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庄奴们的理想与荣光 - jcrb.comnewspaper.jcrb.com/2017/20170113/20170113_006/news... · 杀气,估摸着别说心里有鬼的嫌疑 人,就是没干坏事的人和他对上一

LüHAIFUKAN

副刊 纵横 6版

蹊跷翻供吕燕群 蓝向东

改革开放初期, 在北京西二环一带盖起了一片楼房, 也就是在这片被人羡慕的楼房里发生了一起强奸杀人案件, 被害人是住在这片楼群附近的一名小女孩。

公安局侦查员通过反复排查, 最终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在为这一带供暖的司炉工———一名中年男子身上。

嫌疑人到案后, 经过与预审员几轮的较量, 终于供认先奸后杀的作案经过。

当预审员再次提审这名犯罪嫌疑人, 宣布逮捕并让他在逮捕通知书上签字时, 不料嫌疑人情绪一下失控:“冤枉啊! 人不是我杀的,我不签字,不签字!”嫌疑人又哭又闹。他翻供了。

预审员紧张起来, 案子即将到了法定结案日期, 此凶杀案已向外界宣布告破, 相关领导也听取过预审员对这名犯罪嫌疑人认罪情况的汇报,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如何了结?犯罪嫌疑人是捕是放?如何向领导作出合理的解释?

预审员急了,分局领导也急了。“抓紧一切时间再审,一定要

确认他是否是真凶!”分局领导下了死命令。无奈,预审员无论再怎么提审这名犯罪嫌疑人, 其一口咬定自己无罪。

他到底是不是真凶? 此案陷入僵局。

紧急研究之后, 分局领导作出更换预审员从头再审的决定。

为什么要更换预审员? 为什么下决心从头再审? 因为嫌疑人回答预审科长问话时说了: 是你

们的“提审”告诉我只要说了就能得到宽大, 我为了能早日出去就按着他的意思“顺杆爬了”。

“那你为什么能说出你的作案工具和作案过程呢?”科长问嫌疑人。“我说我想不起来, 后来是提审给我一步步点的。”

科长找到预审员核实。“您要这么一问,还真是。”预

审员承认,“当时不就是要案子心切吗?在他不交代问题时,拿证据点过他。 在向他交代政策时口子给他拉大了一些。”

看来, 在这点上犯罪嫌疑人倒是没说假话。

不得已,这案子交给了一位老预审员。老预审员重新接案、阅卷、提审。他把之前的讯问笔录反复看了多遍,对这名犯罪嫌疑人的性格取向、社会背景、家庭情况等全摸了一遍,便开始新的一轮讯问。

两个晚上的讯问,犯罪嫌疑人终于又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局长 , 人 , 百分百是他杀的。”这名老预审员重新向领导汇报案子时肯定地说。

“你用什么肯定!?这可是人命关天的案件哪!”局长将信将疑。

于是, 这名老预审员道出了他的依据。

当犯罪嫌疑人在这名老预审员面前再一次陈述犯罪时, 老预审员不动声色地问了他一句:“那根灯绳儿是怎么到你手里的?”

“我想用绳子勒死她,找不到绳子就看到了灯绳儿,我拽了几下没拽下来,就用打火机给烧断后拿下来勒的。”嫌疑人不假思索地说。

“局长,关于灯绳儿是怎么断的,我问过前面的那个预审员,问过书记员,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不知道呢? 因为刑侦部门在送来的卷宗里只表述灯绳儿是作案工具, 却没有表述灯绳儿的来源, 他们当然不知道灯绳儿的来源。 我通过刑侦技术科再次到现场取证, 证实死者脖子上的灯绳儿是现场被火烧断取下来的灯绳儿。推理:在卷宗里没有火烧灯绳儿的文字记载和照片, 预审员就不会知道这个细节, 他们不知道这个细节,即便他们引供诱供,也不可能拿他们都不知道的这个细节去点拨犯罪嫌疑人。 那么只有亲手去烧过这个灯绳儿的人,才会讲出这个细节!”

“好!” 局长兴奋地把桌子一拍:“捕!结案!往七处送人!”

老卢讲完这段故事深有感

触: 预审就是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相互较量的一个过程, 经验很重要,细节关系成败。并不是所有的嫌疑人都是草包, 真正的凶犯对自己的命运比别人更清楚 ,在与法律的博弈中更是绞尽脑汁,为了逃避法律制裁,甚至给你装疯卖傻,给你“挖坑”。

嫌疑人或被告人翻供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能遇到。但翻供的性质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属于嫌疑人或被告人不如实供述,有的是一开始不如实供述,后来做了如实的供述。 至于翻供的原因,具体到个案也是千差万别。对于翻供的案件,侦查人员、公诉人、 主审法官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容易导致冤假错案。

接下来, 老卢给我们讲了另一个“翻供”的故事。

“这个案件被告人翻供更有意思,但案件不是我办的,而是一位老法官亲口对我说的,不过呢,这里边也有老预审员的功劳。”

那位老法官提到他当年在北京市高级法院工作期间, 一位比较年轻且颇有学识的女法官办理的一起死刑案件。 这起案件在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口供相对比较稳定, 却在法官讯问被告人之时,出现了翻供。在被告人翻供之后,法官又仔细地阅卷,逐渐确信这很可能是一起冤案。

在向老法官汇报此案时 ,女法官情绪十分激动:“这肯定是一起错案, 至少也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应该作无罪判决!”

那位老法官耐心地听完了案

件汇报,也觉得被告人翻供有些蹊跷。不过,他对这名年轻法官比较了解,便安慰道:“你别着急,口供发生变化必然有原因。 我看这样,你和老庭长再去看守所提讯一次。另外,让本案的老预审员在场。”

刑庭庭长是一位审判经验相当丰富的老同志,而这起案件的预审员也是一位资深的老侦查员。

还是那间预审室, 还是那位预审员。只不过,老预审在旁边坐着,什么也没说。

讯问当然还是那位年轻的法官主持的, 可令她万万想不到的是,既没有重申刑事政策,也没有采取什么给被害人施加心理压力的措施, 被告人却一五一十地做了与侦查、 起诉阶段完全一致的有罪供述。

“那么,你为什么翻供呢?”老法官问他。

“这个……我看这位女法官年轻,没经验,好糊弄。”被告人憋了半天终于道破了“天机”。

这席话弄得在场的女法官一个大红脸。

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早些年遇到丰台公安分局的一位老预审员,黑黑的脸上阴沉沉的找不到一丝笑意,那两眼透出一股子阴冷的杀气,估摸着别说心里有鬼的嫌疑人,就是没干坏事的人和他对上一眼,心里也会“咯噔”一下。

这大概是搞预审都“挂相”吧!我们问了老卢一个棘手的问

题:“在您的执法生涯中, 刑讯逼供和诱供是不是比较常见?”

“当年刑讯逼供在我们炮局绝对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北京,如果说在办案中确实存在刑讯和诱供的话, 那是因为破案心切,也是立功心切。但无论是刑讯还是诱供、指供,那说到底也是预审员没本事的表现。”他明确地说。

庄奴们的理想与荣光叶克飞

前些日子读过一本极好的台版书《不枉此生———潘垒回忆录》,为潘垒口述、左桂芳撰写。如今说起潘垒,声名不彰, 可在上世纪 50 年代到 70年代,他可是港台两地最能“折腾”的人之一。

1949 年 ,潘垒在台湾创办 《宝岛文艺》, 是当时台湾唯一大型文艺刊物,给无数初至台湾的名家提供了抒怀之地 。《宝岛文艺 》 由潘垒自掏腰包 ,无发行收入也无广告 。也正因潘垒仗义疏财,有此义举,才有次年《野风》《半月文艺》和《文艺创作》等文艺杂志的相继兴起。潘垒自己也是台湾最好的作家之一,《红河三部曲》堪称史诗,连续三年获中华文艺奖。

后来他进入电影圈,成为台湾最知名的文艺片编导。如今赴台旅行者常去的野柳 ,就是其导演处女作 《情人石》的取景地。他也曾为邵氏拍片,佳作甚多。1968 年由胡燕妮和凌云担纲的旧版《新不了情》也由其导演。

说他爱“折腾”,不仅因他能写能拍 。他还曾创办 “现代电影电视实验中心制片厂”, 自行设计连邵逸夫都深感兴趣的片场,业余时间还酷爱电器发明。

潘垒人生的前半段更为传奇。他本是在越南出生的华侨 ,家境富裕 。虽然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 , 抗战时却毅然参军 ,赴印度接受美式特训 ,成为那个年代相当稀罕的机械技

师 ,最擅长装卸车辆 ,对发动机十分熟悉———这也是他一生着迷发明电器的因由 。 他曾在滇缅公路流血流汗 , 屡屡乘机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这一死亡航线 。 抗战后辗转上海 、香港 ,颇多奇遇 ,后来送某大人物家眷前往台湾 , 却因时局之变而无法回到大陆。

每一代人的人生都不可复制,潘垒这代人似乎尤其如此。他们生逢民国,经历抗战,留在大陆的,前往台湾的,人生都不免跌宕。这样的大时代,这样的颠沛流离却又不失波澜壮阔,为历史所仅有 。所以 ,每个从这大时代中走过的人,都能将自己活成一部

活字典。哪怕只将些许人生跌宕与自身才气相融,都可呈现为动魄惊心的作品。

庄奴也是如此 ,而且 ,他的一生与潘垒颇多相似之处。他 1922 年出生于北京, 毕业于北平中华新闻学院。1949 年前往台湾,做过记者、编辑,演过话剧, 但以歌词创作享誉台湾。他填词 50 年,作品超过 3000 首,以他自己的诗作来形容 ,便是 “行云流水五十年,吟风弄月歌三千”。

邓丽君的《小城故事》《甜蜜蜜》和《又见炊烟》都是他的作品,据统计,邓丽君的 503 首歌曲中, 庄奴填词的曲目占比 80%!此外,如齐秦的《又见溜溜的她》,千百惠的《走过咖啡屋》,还有高凌风原唱、被费翔翻唱的那首《冬天里的一把火》等,亦出自其手。

庄奴原名王景羲,小时候曾就读的育英学校 ,实在是大名鼎鼎 。有人曾把民国时代的育英学校与如今的育英中学混淆,其实二者大大不同。

如今的育英中学 , 始建于 1948年,前身是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校, 诞生于西柏坡,1949 年迁入北京。庄奴就读的育英学校则是如今的北京二十五中,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于 1864 年, 是北京引进西方科学,开展现代教育最早的学校。

庄奴的父亲是西北军将领,但家境窘迫。免收学费的教会学校堪称及时雨, 而早已坚持多年的现代教育,

也让庄奴得到了极好的启蒙。家学渊源也是一大因素,他的母亲是出身名门、 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的大家闺秀,常以唐诗宋词为教材, 为庄奴启蒙,培养了他对文字的敏感和审美。

中学毕业后 , 庄奴考取多所学校 , 其中包括北大 , 但最终选择了并不知名的中华新闻学院 , 原因也是该校不但免学费和伙食费 , 还会给每个学生发一袋面 , 这袋面可用于养家糊口。

从新闻学院毕业后,庄奴先后在《新民报》当过记者、编辑、分社主任,但他一心参加抗战, 打算报考空军,于是悄然离家———潘垒当年也是如此, 真不知道当年有多少热血少年,既满腔报国热血,又深恐家人担心阻拦,便悄然离去。

庄奴考入位于成都的空军机械学校学习地勤 ,但刚一毕业 ,抗战便已结束。此后,因他有文艺专长,被调入文工团。1949 年, 其所在部队受命开赴台湾, 临行前他曾匆匆返家,但随即离去,这一走,便与父母永别。

这样的故事,在那个时代实在太多 。潘垒也一样 ,在抗战中出生入死的他,战后辗转香港、上海,后来返回越南家乡, 本以为可以一家团聚,谁知回家不久, 便因越南政局动荡,他作为曾经的国军, 为越共所不容,被逼离开越南,就此与父母永诀。

50 年代的台湾 ,人心惶惶 ,甚至

充满末世情结,经济也仍薄弱,人们生活困苦。潘垒有能力创办《宝岛文艺》,是因为他原本家境殷实; 而庄奴随军来到台湾,尽管担任军报编辑,有上尉军衔, 但每月薪水不过 37 元台币,只够勉强度日。他写诗写文写词,初衷都是为了改善生活。 即使比他阔绰得多的潘垒,将全副身家投入《宝岛文艺》刊物后,也只能靠卖文为生,去电影公司做编剧其实也是卖文的一部分。

但在那个物质贫瘠,精神生活也贫瘠 , 甚至连卖文都无处可卖的时代 ,才华却无法被掩盖 ,机会总会适时而来 。庄奴就是在那时 ,以清新的短诗、 散文和小说逐渐改善了生活,也得到了作曲家周蓝萍的注意———而这位周蓝萍 , 恰恰是潘垒的老搭档,在《不枉此生》一书中着墨甚多。

周蓝萍作曲的作品中 ,《绿岛小夜曲》《高山青 》《月光小夜曲 》和 《山前山后百花开 》等都是名作 ,他也曾随潘垒前往香港为邵氏工作,邵氏当时盛行的黄梅戏电影中的插曲多半由其创作 。也正是他 ,请庄奴担任歌舞片《水摆夷之恋》的歌词创作,其中由庄奴作词 、周蓝萍作曲 、凤飞飞演唱的《愿嫁汉家郎》风靡一时。

这种“简陋年代”里的成功,似乎总是水到渠成 ,无须喧嚣 。即使颠沛流离,可他们并不需要担心满腔热血无处安放。

庄奴的词作 ,文字极简单 ,但清新隽永,加上他本人深受唐诗宋词熏陶 ,语感和韵律感极强 ,在那个时代受宠实属当然 。可相比之下 ,我更愿意探寻的是他以及那代人的人生选择,他们吃过的苦,他们走过的路,他们的理想与荣光,都已无法复制。

电子信箱:8259100@sina.com

偷卖祖坟地案:清代判例法遗存刘文基

总括清朝刑事重案的 《刑案汇览》,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成案、说帖、通行。通俗概括,“成案”就是判例,是可以比照判决的案例;“通行” 是颁布各地作为审理刑事案件的依据, 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说帖” 则介于二者之间, 是中央三法司对地方呈报的重罪案件所拟意见书, 由刑部律例馆备馆存查,有的还编纂为例,作为大修律例的重要参考。

通过清朝嘉靖二十一年 (公元 1816 年 )刑部 “说帖 ”中的偷挖、 出卖祖坟案, 可以直观感受“说帖”的功用。案例事实如下:江西人周仁书等, 因邻居朱东升要出钱购买其八辈子祖先周希令的风水坟地,见利忘义,欣然答应。周仁书等人刨开祖坟, 发现棺材早已腐朽、脱落,骨殖已经陷入泥土。周仁书等就买上坛子,捡拾祖先骸骨,搬到别处另行安葬。后被人控告案发。

江西省巡抚经审查认为,《大清刑律》对“发冢”有专门规定。子孙发掘父母、祖父母坟冢,不分主犯、从犯,一律严惩。已经发掘、尚未见到棺椁的,判处绞刑,立即执

行;打开棺材的,也判处斩刑,立即执行;打开棺材、见到尸骨的,凌迟处死。 如果子孙以外的其他人参与实施的,分别以主犯、从犯之责,予以处理。

审案巡抚认为, 周仁书等因为贪图出卖祖坟得利,发掘祖坟,另行安葬,导致祖先尸骨暴露。寻根究底,其祖先尸骨暴露,出乎他们的意料。其情节和罪行,与为盗取棺椁中财物、 故意将祖先尸骨暴露明显不同, 律例并无专门规定。但律例所附声明中,将普通人发掘塌陷坟墓致使尸骨暴露和盗窃尚未出殡、 埋葬的棺材相提并论。因此,将周仁书等人参照盗窃尚未出殡、 埋葬的祖父母尸棺的规定,不分主从犯,按开棺见尸的情形,判处斩刑,立即执行。

而朱东升是始作俑者, 周希令尸骨的暴露和周仁书等人被判处死刑,寻根究底,都是朱东升引起的。因此,将朱东升依照发掘年久塌陷的坟墓而开棺见尸的规定,对作案一次的首犯,发配到边远地区充军。

案件判决之后, 江西省以此将案件上报刑部。

刑部查得,嘉靖十六年,安徽省提交刑部律例馆审核的普通百姓文杆伙同徐牡丹发掘吴廷旺家祖坟、盗葬其亲属一案。该案中,文杆因为吴廷旺家业兴旺, 认为其祖坟一定是风水宝地, 因此想偷偷发掘其祖坟, 将自己亲属的尸骨埋葬进去。此后,文杆等人将吴廷旺祖坟挖开一个洞, 文杆亲属骨殖放入椁内, 后盖上石板逃散。 安徽省依照贪图他人风水坟地,将年久坟墓发掘,开棺见尸,将文杆判处绞监候。

刑部律例馆当时审核认为 ,文杆发掘吴廷旺家远祖坟墓 ,本来目的是将自己亲人的骨殖安葬到其中,本意并不想打开棺材。文杆在盗葬时,只是挖落椁砖,看见棺木腐朽,中间只有土堆,也并没刨动, 也并未看见吴家祖先的尸骨。 安徽省将文杆依照开棺见尸的规定,判处绞监候,存在错误。刑部据此拟稿驳回安徽省的处理意见。此后嘉靖皇帝作出圣旨,批准了刑部的意见。 后安徽省按照刑部意见,将文杆判处军刑。

可见, 贪图他人风水坟地,偷窃发掘坟墓,必须是开棺见尸,才判

处绞监候。文杆一案,刑部的复核意见非常明确。本案中,朱东升认为周仁书家的祖坟风水好,许诺出钱购买周家的祖坟地,让周仁书将其祖先搬迁他处安葬。朱东升的话,周仁书是否听从,周家是否搬迁祖坟、出卖坟地,完全自愿。朱东升既没有私自偷挖周家祖坟,也没有威逼强迫他们盗掘、出卖坟地,这与贪图他人风水坟地,偷挖坟墓明显不同。听从朱东升建议,搬迁祖坟的周仁书等人,也没有实施打开棺材的行为,购买坟地的朱东升自然更不会有打开棺材的用心。那么,购买坟地的朱东升,自然也不能按照偷挖坟墓、开棺见尸的条文,进行定罪处罚。

刑部认为, 只因为朱东升出钱购买坟地, 就按偷挖坟墓的律条进行连坐处理,既和律、例规定的本意不合, 也和刑部之前处理的文杆一案冲突。文杆一案说明,盗挖坟墓,并非是否暴露尸骨,全部判处绞监候。况且,文杆案的处理时间,就在嘉靖十六年,该案并非陈年旧案,现在处理朱东升案,不能不考虑与之类似的文杆案。

总之,朱东升出钱引诱他人出卖祖坟地,应该不能认定为盗挖坟

墓。如果按照偷盗尚未出殡、埋葬尸骨的条文定罪处罚周仁书等,案犯朱东升也应该按照周仁书等罪犯的同样罪名, 进行公正处罚。因此,该案应该重新拟定处理意见。

嘉庆二十一年,刑部将该案作为说帖存档留查,作为办案参考。

刑部在朱东升一案中, 参照此前处理的文杆案, 提出对朱东升进行同样处理, 体现了司法公正的要求。普通老百姓不谙法条,往往看同样案件是否作出同样处理。 我国虽然是成文法国家 ,但“两高” 都公布了一些指导性案例,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真正做到同样案件同样处理, 以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

三百年前的刑部批复, 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司法术语 ,但却渗透着现代司法精神。 界定开棺见尸, 要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不能只因为出现暴露尸骨的结果 , 就 认 定 为 开 棺 见尸———必须既有开棺见尸的结果, 也有开棺见尸的行为和犯罪意图, 才符合开棺见尸的构成要件,按相应法条进行处罚。

清代虽然没有共同犯罪理论,但刑部在该案批复中,提出朱东升和周仁书的犯罪身份、 角色关系,指出朱东升作为教唆犯,其定罪量刑不能超越周仁书等人的犯罪范畴。这与现代共同犯罪、教唆犯罪理论竟然不谋而合。

■文化时评■﹃现象级﹄不是吹大的肥皂泡

年终盘点,一家著名的文学刊物盘点出了过去的一年中刊发了多少“现象级的作品”。看罢这样的自我“总结”,我愣怔了大半天缓不过神来。 网络时代,不少人都喜欢用“大词”,颂扬与贬抑都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用“现象级”来赞誉文学作品的,大概还不多。

曾有文学评论家说文学没落了,这有点言过其实。 网络上一部部文学作品虽然粗制滥造的多, 但是也有不少受到追捧的。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也都有一批拥趸者。但是文学不复旧日的辉煌,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的环境中, 要产生“现象级”的作品,委实不太容易。自我期许是可以的,自我吹嘘好像就有点过了。

现象级源于英译 phenomenal 一词,人们把某个或某些事物的特殊性归结为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规律以及程度称为现象级。说得通俗些就是达到口碑相传,说得夸张一些就是让万人空巷。

据网上的资料,“现象级球员” 的称号最初出现在巴西足球天王罗纳尔多登陆亚平宁之后, 意大利的球迷赠给他的称号。罗纳尔多之后,“现象级”这个词汇的出现先是用在罗纳尔迪尼奥身上,现在大多用在了 C罗和梅西的身上。

那么我理解了,我喜欢的网球天王费德勒就是“现象级”的。他优雅的古典风格揉进现代网球技术,独步天下,无数的球迷为之痴狂。而“现象级作品”一定是很多人观看,很多人追捧,影响之大,几乎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指环王》《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是现象级的,当初不受人待见的《大话西游》也是现象级的……这样的名单很多,恕不一一举证。

至于文学作品,古今中外都不少。四大名著是现象级的, 以至于到今天我们还在言说、改变、诠释。莎士比亚的作品是现象级的,我们至今还在津津乐道。福尔摩斯系列是现象级的, 柯南道尔笔下的伦敦贝克街 221B号,至今是福尔摩斯

的拥趸者心中的圣殿。贝克街是真实存在于伦敦的街道,但是贝克街 221B却是一个不存在的地址。当时贝克街是东侧从南到北有 1号到 42号、 西侧由北到南是 44号到 85号。 如今, 贝克街221B被分配给夏洛克·福尔摩斯博物馆使用,以纪念这位世界著名的虚构侦探。 而真正的 221B号是英国国家教堂巨大的总堂,此地的房屋协会每周都会收到世界各地的福尔摩斯迷寄来的

100 多封信,而亲自造访教堂的人们,都可以免费拿到福尔摩斯简册与明信片。

我到伦敦的时候,就专门造访贝克街 221B,因为小时候我读《福尔摩斯探案集》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会追如今的每一部福尔摩斯新编影视剧,无一漏网。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也是一部现象级作品,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工藤新一做梦都想去贝克街一探究竟。

所以,“现象级”这个词,不是想用就用的,但是我们不仅在用而且滥用。其实不仅上文所述的文学刊物这样用,去年年初的一家出版社在新书发布会上就称其 “聚拢众多一线名家,出版了上百部原创精品”,并且“很多作品被称为现象级 ”。盘点“现象级”和预期“现象级”,其实都不是作者、编辑和出版者应该做的事情,是否“现象级”是由读者来评判、社会来检验的。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越俎代庖,而是一种浮夸风的泛滥。现象级作品,不是一个想吹就能吹大的肥皂泡。

其实并非优秀的作品才有“现象级”的称谓。《喜羊羊与灰太狼》我个人觉得就是一种不忍卒读的“现象级作品”,批评者也甚多,但是也架不住每天的电视里那只羊出来烦死你。据说《还珠格格》也是“现象级”,虽然我从来没看过。《士兵突击》《亮剑》是现象级的,但是抗日神剧也是“现象级”的。“现象级”这个词并不代表作品就一定优秀。我们经历过浮夸风,知道浮夸风带来的是什么,应该吸取教训。

《铁道飞虎》:历史不该戏谑林 强

带着岁末的喜庆,成龙携众多明星出演的《铁道飞虎》席卷而来。出于对动作片和历史题材的钟爱,我满怀着期待去观看了这部影片。

《铁道飞虎》讲述了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穿过山东境内的津浦铁路成为日军在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战略交通线之一。在津浦铁路枣庄段周边,活跃着一支民间抗日游击队,这支游击队主要由枣庄火车站的几名铁路工人组成。 他们白天在日本人占领并管理的火车站干活,晚上出来秘密活动,利用对铁路线的熟悉以及扒火车、开火车的特殊技能,以一支小小的游击队跟大批装备精良的日本正规军周旋较量。 当地老百姓给这支队伍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头,叫“铁道飞虎队”。

大咖担纲,搞笑依旧,武打动作亦很精彩的一部戏,在贺岁档上映的影片也定位于贺岁,观众的笑声足以证明,影片还是比较成功的。如果脱离历史背景,作为一名观众,我也会开怀大笑。但是“九·一八”的枪声犹可听到,卢沟桥上的硝烟依稀可见,影片的搞笑让人如鲠在喉,并不畅快。

《铁道飞虎》 延续了近年充斥银屏的抗日神剧的精神内核,以盲目乐观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弱智化日军为主要情节。虽然带有爱国的情怀,但是这种戏谑历史的做法不仅不值得提倡,还很危险,尤其是对这段充满血泪的历史。

周星驰的《功夫》里那个小人物阿鬼临死时说过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成龙作为国际功夫明星,拥趸众多影迷,号召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影片中的新生代演员也有很多粉丝,他们在影片中的表演都会给影迷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对青少年观众,可能会在头脑中形成对历史、对现实错误的认知。明星在选择影片时应有自己的底线,也应珍爱形象,珍爱自己的公信力。

爱国无错,但是需要理性。理性就需要认清自己,认清曾经的敌人,认清所处的世界。盲目和无知都是可怕的,尤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更不能把建立在无知和短视基础上的搞笑视为幽默,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很深远。中日之间的历史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铭记与反思,更需要真实的认知,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弱智化曾经的对手,无疑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讽。影片中的日本军人愚蠢至极、不堪一击,但就是这样的对手让中国半壁河山沦陷,中国军民伤亡共 3500 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 5600余亿美元。在我的家乡,一个冀东的普通农村,当年因有村民参加抗日武装,惨遭日军报复,在临近年关的一个冬日,一小撮日军对1000 余名手无寸铁的无辜村民进行了屠杀。 今天村里建有屠杀遗址纪念馆供人凭吊, 还有幸存的长者及其后人生活在村子中。想想他们,我们的这种“幽默”还是恰当的吗?

在纸质阅读日渐减少的今天,电影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电影传播正确的知识和价值观尤为可贵。敬畏历史,方可铭记历史,方可以史为鉴。传播“横店抗日”这种毫无价值的影视作品应该休矣。

■影像世界■

2017 年 1 月 13 日 星期五编辑 龙平川 校对 何 欣

■艺文新志■

■文史风尚■

■预审故事之二■

庄奴风采

北京“炮局”遗存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