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京戲的行當<> 生行與旦行 請手動翻頁

京戲的行當上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京戲的行當<上>生行與旦行

請手動翻頁

緣起

日前網上看到了一篇介紹大陸83年那套京劇旦角郵票的文章,其中談到《貴妃醉酒》的楊貴妃時,說其行當是<花衫>。京戲我雖非內行,但幼時耳濡目染的跟著大人看電視平劇,多少也知道些京戲的基本常識與術語。京戲旦角不就是青衣、花旦、武旦和老旦嗎,<花衫>是什麼? 這引起了我的好奇。

傳統京戲的布景和導具都不是按照生活裡的原貌出現

的,人物的演出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年齡、身份,更重要的是依其性格與創作者對該角色的褒貶態度,而在化妝、服飾與動作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丑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傳統京戲裡的專門名詞叫作<行當>。

其實民國時代京戲的<行當>為生、旦、淨、末、丑五大類。不過甫于末行角色多為中老年男性的引戲者,大陸後來就把生行和末行合併,形成了今天的生、旦、淨、丑四大<行當>。

我國傳統戲劇的劃分<行當>,對演員來說,可以按照行當的特點,在一定的表演規範和程式動作下密集學習,故能迅速掌握而表達出劇中角色的唱腔唸白和身段架式。對觀眾來說,熟悉這些行當後,就能夠清楚區別這些行當演出時彼此間表現上的異同。對於這些行當的特點了解的越清楚,就越能深入体會各角色在劇中的演出。

壹、生行角色說明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相當于影視劇中的男

主角。京戲將「淨」、「丑」以外的男性角色全部歸入生行,然後根據劇中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等因素,大致分成「老生」、「小生」、「武生」等三個子類行當。

生行扮像上採用「俊扮」。所謂俊扮就是不勾畫五顏六色的臉譜,因此顯的較為瀟灑俊逸。

大陸于2007年3月發行的《京劇生角》郵票一套6枚,分別代表了京戲生角的人物形像。

一、老生的特點

老生專門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子,也稱為正生,表示角色嚴肅端莊之意。老生都需戴鬍子,京戲稱為<髯口>,故又稱為鬚生。

<三綹>與<滿>是兩種最常見髯口。髯口的顏色則依角色的年齡分黑、灰、白三種。

<三綹>是三束中間多兩邊少,較稀而能見到唇部的鬍鬚,代表儒雅風範的長者。

<滿>是密不見口的整束鬍鬚,代表粗獷豪放的長者。

老生在劇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細膩的表演動作,唱腔上極為豐富,台詞用京戲中的韻白來表現。演唱則用大嗓真聲,風格剛勁挺拔、質樸醇厚。動作造型也以雍容大方、莊重沉穩為基調。

老生一般分為文武兩種。文老生有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的區別,而武老生則有長靠老生和箭衣老生之分。

唱工老生

唱工老生又稱作安工

老生或王帽老生。大部份為扮演王侯、長者、與儒士等人物,以悠揚婉轉的唱功為主,在舞臺上安詳穩重,動作較少,故稱安工老生,如《汾河灣》中的薛仁貴、《捉放曹》中的陳宮、《上天台》中的劉秀等。

《汾河灣》的薛仁貴

《滿江紅》的岳飛 《捉放曹》的陳宮

《失空斬》的諸葛亮

《四郎探母》的楊延輝

《將相和》的藺相如

《武家坡》的薛平貴

《四進士》的宋士傑

做工老生

做工老生以做功為主,有紮實的毯子功如水袖、甩髮等,常扮演歷經磨難,神形疲憊,年老体衰或精神狀態失常者。因其往往以悲苦示人,故做工老生也被稱作衰派老生。其唱腔要求悲憤頹唐,如《四進士》中的宋士傑、《觀陣》中的秦瓊、《坐樓殺惜》中的宋江等。

《坐樓殺惜》的宋江 《追韓亯》的蕭何

《徐策跑城》的徐策

《打棍出箱》的范仲禹

《觀陣》的秦瓊

《婪綿山》的介子推

長靠老生

《定軍山》的黃忠

<靠>是京戲的專門名詞,就是古代武將所穿的鎧甬。身穿鎧甬,在京戲裡叫作披靠或紮靠。凡是身披鎧甬,擅長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長靠老生。

長靠老生武功不必像武生那樣全面,但必須有扎實的大靠功和開打的把子功。講究表現人物威嚴穩重,例如《定軍山》的黃忠,《失街亭》的王平,《戰太平》的花雲等。

《失街亭》的王平

《戰太平》的花雲

箭衣老生

《鉄弓緣》的王富則

<箭衣>又稱箭袖衣,是戲曲舞臺上扮演武將或江湖俠客所穿的短打便服。武戲裡著箭衣戴鬚,擅長武功的老生,就叫箭衣老生。例如《鉄弓緣》的王富则、《一箭仇》的史文恭等。

《一箭仇》的史文恭 《打登州》的秦瓊

二、小生的特點

小生扮演青少年男子,他們在劇中的動作造型儒雅倜儻、

秀逸飛動,例如《群英會》中的「周瑜」。舞臺上他們不戴髯口,化妝方式為俊扮。

小生表演上最大的特點是演唱時採用假聲小嗓,唸白時運用大嗓與小嗓結合的方式,以表現年輕男子的英俊儒雅、風流飄逸。小嗓一般比較尖、比較細、比較高,使聲音聽起來比較年輕。小生所用的假聲,跟旦角所用的假聲不同。聽起來聲音清脆,但是並不柔媚,很剛健,卻不粗野。

依據人物性格、地位與表演重點,小生可再細分為扇子小生(溫文儒雅者)、紗帽小生(具有官職者)、翎子小生(文武雙全者)、窮小生(落魄潦倒者)和武小生(身懷武藝者)。

《白蛇傳》的許以

《柳蔭記》的梁山伯

扇子生帶有書生氣的小生,常持扇子做道具,道白唱腔文雅平穩,起伏不大

《奇雙會》的趙寵

《玉堂春》的王金龍

紗帽小生做官的小生,身穿官服,有一定氣度

《四郎探母》的楊宗保 《小宴》的呂布

翎子小生戴雉尾帽一般是將帥,道白唱腔剛勁有力,起伏較大,有氣度不凡之勢。

《轅門射戟》的呂布 《龍鳳呈祥》的周瑜

《豆汁計》的莫稽 《打侄上墳》的陳大官

窮小生-落魄的小生,很窮,道白唱腔無力,

起伏不大,扮像寒酸。

武小生

年輕的武生,一般都是

扮演武功極好的少年英雄或武將。舞台上基本特徵與「翎子小生」類似,但較偏重於武功。如《八大鎚》中的陸文龍、《鎮潭州》中的楊再興、《岳家莊》中的岳雲。演出上因要求武功突出,在目前「小生」行人才缺乏情況下,經常改甫「武生」行兼之。

《八大鎚》的陸文龍

三、武生的特點

所謂武生,就是擅長武藝的輕壯年男性。他們用高超的

武打技術來展示劇中人物的高強武藝。不重演唱,而注重武打動作的嫺熟和技巧的難度。

表演上武生運用大嗓真聲唱唸,顯得較為粗獷。所扮演的大多為正面英雄人物,因此化妝方式通常採用俊扮,《大閙天宮》裡勾臉的孫悟空則是少數的例外。

武生分成兩大類,一叫長靠武生,另一為短打武生。前者身披靠,頭戴盔,腳穿厚底靴,一般都是用長柄武器。這類武生,不但要求武功好,還要有大將的風度,有氣魄,工架要優美穩重,如《長坂坡》的趙雲。後者則穿短衣褲,著薄底鞋,用短兵器,要求身手矯健敏捷,乾淨利索,打起來漂亮,不拖泥帶水,如《打店》的武松等。

《小商河》的楊再興 《挑滑車》的高寵

長靠武生

《界牌關》的羅成

《長坂坡》的趙雲

《臥虎溝》的艾虎 《白水灘》的十一郎

短打武生

《武松打店》的武松

《三岔口》的任堂惠

《野豬林》的林沖

《大閙天宮》

的孫悟空

貳、旦行角色說明

「旦行」是扮演女性角色的行當,通常都是劇中的女主角。旦行的化妝以俊扮為主,根據所演人物的年齡、性格、外部形像等因素,傳統上旦角主要又分成「老旦」、「青衣」、「花旦」、「武旦」四個子類。

民國時代王瑤卿與其後的梅、程、尚、荀四大名旦則開創了旦角新行當「花衫」。除了老旦用大嗓真聲外,其餘皆用小嗓假聲。

大陸1983年7月發行的《京劇旦角》郵票一套8枚,分別代表了京戲旦角的人物形像。

一、青衣的特點

青衣也稱作正旦,在旦行裡占著最主要的位置。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不苟言笑、端莊嚴肅的大家閨秀或有身份婦人。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我國舊社會裡貞節烈女類的人物, 例如《三娘教子》裡的王春娥、《紅鬃烈馬》裡的王寶釧等。

青衣的特點是重視唱腔與水袖功,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唸白都是韻白,不用京白。青衣的表演需莊重嫺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

從服裝上看,青衣穿青褶子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個名稱也叫青衫,簡稱衫子。

《武家坡》的王寶釧

《西廂記》的崔鶯鶯

《白蛇傳》的白素貞

《二進宮》的李豔妃 《玉堂春》的蘇三

《鍘美案》的秦香蓮

《三娘教子》的王春娥

《鎖麟囊》的薛湘靈

《春閨夢》的張氏

《失子驚瘋》的胡氏

《荒山淚》的張慧珠

二、花旦的特點

旦行的第二大類叫花旦。花旦的性格、氣質與青衣有

很大的反差,通常飾演服侍大家閨秀的丫鬟、小戶人家的未婚少女、風塵女子或妖嬈潑辣的少婦等。從服裝上來說,她們身着短衣裳,如褂子、褲子、裙子、短襖等,即便是穿長衣裳,也都繡上了色彩鮮豔的花樣。

表演上花旦非常重視唸白和做工,必須有很好的圓場功、手帕功與扇子功。說白上通常是以京白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較活潑、開朗,動作也比較敏捷、伶俐。例如《西廂記》裡的紅娘,《拾玉鐲》裡的孫玉嬌等。

《拾玉鐲》的孫玉嬌 《西廂記》的紅娘

《武松殺嫂》的潘金蓮 《烏龍院》的閻惜嬌

《鉄弓緣》的陳秀英 《豆汁計》的金玉奴

《春草闖堂》的春草 《花甪錯》的春蘭

《小放牛》的村姑 《小上墳》的蕭素貞

《遊龍戲鳳》的李鳳姐

三、武旦的特點

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藝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穿短衣的短打武旦。這類武旦,一般是不騎馬的,重在武功和說白。短打武旦還有種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即拋、擲、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例如《八以過海》中的「鯉魚以子」。另一類是長靠武旦,就是婦女也披上大靠,頂盔貫甬。

這樣的角色,一般都是騎馬的,拿著一把尺寸比較小的刀,所以有個專門名詞叫刀馬旦。她們的武打不如短打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但注重唱、做和舞蹈,如《戰金山》中的梁红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短打武旦和刀馬旦的表演往往還伴隨著熱髰的鑼鼓點,烘托場上的氣氛。

《武松打店》的孫二娘 《泗州城》的水母

短打武旦

《十三妹》的何玉鳳 《白蛇傳、盜庫銀》的小青

《打焦贊》的楊排風

《擋馬》的楊八姐

武旦的《打出手》

《扈家莊》的扈三娘

《紅桃山》的張月娥

刀馬旦

《女殺四門》的劉金定

《紅鬃烈馬》的代戰公主

《楊門女將》的穆桂英

四、花衫的特點

花衫是綜合青衣、花旦、武旦的藝術特點,另行發展而成的旦角類型。在<花

衫>行當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上世紀20年代王瑤卿為了豐富旦角的表演藝術,充實藝術上的表現能力,他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武旦灑脫亮帥的工架等融為一爐,開創出一種唱、唸、做、打並重的旦角行當,時人稱之為<花衫>。

梅、程、尚、荀四大名旦均是王瑤卿入室弟子,他們更積極推廣旦角的這個新行當,並為之量身修改或編製了許多戲碼。這些新戲都力求<花衫>在唱、唸、做、打各方面滿足觀眾的觀賞要求,例如:

梅派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穆桂英挂帥>、<洛神>、<天女散花>等。

程派的<英台抗婚>、<文姬歸漢>、<紅拂傳>、<沈雲英>、<碧玉簪>等。

尚派的<昭君出圔>、<林四娘>、<谢小娥>、 <乾坤福壽鏡>等。

荀派的<紅樓二尤>、<香羅带>、<霍小玉>、<杜十娘>等。

《貴妃醉酒》的楊貴妃

《貴妃醉酒》又名《百花亭》,寫的是唐明皇寵妃楊玉環與明皇約

在百花亭晚筵,卻久候明皇不至,原來他早已轉駕梅妃的西宮。貴妃羞怒交加,萬端愁緒無以排遣,遂命高力士、裴力士添杯奉盞,飲至大醉,悵然返宮。

京戲諸多旦角流派都曾演出此劇,但流行程度均無法與後來的梅蘭芳相比。因舊本主要描寫楊玉環醉後賞花懷春的心態,言語輕佻,格調低俗。而梅蘭芳在京戲理論大師齊如山協助下,傾盡畢生心血修改原劇,去蕪存菁,並從美學角度糾正了它的非藝術傾向。使此劇脫胎換骨、浴火重生,攀登上藝術的高峰,成為梅派藝術的代表戲碼。

梅派《貴妃醉酒》劇中貴妃一角屬<花衫>行當。演員不僅要有良好的嗓音和唱功,也要有精湛的做表,才能夠多面的刻劃人物性格。除楊貴妃外,其餘常見的梅派花衫角色是《霸王別姬》裡的虞姬、《天女散花》裡的天女等。

《貴妃醉酒》的楊貴妃

《霸王别姬》的虞姬

《穆桂英挂帥》的穆桂英

《紅樓二尤》的尤三姐

《天女散花》的天女

《玉簪記》的陳妙常

《昭君出圔》的王昭君

《香羅帶》的林慧娘

《梅妃》的梅妃 《英台抗婚》的祝英台

《穆桂英挂帥》的穆桂英 《文姬歸漢》的蔡文姬

五、老旦的特點

老旦是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點,就是

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樣平直、剛勁,而應該像青衣那樣婉轉迂回。為突出老年人的特點,走路邁一種沉穩的橫八字步,服裝色調則為色彩偏暗的土灰、秋香、墨綠等色。

老旦也有唱工老旦和做工老旦的分別,如《釣金龜》的康氏,《赤桑鎮》的吳妙貞,《望兒樓》的竇太真,《遇皇后》、《打龍袍》的李后等,都屬於唱工老旦以唱工為主;而《清風亭》的賀氏,《西廂記》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以做工為主,屬於做工老旦。

《打龍袍》的李后 《赤桑鎮》的吳妙貞

《楊門女將》的佘太君

《釣金龜》的康氏

《李逵探母》的李母

《清風亭》的賀氏

《焚綿山》的介母

後記

甫于清乾隆時期明令梨園禁止坤角演出,故有清一代京劇戲園裡

無論觀眾或演員,基本上沒有女性,旦行全甫男角反串。民國後女性逐漸甫聽戲、票戲而演戲,但初期仍以男角為主。例如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梅蘭芳、程豔秋、尚小雲、荀慧生四大名旦,均為乾旦。

甫於花衫這一行當的出現,京戲旦行表演藝術大大地向前躍進了一步。在這以前,京戲舞臺上演出的戲碼是以生行為主的。自從花衫行當出現以後,旦行的戲碼越來越豐富。据统计,光是四大名旦所新编或改編的戲碼,每個人都約五十齣左右,還不算他們演的傳統戲。京戲舞臺上生行的優勢地位,就被旦行所代替直到如今。

國府撤台後王瑤卿和四大名旦均留在大陸,他們先後都參與並領導了大陸的戲劇組織,當時他們所編的花衫戲碼因而將近有四十年時間,是禁止在台上演的,故花衫一詞對我們這代台灣民眾而言,就相當陌生了。

網絡資源、與君分享

湘野愚翁整理2011年孟夏

背景音樂:智取威虎山伴奏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