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 · Web view“按照改革政策设计,我们通过提高地下水税额标准,加大对取用地下水企业的征管力度,有利于引导企业调整用水结构,少用稀缺的地下水,尽量使用地表水,符合中央抑制地下水超采的改革目标。”河北省地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9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一、公用动态

成都供水安全将有“双保险”

时间:2016-10-10 来源:成都日报

10月9日上午,被誉为成都第二水源的四川省李家岩水库工程在崇州市文井江镇正式开工。这意味着,能为成都中心城区提供至少30天应急水源保障的四川省李家岩水库又向成都市民“迈进”了一大步。预计54个月后,这个成都新的“放心水缸”将建成,而成都的供水安全也即将迎来“双保险”护航。

为何要建新的“放心水缸”?四川省李家岩水库工程将怎样建?建成后将如何造福成都?……用数据说话,请权威解读,昨日,记者在四川省李家岩水库工程开工仪式现场实地探访, 采访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成都市李家岩开发有限公司相关专家,多角度解读对成都供水至关重要的李家岩水库工程。

【为何建】

有效解决成都供水水源单一问题

成都第二水源护航城市供水安全

成都市是西南地区常住人口超过千万人的特大中心城市,其中,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已超过600万人。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发展,全市需水量也在不断增大。

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全部依靠都江堰水利工程供水,存在供水水源单一、应急保障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一旦岷江上游(都江堰渠首以上)或供水渠道出现问题,城市供水将面临巨大风险。

作为成都市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工程对于保障成都的供水安全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在充分考虑现有供水设施挖潜改造、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等措施基础上,我市需水量预测仍将刚性增长,供用水矛盾突出。”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我市中心城区及部分城乡生活生产供水安全,提高区域供水保障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避免重大供水事故的发生,建设成都市第二水源工程十分必要。

而一直以来,李家岩水库工程的具体选址也备受关注。

薄雾笼罩,青山掩映,在距离崇州市怀远镇境内青峰岭大桥上游约1.3千米处,就是李家岩水库工程坝址。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成都新的“放心水缸”的“缸口”。为何选择在这里建设成都市第二水源?“这里与现有供水水源相对独立,同时,按照相关规划要求,开发第二水源需充分挖掘本地水资源潜能,通过调研论证,发现这里非常合适。”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怎样建】

总库容1.71亿立方米

预计总工期54个月

这个对成都至关重要的“放心水缸”到底有多大体量?“李家岩水库工程为大(Ⅱ)型水库工程,工程开发任务以城乡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指着李家岩水库施工总布置图告诉记者,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泄洪消能建筑物、引水发电和供水建筑物等,水库正常蓄水位763米,最大坝高123米,总库容1.7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4亿立方米,应急备用库容0.42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共1.8万千瓦;可研阶段静态总投资49.64亿元,预计总工期54个月。

李家岩水库工程有哪些重要的建设时间节点?“我们目前正进行导流洞施工,预计明年11月份将进行工程截流,截流以后,大坝基础开挖,2018年开始大坝填筑,2020年4月大坝下闸蓄水,同时,输水管道工程同步完工,工程就将发挥效用,可以向成都城区供水。” 作为李家岩水库工程项目法人,成都市兴蓉集团下属公司成都市李家岩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伟光为记者详细介绍了李家岩水库工程开工后的建设行动“时间表”。

纵观整个施工安排,由于工期较长,工期将分为准备期、施工期和完建期。据介绍,工期准备期将完成导流泄洪洞及围堰工程施工,同时进行场内公路建设、临时房屋修建、风水电等辅企建设,完成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主体工程施工期将实施主河床截流,完成大坝、生态电站、溢洪道等工程建设。工程完建期将完成工程收尾及竣工验收等工作。

【建成后】

为中心城区提供至少30天应急水源保障

补充近108个锦城湖的城市供水水量

记者了解到,李家岩水库建成后,能为中心城区提供至少30天应急水源保障,并为中心城区补水,这将有效提高中心城区应对供水安全事故风险能力。

谈及应急水源,成都市民耳熟能详的应该是磨儿潭水库,但是目前承担着应急水源职能的磨儿潭水库只能保障成都市中心城区和都江堰市中心城区3到6天的基本生活用水量。如果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影响正常供水时,磨儿潭水库只能解燃眉之急,一旦暴雨的时间再长一些,出现了不可预见因素,磨儿潭水库也将无能为力。而李家岩水库工程建成后,无疑为成都市民供水安全加上双保险。

那么,李家岩水库建成后将为成都带来哪些具体的供水“福利”?据介绍,李家岩水库工程建成后,年平均供水量27086万立方米,其中可为成都市中心城区补水14356万立方米。14356万立方米是何概念?如果按照锦城湖133万立方米的容积来算,李家岩水库工程建成后可为成都中心城区补充近108个锦城湖的城市供水水量。

营改增后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风险

时间:2016-10-12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陈宁虹

建议明确公共基础设施各种建设模式适用的法规或政策,确定税收管理思路,统一政策口径,统一执法规范。特别是对于新型建设模式,应改变以往各地各自为政、各自表述、各自执行的局面。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其建设主体的特异性,建设模式有异于一般私营建筑项目,营改增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不同建设模式下的纳税人将面临税收风险,需要及时应对。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种模式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有传统建设模式和新兴建设模式。

传统建设模式中,一种是EPC模式,也称为交钥匙模式,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从管理的角度,该种模式权责单一,承包商是向业主负责的唯一责任方,业主管理简便,工期固定。另一种是PM模式,是指项目管理承包商受业主的委托,从项目策划、定义、设计、施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为业主提供项目管理服务。业主方面仅需保留很小部分的项目管理力量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决策。传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一般具备业主(一般为地方政府)管理简便、权责清晰的突出特点,符合行政管理要求。

新兴建设模式中,一种是BT项目模式,即“建设——移交”,主要指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其含义是,政府通过合同约定,将拟建设的某个基础设施项目授予建筑商,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建筑商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合同期满,建筑商将该项目有偿转让给政府。BT模式与BOT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没有经营权,BT模式主要应用于政府基础设施非经营性项目建设。而BOT模式主要应用于经营性项目建设。BOT项目模式,即“建设——运营——移交”,指在一定期限内,政府授予特许经营者投资新建或改扩建、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期限届满移交政府。在实践中,BOT模式产生多种变形,包括BOOT项目模式,其与BOT模式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在BOOT模式下,特许经营期内私人部门拥有基础设施的所有权。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公共资金投入剧增将对地方财政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及公共事业先天性低效率等弊端,传统建设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阶段及未来的需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兴建设模式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不同建设模式面临的增值税风险

EPC模式,在销项税额方面,该种模式业务形态复杂,涉及服务类型较多。其中,提供设计服务,应按“现代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设计服务6%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采购设备再转售则按“销售货物”按17%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提供建筑服务则按“销售服务”——“建筑服务”按适用政策计算。但由于工程概算无法十分精确,影响不同销售行为的定性、定量,进而影响税率、税额确定。在进项税额方面,受限于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对建筑行业各相关资质的要求,绝大多数工程总承包企业只能将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在现行增值税征管模式下,相关分包单位能否及时开具,工程总承包企业能否及时足额取得符合条件的进项抵扣凭证是降低税负的关键。如分包单位为小规模纳税人,则总承包企业只能取得3%税率的进项税额,可能产生税负上升的风险。

PM模式也称为“代建管理”,项目管理覆盖了项目全流程,形式上易于与EPC模式混淆。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相关地方性政策规范代建行为,以往在营业税征税环境下,各地执行不一,有部分地区按“服务业——代理业”税目,实行所谓差额征税办法计征营业税。目前在增值税税收管理实践中,与之对应的政策措施处于模糊状态。

BT模式在业务性质认定上存在争议。在营业税征管实践中,有的地方对于以投融资人的名义立项建设,工程完工交付业主的,对投融资人按照“销售不动产”税目征收营业税。有的地方则认定投融资方为建筑工程总承包人,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在增值税征税模式下,提供建筑施工服务和销售不动产的简易征收办法适用税率不同。相关税收政策不明确,可能导致对业务定性不一,影响税率确定,进而影响税负水平。

BOT模式的外部表现方式较为复杂,包括民间资本投融资、建筑施工、项目运营等。目前税收政策未具体明确BOT涉税事务,纳税人存在较大风险。

新型建设模式多应用于包括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如经营项目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相关优惠政策的可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充分可能导致未能享受相关的政策优惠。

如何防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风险

明确政策法规降低税收风险。建议明确各种建设模式适用的法规或政策,确定税收管理思路,统一政策口径,统一执法规范。特别是对于新型建设模式,彻底改变以往各地各自为政、各自表述、各自执行的局面。

EPC模式,其主要风险集中在财务核算方面,属于内部风险。企业可加强工程概算管理,提高概算精度。同时,提高税收风险管控意识,加强流程管理,财务部门对内加强与业务部门的衔接,对外则严格按增值税管理要求办理涉税事项,将涉税风险降到最低。

PM模式的主要风险集中在法规政策方面,属于外部风险。就其业务实质判断,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提供的是管理服务,而非建筑或其他服务。取得的款项也并非工程价款,而是提供服务相应的报酬。建议税务机关应明确以其实际取得的工程管理费收入为计税基础,按“现代服务”——“其他现代服务”6%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规范“代建”的税收管理。

BT模式,其主要风险集中在法规政策方面,属于外部风险。建议税务机关按税收实质课税原则,不能仅根据其外观和形式确定是否应予课税,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尤其应当注意根据其经济目的和经济生活的实质,判断是否符合课税要素,以求公平、合理和有效地进行课税。从业务实质的角度判断,BT模式属于提供建筑服务,销售自行融资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由于公共基础设施所有权属于业主单位(政府),与谁负责立项建设并无关系。因此,项目移交时并不适用“销售不动产”。建议穿透其业务表象,化繁为简,判断为“提供建筑服务”为宜。

BOT模式,其主要风险集中在法规政策方面,属于外部风险,风险较大。对此,有三点建议:一是应明确对其具体业务行为的定性。在建设阶段,其取得的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如项目公司将建筑工程承包给其他施工企业的,该施工企业按“建筑服务”税目征收增值税。在运营阶段,按其经营服务行为或销售货物确定税目税率。在转让阶段,如取得收入,由于公共基础设施所有权属于业主单位(政府),建议以其取得的收入按照“提供建筑服务”税目征收增值税。二是针对利益各方明确各自的纳税义务。新兴建设模式往往涉及更多的利益方,包括地方政府、项目发起人、银行财团、建筑商、建筑分包商、项目经营单位等,应基于对各方业务性质的准确判断上,确定各自的纳税义务。依托增值税链条式管理模式保证税收利益。三是明确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地点、纳税期限等税收基本要素。税收基本要素除了直接影响纳税人利益外,有的还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在确定纳税地点方面,建议结合建筑业务形态特性,考虑地方财政分配因素。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力度。一是加大增值税减免税优惠力度。由于公共基础设施本身的公共性、公益性特点,建议对新兴建设模式下经营的公共基础项目,结合原有的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扩大其享受增值税优惠力度。如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提供资源综合利用劳务,扩大退税比例。如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排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渗透(滤)液,增值税即征即退比例由50%扩大为100%。垃圾处理、污泥处理、污水处理、工业废气处理劳务等增值税即征即退比例由70%扩大为100%。为新型建设模式提供实质性税收红利。

二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适用。新型建设模式项目方能否适用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直接关系到项目公司的税收成本。建议考虑建设模式发展趋势,以民生为本,对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资源综合利用的BT和BOT项目公司,允许其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降低其税收成本。

完善与其他相关法规的衔接。一是建议结合会计准则对应规定,确认增值税计税依据。二是与建筑法协调统一。建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但在实际业务发生中,存在部分无资质建筑企业依托其他公司的资质、以其他公司名义参与招投标,以分包名义从事建筑服务活动的情况。应税建筑服务由这部分无资质的业者实际提供,而名义上的纳税人实际上只出借资质而已,并非总分包业务关系。对于这部分因建筑行业资质管理扭曲业务活动形态的情况,在税法上如何认定?如税务机关根据业务实质判断由建筑服务实际提供者承担纳税义务,则与建筑法相关法规相背离;如根据业务表象承认建筑资质提供方为建筑服务纳税人,按总分合同关系开具相关票据。事实上与业务实质相背离,并相应存在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风险,在案件稽查中又如何定性?建议协调平行法律之间对于同一经济业务的确认,避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同时,加速增值税立法速度,提升法律位阶。

垂管改革试点体现的国家环境治理思路

时间:2016-10-18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常纪文

为了改革环境保护监管事权的分配,形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监管体系,提高环境监测监察和监管的能力,增强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独立性、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形式主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9月印发了《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各方面关注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作出了工作部署。此次改革试点涉及面广,受到各方面关注。纵观“意见”全文,结合2015年8月以来中央在环境监测、环境督察、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等方面的改革部署,可以发现,此次改革试点,体现了国家环境治理思路的3个重大发展。

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思路开展体制重构,有利于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克服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单打独斗的局限。

优化监管体制和方法,夯实各方责任,为环境评价考核、环保督察、离任审计、党政同责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和方法基础,有利于克服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形式主义。

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监察4个事权在统一之下分置,有利于克服管理随意、数据造假、执法护短、监察无力等现象,保证环境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1 、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思路开展体制重构

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思路开展体制重构,有利于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克服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单打独斗的局限。

首先,以前的事权改革,一般只涉及政府,不涉及地方党委。即使涉及,往往也是强调组织领导和重视。而此次的改革文件,以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为总体思路,对地方党委及其领导成员的环境保护责任作了具体规定,如“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应为属地党委和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提供支持”;“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生态环境负总责的要求。试点省份要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主要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实行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环境监测执法活动、插手具体环境保护案件查处的责任追究制度,支持环保部门依法依规履职尽责”;“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负总责。建立健全职责明晰、分工合理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加强监督检查,推动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失职失责的,严肃追究责任”。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倒逼地方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和监管,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其次,规定了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本次垂改的领导责任和支持责任。如 “试点省份党委和政府对环保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负总责,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试点省份党委要把握改革方向,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鼓励市级党委和政府在全市域范围内按照生态环境系统完整性实施统筹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整合设置跨市辖区的环境执法和环境监测机构”。这种设计突出了地方党委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的作用,与中国政治体制运行格局相适应,抓住了改革措施落地的“牛鼻子”。

2 、优化监管体制和方法,夯实各方责任

优化监管体制和方法,夯实各方责任,为环境评价考核、环保督察、离任审计、党政同责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和方法基础,有利于克服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形式主义。

一些学者质疑,此前中央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涉及环境保护监管体制改革文件,其目的就是克服环境保护的形式主义,为何此次还要开展省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

笔者认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目的是规定责任追究的情形,明确责任追究的程序,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领导干部忠实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的目的是明确督察主体,健全督察程序,督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生态文明改革部署,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空间优化;《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的目的是审计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是否落到实处,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的目的是督促地方党委和政府平衡好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严格环境保护执法,提升监管监察监测能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对于地方党委和政府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对于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互间的职责关系,对于管理、执法、监察、监测的职责定位和协调,上述文件却缺乏规定。

此次“意见”的发布,为评价考核、环保督察、离任审计、党政同责制度的实施奠定了监管体制和监管方法基础,正是弥补了上述不足。从“意见”的内容来看,它规定了调整市县环保机构管理体制、加强环境监察工作、调整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加强市县环境执法工作、加强环保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加强党组织建设、加强跨区域及跨流域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强化环保部门与相关部门协作、实施环境监测执法信息共享、稳妥开展人员划转、妥善处理资产债务、调整经费保障渠道等环境监管事权划分的全部事项,目的是厘清职责,理顺关系,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的新要求,规范和加强地方环保机构队伍建设,为生态文明制度和机制的改革和运行提供坚强的体制保障。可见,“意见”的发布弥补了目前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流域的空白,有利于克服环境保护的形式主义。

3 、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监察4个事权在统一之下分置

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监察4个事权在统一之下分置,有利于克服管理随意、数据造假、执法护短、监察无力等现象,保证环境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在环境管理事权方面,此次改革将县级环保部门现有的环境保护许可等职能上交市级环保部门,在市级环保部门授权范围内承担部分环境保护许可具体工作。这意味着,县级环境保护部门承担的环境影响评价、许可证颁发等涉及项目审批的环境行政许可工作,将上收至市级环保部门。这种上收事权的改革,会预防一些小、散污染企业上马。

在环境监测事权方面,此次改革规定,省级和各市县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价和考核工作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负责,实行生态环境质量省级监测、考核。现有市级环境监测机构调整为省级环保部门驻市环境监测机构,由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人员和工作经费由省级承担;领导班子成员由省级环保厅(局)任免。这项改革可以保证环境监测工作不受市县人民政府行政力量的干扰,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更可以保证以监测数据为基础实现的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和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落实。

在环境执法事权方面,此次改革将环境执法重心向市县下移,把县级环保局调整为市级环保局的派出机构,由市级环保局直接管理;市级环保局统一管理、统一指挥本行政区域内县级环境执法力量,由市级承担人员和工作经费;县级环保部门强化现场环境执法,实施现场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强化属地环境执法,有利于县级环境保护部门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开展执法。如为防止执法人员腐败,建议借鉴北京市昌平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分队的经验,建立县级环境保护执法人员区域轮岗制度。

在环境监察事权方面,此次改革将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环境监察职能上收,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行使,通过向市或跨市县区域派驻等形式实施环境监察。监察结果,包括市县党委和政府的环境保护履职情况,由省级环保部门向省级党委和政府报告。这种改革授权,使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获得了开展环境保护统一监管的法宝。可见,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监察4个事权各自独立设置,但是最终统一于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有利于防止市县环境保护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形式主义。

按照国家环境治理思路的上述3个重大改革思路,“意见”针对省、市、县、乡镇四级党委和政府,针对监测、管理、执法、督察等环境监管事权,设计了配套的事权划分、机构改革、体制衔接、人员安置、经费保障等措施,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配套性和实施的可行性。这项改革试点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只要坚定信心,建立党委、政府和党政各部门的权力清单,加强党政机关之间和各部门之间的职责衔接和配合,创新和完善制度和机制,就有利于解决我国转型期的现实环境监管难题。

河北先行试点征收水资源税倒逼企业调整用水结构

时间:2016-10-25 来源:中国环境报

河北省自7月1日起在全国先行试点征收水资源税,截至9月底,全省已累计申报水资源税2.74亿元。取用地下水企业、超采区企业及特种行业的税负均有所增加。水资源税开征倒逼高耗水企业调整用水结构,水资源税抑制地下水超采的调控作用初步显现。

水工业

■钢铁行业缴税比重最大

记者从河北省地税局了解到,水资源税开征3个月以来,企业负担变化总体表现为“三增三平”,符合政策制定的初衷。三增即抽取地下水企业税负增加,超采区企业税负增加,特种行业税负增加;三平是居民生活用水负担持平,企业正常用水负担基本持平,农业用水负担不变。

据了解,按照河北省水资源税改革制定的税额标准,一般超采区要高于非超采区,严重超采区高于一般超采区。通过测算,河北省确定非超采区、一般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地下水每立方米的税额分别为1.42元、2.01元和3.54元。

从河北省地税局9月份水资源税收入分析来看,全省超采区纳税人户数较多、税额较大;钢铁、水泥行业在申报水资源税纳税人中比重较高,其中,钢铁行业缴纳水资源税比重最大。

“按照改革政策设计,我们通过提高地下水税额标准,加大对取用地下水企业的征管力度,有利于引导企业调整用水结构,少用稀缺的地下水,尽量使用地表水,符合中央抑制地下水超采的改革目标。”河北省地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9月份,河北全省取用地下水税收收入是地表水的8倍,税收宏观调控作用开始显现。

■企业主动调整用水结构

河北省廊坊三河华堂圆方国际有限公司经营着一家拥有18洞的高尔夫球场,一直以来地下水的取水量月均达1万吨,如果用水量不变,水资源税改革后企业用水支付费用将由原来2.8元/立方米猛增到了30元/立方米。

“税负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取用地下水。”公司总经理李彤说,到地税部门详细了解政策后,公司在7月初投资200多万元对球场的雨水收集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全方位做好防渗处理,并新建一处人工湖。改造后,3个蓄水人工湖蓄水总量达20万吨以上,可满足球场近一年的使用。

同时,这家企业还采取减少灌溉、改种抗旱草皮植被等措施,多管齐下减少采用地下水。球场雨水收集系统改造后的第一个月,这家公司月取用水量就减少到1348吨,可少缴税款23万余元。

“水资源税开征以来,我们这样的高耗水企业成本明显增加。为降低成本,我们正在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尽量不用地下水。”河北涞源奥宇公司是一家钢铁企业,企业财务部负责人宋学虎如是说。

目前,涞源县5家重点钢铁企业都建立了节水制度,并对设备进行节水改造,铁矿采选企业普遍采用尾矿回水技术,关停地下水水井,预计下半年可节约地下水48万立方米,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多部门联手形成治税合力

为保障水资源税顺利征收,河北省地税局与省财政厅、水利厅、住建厅等部门研究起草了《河北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河北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河北省水资源税征收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文件,报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后,下发执行。同时,还建立了改革路线图、推进任务表,明确了相关政策、征管流程,构建了水资源税征收的制度框架。

河北省注重多部门联手形成治税合力。河北省地税、财政、水利、住建等部门加强沟通配合,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交换、联合检查、协同监管等工作机制,联合开展纳税人信息核查移交,强化部门衔接配合,共同构建起了“水利核准、纳税申报、地税征收、联合监管、信息共享”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河北省水资源治税合力。

为实现信息共享利用,河北省地税局还开发上线运行了水资源税征管信息传递平台,实现了地税与水利部门之间取水许可信息、取水量信息、年度取用水计划等信息的实时传递。

此外,地税部门还联合水利部门开展水资源税业务培训,在办税服务大厅设置纳税政策咨询岗,开通绿色通道,讲解办税流程,解答涉税咨询。

下一阶段,河北省地税系统将重点配合水利、公安部门开展打击非法取水工作,继续开展取水量计量联合核查,建立取水量核定公示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税征管流程,全面提升管理质效。

财政部:垃圾污水处理等新项目强制应用PPP

时间:2016年10月12日 来源:一财网

国务院在明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领域部委分工后,财政部主要统筹公共服务领域的PPP改革工作,而国家发改委则主要统筹基础设施领域PPP改革工作。

10月12日,财政部网站披露了《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这个《通知》是财政部首次提出了统筹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深化PPP改革工作的思路。

而此前的8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则提出了国家发改委在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PPP工作思路。至此,PPP领域两大部委分工更加明确。

上述财政部的《通知》总共有11条意见,包括进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广,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等。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在《通知》中提出,在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可根据行业特点和成熟度,探索开展两个“强制”试点。

具体来说,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一般有现金流,市场化程度较高,PPP模式运用较为广泛,操作相对成熟,各地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中央财政将逐步减少并取消专项建设资金补助。在其他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对于有现金流、具备运营条件的项目,要“强制”实施PPP模式识别论证,鼓励尝试运用PPP模式,注重项目运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当前PPP项目落地不及预期的一大症结,是地方政府对民营资本采用限制性条件。

此次《通知》强调,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型企业,按同等标准、同等待遇参与PPP项目。

《通知》着重提出,要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合理设定采购标准和条件,确保采购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不得以不合理的采购条件(包括设置过高或无关的资格条件,过高的保证金等)对潜在合作方实行差别待遇或歧视性待遇,着力激发和促进民间投资。

其中,对民营资本设置差别条款和歧视性条款的PPP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将不再安排资金和政策支持。

下附《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全文

财金[2016]9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改革工作,提升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巩固和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力践行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继续坚持推广PPP模式“促改革、惠民生、稳增长”的定位,切实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要求,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从政府供给向合作供给、从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从短期平衡向中长期平衡转变。要以改革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要以改革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和创造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在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可根据行业特点和成熟度,探索开展两个“强制”试点。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一般有现金流,市场化程度较高,PPP模式运用较为广泛,操作相对成熟,各地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中央财政将逐步减少并取消专项建设资金补助。在其他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对于有现金流、具备运营条件的项目,要“强制”实施PPP模式识别论证,鼓励尝试运用PPP模式,注重项目运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三、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型企业,按同等标准、同等待遇参与PPP项目。要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合理设定采购标准和条件,确保采购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不得以不合理的采购条件(包括设置过高或无关的资格条件,过高的保证金等)对潜在合作方实行差别待遇或歧视性待遇,着力激发和促进民间投资。对民营资本设置差别条款和歧视性条款的PPP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将不再安排资金和政策支持。

四、扎实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在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的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各级财政部门要聚焦公共服务领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规定,确保公共资金、资产和资源优先用于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按照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择优确定社会资本合作伙伴,切实防止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要严格区分公共服务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在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深化PPP改革工作,依托PPP综合信息平台,建立本地区PPP项目开发目录。

五、着力规范推进项目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论证项目合作周期、收费定价机制、投资收益水平、风险分配框架和政府补贴等因素,科学设计PPP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充分体现“风险分担、收益共享、激励相容”的内涵特征,防止政府以固定回报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承担过度支出责任,避免将当期政府购买服务支出代替PPP项目中长期的支出责任,规避PPP相关评价论证程序,加剧地方政府财政债务风险隐患。要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合同履约管理,确保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权利义务对等,政府支出责任与公共服务绩效挂钩。

六、充分发挥示范项目引领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按照“又快又实”、“能进能出”的原则,大力推动PPP示范项目规范实施。要积极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加强示范项目定向辅导,指导项目单位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合理选择运作方式,择优选择社会资本,详细签订项目合同,加强项目实施监管,确保示范项目实施质量,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性和带动性。要积极做好示范项目督导工作,推动项目加快实施,在一定期限内仍不具备签约条件的,将不再作为示范项目实施。

七、因地制宜完善管理制度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部PPP相关制度政策,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本地区推广实施PPP模式的制度政策体系,细化对地市及县域地区的政策指导。要结合内部职能调整,进一步整合和加强专门力量,健全机构建设,并研究建立部门间的PPP协同管理机制,进一步梳理PPP相关工作的流程环节,明确管理职责,强调按制度管理、按程序办事。

八、切实有效履行财政管理职能。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合理确定公共服务成本,统筹安排公共资金、资产和资源,平衡好公众负担和社会资本回报诉求,构建PPP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对于政府性基金预算,可在符合政策方向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统筹用于支持PPP项目。对于使用者付费项目,涉及特许经营权的要依法定程序评估价值,合理折价入股或授予转让,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于使用者付费完全覆盖成本和收益的项目,要依据合同将超额收益的政府方分成部分及时足额监缴入国库,并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调整机制,确保实现价格动态调整,切实减轻公众负担。

九、简政放权释放市场主体潜力。各级财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加强项目前期立项程序与PPP模式操作流程的优化与衔接,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对于涉及工程建设、设备采购或服务外包的PPP项目,已经依据政府采购法选定社会资本合作方的,合作方依法能够自行建设、生产或者提供服务的,按照《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合作方可以不再进行招标。

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落实好国家支持公共服务领域PPP项目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积极与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做好项目对接,基金将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级财政部门示范项目。鼓励各级财政部门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探索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有效方式,通过前期费用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为项目规范实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十一、充分发挥PPP综合信息平台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通过PPP综合信息平台加快项目库、专家库建设,增强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督促项目实施单位,依托PPP综合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项目实施方案、合同、实施情况等信息。要加强信息共享,促进项目对接,确保项目实施公开透明、有序推进,保证项目实施质量。

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合力做好公共服务领域深化PPP改革工作,更好地汇聚社会力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生态济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发布 城区小洸河、小府河不再黑臭

时间:2016-10-11 来源:东方圣城网

近日,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济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计划到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比2013年改善40%左右,大气污染重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此次三年行动计划将以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增绿行动为主要目标,到2018年,除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外,国控18个河流(湖库)监测断面稳定达到水质目标要求,消除城区小洸河、小府河两条黑臭水体。2018年年底前,完成180个市级美丽乡村和360个生态文明村生态绿化任务,打造5条具有济宁特色的美丽乡村绿化示范带。

明年城市建成区周边重污染企业将基本完成搬迁、改造

从今年开始,我市计划在三年内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2017年,环境空气质量比2013年改善35%左右,到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比2013年改善40%左右;PM2.5年均浓度改善幅度不低于8%,PM10年均浓度改善幅度不低于11%,NO2年均浓度改善幅度不低于3.6%,SO2年均浓度在当前基础上持续改善。为实现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在这三年时间内,我市将重点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将全面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煤炭消费的总控制量,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逐渐开展资源的循环利用。”据市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山东省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政策的要求,我市将制定煤炭减量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到2017年,实现煤炭消费总量比2012年减少127万吨。同时,大力推进散煤燃烧综合治理及应用环保型炉具,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到今年年底,济宁主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以及县市区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完成散煤治理,2017年年底,其他区域完成散煤治理。

此外,依据我市“核心控制区、重点控制区、一般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核心控制区内禁止新建污染大气环境的生产项目,已建项目将逐步搬迁。同时,加快化工、发酵、医药等恶臭气体污染严重企业“退城进园”步伐,引导和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到2017年,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区内及主要人口密集区周边石化、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201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现有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县市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县市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

2017年年底前,全市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今年年底前,全市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台数达到70%,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台数达到50%,1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台数达到50%;2017年年底前,全市燃煤机组将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市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市将加快推进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改造,2016年年底前,单台10蒸吨/小时(不包含)以上燃煤锅炉改造任务台数达到50%,2017年年底前,单台10蒸吨/小时(不包含)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按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标准限值执行,改造后废气排放稳定达到国家和山东省相关排放标准要求,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将一律停产或取缔。

期间,我市将加强环境监控能力以及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实时发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定期将各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及改善情况排序后向社会公布。按照国家和省空气监测网设置方案要求,除各县市区建成区外,在其他地区和区域输送通道上均匀布设一定数量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并根据需要增加细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等指标监测能力和风速、风向、气压等气象要素监测能力,构建全市科学统一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此外,加强对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特别是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做好污染过程的趋势分析和研判,强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指导公众做好自我防护。

编制济宁市黑臭水体整治计划,公布达标期限

“到2018年,国控18个河流(湖库)监测断面稳定达到水质目标要求。消除城区小洸河、小府河两条黑臭水体,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100%(除地质原因外)。”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市将持续完善治用保治污体系,保证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稳固改善,建成区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整治。各县市区将制定分年度落后产能淘汰方案,对未完成淘汰任务地区,实施相关行业新建项目“限批”。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2016年年底前全部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印染、染料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同时,我市将编制济宁市黑臭水体整治计划,完成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并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以解决污水直排环境和垃圾沿河堆放、倾倒问题为重点,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制定实施方案和整治计划。2016年年底前完成小洸河、小府河、因利河黑臭水体整治任务。

此外,我市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其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到2018年,全市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26.86亿立方米(含大汶河)以内,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达到省下达考核指标要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2.9立方米以下。

未来三年将新建6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

我市将以山区、平原、水系、通道为重点,深入实施河湖库绿化、荒山绿化、通道绿化、平原绿化等重点绿化工程。“在泗水县、邹城市、曲阜市东部山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在曲阜市东部、北部山区生态建设区,积极开展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积极营造经济防护林。”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8年,全市将完成荒山造林6万亩,新增荒山造林6万亩。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庄驻地绿化、围村林建设及其他零星地块绿化建设,到2018年年底,完成180个市级美丽乡村和360个生态文明村生态绿化任务,打造5条具有济宁特色的美丽乡村绿化示范带。“我市还将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采煤塌陷区和市域重要河流水库湿地生态环境为主体,重点开展自然湿地保护与修复。集中各方资源,在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市级以上湿地公园建设30处湿地修复与利用示范区。”该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全面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扎实按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高标准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提升,新建6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实施8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提高地表水体的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河流和湖泊的生态功能,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北京新水生态补偿:污水处理率不达标也要补偿

时间:2016-10-1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赵娜

记者近日在北京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5年度北京市各区应缴纳水环境区域补偿金总额为13.6亿元。其中,共需缴纳跨界断面补偿金9.7亿元,污水治理年度任务补偿金3.9亿元。

自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实施以来,北京市进一步落实了各区政府治污责任,细化治污任务,层层传导压力,有力推动了两个治污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形成了上下游配合、各区协同治水的新局面。

为什么建立区域补偿机制?

用经济手段推动水环境治理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表示,为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管理手段,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补齐治污短板,北京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了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对促进北京市跨界断面水质逐步达标、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补偿办法》),并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补偿办法》对各区跨界断面水质达标情况和污水治理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补偿”原则,在法律、行政等手段基础上,运用经济手段强化水环境管理,切实落实各区政府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属地责任,推进市政府确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潘安君说:“让产生污染并治理不力的上游区对下游区给予经济补偿,避免了以往‘以邻为壑’的局面,激发了各区治污的积极性,形成了上下游各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对提升北京市水环境的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这项工作由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环保局和北京市财政局共同组织实施。

污水治理年度任务补偿怎么算?

依据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污水处理率指标

水环境区域补偿包括跨界断面补偿和污水治理年度任务补偿两部分。

其中,污水治理年度任务补偿是以北京市政府确定的污水治理计划为依据,按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污水处理率两项指标,根据污水治理年度任务完成情况,核算污水治理年度任务补偿金。

实行跨区污水处理的区(区域)应缴纳的补偿金金额根据污水处理率年度目标、本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量、单位污水处理成本等指标计算。其他区(区域)应缴纳的补偿金,包括本区(区域)未按期完成年度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补偿金和区(区域)未达到污水处理率年度目标任务要求补偿金两部分,权重各占50%。

潘安君指出,未完成市政府确定的污水处理率年度目标任务的区应按照未完成的污水处理量核算补偿金。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的区,需按照项目延期日数核算补偿金。

潘安君举例说,比如一个日处理能力为2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如未能按期建成,第一年建成的负荷率按50%计算,即第一年按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进行核算,处理每吨污水目前按1.5元的单价进行核算,则延期一天建成应缴纳补偿金为15万元,若延期30天建成,应缴纳450万元,以此类推。

北京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分别印发了《北京市污水治理年度任务补偿金核算细则(试行)》和《跨界断面补偿金核算细则》,明确了区县83个考核断面、年度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目标任务。

潘安君介绍说,北京市水务局组织开展污水治理年度任务目标补偿金的核算与核查。每年年初,市政府与各区政府签订年度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目标责任书,将污水处理率和设施建设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同时,根据补偿核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相应区的污水排放系数、分区污水处理量、污水处理综合成本等进行抽查,核实相关核算指标,并对季度核算情况进行复核,将抽查结果通知各区。

此外,如果本区发源的水流跨界断面出境时水质不达标,或者上游来水经过本区出境时水质变差,其某一指标的浓度相对于这一断面水质考核标准,每变差1个水质功能类别,都要按照每断面每月30万元的标准补偿下游区。当跨界断面出境污染物浓度低于或等于入境断面这一种污染物浓度,但未达到这一断面水质考核标准时,其某一指标的浓度相对于这一断面水质考核标准每变差1个水质功能类别,补偿金标准为15万元/月。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如果同一个跨界断面有多个污染物同时超标,补偿金要累加计算。

去年补偿情况如何?

丰台、朝阳、顺义成缴纳大户

北京环保局水环境管理处处长韩永岐介绍说,2015年度全市各区应缴水环境区域补偿金总额为13.6亿元,其中丰台、朝阳、顺义3个区缴纳的补偿金较多。

截至今年8月底,北京市应缴纳水环境区域补偿金总额为8.6亿元。其中跨界断面补偿金为5.6亿元,污水治理年度任务补偿金为3亿元。

那么,补偿资金如何使用?

“上游区政府缴纳的断面考核补偿金全部分配给下游区政府,下游区政府获得的断面考核补偿金应用于本区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治理项目,以及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相关监测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等工作。”潘安君表示。

韩永岐补充道,目前,2015年的补偿资金已按市财政结算实施细则拨付到各区的财政局。据他们了解,各区的水务部门和环境部门开始用这笔资金进行农村水环境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还把补偿金使用权下移到乡镇这一级。

至于污水治理补偿金分配情况,具体来说,实行跨区污水处理的区(区域)缴纳的污水治理年度任务补偿金,40%由市级统筹,按照市政府相关批复意见,主要安排用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黑臭水体整治、重要水体水质改善等方面;30%用于本区的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小型或临时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相关设施运行维护等工作;30%用于跨区污水处理设施所在区的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小型或临时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相关设施运行维护等工作。

潘安君举例说,比如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这两个区产生的污水要输送到丰台区和朝阳区进行处理。那么,东城和西城区则应该给予帮助其处理污水的丰台区和朝阳区一定数额的补偿资金。

其他区或区域缴纳的污水治理年度任务补偿金,70%用于本区的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以及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相关监测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等工作;30%用于下游区的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以及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相关监测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等工作。

取得哪些效果?

治水责任下移至乡镇一级

截至目前,第一个治污三年行动方案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市大中型污水处理厂从2012年底的41座增加到67座,共完成新建改造污水管线1384公里、再生水管线476公里。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72万立方米/日,能力大幅提升,增长70%,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的83%提高到90%,全市新增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3995吨/日。这些成果为今年开始实施的第二个治污三年行动方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补偿办法》实施后,各区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全面排查排污口,严格监管污染源,减少了入河排污总量。通过缴纳补偿金、内部通报等多种措施,各区政府加快完善本区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将治污压力向下传导到基层。朝阳、海淀、大兴、通州等区开始实施跨乡镇河道断面考核制度,将乡镇保护水质的责任落到实处,实现了责任的下移。

韩永岐说:“我们在落实区域补偿时,环保、水务部门制定了考核断面位置、考核标准、检测方法、资金核算和拨付细则等制度,促使项目尽快落地。”为保证公平公正,北京市环保局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了3家社会化第三方检测机构承担采样和监测工作。对83个区县跨界断面开展了采样监测,原则上每周采样监测一次,并明确各环节的操作规范、质控要求和数据争议的解决办法,保证断面的数据能公正公平地反映现状。

韩永岐表示,区域补偿通过一年多的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按北京市总体要求,他们正在对去年开始实施的《补偿办法》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准备明年继续把它落实和推广下去。

二、公用研究

国内外农村污水处理典型技术一览

时间:2016-10-08 来源:废水回用研究微信

鉴于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面广、较分散的特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与实践。以下将重点介绍国内外应用较为成熟的几种农村废水处理技术。

稳定塘——高效藻类塘系统

稳定塘主要是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具有基建投资少、运转费用低、维护简单、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以及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德国和法国分别有各类稳定塘3000座和2000座,而美国已有各类稳定塘上万座。在稳定塘的基础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swald率先提出并发展了高效藻类塘,它最大限度利用藻类产生的氧气,使塘内的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值大幅增加。高效藻类塘对COD、BOD5、氨氮、总磷以及病原体等的去除率均较高,同时收割的高等水生植物是很好的肥料。高效藻类塘的优势是施工工程量少、投资及运行费用少、便于管理和维护;其不足是易受光照和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目前高效藻类塘在以色列、摩洛哥、法国、美国、南非、巴西、比利时、德国、新西兰等国都有研究应用。

生物膜法处理生活污水

生物膜法是分散生活污水处理应用很广的一种人工处理技术,包括厌氧和好氧生物膜两种。厌氧或好氧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来吸附、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目的。该方法设备简单、运行成本较低,处理效率高。反应器一般由填料(载体)、布水装置和排水系统三部分组成,采用的填料有无机类(陶粒、矿渣、活性炭等)和有机类(PVC、PP、塑料、纤维等)。目前,新型的生物膜反应器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日本农村污水处理协会研究了很多适合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的设备,其设计的JARUS模式的15种不同型号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工艺主要是生物膜法和浮游生物法,具有很好的污水处理效果,且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单。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该系统一般由人工基质(多为碎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沼生植物(芦苇、香蒲、灯芯草和大麻等)组成,是一种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利用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共同作用,逐级过滤和吸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该技术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缺点是需要大量土地,并要解决土壤和水中的充分供氧问题及受气温和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等问题。

韩国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其生活污水不适合集中处理。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因耗能低,运行成本低,维护费用低等优点,在韩国有较广泛的研究,其去污机理基于“土地—植物系统”的生态作用。韩国利用湿地处理后的污水再浇灌水稻,可取得较理想的净化效果。常用的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灯芯草等,去污能力强,对病原体去除效果好。湿地在我国也已开始有应用,但我国的湿地处理出水回用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盲目参考进行浇灌。

蚯蚓生态滤池处理系统

蚯蚓生态滤池是最近几年在法国和智利发展起来的,是利用蚯蚓吞食有机物,提升土壤渗透性和蚯蚓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而设计出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高效去污能力,同时还能降低剩余污泥量。蚯蚓生态滤池处理系统同时集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污泥回流设备以及曝气设备等于一体,大幅度简化了污水处理流程。其优势是抗冲击负荷强,运行管理简便,不易堵塞等。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外界的环境要求高,易受气温影响,会影响系统的处理效率。在我国已经开始有应用。

土壤毛管渗滤系统

土壤毛管渗滤系统,是将污水投配到土壤表面具有一定构造的渗滤沟中,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的降解和植物的吸收利用得到处理和净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俄罗斯和西欧等国一直十分重视该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在工艺流程、净化方法和构筑设施等方面做到了定型化和系列化,并编制了相应的技术规范。该技术对悬浮物、有机物、氨氮、总磷和大肠杆菌的去除率均较高,而且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维护简便,整个系统埋在地下,不会散发臭味,能保证冬季较稳定的运行,便于污水的就地处理和回用。

澳大利亚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专家最近几年提出“FILTER”(非尔脱)系统,它是将过滤、土地处理与暗管排水相结合的污水再利用系统。其以土地处理为基础,将污水用来浇灌农作物,污水经农作物和土地处理后,再通过暗管排出。该系统既可以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同时又能降低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使其满足排放标准。

一体化集成装置处理技术

发展集预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于一体的中小型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是国内外污水分散处理发展的一种趋势。日本研究的一体化装置主要采用厌氧—好氧—二沉池组合工艺,兼具降解有机物和脱氮的功能,其出水BOD5<20毫克/升、TN<20毫克/升,近年来开发的膜处理技术,可对BOD和TN进行深度处理。欧洲许多国家开发了以S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生物转盘和滴滤池技术为主,结合化学除磷的小型污水处理集成装置。

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我国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较国外发达国家晚,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尤其是发达省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逐步认识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采用一些实用、合理、低能耗和低运行费用的技术来处理污水。

一些人口密集的欠发达地区也认识到,如果不对农村生活污水采取有效处理,会触发农村医疗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系列问题,甚至造成传染病的产生与扩散,因而,国内一些地区对农村污水的处理技术进行了实践探索。

厌氧沼气池处理技术,该技术将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发酵后的污水被去除了大部分有机物,达到净化目的;产生的沼气可作为浴室和家庭用炊能源;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作浇灌用水。但该技术受温度影响较大,一般适合于常年气温较高的地区,而且处理后水还需进一步处理才能排放。

氧化塘处理技术,如李旭东等采用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CODcr的平均去除率在70%以上,氨氮(NH3-N)的平均去除率高达93%,磷的平均去除率为55%;陈鹏采用高效藻类塘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取得了稳定的处理效果:CODcr、BOD5、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60%、91.16%和50%。该技术存在占地大,速度慢,氧化塘周围卫生条件差等问题。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如北京、深圳、江苏、浙江等地区都采用了这一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云南省澄江县抚仙湖边的马料河湿地工程于2003年10月建成运行,每天可净化污水4万多立方米,净化后的水质优于地表水三类标准。有关研究表明,在进水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对CODcr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对磷和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0%和60%。

土壤渗滤技术,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八五”、“九五”期间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利用地下土壤渗滤法处理生活污水是可行的,且出水能够作为中水回用,1992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对地下土壤毛管渗滤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和绿地利用进行了研究,清华大学2000年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中,首先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地下土壤渗滤系统,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和稳定性,CODcr、BOD5、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别大于80%、90%、90%和98%。

除此以外,浙江、广东、天津和江苏等地还分别在无动力、地埋式厌氧处理系统、雨污分离管网输送集中处理和生物投菌治理污水等技术方式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污泥资源化有望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污泥处置市场潜力巨大

时间:2016-10-11 来源:中国环境报

“截至2016年3月,我国已建3910多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能力已达到1.67亿立方米/日。作为污水的衍生品,我国每年产生3000万吨~4000 万吨市政污泥(含水率在80%)。”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在日前举办的“2016污泥高峰论坛(第三届)”上表示,预计到2020 年,我国的市政污泥产量将达到6000万吨~9000 万吨。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污泥处置行业发展。其中,妥善处置污泥、有效利用污泥中的资源、提高处置效率和降低处置成本等成为行业关注热点。

政策加严,但处理处置现状差距明显

规划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目前仍存在处置率低、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有些地方污泥处理费用无着落

去年发布的“水十条”规定: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于2017年前基本完成达标改造,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

2016年5月发布的“土十条”提出,鼓励将处理达标后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十三五”期间,污泥处理行业将会获得政府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激发巨大污泥处理市场潜力。

然而,尽管污泥处置推进多年,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重水轻泥、处置率低、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比如,去年年初,住建部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制造建材、焚烧、制肥、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置率达到56%,采用临时处置手段的污泥占总量的1/3,还有超过10%的污泥不明去向;有的污水处理厂作为事业单位,是为政府义务服务的附属实施机构,无法独立承担责任。

同时,我国污泥处置也面临着经济、技术、政策方面的挑战。比如,有些地方污泥处理费用无着落,影响污泥处理处置的进展;很多国外技术在中国并不适用,我国污泥的含砂量很高、有机质也很多,需要进一步研发相关适应技术;政府对污泥监管严重缺位,缺少系统规划,相关标准也缺乏科学性。

可优先考虑污泥土地利用处置方式

在达到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完善污泥处置技术标准体系、政策以及补贴鼓励机制,促进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健康发展

“结合国际污泥处理形势及前沿技术,‘十三五’期间,我国可以通过完善污泥处置技术标准体系及政策,推广循环经济、重视污泥资源化处置理念,积极探索污泥资源化技术等手段促进行业发展。”侯立安认为。

住建部城市建设司水务处处长曹燕进认为,“可以考虑把土地利用作为市政污泥的优先处置方式;对于污泥的焚烧,鼓励采用协同焚烧的方式。总体而言,污泥处置路径需要在达到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

随着行业发展,未来污泥的资源化有望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其中,推进污泥的生物质能源利用,对于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有重要意义。对此,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会长张悦建议,需要完善和加强污泥处理补贴的鼓励机制,以及生物质能利用的优惠税收政策。

此外,有业内人士建议,在继续加强政府资金扶持的同时,应加快完善其他有关激励政策,健全收费机制,创新运营管理机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等,促进污泥处置产业化、市场化健康发展。

多地探索污泥资源化利用

开展多项技术研发和运营模式探索;污泥好氧发酵的智能化工艺和装备研发进展顺利

“近年来,我国污泥资源化与处置处理技术工艺得到迅猛发展,为解决污泥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国内不少地方已经在污泥资源化利用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和运营模式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污泥处理处置促进会副理事长陈同斌介绍,目前,污泥好氧发酵的智能化工艺和装备研发进展顺利。在上海松江和武汉汉西两地,污泥好氧发酵工程通过采用翻机翻抛、移行机器人、自动升降探头等智能化设备,有效降低能耗,减少人工参与,提高了污泥处置效率。

而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化利用是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的理想路线。在河南郑州,好氧发酵堆肥工艺成为解决当地污泥问题行之有效的出路。河南省首座污泥处理厂——郑州八岗污泥处置厂就采用了这一工艺,设计日处理污泥600吨,通过优化生产模式、加强内部管理,实际处理量可达到950吨/日。

运营八岗污泥处置厂的郑州市污水净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伟刚介绍说,他们正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土地利用试验基地,积极探索污泥农业利用的生态环境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农用技术规范;同时,推动污泥应用于移动森林试验及土壤改良。

另外,北京市小红门污泥处理中心实现了全部初沉污泥、剩余污泥及200吨/日的外部污泥均无害化、稳定化处理,并且循环利用的目标。其中,污泥消化液经过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回用到水厂;产生的沼气大约60%用于满足热水解需求,其余用于沼气拖动鼓风机;沼渣则经深度脱水后,用于林地抚育、土壤改良、矿山修复及肥料加工等。

相关报道

激活污泥处置市场需过几重关?

行业面临运营风险加大、邻避、低价等问题

本报综合报道 “水十条”发布后,污水、污泥处理市场迎来了发展新时期。“十三五”的到来,也让行业对市场充满期待。“据预测,‘十三五’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市场投资空间超1000亿元,污泥工程建设市场投资空间约350亿元。”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在近日举办的2016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表示。

■无害化处理率较低,污泥市场待开发

随着污水处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国污泥无害化处置也呈现了加速发展势头。E20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1年新建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为172万吨/年, 2015年为520万吨/年。

但这和污泥处理快速增长需求还是严重不匹配。E20研究院调查统计显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平均值仅为32%左右。“实际上,还有68%的污泥处理市场有待开发。”专家预测,“十三五”期间污泥处置工程建设整个市场投资空间将达到350亿元。

“以河北和浙江为例,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市,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都还有一定差距。在浙江全省各大城市中,杭州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市场空间最大。”薛涛表示。

■行业面临运营风险加大等问题

污水、污泥处理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问题。

首先,排放监管趋严,运营风险加大。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更严格的环境监管政策措施,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包括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在内的环保企业也在被通报、被约谈之列,有的被罚款。

同时需要重视的还有邻避问题。近年来,周边居民对污泥处理厂投诉也屡见不鲜,给行业发展带来了类似垃圾焚烧行业一样的选址困扰。

除此之外,低价问题仍然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之一。从2011年到2015年,污水处理费调价迟缓,有些地方的污泥处理费无处落实。

相关行业研究表明,目前较为合理的污泥焚烧BOT价格约为500元/吨。但据E20研究院调查,目前我国污泥干化焚烧均价在284元/吨左右,价格依然偏低。

不过这一现象已经开始有所改善。“水十条”规定,将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纳入污水处理价格。

水处理人必须了解的超滤技术和发展前景

时间:2016-10-17 来源:水处理新视野微信

全世界都面临淡水资源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困局,而传统污水处理早已不能满足各类高难度废水的处理要求,高要求下的污水处理市场潜力巨大,膜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预计到2020年功能膜产值将突破2500亿,年均增速达20%。

一、膜分离技术简介

膜法液体分离技术根据操作压力和所用膜的平均孔径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类: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它们的过滤精度按照以上顺序越来越高。

微滤(MF)

微滤能截留0.1~10μm之间的颗粒,微滤膜允许大分子有机物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但能阻挡住悬浮物、细菌、部分病毒及大尺度的胶体的透过,微滤膜两侧的运行压差(有效推动力)一般为0.7bar。

超滤(UF)

超滤能截留0.005~0.1μm之间的颗粒和杂质,超滤膜允许小分子物质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但将有效阻挡住胶体、蛋白质、微生物和大分子有机物,用于表征超滤膜的切割分子量一般介于1,000~500,000之间,超滤膜两侧的运行压力一般为0.2~7bar。

纳滤(NF)

纳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特殊分离膜品种,它因能截留大小约为1 nm(0.001μm)的物质而得名,纳滤的操作区间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它截留有机物的分子量大约为200~400 左右,截留溶解性盐的能力为20~98%之间,对单价阴离子盐溶液的脱除率低于高价阴离子盐溶液,如氯化钠及氯化钙的脱除率为20~80%,而硫酸镁及硫酸钠的脱除率为90~98%。纳滤膜一般用于去除地表水的有机物和色度,脱除井水的硬度及放射性镭,部分去除溶解性盐,浓缩食品以及分离药品中的有用物质等,纳滤膜运行压力一般为3.5~16bar。

反渗透(RO)

反渗透是最精密的膜法液体分离技术,它能阻挡所有溶解性盐及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但允许水分子透过,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脱盐率一般可大于95%,复合反渗透膜脱盐率一般大于98%。它们广泛用于海水及苦咸水淡化,锅炉给水、工业纯水及电子级超纯水制备,饮用纯净水生产,废水处理及特种分离等过程,在离子交换前使用反渗透可大幅度地降低操作费用和废水排放量。反渗透膜的运行压力,当进水为苦咸水时一般大于5bar,当进水为海水时,一般低于84bar。

二、超滤技术简介

超滤是一种膜分离技术,其膜为多孔性不对称结构。超滤过滤过程是以膜两侧压力差为驱动力,以机械筛分原理为基础的一种溶液分离过程,使用压力通常为0.01~0.3 MPa,筛分孔径从0.005~0.1μm,截留分子量为1000~500,000 道尔顿左右。

超滤起源于1748 年,Scht 用棉花胶膜或璐膜分滤溶液,当施加一定压力时,溶液(水)透过膜,而蛋白质、胶体等物质则被截留下来,其过滤精度远远超过滤纸,于是他提出超滤这一术语。1896年,Martin 制出了第一张人工超滤膜。20 世纪60 年代,分子量级概念的提出,是现代超滤的开始,70 年代和80 年代是高速发展期,90年代以后开始趋于成熟。我国对该项技术研究较晚,70 年代尚处于研究期限,80 年代末,才进入工业化生产和应用阶段。近30 年来,超滤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不但在特殊溶液的分离方面有独到的作用,而且在工业给水方面也用得越来越多。例如在海水淡化、纯水及高纯水的制备中,超滤可作为预处理设备,确保反渗透等后续设备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在食品饮料、矿泉水生产中,超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超滤仅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微粒和细菌等杂质,而保留了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

2.1超滤分离特性

1)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耗能少;

2)分离过程可以在常温下进行,适合一些热敏性物质如果汁、生物制剂及某些药品等的浓缩或者提纯;

3)分离过程仅以低压为推动力,设备及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操作、管理及维修;

4)应用范围广,凡溶质分子量为1000~500,000道尔顿或者溶质尺寸大小为0.005~0.1μm左右,都可以利用超滤分离技术。此外,采用系列化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膜,能将不同分子量溶质的混合液中各组分实行分子量分级。

2.2超滤与传统过滤及微滤的区别

1)筛分孔径小,几乎能截留溶液中所有的细菌、热源、病毒及胶体微粒、蛋白质、大分子有机物。

2)能否有效分离除决定于膜孔径及溶质粒子的大小、形状及刚柔性外,还与溶液的化学性质(pH值、电性)、成份(有否其它粒子存在)以及膜致密层表面的结构、电性及化学性质(疏水性、亲水性等)有关。

3)整个过程在动态下进行,无滤饼形成,使膜表面不能透过物质仅为有限的积聚,过滤速率在稳定的状态下可达到一平衡值而不致连续衰减。

4)超滤膜对大分子溶质的分离主要依赖于膜的有孔性,即膜对大分子溶质的吸附、排斥、阻塞及筛分效应。

三、超滤运行模式3.1超滤的运行模式

3.1超滤的运行模式

超滤可以按照全流或死端过滤(Dead-end)、错流过滤(Cross-flow)和浓水排放过滤(Concentrate Bleed)三种运行模式操作。

全流或死端过滤模式

当超滤进水悬浮物、浊度和COD 低时,比如洁净的地表水、井水、自来水和海水等水源,或者超滤前设置有较严格的预处理,比如有混凝/澄清器、砂滤器以及多介质过滤器等较差水质的水源,超滤可按照全流过滤模式操作。此过滤模式与传统过滤类似,进水进入超滤膜组件,全部透过膜表面成为产水从超滤膜组件过滤液侧流出。被超滤膜截流的悬浮物、胶体和大分子有机物等杂质通过定时气擦洗、水反洗和正洗以及定期的化学清洗过程排出膜组件。

四、超滤膜材料

可以用来制造超滤膜的材质很多,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砜(PES)、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砜(PSf)、聚丙稀腈(PAN)和聚氯乙稀(PVC)等。20世纪90年代初,聚醚砜材料在商业上取得了应用;而90年代末,性能更优良的聚偏氟乙烯超滤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水处理行业。聚偏氟乙烯和聚醚砜成为目前最广泛应用的超滤膜材料。

当超滤用于水处理时,其材质的化学稳定性和亲水性是两个最重要的性能。化学稳定性决定了膜材料在酸、碱、氧化剂、微生物等的作用下的寿命,其还直接关系到清洗工艺的选择;亲水性则决定了膜材料对水中污染物的抗污染能力,影响膜的通量。

4.1化学稳定性

聚偏氟乙烯(PVDF)材料的分子结构:—(C2H2F2)n—

聚偏氟乙烯(PVDF)材质的化学稳定性最为优异,耐受氧化剂(次氯酸钠等)的能力是聚醚砜、聚砜等材料的10倍以上。在水处理中,微生物和有机物污染往往是造成超滤不可逆污堵的主要原因,而氧化剂清洗是恢复通量最有效的手段,此时聚偏氟乙烯(PVDF)材质体现出了其优越性。

4.2亲水性

一般认为,亲水性好的膜材料就不容易被污堵,污堵后也容易清洗恢复。亲水性往往采用接触角来衡量。

接触角的含义如图所示,值越大,表明材料越疏水,当等于零时,表明液体(水)能浸润固体表面,以下是一些数据。

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用接触角来评价膜的抗污染性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由于一方面接触角的测定数据本身不够准确,它受到被测材质表面的光滑程度、水的纯度以及测定技术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浓差极化等问题突出时,膜本身性质的影响则退居次席。

五、超滤膜的孔径

超滤膜通常采用不对称结构,即由致密的皮层和多孔的支撑层构成,通常支撑层的孔径要比皮层高一个数量级以上。这种结构有以下的优点:

a)致密的皮层提高了过滤的精度;

b)多孔的支撑层降低了过滤的阻力,并且使得穿过皮层的微小杂质被截留的几率降低到最小。

这些优点使得超滤基本实现了表面过滤,清洗恢复性比微滤有明显的改善,因而其长期通量更稳定。

超滤膜的孔径有很多种测定和表征方法。其中泡点法是实施最为简便的一种。

泡点法理论基础是毛细现象。有以下的定量公式:

式中:

P就是泡点压力。把膜浸入到液体(水)中,逐渐增加膜的一侧的气压,当观察到气泡连续从膜的另一侧逸出,此时的气压就是泡点压力;

δ是液体(水)/空气的表面张力;

θ是液体(水)-固体(膜)的接触角;

D是毛细管的直径(孔径)。

可以看到:

a)泡点测定方法测得的实际是膜上的最大孔径;

b)膜孔径,即毛细管直径D越小,泡点压力越大。理论上,这个关系和膜的材质无关。

这一原理在超滤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完整性检测。在超滤膜的一侧为液体(水),另一侧通入压缩空气。通过观察气体侧压力下降的速率,或者观察液体侧是否出现连续气泡,来判断膜的完整性。

当然,进一步拓展该原理的“气体渗透法”不仅可以测定膜的最大孔径,而且能够测定膜的孔径分布。

六、超滤膜组件的结构

超滤膜组件的结构设计是连接膜特点和操作参数的中间纽带。在众多的形式中,目前以中空纤维膜为主,也有管式和卷式膜。组件的结构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尽量提高膜的填充密度,增加单位体积的产水量;

2)尽量减小浓差极化的影响;

3)对进水水质的要求越宽越好;

4)便于清洗;

5)制造成本低。

中空纤维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超滤的最主要形式。根据致密层位置不同,中空纤维滤膜又可分为内压膜和外压膜两种。

外压式膜的进水流道在膜之间,膜存在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因而更适合于原水水质较差、悬浮物含量较高的情况;内压式膜的进水流道是中空纤维的内腔,为防止堵塞,对进水的颗粒粒径和含量都有较严格的限制,因而适合于原水水质较好的工况。

7超滤膜的保护7.1短期停运保护(1-7 天) 超滤膜先反洗 2min 后,再进行一个 20ppm 的次氯酸钠加药洗,一直浸泡直到运行;下次开机前,用反洗装置进行 3min 的水反洗后超滤转入运行。

7.2中长期停运保护(停机时间超过 7 天)可以使用 0.5%的亚硫酸氢钠(分析纯)溶液浸泡;使用临时加药管、提升泵和水箱,用超滤产水水质的水配比 0.5%的 Na HSO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