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校園低碳先鋒新加坡考察團 LAMP 3-762014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校園低碳先鋒新加坡考察團

LAMP

│3-7‧6‧2014│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Page 2: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目錄

1 . 引言 2 . 新加坡歷史文物及景點介紹: —魚尾獅公園—萊佛士登陸遺址 —牛車水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3 . 新加坡與香港的廢物處理 — S e n o k o W a s t e - t o - E n e r g y P l a n t — L H T H o l d i n g s L i m i t e d(聯合木業) 4 . 新加坡與香港的環境保育 —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 —河川生態園 —香港濕地公園 5 . 新加坡與香港的城市規劃 —新加坡城市規劃館 —香港展城館 —綠色校園 - - -南洋理工大學 —濱海灣花園 6 . 新加坡與香港的水資源管理 —濱海堤壩 —新生水中心 —香港與新加坡水資源管理政策比較

2

Page 3: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引言 甫抵新加坡,便覺得環境很「綠」,很愜意,「綠」無處不在。香港與新加坡同是一個土地面積狹小,資源匱乏的地方。然而新加坡一直極為重視綠色環保節能建設,號稱「花園城市」,政府更以環保作為發展經濟的一大方向。

土地面積只有七百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國土內,種有110萬棵樹、1100萬株灌木、及4868公頃的綠地;規定凡公共區域一定綠化,政府甚至保留164公頃綠地為「非賣品」國有地,因這是星國最珍貴資源。在2011年由經濟學人智庫,為包括香港在內的二十二個亞洲都會的環保政策及措施評分,結果新加坡獲選為亞洲區內唯一最高級別「遠超平均水平」的城市,香港與台北、東京及首爾等五個城市被列為次一級的「高於水平」城市。新加坡的綠色環保節能措施主要體現在廢水利用、廢物處理、發展清潔能源和推廣「綠色建築」四方面。這些措施主要由新加坡政府作主導。以下,我們將主力探討廢水利用、廢物處理和推廣「綠色建築」這三方面,探討一下香港與新加坡這兩片客觀條件類似的土地,在實行環保措施方面的異同。

2

Page 4: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新加坡歷史文物及景點介紹

2

牛車水 牛車水是早期中國人移居新加坡的聚居地,亦是當地著名的唐人街。你知道「牛

車水」名字的由來嗎?由於早期,新加坡還沒有自來水設備,全島所需要的水都得用牛車自安祥山和史必靈路的水井汲水載到此,於是這個以牛車載水供應用水的地區就稱為牛車水。這裏保留了豐富的華人歷史和文化,到處都是傳統店屋、中菜館和廟宇。

在牛車水的小巷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傳統的手工藝品,如書法、雕刻、木偶、

佛像和香燭制作等。牛車水的 Smith Street 更是一條露天美食街,你可以在這裏品嚐美味的本地小食。

別以為牛車水只是老套古舊的地方,其實近 10 年不少新式型格小店進駐牛車水,

為該地注入創意及活力,成為近年潮人尋寶的好去處。

Page 5: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2

魚尾獅公園 是新加坡面積最小的公園,佔地面積0.25公頃。

魚尾獅(Merlion)是一種虛構的魚身獅頭的動物。它於1964年由當時的Van Kleef水族館館長Fraser Brunner先生所設計的。兩年後被新加坡旅遊局採用作為標誌,一直沿用到1997年。而這期間,魚尾獅已成為新加坡的代表。

魚尾獅獅頭的設計靈感來自關於新加坡歷史的一

個傳說。根據《馬來紀年》的記載,公元11世紀時一位來自三佛齊,名叫聖尼羅烏達瑪的王子在前往麻六甲的途中來到了的新加坡。他一登陸就看到一隻神奇的野獸,隨從告訴他那是一隻獅子。他於是為新加坡取名「新加坡拉」(Singapura,在梵文中意即「獅子城」)。而魚尾則是因為新加坡是一個海島,她的一切都跟海密切相關。

萊佛士登岸遺址(Raffles Landing Site) 位於新加坡河畔的泊船北碼頭,碼頭上矗立著萊佛士爵士

銅像,銅像是為紀念萊佛士爵士這位新加坡的開埠者而立。在他38歲那年發現了新加坡,新加坡在他的自由貿易觀念影響下迅速成長,成為亞洲第一個自由貿易港。萊佛士爵士將新加坡稱為“我的小孩”,而新加坡人則尊稱他為“國父”。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位於城市心臟地帶,建立於1887年的新加坡國

家博物館是間擁有120多年歷史,也是新加坡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這裡體現的卻是年輕、創新的精神。它以最先進而又豐富多彩的方式述說著新加坡的歷史,還經常開展各種富有活力的節日慶祝和大型活動,展示各種文化和藝術遺產。

Page 6: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新加坡與香港的廢物處理

香港廢物處理的現況及發展 現在香港的廢物處理方法主要包括回收處理、循環再用及堆填。香港的回收計劃已推行多年,在街上不難看見各種的回收筒,市民亦有參與支持回收行動,但政府統計數據,現時每日香港仍有超過一半的都市固體廢物會被運送至堆填區(當中包括不能回收垃圾),而且廢物量還在這多年來不斷增長,香港三個僅餘的堆填區亦將於2020年前全部爆滿,在香港地少人多的情況下,實難再開發新的堆填區以應付長遠需求。對此,政府在2005年正式開始計劃重新使用焚化技術處理垃圾,經過多年計劃及諮詢,政府的計劃逐步改善,計劃引入新式焚化爐技術以降低對市民的影響,但反對的聲音依然持續,亦有組織認為這是浪費公帑,認為廢物徵費才是最有效

2

位於新加坡西部地區的Senoko Waste-to-Energy Plant (Senoko WTE Plant),於1992年正式啟用,是新

加坡四個焚化爐中心的其中一個,耗資5億6千萬新加坡元及佔地7.5公頃。Senoko WTE Plant中有6個焚化爐機組和2個凝汽式汽輪機,可提供2×28兆瓦的發電效能(注:根據中華電力,香港本地用電最高需求量為約6700兆瓦)。而且Senoko WTE Plant的焚化爐每天運作24小時,理論上只要有廢物被運到中心就會進行處理,年中無休,不但為新加坡的東、北及中部提供電力,生產的電力也能支持Senoko WTE Plant日常運作的所有電力需求。

Senoko Waste-to-Energy Plant

Page 7: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2

最減廢的政策。

反觀新加坡,垃圾焚化得以大力推行是基於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和諒解,新加坡推行多年垃

圾焚化處理,也未見得有對居民做成太大影響,政府亦積極處理關於異味影響附近居民的投訴,最後也得以改善。再者,自九十年代後新加坡的焚化爐亦沒有發生意外,可見在安全方面的處理技術亦十分成熟。事實證明現在的垃圾焚化技術是屬於成熟階段,在香港的堆填區將在數年內爆滿的大前提下,為什麼仍會有不同的反對聲音,反對使用焚化技術以解燃眉之急和舒緩長遠的垃圾處理問題?

Senoko Power Station

Senoko Power Station 是新加坡國內最大的發電廠,與Senoko Waste-to-Energy Plant同為

Senoko Energy Pte Ltd的設施。Senoko Power Station主要由4部份機組組成,分別包括一組thermal power plant(傳統的熱力發電廠機組)和三組Combined-Cycle Plant(複循環發電機組)。新式的Combined-Cycle Plant比舊式的thermal power plant有更高的發電效率,如利用熱力學循環串聯方式,使用前一級發電時的廢氣幫助推動下一級運作以獲得更高效率。4部份機組合共能生產多於3000兆瓦的電力,而根據資料,2010年新加坡的用電需求量超過5000兆瓦,可見Senoko Power Station規模之大。

新加坡廢物處理的長遠目標 根據新加坡國家環境局長的長遠目標:零垃圾埋置及零垃圾,當局於2009年決定了幾個重

要策略: 包括使用焚化來減少90%的垃圾體積、實現60%的垃圾循環率、減少堆填垃圾,循環建築廢料及把焚化廠的底渣轉化成建築材料、以及最基本的設計環保產品。由此可見,新加坡是一個十分依賴垃圾焚化來處理固體廢物的國家。

自1979年新加坡正式開始使用焚化爐後,技術不斷經過改良及進步,廢氣排放量更只是法

律許可的1%,比大部份的工廠還要潔淨,。亦有人認為因為技術先進的關係,令新加坡的人民更加依賴焚化技術,卻忽略了個人的環保意識,主動減少製造垃圾的意識仍是不足。不過無可否的是,新加坡的焚化技術的確使固體廢物的壓力降低了不少。

Page 8: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2

這個亞洲第一間以河流為主

題的野生動物園面積為12公頃,是150多種植物、300種動物和5000多個動物標本的新家。根據世界上不同淡水區的生態、地形、氣候和動植物,生態園被分成10個展區。這包括北極的凍土地帶、中國的揚子江、北美的密西西比河、非洲的剛果河、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恒河、澳州的穆理河、東南亞的湄公河、貫穿南美州的亞馬遜河以及新加坡的淡馬錫河。八大河川的展區位於實里達上蓄水池兩岸,除了亞馬遜河,其他河川展區和熊貓館都在左邊。園內採取開放式的設計,以溝渠、溪流形成欄障。因此,所有動物在園地裏,就像是生活在自然的野外環境中。

河川生態園 ~輕鬆漫遊八大河川之旅

低碳先鋒近距離觀賞動物,欣

賞珍稀動植物展現千姿百態的生機、感受淡水區的生態環境。同時亦有成員漫步於曲折的木樑橋,了解擔負全球珍貴淡水儲備的世界河川近年危機重重。因為人類活動和颱風山崩等天災,使污染超過了河川的負荷時,河水的透明度、溫度、水中的氧氣含量等發生變化,從而失去維持生態平衡之能力。河川提供人類、野生動物及部分水生植物賴以維生之重要棲息地,因此,保護河川生態系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就更顯得重要。只要對河川生態系的棲地保護周到,對於將近80%的野生動物就有了更周全的保障。

世界八大河川四散全球不同的角落,要逐一遍遊並不容易。再加上淡水棲息地的生物

正逐年以驚人速度衰竭,瀕臨消失危機,遍遊八大河川一夢更難上加難。現在,新加坡的河川生態園讓人能一次過感受八大河川,希望從中提高人們對瀕危淡水棲息地的保育意識。

在全球資源短缺下,環境保育早已不是新鮮事。不過,保育究竟是什麼?保

育是指透過管理人類所居的環境和自然環境,使環境為現今人類產生最大且持續的利益之餘,亦同時保持其潛能,以滿足後代人們的需要與期望。環境保育是積極的行為,當中包括對自然環境保存、維護、持續性利用、復原及改良。新加坡考察團為大家介紹當地環境保育地帶—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Sungei Buloh Wetland Reserve)、河川生態園(River Safari)和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在美麗的生態中,見證新加坡毫不遜色的生態保育和反思平衡保育與開發的重要性!

新加坡與香港的環境保育

Page 9: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2

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 ~寧靜的逃脫繁囂之旅 這是個遠離新加坡鬧市的休息地。雙溪布洛濕地

有河流流經,因而造就了廣大的沼澤。保護區裡棲居著超過500種熱帶動植物,是紅樹林和濕地生物生長的地方,經常可見彈塗魚、寄居蟹、水蛇、蜘蛛、飛蛾等,連巨蜥都在沼澤邊搖晃。公園內規劃了黃、橘、紫三條路線,挑高的木棧道讓遊人在濕地保護區穿梭在紅樹林之間和看看各種各樣的野生動植物種群,也能避免步道破壞棲地、阻斷野生動物的行進。遊逛的過程裡,還可以享受與小動物玩捉迷藏的機會。

雖然因天氣不穩,低碳先鋒未能深入探索這個充

滿驚喜的保護區,但我們於短短的遊覽中己能瞥見自然生態的新奇有趣之處。

屬於「重建濕地(regenerated wetland)」的雙溪布洛濕地是失而復得。這佔地87公頃

的濕地於80年代原訂開發為農業專業園區。由於早期附近海岸線多被養殖業者開發為各種魚場,天然的紅樹林環境受到破壞。後來經過環保團體向新加坡政府請願,指出當地為重要候鳥遷移棲息地,希望能夠作為生態保育之用。

經過評估其生態重要性,政府在1993年把濕地設立為自然公園。一系列的鹽水濕地復

育工作重整了多樣性的濕地環境,讓紅樹林回到海岸線、動植物重回這塊濕地。可是,自然公園的法定位階較低,容易因開發需求而被要求轉移地點。因此,在九年後提高其法定位階,並改名為濕地保留區。

失而復得的休息地

自然教室 濕地在當地學校、社團和企業之間亦扮演著環境復育

的角色。中、小學校不僅安排來此校外教學,學生們也親身協助棲地營造工作,例如移植紅樹林幼苗的部分。另外,目前該保留區約有五十名義工每年值勤四次;地方環境社團 Nature Society Singapore也經常參與保留區的各種活動。

香港的自然保護區 為了維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香港43%土地受法定保護和採取保育措

施,當中包括24個郊野公園、22個特別地區、4個海岸公園和1個海岸保護區。位於大埔區的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是香港最早的自然保護區之一。由於數十年前受到濫伐,香港政府於1926年為該區進行植林計劃,現時區內已有過百種樹木和十多種不同的鳥獸。透過區內設有的野外研集園、自然教育徑及四色林徑,人們可進尋找昆蟲蹤影和學習自然知識。

Page 10: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2

新加坡與香港的城市規劃

新加坡城市規劃館成立於1999年,目的在於計劃新加坡長遠的土地利用。展館共有三層。館中必看

的是一個栩栩如生的新加坡的模型,把新加坡的建築物都做成模型,他向參觀者展示了新加坡的現在與未來。這個展館一來有助政府建設完善的交通網絡,二來有助達到“花園城市”的城市綠化目標,讓人感覺置身於花園裏的城市。

現代新加坡的實質性城市開發分為5個階段 1.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令人窒息的擁擠時期, 2.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國家的住房供給和現代城市的初步形成, 3.八十年代:品質和特色的增長 4.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紀初的新景象 5.新一代領導階層已將目光放眼到二十一世紀——新加坡將成為獨特的、怡人的熱帶城市。到21世紀末,新加坡的目標是達到瑞士人的生活水準。

經濟基礎建設 將不必設在市中心的商業活動分散

到四個區域中心,每個區域中心都有約150萬平方米的面積,並且在各自轄區內都做到辦公與住宅的平衡。市中心將發展成一個國際商業中心,一個四面環海,擁有賓館、辦公樓、商店和夜生活的新興城市。

社會和文化設施

學校和醫療衛生機構需要保留

足夠用地。仍需留出土地用於藝

術表演、博物館、藝廊和圖書館

的建設。為了平衡工業用地和生

活休閒用地的需求,人們將產生

污染的企業儘量設置在一起,以

使它們的隔離帶能相互迭加。政

府會鼓勵位於臨近居民區的污染

工業重新部署。

Page 11: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交通網絡

現在的高速公路、快速軌道系統和公共汽車也將逐步升級並擴展,將通過輕軌延伸到新的城鎮

和居住區中心,獲得一個整體有效的公路、軌道系統。

住宅

由於住房擁有者將可能從65萬增長到135萬,私有房主的數量將從今天的13%增長到30%。

此外,新加坡政府還頒佈了土地徵用法和租金限制法,前者授權政府及其代理機構為了確保公共

建設、居民住宅、商業和工業用地,可以按照固定價格徵用私人土地;後者主要用於限制1947年以前建造的私人建築價格,以免政府在翻新、擴建時無度增加建設成本。

2

香港展城館 展城館是香港首個以規劃和基建發展為主題的展覽館。這個獨特的展覽場地,展示了香港主要的規劃建議

和基建項目,並簡介我們這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

展城館前身是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該展覽館於2002年開幕,原設於中環大會堂附屬建築物地下,至

2009年4月關閉進行翻新及擴建。工程進行期間,展覽館遷到美利道多層停車場大廈地下,繼續為市民提供服務。

2012年,名為展城館的永久展覽館開幕。

Page 12: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南洋理工大學

2

綠色建築 南大中有不少的綠色建築,

其中一個就是一棟綠色建築物。它的外觀已經給人養眼的綠色,而且內有乾坤。我們進入其中的一個辦公室參觀,裏面的天花板是特別製造,可以減少使用冷氣的用電量。

校園規劃 南大也有跟新加坡城市規劃館一樣的模型,把整個校園都以

模型的形式展現出來,讓人一覽無遺。

天臺草坪 最後一定要提的是南大這個綠色屋頂。它是該大學藝術、設

計與媒體學院的一棟5層的建築。這個綠色屋頂將生態環保理念和現代建築相結合,不僅好看,有了綠色植物的覆蓋,就相當於給這個樓加上了天然的隔熱層。而平時師生也可以到這個草坪上休息和娛樂。

Page 13: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2

濱海灣花園 美麗與環保並重的城市花園 為擺脫石屎森林之形象,新加坡積極打造大大小小的城市花園,

增添綠意,其中濱海灣花園雲集了世界各地的珍貴花、草植物外,當中十八棵高聳入雲的人造巨樹,不但扣人心弦,更是各種攀緣植物生長的垂直花園,省位又環保,確很值得香港借鏡。

濱海灣花園的總面積達101公頃,由於佔地太廣,當局只好於

濱海灣區填海興建,因此整個花園看來就像一個灣畔浮州,點綴獅城的繁華都市面貌。而整個濱海灣花園將包括三大部分——南花園、東花園及中花園,2012年6月率先開放的是南花園,佔地五十四公頃,亦是整個花園規模最大的部分。

儘管處於熱帶,新加坡人民卻可享受其他季節。因為濱海灣南

花園裡兩個冷室,花穹(Flower Dome)和雲霧林(Cloud Forest),將展示南極洲以外,來自地球六大洲的約22萬6000棵逐漸失去棲息地的植物。花穹由三千多片玻璃組成的花房是全世界最大的無柱花房,佔地1.2公頃。花穹冷室模擬地中海乾冷的氣候,種植地中海型以及亞熱帶氣候區域耐旱的植物,冷室的正中間還有一個隨著四季以及主題更換的美麗花圃。設計者把藝術雕塑融入植物造景中,在觀賞植物之餘,也能欣賞藝術之美。另一方面,佔地0.8公頃的雲霧林內設立35米的假山和人造瀑布增添霧氣,讓人有種置身在熱帶雨林的感覺。這個潮濕冷室仿效熱帶山區氣候,種植超過13萬棵來自熱帶山區、海拔1000到3500公尺的花卉和植物。雲霧林冷室的設計很特別,進去後先搭電梯「登頂」,到達假山的山頂,再慢慢從空中步道走下來,欣賞人造岩壁上的植物。為了節能,這兩座冷室的玻璃都塗了特別的塗料,只讓65%的光線進入,而在陽光太強的時候,頂部的簾幕會自動關上,避免植物被曬傷。

園內18顆高 25到50公尺的擎天樹(Supertree)亦是濱海灣花園一

個大亮點。巨樹不但可作為遊人遮蔭地,亦是多種熱帶攀緣植物及蕨類植物的垂直生長地,且部分樹身特別裝上了太陽能光伏電池,可用作發電,為園區提供電力,同時還充當了植物冷室的通風管道,幫助散熱以節約能源。

Page 14: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濱海堤壩橫貫濱海水道河口,是新加坡第十五大水庫,也是首個建在市中心的水

庫。濱海堤壩匯水區面積1萬畝,相當於新加坡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是那裏最大的,也是最城市化的匯水區域。濱海堤壩耗資2億3000萬元,用了三年時間建造而成。堤壩擁有「三合一」功能,可儲水、改善濱海灣周圍低窪地區淹水情況及成為人們從事各種水上活動的消閒場地。濱海堤壩的熱門景點包括可眺望整個新加坡市區美景的堤壩行人橋和綠色屋頂及介紹新加坡水源與環境故事的「新加坡資源永續展覽館」(Sustainable Singapore Gallery)。

濱海堤壩,再加上另外兩個水庫,將會使新加坡的淡水匯集面積從相當於國土面

積的二分之一擴大到三分之二。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先生早在二十年前就提出了在濱海水道入口處築壩,修建一個淡水水庫。這就是今天的濱海堤壩。

2

濱海堤壩

濱海堤壩的外形獨特,好像一個綠色的旋渦。

濱海堤壩模型

香港與新加坡水資源管理政策比較 在新加坡,the Singapore Green Plan 2012 (SGP2012)是邁向未來十年環境可

持續性的藍本,它建立了遠至 2012 年的水資源管理目標,覆蓋了流域區域、水供應、水質、公眾節水意識等幾方面。

相比於新加坡,香港兩個主要水源是來自雨水和來自廣東的供水。水務署的

工作範圍涵蓋雨水收集的全過程,接受來自廣東的供水,提供合乎國際標準水質的食水給用戶。水務署也為 80%的人口供應海水作沖洗用途。抵抗洪水,污水收集、處理和排放屬於渠務署的管轄範圍。

為配合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水務署推行了一個名為「全面水資源管理計劃」

的項目(Total Water Management Programme),其內容包含:開拓水源、再造使用、節約用水、保護水源的幾個主要元素,以及善用不同水源的不同管理方法。

Page 15: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新生水中心

• 作為一個面積只有600多平方公里的島國,新加坡的水資源尤其缺乏。新加

坡大量從鄰國馬來西亞購水。為避免供水危機,新加坡決定大力發展海水淡化和污水再利用,「新生水」項目得到快速發展。「新生水」看起來不過是最普通的瓶裝水。五顏六色的塑膠瓶,清澈透明的水,打開喝一口,水中還有一絲微微的甜味。但這種水是從各種污水中淨化提取出來的。新生水的生產利用了微過濾和逆滲透兩項先進技術。

• 整個生產過程分為三步,先用微過濾把污水中的粒狀物和細菌等體積較大的

雜質過濾出來,然後用高壓將污水擠壓透過反向滲透隔膜,將已溶解的鹽分、藥物、化學物質和病毒等較小雜質過濾出來,最後再經過紫外線消毒,就得到了可迴圈利用的新生水。其中,反向滲透隔膜技術(reverse osmosis)是生產新生水過程中的主要技術。反向滲透隔膜的微孔非常小,能擋住細菌、病毒和化學物質。假設將反向滲透隔膜、水分子和污染物都放大一億倍,那麼反向滲透隔膜微孔的體積有網球大小,細菌的體積相當於一幢兩層樓,病毒的體積相當於一輛大卡車,受污染的化學物質和藥物體積有足球大小,都無法通過微孔。而水分子的體積如同乒乓球,可以通過微孔。經過專家鑒定,新加坡生產的新生水各項水質指標都優於目前使用的自來水,清潔度至少比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國際飲用水標準高出50倍。

2

反向滲透膜系統

反向滲透膜模型

Page 16: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2

總結 在水資源管理方面,近年來,水資源短缺的新加坡在「節流」的同時,還努力「開源」。

政府不斷增加投入,開發應用新技術,特別是在海水淡化及新生水技術利用方面進展顯著。目前,新加坡利用反向滲透等新技術開發的新生水名揚國內外,不僅滿足了國內的部分用水,有關技術也傳播到了中東等地。新加坡現有5家新生水廠,可將廢水轉變成符合國際飲用標準的水,這些水可以滿足這個國家15%的用水量。

而港府則在最近的一份施政報告只提及「淨化海港計劃」,並表示第二期甲的主要工程

在今年年底完成後,維港主體水質會進一步改善。為提升維港沿岸水質,環境保護署將展開顧問研究,長遠目標是提升維港沿岸的休閒、康樂及體育價值。

在廢物處理方面,新加坡國家環境局負責減少垃圾方案的策劃工作,其所設定的長遠目

標是「零」垃圾埋置及「零」垃圾。新加坡國家環境局設定了四個重要策略︰1) 用焚化來減少垃圾體積。2)垃圾循環。3)減少垃圾埋置場的垃圾。4)減少垃圾。除上述四項有效策略外,新加坡國家環境局還大力鼓勵公眾人士到實馬高岸外垃圾埋置場進行休閑活動,以進一步了解新加坡的垃圾處理情況。

香港方面,政府的政策方向是都市固體廢物按量收費。收費將以「多棄多付」為原則,

為巿民和工商業減少製造廢物及加強回收提供誘因。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已就如何落實按量收費,進行了三個多月的社會參與過程。委員會將盡快整理社主流意見,為適合香港環境的廢物按量收費制度向政府提交具體建議

在推廣「綠色建築」方面,為發展綠色建築,新加坡政府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政府激勵機

制和獎勵措施,除財政資金補助以外,還包括稅收、土地等資助方式。歸納而言,一是加速貶值津貼計劃。為了鼓勵節能器具以及高效污染控制設備的使用,從1996年開始,財政部決定給予購買這些設備的第一年100%的貶值(即折舊)。即購買這些設備的第二年開始,相關的花費可以由企業收入稅收抵消。商家可使用這項津貼計劃在合格的高能源效率器材上。二是投資津貼計劃。該計劃也是從 1996年起實施。通過該計劃,商家能從他們的高能源效率器材開支內獲得50%的投資津貼。三是土地優惠政策。如對于從事建築垃圾處理利用的廠家,政府給予低租金待遇。新加坡政府最近還宣布在5年內投入5000萬新元設立研究基金,推動環保建築科技的研究。

香港方面,「推動綠色建築督導委員會」去年成立後,現正檢視政府各部門的相關工作,

收集業界意見,以及參考外地經驗。委員會將就進一步推動綠色建築制定實施策略,以及提出相關措施的建議。

總括而言,新加坡的環保政策大多傾向由政府主導,人民所造的污染由政府「埋單」。

而香港的環保政策主要向大眾按廢物量收費,從而誘使人民減廢。香港政府在這幾方面的發展均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當新加坡政府在這些方面都發展成熟時,香港仍處於剛起步/草擬階段,實過於緩慢。望港府向新加坡政府借鏡,向環保之都邁進。

Page 17: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2

五天的環保考察團在一片掌聲之下圓滿結束。旅程中實在有賴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方能成事,而最令我深刻的是分享會中同學分享的一句話: 只有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有歸屬感、有愛,才會好好地珍惜它,不忍心傷害它。這個分享正正道出進行環保工作的基本意義 ! 亦道出了新加坡背後其實是有什麼推動它變成如此美麗清潔的城市。 的確,新加坡人的環保意識很有可能比香港人低一些,例如我們到超市或是商店購物,新加坡人很隨手掂起膠袋就派,跟他們說不要,他們反而覺得出奇。這個現象可以看出新加坡的環保可能就是由政府主導的,一些企業如Senoko , 餐館在招待我們時都派發了即棄餐具。 但是在多個硬件配套比香港完善得多的情況下,環保氛圍做得好,我相信他們再推教育及補充市民意識上的不足一定會比香港順利得多。規劃模型在新加坡是常見的,不只規劃館,一些焚化爐工廠、再生水廠什至大學,他們對用地規劃的重視程度是十分十分值得香港學習。其實完善的規劃,把住宅、工廠以及休憩分開,方便建立配套可以提昇居住環境的質素外,絕對可以減少因改建發展帶來的固體廢物,而且更有效地增加綠化程度。 無可否認,位於赤道有利新加坡成為「花園城市」,它綠化的程度完全令我大開眼界! 馬路就好像綠蔭大道,建築物外牆都有攀附植物,我們彷如置身於綠林當中是一點都沒有誇張。 新加坡是一個資源十分緊張的城市,它大部分物資都是靠進口而來的,每天因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木材廢物已經是香港的十倍有多,但本土的木材企業竟可以以連續八年的虧損堅持研發環保再造木材解決本土木材資源不足而又有大量木材廢物的問題,試問假如面對如此問題的是香港,又要開闢多少個垃圾堆填區呢? 其實新加坡與香港是相似的,都是地少人多,都是以貿易為經濟的支持,但是新加坡就演繹了另一個環保故事,很值得香港學習的。

雷嘉敏

新加坡,給我的感覺是一個森林裏的城市,但絕對不是“石屎森林”。香港人成天說要綠化環境,總在思考哪裡要擠出一些位置用來綠化。相反,新加坡的目標是要把整個城市變成一片綠海,他們計劃在四面八方建起一個個公園,然後把公園連在一起,讓市民可以從南走到北,從東走到西,走到哪裡都是被“綠”包圍著。這是我最欣賞新加坡的地方,他們的環境綠化和長遠的城市規劃做得極好。讓你每一秒鐘都感覺與大自然親近。這也是我覺得最值得香港借鏡的地方之一。 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彈丸之地,都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都曾經被英國管理過……這兩個城市確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在政策推行方面卻截然不同。這可能也跟兩地的政府管理層的在任時間有關。新加坡總統每六年一任,而且可以無限次連任;而香港的特首是五年一任,只可連任一次。相對來說,站在新加坡總統的角度,他是有責任做出長遠的計劃,他有足夠的時間看到政策的成果,以保留自己的政治地位。而香港特首,爲了自己在位期間的功績,很少會做一些長遠而看不到即時成效的計劃。雖然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歸咎於政府,但作為香港的特首,我認為是應該在做決定之前學習新加坡政府,多想想長遠的未來。 另外,新加坡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做到廢物變寶的國家。我們在這次旅程中參觀過不同的工廠。例如,Senoko的waste-to-energy plant(垃圾焚化廠)。如果香港能借鏡他們的做法,我想在香港建設垃圾焚化廠是不會有居民反對的,因為是一點氣味都聞不到。Senoko的另外一個Water Power Station的代表也向我們解釋如何利用蒸汽和天然氣去發電。LHT,是一個廢木加工廠,他們回收了很多木製的託盤,用先進的機器把木頭變碎,再重新粘在一起,變作門、地板和新的托盤,這個舉動拯救了大片的森林。

蔡如碧

後感

Page 18: Singapore Environmental Exchange Tour

2

這次的新加坡5天環保考察之旅真的是讓我獲益良多,與平常跟家人的旅行不同,我在這次旅行中與LAMP的同學一起遊玩,增進對於新加坡當地環保政策的了解,更與同學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旅程當中,我們參觀了新加坡不少有關環保的地方,包括再生水廠、焚化發電廠等等,讓我們獲得更多有關環保技術的知識。除此之外,我們更去了河川生態園以及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看到新加坡對於濕地的保育以及觀賞到各式各樣的動植物生態。比較新加坡與香港兩地,最大的不同在於市民與政府對於環保政策的表現。在香港,有關保育的相關措施大部分均由環保組織及民眾發起;而在新加坡,政府在環保的政策參與度較高,對於商人開辦有關環保的公司給予極大的支持,兩者的差異一來可能是由於地理位置與歷史環境等因素引起,但同時可能是市民對於政府的支持度所致。在我這幾天的旅程看來,新加坡當地市民對於國家非常有歸屬感,亦十分依賴信任政府,他們對於國家的支持與信任有助當地政府推行環保政策。 我認為新加坡較香港環保的地方頗多,就例如在汽車方面,新加坡政府設立了擁車證,讓當地市民買車時必須先投標購買牌證以取得車子擁有權,從而減少汽車數量。他們另外亦設有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在新加坡的市街道路徵收通行費,從而控制車輛在繁忙時段的數量。再者,政府與商人的聯繫令新加坡的垃圾能有效轉化為有用的能源,他們的焚化技術能減少固體廢物在堆填區的面積,改善垃圾處理的問題。新加坡亦在城市規劃裡加入了不少綠化的元素,政府在街道旁種植雨樹,亦建設了50公里的綠化走廊,改善環境之餘亦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質素。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香港亦有讓新加坡借鑒的地方,這幾天旅程看來,新加坡市民的環保意識較香港市民低,很少看到市民會做自備購物袋等環保行為。垃圾分類箱亦沒有香港的常見,我曾在酒店遠處發現一個垃圾分類箱,想扔廢紙的時候,卻被當地市民阻止,說那個垃圾桶有臭味,叫我扔到平常不可分類的垃圾桶裡,由此可見,新加坡不僅缺乏垃圾分類箱,亦較少回收垃圾,才導致市民缺乏意識及垃圾分類如同虛設的問題發生。另外,不論車輛與建築物都開了空調設備,開的溫度更是非常低,浪費了不少資源。 總括而言,新加坡之旅讓我了解了更多有關環保的政策,亦明白到環保是要依靠市民、商人及政府等不同持分者同心協力才能有利發展,成為像新加坡一樣的綠色城市。

張婷

查詢及聯絡方法: 電話: 3411 7997 電郵: [email protected] 網頁: http://www.lowcarbon.hkbu.edu.hk Facebook: (LAMP) 校園低碳先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