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日山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电话:0595-26530220 N4 编辑:黄石竹 设计:王彬彬 校对:郭厦儿 组版:潘丽曼 依据《中华现代汉语词 典》对“朋友”的释义是“彼 此之间有良好关系和情谊 的人”, “知己”的释义是“了 解自己,跟自己情谊深厚 的”,知己者便是彼此之间 知根知底,感情深厚的人。 由此可见,做朋友容易,成 知己者难。窃还以为知己 者就是彼此披肝沥胆,促膝 谈心,和盘托出,互相托付, 因此真正知己者可谓少 矣。难怪鲁迅先生曾经说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 当以同怀视之”。 现实生活如百花筒,大 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都 有。到底哪里“觅知音”? 一般人总认为来往较密,彼 此处得来,关系较融洽便是 “知音”或“知己”,窃以为这 是较低层次,是一般朋友。 是知己者就要能“雪中送 炭”,也要能“锦上添花”。 顺境时能“互相关心,互相 帮助,互相爱护”;逆境时, 不袖手旁观,而是给你勉励 加油;辉煌时送上祝福,还 轻轻地在你的脑袋、肩膀上 拍一拍,让你清醒,不迷醉, 免于停滞不前。 知己者不一定都是关 系最密切者。夫妻耳鬓厮 磨,同席共枕,但不一定都 是知己人。有些夫妻不是 同甘苦,共患难。何以见 得?在上世纪 50 年代,有 些丈夫秉性耿直,敢于直言, 在整风运动中变成“右派”,可 有些妻子在“反右”运动和以 后的“文革”动乱,就要和丈夫 划清界限,一纸离婚书就把家 庭支离破碎,也让丈夫更深陷 入痛苦深渊。等到后来丈夫 平反了,有的妻子想复婚,但 是破镜难圆。丈夫历尽劫难 后,清醒过来,终于不颔首。 很多人说最知己者莫过于父 母,我倒是认同。儿女是父母 共同的结晶,尤其是母亲,十 月怀胎,孩子呱呱落地后含辛 茹苦养育成人,难道不会成为 儿女的知己人吗?但是目睹 现实不诚然,有的儿子没有 “报得三春晖”,自己过得很 好,父母却活得很糟糕,令人 深感遗憾。 非洲有一句谚语:要找一 个没有缺点的朋友、知己,就 没有朋友、知己。信然,因而 我们对朋友、知己,不可过高、 苛刻要求。否则,就真正连一 个朋友、知己也没有。 美国教育家亨 · 亚当斯在 《论教育》中说“一生交一个朋 友谓之足,交两个朋友谓之多, 交三个朋友谓之难得”,我国清 代大作家曹雪芹在他的巨著 《红楼梦》里也写道“万两黄金 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以 上箴言告诉世人要珍惜朋友、 知己。辛勤耕耘收获仁惠的友 情、知己,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 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和谐欢歌。 话说朋友知己 叶柏龄 (南安诗山) 前一阵子在街上逛,耳 边突然传来熟悉的闽南语歌 —《爱拼才会赢》,心里 挺兴奋的。在这千里之外的 异乡,能听到家乡的歌曲,就 如同遇到了老乡一样,感觉 特别亲切。 又一日,到超市买东西, 一段音符飘进耳际,让我蓦 地一愣:这歌曲蛮特别的,似 乎听过。细细听来,是闽南 语的,这不是《再见阿郎》里 的片尾曲《千错万错》吗?我 忍不住跟着哼了起来,旁边 的人纷纷侧目。这才意识 到,自己太投入了。 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的 音响唱的永远是《故乡》、《爱 情一阵风》等经典的闽南语歌 曲,当时听着感觉挺“土”的: 干吗不放些流行歌曲呢?但 父辈们却是乐此不疲。一方 面,父辈们大都没上过几年 学,普通话听不大懂;另一方 面,身为闽南人,自是对闽南 语歌曲情有独钟。当时,大人 们热追的一部电视剧是《厦门 新娘》,一部很感人的台湾 片。那片尾曲《你现在好吗》 也是传唱于大街小巷。 当我们长大了,听多了 “国语”歌曲之后,蓦然发觉, 闽南语歌曲还真是别有一番 风味,它越来越强烈地吸引 着我们,特别是一些影视金 曲,比如《男人情女人心》、 《故乡在海边》等。突然感觉 到,闽南语歌曲仿佛在呼唤 闽南人那种不断拼搏的精 神。就像《爱拼才会赢》里唱 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 拼,爱拼才会赢”。 有一次,我发了一首闽 南语歌曲给同学听。他听完 之后问了一句:你们闽南歌 是不是都是这种调子啊?另 一个同学则说,瞧你听的什 么歌,都是软绵绵的。其实 呢,不了解闽南文化的人还 真是难以理解闽南语歌曲 的。据说,由于闽南人是从 中原迁徙过来的,其间的颠 沛流离让闽南人的祖先感受 了生活之艰辛,但又对未来 充满了希望。这种心态反映 在闽南语歌曲上,就有这么 一种特点:有的歌曲虽然有 一点悲伤,但其中都蕴含着 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这就 是闽南人敢于拼搏的写照。 父母们特别喜欢听的, 是闽南语歌曲;大哥小轿车里 CD,唱的是闽南语歌曲;我 的电脑里放的,也是闽南语歌 曲;家乡的小孩听的,还是闽 南语歌曲。闽南语歌曲还真 是有魅力,男女老少,一概“通 吃”。网上有评论说,对比闽 南语歌曲与粤语歌曲,粤语歌 曲虽流传的范围更广,但仅局 限于年轻人,而闽南语歌曲却 是不分年龄、不分层次的。 聆听着熟悉的闽南歌, 感觉好温暖,仿佛置身于故 乡的大厝中,听阿公阿嬷讲 那遥远的故事。其中蕴含的 乡音乡情,值得我们一辈子 去珍藏。 聆听闽南歌 叶小杰 (南安眉山) 临近春节,收到了 2016 年的第一张贺年卡,甚为欣 喜。因为通信的飞速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问候形式、祝 福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 变。写信,寄贺年卡慢慢地 被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方 便快捷的方式取而代之。贺 年卡被视为“过时”物件,逐 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因 此越发稀缺。 大约五百年前,一个寒 冬的清晨,临近春节,明代的 书法家、文学家文征明收到了 满屋子的拜年贺卡。按照北 宋以来用名帖拜年的习俗,文 征明也随着潮流向别人投送 拜帖。从他写的一首诗《拜 年》可以推测出贺卡在明代流 行程度。他说,“不求见面惟 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 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 虚。”古时交通不便,相见不 易,且年节迎来送往诸多繁文 缛节,以拜帖问候虽简陋缓 慢,但确是一种简便礼节,也 表达了心意。现如今,电子贺 卡,短信问候,虽便利快捷,但 和纸墨飘香,见字如晤的贺 卡、书信相比总是差了那么一 点人情味。 我所在的单位每年做资 助贫困农村二女户上大学的 助学活动。时常收到受助学 生的感谢短信和电话,但是 有一次,收到了一封来自受 助学生的感谢信,让人印象 深刻。信纸是用写对联的红 纸裁成的,还用铅笔轻轻打 了格子,字迹工工整整。她 叙述了上学以来的学习生活 和表现,信里充满了感谢。 原本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就 能把话说清,但是她用写信 的方式信来表达她的感恩, 似乎承载的信息更多。 想起木心的一首诗《从 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古人写信 须研墨、洗笔、铺纸,一道道程 序,仪式感十足。今人写信自 然没有这么繁琐,虽然也要跋 山涉水,一两日才寄到,但比 起可以转发、群发的电子贺 卡,短信微信却显得庄重,专 注和踏实。问候和祝福的话 还是那些,甚至还有创新,但 似乎草率了,泛滥了,浮躁 了。所以亲笔写的贺年卡,书 信在方寸之间所传递出来的 诚挚比电子通信,指尖传情更 让人感觉幸福和温馨。 一张贺年卡 郑燕玲 (德化) 书房里珍藏着一套完整的《毛泽东 选集》,红色封面,人民出版社出版,上海 东方红印刷厂印刷, 1968 1 月上海第 4 次印刷,那是爷爷的珍藏。爷爷虽过世 多年,但他留下的这套红色书籍永远是 我最难忘的红色纪念。记忆中,小时候 经常缠着爷爷讲打仗的故事,每次爷爷 总会指着毛主席画像告诉我:“这是伟大 的毛主席,是他领导中国人民创立了新 中国,人们都说毛主席有个痣,打仗越打 越胜利。”懵懵懂懂的我,尚不明白爷爷 话里的意思,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幼 小心灵就对于毛主席,对于那套红色的 《毛泽东选集》有了莫名的亲切和企盼。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因为识字渐渐多 了,家里的藏书几乎都翻遍了,对于那套 《毛泽东选集》却总是似懂非懂,对其中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践论》、《矛盾 论》、《论持久战》、《愚公移山》、《别了,司 徒雷登》等文章,总是百看不厌,文章内涵 无法完全读懂,但至少里面的字都懂得 念,心里头感觉毛主席真了不起。五年级 的时候,当我读到毛泽东《七律 · 长征》里 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时,心里头尽是那个豪迈劲和激动劲。语 文老师看我课外阅读很多,语文成绩特 好,直接任命我当班长,不断地鼓励我经 常阅读,经常写作,经常思考。后来,我常 常把压岁钱节省下来买书,如《童话大 王》、《故事大王》、《格林童话》等启蒙性质 读本,都成为我平日里最惬意的阅读享 受,那是多么永恒与温馨的读书感觉。 后来不知从哪里找到一本纸张业已 发黄的《毛泽东诗词》,真是如获至宝,爱 不释手。经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大声朗 读《水调歌头 · 游泳》、《卜算子 · 咏梅》,尤 其是读到《蝶恋花 · 答李淑一》的“我失骄 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问讯 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 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 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时,禁不 住热泪盈眶,原来伟人也有七情六欲,伟 人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眼泪。 参加工作以后,读到张士义先生所 著的《毛泽东在历史转折关头》,该书将 毛泽东放在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 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西安事变、重 庆谈判、抗美援朝、苏共二十大、中美关 系等重要历史进程事件来分析,对于全 面掌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 用具有很大参考价值。而读到美国人罗 · 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很厚一大 本,便对于毛泽东作为 20 世纪重要政治 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有了更深刻的理 解。我想,通过比较阅读中国人、外国人 眼中的毛泽东,能进一步理解毛泽东的 历史性贡献,对于进一步熟悉中国共产 党发展历史,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对于今天的我 们来说,通过阅读关键的历史事件和重 要的历史人物来理解和感知历史意义价 值,做到以史为鉴,更好担当起当代历史 责任。而从毛泽东身上,我们能深刻地 认识到记住历史是多么重要,只有记住 了我们的历史,我们未来发展才有方向, 才有航向,才有希望。 不可否认,一些人会肤浅地认为阅读 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显得枯燥乏味,除非是 历史学家或历史工作者才有必要去阅读 和思考。而我却认为事实远远不是这样, 真正往深层次方面去看,通过阅读国家领 导人的著作,我们可以在更高站位上把握 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趋势,能更好认 清当前乃至今后国际社会发展方向,这无 论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 一个系统来说,都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 因为我们发展需要的是开明的与时俱进, 而不是狭隘的坐井观天。 近年来,我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 《摆脱贫困》、《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 编》等一系列著作,通过阅读这些,我不仅 提高了政治理论修养,更重要的是坚定了 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值得一提的 是,当我读了《摆脱贫困》后,深受鼓舞, “弱 鸟先飞”、 “滴水穿石”、 “四下基层”等富有 创见的理念观点已逐渐渗入我心,必将不 断鼓舞激励我更加努力思考,更加尽心工 作,这就是阅读“红色”著作的意义与价值。 应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有了 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或者网络或者书 本,或者微信或者微博,或者电视或者广 播,这些多元的选择也许会令我们应接 不暇,无所适从,但这点却不应成为我们 拒绝阅读的借口。事实应该是,作为一 个现代特质意义上的中国公民,非常有 责任去阅读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 历史书籍,非常有必要在工作生活中多 花点时间在读书和思考上,这样一方面 有阅读,一方面有思考,整个人都会变得 更加深邃和富有魅力,通过阅读去改变 一个人的学识涵养,通过阅读去丰富一 个国家的精神信仰,这是历史和现实交 付我们的重要而深刻的使命担当。 红色的纪念 姚添丁 (南安洪梅) 每次路过柑舍头的时候,心里总是有 一种特殊的情感涌出来,不知道这个地方 为什么叫柑舍头,闽南奇怪的地名有不 少,不过对这里特别好奇。柑舍头用闽南 语读的发音有些像“甘蔗头”,我总是把柑 舍头叫作甘蔗头。据说以前这里住着一 户姓甘的大户人家,他们家的房子修得富 丽堂皇,宅子很大,因此当地人就把这一 片叫作“柑舍头”。另一种说法说的是:住 在这里的人家姓许,在闽南话的读音中许 和“苦”同音,他们为了让自己和子孙后代 能够在未来的日子过得甘甜如饴,就把这 一片叫作“柑舍头”。 对这个地名有莫名的好感,经过这里 的时候免不了要多张望几下。经过柑舍 头总让人想起那又硬又难啃的甘蔗头,甘 蔗头虽然难啃,但很甜。啃甘蔗的时候, 最爱的就是那节甘蔗头,甘蔗啃多了嘴会 酸,甘蔗渣塞住牙缝的感觉不好受,不过 就是喜欢。小时候的我们特别贪吃,大冬 天里,天寒地冻,时常流着鼻涕,边吃甘蔗 边抹鼻涕,拿着甘蔗的小手冻得通红,虽 然不雅,但很享受。 小时候,我们家屋后种了一大片甘 蔗,有时候,我们会帮忙着剥叶子,很容易 伤到手,大人们叮嘱一定要戴上手套才 行,累了会躺在铺满甘蔗叶子的甘蔗沟休 息,竟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那个时候, 要是不乖,大人们会唬小孩说:“喂,你知 道你从哪里来的吗?你不是你妈妈亲生 的,你是甘蔗沟捡来的。”听到这么说,我 很惶恐,真以为自己不是妈妈亲生的,吓 得大哭起来。后来,还要在大人们的安慰 和哄骗下,一再说明,我是我妈亲生的,才 破涕为笑。 除了大人借“甘蔗沟捡来的小孩”唬 我们的事外,让人记忆深刻和甘蔗有关的 有趣的事情还有很多。 在闽南农村,姑娘出嫁回门时,娘家 要给女儿女婿准备好两棵有头有尾用红 绸带捆绑在一起的甘蔗让他们带回婆家 去,意味着好事成双,希望女儿女婿的生 活有头有尾,幸福吉祥,像甘蔗一样节节 甜的美好祝福。 在闽南农村生活久了,对这片乡土带 来的回馈有着难以言说的感情。岁月荏 苒,时光老去,回荡在耳边的是不改的乡 音。关于甘蔗的乡音俚语有很多,像“甘 蔗归丛哺—无斩节”(就是做事没有节 制,不知道分寸的意思),“火烧甘蔗园 —无匣”(无合,不合适的意思)……有 太多太多的记忆连同乡音飘逝,每一次回 到老家总能够听到熟悉的声音,亲切友好 的问候,有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甜滋滋的 感觉。 经过柑舍头,想起各种经历,有酸甜 苦辣咸,五味杂陈。想起经历过的苦痛, 心里泛酸,要是能够有人在你最为痛苦的 时候,递给你一节甘蔗头,那时候你该是 幸福的。 1月 黄种酷 1980 年 8 月生,南安 洪梅人。南安市青年文学协会常 务理事。作品散见于《南安商报》 《泉州文学》《福建文学》等。 人物简介 柑舍头 常言道,姓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话虽如 此,但生活中每个家庭都非常看中孩子的取名, 期盼一个好名字伴随一生。“会晓生囡子,未晓 呼名”(晓得生孩子,不晓得为孩子取名),这句 闽南俚语道出了孩子起名之重要性与难度值, 从侧面印证了古人所言“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 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 家有男女两小孙,忆及给他们取名之趣,确 有一番话头。儿媳妇身怀第一胎时,儿子就催促 我早早酝酿取名之大事,还特别嘱咐需预备性别 区分度明显的若干名字。一想到平生即将首任 升级版祖父,自当喜上眉梢,取名便成为家庭要 务之一。在下素嗜涂鸦, QQ 个性签名为“烟染素 笺生锦绣,茶蘸枯笔起波澜”,但对遴选简简单单 的三两个汉字,有时还真是笔底枯涩,脑筋伤透。 遍翻辞书披阅资料恶补命名学,还要瞻前 顾后,譬如乡里昭穆行辈与亲朋好友姓名,以避 雷同甚而犯上之嫌;尤其要赋予名字一定内涵 与音韵美感,如此推敲起来殚精竭虑。至于流 行的命理五行周易八卦之类玄学,本人不谙其 理也不好此道,故不虑及。 蛇年岁暮,媳妇产下女婴,全家之喜自不待 言。其时,我从储备的女性名字中选择一个“妙” 字,先锁定下来。刚好孙女降生的前一天是农历 小寒,第二天我收到儿子从医院发来的一条信息: 宝宝是寒冷时候上帝赐予我们的最温暖的礼物。 读罢,喜泪盈眶,灵感突现:就以“洪妙寒”名之。妙 者,少女也,美好、神奇、奇巧、青春年少之谓,凡 “妙”组合的词语几为褒义词。寒者,既表示孙女问 世时的小寒节气,也暗含女子冷静内秀、寒窗求知 等意蕴;音节和谐,好读易记,且无歧义(这一点对 取名尤为重要)。或许在下固守传统,深感女孩芳 名宜柔美一点。 “妙寒”之命名,虽未敢自诩“妙”不 可言,但自我感觉尚算良好,文友也给予褒赞。 今年夏天,就在孙女妙寒一周岁五个月时,又 传喜讯:儿媳妇产下第二胎,是男婴。二度荣任祖 父当然喜不自胜,忙于为孙儿起名,左思右想,榨干 脑细胞,难度绝不亚于孙女之取名,力求阳刚豪气, 凸显男人气息。小孙儿是农历五月初七即夏至日 (新历6 22 日)呱呱坠地的,农谚云“夏至有雷三 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 金”。夏至,骄阳似火,如日中天,令人油然联想到 激情澎湃,精神旺盛,朝气蓬勃。由此顿悟而生发 开来,就由夏天立意,如同孙女一样,以节气取材, 遂敲定“洪天夏”之名,福州大学就读的二儿子得悉 后发来微信:好霸气的名字! 孙儿之“夏”恰与孙女之“寒”形成“冷热互补”, 算是相得益彰。姐弟俩出生时节寒暑相应,冥冥 之中似是上帝的绝妙安排。 “天夏”谐音“天下”,大 气昂扬,寓意好男儿志在四方,勇闯天下,打下一片 天地。音韵也高亢激扬,能彰显男子汉气派。 说完了一通自夸的话,意在忆趣,不寄望孙 辈耀祖扬名。名字终究是名字,无法带来实质 性的好运,路是靠实实在在走出来的。但愿这 对姐弟俩,实至“名归”,而非徒有其“名”,如此, 不枉爷爷一片心意。 为孙辈取名记趣 洪顺兴 (南安诗山) 赶潮人 洪少霖 摄 【作者简介】 苏希,字于钦,号阜山,邑人。 明神宗万历二年甲戌( 1574 年)进 士。官许州知州。 【注释】 杨梅山:位于邑中康美镇与梅 山镇交界处,山南为康美镇,山北 为梅山镇。本诗开头的“古寺”即 指位于杨梅山南麓的始建于唐代 的名刹雪峰寺。得月楼:泛指古寺 前的楼阁。疏影:稀疏的树影。天 花:佛教编造的神话说:梁武帝时, 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香花 纷纷散落下来。用以形容说话极 其动听,后为成语“天花乱坠”,有 点近似于含贬义色彩的“夸夸其 谈”。先秋:初秋。榻:狭长而低的 床,也泛指床。 这首七律名为《杨梅山》,实际上 主要是在写雪峰寺。一开头就突出 “古寺”,说古寺前开张着“得月楼”, 近水楼台先得月,跟杨梅山头一起, 得到明月照临的时间最长。 颔联出句“出林疏影随杯转”写 白天,可能是诗人跟僧人或“驴友”在 树荫下泡茶,所以映出林子的“疏影” 随着杯子转(实际应是树影、杯影随 着阳光转);对句“依槛清光入梦浮” 写夜里,“清光”是月光,月光依着门 槛照进来,进入睡梦中浮游。看来诗 人还在寺里过夜,睡得挺香的。 颈联“未敢天花来作雨,故移云 树动先秋”点出时候是初秋。此联转 折,从景转到情,意思是说,在这名刹 古寺中,不敢天花乱坠地夸夸其谈, 所以上天没有如雨的香花散落,而只 是移动云、树的影子,让人们知道初 秋的征候。 尾联“知君对此能相忆,一任禅 栖半榻留”似是对其旅伴说的,说知 道你这次来游,一定对此游留有深刻 的印象,能经常忆念,或许会再来游 留宿,所以这禅寺里的卧榻一直给你 留出一半来。用这样的方式总结全 诗,表现杨梅山雪峰寺的魅力,别具 一格。 此诗颔、颈两联对仗也甚工,一 些名词的小类(如天文、时令等)都对 得很工整,且句式结构有变化,颔联 为“二二二一”结构,颈联为“二二一 二”结构。 南安千家诗 陈琼芳选注 古寺前开得月楼,长应明月到山头。 出林疏影随杯转,依槛清光入梦浮。 未敢天花来作雨,故移云树动先秋。 知君对此能相忆,一任禅栖半榻留。 · 苏浚 杨梅山 把七岁的梦 背在二十岁的肩上 沿着崎岖的山路 走过一道又一道弯 远去的村庄 一只只灰麻雀 围绕那棵瘦削的老槐树 叽叽喳喳地叫喊 桃花下的誓言 成了村里 一段轰轰烈烈的情殇 煤油灯熏黑的记忆 一直刺激着 小城睡不着的神经 村边,小溪里的 一朵小浪花 怀揣奔向大海的梦想 从半途 拐向口冒青烟的稻田 落地,生根 在树下,谈起理想 微风吟唱流浪的歌 一座沉默的山 巍然肃立 曾经 陈金文 (安溪)

N4 九日山 - fjrb.fjsen.comfjrb.fjsen.com/nasb/images/2016-01/18/A04/20160118A04_pdf.pdf · 乡音乡情,值得我们一辈子 去珍藏。 聆听闽南歌 叶小杰(南安眉山)

  • Upload
    others

  • View
    1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N4 九日山 - fjrb.fjsen.comfjrb.fjsen.com/nasb/images/2016-01/18/A04/20160118A04_pdf.pdf · 乡音乡情,值得我们一辈子 去珍藏。 聆听闽南歌 叶小杰(南安眉山)

九日山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电话0595-26530220N4 编辑黄石竹 设计王彬彬 校对郭厦儿 组版潘丽曼

依据《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对ldquo朋友rdquo的释义是ldquo彼此之间有良好关系和情谊的人rdquoldquo知己rdquo的释义是ldquo了解自己跟自己情谊深厚的rdquo知己者便是彼此之间知根知底感情深厚的人由此可见做朋友容易成知己者难窃还以为知己者就是彼此披肝沥胆促膝谈心和盘托出互相托付因此真正知己者可谓少矣难怪鲁迅先生曾经说

ldquo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rdquo

现实生活如百花筒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到底哪里ldquo觅知音rdquo一般人总认为来往较密彼此处得来关系较融洽便是

ldquo知音rdquo或ldquo知己rdquo窃以为这是较低层次是一般朋友是知己者就要能ldquo雪中送炭rdquo也要能ldquo锦上添花rdquo顺境时能ldquo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rdquo逆境时不袖手旁观而是给你勉励加油辉煌时送上祝福还轻轻地在你的脑袋肩膀上拍一拍让你清醒不迷醉免于停滞不前

知己者不一定都是关系最密切者夫妻耳鬓厮磨同席共枕但不一定都是知己人有些夫妻不是同甘苦共患难何以见得在上世纪 50年代有

些丈夫秉性耿直敢于直言在整风运动中变成ldquo右派rdquo可有些妻子在ldquo反右rdquo运动和以后的ldquo文革rdquo动乱就要和丈夫划清界限一纸离婚书就把家庭支离破碎也让丈夫更深陷入痛苦深渊等到后来丈夫平反了有的妻子想复婚但是破镜难圆丈夫历尽劫难后清醒过来终于不颔首很多人说最知己者莫过于父母我倒是认同儿女是父母共同的结晶尤其是母亲十月怀胎孩子呱呱落地后含辛茹苦养育成人难道不会成为儿女的知己人吗但是目睹现实不诚然有的儿子没有

ldquo报得三春晖rdquo自己过得很好父母却活得很糟糕令人深感遗憾

非洲有一句谚语要找一个没有缺点的朋友知己就没有朋友知己信然因而我们对朋友知己不可过高苛刻要求否则就真正连一个朋友知己也没有

美国教育家亨middot亚当斯在《论教育》中说ldquo一生交一个朋友谓之足交两个朋友谓之多交三个朋友谓之难得rdquo我国清代大作家曹雪芹在他的巨著《红楼梦》里也写道ldquo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rdquo以上箴言告诉世人要珍惜朋友知己辛勤耕耘收获仁惠的友情知己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和谐欢歌

话说朋友知己叶柏龄(南安诗山)

前一阵子在街上逛耳边突然传来熟悉的闽南语歌曲mdashmdash《爱拼才会赢》心里挺兴奋的在这千里之外的异乡能听到家乡的歌曲就如同遇到了老乡一样感觉特别亲切

又一日到超市买东西一段音符飘进耳际让我蓦地一愣这歌曲蛮特别的似乎听过细细听来是闽南语的这不是《再见阿郎》里的片尾曲《千错万错》吗我忍不住跟着哼了起来旁边的人纷纷侧目这才意识到自己太投入了

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的音响唱的永远是《故乡》《爱情一阵风》等经典的闽南语歌曲当时听着感觉挺ldquo土rdquo的干吗不放些流行歌曲呢但父辈们却是乐此不疲一方面父辈们大都没上过几年学普通话听不大懂另一方面身为闽南人自是对闽南语歌曲情有独钟当时大人们热追的一部电视剧是《厦门新娘》一部很感人的台湾片那片尾曲《你现在好吗》也是传唱于大街小巷

当我们长大了听多了ldquo国语rdquo歌曲之后蓦然发觉闽南语歌曲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它越来越强烈地吸引着我们特别是一些影视金曲比如《男人情女人心》《故乡在海边》等突然感觉到闽南语歌曲仿佛在呼唤闽南人那种不断拼搏的精

神就像《爱拼才会赢》里唱的ldquo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rdquo

有一次我发了一首闽南语歌曲给同学听他听完之后问了一句你们闽南歌是不是都是这种调子啊另一个同学则说瞧你听的什么歌都是软绵绵的其实呢不了解闽南文化的人还真是难以理解闽南语歌曲的据说由于闽南人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其间的颠沛流离让闽南人的祖先感受了生活之艰辛但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种心态反映在闽南语歌曲上就有这么一种特点有的歌曲虽然有一点悲伤但其中都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这就是闽南人敢于拼搏的写照

父母们特别喜欢听的是闽南语歌曲大哥小轿车里的CD唱的是闽南语歌曲我的电脑里放的也是闽南语歌曲家乡的小孩听的还是闽南语歌曲闽南语歌曲还真是有魅力男女老少一概ldquo通吃rdquo网上有评论说对比闽南语歌曲与粤语歌曲粤语歌曲虽流传的范围更广但仅局限于年轻人而闽南语歌曲却是不分年龄不分层次的

聆听着熟悉的闽南歌感觉好温暖仿佛置身于故乡的大厝中听阿公阿嬷讲那遥远的故事其中蕴含的乡音乡情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珍藏

聆听闽南歌叶小杰(南安眉山)

临近春节收到了 2016年的第一张贺年卡甚为欣喜因为通信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问候形式祝福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写信寄贺年卡慢慢地被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方便快捷的方式取而代之贺年卡被视为ldquo过时rdquo物件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越发稀缺

大约五百年前一个寒冬的清晨临近春节明代的书法家文学家文征明收到了满屋子的拜年贺卡按照北宋以来用名帖拜年的习俗文征明也随着潮流向别人投送拜帖从他写的一首诗《拜年》可以推测出贺卡在明代流行程度他说ldquo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rdquo古时交通不便相见不易且年节迎来送往诸多繁文缛节以拜帖问候虽简陋缓慢但确是一种简便礼节也表达了心意现如今电子贺卡短信问候虽便利快捷但和纸墨飘香见字如晤的贺卡书信相比总是差了那么一点人情味

我所在的单位每年做资助贫困农村二女户上大学的助学活动时常收到受助学生的感谢短信和电话但是有一次收到了一封来自受助学生的感谢信让人印象深刻信纸是用写对联的红纸裁成的还用铅笔轻轻打了格子字迹工工整整她叙述了上学以来的学习生活和表现信里充满了感谢原本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就能把话说清但是她用写信的方式信来表达她的感恩似乎承载的信息更多

想起木心的一首诗《从前慢》ldquo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rdquo古人写信须研墨洗笔铺纸一道道程序仪式感十足今人写信自然没有这么繁琐虽然也要跋山涉水一两日才寄到但比起可以转发群发的电子贺卡短信微信却显得庄重专注和踏实问候和祝福的话还是那些甚至还有创新但似乎草率了泛滥了浮躁了所以亲笔写的贺年卡书信在方寸之间所传递出来的诚挚比电子通信指尖传情更让人感觉幸福和温馨

一张贺年卡郑燕玲(德化)

书房里珍藏着一套完整的《毛泽东选集》红色封面人民出版社出版上海东方红印刷厂印刷1968年1月上海第4次印刷那是爷爷的珍藏爷爷虽过世多年但他留下的这套红色书籍永远是我最难忘的红色纪念记忆中小时候经常缠着爷爷讲打仗的故事每次爷爷总会指着毛主席画像告诉我ldquo这是伟大的毛主席是他领导中国人民创立了新中国人们都说毛主席有个痣打仗越打越胜利rdquo懵懵懂懂的我尚不明白爷爷话里的意思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幼小心灵就对于毛主席对于那套红色的《毛泽东选集》有了莫名的亲切和企盼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因为识字渐渐多了家里的藏书几乎都翻遍了对于那套《毛泽东选集》却总是似懂非懂对其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愚公移山》《别了司徒雷登》等文章总是百看不厌文章内涵无法完全读懂但至少里面的字都懂得念心里头感觉毛主席真了不起五年级的时候当我读到毛泽东《七律middot长征》里的ldquo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dquo时心里头尽是那个豪迈劲和激动劲语文老师看我课外阅读很多语文成绩特

好直接任命我当班长不断地鼓励我经常阅读经常写作经常思考后来我常常把压岁钱节省下来买书如《童话大王》《故事大王》《格林童话》等启蒙性质读本都成为我平日里最惬意的阅读享受那是多么永恒与温馨的读书感觉

后来不知从哪里找到一本纸张业已发黄的《毛泽东诗词》真是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经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大声朗读《水调歌头middot游泳》《卜算子middot咏梅》尤其是读到《蝶恋花middot答李淑一》的ldquo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rdquo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原来伟人也有七情六欲伟人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眼泪

参加工作以后读到张士义先生所著的《毛泽东在历史转折关头》该书将毛泽东放在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西安事变重庆谈判抗美援朝苏共二十大中美关系等重要历史进程事件来分析对于全面掌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具有很大参考价值而读到美国人罗斯middot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很厚一大

本便对于毛泽东作为 20世纪重要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想通过比较阅读中国人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能进一步理解毛泽东的历史性贡献对于进一步熟悉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通过阅读关键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来理解和感知历史意义价值做到以史为鉴更好担当起当代历史责任而从毛泽东身上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记住历史是多么重要只有记住了我们的历史我们未来发展才有方向才有航向才有希望

不可否认一些人会肤浅地认为阅读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显得枯燥乏味除非是历史学家或历史工作者才有必要去阅读和思考而我却认为事实远远不是这样真正往深层次方面去看通过阅读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我们可以在更高站位上把握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趋势能更好认清当前乃至今后国际社会发展方向这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一个系统来说都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因为我们发展需要的是开明的与时俱进而不是狭隘的坐井观天

近年来我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等一系列著作通过阅读这些我不仅提高了政治理论修养更重要的是坚定了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当我读了《摆脱贫困》后深受鼓舞ldquo弱鸟先飞rdquoldquo滴水穿石rdquoldquo四下基层rdquo等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已逐渐渗入我心必将不断鼓舞激励我更加努力思考更加尽心工作这就是阅读ldquo红色rdquo著作的意义与价值

应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或者网络或者书本或者微信或者微博或者电视或者广播这些多元的选择也许会令我们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但这点却不应成为我们拒绝阅读的借口事实应该是作为一个现代特质意义上的中国公民非常有责任去阅读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书籍非常有必要在工作生活中多花点时间在读书和思考上这样一方面有阅读一方面有思考整个人都会变得更加深邃和富有魅力通过阅读去改变一个人的学识涵养通过阅读去丰富一个国家的精神信仰这是历史和现实交付我们的重要而深刻的使命担当

红色的纪念 姚添丁(南安洪梅)

每次路过柑舍头的时候心里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涌出来不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柑舍头闽南奇怪的地名有不少不过对这里特别好奇柑舍头用闽南语读的发音有些像ldquo甘蔗头rdquo我总是把柑舍头叫作甘蔗头据说以前这里住着一户姓甘的大户人家他们家的房子修得富丽堂皇宅子很大因此当地人就把这一片叫作ldquo柑舍头rdquo另一种说法说的是住在这里的人家姓许在闽南话的读音中许和ldquo苦rdquo同音他们为了让自己和子孙后代能够在未来的日子过得甘甜如饴就把这一片叫作ldquo柑舍头rdquo

对这个地名有莫名的好感经过这里的时候免不了要多张望几下经过柑舍头总让人想起那又硬又难啃的甘蔗头甘蔗头虽然难啃但很甜啃甘蔗的时候最爱的就是那节甘蔗头甘蔗啃多了嘴会酸甘蔗渣塞住牙缝的感觉不好受不过就是喜欢小时候的我们特别贪吃大冬

天里天寒地冻时常流着鼻涕边吃甘蔗边抹鼻涕拿着甘蔗的小手冻得通红虽然不雅但很享受

小时候我们家屋后种了一大片甘蔗有时候我们会帮忙着剥叶子很容易伤到手大人们叮嘱一定要戴上手套才行累了会躺在铺满甘蔗叶子的甘蔗沟休息竟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那个时候要是不乖大人们会唬小孩说ldquo喂你知道你从哪里来的吗你不是你妈妈亲生的你是甘蔗沟捡来的rdquo听到这么说我很惶恐真以为自己不是妈妈亲生的吓得大哭起来后来还要在大人们的安慰和哄骗下一再说明我是我妈亲生的才破涕为笑

除了大人借ldquo甘蔗沟捡来的小孩rdquo唬我们的事外让人记忆深刻和甘蔗有关的有趣的事情还有很多

在闽南农村姑娘出嫁回门时娘家要给女儿女婿准备好两棵有头有尾用红

绸带捆绑在一起的甘蔗让他们带回婆家去意味着好事成双希望女儿女婿的生活有头有尾幸福吉祥像甘蔗一样节节甜的美好祝福

在闽南农村生活久了对这片乡土带来的回馈有着难以言说的感情岁月荏苒时光老去回荡在耳边的是不改的乡音关于甘蔗的乡音俚语有很多像ldquo甘蔗归丛哺mdashmdash无斩节rdquo(就是做事没有节制不知道分寸的意思)ldquo火烧甘蔗园mdashmdash无匣rdquo(无合不合适的意思)helliphellip有太多太多的记忆连同乡音飘逝每一次回到老家总能够听到熟悉的声音亲切友好的问候有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甜滋滋的感觉

经过柑舍头想起各种经历有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想起经历过的苦痛心里泛酸要是能够有人在你最为痛苦的时候递给你一节甘蔗头那时候你该是幸福的

1月

黄种酷 1980年8月生南安洪梅人南安市青年文学协会常务理事作品散见于《南安商报》

《泉州文学》《福建文学》等

人物简介

柑舍头

常言道姓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话虽如此但生活中每个家庭都非常看中孩子的取名期盼一个好名字伴随一生ldquo会晓生囡子未晓呼名rdquo(晓得生孩子不晓得为孩子取名)这句闽南俚语道出了孩子起名之重要性与难度值从侧面印证了古人所言ldquo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rdquo

家有男女两小孙忆及给他们取名之趣确有一番话头儿媳妇身怀第一胎时儿子就催促我早早酝酿取名之大事还特别嘱咐需预备性别区分度明显的若干名字一想到平生即将首任升级版祖父自当喜上眉梢取名便成为家庭要务之一在下素嗜涂鸦QQ个性签名为ldquo烟染素笺生锦绣茶蘸枯笔起波澜rdquo但对遴选简简单单的三两个汉字有时还真是笔底枯涩脑筋伤透

遍翻辞书披阅资料恶补命名学还要瞻前顾后譬如乡里昭穆行辈与亲朋好友姓名以避雷同甚而犯上之嫌尤其要赋予名字一定内涵与音韵美感如此推敲起来殚精竭虑至于流行的命理五行周易八卦之类玄学本人不谙其理也不好此道故不虑及

蛇年岁暮媳妇产下女婴全家之喜自不待言其时我从储备的女性名字中选择一个ldquo妙rdquo字先锁定下来刚好孙女降生的前一天是农历小寒第二天我收到儿子从医院发来的一条信息宝宝是寒冷时候上帝赐予我们的最温暖的礼物读罢喜泪盈眶灵感突现就以ldquo洪妙寒rdquo名之妙者少女也美好神奇奇巧青春年少之谓凡

ldquo妙rdquo组合的词语几为褒义词寒者既表示孙女问世时的小寒节气也暗含女子冷静内秀寒窗求知等意蕴音节和谐好读易记且无歧义(这一点对取名尤为重要)或许在下固守传统深感女孩芳名宜柔美一点ldquo妙寒rdquo之命名虽未敢自诩ldquo妙rdquo不可言但自我感觉尚算良好文友也给予褒赞

今年夏天就在孙女妙寒一周岁五个月时又传喜讯儿媳妇产下第二胎是男婴二度荣任祖父当然喜不自胜忙于为孙儿起名左思右想榨干脑细胞难度绝不亚于孙女之取名力求阳刚豪气凸显男人气息小孙儿是农历五月初七即夏至日(新历6月22日)呱呱坠地的农谚云ldquo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rdquoldquo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rdquo夏至骄阳似火如日中天令人油然联想到激情澎湃精神旺盛朝气蓬勃由此顿悟而生发开来就由夏天立意如同孙女一样以节气取材遂敲定ldquo洪天夏rdquo之名福州大学就读的二儿子得悉后发来微信好霸气的名字

孙儿之ldquo夏rdquo恰与孙女之ldquo寒rdquo形成ldquo冷热互补rdquo算是相得益彰姐弟俩出生时节寒暑相应冥冥之中似是上帝的绝妙安排ldquo天夏rdquo谐音ldquo天下rdquo大气昂扬寓意好男儿志在四方勇闯天下打下一片天地音韵也高亢激扬能彰显男子汉气派

说完了一通自夸的话意在忆趣不寄望孙辈耀祖扬名名字终究是名字无法带来实质性的好运路是靠实实在在走出来的但愿这对姐弟俩实至ldquo名归rdquo而非徒有其ldquo名rdquo如此不枉爷爷一片心意

为孙辈取名记趣洪顺兴(南安诗山)

赶潮人 洪少霖 摄

【作者简介】苏希栻字于钦号阜山邑人

明神宗万历二年甲戌(1574 年)进士官许州知州

【注释】杨梅山位于邑中康美镇与梅

山镇交界处山南为康美镇山北为梅山镇本诗开头的ldquo古寺rdquo即指位于杨梅山南麓的始建于唐代的名刹雪峰寺得月楼泛指古寺前的楼阁疏影稀疏的树影天花佛教编造的神话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香花纷纷散落下来用以形容说话极其动听后为成语ldquo天花乱坠rdquo有点近似于含贬义色彩的ldquo夸夸其谈rdquo先秋初秋榻狭长而低的床也泛指床

这首七律名为《杨梅山》实际上主要是在写雪峰寺一开头就突出

ldquo古寺rdquo说古寺前开张着ldquo得月楼rdquo近水楼台先得月跟杨梅山头一起得到明月照临的时间最长

颔联出句ldquo出林疏影随杯转rdquo写白天可能是诗人跟僧人或ldquo驴友rdquo在树荫下泡茶所以映出林子的ldquo疏影rdquo随着杯子转(实际应是树影杯影随着阳光转)对句ldquo依槛清光入梦浮rdquo写夜里ldquo清光rdquo是月光月光依着门槛照进来进入睡梦中浮游看来诗人还在寺里过夜睡得挺香的

颈联ldquo未敢天花来作雨故移云树动先秋rdquo点出时候是初秋此联转折从景转到情意思是说在这名刹古寺中不敢天花乱坠地夸夸其谈所以上天没有如雨的香花散落而只是移动云树的影子让人们知道初秋的征候

尾联ldquo知君对此能相忆一任禅栖半榻留rdquo似是对其旅伴说的说知道你这次来游一定对此游留有深刻的印象能经常忆念或许会再来游留宿所以这禅寺里的卧榻一直给你留出一半来用这样的方式总结全诗表现杨梅山雪峰寺的魅力别具一格

此诗颔颈两联对仗也甚工一些名词的小类(如天文时令等)都对得很工整且句式结构有变化颔联为ldquo二二二一rdquo结构颈联为ldquo二二一二rdquo结构

南安千家诗104877810486571048663 陈琼芳选注

古寺前开得月楼长应明月到山头

出林疏影随杯转依槛清光入梦浮

未敢天花来作雨故移云树动先秋

知君对此能相忆一任禅栖半榻留

明middot苏浚

杨梅山把七岁的梦

背在二十岁的肩上沿着崎岖的山路

走过一道又一道弯

远去的村庄一只只灰麻雀

围绕那棵瘦削的老槐树叽叽喳喳地叫喊

桃花下的誓言成了村里

一段轰轰烈烈的情殇煤油灯熏黑的记忆

一直刺激着小城睡不着的神经

村边小溪里的一朵小浪花

怀揣奔向大海的梦想从半途

拐向口冒青烟的稻田落地生根

在树下谈起理想微风吟唱流浪的歌

一座沉默的山巍然肃立

曾经陈金文(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