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教 教 教 教 教教教教 : 教教教教教 報報報報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學 報報報報 : 報報報 , 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報 報報報 報報報 報報 :MA11F105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 Upload
    dinesh

  • View
    5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摘要.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新的教師評鑑制度 1. 以一種 支持、協作 的方式,增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 2. 從學校本位評鑑觀點,以 學校為中心 、以 教師為主體 的教師評鑑制度,教師專業可以在此制度實踐過程中逐漸展現出來。. ※ 學校本位教師評鑑 ( school-based evaluation, 簡稱 SBE ). 摘要 ~ 研究方向. 本文 探討 SBE 的 意涵和特徵 ,並 比較 SBE 和傳統取向教師評鑑的 差異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教 師 評 鑑

指導教授 : 張媛甯教授

報告議題:學校本位觀點的教師評鑑該篇作者 : 孫志麟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報告者:林家伶學號 :MA11F105

Page 2: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摘要傳統的教師評鑑1. 以成績考核和教

學視導為主2. 採取由上而下的

評鑑模式3. 評鑑淪為形式化、

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新的教師評鑑制度1. 以一種支持、協作的

方式,增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

2. 從學校本位評鑑觀點,以學校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師評鑑制度,教師專業可以在此制度實踐過程中逐漸展現出來。

※ 學校本位教師評鑑( school-based evaluation, 簡稱 SBE )

Page 3: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摘要 ~ 研究方向本文探討 SBE 的意涵和特徵,並比較 SBE

和傳統取向教師評鑑的差異從「評鑑什麼」和「如何評鑑」兩個層面,

分析 SBE 的主要內容和實施程序檢視 SBE 的難題,從而歸納出技術、社會、

心理和政治等四大問題以高雄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描繪教師評

鑑在學校現場的實踐情形提出關鍵性的發展策略,作為推動 SBE 之

參考

Page 4: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壹、前言教育改革經過數年的發展,已從理論轉變到實際的落

實,特別是展現在學校管理﹑課程發展、校長和教師任用等方面。

就評鑑來看, SBE的發展,正是潮流之所趨從賦權增能的角度, SBE的推動,賦予學校更多的

自主﹑彈性與權力,同時促使學校對辦學績效負起更多的責任。

SBE 是「以學校為主軸、以教師為主體」的評鑑,視教師評鑑為溝通、協商、對話、探究的動態歷程,必須以一種支持、協作的方式,協助教師專業的持續發展。

SBE的推展,可視為一種學校本位改革的具體行動,主張透過學校自主管理、教師賦權增能的方式,藉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

Page 5: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教育部在1997 年三月發布施行「高級中學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各校主要職責僅止於甄選各校所需之教師,而未能發揮教師評鑑的功能

在地方政府方面,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於2000年二月發布<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行要點>,並於八十九學年度開始試辦教師評鑑,實施結果的檢討,有些值得肯定,但也出現若干問題

優點:教師專業評鑑的推展,已能獲得多數基層 教師的支持與接受,並能促使教師自我反 思及自我成長。 缺點:實施過程中,有關評鑑委員的專業及公信 力、評鑑表格的設計,以及評鑑結果的呈 現方式等問題,亦有待改善的空間。

*高雄市試辦仍可供作其他縣市規劃與行教師評鑑之參考

Page 6: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本篇研究方法 學理分析法:釐清與掌握 SBE 的意義、特性及重要議題

個案詮釋法: 藉由個案學校實施教師評鑑的過程及結果,

理解 SBE 實踐的可能性,作為理論與實務對話的討論空間

批判重建的方法: 上述研究結果發展出 SBE 的理論框架,作為

此一制度實踐的指引,且必須採用批判重建 的方法才能達到研究目的。

Page 7: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貳、 SBE 的意涵和特性SBE是一種以學校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評鑑機制,經由專業支持

與學習,透過參與、溝通、對話與協商,結合內部評鑑與外部評鑑,在真實情境中蒐集有關教師表現的資料,並進行描述﹑價值判斷及作決定的歷程,以達到教學改進和教學績效之雙重目的

SBE的特性 ◆植基於學校的評鑑機制 ~強調學校相關成員主動自發的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評鑑。

◆重視評鑑知能的學習~ 釐清評鑑的意涵、取得共同理解、同時更能勝任評鑑工作以利評鑑推動。

◆強調參與、溝通、對話與協商 ~ 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有發聲表達意見的機會,展開多角度、 * 多層次、不同觀點的交融,使教師評鑑更具建設性、更具利用價值。

◆結合內部評鑑與外部評鑑~透過內部與外部評鑑的連結及互補,有效達成評鑑的教育功能。

◆進行多元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 教學表現多元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以作客觀的描述及價值判斷。

◆在真實情境中實施教學評鑑 ~ 由瞭解教學問題的教師參與,實實在在地從事評鑑工作。

◆追求教學改進與績效的雙元目的 ~ 內部評鑑在於達成形成性功能的教學改進;外部評鑑

建立總結性功能的績效責任。

Page 8: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參、 SBE與傳統取向教師評鑑的差異 項 目 學校本位教師評鑑 SBE 傳統取向教師評鑑

評鑑哲學 新專業主義 舊專業主義

評鑑理論學校自主管理理論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教育績效理論

科層體制管理理論教育績效理論

評鑑目的

多元的評鑑目的兼重形成性與總結性目的強調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也重視教學績效表現

單一的評鑑目的以總結性目的為主,忽略形成性目的教師教學績效為主要考量

評鑑模式 結合內部評鑑與外部評鑑 以外部評鑑為主

評鑑本質教育的、自主的評鑑學校本位活動根據學校特性及需求進行評鑑

行政的、控制的評鑑非學校本位活動評鑑內容及方式由行政單位所決定

評鑑動力內在動機由內而外

外在壓力由外而內

Page 9: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參、 SBE與傳統取向教師評鑑的差異項 目 學校本位教師評鑑 SBE 傳統取向教師評鑑

評鑑人員自評與他評結合重視學校內部成員的參與

以他評為主以專家學者及行政人員居多

評鑑原則分權原則 自我管理共同參與 溝通協商

集權原則 統一控制被動接受 外部視導

評鑑內容具有層次重視個別差異

高度標準化要求統一性

評鑑方法多元的評鑑方法以質化為主,量化為輔

評鑑方法較為單一以量化為主

評鑑過程動態 由下而上相互交流 真實的執行

靜態 由上而下統一步驟 形式的評鑑

評鑑利用

評鑑是教學改進的歷程,兼重過程及發展重視評鑑報告的有效溝通,並考量不同的利害關係人

評鑑是行政控制的一種工具行政人員是評鑑報告的主要觀眾

Page 10: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肆﹑評鑑什麼?-教師評鑑指標的建構建立教師評鑑指標是推動 SBE 的核心工作*

本文是以「教師效能」為基礎 ,認為教師評 鑑指標的選擇與設定,必須要能展現教師效

能的本質與特性。故教師評鑑即在評鑑教師的效能高低,據以判斷其整體表現。

根據李隆旻( 2002)、邱柏翔( 2001)、孫志麟( 1995 , 2002)、 Patrick & Smart( 1998)、 Tsui & Cheng( 1997)的見解與探究,教師效能的內涵包括教師特質、行為及思考等三大領域。教師評鑑的內容即在選取有關教師特質﹑行為及思考有關的指標。

Page 11: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教師評鑑的內容 ( 按其特性可選取的衡量指標 ) 下列所列各項指標,可作為教師評鑑的基本架構 P237

特質

•教育熱忱、喜愛學生﹑幽默風趣﹑具吸引力﹑具同理心﹑具變通性﹑情緒穩定﹑認真負責等。

行為

•教學規劃與準備﹑教材內容講解清楚、口語表達清晰﹑教學的多樣性﹑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維持師生和諧關係、有效的班級管理、運用科技與媒體輔助教學、設計適切的教材、掌握教學時間、發問技巧、公平評量、提供學生適當的回饋等。

思考

•學科內容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課程知識、學生知識、教育目標知識、一般教學自我效能、個人教學自我效能、教育信念﹑專業角色信念、教學反思批判思考等。

Page 12: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教師評鑑必須採取多元的方法,蒐集更為完整的資料,以真正瞭解教師效能的表現。

教師特質是以特質為效能規準,可使用人格測驗﹑晤談﹑自傳等方法進行衡量。

教師行為是以技能為效能規準,可透過教室觀察﹑教學實作與演練﹑教學錄影等方法,分析其外顯的教學行為。

教師思考部分,則以思考為效能規準,可經由專業知識測驗﹑問卷調查﹑晤談﹑教學日誌﹑省思札記﹑教學檔案等方法進行瞭解。

注意

Page 13: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1. 必須注意各種方法的適切性

2. 內容和指標的選擇,必須經由學校相關人員共同討論、對話、溝通的過程,形成一種共識

3. 本文提出教師評鑑內容可能涵括的各項指標,亦只是供作參考

4. 學校可在這個架構下自行調整

注意在學校本位評鑑之下

Page 14: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伍﹑如何評鑑?- SBE的實施程序

教師評鑑為一複雜的動態過程,其實施程序往往因評鑑模式的不同而有差異。

以教師發展評鑑系統,其實施程序分為:診斷前調查﹑重點觀察分析﹑成長計畫﹑改進與檢討等四個階段(呂木琳、張德銳合譯,1992)。

就目標與角色評鑑模式分為發展與執行兩階段,發展階段包括界定制度需求﹑發展工作角色與責任﹑設定工作表現的標準等三項步驟,執行階段包括紀錄工作表現﹑評鑑表現﹑改進或維持專業服務等三項步驟(Stronge, 1997)。

學校本位評鑑的實施,主要分為基本訓練、建立學校評鑑團隊並實施內部評鑑、學校評鑑的制度化、建立內外評鑑的對話等四個階段Nevo(1995)。

郭昭佑(2000)將學校本位評鑑模式引進台灣進行柑園國中評鑑實驗研究時,將實施流程分為蘊釀、基本訓練、團隊組成、合作評鑑、常駐機制與內外部評鑑對話等六個階段。此項研究係以校務評鑑為主,尚未拓展至教師評鑑領域。

Page 15: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SBE 的實施程序 ( 參考 P240)

一、準備階段1. 脈絡分析與供需評估2. 溝通、協調並建立共識3. 評鑑專業知能的訓練4. 加強宣導,擴大參與

二、規劃階段1. 成立教師評鑑規劃小組2. 研擬教師評鑑實施計畫或辦法3. 組成教師評燄相關組織4. 決定評鑑委員5. 設計教師評鑑指標項目6. 召開教師評鑑說明會

三、執行階段1. 進行教師自我評鑑2. 必要時,進行同儕評鑑或外部評鑑3. 提出意見及建議,完成教師評鑑報告

四、回饋階段1. 評鑑報告送交教師參考 2. 根據評鑑結果,規劃及辦理教師專業成長活動3. 必要時,評鑑結果可作為績效責任及人事決定之參酌 4. 舉行評鑑檢討會議或進行後設 5. 進行後續追蹤評鑑評鑑

效用性、可行性、適切性、準確性

Page 16: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陸﹑學校本位教師評鑑的難題分析綜合吳清山和張素偵( 2002)、郭昭佑( 2000)、潘世尊( 2002)、Nevo( 1995)、 Peterson( 2000)、 Wanzare( 2002)的看法,將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可能遇到的困境,歸納為技術、社會、心理、政治等問題:

一、技術問題1.難以滿足多樣利害關係人對評鑑的不同需求;2.內部評鑑(形成性評鑑)和外部評鑑(總結性評鑑)

難以並存;3.參與成員評鑑能力的不足;4.評鑑指標不夠具體明確,且未顧及學校和教師的個別

差異;5.質化與量化資料的蒐集、處理及分析有暇疵;6.每位教師多重資料來源的整理與整合不易;7.教師本身以外的其他資料未能及時蒐集;8.評鑑過程不夠周延,評鑑活動時間的安排不當;9.評鑑系統的信、效度問題。

Page 17: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二、社會問題1.利害關係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未建立信任基礎;

2. 評鑑者與被評鑑者之間未能進行溝通與對話;

3. 校長和教師對自己角色的認知與衝突,而家長和學生對於評鑑亦有不同的理解;

4. 評鑑危害的不確定;5. 評鑑的強制性,威脅到教師的權力及福利;6. 教師被當作科學控制的對象,所擁有的權

力相當有限;7. 學校工作環境未能形塑有利於評鑑的文化。

Page 18: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三、心理問題1. 教師對評鑑目的及公平性的質疑;2. 教師對評鑑的排斥與抗拒,尤其是評鑑

和具有威脅感的措施結合在一起時,將引起教師強烈的反彈;

3. 教師不想改變教學的心態,自我防衛的心理仍然強烈,不願意接受評鑑;

4.擔心評鑑可能破壞同事之間的和諧關係;5. 參與成員自發性的動力不足,學習評鑑

的動機和意願低落。

Page 19: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四、政治問題1.行政機關不願意將評鑑權力下放至學校層級或教

師手中;2.科層體制的色彩依然濃厚,視評鑑為一種行政控

制;3.評鑑活動完全由行政人員決定,要求統一的程序及步驟,欠缺彈性;

4.評鑑經費及資源的不足,卻未能獲得行政機關的支持與協助;

5.評鑑委員長聘,且以專家學者為主,較少學校教師的參與;

6.可能受到社會中教育政治議題的影響;7.配套措施未能妥善規劃,包括教師分級制度、酬賞或激勵措施、教師評鑑知能培訓等。

Page 20: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柒、教師評鑑在學校的實踐: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為例

該校於2000年7月20日的校務會議通過<高雄市光武國民小學八十九學年度教師專業評鑑實施計畫>(簡稱實施計畫),取得了實施教師評鑑之依據。

目的有二:(一)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維護學生學習權益;(二)激勵教師成長,透過診斷、輔導方式提供教師自我反省教學的機會。

內容上,教師評鑑的範圍相當廣泛(參考P244)方式上,採用教師自我評鑑和校內評鑑兩種方式。評鑑小組分為七組,每組三人,共二十一人,由校

長擔任召集人。評鑑小組成員則包含行政人員推選七位、各學年及科任代表七位、家長代表七位。

Page 21: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柒、教師評鑑在學校的實踐: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為例 在評鑑時程的規定,主要有三點: ( 一 )每位教師每

年自我評鑑一次、每二年接受一次校內評鑑;參加校內評鑑教師以學年教師半數為原則,並公開抽籤為之;( 二 ) 教師評鑑應於開學初公開登記組別及時間,每小組評鑑教師一學年度以 10 人為限; ( 三 )每學年度九、十月為教師自我評鑑時間,十一月至隔年五月底止完成校內評鑑。在評鑑結果的呈現上,教師自我評鑑係根據「自我檢核表」,填寫相關資料,以瞭解自我教學工作的表現。

校內評鑑結果則以文字評述為原則,評鑑結果並對外保密。

評鑑運用部分有兩點: ( 一 ) 教師評鑑結果未達一定標準者,需於一個月內提出改進計畫,由學校提供必要之協助,並接受小組評鑑; ( 二 ) 教師評鑑成績優良者,應予適當獎勵。

Page 22: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柒、教師評鑑在學校的實踐: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為例從 SBE 的角度來審視光武國小的教師評鑑,以下可作為理論與實務的對話:

第一 . 偏重於內部評鑑,而未將外部評鑑納入,仍不算是SBE

第二 . 教師評鑑的範圍究竟以「教師專業」或「教學表現」為主軸,還是以「教師效能」為焦點,有待進一步釐清。

第三 . 教學檔案的評量欠缺詳細的規準,也沒有一套明確的評定等級。

Page 23: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柒、教師評鑑在學校的實踐: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為例從 SBE 的角度來審視光武國小的教師評鑑,以下可作為理論與實務的對話

第四 . 評鑑小組成員的專業和代表性不足,顯示教師評鑑利害關係人的評鑑知能仍有待提升。

第五 . 實施時程制度之設計是可行 ,但可以再力求周詳、細緻,並適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協商、對話,以爭取他們對教師評鑑的支持與參與。

第六 . 評鑑結果的運用效果,尚有再改善的空間。對於一個以「教學改進」為主軸的評鑑制度而言,如何將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發展作更緊密的連結,以落實評鑑目的,頗值得加以深思。

Page 24: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捌﹑學校本位教師評鑑的實踐策略推動 SBE ,克服與解決各項難題,採取一些關鍵性的實踐策略是相當必要的。實踐策略的提出,除考慮其可行性外,也要具有前瞻性和整全性。以下分別從各面向,提出落實 SBE 的關鍵策略。一、更新教師評鑑理念,再造新的評鑑典範理念的更新,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基礎。推動SBE的前提,

在於教師評鑑理念的翻轉、改變。SBE以新專業主義為其哲學基礎,並奠基於學校自主管理、

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績效等理論,而強調新的評鑑思路﹑新的評鑑方式,以及新的評鑑價值,以確保評鑑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為了建立SBE的共識,學校可以利用相關會議、研討會或網路等多元管道,加強宣導、溝通及討論,讓教師、學生和家長都能瞭解SBE的意義及其重要性,並願意付諸行動實踐,重新打造新的評鑑典範。

Page 25: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二、建立完整的評鑑制度,利於教師評鑑的推行 SBE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制度,而學校和教師在傳統教師評鑑的管控下,往往居於被動的地位,未能扮演更積極的主動角色。因此,未來如何建立 SBE 制度,期能發現並解決實際問題,將是追求新專業主義的重要途徑。

要建立 SBE 制度,可從「 4W+1H 」的角度著手,即為何評鑑(why)

﹑誰來評鑑( who)﹑評鑑什麼( what)﹑何時評鑑( when)﹑如何評鑑( How)。

先確立評鑑目的,讓全體教師瞭解學校為何實施教師評鑑;評鑑結果的利用,必須與評鑑目的作有效的結合;選擇適當的評鑑委員,同時進行必要的培訓,以落實教師評鑑工作的專業化;研訂適切的評鑑標準及指標,使教學評鑑的內容更為具體、明顯,並適合學校的個別需要;考慮教師評鑑的時機,在不干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原則下,同時兼顧過程評鑑與結果評鑑。此外,為了使教師評鑑能夠順利實施,建立評鑑程序和步驟,需詳加規劃。

Page 26: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三、強化內部評鑑機制,作為外部評鑑的基礎內部評鑑是推展外部評鑑的基礎。制度實踐中,評鑑的主體應真正實現多元化,多

方蒐集教師的相關資料,適切解讀教師的教學表現。

教師既是評鑑的客體,更是評鑑的主體,教師應該主動參與評鑑的規劃、設計、執行與評估。

積極進行內部評鑑,一方面強化教師的自我激勵作用。

教師自我評鑑和學校內部評鑑要和外部評鑑結合起來綜合分析。

有效連結內部評鑑和外部評鑑兩種評鑑機制,以達其互補的功能,將是推動 SBE 制度的重要挑戰。

Page 27: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四、辦理評鑑知能培訓,增進教師專業能力評鑑是一項相當專業的活動,而評鑑人員是否

具備足夠的評鑑能力,將考驗著整個評鑑活動的進行,以及評鑑活動的品質。

在 SBE之下,教師是整個評鑑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問題是:教師是否具備評鑑的專業知能?目前一般教師學習評鑑的機會和管道相當有限,對於評鑑課題的瞭解及掌握顯然有所不足,實施評鑑時,恐將產生困難或出現問題。

學校可辦理評鑑知能的研習或工作坊,協助參與成員對學校本位教師評鑑本質的瞭解,以及學習如何進行教師評鑑,以增進其評鑑專業能力。

Page 28: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五、善用溝通與對話,提高評鑑利用價值

評鑑過程中價值和實務關係的討論,往往造成不同利害關係人觀點的差異或歧見。

評鑑過程中,由於缺乏評鑑參與者的溝通與對話,故顧客或觀眾除了接受與服從,並未提供任何回饋意見,致使評鑑無法深入被評鑑者的心中造成正面效應,也無法具體提供改進途徑,降低評鑑利用的價值。

評鑑的歷程加入溝通對話機制,將更能容納各種不同的觀點與視野,使評鑑的結果符合學校和教師的需求及期望,而有利於評鑑的改進。

在SBE的歷程中,專家學者與學校評鑑團隊、評鑑者與被評鑑…等,各利害關係人之間,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溝通與對話,以理解教師評鑑的相關問題,探討其可行的評鑑方式,並付諸實施。

被評鑑者透過與評鑑者的互動,瞭解評鑑目的及實施,對評鑑的威脅感將有所減低,而較不會產生自我防禦或抗距的行為。

Page 29: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六、調整利害關係人的角色,為教師評鑑做好準備實施 SBE ,不僅是教育行政機關將評鑑

權力下放至學校層級,也是一種權力和利益在學校場域的再分配。對學校教育的利害關係人而言, SBE代表一種新的評鑑制度

我們要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教師評鑑的問題,以及各利害關係人在教師評鑑中的角色。

在 SBE 之下,教育行政人員、學校校長及行政人員、教師和家長將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任務。

Page 30: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教育行政人員:在於提供教師評鑑實施的法源依據,訂定相關辦法或實施要點,授權學校自行規劃教學評鑑,同時提供經費協助並監督學校本位教師評鑑的實施等。

學校校長和行政人員:在於負責與教育行政機關溝通協調,核定教師評鑑實施計畫或方案,發展評鑑文化並支持教師專業發展,作為評鑑者與被評鑑者之間的協調及仲裁者的角色。

教師在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被評鑑的客體,而必須主動學習評鑑知能,參與討論教師評鑑的標準及實施方式,從事自我評鑑與反思,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等。

家長的角色任務,主要是參與研擬學校教師評鑑實施計畫或方案的研擬,參與教師評鑑工作,與教師溝通並反應學生的學習情形等。

※以學校為主軸的教師評鑑改革中,各利害關係人必須適時調整其觀念與心態,以迎接新角色的挑戰,為教師評鑑做好準備工作。

Page 31: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七、有效進行評鑑管理,形塑校園評鑑文化有效管理評鑑的相關問題,適時化解學校成員的疑慮、抗拒,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協助,將有助於評鑑工作的推展( Yorke, 1998)

學校要對教師評鑑進行科學管理,其內容包括界定明確的評鑑目的、建構適切的評鑑指標、採取可行的實踐策略、評鑑制度化運作、評鑑結果的正確解讀及詮釋、合理回饋評鑑結果,發展教師專業成長活動等重要課題。

SBE想要獲得教師的認同與接納,必須打破封閉與保守的校園文化,克服教師抗拒﹑恐懼、不信任、保守的心理,從而形塑有助於教師評鑑的文化氣圍,促使教師教學品質的提高,從而確保學生的學習成就和學校辦學績效。

Page 32: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玖﹑結語建立適切、合理、可行的教師評鑑制度,是提升教

師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確保教學專業的重要機制。SBE的實踐,不僅是學校本位改革的具體展現,也

是一種新價值體系的建構。這樣的制度設計,是以學校的立場作出發,以教師

的主體性為考量,試圖結合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績效責任的功能,使評鑑成為學校的永續機制,帶動學校教育的革新與進步。

實施SBE並非易事,遇到技術、社會、心理和政治等方面的問題,必須設法予以克服與解決。

在學自主管理、教師賦權增能的發展趨勢之下,SBE終將成為同時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與教育績效的核心機制。

Page 33: 傳統的教師評鑑 1. 以 成績考核 和 教學視導 為主 2. 採取由 上而下 的評鑑模式 3. 評鑑淪為 形式化、表面化 , 未能提升教學專業

~感謝聆聽~