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朝陽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碩士論文 運動志工持續服務行為模式之研究 A study on behavior model of continuous service for sport volunteers 指導教授:李素箱 教授 共同指導:林志偉 助理教授 生:王俊尹 中華民國 104 7 1

朝陽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碩士論文ir.lib.cyut.edu.tw:8080/bitstream/310901800/31428/... · Thirdly,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s had a strong impact on leisure benefits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朝陽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碩士論文

    運動志工持續服務行為模式之研究

    A study on behavior model of continuous service for sport

    volunteers

    指導教授:李素箱 教授

    共同指導:林志偉 助理教授

    研 究 生:王俊尹

    中華民國 104 年 7 月 1 日

  •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Department of Leisure Services Management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碩士論文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運動志工持續服務行為模式之研究

    A study on behavior model of continuous service for sport volunteers

    指導教授:李素箱 教授(Su-Shiang Lee)

    林志偉 博士(Chin-Wei Lin)

    研究生:王俊尹(Chun-Yin Wang)

    中華民國 104年 7月 1日

    July 1, 2015

  • I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服

    務意願建構運動志工持續服務行為模式,並探討構面間之關聯性。而

    本研究以 2013 金門馬拉松賽運動志工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作

    為資料收集之工具,並以便利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放

    200 份問卷,有效回收共 186 份,有效回收率為 93%。所得資料經描

    述性統計與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運動志工之

    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服務意願之關係模式適配度

    良好。二、運動志工之參與動機對參與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有顯著

    影響。三、運動志工之參與滿意度對休閒效益與持續服務意願有顯著

    影響。四、運動志工之休閒效益對持續服務意願有顯著影響。

    本研究結論為運動志工可透過提升參與動機,進而增加參與滿意

    度與休閒效益之感受,最終可增進運動志工持續服務之意願,藉此強

    化運動賽會之辦理。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實務建議,供相關

    教學單位及研究單位作為參考。

    【關鍵詞】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結構方程模式

  • II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construct behavior model of continuous service

    for sport volunteers with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Using the convenience sampling, 186

    questionnaires out of 200 were completed and analyzed, achieving 93%

    effective collection rat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questionnaire responses.

    The main results were found as follows. Firstly, the constructed modell

    fit showed positive on sport volunteers with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Secondly,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had a strong impact on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Thirdly,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s had a strong impact on leisure

    benefits and willing to continue service. Fourthly, leisure benefits had a

    strong impact on willing to continue service. In conclusion, sport

    volunteers can increase the relation of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benefits by increas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Finally, it would

    also increase sport volunteer’s willing to continue service and strengthen

    the hold of sporting event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were offered to related teaching units and research a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leisure

    benefits,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 III

    謝誌

    在完成碩士論文的這一刻,心中充滿了喜悅與成就,但緊接著冒

    出心頭的卻是難過與不捨,因為完成論文也意味著我的離開。

    在朝陽的日子,看似短短的幾年,但如果換成人生的長度,卻佔

    了我目前人生的三分之一。而在此,非常感謝我的指導老師李素箱教

    授與林志偉教授,兩位恩師在學術研究上嚴格,已經從教導變成磨

    練,而這一遍又一遍的磨練,讓我打下學術的基礎。此外,對於人與

    人間的相處以及處事的態度,也讓我受益良多,除了言教,更令人印

    象深刻的是身教。在老師身邊的這些年,學到的、體悟的、成長的絕

    非這短短的謝誌能表達,真的非常感謝。除此之外,還要感謝休閒事

    業管理系的全體教師,對於專業領域的知識教導與日常生活的關心,

    讓我感受到的不是學校,而是溫暖的家。

    而在朝陽這個家,除了感謝「家長」,還要感謝我的兄弟姊妹們,

    郁卿、凱薰、士弦、宜傑、幸惠、婉婷、得霖、文宬、瑋翔、弘諺、

    東波以及碩士班的同學們,與你們相處的時光雖然只有短短兩年,現

    在回想起,卻似十年的酸甜苦辣不斷湧出,祝福各位友誼長存、一帆

    風順。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在我求學的階段、在我作人生重大決

    定的選擇上都非常鼓勵我、支持我,謝謝你們。

    王俊尹 謹誌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 IV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謝誌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3 第四節 操作型定義 ...................................................................................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運動志工的起源 ........................................................................... 5 第二節 參與動機文獻探討 ....................................................................... 9 第三節 參與滿意度文獻探討 ................................................................. 14 第四節 休閒效益文獻探討 ..................................................................... 20 第五節 持續服務意願文獻探討 ............................................................. 24 第六節 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相關研

    究 .................................................................................................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0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31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 3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2 第六節 問卷量表分析 ............................................................................. 37 第七節 統計方法 ..................................................................................... 43

    第肆章 分析結果與討論 .............................................................. 48

    第一節 樣本現況分析 ............................................................................. 48 第二節 金門馬拉松賽運動志工行為模式適配度分析 ......................... 50 第三節 金門馬拉松賽運動志工行為模式 ............................................. 6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69

    第一節 結論 ........................................................................................... 69 第二節 建議 ........................................................................................... 70

    參考文獻 ..................................................................................... 72

    中文部份 ................................................................................................... 72 英文部份 ................................................................................................... 74

    附錄 ............................................................................................. 76

    附錄一 正式問卷 ..................................................................................... 76

  • V

    表目錄

    表 2-1-1 運動志工與體育志工之定義彙整表 ......................................... 8

    表 2-2-1 參與動機定義摘要表 ................................................................. 9

    表 2-2-2 志工參與動機衡量方式彙整表 ............................................... 13

    表 2-3-1 志工參與滿意度衡量方式彙整表 ........................................... 19

    表 2-4 休閒效益之定義統整表 .......................................................... 20

    表 3-5-1 參與動機量表 ........................................................................... 34

    表 3-5-2 參與滿意度量表 ....................................................................... 35

    表 3-5-3 休閒效益量表 ........................................................................... 36

    表 3-5-4 持續參與意願量表 ................................................................... 37

    表 3-6-1 參與動機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38

    表 3-6-2 參與滿意度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39

    表 3-6-3 休閒效益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40

    表 3-6-4 持續服務意願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41

    表 3-6-5 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參與意願之信度分

    析摘要表 .................................................................................. 42

    表 3-7-1 測量模式適配度指標 ............................................................... 45

    表 3-7-2 測量模式之適配度檢定摘要 ................................................... 47

    表 4-1 2013 金門馬拉松賽運動志工樣本分布摘要表 ..................... 50

    表 4-2-1 參與動機整體適配度分析表 ................................................... 51

    表 4-2-2 參與動機信度與收斂效度分析表 ........................................... 52

    表 4-2-3 參與滿意度整體適配度分析表 ............................................... 54

    表 4-2-4 參與滿意度信度與收斂效度分析表 ....................................... 54

    表 4-2-5 休閒效益整體適配度分析表 ................................................... 56

    表 4-2-6 休閒效益信度與收斂效度分析表 ........................................... 56

    表 4-2-7 持續服務意願整體適配度分析表 ........................................... 58

    表 4-2-8 持續服務意願信度與收斂效度分析表................................... 59

    表 4-2-9 整體模式信賴區間法之區別效度檢驗摘要表 ...................... 60

    表 4-2-10 AVE 法之區別效度檢驗分析表 ............................................. 60

    表 4-2-11 整體運動志工行為模式適配度分析表 .................................. 62

    表 4-2-12 行為模式變數違犯估計檢定 .................................................. 63

    表 4-3-1 各構面現況分析摘要表 .......................................................... 66

  • VI

    圖目錄

    圖 3-1-1 研究流程圖 ............................................................................... 30

    圖 3-2-1 研究架構圖……………………………………………….…..31

    圖 4-2-1 參與動機一階三因子模式路徑適配圖................................... 53

    圖 4-2-2 參與滿意度一階五因子模式路徑適配圖............................... 55

    圖 4-2-3 休閒效益一階三因子模式路徑適配圖................................... 57

    圖 4-2-3 持續服務意願一階一因子模式路徑適配圖 .......................... 59

    圖 4-2-4 區別效度路徑適配圖 ............................................................... 61

    圖 4-2-5 運動志工行為模式路徑圖 ..................................................... 64

  • 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長久以來,志願服務一直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越是民主自

    由、經濟繁榮的國家,越是鼓勵人民從事志願服務活動(楊志顯,

    2003)。而志願服務的研究從 18 世紀開始,就一直是各領域學者探

    討的議題,且到現今的社會,對於志願服務的重視程度依然歷久未

    衰。然而,在現今社會凡事皆以經濟利益為主要出發點,但在資源有

    限、需求無限擴張的情況下,更加凸顯志願服務的重要性。聯合國鑑

    於國際對於志願服務的期盼與肯定,因此將 2001 年訂為國際志工

    年,而我國也因應國際趨勢在 2001 年推行志願服務法。

    此外,自 2001 年政府實施週休二日,人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增

    加,使休閒活動更受國人重視,其中運動是國人最常的休閒活動之

    一,因此國內志願性運動志工服務組織開始蓬勃發展。而教育部自

    2006 年起,積極召募大專院校的學生與社會人士組織運動志工團隊,

    至 2010 年底為止總計培訓將近六千名的運動志工。這些運動志工在

    2009 年高雄世界運動會與 2009 年臺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都默默地

    奉獻他們的空閒時間,才使這些大型的運動賽會能順利進行與落幕。

    由此可知,運動志工是個相當重要的研究議題。

  • 2

    從過去對於志工的研究中可發現,志工的參與動機會影響志工在

    培訓時的成效與工作時對志願服務的感受,以及志工服務後對於志工

    本身的影響。而在探討志工的研究主題,除了參與動機外,志工在服

    務工作中的感受常為研究者們所探討,其中最常使用「工作滿足」來

    加以探討。工作滿足是對於工作的一種態度,是一個信念、感覺和行

    為取向的綜合體(Organ & Bateman, 1991),同時也是一種情緒、情

    感的反應,是一種關於喜歡-不喜歡的情感。因此,工作滿足可以說

    是個體從工作中所獲得快樂程度。如果個人在工作中得到愉悅的情緒

    反應,就表示工作滿足;反之,則表示個體對該工作感到不滿足。也

    因此瞭解志工在運動賽會服務過程中,對於志願服務的整體感受,包

    括事前訓練、工作安排、以及服務過程與他人(如工作夥伴、觀眾與

    參賽選手等)互動的滿足情形,亦為本研究之動機之一。

    多數運動賽會志工的研究都著重在於志工參與動機(Fairley,

    Kellett, & Green, 2007)與工作滿足(Farrell, Johnston, & Twynam,

    1998);而在運動志工服務後是否會再繼續從事相關的服務,卻較少

    為研究者所重視。此外,在教育部大力推行運動志工,花費大量經費

    在培訓國內志工人才,解決國內運動休閒領域方面的龐大志工需求。

    但是如果培訓出的運動志工在後續的持續參與意願不高的情況下,將

    不斷花費人力、物力在運動志工的培訓上,因此,瞭解運動志工在未

  • 3

    來持續從事志願服務的意願與影響服務願意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故

    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綜合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以運動志工持續參與行為之

    研究為主題,探討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

    參與意願之關係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採用問卷作為資料收集之工

    具,分析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參與意願

    之研究,因此本研究目的歸納如下:

    一、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服務意願建構運動志

    工之行為模式。

    二、瞭解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服務意願

    之現況。

    三、探討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服務意願之關聯性。

    第三節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僅以馬拉松賽運動志工為研究範圍及對象,其研究結果

    僅限於探討同質性較高的運動志工。

    二、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因無法控制受試者本身填答的認知配

    合度,僅能假設受訪者皆能詳實填答真實感受。

  • 4

    第四節 操作型定義

    一、 運動志工:個人閒暇時間,以本身之自由意願且不以金錢的物

    質報償為主要目的,提供運動活動與賽會各項服務之志願服務

    者。

    二、 參與動機:運動志工為了解決本身的內在需求而參與志工服務

    的內在歷程,本研究將透過自我成長、社會接觸與社會責任來

    衡量運動志工的參與動機。

    三、 參與滿意度:運動志工與服務過程的外部環境互動下所產生的

    認知感受,本研究將透過個人成長、社會需求、知識技能、工

    作特性與組織氣氛來衡量運動志工的參與滿意度。

    四、 休閒效益:運動志工在參與志工服務後,本身知覺到身、心、

    靈的正向提昇與個人需求的滿足的主觀感受,本研究將透過生

    理效益、心理效益與社交效益來衡量運動志工的休閒效益。

    五、 持續服務意願:運動志工在實際的志工服務後,本身是否會再

    次參與運動志工服務的意願。

  •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是在探討本研究各構念之理論基礎,並透過相關研

    究探討運動志工的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參與意願

    之關聯性。全章共分六節,第一節為運動志工的起源;第二節為參與

    動機文獻探討;第三節為參與滿意度文獻探討;第四節為休閒效益文

    獻探討;第五節為持續參與意願文獻探討;第六節為參與動機、參與

    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參與意願之關係。

    第一節 運動志工的起源

    一、志工的起源

    早在國家型成之前,世界各地已經有志願性服務組織的蹤跡,其

    主要目的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合作,維持生活的穩定。而在 1990

    年以後,除了政府與營利組織外,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正逐漸興起。主要原因在於環境變化快速、社會價值多元化,導致社

    會上產生志願性服務的需求,而這種需求是政府機構與營利組織無法

    完成(司徒達賢,1999)。

    志願性服務在歐美等先進國家,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蔡守

    浦,2003),而這種社會現象已成為世界的趨勢。我國為了順應趨勢

    與實際上的需求,在 2001 年通過志願服務法,為各領域運用志工提

    供法源規範與依據。由此可知,志願性服務是政府與社會關注的重要

  • 6

    課題。

    志工(volunteers)一詞最早的使用是在 18 世紀的英國(韓慧泉,

    2003),而國內一般將 volunteers 翻譯為「義工」或是「志工」。義

    工是一般國人習慣的用詞,意即「義務性服務工作者」;另一種則是

    各種階級組織慣稱的「志願性服務工作者」,簡稱為志工。而根據內

    政部社會司於 2001 年公佈的志願服務法中的定義,志工是指對社會

    提供志願服務的人,本研究所探討之志工一詞亦採用內政部之定義。

    根據內政部(2001)之「中華民國臺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

    告」,將志願服務活動分成十六類:(一)社會福利服務 (二)環

    保及社會服務 (三)教育服務 (四)醫療衛生保健服務 (五)文

    化休閒體育服務 (六)諮詢性及輔導性服務 (七)消防及救難服務

    (八)交通服務 (九)科學服務 (十)合作發展 (十一)經濟服

    務 (十二)研究服務 (十三)志工人力之開發 (十四)聯合活動

    之發展 (十五)志願服務活動之提升 (十六)其他。

    二、運動志工的定義

    近年來,因為大型運動賽會的舉辦,運動志工的需求大量提升,

    因此開始有學者對運動志工下定義。國際上多以sport volunteers稱呼

    運動領域的志願服務者,而國內在運動與休閒相關之研究所探討的志

    工稱呼主要分成運動志工與體育志工兩個用詞。劉照金(2003)認為

  • 7

    體育志願服務者(簡稱體育志工),乃是基於自由意願,不以物質的

    報償與激勵為目的,提供個人或組織有關體育、運動或休閒活動之各

    項志願服務者。鄭志富(2005)認為體育專業志工,即指「出於自由

    意志,不以報酬為目的,能積極主動參與個人或組織團體的體育活

    動、運動賽會及休閒活動之各類志願服務人員。而林慧亭、林明宗、

    邱翼松(2006)綜合國內學者的觀點將運動志工定義為出於個人自由

    意願,不以報酬為目的,能對個人或組織團體提供體育、運動之課程、

    活動、賽會及休閒體育活動之各項志願服務之人員,稱之為體育志工。

    李勝雄(2006)將運動志工定義為自由意志下,無償地奉獻己力,

    服務或協助與運動有關之個人、組織或團體的各種活動的人員,而鄭

    莉苓(2008)提出運動志工是指基於自由意願,不求金錢或物質之回

    報,在個人閒暇時間,為個人、組織或者團體有關運動或體育活動提

    供專業技能、資源以及服務之人員;基於個人意願,不以報酬為主要

    目的,提供個人、組織或團體,有關運動相關活動之各項服務之人員,

    稱之為體育志工(張琪,2007),此外,蔡麗美(2007)認為體育志

    工是在自由的意志下,不以物質報酬或激勵為目的,提供個人或組織

    有關運動、體育或休閒活動之各項志願服務人員。雖然在研究上常用

    運動志工或是體育志工作為研究對象,但對於兩種詞彙皆無明確之界

    定。本研究將國內近年來學者對運動志工或是體育志工之定義,彙整

  • 8

    如下表 2-1-1 所示。

    表 2-1-1 運動志工與體育志工之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代 定義

    周學雯 2002 運動志工是出於自由意識,不以報酬為主要目的,且能提供個人或團體的運動活動、賽會以及休閒活動之各項志願服務人員。

    蔡守浦 2003 運動志工乃是不以報酬為目的,提供個人勞力、時間或是技能,且增進個人、地區或是團體的運動發展所從事的相關活動。

    李勝雄 2006 運動志工是指自由意志下,無償地奉獻己力,服務或協助與

    運動有關之個人、組織或團體的各種活動。

    魏燕翎 2008 運動志工是指提供運動諮詢、運動指導、休閒服務推廣與辦理行政、庶務等相關事宜之志願服務者。

    鄭莉苓 2008 運動志工是指基於自由意願,不求金錢或物質之回報,在個人閒暇時間,為個人、組織或者團體有關運動或體育活動提供專業技能、資源以及服務之人員。

    劉照金 2003 體育志工是指在自由意志下,不以物質回報為主要目的,提供個人、組織或團體有關運動、體育活動之志願服務者。

    張琪 2007 體育志工是指基於個人意願,不以報酬為主要目的,提供個人、組織或團體,有關運動相關活動之各項服務之人員。

    蔡麗美 2007

    體育志工是在自由的意志下,不以物質報酬或激勵為目的,

    提供個人或組織有關運動、體育或休閒活動之各項志願服務人員。

    郭哲君 2010 體育志工是出於自由意志,且非個人義務、法律責任與獲得金錢報酬為目的,並以知識、技術、體能、時間、經驗等服務有關體育行政或體育相關活動、賽會等。

    從上表可發現國內近年來的研究中,學者對於運動志工與體育志

    工之定義,並無明顯的差異觀點。對於運動志工與體育志工的定義皆

    強調志願服務者必須在自由意志下從事志願性服務,且不求金錢或物

    質的報酬。服務的內容為提供個人或組織有關運動、體育或休閒活動

    之各項服務,以利活動順利進行。而本研究將採用運動志工一詞並將

    其定義為個人閒暇時間,以本身之自由意願且不以金錢的物質報償為

    主要目的,提供運動活動與賽會各項服務之志願服務者。

  • 9

    第二節 參與動機文獻探討

    一、參與動機的定義與意涵

    動機(motivation)一詞源自於拉丁文的 movere,意指引發個體

    活動或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且進一步使該活動朝向一個目標的內在歷

    程。也就是說,動機是個體行為的原動力,是一種可以解釋行為產生

    的原因或是理由(張春興、林清山,1990)。國內外學者對於動機一

    詞的定義不盡相同,本研究將各學者對動機一詞的定義彙整如下表

    2-2-1 所示。

    表 2-2-1 參與動機定義摘要表

    學者 年代 定義

    Maslow 1971 動機是由於需求未被滿足,而這些需求可能是個人的生理

    方面,亦可稱為驅力。

    馬起華 1978 動機是個體行為的原動力,也是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張春興 1984 動機是指引發個體活動或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且進一步使

    該活動朝向一個目標的內在歷程。

    Robbins 1998 動機是從事某件事情的意願,其意願大小決定於完成工作

    後,所能滿足個人需求的能力。

    Kotle 1997 一種被刺激的需求,且足以能引起個體採取實際行動以滿

    足此需求的內在歷程稱之為動機。

    黃玉湘 2002

    動機是行為的內在因素,它將由個人的內在需求所引發。

    是一種滿足需求的行為能力;換句話說,動機是行為的原

    動力,而行為是動機的一種外在表現。

    潘玟諺 2005 動機是引導個人行為的內在歷程,換言之,動機是引發行

    為的內在因素。

    江愚 2007

    動機是一種內在歷程,它與需求以及驅力具有相同的意

    涵,其能激發個體的行為與力量,並維持個體的活動功

    能。進一步使個人或組織達成目標,其產生因素會受外在

    誘因與目標歷程影響。

  • 10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動機的定義可發現,動機是一種產生行為

    的內在歷程,而其是在某種需求未被滿足時,引發個體行為的內在因

    素,最終將滿足個體之內在需求。而本研究將參與動機定義為運動志

    工為了解決本身的內在需求而參與志工服務的內在歷程。

    二、參與動機之相關理論

    在動機理論中,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最先於 1943 年

    提出的「需求層級理論」(Hierarchy of Need),此理論強調內在動

    機的重要,以不同層次的需求來解釋個體的動機行為;當中較低層次

    的需求必須先得到滿足,而需求被滿足後,再進入到更高層次的需求。

    Schindler-Rainman (1975)在探討志工的參與動機中提出,一般志

    工可以分為三種導向:

    (一)自我導向(self-directed):

    自我導向的志工在決定參與志願服務的主要考量是基於個人感

    覺或價值觀的判斷。換句話說,參與服務的決定因素來自於個人的內

    在,亦可稱為內在導向。而參與志願性服務的主要因素可以分成服務

    與責任、自我實現與回饋社會等三個面向。

    (二)他人導向(other-directed):

    他人導向的志工在決定參與志願服務,主要是來自其他人的影

    響。參與服務的主要因素是基於人際關係,以及所屬的家庭、學校或

  • 11

    組織的認同,甚至可以得到親朋好友的讚賞。

    (三)情境導向(situation-directed):

    情境導向的志工其參與志願服務的考量因素來自於所處的社會

    情境,包含社會變遷的因素與參與服務的機會等。此導向的志工會因

    為服務時間、服務地點與服務機會等情境因素,影響其參與之動機。

    而孫本初(2005)對於志工參與志願性服務的動機與因素提出七

    項理論基礎,分別描述如下。

    (一)期望理論:

    指個人在將來可能獲得之回報的期望下,所引發的行為表現。對

    志工而言,期望可能包括服務過程中所學習到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

    可以做為將來從事其他工作之準備。一般來說,當志工本身的期望與

    實際服務後的認知感受差距愈小時,流動率亦會愈小。

    (二)交換理論:

    將個人的行為視為一種利益導向,這些利益可以是物質上的東

    西、金錢上的交換,甚至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當獲得之利益大於實

    際付出,將會引發個體行為。

    (三)人力資本理論:

    藉由增進資源來影響人們未來金錢或是物質收入的行為。從投資

    的概念來看,志工在付出服務的同時,也可經由機關提供的教育訓

  • 12

    練,獲得專業知識與技巧,因而提升人力資本的投資。

    (四)社會參與理論:

    志願性服務是最普遍的社會參與方式,藉由參與志願性服務工作

    的過程,能滿足個人的社會參與需求與實現社會責任。

    (五)需求層級理論: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人們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與心理需

    求,志工在透過志願性服務的過程,可以在尋求自我實現與自我成長

    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六)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被認為是人們參與志工服務的主要因素,而所謂的利他

    主義,指的是從別人所獲得的滿足中,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換言之,

    志工會因為服務他人、滿足他人需求而感到自我滿足,此亦為志工持

    續參與之因素。

    (七)社會化理論:

    社會化理論指的是個體在一生中各個階段的學習與成長,包括了

    正式與非正式、計畫與非計畫的行為。以志工行為來說,志願性服務

    是一種計畫性的學習與成長的行為。

    三、衡量量表

    國內學者在探討志工參與動機的研究使用的衡量構面不盡相

  • 13

    同,石淑惠(1997)探討圖書館志工的參與動機所使用的衡量構面包

    含了自我成長、社會接觸與社會責任;而林佩穎(2000)研究表演藝

    術團體志工之研究中,將志工的參與動機分成自我成長與社會責任。

    本研究將近年探討志工參與動機之衡量方式彙整如表 2-2-2 所示。

    表 2-2-2 志工參與動機衡量方式彙整表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衡量構面

    自我成長 社會接觸 社會責任

    石淑惠 1997 圖書館志工 ● ● ●

    林佩穎 2000 表演藝術團體志工 ● ●

    蔡佳螢 2001 醫院志工 ● ● ●

    謝秉育 2001 國家公園解說志工 ● ● ●

    周學雯 2002 大學運動志工 ● ● ●

    張月芬 2004 家庭教育中心志工 ● ● ●

    朱錦源 2005 消防隊志工 ● ● ●

    李章賜 2008 宗教志工 ● ● ●

    黃琦茹 2010 水上安全工作大隊志工 ● ● ●

    從上表可發現,從 2001 年至 2010 年探討志工參與動機的衡量構

    面皆採用自我成長、社會接觸與社會責任。因此本研究亦將運動志工

    的參與動機分成自我成長、社會接觸與社會責任三個子構面,藉此來

    衡量運動志工的參與動機。

    四、小節

    綜合上述可知道參與動機是某種需求未被滿足時,促使個體產生

    行為的一種內在歷程。而本研究將其定義為運動志工為了解決本身的

    內在需求而參與志工服務的內在歷程。並透過自我成長、社會接觸與

    社會責任三個部分作為運動志工參與動機的衡量。

  • 14

    第三節 參與滿意度文獻探討

    一、參與滿意度的定義與意涵

    過去文獻在探討志工工作的滿意度多使用工作滿意或工作滿

    足,而本研究將以休閒的角度來探討,認為運動志工是在自由意志

    下,在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中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而其主要目的並非以

    物質利益為訴求。回顧過去志工相關文獻發現,工作滿意、工作滿足

    與本研究將探討的參與滿意度在其定義與意涵皆為相似的概念,因此

    將參與滿意度、工作滿意與工作滿足視為同義詞,而本研究採用參與

    滿意度一詞,並將其定義為志願服務者在服務後與服務過程的外部環

    境互動下所產生的認知感受。

    工作滿足最早是在 Hoppock 在 1935 年出版的「Job Satisfaction」

    一書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工作滿足是員工在生理與心理兩方面和外

    在環境互動後所產生的滿足感受,是一種個人對工作環境的主觀認

    知。之後在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中,工作滿足經常是備受討論的議

    題,而不同學者對於工作滿足的定義與用詞也不盡相同。像是 Organ

    and Bateman (1991)認為工作滿足是對於工作的一種想法、態度,也可

    以說是一種信念、感覺與行為取向的複合體。同時也是一種情緒反應

    與情感反應,例如喜歡與不喜歡的情感。因此,工作滿足是個體從事

    工作中所獲得的快樂成度。Robbins (1998)對於工作滿足的定義為員

  • 15

    工對其從事的工作所抱持的態度,員工對於工作滿足的感受愈高,既

    表示對其工作抱持愈正面的態度。而 Price (2001)指出工作滿意是個

    人對整體工作的感覺程度,其中包括對工作的正面喜好與負面情緒,

    曾士雄(2001)提出工作滿意是個人和環境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感

    受,是個人對事物主觀判斷的一種態度。蔡梅燕(2007)探討志願服

    務者的研究中提到,志願服務者進行服務工作時獲得愉快的情感感受

    就是工作滿意。

    不論是工作滿足還是工作滿意,其內涵都是指個人在與工作環境

    的互動下所產生的主觀感受,此感受越高則表示與此工作的互動結果

    是滿意的。而本研究以休閒的角度來探討,認為志願服務者在服務的

    過程中,並非以物質利益為主要訴求,與一般的工作目的不同。因此

    本研究用參與滿意度一詞來代表工作滿足與工作滿意,並將其定義為

    運動志工與服務過程的外部環境互動下所產生的認知感受。

    二、相關理論

    本研究就工作滿足相關理論產生之先後時期的演進歷程,依序分

    述如下:

    (一)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

    馬斯洛(1943)提出需求層級理論指出:人類有各種不同的需求,

    最基本的需求獲得滿足後,次一層需求才會產生並影響其行為,需求

  • 16

    是由最基本循序漸進的產生,共分為五種層級,分別述明如下:

    1.生理需求:屬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如饑餓及性等需求。

    2.安全需求:人類避免遭受傷害或危險之需求。

    3.社會需求:人類對於愛和被愛及歸屬等需求。

    4.尊敬需求:人類自尊和被他人尊重之需求。

    5.自我實現需求:人類為實現自我期望及定位的需求。

    由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類對需求區分為不同等級,由下而上逐一

    產生,人們的行為是為滿足不同的需求,即需求會影響人們的行為。

    (二)雙因子理論(two-factors theory)

    Herzberg, Mausner& Snyderman (1959)所提出保健及激勵因素理

    論,將人類的需求區分為動物性本能的需求,即避免痛苦、克服環境

    的需求及人性的需求,亦即追求自我成長的需求。如導入組織與成員

    間,組織可利用金錢、督導、地位、安全、工作環境、政策與人際關

    係等稱之為保健因素以預防不滿的發生,但無法產生激勵的作用,係

    因工作不滿意的因素與工作本身無直接關係,稱為保健因子,組織如

    能營造成就、認同、工作、責任和成長等激勵因素,則可以使員工獲

    得到滿足,因工作內容影響工作滿足,屬激勵因素。

    (三)期望理論(value-expectancy theory)

    期望理論以Vroom (1964)為代表,此派學者認為人們的行為受到

  • 17

    預期未來可獲得的報酬所影響,當未來的報酬預期能獲得滿足時,會

    對個人產生激勵的作用,促使個人採取行動以實現所期望的目標。

    (四)差距理論(discrepancy theory)

    差距理論為Porter and Lawler (1968)及 Locke (1969)所主張,提出

    工作滿足與否在於工作者本身「期望所得」與「實際獲得」之間的差

    距而定,期望所得與「實際獲得」相當時,無不滿足的問題,「期望

    所得」較「實際獲得」越多時,工作者所獲得的滿足感越大,若「期

    望所得」較「實際獲得」越少時,工作者之不滿足感也就越強 。

    (五)ERG理論(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theory)

    Alderfer (1972)所提出,人類除三大核心需求─生存需求:人類為

    求生存所必要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關係需求:指的是人類想要維持

    人際間互相關懷的情感滿足,即受到他人尊重的需求。而成長需求:

    指的是個人追求自我發展、自我實現需求。此外,並指出「挫折─退

    化」(frustration-regression)的觀念,認為人們可以同時存在二種需求,

    可以同時追求一種以上的需求,並沒有所謂的先後順序。

    (六)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

    Wernimont (1972)從系統分析的觀點,探討影響工作滿意的因

    素,他強調外在因素應被視為是內在因素滿足的一個原因,而內在因

    素的滿足會影響一個人的整體工作滿意,再透過工作滿意的指標回饋

  • 18

    作用後,影響原先的外在因素,成為一個循環系統。

    回顧過去有關工作滿意度之理論可發現,Herzberg, Mausner&

    Snyderman (1959)提出的雙因子(two factor theory)理論廣為工作滿

    意度相關研究之研究者使用。強調個人工作的動機可以分成兩個原

    因,外在因子與內在因子,又可稱為保健因子與激勵因子。外在因子

    指的是工作安全、工作福利與工作環境等,亦是員工對於工作滿意的

    基本要求,而當外在因子降低,則員工會對工作感到不安,進而降低

    工作滿意;內在因子指的是個人的成就感、信賴感與自我成長等,而

    當內在因子感受越高則會產生高度工作滿意。

    三、衡量量表

    參與滿意度是一種多樣的心裡感受,其涉及的因素與概念眾多,

    至今國內外學者在衡量上也不盡相同。像是謝秉育(2001)探討國家

    公園解說志工的研究中,在志工工作滿足的衡量上分成自我成長、社

    會需求、知識技能、工作特性、組織氣氛與整體滿足等六個因素。而

    張廖麗珠(2011)探討 2009 年高雄世界運動會志工的研究中則是將

    工作滿足的衡量分成福利制度完善、獲得他人肯定、人際互動以及自

    信與成就等四個部分。本研究將近年探討志工參與滿意度之衡量方式

    彙整如下表 2-3-1 所示。

  • 19

    表 2-3-1 志工參與滿意度衡量方式彙整表

    作者 年代 研究對象 衡量構面

    謝秉育 2001 國家公園解說志工 自我成長、社會需求、知識技能、

    工作特性、組織氣氛與整體滿足

    朱夏萍 2003 中部四縣市環保義工 工作特質、社會互動、自我成長、

    訓練研習、福利獎賞與管理機關

    潘玫諺 2005 博物館義工 福利與訓練、溝通與關懷、人脈資

    源與組織氣候

    郭淑卿 2006 文化機構志工 自我成長與肯定、他人肯定、社會

    關係、基構環境與回饋

    黃琦茹 2010 水上安全工作大隊志工 工作滿意、服務訓練、工作特性、

    福利制度、社會需求與學習成長

    張廖麗珠 2011 2009 年高雄世界運動會

    志工

    福利制度完善、獲得他人肯定、人

    際互動以及自信與成就

    李城忠、陳益

    壯、陳怡方 2011

    彰化縣高山青車對運動

    志工

    自我成長、社會互動、知識技能與

    團隊氣氛

    綜合上表可發現,在衡量志工參與服務後的滿意度,學者們所使

    用的衡量構面不盡相同,但有些因素卻是學者經常用來衡量的構面。

    因此,本研究將以自我成長、社會需求、知識技能、工作特性與組織

    氣氛等五個因素來衡量運動志工的參與滿意度。但其中自我成長的構

    面名稱與參與動機的構面名稱相同,因此本研究將參與滿意度中的自

    我成長構面命名為個人成長。

    四、小節

    回顧志工滿意度的相關文獻發現,工作滿足、工作滿意與參與滿

    意度其定義與意涵皆為相同的概念,因此將三者視為同義詞,採用參

    與滿意度一詞並定義為運動志工與服務過程的外部環境互動下所產

    生的認知感受,而本研究將透過個人成長、社會需求、知識技能、工

    作特性與組織氣氛來衡量運動志工的參與滿意度。

  • 20

    第四節 休閒效益文獻探討

    一、休閒效益的定義與意涵

    休閒效益(benefits of leisure)源自於Dustin and Goodale (1997)

    提出在有限的資源中,為了要滿足眾多的慾望,所以在參與休閒活動

    時,需要衡量休閒活動對人類的貢獻,以決定休閒的價值。而休閒效

    益是一種主觀的個人經驗感受,是休閒行為過程中及後,可以幫助個

    人改善身心狀況或滿足需求的個人主觀感受的因子統稱(陳中雲,

    2001;Driver, Brown, and Peterson, 1991)。由此可見,「休閒效益」一

    詞的意義十分廣泛,有以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及經濟學等觀點來

    探討,也有從功能、教育、需求及遊憩體驗的角度來研究(林欣慧,

    2002;洪煌佳,2001;陳中雲,2001)。為了便於瞭解,茲將國內外

    一些研究者對休閒效益的定義彙整如表2-4所示。

    表 2-4 休閒效益之定義統整表

    研究者 年代 休閒效益的定義

    Ajzen 1991 休閒效益及休閒目標之達成,包括參與休閒能達成之目標,

    以及參與者相信休閒能幫助他們達成之目標。

    Driver,

    Brown,

    and

    Peterson

    1991

    效益(Benefits)被視為是一種好處,也意味著一種目標的達

    成,當個人、團體、社會、經濟、實質環境與其他情境有所

    改善的狀態,將效益解釋成為一種「獲得(gain)」的概念。

    高俊雄 1995

    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改善其身心狀態、滿足需求

    的內容,稱之為休閒效益。韋氏大字典之休閒效益定義,包

    括外在及內在之價值,前者如工作之餘所從事之活動,可以

    恢復精神;後者為參與休閒活動滿足其體驗及效益。

    (續下頁)

  • 21

    研究者 年代 休閒效益的定義

    Driver 1997 休閒效益為對人或實質環境中,需求獲得正向的改變,包

    含人際關係、體適能、預防社會問題或穩定社群等。

    林欣慧 2002 休閒效益是一個人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對活動有所體

    驗,並且對個人或社會產生有益的影響。

    張少熙 2003 休閒效益偏重活動中或活動後內存的心靈滿足。

    余玥林 2004 休閒效益是個人參與休閒運動過程中及活動後,個人知覺

    可以改善身心狀況或滿足需求的主觀感受。

    綜合上述可發現,不論是國內外學者在休閒效益的定義皆為強調

    個人參與休閒後,個人知覺到身心狀態的改善或是需求得到滿足感

    受。而運動志工在參與志工服務的過程,是基於自由意志下所從事的

    一種活動,且參與活動主要目的並非金錢上的獲得。換言之,運動志

    工參與服務是一種休閒活動,因此本研究將休閒效益定義為運動志工

    在參與志工服務後,本身知覺到身、心、靈的正向提昇與個人需求的

    滿足的主觀感受。

    二、衡量量表

    Bammel and Burrus – Bammel (1982)認為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有六

    項效益,分述如下:

    (一)生理效益: 經由休閒活動中肢體的活動而能保持個人體適能

    的水準、減少心肺血管之疾病。

    (二)社交效益: 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而能與同好培養感情,相

    互交誼,並能增加家人與朋友間的了解與情誼。

  • 22

    (三)鬆弛效益: 由於休閒活動可使參與者遠離壓力環境、解除憂

    慮、恢復精力、可有新奇的體驗,因而達到放鬆

    的目的。亦能經由精神上或實質上的活動而使肌

    肉、關節獲得放鬆,以保持個人身心及精神的平

    衡發展。

    (四)教育效益: 休閒提供多元的興趣領域,藉由正式或非正式參

    與,滿足個人求知慾、創作慾,並經由人際交流

    拓展知識領域。

    (五)心理效益: 個人可以經由活動參與而得到肯定、認同的感受

    及價值,也可藉由情境角色轉換獲得成就。

    (六)美學效益: 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效益。意指從休閒活動中學習

    美的欣賞,獲得心靈、情感及靈性的充實及滿足,

    並可確認個人價值觀念。

    再從林欣慧、洪煌佳、馬上鈞(2002)的研究歸納整理,認為休

    閒運動效益是一個人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對活動有所體驗,並且對

    個人或社會產生有益的影響。因此,將休閒運動效益分為三個面向,

    分述如下:

    (一)生理效益:包含維持體能、增進活動技巧、得到適度休息、消

    除疲勞、激發潛力、調劑精神、考驗自己的活動能

  • 23

    力、改善控制疾病及宣洩多餘體力等。

    (二)心理效益:包含紓解生活壓力、放鬆心情、創造性思考、發洩

    情緒、獲得成就感、增添生活樂趣、平衡精神情緒、

    培養挑戰性、培養獨立性、得到滿足感及啟發心思

    和智慧等。

    (三)社交效益:包含促進和諧關係、增進家人的感情、促進工作同

    儕及朋友情誼、拓展社交圈及結交新朋友等效益。

    綜合以上觀點得知,不同的休閒活動所探討的休閒效益構面大同

    小異。但是在相同的休閒活動,對於不同的參與者所產生出的休閒運

    動效益也可能會產生部份差異。不論學者們將休閒運動效益分成多少

    個面向,大致上都包含生理效益、心理效益以及社交效益三項。

    本研究參考林欣慧、洪煌佳、馬上鈞(2002)所建構之休閒運動

    效益構面,將本研究之休閒運動效益分為「生理效益」、「心理效益」、

    「社交效益」三個面向,探討運動志工服務後的休閒效益現況與各構

    面之間的關聯性。

    三、小節

    本研究所探討的休閒效益為運動志工在參與志工服務後,本身知

    覺到身、心、靈的正向提昇與個人需求的滿足的主觀感受。並透過生

    理效益、心理效益與社交效益三個部份來衡量。

  • 24

    第五節 持續服務意願文獻探討

    一、持續服務意願的定義與意涵

    員工離場是人力資源管理上經常遭遇到的問題之一,雖然適度的

    人事流動可以避免組織老化,為組織或是企業注入新的能量。但是組

    織的人事流動率過高,將會影響組織的運作(謝季燕,1991)。而在

    運動志工方面亦是如此,運動志工是否願意持續參與志工服務是個非

    常重要的課題。

    邱麗如(2010)認為志工持續服務定義為志工願意繼續參與志願

    服務,而投入志願服務工作的可能性程度。林正祥(2011)認為持續

    參與意願是指繼續留在該組織服務的程度。而在回顧過去文獻可發

    現,對於志工服務後,其會繼續參與服務的感受稱為持續參與意願,

    亦有學者將其稱為持續服務意願。本研究將採用持續參與意願一詞,

    並將其定義為運動志工在實際的志工服務後,本身是否會再次參與運

    動志工服務的意願。

    Seashore and Taber (1975)研究中提出工作滿足是影響個人參與

    後「退卻」行為的前因變項之一,而退卻行為所指的是離職的行為,

    表示若當一個人在工作後的滿意度不高時,同時會影響其離職行為的

    產生,相對的在持續參與的意願將會降低。吳許暄(2006)研究中提

    出影響退休志工持續服務意願的重要因素包括「組織氣氛滿足感」、

  • 25

    「自我型參與動機」。

    二、持續服務意願的衡量

    朱夏萍(2006)在探討義工持續服務意願時採用四個題項來測量

    義工的持續參與意願,而吳許瑄(2007)透過兩個問項來測量志工的

    持續參與意願。此外,張廖麗珠(2011)探討 2009 年高雄世界運動

    會志工的研究中則採用四個題項來衡量運動志工的持續參與意願。

    本研究在考量研究對象的特性,在持續服務意願的衡量乃參考張

    廖麗珠探討高雄世運運動志工研究中的再參與意願量表,依據本研究

    目的修編成本研究持續服務意願量表。共分成五個題項,分別為「我

    會推薦親朋好友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我會樂意參與其他運動志工

    教育訓練機會」、「我會樂意參與大型運動賽會的志工服務」、「我會樂

    意參與本賽會下一屆的志工服務」與「我曾經想過不再參與運動志工

    服務」。

    三、小結

    本研究所探討的持續服務意願為運動志工在實際的志工服務

    後,本身是否會再次參與運動志工服務的意願。而本研究採用五個題

    項來衡量運動志工的持續服務意願。

  • 26

    第六節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服務意願之相關研究

    一、志工參與動機與參與滿意度關係

    志工參與動機與參與滿意度方面,是研究志工行為最常見的變

    項,在運動志工的研究方面,Farrell, Johnston, and Twynam (1998)研

    究300 名運動賽會志工參與的動機與服務滿意之情形,結果發現志工

    參與動機與服務滿意兩者間有相關存在。而在其他相關的志工研究方

    面,例如邱維祥(2008)探討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投入與工作滿

    足之關係。調查結果顯示,工作滿足會受到個人特性影響,且參與動

    機也會受到個人特性影響。此外,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多數皆呈現顯

    著正相關。魏宗豐(2008)研究老人褔利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

    承諾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志工的參與動機愈強,其工作滿足就愈

    高。朱思美(2007)研究南投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志工參與動機與工

    作滿足,結果發現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兩者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存

    在。綜合上述文獻研究結果導出本研究假設: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對參

    與滿意度有正向的顯著影響。

    二、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對休閒效益之關係

    呂惠富(2008)探討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中

    發現,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具有顯著的正向關係。而林偉

    立、林春鳳(2011)探討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的

  • 27

    結果顯示,整體的參與動機與整體的休閒效益具有顯著的高度正相

    關。此外,余政達(2010)探討健行運動參與者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

    益關係研究中發現,參與動機對休閒效益具有高度的影響力。綜合上

    述文獻研究結果導出本研究假設: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對休閒效益有顯

    著影響。

    三、運動志工參與滿意度對休閒效益之關係

    張曉琳(2011)籃球賽參賽者的研究結果表示,參賽者的滿意度

    感受對休閒效益有正向且直接的影響。而洪佑賢(2011)探討自行車

    騎乘者的研究中發現,自行車騎乘者的滿意度與休閒效益呈現正相

    關。此外,陳祐禎(2012)探討吉普車隊參與者之人際關係、休閒滿

    意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結果顯示休閒滿意度對休閒效益具有正

    向的影響性。綜合上述文獻研究結果導出本研究假設:運動志工參與

    滿意度對休閒效益有顯著影響。

    四、運動志工參與滿意度與持續服務意願之關係

    工作滿足最常被作為預測員工離職意向的一項重要指標,例如

    Cote and Morgan (2002)研究工作滿足與員工離職意向的關係,其以

    111 位工作者為對象,結果發現工作滿足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而

    Millette and Gagne (2008)研究志工的動機、滿足感與表現的研究中,

    其中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志工對於工作滿足的情形,會影響其離開志

  • 28

    工行列的意向。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來推論,志工的工作滿足會

    影響其日後的持續參與意願。郭淑卿(2006)研究文化機構志工參與

    動機、工作滿足與持續服務意願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工作滿足對於志

    工日後的持續參與意願有顯著的預測能力。而在許維芳(2008)的志

    工研究中,也發現志工之工作滿足愈低,其離職的意向也就愈高。綜

    合上述文獻研究結果導出本研究假設:運動志工服務滿意對持續參與

    意願有顯著影響。

    五、運動志工休閒效益對持續服務意願之關係

    休閒效益是一種個人透過休閒活動,使本身知覺到身、心、靈的

    正向提昇與個人需求的滿足。換言之,有愈高的休閒效益感受,則個

    人需求的滿足亦會愈高。由此可推知,當需求再次產生,個體可以透

    過參與相同的活動來滿足本身需求,因此導出本研究假設:運動志工

    休閒效益對持續參與意願有顯著影響。

    本研究彙整以上假設,認為運動志工持續服務行為會先透過參與

    服務活動後本身對該活動所產生的滿意度與自覺到正面的改善而增

    強持續服務意願。此外,本研究發現運動志工參與動機是參與滿意度

    與休閒效益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本研究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

    休閒效益與持續服務意願建構運動志工持續服務行為模式。

  •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瞭解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

    度、休閒效益與持續參與意願之關聯性。本章共分為七節,第一節為

    研究流程;第二節為研究假設;第三節為研究架構;第四節為研究對

    象與抽樣方法;第五節為研究工具;第六節為問卷量表分析;第七節

    為統計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確定研究背景與動

    機、相關文獻探討及研究目的,並訂定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與問卷設

    計;第二階段為預試問卷發放及回收,並將回收的預試問卷進行項目

    分析與信度分析,擬定本研究之正式問卷;第三階段為正式問卷發放

    與回收,將回收之問卷加以整理並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茲針對所得

    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之詳細流程如圖 3-1 所示。

  • 30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架構

    研究目的

    文獻探討

    預式問卷發放與回收

    1.運動志工的起源

    2.參與動機文獻探討

    3.參與滿意度文獻探討

    4.休閒效益文獻探討

    5.持續參與意願之文獻探討

    6.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

    與持續參與意願之關係

    圖 3-1 研究流程圖

    預式問卷設計

    資料處理與分析

    正式問卷發放與回收

    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結論與建議

    預式問卷分析

    1.信效度分析

    2.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二節研究假設

    本研究根據過去文獻與本研究目的擬訂出本研究架設,分別描述

    如下。

    假設一:理論模型期望共變異數矩陣與樣本共變異數沒有差異。

    假設二: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對參與滿意度有顯著影響。

    假設三: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對休閒效益有顯著影響。

    假設四:運動志工參與滿意度對休閒效益有顯著影響。

    假設五:運動志工參與滿意度對持續參與意願有顯著影響。

    假設六:運動志工休閒效益對持續參與意願有顯著影響。

  • 31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針對學校運動志工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運動志工之參與

    動機與服務後對志工服務的滿意度以及服務後的休閒效益感受與持

    續參與意願,再進一步探討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

    益與持續參與意願之關聯性,其研究架構如圖 3-2 所示。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預式問卷採用網路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發放時間為 2012 年 11

    月 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止,對象為曾參加過運動志工服務者。

    共計回收問卷數為 153 份,但扣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 137 份。

    H1:S-Σ(θ)=0

    持續服務意願

    參與動機

    1. 自我成長

    2. 社會接觸

    3. 社會責任

    休閒效益

    1. 生理效益

    2. 心理效益

    3. 社交效益

    圖 3-2 研究架構圖

    參與滿意度

    1. 自我成長

    2. 社會需求

    3. 知識技能

    4. 工作特性

    5. 組織氣氛

    H2

    H3

    H4

    H5

    H6

  • 32

    正式問卷發放對象為 2013 金門馬拉松之運動志工,發放日期為

    2013 年 01 月 20 日,採用便利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吳明

    隆與涂金堂(2005)指出,取樣數以問卷中題項最多之量表,其題項

    五至十倍為取樣原則。本研究問卷題項最多之量表數為 22 題,採五

    倍之原則樣本數應要有 110 份,考量無效問卷之可能性,問卷發放

    200 份,有效回收問卷 186 份,有效回收率為 9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問卷如附錄一所示,共分為個人基本資料、參與動機、參

    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服務意願等,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 個人基本資料

    本研究預式問卷共分為性別、婚姻狀況、年齡、學歷、平均月收

    入、本次賽會服務組別與過去運動志工經驗等,詳細情形茲分述如下。

    1.性別:分成男性與女性兩個選項。

    2.婚姻狀況:分成已婚與未婚兩個選項。

    3. 年齡:以十歲為一個組距,分為 20 歲以下、21-30 歲、31-40 歲、

    41-50 歲、51-60 歲與 61 歲以上,共六個選項。

    4. 學歷:分成高中(職)以下、大學(專)與研究所以上,共三個選項。

    5. 平均月收入:以一萬元為一個組距,分別為 20,000 元以下、20,001

    元-30,000 元、30,001 元-40,000 元、40,001 元-50,000 元、

  • 33

    50,001 元-60,000 元與 60,001 元以上,共六個選項。

    6. 本次賽會服務組別:分成資訊組、競賽組、行銷組、後勤支援組、

    活動組與其他,共六個選項。

    7. 過去運動志工經驗:分成有運動志工經驗與沒有運動志工經驗兩

    個選項。

    (二)參與動機

    本研究參與動機量表編製主要是參考國內學者周學雯(2002)大

    學生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意願研究中的運動志工參與動機量表與

    國外學者Fairley, Kellett, Green (2007)探討運動賽會志工的參與動機

    量表所編擬而成,經修改後得本研究運動志工參與動機量表,共計22

    題。運動志工參與動機量表皆使用李克特(Likert)五點尺度作為衡

    量方式,填答非常同意給予五分、同意為四分、普通為三分、不同意

    為兩分、非常不同意為一分,故分數愈高則代表同意程度愈高。詳細

    內容如表3-5-1所示。

  • 34

    表 3-5-1 參與動機量表

    構面 題號 題項

    01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促進自我成長

    02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增加生活經驗

    03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認識新的朋友

    04 參與運動志工對社會有所貢獻

    05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達到自我肯定

    06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學習社會經驗

    07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增進自己的體能

    08 參與運動志工能增進自己的人際關係

    09 參與運動志工能嘗試不同的工作技巧

    10 參與運動志工能享受與他人共事之樂趣

    11 參與運動志工能使自己更加豁達樂觀

    12 參與運動志工能增加休閒運動相關的知識和技巧

    13 參與運動志工能獲得他人的肯定與尊重

    14 參與運動志工和所學相關,希望發揮自己的專長

    15 有認識的同學或朋友也參與服務,可以作伴

    16 喜歡和不同年齡層的人一起服務

    17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服務自己所居住的社區

    18 參與運動志工對社會有一份使命感

    19 參與運動志工是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

    20 參與運動志工是因為喜歡服務他人

    21 參與運動志工是因為有助於未來工作

    22 他人鼓勵我來參與運動志工

    (三)參與滿意度

    本研究參與滿意度量表乃參考謝秉育(2001)探討志工的工作滿

    足的量表與郭哲君(2010)探討體育志工社會支持、工作滿意對幸福

    感之影響研究-以20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志工為例的工作滿意量

    表修編成本研究的運動志工參與滿意度量表,共計21題。參與滿意度

  • 35

    量表使用李克特(Likert)五點尺度作為衡量方式,填答非常同意給

    予五分、同意為四分、普通為三分、不同意為兩分、非常不同意為一

    分,故分數愈高則代表同意程度愈高。詳細內容如表3-5-1所示。

    表 3-5-2 參與滿意度量表

    構面 題號 題項

    組織

    氣氛

    01 我能感受到主管對我的工作表現評價

    02 我對於主管給我的工作表現評價感到滿意

    03 當我有好的工作表現時,主管會給我正面的回饋

    04 我對於我工作環境的安全性感到滿意

    05 我對於我的工作獎勵感到滿意

    工作

    特性

    06 參與服務的內容多樣性,我感到滿意

    07 參與服務的內容的自由度,我感到滿意

    08 參與服務的時可以接觸到許都人,我感到滿意

    09 參與服務的內容具有挑戰性,我感到滿意

    10 參與服務的的內容富有變化性,我感到滿意

    個人

    成長

    11 我有足夠的自由來選擇我的工作內容

    12 我在工作上有足夠的自主性

    13 我對我能將主管交付的工作順利完成感到滿意

    14 我有足夠的能力把一份工作從頭負責到底

    知識

    技能

    15 參與運動志工讓我學到待人處事的方式

    16 參與運動志工增強解決事情的能力

    17 參與運動志工使我生活更加充實

    18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發揮個人才能

    社會

    需求

    19 參與運動志工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20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讓我融入團體

    21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認識到各式各樣的人

    (四)休閒效益

    本研究參考林欣慧、洪煌佳、馬上鈞(2002)所建構之休閒運動

    效益量表,修編成本研究運動志工休閒效益量表,共 15 個題項。休

    閒效益量表使用李克特(Likert)五點尺度作為衡量方式,填答非常

  • 36

    同意給予五分、同意為四分、普通為三分、不同意為兩分、非常不同

    意為一分,故分數愈高則代表同意程度愈高。詳細內容如表 3-5-3 所

    示。

    表 3-5-3 休閒效益量表 構面 題號 題項

    生理

    效益

    01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

    02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體重控制

    03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增強體能

    04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

    05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益個人身心健康

    心理

    效益

    06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紓解壓力

    07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減低負面情緒

    08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提升心理滿足感

    09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提升自我認同感

    10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提升成就感

    社交

    效益

    11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增加認識朋友的機會

    12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增進自己的人際關係

    13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

    14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增進朋友間的感情

    15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增加和社區的互動

    (五)持續服務意願

    本研究持續參與意願量表參考張廖麗珠學者的量表修編而成,使

    用五個題項來作為運動志工持續參與意願的衡量。持續參與意願量表

    使用李克特(Likert)五點尺度作為衡量方式,填答非常同意給予五

    分、同意為四分、普通為三分、不同意為兩分、非常不同意為一分,

    故分數愈高則代表同意程度愈高。詳細內容如表 3-5-1 所示。

  • 37

    表 3-5-4 持續參與意願量表

    題號 題項

    01 我會推薦親朋好友參與運動志工服務

    02 我會樂意參與其他運動志工教育訓練機會

    03 我會樂意參與大型運動賽會的志工服務

    04 我會樂意參與本賽會下一屆的志工服務

    05 我曾經想過不再參與運動志工服務

    第六節 問卷量表分析

    本研究預式問卷透過探索性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來檢測問卷的

    信效度,以作為問卷題項的增減與修改的標準。茲將結果描述如下。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ㄧ)參與動機

    在參與動機的 22 個題項,透過探索性因素分析(EFA)為量表

    建立效度。Kaiser (1974)提出 KMO 值必需高於 0.6 以上,才適合進行

    因素分析。而本研究在自我效能量表的 Bartlett 的球型檢定達顯著水

    準(p < 0.05),且 KMO 值為 0.96,表示其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本量表因素分析採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最大變異法進行轉軸,並

    萃取特徵值大於 1 之因素。結果顯示參與動機僅有第 16 題「喜歡和

    不同年齡層的人一起服務」題項構面隸屬不清,後續將其刪除,其餘

    的 21 個題項皆落入預先設計的構面。參與動機共萃取出三個因素,

    分別命名為「自我成長」、「社會責任」與「社會接觸」。其中「自我

    成長」共有九題、「社會責任」共有六題、「社會接觸」共有六題。本

  • 38

    研究的參與動機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果如表 3-6-1 所示。

    表 3-6-1 參與動機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題號 題項 自我 成長

    社會 責任

    社會 接觸

    01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促進自我成長 .791

    02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增加生活經驗 .821

    03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認識新的朋友 .801

    04 參與運動志工對社會有所貢獻 .810

    05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達到自我肯定 .801

    06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學習社會經驗 .789

    07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增進自己的體能 .753

    08 參與運動志工能增進自己的人際關係 .749

    09 參與運動志工能嘗試不同的工作技巧 .752

    10 參與運動志工能享受與他人共事之樂趣 .728

    11 參與運動志工能使自己更加豁達樂觀 .769

    12 參與運動志工能增加休閒運動相關的知識和技巧 .703

    13 參與運動志工能獲得他人的肯定與尊重 .772

    14 參與運動志工和所學相關,希望發揮自己的專長 .690

    15 有認識的同學或朋友也參與服務,可以作伴 .709

    17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服務自己所居住的社區 .737

    18 參與運動志工對社會有一份使命感 .782

    19 參與運動志工是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 .740

    20 參與運動志工是因為喜歡服務他人 .788

    21 參與運動志工是因為有助於未來工作 .779

    22 他人鼓勵我來參與運動志工 .724

    特徵值 7.07 5.77 4.79 解釋變異量(%) 32.16 26.25 21.72 累積解釋變異量(%) 32.16 58.41 80.13

    (二)參與滿意度

    在參與滿意度的 21 個題項,透過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建立

    量表效度,在自我效能量表的 Bartlett 的球型檢定達顯著水準(p <

    0.05),且 KMO 值為 0.96,表示其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 39

    本量表因素分析採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最大變異法進行轉軸,並

    萃取特徵值大於 1 之因素。結果顯示參與滿意度的 21 個題項皆落入

    預先設計的構面。參與滿意度共萃取出五個因素,分別命名為「組織

    氣氛」、「知識技能」、「工作特性」、「個人成長」與「社會需求」。其

    中「組織氣氛」共有五題、「知識技能」共有四題、「工作特性」共有

    五題、「個人成長」共有四題、「社會需求」共有三題。本研究的參與

    滿意度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果如表 3-6-2 所示。

    表 3-6-2 參與滿意度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題號 題項 組織

    氣氛

    知識

    技能

    工作

    特性

    個人

    成長

    社會

    需求

    01 我能感受到主管對我的工作表現評價 .81

    02 我對於主管給我的工作表現評價感到滿意 .80

    03 當我有好的工作表現時,主管會給我正面的回饋 .80

    04 我對於我工作環境的安全性感到滿意 .78

    05 我對於我的工作獎勵感到滿意 .69

    06 參與服務的內容多樣性,我感到滿意 .70

    07 參與服務的內容的自由度,我感到滿意 .76

    08 參與服務的時可以接觸到許都人,我感到滿意 .69

    09 參與服務的內容具有挑戰性,我感到滿意 .55

    10 參與服務的內容富有變化性,我感到滿意 .51

    11 我有足夠的自由來選擇我的工作內容 .80

    12 我在工作上有足夠的自主性 .74

    13 我對我能將主管交付的工作順利完成感到滿意 .67

    14 我有足夠的能力把一份工作從頭負責到底 .52

    15 參與運動志工讓我學到待人處事的方式 .71

    16 參與運動志工增強解決事情的能力 .72

    17 參與運動志工使我生活更加充實 .73

    18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發揮個人才能 .76

    19 參與運動志工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65

    20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讓我融入團體 .73

    21 參與運動志工可以認識到各式各樣的人 .68

    特徵值 4.78 4.00 3.26 3.23 2.65

    解釋變異量(%) 22.76 19.04 16.01 15.38 12.62

    累積解釋變異量(%) 22.76 41.80 57.81 73.19 85.81

  • 40

    (三)休閒效益

    在休閒效益的 15 個題項,透過探索性因素分析(EFA)為量表

    建立效度。而本研究休閒效益量表的 Bartlett 的球型檢定達顯著水準

    (p < 0.05),且 KMO 值為 0.94,表示其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本量表因素分析採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最大變異法進行轉軸,並

    萃取特徵值大於 1 之因素。結果顯示休閒效益的 15 個題項皆落入預

    先設計的構面。休閒效益共萃取出三個因素,分別命名為「社交效

    益」、「生理效益」與「心理效益」。其中「社交效益」共有五題、「生

    理效益」共有五題、「心理效益」共有五題。本研究的休閒效益量表

    之因素分析結果如表 3-6-3 所示。

    表 3-6-3 休閒效益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題號 題項 社交效益 生理效益 心理效益

    01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 .80

    02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體重控制 .77

    03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增強體能 .76

    04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 .85

    05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益個人身心健康 .73

    06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紓解壓力 .77

    07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減低負面情緒 .75

    08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提升心理滿足感 .82

    09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提升自我認同感 .74

    10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有助於提升成就感 .82

    11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增加認識朋友的機會 .79

    12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增進自己的人際關係 .82

    13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 .80

    14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增進朋友間的感情 .77

    15 參與運動志工服務,能增加和社區的互動 .78

    特徵值 4.16 4.14 4.06

    解釋變異量(%) 27.75 27.66 27.08

    累積解釋變異量(%) 27.75 55.41 82.49

  • 41

    (四)持續服務意願

    在持續服務意願的 5 個題項,透過探索性因素分析(EFA)為量

    表建立效度。而本研究在自我效能量表的 Bartlett 的球型檢定達顯著

    水準(p < 0.05),且 KMO 值為 0.83,表示其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本量表因素分析採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最大變異法進行轉軸,並

    萃取特徵值大於 1 之因素。結果顯示持續服務意願的 5 個題項皆落入

    預先設計的構面。持續服務意願僅萃取出一個因素,並將其命名為「持

    續服務意願」。本研究的持續服務意願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果如表 3-6-4

    所示。

    表 3-6-4 持續服務意願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題號 題項 持續服務意願

    01 我會推薦親朋好友參與運動志工服務 .91

    02 我會樂意參與其他運動志工教育訓練機會 .95

    03 我會樂意參與大型運動賽會的志工服務 .92

    04 我會樂意參與本賽會下一屆的志工服務 .91

    05 我曾經想過不再參與運動志工服務 .92

    特徵值 3.44

    解釋變異量(%) 86.09

    三、信度分析

    本研究透過 Cronbach's α 係數考驗各量表與整體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係數愈高表示各因素的內部一致性愈高,意即量表的信

    度愈高。根據 Gay(1992)觀點,Cronbach's α 係數高於 0.90 為高信度,

    0.70 為可接受信度,0.35 以下為低信度,應修改或刪除。本研究信度

    考驗結果如表 3-6-9,內容分述如下。

    參與動機的部分,「自我成長」因素之 Cronbach's α 為 0.97;「社

  • 42

    會責任」因素之 Cronbach's α 為 0.95;「社會接觸」因素之 Cronbach's

    α 為 0.95;而整體參與動機的 Cronbach's α 為 0.98。

    參與滿意度的部分,「組織氣氛」因素之 Cronbach's α 為 0.95;「知

    識技能」因素之 Cronbach's α 為 0.96;「工作特性」因素之 Cronbach's

    α 為 0.95;「個人成長」因素之 Cronbach's α 為 0.93;「社會需求」因

    素之 Cronbach's α 為 0.94;而整體參與滿意度的 Cronbach's α 為 0.98。

    休閒效益的部分,「社交效益」因素之Cronbach's α為0.94;「生理

    效益」因素之Cronbach's α為0.94;「心理效益」因素之Cronbach's α

    為0.96;而整體休閒效益的Cronbach's α為0.96。

    持續服務意願的部分,整體持續服務意願的Cronbach's α為

    0.95,具有高的信度。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服

    務意願各量表,經信度分析後結果顯示皆有達信度考驗的要求,表示

    本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甚高,詳細分析結果如表 3-6-5 所示。

    表 3-6-5 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參與意願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構面 因素名稱 Cronbach's α 係數 總量表

    參與動機

    自我成長

    社會責任

    社會接觸

    .97

    .95

    .95

    .98

    參與滿意度

    組織氣氛

    知識技能

    工作特性

    個人成長

    社會需求

    .95

    .96

    .95

    .93

    .94

    .98

    休閒效益

    社交效益

    生理效益

    心理效益

    .94

    .94

    .96

    .96

    持續服務意願 .95

  • 43

    四、小結

    本研究量表經預試分析後,僅在參與動機的部分因構面隸屬不清

    刪除第 16 題,其餘構面皆無修改或刪除題項。根據預試問卷分析結

    果,將預試問卷修編成本研究之正式問卷,問卷內容如附錄一所示。

    第七節 統計方法

    本研究使用PASW Statistics 18版與Amos 17.0版的統計軟體進行

    資料處理與分析,統計方法茲分述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一)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用於描述運動志工之個人基本資料現況。

    (二)平均數與標準差:用於描述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

    休閒效益與持續參與意願之現況。

    二、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SEM)

    結構方程模式為社會及行為科學理論研究中常用來探討觀察變

    項(observed variables)與潛在變項(latant variables)之因果關係的

    重要分析工具,其主要可區分為測量模式(measurement model)與結

    構模式(structure model)兩部份。測量模式以驗證性因素分析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之概念來連結觀察變項與潛在變項間

    的關係,因此可評估變項之信效度;結構模式則以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之概念探討潛在變項間之關係、預測,以及整體模式的適

  • 44

    配度(Model Fitness)和變項間的因果關係(Causal Effect)(吳明隆,

    2009)。本研究主要以驗證性因素分析檢測各測量變項之因素結構是

    否與實際資料具適切性,而以結構模式來探討運動志工參與動機、參

    與滿意度、休閒效益與持續服務意願之關聯性。

    (一)測量模式:

    根據Hair et al. (2009)指出測量模型修正指標條件(Modification

    Index, MI),認為測量模式分析所要確定的事項包括:1.在整體模式

    考量之下,驗證模式之中各測量變數是否能正確地測量其潛在變數;

    2.檢驗模式中二個重要的建構效度:收斂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

    與區別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本研究以三項最常使用的指標來

    評鑑測量模式,包含:

    1. 各別項目的信度(Individual item reliability):係評估觀察變數對

    該潛在變項的因素負荷量,檢測每一個變數負荷量的統計顯著

    性,其建議值應大於0.50並且呈現顯著性。

    2. 潛在變數的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係潛在變數

    其所有觀察變數信度的組成,代表構念指標的內部一致性。組合

    信度越高,代表測量指標間有高度的內在關聯存在,其最低標準

    值在0.60以上,就表示潛在變項的組合信度良好。

    3. 潛在變數的平均變異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

  • 45

    係計算潛在變項之各測量變數對該潛在變項的變異解釋力,若

    AVE的值在0.50以上,表示指標變項可以有效反映其潛在變項,

    該潛在變項便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測量模式適配度指標說明

    如表3-7-1所示。

    表 3-7-1 測量模式適配度指標

    適配指標 標準值

    各別項目的信度 (Individual item reliability) >0.5

    潛在變數的組合信度(CR) >0.6

    潛在變數的平均變異抽取量(AVE) >0.5 資料來源:吳明隆(2009)

    (二)結構模式

    潛在變數通常不易被直接觀察,亦稱為非觀察變數(Unobserved

    variables)。而結構模式則是在描述眾多潛在變數與潛在變數間因果關

    係的模式。模式中的因與果通常由其他理論所假定或推定而來。在模

    式中假定的「因」稱為外生潛在變數(Exogenous variables),假定的

    「果」則稱為內生潛在變數(Endogenous variables)。結構模式分析

    包括整體模式之配適度檢驗,包括:

    1. 絕對適合度指標

    (1) 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為一種不需要基準線模式的絕對性指標,其值越小,

    表示模式的適配度越佳。一般而言,當RMSEA的數值高於0.10以

    上時,則模式的適配度欠佳(poor fit);其數值0.08至0.10之間則

  • 46

    是模式尚可,具有普通適配(mediocre fit);在0.05至0.08之間表

    示模式良好,即有合理適配(reasonable fit);而如果其數值小於

    0.05表示模式適配度非常良好(good fit)。與卡方值相比較之下,

    RMSEA值較為穩定,其數值的改變較不受樣本數多寡的影響,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