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8 科声幻影 海洋奇缘 海洋奇缘 海上的风 海上的风风中的你 风中的你 覃毅东 覃毅东 看电影 实验动画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简单的成长故事 简单的成长故事 —日本动画·艺术片(2):Kakifly 与《轻音少女》 吕晶莹 说起四格漫画,国人往往 想到报刊上刊登的讽刺漫画。 事实上,日本的四格漫画早已 走过了开头、发展、高潮、结尾 的情节限制,虽然难以完全用 画面代替镜头,但在叙事和表 达情感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 改良,能够呈现出相对完整的 故事情节。此外,随着日本动画 业的高速发展,自 2000 年以 来,越来越多的四格漫画被改 编为电视动画作品,在经历了 加入新角色和新故事等“二次 创作”之后,四格漫画作品绽放 出新的活力。 《轻音少女》最初就是一部 由漫画家kakifly创作的四格 漫画。该作品 2007 年 5 月开始 连载于四格漫画月刊《Manga Time Kirara》, 2010 年 10 月完结。2008 年 10 月,《轻音少女》同 时在杂志《Manga Time Kirara Carat》上隔月 连 载 。作 品 的 单 行 本 于 2007 年 4 月 26 日 开 始 发 行,共计 4 卷。2009 年 1 月,京都电视台着手制作 同名动画作品,4月2日开始在TBS系的电视台播 出。在原画的基础上,导演山田尚子及编剧吉田玲 子在动画作品中加入了诸多原创角色,用以丰富 形象,完善情节。另外,漫画原作由于形式所限,虽 然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有力,但是背景过于苍白; 动画版的创作者们为弥补这一缺陷,将故事的发 生地定为京都,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对动画中 的旅行地、上学路、快餐店、地铁站甚至学校做了 实景化修改。动画作品一经播出,主人公就读学校 的原型 —滋贺县犬上郡丰 乡町的町立丰乡小学,立刻吸 引了大量《轻音少女》的粉丝 前来“朝拜”。 这一故事的情节不算复 杂:主人公平泽唯升入樱丘高 中之后,误打误撞加入了学生 社团“轻音乐部”。轻音乐又名 “情调音乐”,指流行音乐中的 器乐作品,包括原创及古典音 乐、流行音乐或民间音乐的改 编作品。平泽唯错以为“轻音 乐”的意思就是“轻便简易的 音乐”,加入社团后更是惊讶 地发现社团成员已全部毕业 离校,自己的伙伴只剩下同为 高一新生的秋山澪和田井中 律两人。而学校则有明确规 定:成员不足4人的社团将被解散。于是她们连忙 邀请来更多的成员,包括吉他手、贝斯手、鼓手以 及键盘手。一群少年追求音乐之美的旅程由此开 始了。 故事的情节相对老套,无非又是一个“追求梦 想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得以实现从而主人公得到成 长”的故事。其实自 2005 年开始,在日本动画中这 类主题的作品已颇为少见,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 关注,诸多融入流行元素甚至“恶趣味”的作品一 度走红;而《轻音少女》宛如一股汩汩流过的清 —作者简简单单地讲故事,女孩们单单纯纯 地“卖萌”。读者在观看作品时,静心聆听,颇能品 味音乐之美。 有此,足矣。 责任编辑:王 特约编辑:星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少儿文艺 叽哩咕 叽哩咕系列 系列动漫焦点 动漫焦点 法国动画的复兴之作 法国动画的复兴之作 和实拍电影一样,动画的声音也不是跟 画面一同诞生的。动画经历了 30多年的默 片时代。实质意义上的电影声音元素可谓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它的到来致使包括动 画史在内的电影史产生了巨变。 电影声音现在看来如此平常,在当时却 是件不得了的事情。1927年,实拍领域的第 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诞生,并在票房上 获得巨大成功。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一时 之间难以接受在电影中加入声音元素。许 多学者纷纷撰文声讨有声电影,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是阿恩海姆,他将有声电影描述为 “杂种的艺术”,认为当电影开始说话和演奏 音乐之时,它便盲目地试图模仿现实,不再 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也就无法成为一门艺 术;惟有默片才具独特的美学价值。 不绝于耳的反对之声并未阻挡声音对电 影的入侵。1928 年迪士尼的《蒸汽船威利》作 为最早的声画同步动画而获得了轰动。这部 短片里面充满了对声音元素的主动使用。影 片一开始,便是蒸汽船在水 面上驶过,伴着“突、突、突” 的声音,船上两个烟囱交替 向半空中喷气,声音和画面 完全同步。米奇站在船上 掌舵,悠闲地边用脚打着节 拍边吹着口哨—这段声画 同步的画面如今也成了迪士 尼的一个象征。后来,米妮 (米奇的女友)把吉他连同 《稻草里的火鸡》(美国经典 民谣曲)的乐谱掉到了地 上,被一只山羊吃掉了。米 妮和米奇顺势把山羊的嘴 扒开,尾巴折起来摇,于是 那山羊俨然一部手摇的留 声机,竟然播放起《稻草里的火鸡》!除此之 外,该片中还有许许多多演奏音乐的情节, 可见《蒸汽船威利》在多么积极地展示声音, 尤其是在展示声画同步的魅力。 声音对动画的影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29 年,华特·迪士尼采纳了作曲家卡尔·斯 特灵的建议,开始了“傻瓜交响曲”系列动画 的制作。从这个标题中明确体现的“交响 曲”一词就很容易看出,该系列对声音是多 么的倚重—它将音乐摆在了非常核心的 地位。该系列里的多部作品延续了《蒸汽船 威利》中大量音乐与舞蹈表演的模式,譬如 《骷髅之舞》里的骷髅架子们就跟着片中的 音乐大跳各种动作奇怪且高难度的舞蹈,其 中一只骷髅卸下另一只骷髅的大腿骨,并在 它的脊椎上敲出音乐。在《花与树》中,树人 拉长了花茎做弦,弹起了竖琴。“傻瓜交响 曲”系列极尽音乐表现之能事,不过该系列 中对人声的表现却并不太多。而与之基本 上同时代的弗莱舍兄弟则推出了一位能歌 善舞的性感女郎:美女贝蒂。她那有些婴儿 肥的可爱脸庞和大大的眼睛都是其标志性 符号。在以她为主角的动画短片里,贝蒂俨 然一个真正的歌舞片明星,时常在画面中一 展歌喉,或讲述故事,或抒发感情。 这一歌舞片模式后来也在迪士尼动画 中获得了更为成熟的发展。作为美国动画史 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937 年的《白雪公主 与七个小矮人》同样有大量的歌舞片段。歌 舞片模式的传统和风格基因,延续在了迪士 尼后来的动画电影中,直到今天—这便是 《冰雪奇缘》等作品歌舞风格的历史源头。没 有一边掌舵一边吹口哨的米奇,也就没有高 声唱着《随它吧》( Let It Go )的艾莎。 叽哩咕来啦! 叽哩咕这个看起来有点怪的名字,属于 一个北非的神奇小男孩。他是法国导演米 歇尔·欧斯洛三部动画电影的男主角。 在商业电影领域,常常有不按规律讲故 事就难以被观众接受的先例—尽管影片 本身的艺术性很强,质量很高。例如高田勋 导演的《辉夜姬物语》,精良的制作却换来了 票房惨败。尽管对于艺术家个体而言,票房 绝非衡量作品的惟一要素;但对于动画史或 一个国家的动画产业而言,商业上的成功却 能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 对法国动画而言,米歇尔·欧斯洛是一 位非常重要的导演,原因在于他维系了法国 动画的特色:个人化且强调风格,更重要的 是他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曾经有人这样 评论,欧斯洛的出现是继《国王与小鸟》之后 法国动画的一次复兴。关于《国王与小鸟》 对于法国动画的重要性,可以参考《大闹天 宫》对于中国动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有 过之而无不及。 在发表于 1 月 20 日《文艺报》的《翩翩起 舞的剪纸》一文中,我们领略了法国动画导 演米歇尔·欧斯洛的剪纸与剪影动画。然 而,这位导演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以非洲为 背景的动画电影:《叽哩咕与女巫》《叽哩咕 与野兽》和《叽哩咕与男人和女人》。其中, 1999 年 的《叽 哩 咕 与 女 巫》在 法 国 创 造 了 150万的观影人次,风靡一时。 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的商业动画不 断受到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冲击。一方面,由 于动画电影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法国创作者 在几十年来几乎只能依靠资助进行创作;另 一方面,引进动画占领了市场,同时潜移默 化地改变着观众的口味。商业动画尤其是 动画电影,需要完整的动画工业流程、多人 团队甚至是跨国团队的合作,对于许多法国 创作者而言,竞争尚未开始就已经输了。 然而,1999 年米歇尔·欧斯洛导演的《叽 哩咕与女巫》改变了这个令人沮丧的现状。 叽哩咕是一个生活在北非村落的小男 孩。尽管只有一只汤匙高,他却拥有非凡的 智慧和超人的勇气。这是一个单纯明快的 励志故事:叽哩咕带领全村的女人、孩子和 老人,与不远处的女巫卡拉芭斗智斗勇…… 确实,这个故事有点像我们熟知的动画系列 片《蓝精灵》:卡拉芭扮演格格巫的角色,叽 哩咕则是一个迷你版本的蓝爸爸。不同的 是,《蓝精灵》虚构了一群精灵角色和社会形 态,而《叽哩咕与女巫》则展现了现实中欧斯 洛童年成长的那片土地—非洲几内亚。 非洲的部分地区作为法国的前殖民地,一直 吸引着欧斯洛的兴趣。 这部影片的小主人公叽哩咕只有一掌 高,在片中从不穿衣服。其他角色的性格也 被塑造得可爱且直接,包括女巫卡拉芭。举 个例子,让我们来看看卡拉芭作恶的动机是 什么村里来了一位年迈的故事讲述者。每 天晚上,叽哩咕和村民们围坐在篝火边,听 她讲故事。卡拉芭看到村子里热闹非凡,而 自己门前却冷冷清清,她看到村民围坐在炉 火边听故事,而自己这里门庭冷落,为此她 很生气;一个异族男孩像巫师一样在叽哩咕 和孩子们面前画画,卡拉芭认为有人即将取 代她女巫的地位,所以她很愤怒……由此可 见,卡拉芭绝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 更像一个儿童:她像孩子一样喜欢听故事、 极度渴望大家的认可。 叽哩咕的故事风靡一时,得到了法国孩 子的喜爱。由于叽哩咕全身赤裸,且故事中 的女性角色都裸露上身,导致了作品在美国 和英国的发行受到了阻碍。但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引进了《叽哩咕与女巫》,在中央电 视台电影频道进行播出。这让中国的孩子 们有机会能够欣赏到来自欧斯洛的动画艺 术作品。 科幻影片《降临》在大家的翘首期待中终于“降临”影院,但 公映之后的公众评价却大相径庭。一些人奉为极致精品,而一 些人则视其为“装”。认为“装”者无外乎对其中的“语言”板块和 “预见”板块的不解甚或说不屑;而之所以有此困惑,还是因为 对小说原著缺乏足够的了解。这有点像《2001:太空奥德赛》, 尽管这部作品是先有电影后有小说,但不读小说只看电影恐 怕还是只能欣赏视觉震撼而不能洞悉创作者本意,况且我始 终认为,如果没有小说基础,《2001:太空奥德赛》的电影也不过 尔尔。 当然,在这里我无意指责观众,毕竟“没读过原著就让人看 不懂”的电影肯定不是一部好电影。再概念化的电影,也应该有 一个好故事来包装;再好的故事,也应该有一个好方式来叙述; 再好的叙述,也应该有很多个好细节来支撑。 是以眼下电影中的场景呈现,显然让主流观众有些失望 了。大家看惯了好莱坞的精彩幻象,如今这一点点重力异常和 巨型怪物已不足以让人们激动。其实这部作品的着眼点本非如 此,原著里连颇具创意的外星飞船都没有出现,现在制作者却非 要增加这种准类型的演绎包装,这才让影片成了左右为难的“四 不像”。 女主人公内心中的未来影像,在影片中变成了一段段直白 的蒙太奇效果,结果给人的感觉就只能是一种刻意为之。另外 在原著中本是女主人公的独白,兼有叙述辅以抒情,但在影片中 却时不时突兀地插入一段旁白,按说这是为了解释得更加清楚, 但实际效果反给人添足之感。 比较漂亮的处理不是没有:外星人的文字系统,在原著中本 是随意涂抹出的草书,并没有强调一个圆形的“基座”,它们全是 乱七八糟的一团,随着信息的增多而加大,变得复杂。但就语句 本身而言,只要凝成一团就算一个句子,写或者说“画”多大都没 有问题。不过那样显然缺乏美感,所以在电影中这是以中国画 的泼墨技巧来展现,水墨氤氲,泼洒开来—这才是电影应有的 表达。这样也就不必如原著中女主人公所言:在写第一笔时必 须想到第四笔,直接从更高的维度喷洒出来,就让所有的信息具 有了同时性。 外星来客的形象只是一个符号,原著所描述的外星人的身 型应该没有如此巨大,甚至比人类还小。但这要表现在电影中, 假如没有特殊意义,就会显得有些滑稽了。 总体而言,我还是觉得电影的叙述有些别扭。说它像影片 《别让我走》,似乎多了点科学逻辑;说它像影片《怪兽》,似乎多 了点情节悬念。制作者的所有努力,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努 力”把主题往偏离主线的方向上推开。给个极端一点的评价,女 主人公对未来的洞悉,甚至会让普通观众以为是一名女性因工 作紧张而产生的臆想。原著中的空灵与飘逸荡然无存。 因为总是提到原著,所以不妨简述一下。《降临》的故事出自 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科幻佳作《你一生的故事》。译林出 版社曾出版过他的两部作品集,总共13篇短篇科幻,其中一部的 书名就选用了《你一生的故事》。笔者曾为它们写过一篇详细的 评述《全能视角、传说重构及其他》(《文艺报》2015 年 9 月 18 日)。 不管怎么说,原著的确是一部好作品,而电影不能说很好但 也不能说很糟,只不过没有满足许多人的观影期待而已。 动画中最初的声音 动画中最初的声音 早期有声动画 早期有声动画 刘书亮 刘书亮 《海洋奇缘》犹如寒冷冬天吹来的一股暖 风。它轻柔而不萎靡,多情而不悲伤,婉转却又 坚定。莫阿娜是大海的宠儿,还未长大的她初 登场,便可爱得能将人心融化。 莫阿娜是真正的“海之骄女”,令人畏惧的 大海自小便是她的玩伴。在电影里,大海拥有 不容忽视的戏份,人格化处理让这片海平添了 不少乐趣。我们看海,它也在看我们;我们听 海,里面真的有不易察觉的悲喜。莫阿娜初 时不懂,她只是有天生的冲动和血液里流淌的 航海者基因。后来,她懂了。大海选择了她, 不是为了共同玩耍,是为了她的小岛能永远拥 有晴天与潮汐。终于,莫阿娜离开亲人,离开 故土。她离开父母的温暖怀抱,首先是为了 寻找自我,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才渐渐地承 担起责任。 寻找自我的主题百谈不厌。人类真的这么 容易迷失吗?那个内心深处的自己和日常生活 中的自己,真的有那么大差别吗? 也许就是真的有。毛伊惨过孙悟空,被困 荒岛上千年,“七十二变”的技能几乎要被漫长 的岁月掩埋,他也早已忘记了飞翔的感觉。从 他发现船只时的狂喜便可看出,他只想重获自 由,却忘了为何被困此处;记住了英雄这个虚 名,却记不住英雄该有的责任。毛伊为何会迷 失?因为人类无穷的欲望。毛伊身为人类的英 雄,习惯了去实现“梦想”,却分不清所谓梦想和 实际贪念之间的那一线之隔。 人类在无法控制的欲望和虚荣面前多么 容易迷失。是莫阿娜这个初闯江湖的少女,生 拉硬拽,将毛伊拉回英雄的轨迹。而莫阿娜的 迷失,在于她对自身的不断怀疑。人生南北多 歧路,要走上坦途并不容易。空有一身勇气, 并不能拯救世界。成长的最可贵之处,是在否 定自我之后还能不言放弃。 要实现这样的成长,除了靠自己,还得靠 奶奶。电影中的祖母对莫阿娜的教育从来不 是强迫式的。她爱莫阿娜,却把她推出家门, 因为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她爱莫阿娜,却从 不说空话套话,而是让莫阿娜学会遵从内心选 择;她爱莫阿娜,也绝不宠溺,反而乐于交给她 更重大的责任。 也许,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我们穷尽力 气却又一直难以完成的人生终极任务。 其实,对于《海洋奇缘》这个故事,我们可 以随手找到别的参照物—拯救家园,跟超 级英雄们的职责如出一辙;海洋漂流,有《少 年派的奇幻漂流》珠玉在前;被困千年,有点 《西游记》的影子;造物女神,到底是女娲、盖 亚还是来自印度传说……初看《海洋奇缘》, 似乎觉得深度比不上《疯狂动物城》,新鲜度 不及《冰雪奇缘》,情深不如《超能陆战队》,但 细细品味之下,又无法肯定,那艘海上的船和 船上的人,是否能够被寻常眼光所轻易定义。 可是,这又何妨。故事流畅,主题鲜明,配 上极其考究动听十足的音乐,配上制作团队 大量实地考察之后精心还原的波利尼西亚风 情,配上让人心生柔软的纯真与童趣,就是迪 士尼特有的样子:内外兼修,老少皆宜,越来 越逼真的特效毫不阻碍形象上的卡通化。 《海洋奇缘》 国别:美国 导演/编剧:罗恩·克莱蒙兹、约翰·马斯克

有些苍白的 法国动画的复兴之作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8B170215_Print.pdf · 高一新生的秋山澪和田井中 律两人。而学校则有明确规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有些苍白的 法国动画的复兴之作 - People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8B170215_Print.pdf · 高一新生的秋山澪和田井中 律两人。而学校则有明确规

38■科声幻影

《《海洋奇缘海洋奇缘》》::

海上的风海上的风,,风中的你风中的你□□覃毅东覃毅东

■看电影

■实验动画

■他山之石他山之石 简单的成长故事简单的成长故事——日本动画·艺术片(2):Kakifly与《轻音少女》 □吕晶莹

说起四格漫画,国人往往

想到报刊上刊登的讽刺漫画。

事实上,日本的四格漫画早已

走过了开头、发展、高潮、结尾

的情节限制,虽然难以完全用

画面代替镜头,但在叙事和表

达情感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

改良,能够呈现出相对完整的

故事情节。此外,随着日本动画

业的高速发展,自 2000 年以

来,越来越多的四格漫画被改

编为电视动画作品,在经历了

加入新角色和新故事等“二次

创作”之后,四格漫画作品绽放

出新的活力。

《轻音少女》最初就是一部

由漫画家kakifly创作的四格

漫画。该作品2007年5月开始

连载于四格漫画月刊《Manga Time Kirara》,

2010年10月完结。2008年10月,《轻音少女》同

时在杂志《Manga Time Kirara Carat》上隔月

连载。作品的单行本于2007年 4月 26日开始发

行,共计4卷。2009年1月,京都电视台着手制作

同名动画作品,4月2日开始在TBS系的电视台播

出。在原画的基础上,导演山田尚子及编剧吉田玲

子在动画作品中加入了诸多原创角色,用以丰富

形象,完善情节。另外,漫画原作由于形式所限,虽

然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有力,但是背景过于苍白;

动画版的创作者们为弥补这一缺陷,将故事的发

生地定为京都,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对动画中

的旅行地、上学路、快餐店、地铁站甚至学校做了

实景化修改。动画作品一经播出,主人公就读学校

的原型——滋贺县犬上郡丰

乡町的町立丰乡小学,立刻吸

引了大量《轻音少女》的粉丝

前来“朝拜”。

这一故事的情节不算复

杂:主人公平泽唯升入樱丘高

中之后,误打误撞加入了学生

社团“轻音乐部”。轻音乐又名

“情调音乐”,指流行音乐中的

器乐作品,包括原创及古典音

乐、流行音乐或民间音乐的改

编作品。平泽唯错以为“轻音

乐”的意思就是“轻便简易的

音乐”,加入社团后更是惊讶

地发现社团成员已全部毕业

离校,自己的伙伴只剩下同为

高一新生的秋山澪和田井中

律两人。而学校则有明确规

定:成员不足4人的社团将被解散。于是她们连忙

邀请来更多的成员,包括吉他手、贝斯手、鼓手以

及键盘手。一群少年追求音乐之美的旅程由此开

始了。

故事的情节相对老套,无非又是一个“追求梦

想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得以实现从而主人公得到成

长”的故事。其实自2005年开始,在日本动画中这

类主题的作品已颇为少见,为了吸引年轻一代的

关注,诸多融入流行元素甚至“恶趣味”的作品一

度走红;而《轻音少女》宛如一股汩汩流过的清

泉——作者简简单单地讲故事,女孩们单单纯纯

地“卖萌”。读者在观看作品时,静心聆听,颇能品

味音乐之美。

有此,足矣。

责任编辑:王 杨 特约编辑:星 河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少儿文艺

““叽哩咕叽哩咕””系列系列::■动漫焦点动漫焦点

法国动画的复兴之作法国动画的复兴之作□□李李 萌萌

和实拍电影一样,动画的声音也不是跟

画面一同诞生的。动画经历了30多年的默

片时代。实质意义上的电影声音元素可谓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它的到来致使包括动

画史在内的电影史产生了巨变。

电影声音现在看来如此平常,在当时却

是件不得了的事情。1927年,实拍领域的第

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诞生,并在票房上

获得巨大成功。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一时

之间难以接受在电影中加入声音元素。许

多学者纷纷撰文声讨有声电影,其中最具代

表性的是阿恩海姆,他将有声电影描述为

“杂种的艺术”,认为当电影开始说话和演奏

音乐之时,它便盲目地试图模仿现实,不再

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也就无法成为一门艺

术;惟有默片才具独特的美学价值。

不绝于耳的反对之声并未阻挡声音对电

影的入侵。1928年迪士尼的《蒸汽船威利》作

为最早的声画同步动画而获得了轰动。这部

短片里面充满了对声音元素的主动使用。影

片一开始,便是蒸汽船在水

面上驶过,伴着“突、突、突”

的声音,船上两个烟囱交替

向半空中喷气,声音和画面

完全同步。米奇站在船上

掌舵,悠闲地边用脚打着节

拍边吹着口哨——这段声画

同步的画面如今也成了迪士

尼的一个象征。后来,米妮

(米奇的女友)把吉他连同

《稻草里的火鸡》(美国经典

民谣曲)的乐谱掉到了地

上,被一只山羊吃掉了。米

妮和米奇顺势把山羊的嘴

扒开,尾巴折起来摇,于是

那山羊俨然一部手摇的留

声机,竟然播放起《稻草里的火鸡》!除此之

外,该片中还有许许多多演奏音乐的情节,

可见《蒸汽船威利》在多么积极地展示声音,

尤其是在展示声画同步的魅力。

声音对动画的影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29年,华特·迪士尼采纳了作曲家卡尔·斯

特灵的建议,开始了“傻瓜交响曲”系列动画

的制作。从这个标题中明确体现的“交响

曲”一词就很容易看出,该系列对声音是多

么的倚重——它将音乐摆在了非常核心的

地位。该系列里的多部作品延续了《蒸汽船

威利》中大量音乐与舞蹈表演的模式,譬如

《骷髅之舞》里的骷髅架子们就跟着片中的

音乐大跳各种动作奇怪且高难度的舞蹈,其

中一只骷髅卸下另一只骷髅的大腿骨,并在

它的脊椎上敲出音乐。在《花与树》中,树人

拉长了花茎做弦,弹起了竖琴。“傻瓜交响

曲”系列极尽音乐表现之能事,不过该系列

中对人声的表现却并不太多。而与之基本

上同时代的弗莱舍兄弟则推出了一位能歌

善舞的性感女郎:美女贝蒂。她那有些婴儿

肥的可爱脸庞和大大的眼睛都是其标志性

符号。在以她为主角的动画短片里,贝蒂俨

然一个真正的歌舞片明星,时常在画面中一

展歌喉,或讲述故事,或抒发感情。

这一歌舞片模式后来也在迪士尼动画

中获得了更为成熟的发展。作为美国动画史

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937年的《白雪公主

与七个小矮人》同样有大量的歌舞片段。歌

舞片模式的传统和风格基因,延续在了迪士

尼后来的动画电影中,直到今天——这便是

《冰雪奇缘》等作品歌舞风格的历史源头。没

有一边掌舵一边吹口哨的米奇,也就没有高

声唱着《随它吧》(Let It Go)的艾莎。

叽哩咕来啦!

叽哩咕这个看起来有点怪的名字,属于

一个北非的神奇小男孩。他是法国导演米

歇尔·欧斯洛三部动画电影的男主角。

在商业电影领域,常常有不按规律讲故

事就难以被观众接受的先例——尽管影片

本身的艺术性很强,质量很高。例如高田勋

导演的《辉夜姬物语》,精良的制作却换来了

票房惨败。尽管对于艺术家个体而言,票房

绝非衡量作品的惟一要素;但对于动画史或

一个国家的动画产业而言,商业上的成功却

能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

对法国动画而言,米歇尔·欧斯洛是一

位非常重要的导演,原因在于他维系了法国

动画的特色:个人化且强调风格,更重要的

是他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曾经有人这样

评论,欧斯洛的出现是继《国王与小鸟》之后

法国动画的一次复兴。关于《国王与小鸟》

对于法国动画的重要性,可以参考《大闹天

宫》对于中国动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有

过之而无不及。

在发表于1月20日《文艺报》的《翩翩起

舞的剪纸》一文中,我们领略了法国动画导

演米歇尔·欧斯洛的剪纸与剪影动画。然

而,这位导演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以非洲为

背景的动画电影:《叽哩咕与女巫》《叽哩咕

与野兽》和《叽哩咕与男人和女人》。其中,

1999 年的《叽哩咕与女巫》在法国创造了

150万的观影人次,风靡一时。

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的商业动画不

断受到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冲击。一方面,由

于动画电影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法国创作者

在几十年来几乎只能依靠资助进行创作;另

一方面,引进动画占领了市场,同时潜移默

化地改变着观众的口味。商业动画尤其是

动画电影,需要完整的动画工业流程、多人

团队甚至是跨国团队的合作,对于许多法国

创作者而言,竞争尚未开始就已经输了。

然而,1999年米歇尔·欧斯洛导演的《叽

哩咕与女巫》改变了这个令人沮丧的现状。

叽哩咕是一个生活在北非村落的小男

孩。尽管只有一只汤匙高,他却拥有非凡的

智慧和超人的勇气。这是一个单纯明快的

励志故事:叽哩咕带领全村的女人、孩子和

老人,与不远处的女巫卡拉芭斗智斗勇……

确实,这个故事有点像我们熟知的动画系列

片《蓝精灵》:卡拉芭扮演格格巫的角色,叽

哩咕则是一个迷你版本的蓝爸爸。不同的

是,《蓝精灵》虚构了一群精灵角色和社会形

态,而《叽哩咕与女巫》则展现了现实中欧斯

洛童年成长的那片土地——非洲几内亚。

非洲的部分地区作为法国的前殖民地,一直

吸引着欧斯洛的兴趣。

这部影片的小主人公叽哩咕只有一掌

高,在片中从不穿衣服。其他角色的性格也

被塑造得可爱且直接,包括女巫卡拉芭。举

个例子,让我们来看看卡拉芭作恶的动机是

什么——

村里来了一位年迈的故事讲述者。每

天晚上,叽哩咕和村民们围坐在篝火边,听

她讲故事。卡拉芭看到村子里热闹非凡,而

自己门前却冷冷清清,她看到村民围坐在炉

火边听故事,而自己这里门庭冷落,为此她

很生气;一个异族男孩像巫师一样在叽哩咕

和孩子们面前画画,卡拉芭认为有人即将取

代她女巫的地位,所以她很愤怒……由此可

见,卡拉芭绝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

更像一个儿童:她像孩子一样喜欢听故事、

极度渴望大家的认可。

叽哩咕的故事风靡一时,得到了法国孩

子的喜爱。由于叽哩咕全身赤裸,且故事中

的女性角色都裸露上身,导致了作品在美国

和英国的发行受到了阻碍。但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引进了《叽哩咕与女巫》,在中央电

视台电影频道进行播出。这让中国的孩子

们有机会能够欣赏到来自欧斯洛的动画艺

术作品。科幻影片《降临》在大家的翘首期待中终于“降临”影院,但

公映之后的公众评价却大相径庭。一些人奉为极致精品,而一

些人则视其为“装”。认为“装”者无外乎对其中的“语言”板块和

“预见”板块的不解甚或说不屑;而之所以有此困惑,还是因为

对小说原著缺乏足够的了解。这有点像《2001:太空奥德赛》,

尽管这部作品是先有电影后有小说,但不读小说只看电影恐

怕还是只能欣赏视觉震撼而不能洞悉创作者本意,况且我始

终认为,如果没有小说基础,《2001:太空奥德赛》的电影也不过

尔尔。

当然,在这里我无意指责观众,毕竟“没读过原著就让人看

不懂”的电影肯定不是一部好电影。再概念化的电影,也应该有

一个好故事来包装;再好的故事,也应该有一个好方式来叙述;

再好的叙述,也应该有很多个好细节来支撑。

是以眼下电影中的场景呈现,显然让主流观众有些失望

了。大家看惯了好莱坞的精彩幻象,如今这一点点重力异常和

巨型怪物已不足以让人们激动。其实这部作品的着眼点本非如

此,原著里连颇具创意的外星飞船都没有出现,现在制作者却非

要增加这种准类型的演绎包装,这才让影片成了左右为难的“四

不像”。

女主人公内心中的未来影像,在影片中变成了一段段直白

的蒙太奇效果,结果给人的感觉就只能是一种刻意为之。另外

在原著中本是女主人公的独白,兼有叙述辅以抒情,但在影片中

却时不时突兀地插入一段旁白,按说这是为了解释得更加清楚,

但实际效果反给人添足之感。

比较漂亮的处理不是没有:外星人的文字系统,在原著中本

是随意涂抹出的草书,并没有强调一个圆形的“基座”,它们全是

乱七八糟的一团,随着信息的增多而加大,变得复杂。但就语句

本身而言,只要凝成一团就算一个句子,写或者说“画”多大都没

有问题。不过那样显然缺乏美感,所以在电影中这是以中国画

的泼墨技巧来展现,水墨氤氲,泼洒开来——这才是电影应有的

表达。这样也就不必如原著中女主人公所言:在写第一笔时必

须想到第四笔,直接从更高的维度喷洒出来,就让所有的信息具

有了同时性。

外星来客的形象只是一个符号,原著所描述的外星人的身

型应该没有如此巨大,甚至比人类还小。但这要表现在电影中,

假如没有特殊意义,就会显得有些滑稽了。

总体而言,我还是觉得电影的叙述有些别扭。说它像影片

《别让我走》,似乎多了点科学逻辑;说它像影片《怪兽》,似乎多

了点情节悬念。制作者的所有努力,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努

力”把主题往偏离主线的方向上推开。给个极端一点的评价,女

主人公对未来的洞悉,甚至会让普通观众以为是一名女性因工

作紧张而产生的臆想。原著中的空灵与飘逸荡然无存。

因为总是提到原著,所以不妨简述一下。《降临》的故事出自

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科幻佳作《你一生的故事》。译林出

版社曾出版过他的两部作品集,总共13篇短篇科幻,其中一部的

书名就选用了《你一生的故事》。笔者曾为它们写过一篇详细的

评述《全能视角、传说重构及其他》(《文艺报》2015年9月18日)。

不管怎么说,原著的确是一部好作品,而电影不能说很好但

也不能说很糟,只不过没有满足许多人的观影期待而已。

动画中最初的声音动画中最初的声音————早期有声动画早期有声动画 □□刘书亮刘书亮

有些苍白的

有些苍白的﹃﹃降临降临﹄﹄

□□星星

河河

《海洋奇缘》犹如寒冷冬天吹来的一股暖

风。它轻柔而不萎靡,多情而不悲伤,婉转却又

坚定。莫阿娜是大海的宠儿,还未长大的她初

登场,便可爱得能将人心融化。

莫阿娜是真正的“海之骄女”,令人畏惧的

大海自小便是她的玩伴。在电影里,大海拥有

不容忽视的戏份,人格化处理让这片海平添了

不少乐趣。我们看海,它也在看我们;我们听

海,里面真的有不易察觉的悲喜。莫阿娜初

时不懂,她只是有天生的冲动和血液里流淌的

航海者基因。后来,她懂了。大海选择了她,

不是为了共同玩耍,是为了她的小岛能永远拥

有晴天与潮汐。终于,莫阿娜离开亲人,离开

故土。她离开父母的温暖怀抱,首先是为了

寻找自我,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才渐渐地承

担起责任。

寻找自我的主题百谈不厌。人类真的这么

容易迷失吗?那个内心深处的自己和日常生活

中的自己,真的有那么大差别吗?

也许就是真的有。毛伊惨过孙悟空,被困

荒岛上千年,“七十二变”的技能几乎要被漫长

的岁月掩埋,他也早已忘记了飞翔的感觉。从

他发现船只时的狂喜便可看出,他只想重获自

由,却忘了为何被困此处;记住了英雄这个虚

名,却记不住英雄该有的责任。毛伊为何会迷

失?因为人类无穷的欲望。毛伊身为人类的英

雄,习惯了去实现“梦想”,却分不清所谓梦想和

实际贪念之间的那一线之隔。

人类在无法控制的欲望和虚荣面前多么

容易迷失。是莫阿娜这个初闯江湖的少女,生

拉硬拽,将毛伊拉回英雄的轨迹。而莫阿娜的

迷失,在于她对自身的不断怀疑。人生南北多

歧路,要走上坦途并不容易。空有一身勇气,

并不能拯救世界。成长的最可贵之处,是在否

定自我之后还能不言放弃。

要实现这样的成长,除了靠自己,还得靠

奶奶。电影中的祖母对莫阿娜的教育从来不

是强迫式的。她爱莫阿娜,却把她推出家门,

因为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她爱莫阿娜,却从

不说空话套话,而是让莫阿娜学会遵从内心选

择;她爱莫阿娜,也绝不宠溺,反而乐于交给她

更重大的责任。

也许,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我们穷尽力

气却又一直难以完成的人生终极任务。

其实,对于《海洋奇缘》这个故事,我们可

以随手找到别的参照物——拯救家园,跟超

级英雄们的职责如出一辙;海洋漂流,有《少

年派的奇幻漂流》珠玉在前;被困千年,有点

《西游记》的影子;造物女神,到底是女娲、盖

亚还是来自印度传说……初看《海洋奇缘》,

似乎觉得深度比不上《疯狂动物城》,新鲜度

不及《冰雪奇缘》,情深不如《超能陆战队》,但

细细品味之下,又无法肯定,那艘海上的船和

船上的人,是否能够被寻常眼光所轻易定义。

可是,这又何妨。故事流畅,主题鲜明,配

上极其考究动听十足的音乐,配上制作团队

大量实地考察之后精心还原的波利尼西亚风

情,配上让人心生柔软的纯真与童趣,就是迪

士尼特有的样子:内外兼修,老少皆宜,越来

越逼真的特效毫不阻碍形象上的卡通化。

《海洋奇缘》国别:美国导演/编剧:罗恩·克莱蒙兹、约翰·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