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汇点客户端 江苏有戏 敬请关注 22 星期四 2019 年 8 月 11 · · · 第 48 期 主编:薛颖旦 责任编辑:徐宁 版式:戴春阳 邮箱: [email protected] 江苏 5 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 它们为何如此动人 它们为何如此动人 且听主创道来 且听主创道来 编者按 8 月 19 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电视剧《黄土高天》、滑稽戏《陈 奂生的吃饭问题》、歌曲《蓝天下》《一路走来》、图书《因为爸爸》等 5 部江苏作品获奖,位于全国第一方阵,江 苏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文艺周刊》第一时间对话部分获奖作品主创,解读获奖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文艺苏军”文艺精品屡获殊荣。 话剧《雨花台》、淮剧《小镇》、电视剧《海棠依 旧》、苏剧《国鼎魂》等一批作品获得国家级大 奖,原创剧目生机勃勃,从歌剧《拉贝日记》《运 之河》《鉴真东渡》到现代京剧《青衣》《向农》等, 一批“苏派”文艺精品精彩出炉,这次,江苏“五 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又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为打造文艺精品,近年来,江苏坚持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政策、 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推动和支持。 通过有步骤地推进题材规划、选好选准编 剧剧本,使文艺作品更好地与社会共振、与社会 共鸣、与时代同行;通过聚焦名家大家、培育青年 英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创办“紫金文化艺术 节”,擦亮“紫金文化”特色名片,进一步提升江苏 文艺活动的龙头标识;通过提高展演展示的频度, 加大专业推介力度和媒体宣传广度,不断推动文 艺精品“走出去” “走下去”。 去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文化建设高 质量走在前列的工作方案》《江苏文化人才高质量 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江苏文艺“名师带徒” 计划工作方案》,计划用 3 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 “文化名家影响力提升行动” “文化英才培育行动” “文化优青储备行动”,建设一支以“紫金文化名 家”为引领、 “紫金文化英才”为中坚、 “紫金文化优 青”为支撑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力争到2020 年,使江苏成为各类文化人才施展才华、一流人才 勇攀高峰的文化人才高地。目前,已评选表彰三 批“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同时不定期地为有才 华的年轻文艺工作者召开个人作品研讨会,以点 带面,推动全省文艺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而一 年一度的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 紫金合唱节,是江苏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紫金文 化”品牌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成为江苏锻造文艺精 品的重要载体。 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江苏将进一 步发挥获奖作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坚持思想性 与艺术性、主旋律与多样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满足群众与引领群众、尊重艺术创造与加强组 织引导相统一,加快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推出 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用多彩华章奏响时代最强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 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重装上阵的“文艺苏军”,正在将新时代的“江 苏故事”,从话语相融迈向情感共鸣,为人民创作 出更多接地气、有情怀、传得开、留 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 徐宁 铸“紫金品牌”,听“文艺苏军 ”铿锵足音 歌曲《蓝天下》由子敬作词,王沛作曲, 歌手汤非和喻越越共同演唱,主题是表达 “脱贫攻坚”的决心,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原空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青年歌唱家 汤非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他的演唱音色 气质独特,行腔韵字细腻,台风大气沉稳。 他不仅是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也 是扬州慈善形象大使,扬州市十大杰出青 年,作品曾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再获“五个一工程”奖,汤非直言特别 激动,他表示获得这个奖对于歌手来说是 一种至高荣耀。“特别是能代表江苏去领这 个奖,因为江苏是我家乡,我在扬州长大, 在南京读大学、当兵,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 情。” 说起《蓝天下》这首歌,汤非特别感谢 词作者子敬和曲作者王沛两位老师。他 说,这首歌通篇没有口号,甚至没有提及 “脱贫”二字。而是通过“春雨”“土壤”“溪 水”“河流”等意象,将脱贫攻坚带来的美好 生活蕴含其中。 “明天可以期待 在你慈祥脸颊/海角 天涯 我们同来同往/未来的渴望 我们举 国担当。”说到动情处,汤非情不自禁地哼 唱起来。“这是我最有感觉的两句歌词,王 沛老师用这样一种世界音乐的形式,创作 出既有艺术性又具流行性的作品。” 谈及这首歌曲的谱曲,王沛在电话里 对记者说,脱贫攻坚是全社会的大事,需要 博大的情怀,因而就不能是狭隘的个人化 的情感,旋律一定要比较广阔。他说,“《蓝 天下》和同类曲子不同之处在于,将力量的 东西用温暖的外表包裹起来,更富人情 味。希望旋律传递的东西,能让大家感受 到一份真情和温暖。” 《蓝天下》歌词的艺术想象和意境化表 达,也是这部作品 获奖的关键因素。 记者联系到词作者 子敬老师,他在电 话里对记者说,这 些年,新中国国力 渐强,我们庄严地 向贫穷宣战,这首 歌就是为精准扶贫 而创作的。 他说,这短短 几句歌词其实可以 分为四个段。第一 段说的是,八千万 生活贫困的同胞, 每个人都是我们中 国大家庭不可或缺 的一员。没有这八 千万人的幸福,我 们的幸福就无从谈 起。我们大声疾 呼,走出来,放开胸 怀,拓展眼界,在祖 国广阔无边的蓝天 下,一定有某个地 方能够收获你的快 乐,新的生活在那 一刻开始。 第二段描写高山深谷,河川遥远,都不 能阻挡我们的思念。我们想倾听你们中每 一个人的每一个想法,因为我们明白,精神 扶贫先于生活扶贫。沟通、理解、升华,最 后共享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段强调中国人同呼吸共命运,无 论你身在何方,我们的未来是全体中国人 的未来。每一个人的贫穷都是我们一份未 完的任务和永久的心结。春雨来时,从不 会错过每一寸土壤。 第四段表达一种决心—我们以举国 之力,向贫穷宣战,永远地消灭贫穷。这一 切,五千年来,未曾有过。 子敬表示,好的歌词,应当传递一种力 量。对于扶贫攻坚来说,这是一项民心工 程,因此歌词要与心相通,与情相融,用“共 情”打动听众,这样听众才会品咂出更丰富 的意蕴。 本报记者 徐宁 《因为爸爸》是从韩 青辰20多年警察生涯 里“长”出来的一本书。 谈起此次儿童小说《因 为爸爸》的获奖,来自我 省公安一线的作家韩青 辰说,比获奖更令她欣 慰的是,身为警营记者, 这次她以一部文学作品 的形式,让人们看到了 那支看得见的英雄队伍 的伟大,和那支“看不见 的队伍” —英雄家人 们的悲伤、努力与奉献。 《因为爸爸》将目光 投向了护卫家国平安的 英雄殉职之后留下的遗 孤穿越苦难之门,最终 破茧成蝶的故事。小说 中的主人公果果,原型 是因公牺牲的靖江市西 来镇派出所户籍民警张 金文的儿子,名字也叫果 果。时隔一年,前后两次 见到果果,韩青辰说,她 亲眼目睹了这个承受着 丧亲之痛的小男孩,从一 个明亮的少年变成缄默 的“小大人”, “在这部作 品中,我想写出孩子们在 这个变革时代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因为太爱爸爸,所以要穿上警服,永远和 爸爸在一起。《因为爸爸》赞美儿童,讴歌英雄, 它试图以遗孤果果的艰难成长,来为当下青少 年的成长注入积极光明的力量。 “苦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人 有盼望心明眼亮,就有力气跑新路。人不能老在 黑路上徘徊,要不断前进,寻找宽阔、光明的大 路。”小说中,外婆鼓励果果的一番话带给他直面 苦难、不断奔跑的勇气。父亲殉职后留下的工作 日记,更使果果明白,自己应当“满腔热忱地活 着,为正义和真理不懈地活着” —“如果每个人 都只想着自己,那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绝不 可能成真,只会是遥遥无期的美梦和空想。” 讴歌英雄,铭记英雄,学习英雄,在普通的 岗位上成为一名凡人英雄,韩青辰说,这是《因 为爸爸》通过果果一家的故事,特别希望带给 孩子们的英雄教育。 “曾有出版社编辑问我:你的笔下有那么 多英雄,为什么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遇到?这 个问题我也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回答了:你之 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拼命把它挡在你 看不见的地方。” “太好了,太好了,你爸爸以后不用值班 了。”这是小说中果果爸爸牺牲后,一位小朋友 对果果说的话。这样天真得让人揪心的话语, 来自韩青辰经历过的真实情节。事实上,小说 里每一个故事,乃至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 有真实的出处。《因为爸爸》之所以能够成为一 部完成度较高的作品,正是得益于韩青辰扎根 生活的写作姿态“作为一名警营记者,我喜欢下基层。基 层生活中到处是鲜活的人,是炽热的故事,它 们远比作家躲在书斋中的空想更精彩。每次 出去采访我都拉着民警给我讲故事,为了解殉 职警察张金龙的故事,我没有看任何二手资料, 都是靠自己一个个登门采访,笔记写了满满三大 本……”回顾创作《因为爸爸》的过程,韩青辰感慨 地说。在写这部作品的四年里,她沉浸在自己建 构的世界里,直到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多写下哪怕 一个字了,她才恋恋不舍地把这个她养育了四年 的“孩子”,交给了出版社。 韩青辰说,她心中理想的儿童文学是要有 鲁迅先生的《药》味,有托尔斯泰的《复活》能 量,有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气质;儿童 文学的职能是使孩子们在文字里先备生命课, 炼出独立勇敢、无坚不摧、正直向上的品质;在 开始艺术想象之前,儿童文学作家先要扎根生 活,知道当今的孩子正在经历什么,他们面临 怎样的成长困境,“生活远比虚构更强大,真实 的生活会教会我们写作,教会我们贴着儿童的 心灵飞翔。走进生活,太好了!” 本报记者 冯圆芳 围绕“漏斗户主”陈奂生和他的 3 个 子女,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各个重要历史 时期的土地、粮食、吃饭问题,用笑中有 泪、亦庄亦谐的叙事呈现了近半个世纪 的中国农民命运长河……近日,常州原 创大型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获第 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作为主创代表赴京参加表彰座谈 会,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兼主演张怡非 常激动,“这部戏是全团的呕心沥血之 作:在创排过程中,不仅要全身心投入, 还要顶着资金不足、人手紧缺等压力。 这部剧也是全团的翻身之作,它的成功 坚定了大家继续走‘以戏兴团’之路的信 心。”张怡感慨,“这部剧给剧团带来了天 翻地覆的变化,一部戏能救活一个剧团, 能救活一个剧种!” 一年前,为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 礼,常州市滑稽剧团创排该剧。“我们意 识到,要深入体现改革开放对于国家和 民族的重大意义,应展现其对数亿中国 农民的巨大影响;剧中主人公改写于常 州籍作家高晓声在上世纪80年代塑造 的著名农民形象陈奂生,广为人知,家喻 户晓。”张怡说,该剧可以被视作中国农 民四十年心路历程的缩影:他们勤劳、善 良、质朴,却又略带狡黠,他们把土地视 作生命,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过执 念、困惑,但最终理解了时代,顿悟到应该 让下一代尝试另一种活法。该剧通过设置 “吃饱饭”这一接 地 气 的 主 题 ,折 射 出 近 半个世纪里中国农民命运的变迁。 这也是一部带有浓厚江苏特征的作 品,剧作生动地展现出进入新时期后江 苏农村的生活状态和发展变化。主人公 陈奂生是典型的苏南农民,憨厚、正直、 信守承诺,虽然把“吃饭”当作毕生追求, 却始终坚持不能为了吃饭弄虚作假、丢 弃伦理道德、逾越国法底线,处处体现出 小人物对信念和承诺执着的坚守。作为 江苏本土剧种,常州滑稽戏富有“悲喜交 融、说唱并重”的艺术特色,以庄谐并重 的表演和生活化的台词,活灵活现地道 出生活中那些捧腹欢笑和辛酸苦辣。 传统戏剧也要打开新“窗”。在创排 过程中,该剧导演、总政歌剧团一级导演 胡宗琪用贴近现代的艺术手法,对剧作 主题作了更加深入的 表现和挖掘。剧中一 改惯常的线性叙事,而 是不断地“闪回”“穿 越”,让主人公的现实 处境和片段回忆交错, 带动观众的情绪回溯 过往;主演全程不能下 场换装,而是完全通过 肢体动作、嗓音、节奏 等细节演出年龄差和 真实感;甚至在某些段 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 界的间隔被打破了,去 世的女主人公“傻妹” 仍然能和台上的陈奂 生一同演出,一同在镜 框中留下合影……为 观众增添了新奇的印 象和意味深长的遐思。 张怡表示:“拍这 个戏,就是希望现在的 人们能更加深刻地理 解老一辈中国人所历 经的生命境遇及其展 现出的坚韧精神,从而 产生精神共鸣。”他说, 在剧中,陈奂生的肉体 虽然逝去,但灵魂却步 入了新时代,对常州市 滑稽剧团来说,它也因 为这部作品步入了坚 持与时代同步伐、以精 品奉献人民的新的时 代。 本报记者 吴雨阳 《蓝天下》演唱者汤非 《因为爸爸》作者韩青辰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剧照

它们为何如此动人,且听主创道来 - xhv5.xhby.netxhv5.xhby.net/mp3/pc/att/201908/22/f8f794fe-ce48-47c9-b025-7389ae93f07b.pdf唱起来。“这是我最有感觉的两句歌词,王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它们为何如此动人,且听主创道来 - xhv5.xhby.netxhv5.xhby.net/mp3/pc/att/201908/22/f8f794fe-ce48-47c9-b025-7389ae93f07b.pdf唱起来。“这是我最有感觉的两句歌词,王

交汇点客户端江苏有戏敬请关注

22星期四 2019年8月

11

视点·繁花·艺评·新潮

文艺周刊

第 48 期

主编:薛颖旦 责任编辑:徐 宁 版式:戴春阳 邮箱:[email protected]

江苏5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

它们为何如此动人它们为何如此动人,,且听主创道来且听主创道来

编者按

8月19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电视剧《黄土高天》、滑稽戏《陈

奂生的吃饭问题》、歌曲《蓝天下》《一路走来》、图书《因为爸爸》等5部江苏作品获奖,位于全国第一方阵,江

苏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文艺周刊》第一时间对话部分获奖作品主创,解读获奖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文艺苏军”文艺精品屡获殊荣。话剧《雨花台》、淮剧《小镇》、电视剧《海棠依旧》、苏剧《国鼎魂》等一批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原创剧目生机勃勃,从歌剧《拉贝日记》《运之河》《鉴真东渡》到现代京剧《青衣》《向农》等,一批“苏派”文艺精品精彩出炉,这次,江苏“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又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为打造文艺精品,近年来,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政策、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推动和支持。

通过有步骤地推进题材规划、选好选准编剧剧本,使文艺作品更好地与社会共振、与社会

共鸣、与时代同行;通过聚焦名家大家、培育青年英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创办“紫金文化艺术节”,擦亮“紫金文化”特色名片,进一步提升江苏文艺活动的龙头标识;通过提高展演展示的频度,加大专业推介力度和媒体宣传广度,不断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走下去”。

去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的工作方案》《江苏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工作方案》,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

“文化名家影响力提升行动”“文化英才培育行动”“文化优青储备行动”,建设一支以“紫金文化名

家”为引领、“紫金文化英才”为中坚、“紫金文化优青”为支撑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力争到2020年,使江苏成为各类文化人才施展才华、一流人才勇攀高峰的文化人才高地。目前,已评选表彰三批“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同时不定期地为有才华的年轻文艺工作者召开个人作品研讨会,以点带面,推动全省文艺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而一年一度的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紫金合唱节,是江苏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紫金文化”品牌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成为江苏锻造文艺精品的重要载体。

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江苏将进一

步发挥获奖作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主旋律与多样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群众与引领群众、尊重艺术创造与加强组织引导相统一,加快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用多彩华章奏响时代最强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重装上阵的“文艺苏军”,正在将新时代的“江苏故事”,从话语相融迈向情感共鸣,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情怀、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

徐 宁

铸“紫金品牌”,听“文艺苏军”铿锵足音

歌曲《蓝天下》由子敬作词,王沛作曲,歌手汤非和喻越越共同演唱,主题是表达

“脱贫攻坚”的决心,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空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青年歌唱家汤非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他的演唱音色气质独特,行腔韵字细腻,台风大气沉稳。他不仅是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也是扬州慈善形象大使,扬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作品曾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再获“五个一工程”奖,汤非直言特别激动,他表示获得这个奖对于歌手来说是一种至高荣耀。“特别是能代表江苏去领这个奖,因为江苏是我家乡,我在扬州长大,在南京读大学、当兵,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说起《蓝天下》这首歌,汤非特别感谢词作者子敬和曲作者王沛两位老师。他说,这首歌通篇没有口号,甚至没有提及

“脱贫”二字。而是通过“春雨”“土壤”“溪水”“河流”等意象,将脱贫攻坚带来的美好生活蕴含其中。

“明天可以期待 在你慈祥脸颊/海角天涯 我们同来同往/未来的渴望 我们举国担当。”说到动情处,汤非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这是我最有感觉的两句歌词,王沛老师用这样一种世界音乐的形式,创作出既有艺术性又具流行性的作品。”

谈及这首歌曲的谱曲,王沛在电话里对记者说,脱贫攻坚是全社会的大事,需要博大的情怀,因而就不能是狭隘的个人化的情感,旋律一定要比较广阔。他说,“《蓝天下》和同类曲子不同之处在于,将力量的东西用温暖的外表包裹起来,更富人情味。希望旋律传递的东西,能让大家感受到一份真情和温暖。”

《蓝天下》歌词的艺术想象和意境化表达,也是这部作品获奖的关键因素。记者联系到词作者子敬老师,他在电话里对记者说,这些年,新中国国力渐强,我们庄严地向贫穷宣战,这首歌就是为精准扶贫而创作的。

他说,这短短几句歌词其实可以分为四个段。第一段说的是,八千万生活贫困的同胞,每个人都是我们中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没有这八千万人的幸福,我们的幸福就无从谈起。我们大声疾呼,走出来,放开胸怀,拓展眼界,在祖国广阔无边的蓝天下,一定有某个地方能够收获你的快乐,新的生活在那一刻开始。

第二段描写高山深谷,河川遥远,都不能阻挡我们的思念。我们想倾听你们中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想法,因为我们明白,精神扶贫先于生活扶贫。沟通、理解、升华,最后共享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段强调中国人同呼吸共命运,无论你身在何方,我们的未来是全体中国人的未来。每一个人的贫穷都是我们一份未完的任务和永久的心结。春雨来时,从不会错过每一寸土壤。

第四段表达一种决心——我们以举国之力,向贫穷宣战,永远地消灭贫穷。这一切,五千年来,未曾有过。

子敬表示,好的歌词,应当传递一种力量。对于扶贫攻坚来说,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因此歌词要与心相通,与情相融,用“共情”打动听众,这样听众才会品咂出更丰富的意蕴。 本报记者 徐 宁

《蓝天下》:用﹃共情﹄打动观众

《因为爸爸》是从韩青辰20多年警察生涯里“长”出来的一本书。谈起此次儿童小说《因为爸爸》的获奖,来自我省公安一线的作家韩青辰说,比获奖更令她欣慰的是,身为警营记者,这次她以一部文学作品的形式,让人们看到了那支看得见的英雄队伍的伟大,和那支“看不见的队伍”——英雄家人们的悲伤、努力与奉献。

《因为爸爸》将目光投向了护卫家国平安的英雄殉职之后留下的遗孤穿越苦难之门,最终破茧成蝶的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果果,原型是因公牺牲的靖江市西来镇派出所户籍民警张金文的儿子,名字也叫果果。时隔一年,前后两次见到果果,韩青辰说,她亲眼目睹了这个承受着丧亲之痛的小男孩,从一个明亮的少年变成缄默的“小大人”,“在这部作品中,我想写出孩子们在

这个变革时代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因为太爱爸爸,所以要穿上警服,永远和

爸爸在一起。《因为爸爸》赞美儿童,讴歌英雄,它试图以遗孤果果的艰难成长,来为当下青少年的成长注入积极光明的力量。

“苦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人有盼望心明眼亮,就有力气跑新路。人不能老在黑路上徘徊,要不断前进,寻找宽阔、光明的大路。”小说中,外婆鼓励果果的一番话带给他直面苦难、不断奔跑的勇气。父亲殉职后留下的工作日记,更使果果明白,自己应当“满腔热忱地活着,为正义和真理不懈地活着”——“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那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绝不可能成真,只会是遥遥无期的美梦和空想。”

讴歌英雄,铭记英雄,学习英雄,在普通的岗位上成为一名凡人英雄,韩青辰说,这是《因为爸爸》通过果果一家的故事,特别希望带给孩子们的英雄教育。

“曾有出版社编辑问我:你的笔下有那么多英雄,为什么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遇到?这个问题我也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回答了: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拼命把它挡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太好了,太好了,你爸爸以后不用值班了。”这是小说中果果爸爸牺牲后,一位小朋友对果果说的话。这样天真得让人揪心的话语,来自韩青辰经历过的真实情节。事实上,小说里每一个故事,乃至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有真实的出处。《因为爸爸》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完成度较高的作品,正是得益于韩青辰扎根生活的写作姿态——

“作为一名警营记者,我喜欢下基层。基层生活中到处是鲜活的人,是炽热的故事,它们远比作家躲在书斋中的空想更精彩。每次出去采访我都拉着民警给我讲故事,为了解殉职警察张金龙的故事,我没有看任何二手资料,都是靠自己一个个登门采访,笔记写了满满三大本……”回顾创作《因为爸爸》的过程,韩青辰感慨地说。在写这部作品的四年里,她沉浸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直到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多写下哪怕一个字了,她才恋恋不舍地把这个她养育了四年的“孩子”,交给了出版社。

韩青辰说,她心中理想的儿童文学是要有鲁迅先生的《药》味,有托尔斯泰的《复活》能量,有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气质;儿童文学的职能是使孩子们在文字里先备生命课,炼出独立勇敢、无坚不摧、正直向上的品质;在开始艺术想象之前,儿童文学作家先要扎根生活,知道当今的孩子正在经历什么,他们面临怎样的成长困境,“生活远比虚构更强大,真实的生活会教会我们写作,教会我们贴着儿童的心灵飞翔。走进生活,太好了!”

本报记者 冯圆芳

走进生活,贴着儿童心灵飞翔

围绕“漏斗户主”陈奂生和他的3个子女,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土地、粮食、吃饭问题,用笑中有泪、亦庄亦谐的叙事呈现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民命运长河……近日,常州原创大型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作为主创代表赴京参加表彰座谈会,常州市滑稽剧团团长兼主演张怡非常激动,“这部戏是全团的呕心沥血之作:在创排过程中,不仅要全身心投入,还要顶着资金不足、人手紧缺等压力。这部剧也是全团的翻身之作,它的成功坚定了大家继续走‘以戏兴团’之路的信心。”张怡感慨,“这部剧给剧团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部戏能救活一个剧团,能救活一个剧种!”

一年前,为向改革开放 40 周年献礼,常州市滑稽剧团创排该剧。“我们意识到,要深入体现改革开放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应展现其对数亿中国农民的巨大影响;剧中主人公改写于常州籍作家高晓声在上世纪 80年代塑造的著名农民形象陈奂生,广为人知,家喻户晓。”张怡说,该剧可以被视作中国农民四十年心路历程的缩影:他们勤劳、善良、质朴,却又略带狡黠,他们把土地视作生命,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过执念、困惑,但最终理解了时代,顿悟到应该让下一代尝试另一种活法。该剧通过设置

“吃饱饭”这一接地气的主题,折射出近半个世纪里中国农民命运的变迁。

这也是一部带有浓厚江苏特征的作品,剧作生动地展现出进入新时期后江苏农村的生活状态和发展变化。主人公陈奂生是典型的苏南农民,憨厚、正直、信守承诺,虽然把“吃饭”当作毕生追求,却始终坚持不能为了吃饭弄虚作假、丢弃伦理道德、逾越国法底线,处处体现出小人物对信念和承诺执着的坚守。作为江苏本土剧种,常州滑稽戏富有“悲喜交融、说唱并重”的艺术特色,以庄谐并重的表演和生活化的台词,活灵活现地道出生活中那些捧腹欢笑和辛酸苦辣。

传统戏剧也要打开新“窗”。在创排过程中,该剧导演、总政歌剧团一级导演胡宗琪用贴近现代的艺术手法,对剧作

主题作了更加深入的表现和挖掘。剧中一改惯常的线性叙事,而是不断地“闪回”“穿越”,让主人公的现实处境和片段回忆交错,带动观众的情绪回溯过往;主演全程不能下场换装,而是完全通过肢体动作、嗓音、节奏等细节演出年龄差和真实感;甚至在某些段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间隔被打破了,去世的女主人公“傻妹”仍然能和台上的陈奂生一同演出,一同在镜框中留下合影……为观众增添了新奇的印象和意味深长的遐思。

张怡表示:“拍这个戏,就是希望现在的人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老一辈中国人所历经的生命境遇及其展现出的坚韧精神,从而产生精神共鸣。”他说,在剧中,陈奂生的肉体虽然逝去,但灵魂却步入了新时代,对常州市滑稽剧团来说,它也因为这部作品步入了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精品奉献人民的新的时代。

本报记者 吴雨阳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一个戏救活一种剧

《蓝天下》演唱者汤非

《因为爸爸》作者韩青辰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