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臺臺臺 96 臺臺臺臺臺臺臺臺 臺 2 臺臺臺臺臺臺臺臺臺 臺臺報報 臺臺臺臺臺臺臺臺臺臺臺臺臺臺臺臺

召集人會議970107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臺北縣 96學年度國教輔導團第 2次召集人暨專輔會議

業務報告

臺北縣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專業發展組

• 北縣輔導團員平均服務人數為全國之冠,教育部補助的經費又很少。但北縣教育夥伴人才最多,在熱情投入下,工作層面最廣、最深,其表現受到教育部、學界及各縣市的推崇與肯定。

• 副縣長及局長都重視教師專業發展,是輔導團工作的一大契機,但也是一種責任。

輔導團工作環境的轉變 ( 一 )

•教育部正建構教學輔導體系 (輔導團、評鑑、視導 ),各縣市輔導團功能逐漸展現。

•教師專業發展概念從線性轉向於非線性。熱忱的啟動、社群互動、實踐導向 (視導 )、專業支持等成為重要機制。教師進修型態轉向於小眾式、對話、實踐導向。北縣輔導團員面對眾多的服務對象,如何滿足需求?

輔導團工作環境的轉變 ( 二 )

• 到校輔導受限於教師進修規範的不明確、進修經費的減少,產生許多難為之處。到校輔導方式已產生質性改變,可以怎樣操作?

• 台北縣輔導團過去由學管課負責、各駐區督學協助各團。現在由教研中心 (專業發展組 )統整工作,有助於專業組織體系的建立。這個體系,如何與教育局的行政體系合作,共同提升北縣教育素質?這樣的組織體系,又可以長成什麼樣子?

輔導團工作環境的轉變 ( 三 )• 北縣教研中心及輔導團希望做為行政與教學專業的轉化機構。各科推動之重要政策,除交待輔導團執行外;已逐漸邀請教研中心、輔導團召集人或專輔參與。讓政策執行者表達意見、認同政策;並進行政策轉化。

• 在轉化的機制上,包含課程 (課程計畫與實踐 )、教學 (教學輔導體系、教學資源互動平台 )及教師專業 (三級四層面的進修體系 )。期教研中心成為專業支持的運作中心。

專業發展→ 課程實踐 → 教學省思每位教師

實體、網路社群經營

IRC (教學資源中心)EPSS (績效支援系統)

多元評量與成效教學歷程檔案

校本經營 經營社群→ 資源媒合 → 實踐經驗

參與工作坊行動研究

實踐課程計畫資訊融入教學

部落格應用數位記憶

研習與輔導網路平台

教育局ERDCtpc96ict

發展社群→ 資源整合→ 集體專業

RSS 應用課程實踐與桌面

Web2.0集智聚力

領域輔導團校長工作坊

教學視導 (微型教學 )ICT專案設計

知識管理變革領導

1) 分工合作:縣級、區級、校級、輔導團等,各依特性辦理不同型態之進修,且相互支持。

2) 需求導向:透過群體互動及實踐性思考,促進教學人員了解自我在職務功能上的需求。

3) 實踐導向:為幫助現場實踐地更卓越,辦理多元實踐的進修型態、發展實踐經驗,輔導團並發展為實踐的教學輔導體系。

4) 群體導向:群體關係做為進修的基礎,並培養領導人、進行同儕間的輔導與成長。

教師進修辦理原則

共構輔導團未來的發展及策略• 輔導團像管家婆一樣,事情層面很多,不見得有亮點。如何讓優秀的團員繼續在這塊田地耕耘,讓擔任輔導員的熱忱持續散發影響力,以吸引更多優秀的教師參與輔導團。需要制度上的支持

• 如何累積輔導團熱情、成為實踐型的教學輔導者?• 專業發展組就輔導團的工作走向,做系統性的報告,期找出工作重點 ( 如領導人培育、工作坊、到校輔導方式的轉變、進修系統的整理 ) 。並請各位就組織、工作重點方向、制度等面向進行討論。

這些日子以來 ---輔導團的足跡

從現場的需求看見

輔導團存在的價值

學校因應環境改變產生需求 以「教學實踐與反思」為主軸,

提昇「教師專業意識」及親師合作理念。

建立教學專業實踐與對話平台、 發展教師教學輔導系統。

尋找實踐經驗尋找實踐經驗

邀請校內外教學優異教師或輔導團員 進行示範教學或教學演示、心得分享,

並推廣親師合作成功範例。

發展學習社群發展學習社群

建立以學校為基礎之課程評鑑和教學反思與修正

發展多元評量,提升評量品質,落實補救教學。

建構資源體系建構資源體系

理念倡導

專業實踐

創新發展

整合評鑑

評量改進

相關研究

教育部精進教學計畫

建立教師專業支持系統,鼓勵適性與創意教學建立教師專業支持系統,鼓勵適性與創意教學

以分工且統整之方式發展整體性之課程發展與推動機制以分工且統整之方式發展整體性之課程發展與推動機制

由縣市政府、輔導團及學校三層級組織系統由縣市政府、輔導團及學校三層級組織系統

輔導團實施精進教學計畫的策略

評量改進

理念倡導

相關研究

專業實踐

創新發展

建置輔導團網站及部落格

專輔部落格帶領

工作坊

到校輔導 數學正綱研習

28場次

專業實踐專業實踐

議題融入領域教學

語文教育

辦理研習增能活動

專書 精進教學 智慧饗宴 優良課程推廣

創新發展創新發展

資訊融入教學行動研究

評量改進辦理學生能力檢測

擴展能力檢測題庫 領域小組

行動研究

相關研究相關研究

輔導團在精進教學的角色進修型態 進修焦點 輔導團角色

縣進修 培養菁英族群 參與者分享者

區進修 培育種子教師 帶領者

到校輔導促進學校教師轉化成為學校課程領導者與實踐者

觸動者激勵者

輔導團的運作輔導團

專任輔導團員

召集人

輔導團員

專業教師的組織專業社群

行政領導者專業領導者

協助輔導團研究與專業發展

優秀教師發聲發揮輔導團專業能力與輔導功能促進教師教學專業經驗交流協助教學視導與評鑑機制

專輔增能

情境學習、團員分享專題講座、議題對談

學校參訪

了解需求

充實領域

內涵知能

學習並落實

專業對話

強化專業

夥伴關係

情境學習、團員分享專題講座、議題對談、學校參訪

觀念

/

政策變革

專業知能

教學策

略技巧

歐用生老師從教師即陌生人談起

資訊能力研習溝通與互動研習

網站介紹

對話討論觀看影片

實作式的研習

週一週五上午共 8 次

對談時間

對談時間 焦

點議題

焦點議題

議題來源

議題來源

實踐智慧

實踐智慧

議題對談

省思類化

專輔的價值工作坊

到校輔導 部落格

1. 團務工作2.增能研習3. 行政會議4. 團員分享

協助輔導團團

務運作

專輔的足跡• 認清專輔職責

– 說給團員聽 做給團員看 帶著團員思考 – 主動發掘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團務會議增能研習規劃到校輔導規劃

• 掌握教育動態–參加教育研究院、中央輔導團及本縣辦理的講

習及會議,掌握法令及政策最新動向。– 積極汲取教育新知與活動訊息,提供團員進修

成長管道

專輔的足跡

能力檢測資訊融入教學方案閱讀及作文方案英語專業認證

專輔的足跡• 瞭解現場教學需求

– 到校輔導意願調查、課程備查–學校背景資料、研習回饋單–網站或部落格留言

教學訪視到校輔導課程備查

專輔的足跡• 發揮專業影響力--充分準備 以身示範--團隊分工 資源整合

辦理工作坊辦理進修研習活動辦理讀書會

• 累積團隊記憶 – 輔導資料的記錄、保存、整理與累積。– 協助建置充實輔導團部網站與部落格。

專輔的足跡

網站部落格輔導檔案

• 展現工作績效– 參與研究專案與競賽活動,主動分享與發表– 協助團務運作與精進教學專案執行與檢討

專輔的足跡

資訊融入教學行動研究精進教學計畫

申請中央團自主計畫 - 社會、藝文各領域行動研究

97 年度輔導團工作重點

兼顧理論與實務•教授或輔導團員介紹理論或案例。•鼓勵研習者返校進行教學實踐。•於後續的研習活動中提出實務分享與執行困境探討。

教學策略的推廣•領域輔導團選擇年度推動重點或議題。

•發展可行教學策略或模組,透過分享與操作練習進行推廣。

收集教師的需求•透過工作坊活動過程,收集教師所提出教學問題及需求,做為輔導團規劃未來工作坊或教學輔導進行的參考議題與內容安排。

工作坊操作困境

•參與意願不足:課程的安排、領域時間不足、交通往返耗時等

工作坊改進策略1. 領域時間安排 :全縣統一2.參與者公假排代:培養種子教師3.以區域方式辦理:減少車程奔波4.議題設定:政策推動、教學策略、新興議題5.課程安排:兼顧理論、實務、實踐、分享6. 獎勵制度:全程參加者獎勵、種子教師認證

教學輔導體系

主動出擊

被動申請 專題演講政策宣導教育新知教學演示實作研習研究分享教學觀摩

照顧偏遠地區 鼓勵跨校聯盟 課程優良案例特殊需求

其他

教育政策教學策略教學案例

有效溝通掌握需求

雙向回饋檢討改進

區級進修領域工作坊全縣進修之安排依據

收集需求

每學年服務次數

焦點 對象 形式 次數

被動申請

輔導團排定名單學校填寫申請表

語文、數學領域申請學校最多

生活、健體、資訊領域申請學校最少

偏遠地區跨校聯盟

2 年內未服務其他

對象

區級進修領域工作坊全縣進修

之安排依據收集需求

教育政策教學策略教學案例

焦點

主動出擊

主動出擊 結合區域進修模式

模式對象

偏遠地區督學提出申請

課程優良案例學校特殊需求

其他 辦理工作坊

領域輔導團模式

開設 K12 課程

網路留言板

輔導團資源網路平台

團務網站 部落格

訊息公告

活動花絮

行政聯繫

WHAT ?

輔導團

學校教師

一般民眾

WHO ?

交流與對談

問題與回饋

教材資料庫

人力資料庫

教學資源

教育新知

團務研討

臺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設置要點臺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設置要點

臺北縣國教輔導團「教學輔導實踐經驗」研討會暨資深優良團員表揚大會實施計畫

臺北縣國教輔導團「教學輔導實踐經驗」研討會暨資深優良團員表揚大會實施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