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自治與多元民主的內涵 -- 攸關健康權的反省

Preview:

DESCRIPTION

原住民自治與多元民主的內涵 -- 攸關健康權的反省. 蔡篤堅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 教授. 壹、背景說明. 挑戰二零零八的國家施政方針訂定方向 落實以民眾與部落為主體的健康權概念 衛生醫療的基層建設目的在促進社區自主的能力,協助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部落健康營造模式 以原住民健康自主權觀照新時代的公民意識與市民社會發展,達到部落與國家資源的全面整合 與積極性社會福利政策的扣連 整合基層醫藥衛生、心理衛生、與防疫相關的單位和資源,成立具有不同專業整合性質的「建構健康生活環境」推動中心. 貳、原住民健康的歷史分析. 初民時期原住民部落社會特質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原住民自治與多元民主的內涵

--攸關健康權的反省蔡篤堅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 教授

壹、背景說明挑戰二零零八的國家施政方針訂定方向

落實以民眾與部落為主體的健康權概念

衛生醫療的基層建設目的在促進社區自主的能力,協助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部落健康營造模式

以原住民健康自主權觀照新時代的公民意識與市民社會發展,達到部落與國家資源的全面整合

與積極性社會福利政策的扣連 整合基層醫藥衛生、心理衛生、與防疫相關的單位和

資源,成立具有不同專業整合性質的「建構健康生活環境」推動中心

貳、原住民健康的歷史分析

初民時期原住民部落社會特質 同質性高的共生團體 生活方式原始且封閉 部落規範及禁忌嚴格,注重團體價值取向及權威 部落成員簡單,相互依存 自然採集及狩獵的營生方式,發展特有的民族食物

及營養,造就特有的體質 對內非常友善,但對外卻充滿敵意和不信任,地域

觀念強、排他性高

原住民健康的歷史分析

殖民脈絡下的台灣原住民歷程 歷經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入侵、 漢人移民拓墾、 日本人叩關 國民黨接收殖民政權、 憲法原住民條款通過階段

原住民健康的歷史分析

殖民勢力交相入侵下原住民的處境 原住民部落面臨社會解組及瓦解,派系傾軋,權威和領袖制度分散,結構癱瘓

傳統生計方式面臨改變,生活適應困難,市場競爭及資本經濟侵入,中間商人剝屑,土地流失後,流離都市,造成都市原住民問題

年輕人口盲目湧向都市,部落閒置,文化傳承斷層,母語失用,消費文化入侵,虛榮浪費瀰漫部落,寅吃卯糧,長期負債比例增加

原住民健康的歷史分析

殖民勢力交相入侵下原住民的處境 傳統作息改變,飲食習慣及內容改變,造成體重過重,慢性病例增加,休閒刺激食品如酒、檳榔、香菸,非意識的浮濫食用,意外事故及相關疾病頻生

工業化的經濟型態,稀釋掉地方特色,部落自信減分,增加剝離感及失落感。在血緣上糾結著種族、階級、性別認同等複雜因素,處在殖民壓迫下的個體不斷產生重新定位與尋找自己身分認同的集體焦慮

參、原住民部落之健康狀況與未來展望

山地鄉 ,158,682

平地鄉,128,303

都會區 ,167,697

93年底台灣地區原住民人口數 =454,682 ,佔全台灣人口的 2%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93.12)

93年底原住民人口數按族群別

119,594

65,196

56,174

36,831

7,683

4,556

5,511

4,737

720

532

665

15,521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 93.12)

原住民地區標準化死亡率

原住民地區(901.5)

台灣地區(565.1)

山地鄉(1107.3)

平地鄉(830.3)

都會區(670.9)

北區(867.2)

中區(1085)

南區(897.9)

東區(896.9)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總計 地域別 區域別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91)

每十萬人口

死亡數

原住民平均餘命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91)

原住民地區十大死因比較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91)

伍、回歸挑戰二零零八的國家施政方 針的精神

賦予社區更為積極的自主能力

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尊重社區居民認同形塑的價值

期待據此價值所產生出集體行動的結果

健康生活發展的政策目標

1.以民眾與社區為主體的健康權概念必須徹底落實

2.衛生醫療的基層建設必須促進社區自主的能力

3.以健康自主權觀照新時代的公民意識與市民社會發展

以民眾與社區為主體的健康權概念必須徹底落實

1.在醫療衛生領域全面推動社區賦權

2.保障社區居民對於社區健康相關公共事務的參與權、組織權與提案權

3.新時代的國家衛生統治原理應立基於地方社區居民身體自主權和參與衛生公共事務能力的提升

衛生醫療的基層建設必須促進社區自主的能力

1.強化公民意識與社區認同

2.強化社區資源整合能力

3.協助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健康營造模式

衛生醫療的基層建設必須促進社區自主的能力

4.搭配社區公共領域與協議機制的建構

5.使健康社區的範疇能夠依一定程序經由居

民共識所決定

6.促進以社區為主體的醫療衛生論述發展,

以及專業與社區資源整合平台

以健康自主權觀照新時代的公民意識與市民社會發展

1.達到社區與國家資源的全面整合

2.必須評估探尋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健康營造自主運作模式

3.協助發展具有社區主體意識和能力的領導地位

4.擴大社區內外的互助與連結

以健康自主權觀照新時代的公民意識與市民社會發展

5.由下而上地推動民間與醫療衛生單位的夥伴關係

6.以社區為基礎建立不同層級的醫療衛生論述發起機制

7.配合社區總體營造與國家行政資源之整合與效率化的推展

8.建立符合健康城市與公民國家的政策形塑機制

陸、結合社區整體生活的健康營造策略

結合口述歷史和參與式的社會學科方法,提出社區營造之診斷與建議,成立足以empower各地區社區健康營造點既存文化社會脈動的全國性支援網絡,在融合整體社區文化與社會演變脈絡的概念下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使得社區健康的推動得以借重在地的文化社會生命力,進而使得推動社區健康的成果又有助於維繫、強化、進而開創在地的文化認同,發展具地方特色之社區健康營造成果診斷模式

社區健康營造計畫 對原住民鄉的意義

過去烏來鄉面臨的部落四個健康問題 酒精濫用及酒精依賴人口比率偏高、 事故傷害死亡率高、未成年少女生育率高、 痛風盛行率高等,又將工作重心放在以上問題的主軸--原住民飲酒問題,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大膽地希望針對困擾原住民的飲酒問題作改善

社區健康營造計畫 對原住民鄉的意義 然而從三年來的成效看來,健康問題漸漸改善,事故傷害死亡降到第四位,未成年少女生育率由 69.2‰降低為 29.4‰,痛風病人由門診的第一位降到第七位,雖然尚無一份數字能夠具體呈現飲酒問題改善的程度,但當營造中心組織的人民團體正式立案,結果呈現的不僅是小米穗,更看到了烏來每個部落運用「文化」、「健康」、「尊貴」、「信仰」為經軸,以及「釀出甘美小米酒」、「喝酒不開車」、「喝自己釀的酒」、「主日不喝酒」的緯繩,編織出部落健康的彩衣

部落健康營造的重心 烏來健康社區營造的經理人,對部落的關懷與訪視發現,雖然目前烏來的健康問題以飲酒問題為普遍的嚴重問題,但是他深入瞭解社區居民的狀況後,他覺得他們原住民其實並不愛喝酒,目前多數原住民愛喝酒,不過是將喝酒當成一個生活中能夠發洩的出口,自己過去也有喝酒經驗的經理人,於是能夠用同理同感、一顆關懷的心去感動社區裡的其他人,包括他自己的家人,當他面臨自己的家人也有飲酒的健康危害問題時,他的態度與應對,也看出他對原住民飲酒問題的看法,已經看透了飲酒行為背後,支配著行為那顆受傷害的心靈

以全面文化的關照破除酗酒的刻板印象

部落健康引導中心引導部落回顧過去原住民的一些傳統文化,因為以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並沒有酗酒這一項,那根本就是因為後來原住民比較弱勢,在職業市場裡面

幾乎只能作勞工!挫折感很大!很多人都藉由喝酒發洩,就有酗酒的情形出來

以全面文化的關照破除酗酒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過去釀酒不是隨便可以釀的,大概都是只有頭目,他們有釀的時後還是只有在節慶的時後才喝,沒有現在一天到晚喝的喝很多,所以我們就做健康引導,就是想要去建設釀酒的文化,農耕方面的事物藉著跟那個鄉公所的總體營造一起來,找回這些

以全面文化的關照破除酗酒的刻板印象

然後在戒酒這一方面,並不是罵他們說你喝酒不好,我們只是說你鼓勵他們可以釀酒,可是我們說釀酒很珍貴,不能大口喝,然後也配合教會說主日是不能喝酒,其他時間說自己釀的就可以喝,就不要酗酒用這種方式,那希望說我們酗酒習慣能夠改變過來

烏來鄉部落建康營造中心

凝聚了部落的共識,成立人民團體 - 烏來鄉衛生促進會透過組織的成立與人民團體的動員,來達成部落動員及資源整合

這個是營造中心一直以來所面臨的最困難也最重要之工作。烏來鄉部落健康營造推行委員會在進行動員,主要的策略是與教會結合,並透過志工以滾雪球的方式串聯各機關組織

烏來鄉部落建康營造中心

工作坊的設計與共同辦理活動的過程 強化各組織的關係及信任。並因應資源整合需要調整組織架構。 90年因舉辦「飛向自由—反毒拒酒宣導音樂晚會」,凝聚了青少年關懷社區的力量,於 91年度成立志工組、成立合法人民團體,故在組織架構上設置監事會、理事會,之下設置企劃組、原藝編織組、歌謠舞蹈組、狩獵生態組、有機農場組、釀酒美食組及志工組等七組

烏來鄉部落建康營造中心

志工之招募以烏來鄉熱心教會志工之青少年為主,已有 20名左右固定成員,為人數最多的組

在企劃方面與學校結盟,加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協助各組工作推展,希望能促進部落自主性,借助世新社發所辦理創意工作坊訓練,透過活動設計學習組織結盟、行動策略等

真正找回部落的自主,達到增強部落健康促進能力的目的

幹部與頭目並存的雙元體系--以台東歷坵村為例 很多公共議題的範圍,包括可能村長、理事長、部落的幹部常常會忽略的事情,部落的人發現了,就會在閒聊的時候,會找村長或者找理事長跟他提,然後可能幹部聽到了以後,在幹部會的時候又提出來,然後大家覺得可行的時候,就會召集早會,就是召集家長大會,然後就利用家長大會的時候拿出來討論。以部落的現況來說,拿出來討論之前,幹部就必須要先做一個辦法跟說明,然後在決議的時候,部落的人才會很快就進入狀況

幹部與頭目並存的雙元體系--以台東歷坵村為例 頭目在部落裡面的地位,如果在慶典裡面,他是一個很崇高,尊重的地位。可是平常的話,類似很多的政策的決定,他不是決定者,分成兩個層面,慶典的時候是歸給頭目啦,那我們去做,一手去做統籌的運用,什麼決定就是尊重他,那不是在祭典,像部落要辦什麼,幹部比較是決定者啦,那頭目是一個諮詢的,他也可以提出意見來,可是他的意見,不會把它當作是一個決定,而以整個幹部所討論出來的為基礎。就是說在慶典那邊他就是備受尊重,當然不是在慶典也不是說不尊重啦,就是諮詢委員啦,在祭典裡面我們就是完全尊重他,畢竟這是完全屬於他的領域,像我們豐年祭啦、尋根啦,就是由他們去主導啦,我們是去配合,在一般的活動還是由幹部去做決定

台灣版的魂斷傷膝間

了解美國原住民運動史的人,或是看過「魂斷傷膝間」這部電影的人,都會為美國印地安人被強迫大遷移的歷程感到悲憤莫名,遺憾的是類似的故事也在台灣現代化的過程中,深深地傷害我們的原住民同胞。口述歷史可以協助我們理解原住民經歷了非常複雜的社會演變過程,彌平其間所受的民族創傷,有助於走出當前遭受的認同與價值的困境,社區總體營造的成果攸關著部落健康營造如何有效施行的問題

日據時代最早遷村下來的迦南部落,是日本人放火把部落燒掉,用這種強迫、半強迫的方式逼他們遷村。不論是日本政府或是國民政府,為了方便管理原住民部落,遷村都是重要的手段

台灣版的魂斷傷膝間

天災也是促成遷徙的原因,村長聽他的父母親敘述過因為颱風的關係被迫遷移到北里,「因為颱風沖掉之後大家就各自分開,人家的那個牛都跟著一起被沖掉,幾乎整個家裡都沒有啦,就被迫遷移到這邊來。」

原住民的遷移史大概就是兩種:一是日本人被迫遷移,二來就是疾病的問題,就是水源的問題,所以就是一遷再遷

台灣版的魂斷傷膝間

以歷坵村為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台灣的原住民部落不斷地經歷遷徙的過程,本來一個地區、一個地區都有不一樣的口音,現在都被同化成為屏東來的口音一樣

新的社區生活奠立了之後,也塑造了全新的認同與社會生活發展基礎,這裡的人小時候出去的機會很少,所以整個生活圈幾乎都在部落

支持性教育的重要

在當地的教育工作者對於原住民小朋友通常有更多的包容,鼓勵其學習的態度,對往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個喜歡寫書法的學生就記憶著一段美好的經驗:

支持性教育的重要 五年級的時候很喜歡書法,下午的第一堂課一定是寫毛筆,不過

有一次書法老師兩三天沒有上課了,我很想寫毛筆啊,可是我本身沒有毛筆啊,怎麼做呢,趁著人家中午睡午覺的時候,我到辦公室裡去偷偷的把校長的毛筆偷走,連那個硯台跟墨,拿回家在家裡磨啊磨,就在那邊寫,我們也沒有那種紙,…我就撕開檳榔的葉子,在那邊寫…。後來,校長早就知道那個東西掉了,校長就叫我到辦公室來,他說你在家裡寫毛筆,是誰的毛筆啊,我就在那邊躲不敢講啊,我怕打。他說不要怕,告訴我,承認就講,那毛筆是哪來的。我說毛筆是校長的桌子上面拿的,那個校長嚇一跳啊,怎麼這樣子,小小的年紀去拿人家的東西。我那些同學都在窗戶那邊,門口那邊看我是不是會被打。後來校長就不打,他說,好啦,那個毛筆你拿去啦,沒關係,好好練啊。就那麼幾句話,…後來,每天在那邊練,那個校長就拿一些報紙給我,拿回去,我一拿回去亂劃亂劃亂寫亂寫亂寫,看到報紙裡面的字就把它模仿寫一寫,那就寫的差不多了,台東縣的什麼書法比賽,一來就派我去寫這種東西

支持性教育的重要

以鼓勵學習的方式代替處罰,讓學生有更多向好的一面發展的空間

部落的傳承

原住民家庭也有非常注重教育的,新興村長就回憶

部落的傳承 我們也有教育那個的想法嘛,我們也要教育我們的後代,我們的小孩子。以前來講的話,除了你養育這個孩子,大概要請他畢業以後就開始工作,協助工作就對了。不是說還要給他繼續唸書,大概是沒有那樣的想法,所以我們的老人家生那麼多的原因就是在這裡,就是說讓我的孩子能夠幫我,老了有孩子幫我工作,他們可能是這樣的意思。因為是想說這孩子生了以後太多了,是我的負擔,他們根本不會這樣去想,像我的父母親也是,他們是盡他們的能力照顧我們,讓我們能夠長大成人就好了,讓你長大成人然後可以在家裡做事。我們也是有得讀小學也不錯,有的小孩沒有讀書,因為實在沒有辦法讀書啦,因為以前也要繳學費,爸爸是算不錯啦

部落的傳承

而對於教育的重視,不是只有在學校教育的部分,在原住民部落裡還有部落團體紀律的傳承,更是與切身相關的寶貴教育模式

青年合作文化

而在部落生活當中,特殊的青年合作文化可以成為社區營造與社區健康營造的重要基礎。村裡面的幹部召集會青年開會,教導青年人必需要幫助家裡面的生活,分組之後每天分工合作輪流到村人的家裡工作,今天到我家裡,明天到他家裡,除了颱風以外,每天都在山上

小時候…參加過青年的公共合作,差不多十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把整個村裡面的青年結合在一起開會。凡是村裡面的青年都要分組,分五六個組,一個組六個,這樣分工,沒有休閒的時間,沒有玩耍的時間,就每天早上起來就去山上

青年合作文化

晚間會下山來,洗過澡以後一組一組集合起來,做一些娛樂,看是要說故事還是講講一天工作的情形,有的則談談隔天要做些什麼樣的準備,聊天之外則是唱歌跳舞。另外也藉著狩獵與共同工作的經驗教導青年人團結與互相幫助

以前狩獵嘛,打到以後,都要分給親戚,山豬皮小小的,也是要分,從比較近的親戚分,頭要給最大的,然後脖子,這樣一直下去,分得很清楚。…一個一點點,給他也不是幫到他什麼,也不會說讓他滿足,而就是說我們都是親戚,是一種分享的方式

反之,如果是別的親戚打到獵物,也是一樣要分給大家。而且如果有人在山上受傷了,不管是被山豬咬了還是從樹上掉下來、走路不小心跌倒等等,就會敲鐘把大家召集起來,說明問題,再一起去山上幫忙

傳統價值的維繫

依照以前的傳統,三十歲以前的年輕人只能夠做工作不能喝酒,以前沒有公賣局,只有小米酒,小米酒的產量有不高,最多只有兩甕,或是只有一個甕的量,因此就會給老人家飲用。這樣的習俗也考量到社會倫理道德的問題:

老人家喝一喝,年輕人不要喝,年輕人工作沒關係,吃飯這樣,不要給年輕人學習那個不好的榜樣的意思

因此傳統價值的維繫有助於解青少年酗酒與迷失生活重心等等的心理衛生問題

互相幫忙

以蓋房子為例,蓋的時候很多人會互相幫忙,而且是全村動員的,這是原住民最好的習俗:

互相幫忙,沒有說我幫你,你就給我多少錢。以前沒有賺錢嘛。是全村喔,不是親戚而已,全村的去幫忙。…開始蓋房子,挖那個洞,還有採木料的時候也是要請幾個親戚,等到全部做完,親戚有好幾天去幫忙。這個不是說你而已,還是要幫你的親戚,一樣去互相啦,比較嚴重的工作是全村來做。以前我們有頭目,頭目請全村的去做他的工作,以前我們叫做八客打難,就是整個社區的人去協助頭目

互相幫忙

還有一種名為還工的互助方式: 畢業以後大家就開始跟他們父母親一起在工作,有一種還工的方式,今天到你們的地,明天到你的地,這樣去輪流,很快樂的一種做事,不覺得很辛苦。因為我們很多人在一起工作,我們的年齡又都差不多,又都有老人家在帶。比如說到我們這個家裡去做,我帶一樣年輕的朋友去到我們那邊,大家就是很快樂的做一天,那明天就是到你,我們到你的山上,就輪流。從你看我們一年當中開始挖地,然後種小米,然後收小米,那都是要很多人都去做的,所以大家要一起互相幫忙才可以做到的工作。完全是奉獻啦,以前這邊的親戚很辛苦,你就是去幫忙啦,後來我們就想到一個方法,就是還你的工嘛,還工嘛,就是以前就是那樣的方式,互相幫忙,互相協助

互相幫忙

這樣的文化傳承,不僅有助於社區共創業的全體認同塑造,更有部落團結的共同營造秩序與道德的開展

相對嚴格的家庭教育

如此經營社群生活的美德,有著相對嚴格的家庭教育與家長以身作則當作基礎,歷坵社區營造的領導人的兒時記憶透露著:

相對嚴格的家庭教育 我媽媽對於我們的教育也是非常的嚴格,她不喜歡我們孩子不聽話,不喜歡我們小孩子在社會上做不好的事情。有一次我自己,一個哥哥跟我一個弟弟,我哥哥比我大七歲,比我懂事情,差不多五年級的時候,剩下兩個人在家裡。晚上媽媽去人家的家裡,大概參加一些活動啦,我就給我哥哥講,桶子裡面有花生米耶,那個花生米很好吃,我們煮來一些吃。我哥馬上就拿來煮,我們沒有想到那些花生米是我媽媽的種子,留種的。後來我哥哥在那邊一直炒一直炒,我哥哥叫我去外面把門去看,看是不是媽媽回來了。那時候還沒有電燈嘛,都是用那個什麼茅草點火就當火把這樣子,後來我媽媽是從上去那邊,啊我們就在下面,我哥哥講,一邊炒一邊那個,我哥哥說,你在外面看看喔,媽媽是不是來囉,來的話你馬上跟我講,媽媽回來,我們就跑掉這樣。那時候我媽媽很特別的沒有帶那個火把,不知怎樣的就偷偷摸摸的下來,咦,我看到我媽媽的時候已經在我前面了啊,我來不及給我哥哥講啊,後來一進來啊,她說聞到花生的味道所以才來這邊,原來你們在這裡炒花生這樣,很少差不多一碗,那是我留種的,那是我要拿去種的花生你們怎麼把它煮成這樣,拿那個棍子打我這邊,那我跑很快啊,我跑掉了。後來,後來我哥哥說,以後不跟你合作了,就叫你看門,你沒有看喔,反而是你故意叫媽媽打我這樣

相對嚴格的家庭教育

還有,我媽媽很會煮東西,在我的印象,到人家家裡吃不到的東西,只要到我媽媽那邊就有那種東西可以吃,特別好吃的東西她一定會煮,…。我有一個妹妹,我常常給她講,你要像媽媽又會煮東西,人又那麼好,人家都很喜歡她的為人,我說你要學習媽媽

原有價值與社會關係的嚴苛的挑戰

在原住民部落中家庭暴力的產生因素之一,在於面對現代生活變遷的調適不易,可是這又是什麼樣的過程呢?為何進步與成長會帶來災難?整體社會生活的改變,加上額外的機會,對於原住民原有的價值與社會關係而言,都是嚴苛的挑戰

可是原住民社區所遇到的價值衝突與認同的錯置,是歷經一段漫長的演變過程,從日據時期到今日的政府政策都應負責任。一個部落民族的文化延續,語言是很重要的媒介,不過隨著台灣統治者對於語言教育以暴力式的方式強行介入部落,造成了世代的溝通障礙與對於文化了解的落差:

原有價值與社會關係的嚴苛的挑戰

我爺爺影響我也蠻深的,我爺爺九十八歲過世,民前十一年生的,…我爺爺是一個什麼事都不管只做山上的工作的人。我一直是到讀神學院,才跟爺爺有話說,因為以前的語言障礙。以前國小的時候在學校不能講母語啊,那時候推行國語,連家裡都講國語,所以就等於是說我們跟上一輩的老人就會有語言上的障礙,就不能談很多的事情

也因為這樣的障礙,造成了家族記憶無法傳承,許多人對於自己的家族歷史事實上並不清楚,也對相應而生的人際關係脈絡無由掌握

歷史記憶成為塑造新新價值的基礎

然而在時代變遷轉換的過程中,過往的歷史記憶可喚回成為塑造社會新認同與新價值的基礎:

歷史記憶成為塑造新新價值的基礎

爺爺在國民政府的時候他都是當里長,因為那時候他已經三十、四十歲了嘛,他在當,在國民政府來的時候他已經三、四十歲了,對啊,三、四十歲,四十幾歲了。那日據時代的人,就是說你很大啦,什麼事情都是你要跟日本人配合,因為最大的是日本人啊,你很像是那個跑腿的,但是權力就是你在部落裡面,那當時,本來我們有頭目對不對?可是當初的那個頭目是因為去辦經營,去搶人家的老婆,所以日本人就把他廢掉他的頭目的那個地位,然後就讓我爺爺當村長

歷史記憶成為塑造新新價值的基礎

由此看來,不是社會變遷會造成必然的困境,重點在於傳統社會正義的價值與秩序,如何在變遷的社會中被保留下來,成為重要的社區營造與政策思考方向

社造與社區健康生活的主要動力

對部落文化認同重要性的體驗與使命,促成了社造與社區健康生活的主要動力,這群工作人員有受大概半年的訓,在文建會的專管中心,還有輔導中心,陸陸續續從基礎一直到進階,到實際操作這樣子,所以在裡面學了不少東西。其實整個工作還是在談參與,部落怎麼去參與,然後透過怎麼樣的一個參與,達到部落的一個建設,不管是硬體、軟體還是說心理上面的建設,所以說透過這樣的幫助去塑造不同的一個觀點,從裡面可以學到不少東西

社造與社區健康生活的主要動力

比如說像健康步道,他就一直堅持要社區居民來參與,因為他覺得透過這樣的方式,社區居民要來參與,認同這個部落,所以只要這個東西稍微一怎麼樣的時候,大家就會覺得說怎麼會這樣子,就會很努力想辦法把他弄好。如果今天這個步道是承包商去做,再怎麼壞,部落裡面的人都不會去管,因為不是他們做的,就不會有那種自己心血投入在這邊的感覺

社造與社區健康生活的主要動力

新的認同感塑在了全新的社區動力,也改變了無奈被殖民的宿命觀點,開始用群策群力的方式來改變現狀,所以過去很多公共設施就是這樣子,承包商來這邊做,做壞了大家都不會去關心,相對的,「如果今天是你做的,你絕對會來想辦法把它弄好。」

柒、「國中有國」的台灣新憲法奠基運動 在原住民地區的社區健康營造的努力,將是一場重新藉由原住民歷史文化經驗來定義健康的反殖民主義鬥爭,也是一個「國中有國」的台灣新憲法奠基運動

我們建議以南島社區大學與金峰鄉衛生所所建立的部落重建網絡為基礎,模仿健康城市推動計畫,與相關的縣市政府合作,以自治區的模式來推動原住民自治區的健康營造活動,而當社區發展條例通過後,經居民自決後新劃分的行政區域,進而發展由下而上的原住民自治區健康政策

這時屏東縣可藉由南島社區大學與金峰鄉的努力,建立原住民健康自治區的立法示範,設立多元的原住民自治區健康政策指標,建立發展由下而上的健康政策制定機制

來自土石流的啟示

什麼人掠奪了山地的資源?

原住民被迫種植經濟作物是雙重剝削

先解決物資公平分配,再談國中有國的理念

結論:國中有國的自治區架構

原民會與相關部會代表 原住民議會 學者與公正人士組成的仲裁機構,由政府與原住民議會共同推薦,但原住民議會擁有否決權

建議自治區採行內閣制,但分上、下議會以保障各族群的代表性與人口比例的代表性

這不僅是一個原住民自治運動的開始,也是台灣社會多元文化建構與台灣經驗領導世界文明與國家體制發展的開始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