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2 责任编辑:行超 李晓晨 电话:(010)65001102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学评论/新闻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丁晓平, 1971年6月出生,安徽安庆怀宁人,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北京大学艺术系研究生班。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 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啄木鸟奖”。著述 20 多部, 800 万字。 聚焦文学新力量 创作谈 写作于我是一种精神生活,一种 人生的理想。像大多数作家一样,我 的写作是从中学时代开始的,是从诗 歌创作开始的,其间也创作过中短篇 小说,也曾出版过长篇小说,亦有散 文集、文学评论集问世。现在,我以重 大历史题材创作为读者所认知。 真实的历史永远比虚构的文字 对人生的启示更有力量。当下,颠覆、 解构、亵渎、否定中国历史和英雄人 物的声音混杂,历史虚无主义甚嚣 尘上,让我更加有了一种紧迫感和 使命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现在, “70后”作家中从事历史题材创作的 很少。不可否认,这是一件苦差事,是 “体力活”,要坐冷板凳才行。我自己 的定位是历史作家。我创作的方法 或作品所呈现的面貌,始终遵循“真 实、严谨、好看”的创作标准,找到并 坚持我自己的“文学、历史、学术跨界 跨文体写作”道路—文学就是语 言和结构,保证作品的“好看”;历史 就是史实和真相,保证作品的“真 实”;学术就是思想和观点,保证作品 的严谨—这就是我历史写作的特 色和风格。说白了,我的作品,既是文 学,也是史学。但这也有一个弱点,就 是在文学圈子里它被看作是历史著 作,而在历史圈子里却被看成文学 著作,两边都不讨好。但对我来说,问 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读者不爱 看的话,是因为我写得还不够好。 历史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吸取人类历史的智慧,化 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以大历史的深度和大战略的高度 切入历史的细节,盘点得失,还原历史,照亮现实,美好 未来。“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 恒。”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上,我倡导“文学、历史、学术 跨界跨文体写作”,其方法就是采取“文学的结构和语 言、历史的态度和情怀、学术的眼光和方法”,围绕“实” 字做文章—以真实为生命,以求实为根本,以写实为 规矩,老老实实不胡编乱造、踏踏实实不哗众取宠,保证 每个细节都有它的来历,每句对话都有它的出处,一分 为二地分析,恰如其分地叙述,在宽容中正视历史的局 限,体味到个体生命的质量、体验到民族精神的能量、感 悟到中国价值的力量,其根本就是要牢牢掌握历史的主 流、主体、主线的话语权。 文学是什么?对于作家来说,我觉得当你的创作到 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就应该在总结提高中形成自己的创 作理论(至少是理念),也就是说要实现“实践—理 —实践”的良性循环,完成自发—自觉—自主 的飞跃。文学是通过人物、故事和情感来引导人、影响人 的,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发现、净化和现代化。文 学既要有趣,更要有益。有益,就是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在泛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当下,文学开始回归到 文学的本来。而对于作家来说,关键是要观照现实、面向 未来,说到底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文学的本质就是价 值观,文学的创造性就是价值自信。一个作家拥有什么 样的价值观,决定他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作为中国作家, 就应该在传承、传播、弘扬中国价值观上贡献自己的智 慧、担当和力量。为人民写作,就是为塑造、筑牢人民群 众的中国价值观而写作,不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的改造和创造,最终形成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度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价值自信,并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中赢得他信,让中国价值观惠及全世界全人 类,从而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最高境界。 丁晓平不是我的弟弟,我们只是本家。 我瞩目晓平,是因为他在报告文学写作中 勤勉有为,风生水起,以卓然的实绩显示了他 的存在。前些年,我们在谈论报告文学的可持 续发展时,不无担忧,那时,支撑这一文体的几 乎全是上世纪中期出生的作家,报告文学似乎 有点后继乏人。这两年这种状况有了可喜的 改变。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相互砥砺,静安沉 潜,在文坛树立起自己独具特质与价值的形 象。丁晓平的《五四运动画传》《光荣梦想:毛 泽东人生七日谈》《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王明 中毒事件调查》《硬骨头:陈独秀五次被捕纪 事》《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世 范人师:蔡元培传》《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 长征叙述史》《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 《铁汉丹心:国企党员干部好榜样张进纪事》等 20 多部、近 800 万字的作品,实实在在地确认 了丁晓平在青年报告文学作家这个方阵中的 领军地位。 青年作家,报告文学,历史写作,这几个语 词之间好像缺少某种实际上的逻辑关联。尽 管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 文体,具有重要的文体价值,但是更多的青年作 者似乎不愿把才华投放在这里;而即便是创作 报告文学的,好像也认为其中的历史写作,应当 是年长作家的事。因此,青年历史报告文学作 家成了一种稀少的另类。丁晓平正是这样的另 类,他的另类恰好成就了他的卓尔不凡。 丁晓平对历史非虚构书写所具有的独特 价值有着自己清晰的认知,同时更有一种作为 青年作家难能可贵的自觉的担当精神。在丁 晓平看来,“真实的历史永远比虚构的文学对 人生的启示更有力量”,而现实的一种存在是, “颠覆、解构中国革命史”,“甚至否定历史”等 等的“声音很混杂”,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我 更加有了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发出自己的 声音”。这是丁晓平进入历史、书写历史的原 动力之所在。 历史有着不同的构型和质地,相应地历史 书写也是这样。有的作个人小历史叙事,有的 基于家国民族构建宏大叙事。丁晓平属于后 者。大题材、大人物、大视野、大主题,成为丁 晓平写作的个人化标志。这样他的作品也成 为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尤其是中共党史 书写的另一种形态。自然,这样的写作也更具 难度,因为这类题材的写作其前置性已很丰 富,而且对写作的制约也会较多。丁晓平是聪 明的,这种聪明体现在他对题材开拓的创新性 思维激活上。文学是一种智慧的事业,取新是 它的基本要素。在非虚构写作中,题材的价值 含量以及具体的取事导向,大致上决定着作品 是否具有基本的意义。现在的报告文学写作, 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题材的重复、视角 的雷同,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与作者的创新性 思维能力不足有关。在这一点上,丁晓平的不 少作品可以给出有益的启示。 丁晓平与陈独秀是安徽怀宁同乡,他是第 一个以作家和同乡的双重身份写作陈独秀传 记的人。记写陈独秀的文章已有很多,丁晓平 另取视点,从对象的人生行旅中,选择其中的 “五次被捕”加以详细的叙说,以取事的出新生 成了陈独秀叙事的新价值。可以说“五次被 捕”和与此相关的纪实,是中共党史和国共关 系史中具有重要信息价值的一节。而关于长 征的文字更多。“长征,不只是中国革命传奇的 名片,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的精神底片;不只是中国从苦难辉煌走向繁荣 富强的文化底色,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 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本色。”基于这样的深 刻认知与理解,丁晓平对长征进行再叙事,从 “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这一独特的视角切 入,以9章的作品分别记写有关长征叙事的9 个“第一”,构建了全新的较为系统的“长征叙 述史”。这种文本置备,言前人未及言,信息量 很大,拓宽了长征史写作的空间,是对长征书 写的很有价值的补充。 《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更是一 部题材特异、视域宏阔的作品。所谓“另一半 二战史”,是大国基于国家战略利益开展博弈 较量的历史。作者并没有对东西方战场的战 争作再叙写,这样的叙写已是汗牛充栋。这里 的“另一半二战史”,其实是二战史更深层的部 分,它不仅直接关乎二战当时的军事进程,而 且更深刻影响到战后的世界格局与秩序。可 见这是重大又重大的题材,但以往的中国作家 鲜有涉及。丁晓平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洞 察,打捞尘封的过往,走进历史的现场,回放德 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镜头, 真切生动地还原美国、苏联和英国首脑之间博 弈的历史画面及其台前幕后的诸多细节。在 连续剧式的历史情景剧中,有他们的真诚,更 有他们的狡黠、智慧和计谋,一切都是围绕国 家利益,其中不乏历史的戏剧性,而“1945 年的 中国在他们政治博弈的谈判桌上只不过是一 张牌而已”。大国博弈的结果是二战结束了, 或者说赢得了胜利,但却失去了和平,冷战开 始了。由此可见作品对大历史充分的概括和 对中国现代史透彻的省察。 对于历史非虚构写作,丁晓平有着自己清 晰明确的价值预设,即遵循“真实、严谨、好看” 的创作标准,坚持“文学、历史、学术的跨界跨 文体写作”。这是深得这一类写作大旨的有识 之见。历史非虚构写作,理所当然有“真实”、 “严谨”,“学术”支撑这样的“历史”的达成,而 文学是呈现历史的一种方式。真实客观地呈 现有意味的历史,是历史非虚构成立的基本逻 辑前提。在丁晓平看来,“历史就是史实和真 相,保证作品的‘真实’;学术就是思想和观点, 保证作品的严谨”。在写作实践中,丁晓平也 是这样努力求取的。《王明中毒事件调查》就是 作者探求历史真相的一个典型文本。王明的 中毒,由于其特殊的背景下的特殊政治关系, 滋生为一个棘手的政治事件。王明夫妇将原 本为一起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而造成的医疗 技术事故,演义成毛泽东故意使人下毒的“政 治阴谋”,广泛流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这 也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桩“谜案”。丁晓平以 “调查”立题,以新发现的尘封70年的有关原始 档案为物证(作品附录有作者辑《王明中毒事 件调查原始历史证据》影印件近 80 页),以采访 到的健在的亲历者和当事人为证人证言,对王 明的捏造歪曲之词进行了逐一质证和辨析,还 原了历史的真相,澄清事实,填补了中共党史 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此外,作者襟怀对历 史的宽容之心,正视历史人物的局限。作者认 为,靠“笔杆子”起家的王明和靠“枪杆子”起家 的毛泽东,他们具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但是“志 同,道不同”。基于这样的理解,作品没有简单 地将王明作为一个反面人物,而是力求写出他 的复杂性。“王明还是那个王明,坚持却又没有 坚守,有才气又缺少骨气,自尊却有些自卑,妄 自尊大却又有些妄自菲薄的一介书生”。这样 的表述,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因而《王明 中毒事件调查》全书读来就更为真实,叙事的 信度也高。 丁晓平的历史报告文学不是历史学中的 学科叙事,而是他个人的、文学的历史纪实。 丁晓平的写作坚持历史与文学的统一,对于文 学,他以为,“文学就是语言和结构,保证作品 的‘好看’”。写实作品中的文学性涉及的因素 很多,对写作主体而言要紧的是要具有较强的 文学意识和文学能力。丁晓平在自己的“文 学、历史、学术”的跨文体写作中,将“文学”前 置,从中可以看出他有着不一样的文学自觉。 与此相应,他有着与这种自觉,与历史非虚构 写作相适配的文学能力。 文学能力在历史非虚构写作中主要体现 在语言能力和结构能力两个方面。语言能力 既是一种天赋,更是后天的历练习得。丁晓平 的文字凝练流畅适体,辞达而又意趣,具有较 强的表现力。同时,结构对于作为叙事文学样 式的报告文学写作特别重要。丁晓平作品吸 引读者的或者是好看的就是故事。埃德加·斯 诺写了著名的《西行漫记》,而他本人的传记自 然是读者很感兴趣的。在《埃德加·斯诺:红星 为什么照耀中国》中,对于斯诺初来中国的生 活和采访,他是怎样进入延安红区的,丁晓平 的叙事充满了故事性。丁晓平的历史写作,大 多属于人物传记。写好人物传记关键是要得 人物其形见传主其神,形神兼备。丁晓平笔下 人物的特殊性,使其叙事更注意了传主自身的 个人叙事与其志业的宏大叙事的关联。人物 的人生行旅故事中,有他林林总总的“形”,而 “形”中显示着其“神”,精神、品格。 在大历史的矿区开掘 在大历史的矿区开掘 丁晓原 丁晓原 丁晓平的历史 丁晓平的历史 报告文学不是历史 报告文学不是历史 学中的学科叙事 学中的学科叙事是他个人的 是他个人的文学的 文学的 历史纪实 历史纪实 他在 他在 历史 历史学术 学术的跨 的跨 文体写作中 文体写作中 前置 前置与此相应 与此相应他有着与这种自觉 他有着与这种自觉 相适配的文学能力 相适配的文学能力丁晓平 丁晓平 身份反转或精神症候学分析 赵振杰 新作快评 计文君中篇小说《夏生的汉玉蝉》,《人民文学》2018 年第 7 期 读计文君的《夏生的汉玉蝉》时,没来由的会有一 种“被催眠”的感觉。从接受美学角度上看,小说并不 十分“友好”,滞涩的叙事、混沌的情节、破碎的结构、单 频率的节奏,仿佛都在故意挑战读者的阅读耐心与毅 力。坦率地讲,作者似乎对故事本身并无兴趣,更多的 是在借助故事呈现病理学意义上的一种缺失性精神症 候,即人在失去重要情感依托时所产生的生理上的“戒 断反应”和心理上的“被阉割感”。 甘田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一天,他突然接到 天华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夏梦华打来的电话,对方焦 急万分地称自己的儿子夏生“消失”了。夏生是甘田的 一名“患者”,说是患者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在甘田看 来,夏生身心都十分健康,“寡言,表情少,眼神忧郁,气 质文艺,是范儿,不是病”。但强势且顽固的母亲夏梦 华始终觉得夏生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学 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来培养他的判断力和意志 力。身为局外人的甘田意识到他们“亲子之间正在进 行一场战略不清的消耗战”,并预言这场战役多半会在 时间的帮助下,各自妥协,握手言和。然而,出人意料 的是,夏生竟然选择以“人间蒸发”的极端方式来结束 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为了找寻夏生的下落,母亲 先是报警求助,然后聘请私家侦探调查,均无果后,她 开始祈求圣灵保佑。看着夏梦华大有走火入魔之势, 夏生儿时好友杰森决定以一场隆重的“降灵会”彻底埋 葬她的失子之痛。受邀前来参加降灵会的甘田一眼看 穿了杰森的伎俩。为了隐藏真相,杰森企图以美色圈 套诱使甘田就范,却被甘田婉言谢绝。事实上甘田并 非对美色无动于衷,而是其心中尚有艾冬割舍不下。艾 冬是甘田的抑郁症女友,一周前也同夏生一样消失得无 影无踪。艾冬的消失令甘田内心充满了内疚,因为他知 道女友的不辞而别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己的“婚姻恐惧 症”。艾冬走后,甘田时常会陷入到混乱、破碎的回忆当 中。为了缓解疼痛,他只好借酒精麻醉神经,却终因饮酒 过量而患病住院。出院后,甘田受夏梦华之邀前来参观 夏生失踪前设计的“影子院落”,并从她口中得知,夏生出 走时带上了他那件最珍爱的东西—汉玉蝉。几天后, 艾冬回到甘田身边,同时带回的还有“夏生的汉玉蝉”。 与其说小说是在讲述亲子之情和男女之爱,毋宁 说,它更像是在进行精神症候学案例分析。夏梦华以 爱之名对儿子夏生的强力压制,以及夏生以消失的方 式对母亲的无声反抗;甘田对艾冬如瘾般的依恋与渴 望,以及艾冬对甘田实施的强制性戒断,都与精神分析 学说中的“心理能量守恒”原理相吻合。弗洛伊德在 《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指出,生命本能具有两种能量: 爱欲与死欲。爱欲是一种创造力量,它追求欲望的快 乐与满足,死欲是仇恨和毁灭的力量,这两种本能针锋 相对,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我们日常生活中遇 到的爱恨交集的情感纠葛,根源即在于此。 剥去情感的外衣,我们会发现,小说讲述的是一个 关于医者与患者角色转换的故事。在“夏生消失”这条 叙事线上,甘田的角色是一位称职的心理学专家,能够 通过察言观色洞悉他人的内心世界。然而,在“艾冬消 失”这条故事线上,甘田却降格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患 者,女友的“消失”使得他终日神情恍惚,深陷情感纠结 之中无法自拔,最终还是依靠艾冬的主动回归而得到 拯救,从这个意义上讲,身患抑郁症的女友艾冬更像是 甘田的心理医生。这种医者兼患者的人物形象设置与 电影《催眠大师》中的那位心理医生极为相似—谁是 医生,谁是患者,已经分不清,也不必分得清,重要的 是,他们能否得到治愈,以及如何治愈。 (上接第 1 版) 由中国作协主管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理运营的中国作 家网于今年5月完成新版上线。该网站计划每年邀请6位驻站作 家,以推荐精品力作,营造作家与读者良性互动的开放文学空间。 2018 年首批驻站作家为曹文轩、周大新、陈彦、乔叶、蒋胜男、孑 与2。在“笔尖岁月,纸上光阴—中国作家网驻站作家新作分享 会”上,周大新、乔叶、孑与 2 携各自新作同梁鸿、何平围绕“文学 中的时间”这一话题展开交流。周大新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 用“拟纪实”的方式着眼于当下中国老龄化社会,以现实主义的笔 触刻画老年人复杂引曲的心境。乔叶的散文随笔集《一往情深过 生活》《天气晴朗,做什么都可以》体察日常生活的细微肌理,不疾 不徐地倾诉生命的平凡之美。孑与2在全新修订的网络文学作品 《唐砖》中勾勒了大唐盛况,在历史画卷中演绎逝去者的悲欢离合 与喜怒哀乐。与会者认为,这些作品都涉及到对于生命的关怀和 探讨,无论书写现实或历史,其中都有充满温暖和光亮的坚硬内 核,给人以希望。活动由刘秀娟主持。 作家周晓枫一向以散文写作著称。2017年6月,她的首部 童话作品《小翅膀》在《人民文学》首发,后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单 行本。在“童年的黑夜与星光—《小翅膀》新书发布会”上,作 者分享了自己首次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感受与体会,并围绕该 作品与曹文轩、海飞、李东华、商震、陈香畅谈有关成长与童年 的话题。《小翅膀》讲述了一个专门为孩子们投送噩梦的精灵 “小翅膀”,用自己的能力将噩梦拼成美梦,让孩子们摆脱对黑 夜的恐惧,转而从中获得理解、温暖和勇气,实现自我成长的故 事。与会者认为,作者在《小翅膀》中呈现出纯正的儿童文学语 言系统,显示了娴熟驾驭不同语言风格的高超能力,使故事充 满诗性和哲理性。作品清新自然,温暖明亮,文字华美,情感充 沛,从其独特的童话视角和散文式的童话风格中,可以感受到 作者对小读者真挚的关心和爱护。周晓枫谈到,散文创作给予 自己辽阔和自由,而童话则给她带来意料之外的新能量。“真正 好的童话会像缓释胶囊一样,影响孩子的一生。希望自己内心 能像孩子那样保持好奇和激情,无畏孤独,用文字给他们一个 小小的、能够带来温暖的奇迹。” 此外,西藏作协举办了西藏作家作品签赠会。次仁罗布、刘 萱、尼玛潘多、白玛娜珍、敖超、张祖文等介绍了各自的创作情 况,与现场读者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将作品签名赠送给读者。他 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越来 越多的读者关注和喜爱西藏文学。签赠会由吉米平阶主持。 (上接第 1 版)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文化走出去迈出 新步伐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荧屏热播,获年轻观 众点赞;非遗带动贫困地区就业,成为精准扶贫重要抓手。近年 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案例不胜枚举。 从1987年长城、故宫等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的世界遗产,到 如今以53处世界遗产位居世界前列;从2002年启动“抢救和保 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到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 产日前后37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国同步展开,40年改 革实践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路。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复兴文库》《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百部经典》等编纂出版;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数 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 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同时,彰显时代创 新、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当代中国故事也引来八方喝彩:电 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观众中引发共鸣,纪录片《舌尖上 的中国》征服大批海外“粉丝”;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 春节、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日益成熟;中国与157个国 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建成3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正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演绎着新 时代改革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北京图博会“中国作家馆”活动丰富多彩

在大历史的矿区开掘 - chinawriter.com.cn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1808/27/8600ec... · 的,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发现、净化和现代化。文

  • Upload
    others

  • View
    10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在大历史的矿区开掘 - chinawriter.com.cn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1808/27/8600ec... · 的,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发现、净化和现代化。文

32责任编辑:行超 李晓晨 电话:(010)65001102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学评论/新闻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丁晓平,1971年6月出生,安徽安庆怀宁人,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北京大学艺术系研究生班。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

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啄木鸟奖”。著述20多部,800万字。聚焦文学新力量■创作谈

文学的创造性是价值自信

□□丁晓平

丁晓平

写作于我是一种精神生活,一种

人生的理想。像大多数作家一样,我

的写作是从中学时代开始的,是从诗

歌创作开始的,其间也创作过中短篇

小说,也曾出版过长篇小说,亦有散

文集、文学评论集问世。现在,我以重

大历史题材创作为读者所认知。

真实的历史永远比虚构的文字

对人生的启示更有力量。当下,颠覆、

解构、亵渎、否定中国历史和英雄人

物的声音混杂,历史虚无主义甚嚣

尘上,让我更加有了一种紧迫感和

使命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现在,

“70后”作家中从事历史题材创作的

很少。不可否认,这是一件苦差事,是

“体力活”,要坐冷板凳才行。我自己

的定位是历史作家。我创作的方法

或作品所呈现的面貌,始终遵循“真

实、严谨、好看”的创作标准,找到并

坚持我自己的“文学、历史、学术跨界

跨文体写作”道路——文学就是语

言和结构,保证作品的“好看”;历史

就是史实和真相,保证作品的“真

实”;学术就是思想和观点,保证作品

的严谨——这就是我历史写作的特

色和风格。说白了,我的作品,既是文

学,也是史学。但这也有一个弱点,就

是在文学圈子里它被看作是历史著

作,而在历史圈子里却被看成文学

著作,两边都不讨好。但对我来说,问

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读者不爱

看的话,是因为我写得还不够好。

历史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吸取人类历史的智慧,化

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以大历史的深度和大战略的高度

切入历史的细节,盘点得失,还原历史,照亮现实,美好

未来。“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

恒。”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上,我倡导“文学、历史、学术

跨界跨文体写作”,其方法就是采取“文学的结构和语

言、历史的态度和情怀、学术的眼光和方法”,围绕“实”

字做文章——以真实为生命,以求实为根本,以写实为

规矩,老老实实不胡编乱造、踏踏实实不哗众取宠,保证

每个细节都有它的来历,每句对话都有它的出处,一分

为二地分析,恰如其分地叙述,在宽容中正视历史的局

限,体味到个体生命的质量、体验到民族精神的能量、感

悟到中国价值的力量,其根本就是要牢牢掌握历史的主

流、主体、主线的话语权。

文学是什么?对于作家来说,我觉得当你的创作到

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就应该在总结提高中形成自己的创

作理论(至少是理念),也就是说要实现“实践——理

论——实践”的良性循环,完成自发——自觉——自主

的飞跃。文学是通过人物、故事和情感来引导人、影响人

的,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发现、净化和现代化。文

学既要有趣,更要有益。有益,就是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在泛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当下,文学开始回归到

文学的本来。而对于作家来说,关键是要观照现实、面向

未来,说到底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文学的本质就是价

值观,文学的创造性就是价值自信。一个作家拥有什么

样的价值观,决定他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作为中国作家,

就应该在传承、传播、弘扬中国价值观上贡献自己的智

慧、担当和力量。为人民写作,就是为塑造、筑牢人民群

众的中国价值观而写作,不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的改造和创造,最终形成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度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价值自信,并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中赢得他信,让中国价值观惠及全世界全人

类,从而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最高境界。

丁晓平不是我的弟弟,我们只是本家。

我瞩目晓平,是因为他在报告文学写作中

勤勉有为,风生水起,以卓然的实绩显示了他

的存在。前些年,我们在谈论报告文学的可持

续发展时,不无担忧,那时,支撑这一文体的几

乎全是上世纪中期出生的作家,报告文学似乎

有点后继乏人。这两年这种状况有了可喜的

改变。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相互砥砺,静安沉

潜,在文坛树立起自己独具特质与价值的形

象。丁晓平的《五四运动画传》《光荣梦想:毛

泽东人生七日谈》《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王明

中毒事件调查》《硬骨头:陈独秀五次被捕纪

事》《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世

范人师:蔡元培传》《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

长征叙述史》《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

《铁汉丹心:国企党员干部好榜样张进纪事》等

20多部、近800万字的作品,实实在在地确认

了丁晓平在青年报告文学作家这个方阵中的

领军地位。

青年作家,报告文学,历史写作,这几个语

词之间好像缺少某种实际上的逻辑关联。尽

管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

文体,具有重要的文体价值,但是更多的青年作

者似乎不愿把才华投放在这里;而即便是创作

报告文学的,好像也认为其中的历史写作,应当

是年长作家的事。因此,青年历史报告文学作

家成了一种稀少的另类。丁晓平正是这样的另

类,他的另类恰好成就了他的卓尔不凡。

丁晓平对历史非虚构书写所具有的独特

价值有着自己清晰的认知,同时更有一种作为

青年作家难能可贵的自觉的担当精神。在丁

晓平看来,“真实的历史永远比虚构的文学对

人生的启示更有力量”,而现实的一种存在是,

“颠覆、解构中国革命史”,“甚至否定历史”等

等的“声音很混杂”,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我

更加有了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发出自己的

声音”。这是丁晓平进入历史、书写历史的原

动力之所在。

历史有着不同的构型和质地,相应地历史

书写也是这样。有的作个人小历史叙事,有的

基于家国民族构建宏大叙事。丁晓平属于后

者。大题材、大人物、大视野、大主题,成为丁

晓平写作的个人化标志。这样他的作品也成

为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尤其是中共党史

书写的另一种形态。自然,这样的写作也更具

难度,因为这类题材的写作其前置性已很丰

富,而且对写作的制约也会较多。丁晓平是聪

明的,这种聪明体现在他对题材开拓的创新性

思维激活上。文学是一种智慧的事业,取新是

它的基本要素。在非虚构写作中,题材的价值

含量以及具体的取事导向,大致上决定着作品

是否具有基本的意义。现在的报告文学写作,

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题材的重复、视角

的雷同,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与作者的创新性

思维能力不足有关。在这一点上,丁晓平的不

少作品可以给出有益的启示。

丁晓平与陈独秀是安徽怀宁同乡,他是第

一个以作家和同乡的双重身份写作陈独秀传

记的人。记写陈独秀的文章已有很多,丁晓平

另取视点,从对象的人生行旅中,选择其中的

“五次被捕”加以详细的叙说,以取事的出新生

成了陈独秀叙事的新价值。可以说“五次被

捕”和与此相关的纪实,是中共党史和国共关

系史中具有重要信息价值的一节。而关于长

征的文字更多。“长征,不只是中国革命传奇的

名片,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的精神底片;不只是中国从苦难辉煌走向繁荣

富强的文化底色,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

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本色。”基于这样的深

刻认知与理解,丁晓平对长征进行再叙事,从

“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这一独特的视角切

入,以9章的作品分别记写有关长征叙事的9

个“第一”,构建了全新的较为系统的“长征叙

述史”。这种文本置备,言前人未及言,信息量

很大,拓宽了长征史写作的空间,是对长征书

写的很有价值的补充。

《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更是一

部题材特异、视域宏阔的作品。所谓“另一半

二战史”,是大国基于国家战略利益开展博弈

较量的历史。作者并没有对东西方战场的战

争作再叙写,这样的叙写已是汗牛充栋。这里

的“另一半二战史”,其实是二战史更深层的部

分,它不仅直接关乎二战当时的军事进程,而

且更深刻影响到战后的世界格局与秩序。可

见这是重大又重大的题材,但以往的中国作家

鲜有涉及。丁晓平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洞

察,打捞尘封的过往,走进历史的现场,回放德

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镜头,

真切生动地还原美国、苏联和英国首脑之间博

弈的历史画面及其台前幕后的诸多细节。在

连续剧式的历史情景剧中,有他们的真诚,更

有他们的狡黠、智慧和计谋,一切都是围绕国

家利益,其中不乏历史的戏剧性,而“1945年的

中国在他们政治博弈的谈判桌上只不过是一

张牌而已”。大国博弈的结果是二战结束了,

或者说赢得了胜利,但却失去了和平,冷战开

始了。由此可见作品对大历史充分的概括和

对中国现代史透彻的省察。

对于历史非虚构写作,丁晓平有着自己清

晰明确的价值预设,即遵循“真实、严谨、好看”

的创作标准,坚持“文学、历史、学术的跨界跨

文体写作”。这是深得这一类写作大旨的有识

之见。历史非虚构写作,理所当然有“真实”、

“严谨”,“学术”支撑这样的“历史”的达成,而

文学是呈现历史的一种方式。真实客观地呈

现有意味的历史,是历史非虚构成立的基本逻

辑前提。在丁晓平看来,“历史就是史实和真

相,保证作品的‘真实’;学术就是思想和观点,

保证作品的严谨”。在写作实践中,丁晓平也

是这样努力求取的。《王明中毒事件调查》就是

作者探求历史真相的一个典型文本。王明的

中毒,由于其特殊的背景下的特殊政治关系,

滋生为一个棘手的政治事件。王明夫妇将原

本为一起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而造成的医疗

技术事故,演义成毛泽东故意使人下毒的“政

治阴谋”,广泛流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这

也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桩“谜案”。丁晓平以

“调查”立题,以新发现的尘封70年的有关原始

档案为物证(作品附录有作者辑《王明中毒事

件调查原始历史证据》影印件近80页),以采访

到的健在的亲历者和当事人为证人证言,对王

明的捏造歪曲之词进行了逐一质证和辨析,还

原了历史的真相,澄清事实,填补了中共党史

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此外,作者襟怀对历

史的宽容之心,正视历史人物的局限。作者认

为,靠“笔杆子”起家的王明和靠“枪杆子”起家

的毛泽东,他们具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但是“志

同,道不同”。基于这样的理解,作品没有简单

地将王明作为一个反面人物,而是力求写出他

的复杂性。“王明还是那个王明,坚持却又没有

坚守,有才气又缺少骨气,自尊却有些自卑,妄

自尊大却又有些妄自菲薄的一介书生”。这样

的表述,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因而《王明

中毒事件调查》全书读来就更为真实,叙事的

信度也高。

丁晓平的历史报告文学不是历史学中的

学科叙事,而是他个人的、文学的历史纪实。

丁晓平的写作坚持历史与文学的统一,对于文

学,他以为,“文学就是语言和结构,保证作品

的‘好看’”。写实作品中的文学性涉及的因素

很多,对写作主体而言要紧的是要具有较强的

文学意识和文学能力。丁晓平在自己的“文

学、历史、学术”的跨文体写作中,将“文学”前

置,从中可以看出他有着不一样的文学自觉。

与此相应,他有着与这种自觉,与历史非虚构

写作相适配的文学能力。

文学能力在历史非虚构写作中主要体现

在语言能力和结构能力两个方面。语言能力

既是一种天赋,更是后天的历练习得。丁晓平

的文字凝练流畅适体,辞达而又意趣,具有较

强的表现力。同时,结构对于作为叙事文学样

式的报告文学写作特别重要。丁晓平作品吸

引读者的或者是好看的就是故事。埃德加·斯

诺写了著名的《西行漫记》,而他本人的传记自

然是读者很感兴趣的。在《埃德加·斯诺:红星

为什么照耀中国》中,对于斯诺初来中国的生

活和采访,他是怎样进入延安红区的,丁晓平

的叙事充满了故事性。丁晓平的历史写作,大

多属于人物传记。写好人物传记关键是要得

人物其形见传主其神,形神兼备。丁晓平笔下

人物的特殊性,使其叙事更注意了传主自身的

个人叙事与其志业的宏大叙事的关联。人物

的人生行旅故事中,有他林林总总的“形”,而

“形”中显示着其“神”,精神、品格。

在大历史的矿区开掘在大历史的矿区开掘□□丁晓原丁晓原

丁晓平的历史丁晓平的历史

报告文学不是历史报告文学不是历史

学中的学科叙事学中的学科叙事,,而而

是他个人的是他个人的、、文学的文学的

历史纪实历史纪实。。他在他在““文文

学学、、历史历史、、学术学术””的跨的跨

文体写作中文体写作中,,将将““文文

学学””前置前置,,与此相应与此相应,,

他有着与这种自觉他有着与这种自觉

相适配的文学能力相适配的文学能力。。

丁晓平丁晓平

身份反转或精神症候学分析□赵振杰

■新作快评 计文君中篇小说《夏生的汉玉蝉》,《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

读计文君的《夏生的汉玉蝉》时,没来由的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从接受美学角度上看,小说并不十分“友好”,滞涩的叙事、混沌的情节、破碎的结构、单频率的节奏,仿佛都在故意挑战读者的阅读耐心与毅力。坦率地讲,作者似乎对故事本身并无兴趣,更多的是在借助故事呈现病理学意义上的一种缺失性精神症候,即人在失去重要情感依托时所产生的生理上的“戒断反应”和心理上的“被阉割感”。

甘田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一天,他突然接到天华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夏梦华打来的电话,对方焦急万分地称自己的儿子夏生“消失”了。夏生是甘田的一名“患者”,说是患者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在甘田看来,夏生身心都十分健康,“寡言,表情少,眼神忧郁,气质文艺,是范儿,不是病”。但强势且顽固的母亲夏梦华始终觉得夏生像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来培养他的判断力和意志力。身为局外人的甘田意识到他们“亲子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战略不清的消耗战”,并预言这场战役多半会在时间的帮助下,各自妥协,握手言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夏生竟然选择以“人间蒸发”的极端方式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为了找寻夏生的下落,母亲先是报警求助,然后聘请私家侦探调查,均无果后,她开始祈求圣灵保佑。看着夏梦华大有走火入魔之势,夏生儿时好友杰森决定以一场隆重的“降灵会”彻底埋葬她的失子之痛。受邀前来参加降灵会的甘田一眼看穿了杰森的伎俩。为了隐藏真相,杰森企图以美色圈套诱使甘田就范,却被甘田婉言谢绝。事实上甘田并非对美色无动于衷,而是其心中尚有艾冬割舍不下。艾冬是甘田的抑郁症女友,一周前也同夏生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艾冬的消失令甘田内心充满了内疚,因为他知

道女友的不辞而别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己的“婚姻恐惧症”。艾冬走后,甘田时常会陷入到混乱、破碎的回忆当中。为了缓解疼痛,他只好借酒精麻醉神经,却终因饮酒过量而患病住院。出院后,甘田受夏梦华之邀前来参观夏生失踪前设计的“影子院落”,并从她口中得知,夏生出走时带上了他那件最珍爱的东西——汉玉蝉。几天后,艾冬回到甘田身边,同时带回的还有“夏生的汉玉蝉”。

与其说小说是在讲述亲子之情和男女之爱,毋宁说,它更像是在进行精神症候学案例分析。夏梦华以爱之名对儿子夏生的强力压制,以及夏生以消失的方式对母亲的无声反抗;甘田对艾冬如瘾般的依恋与渴望,以及艾冬对甘田实施的强制性戒断,都与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心理能量守恒”原理相吻合。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指出,生命本能具有两种能量:爱欲与死欲。爱欲是一种创造力量,它追求欲望的快乐与满足,死欲是仇恨和毁灭的力量,这两种本能针锋相对,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爱恨交集的情感纠葛,根源即在于此。

剥去情感的外衣,我们会发现,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医者与患者角色转换的故事。在“夏生消失”这条叙事线上,甘田的角色是一位称职的心理学专家,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洞悉他人的内心世界。然而,在“艾冬消失”这条故事线上,甘田却降格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患者,女友的“消失”使得他终日神情恍惚,深陷情感纠结之中无法自拔,最终还是依靠艾冬的主动回归而得到拯救,从这个意义上讲,身患抑郁症的女友艾冬更像是甘田的心理医生。这种医者兼患者的人物形象设置与电影《催眠大师》中的那位心理医生极为相似——谁是医生,谁是患者,已经分不清,也不必分得清,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得到治愈,以及如何治愈。

(上接第1版)由中国作协主管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理运营的中国作

家网于今年5月完成新版上线。该网站计划每年邀请6位驻站作

家,以推荐精品力作,营造作家与读者良性互动的开放文学空间。

2018年首批驻站作家为曹文轩、周大新、陈彦、乔叶、蒋胜男、孑

与2。在“笔尖岁月,纸上光阴——中国作家网驻站作家新作分享

会”上,周大新、乔叶、孑与2携各自新作同梁鸿、何平围绕“文学

中的时间”这一话题展开交流。周大新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

用“拟纪实”的方式着眼于当下中国老龄化社会,以现实主义的笔

触刻画老年人复杂引曲的心境。乔叶的散文随笔集《一往情深过

生活》《天气晴朗,做什么都可以》体察日常生活的细微肌理,不疾

不徐地倾诉生命的平凡之美。孑与2在全新修订的网络文学作品

《唐砖》中勾勒了大唐盛况,在历史画卷中演绎逝去者的悲欢离合

与喜怒哀乐。与会者认为,这些作品都涉及到对于生命的关怀和

探讨,无论书写现实或历史,其中都有充满温暖和光亮的坚硬内

核,给人以希望。活动由刘秀娟主持。

作家周晓枫一向以散文写作著称。2017年6月,她的首部

童话作品《小翅膀》在《人民文学》首发,后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单

行本。在“童年的黑夜与星光——《小翅膀》新书发布会”上,作

者分享了自己首次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感受与体会,并围绕该

作品与曹文轩、海飞、李东华、商震、陈香畅谈有关成长与童年

的话题。《小翅膀》讲述了一个专门为孩子们投送噩梦的精灵

“小翅膀”,用自己的能力将噩梦拼成美梦,让孩子们摆脱对黑

夜的恐惧,转而从中获得理解、温暖和勇气,实现自我成长的故

事。与会者认为,作者在《小翅膀》中呈现出纯正的儿童文学语

言系统,显示了娴熟驾驭不同语言风格的高超能力,使故事充

满诗性和哲理性。作品清新自然,温暖明亮,文字华美,情感充

沛,从其独特的童话视角和散文式的童话风格中,可以感受到

作者对小读者真挚的关心和爱护。周晓枫谈到,散文创作给予

自己辽阔和自由,而童话则给她带来意料之外的新能量。“真正

好的童话会像缓释胶囊一样,影响孩子的一生。希望自己内心

能像孩子那样保持好奇和激情,无畏孤独,用文字给他们一个

小小的、能够带来温暖的奇迹。”

此外,西藏作协举办了西藏作家作品签赠会。次仁罗布、刘

萱、尼玛潘多、白玛娜珍、敖超、张祖文等介绍了各自的创作情

况,与现场读者进行了交流互动,并将作品签名赠送给读者。他

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越来

越多的读者关注和喜爱西藏文学。签赠会由吉米平阶主持。

(上接第1版)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文化走出去迈出新步伐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荧屏热播,获年轻观

众点赞;非遗带动贫困地区就业,成为精准扶贫重要抓手。近年

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案例不胜枚举。

从1987年长城、故宫等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的世界遗产,到

如今以53处世界遗产位居世界前列;从2002年启动“抢救和保

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到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

产日前后37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全国同步展开,40年改

革实践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路。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复兴文库》《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百部经典》等编纂出版;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数

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

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同时,彰显时代创

新、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当代中国故事也引来八方喝彩:电

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观众中引发共鸣,纪录片《舌尖上

的中国》征服大批海外“粉丝”;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

春节、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日益成熟;中国与157个国

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建成35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中国,正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演绎着新

时代改革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北京图博会“中国作家馆”活动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