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8 责任编辑:王杨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外国文艺 十七号观影室 西班牙艺术史漫步 闺房的窗口打开了…… 闺房的窗口打开了…… 张伟 张伟巴洛克绘画往往是戏剧性的、表现动作的。 在这幅画中,画面左侧的窗板向内打开,宛如幕布 开启,呈现出戏剧舞台,让演员亮相。从黑暗中显 现出两个女子,色调的深浅为观者制造了空间位 置上的错觉:一个在窗口稍后的位置,一个正在窗 口。前者既是后者的导引者—负责打开窗户、 亮出主角—又是后者的背景和衬托。从她佩戴 的头巾和脸部及手背上微微显现的褶皱来看,前 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从后者的发型、头饰、 衣装和光洁的肌肤则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正 值青春年华的美少女。她们正在干什么? 这是西班牙画家埃斯特万·牟利罗( Barto- 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 1682)最 神 秘 的 作品之一。作为塞维利亚画派的代表人物,牟利 罗更为人熟知的是他大量的宗教题材的画作。他 的作品悬挂在塞维利亚因殖民地贸易带来的财富 而装饰得富丽堂皇的教堂里,在巴洛克艺术的交 响乐中绽放光芒。比起他的前辈苏尔瓦朗,牟利 罗的风格转向柔和、纤巧,不管是神圣人物还是世 间凡人的形象都流露着甜美温情,与苏尔瓦朗的 冷峻、肃穆、悲怆形成鲜明对比。同是在日常中渗 入神性,如果说苏尔瓦朗描绘的日常生活是散文 性质的,那么牟利罗描绘的日常生活则是充满诗 性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作就是一首藏着谜题 的诗。她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是不是看到了 什么?谜底或许有一百个,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这个谜题是如何呈现的。年长妇女拿头巾捂住半 边脸,我们可以判断出她在偷笑。少女的表情就 更耐人寻味了。她或许也在微笑,年长妇女或是她的女仆,或是她的监护人—的笑带动她 一起笑;又或者,她的嘴角上扬只是托着腮的手向 上按压脸部肌肤所致,她的眼神或许不是欢欣的, 而是忧郁的。这幅画在西班牙还有个名字,叫“窗 边的加利西亚女人”,作为一个生活在阴冷多雨的 北大西洋海岸的民族,加利西亚人往往以多愁善 感而著称。如果把这位少女的表情读解为忧愁, 那么这幅画的主题很容易与一个著名的加利西亚 语单词相联系: morriña,意指远离家乡的人对故 土的感伤怀念,也就是说,乡愁。当然,你也可以 认为,她的愁绪不是来自思念故乡,而是别的被禁锢在深闺中而有囚徒之感,或是得不到理想 的爱情,或是情郎没有按时出现……如同蒙娜丽 莎的微笑一般,这位美少女的表情正因不能确定 而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女性生活的房间内景可以算是西方绘画的题 材之一。在那种以闺房作为女性人物背景的画作 中,房内的可见之物往往可以暗示女主角的心情, 或者说明女主角的社会地位。在这幅画中,代替 了闺房内景的是全然的虚空,是深邃的黑洞。这 是有意味的黑洞。我们可以将之解读为女性幽暗 不明的、难以猜测的内心(请女性主义者原谅我这 种解读)。女孩子的心思,你不要猜!作为女性生 活的空间,闺房本就是私密的,不轻易向外人展示 的。按照古代的观念,少女的生活与内心都应是 深藏不露的。暗黑的背景与画面人物目光之所向 一后一前共同营造了画作叙事的神秘性,也一内 一外构成了画面中心人物的神秘性。从视觉效果 上看,正是在黑色的背景上,女孩的肌肤和白衣才 显得尤为明亮,而她胸口的那朵红花很容易成为 视觉焦点—与女孩半裸露的香肩联系起来看, 红花、红唇与红头饰或许暗含着一点色情的意 味。如果说暗黑象征的是保守、禁忌,那么这些许 红色象征的就是被禁锢而又渴望实现的欲望与激 情。这正符合外人对西班牙女郎的想象:神秘的, 又是火热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因之联想到一个 常在西方古典文学中出现的主题:少女应当珍惜 她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年华转瞬即逝,如同她胸前 的红花转眼就会凋谢。所以,她应当勇敢地敞开 窗口,抓紧时间捕捉和迎接美妙爱情。 如果我们注意到这幅画独具特色的“边框”, 还能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通常来讲,一幅画是 镶嵌在一个与画面内容没有联系的边框里陈列展 示的。边框限定了画面的延伸,成为画中世界与 画外现实的分界线,我们通常不会注意到它。在 这幅画中,窗户的木质边框起到了一个假的画框 的作用,既是画面内容本身,又从左、下、右三面圈 起这生动的景象。这种画面的处理方式让我们不 禁去思考画框的意义。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曾 在一篇关于画框的文章中写道: “画框有一点像窗 户,窗户也很有画框的意味。布面上的画是在沉 默的现实墙体上凿出的想象的洞口,透过画框这 个窗户的帮助,我们向那个内有幻景的窟窿望 去。”牟利罗的这幅画正是一个把窗户比作边框的 妙喻。它指涉了绘画自身,可以说是一幅“元绘 画”。考虑到这幅画的实际尺寸,可以想见,当它悬 挂在墙面上时,假使不加边框,那么它完全可以被 看成是墙体上开启的一扇窗,成为一个视觉陷阱, 也就是说,一个视觉游戏—这也是巴洛克画家 热衷探索和实验的课题。反过来说,当我们在日 常生活中把窗户看成画框时,是不是会觉得这个 世界比原来更美一点呢?无论是站在建筑外部看 窗口,还是从建筑内部透过窗口看屋外,只要我们 静心凝视,就可以在窗户的四条边线的限定中看 到画:或是肖像画,或是风景画。当然,只有空气 足够清洁,才能保证清晰而令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夜里,北京西单商业街道路两 旁是乌鸦的领地。可我总是行 色匆匆,这么多年都没有留意 过。直到有一年,有座大厦侧面的巨幅屏幕 上正在播放旅游广告,明亮的画面衬出了 数只肥硕的鸟,夜一样的漆黑,像在“俯瞰” 画面上的桂林山水。那是停在路灯上的乌 鸦。抬头看,这才发现从大厦楼顶到路灯罩 子,再到行道树枝头,密密麻麻,有上千只, 甚至更多。 后来我确定,年复一年,这些乌鸦在冬 天常驻西单。我曾想过,会不会有人拍它们 的故事。除了家畜和宠物外,和人类一样在 城市里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们,怎样将钢 筋混凝土丛林化用为适应它们繁衍生息的 栖息地?英国国家电视台(BBC)2016 年年 末播出的《地球脉动 2》用了一集来拍这个 别致的主题。 这部纪录片共 6 集,最后一集《城市》也 许不是最出彩,但给我的印象却最深刻的。 12 月的罗马,夜幕降临时,数百万只欧 椋鸟从郊外飞回罗马城里过夜。解说词悠 然道:“城市的气温通常比郊区略高几度, 有一种动物充分利用了这额外的温暖”, “它们在郊外摄食后,晚上回到暖和的城市 里”。 看到这里,我猜测在大陆这一侧的北 京,乌鸦是出于同样的考虑选择了晚上的 落脚地,人流熙熙攘攘,高楼摩肩接踵并且 灯火通明到深夜的商业街,应是比周边区 域更暖和、更避风,亮晶晶的广告屏也招乌 鸦的喜欢。 除了西单,北京城里还有多处乌鸦的 “集散地”。可是,那么多有关北京的故事片 或者纪录片,只看到鸽群飞过、鸽哨响起, 却没有谁运用过或者对准过这群数目庞大 的“常住居民 ”。同样地,在《城市》这一集 里,从纽约的摩天大楼上俯冲而下捕食的 游隼,和华尔街精英一样,都是曼哈顿的 “常住居民”。然而,好莱坞毁灭过无数次纽 约,空镜头不知道多少次扫过建筑的玻璃 幕墙,在自然纪录片里冲下山崖的猛禽也 是“套路”了,但是在这之前,似乎没见什么 人拍过这些长居曼哈顿的游隼。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脉动 2》在主流评 分 网 站 上 拿 到 了 9.7 到 9.9 的 分 数 ,而 其 他 片子没有。 与故事片相比,自然纪录片其实更难 出新。哈利·波特系列的“番外篇”《神奇动 物在哪里》前段时间在大银幕上很是火了 一把。俗语曰,画鬼容易画人难。作者大开 脑洞,各种魔法动物信手拈来、批量生产, 要多少有多少,要多神奇有多神奇。而大自 然早已在那里了,拍狮子总是狩猎或者育 幼,拍雪豹总是雪中巡山逮岩羊,拍棕熊就 是捕鱼吃蜂蜜,一而再再而三,自然纪录片 “撞梗”是寻常事,后来者又如何出彩呢? 工业革命以降,自然最大的变数就是 人类的经济活动。人类对动物领地的破坏, 已拍过太多。这次是反过来了,《地球脉动 2》将镜头对准那些在人的地盘上找到新领 地的动物种群。在《城市》这一集,故事主要 在菜市场里以抢劫度日的印度长尾叶猴、 纽约曼哈顿上空俯冲而下的游隼、游荡在 孟买城市边缘的豹之间切换。 谁能想到,世界上游隼巢穴最密集的 地方,竟然是纽约这座国际大都市。高耸入 云的建筑上有许多平台可供筑巢,高度足 够它们乘风飞翔。这里的风被摩天大楼阻 挡后,会向上偏转,烈日下大面积混凝土散 发的热量形成上升的热气流,这两点都让 游隼飞得更高、更轻松。在城市的地面上, 食物也是充足的,比如广场上的鸽子。 “出新”是《地球脉动 2》最突出的过人 之处。其新意不仅仅体现在电视纪录片中 首度采用4K技术—其画面与银幕上的 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也不仅仅是拍了动 物纪录片很少关注的城市,即使是已经拍 滥了的草原和森林,也努力呈现给观众“见 所未见”的视觉大餐。准确地说,片中大部 分场景都很新鲜,即使是熟悉的动物也被 挖出了“新料”。 《地球脉动 2》的制作人兼解说人大卫· 爱登堡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在 《地球脉动 2》的开头,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 乘坐蓝色的热气球出镜,在白色的雪山群 峰上空开始解说。 1952年,爱登堡在BBC电视分部的脱 口秀节目里谋了个职位。1954年,他和同事 制作了《动物园探奇》,远赴非洲和印度尼 西亚拍摄野生动物。这部纪录片是自然纪 录片的一座里程碑。从此,BBC有了自然历 史项目,摄影团队得以走出演播厅,去往全 球各地拍摄各种各样鲜活的野生动物画 面。 《地球脉动》是爱登堡晚年的翘楚之 作,一共 11 集,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野生 动物,仅仅是水域,就以《淡水》《浅海》《深 海》3 集来分别展示,第一集《从南极到北 极》是后面 10 集的集萃,从名字也能看出这 部纪录片把动物界“一网打尽”的野心了。 如今,90岁高龄的爱登堡像60多年前 一样,带领观众探寻自然界未知的角落。有 人说,第二部包含的地理环境不全面,同时 承认这是因为只有6集,心有不舍没看够。 在带你万水千山都看遍之后,这次不用包 罗万象,只要给你看一点你以前没看过 —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地球脉动 2》, 我会这么说。所以,爱登堡和他的团队舍弃 了地球广袤的水域,只选取了点缀其中的 《岛屿》。 第一集《岛屿》应是 6 集里华彩篇章最 多的一集。苦苦守候惟一伴侣的信天翁,巨 大的科莫多龙打群架,因为与世隔绝在圣 诞岛上混到没天敌的红蟹,生活在荆棘树林 里的冕狐猴……即使在自然纪录片里看过 太多的猴子和螃蟹,终生都要在荆棘枝头跳 跃觅食的猴子与大批死于蚂蚁攻击、眼看着 要被自然淘汰的螃蟹仍然会让你惊奇。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熟悉的动物爆 出的“新料”。这里以第二集《山脉》为例。 鹰击长空只道是寻常了,可是谁近距 离围观过几只金雕站在雪地上扑腾着巨大 的翅膀“大打出手”呢。拍摄日志显示,这是 摄影师蹲守在伪装过的小棚子守候良久拍 到的画面。 春回大地,母熊从冬眠中醒来,带着小 熊慢慢走下冰雪覆盖的大山。这在第一部 里是很震撼的场景,而且棕熊和北极熊各 有戏份。可是,第二部里几只下山后蹭树褪 毛,好像在进行滑稽表演的棕熊,还是显示 了它们此前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第一部中,雪豹这种占山为王的捕 食者,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孤独。而这一部 里,一对母女加上两只来犯的雄豹子“同 框”出镜的镜头,是尤为珍贵的。 更难得的是,一个月后远程摄像机记 录到了雪豹母女历劫后的新生。受伤的雌 豹看上去已经伤愈但形单影只,她离开后 一个小时,摄像机再次被触动,我们看到了 她的女儿在同一个地点走过,已经长大的 “她大概很难再与母亲相逢了,她们会通过 岩石上彼此留下的信息,时不时间接地团 聚”。 在这样一种在雪域高山上离群索居、 难以拍到的珍稀动物身上,找到如此具备 起承转合,有留白、有余韵的故事,最重要 的是肯下苦功。摄制团队前期不知道掌握 了多少素材,才最后选出这最有故事性的 一小段。 《地球脉动 2》的整个团队历时 2089 个 拍摄日、117 趟摄制之旅,走访了 40 个国 家,然而,加上每集片尾拍摄花絮,其总时 长也只有6小时。第一部和其他片子路数一 致,主要是介绍动物的习性,是在科普之 余,自然的力与美间或会心一击,而第二部 则力求每一种动物简短的出场,都要足够 打动人。 在下了苦功,占据了尽量多的素材后, 还有两个要点。一是态度严谨。在《丛林》一 集里,摄制组花了大量力气在南美去寻找 一种淡水豚,河水太过浑浊,水下画面不够 理想,尽管拍得很辛苦,也终被弃用,在正 片里只有区区数十秒河面上的俯拍镜头。 二是适度的叙事技巧。《地球脉动 2》用 得最多的是设置悬疑,整部纪录片就像是 一部由动物“主演”的速写喜剧,戏剧性十 足。比如,先层层铺垫雨林里的蜥蜴如何被 追得走投无路,再展示它张开翅膀滑翔而 去。再比如,看到雪豹妈妈在远程摄像机前 走过,观众自然会期待女儿的出现。而这些 拟人化的处理,是建立在严格而客观地选 择素材基础上的,是带人去读懂野生动物, 而不是反过来由人来摆弄动物。反例是陆 川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尽管是用真实素 材拼接的故事,也不能用一具长得明显不 一样的尸体来说雪豹达娃死了啊,达娃不 长那样啊。已经是准故事片了,给做个后期 特效改改也行啊。 你以为自然已经让你惊奇一千次了, 它还可以让你惊奇一千零一次。这是两部 《地球脉动》真正的动人之处。其实现实生 活也一样,从来缺少的都只是一双敬畏的 眼睛。 地球脉动 地球脉动 2 2 》: 》: 有一个场景你见所未见 有一个场景你见所未见 地球脉动 地球脉动 2 2 海报 海报 · 1655-1660 125.1×104.5 野化马 野化马 纽约的游隼 纽约的游隼 游荡在孟买城市边缘的豹 信天翁 信天翁

十七号观影室 《地球脉动2》:有一个场景你见所未见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8B170213_Print.pdf · 世界比原来更美一点呢?无论是站在建筑外部看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十七号观影室 《地球脉动2》:有一个场景你见所未见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8B170213_Print.pdf · 世界比原来更美一点呢?无论是站在建筑外部看

38责任编辑:王 杨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外国文艺

十七号观影室

西班牙艺术史漫步 闺房的窗口打开了……闺房的窗口打开了……□□张伟张伟劼劼

巴洛克绘画往往是戏剧性的、表现动作的。

在这幅画中,画面左侧的窗板向内打开,宛如幕布

开启,呈现出戏剧舞台,让演员亮相。从黑暗中显

现出两个女子,色调的深浅为观者制造了空间位

置上的错觉:一个在窗口稍后的位置,一个正在窗

口。前者既是后者的导引者——负责打开窗户、

亮出主角——又是后者的背景和衬托。从她佩戴

的头巾和脸部及手背上微微显现的褶皱来看,前

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从后者的发型、头饰、

衣装和光洁的肌肤则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正

值青春年华的美少女。她们正在干什么?

这是西班牙画家埃斯特万·牟利罗(Barto-

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1682)最神秘的

作品之一。作为塞维利亚画派的代表人物,牟利

罗更为人熟知的是他大量的宗教题材的画作。他

的作品悬挂在塞维利亚因殖民地贸易带来的财富

而装饰得富丽堂皇的教堂里,在巴洛克艺术的交

响乐中绽放光芒。比起他的前辈苏尔瓦朗,牟利

罗的风格转向柔和、纤巧,不管是神圣人物还是世

间凡人的形象都流露着甜美温情,与苏尔瓦朗的

冷峻、肃穆、悲怆形成鲜明对比。同是在日常中渗

入神性,如果说苏尔瓦朗描绘的日常生活是散文

性质的,那么牟利罗描绘的日常生活则是充满诗

性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作就是一首藏着谜题

的诗。她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是不是看到了

什么?谜底或许有一百个,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这个谜题是如何呈现的。年长妇女拿头巾捂住半

边脸,我们可以判断出她在偷笑。少女的表情就

更耐人寻味了。她或许也在微笑,年长妇女——

或是她的女仆,或是她的监护人——的笑带动她

一起笑;又或者,她的嘴角上扬只是托着腮的手向

上按压脸部肌肤所致,她的眼神或许不是欢欣的,

而是忧郁的。这幅画在西班牙还有个名字,叫“窗

边的加利西亚女人”,作为一个生活在阴冷多雨的

北大西洋海岸的民族,加利西亚人往往以多愁善

感而著称。如果把这位少女的表情读解为忧愁,

那么这幅画的主题很容易与一个著名的加利西亚

语单词相联系:morriña,意指远离家乡的人对故

土的感伤怀念,也就是说,乡愁。当然,你也可以

认为,她的愁绪不是来自思念故乡,而是别的——

被禁锢在深闺中而有囚徒之感,或是得不到理想

的爱情,或是情郎没有按时出现……如同蒙娜丽

莎的微笑一般,这位美少女的表情正因不能确定

而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女性生活的房间内景可以算是西方绘画的题

材之一。在那种以闺房作为女性人物背景的画作

中,房内的可见之物往往可以暗示女主角的心情,

或者说明女主角的社会地位。在这幅画中,代替

了闺房内景的是全然的虚空,是深邃的黑洞。这

是有意味的黑洞。我们可以将之解读为女性幽暗

不明的、难以猜测的内心(请女性主义者原谅我这

种解读)。女孩子的心思,你不要猜!作为女性生

活的空间,闺房本就是私密的,不轻易向外人展示

的。按照古代的观念,少女的生活与内心都应是

深藏不露的。暗黑的背景与画面人物目光之所向

一后一前共同营造了画作叙事的神秘性,也一内

一外构成了画面中心人物的神秘性。从视觉效果

上看,正是在黑色的背景上,女孩的肌肤和白衣才

显得尤为明亮,而她胸口的那朵红花很容易成为

视觉焦点——与女孩半裸露的香肩联系起来看,

红花、红唇与红头饰或许暗含着一点色情的意

味。如果说暗黑象征的是保守、禁忌,那么这些许

红色象征的就是被禁锢而又渴望实现的欲望与激

情。这正符合外人对西班牙女郎的想象:神秘的,

又是火热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因之联想到一个

常在西方古典文学中出现的主题:少女应当珍惜

她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年华转瞬即逝,如同她胸前

的红花转眼就会凋谢。所以,她应当勇敢地敞开

窗口,抓紧时间捕捉和迎接美妙爱情。

如果我们注意到这幅画独具特色的“边框”,

还能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通常来讲,一幅画是

镶嵌在一个与画面内容没有联系的边框里陈列展

示的。边框限定了画面的延伸,成为画中世界与

画外现实的分界线,我们通常不会注意到它。在

这幅画中,窗户的木质边框起到了一个假的画框

的作用,既是画面内容本身,又从左、下、右三面圈

起这生动的景象。这种画面的处理方式让我们不

禁去思考画框的意义。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曾

在一篇关于画框的文章中写道:“画框有一点像窗

户,窗户也很有画框的意味。布面上的画是在沉

默的现实墙体上凿出的想象的洞口,透过画框这

个窗户的帮助,我们向那个内有幻景的窟窿望

去。”牟利罗的这幅画正是一个把窗户比作边框的

妙喻。它指涉了绘画自身,可以说是一幅“元绘

画”。考虑到这幅画的实际尺寸,可以想见,当它悬

挂在墙面上时,假使不加边框,那么它完全可以被

看成是墙体上开启的一扇窗,成为一个视觉陷阱,

也就是说,一个视觉游戏——这也是巴洛克画家

热衷探索和实验的课题。反过来说,当我们在日

常生活中把窗户看成画框时,是不是会觉得这个

世界比原来更美一点呢?无论是站在建筑外部看

窗口,还是从建筑内部透过窗口看屋外,只要我们

静心凝视,就可以在窗户的四条边线的限定中看

到画:或是肖像画,或是风景画。当然,只有空气

足够清洁,才能保证清晰而令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冬夜里,北京西单商业街道路两

旁是乌鸦的领地。可我总是行

色匆匆,这么多年都没有留意

过。直到有一年,有座大厦侧面的巨幅屏幕

上正在播放旅游广告,明亮的画面衬出了

数只肥硕的鸟,夜一样的漆黑,像在“俯瞰”

画面上的桂林山水。那是停在路灯上的乌

鸦。抬头看,这才发现从大厦楼顶到路灯罩

子,再到行道树枝头,密密麻麻,有上千只,

甚至更多。

后来我确定,年复一年,这些乌鸦在冬

天常驻西单。我曾想过,会不会有人拍它们

的故事。除了家畜和宠物外,和人类一样在

城市里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们,怎样将钢

筋混凝土丛林化用为适应它们繁衍生息的

栖息地?英国国家电视台(BBC)2016年年

末播出的《地球脉动2》用了一集来拍这个

别致的主题。

这部纪录片共6集,最后一集《城市》也

许不是最出彩,但给我的印象却最深刻的。

12月的罗马,夜幕降临时,数百万只欧

椋鸟从郊外飞回罗马城里过夜。解说词悠

然道:“城市的气温通常比郊区略高几度,

有一种动物充分利用了这额外的温暖”,

“它们在郊外摄食后,晚上回到暖和的城市

里”。

看到这里,我猜测在大陆这一侧的北

京,乌鸦是出于同样的考虑选择了晚上的

落脚地,人流熙熙攘攘,高楼摩肩接踵并且

灯火通明到深夜的商业街,应是比周边区

域更暖和、更避风,亮晶晶的广告屏也招乌

鸦的喜欢。

除了西单,北京城里还有多处乌鸦的

“集散地”。可是,那么多有关北京的故事片

或者纪录片,只看到鸽群飞过、鸽哨响起,

却没有谁运用过或者对准过这群数目庞大

的“常住居民”。同样地,在《城市》这一集

里,从纽约的摩天大楼上俯冲而下捕食的

游隼,和华尔街精英一样,都是曼哈顿的

“常住居民”。然而,好莱坞毁灭过无数次纽

约,空镜头不知道多少次扫过建筑的玻璃

幕墙,在自然纪录片里冲下山崖的猛禽也

是“套路”了,但是在这之前,似乎没见什么

人拍过这些长居曼哈顿的游隼。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脉动2》在主流评

分网站上拿到了9.7到 9.9的分数,而其他

片子没有。

与故事片相比,自然纪录片其实更难

出新。哈利·波特系列的“番外篇”《神奇动

物在哪里》前段时间在大银幕上很是火了

一把。俗语曰,画鬼容易画人难。作者大开

脑洞,各种魔法动物信手拈来、批量生产,

要多少有多少,要多神奇有多神奇。而大自

然早已在那里了,拍狮子总是狩猎或者育

幼,拍雪豹总是雪中巡山逮岩羊,拍棕熊就

是捕鱼吃蜂蜜,一而再再而三,自然纪录片

“撞梗”是寻常事,后来者又如何出彩呢?

工业革命以降,自然最大的变数就是

人类的经济活动。人类对动物领地的破坏,

已拍过太多。这次是反过来了,《地球脉动

2》将镜头对准那些在人的地盘上找到新领

地的动物种群。在《城市》这一集,故事主要

在菜市场里以抢劫度日的印度长尾叶猴、

纽约曼哈顿上空俯冲而下的游隼、游荡在

孟买城市边缘的豹之间切换。

谁能想到,世界上游隼巢穴最密集的

地方,竟然是纽约这座国际大都市。高耸入

云的建筑上有许多平台可供筑巢,高度足

够它们乘风飞翔。这里的风被摩天大楼阻

挡后,会向上偏转,烈日下大面积混凝土散

发的热量形成上升的热气流,这两点都让

游隼飞得更高、更轻松。在城市的地面上,

食物也是充足的,比如广场上的鸽子。

“出新”是《地球脉动2》最突出的过人

之处。其新意不仅仅体现在电视纪录片中

首度采用4K技术——其画面与银幕上的

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也不仅仅是拍了动

物纪录片很少关注的城市,即使是已经拍

滥了的草原和森林,也努力呈现给观众“见

所未见”的视觉大餐。准确地说,片中大部

分场景都很新鲜,即使是熟悉的动物也被

挖出了“新料”。

《地球脉动2》的制作人兼解说人大卫·

爱登堡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在

《地球脉动2》的开头,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

乘坐蓝色的热气球出镜,在白色的雪山群

峰上空开始解说。

1952年,爱登堡在BBC电视分部的脱

口秀节目里谋了个职位。1954年,他和同事

制作了《动物园探奇》,远赴非洲和印度尼

西亚拍摄野生动物。这部纪录片是自然纪

录片的一座里程碑。从此,BBC有了自然历

史项目,摄影团队得以走出演播厅,去往全

球各地拍摄各种各样鲜活的野生动物画

面。

《地球脉动》是爱登堡晚年的翘楚之

作,一共11集,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野生

动物,仅仅是水域,就以《淡水》《浅海》《深

海》3集来分别展示,第一集《从南极到北

极》是后面10集的集萃,从名字也能看出这

部纪录片把动物界“一网打尽”的野心了。

如今,90岁高龄的爱登堡像60多年前

一样,带领观众探寻自然界未知的角落。有

人说,第二部包含的地理环境不全面,同时

承认这是因为只有6集,心有不舍没看够。

在带你万水千山都看遍之后,这次不用包

罗万象,只要给你看一点你以前没看过

的——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地球脉动2》,

我会这么说。所以,爱登堡和他的团队舍弃

了地球广袤的水域,只选取了点缀其中的

《岛屿》。

第一集《岛屿》应是6集里华彩篇章最

多的一集。苦苦守候惟一伴侣的信天翁,巨

大的科莫多龙打群架,因为与世隔绝在圣

诞岛上混到没天敌的红蟹,生活在荆棘树林

里的冕狐猴……即使在自然纪录片里看过

太多的猴子和螃蟹,终生都要在荆棘枝头跳

跃觅食的猴子与大批死于蚂蚁攻击、眼看着

要被自然淘汰的螃蟹仍然会让你惊奇。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熟悉的动物爆

出的“新料”。这里以第二集《山脉》为例。

鹰击长空只道是寻常了,可是谁近距

离围观过几只金雕站在雪地上扑腾着巨大

的翅膀“大打出手”呢。拍摄日志显示,这是

摄影师蹲守在伪装过的小棚子守候良久拍

到的画面。

春回大地,母熊从冬眠中醒来,带着小

熊慢慢走下冰雪覆盖的大山。这在第一部

里是很震撼的场景,而且棕熊和北极熊各

有戏份。可是,第二部里几只下山后蹭树褪

毛,好像在进行滑稽表演的棕熊,还是显示

了它们此前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第一部中,雪豹这种占山为王的捕

食者,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孤独。而这一部

里,一对母女加上两只来犯的雄豹子“同

框”出镜的镜头,是尤为珍贵的。

更难得的是,一个月后远程摄像机记

录到了雪豹母女历劫后的新生。受伤的雌

豹看上去已经伤愈但形单影只,她离开后

一个小时,摄像机再次被触动,我们看到了

她的女儿在同一个地点走过,已经长大的

“她大概很难再与母亲相逢了,她们会通过

岩石上彼此留下的信息,时不时间接地团

聚”。

在这样一种在雪域高山上离群索居、

难以拍到的珍稀动物身上,找到如此具备

起承转合,有留白、有余韵的故事,最重要

的是肯下苦功。摄制团队前期不知道掌握

了多少素材,才最后选出这最有故事性的

一小段。

《地球脉动2》的整个团队历时2089个

拍摄日、117趟摄制之旅,走访了40个国

家,然而,加上每集片尾拍摄花絮,其总时

长也只有6小时。第一部和其他片子路数一

致,主要是介绍动物的习性,是在科普之

余,自然的力与美间或会心一击,而第二部

则力求每一种动物简短的出场,都要足够

打动人。

在下了苦功,占据了尽量多的素材后,

还有两个要点。一是态度严谨。在《丛林》一

集里,摄制组花了大量力气在南美去寻找

一种淡水豚,河水太过浑浊,水下画面不够

理想,尽管拍得很辛苦,也终被弃用,在正

片里只有区区数十秒河面上的俯拍镜头。

二是适度的叙事技巧。《地球脉动2》用

得最多的是设置悬疑,整部纪录片就像是

一部由动物“主演”的速写喜剧,戏剧性十

足。比如,先层层铺垫雨林里的蜥蜴如何被

追得走投无路,再展示它张开翅膀滑翔而

去。再比如,看到雪豹妈妈在远程摄像机前

走过,观众自然会期待女儿的出现。而这些

拟人化的处理,是建立在严格而客观地选

择素材基础上的,是带人去读懂野生动物,

而不是反过来由人来摆弄动物。反例是陆

川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尽管是用真实素

材拼接的故事,也不能用一具长得明显不

一样的尸体来说雪豹达娃死了啊,达娃不

长那样啊。已经是准故事片了,给做个后期

特效改改也行啊。

你以为自然已经让你惊奇一千次了,

它还可以让你惊奇一千零一次。这是两部

《地球脉动》真正的动人之处。其实现实生

活也一样,从来缺少的都只是一双敬畏的

眼睛。

《《地球脉动地球脉动22》:》:有一个场景你见所未见有一个场景你见所未见□□苏苏 往往

《《地球脉动地球脉动22》》海报海报

埃斯特万·牟利罗《凭窗的两个女人》,约

1655 -1660

年,布面油画,125 . 1×

104 .5

厘米,现

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野化马野化马

纽约的游隼纽约的游隼

游荡在孟买城市边缘的豹

信天翁信天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