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从 TTM 从 IAT 从从从从从从从 From TTM to IAT: the myth of low motivation 从从从 从从从从从从从从 从从从从从从从从 从从从从 从从从从从从 , 从从从从从 , 从从从从从 , 从从从从 , 从从从从从 从从 (从 从) [email protected]

W8b h22 workshop 8_b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W8b h22 workshop 8_b

从 TTM 到 IAT:看低动机的迷思From TTM to IAT:

the myth of low motivation竺永洪基督教香港信义会 圆融综合服务中心 中心主任 社会工作学士 , 犯罪学硕士 , 工商管硕士 , 法律博士 , 高级企业培训师 ( 一级 )

[email protected]

Page 2: W8b h22 workshop 8_b

香港的戒毒服务分三大类 一是以社会工作为本、一是以医务为本、一是以宗教为本

Page 3: W8b h22 workshop 8_b

在众多的辅导理论中,以动机式晤谈法 (Motivational

Interview) 、预防重吸 (Relapse Prevention) 、 减缓伤害 (Harm Reduction) 、家庭治疗 (Family Therapy) 等等最为流行

Page 4: W8b h22 workshop 8_b

「改变轮」 (Wheel of Change)

在提升服务使用者求助意识的介入理论中,经常采用「动机式晤谈法」在应用此理论时,是以「改变轮」 (Wheel

of Change) 为了解服务使用者的改进进度,从而进一步设计介入方法。

Page 5: W8b h22 workshop 8_b

「综合理论模型」 (Transtheoretical Model) 「改变轮」,现称之为 「改变阶段」

(Stage of Change)

其实是 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1977) 就促使人的行为改变而建立的「综合理论模型」 (Transtheoretical Model) 其中一部份。

Page 6: W8b h22 workshop 8_b

「改变阶段」 (Stage of Change) Prochaska 及 DiClemente 主张人就沉溺于不健康行为者提出改变时,当事人须经历六个阶段,此为「改变阶段」

(Stage of Change) 。其内容分别为懵懂期( pre-contemplation ):深思期 (contemplation ):决定期 (preparation ):行动期 (action) :维持期 (maintenance) :

在此,学者特别澄清早前以「复发」 (relapse 」为一个阶段的想法,其实,重吸是一种「倒退」 (regression) 一般来说,是于行动期,或维持期,倒退至沉思期,或准备期。

结束期 (termination):

Page 7: W8b h22 workshop 8_b

「改变历程」 (Process of Change)

此为于不同的阶段中应进行的活动,从而促使当事人由一个阶段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学者透过不同的研究归纳出十个改变历程

(Process of Change)

Page 8: W8b h22 workshop 8_b

「改变历程」 (Process of Change)

意识提升 (Consciousness-Raising) 激动性舒解 (Dramatic Relief) 自我再评估 (Self-Reevaluation) 环境再评估 (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 :以上一至四项的活动是针对意识层面而进行,而不涉及行动层面的过程,这能协助当事人就改变作准备。

Page 9: W8b h22 workshop 8_b

「改变历程」 (Process of Change)

自我解放 (Self-Liberation) 社会性解放 (Social Liberation) 相反的条件作用 (Counter-

Conditioning) : 刺激控制 (Stimulus Control) 奖励管理 (Contingency Management) 辅助关系 (Helping Relationships) 此六项是针对行动层面的过程

Page 10: W8b h22 workshop 8_b

综合理论模型 (Transtheoretical Model) 主张集中五个的改变阶段十个改变过程 决策上的平衡 (Decisional Balance) 、诱惑 (Temptation) 、自我效能感 (Self Efficacy)

这理论模型主张在采用不同的辅导理论时,应配以此综合理论模型,考虑阶段性的配合 (Stage-matched) 、主动为本 (Proactive) 、及互动性的介入 (Interactive Intervention) 。

Page 11: W8b h22 workshop 8_b

学者建议,如果当事人是处于无或低动机时,在此懵懂期或沉思期的阶段辅导员便应针对意识提升、激动性舒缓、环境再评估进行介入。经过一段时间,如当事人愿意进一步讨论时,便进入沉思期,那便应该进行自我再评估,从而提升其动机。

Page 12: W8b h22 workshop 8_b

根据上述的模型与当事人讨论、分享时,不难发现当事人的抗拒感较强。 如果当事人被评估为处于「无动机」的状态时,那他们的抗拒便更大,一般都不太愿意与辅导员讨论,究其原因,是因为辅导员陷入「无 / 低动机」的迷思,关键在于当事人与辅导员的「视角」

(Perspective) 不同所致。

Page 13: W8b h22 workshop 8_b

当事人的视角,他们并不认同自己是处于「无动机」、或「低动机」的状态这判断全然是辅导员基于他们的视角而作出的「评估结果」从当事人的视角的考虑,主要是是否有新意念所刺激、认识到新的方法、及是否处于合适的时间。人基本上是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如果不是对现时所采用的行为有任何不满意,或是否有更吸引的方法的话,人是不会考虑改变。

Page 14: W8b h22 workshop 8_b

「 IAT 」模式 IAT model

Page 15: W8b h22 workshop 8_b

「 IAT 」模式 IAT model

就处于懵懂期、或沉思期的当事人,提出「 IAT 」的模式,「领悟」 (Insight)「行动」 (Action)「时间性」 (Timing)

从而了解「改变」就涉及此三个层面的表现。

Page 16: W8b h22 workshop 8_b

「领悟」 (Insight)

关注当事人的理解,特别是受众的深层的内心动态,尤其是针对当事人早前的内心的误解及矛盾。 领悟可分一般性 (General) 或特定性

(Specific) 。

Page 17: W8b h22 workshop 8_b

「行动」 (Action)

行动的基础 「知识」( Knowledge )、 「技巧」( Skill )、 「能力」( Ability )及 「态度」( Attitude );

行动可分为 「静态参与」 (Passive Participation) 、 「积极参与」 (Active Participation) 。

Page 18: W8b h22 workshop 8_b

「时间性」( Timing ): 关注当事人的时间观念,时间性可分为「被动」 (Passive) 或「主动」 (Active) 。

Page 19: W8b h22 workshop 8_b

领悟 由「一般性领悟」 (General Insight) ,演变至「特定领悟」 (Specific Insight) 。焦点是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如在辅导的过程,如欲促使当事人就现况有新的领悟,便应促使了解自己的行为与内心感受,从而有新的自我发现。在当事人取得一般性的领悟后,在这阶段便继续促使当事人进行深入的自我回顾,深入了解当事人自己的特定行为、想法,从中促使当事人了解自己的矛盾、思想误区、或错误数据。

Page 20: W8b h22 workshop 8_b

行动实践的基础 当事人有行动去改变现时的行为模式,便需要了解行动实践的基础,包括

「知识」( Knowledge )、「技巧」( Skill )、「能力」( Ability )及「态度」( Attitude ),即 KSA2 。

当事人采用新的行为,他们需要认识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巧、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有相配合的态度。

于此阶段,辅导员需关注当事人就此四方面的掌握,否则当事人不会考虑改变。

Page 21: W8b h22 workshop 8_b

行动上的参与 行动上有「静态参与」 (Passive

Participation) ,与「主动参与」 (Active Participation) 。

如果当事人多考虑静态的参与,即当事人就上述四方面的掌握未够成熟。故此,辅导员应与当事人返回上述四方面,再作进一步的分享及了解,特别是个人「能力」一项。因为如果当事人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时,他们对改变的想法会有所保留,故考虑「静态参与」的方案为先。

Page 22: W8b h22 workshop 8_b

「时间性」 如当事人的想法是多考虑「被动」的情况,这正正反映当事人对改变的持有忧虑的心态。要了解当事人的忧虑之处,协助当事人舒解担心,同时建立支持网络,以促使由「被动」转为「主动」。

Page 23: W8b h22 workshop 8_b

小结就此模型,如果当事人对某阶段的发展不顺利,表现得抗拒,辅导员应返回上一个阶段作进一步探讨、了解、分享。处理上一个阶段的想法及感受,了解其想法、感受,特别是不足之处。因为改变的动机是一层一层地演变,而非抽空地出现。

Page 24: W8b h22 workshop 8_b

在处理「改变动机」上,应从当事人的考虑作出发点,「无动机」或「低动机」只是当事人并无跟从别人的期望而得出的标签。故此,从「无」、或「低」动机这视角出发,辅导员与当事人的矛盾便更突显。相反,如从当事人的具动机之处,讨论其欲讨论的事宜,这才能与当事人结盟。其实,如当事人要改变自己正沉溺中的行为,这绝非易事,而且他们的考虑众多。概括而言,「领悟」、「行动」、「时间性」是促使改变的关键因素。

Page 25: W8b h22 workshop 8_b

「总结」 在辅导过程中,最困难就是提升「动机」。究其原因是因为辅导员采用「无 / 低动机」的视角出发,这忽视当事人的切身需要,因而陷入迷思。在采用学者所建议的模型理论外,应从当事人的视角了解「动机」;「 IAT 」的模式,了解当事人就「改变」所涉及的三个层面的表现,以提升辅导低动机的滥药者的理解及能力。

Page 26: W8b h22 workshop 8_b

「改变」若非出自当事人的真心真意,那只有短暂的改,但不会是持续的变!如要促使当事人放弃旧有的行为模式,便需要从当事人的视角出发,深入了解当事人对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