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周瑜、包拯、李鸿章、刘铭传、李克农、张治中……无数名人在历史浪涛

的潮涌下,用自己的智慧与奉献,让“合肥”二字在时间长河中愈发锃亮。

如今的合肥,已经将深厚的文化精华浸入到城市的每一处角落。

背靠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南路,包公祠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徐徐走近包公祠大门,一座白底黑框墙首先映入眼帘,墙壁前

后正中均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包公祠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鼓石”。

为了让城市文化有处可寻,历史记忆有所积淀,2018年,合肥完成了首批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申报了一批历史文化街区,长江饭店、大钟楼、

逍遥津湖心亭……这些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按照“一处一档”的要求建立了完整信息档案,从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稀有程度、建筑

使用现状等方面均有记录,此外,合肥市还鼓励为历史建筑设置二维码,紧跟潮流,让历史文化也不“落伍”,游客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查询相关建筑的“前世今

生”。近年来,合肥市还在积极保护老城区的文庙等历史资源,改造四古巷、拱辰街等

老街巷,打好“合肥记忆”这张牌,延续合肥历史文脉。“包公文化呈现的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这两天,我看到的是一个兼具现代化和

人文历史底蕴的科技之城。”在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朔的眼中,合肥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面貌。 晨报记者 刘梅梅 刘小容/文 李福凯 高博/摄

晨报制图 朱佩佩

他们眼中的合肥,不仅“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更是“一座兼具现代化和人文历史底蕴的科技之城”。与科技相遇、聆听合肥声音,他们盛赞“这是一匹奔驰在科技创新大道上的‘黑马’”。

依靠科技与产业创新,一路追赶、后来居上,昔日“三五之地”的江淮小城,转眼崛起,向引领全国、剑指世界的“创新之都”阔步迈进。10月21日-22

日,为期两天的“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合肥行”活动,不断刷新“大咖”们的合肥印象;一项项“世界第一”的科技成果与独具

魅力的人文史蕴赢得他们一次次“点赞”。

10月21日,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安徽省作家协会、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合肥行”活动正式启幕。

10秒钟写出一篇发言稿的“AI智能写作平台系统”、能听懂语音指令还能上网检索的“智能鼠标”、可以对动态交通违法行为自动抓拍的机器人、支持 58个国家语言的“网红”翻译机、利用“5G+VR+智慧旅游技术”能让远在合

肥的“大咖”们“置身黄山”……为期两天的“合肥之旅”中,沿着中国声谷、科大讯飞、中科大、安徽创新馆、长临河古镇、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十多个行程点“逛一圈”,在诸多科技创新面前,网络作家大咖们直呼“颠覆想象”;而这里的科技创新、城市发展、历史底蕴也在不断刷新着他们的“合肥印象”。

他们眼中的合肥,不仅“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更是“一座兼具现代化和人文历史底蕴的科技之城”,也是一匹奔驰在科技创新大道上的“黑马”。

从曾经的“江淮小邑”,迈向当前的“创新之都”,合肥的活力迸发让世界瞩目。

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窗式空调机、第一台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第一台江淮牌载货汽车、世界第一台

VCD、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世界第一台变容式冰箱……网络作家们走进安徽创新馆,整面墙的“第一”让他们

大为赞叹。不仅是历史上的多个技术“第一”,如今的合肥,科技创新

跑步不停歇,多项科研成果正在领跑世界。穿过安徽创新馆内的“量子隧道”,网络作家们仔细倾听

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世界第一条纯电动公交车线路、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等

与合肥结缘的故事。“还真没想到,合肥的科技成果这么多,而且还都是世界领先的水平。”边走边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

辛感慨万千。叶辛说,之前曾因为工作关系来过安徽很多次,也曾到过合

肥,但都是匆匆而过。“知道这次要来合肥,我对这座城市就格外关注,碰巧今年‘十一’期间在央视上看到八分钟的天鹅湖夜景,

那真是太美了,完全是一个崭新的合肥。”对于合肥的变化,叶辛在这两天的行程中感受深刻。

“当我们对合肥的印象还停留在‘一座中部省会城市’时,这里已通过系列科技创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比如,我们刚刚在安徽创新

馆里就看到很多‘中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让所有人对这座城市刮目相看。”对叶辛而言,这两天的行程是“真正把脚步留在合肥”的一次“创新之

旅”。创新,赋能城市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到正式获批综合性

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基因积淀越来越深厚,创新名片愈发闪亮。合肥,成为全国唯一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的城

市。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正让这座城市释放前所未有的“魅力”。

在安徽创新馆1号馆2楼的“智能机器人”展区,一大批机器人展示“才艺”,它们文能写书法、武能比剑术,接骨、救援更是不在话下。

顺着讲解员手指方向,一块大屏幕上正实时显示黄山风景区“光明顶”的旅游现场。“应用5G+VR+智慧旅游技术,通过黄山光明顶、玉屏楼5G基站,能将现场拍摄画面传输至合肥站点。”

“这里所展示的画面,就是应用5G技术实时传输过来的?”对于5G技术与旅游结合,江苏省网络作协常务副主席吴正俊兴致勃勃。“对,通过这些技术的叠加使用,就能实现远程360度的VR纵览黄山美景,让游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置身其中’感受黄山美景。”据讲解员介绍,目前,安徽创新馆也是国内首个5G全覆盖的展馆。

在安徽创新馆出口,网络作家“大咖”们在点赞墙前为合肥多项科技创新“点赞”。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2014年9月,合肥与南京、杭州一起,被列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2015年9月,安徽省成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合肥市同步实施;2016年 6月,国家批复在合

肥、芜湖、蚌埠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 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8年6月,合肥

又成为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不断汇聚科技智力,合肥成果丰硕。在科学岛,

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实现 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稳态强磁场装置,创造了三项水冷磁体世

界纪录,研制的混合磁体稳态磁场强度达42.9T,使我国稳态强磁场科学研究条件跃升至世界领先水平;

位于中科大西校区的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合肥光源),是我国首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

辐射光源……在这片“创新的土壤”上,一项项科学技术上的“世

界第一”,实现了中国科技成果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站在大科学装置模型前,网络作家们聆听当初“哈佛八剑客”归国并扎根科学岛搞科研的故事。

除了强大的科研资源和平台搭建,深知“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的合肥,近年来,也不断吸引国内外

优秀人才加入,为城市未来发展“蓄力”。在深化高校合作、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合肥

持续支持建设了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

研究院、北航科学城、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如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已呈

“井喷之势”。

当前,一大批超前谋划的“未来产业”,正成为推动合肥发展的新引擎。这其中,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语音智能产业已吸引世界目光。

“与科技相遇”之后,在中国声谷和科大讯飞,网络作家“大咖”们开始“聆听合肥声音”。

在这里,AI智能写作平台系统现场“接题”,十秒钟完成一篇以“世界制造业大会”为关键词的演讲稿;能听懂语音指令的“智能鼠标”;能支持58个国家语言的“网红”翻译机;让多位作家“心动”的“智能办公本”……展厅中,多样化的科技创新产品牢牢吸引网络作家“大咖”的眼球。

“无论是中国声谷里的一系列技术孵化产品,还是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上的应用,今天逛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合肥真的发展太快了,在科技创新上绝对是走在前列。”在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看来,如今的合肥,像是一匹“黑马”奔驰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

如他所言,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合肥市飞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令人瞩目,众多战新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比如,语音产业获批首个“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列入安徽省、工信部共同打造的千亿产业;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集成电路产业被工信部列为全国9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被国家发改委列为14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之一;光伏新能源产业应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跻身“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城市”……

而重大创新成果,离不开优势平台的搭建。近年来,合肥市全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组成的“2+8+N+3”的创新体系,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特别是围绕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培育超导技术、雷达、智能语音、核聚变与强磁场等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先导产业。

赋能合肥发展的科技创新,让网络作家们“大开眼界”;展现城市气质的文化旅游,则让“大咖”们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

在长临河古镇,推开一扇扇古朴的木门,“大咖”们在青砖黛瓦中开启了一段时光之旅。

这里源于三国赤乌年间,位居巢湖之滨,山环水绕,自古是商品集散之地。为了留住历史气息,维护城市文化脉动,合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建设,不断充实古镇文化内涵,挖掘古镇文化资源。庐剧演出、摄影作品展、书画作品展、

周末大舞台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长期举办;不断开发吴忠性旧居、民俗文化馆、六家畈古民居、老报馆、根雕

馆、老照相馆等传承文化景点,聚焦巢湖岸边水乡古镇文化特色,向外界展示合肥人文风光。

“这是我第一次来合肥,可以说这一趟合肥之旅,是‘科技之美’与‘乡村之美’的结合。”走在长临河古镇的古朴街道上,四川省网络作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邓子强不断刷新着对合肥的印象。

“没来之前,我对安徽的印象还停留在‘农业大省’上,实地走一圈才知道,原来,这里的人文风光和科技一样,值得一看。”对于合肥的乡村旅游,邓子强也给出了建议。“你看,合肥有这么多的科技创新,并通过中国声谷、中科大先研院等孵化出产品,那么,这些科技产品是不是可以和当地

的旅游相结合,多发展出一些‘科技+文创’的产品来。”在他看来,“科技+文创”的结合,将助力合肥打出科创品

牌。而这,确实是近年来合肥市在文旅发展上探究的方向。在保护、开发文旅项目的同时,近年来,合肥市在不断探

索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多元化发展具有合肥特色的旅游项目。比如,红色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成为文旅发展的主流,

合肥市坚持高端定位,打造具有创意性、文化性、高端性和品牌性的文旅项目;坚持创新推动,举办对接会,推动文化与旅游牵

手深耕、融合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三河古镇、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如今,一处处文化景点成为假期网红“打卡”点,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实现文化与旅游共生共融。

走在合肥这座“江淮之邑”,一步一地标、步步皆成景。烟波浩渺的巢湖岸边,一艘似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巍然屹立,重现了

渡江战船登陆的历史瞬间。在讲解员的讲解下,网络作家们全面了解渡江战役始末,仔细端详馆中所存的这些锈迹斑斑的历史遗物。

“二十多年前我就来合肥看过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我还记得那时候正下着雨,几间小房子里面陈列着一些渡江战役的史料文物。”如今,合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天体物理学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孙正凡惊讶不已。“合肥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将这些人文历史景点建成了城市文化地标。现在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建得很有特色,建筑内外的每一处细节都有历史意义,我们需要这样的地方来不断提醒我们,牢记历史,不忘使命。”

作为合肥文化地标之一,屹立巢湖之滨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年接待量达140万人次,并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第一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是安徽省唯一荣获该称号的教育基地。

而今,安徽名人馆、李鸿章故居、市文化馆新馆等一批市级文化场馆也一一建成。一座座文化高地承载着历史记忆,紧跟着时代潮流,提升着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包公祠、明教寺、李鸿章故居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地标,以李克农故居、张治中故居和渡江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地标在合肥大发展的背景下自带亮点,为合肥文化建设增添风采。

文化场馆不但要建起来,还得用起来。近年来,全市各个公共文化场馆围绕基本文化服务功能,精心设置服务项目,提高设施利用率,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市少儿图书馆推出《“流动的书香”——汽车图书馆服务偏远地区和农村留守儿童》项目,先后获2018年全国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优秀案例”、安徽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十佳优秀创新案例”。新春文化庙会、全民文化活动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以及“大湖名城·悦读合肥”全民阅读活动等文化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网络作家“大咖”在安徽创新馆的点赞墙前为合肥多项科技创新“点赞”。

安徽创新馆内,一大批机器人展示“才艺”,它们文能写书法、武能比剑术。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正在体验“智能办公本”。

网络作家们一起行走在长临河老街,了解合肥的文化历史和旅游新模式。

网络作家们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内参观,感受合肥文化新地标。

网络作家们参观包公祠。

刷新“合肥印象”一座兼具现代化和人文历史底蕴的“科技之城”

展创新魅力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合肥释放前所未有的“魅力”

中国著名网络作家组队在科大讯飞展厅内体验语音智能技术。

与科技相遇汇聚科技智力、合肥成果丰硕“大咖”们为合肥科技“点赞”

聆听合肥声音超前谋划一大批“未来产业”推动合肥发展新引擎

文化地标一个个文化地标拔地而起孕育合肥文化“强基因”

历史文脉打好“合肥记忆”这张牌延续合肥历史文脉

创新文旅新模式创新“科技+文创”模式助力合肥打出文旅新品牌

A08-09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首席编辑/汪维 美编/朱佩佩 校对/李晓艳 主办 : 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 / 合肥报业传媒集团 承办 :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