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06前線紀實

Preview:

DESCRIPTION

2.3月電子報-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移動專號

Citation preview

02

要 如 何 思 考 下 一 個 世 代 東 台 灣 的 發

展?是以整體區域的視角,還是在地發

展 的 特 色 為 出 發 點? 從 以 上 的 問 題 出

發,東華大學人社實踐研究團隊,逐步

在這樣的大哉問中,尋找下一個東台灣

新世紀的脈動,從東臺灣的特性,討論

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以及可能的解決

之道。

從 問 題 落 實 到 實 際 行 動 的 設 計 與 展

開,不僅涉及到研究對象的聚焦,同時

也需要兼顧不同專業間的對話。如何從

一種計畫導向性的研究慣習,轉為問題

導向的整合性思維,在計畫初期考驗著

研究團隊中耐性與決心。

從在地關懷中滾動跨域研究

  在 計 畫 初 期, 面 臨 幅 員 廣 大 的 東 台

灣,南北狹長的區位,不同的老師都有

各自不同的關懷對象。而東華長期以來

教師社群中多有著在地關懷的取向,與

地方、社區的接觸十分頻繁。但從在地

關 懷 的 行 動 中, 能 夠 產 生 實 踐 性 的 研

究,不單單只是在地服務,而是能在台

灣當前的困局中,找出問題與反省,進

而發展創新的觀點。因此一種大尺度的

視角與基礎,是亟需導入的課題。

 在東華團隊的研究設計上,透過不同

的層次,建構出大、中、小三種研究尺

度。在大尺度上,從台灣整體發展背景

塑造出東部獨特的產業型態。加上這幾

年東台灣興起迥異於西部的產銷型態,

包含社會企業、合作社等模式,交織出

不同於過去現代化發展下的模式。

 在中尺度上,研究團隊在不同場合會

前線紀實

東台灣在地發展與特色的考掘:

東華人社實踐中心推動紀實

文/施聖文

1

大港口團隊老師與部落藝術家齊聚項鍊工作室討論

Discu

ssion

2

東華大學吳茂昆校長親率人社實踐研究中心團隊

參加總計劃第二次季會

Discu

ssion

03

議與討論中,逐步地聚焦在秀姑巒溪流

域。秀姑巒溪的特殊性,橫跨花東七個

鄉鎮,族群多元,而在地產業型態逐步

轉向第三部門。尤其在地理、氣候環境

的差異下,產生許多經驗性的地方發展

模式。在這一個尺度上,目前暫分為兩

條軸線:花東縱谷與海岸,逐步整合在

此一地區進行研究的老師,從點到面,

慢慢找尋跨領域的對話的可能。

  在 小 尺 度 上, 主 要 從 社 區、 部 落 出

發,導入社會企業的理念。另一方面,

也透過關懷據點的方式,從服務學習的

角度,找到支持型社區的關鍵。尤其在

經濟的面向上,要如何經濟自主成為可

能,涉及不同專業的相互對話與創新。

 從在地體驗到跨域邀約

 2013 年 11 月 18 日, 以 港 口 部 落 為

研究場域的大港口團隊,邀集團隊內部

不同專業老師,一同至港口部落參訪體

驗,並邀部落人士共同探討目前所遭遇

的問題。在目前的討論中,可以發現港

口部落所面臨不僅僅是土地問題,同時

包含資源共管機制的建立、傳統領域認

定、文創商品的智產保護等等,都亟需

相關的專業共同構思解決的方法。有鑑

於港口部落的複雜性,目前團隊內包含

環境資源、法律、傳播、政治、社會等

相 關 背 景 老 師, 都 紛 紛 加 入 或 是 成 為

「策略聯盟」,希望能整合學術力量,

尋求實踐的可能。

 一天的參訪中,發現港口是一個亟具

人文與藝術氣息的部落。而部落傳統紮

根的能量,支持著部落不同的產業,帶

有各種藝術氛圍,無論是項鍊工作室的

木雕、泥作,陶甕•百合•春天餐廳的

創 意 料 理, 都 顯 現 部 落 充 滿 創 新 的 能

量。而回應部落的需求,目前大港口團

隊洽談以項鍊工作室作為初期的部落工

作站,並且聘任一位部落青年擔任專案

04

助理。在這樣的運作下,要如何匯集問

題,形塑其問題意識而開展,成為大港

口團隊共同的挑戰。

 從區域研究到行動研究

 國家發展委員會(前行政院經建會)

2012 年對東臺灣的整體空間發展規劃,

朝向「三心三軸 ( 註 1)」進行空間整合

發 展 規 劃, 以 帶 動 區 域 整 體 發 展。 然

而,區域發展已經行之有年,台灣幾乎

到處可見區域發展的身影。但區域發展

要如何思考不同區位間的差異。或者換

個角度,「差異」如何成為地方特色。

串連差異而不求同的情況下,其區域發

展 下 的 合 作 基 礎 又 應 該 是 在 什 麼 位 置

上?若從此課題來看,或許關鍵在於差

異之間如何創造出互動,而在開創出互

動之前,又應該設計什麼樣的行動。

 近幾年來,在花東這種地方性互動似

乎越來越頻繁,某種程度也隨著開放陸

客 觀 光, 衍 生 各 種 公 共 議 題, 環 境 議

題、 族 群 權 益 等。 無 論 在 哪 一 個 尺 度

下,這些議題都會圍繞在團隊中各個子

計畫的發展。而東華團隊中的區域治理

小組,也特別關注這些議題,無論是從

網路、訪談與公民會議中,逐步彙整出

民眾的意見。當然,不同尺度有不同收

集 資 訊 的 方 法。 但 是 需 要 持 續 關 心 的

是: 從 議 題 中 跨 領 域 的 對 話 機 制 的 設

計,也勢必成為一種行動研究。

 在吳校長與黃院長的帶領下,東華人

社實踐中心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出最

多 老 師 參 與 的 平 台。 然 而, 這 樣 的 滾

動,也勢必考驗著東華團隊核心成員與

各組間相互支應,以及跨組間的對話平

台。整合從對話開始,對話則從問題著

眼,相信定能考掘出東台灣下一世代的

脈動與特色。   

前線紀實

[ 註 1]

三心/ 花蓮、台東與玉里+成功。

三軸/「縱谷生活軸帶」、「海岸景觀軸帶」及

   「中央山脈文化保育軸帶」。

3

4

05

橫貫東台灣七個鄉鎮的秀姑巒溪出海口,

2

大港口部落自製立體部落地圖模型

也是東華大學人社實踐中新最主要的實踐場域。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