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11 锡米山新村的老情怀 - newera.edu.my · 锡米山的由来 锡米山(Sungai Chua)发源自朱 雅河,据加影州议员李成金透露,至 今仍无法考究朱雅河的真正来历。根

情牵加影主编:蔡安琪 编辑:刘美穗

加影事纪 牵动你心2012年 8月份 第一期 九月刊 11报导:陈永纬、张振云

锡米山新村还隐藏了个矿湖。

二战时期 加影华人的心路历程锡米山新村的老情怀

踏入锡米山市,走在新村小径上,我们一路

寻找着锡米山新村留下的老情怀。回忆起先辈们漂洋过海来到“南洋”的日子。他们生活于斯,工作于斯,与各民族共同生活和共享资源,携手扩张建设,为马来西亚奠下开国基础。

锡米山的由来

锡米山(Sungai Chua)发源自朱雅河,据加影州议员李成金透露,至今仍无法考究朱雅河的真正来历。根据民间说法,Sungai Chua的“Chua”即是福建籍或潮州籍的华人常用的姓氏——蔡。但早期的锡米山却未曾出现过任何具有影响力的蔡氏族裔,足以让后人以其姓氏命地名。而当地村民也不曾称朱雅河为“蔡河”。

李成金也指出,以前锡米山含有丰富的锡矿,经由矿家开发后盛产锡米。被聘用前来开采锡米的工人都以锡米山作为当地地名。锡米山聚集了许多客家人,而客家人较喜欢住在靠山的高坡地带并以农务为生,恰好锡

村民在咖啡店里下棋打发时间。

锡米山的基业

许多村民都喜欢到咖啡店喝杯茶,谈谈天,说说笑。

这是一家修理脚踏车的店,老板非常亲切。

锡米山因锡矿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当地丰富的锡矿吸引了赵煜、陆佑及邱冠鸿等著名的大矿家前来开矿,而最早前来

锡米山开矿的矿家则是刘祖禁。

在发现锡米山新村内拥有大量的锡米后,从事割胶或杂工的村民大部分都转行当采矿工人。当时依然留在锡米山内经营矿场的主要人物,是来自呀吃的锡矿大亨张昆灵。

锡矿业及橡胶业的发展

然而,橡胶业的发展更把锡米山的经济推向繁盛的另一个时代。正当马来亚华人锡矿的发展处于繁荣时期时,锡米山华人的人口也同时开始不断地增加。早期的橡胶业,更是马来亚以最早的经济产品种植于加影。

“加影橡胶园丘有限公司”成立后,乌鲁冷岳区的华人纷纷加入橡胶种植的行业。后来,锡米山的锡矿业经历了两次的经济大萧条,其中包括日军侵略且占领马来亚期间以及英军撤退到南部时,大部份的锡矿都被摧毁了,连同橡胶园也遭受破坏。另外,英军与马来西亚共产党的内战期间,同样也影响了锡矿和胶园的发展。

矿业与橡胶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锡米山并且留下了许多痕迹。现今锡米山大部份的废矿湖已不复存在,而是改头换面成了工业区,另一段三十英亩的废矿湖也成了休闲区,其余的则成了房屋住宅区及商业发展中心。

锡米山的学校

早前的锡米山有两间学校,分别是乐育与中华。由于锡米山成了新村移植区,附近的村民被逼纷纷迁入,造成人口剧增,学生人数也比原来的人数超出三倍。后来,有人倡议将两校合并,另建一间名为培华的华小,以收容乐育与中华两校的学生,以应付学生人数剧增的问题。

新村建校一事获得人们的大力支持,并合力拨款,终于在1952年正式开工兴建,并于1952年4月由霍刚略先生担任首任校长。同年的5月12日新校正式开课,新校也奉教育当局之意而改名为“锡米山学校”。

(本文整理自大蓝图外的发展:锡米山新村的变迁)

摄影:颜宝莹

陈年老旧的屋子,让人有种回到过去70年代的感觉。

米山的特征正符合了客家人的居住与生活习惯。

新村的开始

1 9 4 8 年 , 马 来 亚 进 入 紧 急 状态,同时掀起马来亚大规模军事剿共的战争序幕。英殖民政府采取“毕礼斯计划”,利用铁丝网把外地区隔开来,强制把该区附近的居民集中到移植区内,并制止森林边区的居民向马来西亚共产党提供物品及情报。

马 来 西 亚 的 新 村 就 是 当 年 的移植区,而锡米山新村就是其中之一。当年,锡米山新村的村民过着被铁丝网围着及军警看守的生活,而且必须登记以获得身份证明。此外,食物的供给以配制式发放给村民,村民当时的活动也受到军警的限制,不得随意进出新村。

锡米山新村自移植以来都以华人居住为主。如今,新村里已拥有较完善的基本设备,居民也能和睦共处并共享经济的繁荣。这一切的历史与故事都不该被世人所遗忘。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