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Page 2: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x .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自序 vii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1

1946 政制改革 (一):港督楊慕琦的市議會計劃  11

1947 政制改革 (二):戰後本土意識萌芽  14

政制改革 (三):葛量洪及保守派推倒計劃  22

海底隧道 (上):興建計劃二度擱置  25

1948 九龍倉大火:意外不賠的慘劇  30

摩理臣山:歷時半世紀的夷山工程  33

1949 政制改革 (四):華商要求普選立法局  37

1950 消失的古城:中環銀行區重建計劃  40

1951 空域問題:深灣機場計劃胎死腹中  47

1952 利園山:利氏家族重啟夷山工程  51

徙置歷史 (一):政府頒佈徙置計劃  58

徙置歷史 (二):港島最大平房區柴灣坳  68

1953 徙置歷史 (三):石硤尾大火與包寧平房  75

目 錄

Page 3: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xi.

皇后碼頭:官民共用的活動空間  86

1954 徙置歷史 (四):政府終承擔建屋責任  90

1955 皇后像遷址:殖民威權減弱的象徵  106

海底隧道 (中):跨海大橋替代方案  118

徙置歷史 (五):捨建屋重保育的李鄭屋邨  120

1956 徙置歷史 (六):雙十暴動揭露建築缺點  124

觀塘工廈:飛機撞向工廠危機  129

1957 北角新邨:不廉價的廉租屋  137

1958 天星碼頭:小販、鐘樓及其他  144

啟德機場:九龍灣跑道竣工  150

1959 海軍船塢:港府贖地解決交通問題  160

1960 九龍車站:政府公佈遷移計劃  166

1961 漆咸營 (上):香港第一諜案  175

1962 香港大會堂:匯集民意的建築設計  177

1963 中文大學:鮮為人知的命名討論  181

1964 漆咸營 (下):臨時檢疫所終關閉  185

1965 經濟不景:華資銀行擠提風潮  187

1966 九龍倉:海運大廈落成啟用  192

九龍騷動:政制不改革易生暴動  196

海底隧道(下):油麻地小輪的圖謀  202

1967 威菲路軍營:沙利士爭取還地於民  208

開疆拓宇:中區填海計劃竣工  212

六七暴動:遙不可及的幸福  218

鳴謝 228

Page 4: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1.

1945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自十八世紀開始,英國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地,故有「日不落帝國」之稱。

在二次大戰後英國實力大減,美國遂取而代之,進佔全球領導地位。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戰敗投降後,英國旗下的殖民地,包括印度、緬

甸、約旦及斯里蘭卡等國,五年內紛紛獨立。為了穩住香港,英國政府遂

於 1945 年頒佈《殖民地拓展及福利法案》1 (下稱《法案》),撥出一百

萬英鎊供香港進行十年發展計劃。該構思概括了港府橫跨三十年的基建

發展,透視戰後當局的政策重點。

➲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六日.英國海軍少將夏慤向日本代表宣讀投降條約協定。九月一日,夏慤受命籌組香港臨時軍政府,直至翌年四月三十日結束,權力交還戰時被俘的港督楊慕琦爵士。

Page 5: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2 .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該《法案》原意是善用天然及土地資源發展各類項目,提供市民更多活動及

發展的機會,以改善市民健康、教育及社會福利。2 參照港府的十年發展計劃,

當中項目包括:

一、興建新機場

二、遷移九龍車站

三、贖回軍事用地

四、改善海港交通設備

五、港九各區填海

六、興建醫院和學校

七、供應工業食水

八、開闢山地耕地,發展住宅及工廠

鑒於項目太多,英國撥出的一百萬英鎊猶如滄海一粟,港府需向英國借貸

三百萬英鎊,並須利用香港稅收、公共復員費借款及邀請私人商務投資,才能開

展上述項目。同時,戰後香港人口雖急劇膨脹,然而製造業的人力資源有限,加

上財用不足,故港府特別又指定房屋及城市建設為首要處理的任務。3

港府的策略宏圖雖然遠大,但落實時卻遇上不少問題。

中國政權易手前,港府擬於深灣興建機場,並與國民政府解決了空域問題;

但在中共建政後,由於政局不明朗,便立即腰斬項目,還址啟德機場,興建跑道,

以解決日益繁忙的空運問題。

自開埠始,英國政府便於港九各區進行圈地。戰後,因市區土地不足,政府

必須斥巨資贖回軍地,金鐘海軍船塢及尖沙咀威菲路軍營,便因贖費太貴,遲遲

未有定案,交通及商業發展受阻十數年,直至五十年代末期,軍營才逐步撤出。

戰後初期,港府決定興建海底隧道,促進港九貿易及改善交通網絡。由於海

軍船塢佔據東西交通要道,而香港政府財政資源緊絀,圍繞興建隧道及跨海大橋

的討論長達十多年。十年計劃中,港府只決定增建燈塔、雷達等基礎設施,蹉跎

了不少寶貴時光。

五十年代,為了發展工商業,政府遂於各區填海。然而,部分工程成效不彰,

Page 6: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3.1945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還有失敗危機。觀塘填海工程進行期間,政府才驚悉啟德起飛的航班,有機會撞

向觀塘工廈,加上配套極差,導致該區廠地一度無人問津。此外,由於九廣鐵路

軌道割裂尖沙咀及紅磡區,致令紅磡新填海區無法發展,直至七十年代,總站遷

至紅磡後,問題才逐漸解決。

六十年代,當局決定九廣鐵路總站遷往紅磡後,曾擬拆卸鐘樓。其時,香港

人對此置若罔聞,最後在由洋人組成的團體連番爭取下,才最終獲得保留。

即使房屋被列為十年計劃首要執行項目,但在 1945 - 1946 年間人口增加

一百萬的情況下,初期政府仍然任由難民搭建木屋。1952 年頒佈徙置計劃後,

又將建屋責任交由私人承建商,導致社會問題叢生。到 1953 年石硤尾大火後,

1954 年政府才改弦易轍,成立徙置事務處,承擔興建房屋的責任。

根據統計,1947 年政府的教育支出僅佔總支出的 4.6%,1951 年更低至

1.88%。相反,基建開支由 1947 年的 7.69%,上升至 1951 年的 15.23%,故十年

計劃中的興建學校方案,似乎流於空談,其後還仰賴民間的辦學團體,天台學校

遍佈徙置大廈,填補香港的教育不足。

隨着戰後香港瞬間變成擁有過百萬人口的都市,中國內地政局不穩導致移民

決定長期留港安居樂業,香港人的身份逐漸萌芽。英國亦感到不能採用強權方式

管治港人,於是復任港督的楊慕琦爵士便決定推行改制改革,通過增加港人在政

治上的參與度及影響力,換取長期管治。

3 同上。

註 釋

1 《工商晚報》,1947 年 11 月 28 日。2 同上。

Page 7: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4 .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四十年代初期.中環海濱。左方為皇后碼頭,背後可見皇后像。圖中建築為第三代滙豐銀行,圖右為皇后行。一九五〇年,港府及置地聯合宣佈銀行區重建計劃,拆卸皇后行等古典建築。稍後,港府開展填海計劃,皇后碼頭遷至香港大會堂北面,皇后像其後亦遷往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

Page 8: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5.1945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 一九四五年.英國太平洋艦隊成員在受降儀式中擔任儀仗隊,圖中隊伍在皇后像廣場進行步操。其時,皇后像尚在日本,拱頂亭座中空,猶如失喪靈魂,倍感滄桑之感。

Page 9: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6 .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四十年代末期.鳥瞰中環。圖右只有第三代滙豐總行,未見落成於一九五〇年的中國銀行大廈,故可推斷照片拍攝年份。

Page 10: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7.1945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Page 11: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8 .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五十年代.九龍車站及巴士總站。一九六〇年,政府宣佈將車站遷至紅磡,大堂、月台及車軌先後拆卸,只剩鐘樓屹立至今。

Page 12: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9.1945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 五十年代末期.遠望啟德跑道。戰後港府擬於深灣興建機場,因政治問題擱置,改於九龍灣興建跑道,一九五八年落成。圖右彼岸大約是北角一帶區域。(朱家輝提供)

Page 13: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10 .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約一九五四年.鳥瞰維港兩岸。一九五三年,港府開始進行第一期中環填海工程,圖中新皇后碼頭已於新填地建成,而左鄰仍在填海,天星碼頭尚未出現。同時,銅鑼灣已完成填海工程,一片廣大的新填土地,其後闢成維多利亞公園。九龍方面,紅磡亦已開始進行填海工程,大環山仍未夷平。

Page 14: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1946政制改革 (一):

港督楊慕琦的市議會計劃

日本戰敗投降後,香港市面滿目瘡夷,百廢待興。英國海軍將領夏慤受命

擔任香港臨時軍政府首長,恢復社會安寧。港督楊慕琦遭日軍囚禁於偽滿

洲國,被關入竹籠,歷盡折磨,最終獲蘇軍救出,返回英國療養。經歷

二次大戰後,英國在世界上的殖民地領導角色不再,而楊慕琦於 1946 年

復任港督後,亦明白管治香港的手法需要作出改變,否則無法達致長治

久安,遂有「楊慕琦計劃」的出現。

➲ 港督楊慕琦爵士

Page 15: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12 .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楊慕琦的政制改革方案1946 年 8 月 28 日,港督楊慕琦通過 ZBW英語廣播電台宣讀《香港政制之

改革》方案,務求通過計劃賦予「香港居民較大之自治權力」。所謂「自治權」,

重點在於設立市政委員會,將若干政府職能撥交該會處理。1 根據稍後英國殖民

大臣核准的計劃內容,市政委員會的職能包括消防、公園、運動場、娛樂場所、

汽車牌照,並擁有現時市政衛生局的一切職權(即公共衛生等)。將來,再添加

教育、社會福利、城市設計等事務。2 管豁範圍方面,涵蓋香港島、九龍及新九

龍,而大埔墟、元朗及荃灣等地,仍屬農村區域,故不劃入其中。3 市政委員會

的名額共四十八名,華人與非華人,各自選出華人及非華人市政委員,安排如下:

選 舉 委 任

華人 16 8

非華人 16 8

總數 32 16 48

根據1947年的資料,非華人只佔香港人口2%。然而,在議席上卻佔了一半,

明顯不公。在選民資格方面,問題尤其顯著,凡有意登記成為選民者,華人必須

於過往十年內於香港住滿六年,等同於在 1936 - 1946 年,扣減三年零八個月淪

陷期,差不多全時間留港,始可獲得選民資格。除此以外,華籍選民必須懂得讀

寫聽說中英文,對於四十年代末期的香港人來說,實在難以求備,而且還需要年

繳差餉 200 元或地稅 20 元或具備擔任陪審團資格,條件甚是苛刻。相較非華籍

選民方面,只需於過往五年內於香港住滿一年,該 2%的居港外籍人士便可成為

選民,門檻有天淵之別。

擬出選者,必須年滿三十,不論男女,任何國籍皆可。華人參選者必須通過

分區選舉,而非華人則不必受制於此項要求。無論華人與非華人,兩者於選舉一

年前,必須於該區居住或經營業務。當選後,任期三年。

1947 年 7 月 24 日,英國下議院修訂楊慕琦方案,將市政委員會 48 個議席

大幅削減至 30 席。華人議席,其中港島有 6區,九龍有 4區,每區選出 1席;

非華人議席,則不須分區選出,制度不公仍然明顯。經選舉產生的非華人議席中,

Page 16: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

13.1946政制改革 (一)

必須包括一名葡籍及一名印籍委員。綜觀選舉產生的議席減少,意味着議會代表

的民意不足,其分佈如下:

選 舉 委 任

華人 10 5

非華人 10 5

總數 20 10 30

華人參選者,必須於過往十五年內居港十年,年齡、語文能力要求與楊慕琦

首次提案內容相同。委任議員方面,由指定之公共團體派代表擔任。華人委任議

席方面,包括華商總會 1名、正式職業工會 2名、香港大學 1名及非官守太平紳

士 1名;非華人議席方面,包括西商總會 2名、香港居民協會 1名、九龍居民協

會 1名及非官守太平紳士 1名。

除設立市政委員會外,另有改革立法局的構想。這個方案,雖然 1946 年港

督楊慕琦的播講內容並無提及,而殖民大臣回覆港督建議,將立法局官守議員人

數減至七名,非官守議員八名,非官守議員的議席分佈如下:4

類 別 名 額

市政委員 2名

西人商會代表 1名

非官守太平紳士 1名

港督委任 4名

當時中港之間的邊界來往並不設限,香港大多數的新移民來自中國內地。然

而,隨着政局動蕩,英國政府深恐中國利用移民,於不久將來控制香港政局,故

繼任的港督葛量洪,拖延政制改革,並聯同其他立法局議員聯手煞停計劃,讓官

守及委任議員繼續抓住管治權力,導致一次改革良機付諸東流。

註 釋

1 《香港工商日報》,1946 年 8月 29 日。2 《華僑日報》,1947 年 7月 24 日。

3 同註 2。4 《香港工商日報》,1947 年 3月 6日。

Page 17: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 SuperBookCity€¦ · x .戰後香港寫照 1945~1967 「消失中的風景」系列總序 iii 朱耀偉序 iv 張朝敦序 vi 1945 戰後十年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