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2 車輛研測資訊 088期 2012-06

    http://www.artc.org.tw

    一、 前 言

    每當能源價格有所波動,就會直接影響社會的

    經濟活動,特別面對現今的高油價時代,迫使許多

    開車族除了祭出節能駕駛的法寶之外,甚至也有人

    乾脆放棄開車,盡量改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是

    選擇更為輕便的機車、腳踏車等作為代步工具;同

    樣的,各大車廠為喚回消費者的心,自然也更為積

    極開發省油且更有效率的汽車,除了新能源是重要

    選項之外,另一項最能直接影響車輛油耗表現的就

    是車身重量。

    對於傳統內燃機汽車而言,車身輕量化是達成

    節能與減少廢氣排放的關鍵之一。根據資料顯示,

    若整車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即可提高6%~8%。

    因此,在同樣的、甚至更好的性能基礎下,如何讓

    新一代車款比目前的產品重量更輕,就成為各家品

    牌汽車工程團隊的頭號挑戰。

    尋求車身輕量化,就不免會使人聯想到,以

    「克」為減重目標的“一級方程式賽車”,其可謂

    是車身輕量化最具代表性的極致範例。

    F1賽車使用高性能碳纖維複合材料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CFRP) 已超過25年,其車

    身全部都是使用蜂巢結構的鋁合金、碳纖維與功夫

    龍 (Kevlar) 製成,這也就是它為何這麼輕,卻可以

    吸收在高速撞擊時巨大衝擊力的原因。

    其實,碳纖維強化塑膠在汽車零組件生產方面

    的應用可以追溯到大約10年前。但由於成本居高不

    下,大多僅在高性能車的車頂等部位使用。然而,

    隨著電動車對車身輕量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平衡

    新增加出的幾百公斤電池模組重量,於是碳纖維強

    化塑膠在車身上所扮演的角色,便開始愈顯重要,

    逐漸改變傳統汽車車身對鋼板和鎂、鋁等輕質金屬

    的依賴 (如圖1)。

    二、複合材料簡介

    複合材料 (Composite materials),是以一種基材

    (Matrix),加上補強材 (reinforcement) 組合而成的材

    料。各種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長補短,產生協同效

    對抗油電雙漲,要想省油還可以這樣做!!

    漫談複合材料於車輛產品輕量化之應用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林俊志

    ▲ 圖1、複合材料應用於車用零組件

  • 車輛研測資訊 088期 2012-06 3

    專 題 報 導

    應,使複合材料的綜合性能優於原組成材料,從而

    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

    (一) CFRP的機械性質

    通常複合材料皆泛指「碳纖維樹脂複合

    材-CFRP」。碳纖維是一種力學性能相當優異的材

    料,它具有高比剛性、高比強度以及耐疲勞性,

    一般CFRP的抗拉強度大約都在1,240 Mpa,是鋁合

    金的6~7倍,楊氏係數(Young's modulus)為230~430

    Gpa,亦高於鋼,但是它的比重卻不到鋼的1/4(鋼材

    密度7,850 kg/m3;CFRP密度1,500 kg/m3),由此即

    可說明為何CFRP常被應用於需要輕量化的零組件

    上。

    (二) 複材成型製程介紹

    複材成型製程種類繁多,對於不同的產品採用

    不同的生產製程,以達到降低成本、提升產量的目

    的,針對於汽車零組件,常用且較具代表性的製程

    包括手基層、模壓成型法、以及樹脂轉注成型法。

    不過,複合材料的應用也未必百分百完美,其

    中最讓人詬病的是,它的生產週期與金屬板金相比

    來得較長 (金屬板金只需幾秒,複合材料需2~3小

    時),難以跟上車廠所需的產量,也因為如此,各

    家車廠對於複合材料的應用,目前遲遲還無法進入

    實現量產的階段。

    可喜的是,全球C F R P化工大廠 -日本東麗

    (Toray)持續在製程上不斷改進,發展出以模型內

    放置碳纖維基材並浸漬樹脂,使其硬化的RTM法

    (Resin Transfer Molding),並以此為基礎與日產汽車

    等共同開發出了CFRTS高速成形法「高週期一體成

    型」技術,將原本長達2~3小時的生產週期縮短至

    10分鐘。此生產製程的開發,對於解決的複材結構

    件生產時間過長的問題,已有長足的進步,但與金

    屬沖壓的鈑金件相比,仍尚有一段距離。

    (三) 複合材料的破壞行為

    雖然碳纖維複材擁有相當高的強度,但是由於

    複合材料具有材料方向性,有別於等向性的金屬材

    料,若受力方向並非在纖維走向,則很容易達到破

    壞;除此之外,以樹脂構成的基材,在複雜的受力

    情況下,也可能產生基材斷裂或者是界面脫黏。因

    此,複材的破壞模式,可廣義的分為:基材斷裂、

    界面脫黏、纖維斷裂如圖2所示。

    其中,基材斷裂與界面脫黏可歸類為膠合介

    面的破壞。主導膠合介面強度的因素主要有二,

    Cohesion及Adhesion。Cohesion代表的是膠料本身

    的強度;adhesion則是膠料與接著物間的吸引力。

    一般而言,Adhesion的強度相對於Cohesion弱上許

    多。

    BMW負責CFRP項目的相關部門也曾表示,常

    規材料難以與碳纖維強化塑膠相比。因為這種特殊

    的複合材料結合了許多獨特的優點,它由塑膠基體

    ▲ 圖2、複材的破壞模式[1]

  • 4 車輛研測資訊 088期 2012-06

    http://www.artc.org.tw

    (樹脂)包圍的碳纖維組成,堅固又非常輕巧,比鋼

    輕約75%,但卻能表現出同等或更好的性能,而且

    這種材料還具有耐腐蝕性。[2]

    在安全性方面,CFRP有著出眾的能量吸收能

    力,因此非常耐碰撞,是車身製造中,在不影響安

    全性的前提下,所可使用的最輕質的材料。它能具

    備如此高強度的關鍵,就在於碳纖維特殊的抗撕

    裂性能,沿著纖維的方向上具有巨大的韌性,此一

    特殊性能意味著它可以調整到符合其負荷的最佳形

    態。

    一如自然界中動物骨骼或植物莖絡只在需要的

    地方形成較厚的結構,同樣的,車身設計者只要掌

    握重點防護區域,調整纖維的方向和用量,就能實

    現完整的安全保護。使得碳纖維組件能夠保持非常

    輕量,卻還可精準符合使用需求。簡單來說,與車

    用鋼板最大的不同除了重量之外,這種特殊材料還

    可以在某一個方向表現出與鋼板一樣的強度,但在

    另一方面,卻又有很好的可彎曲性。

    三、複合材料CAE設計分析技術

    將複合材料的設計導入車輛工程,對於減重有

    明顯的成效,連帶其相較於金屬材料的設計手法,

    也大為不同。複合材料的設計,會隨著結構體本身

    受力情況,而改變疊層角度、疊層厚度,甚至要利

    用幾何特徵將其力量傳導到複合材料較強的地方。

    考量其製程與破壞模式,在設計之初,即要如何預

    估哪種破壞模式會先行發生?再者,由於複合材料

    的破壞往往都是屬於瞬間的行為,並非像金屬材料

    一樣,擁有一段塑性變形,才完全斷裂;因此複材

    不易由實驗去判斷何種破壞模式先發生,且很容易

    會產生誤判,故而在設計上,非常需要導入電腦輔

    助工程分析(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藉由模擬真實的使用情況,先行了解結構體可能發

    生破壞的區域以及破壞後的行為,進而改良其設

    計。

    接下來,將以汽車座椅輕量化設計為例,介

    紹在將材料改成碳纖維複合材料時,所需的設計考

    量,以及在搭配CAE技術後,可如何在產品設計開

    發之際提供最有效率的輔助。

    (一) 案例說明-汽車座椅

    汽車座椅主要用於支撐乘員的重量、緩和與衰

    減由車身傳來的衝擊和震動,提供駕駛良好的工作

    條件,且撞擊時能夠保護乘員安全[3]。而且,座

    椅設計的好壞,對汽車行進間的平順性、乘坐舒適

    性、安全性等,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掌握汽車座椅

    的特性和設計方法,是重要環節之一。

    一般而言,座椅的設計需求包括:

    1. 靜態特性

    座椅的尺寸與形狀應配合使人體具有合適

    的坐姿,良好的體壓分佈,觸感良好,能調節

    尺寸和位置,使乘員乘坐穩定、舒適、操作方

    便、視野良好。

    2. 動態特性

    能夠緩和與衰減由車身傳來的衝擊與震

    動,並使駕駛者能久坐而不容易感到疲勞,且

    使乘客在行車時乘坐舒適。

  • 車輛研測資訊 088期 2012-06 5

    專 題 報 導

    3. 結構強度

    有足夠的結構強度、剛性以及壽命,並能

    在發生交通事故時儘量減少乘員的受傷程度,

    亦即具有足夠的安全性。

    為符合上述要求,同時欲當將金屬結構件替換

    為複合材料時,其設計所需考量的重點很多,本案

    例僅暫以結構強度為主,參考FMVSS-207座椅安全

    性法規座椅總成靜態測試作為模擬的基礎。

    座椅總成靜態測試

    FMVSS-207中規定:在座椅總成質心處水平向

    前、水平向後,施加20倍座椅總成質量的載荷,座

    椅及座椅固定點須能承受以上載荷;座椅不得與車

    體分離;對於可調式座椅,調節裝置在試驗中應能

    使座椅保持原調節位置,在試驗後允許失去調節功

    能,如圖3所示。

    另外,對於前座座椅,當汽車安全帶安裝固定

    點設在座椅上時,施加上述向前載荷的同時,還必

    須同時考慮對安全帶安裝固定點施加對應的載荷。

    模擬方法

    複合材料結構件的邊界與施載都與金屬設定

    無異,主要差異在於材料的方向設定,以及破壞判

    準,目前複材的模擬手法,大都以Shell model進行

    Layup的設定模擬,此種模擬手法是以曲面法向量

    決定其1、2方向,因此可以避免繁複的材料方向設

    定,如圖4。

    疊層設計

    碳纖維鋪放的方向,可以利用主應力方向圖判

    斷力量傳遞的方向,並且注意纖維疊層應儘量保持

    對稱性,以避免在成形後有可能產生翹曲的現象。

    由圖5 CAE分析之座椅側板主應力結果可明顯

    看出,結構件承受載荷之力量傳遞方向,由此即可

    判斷,此結構件較需鋪放的方向角為45度角以及0

    度角,另疊層設計的原則為越主要受力的方向放

    置於外層,因此將座椅側板之初始疊層設計為[45/-

    45/0/90]s。

    ▲ 圖3、座椅總成靜態測試示意圖[4]

    ▲ 圖4、Shell & Solid model材料方向設定比較

    ▲ 圖5、座椅側板之主應力方向圖

  • 6 車輛研測資訊 088期 2012-06

    http://www.artc.org.tw

    接著將初始疊層設計代入模型中,藉由CAE模

    擬分析出TSAI-Hill圖 (判斷材料是否破壞之數值分

    佈圖,≧材料破壞,<材料未破壞),從而推估複

    材是否產生破壞?若強度不足,則可再據以進行局

    部補強設計。而如由圖6所示,此座椅側板設計件

    與俯仰器的連接處,有產生破壞之虞。此時CAE工

    程師再透過局部放大之座椅側板主應力圖判斷出補

    強所需角度方向為60度,如圖7。

    最後,將此區域疊層設計調整為[-30/60/45/

    -45/0/90]s,其補強後之模擬結果便已可滿足TASI-

    Hill值小於1之需求。如圖8所示。而此將座椅總成的

    結構件更換成複材疊層之案例,即在一連串CAE分

    析過程的輔助下,快速地達成所預期的設計結果。

    同時,由上述以複合材料取代原有之鋼材之設

    計結果顯示,本模擬設計物件的重量由原本12.1 kg

    大幅降至3.1 kg,降幅超過70% 。雖然本案例條件

    只考慮FMVSS 207靜態測試規範,但也由此可知,

    其所達到的減重效果十分顯著。

    四、結 論

    複合材料應用於結構件產品,並非只是單純

    的將原有的材料,替換成碳纖維複合材料而已,事

    實上,這種材料對於所構成的結構形式,受力方向

    等相當的敏感,自然也提高了設計條件的複雜度;

    因此,若僅以傳統的設計方式進行開發設計,實難

    滿足設計需求;但若藉由電腦輔助工程(CAE)的模

    擬,估算結構的剛性、強度,則可以快速的了解結

    構件在哪些方向的受力較為嚴苛,利用複合材料的

    特性,將材料設計於較為嚴苛的受力方向,以減少

    不必要的材料,藉此達到輕量化之目的,對於加速

    產品開發而言,更無疑是如虎添翼,可達成事半功

    ▲ 圖6、座椅側板之TSAI-Hill圖

    ▲ 圖8、補強後TSAI-Hill圖

    ▲ 圖7、主應力方向圖 (局部放大)

  • 車輛研測資訊 088期 2012-06 7

    專 題 報 導

    倍的效果。

    雖然,就現階段而言複合材料的成本相較於金

    屬材料還是偏高,產量也尚未達到車廠的標準,但

    相信隨著製程的演進以及車輛產業的需求量大增,

    這些問題,將逐漸的被克服。因此,展望未來進入

    油電混合車、電動車的時代趨勢,碳纖維技術將不

    再僅是一個小範圍應用的材料,而可望在大部分的

    車輛上都可以看到複合材料的蹤跡,成為重要的車

    輛輕量化技術項目之一,也為車輛的進化帶來革命

    性的影響。

      

    五、參考文獻

    [1] 廖培凱,”複合材料的複合效應”,崑山科技大

    學,2009.

    [2] http://big5.cnfol.com/big5/auto.cnfol.

    com/120417/169,1684,12189601,00.shtml

    [3] David, C. V. Role of the seat in rear crash safety,

    2002 (Society of Autom otive Engineers).

    [4] 孫丹丹,”座椅被動安全性仿真分析與結構參

    數化設計”,吉林大學車輛工程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3.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