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lib.bgu.edu.cnlib.bgu.edu.cn/docs/20130401101217812621.docx · Web view尝试,为谨慎起见,暂定平时成绩占10%、自主测试占30%。如探索可行,这两部分的比例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教育新闻4

南科大首次高招为高考改革探路4

南科大校长:“6+3+1”模式或弥补教育资源失衡现状5

浙江高校毕业生预计达27万 就业形势较为严峻6

70万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 英语专业难就业6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亟待制度破题8

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逐年提升 高职生远高于本科生9

高职生月薪调查报告: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上升10

职校生实习路在何方 学生如何避免沦为廉价劳动力11

开发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14

高职毕业生距离高技能人才有多远16

关注:高职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18

业界共议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 行业标准初露峥嵘18

陕西:高教自考毕业证书今年起网上申办20

职校招生乱象亟待整顿治理20

中国将成为职业教育输出大国21

浙江扩大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23

走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新路24

我国科研影响力真的领先世界吗?24

调查表明:逾九成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6

中国大学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26

如何补上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环”27

大学何以为大32

博客视线34

教育改革不应轻易放弃理想34

自主择业与自主招生,谁的自主?35

应给大学应对生源危机的空间36

姚树洁:“贫穷”使高考失去了人性37

钱理群:大学应成为精神堡垒41

甄鹏:学生举报老师思想反动的思考42

专题45

安徽最牛高考零分作文出炉45

西方各国高考作文盘点:他们究竟考什么?46

特别推荐50

王长乐:社会公平:高考难以承受之重50

薛安克:守正大学精神53

冰点特稿:大学的良心55

理论研讨63

民办高校控制权私利来源途径和方式的案例研究63

高校毕业生就业侵权预防策略分析69

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72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79

应用型大学学生学业管理探究83

走向创业型大学:中国的应对与挑战88

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91

关于高校课堂教学公平的思考95

商业性的市民社会:一种阐释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特征的视角99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及意义106

大学生创新性教育现状及改革探析109

大学生创新性教育现状及改革探析112

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合法性困境及其化解——也谈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问题115

新书推介122

《做有思想的教师》122

南科大首次高招为高考改革探路

5月31日,在南方科技大学拿到教育部本科招生试点方案批复的第三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来到四川成都,出席了该校的本科招生情况说明会。这是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省外举行的第一场招生说明会。

“我们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考录取方式的尝试。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南科大已经有了一流的师资,现在迫切需要一流的学生。两者相结合,才能够使南科大真正成为一流。”朱清时说。

然而,就在去年,校名后面带着“筹”字的南方科技大学还面临着诸多尴尬。因未能进入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的名单,当时的南科大只有避开高考,通过自主招生选拔学生。

今年以来,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南方科技大学好事连连。4月16日,教育部向广东省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经过艰苦努力,学校终于实现“去筹转正”;5月29日,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得到教育部批复,获准在2012年高考中,以提前批次在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福建8个省份招生。

5月31日上午,在成都的本科招生情况说明会上,朱清时对外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试点方案的批复》,并详细介绍了拿到官方“准生证”的南科大今年的招生计划和方案——南方科技大学今年计划在8个省份招生180人,但这不是定数,学校将根据生源和报考情况适当增减录取人数。

朱清时把南科大引人瞩目的招生方式定义为“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按照该模式,高考成绩占60%,中学阶段的平时成绩占10%,由南科大组织的“能力测试”占30%。

朱清时透露,一般情况下,报考南科大的考生高考成绩要通过所在省份的第一批次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但如果考生确有专长,亦可放宽到二本线录取,真正做到“不拘一格揽人才”。

这种录取模式与此前部分人士的期待略有不同。有网友曾表示,如果又回到计划招生,回到一张试卷定终身,那么南科大的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对此,朱清时曾回应说,按照南科大招生改革试验的思想,结合当前时间紧迫的现实,我们拟定了“以高考为基础的自主招生方案”。

他表示,最终我们还是希望做到完全自主招生。但是,自主招生的麻烦和困难是很大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老师到全国各地去组织考试、面试,成本很高,所以今后招的学生多了,是否全部自主招生,要根据学校的能力来定。

对于占总成绩30%的能力测试,南科大将在8个招生省份专场组织,以书面形式测试学生“在高考中无法展现的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洞察力”等综合能力。

朱清时介绍说,将于6月中旬组织的“能力测试”,没有一道题需要利用中学阶段的课堂知识来解答,“纯粹考察天赋与能力”。“高考、平时成绩、能力测试相结合,不至于埋没有天赋的学生,这样将更有利于农村考生和非重点中学的考生”。

对于备受关注的“寒门学子”,南科大也敞开了大门。

根据校方提供的招生材料,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入学后,除了可以像普通生一样享受每年6000元的奖学金外,还可获得每年一万元的助学金。这一帮扶比例将达到全体学生的30%。

按此前公布的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大一、大二以基础科学课程为主,大三时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6个专业。

“希望我们的试验成功后,能对高考改革产生影响,能为高考改革创造一个新的选项、一条新路。”朱清时在会上表示,高考的不足在于它已经越来越像一场“做题竞赛”,而现在“会做题与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关联越来越小。

他期待着通过此种招生试点模式,选拔到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学生,为中国培养高度创新人才,“简单地说,我们很希望回答钱学森之问。”

(摘自《中国青年报》6月2日)

南科大校长:“6+3+1”模式或弥补教育资源失衡现状

2012年高考前夕,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试验田”的南方科技大学终于“去筹转正”,今年将面向全国8个省区招生。朱清时9日在安徽招生时表示,今年采取“6+3+1”招生模式为南科大起步之初的谨慎探索,该模式或将弥补中国教育资源失衡现状。

2012年,南科大面向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福建8个省招收18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全部按工科大类提前批次录取。今年南科大自主招生将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10%、复试成绩占30%。

朱清时在解读招生细则时表示,为避免教育资源不平等带来的分数差异,10%的平时成绩南科大将取各学生在本校的相对值进行测算,并在10%的幅度内向农村中学和非重点中学学生给予政策倾斜。而30%的自主测试则是对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洞察力进行测试。

“为在高考时得到高分,很多重点学校往往采取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种方式打压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埋没了天赋很高的人才。我们的自主测试刚好弥补了高考的不足以及中国教育资源的差异性。6+3+1模式将给更多在‘原生态’的状态下学习的非重点学校考生提供机会。”朱清时说。

从最初的“4+3+3”方案到如今的“6+3+1”方案,南科大的招生模式一波三折。对此,朱清时表示,高考的不平等在于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当初提出“4+3+3”的方案,就是希望把“一考定终生”的模式淡化。但是鉴于是第一次尝试,为谨慎起见,暂定平时成绩占10%、自主测试占30%。如探索可行,这两部分的比例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据了解,今年南科大分数线大致会高出一本线50分左右。南科大在简章中表示,将连续4年为全体新生提供每人每年6000元的奖学金。优秀新生(前30%)入学即可参与实验室工作,可获得每人每年1万-2万元补助。此外,困难学生还可获得每年1万元的助学金。

(摘自《新华网》6月12日 作者/刘美子)

浙江高校毕业生预计达27万 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中新网杭州6月2日电(记者 汪恩民 通讯员 钱凯) 2012浙江省公益性高校毕业生招聘大会6月2日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记者从浙江省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厅获悉,浙江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27万,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此次招聘大会由浙江省人力社保厅主办,共组织单位1300余家,面向高校毕业生推出就业岗位2.5万余个。市场营销类、经营管理类、建筑房产类、机械制造类等专业成为此次招聘会上地方企业的主要需求方向。

据悉,此次招聘会还首次设置了就业服务专区,不仅集中展示了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措施及人才引进政策,还安排了现场的人才求职测评,求职者可在这里免费获得测评结果和求职建议,或是查询岗位需求。

记者从浙江省人才市场获悉,大会当天共吸引2万余人应聘,7000余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现场签约750余人。

(摘自《中新网》6月4日 作者/汪恩民)

70万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 英语专业难就业

每位学子都希望自己能“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可惜,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不是件容易事。高考刚结束,《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就给满怀憧憬的考生上了现实的一课——2011届的608.2万大学毕业生中,有70万人“学非所用”,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动画、法学、英语专业最不好找工作。好消息是,毕业后的月收入比前年增长了287元。

就业:

动画法学英语难就业

球员遭遇红牌要下场,大学专业遇到红牌,表明这个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低且就业满意度低,不幸成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蓝皮书显示,动画、法学等9个专业不幸登上“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而“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等专业。有红牌就有绿牌,2012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等(见图)。

麦可思公司首席专家王伯庆分析说,这些红牌专业与去年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持续性,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绿牌专业则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薪资均走高。

失业率:

生物科学与工程最高

蓝皮书披露: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略上升;2011届毕业生总体失业率为9.8%,比2010届下降0.6个百分点,我国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这意味着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2011届本科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生物科学与工程,其次为美术学;高职高专失业率最高的为应用韩语,其次为艺术设计。

收入:

2011届月薪涨287元

薪资永远是大学生就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蓝皮书带来了好消息: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2010届、2011届连续两届呈增长。

2011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2766元)比2010届(2479元)增长了287元,其中本科生增长了236元,高职高专生增长了340元。分门别类看,工学门类本科生、材料与能源大类高职高专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

满意度:

机关科研单位最高

2011届就业的毕业生中,近一半对现状满意,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满意度最高,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其中,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警察、建筑师和税收工作者,最低的是旅馆服务台职员。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中国人民银行、保监委和证监委”、“烟草制造业”,最低的行业为“医疗健康用品零售业”。

对口性:

约70万人学非所用

“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半职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的毕业生,为低就业群体。”实际上就是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蓝皮书指出,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10.4%毕业生为自愿低就业,3.6%毕业生为非自愿低就业。这意味着,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52万,非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18万。

本科专业中,教育学毕业生低就业比例最高,高职高专专业中法律大类毕业生低就业比例最高。还有,女性毕业生低就业比例高于男性。

晨报记者 王海亮

-链接

2012年度就业蓝皮书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中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达59.6万余人,回收问卷约25.6万份,覆盖全国2093所高校及其分部、分院,1114个专业。

●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

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

●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

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

●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

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

(摘自《北京晨报》6月12日)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亟待制度破题

新华网石家庄6月7日电(记者徐博 刘刚)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7日举行的“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透露,“十二五”期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

6月7日,中国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比例逐渐提高,但四年后他们会遇到同一个问题——就业。

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则达2500万人,而近年来每年城镇的新增岗位只有1200万个。面对如此的供需结构,大学生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实际上,大学生就业难题并非中国独有。从世界范围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劳工组织连续发布报告指出,受危机影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15岁至24岁青年人的就业形势都十分严峻。

然而,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讲,就业难有着更加复杂的体制原因。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曾指出,中国的教育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而企业用人则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自然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难就业。

“没听说哪所学校因为就业不好影响了招生,招生、就业本来应该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却越来越淡化,管理链条断了。”王树国说,“如果是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就要倒闭。因此,要让学校的服务对象决定其生死,大学生就业难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中国的科技也才能更好的发展。”

如果说人才培养体系的错位只能影响到“学无所用”的毕业生,去年毕业于某师范大学的张永健则代表了另一类人——“我不是不想去基层,那里很缺教师。”他说,“但我实在看不出村、乡、县一级当教师的前途在哪里!”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这个例子反映出的不仅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反映出中国人才流动机制不顺畅造所造成的后果——大学生宁可暂时不就业也要留在“北上广”。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它们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进一步分析说,“中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信长星说,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680万人,总数比去年增加20万人。当前,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已有所显现。东部沿海部分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招聘规模缩减。

人力资源市场一线观察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同比下降了12.3%,二季度企业招工趋于谨慎。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1-4月份,东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趋缓,占全国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计划招聘毕业生的企业也有所下降。

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中国的各类技术人才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巡视员何文芳说,截至2011年末,全国技能劳动者需求缺口达到640万人。

“面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国家就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技术类院校,各个部委联手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周天勇说,“而现实的情况是,在技术院校就读的学生拿不到大专文凭。”

人社部4日发布了“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1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

周天勇说,第三产业最能吸纳就业,从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来看,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扶持第三产业需要工商、税务、财政等多个部门共同努力。

(摘自《新华网》6月7日)

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逐年提升 高职生远高于本科生

中新网6月11日电(阚枫)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11日正式发布。就业蓝皮书显示,2011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

就业蓝皮书显示,2011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比2010届(1.5%)略高0.1%个百分点,比2009届(1.2%)高0.4个百分点。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1.0%)。

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有1.0%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0.8%,高职高专为1.4%),三年后有4.4%的人愿意自主创业(本科为2.4%,高职高专为6.4%),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

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8届本科毕业生仅有33.7%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有64.8%的人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仅有34.8%的人三年后还继续自主创业,有60.6%的人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

(摘自《中国新闻网》6月11日)

高职生月薪调查报告: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上升

就业满意度最高

90.2%,这是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和201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89.6%)同比,略微上升了0.6个百分点。就业率略微上升,得益于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较大幅度提升。据介绍,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89.6%)则显著上升,比2010届(88.1%)上升了1.5个百分点。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

2011届本科失业率最高的专业,包括生物科学与工程(14.9%),其次为美术学(14.7%);高职高专失业率最高的为应用韩语(18.6%),其次为艺术设计(15.5%)。

蓝皮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本人对职业的满意度正逐步提高。2011届就业的毕业生中,有47%的人在毕业半年后对就业现状表示了“满意”。其中,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0%,高职高专为44%。本科院校中,“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为54%,非“211”本科院校为49%。

从就业去向来看,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达到60%;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3%。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57%;在“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36%。

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警察、建筑师和税收工作者,三个职业的满意度均为78%;最低的职业是旅馆服务台职员,只有27%。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石油技工类,高达79%;最低的职业是机床操作技工,为24%。

遭就业“红牌警告”

在对此前三年的就业形势分析基础上,学者研究预测出来近20个就业“红牌警告”专业。

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论坛)、国际经济与贸易。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

研究报告认为,以上专业与2011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2年本科就业形势较乐观的“绿牌”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研究认为,这些专业与2011年的“绿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自主创业

比例连续两届上升

蓝皮书指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比2010届(1.5%)略高0.1个百分点。其中,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2%),远远高于2011届本科毕业生(1.0%)。

2011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集中的专业是艺术设计,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集中的专业是物流管理。

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工作3年后有4.4%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这一数字,是他们毕业半年后的选择创业比例的4.4倍。

与创业相比,继续深造也成为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201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为9.2%,比2010届(6.7%)高2.5个百分点。其中,有31%的人转换了专业。2011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后,有3.7%选择了专升本。

(摘自《北京日报》6月12日 作者/童曙泉)

职校生实习路在何方 学生如何避免沦为廉价劳动力

随着职业院校又一届学生进入实习季节,职校生实习的问题再次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6月4日,本报刊发《职校生实习挑动了社会哪根敏感神经》一文,以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与校方在实习教学中的认识分歧为例,报道了社会对职校生实习的关注和职业院校在实习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有评论认为,社会对职校生实习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权益维护上:是不是在实习岗位上充当廉价劳动力,是不是真的在实习中学到职业技能。这两个问题也伴随着“学生工”丑闻,不断挑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

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复杂变化,职业院校如何合理安排学生实习,职校生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实习生活,社会又能为职校生实习做些什么?

实习在职业教育中的比例还应提高

在范唯眼里,实习就是职业教育“灵魂”般的东西。这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处长一直认为,倘若实践教育不贯穿在职校生3年的学习生活中,那职业教育的整体设计就存在缺陷。

“一个厨师天天埋头看书就能做出美味佳肴吗?”看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厨房的秘密”那一集后,范唯非常认同那位在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厨的做法——厨师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源于实践特别是实习,实习的过程渗透着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培养。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同范唯的观点。在姜大源眼里,目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通行的“2+1”(两年理论学习加一年实习——记者注)和“1.5+1.5”(一年半理论学习加一年半实习)培养模式中,实习教育的比例依然偏低。

姜大源自上世纪80年代到德国做访问学者以来,长期关注德国的职业教育,他发现德国的职校生仅有30%的时间在校学习理论,70%的时间在企业里的“企业教育中心”实习,“实习课程设置还要求,必须到两个以上的实习地点参加实习工作。”

“企业是招生,不是招工。”姜大源说,这些企业教育中心与学生签订的是教育合同,而不是劳动用工合同,学生的实习教学和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转是分离的。现实的效果是,在德国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都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完成学业以后就能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姜大源认为,职业院校的定位应该是培养技术工人,而不是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要培养一个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就要保证足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

“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实习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比例还应该提高。”姜大源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爱迪生是怎么出来的?一次又一次实践做出来的。”

 

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实习是“伪实习”

学校安排的实习和所学专业“不对口”,是经常引起职校生质疑实习的导火索,不少学生认为这是自己“被实习”的表现,甚至质疑学校、老师从中牟利。

范唯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回归教学的本质来分析。她曾经做过一个调研,请职业院校的老师在上课前写下自己的教学目标,课后再请学生写下这堂课到底收获了什么,结果发现,老师想教的和学生体会到的往往差别很大。

“问题出在了我们的教学上,一堂课究竟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教学目的?”范唯分析说,实习教学也如此,老师应该主动评估实习教学课程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目的,如果不能,就该想着改变。

对于实习和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范唯认为不能“一刀切”地说对与错。一个“985”重点高校的例子让她记忆深刻——这所以工科见长的学校逐渐发展起贸易、会计、新闻等专业学科,但学校要求这些非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工科的基础课程,实习也必须进入工厂的生产一线。

校长对这些绝对的专业“不对口”实习的解释是,理解工厂、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一线生产,对学贸易、会计、新闻的同学都是一种积淀,从工科学校走出来的文科生要具备“工科背景”,才能在社会上有竞争优势。

从这所大学文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情况反馈来看,实习的效果让这位校长满意。

专业“不对口”的实习到底有没有意义?

范唯给出的答案是,需要看这样的实习有没有完备的教学计划,学校必须跟学生沟通每一个实习岗位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需要在实习中收获什么能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实习岗位如果不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就是“伪实习”,学生很可能沦为廉价劳动力。

熊丙奇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面对越来越多的实习争议,职业院校的实习教学设计应该实行“全透明”运行,即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透明,同时必须让学生参与实习教学课程的设计,而不是老师自己就决定了实习教学的一切。 “现代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学生自治’理念,应该在职校生实习的环节中发挥更大作用。”熊丙奇说。

个性化的实习需求将给职校更多压力

从十几年前老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让去哪里实习就去哪里实习,到现在学生开始关心某个岗位的实习对自己到底有没有帮助。范唯认为,这是时代在进步的缩影,而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发展趋势是,职业院校会越来越多地遇到个性化的实习需求。

近几年,本科生到职业院校“回炉”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本科生进入职业院校的目的并不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更看重实习教学的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如何满足这部分同学的个性化实习需求,已经成为不少职业院校正在面临的新问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另一种“自己定制实习”的例子也比较常见。

在一些家族企业中,长辈为晚辈设计的职业规划就是接手家族企业,家长和学生的目标非常明确,学生理论学习之后需要的就是回到家族企业实习,熟悉家族企业的一切。如何为这样“自己定制实习”的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实习教学计划,也是让职业院校老师操心的问题。

范唯还发现,一些在生产一线工作了几年的技术工人,也开始热衷于到职业院校“回炉”,他们普遍的情况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基础比较薄弱,需要的是系统学习知识,培养自己走上管理岗位的能力。“这样的学生再回到一线实习,对他个人的学习来说意义在哪里?非常值得思考。”

熊丙奇认为,这样的个性化实习教学方案,以学生为主,老师、企业辅助设计的方法最为可行,这是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根据自己看到的众多案例,范唯深切感受到,老师的每一步教学如果都能关注学生的感受,学生也能和老师充分互动,那么教学的效果会非常好。可现实是,教育者往往不是特别关注学生的感受,许多学生也不愿意主动跟老师交流自己的感受,这就会形成一层天然的隔膜。

“所以会有很多学生感到迷茫。”范唯认为,没有必要每天在嘴上喊着教学改革的口号,企盼一场翻天覆地的教学改革,现实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天天都在想着“变”,在点滴中渐变,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学生实习需要更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除去教学的问题以外,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难以寻找,这是职业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秀丽记得,2008年,学院希望寻找一家大型连锁经营的企业成为实习基地,在贵州省内寻找四处碰壁之后,她通过2006级学生与杭州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取得联系。

带着32个学生坐上从贵阳到杭州的火车时,李秀丽接受的条件是企业不提供路费、食宿费、学生保险费,只接收学生实习。因为学院资金困难,李秀丽用两万元积蓄垫付了学生的生活费,学院4位领导凑了每人2000元的年终奖,院长吴荣从家里拿了两瓶茅台酒给李秀丽带上,到杭州请企业负责人吃饭。

“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真难,经常求爷爷告奶奶,还没好脸子看。”李秀丽说,作为分管学生实习的副院长,这是她工作的常态。

在姜大源看来,现在国内职业教育的大环境和德国的差距非常大。“德国的职业教育法针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作了明确的要求,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才能成为职校的实习基地。” 姜大源说,企业认为这是在履行社会责任,政府为这样的企业提供大量优惠政策,有“企业教育中心”的企业在德国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

姜大源分析说,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界的教育”,主体应该是“学校+企业”,而目前国内的法律法规中,只对学校进行约束,并没有对企业产生约束或激励。

他举例说,比如一个企业使用职校“学生工”当廉价劳动力,一经查实,责任人该受到什么样严重的刑罚,企业受到什么严重的处罚;什么样的企业有资格进行职校生实习教育,建设企业教育中心需要什么门槛;企业在成为职校实习基地后,可以获得什么样的荣誉,税收享受什么样的优惠政策,政府会主动为企业做什么,一系列问题都没有严格明确的法律规定。

“企业愿意花3个亿去做广告,也不愿意花1个亿做职业教育。”姜大源无奈地说,这是国内当前的普遍情况,之所以国内大企业不热衷于做职业教育,还是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人们依然认为科学家、工程师就比技术工人高一等。”

(摘自《中国青年报》6月11日)

开发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

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培养不出有能力的学生,但他们不能运用有效手段去评价教育的有效性,不能有效诊断学生能力的问题所在,也不能给出良好建议。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为有效评价和诊断高职学生能力提供了参照系。

■肖化移

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在数量大发展的同时确保学生质量的优秀?如何构建高职学生新的质量观与质量标准?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出一套适用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并依此对学生进行培养。

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和发展方向。当前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一套共同的目标与操作标准,老师不知道应该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应该学什么、为什么学这些内容而不是其他内容。因而,如果能建立一套职业能力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就能在教的内容和方法上时刻与该标准保持紧密联系。

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更加关注输出,而不是过分关注输入。以往对教育质量的评价过分注重各项输入指标,如经费的多少、师资的水平、生源的好坏等。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使教育的评价与某种既定的标准挂钩,只要达到既定标准的教育与培训,就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否则就证明其质量不高。

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能使不同的教育与培训机构在为相似的群体提供服务时达到服务标准的一致性,避免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因而开发共同的学生职业能力标准要求,是顾客和社会的现实需要。

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能改进评价与诊断。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不出有能力的学生,但他们不能运用有效手段和方法去评价这些教育计划和方案的有效性,不能有效诊断学生能力的问题所在,也不能给出提高高职学生能力的良好建议。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为有效评价和诊断高职学生能力提供了参照系。

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能为企业提供育才、选才、用才的依据。职业能力标准的构建是全球先进国家一致的趋势,能提升整个国家的人力素质,使其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提高生产力与产品品质,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现在最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恰恰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职业能力标准本身,因此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包括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与作用、种类和构成;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标准关系的研究,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施国家职业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差异、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关系;三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其评价,包括职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职业能力的评价。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通常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确定、职业与工作分析、标准方案设计与描述、对设计的分析与评估。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1.开发目标不明确,脱离社会职业岗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部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的目标结构单一,仅仅体现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维度,而有关职业精神、职业意识、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只体现在字面上,甚至完全被排除在教学实施计划之外。

2.未能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差别进行实质性区分,未能抓住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质。教学中往往存在三种误区:一是忽视国家职业标准,没有结合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来构建教学;二是高标准实施国家职业标准,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要求对待学生,而事实上这种能力在学校培养中是有一定困难的;三是用国家职业标准取代高职教学大纲和教学的目标要求,仅强调具体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3.对职业能力的测评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仅停留在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等技术层面。

4.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方法与视角单一,缺乏特色。已有的职业能力标准,还是基于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其相应的方法开发的,而没有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角,即技术论和人才结构理论等视角去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没能采用一些先进的开发方法,如用功能分析法去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自《中国教育报》6月13日)

高职毕业生距离高技能人才有多远

编者按: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直观的“尺子”。虽然,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平均薪资在过去三年里连续上升,没有出现“就业难”问题,但能否就认为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一定就是合格的“职业人”呢?未必。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定位与普通本科有着很大不同,但目前对于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却与普通院校没有本质区别,未能体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一套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以及按照这一标准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

■李小娟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人才,但高职毕业生是否就能称得上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如何?这需要进行科学地绩效评估。

现有评价系统存在“三大缺陷”

从评价方式上看,现有高职院校人才评价缺乏衔接性。国家把高技能人才定义为“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按照这一表述,只有获得高级职业资格才能视为高技能人才。现在,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站,但职业资格鉴定仅限于初、中级(国家职业五、四级),只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试行了高级工鉴定。现有的国家职业评定标准并没有覆盖高职所有的专业领域和工种,没有与技能评定、职业资格评定、社会评价等形成有效衔接。因此,这种职业资格鉴定对职业能力衡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高技能人才评价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存在“能考不能干,能干不会考”的现象。

从评价内容上看,现有高职院校人才评价缺乏针对性。在评价一级指标的划分上,主要还是“德、智、体”的思路,与普通院校没有本质区别,没有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制定评价标准的参与者主要是学校专家,很少有企业、市场分析领域的专家参与,评价指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出现了合格的高职毕业生却不一定是合格的“职业人”的尴尬局面。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是高职院校学生具备的能力、素质等,但如何去评,评什么,何时评,则很少涉及,缺乏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评价主体上看,现有高职院校人才评价缺乏科学性。对高职院校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对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以及对教师业绩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忽视对学生这一主体的研究。存在重评价结果、轻评价过程;重评价的甄别功能,轻发展功能的现状。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对即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的评价,选择评量三年级毕业班学生学习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成效,来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绩效,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

构建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年-2020年)》中指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这意味着德、智、能、绩四个方面成为高技能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高技能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业绩四个维度,构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的四要素结构模型。

素质由表象的知识、技能和潜在的价值观、态度、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及内驱力、社会动机等组成,如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很多指标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和评价,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评价。

知识主要由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化知识、自动化知识等组成,它和技能之间的关系如同地基与大楼之间的关系。

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主要是人的肌肉运动按照预定顺序组成的完整协调的动作系统,如实践操作能力等。心智技能,主要是大脑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和描写概括的能力,如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业绩按当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一般分为“保持”和“迁移”。“保持”这一认识过程就是“记忆”。相反,“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则是与“迁移”相联系的。

可以看出,以上评价要素既有动态的,也有发展性、开放性的指标,改变了传统的停留在一些既定事实和结果上的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高技能形成的机理、高技能的结构、高技能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职业教育新特点。

高技能人才评价应动态多元开放

技能的生成是一个从学习—实践—转化—反省学习—整合—再实践的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高职院校生源参差不齐,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加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多元的和开放的。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深化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一是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制定适应于职业教育的“知识加技能”的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发展要求的个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确立评价指标,正确运用评价方法,定期测评学生实际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从而指导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改革。

二是从学生职业技能出发,调研行业企业的评价体系,结合岗位生产所要求的指标模块,制定学生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加以测评。

三是从国家的职业标准出发,创造条件,让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参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使国家职业标准涵盖各专业领域,技能鉴定题库体现地方特色,适应企业现实岗位要求。

四是增加行业企业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使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深入融合,做到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与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机整合,从而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总之,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绩效评价必须建立在当今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需求的大背景下,立足于学生发展需要、社会劳动力市场需要,按照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动态的、多元的、开放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自《中国教育报》6月13日)

关注:高职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本科院校不再扩大招生,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这一政策的发布,意味着连续实施了13年的高校本科扩招将画上句号,职业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点方向。

职业教育形式看好

从今年两会上温总理指出“要将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发展位置”到政协委员建议“要像重视211高校一样重视职业教育”,再到如今《意见》的发布。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就业率”一直是职业教育备受关注的首要原因。目前,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很多企业无法招到合适的员工,却仍有一大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中,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在于,企业所需的人才与现有劳动力不相适应。职业教育院校高就业率的实现,说明企业可以从职业教育院校获得越来越多的可用人才,这一方面缓解了当下多数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造成的用工荒。另一方面,也说明职业教育机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及考生家长来说,选择高校和专业时,考虑最多的要数将来就业如何,毕竟越来越多“啃老族”的出现为他们敲响了警钟,加之《意见》的发布,他们对于高职院校的关注也随之提升。

职校也重高素质人才培养

尽管职业教育前景看好,但也有家长存在着这样的担心,“时下德行、职业操守和人文素质已成为就业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会不会忽视这方面的培养?”对于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担忧大可不必。

除了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外,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传承北京大学百年文化底蕴和方正集团“方方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企业精神,汲取二者文化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学院注重品德教育与学生业余文化活动相结合,为学生营造更具成长价值的校园环境,如开设心理咨询室,成立青春红丝带社团、“兄弟”篮球社等一系列社团组织。另一方面,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奖学金制度,鼓励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软件工程分院毕业生朱静姝告诉记者:“非常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进取的校园氛围,让我度过了一段最宝贵、最难忘的时光。今年我有幸成为方正国际的一员,这和学院的办学特色、极具成长价值的学习、实践平台都是分不开的,母校给了我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资本。”

高等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春天的同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更要培养其职业道德、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这样才能在职业道路中走的更远、更好。

(摘自《东北网》6月1日)

业界共议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 行业标准初露峥嵘

6月6日至9日,“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标准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主管部门领导,科技界、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省市高职高专图书馆代表等100多人齐聚一堂,围绕信息素养标准及指标体系、高职院校图书馆评估体系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业界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独立学习及终生学习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与国外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依据和评估基础的信息素养标准尚未建立,信息素养的教材内容、教学要求也急需得到进一步规范。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协力加快信息素养标准的建设。本次会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隆重召开。

会议由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主办,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湖南省高职教育图书馆管理研究会、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湖南省高职教育图书馆管理研究会主任、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国华致欢迎词,湖南省职成学会领导,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副主任、武汉大学燕今伟馆长、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蒋勇青发表了致辞,对会议的开幕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期望会议的举办能够有效解决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助于业内人士共同讨论和分享信息素养教育的先进经验,促进行业标准规范的形成,为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推波助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重点高职院校馆长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致辞。

参会嘉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学硕士生导师、万方数据医药事业部总经理、《数字图书馆论坛》主编张秀梅女士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目前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一、我国对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二、对信息素质概念缺乏全面认识,导致相关教育实践中的偏颇,完整意义上的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太少;三、教学结构体系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四、用于信息素质教学经费与资源匮乏。

张秀梅基于对国内外教育成功经验的分析,对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我国必需尽快制定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进行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的学习与多层次专业知识嵌入,通过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整合、教师与图书馆馆员的合作教学,发展多样化,有实效的信息素质教学方式,提升信息素质教育的覆盖率,重视教学评价,以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出版技术总监孙卫先生在会上发表了“信息素养指标体系分析”报告。他认为,信息素养教育指标体系应包含七个部分,即任务建立指标体系、信息查找策略、定位和获取指标体系、信息利用指标体系、综合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沟通与分享指标体系,每一个指标体系应包含着思维方法、技能、目的等指标元素,以便进行相应的教学和评估。

孙卫进一步提出,为保障信息素养标准的实现,高校的信息素养教师应达到相应的要求,必须具备沟通素养、概括与抽象素养、情报处理方法素养、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素养、专业技术的快速补充能力、了解用户行为学等多种能力,才能胜任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协办方之一,万方数据与来宾分享了近年来助力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经验。据介绍,作为国内领先的信息内容综合服务商,万方数据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这是万方数据作为行业领航者的使命,也是企业的发展目标。2004年至2012年,万方数据发起、参与了众多信息素质教育相关活动,如2006年和2007年与众多高校图书馆共同研究了信息素质教育相关课题。今年5月,万方数据与全国9所重点高职院校合力打造的重要成果--《信息素养教程》正式面世。该教材适用于国内高职院校和各类技能型教育院校师生教学,全面介绍了信息意识、信息检索、信息筛选、分析与评价、信息道德等基本理论概念,是一本以项目驱动为编写特色的信息素养教材。它的诞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与信息道德。

参会代表们听取了专家的报告后,积极发言,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参会专家、代表们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共享与交流的平台,加强了政府、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信息素养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构想和建议,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为行业标准规范的正式出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讨会于6月9日落幕。

(摘自《中华网》6月7日)

陕西:高教自考毕业证书今年起网上申办

新华网西安6月7日电(记者 梁爱平)记者6日从陕西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为适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化发展要求,自2012年起,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开始网上申办毕业证书。

据了解,凡在陕西省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按照专业计划(包括课程笔试、实践环节考核、毕业综合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考试合格者,6月10日至30日可登录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按照流程提示在网上申办毕业证书。符合免考细则中有关规定或修改有关信息的考生,应于7月1日至15日将有关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报送所在考区的市级自考办审核。

(摘自《新华网》6月7日)

职校招生乱象亟待整顿治理

又到一年招生季。每到此时,职业院校的招生乱象日益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从近几年媒体所曝光的职校招生乱象中,无外乎几大类:

一是招生回扣。职业院校直接或通过招生中介与基层中学的老师尤其是毕业班班主任对接,对推荐学生入学给予一定数额的“回扣”作为回报,美其名曰“推荐费”或“宣传费”,数额也随着行情与日看涨,从开始的两三百元发展到现在的上千元;

二是考生“被”志愿。2011年某省一高三毕业班30余名高考生志愿被班主任篡改,东窗事发后班主任被逮捕。而这只是冰山之一角。普通中学部分老师与职业院校招生人员在利益上的讨价还价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且无从查究;

三是虚假宣传。少数职业院校在招生简章上作足了文章,发给学生的与报主管部门备案的大不相同,比如100%高质量就业,比如师资队伍、实训场所的虚增,比如办学条件的夸大等,无所不用其极。

就职业院校而言,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在招生上不择手段,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种短视带来的招生乱象背后,已经形成亟待破解的职业教育发展“危局”。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探讨这个问题似乎不合时宜,但这也绝不是杞人忧天的“泼冷水”。因为对职业教育而言,这种招生乱象已经触及其生存发展的根基。

首先,招生乱象使得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愈发下降。招生乱象,不仅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乃至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减掉国家、地方、院校为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不懈努力。

其次,招生乱象使得职业院校之间形成恶性竞争。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表现在财政支持项目的争取上、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上。这种竞争还是有序的甚至是可控的。然而,招生中的乱象在更多时候则是隐性的、难以查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职业院校在生源上出现无序的、不可控的竞争。这种竞争中利益最有可能受损的是考生和家长。

再次,职业院校会处于招生“泥潭”不能自拔。现在职业院校全员招生、教师身负招生任务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人曾经极端地讲,职业院校只要抓两“口”就行,即进“口”(招生)保命,出“口”(就业)保名。这种观点背离了目前内涵发展这一重要目标。

既然身处招生乱象带来的“危局”,我们就必须尽快找到破局之道,以使职业教育早日走出困境。笔者认为,破“局”需要多管齐下,而教育主管部门身负重责,应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一要真正树立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对规模的扩张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无论是在院校设置数量的快速增长上,还是招生计划的行政安排上都可见一斑。这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到,当前职业教育必须要从规模的扩张向内涵的提升转变。在招生计划上,我们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更多地与行业主管部门协作,以更加契合实际的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来指导职业院校的招生计划拟定,而不是简单备案了事。

二要营造职业院校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出台一系列文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针对性、指导性很强的政策性意见,对职业院校办学育人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作了良好的引导。但在很多地方,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以及地方政府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发展的现实需求。另外,在部门统筹上,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分割严重,九龙治水难治水的现象严重。这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和协调。

三要建立职业院校招生工作的良性机制。我们需要从职业院校招生行为的规范以及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入手,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和期待,竭尽所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真正以内涵发展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认可度。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招生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不断防范职业院校招生过程中加速累积的廉政风险,真正实现职业院校的“阳光”招生。同时,加大对招生过程中违规违纪行为的调查处理力度,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以“铁腕”来塑造职业教育自醒、自重、自强的社会形象。

(摘自《中国青年报》6月4日)

中国将成为职业教育输出大国

“中国正在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进行宏伟的改革,努力提高城乡劳动力市场上青年和成人的技能,这是更大范围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一部分。”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期间,会见中外记者时说。

在出席中外记者见面会前,博科娃与国际800多名教育专家、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参观了中国职业教育展,目睹了中国职业教育走过的100多年历史,即从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开始建设自己的职业学校,到1917年教育家黄炎培发起创办第一个研究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再到今天蓬勃发展的格局。

据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探索了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到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有13177所,在校生有2197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有1276所,在校生有960万人。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分别达到95%、84%,成为产业大军的中坚力量。

同时,中国政府自2007年起对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资助政策,覆盖90%的学生。2009年对全日制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施免学费政策,2010年又扩大至城市家庭困难学生。高职院校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各项奖补政策面达到20%以上。

“人力资源是唯一可再生的资源。”国际劳工组织执行主任Jose Manuel Salazar-Xirinachs表示,大部分国家面临年轻人的就业危机,迫切需要在劳动市场与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中国在提高青年人就业能力、储备人力资源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

“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青年人技能培养、社会就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职业教育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博科娃说,在中国召开此次会议,探讨国际社会如何确保所有青年和成年人获得工作和生活所需技能,是非常合适的。

大会通过了《上海共识》,其中提到: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真正使职业教育体现出经济振兴和社会和谐结合点的重要价值,成为应对当前危机与创造未来繁荣的有效途径。

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以及愿意为国际社会提供经验,作出贡献。

其实,中国政府早在2005年就在做相关的工作:2005年1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开办“发展中国家管理官员研修班”,这是中国政府向发展中国家援助计划的重要部分,计划在3年内向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这是继“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之后,又一个“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同时,受国家有关部委委托,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11月承办了首期“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官员研修班”,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和国际反响。之后,该学院又从2009年11月开始承办“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管理研修班”。截至目前,学院共承办15期援外培训班,为全球83个发展中国家的422名学员进行过相关培训。

出席上海大会后,喀麦隆大学经济与商业科技主管Jules Assomou代表喀麦隆政府,专门取道宁波与非洲国家职业教育英语研修班学员进行讲座交流。去年6月,他就受喀麦隆政府派遣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研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课题。

据Jules Assomou透露,喀麦隆自1961年独立以后,加拿大、韩国曾为其援建一些项目,不过后来都撤走了。中国除援助项目外,更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机制、经验带给了喀麦隆。在该国经济中心杜阿拉市,已经出现中文学习班,以专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与学生。

泰国教育部部长 Suchart Thadathamrongvech说,该国经济、贸易、服务业发展与中国联系紧密,做好中国投资泰国的人才储备工作,尤其是在高速铁路、水资源开发与土地勘测方面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中国职业教育界交流、合作。

在研修班接受培训后,西非塞内加尔教育部官员Youssoupha说:“中国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多样化的深度、紧密合作方式,让我感到惊讶。对我国职业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正在努力尝试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阿富汗教育部项目主管Mir Zabihullah表示:“培训课程安排让我们收获颇丰,深受启发。校企合作的各种模式很有创意和意义。” 津巴布韦大学成人教育部主席Alexander说:“希望回国后推广应用中国职业教育模式与经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过去我国援外工作很多时候就是给人修路、修体育场甚至是修建国会大厦,修好以后直接交钥匙给对方使用。但现在这些已经远远不够,只有提高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才能让这些暂时比我们落后的国际朋友们真正成长与发展起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6月4日)

浙江扩大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

本报讯(记者 朱振岳)浙江省教育厅、发改委和物价局近日联合发文,决定进一步扩大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办学自主权,鼓励支持民办高校规范发展。

浙江省《关于进一步扩大民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若干意见》指出,民办高校在确保达到校舍、师资、设备等基本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可自主制定年度招生总规模和分专业招生计划,并报省教育厅、省发改委审核备案后,面向社会公布并招生;自2012年起,有意愿的民办院校(含独立学院)可以纳入“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范围,鼓励民办高职院校进行“校考单录”、“注册入学”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在扩大收费自主权方面,民办高校可自主选择本校当年专业总数25%以内的专业,在规定基准价基础上,在50%浮动幅度范围内,自主制定具体学费标准,报省物价局备案后执行,并按规定向社会公示。民办高校收取的服务性费用和代收费用,按“学生自愿、据实收取、及时结算、定期公布”的原则办理。

此外,浙江省还改革了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按照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省教育厅比较同类公办高校,放宽20%比例核定专业设置总数。在专业设置总数以内,允许民办高校根据教育部修订的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自主设置除国家和省控制布点外的专业,允许民办高校自主确定专业方向。

本报讯(记者 朱振岳)浙江省教育厅、发改委和物价局近日联合发文,决定进一步扩大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办学自主权,鼓励支持民办高校规范发展。

浙江省《关于进一步扩大民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若干意见》指出,民办高校在确保达到校舍、师资、设备等基本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可自主制定年度招生总规模和分专业招生计划,并报省教育厅、省发改委审核备案后,面向社会公布并招生;自2012年起,有意愿的民办院校(含独立学院)可以纳入“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范围,鼓励民办高职院校进行“校考单录”、“注册入学”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在扩大收费自主权方面,民办高校可自主选择本校当年专业总数25%以内的专业,在规定基准价基础上,在50%浮动幅度范围内,自主制定具体学费标准,报省物价局备案后执行,并按规定向社会公示。民办高校收取的服务性费用和代收费用,按“学生自愿、据实收取、及时结算、定期公布”的原则办理。

此外,浙江省还改革了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按照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省教育厅比较同类公办高校,放宽20%比例核定专业设置总数。在专业设置总数以内,允许民办高校根据教育部修订的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自主设置除国家和省控制布点外的专业,允许民办高校自主确定专业方向。

(摘自《中国教育报》6月2日)

走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新路

本报讯(记者 陈强 通讯员 王军胜)正值毕业季,地处河南郑州的黄河科技学院“宇通重工班”的64名学生格外开心,作为黄科院与宇通公司联合“订单式”培养的第一批学生,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他们日前顺利毕业并全部被该公司留用。

作为全国首家成立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黄科院始终追随着市场的脉搏,处处为用人单位着想,形成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民办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我们与河南交通建设等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公司派工程人员来校讲课,学生到公司实习,毕业后留在公司就业。这样,既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黄河科技学院院长胡大白说。

在普通本科高校,科班出身的教授、副教授是教学的主力,但在黄科院的讲台上,常常可以见到工程师、新闻记者、银行行长、主治医师的身影。学校大胆改革,借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双师型”的做法,培养和引进了一批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学生普遍反映,“双师型”教师专业水平高,教学中能紧密联系现实问题,实现了教学与实践、教学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

学校还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大胆改革,由过去“老师出题、学生设计”,改变为“企业命题、老师选定、学生设计、市场检验”,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近年来,该校学生设计的“王守义十三香形象整合”、“三虫雕塑画册”等作品,均被相关企业采用。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摘自《中国教育报》6月12日)

我国科研影响力真的领先世界吗?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布名为 《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的报告,称大量数据表明中国在发表论文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很快将成为全球领导者。报告负责人预计,中国将在2014年依次超越英、德两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科技强国。

对此说法,科研界“名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昨天表示,国内论文数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然》系列期刊推出了《自然通讯》这本杂志,“只要不造假的论文都能发”。

指标好看“水分”大

这份报告指出,2011年全球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总量为3425篇,其中中国论文数量为225篇,占比6.6%,相比2010年的152篇明显增长,与2000年时的12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225篇论文中,有48篇是发表于《自然通讯》,比例超过20%。

“有些发在《自然通讯》的中国论文,只能说是‘垃圾文章’。”饶毅昨在“文汇讲堂”上公开表示,《自然通讯》不是《自然》正刊,恰好迎合了中国以论文数量为指标的科研需求,吸引了国内大批投稿者,发行这份子刊“赚足中国科研的钱”。

另一种“水分”来自引用率。《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援引数据说,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中,也就是引用率最高的“前1%”论文中,超过一成都是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比重名列全球第四。此前,沪上就有一位理工大学校长质疑说,国内学术圈已形成一种“行规”——论文作者互相约定、互相引用,“你引我几句,我也引你几句”,由此把彼此的论文引用率拉上去,取得“互利双赢”。

此外,还有一项不成文的潜规则:一些学术刊物要求投稿人必须在论文中引用该刊已发表的论文,才接受投稿和发表。这样一来,这份学刊的“被引用率”也被捧高。事实上,这两种交换引用均为无效引用,无法证明论文含金量。

数量只为质量“打工”

“科学是只认第一,不认第二的。”葛兰素史克公司中国研发部副总裁鲁白这样说。在科学发现方面,诺贝尔奖只给第一人,其后的追随者无法捧杯;在技术发明方面,独门专利也是授予第一家,后来者只能复制或“山寨”。

饶毅表示,国内论文数量充足而质量不足,大量论文只是在做科技翻译和微调,是相关高质量国际论文的“附属品”,而为发表这些论文所做的科研工作,其实只是为科研发达国家研究者做了一些辅助性工作。专家直陈,全球科技领域内,只有质量第一才能主导高端利益,庞大数量只是金字塔的基座,只是在为质量“打工”。可以说,中国科研已经“脱贫”,却还未“致富”。

“论文数量与质量没有同步,两者之差越大,问题也越大。”饶毅表示,中国当前科学基础不够坚实,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先进、低于历史纪录、低于经费增长、低于公众需求的水平。他认为,若论重要论文,中国目前可能还不及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他在海外求学,日本科学家已取得了4—6个诺奖级的成果,而中国诺奖级的成果要追溯到几十年前青蒿素这样的原创成果。

“就生命科学而言,中国目前的科研地位大约相当于1910年左右美国在全球所处的地位。”饶毅说,“对中国科学,我担忧现状,乐观远景”。

选人不能“选杂志”

基于论文而作出 “中国科研影响力全球第二”的判断,被饶毅认为“不出十年就会沦为笑谈”。但在当前科研体制下,国内单位依然采用了一种唯论文是举的人才选拔模式。

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期刊《自然》、《科学》、《细胞》等,成了中国科研选聘的硬条件。饶毅估计,80%的科研单位用杂志来招人用人,似乎在几大杂志发过论文就代表了高超的科研能力。

饶毅认为,其实一些科研单位也不是不知道其中的不合理性,但出于种种原因还是只看杂志。一来,单位怕承担责任,因为选用名刊的论文发表者,即使他们后来无所建树,错也不在当初;二来,单位怕承受压力,因为单位之间要相互攀比,你若没有“《自然》或《科学》的人”,会被看不起;三来,单位怕经费不足,因为在课题或项目申报中,有些评审者也要看单位里有没有发过某杂志的人,才决定给不给经费支持。

他直言,在这样的人才评价体制下,大量科研经费超过了使用者的能力需求,也没有产出相称的重要研究成果,“被白白浪费了”。

(摘自《解放日报》6月3日)

调查表明:逾九成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 根据教育部网站4日公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学生中,有97.9%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据了解,今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第21年。调查工作在京、津、黑、沪、浙、赣、鲁、豫、鄂、粤、川、滇、陕、宁、新等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同时在上海开展了网络调查。

调查表明,91.4%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强我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座谈、访谈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我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能走回头路。

调查显示,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表示认可的学生比例均超过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5%。

调查表明,98.7%的学生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97.8%的学生认同“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学生认同“大学生应当走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前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考虑利益问题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等观点的比例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近八成学生表示有入党愿望,与近年来的比例基本持平。将“追求理想信念”作为入党动机的学生比例比2011年高出8.3个百分点,连续3年排在入党动机的首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员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满意度分别高达95.1%、96.3%和95.6%。

此外,调查也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进行了调查。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59.9%的大学生使用微博。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称,今年的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今后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搭建工作平台,创新工作载体,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摘自《新华网》6月4日)

中国大学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

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称,南科大复试考的是学生天赋,农村学生更容易脱颖而出

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

5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到武汉亲自为招生做宣传。朱清时称,“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有想象力。”。

这个今年66岁,被称为“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的老人,和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学校长似乎不太一样:身着运动服、一脸清瘦,没有过多的随从人员,没有满口的“官话”。

“南大复试是考学生的天赋”

去年,未经教育部批准,“等不及了”的朱清时“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招收学子45名,在全国掀起风波。近日,首次拿到招生“准生证”的南方科技大学在全国8个省市招生180人,对于家长们关心的分数问题,朱清时说:“我要招的是尖子学生,所以高考分数最好在一本线上50到60分。这就是我的预测分数线。”

“这支钢笔的用途有哪些?可以用来写字、当回形针别纸张、度量长度、甚至可以用来捅电脑主机的开关。”朱清时拿起钢笔说,南科大的复试考的是学生的天赋,有点像测智商,与是否在重点中学、知识多少等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农村学生应更容易脱颖而出。

“家长对自授文凭非常自豪”

2011年,由于一直拿不到教育部的招生许可,朱清时“一怒之下”决定先招收一批实验班。这批学生从全国的高二学生中招,学校自授学位和文凭。

争议中,南科大终于招齐了首批45位学生,其中最小的学生只有10岁。2011年6月,这批孩子集体拒绝参加高考。对此,做了多年大学校长的朱清时表示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到现在,45名学生已经走了2名。剩下来的,仍在南科大上学。对于这批孩子的就业,朱清时说完全没问题,很多知名企业已和他们联系,届时不用考试,将全部录用。

朱清时坦言,家长对南方科大自授文凭非常自豪,“最后要不要学位和学历,应该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再考虑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摘自《重庆晨报》6月7日)

如何补上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环”

6月3日,学生在天津大学第八届暑期实习生洽谈会上寻找实习机会,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当日,天津大学第八届暑期实习生洽谈会在该校新体育馆举行,18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加,吸引了近2000名在校学生前来咨询。

在校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据媒体报道,截至5月底,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不足五成,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其他地方传递出的信息同样不乐观。在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众多因素中,实践经验的缺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有不合理的一面,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

■本报记者 柯进

最近,一位名为“IANA”的大学生网友告诉记者:“我是今年毕业的应届生,寒假前后错过了校园招聘的机会,工作还没有着落,最近去参加社会招聘,发现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的考查更重视。回想大学几年,我都没有什么像样的实践锻炼经历可以写进简历,就连学校安排的实习,也都走了过场,实习鉴定表都是托人盖章的……”

实践经验不足成为求职的“绊脚石”

一项对135家企事业单位用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2%的单位看重大学生的实习经历和在校期间的实习成果。

李梅是北京某所“211工程”大学2012届毕业生。这学期开学至今,她已经参加过20多场招聘会,也经常上网了解现在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但是,李梅在很多招聘会上发现,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很多职位都只招有工作经验的人。而且只要递上简历,招聘人员几乎最先问到的就是有没有实践经验,他们喜欢招去就能马上上岗干活的人。李梅充满挫败感地说:“已经投出去60多份简历了,至今只有两家单位让我去参加面试,其他的都石沉大海,估计还是在校期间没有多少实践锻炼经历的缘故。”

其实,不止李梅一人在就业市场上遇到这样的尴尬。据李梅介绍,进大学虽然快4年,但她和身边的大多数同学基本没参加过社会实践或实习,“利用假期找个和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很难,既需要熟人介绍,又要给实习单位缴纳实习费。平时,很多同学虽然四处找机会,但大家做得最多的还是商场促销、街头发传单、餐馆打短工或者家教等工作,对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很有限。”

那么,用人单位究竟看重大学毕业生的什么素质呢?不久前,在北京市一场面向大学生的人才招聘会上,一家三甲医院的招聘人员对记者说:“在选聘人才时,我们确实很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一般不考虑医学院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更多的是选择经验比较丰富的应聘者。”

近日,记者随机咨询了10多家用人单位。这些用人单位几乎都认为,在人才市场上,实习经历丰富的学生,其“性价比”相对较高。

在真实的就业环境中,持类似看法的用人单位究竟有多少?最近,民盟北京市委大学生就业课题组发布了一份自2009年3月以来针对用人单位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共涉及442名北京高校毕业生,其中,男生204人,占调查学生数的46.2%;女生238人,占调查学生数的53.8%。调查学生就读学校性质,其中,部属重点院校141人,占31.9%;地方重点院校277人,占62.7%;一般本科院校24人,占5.4%。调查学生学历情况:研究生学历38人,占8.6%;大学本科学历384人,占86.9%;大学专科学历20人,占4.5%。调查学生所学专业性质:人文社科类152人,占34.4%;理工科类158人,占35.7%;农、林、医类88人,占19.9%;艺术类44人,占10%。

课题组对135家企事业单位用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企业“看重求职者哪些方面素质”这一问题中,52%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看重实习经历和在校期间的实习成果。这些用人单位表示,在审查毕业生简历时常常将实践经验作为了解其能力的重要途径,甚至作为最终单位是否愿意接收该毕业生的条件。

围绕用人单位看重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