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 103 學年度下學期 - mcu.edu.twmm.tlrc.mcu.edu.tw/teacher_orientation/Course...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銘傳大學 103學年度下學期

104年度教學卓越計畫子計畫一

「職能融入課程重構計畫」結案報告

課程名稱: 團體活動設計與實施

教師姓名: 馮天妏

系所單位: 工商與諮商心理學系

撰寫日期: 104 年 06 月 24 日

壹、計畫動機

在職場上,團體活動是常用來協助求助者或議題討論的方式之一,譬如在學

校的輔導老師即常針對學生的違規行為進行團體輔導、在精神科醫院中的臨床心

理師會藉由團體治療來改善個案的憂鬱情緒、在監獄中的治療師亦會針對服刑者

設計一套犯罪預防團體、企業主管也會針對某一決策而召集相關負責人進行團體

討論。在實務中,願意參加團體方案的成員,常會帶著各式不同心理需求,如感

情議題、生涯規畫或希望主管採納自己對於決策的不同意見…等,所以需要設計

不同的團體方案。由上述可知,團體在職場中是常見的工作型態,因此,學習有

效的團體設計方案與團體帶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團體的成功與否,除

了與團體成員的參與動機有關外,亦與團體方案的設計及帶領技巧密切相關。

設計與帶領團體特別重視邏輯思考的理解與表達、對於心理學的知識探索以

及解決實務困境的能力,因此本計畫,特以「溝通表達」、「持續學習」、「問題解

決」做為職能融入課程重構計畫的學習指標,藉由引導學生具體化的操作練習,

來培養學生上述的相關能力。

貳、執行內容

一、擬融入課程之職能項目 (目標是什麼)

心理學實務工作重視助人者的思考邏輯及遇到困境時的問題解決能力,且

人類的心理困擾具多樣性,即便是同一種現象,背後仍可能有不同的心理意義,

如「難過」背後的原因可能為失戀、失業或其他原因,因此持續學習相關的心理

學知識是必須的。此外,即便有同學未來就業並非預計從事助人工作,但此三項

職能能力在其他工作領域亦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本課程的目標是希望同學藉由

學習團體方案設計與帶領技巧,可有效提升「溝通表達」、「持續學習」及「問題

解決」等能力。

二、職能融入教學模式 (怎麼教)

在課堂中,第一節由老師介紹團體方案設計概念、基本技巧、常碰到的團

體實務困境及示範解決方式,第二節及第三節的分組團體練習,即讓同學練習團

體帶領技巧及培觀察團體現象的能力。每次團體練習時,均會有一名主要帶領者

及一名協同帶領者,每次均為由不曾擔任過的同學擔任,以達到讓每一位同學皆

有練習的機會,分組進行實務練習時,每週均會有不同的主題請同學練習(請見

「職能融入教學教案」一節)。分組練習時,共分成八組,每組約 8~10名同學,

分別在三個場地同時進行,老師每一時段選擇一個組別進行團體觀察與討論回

饋。

期末專題報告中,同學每 4~6人一組,自行針對一感興趣的主題設計團體,

並進行文獻探討、方案設計、成員招募與實作等,以練習團體方案的執行。

三、職能融入教學教案 (教學內容)

每週上課的第一節,均為老師介紹團體相關概念、講解及示範帶領技巧,

第二節及第三節則分別為同學分組練習,每週均有練習的主題,練習主題分述如

下:

第一週~第五週:體驗團體動力,並學習觀察團體。

第六週:校慶補假。

第七週:練習如何在一個團體剛開始時開場白。

第八週:課堂期中考。

第九週:學校期中考。

第十週:練習如何真誠、有效且具體的讚美他人(1)。

第十一週:練習如何真誠、有效且具體的讚美他人(2)。

第十二週:練習具體化的表達,以讓他人可以正確的收到我們欲傳達的訊息。

第十三週:練習如何從現象中澄清問題,並給予回饋,以協助他人覺察。

第十四週:練習如何適當且精準的同理他人情緒。

第十五週:練習如何藉由團體成員的描述中,準確的整理出大家討論的重點,並

給予適當的回應及總結。

第十六週~第十七週:同學團體帶領成果分享(專題報告)。

第十八週:學校期末考。

以上所述的課程內容,對應於職能融入變項,即為以下所述:

1. 溝通表達:藉由平時的實務操作、即時問答與分組報告,讓同學練習邏輯思

考與表達能力。

2. 持續學習:藉由專題報告,讓同學在課餘時間,可針對某一主題搜集及整理

相關知識,並設計適合該個案群的團體方案(如自我成長團體、愛情成長團

體),藉此讓同學養成持續學習的能力。

3. 問題解決:藉由介紹團體實務的困境,並示範解決方式來同學學習如何突破

團體困境。專題報告中,亦需針對不同個案的需求來設計合適的團體方案,

亦可在設計過程中,讓同學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

四、職能融入教學行動研究 (怎麼做)

1. 於期初及期末時,分別請同學依照教資中心所提供的網站上網填寫職能量表

( UCAN),並將整理完後的檔案上傳至 moodle。

2. 於課程中,將共同職能融入教學內容中,培養同學具備相關能力。

3. 期末再針對修課同學施測學生回饋問卷。

4. 研究成果彙整。

參、計畫成果

一、摘述辦理情形

1. 本教案申請一名學士級助教,該助教的職責為協助課堂的團體教室的借用協

調,此外,尚負責協助同學分組、課堂攝影、點名、考題建置與解答。

2. 全班 76 名修課同學中,上網填寫 UCAN 量表者僅 35 人,再扣除無效問卷

後,餘有效問卷 18份,有效問卷比率為 23.7%。

二、職能融入課程成果

統計結果如表 1所示,全班 76名修課同學,有效問卷僅 23.7%,故可能難

以代表全班同學的學習狀況。

結果顯示在「溝通表達」、「持續學習」、「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及「問題

解決」等能力上,均達到顯著(p<.05),代表此課程可有效提升「溝通表達」、「持

續學習」、「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及「問題解決」等能力,除達到原先此計畫

設定的目標外,亦同時提升了「人際互動」與「團隊合作」的能力,究其原因,

可能為此課程內容包含許多需與他人互動的技巧,分組與專題報告中也需與同學

相互合作,因此也顯著提升了「人際互動」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表 1 職能融入變項之相依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p<.05

三、執行成效評估

統計結果達到原先設立的目標,顯著提升同學在「表達溝通」、「持續學習」

與「問題解決」等能力。恐無法充份反映出全班同學的學習狀況,故在研究結果

推論上宜較保留。

四、課程反思

團體活動設計與實施是一門需具備相關背景知識及實際演練的一項能力,透

過課程的進行、同學的發問及同學專題報告的呈現,看見了同學的邏輯思考、執

行力及潛在的創意能力,且透過觀察同學的實務練習及會後的討論回饋,可更深

入的了解同學對於課程的想法與需求,以上皆有助於自己在教學上的調整,也讓

自己在教學中也有成長的機會。

五、後續調整規劃

1. 課程多元:於課程中,雖然已有請同學分組練習帶領團體,及針對課程預設

的主題進行揣摩練習,但在多元性上仍顯不足,未來仍可設計更為豐富的課

程體驗,加深同學對於團體的印象、提升帶領技巧與設計方案的熟練度,例

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t

溝通表達(前測-後測) -.44500 .52844 -3.573*

持續學習(前測-後測) -.29111 .46574 -2.652*

人際互動(前測-後測) -.37000 .67477 -2.326*

團隊合作(前測-後測) -.28667 .54459 -2.233*

問題解決(前測-後測) -.42722 .64572 -2.807*

創新(前測-後測) -.21222 .57009 -1.579

工作責任及紀律(前測-後測) -.11056 .45648 -1.028

資訊科技應用(前測-後測) -.13944 .63236 -.936

如可請同學將專題設計的團體方案先在課堂中演練實施、請同學模擬個案的

反應讓帶領者練習技巧、邀請不同領域的團體帶領者來課堂中分享…等。

2. 督導不足:總修課人數為 76 人,分為 8組帶領團體,每組約為 8~10 人,同

學分組練習時,因組別共有 8組,但同一時段,老師僅能督導一組團體的進

行與回饋,所以需每週輪流督導不同組別,而無法同時督導到所有組別。未

來宜減少修課人數,讓修課的同學有較多的時間與機會接受督導訓練。

3. 團體空間不足:此門課的上課時段僅有辦法借用一間團體室、一間個別諮商

室及一間課堂教室,在空間不足的情況下,常會讓不同組別在同一空間進行

演練,易彼此干擾,而影響同學投入練習的程度,故未來續開此門課時,宜

先規畫好可借用的空間與教室。

肆、建議與改進

1. 樣本數不足:雖然統計結果顯示有達顯著差異,但因有效問卷比例僅為

23.7%,顯無法代表全班同學的學習狀況,故在推論上宜較保留。未來在收

案上,宜提供同學填寫有效問卷的誘因,或可直接在課堂中發放紙本問卷,

以利同學填寫及回收。

2. 經費申請:此次計畫案提供雜支經費補助使用,但在課程中均未使用到,未

來若有類似計畫案,可善用此項經費,讓課程內容可以更加的完整。

伍、補充說明

一、課程照片

1、課堂分組練習

2、同學期末專題報告

二、其它相關資料

同學專題報告製作的海報。

時間:1:00pm~2:00pm日期:5/14~6/4(每週星期四,共四次)地點:Q207(桃銘圖書館討論室)

對象及人數: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皆可報名參加,預計招收6人報名方式:FB私訊 https://www.facebook.com/yihsheng.boss

聯絡電話:0988021849林同學主辦人:賴妍戎、林奕盛、鄧乃中、周奕傑、李思儒(銘傳大學心理系)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