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和平的薪火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责编:毛欣 美编:刘岩 版式:杜云秀 责校:刘谏

3·焦点

长江日报讯(记者郭佳 通讯员曾斯 产启斗)“看完开幕式,数万观众深夜如何从体育场快速回家?我们要排队多久才能挤上地铁啊?”19日,家住汉口三眼桥的王宁女士感慨不已,“没有想到全程畅通有序,完全无拥堵,城市运转真高效。”

她乘坐地铁6号线在车城东路站上车,从车站入口到站台,工作人员、志愿者都在沿途引导、提醒,

“请提前拿出开幕式门票,可免安检进站。”武汉地铁人积极与军运会执委会对接,制定详

细的保障方案,线网225座车站均设置军运会开幕式观众绿色通道并实行免票政策。

当晚有3万多名观众和相关工作人员,在离体育中心最近的三角湖、车城东路站,1小时内全部集中疏散。

记者了解到,当晚多趟地铁列车工作至19日凌晨,其中,阳逻线结束运营已是凌晨1点30分。2号线列车结束运营时间为全线网最晚,为凌晨2点,全线网运营时间达到了20小时。

18日至19日凌晨,轨道交通线网客运量423.18万乘次,较 17 日全天 370.72 万乘次高出 52.46 万乘次;共开行列车 4132 列,相比 17 日多开行列车 334列;列车运行图兑现率、准点率均达到100%。

一场暴风雨般的视听盛宴之后,5 万多现场观众、1 万多演职人员,几乎带走了全部场内垃圾;退场步行区内600个垃圾桶,看不到“垃圾山”;6万多人同时离场,却如流水般迅速疏散……如此散场,堪称教科书式。

相比辉煌绚烂的军运会开幕式舞台,一次“教科书式”散场,更能清晰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

垃圾、厕所、出场、坐地铁……这些都是细节,小到不能再小。正因是细节,没有集中训练,反复彩排,也因为是“细”节,容易被忽略。它们很难在事前成为人们讨论和预期的热点,但恰恰要由绝大多数人亲身经历,所以又常在

“口碑界”代言一场盛会,甚至一座城市。

随手带走垃圾,举手之劳。但 6 万余人带走几乎全部垃圾,堪称壮观,简直浓缩了一个漫长的文明养成过程。在世界各地的大型赛会中,赛后主动带走垃圾的球迷观众,总特别能为自己的国家长脸,让世界为之点赞。因为这样的小细节,只是下意识的习惯,而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文明习惯之养成,又何止一时之功、一人之力。

垃圾桶漫溢成山、地铁站人流拥堵,这在世界各地的大型赛会也常常出现。人流瞬间如潮涌,垃圾来不及运出,地铁来不及疏散,人们也习以为常,算不得什么大问题,反正人流高峰一过,问题就退了。

正因如此,这次“武汉版散场”才给人巨大惊喜。

在一座城市的运转体系中,哪有什么“细”节,那是没有看到它身后巨大的靠山。

180名工人枕戈待旦,10 余台清扫设备马力全开,5 分钟清空一次垃圾桶——这哪是清垃圾扫地,简直金戈铁马,战斗力爆表。人群疏散更可谓

“细节见真章”。交通系统本来就是个有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步行区域及时导流,地铁公交无缝接驳,载客车辆极尽效率,短时间内毫无阻滞疏散四五万人,简直是对一座城市交通肌能和管理艺术的极致考验。

为什么大型盛会总能成为一座城市发展史的里程碑?它就像城市的一次极限运动,能看到非常状态下的张力。这一次散场如此漂亮,恐怕也不在很多武汉人意料之中。

果真是,世上没有白流 的 汗 ,无 论 是 足 够 多的 时 间 和 坚 持 ,还 是 非常 状 态 下 的 投 入 和 释放,总有累积如河,总有花开如火。

长江日报讯(记者陶常宁通讯员肖莉 廖莹)“这辆大巴车原来是厕所啊,真方便。”18 日,参加军运会开幕式的运动员在1 号通道看见一辆车载移动厕所,里面洗手液、清新剂、卫生纸齐全,车内还有空调,十分舒适方便。

为了满足军运会开幕式观众、运动员、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如厕需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城管局在武汉体育中心安排了车载公厕、集装箱式公厕、单体公厕等多种移动厕所。18 日晚 7 时,由于运动员和演职人员从 1 号通道排队进场,人流量大,一辆车载公厕从 2 号通道移到 1 号通道,满足大家使用需求。

教科书式散场

是城市送上的巨大惊喜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几万人“方便”问题真的挺方便

车载公厕哪儿人多就开到哪儿军运会开幕式日 武汉地铁连续运营20小时

1小时内,两个地铁站有序疏散3万观众

守着垃圾压缩设备24小时,在场外看主火炬点燃

体育中心共设了2个垃圾清运点,还安放了6台移动式垃圾压缩箱,为了方便快速收运垃圾,还有一台垃圾压缩车在场馆沿途收集垃圾。垃圾装满后,立即运往垃圾处理场。

肖泽负责武汉体育中心垃圾清运工作,18日凌晨4时30分,他已经入场准备,一直工作至19日凌晨4时。“垃圾要分批及时清运,所以要保证垃圾压缩清运设备正常运转。”肖泽说,6个移动式垃圾

压缩箱是电动液压设备,经过一天运转,一切正常,机械化作业也帮助加快了垃圾清运速度。据了解,垃圾清运点的设置、垃圾压缩箱的数量,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先预测可能产生的垃圾量、人流走向,再来安排设备数量和点位,达到最优化。

晚上开幕式,场内人声鼎沸,当主火炬点亮时,肖泽他们就在场外距离主火炬台100米的地方守护着垃圾压缩设备运行。晚上11时许,散场时,很多观

众没有把垃圾乱扔在看台,而是带出场外扔进垃圾桶内。此时,环卫工人已经准备好,快速清运垃圾。

开幕式当天,武汉体育中心两场一馆共清运垃圾60吨。

19 日凌晨 5 时,环卫工人完成了所有垃圾清扫、清运工作,场内“不见一片垃圾”。早上8时,当运动员和观众走进武汉体育中心时,所见之处干净如新。

激情澎湃看演出 清清爽爽地离开

开幕式后6万观众席几乎没垃圾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康鹏 通讯员肖莉 廖莹

2019年10月18日,武汉体育中心,观众坐在放有垃圾袋的座位上观看开幕式 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开幕式演职人员使用车载公厕 开发区城管供图军运会开幕式结束后,观众在三角湖站有序进站

通讯员产启斗 摄

“军运会开幕式现场,6万

个观众席上,没有设一个垃圾

桶。主体育场的 600 个垃圾

桶,大部分位于二层环道和场

外。而开幕式结束,我们的环

卫人员入场时,却发现地上几

乎没有垃圾。大家把垃圾全

部放进事先为观众准备好的

白色帆布袋里带走了!”10 月

19日,武汉体育中心相关负责

人宋明亮向长江日报记者发

出感慨,“可见我们武汉市民

和各国军人运动员的文明素

质真高!”

主体育场8吨垃圾投入了600个垃圾桶

宋明亮负责武汉体育中心场馆内部的保洁工作,他介绍:“开幕式时,只有嘉宾、观众、志愿者等工作人员才能进入内场,保洁工人并没有权限,所以开幕式的2个小时,观众席是没有人做卫生的,卫生全靠观众自觉维护。”

记者从军运会开闭幕式运行中心了解到,18日一早,1500名志愿者分发了5万多个帆布袋(里面除了有节目单、瓶装水之外,还有一个纸质垃圾

袋),整齐摆放在观众席每一个座位的靠背上。据了解,军运会开幕式当天迎来 5 万多名

观众、1 万名演职人员,数万人现场早中晚餐之后,大家自觉把垃圾装袋带走,或投入场外的600 个垃圾桶中。“主要是可回收的塑料袋,以及一些食品残余。”宋明亮介绍,主体育场 6 万多观众、演职人员,一共产生了 8 吨多垃圾,出动了 5 台垃圾压缩车才运走,现场丝毫不乱。

据悉,在军运开幕前一个星期,体育中心就已经做了保洁,在搭建舞台、灯光时,还会不停产生建筑垃圾、灰尘,每天要反复巩固。“主体育场上不了设备,所有的保洁都是人工去做的。”宋明亮介绍,18日,开幕式观众进场前,体育中心场内300名保洁工人对45个分区、近6万个座椅,一个个进行了清洁。19日,他们一直忙到凌晨5点才收工,主要是进行分拣,再回收、压缩、外运。

早上7时,体育中心范围内所有路面已经整洁一新

主体育场外,还有180名环卫工人在奉献。郑巧玲在体育中心附近做了20年环卫,18日

凌晨5时,天还没亮,她穿上橙色工作服从太子湖路步行至武汉体育中心,在1号检票口安检后开始一天的清扫保洁工作。她说:“今天是开幕式,我

早上4点就起来了,内心蛮激动,感觉和平时工作时的心情不太一样。”

早上5时30分,主体育场外180名环卫工人投入清扫。体育中心按两场一馆分成3个区域,除了人工清扫,还有3台吸扫车、2台高压推洗车对体育

场路面进行清扫。高压推洗车清扫路面后,吸扫车再来清扫路边人字沟。7时,体育中心范围内所有路面已经整洁一新。随后,环卫工人把垃圾桶再清洗一遍,套上新垃圾袋,并按照军运会组委会规定的点位摆放好。

垃圾桶满了,5分钟内换一个干净桶

7时许,郑巧玲等人快速吃完早餐,迅速投入到循环保洁工作中。8时以后,随着大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开始入场,垃圾桶内的早餐包装袋也越来越多。她说:“大概10点左右,我们要来回保洁,还要不停地翻看各个垃圾桶,发现满了立刻就要清运。”

中午11时30分,体育中心开始向工作人员发

餐,午餐过后,所有的垃圾箱几乎都装满了。“午餐和晚餐时间是保洁压力最大的时候。”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环卫相关负责人说,因为几万人就餐,所产生的饮料空瓶、塑料袋、纸盒等垃圾量较大。“从12时30分开始清理垃圾,必须在1个小时内清完。”

下午,大批演职人员、运动员开始入场,产

生的垃圾数量就更多了。该负责人说:“进餐的时间,垃圾产生得很快,我们必须立刻清运走。”等大批观众开始进场时,完全看不见垃圾。

区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现场,垃圾桶满了,近距离的5分钟内换一个干净桶,远距离的10分钟内完成更换。”

18日凌晨5时多,环卫工人排队进场作业 长江日报记者宋明亮 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