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 究所博士班 鄭螢憶 1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以「岸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班 鄭螢憶

1

Page 2: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史料的困惑

具領轉送交收字。朴仔籬社副通事阿沐四老、土目郡乃那烏、甲頭馬下六 都八里等。今當岸裡社總通事土目等,社內領得蒙□憲釋回內山庄番婦烏肉等五名。轉送內山土目阿貴國律士等領回內山收管,並無私縱匪放等情。如有此情。沐等愿甘坐罪。不敢冒領。所領是實。乾隆四十七年九月□□日

臺灣大學數位歷史圖館典藏,《岸裡大社文書》,檔名:〈cca110001-od-al00701-u.txt〉。

2

Page 3: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問題意識

通事、土目(舊稱土官)原是共同管理部落事務者,為何甲頭也名列其中?是保甲制度一環裡的甲頭。但是戴炎輝研究指出番社不實行保甲制度?

何謂甲頭?何時實施在番社? 作用為何?

如果甲頭是保甲制度的一環,意味著國家權力與部落社會進行一次權力結構整併的過程

3

Page 4: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研究回顧

保甲制度作為國家治理地方的一環,在番社的施行?番甲頭的研究提供審視國家權力與部落社會互動的關係

現行甲頭的研究缺乏,僅知參與部落事務。

4

Page 5: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本文處理的問題

一 番社是否全面施行保甲?何時實施?制度如何?

二 甲頭的職務為何?

三 部落的權力結構有何變化?

5

Page 6: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由生到熟的岸裡大社

康熙38年(1699)吞霄社之亂

康熙54年(1715)岸裡社等五社一同歸化清廷,年納鹿皮五十張,折徵銀12兩,成為「熟番」

康熙56年(1717)《諸羅縣志 》 、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生番歸化疏〉 -國家控制薄弱

6

Page 7: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雍正元年〈台灣輿圖附澎湖群島圖〉

7

Page 8: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在雍正10年的大甲西社之亂,力抗鄰近的番社,成為

「義番」。

乾隆5年(1740)台灣道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顯示官方對於岸裡社認識頗深。

乾隆27年(1762)台灣府知府余文儀主修的《續修臺灣府志》,更直接標明岸裡地域的番社,離縣城的距離。

8

Page 9: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乾隆25年台灣民番地界址圖

9

Page 10: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編入「番戶」-保甲制度的展開

大清會典的規定

各戶登記姓名、住所、事業等資料,十戶設一牌長(又稱牌頭)、十牌設一甲長(又稱甲頭)、十甲設一保長(又稱保正)共同執行「察姦宄、勸媺行」之責。此三者公職由保內各戶推選正直之人擔任,任期甲長、牌長三年一輪、保長則是一年一任,以防治魚肉鄉民之事發生。

10

Page 11: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清代人口統計之法

康熙51年(1712)「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與雍正元年「攤丁入地」的政策-讓原本以賦役為前提的丁口統計不具意義。

乾隆5年正式以保甲門牌制度作為全國各地人口統計方法。

保甲制度逐漸里甲化-「戶籍統計」、「維護治安」的功能。官方差傜也是依循保甲制度的《編審冊》運作。

11

Page 12: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番社編入保甲

雍正4年「村莊雖小即數家亦可編為一甲,熟苖熟獞也可編入齊民」

乾隆朝更明文規定番民歸化彚入版圖者,令専管官編立保甲,察緝匪類,望日宣講上諭以興禮讓。

雍正13年(1735)彰化縣生番199名彚入彰化縣版籍,歲貢鹿皮,折銀2兩4錢彚入奏銷。

12

Page 13: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成為番戶?

邢福山的《皇朝食貨志》將戶口分為10類,其中福建台灣理番同知所屬之番社,即編入「番戶」。

編甲是熟番成為齊民(在法律擁有戶籍-番戶)的前提。熟番大概也經過一段編甲的過程。

13

Page 14: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如何編甲

雍正4年(1726)左右台灣熟番番社進行保甲編定。

乾隆35年(1771)北路理番分府李本楠的看法

生、熟番社名目、番丁名數、何社、由何通事、土目管束,羅列老壯、幼少、番黎、男婦各若干丁口,番丁姓名數目,每社編為一冊,除記載在四柱清冊外, 并有簡明總冊,每樣各三本。

14

Page 15: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岸裡大社例子-乾隆33年的幾件材料

彰化知縣成履泰,派遣社差洪用偕同通事,按照保甲門牌戶口,著手清查岸裡、阿里史、烏牛攔、朴仔籬等社男婦大小各數、谷數,糶借實存數目,查造四柱各確冊,送府以憑察核。

八月成履泰又再次下令催繳名冊

隔年二月,又催促各社通事、土目、甲頭(簡稱通土甲)依法繳換所領委牌

15

Page 16: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為此票仰社差洪用。立著岸裡社通土敦仔。阿里史社通土△△等。將本年分應送造甲冊,即速赴領式紙張,逐戶編造,十家立一甲長。取具連環立法。并將該社通土甲頭名字分晰填註,彙交經管核明,繳送清印發給。分交各戶懸掛門首。卅四年五月十四日給

16

Page 17: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17

Page 18: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制度面的變化

通-土-甲的系統

一年一任、領牌戳

一社一甲頭、一社數甲頭

18

Page 19: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官方控制力延伸

雍正10年(1732)牛罵社擔負興建衙門勞役,差番車運木料、徵糧,因有所延遲,地方官將土官、甲頭,一同丈責。

乾隆27年(1761)漢人強娶岸裡番婦,通事敦仔即仰賴查有編甲戶冊及軍工匠牌等資料,來判斷有無不法。

19

Page 20: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應役當差-「甲頭」職務的內容

次於土官者,曰「甲頭」;凡差撥之事,皆其經理。

阿四老馬下六的故事(利用綴字系統)

實際上若非觸犯大錯,很少被革職,往往都能任職至擔任者死亡為止。

20

Page 21: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部落事務的處理

職務內容:對外承接官方攤派的差傜,對內負起社內治安、參與社務的責任。雖然岸裡大社享有「永無應役」的特權,但時常仍有臨時性的攤派,像是捕捉活鹿、遣送內山番婦,至內山管收等事。甚至在發生戰事時,各社甲頭也需率領壯丁協助官兵作戰。

21

Page 22: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部落事務的處理

守隘、修築望樓則是甲頭定期性的工作。

不定期的工作:

土地踏界、聯名禀官

推舉部落土目、通事(沒有設置土目的部落,權力較大)

22

Page 23: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番甲頭的意義

「番甲頭」就是保甲、里甲制度下的合體,同時具備稽查罪犯、差役派遣的特質。

熟番藉由任職甲頭可提升部落的社會地位 。

甲頭雖未因官方與番社互動頻繁,導致權力擴大,卻一直是差役實際的執行者。通土甲成為官方管理番社秩序的重要結構

23

Page 24: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部落權力結構的重整

雍正年間之前番社的權力結構主要是以「通事、土目」為核心,保甲制度施行後,乾隆年間轉成以「通、土、甲」的部落官僚體系。但在乾隆末年的岸裡大社派系鬥爭,進行兩次部落權力結構的調整。

24

Page 25: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乾隆年間的派系鬥爭

乾隆36年(1772)集岸裡總通事、土目、社主三種身份為一身的潘敦仔去世後,繼任通事潘輝光無力支應社務開銷,引發財務問題。潘輝光兩次招開部落會議,決定抽派個人租額,攤分公費,卻引發部落「領導核心」(通事、社主)、「次領導核心」(土目、甲頭)的內部鬥爭。

簽下〈乾隆46年合議約字〉、〈嘉慶2年同立憑合約字〉-說明部落權力整合。

25

Page 26: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乾隆46年合議約字〉 分析

從簽訂公約次序來看,隸屬保甲系統的「通土甲」位列耆老白番之前 。

固定差役如修隘、巡隘,仍由各社負擔,即由甲頭負起差撥之責。將部落權力重新集中在通事手中,官僚體系中的土目、甲頭,不可越級干涉,縮限兩者的權限。

甲頭因承擔差撥之責,逐漸獲得社人的認可,在部落社會中取得較高的地位。這也是為何乾隆晚期土目、甲頭能相互結合的原因。

26

Page 27: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嘉慶2年同立憑合約字〉 分析

除「通、土、甲」、眾番外,加入貢生潘士興、屯弁。

公約明文規定部落權力組織的結構,制定通事任期三年,使其不再專權。

土目、甲頭的授薪、清楚區分「通土甲」的權限範圍,都展現嘉慶初期部落官僚體系走向公職化的現象

27

Page 28: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乾隆46年的公約,縮限甲頭的權力。番屯制度的實施,屯弁的加入破壞原本部落官僚體系。最終在嘉慶初年,甲頭因為部落組織公職化的緣故,大大降低自身的影響力。

28

Page 29: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具威望的公職化通土甲體系

道光15年(1935)西勢尾社番阿里打歪然,欲將祖父

遺下水田二處,贌耕給漢佃楊傳,仍照例請通土甲議定應交租榖之項。

同治12年(1873)蔴裡蘭社番阿敦阿維,離婚後妾無法生育,故要重納前妻與己所生之子,此事邀請通土甲、宗族、房親,三面言定。

29

Page 30: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結論

番甲頭是里甲與保甲制度結合下的產物。

乾隆年間岸裡部落逐漸形成「通土甲」的官僚體系,此體系正式官方支配番社事務重要的結構。

30

Page 31: 國家制度與部落社會的關係 以「岸 裡大社文書」所見甲頭為中心 · 阿里史社編甲 奉各憲飭造民番戶口甲冊,業經歷年飭造彙送 在案。茲乾隆卅四年分未據造送,合行飭造,

作為保甲制度代表的番甲頭,在清代前期已融入番社,在社務運作上,發揮一定的作用,也象徵著官方控制力向部落延伸。自身也社務的參與,逐漸提高自身在部落的地位,甚至在乾隆中葉內化為部落的頭人。無怪乎1950年代衛惠林的巴宰族調查,會出現甲頭是輔佐土官的行政領袖(似村里里幹事),由部落會議選舉,主要負責招集會議、宣達新的習慣法、分配集體任務,這樣的看法。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