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2003年全國社會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共同演作:社會控制,外一章的牢中戲 陳惠敏 會議初稿,請勿引用 「監獄研究」,聽來似乎早已離開台灣社會學界的興趣脈絡,卻因其淡忘,而使得「監 獄研究」反而可能成為一片等待開發的陌生荒原。在這個主題下,有一些是社會學的傳統興 趣,但卻可能有舊瓶新酒的驚喜。例如監獄內的派系、行動者間的互動、機制的運作等(此 部分可參考現任法務部矯正司長黃徵男的著作《監獄共和國》,即可發現就算是社會學的門 外漢,但「局內人」所使用的詞彙:如派系、次文化…. 等,哪一個不是社會學的基礎關懷), 這些均可在芝加哥學派都市民族誌精彩研究中讀到。也有新的理論脈絡,如在傅柯《規訓與 懲罰》下權力及其施為、身體研究等種種發揮。除了社會控制與社會偏差,「監獄研究」所 需要的是「問題意識化(problematization)」的工作,研究者當可重新認識(knowing) :對象、 方式、技術、概念、及知識。 本文的出發初衷,即來自於以上的想法。我在這篇文章裡,將藉著監獄內的各項活動的 進行,尤以讀書會為主,演藝在監獄內的各種演作。我要指出的是,這場牢中戲是由受刑人 與第一線管理員(直接管理者)、行政人員(心理師、社工師、教誨師、輔導員等)等共同 演作,並且是在未經談判的共同默認中進行。其中至為重要的是,受刑人在獄中的日常生活 是由規則與計算所共同構成,從囚衣的數字、洗澡的時間、每分鐘的手工作品件數,樣樣都 藉由計算來消泯個體性的存在。讀書會卻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例外,一個絕對表演的場合。 讀書會是台灣各地監獄均大力推行的矯正工作,我所進行民族誌研究的監獄內,自成立 來即開始舉辦讀書會,已有一定的流程與進行的方式。除了長官致詞、長官觀後心得之外, 另有演書、法律劇、心得分享等單元。讀書會是由兩個受刑人擔任主持人,一些受刑人被安 排演出和發表閱讀心得感想,其他約百名的受刑人則作為觀眾。在讀書會擔任主持、演出角 色的受刑人,順著演出之名,可以化妝、穿各種服裝、做各式造型,在這場劇作中,我們清 楚看見了既是當下的受刑人角色,又是一個投入其中的演員。即使人物、劇情不同,但大綱 均是後悔犯罪、絕不再犯的固定版本,但透過讀書會的這個機會,監獄裡的受刑人充分展現 其社交性(sociability)和表演性,當下錯織諸種角色。 我在本文中所欲處理的問題有二:一是討論受刑人在監獄內(一個「非」常的情況下) 的日常生活中,在遭遇立即的生存情境下,如何開展各式的策略互動,如何發展她的道德生 涯,又如何自我詮釋與說服可能相互衝突的短程及長程價值觀。再者,在讀書會中,這些扮 戲的受刑人的交錯角色對其意義何在。 以上兩點,均希望能再回到與全控機構內權力施為的對話,重新設想權力。 本文作者現就讀於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班三年級,通訊方式:407 台中市西屯區台中港路三段 181 號東 海大學社會系。E-mail[email protected]

共同演作:社會控制,外一章的牢中戲g1254015/sociology/2003/12/12-t.pdf · 共同演作:社會控制,外一章的牢中戲 陳惠敏* 會議初稿,請勿引用

  • Upload
    others

  • View
    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共同演作:社會控制,外一章的牢中戲

陳惠敏*

會議初稿,請勿引用

摘 要 「監獄研究」,聽來似乎早已離開台灣社會學界的興趣脈絡,卻因其淡忘,而使得「監

獄研究」反而可能成為一片等待開發的陌生荒原。在這個主題下,有一些是社會學的傳統興

趣,但卻可能有舊瓶新酒的驚喜。例如監獄內的派系、行動者間的互動、機制的運作等(此

部分可參考現任法務部矯正司長黃徵男的著作《監獄共和國》,即可發現就算是社會學的門

外漢,但「局內人」所使用的詞彙:如派系、次文化….等,哪一個不是社會學的基礎關懷),

這些均可在芝加哥學派都市民族誌精彩研究中讀到。也有新的理論脈絡,如在傅柯《規訓與

懲罰》下權力及其施為、身體研究等種種發揮。除了社會控制與社會偏差,「監獄研究」所

需要的是「問題意識化(problematization)」的工作,研究者當可重新認識(knowing):對象、

方式、技術、概念、及知識。 本文的出發初衷,即來自於以上的想法。我在這篇文章裡,將藉著監獄內的各項活動的

進行,尤以讀書會為主,演藝在監獄內的各種演作。我要指出的是,這場牢中戲是由受刑人

與第一線管理員(直接管理者)、行政人員(心理師、社工師、教誨師、輔導員等)等共同

演作,並且是在未經談判的共同默認中進行。其中至為重要的是,受刑人在獄中的日常生活

是由規則與計算所共同構成,從囚衣的數字、洗澡的時間、每分鐘的手工作品件數,樣樣都

藉由計算來消泯個體性的存在。讀書會卻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例外,一個絕對表演的場合。 讀書會是台灣各地監獄均大力推行的矯正工作,我所進行民族誌研究的監獄內,自成立

來即開始舉辦讀書會,已有一定的流程與進行的方式。除了長官致詞、長官觀後心得之外,

另有演書、法律劇、心得分享等單元。讀書會是由兩個受刑人擔任主持人,一些受刑人被安

排演出和發表閱讀心得感想,其他約百名的受刑人則作為觀眾。在讀書會擔任主持、演出角

色的受刑人,順著演出之名,可以化妝、穿各種服裝、做各式造型,在這場劇作中,我們清

楚看見了既是當下的受刑人角色,又是一個投入其中的演員。即使人物、劇情不同,但大綱

均是後悔犯罪、絕不再犯的固定版本,但透過讀書會的這個機會,監獄裡的受刑人充分展現

其社交性(sociability)和表演性,當下錯織諸種角色。 我在本文中所欲處理的問題有二:一是討論受刑人在監獄內(一個「非」常的情況下)

的日常生活中,在遭遇立即的生存情境下,如何開展各式的策略互動,如何發展她的道德生

涯,又如何自我詮釋與說服可能相互衝突的短程及長程價值觀。再者,在讀書會中,這些扮

戲的受刑人的交錯角色對其意義何在。 以上兩點,均希望能再回到與全控機構內權力施為的對話,重新設想權力。

* 本文作者現就讀於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班三年級,通訊方式:407 台中市西屯區台中港路三段 181 號東

海大學社會系。E-mail:[email protected]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共同演作:社會控制,外一章的牢中戲

一 、 Unforgettable Foucault: 問 題 意 識 化 (problematization)

「監獄」(prison),在傅柯(Michel Foucault, 1975)考察十八、九世紀法國監獄的誕生

時,曾提出許多精闢的社會學概念,身體規訓、死亡展示、全景敞視、分類、權力的施

為手段等。《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s)一書,不論在身體

研究、權力研究、文化研究、獄政研究等各領域,均被社會學者奉為經典圭臬。傅柯的

《規訓與懲罰》法文版出版於 1975 年,兩年後進入英語世界,引起知識學界一片譁然。

原因在於,傅柯的古典時期瘋狂史已堪稱時代鉅作,未料他竟能再一次以其歷史考察的

細膩手法,再度跨進了監獄研究裡,論述規訓與懲罰。傅柯所提出的論點完全顛覆了關

於「權力」及其施展的既有觀念,從直接的行刑處決、打罵暴力與監視控制中繞出,撥

開並注意到瑣碎的、細節的、規律的施為手段,闡述了個人存乎一心的好惡樂欲等各種

情緒投射,尤其是恐慌、害怕、噤口、展演等各種形式,才是不言說的默契下,共識且

共謀的集體行動,權力的滲透也是由此而來。各式看似直接懲罰的各種行為,如行刑、

打罵、監禁等,要控管的並非只是個人的行為,而著眼於更廣大、張眼觀看的平民百姓。

傅柯並從歐洲監獄的歷史考察中指出,在有形的監獄牢籠出現之前,監獄所欲禁控的百

姓大眾,早已藉由各種形式現身過,如痲瘋病院、精神病院、遊民收容所等。

傅柯雖描述出如此細微的權力與主體概念,但有趣的是,事實上傅柯有生之年在監

獄待過的時間不超過半天(12 小時),且從未造訪過任何一座法國監獄。他唯一曾參訪

過的是位於美國紐約的 Stateville 監獄,Foucault 在一篇訪談中形容自己的感受,簡直是

「大開眼界、嘆為觀止」。(Foucault, 1974)這樣表現如同一個觀光客般的大開眼界,竟是

出自一個經常提出驚人論述觀點的理論家之口,此時似乎有一個常見、而往往是無交集

的爭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落差問題」(但通常這是一個假問題),會浮現出來。究竟,

傅柯筆下的監獄,和我們實際所知的監獄生活,相距多遠?而傅柯所指和那些從事監獄

行政和學術生產者,特別的是獄政改革者之間,在思想工作和政治策略上的主要差異,

又帶出來什麼樣的理論意涵?什麼才是關鍵?

Stateville 監獄(中譯為「斯泰特維爾教養所」)中老舊建

築物內部,該監獄是依照邊沁 (Bentjam) 的圓形監獄

(panopiticon)的概念所蓋造的;此外,這也是 Foucault 唯

一曾親身參觀的監獄。(此與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s 中第 169 頁到第 170 頁間的插圖同)

- 1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美國犯罪及法律學家 Alford(2000)對傅柯提出一個最常見的批評,就是他認為傅柯

的論述(discourse)與實施(practice)之間有著巨大落差,對於監獄生活有「過多的誤解」,

錯將意識型態(ideology)誤認為實際情況(practice),進而導致所誤認的不僅是「監獄」本

身,更弄錯了權力(power)的真相。簡言之,Alford 要說明的即是,傅柯可從從圖書館內

的塵埃挖出一大堆的材料,仔細貼近地審視過文件資料之後,得出一幅「想像中的監獄」

圖像,但卻離真正的監獄生活很遙遠。

Alford 自己本身曾在 Patuxent 監獄進行過為期 14 個月的田野研究工作,因為參與

了一個小型的心理處遇計畫及精神疾病鑑識計畫,Alford 得以每週一次、每次三小時地

到監獄進行研究。他帶領了一個十六個人團體,並獲得獄方允許,可自由走動與訪談。

他提供了一個出乎意料之外、一個紀律鬆散「監獄世界」的景象,一改勞動、忙碌、照

本宣科的受刑人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成日無所事事、需要不斷地打發時間,等待刑期

結束的無事之人1(doing time,混時間)。而原本被認為和受刑人對立、無所不在、無時

無刻都在監視著的獄所人員,在 Alford 的田野經驗裡,卻成了根本沒有意願監視、寧可

打盹睡覺的上班族,此時,反而是受刑人在抱怨著失去凝視(gaze)下的不被關懷。Alford指出,他的研究最主要是想回應傅柯在 20 多年前書寫的《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中的幾項提問,在美國的監獄現況是否相同?他直接了當地說:「如果傅柯說的每一件

事都錯了呢?」(What would it matter if everything Foucault said about prison were wrong?)

Alford 和 Foucault 各自提供的監獄景觀

Alford : Foucault 名 稱 : 計 數 無 聊 : 忙 碌 閒 散 : 勞 動

進(entrance) 與 出(exit) : 看(look)與監控(supervise) 空 蕩 : 監 視

權 力 來 回 流 動: 毛細現象式的滲透

Alford 的鐵拳一拳打在傅柯呢軟柔繞的棉花堆(權力概念)裡,結果當然是不痛不

癢、未中要害。原因很簡單,傅柯討論的是一個「監獄化的社會」,而非意在描述任何

一座「監獄」。傅柯從十八、十九世紀的史料中,企圖系譜化的工作是全面性權力的問

題。而 Alford 所觀察的是美國境內現代化的大型監獄,他關心的是美國的「監獄工業」2(prison industry),包含民營化競爭等各種不同以往的情況。前者是社會控制、權力研究

與權力技術的啟蒙作品,後者卻是現今美國監獄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

1 Alford 的主要田野對象 Mr. Prior 更充分表現出監獄內收容人普遍的「沒事幹」,犯人的賴床就是一例。 2 監獄工業(prison industry)是美國監獄研究近年來的關注議題之一,研究者會將焦點特別鎖定在監獄

內的勞動、全球經濟下的位置、剝削、以及各類型監獄型式的誕生(包括民營化監獄等),使得監獄變成

一門「好生意」等問題。

- 2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回到傅柯,他透過規訓與懲罰的雙價關係,來透視監獄內日常生活,並藉由釐清權

力的施為與滲透方式,來突顯出其對於個人主體性的挖掘,及個人倫理主體(ethic subject)形塑的種種技術(此在傅柯晚期一連串關於「自我的技術(technology of self)」的論述中

愈見清晰)的終極興趣。當中至為關鍵的是,自我的技術所襯出的是一個權力全面滲透

瀰漫的監獄化社會誕生,也唯有在這樣的社會,自我技術的議題才會有效。

到最近出現中譯本的《不正常的人》中,我們看見,傅柯在法蘭西學院講堂上,直

接清楚將「不正常的人」的系譜脈絡化,找出不正常的人在歷史上的三個源頭:畸形人、

需要改造的個人、手淫的兒童。「不正常的人」經過歷史長期的操兵,到了十八、十九

世紀召喚出權力技術的對象,召喚出知識的對象,而終召喚出了「社會科學」。在此尤

其值得關注的是「需要改造的個人」,傅柯以刑事精神病學鑑定和司法實踐的話語部署

疊加,指認了行為和生活方式在司法實踐的現實中,將構成可懲罰的實體與內容

(Foucault, 2003:14);於是我們問的是:「這個人是否危險?是否可以接受刑事懲罰?是

否可以醫治或重新適應社會?」(ibid: 24),「此後刑事懲罰所作用的東西不是被認定負有

責任的法律主體,而是與一種技術相關的要素,這種技術要把危險的人放在一起,為那

些可以接受刑事懲罰的人負起責任,把他們治癒或使他們適應社會。換一種說法,這是

一種規範化技術,它從此將要負起犯人的責任。法律上有責任的個人被規範化技術

(technique de normalisation)相關的要素取代」3。(ibid: 25)

綜言之,傅柯對監獄研究的啟發貢獻,主要在兩個地方:首先,是他在監獄史的考

察,告訴我們,只要是各種對行為進行強制的技術、監視和組織系統化集大成的空間,

就是最極端的規訓機構,就是「監獄」之所在。當我們在機構中進行權力的考察時,我

們所關切的不是機構,而是權力的機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過程,權力是先於機構,而

非機構造就出權力。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與其說是我們企圖在經驗現象上尋求傅柯的保證,更要緊的

是,傅柯將「問題意識化」的認識,才使得他永誌難忘。然而在傅柯之後,當代的「監

獄研究」可能的問題意識在哪裡呢?

二 、 當 代 監 獄 研 究

考察十九世紀的監獄史和規訓之間的關係,我們會很清楚地發現,社會學的研究興

趣是從分類(classification)和正常化(normalization)開始的,在十九世紀監獄作為一個規訓

的機構,與韋伯所談的新教工作倫理一樣,共享了現代性的特徵:一樣想透過反覆和無

意義的工作,作為產生道德良心(conscience)的手段,如果沒有重複與無意義,也無法談

論監獄。另一面,學術論述對監獄的描述,也影響了監獄本身,產生 Giddens 所說的現

代性的「反身性」(reflexivity)特徵(Gidden,1994: 91)。這使得想要脫離監獄的規訓性

格的活動範圍,多進行一些自我反身性和問題意識化的工作,變得困難。

3 此處所有粗體字均為作者自行加入強調,非原著。

- 3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 一 ) 英 美 的 研 究 趨 勢

「監獄研究」長期以來都和當代的社會現實與長期的社會改革運動相關連,在美

國,約有兩百萬人在監獄裡頭,即使在近年美國犯罪率實際上是呈現下降的狀況,自 1980年代以來,美國監獄仍舊大幅擴張,且與廿世紀初的監獄情景已大不相同。當代的監獄

學研究面對的是日益增加的管理和技術傾向,有更多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為基準的分類形

式,以及對於資訊和進入有愈來愈多的控制,一個龐大的「矯正工業」(correction industry)正在壯大,促進新的技術4發展。(Rhodes,2001: 65)這與 1970 年代監獄研究者主要批

判的是社會控制機制的大量崛起,略有不同。

近二、三十年來的監獄及犯罪研究5,研究者常是在懷抱著「獄政改革」的關懷,

從「不正義」(injustice)的基本命題上進行的:入罪化的不正義、性別的不正義、階級的

不正義、種族的不正義、獄中的種種「不正義」;研究者從「不正義」開始展開各種研

究議題(Miller, 2003:3-8)。尤其種族問題一直是美國面臨不平等時的一個重要課題,現今

美國監獄中有超過二分之一的受刑人為非裔美人,超過四分之三為有色人種。批評者主

張,監獄正是執行一種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魔法(magic),這種魔法可將大多數的窮

人和少數族群「變不見」(disappearing)。這可分成幾個層面來說,政治上,是企圖透過

日益嚴峻的治安(policing)和控制(control),包括毒品戰爭等,壓制「異常者」(“disorders”)與「異議」 (dissent);經濟上,透過讓更多的鄉間失業人口加入監獄工業部門,以及剝

奪受刑人公民權的方式,使得失業者從可見的統計數字中消失,降低失業率。另外一個

增進監獄魔法的重要因素,則是犯罪的公共論述及媒體呈現,將有色人種當成混在「守

法公民」內的危險因子,對付的方法就是要將危險因子關進牢裡,讓我們(us)和他們(them)分開來。(Rhodes, 2001:67-8)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的監獄批判研究者認為,應當「介

入對話」,無論是大眾或學術對話中,努力破除「監禁是必須」的迷思。

Loïc Wacquant(2001)就將監獄(prison)與少數族裔區(Ghetto,特指黑人)稱為是極端地

共 生 互 依 (deadly symbiosis) , 他 指 出 prison 和 ghetto 透 過 功 能 相 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y)、結構同一(structural homology)、文化互融(cultural fusion)這三重關係,產

生了關連性及高度相似性。也就是說,我們在想像監獄或受刑人與少數族裔區或少數族

群間的關係時,往往會直接將其對比或等同,這種結構性的互融,將導致少數族群的入

罪化日益嚴重。Wacquant 將這兩者看做是同一件事的觀點是有意思的,因為他點破了有

關於監禁(獄)與特定族群的關連,以及衍生的公民權之重新定義、重新界定種族之間

的關係等,監獄究竟要矯正的是誰,誰又是被鎖定的頭號對象?而這樣的看法,若拿到

台灣來觀察,可以用來思考並釐清台灣的原住民族、遊民、低收入戶和犯罪之間的高關

連性的結構性因素為何,並重新思考分類。

4 這裡所稱技術的精進,包括了可見的科技,如電子或電腦等新器材的監視或管束設備、教室的擺設等,

也包括了不可見的管理與安排,行政官僚的活動設計、日常生活時間表的安排,獄卒和受刑人的制服等。 5 主要指英、美的監獄及犯罪研究、這同時也指向主要追隨英美研究腳步的台灣學術研究。

- 4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另外一個研究重心是監獄中的勞動狀態。Melossi 和 Pavarini(1978)在寫十九世紀

早期的監獄史時就指出,當時的窮人就是犯罪行為,因為他們不勞動,在社會中經濟地

位置錯置(dislocation)。(Melossi 和 Pavarini,1981: 119)。監獄就是對不勞動者的處分,

所以在美國最早的監獄之一 -- Auburn 監獄中,他們對待犯人的方式就是白天在工廠做

工,晚上獨自監禁,如同在外頭的勞動狀態一般(ibid: 129)。監獄勞動模仿工廠,並不是

因為工廠是監獄最早的起源機構(如傅柯所說的 Mettray 農場),而是因為在後殖民監獄

中身體、勞動、和建築的特徵,都構成了各種相應於新民主制度的權力形式。由此,在

傑克森時代的療養院和監獄應付的對象是大眾對於社會失序的恐懼,而非經濟因素

(Rothman,1971);戰時,監獄則成為對抗邪惡的良心武器(Evans,1982: 6)。

審視這些國外監獄研究(包括民族誌6)材料時,我發現有兩個主要的問題:首先,

是性別面向的缺席或不顯明,如:Foucault、Alford 和 Wacquant 等;或者即使有女性研

究者關注到女性與監獄的關係,如 Fishman7以男性受刑人妻子及社會學家的雙重身份,

對男性受刑人家屬(女友、妻子等)進行研究,解析多重社會情境及身份下的共同污名

處境--政治、經濟、社會、危險(risks)等,然仍非針對女子監獄的獨特性。再者,即使以

女子監獄為主要研究對象,卻很少針對「受刑人」本身,而是以種族、少數族裔、底層

階級等與犯罪的關連為優先關懷,再來關切的是處遇(尤其是直接站在獄政改革)的問

題,諸如:飲食、權力階序與施為、暴力、獄中勞動等,再輔以犯罪成因、心理歷程等

發展。簡而言之,即以政治行動先於一切,戴上「改革」的識框尋求各種符於運動的解

釋。

Rhodes 也指陳目前主要的監獄研究(無論是男監或女監)是「雙重隱形」(double invisibility):一方面,即使有少數帶有性別敏感度的作品,但無論在歷史或社會學工作

上,仍大量地忽略了女性受刑人;另一方面,則是在刑罰史和當代的犯罪學研究中,太

把監獄的男性特徵(maleness of prisons)視為理所當然,於是我們不單容易把男性視為受

刑人,更容易把所有受刑人視為「男性」。(Rhodes, 2001:74)。

因而,這類的研究預設很容易將女性受刑人視為絕對的受難者,並且是無性別的受

難者,以女性主義的一貫研究取徑,用社會範疇--階級、種族、性別,視女性受刑人為

多重的弱勢,忽略女性受刑人在監獄中可能發展出自己的道德生涯,經營自己的悲傷故

事(sad stories),並在集體生活中隨時進行印象整飾,經營自我的印象,並運用其高度

6 監獄研究的(擬)民族誌作法,在英美幾乎被認為是監獄研究最常使用也最能理解監獄的一種研究方法,

並且,對於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民族誌研究等方法論上也有諸多反省,非常精彩。然限於篇幅,不在

本文中多談。 7 Fishman(1990)《面牆的女人》(Women at the Wall)。Fishman 以曾為囚犯之妻的個人經歷與社會學教授

之雙重身份,透過深入訪談囚犯之妻子,撰寫 Women at the Wall 一書。她指出身限囹圄的男性受刑人雖

是在有形的牆圍內,囚犯之妻要符合一個「好妻子」的社會條件(社會面向),一邊要肩負起家庭的生計

(經濟面向),另一邊在前去探望丈夫時,還得面臨要丈夫要求夾帶違禁品等違反規定之舉(道德面向);

同時又因丈夫的關係,成為「情境下受污名者」(situated stigma)。她們身陷無形的牆圍之中,所受之刑期

遠比男性受刑人痛苦。

- 5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敏銳的社交性趨吉避凶,使其牢獄生活更為順利度過。但同時,這又可能變成是傅柯論

自我技術的一種新形式,重新被權力吸納。這些都是極少受到關注的。

( 二 ) 女 子 監 獄

如同前面所言,不少性別研究者已指出,女性在面對司法制度、監獄等,就如同少

數族裔的婦女一樣,所遭遇的不僅是監禁的命運,還包括女人的命運。根據 Nancy Kurshan 考察美國的女性與監禁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早在實體的監獄出現之前就已

盛行對於女性的迫害,甚可追溯回到十六世紀的獵殺女巫8。她發現,歐洲的獵殺女巫

行動,到了美國則變成是迫害印地安女人的事件。這些受迫害的女性有一些共同的特

徵,如年紀大於四十歲、獨身的(既非妻子、也非女兒、姊妹、或母親),個性上不依

賴順從,而具有自信、魄力的女人,極易成為社會上所欲監管和控制的客體對象。而這

些女人的特徵,沿用到了十八世紀之社會脈絡下,成為懲罰機構的頭號對象。

直到現在,美國女子監獄所收容的仍是一些罪刑不甚嚴重的「犯罪的女人」,這些

犯罪的女人應該安置於「適合女性特質的環境接受感化、矯治以及幫助」,而非接受類

似男性監獄一般隔離、嚴密監視的處遇。也就是說,所謂的「矯治」,是將妳回復到「女

子氣質」9。(林健陽、賴擁連,2002:6)所採取的方式則是形式上的成立獨立女監、由

女性職員經營管理、形式上按課表接受具有女性價值意義的處遇教化。不過,這樣的以

女性的「家庭生活」(domesticity)標準為規訓內容設計,使得女性在接受這些「矯正」

的同時,也更加深了他們與家人分離的囚禁之苦(Howe, 1994);所以女監裡沒有一處是

「家庭免疫」(family-immune)。(Carlen, 1998:86)

英美的女性受刑人研究中,格外重視有關於族群、階級、性別健康等議題,如獄中

的生育、撫養、婦科疾病的處理等,較少處理次文化或互動研究(這在男監研究中很常

見)。不過,近兩、三年來,慢慢地出現一些不同的關懷及研究取徑的產出。例如,Catrin Smith(2002),她處理了女受刑人在獄中生活時象徵性抵抗的策略手法。她研究英國三所

女監內的受刑人,對於健康飲食推廣運動的態度,結果發現,女性會透過對於獄中食物

的抱怨,重新定義什麼是壞食物(營養的,但卻是獄方指定的),什麼是好食物(很難

吃的,可是可以透過不吃來表示對於自己處於監禁狀態的不滿和抵抗),並從中得到愉

悅感(pleasure)。

女性受刑人的犯罪及其處遇問題,所牽涉到的不僅是「女性」本身而已,更重要的

8 Barstow 在研究歐洲搜捕女巫行動時,就特別指出以往的獵巫研究有三點遭到忽略之處:首先是欠缺性

別分析,僅呈現出遭指控與處死的絕大多數是女性,卻少在詮釋時將此列入分析軸線,再者,在搜捕女

巫過程中所使用的經常是高度暴力,隨意施行的酷刑早遠超出司法的限度。第三,這種暴力明顯地具有

性意味。 9 「女性氣質」的強調也出現在我所研究的女監典獄長的說詞中。他曾在一次對寫作班的講話中,以他自

身曾在多處監獄服務的經驗,指出女性受刑人的文藝氣質是格外突出的,在一次東部監所舉辦寫作比賽

時,獲獎的前三名都是女性為例,鼓勵女監受刑人要多發揮自己的女性特長,重感情、重視家庭等優點。

- 6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是,女性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女性與他人(特別是親近的男人,如丈夫、兄弟、兒子等)

的關係。無論是犯罪原因的追溯、犯罪結果的影響,「入獄服刑」這件事情影響深遠,

從家庭結構、社會地位、污名化、親子關係等,莫不產生巨大變化。Ferraro 和 Moe(2003)特別指出女受刑人的「母親」身份具有雙重效果,一方面是她們自責是個失敗的母親,

另一方面也成了她們重建生活的動力來源。然而作個好母親(good mothers)不光是盡力而

為就可以達成的,還需要許多社會資源的配合,這些女受刑人卻常面臨的結構性困境

是,入監只是她們從街頭討生活撤退出來。McCorkel(2003)參與觀察治療團體後也發現,

在監獄裡女受刑人被定位成偏差犯罪者(deviant criminals),治療團體內的監視看守是全

面性的,包括思想、感覺、行為等,必須對團體內的每一個人坦承,將「生病的女性自

我」展現在眾人面前,直到達到治療處遇的目標:建立起一個男子氣概的(健康的)主

體性。

許多的監獄研究者會以獄所人員/受刑人:男性/女性,監獄/犯罪者:陽性/陰

性這樣二元對立的方式,直接套用僵化的壓迫公式,這樣的說詞顯然是過於簡化而且不

足、殘缺的。何況,從女性主義者的觀點來看,女子監獄內可說為一個明顯的「女子社

群(Women Community)」,社群內的網絡如何發展,對於各自的道德生涯如何看待,如何

產生認同和排拒等;還有女子監獄集體生活的獨特之處,包括共同撫育幼兒的經驗10及

女性情誼11、女子監獄中少數男性工作人員的角色12等,這些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都較

少被觸及。

( 三 ) 台 灣 的 情 況

10 以我所進行研究的女子監獄為例,該女監目前有九位嬰兒,四位男嬰、五位女嬰(按照監獄內的規定,

三歲以下的子女可與母親一同在監獄內共同生活,三歲以後必須離開監獄,回到社會),九位嬰兒的母親

共組一個團隊(team),以輪班制照顧這九個嬰兒,每位在獄中的母親在輪到她們負責照顧嬰兒的時間裡,

每一次面對不僅是自己的小孩,還包括其他受刑人的子女。對於這些母親來說,她們一方面盡的是母職,

另一方面也將母職視作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的一部份。而母職的集體照料及母職納入公領域範疇,

一直是女性主義者自部落社會中(尤其是母系社會與母權社會)所得到的一個重要啟發。女子監獄實際

實踐了女性主義的理想,然而我們要問,這是否反襯出有此主張的女性主義者的階級優勢與質樸的天真。 11 「女性情誼」在女子監獄中,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女性情誼可以是友朋、可以是情人、可以是

夫妻、家人等各種形式。無論是受刑人或獄卒,均承認女子監獄內女性情誼的重要性。對獄卒來說,女

性情誼或同志愛情等,都是維持監獄穩定的一種手段,女受刑人間情愛的倚賴,可以協助她們較為順利

地度過牢獄生活,在情感上有所寄託。所以獄卒們的態度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她們的解釋

不一,有的受刑人會認為當在進入監獄前已是女同志者,到了女子監獄是「如魚得水」,但也有的受刑人

會認為,監獄內的女性愛情是一種「『假』同志」的表現,因為女子監獄內無法接觸男性,因而女性會扮

演慣有的家庭角色(擬家庭):爸爸、媽媽、兒子、女兒。當然,這中間也必須甘冒一個風險,即當愛情

產生爭議時,強烈的情感反而可能成為威脅監獄秩序的隱因,獄卒們認為,此時才是介入的適當時機。 12 女子監獄內的男性角色,特別是年輕的替代役,因其少數身份,反而成為像是軍營裡「福利社西施」

的角色,女受刑人不但在言語上會盡其所能「虧」這些 20 歲左右頭的替代役男,如:你好帥喔、你好可

愛喔,要不要跟我作朋友、我把電話留給你好不好、出去以後我們要常聯絡喔等,年輕役男的困窘與羞

澀常會帶給女受刑人更大的興奮感,在這樣逆轉的關係裡,女受刑人以其豐富的生活經歷及佔多數的互

相壯膽下,實際上逆轉了其原本在性別上的劣勢。而獄卒對此看在眼裡,但也容許這種情形。 - 7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台灣學界對於監獄與犯罪的研究,環繞著降低犯罪率、獄政現代化與矯正工作有效

性等三大主題在進行,多集中在犯罪成因、犯罪人心理狀態、犯罪行為之探討,帶有濃

厚的實務應用目的。進行並產出的研究及文獻並不算少,但是,大多集中在心理學、犯

罪學、及法律學等三類領域(請參考下表)。而無論是哪一類,均是以矯正的有效性為

最高原則,呼應監獄設置之「矯正」目的,少有提出社會學式的見解。而就算關於主體、

控制、矯正、權力、隔離等與監獄相關之主題,在社會學界多有論述,但卻多出自於國

外的理論脈絡,沒有親身走入監獄的田野研究,既然欠缺台灣本土的經驗資料,遑論要

有深入且精闢的監獄機制研究之產出。根據周愫嫻整理國內的社會學教科書有關偏差、

社會控制與犯罪的談法時(請參考《台灣社會》,頁 401-404),也提出類似的看法。

監 獄 研 究 相 關 期 刊 論 文

作 者 題 目 出 處 出 版 時 間

黃政吉 我國外役監獄開放式處遇之研究 警政學報第 21 期第 3 卷 1991 年 3 月

林世英 犯罪矯治人員和受刑人對司法與犯罪矯治之意識的

比較研究 警政學報第 22 期第 1 卷 1992 年 1 月

廖福村 犯罪更生矯治計劃成效之回顧與展望 警專學報第 1 期第 6 卷 1993 年 6 月

李茂生 圓形監獄與行刑制度:以日本行刑實務中之分類

制、累進制、階段制為題材 政大法學評論第 48 期 1993 年 9 月

楊士隆 林健陽 監獄受刑人擁擠問題與對策 警政學報 24 期 1994 年 1 月

王正宏 綦冠婷 林志潔 顧佑曾

被遺棄的『偏差社會』? 法律學刊第 24 期 1994 年 6 月

釋慧寬 佛教對監獄教誨功能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男性成年

受刑人為考察對象 諦觀第 80 期 1996 年 1 月

孟維德

林健陽 Ruiz v. Estelle 案對美國德州監獄控制模式影響

之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

廿六卷第五期 1996 年 3 月

張德永 監獄成人教育課程的理論與實際 成人教育第 33 期 1996 年 9 月

李清泉 解除臺灣監獄受刑人擁擠困境之對策 法務通訊 1793 期 1996 年 9 月

林健陽 監獄矯治問題之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卅期 1997 年

林健陽

黃蘭女英 美國矯正機構(監獄)民營化之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卅期 1997 年

林健陽 台灣地區監獄管理人員工作壓力問題之實證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

廿七卷第四期 1997 年 1 月

莊金生 從受刑人擁擠之現況談監獄「教誨」和「假釋」問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

廿七卷第五期 1997 年 3 月

林健陽任

全鈞 監獄區域管理制度的介紹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

廿七卷第六期 1997 年 5 月

李美枝 女性犯罪的型態與社會心理歷程:以台灣第一所女

子監獄受刑人為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第 86 期 1998 年秋季

賴擁連 我國受刑人基本權利之保障及救濟 警學叢刊第 29 期第 6 卷 1999 年 5 月

林健陽 矯治理念的再探索:矯治模式落伍了嗎﹖ 中央警察大學學報 35 期 1999 年 9 月

- 8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任全鈞

賴擁連 犯罪矯正機構(監獄)業務委託民間辦理之可行性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

卅一卷第一期 2000 年

高千雲

任全鈞 生活壓力、社會支持、社會距離與監獄暴行關連性

之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

卅六期 2000 年 3 月

任正明 監院所收容人納入全民健康保險可行性之研究 醫事法學 7:4/8:1 2000 年 3 月

李美枝 圍牆內的社會關係與人性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第 90 期 2000 年秋季

盧映潔 論德國監獄受刑人之法律地位及權利救濟途徑 政大法學評論第六十三期 2000 年 6 月

賈樂吉

楊文友 探討監獄與收容中心內人質挾持事件之處理策略與

方案 警學叢刊 31:2=132 2000 年 9 月

林明傑 臨床人員對性罪犯心理治療方案之看法與建議--臺

灣與密西根的比較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學報 37 期 2000 年 10 月

周愫嫺

高千雲 監獄環境對受刑人生理與心理適應狀況之影響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

卅一卷第六期 2001 年 5 月

巫緒龍 軍事監獄受刑人運用就業輔導進行矯治評估研究 就業與訓練 19:6 2001 年 11 月

林健陽

賴擁連 美國女子監獄概況之探討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

卅二卷第六期 2002 年 5 月

楊士隆

任全鈞 台灣地區監獄受刑人暴行之實證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

卅九期 2002 年

黃徵男 我國監獄調查分類制度之創新與變革 警學叢刊 33:2 2002 年 9 月

張家麟 宗教團體與監獄宗教教誨--對佛光山在明德戒治分

監活動之實證分析 普門學報第 12 期 2002 年 11 月

謝里法 裝置在監獄裡--駐監藝術家的幽禁語言 藝術家第 55 期第 5 卷 2002 年 11 月

盧映潔 由德國社會治療(Sozial therapie)論性犯罪者之處遇

措施 成大法學第四期 2002 年 12 月

翁興利

張家麟 宗教團體與國家互動研究--以明德戒治分監教化活

動為焦點 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一期 2003 年 3 月

程敬閨 臺灣監獄幫派初探 犯罪學期刊第六期第一卷 2003 年 6 月

(作者自行整理)

周愫嫻指出,台灣目前無論翻譯或原創的社會學教科書,有百分之七十以上將偏

差、犯罪與社會控制以獨立章節處理,不過多半以西方社會學對偏差和犯罪的定義解釋

為重點,少部分作者會提及社會學研究偏差與犯罪行為的源頭 -- 社會秩序,但很少以

本土材料或文化觀點切入台灣的偏差與犯罪行為的定義與分析。另外一種可能有誤導的

編寫方式,就是將偏差和社會問題合為一個章節,容易以偏蓋全。(周愫嫻,2002:400)

她認為,台灣過去十年有關偏差與犯罪研究的趨勢顯示幾個特色:1. 青少年偏差與犯罪

研究最多;2. 缺乏社會控制機制之研究;3. 多半由單一領域學者從事偏差與犯罪研究,

其中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工作、犯罪學最多,其次是教育學、公共衛生學、法律學、

警政等,其餘學科涉入甚少;4. 不同學科常重複研究同一主題,但研究同一主題之學科

間缺乏相互對話;5. 引用或測試的偏差與犯罪理論幾乎全是西方理論,以社會學為主要

- 9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分析觀點的控制理論又居多數。(ibid: 406)因此,社會學研究偏差與社會控制目前明顯

不足並待彌補的地方是:欠缺本土紀錄、當代偏差與犯罪行為類型手法與內容研究較

少、研究方法上應更多元,如田野調查法、內容分析法等、以及跨領域的紀錄與分析觀

點較少。(ibid:412-3)

在我檢視 1993-2003 年國科會歷年專題計畫補助(請參考下圖)後也發現,國內的

研究興趣以犯罪成因與防治(31 件)、處遇成效及諮商(26 件)、犯罪行為、模式、成

因(25 件)最多。在 158 件國科會申請案中,發現實際做過女子監獄訪談的社會科學研

究者,僅有李美枝一人。

國科會補助犯罪等相關研究計畫(1993-2003)情況

6 6

31

25 26

18

5

15

6

20

0

5

10

15

20

25

30

35

大眾

媒體

社會

適應

與再

犯率

犯罪

成因

與防

犯罪

行為

、模

式、

歷程

預防

及處

遇成

效及

諮商

偵防

(刑

事資

料庫

等)

利用

資訊

及科

技犯

白領

及組

織、

跨國

犯罪

被害

其他

研究主題

研究

件數

李美枝研究的對象為高雄女子監獄的女性受刑人,她(1998)以女性犯罪人的心理歷

程為題進行問卷調查,另輔以質性的訪談資料(獄方安排受刑人接受正式訪談),重點

在於測試女囚的心理歷程及犯罪成因,建構出一套建構出一套「女性犯罪歷程理論模

式」:犯罪行為=f(社會文化因素 × 社會化因素 × 個人因素)(p.109),並且在真正進

入犯罪行為前,加入「風險行為經驗」和「觸犯法律禁忌」兩個中間歷程(p.116)。同時

她提出的一個主要質疑和主張是,有許多人會提出女性犯罪的升高,與女權運動有關,

但她從訪談和問卷調查的結果得出的結論反駁指出,女性犯罪歸因反而多是因受男人拖

累、與社會變遷有關,但與女權運動是不同層次的事情,女受刑人的言談都顯露出與女

性主義相反的思維或為男性化的女性犯罪。

到了 2000 年另一篇文章〈圍牆內的社會關係與人性〉中,則是將關心的焦點放在

管理員身上,指出監獄的「圍牆效應」,常使得原本在監獄外頭令人不敢恭維的受刑人,

一進了監獄後反而成為受害人,各界的關注和相處上的緊繃常成為管理員重要的壓力來

- 10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源。

在第一種論點中,顯然會落入什麼才是「正確的」女權主義之爭議。在台灣女性主

義路線經歷娼妓、檳榔西施等公共議題的激烈戰鬥之後,女性主義已無可簡單概括性的

聲稱言詮,因此,以女權主義來作為女性受刑人的「教誨」手段,顯然落入了菁英女性

主義的問題。而廣為進行管理員的問卷調查,以期呈現管理員的心理歷程壓力等,明顯

可以看出是作者得自高夫曼在《療養院》(Asylums)裡的靈感,文中也流露出一般監獄及

犯罪研究少見的細膩,然而由於太過於關切管理員的處境,很容易就將受刑人的行為及

活動簡單化,如認為「監所中的受刑人卻多半需要經過刻意印象整飾的歷程以展現循規

蹈矩的行為表現,而他們刻意整飾印象的對象就是握有打分權力的管理員,對於沒有打

分權力的其他管理員,則失去了整飾印象的動機」(李美枝,2000:188),這顯然是誤

解了高夫曼使用「印象整飾」的靈活性,就在於無所不在、無所不用,受刑人難道只針

對有權力的管理員進行印象整飾,對於不直接相干的管理人員就是「完全坦白」?受刑

人和受刑人之間呢?管理員呢?難道就是以後台的形象示人?

很顯然地,這些都未能讓讀者深入理解到女性受刑人在獄中的處境,或者因入獄而

帶來的種種經濟、情感關係、社會生活上的變化,以及她們遭遇立即的生存情境下,如

何彼此定義、展開面對面的策略互動,並在這層情境下產生短程的價值觀(如為了安然

度過刑期,免於受罰,只好對於不合理的要求忍氣吞聲),若和長期的價值觀(為人應

當正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相抵觸時,又該如何自我詮釋。此外,女受刑人各自經

營的悲傷故事與道德生涯,在與獄卒、其他受刑人和自我詮釋下,究竟如何變動?第一

線管理員、行政人員、高級長官、和女受刑人,她們所各自詮釋出的意義如何構築一個

女子監獄的故事?監獄作為「社會控制」的集中處,這些牢中戲的意義又在哪裡?這些

都是還需要探究的部分。

三 、 進 入 監 獄

( 一 ) 走 進 監 獄

我所進行民族誌研究的女子監獄位處縣市交界的山麓,與男子監獄、少年觀護所、

看守所為鄰,垃圾掩埋場、焚化爐、花園公墓也在不遠處。牆圍之外,較接近山下處則

是有一所技術學院、一所國小、和一些商家、電梯公寓住家與一座公園。雙向雙線道的

大馬路上兩旁種滿高直的行道樹,不若一般市區大馬路的車流擁擠,通行的多是大型垃

圾車、卡車、及拖板車,少數是自小客車或摩托車。在距離監獄約一公里處,開設有五

家的「代客送飯」,接受受刑人家屬的電話預約,代替受刑人家屬在探監時間13到監獄探

視受刑人,將飯菜、毛巾、肥皂、CD 等餐點與物品,交到受刑人手中。然而,這類奢

13 週一至週五上午 8:30~11 :30;下午 13 :30 ~16 :00;每月第一個週日亦可辦理接見;另是外役分監的探

監時間是:每週五下午 13 :30~16 :00。

- 11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侈消費14的可能,常是獄方的行政裁量下的結果,各獄不一。我所觀察的那所女子監獄

目前即已取消非受刑人家屬可送飯菜的福利,而男子監獄迄今仍可進行,據同學15們表

示,男子監獄不但可以送飯送菜,連 A 片都可以送得進去。一位曾經在年初赴男子監獄

表演的同學就指出,她們一入獄報到檢身16時,就曾經簽下「戒煙」切結書,不管妳的

煙癮有多大,一律都不准抽。但是當她前去表演時,台下看表演的男受刑人卻是「翹著

二郎腿、口裡叼著煙」,令她們大吃一驚。

這所女監是國內三所專門收容女性受刑人的監獄之一,是將原男子監獄的女子分監

加上新蓋的戒治區合併而成,目前收容的人數(十月份統計為 1,124 人)已超過法務部

核定收容額(1040 人),監獄擁擠幾乎是目前各類矯正機關共同的現象。目前監獄內所

收容的受刑人,共分成三類,(一)一般受刑人:受有期徒刑、拘役之受刑人;(二)

受戒治處分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受戒治人;(三)外役分監受刑人。入獄罪名

以「毒品」最多,佔一半以上,一般受刑人與受戒治人數比重約二比一(受戒治人:392人,35%、受刑人:792 人,65%)。

女監共分成十個工場,每個工場約有一百多人。一工到五工是判刑確定、服刑中的

受刑人,六工到十工是接受戒治者。目前煙毒犯已成為女子監獄最大宗的犯罪類型,以

這所女監今年(2003)年十月底的統計資料為例,受刑人罪名以毒品第一級(52.19%)為最

多,毒品第二級(12.84%)為次(第一級毒品含肅清煙毒條例,第二級毒品含麻醉藥品管

理條例),第三是暴力殺人(10.50%),其他類型罪名則都不到 5%,顯見得毒品是目前女

性犯罪的最大宗。

女監九十二年十月底受刑人罪名

賭博

0.41%公共危險

1.23%妨害婚姻妨害

風化

1.64%

偽造文書

4.64%

侵占詐欺

4.37%暴力犯殺人等

10.50%毒 品 第二級

12.84%

竊盜

2.60%

其他

8.33%

兒童及少年性

交易

1.23%

毒 品 第一級

52.19%

14 我在這裡定義這類服務為「奢侈消費」的原因是,消費(consume)的剝奪,常被認為是全控機構的特徵

之一。在消費社會的討論中,主體(subject)的構成,往往可透過與物的關係,對自我產生的特殊意義而達

成;因此,使用任何非監獄內供應的物品都成為「奢侈」的享受:與監禁生活欲對主體的剝除相悖。 15 監獄內對於受刑人的稱呼。 16 所謂的「檢身」就是受刑人一到監所報到時,就被帶入一個房間內,管理員會要求受刑人全身脫光,

一絲不掛,然後一邊大聲咳嗽、一邊跳,一直到管理員喊停才可以停止。管理員也會檢查受刑人的私處,

翻開女受刑人的外陰部,看看有沒有藏任何物品,咳嗽的用意也在此,避免受刑人將物品私藏在喉嚨裡。

- 12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女 監 近 五 年 新 入 監 受 刑 人 入 監 時 罪 名

單位:人

年 月 別 八十七年 八十八年 八十九年 九十年 九十一年

總 計 69 377 346 382 463

第一級毒品 10 62 66 107 141 防治條

例 第二級毒品 15 58 44 68 97

殺人等暴力犯 4 21 19 25 19

詐欺侵占 10 60 60 26 23

偽造文書 5 43 39 44 36

妨害婚姻妨害風化 4 21 12 11 16

公共危險 2 4 4 10 12

賭博 1 9 5 3 3

竊盜 6 38 36 37 45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 3 6 13 5 9

其他 9 55 48 46 62

註: 1. 第一級毒品含肅清煙毒條例,第二級毒品含麻醉藥品管理條例

2. 暴力犯含殺人、重傷害、妨害性自主、強盜、搶奪、盜匪、恐嚇、擄人勒贖

進入女監前的蜿蜒通道。(作者攝)

要進入女監之前,必須要先繞過一小段山路(見上圖),沿著女監的外牆(上有一

中央台)的小路前行,經過一大片草地之後,迎面而來的是家屬停車場和員工停車場,

正對門有一座上方插著國旗的長方形建築物,這就是女子監獄。它的外觀就像是一座學

校一樣,對於首次來到監獄的人來說,與媒體呈現中令人驚恐的黑牢印象完全不同。第

一次服刑的「同學」17,曾這樣描述她入獄時的第一印象:「綠蔭大道、花園中庭、嶄新

建築,這個地方真漂亮。假如,我沒被戴上手銬,身邊沒有戒護人員,那能相信這是一

所監獄」18。法院的警備車每天都會開到這裡,送新犯人入監服刑,或接送尚未判刑確

- 13 -

17 監獄內將受刑人稱呼為「同學」。 18 顏姓女受刑人的筆記。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定或上訴中的受刑人到法院開庭。在監獄大門口的櫃臺前,監獄的管理員會將受刑人移

交給法院的警衛,兩人會不斷地用號碼、移送書等確認受刑人身份,確定受刑人身份無

誤後辦理移交。凡是受刑人要暫離監獄的戒護區,不管是就醫(如有洗腎病人,或臨時

疾病等)、都必須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確認。入獄時法院將受刑人移交給獄方的手續也

是類似的,首先要確認身份,檢查「指揮執行書」、「判決書」、「身份簿」是否齊備,然

後辦理點交,詢問受刑人名字、罪名、刑期、身份證字號、出生年月日,經過檢身之後

收入約七、八坪大的「新收房」19內。之後才將受刑人依專長「配業」,分配到工場內。

一般要進去監獄辦理公務者,必須先在櫃臺換證件,讓警衛檢查是否有手機等電子

用品,通過如同機場及法院使用的電子偵測門之後,然後才能進入行政大樓內的各科

室。若要進入戒護區前,要先通過三道自動鐵條式的大門。在第一道門後方有一位替代

役男警衛,我要先向他說明來意、身份、要到裡面的哪裡去,並在桌上的紙張上隨意寫

下名字,接著替代役男會開其他兩道鐵門,讓我進入戒護區。

通過三道鐵門關卡,進入到一個「口」字形的長方形區域,兩層樓的建築,面向前

方,左邊和右邊有「教室」(即受戒治人上課的地方)、衛生室、炊房等,前方是禮堂、

還有戒治室,背後則是所有的行政區域(各科室所在地)。戒治區就在這裡,被獄方及

受刑人稱為「山上」的地方,「口」字形的一樓是教室,二樓是戒治人20的寢室。寢室是

上下舖的通舖,一個房間內要睡一整個工場的人,約一百多人。

在右前方角落旁,有一個緊閉的小鐵門,是通往「山下」的通道。打開小鐵門,走

下一道狹窄的鐵樓梯,那裡才是受刑人真正的「牢房」,吃喝拉撒睡都在這裡解決。受

刑人是不能上課的,只可以申請參加各種才藝班級(在上工時間),或者個別報名認輔

活動21,讀書會則是全體受刑人都要參加的重要活動。平常的時間,在起床、靜坐、點

名、集合以後,從「開封」由管理員帶到「工場」內,到晚上收封(回到寢室)前,同

學們做工、吃飯,都在「工場」內解決。不若「山上」的明亮乾淨,「山下」的建物是

原男監女子分監的建築物,老舊許多,也陰濕許多。步過走廊,每間工場約四十坪,擠

了一百多名受刑人。工場內排著好幾張長型桌子,受刑人就各自坐在椅子上,低頭作業。

每個工場由一位監獄管理員22負責,同學們會稱呼這位管理員為「老師」或「主管」。

監獄管理員一開始的工作是要護送「同學」去工場、或參加各種班級戒護,或者站櫃臺

等幾個關卡;然後較為資深後才能擔當「山下」工場的管理員。監獄管理員一旦進入監

獄,工作時間就是「做一休一」,一進到工場執行職務就是 24 小時,隔天再由另外一名

管理員接班,休息 24 小時。每天他們要填具的單子非常多,包括出入人員、到一個地

點就要點收一次;每晚要填交班表,每天一大早八點戒護科會開會,討論移交事項和狀

19 依照刑期不一,受刑人待在新收房的時間也不相同。 20 在女監的戒治人通常都還附帶有刑責,在通過一年的戒治之後,就要被帶到「山下」服刑,開始在工

場工作。戒治一年期間的費用是三萬八千元,每位強制勒戒者一入獄時,就必須先繳錢給獄方。 21 這也是受刑人除了接見、參加大型對外活動之外,唯一可以離開「山下」,到「山上」的機會。 22 另外還有一種是監獄官。監獄官則有兩種,一是一進來就先從科員做起,另一種是當教誨師(授課等)。

- 14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況。交班時,跟下一位值勤的管理員交接的內容是,受刑人的情緒、身體狀況、心情,

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受刑人。這些管理員是最接近受刑人的獄方人員,24 小時進行監

視管理、維持秩序。和受刑人一樣23,第一線管理員依規定要穿制服,白色的襯衫上衣、

黑色的長褲、繫著一條緊身的皮帶,皮鞋內要穿著黑襪子,這些都是管理員的上司--戒護科長每天都要檢查的項目。要到一定資格以後,才可以穿便服。

穿上「制服」的感受,對於第一次入獄的受刑人和第一次擔任監獄管理員者,均印

象深刻。他們同樣地感受到「身在監獄」,也感受到的是「區別」和成為權力的對象。

一位剛任職滿一年的代理管理員24,感受到的是他們和上級長官的不同,以及和其他不

同線星的教化科同事(已升任主任管理員等)之間的不同,「新來的管理員最會被長官

盯上,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和表情、姿勢,衣服整不整齊、襪子有沒有拉平,臉上是否露

出不應該的笑容、站得挺不挺直,都是要隨時注意的,長官對於受刑人,反而沒有這麼

注意」。雖然法院戒護科是獨立於警察系統之外單獨招考,然其升遷就如同警察一般,

以幾線幾星的官階等級作為敘薪的依據。低階管理員緊張的來源,是來自於上面一個比

一個大的「長官」。長官的要求、直接的言語指責,經常的巡視、早晚不停地集合、開

會、交接,不斷地確認人數,評估受刑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況,長期地工作時間等,都使

得剛進監獄工作的第一線管理員意識到迅速地養成這個職業所需的儀態與應對的迫切

性。

「讀書時,最喜歡穿著制服在街上閒逛,因為我喜歡聽到路人的讚美:哇!

這個同學穿制服好好看喔!她好有氣質喔,她是哪所的學生呀? 但當我聽到『XXXX,把便服換下來,改穿上制服』。天呀!我知道我不

是以前那一個有氣質的學生,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犯人。 拿到制服第一個感覺就是:它怎麼這麼髒,它怎麼這麼大件。但沒辦法,

在這裡最重要就是服從管教,主管叫你穿、你就是要穿。 雖然它那麼不盡乎人意,但我必須與它相處好一陣子,所以我要好好照顧

它,每天把它洗的乾乾淨淨,等待晾乾,再擦上一點點香水乳液,這樣才能顯

得我與眾不同。 現在我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把制服服侍得服服貼貼,好讓它穿在我身

上,更顯得亮眼,這樣子主管對我的印象就會特別的深刻,特別的好,那我的

日子就會更好過一點。」

以上是一位受刑人的筆記,當她同樣身穿制服(校服、囚衣),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同樣使她感到與眾不同,前者是驕傲的,後者是意識到自己的獄中命運。而即使每個受

23 受刑人們每人均穿著寬鬆的灰藍色衣褲,腳底踏著一般常見的藍色白底塑膠拖鞋。囚衣的胸口處,會

繡上受刑人的號碼,這是她在獄中生活的代號。 24 由於監獄管理員的工作時間不是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工作,壓力也不同,因此管理員的流動性很高。

監獄方面每一年均會對外甄選「管理員職務代理人」(代理管理員),以補充不足的人力。代理管理員的

工作與正式管理員的待遇和工作內容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代理管理員非由國家考試(公務人員特考)甄

選,因此不具公務員身份,而是約聘人員。

- 15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刑人在獄中的囚衣都是一模一樣,但受刑人仍舊能在相同中利用一些小把戲,可以是氣

味的,可以是視覺上的,創造出「不一樣」來識別自己,與他人互動交往。

( 二 ) 監 獄 裡 的 一 天 : 計 數 與 技 術

受刑人的每一天都是在不斷地精密計數中度過,從早上起床的報數、五分鐘內、用

五桶水完成盥洗動作的計時、進入工場之後每日應當完成的手工件數、還有不斷計算的

會面日倒數、出獄日倒數。在這些不斷地計數中,處處都是受刑人自我技術的展演。

早上六點半的起床鈴聲之前,不少受刑人都已經自動地起床了。這是服刑長期以來

養成的習慣,受刑人表示即使出獄在家的前半年,也常會很精準地在六點半自動起床。

有的受刑人則是因為擔心自己動作慢,無法如時完成每個動作,所以雖然獄方規定不能

在鈴聲響之前就開始動作,但她會偷偷地提前起床準備。

起床之後,每位受刑人要先坐在床鋪25上報數點名,近兩百人的舍房裡響起一聲聲

的報數聲音 1, 2, 3, 4, 5, ……,如果有人報錯,就要從 1 開始重頭再來,所以通常都需

要五分鐘以上的報數時間。受刑人描述記憶中曾經重新報數過最多有 5 次之多,時間也

花了近 10 分鐘。

接下來是輪區盥洗的時間,還沒有輪到的區就先整理內務和打被,被子要摺成豆干

型之外還要像燙過一樣有稜有角,這對於沒有當兵經驗的女受刑人來說,有些人早已習

慣地認為自己像是遊魂般機械式的操作著,有的則是迄今都還認為是件折磨事。擔任值

日生的受刑人,此時要負責排碗、打飯、洗碗,其他人則繼續在自己的床鋪上坐著,等

著用早餐。

約 7 點 50 分用餐完畢,受刑人們會整隊出舍房到工場,這稱為「開封」。出一個「門」、

入一個「門」,都必須要不斷地報數。當受刑人魚貫地穿越樓梯從舍房來到工場,就一

一報數進入工場裡面。只要報數報錯了,就要罰寫「戒規」五遍。一位管理員在回答如

何直接描述她的工作時就曾說,在監獄裡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人數要準」。

「開封」後,直到四點半到五點「收封」之前,受刑人成天都呆在在工場裡,大多

數時間是作業時間,其餘的是吃午餐、晚餐、休息、運動等時間。如果有參加社團活動

者,會由其他管理員到工場來點名叫人,然後帶到禮堂或教室去。工場內的作業項目有

許多種,有摺紙袋、化妝品和指甲油裝瓶、車牛仔褲、作髮夾等等,雖然每天的總工作

時數是六個小時,但非工作時數,一樣是不能任意離開座位。除非「老師」或「主管」

(管理員)同意,否則受刑人不能任意前去上廁所的。工場內也絕對禁止彼此間的交談,

除非先獲得管理員的允許。

25 每位受刑人的床鋪大約半塊塌塌米寬,僅能容納一個人平躺,只要一翻身就會碰到旁邊的同學。

- 16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受刑人對於作業工作的評價,和作業內容的變化程度和工作的辛苦程度有關,與收

入之間的關係較少。一位受刑人(48 歲,服刑 6 年半)描述自己被分配到的工作:

我不同的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心情,在平常非假日時,我都是懷著衝勁

到工場去應付每一天的工作,因我們的工作是車牛仔褲,因此,質和量都是有

要求的,一點也馬虎不得。除了如廁之外,幾乎成天都是馬不停蹄的在踩著針

車,一天下來,回到了舍房皆是疲累不堪。當假日時,我的心情最為愉悅和舒

鬆,因為,這是真正屬於我的時間,我會整理自己的內務,和朋友回信,作些

內心的休閒,例如,看書,欣賞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或者沈思冥想等。

受刑人很羨慕某工場承包的是化妝品作業,原因是變化較多,除了指甲油之外,還有面

霜、粉底、口紅等,項目較不單調。最不受歡迎的是摺紙袋,女監附近幾個縣市的百貨

公司都是由女監受刑人負責作業的,熟能生巧,在經過一陣子的適應之後,幾乎每個受

刑人都能將自己的雙手訓練得如機械般規律,在自己的座位和面前的小桌面內,靈活地

運動手指和施力。只是,遇到年終或過節前,百貨公司的業務較好時,受刑人們就必須

要加班滿足廠商的要求。為了要如期交貨,管理員也會更嚴格地監督受刑人的動作,如

稍有怠惰,就會遭到責罵。而無論工作的辛苦難易程度,每個月每個受刑人可以得到的

工資大約是八百到一千元左右。

從入獄第一天開始,受刑人就必須要把所有的現金交給獄方保管,獄方會給每位受

刑人一本「現金簿」,裡面記載著每位受刑人交給獄方保管的金額,以及作業的工資等。

獄方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給受刑人一張代購單,裡面是一張列出餅乾、飲料等乾糧的名

冊,受刑人如想要購買某些零食,要填具申請單之後,大約隔幾個禮拜後,就能夠領到

物品26。

工場內除了作業的器具之外,還有盥洗室和廁所。受刑人所有的衣褲都是由自己洗

好晾在房子裡,由於「山下」的陽光較不充足、長年陰濕,曬在工場內的衣褲常無法完

全晾乾,受刑人常要穿著未乾的內衣褲,很不舒服。

到了下午四點半到五點之間,受刑人結束一天的工作,收封後回到寢室內,離九點

睡覺前,都必須要留在自己的床位上不能動作。受刑人此時可作的事情就是靜態的閱

讀、寫信等,彼此間的交談仍是不被允許的。然而,收封後的時間(包括星期六、日),

也是受刑人最感到輕鬆的時候。

對於牢中計數與重複的機械生活,受刑人面對的方式各有不一,體會也不盡相同。

我的時間,竟然奉獻在這個毫無意義的地方,它是機械化控制著我的每一

26 受刑人每週大約會花一百元來購買這些食品、飲料,不過因為選項並不多,且光憑名稱來想像實物經

常會有選錯的時候,因此受刑人不認為這些物品的消費稱得上是真正的消費,如果買錯了或不好吃也只

能認栽。

- 17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個動作,我不許有思想,不許與別人有不同,因為它有它們的規範在,當我進

入這裡的那一刻時我就已經不屬於我自己,所有的個人思想純屬天馬行空,所

有的展望計畫只能歸納與變成夢想,行動力的付出都得等待:自由的那一天。

另一位戒治中的同學(21 歲,服刑 10 個月,第二次入獄)說:

每天開封後就洗澡,而後上課、中午吃飯、上課、打掃,下午收封回舍房,

每天日子都一樣(除了禮拜六、日)。 每天在屬於自己的時間,我想也就無收封回舍房之後吧。因為那時才會有

自己的時間,看書、發呆、或者是作夢,雖然其中 6:30~7:00 是念經時間,但

我覺得也都還不錯,但每天一成不變,每天都一直重複,而沒有變化,讓我感

覺到,在監所內的日子,太有規律了,太正常了。我想,害怕進來關的人,也

都是因為太害怕太有規律的日子,而不是什麼,因為就算是正常的人,在外的

日子也不一定是很正常的,不,應該是說不可能那麼正常的。

正常、規律、重複、一成不變,在受刑人的描述中正是坐牢體驗的特徵,這些「太有規

律的日子」,正是牢獄生活中最煎熬的懲罰,而規律重複的生活正是對付這些「需要改

造的人」的手段。他們透過這些重複性的技術,認識到自己「需要改造的身份」。

我的一天裡,有 24 小時,跟別人是沒有不同地,但是正當別人被時間追

著跑時,我認為分秒難渡而愁眉難展,因為—我是身體失去自由、行動受限制

的受刑人。

清晨六點半我不必鬧鐘就能精準掌握那個時刻而清醒,展開我每天 24 小

時的耐力賽。是誰說一個女人的聒噪聲就如同五百隻鴨子,三個女人就如同一

座菜市場,如果是一百多個女人,妳猜?會不會天翻地覆、人仰馬翻?要跟這

一百多個女人相處,沒點耐力怎麼成?不過,這幾年與這麼高能量的女人相處

之後,我覺得自己獲益良多,因為耐力被訓練十足,能與她們和平共處,往後

回歸社會,我還有什麼人相處不來呢?

參與工場的作業課程有六小時,除了團體行動一致的團康規定,屬於自己

的有兩個半小時,這兩個半小時,我才能覺得自己是個體、是有思想,能哭、

能笑的人。

在監獄裡的一天,就是一年的範本,它沒有不同,是規律、是死板。我甚

至訓練自己不看日曆、不看時間,身體隨著口令而擺動,沒有分道崎嶇的想法,

沒有與眾不同的行為,機械人哪有時間可言?

機械與計數的日常生活,構成監獄生活的一天。但在重複之外,監獄生活另一特色是非

常緊密地、隨時與人相處互動。感情不好,可能會有糾紛、吵架,會遭到管理員的制止,

但更常見的是感情太好,會被管理員隔離、分開。受刑人認為,在監獄中的生活就是要

求一切都是沒有變化的,有脾氣的人只會遭到懲罰,情緒太亢奮或太低落同樣都會被責

- 18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罵處分,所以她們只好不斷練習不將自己真正的情緒表達出來,「即使眼前這個人我很

討厭,我也會對著她笑的,同時在心裡罵她」。而長期的牢獄生活,也使得受刑人練就

不張嘴就能說話聊天的功夫,「只要牙齒不要露出來,就不會被管理員懲罰」。

受 刑 人 作 息 時 間 表 平 常 時 段 ( 週 一 至 週 五 ) 假 日 、 不 開 封 時 段

6:30~6:35 起床、靜坐點名 6:40~7:00 盥洗、整理內務 7:00~7:30 餐車進來,吃早餐 7:50 開封 08:00 點名、出舍房 08:20~09:30 輪流洗澡、念經、做運動 09:30~10:20 上課(或做工)或參加社團 10:20~10:30 休息(做工者無休息) 10:30~11:20 上課(或做工)或參加社團 11:20~12:00 打飯、吃飯 12:00~13:25 休息,看電視 13:30~14:20 上課(或做工)或參加社團 14:20~14:30 休息 14:30~15:20 下課 15:30~16:20 上課 16:20~16:30 打掃十分鐘 16:30~16:50 收封 17:10~17:15 輪流洗澡 17:15~19:00 靜坐點名念經 19:00~19:30 運動(舍房內) 19:30~21:00 自習 21:00 就寢

與平常時段一樣,不同之處在於:

(1) 不出舍房

(2) 不准洗頭

(3) 洗澡僅可用一桶水

(4) 分區運動

(作者自行整理)

四、合演一齣「黑牢」的劇碼

( 一 ) 活 動 滿 檔

受刑人除了在工場工作或上課之外,近年來,監所內活動愈辦愈多,受刑人的負擔

也愈來愈重。光是教誨活動,就包括了「宗教教誨」(女監提供佛教和基督教都有,但

是沒有依照他們的宗教需求分別進行,而是兩種都進行,不考慮個人信仰)、認輔(由

生命線、更生保護協會等來進行的個案輔導,每月提交來訪時間,每次安排兩個受刑人,

各進行一小時)、才藝班(烹飪、陶藝、糕點、美髮等),還有各式社團活動(桌球、國

畫、書法、合唱團、英語查經班等),同學可自由參加,但不一定是自願地參與,常見

的是由工場的管理員(受刑人稱呼其為老師,即獄卒)指派參加,有些具有多項才藝的

同學,常會疲於奔命於各項活動之中,今天畫壁報、明天學英文查經,後天負責參加文

藝研習。常常受刑人還要接受突來的上級交辦事項,尤其是法務部舉辦的各獄所之間的

競賽節目,唱歌比賽、作文比賽、壁報比賽、讀書會成果發表會等,無論是行政人員或

受刑人均應接不暇。負責教化工作的專業人員(社工師、心理師、教誨師等),光是應

- 19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付這些活動和公文工作,就已佔去大部分的時間,加上常需要輪流到外頭受訓,每個月

可以分給受刑人的心理輔導時間,大概只有幾分鐘。

不過,對於受刑人來說,參加這些活動,往往有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態度上非

常抗拒,認為在工場內的工作即使收入微薄,但無須勞費心神對待,因此非常不願意參

加在工場之外的活動。第二種是非常期待社團活動,認為唯有社團活動才有一些可以自

由講話的機會,即使管理員會偶爾出面制止,然後卻是一個交換訊息與透露心聲的絕佳

機會。

( 二 ) 成 果 展 示

活動滿檔的後續效應是要求成果展示。無論是參與何種活動,獄方都要求要將這些

活動以可見的方式呈現出來,作為獄方的矯正成效展示。女監大禮堂和各個工場,充斥

著各式美工作品和標語,全都由受刑人親手繪製。常見的活動模式是,由獄方下令,交

由各個工場管理員執行,管理員會依活動性質指定幾位受刑人參與,待完成作品之後,

參加比賽。

例如聖誕節之前,獄方會下令各工場管理員負責督促受刑人進行卡片設計,然後參

加卡片競賽、選出前三名、佳作等,最後則是一場展示會作為結束。卡片作品看起來非

常費神,從材料(珠子、棉紙、硬紙板、拉鍊、蕾絲布等)到構圖、選材都非常具有創

意、複雜。除了卡片展覽之外,還有各工場的讀書會成果發表,是用美工製作成一本書

的樣子,封面和內容由各工場自行設計,符合所閱讀的主題。裡面還有教化科提供的相

片(即成果發表之一的「演書」,由同學們編劇本、做道具、衣服、採排,最後演出成

一齣戲),還有大家的讀書心得(以稿紙手寫而成),有些還有劇本台詞等。

參加活動、甚至得名,雖然可得到獄方的記點加分27,然而,受刑人對於是否得到

記點加分,是否抵達假釋標準,事實上是一無所知的,僅有在假釋委員會組成時,才會

被告知審查結果,因此,這些與其說是記點加分鼓勵了受刑人的參加意願,倒不如說是

受刑人擔心違抗管理員和獄方的結果,往往是對自己更為不利的。這是她們短期面對牢

獄生活的策略,以安然度過每一天不受罰為先,至於長期的累積加分、爭取假釋機會,

27

根據「累進處遇」規定,受刑人入監,依其刑期長短(六個月以上始得編級)初再犯、累犯,或成年

犯或少年犯之不同,予以編列四級並訂定每級之成績責任分數,每月核給成績分數,累計抵銷淨盡四級

責任分數後始得晉列三級,依此類推,三級晉二級、二級晉一級,各級受刑人在監生活管理標準,享受

待遇不同,原則上由嚴而寬。 至於「假釋陳報」的規定是,受刑人入監執行後,而有悛悔向上實據者,在監期間達刑期二分之一,

累犯在監期間達刑期三分之二,得報請假釋(如依新修刑法規定撤銷假釋執行殘刑者不得假釋需執行期

滿),惟尚需在監執行期間至少六個月以上暨累進處遇達二級以上(需二級且作業、教化、操行每項成績

分數連續三個月保持三分以上)經教誨師提管教小組會議通過,再提假釋審查委員會通過,再陳報請法

務部審核通過後,由法務部行文地檢署,向法院申請該員假釋中付保護管束之裁定,經法院裁定後送地

檢署,收到裁定書才由地檢署核發釋放命令,監所始得辦理釋放手續。

但無論是累進處遇或假釋陳報,這些過程受刑人本身都是毫不知悉的,完全掌握在獄方手裡。

- 20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甚至出獄等,則不是她們短期生存策略的考量。

( 三 ) 讀 書 會 28

讀書會是女監內正式受刑人每二至三個月要輪流進行一次的重要活動。在監獄重複

機械式的每日生活裡,為了要準備讀書會、到成果展示的那一天為止,受刑人都可用「準

備讀書會」的理由,暫時脫離重複單調。

監內每三個月都會定期舉辦讀書會,每一工場都會相互比較誰的有創意和

優秀。 通常我們都會依抽籤來看這一次是由哪一隊來負責導讀和主持,這一次是

由我們這一隊,而我是隊長,一定要表演其中的一項,幸好我的上帝有聽到我

的禱告,給了我一本很簡單的一本書,那就是「愛心樹」。裡面中我的對話不

到一張稿紙,但經過我們的創意小組策劃,決定要用演書的方法加心得分享來

詮釋這本書。 要辦好一個讀書會,還需要好多好多必備的條件,如演員的演技須精讚,

佈景道具很重要(美工需要勞心勞力),編劇要很強,因為需要有可以讓大家

笑的內容和感覺,大家的默契、幕後的推手等等。每一次辦讀書會時,每個禮

拜天、禮拜六就是我們練習和商討的時候。 距離我們這一次的讀書會還有一個多月,那天剛好是聖誕節,真希望那天

的讀書會可以辦得很成功。

九 十 二 年 度 各 工 場 讀 書 會 研 讀 書 籍 及 發 表 日 期

五工 四工 三工 二工 一工 工場

十二月廿五日

九月十八日

六月廿六日

三月二十日

十二月十一日

九月四日

六月十二日

三月十三日

十一月廿日

八月廿一日

五月廿二日

二月廿四日

十一月六日

八月七日

五月八日

二月二十日

十月廿三日

七月廿四日

四月廿四日

二月十三日

日期

愛心樹

富爸爸窮爸爸

印地安人的麂皮靴

人有二十難

靈山

愛心樹

富爸爸窮爸爸

激勵高手

賞識你的孩子

靈山

愛心樹

西藏生死書

激勵高手

印地安人的麂皮靴

賞識你的孩子

富爸爸窮爸爸

印地安人的麂皮靴

激勵高手

哈利波特

愛心樹 研

讀書目

28 台灣的監所讀書會,是結合台灣一波「心靈改革」運動順勢而推出的活動,理論援用自瑞典成人教育

的概念,根據法務部的調查報告及黃瑞汝(也是監所讀書會推動人)的研究,自 1995 年 10 月第一場讀

書會(由七七讀書會推動)在台中監所舉辦以來,很快地所有的監所都成立了讀書會。女監的讀書會始

於 1999 年(女監成立次年),初期先在各工場挑選受刑人組成種子隊,然後經過訓練,再回到各工場帶

領所有受刑人自力籌辦讀書會及成果發表會。現已成為女監最重要的例行活動。

- 21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書目 作者 出版社 閱讀次數

愛心樹 �Shel Silverstein 星月書房 4 激勵高手 戴晨志 時報出版 3 印地安人的麂皮靴 莎朗•克里奇 維京出版社 3 富爸爸窮爸爸 高寶 3 賞識你的孩子 周弘 上游出版 2 靈山 高行健 聯經 2 哈利波特 J. K. Rowling 皇冠 1 西藏生死書 索甲仁波切 張老師文化 1 人有二十難 釋證嚴 皇冠 1

負責導讀和心得分享的受刑人,會先事先

被指派到的文章很艱澀,在撰寫心得時其他受

生死書》,就是被受刑人認定是本年度最難念

先寫好草稿,當正式上場在全工場受刑人及獄

也會有臨時怯場的情況。當台上的「同學」結

時地用力鼓掌鼓勵她。

「演書」是讀書會的重頭戲,然而演書的

刑人自行編劇演出「家庭劇場」或「法律劇場」

會盡責地打扮演出角色,在劇末的教訓悔恨的

- 22 -

如同受刑人的以上自述一樣,受刑

人從佈景、節目流程安排、劇本、台詞

和各個節目的表演人等,都是由受刑人

自己安排準備。左邊是一次讀書會的流

程表,從暖身帶動唱、導讀、心得分享

家庭劇場、交流互動(心情分享),都是

由受刑人一手包辦。長官、來賓鼓勵和

期許、講評等,則是由獄方和外面前來

參觀的讀書會團體代表發言鼓勵。

讀書會是由兩位受刑人負責主持,

如同晚會的主持人一樣,兩位受刑人會

穿上高跟鞋、洋裝,劃上濃妝,唱作俱

佳地掌握氣氛,一搭一唱地串場、介紹

等。

把閱讀心得寫在稿紙上,背誦下來。如果

刑人會加入幫忙。像是《靈山》和《西藏

的兩本。雖然負責心得分享的受刑人已事

方、外來長官的面前朗誦自己的心得時,

結巴巴或停頓下來時,台下的受刑人會適

內容大多與選讀的書籍無關,反而是由受

。在家庭劇場中擔任演員角色的受刑人,

固定結局之前,在劇情上很接近鄉土劇的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活潑、生動,台上的受刑人盡情地發揮演技,一脫平日的單調重複與沈默,個人的個性

頓時鮮活了起來。在台下的觀眾也常被安排的笑點橋段逗得哈哈大笑,偶爾應劇情需

要,要有嬰兒演出時,同一工場的小嬰兒也會上場表演,只是小嬰兒不按劇本的演出,

偶爾哇哇大哭、脫稿演出,也會引來一陣笑聲。比較內向的受刑人,則被安排搬運道具

跑龍套的角色,既滿足了獄方要求的參與感,也省去受刑人的尷尬。

在一個節目和一個節目之間,有些工場會安排餘興表演,如舞蹈、歌唱等活動,這

些顯然與讀本無關的設計,常是一些婀娜身段的女受刑人,身著合身旗袍、腳蹬高跟鞋,

表演舞姿和歌藝。劇場演出之後,是心情分享的部分。這也是整個讀書會中的「懺悔時

間」。所有上場的受刑人均流利地自我懺悔,皆反省自己的過錯,並立誓絕不再犯。像

是「言行上的錯誤,如果可以擦掉,誰都願意把它擦掉,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一定不

會再犯錯」,這類的話語,從一個又一個受刑人的心得分享中不斷出現。

當所有的節目都進行完畢,參與讀書會的行政人員和來賓會上台鼓勵受刑人,並稱

讚受刑人的表現。待所有致詞完畢,受刑人會一同唱歌鼓掌,歡送來賓和行政人員離去。

而準備了一個多月的讀書會,也到此結束。最後的工作是把所有寫好的心得(情)分享

編成一本美工書,展覽之後歸檔結案。

即便所有人都知道「讀書會」是一種表演,然而各取所需。以獄方來說,她們需要

業績和活動績效,因此,舉辦各種活動成為她們唯一的邏輯。對受刑人來說,雖然讀書

會的各種演出深具教訓的成分,然而至為重要的是,她們能夠揣摩並精準地猜測獄方(社

會規範)的期待與要求,同時在這樣的表演中,偷渡其歡愉。不少受刑人均表示,對於

讀書會的期待不在於法律劇的編寫、上台表達閱讀心得時悔不當初,而是在於演劇、表

演、主持時,可以名正言順地使用監獄內的違禁品:化妝品、高跟鞋、和美麗的衣裳等。

透過這些在監獄內的奢侈消費,稍微抒解監獄內要求的去個人化(以數字代替姓名、不

斷重複地報數、制服等)。

六、共 同 演 作 :「 監 獄 研 究 」

通過以上的展演,在女子監獄持續演出而不落幕的牢中戲,由受刑人與管理員、行

政人員共同演作,沒有固定腳本、沒有固定角色、也沒有固定台詞,然而這卻指引我們

繼續走向社會學的想像。我們使用當代的理解與認識,繼續追問老問題,於是,我們繼

續追問現代性、主體性、權力、社會受苦(social suffering)、監獄民族誌的可能性。我們

也最終回到社會學理論的知識興趣:分類(classification)和規則(norms);唯有追問兩者,

才得以看見嶄新的權力部署,NORMS 劃開的 Normal(正常)與 Abnormal(異常)從

來不是研究鐘型常態分佈曲線兩端、沒有意義的「少數」,因為我們看見的是全面性的

自我檢禁技術愈加純熟,我們看見的是共同演作的自己。

未來監獄研究至少仍有四項工作,仍當繼續前行。首先,面對逐漸對於技術控制的

習慣與麻木,當代的批判仍應朝向反對現狀的麻木狀態。追尋傅柯的腳步,我們應重訪

- 23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並修正我們對於監獄史的理解。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者應企圖進並直接涉入監獄的內部

生活、以及指認並命名出女性受刑人,將原有的監獄男子氣概的預設「框」成問題。

(Rhodes,2001:66)

全 面 性 自 我 道 德 檢 禁 : 翻 越 高 牆 的 書 香 或 者 是 嶄 新 的 權 力 部 署

密切地觀察監獄內的各種活動,初步得出的一個重要觀察軸線是,監獄內正如以往

傅柯所描述的規訓機構一般,以例行活動(routine)填滿了個人在機構內的日常生活。然

而,若我們詳加檢視監獄內的各項活動,又會發現其更傾向於學校化的型態,除了上課

(受戒治人)及勞動(受刑人)之外,社團活動的安排與宗教懺悔,皆是以人性化的方

式進行規訓的目的。這是嶄新的權力形式,同時也在進行更全面性的道德檢禁,並進而

成為受刑人自我的道德檢禁。讀書會尤其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各監獄內如火如荼推行的讀書會,以「高牆內的書香」散發在各個監所。讀書會在

台灣的發展,是由官方(教育部和文建會)大力推動,朝向一種培養關係及講究演出、

成果可以確實呈現的讀書會組織,內容和閱讀並不是監所讀書會的重點。讀書會發展迄

今,已成為一個可深入的議題。至少有兩個議題,是往後應該進一步討論的:(一)讀

書會與文化工業密切結合,包括出版社的支持、促銷哪一本書、如何選書、如何運用等。

(二)讀書會在「心靈改革」的風潮下興起,由國家委託、民間興辦,捲起的不僅是讀

書會的風潮,也號召了學科的興起,如成人繼續教育研究所在各校的紛紛成立。這不但

是高度資源的投入與分配,至為重要的是,當讀書會成為需要呈報的「成果報告」時,

知識成為需要滿足可呈現的官方格式,知識如何評量?以社區總體營造為鑑,若無法脫

離蘊生的資源土壤,「讀書會」又會變成什麼樣?

讓我們回到傅柯最初的啟示,也回應告別傅柯的當代情境。當自我技術純熟與要

求,成為倫理主體的檢測標準,不僅自我檢測也由他人隨時提醒,我們更關切的是社會

的全面檢禁與收編,人人均可以是手持令牌的檢禁者,透過道德的敘述與愈來愈強調自

我管理、自我檢查等,來回應整體社會的全面窺看與人人都是治安警察的新局面。傅柯

所說的監獄化社會裡,許多的權力技術仍同他所預見般地在我們的社會裡繼續存在,監

獄裡的情況也並未見大躍進式的轉變。然而,嶄新的權力部署卻悄悄地在我們的身旁四

周展開,問題是,我們看得見嗎?

- 24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參 考 書 目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高牆內的書香:法務部監院所讀書會調查報告書》。

李美枝,1998,〈女性犯罪的型態與社會心理歷程:以臺灣第一所女子監獄受刑人為例〉,

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86 期,1998 年秋季,頁 73-120。

---------,2000,〈圍牆內的社會關係與人性〉,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90 期,2000 年秋季,頁 155-200。

林健陽、賴擁連,2002,〈美國女子監獄概況之探討〉,刊於《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

第卅二卷第六期,頁 1-20。

周愫嫻,2002,〈台灣的偏差、犯罪和社會控制〉,《台灣社會》,王振寰主編,頁 383-416。

台北:巨流。

黃瑞汝,2001,《台灣地區監院所讀書會發展與運作模式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徵男 2001 《監獄共和國:你所不知道的另類社會》。台北:多識界圖書文化有限公

司。

Alford, C. Fred. 2000. “What Would it Matter if Everything Foucault said about Prison were Wrong? Discipline and Punish after Twenty Years?”, in Theory and Society 29: 125-146.

Comfort, Megan L. 2003. “In the Tube at San Quentin: the Secondary Prisonization of Women Visiting Inmates”, 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Vol.32 No.1, February 2003, p.77-107.

Fishman, Laura T. 1990. Women at the Wall: A Study of Prisoners’ Wives Doing Time on the Outsid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74. “Michael Foucault on Attica: An Interview”, in Telos(19):155-161.

---------1995(1975).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0. “Prison Talk”, in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C. Gordon edited., pp. 37-54.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2000. Power:The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1954-1984, Vol.3, edited by James D. Faubion, 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y and others. New York: New Press.

---------2003, 《不正常的人: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74-1975》,錢翰譯。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

Giallombardo, Rose. 1966. Society of Women: A Study of a Women’s Pris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 25 -

2003 年 全 國 社 會 學 研 究 生 論 文 發 表 會 2003 年 11 月 29-30 日,政治大學社會系

- 26 -

Goffman, Erving. 1961. 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3. Stigma: Note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67.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pp.137-148.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9. Strategic Interac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ania Press.

Hsu, Hua-Fu(許華孚) 2002. Penalty Beyond the West: the Experience of Imprisonment in Taiwan.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Ph.D. i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Essex.

Link, Bruce G. and Jo C. Phelan. 2001. “Conceptualizing Stigma”, i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7: 363-85.

McCorkel, Jill A. 2003. “Embodied Surveillance and the Gendering of Punishment”, 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Vol.32 No.1, February 2003, p.41-76.

Miller, Jody. 2003. “Gender, Crime, and (In)Justice: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Vol.32 No.1, February 2003, p.3-8.

Moe, Angela M. 2003. “Mothering, Crime, and Incarceration”, 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Vol.32 No.1, February 2003, p.9-40.

Rhodes, Lorna A. 2001.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Prisons”, 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0:65-83.

Smith, Catrin. 2002. “Punishment and Pleasure: Women, Food, and the Imprisoned Body”, in Sociological Review2002, pp.197-214.

Turner, Victor. 1985. On the Edge of the Bush:Anthropology as Experience. Turner, Edith L. B. edited. Arizona: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87.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s.

Turner, Victor and Bruner, Edward M. edited. 1986. 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Wacquant, Loïc. 2001. “Deadly Symbiosis: When Ghetto and Prison Meet and Mesh”, in Mass Impriso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David Garland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