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蔡康永现在的几档节目 相似度实在太高了 · 后操起家伙就要打。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样的 爆脾气老汉儿实在太多了,哪像现在的爹妈对

物品极简

物品不仅占据物理空间物品不仅占据物理空间,,还占据还占据““心理空间心理空间””

细节都做得这么到位细节都做得这么到位,,整部剧能差到哪儿去整部剧能差到哪儿去!!

1

最近有很多新剧开播,包括金世佳的《我们的四十年》、赵丽颖的《你和我的倾城时光》、董洁翟天临邱泽的《幸福一家人》、陆毅袁泉的《风再起时》。

但这么多部剧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的四十年》,一是因为我喜欢看年代剧,二就是确实是细节决定收视,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

2

《我们的四十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讲起,讲的正好是改革开放这四十年以来的事,对我这样的上了点岁数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帮着我们回忆过去呀。

说实话,我们的年代剧拍得还是不少,像

之前的《一年又一年》,前几年的《父母爱情》、去年的《鸡毛飞上天》,等等,都很好看。而《我们的四十年》夹在这一堆新剧里面,其实是很难引人注目的。而我之所以会看此剧,完全是因为瞟到男主角是金世佳。这段时间正好在追

《我就是演员》,而且看微博上对金世佳的演技夸得哟,就忍不住瞅了两眼。

顺便插播一下我对《我就是演员》的看法。这个节目里,目前为止我喜欢的参赛演员是刘欢、李倩、任素汐、金世佳。至于韩雪,她真是一个太神奇的存在了,在这个节目里,仿佛她演任何一场戏都有稳定甚至超水平的发挥,每个参赛者一到她面前,就仿佛只有被淘汰的份儿。但转念一想她演的电视剧,却好像一部也想不起来,就算想起来了,也觉得她演得也就那样,永远内敛,永远挂着一行晶莹剔透的泪,表情很少放开过。不像在《我就是演员》里,连哭的时候手指头怎么动都是有章法有感染力的。哦,真的,只能说她确实是一个比赛型选手,有爆发力,但没有持久性。

金世佳呢,我以前从来没看过他的戏,根本不晓得这个人。单从《我就是演员》里的表现来说,还真是我喜欢的那类,松弛、孤傲,满不在乎。所以,看到这个剧是他演的,自然就多看了几眼。

3

不看不要紧,一看就喜欢上了。说一个细节。金世佳演的冯都,他爸叫冯胜利。有一场戏,离家多年的冯都突然回来了,他爹冯胜利喜在心里,但表现出来的却是咬牙切齿的一句

“你多能耐呀,有本事你一辈子都别回来”,然后操起家伙就要打。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样的爆脾气老汉儿实在太多了,哪像现在的爹妈对

娃儿,不仅吃管住还要管心理建设,生怕哪句话伤害了他(她)脆弱的心灵。那时候哪这么复杂,打是亲骂是爱,就这么简单粗暴,所以这样的情节倒也符合当年的实情。

不过我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冯胜利身上那件毛衣——绝对的手织毛衣呀,一看那不太平整的针脚就晓得,而且那个颜色,灰的,跟当年我老汉儿的一模一样。当然,我觉得这不仅跟我老汉儿的一模一样,可能那个年代哪家哪户的男的都有这么一件毛衣吧。就冲这个细节,我就断定这个电视剧差不到哪儿去。后来一看,还真是,细节做得太好,海魂衫就不说了,还有那个铺盖,一面是花被面,一面是白土布,想当年我读初中的时候为了缝这样一床被子,手都被针戳出血了,至今想起都痛。

4

当然,除了这些细节,喜欢《我们的四十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的歌!片尾曲居然是快20年没听过了的《我的爱对你说》。“我的爱对你说一个故事,我的爱对你说一个现在,冬去了春来雪化了云开,我的爱在等待……”其中唱到“我的爱对你说一个现在”这句时,还好像一个年代久远的磁带受潮了,放起来突然有点卡,声音一下软了下去,挣扎了几下又对了……老歌、磁带、卡壳,天哪,这点小心思,直接要人命啊!

然而,除了《我的爱对你说》,这部剧里还出现了《人在旅途》《我不想说》,哪一首不是满满的回忆杀!《人在旅途》——新加坡、向云、陈之财,《我不想说》——外来妹,陈小艺、杨钰莹、上世纪八十年代席卷全国的南下打工潮……听到这些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歌,那些关于过往的回忆,带着这些关键词,一幕一幕,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回旋。 (贺和)

责编 李学莉 美编 杨培央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08有声有色 追剧听歌观影 周末一起娱乐

周末百科 总有一些常识让人恍然大悟

WEEKEND

1

宁静从来都不宁静。最近也没见她有什么新戏,却接连登了两次微博热搜。

第一次是她毫无征兆地在微博不指名不道姓地吐槽了某个“半老不老”的女演员。结果他的老板于正在没闹清楚她究竟骂谁的情况下,跑到评论里带节奏,接连把三个女演员拖下水,最后还甩锅宁静,让她下次直接说出名字,不要伤及无辜。

最近,宁静又到蔡康永的节目《恕我直言》做嘉宾,聊着聊着就大谈演员演技、评论真人秀,扯出一系列劲爆话题,让蔡康永抓头崩溃不敢接话,只得强行打住:“我不想再跟她讨论演技这件事情,我会给她惹麻烦。”结果宁静不以为意,还在自顾自地往下说,害得蔡康永直喊:“你一球接一球(丢过来),我接不住!”

2

恕我直言,关停《康熙来了》后到大陆捞金的蔡康永,几档节目的相似度实在太高。

尤其是《真相吧!花花万物》和《恕我直言》,两档节目的形式都是话题讨论,只是“真相”的讨论更倾向于消费,会说“只花200块钱买什么礼物最贴心”“第一次见面送什么见面礼”;“直言”的讨论更倾向于生活,会问“男生女生互相看不惯对方在什么地方花钱”“斥巨资制造浪漫有必要吗”。

节目主体都是蔡康永搭档女主持人,“真相”是搭档他的老搭档小S,请的嘉宾也都是“康熙”的老朋友,即便是玩老梗——小S和林志玲真真假假的斗气,沈玉琳的瞎扯鬼话张口就来……如今再看,也都成了甜蜜的“回忆杀”,追过“康熙”的人都知道。“直言”的搭档换成了江疏影,肤白貌美,逻辑清楚,懂自黑会接话,说起来算是合格,就是明星嘉宾及讨论团略显单调,翻来覆去都是“康熙”的老

熟人,不然就是参加过《奇葩说》的,这些人除了在蔡康永的节目里看到过,别的地方很少有踪迹,这就有点无趣了。

3

说回宁静,虽然口无遮拦,但也不是白痴美人。

她参与的那期,讨论到“男女双方最不能容忍对方做的一件事”,有个男孩说,他女友最不能容忍他和兄弟去网吧打游戏。情感专家解读说,你就不去,在家呆两天,让她知道你为了她在委屈自己,女人比较容易心软。蔡康永顺势问:那这样不就会被朋友吐槽怕老婆吗?

宁静的回答挺有趣,她说“怕老婆是男人的福气,你越到后面就会发现,怕老婆能帮你省很多事儿。”她还举了一个例子,解答了我长期的焦虑:“比如你朋友问你借钱,你就可以回答对方:这件事得问我老婆。”蔡康永又问:那直接找你借钱怎么办?宁静:“我只是一个太太,我老公挣钱也不容易。”

对哈,对那些要熟不熟的人来借钱,这个回答真是很有用。

4

但这个节目还是好笑,比如助理主持人是个泰国小伙,中文都说不大利索,不知道是不是故意制造这种冲突。讨论团的小姑娘小伙子还是太年轻,在我这个年纪看来,他们聊的东西也很好笑。

比如说到“斥巨资制造浪漫”,一个女孩分享了她心中的浪漫,说她爸爸是个特别务实特别不懂浪漫的人,结果在一次请了家人朋友的聚餐上,突然给他妈妈送上了鲜花、戒指,还有两个人现场演奏小提琴,让她觉得浪漫得不行。说完,女孩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大家都以为她是被父母的爱情感动了呢,结果小姑娘说:“我想想我20多年从来没有人为我斥巨资制造浪漫……”蔡康永无情打断:“哭什么?你再等30年就有啦!” (Atlas)

蔡康永现在的几档节目蔡康永现在的几档节目相似度实在太高了相似度实在太高了

别买太多东西别交太多朋友别接太多任务……与不断提升的上网速度一

样,当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常常使身心满负荷运转,但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面对这种矛盾和压力,人的适应性反应是借助不同的生活观念和方式来应对。

包括“断舍离”等观念在内的极简生活方式便是其中的一种。极简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事情当中,削减那些不必要或者无关紧要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在单点上取得最大的突破。

那么,这些说法和做法是否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呢?

我们拥有物品的多寡会对心理形成干扰吗?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囤物倾向,过度囤东西就是囤物症。

因为,物品不仅占据物理空间,还占据“心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研究者通过测量发现,强迫性囤积的人在工作记忆和执行能力上都比普通人弱。喜欢囤积的人在空间注意力上较差。更有趣的是,那些有严重囤积倾向的人对自己的记忆能力也有自知之明,自认比普通人记忆力要差。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记忆力信心不足。

从理论上说,空间中的物品过多,我们无疑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搜寻目标物品,因此,这会占

用原本稀缺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喜欢囤积物品的人将更多精力花在购买、获取物品上,这也会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对于这点,来自金钱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旁证是,贫穷会损害认知能力,而其原理在于我们对物品的“斤斤计较”太过耗神。

相反,少些物品,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将卸下更多负荷,从而能轻装上阵,专注在最重要的任务上。这也许是物品极简的好处之一。研究发现,在让人感觉失去控制的压力情境下,人们会出现保存资源的行为,以备未来所需。同时,人们也会出现较强的消费意愿,通过购买更多必需品(也就是所谓的囤货)来重获对生活的控制感。

人容易将人际关系想得较为复杂。新近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人脑的“默认模式”就是在“想别人”。具体是怎样运作的呢?当人什么都不需要思考的时候,脑的静态扫描发现,唯一还活跃着的高级脑区就是那些与识别和理解他人有关的脑区。这意味着,我们随时准备着与他人发生联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却闲不住地去翻看社交媒体上他人的信息,比如微博或者微信的朋友圈。与他人发生联结是我们的本能。

但是,认识他人的机会多,未必符合人类自身利益的。最近的研究也发现,人际交往机会的增加反而会降低生活满意度。这表明,人际交往的增多未必带来高质量的社交生活,有时反成为了负担。

根据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研究,人们能够维系的稳定社交关系的数量是有限的。根

据邓巴数理论,人类大脑进化程度只允许我们和150个人保持社交关系,这个社交极限数字150,后来就被称为“邓巴数字”。最近,邓巴的调查结果显示,英国人每人平均拥有150个脸书好友,但真正与自己互动交流的仅有4人。尽管社交媒体技术帮助人们扩大了虚拟网络中的交友圈,但这对交到更多真心朋友似乎并不起什么作用。

过多的人际交往使人们能够分配到每一个关系中的资源更少,因而形成的关系更多可能是浅层的关系。例如,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人们维系较大的社交网络关系,与更多人发生互动。但是,个体可能会不加选择地添加大量好友,实际上无法与他们发生有意义的交流。这种关系无法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因此人际环境中流动性的增强未必带来更高质量的社交关系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如果我们按照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把人脑比喻成计算机,那么人的长时记忆相当于硬盘,人的短时记忆(即工作记忆)相当于内存,人的思维相当于计算机处理器。那么,人脑的能力瓶颈在哪儿呢?人的长时记忆似乎还不构成短板。我们日常生活中感觉记忆有限,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成功地将记住的东西提取出来,其实它们都在脑子里。相比之下,人的工作记忆是人脑的局限所在。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相当有限的,这就好比电脑的内存不足。现在个人电脑的内存已经从1G升到2G、4G,乃至8G,而人脑的工作记忆容量并没有随着我们每天要接收的信息的大量增长而同步增长。此外,个人电脑的处理器已经从以前的单线程升级到多线程,而人脑的思维依旧只能是单线程的“处理器”。因此,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同时完成多个任务时,这些任务都共用一个认知资源,比如工作记忆。人脑是单线程,当同时加工多个任务时,必须不断切换任务。人脑并不能真正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它只是在不同的任务间来回切换。表面上看我们的大脑在“一心多用”,实际上是“应接不暇”,勉强维系。根据注意力的时间共享理论,频繁切换任务本身也需要对注意力进行配置,因而更易削弱人有限的认知资源,并导致更大的认知负担。

更重要的是,注意力的负荷理论认为,认知负担大后,人容易分心,反而无法专注地去实现最重要的目标,这也是拖延症的原因之一。

决策或选择极简,是指在决策前事先减少可供自己选择的选项。选择极简跟任务极简类似,因而我们简单谈谈。例如,乔布斯、扎克伯格和奥巴马等人在衣物上的极简就让人津津乐道。每天穿同一款衣服的确让人省心很多。

人的误判心理之一是认为自己能拥有的选择越多越好。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可选项多证明我们有更大的自由。但是有些研究表明,选择越多越容易焦虑,对自己的决策的事后满意度反而降低。有研究者发现,选择越多,人们越没有兴趣和动力去做决定,而且做了决定后容易不开心。在经济决策方面,当选项多了后,人们容易犹豫,不够果断,反而损失较多的金钱。

之所以选项过多会带来焦虑,其中一个原因是信息超载。人是需要刺激的动物,比如,我们刷新闻不亦乐乎。但若信息刺激过多,也让人无所适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纠结”。另外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人天生不喜欢做决定,我们更愿意保持现状,不喜欢后悔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人群需要领导者。领导者的功能之一是做决策。果断坚决是领导者必备的特质之一。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极简是一个心理能力的分配方案。极简主义的道理很简单——珍惜我们的心理资源,用在刀刃上,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人性会设置很多阻碍。 (何吴明)

人际极简

人际交往机会的增加人际交往机会的增加,,反而会降低生活满意度反而会降低生活满意度

任务极简

人脑是单线程人脑是单线程,,不是多线程任务处理器不是多线程任务处理器

选择极简

选择越多选择越多,,人们做了决定后容易不开心人们做了决定后容易不开心

在物质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极简生活

这样的外套这样的毛衣,是不是很熟悉?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