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块根据地,中央苏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谱写了苏区建设和红色政权建设的新篇章。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中 国 共 产 党 进 行 了 治党 治 国 治 军 的 伟 大 实 践 ,用 生 命 和 鲜 血 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苏区精神作了精炼的概括——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实践中淬炼形 成 的 伟 大 精 神 。 毛 泽 东 、周 恩 来 、刘 少奇 、朱 德 、邓 小 平 等 老 一 辈 无 产 阶 级 革 命家 ,为 了 亿 万 劳 苦 大 众 的 民 生 幸 福 ,与 苏区 军 民 一 道 ,共 同 播 撒 了 中 国 革 命 和 政 权建 设 的 燎 原 火 种 ,在 中 国 革 命 史 上 谱 写 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苏 区 精 神 和“ 红 船 精 神 ”、井 冈 山 精神 、长 征 精 神 等 其 他 革 命 精 神 ,既 蕴 含 了中 国 共 产 党 人 革 命 精 神 的 共 性 ,又 彰 显 了各 自 鲜 明 的 时 代 特 色 。 它 们 之 间 的 关 系

是 一 脉 相 承 的 。 苏 区 精 神 具 有 承上 启 下 的 作 用 ,它 是“ 红 船 精 神 ”、井 冈 山 精 神 的 延 伸 和 发 展 ,也 是 长征 精 神 等 革 命 精 神 的 先 河 和 源 泉 。苏 区 精 神 与“ 红 船 精 神 ”、井 冈 山 精神 、长 征 精 神 等 中 国 革 命 精 神 有 着 密不 可 分 的 传 承 关 系 ,都 集 中 反 映 了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都生动诠释了党的初心使命。

苏 区 精 神 是 苏 区 时 期 党 和 人 民 军 队全 部 革 命 精 神 的 集 中 反 映 ,是 我 们 党 在波 澜 壮 阔 的 苏 区 革 命 实 践 中 淬 炼 出 来 的伟 大 革 命 精 神 。 中 央 苏 区 在 中 国 革 命 史上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苏区精神独特的 历 史 作 用 。 苏 区 精 神 一 往 无 前 的 革 命气 概 、革 命 意 志 和 革 命 精 神 ,秉 承 了 中 华民 族 的 传 统 美 德 ,形 成 独 具 苏 区 特 色 的 崭新 思 想 品 格 和 精 神 风 貌 ,构 成 了 我 们 党 革命精神史上的重要一环。

赣南的山 ,郁郁葱葱、连绵不绝。这山峦 之 中 ,有 一 座 峭 拔 耸 立 的 石 峰 叫 作 芒 槌石 。 在 一 次 战 斗 中 ,江 西 省 苏 维 埃 政 府 裁判 部 部 长 江 善 忠 为 掩 护 红 军 伤 病 员 转 移 ,孤身一人将敌人引向绝路芒槌石。寡不敌众,江善忠很快退到了山顶。敌人朝他喊:

“ 你 已 没 有 退 路 ,投 降 吧 。”江 善 忠 咬 破 手指,在衬衫上写下两行血字: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之后,他纵身跳下悬崖英勇就义。

采 访 组 来 到 瑞 金 市 叶 坪 乡 最 偏 远 的 山村 —— 华 屋 。 85 年 前 ,17 位 华 屋 少 年 在 长征 出 发 前 来 到 村 后 的 山 上 ,每 人 栽 下 一 棵松 树 ,约 定 革 命 成 功 后 再 一 起 回 来 。 革 命早 已 胜 利 ,但 是 17 位 勇 士 再 没 有 回 到 家乡 。 青 山 埋 忠 骨 ,他 们 和 千 千 万 万 长 眠 于这 片 土 地 的 革 命 烈 士 们 ,一 起 把 炽 热 的 红色 基 因 深 植 于 赣 南 大 地 。 革 命 时 期 ,赣 南有 10.8 万 有 名 有 姓 的 烈 士 、几 十 万 无 名 烈

士,苏区军民以“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的悲壮,筑起牢固的信念长堤。

苏 区 精 神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先 进 性 的 集 中体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就领导广大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最高理想而奋斗。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的这一理想信念。苏区时期,面对国民党的重兵“围剿”,无数革命志 士 抛 头 颅 洒 热 血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就 在 于有这种精神力量。坚定的信念让人的意志超越生死,透过烈士用生命书写的悲壮,把勇气和力量传递给后人。

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党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逐步探索并开创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央苏区的经验启示我们,要始终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苏 区 时 期 ,我 党 大 力 弘 扬“ 没 有 调 查 ,没有发言权”的求真务实精神。当时,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在党内一度盛行,但毛泽东等 领 导 人 顶 住 了 教 条 主 义 的 压 力 ,发 出 了

“ 没 有 调 查 ,没 有 发 言 权 ”“ 反 对 本 本 主 义 ”的号召,对党内一些同志坐在房子里“想办法 ”“ 出 主 意 ”的 现 象 进 行 了 严 厉 批 评 。 同时 ,毛 泽 东 同 志 带 头 深 入 实 际 、调 查 研 究 ,无 论 行 军 打 仗 走 到 哪 里 ,都 要 对 当 地 社 会经 济 情 况 调 查 了 解 清 楚 。 从 1930 年 5 月 至11 月 的 6 个 月 里 ,毛 泽 东 进 行 了“ 寻 乌 调查”“兴国调查”等。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在局部范围内执政的党。与群众的关系怎样,时刻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当时,我们的党员干部以其所受的教育和斗争实践,已深刻认识到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

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一切以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 我 们 应 当 注 意 的 问 题 ”成 为 苏 区 干 部 践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

苏 区 精 神 ,承 载 着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的 初心 和 使 命 。 在 那 个 动 荡 纷 乱 的 战 争 年 代 ,我 们 党 领 导 苏 区 人 民 武 装 夺 取 政 权 、建 立中 华 苏 维 埃 共 和 国 ,就 是 为 了 团 结 带 领 人民 群 众 争 取 当 家 作 主 、过 上 美 好 生 活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赣 州 作 为 苏 区 精 神 的 发 源 地 ,苏 区山 歌 中 唱 的“ 哎 呀 嘞 ! 苏 区 干 部 好 作 风 ,自 带 干 粮 去 办 公 ,日 着 草 鞋 干 革 命 ,夜打 灯 笼 访 贫 农 ”,是 当 年 苏 区 干 部 一 心为 民 、清 正 廉 洁 的 生 动 写 照 。 党 的 革 命根 据 地 是 奋 斗 出 来 的 。 在 苏 区 ,党 员 干部 们 在 没 有 一 分 钱 工 资 、补 助 的 艰 苦条 件 下 ,自 带 干 粮 ,脚 穿 草 鞋 ,为 了 革命 胜 利 不 辞 劳 苦 地 工 作 。

85 年前,8.6 万中央红军带着初心与使命从这里出发。85 年里,“老区”“红土地”

“中央苏区”“共和国摇篮”……人们用许多方式铭记赣南这片土地。

如今,战争年代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前进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必然会 面 对 各 种 重 大 挑 战 、重 大 风 险 、重 大 阻力、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需要弘扬苏区精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

今天,正在崛起的红土地有了更多让人们铭记的理由。近年来,江西的经济增速明显,从中部欠发达省份跃居全国“第一方阵”,赣州市 GDP 增幅多年位居江西省第一,已成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模范样本。

“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5 月 20 日至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考察时,对赣南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给予肯定。

在于都县梓山镇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基地,工人在温室种植大棚劳作,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等待进入观光园欣赏景观蔬菜。绿油油的蔬菜在阳光下泛着鲜嫩的光泽,晨曦的露水中菜园子彰显出一片生机。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赣南这片热土的发展并没有跟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脱贫致富”一直是地方官员的主题词。

2012 年 6 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为赣南送来实实在在的好政策和真金白银的投入,推动赣南苏区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为赣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于都县基于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相关情况,积极引进国内先进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等,并在梓山镇 323国道旁打造了总投资 10亿元的万亩富硒绿色蔬菜基地。如今,在梓山镇,当地居民不仅能依靠蔬菜产出脱贫致富,还能通过景观蔬菜的观光旅游实现增收。

“总书记来我们屋里了,总书记想着我们。”在梓山镇潭头村,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 人 孙 观 发 讲 起 总 书 记 亲 切 看 望 他 的 情景,仍然高兴得合不拢嘴:“总书记的到来,我们做梦都没想到。”

与新中国同岁的孙观发,妻子患病去世后欠下了几十万元债务。党和政府精准帮扶,将孙观发和他的孙子纳入低保,并动员其加入“一村一品”种养合作社。如今,

孙观发已走出贫困的阴霾,家里人均年收入超过 1 万元,2017 年和村里 94 户贫困户一起实现了整体脱贫。

7 月 26 日 下 午 ,采 访 组 一 行 来 到 瑞金。58 岁的华丕懋是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村民。他亲眼见证了该组村民生活的变迁:从土坯房搬进楼房,开展大棚蔬菜种植,很多人家买了小汽车。“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华丕懋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对于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的这句话,人们朗朗上口。对于江西省南部的赣州市南康区来说,赣州国际港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支点。

在这里,善于“无中生有”的赣州南康人,一次次突破了人们的想象。上世纪 90年代,南康人在无林木资源、无市场条件、无交通优势的情况下,硬是“无中生有”发展起了家具产业,近些年南康凭借其千亿元家具产业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家具产业基地之一。

2014 年,为了破解千亿元家具产业“用木材难、用木材贵”的难题,南康又“无中生有”,建立了一个“无水”的内陆港——赣州港。很快,全国首个内陆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在南康建成。一年多后,赣州港就建成运营并开通铁路连接线,进而发展成全国第 8个内陆口岸——赣州国际港。这一创举,使得赣南苏区由开放“末梢”一跃成为“前沿”。

实现直通运营以来,赣州港已经由最初木材进口、家具出口的单一通道,发展成集外贸、物流、仓储、金融等多元口岸经 济 为 一 体 的 综 合 性 开 放 口 岸 。 它 为助推赣州打造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货物集散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打造了内陆地区双向开放的新高地。

一港通天下,赣州港打开了赣州市乃至江西省改革开放的一扇全新的金色大门。赣州港犹如一个发动引擎,一点火就迸发出无穷 的 生 命 力 ,让 一 个 内 陆 地 区的老区,在世界版图上勾画了线路的“全球通”,构建了多元 的“ 朋 友 圈 ”,开 拓 了 发展的新路径。

回首长征路,赣州继承的是红色的基因与 奋 进 的 传 统 ;展 望 新 时 代 ,赣州开创的是 中 部 地区 高 质量 崛 起的 新 局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采访组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采访采访组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采访。。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华屋红军村华屋红军村。。

新农村建设大发展新农村建设大发展,,环境整洁优美环境整洁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