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課程之變革

Preview:

DESCRIPTION

通識教育課程之變革. 通識教育中心 蕭雅柏主任. 通識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博雅教育 只是涉足普遍知識及智識技術,著重於知識的承傳,而不是專門或者專業技術 General Education 通才教育 ( 通識教育 ) 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致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我國通識教育發展史. 通識與營養學分?. 『 重專業、輕通識 』 的心態普遍存在,學生因缺乏學習動機及學習方向感,而將通識教育視為營養學分的情況也日益嚴重 96-99 年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綱計畫」.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通識教育中心蕭雅柏主任

通識教育課程之變革

通識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博雅教育 只是涉足普遍知識及智識技術,著重於知識

的承傳,而不是專門或者專業技術 General Education

通才教育 ( 通識教育 ) 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

科有所認識,以致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3

我國通識教育發展史我國通識教育發展史時 間 情 形 結 果

民 47部頒各大學「共同必修科目」

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

民 73

公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施行要點

「文學與藝術」、「歷史與文化」、「社會與哲學」、「數學與邏輯」、「物理科學」、「生命科學」以及「應用科學與技術」等七大學術範疇內開設選修科目,為我國「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課程實施之濫觴。

民 84/5 月 大法官會議解釋「部定大學共同必修科目」違憲

通識教育獲得較大的推展空間。

民84/12/12

召開「 83 學年第二次公私立大學校院長會議」對「各大學共同必修科目」做成決議

國文、外文、歷史、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等四個領域,列為各校必開之科目。

民 92 教育部推行「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 民

93/3 、 4月

教育部針對臺大、清華、交大、中央、成大、中山、陽明中山等七所研究型大學進行「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工作

通識與營養學分?

『重專業、輕通識』的心態普遍存在,學生因缺乏學習動機及學習方向感,而將通識教育視為營養學分的情況也日益嚴重

96-99年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綱計畫」

通識不受重視的原因?

通識教育制度因高等教育之結構性、制度性限制,其發展受到極大阻礙。其中最嚴重的是在課程方面,非但通識課程出現零碎化、膚淺化現象,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更由於缺乏統整性的緊密連結,造成專業系所對通識教育的拒斥

96-99年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綱計畫」

通識與專業教育的衝突

專業科系提供的課程為了訓練各領域未來的專家

專業課程之設計與將來之職業能力有直接關係

「總是少一門課」成為專業科目與通識課程之間的較勁處

整合通識與專業課目是解決的方法

通識教育 V.S. 專業教育 「輕通識、重專業」 的普遍現象

教育體系的限制:從高中就開始分流,大學入學就分系,學生順理成章的將學習重心擺在本科系的專業課程上。

家長的期待:孩子離開校園後找到一份好工作 師生的誤解:通識教育等同於人文藝術教育或

是教授「生活常識」的課程,也就等於對未來就業無幫助。

造成的影響:畢業生就業情況成為大學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

97 年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 台大蔣丙煌教務長

通識教育 V.S. 專業教育

「通識是營養學分」的迷思 學生的態度:面對通識課程時的學習態度不夠積

極,逃避修習要求較嚴謹的通識課程,涼課反而成為熱門課程。

教師的反應:具有教學熱忱的通識教育教師被無心於學習的學生消磨殆盡;對通識教育理念有誤解的教師,則將通識課程內容簡單化、生活化、休閒化,造成課程的知識承載度不夠。

造成的影響:學生修習了「營養」通識課程後,更加強化了「通識是營養學分」的刻板印象,形成惡性循環的結果。

97 年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 台大蔣丙煌教務長

通識教育 V.S. 專業教育 專業系所與教師的壓力

專業系所:以本科系的專業發展與教學成果為重,通識課程僅是服務他系學生的次要任務。

教師: 1. 專業系所聘任之教師,通常先考量系所的需求,再視情況配合開設通識課程; 2. 開設通識課程須花費更多的心力準備課程。

專業教育所佔學分數遠遠高於通識教育 以臺大為例,學生平均畢業總學分數約 135 學分,廣義的通識學分為 30 學分,佔 22.2% ,狹義的通識學分僅有 18 學分,佔 13.3% 。

97 年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 台大蔣丙煌教務長

國內外學士學位學分數

我國: 128 學分(一學期 18週,每週 1 小時為 1 學分)

美國(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 UCLA 、密西根大學、賓州大學、伊利諾大學): 100 – 113 學分

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 74 – 87 學分

澳洲(澳洲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 53 – 92 學分→ 國際 12 所名列前矛指標性大學畢業

學分數 53 – 113 學分 < 128 學分

97 年「課程改革與分享之理念與實踐」研討會 台大陳泰然副校長

Q1. 學分數多少為適當? 多好還是少好? Less is more ?

Q2. 課程內容紮實如何保障? 教學品質如何保障?

美國大學課程結構內涵

1) 技術課程( Skill Courses ):寫 作 ( Writing / Composition ) 、 數 量 推 理

( Quantitative Reasoning )、外國語文( Foreign Language)。

2) 知識領域課程( Knowledge Domains ; Area Courses ):自然科學、文學 / 藝術、社會 / 行為科學、文化學習。

1. 普通課程(通識教育)內涵

2. 主修專業課程→ 普通課程:專業課程 1 : 2 ~ 1 :

3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

哈佛大學對這次改革十分慎重 2004~2007整個改革耗費三年參加改革委員會的教員超過一百位,邀請了二十多位大學生參加

http://www.fas.harvard.edu/~secfas/General_Education_Final_Report.pdf

哈佛大學新通識目標

參與公民活動 形塑傳統文化與價值 具批判及應變能力 瞭解言行的道德意涵

哈佛通識教育目標 公民參與: 通識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傳統文化: 通識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認識,個人是藝術、

理念與價值等傳統文化的產物,也是傳統文化的參與者。通識教育並可以使學生理解協調文化差異的困難,知道許多差別巨大的不同文化卻源自同根,熟悉文化演變的動力學等等

哈佛通識教育目標 回應變化: 通識教育告訴學生如何批判性地,但同時建設性地面對各種變化,特別是科技帶來的變化

倫理面向: 通識教育發展學生認識人們所作所為的倫

理意涵。

哈佛大學八大領域課程

1.美學與詮釋性解析 2.文化與信仰 3.實證辯思 4.倫理辯思

5.生命科學 6.物理宇宙科學 7. 世界社會 8.美國與世界

哈佛大學核心能力 前哈佛大學校長德瑞克‧伯克 (Derek Bok)近著提出二十一世紀八個教學目標:

一、表達能力。二、思辯能力。三、道德推理能力。四、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五、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六、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七、廣泛的興趣。八、就業能力。

18701870 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成立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成立「芝加哥大學」(「芝加哥大學」( University of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

第一任校長哈潑(第一任校長哈潑( William Rainey Harper, William Rainey Harper, 1856-19061856-1906 )接下唐納改革的一棒)接下唐納改革的一棒 他提出科系職業化是將知識零碎化他提出科系職業化是將知識零碎化 失去大學培養領袖人才所需的宏觀與遠見失去大學培養領袖人才所需的宏觀與遠見

結果學生「愈學愈多,知道卻愈來愈少。」結果學生「愈學愈多,知道卻愈來愈少。」(( learning more and more,learning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about less and less ))

站在文化與社會的基礎上站在文化與社會的基礎上 19191919 年哥倫比亞大學年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Columbia University ))

英文系學系厄斯金(英文系學系厄斯金( John Erskine, 1879-195John Erskine, 1879-19511 )教授)教授

認為文學是每一個科系需要具備的人文素養認為文學是每一個科系需要具備的人文素養 他提出「百本經典閱讀」他提出「百本經典閱讀」

要求學生用兩年讀完其中的二十本要求學生用兩年讀完其中的二十本 並提出要有通識教育並提出要有通識教育

開出通識教育的第一門核心課程(開出通識教育的第一門核心課程( core core cunicuiumcunicuium ))

-「當代文明」(-「當代文明」(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

他認為了解文化可以幫助每個學生在自己他認為了解文化可以幫助每個學生在自己的科系產生更深學習的使命與意義的科系產生更深學習的使命與意義 後來又開出「自我、人與社會」後來又開出「自我、人與社會」

(( self, person and societyself, person and society )的課)的課 期待以社會學寬廣的角度期待以社會學寬廣的角度 幫助學生綜合各學科的能力幫助學生綜合各學科的能力

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課程增至二十一門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課程增至二十一門 當時的口號:「當時的口號:「當教育的核心能夠為連結當教育的核心能夠為連結

不同的領域,才能帶給學生正確判斷的基不同的領域,才能帶給學生正確判斷的基礎。礎。」」

課程自主的問題 教師之本位與專長之限制 教師缺乏統整之課程觀 學系本位心態-專業與通識課程之平衡

學院課程委員會缺乏整合能力 校課程委員會(教務會議)缺乏實質功能

課程改革及課程委員會之運作 台大蔣丙煌教務長

台大通識課程之變革新 (95 年後 )

宗旨:為增加學生知識廣度並拓展其視野,以期能兼備人文與科學素養。

舊 (95 年前 )宗旨:為增加學生知識廣度並拓

展其視野,以期能兼備「人文社會」與「自然與生命科學」素養。

八大領域: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世界文明、哲學與道德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

必修學分數: 18 學分

四大領域:人文學、社會科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

必修學分數: 12 學分

97 年「課程改革與分享之理念與實踐」研討會 台大陳泰然副校長

基礎課程

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課程

國文 6外文 6

服務課程(落實核心價值) 0進階英語課程(國際化能力) 0體育課程(不計入畢業總學分) 1

通識課程八大領域

文學與藝術

18

歷史思維世界文明哲學與道德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

學分總計(計入畢業學分) 30

台大 96 學年度新普通課程架構

大學教育與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

教育部 101年度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規劃與設計工作坊(A)

蔡介裕 文藻外語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 副教授兼學務長

教育部公民核心能力推廣子計畫 / 主持人2012/09/21

大學教育的功能

全民進大學的時代 我們的社會在世紀轉換之際,已經從一個以工業為基礎的社會完全轉換成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而知識的累積與演化正以極其迅速的方式進行著 ~ ~

大學教育 造人 (making men) 的工作

專業教育+博雅教育(通識)

(John Howard Van Arminge)

讓學生具備求職能力與專業知能 ~

讓學生了解專業領域以外的世界與生活涵養 ~

(哥倫比亞大學 / 范阿姆凌吉 )

大學教育的功能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本質不同,各有其預期達成的目標而不能彼此替代 ~

完整的大學教育內涵其實是應該同時包括此兩者。

專業+通識

學生若能在專業教育之外,也接受通識教育,才能真正像個社會上的「公民」,了解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責任,而非像個機器,空有專業知識卻無一點身為「人」的素養。

(John Howard Van Arminge)(哥倫比亞大學 / 范阿姆凌吉 )

又,就課程架構而言 完整的大學教育內涵更應該同時包括:

「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三者。

課程 ( 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系所 )+活動 ( 學務處、藝文中心 ~)+環境 ( 總務處 )

活動:正式 /非正式

課程:室內 /室外

風氣與文化

環境

學務處

教務處

教師輔與學生各項學習、社團經驗:演講、展示競賽、學會學習輔導等…

教師教學研究

全體組織熟悉認可的思維與習慣、學校制度與氣氛等…

空間、建築陳列與器物等…

系所中心

/行政單位 總務處

現代公民

SO ,大學是ㄧ個培養紳士的地方… 強調以人為本位,透過大學教育能夠使人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 John H.Cardinal Newman )(英國 / 紐曼 )

促動通識教育與專業系所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例如,教師專業社群的建立。

持續推動通識課程改革,俾使課程內容符合學生個人需求、提昇其專業成長。

以是,積極推展專業與通識組成教師群與進行跨域教學…

除可提供不同領域專精的教師們相互對話的機會外,

更可提供學生一個較為全觀的知識體系,更加契合大學教育之實質規劃理念與「造人」之理想目標。

企業界人才的需求 大專院校畢業生最有待加強的能力:

( 1)穩定度 /抗壓性高 67.9 %( 2)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41.2 %( 3)具有國際觀與外語能力 34.3 %( 4)專業知識與技術 27.9 %( 5)團隊合作 24.8 %

( 6)具有創新能力 19.0 %( 7)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 10.5 %( 8)融會貫通能力 10.0 %( 9)勇於表達能力 6.2 %

「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2008 年求職專刊」

人文涵養及社會關懷能力

當教育若只是訓練技術、培養專業,學生缺乏人文涵養、對他人及社會冷漠,缺乏人文價值內涵的技術發展,將對社會發展、自然環境乃至於人類生存產生立即的危害

全球暖化、環境破壞等等正在發生的人類滅絕危機,大多導因於人類的自私、貪婪與無知與缺乏人文考量的科技發展、自私自利的價值取向以及短視的生活型態,有著內在的關聯。

現代公民,是一個面對 21世紀風險挑戰而有能力適應的人;

這樣的公民並非獨善其身,還應該能建立與他人良好的互動關係,關注台灣及世界重要議題,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以行動關懷社會

而欲培養這樣的現代公民,在現階段以培育五大素養為重點,包括倫理素養、民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美學素養。

透過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及專業教育的融合貫通,培養學生具有發掘公共性議題並以創造性解決問題之現代公民核心能力。

現代公民→公民素養→核心能力養成

在實務上,針對大學生公民核心能力養成的工作,一部分透過專業系所課程改進來落實,最主要平臺則是各校的通識教育持續推動…

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

倫理素養

現代公民須具備分辨倫理難題與抉擇的能力,除了須認識日常生活與專業情境中所常遇到的倫理議題外,更要能運用道德推理及理性判斷來面對倫理議題。

民主素養 現代公民須具備透過民主程序處理爭議的能力。應教育學生尊重事實、講究理性溝通,培養公民具備參與民主審議、面對合理爭議所需之知識、技巧與美德。

科學素養

現代公民須能瞭解科學產生之效果及其相應限制,具備正視科學相關社會影響的態度,進而願意參與科學相關公共議題之討論、反思及抉擇。

媒體素養

現代公民須瞭解媒體科技與媒介組織如何產製訊息、建構形象及意義,並對媒體訊息具有開放、批判及省思的能力。進而學習透過適當媒介表達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

美學素養 現代公民須具備營造美感社會的能力。體驗的對象不限於藝文,亦對於生活世界中公共領域之事物,具統整性價值之體會,提昇體認層次,豐富美感之領受與實踐。

明道通識課程架構

99 學年度以前

100 學年度

明道通識課程架構

101 學年度

明道通識課程架構

通識教育基本能力

通識教育課程架構

102 學年度

學院特色 核心通識課程

課程名稱 支援開課學院

綠能創意與生活 應用科學院

設計與生活 設計學院

管理與經營新知 管理學院

文學與人生 人文學院

由院長領銜各學院資深教師聯合授課

通識教育改進計畫1. 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全校課程革新計畫2. 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遴選及獎勵計畫3. 大學通識教育評鑑計畫4. 優質通識教育課程計畫5. 通識教育重要著作譯注計畫6. 通識課程教師研習營及工作坊計畫7. 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8. 通識教育資源平台建構與永續發展計畫

98 年第八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預備會議

結語

謝謝聆聽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