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 · B2 2018年11月22日 本版编辑 李 欢 本版美编 李晓婷 本版审校 王晓丹...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B2 2018年11月22日

本版编辑 李 欢 本版美编 李晓婷 本版审校 王晓丹 热线电话:(010)51895688 E-mail:tdzbs@263.net 文化视线

书香铁路·我的阅读感悟书房高铁高铁

文人地理

我小时候很贪玩,提到读书就犯难。我入学时年龄小,遇到生字词懒于查字典,读起文章来很吃力,是很晚才知道该如何阅读的。

那时,我最喜欢课本里的诗歌,会一首一首挑出来读,开始兴许是因为诗歌文字少,排列齐整,自己能勉强通读下来,很有成就感。

不知不觉,我慢慢地入了迷。儿时背的那些诗词“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等,或清澈流转、意境优美,或宽广磅礴、气壮山河,音韵在字里行间流动,字句铿锵、和谐押韵。诗人北岛在 《给孩子的诗》 里说,“对于命运中的幸运而言,诗歌正如点燃火炬——某种意义上,诗歌之光照亮突然醒来的人”。我想我就是那个在迷惘和昏睡中被诗歌之光感召的幸运儿。

自记事起,火车于我便意味着长途旅行。父亲在宁夏煤矿工作,我和母亲生活在山东外祖父家。我每年随母亲探亲,坐上绿皮火车,从济南到北京,再换乘经银川去往石嘴山,旅途辗转,要坐三天三夜的火车。母亲特意带上绘本、连环画、彩笔这些讨喜的旅伴来丰富我们的行程。

我在铺位上看过很多本连环画 ,《火车开往远方》《火车上的战斗》《小五义》 ……多数内容当时是看不太懂的,我会拿一张半透明的纸覆在书上,描摹上面的图景和人物。记得母亲教我描了 《封神演义》 里的美人、楼阁殿宇、山川明月……火车上狭窄的“画室”带给我许多惊喜和美好。

火车上的阅读空间和车窗外流动的高楼、旷野、山峦、江河在我幼小的头脑里有了交汇,叠加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美妙图景,作为初始的直观印记,已然塑造了那时的我,以至于这些生命中的发现在往后的日子里成了我对诗歌、绘画、火车颇有热情的根源。

于我而言,行进中的车厢洋溢着暖意,在车上既舒适又放松。有时,我会被机车与钢轨碰撞的律动吸引,攥着一本图画书立在走廊一头,向一节一节连贯延展的车厢张望。窗外是一格格远去的田野,光从窗口倾斜进来,闪动着斑驳的影子,显现出别样的节奏感。此后,一有机会我总会静静地看类似的风景,沉浸于这无声的律动里。

外祖父读过私塾,对儿孙的教育言传少、身教多。他平和宽容、温厚慈爱。外祖母接触过一点英文,思想开明、为人豁达。我常依偎着他们听世情见闻,听他们讲家里从前有前店后宅的庭院,里面栽种了一片杏林,秋天里用大筐装了成熟的果子运上火车。

我在这样的浸润熏陶里渐渐长大,凭喜好读了些书,《红楼梦》《乱世佳人》《基督山伯爵》 都借来读,崇拜过风流倜傥、学识渊博的书中人物,也像贾宝玉一样畅想过拥有“疏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的生活。读到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虽然安娜是一个悲剧角色,但渥伦斯基与安娜在冰天雪地里的火车上相遇,那唯美的情景定格了我对火车的文学印象——乘坐火车是件浪漫的事。

那时候,济南德式老车站的魅力是我无法抗拒的。那伸向蓝天的高大钟楼、罗马教堂式的圆顶、螺旋长窗、屋顶下檐开出的三角形和半圆形上下交错的天窗……整个车站既玲珑剔透,又有厚重坚实的恒久感。我会特意绕路去看

车站和钟楼,有时甚至是在夜晚。我会在钟楼下流连,欧式钟楼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许多外地人先认识了钟楼,才记住了老济南站,进而记住了济南。我开始动笔记下一些与之有关的东西,在 《月夜》 里描写月色里的车站

“精准的老钟,昼夜转动,与这里的时间分毫不差”,在 《车站 站台》 里写

“人潮在广场聚集,不分昼夜,在这里,打散平常的秩序”。那时,车站、站台、车厢、两条向外无限延伸的钢轨,承载了我少年时期的文学梦。

我是 1998 年夏天到当时的济南铁路局印刷厂工作的。那时正处于铁路大提速时期,不少地方的车票由硬板票改为印有条形码的软纸票,我所在的激光照排车间更新设备,组织学习,我得以接触到新的火车票、站台票票样。

一幅幅的风光画片,一帧帧地在操作台上显现、放大,剪裁时我总会格外留心,不想因裁减损失掉一丁点票面上的景色。我会将票样依据票面上的地理位置拼贴在火车线路图上,静静观赏。我在思索,火车离我那么近,它真实、不虚幻,现在它是我在这个世上自立的根底。

我开始大量地阅读并进行文学创作,读 《名人传》《贝多芬传》 等人物传记,卡夫卡、卡尔维诺的小说,还订阅了 《艺术当代》 等一些文艺刊物,我在为自己的迷茫寻找答案。

我喃喃念诵土耳其诗人塔朗吉创作的那首 《火车》,在书架上翻找自己的

一本火车速写集子。泛黄的纸页上,我看到自己 1996 年的画作 《火车与钱币一隅》,那是我大学时和画室的朋友写生的作业,林林总总,有蒸汽机车、内燃机车,还有车钩、钢轨与草地的一些局部特写。

童年时我对火车充满好奇,参加工作后又从具体的铁路工作、生活经验中进一步认识了火车。在我眼中,火车承载了工业文化的内涵。我拿起画笔,想用质朴、坦诚的方式来讲火车的故事,来描绘我心目中的火车。在画布上我不再去考究它具象的形态,火车在我的画室、我的书房已无需呈现出固有的模样和色彩,我倾向于用冷暖关系来表现火车的速度与情怀。

我勾勒的画面是曾在我脑海中闪现的图景,我把过往的日子和现在的生活视为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要义在于应和着火车的前进轨迹不断流动与发展。

我相信这些以火车的图像和信息营造和叠加的图景正是我记忆中不断积累的火车记忆。从中,可以看到我对阅读的坚持、对绘画的坚持,看到我所追求的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的协调发展。我相信,在属于我的流动的时光书房里,这些所得是有分量和温度的。

此间书房,即我思想的真实。(作者供职于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

有限公司济南铁道报社)

阅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举办的第三届书香铁路女职工读书活动获奖作品,如清风拂面,暖阳沐身。鲜活灵动的文字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读来让人怦然心动。这些优美的文字是写作者博览群书的积淀。

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敏锐独到的眼光、聪明睿智的头脑,因读书而升华。她们善于观察生活、揣摩生活,用美丽的词句描绘生活,展现自己美丽的心灵。

从这些清新的文字里,我们闻到了书香。

铁路职工通过读书充实内心世界,汲取教子良方,增进夫妻感情。有人乔迁新居不忘辟出一间书房,阅读净化、滋养了心灵,书籍铸造了内心的强大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侯马电务段翟海焕 《一路书香一路阳光》);爱读书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念,永葆精神丰沛、人生饱满 (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厉于 《来吧,让我们走进一本书》)。

从这些朴素的文字里,我们领略了家风。

不贪恋物质,读书好学,注重亲情,承担责任,这些优良家风由老一辈言传身教,世代相传。孩子们受其熏陶影响,人格不断完善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林宏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一段段有趣的小故事展现了父慈子孝的生活日常,好的家风影响后代、教育晚辈,是老一代留给子孙最珍贵的财富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榆林车辆段武申平 《最好的财富》)。

从这些真切的文字里,我们明白了感恩。

童年往事清晰如昨,记忆里都是姥姥慈爱的身影。以初夏盛开的槐花和盛夏飘落的槐花比喻姥姥日渐增多的白发,贴切而充满深情 (北京局集团公司石家庄供电段冯会卿 《槐花香满路》);不是亲妈胜似亲妈,婆婆的质朴善良、宽厚大度赢得儿媳的敬爱,朝夕相处四年无一次争吵实属不易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苏芝侠 《谢谢您 婆婆》)。

从这些坦诚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理解。

幼年时仰望作为铁路工人的父亲,女孩心中虽有敬仰,但也有对父亲忙碌工作的不理解。长大后她也成为一名铁路职工,为铁路发展奉献青春,重新认识和理解了当年拼命工作无暇顾及家庭的父亲 (兰州局集团公司迎水桥机务段史红胤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年幼时,女儿不懂父母的爱,各种的不听话、不努力,对父母大树般的庇护浑然不觉。工作后的女儿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却不能时常陪伴日渐老去的他们,对身在家乡的父母心存愧疚,满怀感激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高铁工务段任超 《明月寄相思》)。

从这些坚强的文字里,我们感受

到了柔情。对罹患恶疾的丈夫,对年幼懵懂的

孩子,身为妻子、身为母亲,紧紧拉住亲人的手,不抛弃不放弃。平时娇贵的柔弱女子开始亲自下厨,每一碗靓汤香粥都是妻子的深情;刚经历了诞下娇儿的喜悦随即遭受孩子患小儿自闭症的打击,坚强的妈妈带着儿子四处求医,坚持不懈地陪伴孩子进行矫正治疗,以无边的大爱托举起亲人的生命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机务段潘莉红

《永远的陪伴》、成都局集团公司重庆疾控所李罗 《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从这些深情的文字里,我们体会到了思念。

思念逝去的父亲。父亲栽种的桂花树依然年年飘香,父亲的歌声依旧会在耳边响起。父亲的教诲、父亲的疼爱如影随形,始终伴随女儿,绵绵不绝的思念直抵天堂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新铁客运服务公司柯美美 《芳香盈路》)。

从这些生动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期盼。

舐犊之爱是每一位母亲都有的,但一个热爱读书、勤于思考的母亲给孩子的多是言传身教、细雨润物般的教育。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走进校门到长大成人,母亲满怀殷殷期盼,悉心培养,使孩子热爱自然、身心健康;教育孩子真诚待人、豁达善良;鼓励孩子不畏困难、勇敢坚强。(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广通车务段王惠颖 《大自然之爱》、太原局集团公司大同西供电段任琳 《让我陪你一起成长》)。

从这些温婉的文字里,我们懂得了爱情。

爱他值班站岗时的挺拔帅气,爱他交接重点旅客时的细心周到,在同一个车站迎来送往为旅客服务,为共同热爱的铁路事业奉献青春,拥有这样的爱情何等幸运 (西安局集团公司宝鸡东站姜瑞云 《小幸运》);想念在异地工作的老公,记挂他的冷暖担心他的病痛,学着做菜为的是等他回来时用一桌饭菜为他接风。满心都是对爱人的深情,即便不能朝夕相伴,也是幸福的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车辆段吕金秀 《我在家一切安好》)。

每一篇文章都是直抒胸臆的真情流露。感谢每一位征文作者让我们领略了读书的美好和文字的美妙。

读书能让人变得明朗快乐,无论生活怎样如一地鸡毛般琐碎,无论工作如何繁重或枯燥无趣,阅读一定能帮助你挣脱内心的迷茫,排解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

书籍如熠熠星空照亮你的心灵,给你一双慧眼看出大千世界的美好,灵魂因此变得有趣。热爱读书的女人,内心一定是充盈的,满含诗意柔情、优雅脱俗;眼界一定是开阔的,行满天下才能做到意境高远;意志一定是坚定的,纵使面对压力依然淡定从容;胸怀一定是豁达的,可以包容所有、宽厚待人。若如是,何尝不能将平凡的日子过得如行云流水般恬静美好呢?

(作者供职于中国铁道学会计划统计委员会)

清风拂面 暖阳沐身■叶永宁

从黎明到傍晚牧歌像天空一样辽阔

太阳是你的酒壶夜晚又会回到我的怀里

顶着蓝天的帐篷是原地打转的陀螺

此间书房的文学律动■刘 珂

火车上的阅读空间和车窗外流动的高楼、旷

野、山峦、江河在我幼小的头脑里有了交汇,叠加

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美妙图景,作为初始的直观印

记,已然塑造了那时的我,以至于这些生命中的发

现在往后的日子里成了我对诗歌、绘画、火车颇有

热情的根源。

影像·文学赶场的云霞

■诗歌/铁万钢 摄影/河 山

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地处湖北省麻城市和红安县交界处的谢店村就是其中一个。

谢店村位于麻城市宋埠镇尾斗湖畔,山水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古民居保存完好。这里有大面积的湖泊水岸,集山水河湖、花草树木、村宅巷馆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厚重的青砖给人坚实的感觉,流淌的河水诉说着悠久的历史。伸向村落的尾斗湖河道宛如一条宽阔的纽带,连接着谢店村的昨天和今天。微微荡漾的水波,让谢店村显得迷离惝恍。

谢店村荆楚风格的建筑显得厚重浪漫。整洁的庭院、葱茏的绿篱、繁茂的

花树,透露着自然和人文相映相谐的美丽。这些年,在我游览过的古村古镇里,原汁原味保存下来的已很少见。谢店村是一个天生的美人胚子,原生态的村落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美。

漫步谢店村,千木竞秀,碧水淙淙,葱绿得晃眼,斑斓得醉人。凉风过耳的清新之气让人充满欣喜。桂花、枫树、栀子花、金橘树等草木生机勃勃。村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仿佛有了大自然的灵性。我渐渐喜欢上村里弯曲悠长的小巷、悄然怒放的花朵,还有那一湾一湾清澈甘甜的湖水。

古老的谢店村,在夕阳下总会渲染出温馨的画面。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常常显示着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显示出层次和韵律的变化。

谢店村一年四季始终富于原始蓬勃的美。村里种了很多花草,如同青袖袅娜的仙子。一些昆虫常常歇脚在花草之

上,安详自在。湖里小鱼众多,像万千精灵般游动着。如果抛撒点鱼食,鱼儿会一颤一颤、你推我挤地鼓着小身板快速过来抢食,仿佛顽皮的孩童。

在谢店村,你能恰到好处地找到归乡的感觉。这里的风景,仿佛笔法古旧的山水画。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老宅子就是老宅子,让游客感受自然纯朴的样子。温暖的午后,一个人晒足了太阳,随便走进村民的家,都能喝到口感芳香的清茶。在太阳的光芒之下,游客会产生一种时空交错之感,这就是水乡奇妙的地方。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难言的乡愁,都想回到遥远的古代。在别处,有时我会恍惚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沿着驿道进京赶考的书生,还是一位行走江湖的侠客,抑或是身在他乡的生意人、寻亲不遇的流浪者。但在这里,我的内心总能

很快安顿下来,这里就是我的家。我无数次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观赏村里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

午后,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在院中持帚而扫。我们进入她的家门,与她谈论谢店村的前世今生。她笑着对我们说:“世上的无价之宝,唯有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是人间仙境。”

我离开谢店村时,河两岸房屋上反射的阳光正好轻轻地投射到水面上,渲染出一簇簇一片片的光晕。一艘小船正好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过之处,水面上泛起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出点点亮光。

时光向前,风光无限,水乡的未来值得期待。不久的将来,谢店村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观光,在这里陶醉于人文山水、梦中家园。

谢店

水乡■赵伟东

第43届科威特国际书展近日在科威特国际展览中心开幕,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505家出版机构参展。图为一个女孩在书展上读书。 聂云鹏 摄

尾斗湖畔怡人的谢店村风光尾斗湖畔怡人的谢店村风光。。 李小敏李小敏 摄摄

编者按 真情传家远,兴家拜耕读。阅读提升人的修养、

开拓人的视野,看似点滴的日常积累,却可以在一书一文、一

画一报中影响读书人的人生轨迹,锻造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本报于今年 2 月开设“书香铁路·家风家教”栏目,连续

刊载第三届书香铁路女职工读书活动获奖作品,至 11月,25篇

一等奖作品已悉数刊登,可谓篇篇动人、字字流光。读者对一

篇篇佳作的欣赏意犹未尽,因此,我们特开设“书香铁路·我

的阅读感悟”版块,邀请本次读书活动的评委和编辑畅谈他们

阅读此次征文作品的感受,以述评表真情,以感悟化人生。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