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之夜琵琶曲 家epaper.ynet.com/images/2019-02/21/A15/bjbqb20190221A15.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与马未都对谈

    不节制的文字将变成埋葬自己的“沙尘暴”

    上元之夜琵琶曲弦瑟之间听 音家中央民族乐团赵聪谈元宵节在故宫东雁翅楼演出感受——

    A15演艺圈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编辑/徐晓蕾 尉蓉晖 美编/左小榕 责校/方立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以17部大戏、13部小戏、408 场、4000 余万元票房收官2018年的北京人艺,在2月20日发布了2019年的全年演出计划。院长任鸣介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将成为全年的主旋律,立足经典,着眼原创,用脚踏实地和锐意进取并存的状态为观众呈现舞台上的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鼓励原创,吸引更多优秀剧本进入人艺的资源库,北京人艺着重提高了编剧稿酬,增加了

    每场演出编剧的票房分成比例,希望有更多优秀编剧人才为人艺进行创作。

    原创:两部大戏关注现实

    备受关注的四部新戏将以两大两小呈现。其中两部原创大戏题材上一古一今,要让观众看到创新的勇气和力量。

    6月北京人艺的院庆档期,将有一部当代原创新戏率先亮相,这部作品将聚焦现实题材,让观众看到身边的故事。这部大戏将在几个备选剧目中产生,目前呼声最高的是一部科学家题材的作品。八月金秋,冯远征将借今年第二部原创大戏再执导筒。这部古典题材的作品将聚焦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由著名编剧郭启宏执笔,是他继文人三部曲《天之骄子》《李白》《知己》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剧本打磨已达5年,六易其稿,郭启宏继《李白》之后再写杜甫,也了却自己多年夙愿。

    而两部小剧场新戏皆为国外剧目,其中包括王斑执导的奥尼尔的《天边外》,以及班赞执导的阿尔布卓夫的《老式喜剧》。

    重排:《茶馆》周六再度回归

    再度上演的经典剧目中,《油漆未干》喜剧开年;《全家福》圆满贺岁之后,2月23日,看家大戏《茶馆》再度回归,这部北京人艺的传家宝一年又一年,历经一代又一代观众和演员,实践了传承经典的意义。

    之后,《洋麻将》《玩偶之家》两部国外经典将在4、5月登台。京味儿大戏《玩家》和票房大戏《哗变》将分别于8、9月份登台。而《茶馆》之后的当代票房冠军《窝头会馆》则将于9月27日再度亮相,十年打磨,经典常新。10月11日,教科书般的《雷雨》将呈现经典传承的魅力。

    小剧场剧目中,一批有着广泛认可度的剧目将再次与观众见面——《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我爱桃花》《晚餐》《伊库斯》《催眠》《合同婚姻》《燃烧的梵高》《她弥留之际》等将轮番上演。

    展演:邀请展再排《犹太城》

    今年,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迈入第九个年头。今年将用四个单元全方位展示戏剧魅力。

    法国圣丹尼剧院的新作《里里奥姆》、瑞典皇家剧院的《瑞典夏之夜》、以色列盖谢尔剧院的《父与子》、意大利都灵国家剧院的《是这样,如果你们以为如此》等国外剧目,以及四川人艺的《苍穹之上》、天津人艺的《海河人家》,杨立新执导、牛莉等主演的《她们的秘密》以及安娜主演的《犹太城》等将接棒登台。据了解,还将有三个小剧场剧目在5月走进北大校园。

    本报讯(记者 肖扬)北影厂作为新中国电影重要的生产基地,是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文化地标。2月 20日,北影厂近现代建筑群启动修复,中影集团总经理、北影厂保护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乐可锡透露,根据保护修缮设计方案,本期北影厂主楼、录剪楼、洗印楼等近现代建筑群的修缮面积约1.2万平方米,工期计划503天(即一年零五个月)。

    据介绍,北影厂近现代建筑群启动修复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北影厂南区近现代建筑群进行保护建设,使修缮后的优秀近现代建筑群(办公区)与电影文化创作区、电影文化交流区、电影历史陈列区、电影文化雕塑区、电影文化长廊等一起构成首都电影文化地标,凸现北影历史的厚重感,人文的多样化,电影

    的艺术美,生态的自然性,充分体现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新时代要求。

    参加启动艺术的文物管理部门相关领导表示,会做好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将继续在专家人才、业务方面加强对北影厂保护建设的支持,鼓励并协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海淀区文化委员会切实支持中影集团、北影厂做好文物保护修缮相关工作。

    对此次修复工作,文物专家张克贵也称赞说:“中影集团不断认真汲取文物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保护修缮方案不断精雕细琢,真正做到了‘尊重历史,保护建设’。”

    在启动仪式现场,79岁的老艺术家王好为导

    演代表北影老艺术家发言,她说,自己1962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影厂工作,几十年岁月转瞬即逝。“北影厂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我在前辈们的指引和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一名导演,北影厂也是我家庭的起点,我和丈夫李晨声在这里相识、相知,对电影纯粹的赤诚与热爱,支撑着我们坚持创作,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携手走到今天。”

    2月18日下午,百花文艺出版社在天津市西青区举办60周年社庆,邀请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与著名作家、文物收藏家马未都一起展开了一场文学与文化的无疆界的对话。两位相识相知37年的文友至今仍保持着用笔写稿的习惯,并表达了越是在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越要保持对书写文字的苛刻的共识。

    谈结缘:张炜因投稿结识“马伯乐”

    张炜开门见山地说,他认识马未都已有37年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向《青年文学》杂志投稿,与编辑马未都结识。那时马未都人很瘦,但很有智慧,帮他校改稿件,成为他文学路上的马“伯乐”。

    对于《青年文学》的这段编辑生涯,马未都则回忆称,那真是一个文学的时代,工作带给他无尽的乐趣。他每天上班,都拿一把剪刀,将投稿者的来信挨个豁开。那也是青年作家云集的时代,张炜、苏童、刘震云、王朔等等,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邮寄过来。

    谈书写:马未都每小时能抄1500字

    “每个人的字迹都表明了对文学的感受及文化程度的体现。有的作品一翻就知道好不好,词不达意,刀刀不见血的作品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校阅。”马未都表示,他赶上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辉煌的时代,兢兢业业做了10年编辑。后来种种原因,他离开了文学界,但他永远怀念做编辑的生活。以至于他现在做文物收藏时,常常都能用编辑的眼光去快速处理事务,分辨真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人是讲“对价”的,就是干多少活,就得获得多少报酬;而他做编

    辑那时,社会上人与人是不讲究公与私的。“当时的情况,我们编辑对于作家来稿改动非常大,到了最后通常誊抄一遍。我正常的写作速度是1500字/小时,一万多字的小说基本上是一天的誊抄。”

    谈手稿:张炜手稿已达2000万字

    对谈中,两人均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手稿——他们这一代作家书写人生的记忆。马未都称,对于当下的用电脑书写的青年作家来说,用手写字是对人生特别痛苦的磨练,而他到今天都仍坚持拿笔书写。他在网络博客里1600字以上的文章,每篇都有手稿。他笑称,哪天他活不下去了,就卖他的手稿,维持他的晚年生活。

    张炜则称,从1973年的第一部处女作开始,他长达40多年的文学写作生涯。只有中间一段时间用电脑书写。他的五笔打得很熟练,几乎到了可以盲打的程度。

    但他很快又放弃了这种电脑写作模式。“在我看来,文学写作,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电脑轻巧的笔力,无论你的打字速度有多快,终究没有那种边带着思索,边一笔一画跃然纸上的创作灵感来得真实自然。”

    张炜还举例说道,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古船》手稿,在图书市场上颇受读者欢迎。当他看着年轻的时候一笔一画写出来的手稿,一摞摞地摆在桌子上,一共2000多万字,他并不觉得很辛苦,反而欢乐很多,因为这是巨量的劳动获得的。

    张炜还笑称,有朋友跟他讨论,写作无非是把脑子里的东西记下来,用电脑有什么不好。直到有一天这朋友又告诉他在海外华人开的饭馆,没有手擀面,而机器面的口味始终没有手擀面那样劲道;张炜回应称,用笔书写的滋味也如同手擀面,而电脑书写则是机器面,冷冰冰的很机械,看不到作者的心情。

    马未都则补充说明道,台湾的颜真卿手稿拿到南京博物馆展出,引起了两岸民众的讨论。在策展人看来,颜真卿的书法文字充满了他的情感。他在稿中那种悲愤的心情全部可以从字迹中流露出来。如果是电脑打字的话就看不到了,这就是手稿的魅力之所在。

    谈作品:不要让文字“沙尘暴”埋葬自己

    张炜最后总结说道,文学是书写文明的一部分,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碎片化的文字、放肆的文字,不节制地做文字的堆砌,看起来可以产生数量,可以发生尖叫,但由此造成的文字“沙尘暴”的恐惧,最后一定是埋葬自己。他觉得越是在网络时代,越要一句咬着一句认真地往下写,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时代产生留得下来的文学作品。 文/本报记者 张恩杰 剧目

    《茶馆》

    《洋麻将》

    《玩偶之家》

    《玩家》

    《哗变》

    《窝头会馆》

    《雷雨》

    演出时间

    2月23日-3月5日

    4月25日-5月2日

    5月7日-5月12日

    8月30日-9月8日

    9月13日-9月22日

    9月27日-10月4日

    10月11日-10月20日

    导演

    林兆华、杨立新

    唐烨

    韩清、丛林

    任鸣

    任鸣

    林兆华

    顾威

    场次

    9

    7

    6

    9

    8

    6

    9

    2019首都剧场演出日程

    2019北京人艺实验剧场演出日程

    剧目

    《晚餐》

    《性情男女》

    《伊库斯》

    《催眠》

    《合同婚姻》

    《燃烧的梵高》

    《她弥留之际》

    演出时间

    3月15日-4月1日

    4月5日-4月22日

    5月17日-6月3日

    6月7日-6月17日

    7月19日-8月5日

    9月27日-10月7日

    12月24日-1月5日

    导演

    罗锦鳞

    韩清

    班赞

    张福元

    丛林

    任鸣

    王斑

    场 次

    16

    16

    16

    10

    16

    10

    12

    今年人艺

    排演时间不到半个月

    赵聪介绍说,“紫禁城上元之夜”的演出是2019年春节期间的大年初二才正式定下来的,距正月十五不到半个月,时间特别紧张。但她们觉得,能够参与其中非常有意义,“传统节日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现在很多人都说过年没有年味了,似乎是因为我们把传统都丢了。这次的活动就恢复了年味,而且活动都是公益免费的。能参与其中,我和我的演奏家朋友们都觉得特别高兴。”

    为了配合故宫的皇家气质,赵聪及她的团队特意选择了《丝路飞天》《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凤凰展翅》等一些名曲进行联奏。

    赵聪说,“东雁翅楼的场地很小,而且这次主要是以灯会为主,音乐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不会抢灯会的风头。此外,大家是按照线路来走的,不会很长时间停留在这里看演出。所以我们的演出分四次呈现,每次三分钟,做一个简短精华的亮相。看完演出后大家还可以接着去下一站看灯会。”

    两年前曾参与故宫畅音阁首演

    “紫禁城上元之夜”并不是赵聪首次在紫禁城演出。2017年9月19日,“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在故宫拉开帷幕,故宫的三层大戏楼“畅音阁”首次开放。当时,就邀请赵聪去演奏了名曲《春江花月夜》。“上元之夜”是赵聪第二次登上紫禁城的舞台。

    在紫禁城演奏和音乐厅演奏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赵聪表示,“音乐家还是很受环境的影响的。音乐这个东西本身很抽象,周围的环境和音响效果都会影响到音乐家的感受,我们的国乐在故宫里特别的匹配,我在演奏的时候就充满了遐想:穿越几千年前,当时的国乐乐手是什么样的?在这里演奏的感觉特别有历史感,这才是演奏我们国乐的最合适的地方。”

    见惯了不少大场面的赵聪也忍不住夸赞故宫的音响效果,“东雁翅楼的音响效果是非常好的,很适合演出。本来都准备了扩音设备,但都没用,根本用不着;包括大戏楼也是,本身的音响非常好。在这里演奏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中央民族乐团策划再进宫

    谈及为何数次选择和故宫合作,赵聪表示,“中国的文化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就像单霁翔院长说的‘让国宝活起来’一样,中国的音乐是一直活着的国宝,因为它是鲜活的,一直流传、一直奏响的。古董可能一直就放在那里,而音乐是有传承的,它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几千年的音乐从那时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就想把这些活着的国宝和故宫合在一

    起,让过去的古董能奏出现在的声响。这只是第一步。”

    赵 聪 透露,她们想策划一次中央民族乐团在故宫的大型音乐会,初定在2019年中秋上演。

    文/本报记者伦兵 田婉婷统筹/刘江华

    2月19日晚,传统的正

    月十五元宵夜,一场名为“紫

    禁城上元之夜”的灯光秀让

    北京市民见到了紫禁城

    美丽的另一面。

    走进故宫的观

    众不仅在正月十五见

    识了午门城楼及东、

    西雁翅楼在灯光映照

    下的壮美雄姿,还能在

    这古老的建筑中欣赏到由

    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赵聪

    及其团队带来的精彩演奏。

    2月20日,赵聪接受了北京青年

    报记者的专访。谈起前一晚在紫禁

    城的演奏,赵聪忍不住感慨说,“在这

    里演奏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故宫才是

    演奏国乐最合适的地方。”

    《李白》之后新排《杜甫》

    《茶馆》重张《雷雨》继续

    与舞台上下的热闹场面相呼应的是,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的工程建设。东扩工程完成后,在王府井大街22号,除了现有的首都剧场与人艺实验剧场以及位于灯市东口的菊隐剧场外,还将建成一座拥有690个座位的中型专业话剧场和一座350个座位的小剧场,极大地丰富北京人艺现有的剧场类型,满足不同剧目的演出需求。

    据介绍,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将于2021年4月竣工。届时,北京人艺将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运作五个剧场的文艺院团——对人艺来说,将会是一个新的天地。

    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史晨枫

    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将于2021年4月竣工

    ▲2月23日《茶馆》回归

    演什么

    北影厂近现代建筑群昨日启动修复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