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kjc.nwu.edu.cn · Web view同时深入MEOR机理研究,首次引入CFDA-SE细胞标记技术、流式细胞检测术,证实微生物在高温、高压、无氧的油藏条件下,在低渗透油藏岩心中具有运移和增殖能力,为低渗透油田开展MEOR提供了理论依据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西北大学横向专家登记表汇总

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处

目录学校介绍1西北大学院系介绍2生物医药领域4范代娣6郑晓晖7崔亚丽11李智选12刘建利13乔博灵14樊海明15能源化工领域16申烨华16陈富林17马海霞19李华20郑茂盛21资源勘探领域23 王震亮23 张小莉25环境保护领域26 第五思军26食品工程27申烨华27 王仲孚28 曹炜29新材料及应用领域31 王惠31 崔斌34 宫永宽35 郭晓辉36 吕晋军37 张文彦38 李佐云39 胡晓云40 赵建社41

贾鹏翔.................................................................................................................45

学校简介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良好声誉,分别在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等学科方面取得较大成果。学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等重大科技奖励。承担国家“973”、“863”、“攀登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计委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或省部级项目437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33项,发表学术论文12101篇,出版专著692部。

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有22个院(系)和研究生院,85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9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中组部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0人。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700余人。学校十分重视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已与美、英、法、德、日等2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以“公诚勤朴”为校训,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

西北大学院系介绍

地质系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创建于1939年,是全国建系较早、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之一。办学至今70余载,群英荟萃,名师云集。地学大家王恒升、谢家荣、中国古生物学科的创始人杨钟健,中国五大构造学派之一的“波浪镶嵌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等都曾在此执教,迄今已培养出10000余名地学英才,特别是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为国家石油地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称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中国石油战线的黄浦军校”。从地质学系毕业生中走出了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田在艺、张国伟、翟明国、舒德干、周卫健、高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

生命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生物学科创建于1924年,是我国大学中创建最早的生物学科之一,1937年设立生物学系,2000年组建为生命科学学院。几十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遍布全国,多数已成为单位的教学、科研或技术工作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设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专业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点)两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设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中药学和生态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生物科学专业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中药学专业2008年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生物学、中药学和生态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生物学、中药学、生态学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生物学、中药学和生态学所有二级学科;学院设有植物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设有植物研究所、生态毒理研究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所、人口与健康研究所、秦岭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中美生态合作研究中心、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研究中心、组织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还有西北大学-美国百健艾迪社区实验室、国家级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动植物标本室、图书资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20多个各类基础和专业实验室等,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是西北地区培养生命科学与技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城市与环境学院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于2009年10月成立,由此前的城市与资源学系、环境科学系合并而成。城市与资源学系、环境科学系的前身为地理系,是西北大学历史悠久的院系之一,创建于建校之初的1902年。始设时为史地科,1937年设置地理系,1992年顺应学科发展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原地理系更名为城市与资源学系,1996年,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在原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生态环境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吸收化学、化工、管理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创立了新的交叉和应用型学科—环境科学系,与城市与资源学系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一个多世纪以来,城市与环境学院几代人艰苦创业,薪火传承,为国家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与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国璋、傅角今、王成组、王成敬、李学曾、殷祖荫、张保升、雷明德、张奠坤、李治武、陈宗兴等一批著名学者先后在本系执教,并陆续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等一批著名学者和5000余名活跃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

化工学院

化工学院(含省化学所)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教师中有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8人。教师中有79%的人具有博士学位,42%的人具有海外学术经历,并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百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1人、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4人、“香江学者”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3人等。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能源化工和制药工程七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化学工程、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制药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和食品科学九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化学工程领域、制药工程领域两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工六个本科专业;有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陕北能源先进化工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洁净煤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资源化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生物材料与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已经形成了由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组成的完整的科学育人体系,成为西北地区培养化学工程与技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化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陕西省优势学科。学院具有化学博、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学位授权专业涵盖所有二级学科,包括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专业,并设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物理无机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分离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设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材料化学为省级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各1项、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所有学科平台均建成各级教学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5月,是由原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科学系为主体整合而成。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71年设立,计算机科学系于1981年成立。电子科学系是在原物理学系设立于1958年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和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上于1992年成立。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于2005年5月,是由前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科学系为主体整合而成。其中,计算机科学系于1981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71年设立;电子科学系于1992年成立,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和无线电电子学专业于1958年设立。目前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工程系、网络与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以及实验教学中心等五个二级机构。信息学科是我校“211工程”国家立项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物理学院

西北大学物理学科肇始于1923年,抗战时期与迁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三校的物理学科合并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物理学科,1937年成立物理学系,著名物理学家张贻惠、岳劼恒、江仁寿等教授曾担任系主任,吴锐、龙际云、张佩瑚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执教于此,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开展物理学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中心。2013年12月,在物理学系、现代物理研究所、光子学与光子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物理学院。近百年来,物理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知识分子楷模”罗健夫,“侯氏变换”创立者、被党中央树立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的“全国模范教师”侯伯宇,中国科学院院士侯洵、张殿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刘加平,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任益民,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吴如山,“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首届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博士”石康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白晋涛,“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周玉魁、张耀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文力,“侯-李变换”提出者之一李卫,“顾效应”提出者顾樵等。

数学学院

数学学院肇始于1923年,是我校历史悠久的系科之一。现有陕西省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数学研究所、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数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心、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科学史高等研究院等科学研究机构。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应用统计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陕西省名牌本科专业和陕西省特色专业。拥有实验室面积260平方米,各种仪器设备370余台,设备总值320余万元,学院资料室有中外文藏书14.1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630种。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20人、副教授22人。近年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00余篇,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及其他科研奖1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

18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工学院

电话

029-88305118

姓名

范代娣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809193640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生物化工方向范代娣教授及团队成员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1、生物制药—以二醇组人参皂苷为原料,通过有机酸溶液(乳酸、苹果酸、柠檬酸、α-酮戊二酸、丁二酸)催化作用,定向转化大规模生产稀有人参皂苷Rk1和Rg5。以三醇组人参皂苷为原料,通过有机酸溶液(乳酸、苹果酸、柠檬酸、α-酮戊二酸、丁二酸)催化作用,定向转化大规模生产稀有人参皂苷Rk3和Rh4。在生物安全性评价中,通过体外肿瘤细胞抑制实验验证:四种稀有人参皂苷Rk1、Rg5、Rk3和Rh4均可大量杀死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通过动物体内肿瘤抑制实验验证:通过灌胃四种稀有人参皂苷Rk1、Rg5、Rk3和Rh4可以明显减小动物体内的肿瘤块,并且对动物肝脏、肾脏以及血液内各项指标没有副作用及毒性,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打下基础。

2、生物医用材料—以类人胶原蛋白为原料,采用安全无毒的谷氨酰胺转氨酶作为交联剂进行交联后,通过程序冷冻仪按照预设的曲线进行精确降温预冻后再进行冻干,获得的一种类人胶原蛋白止血海绵。通过体外细胞毒性检测结果表明类人胶原蛋白止血海绵的细胞毒性评价为1级。通过对兔子耳朵和肝脏止血实验观察,类人胶原蛋白止血海绵可以快速紧紧粘附于创面,加快了止血速度,具有有效的止血效果。成功研制出的类人胶原蛋白止血海绵在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等相关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1、与陕西巨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有横向科研项目合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稀有人参皂苷抗肿瘤药物

2、类人胶原蛋白止血海绵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电话

029-88302686

姓名

郑晓晖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709265959/

13309265959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基于秦巴优势中草药资源的新药创制创新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基于秦巴优势资源的生命效应分析与新药创制研究团队

邮箱

zhengxh318@

nwu.edu.cn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并存的“心脑血管综合征”,为常见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剂是广谱治疗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等疾病的临床一线用药,然其选择性较低,干咳、血钾高等主要副作用至今尚未攻克。依据本团队创建的“组合中药分子化学”设计策略,针对ACE设计合成了代号为“221S”(以ACE为靶标,兼有改善心血管病症的多分子基团化合的分子结构)系列衍生物。项目组对该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80%的衍生物均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其中化合物221S(2,9)具有显著的体内、外ACE抑制活性(64±8pg/mL;IC50=23±9μM);该化合物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上亦显示出显著的降压活性(降压幅度∆=44±5mmHg)。此外,221S(2,9)结构中由于丹参素片段的存在,使该分子具有潜在止咳活性。因此,从该类分子结构中有望得到平稳降压、改善心脑血管功能、降低干咳等副作用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与英国剑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人民医院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新型降压药物221s的合成及综合降压作用研究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电话

029-88302686

姓名

郑晓晖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709265959/

13309265959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基于秦巴优势中草药资源的新药创制创新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基于秦巴优势资源的生命效应分析与新药创制研究团队

邮箱

zhengxh318@

nwu.edu.cn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全球至少有5000万患者,约30%的患者未能有效治愈,约20%的病人患有难治型癫痫。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抗癫痫药物是当今国内外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本团队以抗癫痫中药药对“远志-石菖蒲”的有效成分(3,4,5-三甲氧基肉桂酸及α-细辛醚)为研究对象,发现代谢效应物质α-细辛醇具有更好的抗癫痫活性及安全性。在此基础,利用本团队创建的“组合中药分子化学”研究策略,设计、合成了3,4,5-三甲氧基肉桂酸-α-细辛醇酯系列衍生物(代号:93S)。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93S1、93S10、93S14、93S21在小鼠最大电惊厥模型、戊四唑及3-巯基丙酸诱导的小鼠癫痫模型上均表现出显著的药理活性,且安全性高,神经毒性半数中毒量均大于800mg/kg,相对于孤儿药(司替戊醇,用于治疗Dravet综合症)表现出更好的抗癫痫活性。据此,93S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及开发价值,有望成为治疗难治型癫痫疾病的新型化学1类药物。本研究已申请2项中国国家专利(α-细辛醇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α-细辛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及1项国际PCT专利。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与英国剑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人民医院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新型抗癫痫药物93s的应用与开发研究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电话

029-88302686

姓名

郑晓晖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709265959/

13309265959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基于秦巴优势中草药资源的新药创制创新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基于秦巴优势资源的生命效应分析与新药创制研究团队

邮箱

zhengxh318@

nwu.edu.cn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本团队经过多年努力,以临床代表活血化瘀药丹参为核心,应用代谢物组学研究技术,采用HPLC-MS、GC-MS、GC-FTIR、MS、NMR等技术手段,对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丸、丹参饮等复方丹参方和“君-使”对药展开研究,从众多的代谢产物及其系列的改性物中,筛选出的效应成分: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异丙酯,进而依据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设计并合成了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冰片酯(DBZ)。目前,已完成该化合物药学和药理学等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DBZ具有显著的抗心、脑缺血作用,且该化合物已成功入选十二五入库候选化合物药物。研究成果已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冰片酯、其合成方法和用途)、DBZ国际PCT专利已获得美国、俄罗斯、欧洲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授权。研究工作获得“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因此,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一线新药。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力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英国剑桥大学、山东科学院等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丹参素冰片酯的应用及开发研究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电话

029-88302686

姓名

郑晓晖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709265959/

13309265959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基于秦巴优势中草药资源的新药创制创新团队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基于秦巴优势资源的生命效应分析与新药创制研究团队”

邮箱

zhengxh318@

nwu.edu.cn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项目组牵头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单位经过十余年努力,以临床代表活血化瘀药丹参为核心,应用代谢物组学研究技术,采用HPLC-MS、GC-MS、GC-FTIR、MS、NMR等技术手段,对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丸、丹参饮等复方丹参方和“君-使”对药的展开研究,从众多的代谢产物及其系列的改性物中,筛选出的效应成分: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异丙酯(IDHP)。在此基础上,对该效应成分进行了合成、制剂工艺、原料药质量标准、药理、药效学等临床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DHP具有显著的抗心、脑缺血作用,且该化合物已成功入选十二五入库候选化合物。目前,研究成果已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异丙酯及其合成方法;3-(3,4-二羟基苯基)-2-羟基丙酸酯的不对称合成)、提交1项国内专利申请(丹参素异丙酯用于制备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疾病药物的应用)。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支持,其研发思路也在Science杂志上已发表,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一线新药。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力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英国剑桥大学、山东科学院等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异丙酯的应用及开发研究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电话

88302383

姓名

崔亚丽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572288901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纳米生物医学检测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纳米生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纳米材料GoldMag®金磁微粒,其应用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发明家协会国际联合会颁发的“最佳创新奖”。2010年创办了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全球首次创建“金磁微粒免疫层析法”和“PCR-金磁微粒层析法”平台。研制的10余个临床诊断试剂盒获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II类和III类注册证书。12个产品获欧盟CE认证。其中,“MTHFRC677T基因检测试剂盒(PCR-金磁微粒层析法)被国家药监局认定为”创新医疗器械“。是迄今西北地区唯一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的产品。产品在北京协和医院、郑大一附院、西北妇幼等开展应用。由于检测方法准确、快速、普适等优点,在精准医疗及分级诊疗环境下,产品将惠及百姓健康。依托企业组建了陕西省纳米生物医学检测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和美国、欧洲等团队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形成了一定影响力。未来将围绕四个应用方向(精准医疗和慢病管理中的诊疗新技术、动植物养殖中的病原体检测、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国际交流中口岸快速疾病筛查和控制等),加快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的速度,形成产、学、研、医、用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团队竞争力。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已经建立的合作关系:

1、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金磁(苏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团队待转化的成果

1、自动化加样平台

2、磁式细胞分选技术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情况表

所在院系

生科院

电话

02988302411

姓名

李智选

性别

职称

高级工程师

手机

13572421114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

邮箱

[email protected]

lizhix@nwu.

edu.cn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1.植物学,植物生态学相关事项:a环境评价方面各类工程项目,特别是公路、铁路及石油天然气管线等涉及线路较长的自然界,项目进行前及工程完工后的有关自然植被,自然植物现状与恢复情况的调查。

2. 药用植物学及生药学方面的事项:对中国药典中涉及的药材进行真伪、混淆品种及所涉及的原植物的鉴定。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1. 曾经与中国石油石化等某下属单位合作,参与了两个石油天然气煤制气等管线的工程前后的自然植物植被现状及恢复调查评价。

2. 曾受有关中药制药厂、公司的委托,鉴定了一些中药材的真伪。

3. 见下。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 期待有关环境评价方面涉及自然植物、植被的单位合作;

2. 期待有关植物类中药的鉴定鉴别方面需求。

3. 本人从事植物学教学与研究数十年,积累了大量的植物活体影像,主要整理了5个文件夹,拍摄了十万张照片,记录了近1500种植物活体,下面的网站记录了本人的大部分图片:(李智选的图库

3. http://www.cfh.ac.cn/user/Gallery.aspx)。由王文采院士主编的《中国植物彩色图谱》已经出版,书中的图片采用了本人的照片,具体数量正在统计。...期待有对科普方面、中草药及植物学等方面有兴趣个人、单位与本人合作出版有关图书。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生科院

电话

88302013

姓名

刘建利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609298392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药物合成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色胺酮是从中药青黛和大青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由于其天然含量很低,一直未受重视。我们在研究清楚其生物合成过程基础上发展出仿生合成路线,使该成分可以大量获得。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了近200种衍生物。发现了抗菌活性强于万古霉素的新衍生物,以及抗癌活性强于喜树碱近40倍的新衍生物。这些新衍生物将很有可能成为新型抗菌药和新型抗癌药的候选化合物。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色胺酮类化合物的转化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院

电话

029-88304569

姓名

乔博灵

性别

职称

副研究员

手机

18629369638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陕西省中药创新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1、 中药药效精准评价系统的构建---以临床应用有效的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医诊断、中药化学及基因组学等研究理论,通过关联分析手段,应用动物实验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技术,描绘药物-疗效相关基因图谱,并结合基因诊断学研究方法,构建药物-疗效精准评价体系。这一精准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创新性地用于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药效学研究和临床研究中,而且能成为药物进入精准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2、 胶质瘤化疗药物疗效预测因子的研究--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学者合作,应用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等手段,继续开展脑胶质瘤诊断及其治疗方法的研究工作,并对过往研究中所发现的靶分子,进行更进一步的分子水平研究及其基因诊断方法研究,为临床转化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1、已与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作,并正在进行中。

2、将与汉中永杨科技有限公司洽谈合作事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脑胶质瘤化疗疗效早期预测因子的研究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学院

电话

姓名

樊海明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8602944918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生物纳米医学工程研究团队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制备和表征、生物纳米医学工程---

1.首次研发并定义全新的生物医用涡旋磁纳米磁溶胶。它既具有超顺磁颗粒弱的磁相互作用,又具备多畴磁性颗粒优异的磁学性能,打破了超顺磁颗粒在生物医学磁流体应用中的统治地位,临床前研究证实其磁共振影像增强和磁热疗性能比传统的超顺磁磁流体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2.实现了有机无机界面对生物医用功能纳米材料性能的可控调制。基于界面调控理论,纳米颗粒表面杂化界面的相互作用可直接调控磁性颗粒共振信号增强(增强四倍)和磁热性能(比吸热速率提高了70%以上)、纳米颗粒与细胞之间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可提升诊疗性能。该研究为制备高性能造影剂和磁热疗剂提供新的思路。

3.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的介观晶体体系。首次发现了全新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线介观晶体体系,阐明了其仿生物矿化过程的复合制备机理,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其他介观晶体材料体系(如以它为载体的固定化酶展现出高于游离酶10倍的酶活性),为有机无机仿生材料的制备和生物传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与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有纵向科研合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生物医用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技术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 话

88302635

姓名

申烨华

性 别

职称

教授

手 机

15191818556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沙漠植物资源高值利用创新团队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请详细介绍研究领域的内容,和本人(团队)的研究进展,主要叙述个人能开展的工作和在哪些方向有研究优势,能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哪些领域的技术问题。)(每项研究领域300-500字)

旱区特色植物产业开发及荒漠治理——在旱区建设油料植物和药用植物的资源基地,包括植物资源标本库、植物种质资源苗圃、“乔灌草菌”四位一体的示范园区等,一方面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一方面提供植物资源可用于产品生产。对这些植物的高值综合开发包括:(1)开发出食用油、蛋白粉、活性炭、生物柴油、生物润滑油、生物航油、化妆品、塑料、饲料等十余种产品。长柄扁桃油已通过国家卫计会批准,成为新食品原料,为人类开发出一类新的食用油品种。(2)掌握食用油、蛋白粉、生物活性物质、活性炭等四种产品同时生产的成熟工艺。(3)在植物油转化生物柴油、生物航油、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材料方面建有成熟的研发平台,拥有成熟技术和多项发明专利,部分产品已投产。(4)建立了植物蛋白质、多肽及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系统及鉴定手段,全面分析了长柄扁桃等多种植物蛋白质的指纹图谱,分离鉴定了30余种植物活性物质。通过产品开发,带动植物资源基地建设,改善沙区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与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榆林益友沙产业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

与陕西冠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下洽谈下一步全面合作事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 油料植物综合加工技术和一体化加工设备

2. 旱区特色植物示范园建设

3. 植物资源库建设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电话

029-88305207

姓名

陈富林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77028107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油田微生物技术创新团队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1.低渗透油田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

针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环境,运用高通量测序及OTU聚类分析方法,对本源微生物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发现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在充分实施注水开发后本源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开展MEOR的物质基础;建立了功能微生物资源库,完成了功能菌剂研发及生产。同时深入MEOR机理研究,首次引入CFDA-SE细胞标记技术、流式细胞检测术,证实微生物在高温、高压、无氧的油藏条件下,在低渗透油藏岩心中具有运移和增殖能力,为低渗透油田开展MEOR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基因工程手段,成功构建了MEOR营养成分快速筛选体系和高产鼠李糖脂工程菌株,使得鼠李糖脂产量达到有报道的国内外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体系的脱油效率,形成的复合MEOR体系的油藏环境适应性极强,脱油效率达到80%以上、天然岩心驱替效率提高了9%以上。在室内研究基础上,自2009年起开始进行现场MEOR试验,已开展了百余井次微生物驱油和解堵,累计增油超过5万吨,投入产出比1:3.5,为我国低渗、特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效手段。

2.微生物制剂高效处理原油污染土壤技术

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发现,一些未被原油污染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由于不适应原油污染的极端环境而消失,原油污染环境中的本源微生物相对稳定,微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并且存在优势菌群,这对于污染治理及其生物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筛选获得了原油高效降解微生物及宜种植物,构建了“高效降解微生物-植物联合法修复原油污染土壤”技术,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相互促进作用,降解原油污染物,提高土壤肥力,实现无害化原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将对陕西省石油工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对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发挥重要作用。

3.绿色环保生物清洗剂

传统的清洗技术中,表面活性剂型清洗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石油基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使用后若不妥善处置,将对水体、土壤等危害严重,最终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如今,发展高效、环保、经济型的绿色清洗剂成为清洗

行业的主导方向。济型的绿色清洗剂成为清洗行业的主导方向。在生物表面活性剂大规模发酵生产获得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强的表/界面活性、热稳定性和破乳性,以及对离子强度的稳定性生物可降解性等优势特点,研发出一套经济、高效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生产及分离纯化工艺,获得由生物表面活性剂制成的绿色环保洗涤剂系列产品,可用于抽油机、工程车、钻杆、管道,及石油工人衣物、手部等的油污清洁。该技术有望替代或部分替代传统表面活性剂或碱性产品,大大削减油田矿区原油污染风险、消除环境危害、维护人体健康,对绿色油田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1、与中国石油集团长庆油田、青海油田、玉门油田已有横向科研项目合作

2、与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已有横向科研项目合作

3、与延长石油集团已有横向科研项目合作

4、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青岛分部正在洽谈下一步合作事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微生物原油降粘技术

2、原油污染土壤高效生物修复技术

3、生物清洗剂和油污清洁剂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工学院

电话

姓名

马海霞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991203886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应用化学省重点学科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油气田在开采、集输过程中,由于管道、设备的结垢堵塞和腐蚀破损问题,长期给石化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本研究提供一种油田油井缓蚀剂,解决现有缓蚀剂使用效果差、用量大及作用周期短等技术问题,提供的缓蚀剂是在单剂缓蚀剂优选的基础上,将其与其他缓蚀剂进行复配,最终具有高效缓蚀性能,同时具有一定的阻垢性能。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已经完成长庆油田横向合作项目。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分析科学研究所

电话

02988382217

姓名

李华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630287288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过程分析化学--以含能材料合成反应机理及过程分析和控制为出发点,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液质联用技术和拉曼光谱技术在线获取反应过程的高通量数据,借鉴现代过程分析化学和化学信息学所形成的技术策略,进一步建立含能化合物反应路线设计系统,从而实现含能材料的绿色与高效合成。与此同时,凭借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拉曼光谱以及联用技术,从地质、能源化工以及环境等学科出发,解决复杂样品有效信息的提取、数据融合以及模型转移与校正等难题,发展现场、在线和快速检测技术,为能源化学等工业的过程分析及控制提供新的理论技术支撑。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目前已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四川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下一步想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含能材料合成反应机理及过程分析与控制技术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工学院

电话

88303216

姓名

郑茂盛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8502964317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能源材料与技术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1、复合管技术。双金属复合管是集外基管的承载功能和内衬管的防腐减磨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管件。本团队研制的牵引法制造双金属复合管技术,管间结合强度可以达到0.6MPa,管径从50-500。具有结合强度高、生产成本低和能耗小等优点。可以作为石油、化工、供水、建筑等行业的输送用管。所制复合管如图1所示。

图1所制的钢基-不锈钢复合管

2、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复合防腐材料。本团队研制的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复合防腐材料与X70管道钢的剥离剪切强度为10MPa,极化电阻达13MΩcm2,是X70钢的5400倍;该材料的平均摩擦系数和摩擦磨损比环氧树脂下降46%和15%;吸水率也从4.5%下降到3.0%。并通过各种图谱分析测试,给出了该材料的结构组成。该材料可以作为石油、化工、供水、建筑等行业的管道和设备防腐。

3、蓄热材料。本团队研制的相变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范围在40—90度,放热密度在200-300J/g,以及加热温度在150度放热密度在400—600J/g的化学蓄热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热利用、余热回收、建筑等领域。

4、太阳能和风能制热技术。本团队研制的太阳能和风能制热技术,可以提供单机2--5KW的设备,作为分布式太阳能和风能加热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热利用、建筑、农业、养殖、边防哨所等部门。

5、新型融雪剂技术。冬季在路面上抛撒融雪剂快速除冰化雪,是保证冬季交通运输安全的重要措施。

传统的融雪剂,如NaCl、CaCl2等,虽然价廉易得,但不良后果较为严重。它不仅会对路面较大的破坏、腐蚀管道,而且对周围植被有很大的影响。醋酸钙镁(CMA)是近年来研制的较新的高效环保型融雪剂,但存在生产成本高、撒后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因此不能广泛使用。

本团队研制的新型融雪剂对混凝土路面及周围的植物危害较轻,对草地损害最大的是氯化钙,对草地损害最小的是新型融雪剂,生产成本低,适合于推广使用。

本团队研制的新型融雪剂对混凝土路面及周围的植物危害较轻,冰点可降至-20°C,对金属的腐蚀较轻;对冷季型坪草的损害很小。图1是新型融雪剂与传统融雪剂NaCl、CaCl2对混凝土破坏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新型融雪剂其对混凝土的剥烛破坏作用很轻。图2是各种融雪剂对草地的危害情况的对比。由图2可得,对草地损害最大的是氯化钙,对草地损害最小的是新型融雪剂。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1、 与华油集团已有横向科研项目合作;

2、 与浙江省企业已有横向科研项目合作;

3、 与延长石油集团有科研项目合作,洽谈下一步全面合作事宜;

4、 与航天6院有科研项目合作,洽谈下一步全面合作事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复合管技术。

2、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复合防腐材料。

3、蓄热材料。

4、太阳能和风能制热技术。

5、新型融雪剂技术。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地质学系

电话

88303681

姓名

王震亮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991852658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邮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1、一种评价CO2地质封存体的方法(专利号:ZL201310538873.3)

旨在提供一种在油气田开发中后期以油气田储层作为CO2封存体的封盖能力评估方法。考虑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问题,在对封存体进行深入地质研究基础上,综合储层、盖层的差异性,建立地质评价标志系列,并与测井响应特征相对应,从而在油田展布范围内解决CO2封存评价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评价标志与测井响应特征评价CO2地质封存体的方法,所涉及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1)研究地质封存体的储层和盖层的各种地质评价标志参数;(2)建立地质评价标志与测井响应特征的对应关系;(3)分析储层、盖层在岩性、物性上的主要差别及其成因;(4)建立评价某油田CO2地质封存体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法。

可应用于油田开发后期的CO2地质封存评价。

2、一种油气田开发中CO2地质封存潜力的评价方法(专利号:ZL201310536450.8)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田开发过程在含油储集层内实施CO2地质封存的封存体精细描述和封存潜力的评价方法。针对背景技术中已有方法的不足之处,充分考虑了CO2地质封存的整个动态过程,涉及CO2注入前期的封存体地质综合评价、CO2注入过程流体动向分析以及CO2注入完成后的泄露风险评估,提出一种基于油藏精细描述、油气运移和成藏理论及系统监测技术支撑下的CO2地质封存潜力综合分析方法,所涉及的方法技术包括:(1)开展封存体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封盖层的封闭性能精细描述,建立能够反映地下封存体圈闭条件的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2)综合地下流体动力条件和输导性特征,运用油气运移和成藏的原理,预测地下CO2的运移方向与CO2集中分布的有利区;(3)在圈闭地质特征精细描述基础上,进行CO2充注数值模拟,评价CO2在储集层中的充注情况;(4)定量评估地质封存体中充注CO2的泄漏风险;(5)估算最终CO2封存潜力。从而实现对CO2地质封存潜力的综合评价。

可应用于油田开发后期的CO2地质封存力评价。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1、与延长石油集团已有国家“863”项目合作

2、可用于其它地区(油田等)的CO2地质封存和提高采收率项目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一种评价CO2地质封存体的方法

(专利号:ZL201310538873.3)

2、一种油气田开发中CO2地质封存潜力的评价方法

(专利号:ZL201310536450.8)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地质学系

电 话

88303681

姓名

王震亮

性 别

职称

教授

手 机

13991852658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1、一种评价CO2地质封存体的方法(专利号:ZL 2013 1 0538873.3)

旨在提供一种在油气田开发中后期以油气田储层作为CO2封存体的封盖能力评估方法。考虑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问题,在对封存体进行深入地质研究基础上,综合储层、盖层的差异性,建立地质评价标志系列,并与测井响应特征相对应,从而在油田展布范围内解决CO2封存评价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评价标志与测井响应特征评价CO2地质封存体的方法,所涉及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1)研究地质封存体的储层和盖层的各种地质评价标志参数;(2)建立地质评价标志与测井响应特征的对应关系;(3)分析储层、盖层在岩性、物性上的主要差别及其成因;(4)建立评价某油田CO2地质封存体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法。

可应用于油田开发后期的CO2地质封存评价。

2、一种油气田开发中CO2地质封存潜力的评价方法(专利号:ZL 2013 1 0536450.8)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田开发过程在含油储集层内实施CO2地质封存的封存体精细描述和封存潜力的评价方法。针对背景技术中已有方法的不足之处,充分考虑了CO2地质封存的整个动态过程,涉及CO2注入前期的封存体地质综合评价、CO2注入过程流体动向分析以及CO2注入完成后的泄露风险评估,提出一种基于油藏精细描述、油气运移和成藏理论及系统监测技术支撑下的CO2地质封存潜力综合分析方法,所涉及的方法技术包括:(1)开展封存体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封盖层的封闭性能精细描述,建立能够反映地下封存体圈闭条件的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2)综合地下流体动力条件和输导性特征,运用油气运移和成藏的原理,预测地下CO2的运移方向与CO2集中分布的有利区;(3)在圈闭地质特征精细描述基础上,进行CO2充注数值模拟,评价CO2在储集层中的充注情况;(4)定量评估地质封存体中充注CO2的泄漏风险;(5)估算最终CO2封存潜力。从而实现对CO2地质封存潜力的综合评价。

可应用于油田开发后期的CO2地质封存力评价。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1、与延长石油集团已有国家“863”项目合作

2、可用于其它地区(油田等)的CO2地质封存和提高采收率项目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一种评价CO2地质封存体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538873.3)

2、一种油气田开发中CO2地质封存潜力的评价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536450.8)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地质学系

电话

88302536

姓名

张小莉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072991276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油气藏、CCS测井评价研究团队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主要从事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处理与测井地质学分析方面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完成了有关测井微相精细评价、测井储层预测、油气水精细解释、裂缝识别与评级、复杂介质储层的测井解释模型研究、低渗储层流体逐步识别模式建立、致密油和页岩气测井精细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课题。主持国家油气重大项目研究子课题3项、国家863课题1项、油田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0多项。

近10年来获发表论文近40篇(含Ei检录、SCI检录论文);出版专著2部;有关低渗、致密油、页岩气测井精细评价方面研究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合作单位:

长庆油田分公司

延长油田分公司

青海油田分公司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复杂地质条件下低渗储层流体逐步识别关键技术

致密油、页岩气测井评价技术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电话

88302411

姓名

第五思军

性别

职称

工程师

手机

15829093863

所属科研

团队名称

西北大学—瑞捷生物技术研究所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一、有机水溶肥料:以淀粉初始物质,经稀酸水解得到直链脂肪酸,用后者制备含有活性乙酰基的有机化合物,经配置获得一种高效有机水溶肥料,其LD50大于8700mg.适用于多种农作物、果树、蔬菜和经济作物。目前已经在40多个县区的2000余万亩农田推广使用。

二、土壤调理剂:以生物质和微生物次生代谢物作为基础,成功生产出适用于盐碱地和盐渍地的土壤处理剂,已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沿黄河地带以及县城以北的许庄镇、汉村镇等盐碱地,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效果良好。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一、有机水溶肥料技术,2004年与山西省晋城市的山西振远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多种农作物、果树、蔬菜和经济作物。目前已经在40多个县区的2000余万亩农田推广使用。

二、土壤调理剂,正在和陕西秦巴鑫农业科技公司洽谈。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有机水溶肥料第二代技术和土壤调理剂,在陕西省之外的其它省区开展区域性技术合作。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 话

88302635

姓名

申烨华

性 别

职称

教授

手 机

15191818556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沙漠植物资源高值利用创新团队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请详细介绍研究领域的内容,和本人(团队)的研究进展,主要叙述个人能开展的工作和在哪些方向有研究优势,能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哪些领域的技术问题。)(每项研究领域300-500字)

油料植物高效开发——围绕长柄扁桃、山杏、蓖麻等油料植物的高值综合利用,进行了十余年的研究,开发设计了七大系列十余种产品。我国现有的木本油料加工企业,多以生产单一产品为主,产值较低,且造成了原料的极大浪费。研究团队建有植物综合加工生产平台,可以山杏、长柄扁桃等油料种子为原料,同时生产食用油、蛋白粉、苦杏仁苷(植物提取物)、活性炭等四种产品,可实现杏仁、长柄扁桃等油料种子的最大化利用。技术成熟,可工业化生产,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该工艺技术对原料进行精深加工,实现最大化利用,其经济价值高,产值高,可使企业提升利润空间,增大产品规模,做大做强。部分研究工作为国际首创,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入选国家发改委十二五综合低碳项目。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与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榆林益友沙产业有限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

与陕西冠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下洽谈下一步全面合作事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4. 油料植物综合加工技术和一体化加工设备

2. 油料植物系列产品,如食用油、蛋白粉、碳材料的加工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电话

02988305853

姓名

王仲孚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572892493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糖生物学与糖工程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糖类物质占自然界生物质总量的75%,为可再生资源。以糖基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糖工程技术是新一代生物技术与产业的基础,所支撑的相关产业达上千亿元,在农业、畜牧业、食品、新型生物材料及医药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对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及人口与健康等重大需求问题有重要意义。

西北大学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内较早开展天然多糖与寡糖研究开发工作,有一支年富力强、布局合理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技术开发能力,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资助下,经过多年研究,研发了多糖可控性降解及寡糖高效分离制备技术,克服了现有降解技术可控性差,产物成分复杂,寡糖收率低等缺点。建立了完善的糖工程产品质量控制和分析检测体系及生物学功能评价体系,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1、 与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已有横向项目合作

2、 与西安泰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科研合作

3、 与陕西嘉益蓝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有合作意向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 基于糖谱的道地药材与大宗特色农产品质量控制及产地溯源技术。

2、 天然功能多糖/寡糖的分析鉴定及高效提取制备技术。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工学院

电话

029-88302213

姓名

曹炜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572875671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西北大学蜂产品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1.蜂胶提取、加工技术及蜂胶功能性食品开发

本领域围绕我国蜂胶原料的特点,系统开展了蜂胶的高效提取技术,提取蜂胶各项理化指标符合行业标准的规定;开展了蜂胶黄酮的提取技术研究,采用新技术提取的蜂胶,总黄酮含量比现在市售的蜂胶提高了50%;开展了蜂胶的制粉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蜂胶粉容易结块的技术难题。可以为企业代理申报和开发蜂产品类(包括蜂胶类)保健食品。

2.蜂蜜中农残和抗生素的高效脱出技术

蜂蜜中抗生素超标是企业在收购蜂蜜时最为头疼的问题,抗生素和农残一旦超标,蜂蜜就不得再销售,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我们系统开展了蜂蜜中有机磷、氯霉素、链霉素、硝基呋喃代谢物、磺胺类、羟甲基糠醛及其他兽药残留的高效、绿色脱出技术研究,脱除率在80%以上,本技术可以将农残和抗生素超标的蜂蜜变废为宝,既降低了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的企业的经济损失。

3.蜂蜜产地溯源、真伪鉴别、质量评价及产品开发

本项目在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系统开展了我国主要单花种蜂蜜的指纹图谱研究及生物活性研究工作,建立了常见单花种蜂蜜(洋槐蜜、枣花蜜、荆条蜜、龙眼蜜、荔枝蜜、油菜蜜、椴树蜜和枸杞蜜等)色谱指纹图及种类鉴别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蜂蜜掺假的鉴别,对保证企业优质单花种蜂蜜的质量统一性、提升企业优质单花种蜂蜜的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已经获得多项国家蜂蜜专利,是企业提升蜂蜜品质和品牌的利器。

我们系统开展了我国蜂蜜的品质评价研究,尤其对蜂蜜中的活性成分、护肝活性、抗氧化活性等保健功能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为企业开发优质、高端特色蜂蜜提供全套技术支撑。

4.蜂花粉开发利用

在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蜂花粉活性成分的提取、保健功能评价及产品开发,先后开发出花粉红枣速溶冲剂、蜂花粉杂粮饼干、蜂花粉提取物、蜂花粉护肝保健食品等产品。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一、已经合作关系单位:

(1)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与西北大学分别共建了陕西省蜂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蜂产品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

(2)西安市阎良蜂蜜加工厂;

(3)西安艾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4)深圳市荣格保健品有限公司;

(5)广西梧州甜蜜家蜂业有限公司。

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1)北京同仁堂蜂源产品事业部;

(2)陕西省内的重点蜂产品企业;

(3)河南省长葛晟源蜂业有限公司;

(4)国内蜂产品加工企业(例如中粮集团旗下的蜂产品公司等)。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蜂胶类保健食品(5个产品获得国食健字号保健食品);

(2)蜂王浆沙棘油软胶囊;

(3)蜂花粉片。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话

029-88302571

姓名

王惠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8681838562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陕西省石墨烯联合实验室(西北大学团队)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电池导电电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的制备与光电功能研究。

以本省丰富的商洛石墨资源为原料,通过自行设计和改进传统氧化法,开发出低污染、低能耗的氧化石墨烯公斤级制备技术;利用自制的氧化石墨烯,通过研究团队自创的热应力超声辅助膨胀技术,实现高质量石墨烯的低温制备技术。石墨烯技术指标:石墨烯层数1-100层可控,比表面积400~600cm2/g可控。

目前商业用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理论容量仅有372mAh/g,难以满足每充放电一次续航里程>300公里的需求。为了提高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研究团队利用石墨烯的高导电和高容量特性开发出石墨烯改性石墨/硅三元锂电复合负极材料。所制负极材料技术指标:D50~18.50、振实密度>0.9g/cm3、容量~500mAh/g和充放电一次续航里程达300公里。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与延长石油集团展开横向科研项目合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 以石墨为原料的石墨烯制备技术

2、 硅/石墨烯复合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的转化

3、 公斤级石墨烯改性石墨/硅三元锂电负极复合材料的联合开发技术。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话

029-88302571

姓名

王惠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8681838562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陕西省石墨烯联合实验室(西北大学团队)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电池导电电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的制备与光电功能研究。

利用石墨烯的疏水性,成功开发出批产次50kg级太阳能光伏电池前电极银浆料用高分散、高振实密度银粉(>5.5g/cm3)的工业放大技术。所制银粉产品性能与国外进口同类产品相当,个别性能高于同类产品,银粉的技术指标:纯度>99.9%、粒径D50~1.5-2.5μm、振实密度>5.5g/cm3;此外,建成银粉年产30吨产业化示范生产线;提出并阐明石墨烯作为高密度银粉的分散剂、包覆剂和稳定剂的理论依据。

利用石墨烯的高导电性以及高温下的还原性特点,成功开发出每批次20kg级太阳能光伏电池前电极银浆料的工业生产技术。将石墨烯引入前银浆料中,不但提高了浆料的印刷性亦增加了电极线的高/宽比;所制前银浆料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性能相当,个别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如在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我们银浆料的开压和短路电流均高于同类产品)。石墨烯掺杂前银浆料的光电转化效率-单晶高达19.90%和多晶高达18.50%。目前正在积极实现无铅银浆料50kg/批次的产业化放大生产工艺,筹建年产10吨银浆料示范生产线一条。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与西安黄河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技术转移项目-“高方阻片用银浆料”

与延长石油集团展开横向科研项目合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石墨烯改性高振实密度银粉的转化

石墨烯掺杂太阳能前电极导电银浆料的转化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话

029-88302571

姓名

王惠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8681838562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陕西省石墨烯联合实验室(西北大学团队)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电池导电电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的制备与光电功能研究。

利用石墨烯的疏水性,成功开发出批产次50kg级太阳能光伏电池前电极银浆料用高分散、高振实密度银粉(>5.5g/cm3)的工业放大技术。所制银粉产品性能与国外进口同类产品相当,个别性能高于同类产品,银粉的技术指标:纯度>99.9%、粒径D50~1.5-2.5μm、振实密度>5.5g/cm3;此外,建成银粉年产30吨产业化示范生产线;提出并阐明石墨烯作为高密度银粉的分散剂、包覆剂和稳定剂的理论依据。

利用石墨烯的高导电性以及高温下的还原性特点,成功开发出每批次20kg级太阳能光伏电池前电极银浆料的工业生产技术。将石墨烯引入前银浆料中,不但提高了浆料的印刷性亦增加了电极线的高/宽比;所制前银浆料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性能相当,个别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如在功率相同的情况下,我们银浆料的开压和短路电流均高于同类产品)。石墨烯掺杂前银浆料的光电转化效率-单晶高达19.90%和多晶高达18.50%。目前正在积极实现无铅银浆料50kg/批次的产业化放大生产工艺,筹建年产10吨银浆料示范生产线一条。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与西安黄河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技术转移项目-“高方阻片用银浆料”

与延长石油集团展开横向科研项目合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石墨烯改性高振实密度银粉的转化

石墨烯掺杂太阳能前电极导电银浆料的转化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话

02981535030

姓名

崔斌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991303618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功能陶瓷材料与功能纳米材料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功能陶瓷材料—采用化学法(溶胶-凝胶法,化学沉淀法或者水热法)制备满足X7R或Y5V型温度特性的陶瓷电容器用粉体材料可达到纳米尺度,并能实现陶瓷材料的组成和微观结构可控。目前实验室样品的介电常数在室温时分别达到4500和20000以上。本项目产品主要用户为交直流陶瓷电容器生产厂家,陶瓷电容器是电子设备及仪器、通讯设备等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元件。

纳米功能材料---以具有磁性靶向、荧光监控、介孔载药和微波可控释放药物的多功能“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通过微波控制释放抗癌药物,通过选择不同的表面修饰材料可以选择载负不同性质的抗癌药物,最终实现癌症的靶向给药治疗。这种通过微波实现抗癌药物的可控释放具有毒副作用小,靶向效率高的特点,将在癌症的有效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1.与西安中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有项目合作

2.与西安恒通电子陶瓷有限公司有项目合作

3.与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合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4.电子材料:高纯超细微纳米钛酸钡粉体

5.满足X7R或Y5V型温度特性的陶瓷电容器的粉体材料及其陶瓷材料

6.作为抗癌药物的靶向载体的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及技术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话

81535032

姓名

宫永宽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991280151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仿生生物材料与器件实验室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细胞膜具有理想的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但难以构建在材料表面发挥作用。本团队仿照贻贝万能粘附方法,在室温水溶液中实现了在任何材料及器件表面构建仿细胞膜结构涂层。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细胞膜基团的功能聚合物,建立了用溶液浸泡处理的简便方法在多种材料或产品表面构建结合稳定、血液相容性优异、抗生物污染性能卓越的仿细胞膜结构涂层的新方法。“仿细胞膜结构聚合物表面改性技术及应用”成果通过了陕西省技术成果鉴定(陕科鉴字[2014]第019号),在构建仿细胞膜结构涂层技术及改性人工费的主要性能指标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成果可更好地解决以下领域的技术难题:

1、 多种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的血液相容性和抗生物污染性能;

2、 纳米靶向药物的血液长循环及靶向性能,“隐形生物导弹”;

3、 多种分离膜、水净化膜表面抗污染性能。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正在与西安西京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洽谈“仿细胞膜人工肺”项目。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癌症化疗药物“隐形生物导弹”制剂技术;

2、抗污染高效分离膜改性技术(各种水净化膜、生物分离膜等);

3、超亲水无压力高效油水分离膜/器(原油等含水液的高效分离);

4、人工器官仿细胞膜涂层改性高端产品开发。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材学院

电话

81535031

姓名

郭晓辉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759941301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能源与催化研究中心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我们在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及能源储存及催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我们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2960m2/g)和大的孔容(1.81cm3/g)的多孔碳材料,其具有较高的比容量(328F/g)和循环稳定性,有望在超级电容器及二氧化碳分子的吸附及水净化处理等方面有潜在应用;我们制备出碳包覆二氧化锡的纳米材料,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高的比容量1100mAh/g,经过300个循环充放电其容量不损失,高的比能量密度220wh/Kg,有望在可充电的动力设备及微电子设备上作为动力电源使用。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我们和江苏南通必康有限公司有初步合作意向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 生物质合成的多孔碳在超级电容器及水净化处理上的应用研究;

2. 碳包覆二氧化锡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制和开发。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话

姓名

吕晋军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8706818687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摩擦腐蚀与摩擦电化学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以MoS2或纳米MoS3为固体润滑剂的粘结固体润滑膜和润滑脂在传统机械、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有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我们制备的粘结固体润滑膜和润滑脂中,MoS2或纳米MoS3颗粒有优异的分散性,保证了优异的摩擦学性能。我们在纳米MoS3粉末和FL-MoS2粉末的规模化合成方面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与金堆城钼业有限公司正下洽谈下一步全面合作事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含MoS2的粘结固体润滑膜

含MoS2或纳米MoS3的润滑脂

MoS2润滑笔

FL-MoS2粉末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材学院

电话

81535023

姓名

张文彦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720616335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无机材料学部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1.重点开展金属多孔材料及复合化研究及产业化

2.开展材料功能界面的制备及复合改性,包括自润滑界面制备、TiN、CrN等复合多层膜制备技术,高效复合维纳多孔结构的制备;

3.稀有金属的高纯化研究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陕西宝塔山油漆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机械研究院、西安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等有技术合作意向。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各类金属、氧化物、氮化物镀膜技术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话

姓名

李佐习

性别

职称

副教授

手机

15249224488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研究生阶段主要从事“基于刚性双咪唑类配体的配位聚合物构筑与性能研究”工作,对光、电、磁学以及吸附等功能配位聚合物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2009年12月来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参加工作,从事MOFs材料的分子组装和性能研究以及基于MOFs前驱体的超级电容器开发;2010年10月进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器件铸造;目前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访问学习,涉及钙钛矿铁电体领域。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物理学院

电话

029-88303679

姓名

胡晓云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038588732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光学材料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针对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本课题将减反射和光波转换有机结合开发太阳能光伏玻璃薄膜,在增加光子数量的同时提高有效光子比例,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利用工艺简单的溶胶-凝胶(sol-gel)技术,使纯SiO2减反射薄膜的最大透过率高达95.82%,相对于白板玻璃的透过率在400-800nm可见-近红外宽范围内,透过率增加值在2.7%-3.5%,本技术使SiO2减反射薄膜的制备工艺更简化、更适合工业生产;将核壳发光颗粒和SiO2溶胶复合制备增透溶胶薄膜,有效实现光波转换,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适用领域及技术问题:

1、本项目研发的Sol-gel减反射-光波转换层双功能薄膜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在不需要改变太阳能电池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可以大幅度提高电池的转化效率,提高电池的性价比,为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提供关键技术,对于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本项目将TiO2和SiO2结合,将尖端的纳米技术溶入到溶胶-凝胶法中,研发了TiO2-SiO2减反射(AR)膜,用于电视机屏幕以保持电视有足够的亮度、清晰度和对比度,减少高光反射,缓解视觉疲劳。

3、本项目同时还可以用于建筑玻璃、汽车玻璃、农业温室专用玻璃等。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与咸阳彩虹集团有过横向科研项目合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1、太阳能光伏玻璃用增透膜及溶胶的开发利用;

2、TiO2-SiO2减反射(AR)膜防炫薄膜的研究;

3、有用建筑玻璃、汽车玻璃、农业温室专用玻璃的节能、选择性光吸收薄膜的研究。

备注

有专利1项。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话

13096987598

姓名

赵建社

性别

职称

教授

手机

13096987598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能源与催化科研团队/表界面催化科研团队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1.酞菁催化锂/亚硫酰氯储备电池技术研究

在酞菁催化锂/亚硫酰氯储备电池的研究获得重要进展,设计合成并表征了17个系列106种酞菁类催化剂,筛选出了5种在高、低、常温有优良催化性能的催化剂,研究了催化机理,考察了不同结构的催化剂与碳及电解液的相容性,完成了酞菁加入碳电极工艺的性能测试,当前开发的性能最好的金属酞菁催化剂可使锂/亚硫酰氯电池的能量可提高15%以上。探究了酞菁催化剂结构与电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储备式锂电池结构设计,研制出了性能满足弹药引信的锂/亚硫酰氯储备电池,电池具备高强度、大容量,对提高武器装备具有重要作用。这5种在高、低、常温有优良催化性能的催化剂可以进行小批量生产。现阶段成果已经在气体炮上进行靶试回收试验,这表明电池综合性能达到了技术指标要求。在保证国土安全和海洋安全上需要成千上万的锂/亚硫酰氯储备电池。

2.Gemini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研究

该研究从部分高矿化度、低渗透率油藏的实际地层条件出发,设计并合成了大量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现已筛选出一类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在模拟延长油田地层条件下,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数量级,室内模拟驱油实验中可大幅的提高驱油效率,在10mD的低渗透率条件下相比于水驱油效率可提高10%以上。这类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好的耐盐性,可在最高100g/L矿化度的条件下使用。其合成仅需一步,在公斤级的合成实验中产率可达90%以上。合成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均为常见的工业用品,且反应溶剂为水,产出液可直接用于驱油剂溶液的配制,适合工业化生产。目前正在进行中试实验。此类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类具有良好耐盐性的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不仅可以应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对于表面活性剂耐盐性有一定要求的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环境友好型燃油脱硫催化剂的技术研究

该研究依据目前国内环境现状,采用水热法,通过改变反应温度、摩尔比以及反应时间等条件将酞菁配合物键合在氧化物和分子筛表面,形成固载型脱硫催化剂60余种,在光照射等条件下利用制备的催化剂催化氧化模拟燃油中的硫醇、噻吩、苯并噻吩以及二苯并噻吩等含硫化合物,探讨材料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关系,验证酞菁化合物“双活性点模型”理论,完善酞菁脱硫催化反应机理模型总结催化氧化脱硫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实现深度脱硫。除此,选择具有潜在催化性能的杂多酸,根据尺寸大小,首次提出金属有机框架和分子筛的共同作用,制备出了新型负载型杂多酸脱硫催化剂。现阶段,已筛选出的性能最优催化剂脱硫率高达99.5%,硫含量低至10ppm,达到国Ⅵ新标准,大大推动了燃油脱硫技术的发展。接下来拟结合工业化要求,将其注入工业进程发展中,实现其实际应用价值,满足国内深度脱硫以及改善环境的共同追求。

与哪些单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和下一步想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

与延长石油集团已有横向科研项目合作。

个人(团队)主要待转化的科技成果

用于锂/亚硫酰氯电池的酞菁催化剂技术。

Gemini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

环境友好型燃油脱硫催化剂技术

备注

西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家(团队)情况表

所在院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电 话

13096987598

姓名

赵建社

性 别

职称

教授

手 机

13096987598

所属科研团队名称

能源与催化科研团队/表界面催化科研团队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研究领域内容(1-3)项

1. 酞菁催化锂/亚硫酰氯储备电池技术研究

在酞菁催化锂/亚硫酰氯储备电池的研究获得重要进展,设计合成并表征了17个系列106种酞菁类催化剂,筛选出了5种在高、低、常温有优良催化性能的催化剂,研究了催化机理,考察了不同结构的催化剂与碳及电解液的相容性,完成了酞菁加入碳电极工艺的性能测试,当前开发的性能最好的金属酞菁催化剂可使锂/亚硫酰氯电池的能量可提高15%以上。探究了酞菁催化剂结构与电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储备式锂电池结构设计,研制出了性能满足弹药引信的锂/亚硫酰氯储备电池,电池具备高强度、大容量,对提高武器装备具有重要作用。这5种在高、低、常温有优良催化性能的催化剂可以进行小批量生产。现阶段成果已经在气体炮上进行靶试回收试验,这表明电池综合性能达到了技术指标要求。在保证国土安全和海洋安全上需要成千上万的锂/亚硫酰氯储备电池。

2. Gemini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研究

该研究从部分高矿化度、低渗透率油藏的实际地层条件出发,设计并合成了大量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现已筛选出一类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在模拟延长油田地层条件下,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3mN/m数量级,室内模拟驱油实验中可大幅的提高驱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