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英雄凯旋时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一个简短的仪式,宣告了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休舱。一群告别的身影,欢呼,雀跃,拥抱,留影,泪奔……有着数百万粉丝的火神山医院官博里,网友们的“另

类”祝福终于兑现,“早日闭院大吉”“早日功成身退”“早日凯旋回家”“盼你下岗,请你关门,不要再来”“我们一起倒数,闭院之日”……

这里,创造了“火神山速度”:1月23日开工建设,2月2日正式交付,10天建成一座现代化专科医院,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编设床位1000张,设置病区19个,接诊楼、病房楼、ICU等功能俱全。

这里,是军队援鄂医疗队的“主战场”。从这里发出的每一条“战报”,都格外牵动人心——“收治第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首批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收治患者突破900人”“收治患者总数超过1000人”“收治患者总数突破2000人”“治愈患者突破1000人”“收治患者超过3000人”“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超过1500人”“治愈患者超过2000人”“治愈患者达到3000人”……

2月4日,收治首批患者;4月14日,病患清零。完成光荣使命的背后,是1400名白衣战士的生死考验、忘我奋战。

医护人员零感染,医疗救治零事故,住院病人零投诉,治愈患者零复发,成就了“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确保零感染”的医学奇迹。

眼下,春光中的火神山医院没有了往日的紧张忙碌。它在送走最后一批治愈患者之际,物资清点,消杀洁净,资料归档,整体移交,贴上封条,关闭备用。

连日来,征战火神山的勇士们,会同增兵多个战场的军队援鄂医疗队,分批撤离时,没有热烈的告别仪式,没有夹道送行的人群,没有炫耀的标语口号,正所谓:来时,迅速出动;撤时,悄然行动。来时,冲在一线;撤时,不带走一针一线。来时,给患者信心;撤时,让群众安心。来时,使命必达,撤时,战则必胜。

清晨5时许,天还未亮,位于武汉市经济开发区的联投半岛酒店已弥漫着离别的氛围,驻扎这里的火神山医院医疗队员,收拾好行囊整装待发。

与此同时,火神山医院分驻多个点位的医护人员也有序从容、陆续回撤。“请把你们的名字写在防护服上,这样就能永久记住你

们了。”一位志愿者向即将离去的医疗队员提出诚恳的请求。这个春天,白色防护服已成为无数人表达情感的底板。一件件写满名字的防护服,是武汉人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大疫突袭,英雄无畏,人民有难,军人当先。作为军队援鄂医疗队主力,战斗在火神山一线的医护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日夜奋战,舍生忘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堪称抗疫斗争最大的功臣,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危急关头,逆向而行,为国出征尽显英雄本色;不负

期望,凯旋而归,白衣执甲无愧英雄称号。”一位刚出院不便前来亲自送行的治愈患者,伙同病友,想尽办法,托人赶制成了这面大幅锦旗,嘱咐亲属一定要找到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副主任宋立强、李文放等医护人员,在救命恩人走之前交到他们手里。

那天,这位68岁的患者在ICU病房里,床头“嘀,嘀,嘀嘀嘀……”监护仪上红灯闪烁,报警声突起。

呼叫值班医生,穿戴防护装备;跑进病房,投入抢救;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有创辅助通气……作为呼吸衰竭的又一位重症患者,他被成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还可以再快一点!”汗水顺着张西京的护目镜往下

滑,在重症监护室工作20多年的他。早已习惯和死神“抢人”的读秒节奏。

此刻,正在收拾行囊的感染八科病区主任赵玉英,怎么也没想到万先生真的会找到他所在医疗队驻地。

被称为万先生的武汉人,是首批住进火神山医院的“明星”患者。

那天,万先生被转入火神山医院时,他不坐轮椅,坚持自己走进病房。他说:“我对军队医护人员的治疗充满信心。我要走着进去,还要走着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万先生病情逐渐好转,特别开朗、热心公益的他,开始做很多暖心事,从起初的拖地、打水、送饭,到后来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搀扶重症患者做检查。听说有患者情绪不好,他就会去做思想工作,给患者加油鼓劲。万先生还录制上传他住院治疗的短视频,传递正能量,鼓舞更多人坚定战胜病魔的信心。医护人员都称他为“病房志愿者”。

出院时,万先生挥着双臂,一手高举出院证明,一手做出胜利手势。面对媒体,他边走边说:“看见了吗,我走出来了!我是自己走出来的。我说过走进来,也要走出去,真的赢了。病友们,火神山医院有这么好的白衣天使,加油啊!你们可以的。”

离别时,万先生还有一个心愿:待医疗队凯旋时,他要看望这些不顾生死、舍身相救的人民军医,“你们每个人都安全返回,是我最大的心愿。”

果然,万先生的愿望实现了。他手捧鲜花见到赵玉英和她的队友时,男子汉的泪水涌了出来,“谢谢你们冒死相救,因为你们,我才能战胜病魔。”“我们现在不是一般的关系,咱们这叫生死之交了!”“你们就是我的亲人,以后来武汉一定要到我家做客啊!”

此间,医疗队员李丽丽也有一位治愈患者找上门来,这是一位17岁的男孩,在火神上医院综合科隔离治疗中,总有一种被人抛弃的孤独感缠绕着他。李丽丽发现后就有意亲近他:他不吃饭,她一口一口喂他吃。他害怕寂寞,她陪他聊天,不当班时就打电话问候他。他要什么,她掏钱帮他买什么。他不爱说话,她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有一天夜里,男孩情绪烦躁,不停地呼叫医生护士。李丽丽刚走出病房,呼叫器又响了起来,她赶紧跑进去抚慰。这样反复了好几次,最后李丽丽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只是轻轻地拍着他的背,直到他入睡。第二天中午,当李丽丽再给他喂饭时,男孩“哇”的一声哭了,他说:“让我叫你一声姐姐吧,我家里也有一位像你这样的姐姐,每次生病时,都是她对我这么好的!”

看到忽然出现在眼前的“弟弟”,亲切地叫她“姐姐”,并收到弟弟连夜写给姐姐《天使有爱》的组诗时,李丽丽眼里泛起了泪花。

离别的场景是动人的。与病魔作过生死搏斗的康复者,最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听说救命恩人要走了,一些治愈患者想方设法来到医疗队驻地,他们要好好看一看为他们重建生命的医护人员脱去防护服是个什么样子。当闪亮的军徽、亲切的微笑走进他们的心田时,他们

也被眼前一个个疲惫而兴奋的神情感动得落泪了。在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驻地附近,临别合影时,一位女

孩在窗台边高唱“我的祖国”哭送白衣天使,队员们与女孩大声合唱,唱罢,女孩高喊:“我爱你们!武汉人民爱你们!”

这几天,一些医疗队员也收到了“与子同袍”主题文化衫,馈赠者将爱的心意和依依不舍的留恋满满地画在文化衫上,写有“疫情好了,我们一起吃热干面,去武大看樱花……”“致敬白衣天使,你们辛苦啦!”“疫情过后,我们在人海中相遇……”文化衫上温暖的表情包和问候语,让人心生感动。医疗队员姚菇说,这件特殊的礼物,将成为她们一辈子的珍藏,也将是生命中“逆行勇者”光荣而无悔的见证。

临走时,医疗队员的手机提示音响个不停,来自出院患者的隔空话别,正通过一条条短信深情表达,特别暖心——“护士长,请不要害怕远方亲朋看到你脱下口罩和防

护服的样子,那是你最美的样子。你脸上留下的深深印痕,是每天连续战斗七八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烙印,是为抢救我们生命与疫魔作斗争、与时间赛跑的见证。我亲眼看到,你们面临着多大的压力和危险,你们承受着多么辛苦和痛苦。你们战斗的样子,不愧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美最可爱的样子。我要一辈子记住你。”这是出院患者王先生发给主管护师赵孝英的微信。“王教授,你真了不起,我一说病症,你立马说出什么

原因。生病是不幸的,而遇到你们这样一群医术好、医德高的人民军医,并能做你的病人,却是一种幸运。今天,你回去了,但我会永远铭记是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真的谢谢您。”这是出院患者刘大叔发给主任医师王斌的微信。“张大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任何为武汉拼过

命的人,都值得我永远铭记和敬仰——白衣执甲、逆向而行的你们,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无愧于英雄的称号。您是我心中英雄的模样,离别时,请受我一拜吧!”这是出院患者杨女士发给主治医师张明德的微信。“颜护士,请原谅我不能到驻地送您,我将在窗户上看

着你们离开,向你们深深地鞠躬,衷心地祝福你们,谢谢你们曾经来过!”这是出院患者秦阿姨发给护士颜小婕的微信。“白医生,作为从生死线上走过来的人,看到你们身着

防护服以命救命的艰辛过程,我就特别感动和心疼。现在,医疗队终于可以平安回撤了,我也是特别高兴。你们舍生忘死、无私无畏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我和我学生学习发扬。”这是出院患者李老师发给医疗队员白小平的微信。“杨主任。我是在您病区获救的病人,得知你们要走

了,特作诗送行:救死扶伤无日夜,医术精湛驱死神。端水送饭胜亲朋,却把苦累咽心间。此情没齿也不忘,劫后重生记大恩。惟愿天使多保重,今日平安得凯旋。”这是出院患者吴爷爷发给感染专家杨仕明的微信。“李姐:你们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走,你们所做的

一切,武汉人民都会记得!期待他日,我们再相见。”这是出院患者阿念姑娘发给护理组长李丽的含泪送行视频微信。

这里,再摘录一些出院患者发给救命恩人的微信——“我和你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你们就像家人一

样给我温暖,要离开了,真是舍不得你们啊!”“说星星亮的人,是因为没有看过你们的眼睛。虽然

看不见你们的面容,但你们的眼睛像星星。无论你们走到哪里,我都会看到那远方最亮的星星。”“从来都是别离时,才知情谊有多深。我们笑着说再

见,却深知有那么多的不舍,道一声珍重,我已眼眶湿润。白衣天使,我会想你们的。”“这段日子,作为住院患者,我和你们在一起,亲历同

一场永生不忘。我哭过、闹过、痛过、扛过,还几乎死过,终于能站起来的力量,是白衣天使的拯救。你们让我看见了那么多,又记住了那么多,从前素昧平生,之后却绝不遗忘。”“一切不平凡的开始,终究要回归平凡,平凡有多么来

之不易,不平凡就有多么刻骨铭心。过去的是你们的身影,留下的是一座丰碑。”“在送别的最后一眼,挥挥手,我热泪在眼珠子打转。”……这一条条微信,传递着出院患者的谢意、祝福、不舍和

心声,伴随着离别的愁绪,更让医疗队员感受到疫情无情人有情的珍贵,不少队员看了瞬间泪目。

当一批批满载着医疗队员的车队,向天河机场和铁路输送集结机动中,所到之处,武汉市民对坚守到最后的子弟兵,给予了最高的礼遇,最深的敬意。

在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驻地,队员登车出发时,一位酒店的经理90度深深鞠了一躬,车队离开后,这位武汉小哥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埋头哭出了声。“谢谢白衣天使”“谢谢亲人解放军”“英雄一路平安”

“愿你们顺利到家”“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定要常回来看看啊!”……在车队经过的道路两旁,原想悄然离去的医疗队,却难于离开江城人民关注的目光,尚在家中的市民纷纷打开窗户站到阳台边,挥舞着国旗、彩带,用最大的音量,喊出为湖北拼过命的人由衷的感谢。“幸得有你,江河无恙”“动如雷霆,不动如山”“是你

们,送来春天”“是你们,为生命架了桥”“因为有你们,心里有勇气”“山水迢迢,多谢你来”“最美不是樱花,是战斗在一线的你”“最美丽逆行者,武汉永远记得你”……武汉市精心设计的感恩系列海报,一直就矗立在那里,为一支支撤离的军地援鄂医疗队敞开心扉,诉说着江城人民不尽的深情,向所有参与这场战斗的医疗队员们致敬。

从首批援鄂医疗队撤离至今,武汉高楼夜间一直集体亮灯,滚动着“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凯旋而归!”“希望的使者,最美的天使!”“致敬英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大恩不言,武汉人民永远铭记你们!”“我们将再会,相约武汉”……一句句情谊深厚的送别文字,祝福返程医疗队员一路平安。“万里赴戎机,救我于风波!”“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

市,而你们都是武汉人民的英雄!”“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武汉谢谢你!”“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你们像春天一样美丽”……一条条横幅标语悬挂于显眼位置,表达着武汉人民对白衣天使的感恩。“敬礼!”当医疗队车辆驶过每一个路口,武汉公安干

警纷纷敬礼、致意。不少医护人员见此情景,眼含泪光,也用一个个敬礼的姿势,挥别武汉市民。

这一刻,来自不同抽组医院的护士长陈静、陈怡欣慰地笑了,眼里却含着泪。她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跟随自己出征的一帮“90后”平安带回家,一个都不能少。进

入“红区”的日子,陈静的“口头禅”不绝于耳,“洗手再戴手套”“每个人一定要注意防护”“快做好防护”“再检查一遍防护”,被大家称为“硬核”护士长,唠叨又严厉。同样也是“硬核”护士长的陈怡,姑娘们每穿一次防护服,她挑剔的目光,总能把你的细小毛病找出来,直到她满意为止,被小护士亲切地称为“陈姨”。她们都像妈妈一样的爱,常让孩子们感动得落泪。

这一刻,来自黄河之滨的医疗队员刘燕,又收到了13岁女儿从兰州发来的问候短信。这位火神山医院感染六科一病区护士,在疫情暴发前,曾和女儿兴致勃勃地制定了详细的春节“亲子计划”,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计划泡汤。作为军队医护人员,有多少次急难险重任务,刘燕都忠实履行了“我是军人,我先行”的誓言,但在女儿的成长中,她却是一个缺席者。战斗间隙,下班回到驻地,不管多晚,刘燕都要在微信家庭群里和家人聊会儿天,怕家人惦念。面对叮嘱,她回复最多的是“我很好”“吃得好”“不累”“防护没问题”……其实,刘燕只是众多战友“逆行冲锋”中,舍家忘我、舍身忘死的一个缩影。

这一刻,武汉籍军医刘炯想起父亲去世未能送终时泪流满面,他家距离火神山医院20公里的地方。回家,每次都格外期待。因为回家,刘炯可陪在老父亲身边,感受一下他倔强的脾气,可以去玉笋山公墓,为妈妈献上一束花,说一说一年的工作收获,道一道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次是当兵回武汉时间最长的一次,刘炯却十分凝重,也来不及踏进家门。2月2日,作为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二病区副主任,刘炯战斗在抗疫的最前沿,直到撤离的70多天了,本想着战斗结束后,再去看看父亲,跟他汇报一下自己的成果,没想到任务还没结束,父亲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作为长子的刘炯,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甚至到现在,他都不知道父亲是哪一天火化的,骨灰盒选的什么样子。“老爸,请原谅我,忠孝不能两全啊,没有照顾好你的生活。”“老爸,我想你也会原谅我的。”“茫茫人海中,每个健康灿烂的微笑背后,都有老爸温暖的注视。”……刘炯给天堂的父亲写信泣诉。

这一刻,火神山“抱冰块降温”的护士孙如霞不淡定了,她想起那天,是去为一位脑梗患者导尿的,太热了,回来后看到冰块,就抱着冰了一会儿,假装自己在吃冰淇淋,直呼“好凉快啊!”这一幕被同事随手拍下上传网络后,很多网友纷纷评论,“你抱着冰块的样子,真的让人好感动。”“辛苦了,你们是真英雄!”“等疫情结束,一起去吃冰淇淋。”……

这一刻,医疗队员期待回家的后方,一切准备就绪,只待英雄回家。他们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后援团”那暖心的话语,“爸爸,加油,等你凯旋。”“你平安归来,就是给爷爷9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妈妈,等你回家,我做蛋糕给你吃。”“等疫情结束,我要用力拥抱你。”“平安回来,往后余生都是你。”“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等你妈回来,我要请她吃火锅。”“忙完工作,我们要补拍一张全家福。”“等疫情过去,我们让孩子去学医吧。”“等你凯旋,邀你看遍祖国大好河山。”……

这一刻,医疗队员们的影像正不停地切换。撤离前夜,他们最想拥抱家人的期待中,也留一份牵挂在这里。

真的要离开战斗过的地方,勇士们都有点依依不舍,回放两个多月来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的经历,一些感情脆弱的姑娘们都抱头痛哭了。他们正一点点地叙述着印象最深的感动,那里有艰辛的体验,也有美好的留念。

护士们都说,“三八”节那天,所有能走动的病人看到她们,都会深深地鞠一躬,表达对女军人的敬意。病区走廊“爱心墙”上还贴满了各种型号的纸条,上面写着“解放军万岁!”“三八妇女节快乐!”“你们辛苦了!”“真的好想看看你的脸”等字样。见到这些真诚的祝福,姑娘们都流泪了,难忘今年“三八”节,它是在抗议病房里度过的。

队员王辉说:有一天经过病区走廊,见一位穿防护服的男护士看着窗外。我问他:“你出来透透风啊!”他说:“我在尿尿。纸尿裤穿久了,都尿不出来了。”我当时就哭了……在这里,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但是大家没有一个说辛苦。

队员王伟说:我生日时,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我护理的一位患者为我点的外卖。原来,他看到我在朋友圈发的泡面,为我点了一份烧烤,知道我老家爱吃辣,还特意要求店家多加辣椒。

队员左添说:我接触了一位病情较重的患者,给他输液时,由于多层手套带来的不适感,第一针扎针失败了,我急得直冒汗,防护服里的贴身衣服很快湿透了。患者看着我说:“没事,你都从千里之外来照顾我啦,多扎几针不要紧。”

队员张瑶说:有位患者大爷得知老伴离世失声痛哭,说自己也不想活了,我们跟着流泪,大爷问,老伴走时留下什么话没有?这给我们在场的人都问愣住了。我们回答,阿姨说没有撑过来,但是让你替她好好活着,让你一定要健康出院。其实,我们并没有见到阿姨去世的场景,只能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慰他。

队员李力说:经我治过一位年龄最小的患者,今年11岁,是个小女孩。她家里5口人都患上新冠肺炎。“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这里没有书读,我想看名著。”“你先把病治好,以后有很多时间看书。”“我在这里有吃有喝,还有你们给我看病,不读书多不好啊,而且我喜欢读书。”第二天,我买了小女孩喜欢看的书,送给她时,女孩说:“解放军叔叔真好,我长大后也要当解放军。”边说边抹眼泪。

队员施惠说:一位女患者是我老乡,母亲因为新冠肺炎去世了,看着她心里难受的样子,便送了我叠的千纸鹤安慰她。她说也想学,我就把刚学会的折法教给她。没想到,她把自己叠好的写满祝福的千纸鹤又送给我了。

队员何晓丽感言:因疫情与武汉结缘,慢慢喜欢上这个城市,它真的很美,但是武汉最美的不是樱花,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那片感激之情。没有人注定生来勇敢,但依然有人选择为之逆行,也因为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也让我们为之感动。

队员耿炎感言:在武汉战斗这段时间,我最感动的是这里的护患关系,这是我见过的最和谐的护患关系,每个举动都能换来一句“谢谢!”“辛苦了!”感觉很欣慰。

队员张真感言:在武汉,到处都能看见大大小小的湖泊,因为地势平坦,这里的日出、日落都极其美丽,太阳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亲爱的江城,你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我定好好来欣赏你的美丽。

队员张莉莉感言:出征前,我说“一定会平安回来。”医疗队在武汉奋战了两个多月,真正到了说再见的时候,突然有点不舍。舍不得我的战友们,也舍不得武汉和武汉人民。

队员孙玉明感言:我们回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来看武汉,但是我在回来的时候,必然会带着我的妻子和孩子,一起来看看这个英雄的城市,来看看我和战友战斗过的地方。

曾经生死与共,如今挥泪告别。眼前,来自感谢的话语此起彼伏,是这个春天发自武汉人民心中最真实的声音。“湖北人民总说感谢我们,其实我们也要感谢他们的

牺牲、坚守和奉献。”这是医疗队员李飞发给朋友圈的切身感受。

作为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二病区主治医生,李飞手机病友临时群里塞满了祝福语。离别前,在这些病友的强烈要求下,李飞和战友们来到驻地空旷的操场上,摘下面罩拍了个小视频发到群里,让大家终于看到了迷彩军人最真切的面庞。“守护人民安全,军人必定当先,只要祖国需要,随时

听从召唤!”李飞动情地说。昨日并肩战斗,今日与君拥别。那一串串意义非凡的

片段,一个个被铭记在心的日子,正不断浮现中,瞬间触碰到了医疗队员最柔软的地方,不少人也抹着眼泪、难说再见。

挥手告别之时——请忘记我的名字。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正默诵着这首集体创作的诗句,向武汉人民作最后道别——

我站在这里,离你最远也最近,多少想说的话,像种子埋在心底。

我站在这里,看鸽群飞过大地,把你的美牢牢记住,再转身走进硝烟风雨。

请忘记我的名字,忘记我来自哪里,我在每一片钢铁里发热,在每一个哨位上呼吸,只要脚步还在前行,每一步都向着你。

我在每一张照片里微笑,在每一首军歌里响起,走进队伍的那一刻,生命就不再属于我自己,把爱和青春全部献给你,愿你的旗帜永远飘扬在这里。

车远去,英雄归乡。远方的军营、战友、家人和网友正翘首以盼,在这个英雄凯旋的日子里,迎接征战前线的勇士归来时,又有多少话语要对他们说——

最安慰最开心的事情是你们都平安归来,欢迎英雄回家,向你们致敬!你们是最美的,我们以你们为荣,为你们骄傲。最近泪点有点低,春天已经来了,欢迎你们回家!

看到平安归来,心里无比激动,热泪盈眶。看一遍哭一遍,好激动,回来就好。这一批有单身的没?家乡有很多优秀男生女生朋友

在等了。欢迎回家,相约家人再过“团圆年”。……

“最美逆行者,武汉永远记得你!”天河机场LED大屏幕变幻着不同字样,年轻志愿者跳着《十送红军》的舞蹈,工作人员举着“致敬白衣天使”“武汉人民感谢子弟兵”等标语牌,候机旅客纷纷向勇士们挥手致意,迷彩队伍激动的心情达到了高潮。

登机口是“凯旋门”,航班号是“胜利号”,舱位是“功勋舱”,目的地是“勇士军营”,日期是“抗疫胜利日”,旅客姓名是英雄签名,一张精心制作的援鄂抗疫登机纪念牌,成为民航包机接医疗队员们回家的“最美纪念”。“谢谢武汉人民,我们也不会忘记生命中这段刻骨铭

心的日子。”来自联勤保障部队医疗队员杜瑾含着激动的泪水说。

再见了,火神山!我们战斗过的地方。再见了,大武汉!我们守护过的英雄城市。再见了,武汉人民!让我们感动的江城百姓。

英 雄 凯 旋 时——来自火神山战“疫”前线的报告之五

□张德崇

报 告 文 学

逆行者(版画) 郭伟利作

电话:8827770副刊部主办

MINBEIDAILY2020.4.30 星期四

04 责任校对:赖秀清责任编辑:王筱莹【 】WUYISHAN

武 夷 山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